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基层医院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一、基层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21)在《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患者忠诚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情感偏爱及重复购买行为。培育忠诚的患者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及促进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对于提高居民就医公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患者,与患者建立一种持久、牢固的关系,建立患者对机构的忠诚,从而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现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分析个体(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和信任)、组织机构(机构的举办主体、机构辖区每万服务人口的业务用房面积、药品种类、人力资源配置、培训情况、患者参与的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以及政策环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影响;以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为理论框架,构建内部刺激(患者健康素养)、组织机构刺激(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政策环境刺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以及情感有机体(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影响患者忠诚中的作用路径;探讨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从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患者忠诚培育机制,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吉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分布等因素,在吉林省选取4个市州;第二阶段:每个市州中随机选取2个区/县级市/县;第三阶段:每个区/县级市/县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根据基层卫生机构门诊量立意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乡镇卫生院,全省共计选取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四阶段:由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调查员于2019年8月到9月在抽中的每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并由调查员进行电子问卷填写。定量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在所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225名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机构调查的内容:机构举办主体、业务用房面积、辖区服务人口数、药品种类、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人数、家庭医生签约总人口数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数量;②患者问卷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患者感知参与、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患者忠诚、社会支持、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等信息。本研究使用IBM SPSS24.0及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单因素t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定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选取22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和27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中的录音和笔录资料手工转为文字形式,以Word文档进行保存,然后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总体评分为3.30±0.96分(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口碑宣传意愿评分为3.45±1.08分,高于推荐意愿(3.38±1.08)、再诊意愿(3.33±1.12)及首诊意愿(3.06±1.14)。(2)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已婚患者(3.33±0.97)的忠诚得分高于未婚/离婚/丧偶患者(3.19±0.89)(P<0.0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患者(3.49±0.93)的忠诚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好(3.24±0.98)的患者和健康状况一般(3.18±0.94)的患者(P<0.05)。患者健康素养(B=0.681)、感知价值(B=0.695)、满意度(B=0.840)以及信任(B=0.499)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3)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举办主体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3.42±0.92)的忠诚得分高于在举办主体为政府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8)(P<0.05)。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多(≥240)机构就诊患者(3.42±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少(<240)机构就诊患者(3.25±0.96)(P<0.05)。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22±0.94)(P<0.05)。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50±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5)(P<0.001)。患者感知参与(B=0.086)和感知服务质量(B=0.734)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4)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47±0.99)的忠诚得分高于未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04±0.86)(P<0.001)。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23±0.94)(P<0.05)。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B=0.027,P<0.001)。(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409(95%CI=[0.1776,0.3071])/0.2990(95%CI=[0.2315,0.3702])/0.1798(95%CI=[0.1187,0.2430])。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健康素养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信任→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42,P<0.05)和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178,P<0.05)。(6)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23(95%CI=[0.0226,0.0430])/0.0369(95%CI=[0.0270,0.0479])/0.0301(95%CI=[0.0202,0.040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参与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30,P<0.001)。(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5066(95%CI=[0.3331,0.6838])/0.2557(95%CI=[0.1548,0.3688]);患者满意度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6352(95%CI=[0.4778,0.8062])。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服务质量通过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间接影响。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245,P<0.05)。(8)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061(95%CI=[0.0040,0.0085])/0.0074(95%CI=[0.0051,0.0099])/0.0037(95%CI=[0.0021,0.005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15,P<0.05)和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03,P<0.05)。(9)高忠诚得分患者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卫生服务来源(OR=10.693)、去年一年来该机构就诊次数≥13次(OR=5.725)、在该机构持续就诊时间>1年(OR=1.818)、接受过预约服务(OR=2.997)、接受过随访服务(OR=2.900)、接受过转诊服务(OR=6.209)、接受过上门诊疗服务(OR=5.207)、接受过健康教育服务(OR=1.762)、接受过康复护理服务(OR=10.114)、接受过优先就诊服务(OR=17.372)、接受过用药长处方服务(OR=13.987)以及接受过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服务(OR=3.133)的比例高于低忠诚得分患者(P<0.05)。(10)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行为意向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患者的固有就医观念),组织机构因素(医生的年龄、医生的数量、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医疗卫生费用、药品供给、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薄弱)以及政策环境因素(同伴支持、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希望从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服务的宣传力度和服务态度,完善体检项目,建设专科特色科室,增加药品供给、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医疗团队建设、改善设施配置短板,强化医防结合工作以及基层与上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多方面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意向。结论:(1)患者忠诚可以促进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利用,并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医疗机构来源,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忠诚得分尚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状况,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2)随着患者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患者的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驱动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信任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价值的感知以及对服务的满意程度。(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药品种类、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以及全科医生的数量会影响患者对机构的忠诚情况,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药品配置、加强护理以及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患者的忠诚。此外,随着患者感知参与以及感知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改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以及就诊体验,通过普及“医患共同决策”服务模式、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参与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具有一定的影响,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激励引导政策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和服务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医患互动服务体系。(5)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作用,提高患者家属和医疗卫生人员对就诊患者的支持度以及加强同伴情感互助支持可以强化患者对机构的忠诚。(6)本研究通过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以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患者忠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以及患者忠诚对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患者忠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和实证基础。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了解患者就诊过程的认知心理和购买服务的内在驱动因素,培育忠诚患者策略、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周凌明[2](2020)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与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Patient-Centered Care,PCC),是世界范围内被公认的当今卫生系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它被大量的研究证明能有效地弥合现代医学分科过细而造成的医患关系鸿沟,重塑医疗服务的人文属性,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资源的产出效能。PCC强调医疗服务应围绕病人的需求偏好和价值观开展,医疗决策过程应主动让病人及其家属广泛参与,医患间构建起共同面对疾病的伙伴关系。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近年来逐渐步入深水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此前未曾出现的情况不断浮现,比如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基本医保广覆盖后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大数据广泛应用后人们对医疗民主化的要求等等。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研究从广东省实际情况出发,将PCC理论中国化、具体化,对指引相关实践大有裨益。目的: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关于PCC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广东省,构建一个中国情境下的PCC模型。其次,基于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东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现状,并评价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及决策提供参考。此外,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研究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实践策略。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研究法:系统总结世界范围内关于PCC研究的经典模型和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2)半结构化焦点小组访谈:基于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划分,对住院病人、在职医生、护士开展半结构化小组访谈,构建PCC理论模型。(3)问卷调查法:在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选取9家三甲医院,对住院病人进行大样本量的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所需实证数据,验证和优化理论模型,并据此评价广东省PCC现状。(4)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软件,数据分析及建模基于SPSS、Amos、Nviv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综合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回归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文本编码与理论构建等方法。结果:广东省住院病人对PCC的总体评分为8.60±1.38分,对模型7个维度的评分上,医疗保险的评分最低为7.96±2.08分,就医体验的评分最高为8.97±1.35分。病人对其余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就医环境8.54±1.50分,诊疗质量8.63±1.45分,共同决策8.78 ±1.54分,医患沟通8.89±1.49分,疾病管理8.54±1.65分。来自农村的病人对PCC评分要显着低于来自城镇的病人;珠三角、粤东地区病人对PCC评分要显着高于粤西和粤北地区病人。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对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为7个维度,分别为:就医环境、诊疗质量、共同决策、就医体验、医患沟通、医疗保险、疾病管理,模型共涵括25个方面的内容。(2)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改善,仍应首先注重结果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向提供“品质型”医疗服务转型升级。(3)从模型7个维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

范转转[3](2020)在《分级诊疗背景下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了解四川省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后,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现状。分析离院方式在各维度的差异性及离院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出院病人合理离院、科学有效转诊、降低非医嘱离院的比例的对策,从而为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研究内容1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病人、临床诊疗过程、医院、地区、时间五个维度来分析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现状,并分析离院方式在各维度分布的差异性。2从病人、临床诊疗过程、医院、地区、时间五个维度来分析非医嘱离院与转诊两种离院方式的影响因素。3分析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从系统论出发,从系统内部与外部分析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医疗系统内外部有哪些不足导致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存在问题。4以利益相关者论与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探索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完善,降低非医嘱离院比例、提高转诊比例的对策。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梳理病人转诊与非医嘱离院相关研究中所考虑的因素,为后续定量研究提供借鉴。2质性研究:通过访谈出院病人、医务工作者,然后利用Nvivo11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了解与出院病人非医嘱离院和转诊相关的因素。3数理统计方法:运用Stata15.1对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在病人、临床诊疗过程、医院、地区、时间五个维度分布的差异性;运用LPM模型与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病人非医嘱离院与转诊的影响因素。4比较研究法:从各维度比较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分布的差异性,从而探索如何促进病人合理离院、科学有效转诊。研究结果1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医嘱离院,占比92.05%;排在第二位的是非医嘱离院,占比5.31%,排在第三位的是医嘱转基层,占比1.37%,排在第四位的是医嘱转院,占比1.26%。2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在病人、临床诊疗过程、医院、地区、时间五个维度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病人维度:各离院方式中男性人数均高于女性,丧偶、无业、全自费、老年病人更可能选择非医嘱离院,商业医疗保险病人更可能选择医嘱离院;临床诊疗维度:急诊、食管癌、肺癌、脑血管疾病、日均住院费用高的病人更容易选择非医嘱离院,而从其他医疗机构转入、手术、住院总费用高的病人更可能选择转诊;医院维度:医嘱离院的病人就诊医生护士的工作量高于医嘱转基层病人就诊医生护士工作量;非医嘱离院病人比例最高的是三级医院,医嘱离院病人比例最高的是一级医院,公立医院非医嘱离院病人的比例高于非公立医院,就诊医院医疗设备台数越多,出院病人选择医嘱转基层的可能性越大。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维度变量对非医嘱离院、转诊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入院途径、住院时长、出院科室、住院总费用、医院等级、医院性质、医院规模等与出院病人是否非医嘱离院、是否转诊之间均显着性相关,但相关性大小与方向具有差异性。研究结论1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转诊病人的比例偏低,非医嘱离院的病人比例偏高;四川省分级诊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下转比例仍需提升;三级医院与公有医院非医嘱离院的比例偏高。2病人维度、诊疗过程维度、医院维度、地区维度各因素与非医嘱离院与转诊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医疗卫生系统内外部不足共同导致的结果。4应从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内外部各因素出发,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探索促进出院病人合理离院、科学有效转诊的对策。政策建议系统内部:1完善医疗机构考核方式,适应分级诊疗新变化。2优化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水平,规范转诊流程。3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就医体验。4改革医疗保险报销程序,提高与转诊流程契合度。系统外部:1完善法律法规,为科学合理转诊保驾护航。2拓宽收入渠道,优化分级诊疗的控费机制。3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转诊信息的共享性。4加强宣传教育,有效扭转根深蒂固的传统就医观念。

戴进军[4](2020)在《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对量表进行评价,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以华森(Jean Harman 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小组讨论法构建条目池,经过两轮共计21名专家函询和对6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后,形成初始量表;(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7-11月在全省3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和设置有精神科的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分析法进行条目的分析和筛选;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3)以正式形成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抽样调查收集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4)采用SPSS18.0录入数据、分析数据,主要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a=0.05,P值取双侧概率。结果:(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49个条目,即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的需求(11个条目),帮助和信任的需求(6个条目),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3个条目),健康教育的需求(9个条目),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13个条目),满足基本护理的需求(7个条目)。量表的计算方法:量表条目的选项从“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总分49~24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越强烈。(2)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6个公共因子,可解释变异量为65.71%。各个条目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11~0.740之间,各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74~0.774之间;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0.884之间,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62~0.925之间,显着性均小于0.05,各维度均为正相关。(2)内容效度: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经专家评定后为0.914。(3)信度分析: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在0.801~0.938之间;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24,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95~0.905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9。(4)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总分为(202.85±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0.16)分。患者认为关怀性最强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准时为我做治疗及给药”(4.39±0.79)分和“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54.79±9.52)分,最不具有关怀性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用适当的肢体接触(如握手、拍肩)表达对我的关心”(4.02±1.06)分和“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11.97±2.73)分。(5)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高;婚姻稳定患者比婚姻不稳定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高中(含中专)学历的患者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但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在某些维度不遵循此规律;收入2000元及以上的患者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结论:(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估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

邓智骁[5](2020)在《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就医和住院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医院的室内噪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病人和医护人员投诉的热点。病房作为住院病人接受治疗和康复的主要场所,保障其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应成为现阶段医院工作者和设计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医院声环境的研究积累非常有限,噪声对住院病人康复和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导致病房声环境的设计与管理依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恶劣的声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为定量研究病房声环境对住院病人及医护人员健康与舒适的综合影响,论文以我国一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病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声学测量、主观问卷调查和生理参数采集,探讨了在真实的住院环境中,声环境指标与使用者主观评价、生理指标这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包括:(1)结合客观声环境测量与问卷调查,揭示了综合医院多个科室不同病房的声环境现状,包括室内噪声级、噪声源特征,以及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研究发现在没有声学处理的情况下,床位越多的病房平均吸声系数((?))越大,混响时间(T30)也更低。ICU病房的主要噪声为各种医疗设备的工作噪声和警报声,其它科室普通病房的噪声主要是病人、陪护和访客的“说话声”。相比ICU病房,我国综合医院普通病房噪声问题更加突出,其昼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医院的同类型病房平均高出12.6 d BA和8.9 d BA,夜间噪声级比美国和英国平均高出6.0 d BA和5.6 d BA。(2)针对现阶段病房声环境的存在问题,结合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的具体需求,对医院两个科室的病房、走廊和护士站区域实施了一套有针对性的隔声和吸声处理措施。同时借助室内声场模拟软件,评估了安装不同吸声吊顶对病房与护士站声场的影响。研究发现铺设降噪系数NRC 0.5的微穿孔金属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各区域的低频(125-250 Hz)混响时间,但对语言传输指数(STI)的提升不明显(5%-8%)。而更换降噪系数NRC>0.7的纤维吸声板可以有效缩短中高频(500-4k Hz)混响时间,且对STI的改善更加显着(9%-15%)。(3)通过声环境实地测量,明确了改造前后的室内各项声学指标变化。研究发现各区域声场变化情况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安装吸声吊顶后各区域混响时间改善明显。吸声吊顶通过降低背景噪声级,提高STI,降低了护士站区域医护人员的说话音量。有效改善了改造前因背景噪声过大而提高说话音量,造成对声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病房安装隔声门窗有效抑制了走廊和户外噪声传入病房室内,病房空场条件下的昼夜声压级相比改造前分别降低了14.6d BA(Leqday=38.5d BA)与6.1d BA(Leqnight=31.2d BA),使病房昼夜噪声级达到现行规范(GB50118-2008)中的高要求标准。而在实际使用(住满病人)的情况下,病房声环境会受室内声源活动的影响,改造前后的昼间噪声级相差不大,但夜间噪声级在改造后有显着下降(5.7d BA),可为病人创造了更加安静的睡眠环境。(4)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声学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主观评价差异。发现改造后病人对走廊噪声源的感知比例明显下降,有近一半(48.5%)的医护人员对改造前后的声环境变化有所感知。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有显着提高(p<0.01)。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静音病房(经声学处理)组病人认为噪声对其“休息”(p<0.05)、“情绪”(p<0.05)和“睡眠”(p<0.01)的影响更低。医护人员也认为改造后噪声对其“交谈”(p<0.05)和“工作效率”(p<0.05)的影响也有显着降低。(5)通过临床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在不同声环境条件下,住院病人对病房声环境的主观评价与各项基础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初步建立了病房声环境指标与病人主观评价和心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相比昼间时段,夜间时段的噪声级对病人的影响程度更大。病人对病房吵闹度的评级仅与病房的夜间等效声压级(Leqnight)呈显着正相关(p<0.01),当Leqnight低于45d BA时,病人会认为病房整体声环境偏安静,而Leqnight超过50d BA时,病人则认为病房声环境偏吵闹。当Leqnight达到52d BA时,病人会觉得噪声对自己“休息”和“情绪”影响较大。更安静的夜间环境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静音病房病人的睡眠时间比普通病房病人平均多出14分钟(0.23小时),并且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更高(p<0.05),睡眠期间受噪声的干扰程度更低(p<0.01),因噪声觉醒的频率也更低(p<0.01)。静音病房组病人的心率指标(总数心搏、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相比普通病房组病人更低(p<0.01),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相比普通病房病人更高(p<0.01)。且病房噪声级始终与病人的心率指标呈显着正相关(p<0.01)。整体上,病房昼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6bpm,夜间Leq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0.7bpm。当病房声压级超过70d BA时,会给病人的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此时Leq10min每升高1d BA,病人的心率会上升1.1bpm。说明病人在相对安静的住院环境中,其心脏耗氧量更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兴奋程度更加平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病人的休息和康复。

陈可[6](2020)在《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护理服务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提出,同时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二孩政策开放等国情国策的推动下,作为自贡市医疗卫生系统的主力军,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总体发展情况良好,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尤其在改变临床护理模式、创新护理服务方式、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等工作方面成效显着,在自贡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护理服务工作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从护理质量看,护理服务工作存在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医疗水平、低于患者就医期望的现状,降低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护理管理模式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绩效分配机制尚未完善,护理人才培养存在不足,制约了护理事业的未来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患者、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者三类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的现状。在住院患者知晓度与满意度调查中,针对200名住院患者从病房环境、护理服务提供、护理技能、护理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在护士知晓度和满意度调查中,针对150名护理人员从工作量、薪酬待遇、护理管理、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在深度访谈中,对10名不同岗位的护理管理者就护理管理工作、护理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个别访谈,找出了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如护理服务理念落实不够、护患沟通不足、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工作流程合理性不足等,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进一步改进护理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通过对国内外多家医院在护理服务工作的借鉴,结合自贡市三级医院工作实际,提出相关改进措施,明确了要推动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上新台阶,需要在服务理念、队伍建设、管理培训、优化流程、营造环境、完善保障、拓展服务等方面强化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最后,本文提出了改进护理服务工作的相关措施,如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护理质量管理、培养高素质管理队伍、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改善护理服务环境、完善护理支持系统、拓展服务领域等,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方面的措施,完善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品质,为护理管理部门制定工作措施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依据,提升医院在医疗行业的竞争力,提高患者群众的就医感受。

汤佳[7](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沈士立[8](2020)在《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为落实国家卫健委要求,全国各地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正在积极组建全科医学科。但是,科室应该怎样设置?开设之后应该如何发展和评价?国内对此尚缺少研究。目前,许多新开设的全科医学科正在套用其他医学专科的建设与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与全科医学学科特色不相适应,已经对其发展形成制约。如何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新时代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专题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构建指标池及指标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计算权重和修改评价标准。所有数据均以Microsoft Word 2010或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或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2轮专题小组讨论对基本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结合文献研究和专题小组讨论研究结果,构建评价指标池,并邀请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全科医学资深专家45人参与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分,对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完善。最终确定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在内的评价模型。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44%,92.11%,91.43%,专家权威系数为0.94。第三轮咨询后,专家协调系数为0.716,协调性检验P值<0.001。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涵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数量精简;权重分配合理,具有较好的科学性。2.本研究建立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模型。对每个三级指标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评分方法,明确了评价要素、评分规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蒋伊琳[9](2019)在《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效率是医院建筑的永恒主题,提高医院建筑的效率必须从医院建筑系统的各个专业角度做出相应的努力,从建筑学的角度解决医院建筑效率的问题,提出可供实践参考的系统工作模式,需要将建筑空间这一服务载体与医学专业的技术需求和患者反馈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接,通过医学、建筑、患者三方面的专业协同实现提高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最终目标。本研究从效率优化的视角出发,以系统论和协同论的相关思想为指导,以医务工作者的经验反馈、患者和陪护人员的行为心理需求实际调研数据为依据,交互设计方法与优化设计方法为支持,空间环境对医疗流程和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影响为连接,完成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效率理论的理论建构,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并在实践案例中应用该理论进行了优化验证,完善了医院建筑的效率理论,为提升医院建筑的效率提供设计实践的依据,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整个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首先从效率的释义、医学专业视角和建筑专业视角出发剖析了效率研究在不同学科范畴内的发展演化,并明确提出了本研究所论述的医院建筑效率的内涵;其次从医院建筑系统的运行现状出发,分析了医学专业子系统,建筑专业子系统和患者综合子系统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和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协同理论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效率优化的载体、内容和作用因素,以及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其次,建构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理论框架,以系统学的逻辑建立医院建筑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协同学的理论建立系统协同的组织结构,以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明确了阶段目标、主体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完成空间要素与效率优化的理论对接,最后根据医疗过程的阶段差异化特征,确定了针对三大医疗阶段的不同研究方向,分别为:诊断阶段、治疗处置阶段与治疗康复阶段。在理论框架的思想指导下,具体的研究遵循以三大阶段特征解析、空间因子的提取与重要度调查,系统协同机制总结和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建构为统一技术路线。第一为诊断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构了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第二为治疗处置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和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第三为治疗康复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综合以上三大阶段的研究成果,最终构建了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分别为: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以生理、心理信息交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目标,以空间导引、诊察环境和信息渠道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以全面支撑医学技术、全面优化处置流程、全面监控患者病程为目标,以专业性单体空间,最优化空间组织和全程监控空间界面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康复阶段的自主协同模式,以提升患者的行为心理支持,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深度为目标,以人性化病房、友好型医护单元和可变的陪护空间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全阶段的系统综合协同模式,以重复、改进和认知升级为系统协同目标,以复合型空间、高效联系通道和转换单元为系统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论文分别以哈尔滨道里区疾控中心和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综合性创伤治疗中心为载体进行了设计优化验证。

王荣[10](2019)在《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医改政策实施之后,国家对基层医院更加重视,二级医院从提高基础设施、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建设,全国范围呈现出二级医院快速发展的新面貌。目前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处于模仿三级医院的阶段,缺乏结合二级医院这类中小型医院实际的设计实践,但二级医院从医院定位、学科分布、病种特征等都与三级医院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模仿的设计方法不仅会浪费医疗资源,对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效率的贡献也较小。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研究方法,循证设计是一种源于循证医学的设计思想,强调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设计,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包含策划、设计以及使用后评价阶段循环使用循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收集数据来分析,指导设计,使得设计结果更加科学,更符合需要。循证设计包含许多科学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包括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护理单元设计以及循证设计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以及护理单元设计要点进行基础研究,为后续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的总结以及实例的运用打下基础。通过基础理论和基于循证设计方法的循证调研,总结出包含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设计的制约因素、循证设计要素和循证设计流程这四项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的策略,为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设计为实例,运用研究总结的循证设计策略,为其他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提供参考,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医院实际需要的护理单元。

二、基层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患者忠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患者忠诚的概念
        1.2.2 患者忠诚的测量维度
        1.2.3 患者忠诚的作用
        1.2.4 患者忠诚的现状研究
        1.2.5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生态学理论
        2.1.2 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理论
        2.1.3 价值共创理论
        2.1.4 期望失验理论
        2.1.5 社会交换理论
        2.1.6 计划行为理论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2.1 理论框架
        2.2.2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本量计算
        3.2.3 调查方法
        3.2.4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2.6 质量控制
    3.3 深入访谈法
        3.3.1 访谈对象
        3.3.2 访谈资料收集
        3.3.3 访谈资料分析
        3.3.4 质量控制
第4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预调研
        4.1.1 预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2 患者忠诚测量条款的优化
    4.2 正式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3 患者忠诚的现状
        4.3.1 患者忠诚的信效度检验
        4.3.2 患者忠诚得分情况
    4.4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2 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3 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4 患者忠诚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5.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6 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本章小结
第6章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1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
    6.2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人口社会学特征对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2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3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定性研究结果
    7.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7.2 主题分析框架
    7.3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行为意向
    7.4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7.5 提高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意向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
    8.1 患者忠诚状况及影响因素
    8.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6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患者忠诚提升路径中的调节作用
    8.7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第9章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忠诚的对策建议
    9.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
    9.2 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
    9.3 完善药品配置和药物使用目录,减少药品供应限制
    9.4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优化医护配比
    9.5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数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9.6 提高患者健康素养,转变不合理的就医观念
    9.7 提高患者参与程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9.8 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提高患者感知服务质量
    9.9 重视患者感知价值,维持长期患者忠诚
    9.10 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9.1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患者信任
    9.12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动服务体系
    9.13 建立多方支持环境,扩大患者社会支持网络
第10章 结论与创新点
    10.1 结论
    10.2 创新性
    10.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与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质量控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本研究框架
    第一节 国外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二节 我国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三节 本研究框架
第三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
    第一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框架构建
    第二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优化与验证
    第三节 模型评价
第四章 广东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现状与评价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节 问卷调查方法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研究讨论
第五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分级诊疗背景下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1.1.2 离院方式与分级诊疗制度密切相关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外文文献对出院病人的研究
        1.3.2 中文文献对出院病人的研究
        1.3.3 国内外对病人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分布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1.4.2 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1.4.3 问题与对策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专家咨询法
        1.5.3 质性研究法
        1.5.4 比较分析法
        1.5.5 数理统计法
    1.6 资料来源
        1.6.1 文献资料来源
        1.6.2 数据资料来源
    1.7 创新性
        1.7.1 选题新
        1.7.2 研究视角新
        1.7.3 样本量大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分级诊疗
        2.1.2 医嘱离院
        2.1.3 医嘱转院
        2.1.4 医嘱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
        2.1.5 非医嘱离院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系统论
第三章 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相关性因素的质性研究
    3.1 资料来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出院病人选择非医嘱离院的原因
        3.2.2 病人转诊相关因素的质性研究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分布的现状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资料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样本基本情况
        4.2.2 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分布的差异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方法的选取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5.2.2 出院病人离院方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问题分析
        6.1.1 转诊比例偏低,非医嘱离院比例偏高
        6.1.2 下转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6.1.3 三级医院与公有医院非医嘱离院的比例偏高
    6.2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6.2.1 系统内部原因分析
        6.2.2 系统外部原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建议
    7.1 系统内部的改善路径
        7.1.1 完善医疗机构考核方式,适应分级诊疗新变化
        7.1.2 优化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水平,规范转诊流程
        7.1.3 提升医务工作者服务质量,创造良好就医体验
        7.1.4 改革医疗保险报销程序,提高与转诊流程契合度
    7.2 系统外部的优化路径
        7.2.1 完善法律法规,为科学合理转诊保驾护航
        7.2.2 拓宽收入渠道,优化分级诊疗制度的控费机制
        7.2.3 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加转诊信息的共享性
        7.2.4 加强宣传教育,有效扭转根深蒂固的传统就医观念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文关怀
        1.1.2 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照顾方式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量表的编制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2.1.3 小组讨论法
        2.1.4 专家函询法
        2.1.5 预调查
    2.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条目分析和筛选
        2.2.4 量表的效度检验
        2.2.5 量表的信度检验
    2.3 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研究实施阶段
        2.5.3 研究数据分析和整理阶段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文献分析
    3.2 患者访谈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主题提炼
    3.3 小组讨论
    3.4 专家函询
        3.4.1 专家一般资料
        3.4.2 专家的积极性
        3.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第一轮专家函询
        3.4.6 第二轮专家函询
    3.5 预调查
    3.6 抽样调查阶段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7 条目分析和筛选
        3.7.1 条目分布
        3.7.2 离散趋势
        3.7.3 临界比值
        3.7.4 相关系数
        3.7.5 内部一致性分析
    3.8 量表的效度分析
        3.8.1 结构效度
        3.8.2 内容效度
    3.9 量表的信度分析
    3.10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3.10.1 各维度得分情况
        3.10.2 各条目得分情况
        3.10.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0.4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的编制分析
        4.1.1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
        4.1.2 量表的项目分析
        4.1.3 量表的效度评价
        4.1.4 量表的信度评价
    4.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4.2.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分析
        4.2.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规范与设计导则
        1.3.1 WHO
        1.3.2 北美与加拿大
        1.3.3 英国与欧洲
        1.3.4 中国
        1.3.5 小结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医院噪声水平和主要噪声源
        1.4.2 噪声的影响
        1.4.3 声环境干预措施
        1.4.4 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现状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地测量
        2.1.3 问卷调查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病房室内声场
    2.3 病房室内噪声级
    2.4 主要噪声源
        2.4.1 声源位置
        2.4.2 声源种类
        2.4.3 声源特性
    2.5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影响
        2.5.1 噪声对病人的影响
        2.5.2 噪声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2.6 我国综合医院病房的声环境问题及原因
        2.6.1 病房声环境存在的问题
        2.6.2 相关原因
    2.7 本章小结
3 病房声学改造研究
    3.1 声学改造区域确定
        3.1.1 心内科住院部
        3.1.2 肿瘤科住院部
    3.2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室内声场优化方案分析
        3.2.1 改造空间基本信息
        3.2.2 改造方案
        3.2.3 声学模型建立
        3.2.4 模拟参数设置
        3.2.5 模拟结果分析
    3.3 隔声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4 声学改造工作计划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客观实测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4.1 实验方案
        4.1.1 混响时间测量
        4.1.2 连续声压级测量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场对比
    4.3 改造前后的室内声压级对比
        4.3.1 昼夜声压级
70dBA)的出现次数'>4.3.2 高噪声事件(SPL>70dBA)的出现次数
        4.3.3 声压级随时间的变化
        4.3.4 频谱声压级
    4.4 改造前后的主要噪声源对比
        4.4.1 噪声来源
        4.4.2 噪声源种类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使用者主观评价的病房声环境对比研究
    5.1 实验方案
        5.1.1 研究对象
        5.1.2 问卷设计
        5.1.3 问卷统计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改造前后病人和医护人员对声环境整体评价
    5.3 改造前后噪声对病人和医护的影响
        5.3.1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交谈的影响
        5.3.2 噪声对病人和医护情绪的影响
        5.3.3 噪声对医护工作效率的影响
        5.3.4 噪声对病人睡眠的影响
        5.3.5 噪声对病人康复的影响
    5.4 其他因素对声环境主观评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机理研究
    6.1 实验设计
        6.1.1 实验场地
        6.1.2 实验对象
        6.1.3 评价量表设计
        6.1.4 主要生理参数确定
        6.1.5 实验设备
        6.1.6 实验流程
        6.1.7 病人基本信息
        6.1.8 数据统计分析
    6.2 病房声环境整体评价
        6.2.1 病房噪声级实测结果的组间对比
        6.2.2 病人对病房主观吵闹度评价的组间对比
        6.2.3 病房噪声级与主观吵闹度评价之间的相关性
    6.3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心理指标的影响
        6.3.1 病房噪声对病人心理指标影响的组间对比
        6.3.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心理指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6.4 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夜间睡眠的影响
        6.4.1 病人夜间睡眠时间的组间对比
        6.4.2 噪声对病人夜间睡眠影响的组间对比
    6.5 声环境对病人生理指标的影响
        6.5.1 病人各项生理指标的组间对比
        6.5.2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5.3 病房噪声级与病人生理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护理服务工作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三级医院
        2.1.2 护理服务工作
        2.1.3 知晓度和满意度
    2.2 理论依据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2.2.3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第3章 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
    3.1 住院患者知晓度与满意度
        3.1.1 病房环境评价
        3.1.2 护理服务评价
        3.1.3 护理技能评价
        3.1.4 人文关怀评价
    3.2 护理人员知晓度与满意度
        3.2.1 基本情况
        3.2.2 工作量认知
        3.2.3 薪酬待遇认同情况
        3.2.4 护理管理
        3.2.5 工作环境
        3.2.6 福利待遇期望
第4章 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护理服务内涵质量不够
        4.1.2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4.1.3 护理服务流程优化不足
        4.1.4 就诊环境管理不到位
    4.2 原因分析
        4.2.1 护理服务理念落实不到位,护患沟通不足
        4.2.2 护理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成长需要时间
        4.2.3 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稳定性不强
        4.2.4 护理人员待遇相对较低,工作压力大
        4.2.5 执行工作流程机械化,缺乏主动思考
        4.2.6 部分干部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专业培训
        4.2.7 创新性不足,激励机制不够
        4.2.8 就诊环境满意度低,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大
第5章 国内外护理服务工作经验借鉴
    5.1 国外经验借鉴
    5.2 国内经验借鉴
第6章 完善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理念
    6.2 强化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6.3 强化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6.4 以人性化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
    6.5 优化护理服务工作流程
    6.6 创新思维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6.7 创造更加安全、温馨的护理服务环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1.2 建立评价模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题小组讨论法
        2.2.3 德尔菲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质量控制
        2.3.1 研究方案设计
        2.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指标池构建结果
        3.1.1 文献研究结果
        3.1.2 专题小组讨论研究结果
        3.1.3 初步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3.2.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3.2.2 指标筛选
        3.2.3 权重确定
        3.2.4 评价标准的修改
        3.2.5 建立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3.3 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3.1 专家积极系数
        3.3.2 专家权威系数
        3.3.3 专家协调系数
4 讨论
    4.1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分析
    4.2 本课题研究的可靠性分析
        4.2.1 基于文献研究和专题小组讨论初步构建指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4.2.2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
    4.3 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模型的特点
        4.3.1 评价模型与建科宗旨的关系
        4.3.2 评价模型与全科医疗的关系
        4.3.3 指标修改与确定
        4.3.4 权重确定与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紧缺与需求增长的矛盾
        1.1.2 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的差异
        1.1.3 功能混淆下的效率目标缺失
        1.1.4 聚焦空间环境提升医院效率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关于医院建筑效率方面的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设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医院建筑效率内涵与空间现状解析
    2.1 效率的释义
        2.1.1 本义
        2.1.2 引申义
    2.2 医学视角下的效率价值认知
        2.2.1 古代经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2 近代实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3 现代整体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4 效率价值的演化过程与结果
    2.3 建筑学视角下的效率多元目标
        2.3.1 提升建筑本体的功能效率
        2.3.2 提高建筑建造的经济效率
        2.3.3 保障建筑全生命的生态效率
        2.3.4 “医院建筑空间效率”的界定
    2.4 医院建筑空间现状的低效率问题解析
        2.4.1 医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2 建筑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3 受众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4 医院建筑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
        2.4.5 低效率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建构与研究阶段划分
    3.1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认知
        3.1.1 效率优化的载体:客体的生理治愈率和心理治愈率
        3.1.2 效率优化的内容: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
        3.1.3 效率优化的作用因素:人因属性、物因属性和社会属性
        3.1.4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
    3.2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
        3.2.1 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3.2.2 协同理论的组织结构
        3.2.3 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
        3.2.4 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
    3.3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研究阶段划分
        3.3.1 第一阶段:疾病的识别——医学诊断
        3.3.2 第二阶段:干预的采取——治疗处置
        3.3.3 第三阶段:自主的恢复——治疗康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诊断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4.1 诊断阶段的特征解析
        4.1.1 诊断阶段的内容组成
        4.1.2 诊断阶段的典型过程
    4.2 诊断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4.2.1 空间影响因子的提取
        4.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4.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4.3 基于系统协同的诊断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4.3.1 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
        4.3.2 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
        4.3.3 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
        4.3.4 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处置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5.1 治疗处置阶段的特征解析
        5.1.1 治疗处置的内容组成
        5.1.2 治疗处置的典型过程
    5.2 治疗处置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5.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5.2.2 空间影响因子重要度调查
        5.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5.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处置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5.3.1 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
        5.3.2 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
        5.3.3 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
        5.3.4 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治疗康复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6.1 治疗康复阶段的特征解析
        6.1.1 治疗康复的内容组成
        6.1.2 治疗康复的典型过程
    6.2 治疗康复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6.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6.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6.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6.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康复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6.3.1 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
        6.3.2 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
        6.3.3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
        6.3.4 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建构
    7.1 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建构
        7.1.1 系统交互协同目标
        7.1.2 系统交互协同模式
        7.1.3 交互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1.4 诊断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1.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2 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建构
        7.2.1 系统介入协同目标
        7.2.2 系统介入协同模式
        7.2.3 介入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2.4 治疗处置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2.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3 治疗康复阶段的系统自主协同模式建构
        7.3.1 系统自主协同目标
        7.3.2 系统自主协同模式
        7.3.3 自主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3.4 治疗康复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3.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4 全阶段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综合模式建构
        7.4.1 系统协同综合模式
        7.4.2 综合模式下的主次作用
        7.4.3 综合模式下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4.4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专家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2 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2.1 循证医学
    2.2 循证设计理论概述
        2.2.1 起源与发展
        2.2.2 定义
        2.2.3 三要素
        2.2.4 优势
    2.3 循证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2.3.1 确立循证设计的目标、建立项目团队
        2.3.2 收集、整合信息获得最佳证据
        2.3.3 寻找合理的设计理念并实施设计
        2.3.4 记录设计过程并分享成果
    2.4 循证设计在护理单元设计中的应用
        2.4.1 国外
        2.4.2 国内
    2.5 本章小结
3 护理单元设计要点
    3.1 护理模式和护理制度
        3.1.1 护理模式
        3.1.2 分级护理制度
    3.2 护理单元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3.3 护理单元的规模和最大护理距离
        3.3.1 护理单元的规模
        3.3.2 最大护理距离
    3.4 护理单元布局形式
    3.5 护理单元功能分区
    3.6 护理单元主要功能用房
        3.6.1 护士站
        3.6.2 病房
        3.6.3 医辅用房
        3.6.4 活动室
    3.7 本章小结
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调研
    4.1 调研目的
    4.2 调研时间及内容
    4.3 调研对象
        4.3.1 岐山县医院
        4.3.2 扶风县人民医院
        4.3.3 青岛市立医院本部
        4.3.4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本部
    4.4 调研总结分析
        4.4.1 布局形式
        4.4.2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4.4.3 各功能用房
    4.5 本章小结
5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
    5.1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
    5.2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的制约因素
    5.3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要素
    5.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流程
    5.5 本章小结
6 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
    6.1 确立设计目标
        6.1.1 现状分析
        6.1.2 确立设计目标
        6.1.3 确定主要设计问题
    6.2 收集整合相关证据
        6.2.1 护理单元现状
        6.2.2 住院部护理工作流程
        6.2.3 病人在护理单元内24 小时行为跟踪
    6.3 实施设计方案
        6.3.1 总平面布局
        6.3.2 护理单元平面布局
        6.3.3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6.3.4 主要功能组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文中插图及表格来源

四、基层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与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周凌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3]分级诊疗背景下四川省出院病人离院方式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范转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D]. 戴进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病房声环境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影响研究[D]. 邓智骁. 重庆大学, 2020(02)
  • [6]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可.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D]. 沈士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D]. 蒋伊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D]. 王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层医院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