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记录

1966-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记录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6~1990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高远[1](2021)在《一种蜱源新病毒的发现、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与初步流行调查》文中指出蜱是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被认为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人类疾病的传播载体,也是动物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蜱能携带或传播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这些病原大多能导致人类严重疾病和危害畜禽健康。楚病毒是2015年在节肢动物中被发现并命名的一类新病毒,其隶属于荆楚病毒目(Jingchuvirales)、楚病毒科(Chuviridae)、芈病毒属(Mivirus)。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在蜱中分离鉴定一种新的楚病毒,分析了该病毒的基因组特征,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建立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东北地区蜱、羊、牛和人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的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采集的290只蜱进行宏基因组测序,经过短读序列的组装获得4个共2109 bp的重叠群,经NCBI的Blast比对后发现,其与楚病毒科芈病毒属的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相似性最高,为65.53~75.40%,可认为其是一种不同于目前已发现病毒的新病毒,根据发现地将其命名为诺敏病毒(Nuomin virus,NOMV)。然后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设计引物筛选出内蒙古地区蜱的阳性样本,通过巢式PCR、步移PCR和RACE技术获得诺敏病毒的全基因组。拼接处理后其全基因组长度为10900 bp,为环形基因组结构,包括一个6516 bp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 Rp)、一个2001 bp的糖蛋白(Glycoproteins,GP)、一个1278 bp的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和一个324 bp的未知蛋白(Viral protein 4,VP4)。经全基因组、Rd Rp、GP和NP序列相似性比较分析,发现与诺敏病毒相似性最高的仍是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全基因组核苷酸的相似性为67.2%,Rd Rp、GP和NP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是68.2%、68.8%、63.5%和75.9%、74.8%、61.9%。采用最大似然法(ML)对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以及Rd Rp、GP和NP的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显示,诺敏病毒均与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形成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诺敏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只有Rd Rp中存在3个保守结构域,分别是477~3038 bp处的Mononeg RNA pol super family、3198~3938 bp处的Mononeg_m RNAcap super family和5346~5711 bp处的G-7-MTase super family。全基因组三个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d Rp中存在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没有跨膜区和信号肽;GP中存在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第17~18位之间存在1个信号肽位点,还存在2个跨膜区;NP中存在2个糖基化位点,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将诺敏病毒感染的病人血液在BHK、Vero、SMMC和Wish细胞中进行分离培养,病毒在这四种细胞中盲传三代后,核酸仍能在这几种细胞中被PCR方法检测到,证明该病毒可在BHK、Vero、SMMC和Wish细胞中繁殖复制。此外,病毒在四种细胞中培养时均不能对细胞产生病变。将诺敏病毒在BHK细胞中大量培养浓缩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诺敏病毒病毒粒子,发现其大小为120~150 nm,呈球形,具有囊膜,细胞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该病毒存在于细胞质中。为了对该病毒的核酸进行检测,本研究建立了诺敏病毒PCR检测方法,包括巢式PCR(Nested PCR)检测方法和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方法。巢式PCR方法是基于Rd Rp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经退火温度的优化、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实验,发现该方法1轮PCR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5℃,2轮为52℃。该巢式PCR方法的特异性高,不与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宫本疏螺旋体(Borrelia miyamotoi)、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typhi)、牛无浆体(Anaplasma bovis)和羊巴贝斯虫(Babesia ovis)这些常见的媒介传播病原发生反应。敏感性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2.4×102copies/μL,且重复性好。q RT-PCR方法是基于全基因组的NP蛋白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扩增体系和条件优化、标准曲线构建、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法的检查下限为2.8×101copies/μL,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为了解诺敏病毒的流行情况,采用以上建立的两种PCR方法对蜱、牛、羊和人的诺敏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巢式PCR对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的4种共2147只硬蜱进行检测,总阳性率为3.9%(3.1~5.0,95%CI),其中黑龙江省蜱的诺敏病毒阳性率最高,为9.4%(6.6~13.3,95%CI),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蜱,病毒阳性率为4.0%(2.0~7.4,95%CI),吉林省蜱的阳性率最低,为2.0%(1.3~3.0,95%CI)。就蜱种而言,全沟硬蜱的阳性率最高为8.2%(5.3~12.6,95%CI),其次是草原革蜱,阳性率为7.8%(4.9~12.2,95%CI),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2.8%(1.0~7.0,95%CI)和1.9%(1.2~3.0,95%CI)。采用q RT-PCR方法对内蒙古部分地区的830份人、252只牛和184只绵羊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诺敏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8.9%、31.3%和21.7%。选取部分阳性样本,对以上不同宿主中的诺敏病毒进行Rd Rp部分片段的扩增。相似性和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宿主来源的诺敏病毒相似性均在96.7~99.7%之间,所有不同宿主的诺敏病毒都聚集在一个分支中,且与Suffolk virus isolate F13形成不同分支。对人、牛和羊中诺敏病毒的病毒载量分析发现,所有样本均在103~105copies/m L之间,提示该病毒在这三种宿主中存在但是病毒载量并不高。对54位感染诺敏病毒的病人进行人口相关信息、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测指标分析后发现,这些诺敏病毒感染者多数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40~60岁的感染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人在每年的5~7月份之间感染;其中48人从事与野外有关工作,最重要的是所有感染者均有蜱叮咬史。病人临床症状分析显示,该病毒的感染者以头疼和发热(79.6%)为主,还会出现精神差(57.4%)、头晕(48.1%)、疲惫、肌肉或关节疼痛(分别占38.8%)、无食欲(33.3%)、恶心(29.6%)、咳嗽、胸闷和睡眠差(分别占20.3%)等症状。生化指标检测显示,该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部分病人还出现凝血功能的变化,如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等升高,以及肝功能的变化,如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L-γ-谷氨酰胺和直接胆红素等指标上升。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核酸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诺敏病毒的检测,也首次在牛、羊和人中发现了楚病毒,同时也提示该病毒是一种蜱传病毒,可引起蜱传疾病。为了对诺敏病毒感染动物和人进行抗体检测,本研究设计诺敏病毒的N蛋白特异性引物,通过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和蛋白表达等实验,成功表达诺敏病毒的N蛋白,获得0.530mg/m L的蛋白用于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该方法通过优化后发现,当coating buffer作为包被液、蛋白包被浓度在5μg/m L、5%的BSA作为封闭液37℃封闭1 h、一抗稀释比例为1:10、二抗稀释比例为1:10000时,获得了最佳的间接ELISA条件。在该条件下,此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对阴性血清的筛选后其临界值为0.4585。应用此方法对内蒙古部分地区的192份牛和191份羊血清样本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4%和20.4%。同时还对30份q RT-PCR检测为阳性的诺敏病毒病人血清进行Ig G抗体检测,其阳性率为70%,43份分子检测为阳性的牛血清Ig G抗体阳性率为11.6%,22份分子检测为阳性的羊血清Ig G抗体阳性率为31.8%。该结果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诺敏病毒的流行情况调查,也说明此方法可以用于该病毒感染时的辅助诊断。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蜱中新发现了一种隶属于楚病毒科病毒并将其命名为诺敏病毒,通过基因组特征分析发现其具有环形基因组结构且与同科的Suffolk virus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诺敏病毒可以在BHK、Vero、SMMC和Wish细胞中繁殖复制且是一种大小为120~150 nm具有囊膜的球形粒子。同时,通过构建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查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毒在我国东北的蜱、牛、羊和人中广泛存在,并发现黑龙江省为该病毒的流行区,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是该病毒的主要携带者,本研究也是首次在羊、牛和人中发现了楚病毒科病毒。以上研究结果为蜱源病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蔡祥龙[2](2020)在《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蜱传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可以传播包括病毒以及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体,已发现的蜱传病毒多达80多种,近年来,蜱传疾病的增多,对公共卫生健康产生巨大威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本研究采用布旗法、动物体表摘取法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鹤岗市和伊春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和蛟河市共9个采集点采集到蜱2 402只,经形态学及16S r RNA鉴定采集到蜱分属于硬蜱科革蜱属、血蜱属和硬蜱属:森林革蜱60.3%(1 449/2 402)、日本血蜱14.1%(339/2 402)、嗜群血蜱8.0%(192/2 402)和全沟硬蜱17.6%(422/2 402),森林革蜱为此次采样的优势蜱种。建立蜱传病毒宏基因组样品提取方法,对蜱传病毒进行宏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共有3866 032条reads注释到脊椎动物病毒,分属于15个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小双节病毒科(Picobirnaviridae)、内源病毒科(Endornaviridae)、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内罗病毒科(Nairoviridae)、布尼亚病毒科(Peribunyaviridae)、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和未分类的病毒科,植物病毒科为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根据宏病毒组学结果,建立RT-PCR、PCR方法对发现的蜱传病毒进行检测与验证,通过高通量测序、传统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11种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在黑龙江、吉林两省采集的蜱中发现11种病毒,其中RNA病毒9种:分别为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恩格耶病毒(Ngoye virus,NGOV)、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北极内罗病毒(Beiji nairovirus,BJNV)、Pustyn病毒(Pustyn Virus,PV)、黑龙江蜱病毒(Heilongjiang Tick Virus 1,HLJTV 1)、吉林蜱病毒(Jilin Tick Virus,JLTV)、吉林黄症病毒(Jilin Luteovirus 2、JLLV2)和吉林分体病毒(Jilin partiti-like virus 1,JLPV 1);DNA病毒2种:分别为牛细小病毒2型(Bovine parvovirus-2,BPV2)和蜱圆环病毒(Tick circovirus,TCV)。本研究选择3种对人类、动物健康具有威胁的黄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首次在中国吉林省日本蜱中发现NGOV核酸证据,并成功获得NS5基因916 nt,与参考基因组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8.82%-68.79%,氨基酸同源性为77.42%-58.22%,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Jiutai V-JL毒株与塞内加尔NGOV株毒株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这也证实了Jiutai V-JL确实为黄病毒属的成员,它与其他蜱传虫媒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蜱传脑炎病毒,跳跃病病毒);与蚊传虫媒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与Ngoye virus亲缘关系最近的病毒序列,这也表明了新型黄病毒属病毒在国内的存在。在黑龙江伊春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ALSV NS3-Like基因片段1 531 nt,与参考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08%-90.20%,氨基酸同源性为99.21%-98.4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两个ALSV毒株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与黑龙江的毒株ALSV H3聚集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的黄病毒亲缘关系较远。在吉林省蛟河市扩增到TBEV全基因组,与流行株、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53%-93.86%,氨基酸同源性为99.15%-94.96%,氨基酸变异多集中在非结构蛋白NS5上,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中的毒株与蜱传脑炎远东亚型流行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该毒株在远东亚型进化分支内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本研究对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的蜱及蜱传病毒进行了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黄病毒,明确了该地区蜱传病毒种类的多样性及其分子遗传进化特点,为该地区蜱传病毒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为新型蜱传病毒的出现提出预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公共卫生学意义。

余竹梅[3](2020)在《中国新疆啮齿类动物和北方地区蜱携带荆门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荆门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的分节段RNA病毒,由于其在进化上与黄病毒科的NS3和NS5有同源性,故暂时归类为黄病毒科的荆门病毒组,它也是世界上首次将分节段与不分节段黄病毒之间建立起关联的正链RNA病毒。荆门病毒是一组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虫媒病毒,它的代表病毒荆门蜱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是2010年首次在湖北省荆门市的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中发现,随后JMTV在亚洲其它国家、南美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欧洲等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相继报道,病毒呈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和洲际间地理聚集性。蜱作为JMTV的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蜱在JMTV从节肢动物到哺乳动物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相关报道表明,JMTV能感染牛和猴等多种哺乳动物,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和科索沃的科学家在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的病人血清中检测到JMTV。随后,来自中国的两个研究团队先后报道了 JMTV和类JMTV(阿龙山病毒,ALSV)能感染人。啮齿类动物作为最大类的哺乳动物,携带多种病原体,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同时它也是蜱的寄生宿主,因此开展啮齿类动物JMTV的携带情况调查和监测不同地区中不同蜱种JMTV流行情况,将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新病原的发生、发展及进化的了解,对该疾病的预防控制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研究方法:1)2011-2012年在新疆博乐市、辽宁省沈阳市和北京市昌平区3地共采集蜱标本277只,包括博乐市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Hd)83只,沈阳市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Iongicornis,H1)98 只,昌平区中华革蜱(Dermacentor sinicus,Ds)96 只;2)2016 年采用食物诱饵笼子捕获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采集164只啮齿类动物。解剖分离啮齿类动物心、肝、脾、肺和肾五个脏器和单只蜱分别制备组织悬液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JMTV检测和基因组扩增,与已知的荆门蜱病毒进行序列比对,选择最大似然法,用PhyML version 3.0构建系统发生树。计算重复1000次,Bootstrap值>70%认为具有显着意义。研究结果:1)164只啮齿动物肝脏中筛查出JMTV阳性42只,阳性率为25.6%,包括普通田鼠(Microtus arvalis)23 只(24.5%),乌拉尔姬鼠(Apodemus uralensis)9只(29.0%),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l 只,小家鼠(Mus musculus)5只,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1只,红尾沙鼠(Meriones libycus)1只,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1只,狭颅田鼠(Mfcrotus gregalis)1只。进一步对42份JMTV阳性R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扩增,获得7株接近全长的JMTV基因组序列,同时也得到5株较短序列的JMTV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所有新发现的啮齿类JMTV与已知的中国地区的JMTV同源性最高,其中7株田鼠JMTV四个节段之间核苷酸差异性为0.1%~1.5%,田鼠JMTV与已知的中国地区的JMTV四个节段的核苷酸差异性为8.9%,与来自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的JMTV核苷酸同源性为77.8%~92.1%,而与阿龙山病毒(JMTV-like病毒)同源性相对较低(57.5%~7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在节段1、节段2和节段3中,新发现的12株病毒与已知的中国蜱JMTV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两个独立的进化支,一支由普通田鼠携带的JMTV组成,另一支由乌拉尔姬鼠、灰仓鼠和狭颅田鼠携带的JMTV组成。然而在S4节段,所有的啮齿类JMTV聚集到了一个进化支上,提示JMTV具有遗传多样性。2)JMTV在啮齿类动物心、肝、脾、肺和肾5个脏器的检测结果显示,JMTV在啮齿类动物各组织脏器呈现普遍分布,但是在各组织器官的阳性率不一致,其中肝脏检测出的阳性率为25.6%,肺脏和脾脏分别为10.8%和2.6%,而肾脏和心脏由于样本的缺失问题,没有进行阳性率的分析。检测的8个啮齿类动物物种中,普通田鼠检测的样本量最大,JMTV在普通田鼠肝、肺和脾三个脏器中,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24.5%、19.1%和15.7%。进一步分析JMTV在同一啮齿类动物5个脏器的系统感染情况,我们发现:8个啮齿类动物物种中仅出现肝脏感染的29只;包括肝脏感染在内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脏器感染的13只;不包括肝脏感染在内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脏器感染的2只。3)通过对采集于北方地区3个省级行政区[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博乐市、东北的辽宁省沈阳市和北京市昌平区]的277只蜱样本进行荆门病毒筛查,获得阳性样本67只,阳性率为24.2%,其中中华革蜱检测阳性41只,阳性率高达42.7%;残缘璃眼蜱检出阳性12只,阳性率为14.5%;长角血蜱检出阳性14只,阳性率为14.3%。全基因组扩增获得4株接近全长的JMTV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新发现的JMTV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1.4%~99.8%,与已知的中国地区JMTV同源性最高(90.1%~99.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4株病毒在节段1、节段2和节段4与已知的新疆啮齿类动物中发现的JMTV聚集在一个进化支上,但在节段3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2株病毒与新疆啮齿类JMTV聚集在一起,而另2株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蜱源性JMTV聚集在一起,提示该节段可能存在基因重排。结论:1)首次在新疆地区啮齿类物种发现JMTV,同源性分析显示,新发现的啮齿类JMTV具有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在S2和S4节段,12株病毒核苷酸差异性达到接近10%。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所有的啮齿类JMTV与已知的中国地区蜱源JMTV聚集在一起,在节段1、节段2和节段3中,12株病毒形成了两个独立的进化支,然而在S4节段,所有的啮齿类JMTV聚集到了 一个进化支上,提示JMTV具有遗传多样性。2)JMTV在啮齿类动物不同脏器的检测阳性率不一致提示:在自然界中,JMTV感染啮齿类动物可能存在一定的组织嗜性,这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JMTV在同一啮齿类动物多个脏器检测到阳性结果提示JMTV感染啮齿类动物呈现多个脏器系统感染。3)同源性分析显示,新发现的4株蜱JMTV具有遗传多样性(90.1%~99.8%)。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新发现的蜱JMTV与中国地区JMTV聚集在一起,其中2株JMTV在S3节段可能存在基因重排现象。蜱作为JMTV的传播媒介,在JMTV从节肢动物到哺乳动物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刘志强[4](2019)在《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蜱类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除了直接叮咬侵袭宿主,还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蜱类研究在兽医学、医学、经济学和公共卫生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内陆盆地,位于新疆北部,植被覆盖度较好,多为优良牧场,野生动物种群较多,为蜱类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生境”,相应种类繁多,对畜牧业危害极大。对北疆地区蜱种和蜱传病原开展调查研究,完善该地区蜱种与蜱传病原基础资料,为该地区蜱类种群分布解析和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2014年2016年连续3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16个点采集硬蜱,形态学鉴定结合地理分布信息确定蜱种分布特点和优势蜱种种类;(2)扩增不同蜱种的16S rDNA基因,印证形态学鉴定结果;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地区蜱类的系统进化关系。(3)通过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和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注释、比对和分析,探讨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4)应用巢式PCR技术,对采集的蜱虫进行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核酸检测,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蜱种携带病原阳性率,并通过人粒细胞无形体及埃立克体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莱姆病螺旋体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等标志性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病原体基因型和系统发生关系。(5)分别从自然发病的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虫体内分离培养伊氏锥虫,并通过PCR方法检测伊氏锥虫的18S rDNA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基因,对分离的虫株进行鉴定,并探讨亚洲璃眼蜱是否是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结果:(1)2014年2016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15个县16个采样点,共采集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即: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和全沟硬蜱Ixodex persulcatus。其中检出一定量的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中间型。(2)对北疆地区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的16个点采集的部分硬蜱,进行16S rDNA基因的扩增,获得16个蜱序列,分属于璃眼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和血蜱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吻合。基于16S rDNA基因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完善了北疆地区硬蜱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础数据资料。(3)成功扩增了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的线粒体全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4720bp和14724bp,并对线粒体基因全序列进行注释和分析,两个蜱种序列相似率达到99.65%。基因组成和排序一致,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适合划分为同一种,应该是同种异名。(4)对新疆北疆15个县市采集的500只硬蜱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的核酸检测,各调查点都有阳性检出,埃立克次体总阳性率达到25.24%,人粒细胞无形体总阳性率达31.2%。莱姆螺旋体总阳性率为3.2%;(5)成功从克拉玛依白碱滩区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体内分离一株锥虫,经鉴定为伊氏锥虫,结合伊氏锥虫分子生物学分析;证实亚洲璃眼蜱体内携带伊氏锥虫,可能是其传播媒介之一。结论:采集的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亚洲璃眼蜱、亚东璃眼蜱、银盾革蜱和草原革蜱为优势蜱种。基于硬蜱16S rDNA基因的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通过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认为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为同一物种;在北疆地区硬蜱体内都检测到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核酸阳性,提示该地区为此类病原的自然疫源地;分离、培养、鉴定伊氏锥虫克拉玛依株,证实亚洲璃眼蜱可携带伊氏锥虫,可能为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之一。

程睿[5](2019)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蚊虫与蠓虫携带病毒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一些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敏感脊椎动物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及人兽共患病的病毒。作为虫媒病毒,必须具备能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而且经过一定的外潜伏期,通过叮咬吸血又将病毒传给新的宿主的能力。常见的可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媒介有蚊、蜱、白蛉、蠓、虻、螨,尤以蚊、蜱、蠓和白蛉最为重要。在已知的虫媒病毒中,仅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蚊传病毒就有300余种。它们引起的疾病负担严重。包括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登革热、乙脑病毒引起的乙型脑炎、寨卡病毒引起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因此蚊传虫媒病毒及其相关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疾病,也是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境,东、西长而南、北窄,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内有黄河流经并且冲积形成了河套平原,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日照充足,雨水集中,有山川、平原、荒漠等地貌。多样的环境会孳生多种多样的蚊虫,并且可能会存在多种虫媒病毒。内蒙古自治区曾是出血热、乙脑等虫媒疾病的历史老疫区,1950-2007年间共报告乙脑4850例年代曾有乙脑的爆发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内蒙古自治区面积广袤,天然草场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人与牲畜关系密切。而虫媒病毒的传播依赖于人畜、吸血昆虫等媒介,人和家畜关系密切会加大虫媒病毒的传播几率。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线绵长,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以及我国宁夏、山西、河北等8个省份交界,这意味着内蒙古地区的虫媒病毒可以向四周交界地区广泛传播,可以成为一个当地虫媒病毒的疫源地,同时也是我国虫媒病毒传播出去以及国外虫媒病毒向内输入的“港口”,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区国家贸易往来以及人员的流动,都为虫媒病毒的输入提供了条件,极易发生虫媒病毒的“交流往来”,但是时至今日,仅在2007-2008年间的虫媒病毒的调查中发现Tahyna病毒、版纳病毒和淡色库蚊浓核病毒。而此后未见有蚊虫标本采集调查及系统性的虫媒病毒调查研究,为了对内蒙古自治区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有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当地蚊虫和蠓虫携带病毒的种类以及流行特点,本研究于2014、2017、2018年3年对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旗)进行系统的蚊虫和蠓虫标本采集和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夏季蚊虫和蠓虫种类和分布,并发现当地主要吸血昆虫:蚊虫和蠓虫所携带的虫媒病毒。本研究结果对当地蚊虫和蠓虫传播的人畜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2014、2017、2018年7、8月份在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旗/区)的人舍和动物饲养圈(猪圈、牛圈、羊圈等)蚊虫孳生环境用灯诱法采集蚊虫和蠓虫标本。对采集的标本在冰浴条件下进行形态学分类,按照采集环境和蚊虫等信息(蚊虫每50-100只分为一管,蠓虫大约500-1000只为一管)编号登记,立即放入液氮中保存并转移至实验室待检。标本在实验室研磨、离心,离心上清液平行接种BHK-21细胞(金黄色地鼠肾细胞)和C6/36细胞(白纹伊蚊卵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细胞出现病变作用(CPE)时收取病毒液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使用多种软件对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及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2014、2017、2018年7-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共采集蚊虫2属3种24240只蚊虫(淡色库蚊、背点伊蚊、刺扰伊蚊),17110只蠓虫。淡色库蚊和背点伊蚊是当地的优势蚊种,分别占蚊虫采集总数的64.4%(15600/24240)和33.5%(8120/24240)。蚊虫和蠓虫标本共研磨223批次。经实验室常规处理后平行接种BHK-21细胞和C6/36细胞,共获得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鉴定其中1株病毒为盖塔病毒,3株分离物为浓核病毒,蠓虫标本未获得病毒分离物。使用11种病毒属特异性和种特异性病毒基因扩增引物对223批标本研磨液进行病毒基因扩增获得5个阳性结果,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1个为盖塔病毒,3个为浓核病毒,1个为乙脑病毒。乙脑序列是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在NS4b和NS5基因区段上与SXYC1523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盖塔病毒在E2基因上与GS10-2亲缘关系最近,在E2基因区段上与蒙古国分离株(LEIV17741MPR)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6%(99.8%)。结论本研究于2014、2017和2018年夏季连续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共5个县(旗/区)自然环境采集到大量蚊虫和蠓虫,内蒙古自治区5县采集到3种蚊虫而淡色库蚊为当地优势蚊种。在以上地区的蚊虫标本中共分离到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其中在磴口县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株盖塔病毒,这是我国在内蒙古地区首次分离到盖塔病毒,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还分离到3株浓核病毒,这与曹玉玺等人在2008年在内蒙分离到的浓核病毒结果相一致,提示当地可能存在浓核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在五原县蚊虫标本中检测到1株乙脑病毒,这也是内蒙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在蚊虫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提示当地可能存在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这些病毒的发现,尤其是盖塔病毒和乙脑病毒,不仅对内蒙古地区甚至对蒙古高原地区及我国内陆地区蚊虫传播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出新的挑战。

王茜[6](2018)在《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坐落于中国西北部,拥有长达56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该陆地边境线长度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与多国接壤。新疆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我国“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中通往中亚及欧洲的重要的贸易纽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间家畜交易往来、候鸟及野生动物迁徙,动物的体表寄生蜱虫宿主范围不断扩大,造成不同种族人群和家畜蜱传疾病的感染。本次研究目的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陆地边境线地区蜱虫种类的鉴定以及解析蜱虫中携带的病毒谱和被蜱虫叮咬的重症患者病例分析,为我国以及国际间蜱虫传播病原的监测提供共享信息,同时为蜱传病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1)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域(边境线为主)15个县市家畜体表寄生蜱和游离蜱,蜱样本首先进行形态学鉴定,之后基于线粒体12S rRNA、COI、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蜱种鉴定,并构建遗传进化树对蜱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2)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新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和图兰扇头蜱)和蜱叮咬病人(已昏迷,在重症监护室)全血进行宏病毒检测;(3)对于立克次体种类的鉴定运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针对蜱虫叮咬后重症病人血液及两例相对应蜱虫样本的DNA分别进行6个基因【编码17kDa蛋白抗原(17kDa),外膜蛋白A(ompA),外膜蛋白B(ompB),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 A),细胞表面抗原1(sca1),细胞表面抗原4(sca4)】片段的扩增和测序;(4)对5例阳性病人进行ELISA立克次体含量测定;(5)5例病人按照国标立克次体用药(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1)在新疆15个县市共采集到13794只动物寄生蜱和245只游离蜱,经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本研究寄生蜱隶属三属四种,包括革蜱属的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蜱,扇头蜱属的图兰扇头蜱,游离蜱均为亚洲璃眼蜱蜱;(2)高通量宏病毒测序显示:(1)在蜱和病人中共同检测到10种病毒,分别为:刚果出血热病毒、布若那正内罗毕病毒、塔城蜱病毒2、塔城蜱病毒5、伯乐蜱病毒1、伯乐蜱病毒2、伯乐蜱病毒4、泰顺蜱病毒、蜱白蛉病毒、人阿尔法1型疱疹病毒;(2)仅在蜱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为23种,23种病毒主要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黄病毒科、弹状病毒科、白蛉病毒科、细小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内罗毕病毒科;(3)5例病人和收集到的两只相对应的蜱虫的核酸分别检测到康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饶氏立克次体3种立克次体;(4)ELISA结果提示不同病程中血液中立克次体含量不同,随治疗时间立克次体浓度降低,蜱咬病人病情好转,说明抗感染治疗方案有一定效果。结论:(1)边缘革蜱和亚洲璃眼蜱是新疆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图兰扇头蜱是新疆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2)蜱携带多种蜱相关及人相关病毒,首次在我国蜱叮咬病人血液中检测到布诺那病毒;(3)5例斑点热感染阳性病人血液及叮咬人的两只蜱虫核酸中均检测到3种立克次体核酸,分别为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说明蜱虫叮咬在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和康氏立克次体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4)本研究蜱携宏病毒谱的解析为我国内陆地区及国际间蜱传疾病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构架。未来应动态监测新疆边境地区人、动物、优势蜱的蜱传病毒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流行情况。

吴辉[7](2017)在《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定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的分子诊断》文中研究表明蜱是动物体表依靠吸食血液生存的节肢动物,对病原的传播及危害程度仅次于蚊类,同时也是动物和人类多种疾病的贮藏宿主和传播媒介。蜱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总目(Parasitiformes)、蜱目(Ixodida)。新疆地区以革蜱和璃眼蜱为优势种,可引起无浆体病、Q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及莱姆病等,对畜牧业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我区有关革蜱的研究报道甚少,尤其是超微形态学方面,本研究通过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新疆地区优势种革蜱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病原进行分子诊断,明确绵羊无浆体的媒介蜱,为媒介蜱的准确鉴定及蜱媒人畜共患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Ⅰ)本研究为了明确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别特征,以期准确鉴别媒介蜱;以新疆地区4种优势种革蜱—边缘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森林革蜱(Dermacentor.silvarum)和银盾革蜱(Dermacentor.niveus)为实验材料,先借助体视显微镜鉴定物种后,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除躯体、盾板珐琅彩存在区别外,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肢节Ⅳ(股节、胫节和跗节)腹面都具有3个齿状突,而草原革蜱的3个齿状突位于胫节和跗节,森林革蜱仅跗节有3个齿状突。此外,这4种优势种革蜱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度之间的比例等特征相互区别。本次研究发现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及边缘革蜱以肢节Ⅳ腹面齿状突和气门板为鉴别特征,结合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的比例等特征,可快速准确鉴别。(Ⅱ)本试验阐明了革蜱各发育阶段形态及其发育特点,为各龄期革蜱类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革蜱属中的银盾革蜱为模式种,借助体视、扫描电子等显微镜对银盾革蜱各龄期虫体首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超微形态研究。银盾革蜱虫卵、幼蜱、若蜱和成蜱超微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虫卵多为长椭圆形,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虫卵颜色及内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幼蜱口下板齿式为2|2、肢节为3对(ⅠⅢ)、无气门板、无生殖孔、肛门瓣刚毛1对、无肛后沟等;若蜱口下板齿式为3-2|2-3、肢节为4对(ⅠⅣ)、无生殖孔但具有气门板、肛门瓣刚毛3对、假头基为三角形等;成蜱雄性的口下板齿式为3|3、具有生殖孔和气门板、肛门瓣刚毛5对半、肢节Ⅳ(股节、胫节和跗节)腹面都具有3个齿状突等;成蜱雌性的口下板齿式为4-3|3-4、每一侧孔区具有一根刚毛、肛门瓣刚毛5对、肢节Ⅳ无齿状突等。(Ⅲ)根据GenBank登录的MSP4(major surface protein 4)基因序列设计绵羊无浆体(Anaplasma ovis)种属特异性引物,对各优势种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可特异性扩增到322 bp的片段,经测序后进行对比分析与绵羊无浆体(KU497712.1)同源性达98%,结果表明采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以及乌鲁木齐周边羊(绵羊、山羊)体表革蜱类绵羊无浆体的携带率14.4%(72/500),在上述采集地区革蜱源性绵羊无浆体病原PCR检测,仅检测出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其携带率分别为33.6%(42/125),24.0%(30/125),可确定银盾革蜱及边缘革蜱为绵羊无浆体的媒介蜱。

刘东晓[8](2017)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蜱虫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了 83种蜱传病毒,其中不乏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蜱传脑炎病毒、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等。尤其是2007年蜱媒非洲猪瘟暴发和国内2009年发现蜱媒“新型布尼亚病毒”致人死亡事件发生以来,蜱传病毒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国家疾病防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是畜牧业集中地带,伴随而来该地区有大量的蜱虫寄生,以动物为中介,蜱很容易将病毒传播给人类和其它动物,使得该地区是蜱传病毒病的潜在高危地区。因此,为了充分保障该地区牧民生命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填补我国内蒙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的空白,调查是否具有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的病毒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采集内蒙古左旗和右旗地区的动物寄生蜱虫,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对蜱传病毒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以下结果:(1)样品采集:本实验样品采集工作于2015-2016年间完成。2015年5月,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左旗和阿拉善盟左旗与右旗交界2个采样点采集骆驼、绵羊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共计643只;2016年4月,从内蒙左右旗交界的骆驼,嘉镇乌兰呼都格嘎查采集的绵羊及骆驼血清,共计112份。(2)样品核酸检测: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从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病毒组学研究,共获得了644692条Reads,拼接出2484条Contig。通过核酸序列注释发现,其8.2%(203/2484)的contig为病毒序列,并注释到4个病毒科和4个病毒属;其中一条720bp的contig注释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根据这条contig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对样品进行检测,共计从60个蜱虫样本中检测到有4个样本携带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四株病毒分别命名为N5株,H1株,NM-18株和NM-24株,其中H1株的宿主为绵羊,其余三株的宿主为骆驼,阳性率为6.7% (4/60)。(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全基因组研究:本研究通过NCBI Blast比对选择参考株对其中一株病毒(NM-18株)的全序列进行了分段扩增,共设计了 18对简并引物,并扩增出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其中包括S片段1672bp, ORF为1449bp,编码482个氨基酸,Gc含量为45.25%;M片段5368bp,ORF为5070bp,编码1689个氨基酸,Gc含量为43.60%; L片段12155bp,ORF为11838bp,编码3945个氨基酸,Gc含量为41.37%。与已知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M-18株与其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比,S片段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HY-13株最高,可以达到95.2%; M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则与分离自南非的SPU415/85株最高,可以达到91.2%; L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YL04057株同源性最高,可以达到93.7%。(4)样品血清学检测:本实验利用本实验扩增出的NM-18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S片段,使用原核表达将病毒的N蛋白成功表达,大小为54kD,并成功纯化,又利用纯化成功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N蛋白对来自内蒙地区共计2个采样点,2种蜱虫宿主共112份血清进行了Western blot检测,在采集的全部112份血清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阳性血清共有49份,阳性率可以达到43.75%。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病毒宏基因学技术次对内蒙古地区的蜱虫病毒组的研究,发现了蜱传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存在,成功的扩增出一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宿主动物对该病毒的感染阳性率。为进一步建立西北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信息库奠定了基础,也为蜱媒人兽共患病毒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王冰洁[9](2016)在《新疆璃眼蜱种属鉴定、进化分析及其携带泰勒虫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璃眼蜱(Hyalomma)为我区优势媒介蜱种,可侵袭主要草食家畜并传播泰勒虫病,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由璃眼蜱传播的泰勒虫病原主要包括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和马泰勒虫(Theileria equi)。新疆作为畜牧业大省,地域辽阔,草地资源丰富,牛的存栏量居全国第二,马的存栏量居全国第一,硬蜱种的区系分布也居全国之首,牛马等草食家畜极易被蜱叮咬发生蜱媒病。因此,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对新疆部分地区常侵袭牛、马等草食家畜的璃眼蜱种属进行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群落组成分析,并对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牛和马)泰勒虫病进行检测和流行虫株分析。以期证实新疆部分疫区璃眼蜱优势种;验证其系统分类地位及在新疆部分疫区的群落组成;揭示其在新疆境内分布的何种璃眼蜱储存、传播何种泰勒虫之科学问题,为媒介蜱和蜱传人畜共患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采自新疆16个县市48个采样点的14142枚硬蜱中,璃眼蜱共有8249枚,为我区的优势种群。所鉴定的璃眼蜱雄蜱在假头基后缘凹陷程度、须肢第1节内侧刚毛数目及排列、足基节Ⅰ内、外距长度、肛下板大小、颈沟形状等部位存在显着差异;所鉴定的璃眼蜱雌蜱在孔区内刚毛数目和排列方式、哈氏器囊孔横裂缝形状等部位区别明显。(2)基于ITS2和COI基因绘制的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包括半饱血和饱血)的系统发育树上,本文测定的4种璃眼蜱TS2基因序列分别与相应蜱种的ITS2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HQ005303、KC203390、JQ737102、JQ737103)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99%、100%、99%;COI基因序列分别与相应蜱种的COI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JQ737067、JQ737068、JQ737066、JQ737070)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100%、99%、99%。基于14种硬蜱ITS2和COI基因序列构建的NJ树均显示璃眼蜱属种间均聚类,而本文测定的四种璃眼蜱与Gen Bank上登录的相应蜱种聚在一起。(3)本次采集的璃眼蜱中,璃眼蜱属的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为本次采集的优势种,其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2.79%、14.91%和13.63%。所采集的璃眼蜱中小亚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的染蜱率、蜱指数均较高;在涉及的宿主动物中牛体表寄生璃眼蜱群落的物种丰富、多样;采样地区中吐鲁番市的璃眼蜱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同时还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动物体表寄生璃眼蜱种类具有一定相似性,相似性指数范围为0.25001.0000。(4)在新疆13个县市641份牛全血样品和11县市800枚牛体表寄生璃眼蜱体内检测到环形泰勒虫,其感染率分别为27.93%(179/641)和5.88%(47/800);携带环形泰勒虫的璃眼蜱主要为小亚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13个县市中吐鲁番市感染率最高,达43.41%。基因测序发现,吐鲁番地区获得的血液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印度株(GenBank登录号:AF214842)同源性最高为99%,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意大利株(GenBank登录号:AF214861)同源性最高为100%。6个县市351份马全血样品和5个县市200枚马体表寄生璃眼蜱体内检测到马泰勒虫,其感染率分别为28.25%(89/351)和7.00%(14/200);携带马泰勒虫的璃眼蜱主要为残缘璃眼蜱和嗜驼璃眼蜱。6个县市中和静县感染率最高,达39.39%。基因测序发现,不同地区获得的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马泰勒虫均与马泰勒虫瑞士株(GenBank登录号:KM046918)同源性最高为100%。本文对璃眼蜱研究分析的相关数据,可为我区媒介蜱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寇春[10](2016)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蜱与鼠类携带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等8家接壤,陆上对外口岸较多,与周边国家经济交往频繁。新疆地理生态环境多样,物种分布广与内地有着明显的不同,适合蜱的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种类较多,可传播多种虫媒病毒。新疆地区时有人、畜不明原因发热和脑炎散发或流行,疑似虫媒病毒引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进行过系统而深入的调查,急需加强研究。我国已知流行的4种虫媒病毒病中新疆出血热和蜱传脑炎在新疆都有发现,在新疆既往进行的虫媒病毒调查中,已经从新疆地区的全沟硬蜱、森林革蜱、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中分别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新环状病毒。从按蚊、库蚊、伊蚊中分别分离到辛德毕斯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等。但尚缺乏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虫媒病毒的深入调查研究。为了解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蜱及啮齿动物(鼠)携带虫媒病毒情况,应用RT-PCR、细胞培养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该地区蜱及啮齿动物(鼠)感染虫媒病毒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项研究结果对丰富新疆乃至国内虫媒病毒资源和进行新疆地区虫媒病毒病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新疆啮齿动物(鼠)样本采集及携带虫媒病毒的初步检测2014-2015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乌苏、阜康、奇台、吉木萨尔和石河子149团等地区采集了1054只啮齿动物,其中2014年,2015年分别为684只和370只,主要种类有长尾黄鼠(Spermophilus undulat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Pallas)、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2014年鼠样本根据采集地、属种与脏器的不同分成193组。通过RT-PCR的方法对鼠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荆门病毒(JMTV)以及古尔图病毒(Guertu virus)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总样本中Guertu virus的S片段阳性率为9.3%,SFTSV的S片段阳性率为6.2%。Guertu virus与SFTSV主要集中在乌苏地区,主要宿主为长尾黄鼠。提示长尾黄鼠为Guertu virus与SFTSV新的宿主。2015年样本同样方法分组成136组,除检测以上4种病毒外还检测了汉坦病毒(HTV),蜱传脑炎病毒(TBEV)与黄病毒属病毒(Flavivirus)。结果显示总样本中XHFV的阳性率为11%,SFTSV阳性率为7.4%,Guertu virus阳性率为21.3%。阳性样本主要集中在乌苏地区。根据2014-2015年对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鼠样本的检测结果,提示新疆乌苏地区可能存在XHFV、SFTSV与Guertu virus的自然疫源地。2.新疆蜱中新病毒的发现、分离及在蜱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2014年在新疆乌苏地区共采集了13662只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根据采集地与蜱种类不同按每组约200只左右分成68组,选取8组有代表样性的样本,经武汉中科院病毒研究所的454高通量测序,有7组样本中存在黄病毒科病毒的重叠群(Contig)。对获得的Contig利用NCBI中的BLISA工具搜索,发现所有Contig都与荆门蜱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的核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在65%-84%之间。暂将该新病毒命名为新疆蜱病毒(Xinjiang tick virus,XJTV)。选取454高通量测序的3组阳性样本,利用Vero细胞对XJTV进行病毒培养和分离,细胞传至第7代后,仅在第一代培养细胞的上清中检测到有XJTV的核酸片段,同时对第一代细胞的上清及细胞制备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在细胞与上清中存在90nm左右的病毒粒子。通过RT-PCR对XJTV在乌苏地区蜱中的流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014年乌苏地区的68组草原革蜱中,检测到XJTV阳性组数54组,其阳性率达79.4%。说明草原革蜱为XJTV的媒介之一,该病毒可能在乌苏地区的蜱中广泛分布。3.新疆蜱携带XJTV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与克隆454高通量测序的Contig与JMTV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只有部分S1与S3的信息,利用获得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PCR得到了该病毒的S1与S3全序列信息。对采自新疆羊沟地区的一份阳性样本经RNA-Seq技术(上海伯豪公司)分析获得了S2与S4的部分序列信息,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用RT-PCR的方法获得了该病毒的S2与S4全序列信息。利用RT-PCR和重叠RT-PCR的方法分别将结构蛋白S1,S2,S3与S4全基因序列克隆到p GEM-Teasy载体中,这为更好地保存病毒的基因组信息,以及对该病毒分子特性和相关基因功能等性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4.XJTV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相关生物学软件Signa IP 4.1、TMHMM、Net NGlyc1.0 Serve、Phrye、MEGA5与DNAStar等对XJTV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SP1与NSP2)和结构蛋白(VP1、VP2和VP3)进行了分析。在二级结构中XJTV与黄病毒科的代表株在非结构蛋白的功能区域的motif保守性较高。利用已经解析蛋白晶体结构的登革热病毒(DENV-4)和日本脑炎病毒(JEV)作为模板模拟出XJTV的S1与S3编码蛋白的三维结构。结果发现XJTV基于二级结构保守的motif在空间位置上也与模板蛋白的motif一一对应,提示这些保守结构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可能行使着相同的生物学功能。对结构蛋白VP1、VP2与VP3的跨膜区域、信号肽与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结构蛋白VP1、VP2与VP3分别具有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和膜蛋白的功能。基于XJTV的S1与S3编码的非结构蛋白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与选择的黄病毒科的部分代表毒株相比,XJTV不属于黄病毒科已有的三个属,而与JMTV和MGTV位于进化树单独的分支中。提示XJTV可能是黄病毒科一个新的属中的毒株。5.XJTV衣壳蛋白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将XJTV与JMTV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后,选取相对保守的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ORF片段序列,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与p ET32a中,同时构建至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中,通过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三种表达质粒p ET28a-CP,p ET32a-CP和pc DNA3.1-CP。将p ET28a-CP质粒转染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体,经检测所获得的抗体效价达1:100000以上,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证实了该抗体与抗原有很好的结合亲和性。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及制备的抗体可为后续开展病毒血清学检测及XJTV的免疫学特性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 CDNA3.1-CP转染入293T细胞,经IFA检测,表明VP2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在该细胞中成功表达,这为后续病毒的包装以及对哺乳动物的侵染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6~1990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6~1990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蜱源新病毒的发现、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与初步流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蜱及蜱的分布
    1.2 重要的蜱传疾病
        1.2.1 莱姆病(Lyme borreliosis)
        1.2.2 埃立克体病(Ehrlichiosis)和无浆体病(Anaplasmosis)
        1.2.3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
        1.2.4 巴贝斯虫病(Babesiosis)
        1.2.5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
        1.2.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1.2.7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
        1.2.8 其他蜱传疾病
    1.3 楚病毒研究进展
    1.4 蜱传病毒的检测
        1.4.1 高通量测序
        1.4.2 PCR方法
        1.4.3 血清学方法
        1.4.4 细胞分离培养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蜱、牛、羊和人样本收集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全基因组获得
        2.2.2 诺敏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2.2.3 诺敏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4 诺敏病毒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5 诺敏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2.2.6 诺敏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 结果
    3.1 全基因组的获得
        3.1.1 宏基因组结果
        3.1.2 诺敏病毒阳性样本的筛选
        3.1.3 诺敏病毒全基因组扩增
        3.1.4 诺敏病毒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3.1.5 诺敏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特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6 诺敏病毒进化分析
    3.2 诺敏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3.2.1 诺敏病毒细胞培养
        3.2.2 诺敏病毒培养鉴定
        3.2.3 诺敏病毒生长曲线
        3.2.4 诺敏病毒电镜观察和超薄切片制作
        3.2.5 诺敏病毒免疫荧光实验
    3.3 诺敏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 标准品准备
        3.3.2 荧光定量PCR扩增体系和条件的优化
        3.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特异性检测
        3.3.5 敏感性试验
        3.3.6 重复性试验
    3.4 诺敏病毒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4.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4.2 巢式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3.4.3 特异性试验
        3.4.4 敏感性试验
        3.4.5 重复性试验
    3.5 诺敏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的流行情况调查
        3.5.1 诺敏病毒在蜱中流行情况
        3.5.2 诺敏病毒在牛和羊中的流行情况
        3.5.3 诺敏病毒在病人中的流行情况
        3.5.4 诺敏病毒在牛、羊和人的载量
        3.5.5 诺敏病毒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3.5.6 不同宿主来源诺敏病毒与同科的病毒进化分析
    3.6 诺敏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6.1 诺敏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
        3.6.2 诺敏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
        3.6.3 临床样本检测
4 讨论
    4.1 新发蜱传疾病与宏基因组测序
    4.2 诺敏病毒全基因组特征比较分析
    4.3 诺敏病毒的分离
    4.4 病毒检测方法
    4.5 诺敏病毒的流行情况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蜱传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蜱
        1.1.1 蜱的分类与分布
        1.1.2 蜱的习性
        1.1.3 蜱的生活史
    1.2 蜱传病毒
        1.2.1 蜱传DNA病毒
        1.2.2 蜱传RNA病毒
    1.3 病毒检测技术
    1.4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蜱样品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细胞系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蜱的形态学鉴定
        2.2.3 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蜱传病毒宏基因组测序
        2.2.5 PCR/RT-PCR检测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2.2.6 病毒的分离
3 结果
    3.1 样品采集
        3.1.1 采集地点及环境
        3.1.2 形态学鉴定
        3.1.3 16SrRNA基因鉴定结果
        3.1.4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3.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与病毒检测
        3.2.1 病毒宏基因组学结果
        3.2.2 病毒检测及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3.3 病毒分离结果
        3.3.1 病毒细胞分离培养
        3.3.2 细胞培养物特异PCR检测与高通量测序
        3.3.3 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国新疆啮齿类动物和北方地区蜱携带荆门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国新疆啮齿类动物携带荆门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啮齿类动物的采集及荆门蜱病毒的筛查
        3.2 荆门蜱病毒在啮齿类动物各组织器官的感染情况
        3.3 啮齿类动物荆门蜱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
        3.4 啮齿类动物荆门蜱病毒同源性分析
        3.5 啮齿类动物荆门蜱病毒系统发生分析
        3.6 啮齿类动物系统发生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北方地区蜱携带荆门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蜱的采集及荆门蜱病毒的筛查
        3.2 蜱荆门蜱病毒同源性分析
        3.3 蜱荆门蜱病毒系统发生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荆门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现况和遗传进化规律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已发表文章
致谢

(4)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蜱分类及进化的研究进展
        2.2 蜱传疫病的研究进展
        2.3 蜱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北疆地区硬蜱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硬蜱的统计结果
        2.2 硬蜱的形态学鉴定
        2.3 优势蜱种的分布
        3 讨论
        3.1 北疆地区蜱种的分布
        3.2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区分
        4 小结
    试验二 基于16S rDNA基因对北疆地区硬蜱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16S rDNA基因的扩增结果
        2.2 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
        2.3 蜱种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3.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分类中的应用
        3.2 新疆蜱种的变化
        4 小结
    试验三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形态学鉴定
        2.2 线粒体基因分段扩增
        2.3 两种璃眼蜱的线粒体基因组
        2.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四 蜱媒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PCR扩增结果
        2.2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和莱姆疏螺旋体检测结果
        2.3 3种病原体测序及分型
        3 讨论
        3.1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病的流行情况
        3.2 莱姆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
        4 小结
    试验五 亚洲璃眼蜱中锥虫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蜱虫鉴定
        2.2 血液涂片
        2.3 血涂片染色
        2.4 动物接种试验
        2.5 PCR扩增与测序结果
        2.6 序列分析
        2.7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伊氏锥虫病流行情况
        3.2 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
        3.3 伊氏锥虫系统发生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蚊虫与蠓虫携带病毒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内蒙古自治区吸血昆虫标本的采集
    1.材料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虫媒病毒的分离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1.材料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新疆南北边境地区蜱种分布及蜱种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采样汇总
        2.2 蜱种形态学鉴定
        2.3 分子生物学分析
    3 讨论
        3.1 新疆边境地区蜱类研究现状
        3.2 地理生境不同的蜱种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蜱携病毒谱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物种相对丰度
        2.2 病毒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2.3 病毒物种Beta多样性PCoA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立克次体合并蜱传病毒感染病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方法
    2 结果
        2.1 MLST方法PCR扩增结果
        2.2 阳性病人蜱传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及比对分析
        2.3 血清学ELISA立克次体含量检测
        2.4 高通量测序病毒注释结果
    3 讨论
        3.1 中国蜱传立克次体病的检测
        3.2 蜱传病毒性疾病
        3.3 蜱传立克次体与蜱传病毒共感染协同作用致病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文献综述
    1.蜱传病毒国内外研究现状
    2.欧亚大陆蜱传立克次体研究现状病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新疆边境15个调查县市地理信息
附表2 新疆15个采样县市蜱种序列信息
附表3 5例斑点热感染病例及2只对应蜱种立克次体序列信息
附表4 蜱传病毒相关序列信息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定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的分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我区蜱类分类研究现状
    1.2 新疆地区优势种革蜱及无浆体的概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四种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观察及其优势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新疆优势种银盾革蜱各龄期生物学特性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新疆部分地区优势种革蜱携带绵羊无浆体检测及其进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1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简介
    1.2 流行病学和生态学
    1.3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病毒的传播媒介
    1.5 病毒的理化性质
    1.6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
    1.7 诊断、治疗和疫苗
    1.8 国内的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全基因组研究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血清学研究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9)新疆璃眼蜱种属鉴定、进化分析及其携带泰勒虫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媒介蜱分类学及其携带病原研究进展
    1.1 硬蜱的分类地位
    1.2 硬蜱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技术与进展
        1.2.1 硬蜱的传统分类方法
        1.2.2 硬蜱的现代分类方法
        1.2.3 全证据方法(Total evidence methods)
    1.3 硬蜱类系统发育分子标记选择
        1.3.1 编码蛋白质的核基因(Nuclear protein-coding gens)
        1.3.2 核核糖体RNA基因(Nuclear ribosomal RNA genes,nr RNA)
        1.3.3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
    1.4 我国、我区硬蜱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
    1.5 我国、我区硬蜱类区系及地理分布
    1.6 硬蜱的危害及其主要携带病种
        1.6.1 病毒性疾病
        1.6.2 细菌性疾病
        1.6.3 立克次体病
        1.6.4 螺旋体病
        1.6.5 原虫病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种属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硬蜱的采集
        2.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光学显微镜下样品处理及形态观察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形态鉴定
        2.2.3 璃眼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测定序列的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硬蜱样品种属初步(肉眼)鉴定结果
        2.3.2 璃眼蜱类形态学鉴定结果
        2.3.3 璃眼蜱类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讨论与分析
        2.4.1 璃眼蜱形态学鉴定要点分析
        2.4.2 璃眼蜱分子生物学鉴定要点分析
第3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区系分布及种类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及宿主的选择
        3.1.2 试剂与主要仪器材料
        3.1.3 硬蜱的采集方法
        3.1.4 璃眼蜱群落组成参数的计算
    3.2 试验结果
        3.2.1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种类及其相对优势度
        3.2.2 新疆主要草食家畜体表寄生璃眼蜱的染蜱率和蜱指数
        3.2.3 新疆主要草食家畜体表寄生璃眼蜱群落的结构参数
        3.2.4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区系分布
        3.2.5 新疆部分地区寄生璃眼蜱群落的结构参数
        3.2.6 新疆不同生境主要草食家畜体表璃眼蜱群落的相似性
    3.3 讨论与分析
第4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携带泰勒虫的分子诊断
    4.1 试验材料
        4.1.1 血样(全血)及媒介蜱
        4.1.2 试剂与主要仪器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模板DNA制备方法
        4.2.2 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环形泰勒虫及马泰勒虫检测
    4.3 试验结果
        4.3.1 新疆部分地区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病检测结果
        4.3.2 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克隆测序
        4.3.3 新疆部分地区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马泰勒虫病检测结果
        4.3.4 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马泰勒虫的克隆测序
    4.4 讨论与分析
        4.4.1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牛环形泰勒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4.4.2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马泰勒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蜱与鼠类携带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新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研究状况
        1.1 新疆主要虫媒病毒
        1.2 新疆虫媒病毒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2 黄病毒研究进展
        2.1 基因组及复制周期
        2.2 黄病毒的检测方法
        2.3 黄病毒属主要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2.4 黄病毒的流行情况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疆地区啮齿动物(鼠)携带虫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初步检测及分离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采集时间与采集地点
        1.2.2 采集方法
        1.2.3 样品研磨
        1.2.4 RNA的提取
        1.2.5 cDNA的制备
        1.2.6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7 PCR
        1.2.8 病毒的分离与检测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疆蜱中新病毒的发现、分离及蜱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采集时间与采集地点
        1.2.3 样本研磨
        1.2.4 RNA的提取
        1.2.5 cDNA的合成
        1.2.6 454高通量测序检测样本的准备
        1.2.7 PCR检测
        1.2.8 组织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
        1.2.9 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捕蜱数量及种类
        2.2 454高通测序结果
        2.3 蜱样本分毒结果
        2.4 电镜观察实验
        2.5 蜱样本中XJTV的流行病学调查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疆蜱携带XJTV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与克隆
    前言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454高通量测序序列分析与拼接
        1.2.2 RNA-seq高通测序序列分析与拼接
        1.2.3 XJTV序列的 5'与 3'两端序列信息的获取
        1.2.4 XJTV每节段中的片段克隆到pGEM-Teasy
        1.2.5 XJTV每节段全长克隆至pGEM-Teasy载体中
        1.2.6 序列的拼接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454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2 RNA-seq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3 XJTV全序列信息的克隆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XJTV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1 方法
        1.1 基因序列选取
        1.2 二级结构预测
        1.3 三级结构预测
        1.4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XJTV二级结构分析结果
        2.1.1 糖基化位点分析
        2.1.2 信号肽分析
        2.1.3 跨膜区域
        2.1.4 黄病毒科保守的模体分析
        2.2 非结构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2.3 NS3与NS5的进化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XJTV的CP蛋白基因原核与真核载体构建及抗体制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CP蛋白基因引物的设计、合成与PCR反应
        1.2.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1.2.3 CP蛋白的原核表达
        1.2.4 真核质粒转染实验
        1.2.5 重组CP蛋白的大量诱导及纯化
        1.2.6 重组CP蛋白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2.7 Western Blotting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P蛋白基因原核与真核质粒构建结果
        2.2 重组CP蛋白基因原核表达结果
        2.3 重组CP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结果
        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重组CP蛋白的兔多克隆抗体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6~1990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蜱源新病毒的发现、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与初步流行调查[D]. 高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蜱传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蔡祥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中国新疆啮齿类动物和北方地区蜱携带荆门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D]. 余竹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4]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D]. 刘志强.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5]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蚊虫与蠓虫携带病毒的调查研究[D]. 程睿. 青岛大学, 2019(03)
  • [6]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D]. 王茜.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定及其携带绵羊无浆体的分子诊断[D]. 吴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8]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刘东晓. 宁夏大学, 2017(02)
  • [9]新疆璃眼蜱种属鉴定、进化分析及其携带泰勒虫的分子检测[D]. 王冰洁.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10]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蜱与鼠类携带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D]. 寇春. 新疆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1966-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