梁宗岱诗意理想的比较意识

梁宗岱诗意理想的比较意识

一、梁宗岱诗学理想的比较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谭艳丽[1](2021)在《朱光潜、宗白华和梁宗岱之诗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陆之超[2](2021)在《梁宗岱旧体词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

管丽峥[3](2019)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伦·坡》文中研究指明每及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因素时,就一定会涉及到波德莱尔、法国象征诗派、唯美派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们反传统的姿态、追求主观呈现的艺术立场和颓废的美学主张为现代文坛带来了一些完全有别于传统的文学观念,促进了文学的转型。在这些影响源头中,有一位作家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充分发掘,他就是被誉为现代主义先驱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他作品中鲜明的审美特征和反思精神,引起了诸如鲁迅、郁达夫、于赓虞、施蛰存等众多重要的现代作家的兴趣,他们积极地翻译和介绍爱伦·坡,形成了一股可观的译介潮流。但是,因为现代文坛思想潮的更迭,以及作家和批评家在翻译介绍过程中,对爱伦·坡的中国化的改造,使得爱伦·坡的影响力逐渐弱化的同时,其一度非常鲜明的文学引导者的形象也逐渐消隐,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受到了遮蔽。基于上述缘由,本研究将梳理自1905年到1949年期间,爱伦·坡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历史,厘清和重新认识他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有如下几个研究的层次,其一是考察他的创作对现代作家的创作和文学观念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其二是探究他的文学观念对中国短篇小说理论和新诗理论的建构所作出的贡献,其三,接受者一方,也就是现代作家对爱伦·坡有何种反馈,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这些反馈既包括评价和介绍,也包括作品的借鉴,摹仿和改造。从这些反馈中,可以看出现代作家已经具备了现代性审美的意识,以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话的渴望。但是,对现代性审美的敏感也使得他们面临着一种思想的困境,因为以颓废之美为追求的现代性审美,其现实态度是消极性的,而其时在中国语境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启蒙救亡意识,其现实态度则是异常积极主动的。所以,现代作家将如何解决这种抵牾,如何处理现代性审美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现代作家对于爱伦·坡反思性意识的深度把握。爱伦·坡得以进入现代作家的视野,是借助于启蒙运动创造的契机。他对传统和文学历史的反思,是相比审美趣味,更能吸引现代作家的关键原因。鲁迅和梁遇春两位作家,都是在发现了爱伦·坡作品反思意识之后,才确定了其可资借鉴的价值。爱伦·坡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进步性,且对分析中国的当代问题具有参考作用。这是爱伦·坡得以在中国流行、传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基础。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梳理民国时期爱伦·坡重要的批评案例。现代作家们通过把启蒙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的人生诉求结合在一起,纾解了在西方语境中,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之间原本是紧张的关系。反映在爱伦·坡的批评和介绍中,就是现代作家从审美和启蒙的双重立场出发,把爱伦·坡塑造成为在艺术上做出了超越其时代的贡献的启蒙者式的榜样。现代作家们之所以能合并两种立场,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拓展审美和思想启蒙是二而一的过程。第三章的重点,是梳理爱伦·坡短篇小说观念的译介历史,以及现代作家所做的相关阐释。通过这些梳理可以发现,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理论,是除了社会环境和作家个人选择以外,导致现代小说“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艺观念发生分野的原因之一。此外,部分作家和批评家如胡适、郁达夫、施蛰存等人,则触及到了爱伦·坡小说理论诞生的现代性背景。第四章主要分析和介绍现代作家对爱伦·坡的“反常形象”进行借鉴的具体案例。爱伦·坡笔下的反常形象,无论从外貌还是精神特征,对现代作家来说都极具参考性。因为,塑造不正常的人物形象,展现国人精神迷茫和生命力的萎缩,正是现代作家在进行现实批判时所采用的重要的艺术手段。所以通过移植和借鉴,爱伦·坡笔下的反常形象及反思精神,也潜移默化地进入了现代作家的作品之中,并对封建礼教和社会批判发挥了作用。第五章主要是通过爱伦·坡的诗歌和诗论在中国的传播中出现的几个重要的传播案例,来窥见看其诗歌、诗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吴宓以古典的“忆内”诗来与《乌鸦》做主题的比较,穆木天、王独清和梁宗岱从古典诗歌资源中去寻找符合或者应对“纯诗”主张等探索,显示出他们既期望融合,同时也期望超越和克服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的诗学愿望。

张跟丛[4](2017)在《梁宗岱30年代诗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秉承“内部研究”的批评原则,以《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这两本代表梁宗岱30年代诗学最高成就的文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这一研究对象,本文分别从梁宗岱30年代诗学观所形成的思想渊源、诗学中的核心观念、诗学的基本特征、诗学理论价值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揭开梁宗岱诗学的本真价值以及对当下诗学建构的启示意义。本论文共分三大部分:绪论、正文与结论:绪论部分简要的阐述了论文的历史研究成果、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具体阐明了本文写作的背景,对梁宗岱诗学研究现状作了梳理与概括。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追寻梁宗岱30年代诗学的思想渊源。梁宗岱不是对西方诗学进行简单的拿来与模仿,而是将西方现代诗学作为中国现代诗学的一种参照。一方面,梁宗岱从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中获得了诗歌创作理论的启发,对“诗与真”进行不倦的探索与追求。另一方面,梁宗岱30年代诗学,祛除了象征主义诗学中的颓废气息,融入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特色,追求一种超功利、物我融一的自由境界,赋予了这一西方诗学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实现了中西融合的最高诗学境界。第二章探讨梁宗岱30年代诗学中的核心概念:“纯诗”、“真”和“宇宙意识”。梁宗岱的30年代诗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当中,他从象征主义诗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了诗学元素和精神气脉,逐步构建起以“纯诗”、“真”、“宇宙意识”等为核心观念的诗学体系。第三章论述了梁宗岱诗学中的诗性智慧和求真之力。西方的瓦莱里和歌德对梁宗岱的诗学思想影响极大,在歌德的“美”与“智”相融合、瓦莱里的“科学的真与直觉的美”相统一的诗学观的基础上,梁宗岱逐步的建构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诗学体系,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诗学特征:诗性智慧与求真之力。第四章旨在阐述梁宗岱诗学的理论价值,笔者认为,其30年代诗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了两大方面,一是诗学中的现代美学意识,二是新的诗学建构方式。与同时代的很多诗学理论家相比,梁宗岱诗学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许多方面,他的诗学思想触及到了前人所没有探讨的问题,从而为现代诗学内涵增添丰富性,在现代诗学史上熠熠生辉。结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前四章的概括和总结,在对梁宗岱的30年代诗学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梁宗岱的诗学对我国当代诗学建设的启示意义。

魏文文[5](2016)在《李健吾诗歌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批评更是如此。李健吾的诗歌批评实践虽然少,但是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进程中却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理论渊源来看,李健吾既承继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和象征主义等理论资源,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批评传统中汲取养分,进而建构起独具特色的诗歌批评观念。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主要探究李健吾批评思想的渊源,从西方文艺思想和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出发,分析影响李健吾诗歌批评观念形成的中外文艺思想。第二章是整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生命诗学的启示?、?和谐诗学的构想?以?‘纯诗’批评的倡导与转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李健吾对生命诗学以及?和谐诗学?的坚守贯穿其诗歌批评始终,尽管40年代后期李健吾的?纯诗?批评风格出现?大众化?转向,这种坚持仍然没有改变,体现了李健吾对文学艺术的坚守与热爱。第三章则对李健吾诗歌批评的文体互渗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大量查阅李健吾文学批评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了诗与小说、诗与散文、诗与戏剧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从?奇峰突起的笔法?、?创造性的比喻?以及?诗化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李健吾对诗化批评的自觉追求。最后一章则分析了李健吾时代的诗歌批评,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其与同时代的京派批评家梁宗岱和左翼批评家钱杏邨进行横向比较,深入探究李健吾诗歌批评理念的时代独特性。

杨洪敏[6](2016)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叙事学本土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叙事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是一个当前十分关键的问题,其中有诸多细致的问题尚没有完全呈现出来。梳理取得的学术成就,把握当前的研究态势,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国内叙事学研究的方法和方向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论文所探讨的“本土化”问题既属于中西比较诗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同时属于叙事学本身发展的问题,两者存在交叉之处,因此必须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缘起。可以说,“本土化”问题早在中西比较诗学之初就已经被意识到并提出,其在西学东渐与中西文论对话过程中如影随形。就传播与接受的规律而言,任何一种异域的思想与文化资源,都存在如何“本土化”的问题。目前很多学者从“全球化”、“中国化”、“民族化”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本土化”的内涵。在综合考察国内学者对“本土化”各种研究后,笔者采纳了从中国语境的分析思路,因为语境化就是文化研究的话语与实践本身必须被持续地历史化与地方化,所以“本土化”与中国语境构成正向关系。笔者基本按照新时期的三个十年的语境变迁,即在第一个十年的“一元化”语境、第二个十年的“多元性”语境、第三个十年的“多元对话语境”来分析“本土化”相应的内涵,即西方文论的翻译引入、阐释对照、中西文论对话的不断深入。叙事学从传入中国以来,其“本土化”历程也遵循上述的基本线索。在第一个十年的“一元化”的语境,“本土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化”,主要是将西方论文用中国方式表述出来,因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到了第二个十年的“多元化”语境,西方文论在翻译的基础上不断被鉴别阐释和运用,因此这一语境的“本土化”不再是简单的表述上的“中国化”,而是有了建立在对西方文论精神领会基础上的“化中国”的新内涵。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本土化”又不简单等于最初的“中国化”。到了第三个十年的“多元对话”语境,“本土化”不仅仅是西学东渐,而是与“全球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与之相应,“本土化”不仅指要将异质文化在本土吸纳,还要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对话。按照上述语境的变化,西方叙事学的中国“本土化”内涵从四个层面展开:一是西方叙事学的汉语译介,这其实是西方文论话语翻译的中国化问题;二是西方叙事学的中国阐释,这其实是西方文论话语精神层面的中国化问题;三是西方叙事学的中国式运用,这其实是西方话语在经典及经验阐释上的中国化;四是中国叙事学的自觉建构,这其实是在西方文论激发下中国文论的对话要求。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将中国阐释和中国式运用分而论之,阐释和运用往往是一体的,故与三个语境对应形成了四个层面。值得说明的是,这四个层面大致与三个语境的前后顺序对应,但不是时间上的截然独立而是互相交织的,也不是严格的对号入座。按照“本土化”内涵的这一理解,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是对本土化视域下西方叙事学的汉语译介研究。该部分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西方叙事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演进的梳理。为此回顾了叙事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主要是柏拉图对模仿与叙事的区分、以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相关思想;梳理了叙事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即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到经典叙事学的具体过程,重点对托多罗夫、热奈特、巴特、布雷蒙等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此基础上对后经典叙事学的流派主要指修辞性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非文字媒介叙事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二是对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过程的文献学分析。笔者整理了国内相关的着作和论文,用数学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文献分析,包括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脉络和总体文献分析以及具体层面的文献分析,从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问题与特点。第二是本土化语境中西方叙事学的中国阐释研究。该部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对西方叙事学中术语翻译和使用的统一性问题。为此笔者首先以一些翻译为例,分析了叙事学翻译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究。主要是翻译的文化语境与已有知识的干扰、作者思想发展的矛盾性。二是对西方叙事学的理论误读问题的深入研究。笔者以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研究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如本土化境遇下对“叙事视角”存在理解混乱,笔者进行了澄清,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关于视角的理解框架图。在当前国内对“叙事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首先指出了对国内“叙事结构”的各种表述和带来的分类随意性以及深层理论误区,然后提出了准确把握“叙事结构”的几个关键点,如“叙事结构”与“意义”的关系、从“功能”把握“叙事结构”的重要性、“叙事结构”的层次性、“叙事结构”的多元性等。论文指出,类似的误读问题还有许多,需要认真对待。三是对西方叙事学理论范畴的整体研究中需要强化的方面。笔者选取大量的英文范畴与相应的翻译,对西方叙事学中相关理论范畴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范畴归类、范畴体系研究等。第三是西方叙事学的中国式运用研究。该部分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运用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本批评的得失问题,指出叙事学对当代中国文本批评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当代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形式观念的产生了很多启发,并从文本批评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说明,梳理了重要成果、文本分析的主要类型、分析文本的重要主题。在此基础上,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的运用为例,指出了批评分析具体文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表述的准确性问题、对所运用批评理论的误读、机械套用理论框架的现象,从而对当前文本批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二是西方叙事学对中国文本创作实践的影响。论文首先说明了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方面。然后分析了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影视剧的影响,为此以《毛泽东》为例,说明了影视剧所采用的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及其叙事效果。第四是本土意识与中国叙事学的自觉建构研究。该部分包括三项内容,旨在探究西方叙事学激发下的中国叙事学问题。一是中国叙事学的主要学者与理论研究视角问题,主要是杨义等对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尝试;傅修延、董乃斌等对中国叙事学的史学研究整理;张开焱、高小康等的文化叙事学及中国叙事分析;浦安迪等国外汉学家关于中国叙事学的比较研究等,指出还有众多学者,从而使得中国叙事学取得了很大成就。二是对中国叙事学的评价与思考。认为其不但对西方叙事学基本思维框架如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叙事事体、叙事作者等方面有充分运用并有所创新,而且有诸多基于中国诗学的叙事学独特创造,如叙事发生、叙事意象、叙事技巧、叙事音律等。最后指出了中国叙事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继续发掘可供研究的丰富资源、在拓展研究方法中要不断思考方法论问题、把握中国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相通的特点和发展走向等。在上述基础上,第五部分进行了概括思考,即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方法问题研究。这是论文的结论,该部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在路径选择上,从不同的文化思维分析了对话的可能性,为此首先回顾了中西文论比较中的原发性问题即文化失语症的提出。然后归纳了当前中西文论对比研究的几种理论观点,也是叙事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逻辑解释方法、归纳法、对比参照法、迂回进入的方法等,对之一一进行说明。二是在吸取上述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中西叙事理论通融的可能路径。包括在出发点上坚持叙事学理论的一般性和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之统一,要从中国文化原点寻求中国叙事传统,要研究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体现,思考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根源,确立中国叙事学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学会异中求同,在两种思维框架中寻求意义沟通;其次要学会同中求异:在相似思想线索中发现理论差异;最后要互通有无:从空白与裂缝中激发新对话空间。在论述中选取了很多叙事学理论和概念进行了生动说明。三是在上面的基础上,笔者以《论语》中的叙事特征探究为例进行了分析,在文本分析中尽可能综合性、汇通性地运用中西叙事学的各种方法,意在突出《论语》中叙事的本土化特色,从而回应论文关于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主题。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西方叙事学本土化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繁杂,涉及的学者着作极为广泛,因此在勾勒出基本的线条的同时要突出重点,既要资料翔实,又要关注问题,有理论深度。因此论文十分重视选材、逻辑性及论述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其中文献研究不但进行总体性的宏观分析、而且进行准确性的微观统计。论文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对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误读”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呈现和讨论。在研究思路上,论文以范畴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始终围绕一些重要的叙事学范畴,体现了理论的高度。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例的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抓住一些前沿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为此大量参阅和研究叙事学基本理论,从写作的结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尽管如此,由于“本土化”的丰富内涵,还有许多由于篇幅不得不忽略的内容,这将是下一个阶段和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任务。

张仁香[7](2015)在《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与梁宗岱诗论》文中指出将中国现代诗学家梁宗岱诗论置于中西比较诗学视野下考量,我们会发现,在西方比较诗学的发展进程中,美国学者雷纳·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原则与梁宗岱诗论不谋而合。梁宗岱诗学本身的诗性品格、文学整体性原则以及世界视野、宽容的民族主义情怀,使之拉近了与韦勒克比较文学观念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国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之间的距离,这也正是梁宗岱在中国现代早期比较诗学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

张仁香[8](2014)在《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与梁宗岱诗论》文中研究表明将中国现代诗学家梁宗岱诗论置于中西比较诗学视野下考量,我们会发现,在西方比较诗学的发展进程中,美国学者雷纳·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原则与梁宗岱诗论不谋而合。梁宗岱诗学本身的诗性品格、文学整体性原则以及世界视野、宽容的民族主义情怀,使之拉近了与韦勒克比较文学观念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国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之间的距离,这也正是梁宗岱在中国现代早期比较诗学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

栾慧[9](2014)在《梁宗岱的比较诗学建构》文中指出梁宗岱是比较文学界的大家,他以比较文学的眼光、融通中西的意识看待一切文学,可谓比较文学界的前驱。他在宏观上融通中西诗学,从哲学、美学、文学、语言等多角度探寻中西共同的诗心与异质的表现,在微观上具体深入到中西古今诗人、作家、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核与艺术技巧手段,详实细致地辨析微妙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既注意到中西诗学的"同",也指明了"异",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诗学建构实绩。其比较诗学建构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分析中国诗歌与西洋诗歌的同与异;第二,研究中国新诗的音节、格律等"创格"问题;第三,探索汉语语言的特质与诗歌的关系问题,为成长中的中国新诗寻求道路;第四,梁宗岱最大的贡献,是把象征主义改造成中国式的"纯诗"理论,这是梁宗岱比较诗学建构的核心;第五,梁宗岱以比较文学视角对中西古今的诗人诗作进行了具体的观照与辨析。梁宗岱的比较诗学建构,是为解决当时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开始的,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与现实针对性。今天,其理论实践与学术价值仍然不容忽视。

文学武[10](2011)在《朱光潜、梁宗岱诗学理论比较论》文中提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较有影响的批评家,朱光潜和梁宗岱都对诗学理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提出了许多系统的、富有创见的主张。他们都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中西诗学的比较意识,都重视诗歌艺术的自足性;对中国新诗的走向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意见。但同时,他们的诗学理论也存在很多差异:朱光潜偏重西方文论,多用西方理论阐释艺术现象,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联系较少;梁宗岱偏重艺术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较深;朱光潜追求理论的系统、谨严,梁宗岱偏好印象式批评;他们在关于诸如象征、崇高、直觉和表现等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也很大。朱光潜和梁宗岱诗学理论的共性和差异彰显了诗学的复杂性及批评家的个性。

二、梁宗岱诗学理想的比较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梁宗岱诗学理想的比较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伦·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爱伦·坡在西方、中国的影响情况介绍
        (一) 爱伦·坡在西方的影响
        (二) 爱伦·坡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爱伦·坡与现代作家思辨意识的构建
    第一节 鲁迅的善恶观(一): 正义的复仇
        一、《兔和猫》、《狗·猫·鼠》、“仇猫”与《黑猫》
        二、与《黑猫》的互文及“恶鬼”鲁迅
        三、“善”、“恶”之辩
    第二节 鲁迅的善恶观(二): 魔鬼与人之恶
        一、《静》与《失掉的好地狱》
        二、“真”与“恶”的辩证法: “骇人的”与“不是表里两样的”
        三、鲁迅对于爱伦·坡的商榷性接受
    第三节 梁遇春的生死观: 作为爱伦·坡的知音
        一、阴影或知音: 作为“同志”的爱伦·坡
        二、死亡与生机: 写“有力之人生”的爱伦·坡
第二章 爱伦·坡译介中的审美意识
    第一节 从启蒙到审美: 以启蒙为基本立场的爱伦·坡译介
        一、启蒙与审美并重: 鲁迅和周作人对爱伦·坡的首次译介
        二、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茅盾译介中的文学构想
        三、人道与启蒙: 郑振铎心中的文艺复兴式作家爱伦·坡
    第二节 从审美到启蒙: 以审美为基本立场的爱伦·坡译介
        一、与群体的互通: 陈炜谟、废名的审美启蒙主张
        二、别样的审美: 钱歌川对爱伦·坡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普及
    第三节 重估启蒙与审美的价值
        一、爱伦·坡的雅与俗: 程小青对侦探小说地位的重估
        二、虚或实: 李广田现实主义视角下的爱伦·坡批评
第三章 爱伦·坡短篇小说观念的接受
    第一节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观念的传播与流变
        一、“经济”说与爱伦·坡短篇小说理论的传播
        二、“横截面”与爱伦·坡的“效果”“印象”说
        三、写实小说的弊端与主观表现小说理论的兴起
        四、爱伦·坡与“为人生”和“为艺术”理念的分野
    第二节 爱伦·坡与现代小说转型意识的发生
    第三节 现代性的浮现: 施蛰存、叶灵凤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特征的探讨
第四章 现代作家对爱伦·坡作品的借鉴与改写
    第一节: 爱伦·坡与反常人物的塑造
        一、作为反叛者的反常人物
        二、郁达夫“零余者”与爱伦·坡病态人物
        三、石民笔下的人格分裂者与《泄密的心》
        四、《妮侬》中的形象移植与审美救赎意识
    第二节 对爱伦·坡作品中空间场景的移植与改造
        一、“阁楼”与“盒子”: 居所的改写与爱伦·坡的“镜像”书写
        三、于赓虞: 流浪空间的借鉴与作为“中间物”的文学
        四、林微音: 都市空间中的爱伦·坡
第五章 爱伦·坡的诗学主张与新诗理论的融合
    第一节 中西对峙: 郭沫若与吴宓对《乌鸦》的不同评价
    第二节 为诗而诗与为生命而诗的融合: 于赓虞诗学思想中的爱伦·坡
        一、误读: “诗歌生命本质”论与爱伦·坡
        二、转变: 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
        三、定格: 为生命而诗与为诗而诗的融合
    第三节 间接生效: 王独清、穆木天对爱伦·坡诗歌理论的引介
    第四节 融合与超克: 梁宗岱对爱伦·坡诗歌观念的接受
        一、梁宗岱与“纯诗”论
        二、中西诗歌资源的结合
        三、融合与超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梁宗岱30年代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概况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1 梁宗岱诗学的思想渊源
    1.1 梁宗岱诗学以西方象征主义为参照
    1.2 梁宗岱诗学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1.2.1 梁宗岱与庄禅哲学
        1.2.2 梁宗岱与中国古典诗学
2 梁宗岱诗学的主要观念:纯诗·真·宇宙意识
    2.1 梁宗岱的纯诗理论
        2.1.1 美与真相融合的纯美境界
        2.1.2 对生命状态的不断求索
        2.1.3 推崇诗的美感创造,反对诗的功用倾向
    2.2 诗与真
        2.2.1 诗之追求——梁宗岱与歌德
        2.2.2 真之追寻——梁宗岱与庄子
    2.3 宇宙意识
3 梁宗岱诗学的基本特征:诗性智慧·求真之力
    3.1 梁宗岱诗学中的诗性智慧
    3.2 梁宗岱诗学中的求真之力
4 梁宗岱诗学的理论价值
    4.1 诗学中的现代美学意识
    4.2 新的诗学建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李健吾诗歌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健吾诗歌批评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李健吾与西方文艺思想
    第二节 李健吾与中国传统思想
第二章 李健吾诗歌批评观念的建构
    第一节 生命诗学的启示
    第二节“和谐诗学”的构想
    第三节“纯诗”批评的追寻及转向
第三章 李健吾诗歌批评的文体互渗性
    第一节 诗歌批评的文体互渗性
    第二节 诗化批评的自觉追求
第四章 超越派别的诗歌批评
    第一节 同中见异:李健吾与梁宗岱诗歌批评比较
    第二节 异中见同:李健吾与钱杏邨诗歌批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叙事学本土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缘起
        1、“本土化”的提出过程
        2、“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现状分析
        1、中西比较诗学的“本土化”研究述评
        2、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状况及研究趋势
    三、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与价值
        1、重要的文献价值
        2、明显的问题意识
        3、独特的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2、比较研究方法
        3、理论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土化:西方叙事学的汉语译介
    第一节 西方叙事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演进
        一、叙事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叙事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三、从法国结构主义到经典叙事学
        四、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背景下的后经典叙事学
    第二节 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文献学分析及其问题
        一、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脉络和总体文献分析
        二、对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研究具体问题的文献分析
        三、通过文献分析看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问题与特点
第二章 本土化:西方叙事学的中国阐释
    第一节 对西方叙事学中术语翻译和使用的统一性问题
        一、西方叙事学中相关范畴的翻译问题
        二、叙事学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第二节 对西方叙事学理论的误读问题
        一、本土化境遇下对“叙事视角”理解混乱的澄清
        二、当前国内对“叙事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西方叙事学范畴的整体研究中需要强化的方面
        一、西方叙事学中相关范畴的比较研究
        二、对西方叙事学中的范畴体系研究
第三章 本土化:西方叙事学的中国式运用
    第一节 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本批评的得失问题
        一、运用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本批评的总体状况
        二、批评分析具体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西方叙事学对中国文本创作实践的影响
        一、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二、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影视剧的价值—以《毛泽东》为例
第四章 本土化:中国叙事学的自觉建构
    第一节、中国叙事学的主要学者与理论研究视角
        一、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尝试
        二、中国叙事学的史学研究整理
        三、文化叙事学及中国叙事分析
        四、港台和海外汉学界有关中国叙事学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对中国叙事学的评价与思考
        一、对西方叙事学基本思维框架的运用和创新
        二、基于中国诗学的叙事学独特创造
        三、中国叙事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总结: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方法问题
    第一节 路径选择:从不同的文化思维看对话可能性
        一、中西文论比较问题的历史回顾
        二、中西文论对比研究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二节 具体方法:中西叙事理论通融之可能
        一、出发点:叙事学理论的一般性和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
        二、异中求同:在两种思维框架中寻求意义沟通
        三、同中求异:在相似思想线索中发现理论差异
        四、互通有无:从空白与裂缝中激发新对话空间
    第三节 实例分析:《论语》中的叙事特征探究
        一、《论语》中的叙事方法
        二、《论语》中叙事的本土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叙事学文献目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梁宗岱的比较诗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梁宗岱是比较文学界的前驱
二、梁宗岱比较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梁宗岱比较诗学建构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10)朱光潜、梁宗岱诗学理论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四、梁宗岱诗学理想的比较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朱光潜、宗白华和梁宗岱之诗论比较研究[D]. 谭艳丽. 新疆大学, 2021
  • [2]梁宗岱旧体词创作论[D]. 陆之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伦·坡[D]. 管丽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梁宗岱30年代诗学研究[D]. 张跟丛. 辽宁大学, 2017(03)
  • [5]李健吾诗歌批评研究[D]. 魏文文.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
  • [6]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叙事学本土化问题研究[D]. 杨洪敏. 兰州大学, 2016(08)
  • [7]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与梁宗岱诗论[J]. 张仁香.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5(00)
  • [8]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与梁宗岱诗论[A]. 张仁香.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面向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9]梁宗岱的比较诗学建构[J]. 栾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01)
  • [10]朱光潜、梁宗岱诗学理论比较论[J]. 文学武. 文学评论, 2011(06)

标签:;  ;  ;  ;  ;  

梁宗岱诗意理想的比较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