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仑膦酸盐对犬小梁骨结构特性的影响

阿仑膦酸盐对犬小梁骨结构特性的影响

一、EFFECTS OF ALENDRONATE 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RABECULAR BONE IN DOGS(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宇[1](2021)在《基于双膦酸盐的递药策略及抗肿瘤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常见于少年儿童。骨肉瘤恶性程度极高,尽管新的化疗手段使该疾病五年生存率从10%~20%有效提高至65%~70%,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转移或肿瘤复发后迅速致死。骨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部,其次为骨头。随着靶向药物的应用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骨肉瘤进展期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是后期其脑转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肿瘤转移是一个多连级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的最终产物,其涉及癌细胞解剖学上的远端器官扩散,同时对新的组织微环境慢慢适应。包括肿瘤细胞基因遗传改变,非肿瘤间质细胞的富集。这些方面协同刺激为初期转移细胞提供了所需特征。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对各类骨疾病以及钙代谢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于体内可对羟基磷灰石(HAP)特异性靶向进而靶向骨组织,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肿瘤骨转移等方面。双膦酸盐产生活性的必要条件是P-C-P的基本结构,因为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定量方式一般为消解法,柱前或者柱后色谱衍生化检测。虽然该化合物的鉴定方法已经成熟,但其定量方法仍存在检测步骤繁琐,仪器设备昂贵等问题。鉴于此,本论文围绕双膦酸盐的特性,改进了双膦酸盐的检测方法,并利用其生物学作用,设计了一系列纳米药物,抑制肿瘤的转移及治疗肿瘤的应用。(1)双膦酸盐的改进定量方法从药物分析的角度来看,双膦酸盐药物极性高,大多数双膦酸盐没有生色团,不易挥发,因此无法用液相/气相色谱直接检测。本章节基于传统的定磷方法,通过醇类改进原有的定磷试剂,实现改进定磷试剂直接与双膦酸盐发生显色反应。该方法条件温和,反应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在极端条件下,即可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色反应。随后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不同醇,醇含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最后在660 nm处,计算吸光度与双膦酸盐浓度的线性关系。该改性定磷试剂与双膦酸盐的显色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含量检测。(2)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负载利塞膦酸钠在抗肿瘤中的应用利用仿生合成筛选高生物相容性针状羟基磷灰石以及Si掺杂花状羟基磷灰石。FTIR,XRD,XPS,TEM,SEM用于表征合成的纳米HAP。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HAP用于吸附利塞膦酸钠,并研究载利塞膦酸钠的HAP在体外抗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转移的作用。(3)骨靶向阿仑膦酸钠-肝素偶联物递药系统将靶向骨的阿仑膦酸钠与肝素(Heparin)结合,Heparin是CD44v3的配体,CD44v3在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初步结果显示,体内阿仑膦酸钠-肝素(ALN-Heparin,AH)治疗对骨转移部位肿瘤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AH除了减少肿瘤引起的骨溶解外,小鼠中胫骨近端的肿瘤大小也明显减少。AH保留了其组分ALN在体内抗再吸收和在体外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的最重要能力。另一方面,尽管AH含有肝素,但AH不会延长APTT,同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4)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制备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超顺磁纳米粒(RIS-FeNPs)纳米粒粒径均一,在溶剂中稳定性良好。利用红外,XRD,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对该纳米粒进行表征。体内外结果表明,该磁性纳米粒虽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只有较低的抑制作用,但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功能,抑制血管生成。体内靶向结果显示该磁性纳米粒可以很好的携带RIS通过外加磁场主动靶向至肿瘤部位,靶向至肿瘤部位后,测温探头可以检测到磁热过程中肿瘤部位的明显的升温。RIS-FeNPs的体内实验结果也表明该超顺磁纳米粒可以抑制肿瘤的迁移与转移。该RIS-FeNPs通过磁热作用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下调肿瘤微环境中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5)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用于治疗骨肉瘤的研究利用脂质体包裹制备的RIS-FeNPs,并负载脱盐阿霉素。各项物理化学表征结果显示,该方法制备的RFe/DOXLipo粒径均一,脂质体粒径在200nm左右,分散性良好,脂质体能够很好的包裹RIS-FeNPs,未染色的电镜中,RIS-FeNPs呈类似葡萄串结构。并且该脂质体在体外稳定性实验中,在10%胎牛血清环境中稳定性良好,37℃条件下药物缓慢释放。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RFe/DOX Lipo)在外部固定磁场下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证明了磁靶向递药策略的可行性。在体内药效实验中,RFe/DOXLipo+M组小鼠肿瘤的生长得到有效的抑制,体内治疗结果表明RIS-FeNPs 联合 DOX 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在体内治疗机制的考察中,肿瘤内相关蛋白表达和免疫因子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者联合不仅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还能重极化肿瘤内M2型巨噬细胞,RFe/DOXLipo+M组小鼠几乎没有检测到M2型巨噬细胞(m(?))的标志物CD206的表达,同时增大了 M1型m(?)的比例(iNOS的表达)。Tunel的结果显示,RFe/DOXLipo+M组肿瘤凋亡明显,表明RFe/DOXLipo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证明了 RFe/DOXLipo联合磁靶向治疗能够重塑K7肿瘤免疫微环境,重极化或者清除M2型巨噬细胞,可以抑制肿瘤的肺部以及肝脏转移。本研究中构建的RFe/DOXLipo载药系统安全有效,副作用低。联合磁靶向治疗策略在肿瘤治疗、抑制肿瘤转移有着良好的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6)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磁热疗法克服骨肉瘤的研究利用制备的RFe/DOXLipo脂质体联合磁热治疗K7原位骨肉瘤。该脂质体在交变磁场中可以升温至45℃。体内结果表明,RFe/DOXLipo联合磁热治疗,仅需三次治疗即可完全抑制肿瘤的生长。流式结果表明,RFe/DOXLipo联合磁热治疗可以降低肿瘤微环境(TME)中M2型m(?)的占比,减少Treg细胞的占比,增大CD8+TNF-α+T与CD8+Ki67+T这2类细胞的占比从而改善肿瘤微环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抑制了肿瘤血管的生成。脏器HE切片表明,RFe/DOX Lipo联合磁热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CT结果表明RFe/DOXLipo联合磁热治疗可以显着抑制骨吸收作用。RFe/DOX Lipo联合磁热治疗策略在肿瘤治疗、抑制肿瘤转移有着良好的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王进宇[2](2021)在《基于双膦酸盐的递药策略及抗肿瘤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常见于少年儿童。骨肉瘤恶性程度极高,尽管新的化疗手段使该疾病五年生存率从10%~20%有效提高至65%~70%,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转移或肿瘤复发后迅速致死。骨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部,其次为骨头。随着靶向药物的应用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骨肉瘤进展期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是后期其脑转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肿瘤转移是一个多连级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的最终产物,其涉及癌细胞解剖学上的远端器官扩散,同时对新的组织微环境慢慢适应。包括肿瘤细胞基因遗传改变,非肿瘤间质细胞的富集。这些方面协同刺激为初期转移细胞提供了所需特征。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对各类骨疾病以及钙代谢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于体内可对羟基磷灰石(HAP)特异性靶向进而靶向骨组织,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肿瘤骨转移等方面。双膦酸盐产生活性的必要条件是P-C-P的基本结构,因为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定量方式一般为消解法,柱前或者柱后色谱衍生化检测。虽然该化合物的鉴定方法已经成熟,但其定量方法仍存在检测步骤繁琐,仪器设备昂贵等问题。鉴于此,本论文围绕双膦酸盐的特性,改进了双膦酸盐的检测方法,并利用其生物学作用,设计了一系列纳米药物,抑制肿瘤的转移及治疗肿瘤的应用。(1)双膦酸盐的改进定量方法从药物分析的角度来看,双膦酸盐药物极性高,大多数双膦酸盐没有生色团,不易挥发,因此无法用液相/气相色谱直接检测。本章节基于传统的定磷方法,通过醇类改进原有的定磷试剂,实现改进定磷试剂直接与双膦酸盐发生显色反应。该方法条件温和,反应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在极端条件下,即可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色反应。随后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不同醇,醇含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最后在660 nm处,计算吸光度与双膦酸盐浓度的线性关系。该改性定磷试剂与双膦酸盐的显色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含量检测。(2)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负载利塞膦酸钠在抗肿瘤中的应用利用仿生合成筛选高生物相容性针状羟基磷灰石以及Si掺杂花状羟基磷灰石。FTIR,XRD,XPS,TEM,SEM用于表征合成的纳米HAP。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HAP用于吸附利塞膦酸钠,并研究载利塞膦酸钠的HAP在体外抗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转移的作用。(3)骨靶向阿仑膦酸钠-肝素偶联物递药系统将靶向骨的阿仑膦酸钠与肝素(Heparin)结合,Heparin是CD44v3的配体,CD44v3在许多类型的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初步结果显示,体内阿仑膦酸钠-肝素(ALN-Heparin,AH)治疗对骨转移部位肿瘤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AH除了减少肿瘤引起的骨溶解外,小鼠中胫骨近端的肿瘤大小也明显减少。AH保留了其组分ALN在体内抗再吸收和在体外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的最重要能力。另一方面,尽管AH含有肝素,但AH不会延长APTT,同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4)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制备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超顺磁纳米粒(RIS-FeNPs)纳米粒粒径均一,在溶剂中稳定性良好。利用红外,XRD,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对该纳米粒进行表征。体内外结果表明,该磁性纳米粒虽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只有较低的抑制作用,但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功能,抑制血管生成。体内靶向结果显示该磁性纳米粒可以很好的携带RIS通过外加磁场主动靶向至肿瘤部位,靶向至肿瘤部位后,测温探头可以检测到磁热过程中肿瘤部位的明显的升温。RIS-FeNPs的体内实验结果也表明该超顺磁纳米粒可以抑制肿瘤的迁移与转移。该RIS-FeNPs通过磁热作用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下调肿瘤微环境中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5)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用于治疗骨肉瘤的研究利用脂质体包裹制备的RIS-FeNPs,并负载脱盐阿霉素。各项物理化学表征结果显示,该方法制备的RFe/DOXLipo粒径均一,脂质体粒径在200nm左右,分散性良好,脂质体能够很好的包裹RIS-FeNPs,未染色的电镜中,RIS-FeNPs呈类似葡萄串结构。并且该脂质体在体外稳定性实验中,在10%胎牛血清环境中稳定性良好,37℃条件下药物缓慢释放。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RFe/DOX Lipo)在外部固定磁场下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证明了磁靶向递药策略的可行性。在体内药效实验中,RFe/DOXLipo+M组小鼠肿瘤的生长得到有效的抑制,体内治疗结果表明RIS-FeNPs 联合 DOX 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在体内治疗机制的考察中,肿瘤内相关蛋白表达和免疫因子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者联合不仅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还能重极化肿瘤内M2型巨噬细胞,RFe/DOXLipo+M组小鼠几乎没有检测到M2型巨噬细胞(m(?))的标志物CD206的表达,同时增大了 M1型m(?)的比例(iNOS的表达)。Tunel的结果显示,RFe/DOXLipo+M组肿瘤凋亡明显,表明RFe/DOXLipo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证明了 RFe/DOXLipo联合磁靶向治疗能够重塑K7肿瘤免疫微环境,重极化或者清除M2型巨噬细胞,可以抑制肿瘤的肺部以及肝脏转移。本研究中构建的RFe/DOXLipo载药系统安全有效,副作用低。联合磁靶向治疗策略在肿瘤治疗、抑制肿瘤转移有着良好的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6)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磁热疗法克服骨肉瘤的研究利用制备的RFe/DOXLipo脂质体联合磁热治疗K7原位骨肉瘤。该脂质体在交变磁场中可以升温至45℃。体内结果表明,RFe/DOXLipo联合磁热治疗,仅需三次治疗即可完全抑制肿瘤的生长。流式结果表明,RFe/DOXLipo联合磁热治疗可以降低肿瘤微环境(TME)中M2型m(?)的占比,减少Treg细胞的占比,增大CD8+TNF-α+T与CD8+Ki67+T这2类细胞的占比从而改善肿瘤微环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抑制了肿瘤血管的生成。脏器HE切片表明,RFe/DOX Lipo联合磁热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CT结果表明RFe/DOXLipo联合磁热治疗可以显着抑制骨吸收作用。RFe/DOX Lipo联合磁热治疗策略在肿瘤治疗、抑制肿瘤转移有着良好的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胡蕾,来小丹[3](2021)在《蟾酥制剂临床应用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不同剂型蟾酥制剂的作用特点及应用现状。方法统计蟾酥已上市和未上市两大类药物剂型的品种、特点、药理作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结果蟾酥化学成分复杂,药物剂型多样,药理活性各异;具有抗肿瘤、强心、抗炎、止痛等药理作用,应用广泛,毒副作用较明显。结论应合理应用现有蟾酥制剂,积极开发蟾酥新剂型,降低毒性,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郭丹郡[4](2020)在《基于CaSR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鸭蛋蛋清肽促钙吸收及促骨合成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钙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健康问题,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也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本实验前期研究发现鸭蛋蛋清肽(Desalted duck egg white peptides,DPs)及蛋清源四肽VSEE在体内外实验模型中均具有良好的促钙吸收作用,其主要是通过激活TRPV6钙离子通道促进钙吸收的。然而对于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ng receptor,Ca SR)是否是DPs的另一作用靶标,以及DPs和VSEE是否能直接影响骨合成代谢尚不明确。本文采用阴离子交换柱、HPLC-ESI/MS/MS、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技术和在体小肠单向灌流法(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SPIP),考察了Ca SR是否介导DPs对肠钙吸收的调控作用,以期更全面地诠释鸭蛋蛋清肽的促钙吸收机理。此外,本文通过MC3T3-E1细胞和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并结合钙离子荧光探针技术、分子生物学手段、Micro CT分析、组织学观察等方法,将DPs促钙吸收研究拓展到促进骨合成研究,并对其相关机理进行了探究。同时,本文采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Caco-2/HT-29共培养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考察了VSEE的体外稳定性、转运吸收和相关机制,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和代谢稳定性,旨在为VSEE未来的应用和开发上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构调节钙敏感受体鸭蛋蛋清肽的筛选与鉴定采用阴离子交换柱对DPs进行初步的分离纯化,筛选出具有高可溶性钙结合活性的组分(F3),并对F3进行HPLC-ESI-MS/MS分析,解析出49条肽段,其中包含16条含有芳香族氨基酸的肽段。采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技术对这16条肽段与Ca SR蛋白的亲和力进行预测,根据Total score打分从中选取了FAE、FNE、INSW、FDPE和NFE进行后续实验。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结果表明:INSW和NFE能显着降低由NPS-2143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升高(P<0.05),抑制率分别为45.80%和48.81%,并能显着提高小肠钙吸收百分比、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显着上调十二指肠上Ca SR基因表达量(P<0.05)。此外,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两条肽段均能很好地进入Ca SR蛋白的活性口袋,并占据活性中心,其主要结合作用力为氢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结合位点位于Ca SR蛋白的捕虫夹结构域(Venus flytrap domain,VFTD),与芳香族氨基酸结合位点类似。2.DPs及VSEE对MC3T3-E1增殖、分化和矿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Ps(0.8-10mg/m L)和VSEE(0.2-2m M)在含或不含4m M Ca Cl2下分别处理前成骨细胞MC3T3-E15天和7天后发现,细胞增殖率均显着增加,并显着提高MC3T3-E1细胞在S期的比例(P<0.05)。DPs和VSEE在含/不含4m M Ca Cl2下分别处理MC3T3-E1细胞均能显着提高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P<0.05),促进矿化结节的产生;DPs/VSEE+4m M Ca Cl2组的效果均优于相同浓度但不添加Ca Cl2处理组。此外,DPs、VSEE能显着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3a、LRP5、β-catenin)表达量,以及相关下游蛋白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继而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此外,在[Ca2+]i为2m M时,DPs能激活L-型钙离子通道,对促进MC3T3-E1细胞“外钙内流”有部分贡献;VSEE能诱导MC3T3-E1细胞内钙库中钙离子的释放,同时能激活L-型钙离子通道,且其促进细胞“外钙内流”的能力较DPs大幅提升。VSEE促MC3T3-E1细胞分化、矿化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VSEE的酸性氨基酸簇“EE”对于MC3T3-E1细胞分化和矿化有重要的贡献;四肽氮端为“V”对MC3T3-E1分化和矿化的促进作用优于氮端为“A”;VSEE的丝氨酸“S”磷酸化后,其对MC3T3-E1细胞分化和矿化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若外源添加钙离子时,则还需考虑钙磷比对骨形成的影响。3.VSEE体内外消化、吸收和代谢研究VSEE分别在37-100℃和p H 4-10下处理后,其含量均能保持在95%以上,VSEE先后经过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共同作用后,其含量仍能保持在80%以上;提示VSEE具有较高的体外稳定性,同时对消化酶也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在Caco-2/HT-29细胞共培养模型中,VSEE的最优转运条件为转运时间2h和浓度0.5mmol/L,其转运量可达到16.51%;此外,VSEE是通过细胞旁路转运和小肽转运蛋白1(Peptide transporter 1,Pep T1)两种途径转运吸收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现,VSEE的血药浓度经时曲线符合1/C2权重的二室模型,其在大鼠体内的表观分布容积较小(1.17±0.15 L/kg),但滞留时间(76.05±1.11 min)和半衰期(57.0±0.42 min)较长;提示VSEE脂溶性较差,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体内不易被降解。4.鸭蛋蛋清肽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脂质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在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DPs和VSEE能显着降低血清中骨转换标志物ALP、I型原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I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Cross-linked C-terminal telopeptide,β-CTX)水平(P<0.05),显着提高股骨与胫骨干重指数和骨钙含量(P<0.05);DPs和VSEE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去势大鼠股骨与胫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减轻骨微结构的破坏,增加骨小梁数量。同时,DPs和VSEE能显着上调骨骼中Wnt3a、LRP-5、β-catenin以及小肠中occludin、claudin-3蛋白的表达量(P<0.05),也能显着改善肠道微生物种类组成和比例(P<0.05)。此外,DPs和VSEE能显着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水平(P<0.05),显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HDL-C)水平(P<0.05),且明显地减少脂肪细胞大小,减少肝脏组织中脂肪滴聚集。综上所述,DPs和VSEE能通过改善去势大鼠的小肠屏障功能、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激活骨代谢和脂质代谢交叉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对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和伴随而来的脂质代谢紊乱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陈文杰,李益军,郑小飞,王华军[5](2020)在《软骨下骨的病理改变及其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病变。现有研究表明,软骨下骨病变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病理改变及其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对以软骨下骨为治疗靶点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研究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段玮轩[6](2020)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内骨小梁形态学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比较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骨小梁的结构差异。方法: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分别收集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0例(20髋)和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0例(20髋),分别设为骨折组和坏死组,手术中完整取下股骨头。将取下的股骨头运用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利用x、y、z轴各2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分别从上向下、从前向后、从左向右均匀分割股骨头,将其分为27个区域,27个区域的编号规则:在冠状面分为前侧、中间、后侧3个区,每个区按照从前向后、从上向下的顺序编号。前侧区编号为A1……A9;中间区编号为B1……B9;后侧组编号为C1……C9。用Micro-CT对所有样本进行扫描,获取计算机三维图像。手工选取兴趣区,采用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隙(Tb.Sp.)分别对2组股骨头内骨小梁进行评价。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骨折组中,按冠状面分为前、中、后3区,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0、43.92、85.40、36.00,P值均小于0.05);按矢状面分为内侧、中间、外侧3区,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59、73.50、38.60、48.50,P值均小于0.05);按横断面分为上、中、下3区,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3、29.47、255.50、45.50,P值均小于0.05)。对比股骨头坏死组,如果将其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中间区表现为优势骨小梁区域(P<0.05);如果将其分为上区、中间区、下区,上区表现为优势骨小梁区域(P<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前区、中间区、后区,前区表现为优势骨小梁区域(P<0.05)。与坏死组相比,骨折组各个区域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均值更大(t=4.90,P=0.01)、骨小梁厚度均值更大(t=-4.17,P=0.01)、骨小梁数量均值更大(t=-31.37,P=0.01)、骨小梁间隙均值更小(t=-7.12,P=0.01)。另外本研究通过Micro-CT图像发现股骨头的前上和前外上区域骨小梁易发生断裂。结论:激素对于坏死股骨头的影响不仅仅是坏死区,包括硬化区、正常骨小梁区,即对于整个股骨头都产生了影响。

孙斌[7](2020)在《鸢尾素治疗成骨不全症的机制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以骨脆性增加、胶原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绝大多数OI患者是由于编码I型胶原蛋白α1链(Collagen typeⅠα1 chain,Col1α1)和α2链(Collagen typeⅠα2 chain,Col1α2)的基因突变导致的胶原代谢紊乱。根据OI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分为5个亚型(1-5型),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骨量降低、反复骨折、骨骼畸形、牙本质发育不全、关节松弛、身材矮小。OI症状多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针对OI尚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现行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矫形、康复锻炼、分子与细胞治疗等。药物治疗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以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的应用最为广泛。BPs是一种骨吸收抑制剂,在体内与骨基质中的羟基磷灰石相结合,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改善OI患者的骨骼结构。但BP的用药模式复杂,存在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PR)、非典型股骨骨折(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AFF)、下颌骨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ONJ)、骨延迟愈合、肾功能损害、低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地诺单抗(Denosumab)是一种特异性靶向核因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的抗体,能有效提高OI患者的骨密度,但儿童OI应用Denosumab治疗时有反跳性椎体骨折的发生。特立帕肽(Teriparatide)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促进骨合成代谢的药物,能有效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对中重度OI患者的作用甚微并可能导致骨肉瘤的发生。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具有抑制破骨和促进成骨的双重骨代谢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OI模型鼠的骨折发生率,但该药由于存在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面临退市可能。因此,有必要探索更有效、安全的OI治疗药物。鸢尾素(Irisin)是一种N-糖基化的肌源性蛋白质激素,是由骨骼肌在运动激发下分泌释放。Irisin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途径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诱导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同时Irisin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系(RAW264.7)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动物实验结果表明Irisin可增加皮质骨密度、增强骨骼强度和改善骨骼微结构,同时能有效改善后肢悬吊模型鼠的废用性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因此,我们推测同时具有促进成骨、抑制破骨效能的Irisin或可有效改善OI患者的临床症状。本课题拟以oim/oim小鼠(OI模型鼠)为研究对象,明确Irisin在胶原缺陷的背景下对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作用;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观察Irisin对OI模型鼠的治疗作用。第一部分:Irisin在体外对OI模型鼠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以纯合子oim/oim小鼠及野生型wt/wt小鼠的成骨前体细胞、骨髓单核细胞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10、100 ng/ml)的Irisin进行干预,采用实时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在m RNA及蛋白水平检测成骨、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变化,采用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分化及矿化情况,采用Tra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骨吸收功能检测评估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及骨吸收活性。结果:(1)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Irisin在m RNA及蛋白水平均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转录调节因子(Runx2)和分化标记基因(ALP、OCN和Col1α1),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Calcr、Trap、CTSK、c-fos、NFATc1)的表达。(2)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Irisin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3)Tra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骨吸收功能检测结果显示,Irisin可降低oim/oim小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和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结论:Irisin可有效改善OI模型oim/oim小鼠的骨代谢失衡,在I型胶原缺陷的背景下,Irisin同样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并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及骨吸收活性。第二部分:Irisin对OI模型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3周龄B6C3Fe-α/α-Collα2oim/+品系小鼠,按照基因型(oim/oim或wt/wt)及治疗方案(Irisin或Veh)随机分为4组:Oim+Veh组、Oim+Irisin组、Wt+Veh组和Wt+Irisin组。从第4周起,给予小鼠尾静脉注射Irisin(100μg/kg,1次/周)或等体积生理盐水(Veh)治疗8周。(2)动态测量体重、治疗后测量股骨长度用以评估生长发育情况。(3)治疗前后对oim/oim小鼠进行X线检查,进行骨折计数。(4)小鼠处死后,提取血清通过ELISA技术检测OCN、NTx和TRACP5b的活性。(5)实验结束后,分离小鼠左侧股骨进行Micro CT扫描并进行骨微结构分析。(6)取左侧胫骨进行动态骨形成分析。(7)分离右侧胫骨进行Trap染色和HE染色,并进行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计数。(8)取左侧股骨和骨折的股骨段,进一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1)Irisin的干预对oim/oim小鼠和wt/wt小鼠体重的变化和股骨长度均无显着影响。(2)Irisin可有效减少oim/oim小鼠的骨折发生。(3)ELISA结果提示Irisin可提高OI模型鼠的成骨相关标记物OCN血清水平,同时降低破骨相关标记物NTx和TRACP5b。(4)Micro CT结果提示Irisin可同时改善OI模型鼠的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骨微结构。(5)Irisin可通过提高BFR促进OI模型鼠的骨矿化沉积。(6)Irisin诱导OI模型鼠的成骨细胞形成并抑制破骨细胞形成。(7)Irisin通过提高结构特性、降低骨脆性来改善OI模型鼠的骨生物力学特性。结论:Irisin可通过抑制骨吸收和维持骨形成的双重调节作用,对骨量、骨微结构和骨强度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进而降低处于生长发育期OI模型鼠的骨折发生。小结本研究首次采用OI模型B6C3Fe-α/α-Collα2oim/+小鼠,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证实Irisin通过促进成骨分化、矿化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骨代谢调节作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及骨生物力学特性,降低生长发育期OI模型鼠的骨折发生。

翟红立[8](2020)在《定量CT在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QCT)观察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Technetium99Tc methylene diphosphonate,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疗效及骨代谢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RA合并OP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另一组给予MTX联合99Tc-MDP治疗。另选取30例原发性OP患者,给予99Tc-MDP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in-1,IL-1)、白介素-17(Interleukinin-17,IL-17),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I N Propeptide,TPINP)、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VD)、骨钙素(Osteocalcin,BGP)以及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DAS28评分、VAS疼痛评分,血清炎性细胞因子、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以及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与QCT检测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利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计算RA患者在10年内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Probability of a Major Osteoporotic Fracture,PMOF)。结果1.RA并发OP患者使用MTX联合99Tc-MDP组与MTX组相比,治疗后患者DAS28评分、VAS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A并发OP患者使用MTX联合99Tc-MDP组与MTX组相比,治疗后患者血清β-CT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OP组使用99Tc-MDP治疗后血清β-CTX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并发OP患者使用MTX联合99Tc-MDP组与MTX组相比,治疗后通过QCT测得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DXA测得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OP组使用99Tc-MDP治疗后通过QCT测得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DXA测得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β-CTX与QCT测得的腰椎骨密度值呈显着性负相关(r=-0.339,P<0.05)。5.FRAX应用DXA、QCT两种骨密度测量结果计算PMOF,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TX联合99Tc-MDP治疗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及骨质疏松。2.应用QCT检查能早期从影像学上观察到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引起的骨密度变化,与骨转换标志物β-CTX具有相关性。

沐彩云[9](2020)在《生物功能性钛基植入体的制备及其促成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钛及钛合金由于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硬组织修复和替换。研究显示,钛植入体表面的生物惰性降低了其与周围骨组织的骨整合特性,从而增加了钛基植入体松动、移位和二次翻修的概率,这种缺陷在骨质疏松病理条件下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如何优化和维持骨-钛植入体良好界面性能,成为植入体长期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关键。本论文利用阳极氧化、层层自组装和等离子喷涂等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抗破骨细胞吸收、促进成骨分化和募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性能的钛基植入体,并对其体内外生物学性能进行分析评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负载雷诺昔芬(Ral)及透明质酸钠-阿伦膦酸钠(HA-Aln)多层膜的Ti O2纳米管促进骨质疏松条件下的骨整合为了在骨质疏松条件下增强钛基植入物的局部骨整合,本章利用阳极氧化技术在钛表面构建了Ti O2纳米管阵列(TNT)用作抗骨质疏松药物雷洛昔芬(Ral)的纳米储池(TNT/Ral)。然后利用层层自组装(LBL)技术将透明质酸钠(HA)与阿伦膦酸钠(Aln)接枝复合物(HA-Aln)、壳聚糖(Chi)和明胶(Gel)覆盖于装载Ral的Ti O2纳米管阵列表面(TNT/Ral/LBL-Aln)。该复合结构分别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释放测试表明,TNT/Ral/LBL-Aln的设计可以防止Ral从Ti O2纳米管阵列中暴释,稳定保持植入部位的Ral浓度,这对于抑制骨质疏松环境中破骨细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体外实验显示TNT/Ral/LBL-Aln组具有更高ALP活性和矿化能力,并具有显着抑制破骨细胞吸收的能力。体内植入后的Micro-CT和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TNT/Ral/LBL-Aln植入物可以有效增强植入物周围新骨的形成,提高了骨质疏松环境中植入体与周围骨组织的早期骨结合。2.钛表面趋化因子物质P(SP)插层多层膜的构建及原位MSCs募集和促骨整合效应研究骨损伤发生后,MSCs受趋化因子的诱导募集到损伤部位并促进原位骨组织再生。受此启发,本章利用LBL技术在钛材界面构建了三种不同浓度的趋化因子SP插层的Chi和Gel的层层自组装多层膜结构(Ti/LBL-SPL、Ti/LBL-SPM和Ti/LBL-SPH)。从Ti/LBL-SP释放的SP可在植入手术后有效地将周围的MSCs募集到植入体周围,避免了早期组织修复过程中组织MSCs不足的固有缺陷。SEM、AFM和接触角实验表明含有SP插层的多层膜结构已成功构建。释放结果显示,多层膜结构可连续释放SP近2周。体外实验证实,Ti/LBL-SP组MSCs的伪足增多,且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中显示Ti/LBL-SP组MSCs迁移能力明显增强,并呈现出一定的SP浓度依赖性。此外,Ti/LBL-SP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分泌水平显着上调,然而对MSCs的增殖和分化诱导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植入体内后,免疫荧光实验证实Ti/LBL-SP组募集的MSCs数量最多。Micro-CT扫描分析,组织学染色(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实验)结果表明Ti/LBL-SP植入物显着增强了新骨的形成。3.碱性硅酸镁钛涂层上含趋化因子SP插层多层膜的构建及原位MSCs募集和骨再生效应研究骨损伤时MSCs介导的生物学过程(如在损伤部位募集、增殖和成骨分化)在增强骨组织原位修复和再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章中,我们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钛表面制备了硅酸镁(Mg Si O3,记为Mg Si)碱性陶瓷涂层,并在其上覆盖了含趋化因子SP插层的层层自组装多层膜结构(Mg Si/LBL-SP)。SP插入的上层膜可以在骨骼愈合的初期募集足够的MSCs,而底部的Mg Si涂层连续释放镁离子和硅酸根离子,并创造碱性环境促进MSCs进一步的增殖和成骨分化。SEM、白光干涉仪、X射线衍射(XRD)和XPS等检测表明Mg Si/LBL-SP样本成功构建。镁离子释放和p H检测显示多层膜覆盖后可以延缓Mg Si涂层的离子释放和p H变化。Transwell实验、MMP2分泌检测以及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从Mg Si/LBL-SP底物释放的SP可以有效增强MSCs的体内外募集。同时Mg Si/LBL-SP组还显着增强了MSCs的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在体内,Mg Si/LBL-SP组对植入体周围的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抑制具有最显着的刺激作用。植入1个月后,H&E、Masson染色以及Micro-CT结果进一步证实Mg Si/LBL-SP植入体具有最明显的促进新骨形成能力。

阳淇名[10](2020)在《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治疗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的制备、表征及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目的:采用超声乳化二步法制备Eq-PLGA纳米粒,利用PDA仿生法在多孔钽金属骨小梁材料表面制备PDA涂层,通过其特性大量吸附Eq-PLGA纳米粒在涂层表面,制备一种载雌马酚纳米粒的结构性金属骨小梁Eq-PDA-Tan,并检测其理化特性、生物相容性,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运用超声乳化二步法制备Eq-PLGA纳米粒,通过观察纳米粒形态特征,分析粒径电位、检测Eq的包封率及装载率、Eq的体外释药情况评价Eq-PLGA纳米粒的理化特性。通过检测与纳米粒共孵育后的细胞存活率,细胞吞噬荧光标记的纳米粒情况评价Eq-PLGA纳米粒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利用PDA仿生法在多孔钽金属骨小梁材料表面制备PDA涂层,将制备好的Eq-PLGA纳米粒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复合在PDA-Tan表面,成功构建Eq-PDA-Tan金属骨小梁。检测了Eq-PDA-Tan的表面形貌、亲水性,与细胞共培养后,观察细胞在材料上及材料孔隙内部的黏附、扩展和增殖情况,以评价Eq-PDA-Tan金属骨小梁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Eq-PLGA纳米粒具有均匀的尺寸和良好的分散性,粒径为(291.5±29.54)nm,zeta电位(-22.3±1.98)m V,分散指数为0.149。Equol的包封率为(74.39±4.18)%,装载率为(6.86±0.54)%。体外释药实验显示Eq-PLGA纳米粒持续释放Eq达30天,总释放累计率达72.44±1.70%。与纳米粒共孵育后的C3H10 T1/2及RAW264.7细胞存活率基本高于90%,C3H10 T1/2细胞能吞噬Eq-PLGA纳米粒进入细胞质和细胞核,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大体观察、SEM检测结果证实成功在Tan材料表面制备出PDA涂层及黏附了Eq-PLGA纳米粒,PDA涂层可增加材料表面表面亲水性。CCK-8、SEM、CLSM发现Eq-PDA-Tan能促进细胞增殖(P<0.05),改善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与伸展,并能促进细胞向材料孔隙内生长。结论:成功制备出Eq-PDA-Tan结构性金属骨小梁,该材料能在体外呈现出良好的释放性能,拥有良好的表面亲水性,能促进细胞增殖,引导细胞生长方向,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表明其是一种具有安全具有前景的骨植入材料。第二部分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对成骨分化、破骨分化的体外研究目的:探究Eq-PDA-Tan金属骨小梁在体外对细胞成骨分化、破骨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为应用于体内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治疗提供前提。方法:通过光镜观察Eq-PDA-Tan金属骨小梁与C3H10 T1/2细胞、RAW264.7细胞在诱导因子存在条件下共培养后,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ALP染色与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Western-blot、q RT-PCR、ELISA、TRAP活性检测分析Tan、PDA-Tan、Eq-PDA-Tan三组金属骨小梁对细胞成骨分化、破骨分化的作用。结果:将Eq-PDA-Tan金属骨小梁分别与C3H10 T1/2细胞和RAW264.7细胞共培养,在加入诱导因子后,C3H10 T1/2细胞逐渐向成骨细胞分化,出现钙结节,细胞变为扁圆形,细胞质出现空腔。RAW264.7细胞出现黑色伪足,相互连接,形成多核破骨细胞。ALP染色及活性结果显示,在成骨诱导7及14天后,Eq-PDA-Tan组的紫色较深,ALP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在成骨诱导21天后,Eq-PDA-Tan组红染的钙结节遍布整个视野,呈深红色,半定量分析IOD值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对于成骨相关蛋白,在共培养诱导7天后,Eq-PDA-Tan组的COL-1,RUNX2和Osterix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而OCN的表达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COL-1,Tan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在诱导21天后,Eq-PDA-Tan组COL-1的表达量依然高于其余各组(P<0.01),PDA-Tan组和Tan组的COL-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对于OCN,Runx2和Osterix的蛋白表达量,Eq-PDA-Tan组都是显着高于其余各组的(P<0.01),PDA-Tan组高于Tan组(P<0.01),Tan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对于破骨相关蛋白NFATc1、c-Fos、CTSK,在诱导7天后,该三种蛋白在Eq-PDA-Tan组的表达量是最低的(P<0.01),其余各组之间无差异(P>0.05)。成骨及破骨分化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出与蛋白相似的变化。Eq-PDA-Tan组上清液中OPG/RANKL的比值是最高的(p<0.05),TRAP含量在Eq-PDA-Tan组中最低(p<0.05)。结论:Eq-PDA-Tan金属骨小梁在体外表现出了优良的促成骨分化作用,同时Eq-PDA-Tan金属骨小梁通过Eq的释放抑制了细胞的破骨分化,有望成为骨质疏松骨缺损患者的理想骨植入物。第三部分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治疗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体内研究目的:建立大鼠骨质疏松股骨髁临界骨缺损模型,通过影像学、组织学等方法评价Eq-PDA-Tan金属骨小梁在体内骨质疏松骨微环境下的骨修复能力、骨整合效应及体内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转化提供依据。方法:1、将SD雌性大鼠分为OVX(卵巢切除术,40只)组和Sham(假手术,10只)组,通过骨代谢标志物检测、骨密度检测、Micro-CT骨扫描、组织学观察评估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是否成功。2、将OVX大鼠随机分为4组,在股骨髁制造直径3.5mm,深4mm的圆形缺损,将制备好的金属骨小梁体内植入件按照(空白对照组、Tan、PDA-Tan、Eq-PDA-TAN)植入到骨缺损内。3、使用X线在术后0W、4W、8W、16W观察金属骨小梁是否成功植入股骨髁缺损处,植入物有无松动以及空白对照组骨缺损修复情况。4、在术后4W,8W,16W取出样本,大体观察骨缺损修复与周围组织情况;硬组织切片品红-亚甲基蓝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金属骨小梁内部骨长入情况与骨-材料界面情况,并计算金属骨小梁孔隙内骨面积长入百分比及植入物接触率(BIC);使用SEM观察植入物骨长入情况及骨与材料界面,并用EDS对新生骨组织元素成分进行分析。5、在术后16W通过对大脑皮层、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评估其体内生物相容性。结果:1、通过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发现术后12W后,OVX组的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P<0.01),而TRACP-5b水平较Sham组明显上升(P<0.01),骨密度较Sham组明显下降(P<0.01)。Mirco-CT结果显示OVX组BV/TV、Conn.D、Tb.N、Tb.Th显着低于Sham组(P<0.01),而Tb.Sp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OVX组的骨小梁变细,小梁间距增宽,骨小梁断裂,骨胶原减少,破骨细胞数量较Sham增多。2、X线观察:术后当日,可以看到空白对照组股骨髁处出现骨缺损圆形阴影,各组植入物植入位置良好,材料与骨缺损界面间有细微缝隙。术后4、8、16W,空白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骨缺损范围变小,但骨缺损仍然清晰可见,出现骨质硬化,其余各组随时间延长植入物位置无变化、松动,植入物周围有骨痂形成,植入物与骨缺损界面间缝隙逐渐变小,越来越牢固,术后16W,Tan组仍然可见与骨界面缝隙,但PDA-Tan组和Eq-PDA-Tan组植入物与骨界面缝隙肉眼不可见。3、大体观察:各组中均未出现感染和排斥反应,各组植入物位置良好,均未出现松动;随植入时间的延长,各组材料逐渐有纤维组织、骨痂覆盖;空白组中骨缺损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但仍可见节面清晰的骨缺损。4、硬组织切片品红-亚甲基蓝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Eq-PDA-Tan组相比其余两组均有更多的新生骨长入(P<0.05),而PDA-Tan组相比Tan组也有更多的骨长入(P<0.05)。Eq-PDA-Tan组和PDA-Tan组的BIC在各时间点处均明显高于单纯Tan组(P<0.05),但Eq-PDA-Tan和PDA-Tan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5、SEM观察及EDS分析:随时间延长,Eq-PDA-Tan组可见有大量新生骨质生成,并向孔隙内生长,新生骨与材料界面贴合紧密,从编织骨向板层骨过渡,最后成为成熟板层骨。各组新生骨的钙磷比随时间延长而降低,Eq-PDA-Tan组的钙磷比相比其余几组显着降低(P<0.05),为1.686±0.029。6、生物相容性组织学观察:心、肝、脾、大脑皮层及肾组织,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未出现病理改变。结论:Eq-PDA-Tan金属骨小梁能有效的促进骨质疏松微环境下的新骨形成,改善骨-材料界面的骨整合效应,拥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与骨诱导性。

二、EFFECTS OF ALENDRONATE 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RABECULAR BONE IN DOG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ALENDRONATE 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RABECULAR BONE IN DOG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双膦酸盐的递药策略及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肿瘤微环境
    1.3 肿瘤转移
    1.4 肿瘤的治疗策略
        1.4.1 被动靶向
        1.4.2 主动靶向
        1.4.3 免疫治疗
    1.5 骨肉瘤
    1.6 双膦酸盐药物
        1.6.1 双膦酸盐类药物分析方法
        1.6.2 双膦酸盐的生物利用度
        1.6.3 双膦酸盐的生物学作用
        1.6.3.1 骨质疏松症
        1.6.3.2 肿瘤骨转移以及并发的高钙血症
        1.6.3.3 双膦酸盐官能团化的应用
        1.6.4 双膦酸盐的作用机理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双膦酸盐的改进定量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仪器
        2.2.3 BPs含量测定反应的探究
        2.2.4 溶液配制
        2.2.5 改进定磷试剂与磷酸盐的显色反应
        2.2.6 改进定磷试剂与阿仑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2.6.1 反应时间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2 反应温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3 醇含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4 不同醇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5 改进定磷试剂与利塞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3 BPs含量测定反应
        2.3.1 BPs含量测定反应探究结果
        2.3.2 改进定磷试剂与阿仑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3.3 反应时间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5 醇含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6 不同醇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7 改进定磷试剂与利塞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负载利塞膦酸钠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耗材
        3.2.1.1 试剂与耗材
        3.2.1.2 仪器
        3.2.1.3 实验细胞
        3.2.2 壳寡糖为模版合成的载药HAP及其抗肿瘤研究
        3.2.2.1 模版法制备HAP的合成方法
        3.2.2.2 模版法制备的HAP的表征
        3.2.2.3 模版法制备的HAP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3.2.2.4 模版法制备的HAP的载药性能测定
        3.2.2.5 载药HAP的抗血管生成实验
        3.2.2.6 载药HAP的细胞划痕实验
        3.2.3 花状Si掺杂HAP的合成及其抗肿瘤研究
        3.2.3.1 花状Si掺杂HAP的合成
        3.2.3.2 花状Si掺杂HAP的表征
        3.2.3.3 花状Si掺杂HAP的载药性能测定
        3.2.3.4 载药Si掺杂HAP的抗血管生成实验
        3.2.3.5 载药Si掺杂HAP的细胞划痕实验
    3.3 结果分析
        3.3.1 壳寡糖为模版合成的载药HAP及其抗肿瘤研究结果
        3.3.1.1 模版合成的HAP的表征
        3.3.1.2 载药HAP的抗血管生成结果
        3.3.1.3 载药HAP的细胞划痕结果
        3.3.2 花状Si掺杂HAP的载药性能及抗肿瘤结果
        3.3.2.1 花状Si掺杂HAP的表征
        3.3.2.2 载药花状Si掺杂HAP的抗血管生成结果
        3.3.2.3 载药花状Si掺杂HAP的细胞划痕结果
        3.3.3 两种羟基磷灰石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骨靶向阿仑膦酸钠-肝素偶联物递药系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仪器
        4.2.1.1 试剂与耗材
        4.2.1.2 主要仪器
        4.2.1.3 实验细胞
        4.2.1.4 实验动物
        4.2.2 实验步骤
        4.2.2.1 缩合剂的合成
        4.2.2.2 AH的合成及表征
        4.2.2.3 AH的体外实验
        4.2.2.4 AH耦合物的体内实验
        4.2.2.5 AH耦合物与HAP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H偶联物的表征
        4.3.1.1 红外谱图
        4.3.1.2 核磁谱图
        4.3.2 AH偶联物体外实验结果
        4.3.2.1 细胞毒性实验
        4.3.2.2 体外破骨细胞实验
        4.3.3 AH偶联物体内结果
        4.3.3.1 凝血实验
        4.3.3.2 AH对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4.3.3.3 AH对人乳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
        4.3.4 AH耦合物与HAP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仪器
        5.2.1.1 试剂与耗材
        5.2.1.2 主要仪器
        5.2.1.3 实验细胞
        5.2.1.4 实验动物
        5.2.2 实验步骤
        5.2.2.1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Fe_3O_4纳米粒的制备
        5.2.2.2 RIS-FeNPs纳米粒含量的测定
        5.2.2.3 RIS-FeNPs纳米粒的表征
        5.2.2.4 RIS-FeNPs纳米粒的体外实验
        5.2.2.5 RIS-FeNPs纳米粒的体内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RIS-FeNPs的表征
        5.3.1.1 形貌分析
        5.3.1.2 红外拉曼光谱分析
        5.3.1.3 XRD晶型分析
        5.3.1.4 RIS-FeNPs的饱和磁化强度
        5.3.1.5 RIS-FeNPs的磁热性能
        5.3.1.6 RIS-FeNPs的稳定性测试
        5.3.2 RIS-FeNPs的体外实验结果
        5.3.2.1 细胞摄取
        5.3.2.2 细胞摄取升温
        5.3.2.3 细胞毒性结果
        5.3.2.4 细胞划痕及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
        5.3.2.5 血管生成抑制
        5.3.3 RIS-FeNPs体内实验结果
        5.3.3.1 RIS-FeNPs的磁靶向作用
        5.3.3.2 RIS-FeNPs的体内磁热作用
        5.3.3.3 RIS-FeNPs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5.3.3.4 肿瘤转移研究
        5.3.3.5 体内免疫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用于治疗骨肉瘤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仪器
        6.2.1.1 试剂与耗材
        6.2.1.2 主要仪器
        6.2.1.3 实验细胞
        6.2.1.4 实验动物
        6.2.2 实验步骤
        6.2.2.1 阿霉素磁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6.2.2.2 RFe/DOX Lipo的体外研究
        6.2.2.3 RFe/DOX Lipo的体内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脂质体的表征
        6.3.1.1 RFe/DOX Lipo的DLS粒径和透射电镜下形态学观察
        6.3.1.2 RFe/DOX Lipo饱和磁化强度测试
        6.3.1.3 RFe/DOX Lipo血清稳定性和药物释放
        6.3.2 脂质体的体外实验
        6.3.2.1 细胞毒性
        6.3.2.2 细胞摄取
        6.3.3 体内实验
        6.3.3.1 磁性脂质体在动物体内分布
        6.3.3.2 RFe/DOX Lipo体内药效学研究
        6.3.3.3 Micro-CT对胫骨处的表征
        6.3.3.4 Micro-CT对胫骨处的三维重建
        6.3.3.5 磁性脂质体体内的抗肿瘤机理
        6.3.3.6 磁性脂质体体内安全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磁热疗法克服骨肉瘤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试剂
        7.2.1.1 试剂与耗材
        7.2.1.2 主要仪器
        7.2.1.3 实验细胞
        7.2.1.4 实验动物
        7.2.2 实验步骤
        7.2.2.1 磁靶向脂质体的表征
        7.2.2.2 RFe/DOX Lipo的体外实验
        7.2.2.3 RFe/DOX Lipo的肿瘤磁热疗法的体内研究
    7.3 结果与讨论
        7.3.1 RFe/DOX Lipo的表征
        7.3.1.1 RFe/DOX Lipo的磁热性能
        7.3.1.2 RFe/DOX Lipo的磁热释放作用
        7.3.2 RFe/DOX Lipo磁热的体内结果
        7.3.2.1 RFe/DOX Lipo体内磁热红外图
        7.3.2.2 Micro-CT对胫骨处的表征
        7.3.2.3 Micro-CT对胫骨的三维重建图像
        7.3.2.4 RFe/DOX Lipo磁靶向磁热的药效学研究
        7.3.2.5 RFe/DOX Lipo磁靶向磁热的机理研究
        7.3.2.6 RFe/DOX Lipo安全性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录一 缩略语(Abbreviations)
附录二 CT定量分析
附录三 CT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双膦酸盐的递药策略及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肿瘤微环境
    1.3 肿瘤转移
    1.4 肿瘤的治疗策略
        1.4.1 被动靶向
        1.4.2 主动靶向
        1.4.3 免疫治疗
    1.5 骨肉瘤
    1.6 双膦酸盐药物
        1.6.1 双膦酸盐类药物分析方法
        1.6.2 双膦酸盐的生物利用度
        1.6.3 双膦酸盐的生物学作用
        1.6.3.1 骨质疏松症
        1.6.3.2 肿瘤骨转移以及并发的高钙血症
        1.6.3.3 双膦酸盐官能团化的应用
        1.6.4 双膦酸盐的作用机理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双膦酸盐的改进定量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仪器
        2.2.3 BPs含量测定反应的探究
        2.2.4 溶液配制
        2.2.5 改进定磷试剂与磷酸盐的显色反应
        2.2.6 改进定磷试剂与阿仑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2.6.1 反应时间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2 反应温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3 醇含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4 不同醇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2.6.5 改进定磷试剂与利塞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3 BPs含量测定反应
        2.3.1 BPs含量测定反应探究结果
        2.3.2 改进定磷试剂与阿仑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3.3 反应时间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5 醇含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6 不同醇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2.3.7 改进定磷试剂与利塞膦酸钠的显色反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负载利塞膦酸钠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耗材
        3.2.1.1 试剂与耗材
        3.2.1.2 仪器
        3.2.1.3 实验细胞
        3.2.2 壳寡糖为模版合成的载药HAP及其抗肿瘤研究
        3.2.2.1 模版法制备HAP的合成方法
        3.2.2.2 模版法制备的HAP的表征
        3.2.2.3 模版法制备的HAP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3.2.2.4 模版法制备的HAP的载药性能测定
        3.2.2.5 载药HAP的抗血管生成实验
        3.2.2.6 载药HAP的细胞划痕实验
        3.2.3 花状Si掺杂HAP的合成及其抗肿瘤研究
        3.2.3.1 花状Si掺杂HAP的合成
        3.2.3.2 花状Si掺杂HAP的表征
        3.2.3.3 花状Si掺杂HAP的载药性能测定
        3.2.3.4 载药Si掺杂HAP的抗血管生成实验
        3.2.3.5 载药Si掺杂HAP的细胞划痕实验
    3.3 结果分析
        3.3.1 壳寡糖为模版合成的载药HAP及其抗肿瘤研究结果
        3.3.1.1 模版合成的HAP的表征
        3.3.1.2 载药HAP的抗血管生成结果
        3.3.1.3 载药HAP的细胞划痕结果
        3.3.2 花状Si掺杂HAP的载药性能及抗肿瘤结果
        3.3.2.1 花状Si掺杂HAP的表征
        3.3.2.2 载药花状Si掺杂HAP的抗血管生成结果
        3.3.2.3 载药花状Si掺杂HAP的细胞划痕结果
        3.3.3 两种羟基磷灰石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骨靶向阿仑膦酸钠-肝素偶联物递药系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仪器
        4.2.1.1 试剂与耗材
        4.2.1.2 主要仪器
        4.2.1.3 实验细胞
        4.2.1.4 实验动物
        4.2.2 实验步骤
        4.2.2.1 缩合剂的合成
        4.2.2.2 AH的合成及表征
        4.2.2.3 AH的体外实验
        4.2.2.4 AH耦合物的体内实验
        4.2.2.5 AH耦合物与HAP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H偶联物的表征
        4.3.1.1 红外谱图
        4.3.1.2 核磁谱图
        4.3.2 AH偶联物体外实验结果
        4.3.2.1 细胞毒性实验
        4.3.2.2 体外破骨细胞实验
        4.3.3 AH偶联物体内结果
        4.3.3.1 凝血实验
        4.3.3.2 AH对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4.3.3.3 AH对人乳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
        4.3.4 AH耦合物与HAP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仪器
        5.2.1.1 试剂与耗材
        5.2.1.2 主要仪器
        5.2.1.3 实验细胞
        5.2.1.4 实验动物
        5.2.2 实验步骤
        5.2.2.1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Fe_3O_4纳米粒的制备
        5.2.2.2 RIS-FeNPs纳米粒含量的测定
        5.2.2.3 RIS-FeNPs纳米粒的表征
        5.2.2.4 RIS-FeNPs纳米粒的体外实验
        5.2.2.5 RIS-FeNPs纳米粒的体内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RIS-FeNPs的表征
        5.3.1.1 形貌分析
        5.3.1.2 红外拉曼光谱分析
        5.3.1.3 XRD晶型分析
        5.3.1.4 RIS-FeNPs的饱和磁化强度
        5.3.1.5 RIS-FeNPs的磁热性能
        5.3.1.6 RIS-FeNPs的稳定性测试
        5.3.2 RIS-FeNPs的体外实验结果
        5.3.2.1 细胞摄取
        5.3.2.2 细胞摄取升温
        5.3.2.3 细胞毒性结果
        5.3.2.4 细胞划痕及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
        5.3.2.5 血管生成抑制
        5.3.3 RIS-FeNPs体内实验结果
        5.3.3.1 RIS-FeNPs的磁靶向作用
        5.3.3.2 RIS-FeNPs的体内磁热作用
        5.3.3.3 RIS-FeNPs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5.3.3.4 肿瘤转移研究
        5.3.3.5 体内免疫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用于治疗骨肉瘤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仪器
        6.2.1.1 试剂与耗材
        6.2.1.2 主要仪器
        6.2.1.3 实验细胞
        6.2.1.4 实验动物
        6.2.2 实验步骤
        6.2.2.1 阿霉素磁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6.2.2.2 RFe/DOX Lipo的体外研究
        6.2.2.3 RFe/DOX Lipo的体内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脂质体的表征
        6.3.1.1 RFe/DOX Lipo的DLS粒径和透射电镜下形态学观察
        6.3.1.2 RFe/DOX Lipo饱和磁化强度测试
        6.3.1.3 RFe/DOX Lipo血清稳定性和药物释放
        6.3.2 脂质体的体外实验
        6.3.2.1 细胞毒性
        6.3.2.2 细胞摄取
        6.3.3 体内实验
        6.3.3.1 磁性脂质体在动物体内分布
        6.3.3.2 RFe/DOX Lipo体内药效学研究
        6.3.3.3 Micro-CT对胫骨处的表征
        6.3.3.4 Micro-CT对胫骨处的三维重建
        6.3.3.5 磁性脂质体体内的抗肿瘤机理
        6.3.3.6 磁性脂质体体内安全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利塞膦酸钠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制备的磁靶向脂质体磁热疗法克服骨肉瘤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试剂
        7.2.1.1 试剂与耗材
        7.2.1.2 主要仪器
        7.2.1.3 实验细胞
        7.2.1.4 实验动物
        7.2.2 实验步骤
        7.2.2.1 磁靶向脂质体的表征
        7.2.2.2 RFe/DOX Lipo的体外实验
        7.2.2.3 RFe/DOX Lipo的肿瘤磁热疗法的体内研究
    7.3 结果与讨论
        7.3.1 RFe/DOX Lipo的表征
        7.3.1.1 RFe/DOX Lipo的磁热性能
        7.3.1.2 RFe/DOX Lipo的磁热释放作用
        7.3.2 RFe/DOX Lipo磁热的体内结果
        7.3.2.1 RFe/DOX Lipo体内磁热红外图
        7.3.2.2 Micro-CT对胫骨处的表征
        7.3.2.3 Micro-CT对胫骨的三维重建图像
        7.3.2.4 RFe/DOX Lipo磁靶向磁热的药效学研究
        7.3.2.5 RFe/DOX Lipo磁靶向磁热的机理研究
        7.3.2.6 RFe/DOX Lipo安全性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录一 缩略语(Abbreviations)
附录二 CT定量分析
附录三 CT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蟾酥制剂临床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2 剂型发展
    2.1 概况
    2.2 已上市剂型
        2.2.1 口服剂型
        2.2.2 注射剂型
        2.2.3 外用剂型
    2.3 新型蟾酥类药物制剂
        2.3.1 缓控释给药系统
        2.3.2 经皮给药系统
3 结语

(4)基于CaSR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鸭蛋蛋清肽促钙吸收及促骨合成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钙敏感受体的研究进展
        1.1 CaSR功能
        1.1.1 钙调组织
        1.1.2 非钙调组织
        1.2 CaSR结构
        1.3 CaSR配体
        1.3.1 Ⅰ型配体
        1.3.2 Ⅱ型配体
    2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1 危险因素
        2.1.1 年龄
        2.1.2 饮食模式
        2.1.3 营养素摄入
        2.1.4 生活方式
        2.1.5 继发性原因与遗传因素
        2.2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
        2.2.1 药物治疗
        2.2.2 非药物干预
        2.3 骨代谢信号通路
        2.3.1 OPG/RANKL/RANK
        2.3.2 BMP/Smad
        2.3.3 Wnt/β-catenin
        2.4 生物活性肽与骨质疏松症
        2.4.1 乳源肽
        2.4.2 胶原肽
        2.4.3 其他来源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5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正构调节钙敏感受体鸭蛋蛋清肽的筛选与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DPs的分离纯化
        2.3 可溶性钙结合量测定
        2.4 高活性级份DPs的 RP-HPLC分析
        2.5 高活性级份DPs的 HPLC-ESI/MS/MS分析
        2.6 质谱解析
        2.7 分子对接虚拟筛选
        2.7.1 配体准备
        2.7.2 受体蛋白准备
        2.7.3 分子对接计算
        2.8 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方法
        2.8.1 实验溶液和试验药物的配制
        2.8.2 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法
        2.8.3 大鼠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PTH)检测
        2.8.4 小肠钙吸收百分比、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计算公式
        2.8.5 十二指肠CaSR基因检测
        2.9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鸭蛋蛋清肽的分离纯化
        3.2 鸭蛋蛋清肽的RP-HPLC分析
        3.3 鸭蛋蛋清肽的质谱鉴定
        3.4 分子对接虚拟筛选
        3.5 六种含芳香族氨基酸小肽对大鼠肠钙吸收的影响
        3.6 CaSR抑制剂对六种寡肽促肠钙吸收作用的影响
        3.7 CaSR抑制剂对六种寡肽引起血清中PTH水平改变的影响
        3.8 六种寡肽与CaSR抑制剂对大鼠十二指肠CaSR基因表达的影响
        3.9 NFE、INSW与 CaSR蛋白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生物活性肽的活性预测
        4.2 在体小肠单向灌流法
        4.3 鸭蛋蛋清肽与钙敏感受体的作用
    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DPS对 MC3T3-E1 增殖、分化和矿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培养
        2.2.3 鸭蛋蛋清肽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
        2.2.4 MC3T3-E1细胞周期测定
        2.2.5 鸭蛋蛋清肽对MC3T3-E1细胞分化和矿化的影响
        2.2.6 MC3T3-E1细胞中相关蛋白的测定
        2.2.7 MC3T3-E1 细胞中Ca~(2+)的测定
        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鸭蛋蛋清肽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鸭蛋蛋清肽对MC3T3-E1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鸭蛋蛋清肽对MC3T3-E1细胞分化的影响
        3.4 鸭蛋蛋清肽对MC3T3-E1细胞矿化的影响
        3.5 鸭蛋蛋清肽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鸭蛋蛋清肽对MC3T3-E1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3.7 鸭蛋蛋清肽促MC3T3-E1细胞“外钙内流”的机理探究
        3.8 VSEE促 MC3T3-E1 细胞分化、矿化的构效关系研究
    4 讨论
        4.1 鸭蛋蛋清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
        4.2 钙振荡与骨形成
    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VSEE体内外消化、吸收和代谢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VSEE体外稳定性研究
        2.2.1 VSEE的温度稳定性
        2.2.2 VSEE的 pH稳定性
        2.2.3 VSEE的体外消化稳定性
        2.2.4 RP-HPLC分析
        2.3 Caco-2/HT-29 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
        2.3.1 细胞培养
        2.3.2 VSEE对 Caco-2和HT-29 细胞的毒性作用
        2.3.3 Caco-2/HT-29 共培养模型建立
        2.3.4 细胞跨膜电阻测定
        2.3.5 阿尔新蓝染色
        2.3.6 药物转运
        2.4 VSEE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2.4.1 VSEE在大鼠血浆中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4.4 药物代谢动力学检测及相关参数
        2.4.5 VionIMS QTOF MS/MS验证
        2.5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VSEE体外稳定性研究
        3.1.1 温度对VSEE稳定性的影响
        3.1.2 pH对 VSEE稳定性的影响
        3.1.3 体外消化酶对VSEE稳定性的影响
        3.2 Caco-2/HT-29 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2.1 共培养细胞单层跨膜电阻值(TEER)
        3.2.2 阿尔新蓝染色实验
        3.3 VSEE转运吸收及相关机理研究
        3.3.1 不同转运时间对VSEE转运吸收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的VSEE对转运吸收的影响
        3.3.3 VSEE转运吸收的机理探究
        3.4 VSEE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4.1 VSEE在大鼠血浆中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3.4.2 药物代谢动力学检测及相关参数
        3.4.3 Vion IMS QTOF MS/MS验证
    4 讨论
        4.1 VSEE的结构与消化稳定性的关系
        4.2 VSEE的结构与肠道吸收的关系
        4.3 VSEE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鸭蛋蛋清肽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脂质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2 血清指标测定
        2.2.3 骨生物力学指标、骨干重指数、骨钙含量测定
        2.2.4 MicroCT分析
        2.2.5 小肠、脂肪和肝脏的组织学观察
        2.2.6 骨组织、小肠相关蛋白的测定
        2.2.7 盲肠内容物中微生物分析
        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鸭蛋蛋清肽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
        3.1.1 血清ALP、OCN、β-CTX和PINP分析
        3.1.2 各组大鼠骨干重指数、骨钙含量
        3.1.3 各组大鼠骨生物力学指标分析
        3.1.4 大鼠股骨Micro-CT分析
        3.1.5 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分析
        3.1.6 各组大鼠小肠绒毛面积、紧密连接蛋白分析
        3.1.7 盲肠微生物16SrRNA的测序分析
        3.2 鸭蛋蛋清肽对去势大鼠脂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
        3.2.1 各组大鼠体重、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3.2.2 各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C和 HDL-C分析
        3.2.3 各组大鼠脂肪HE染色和肝脏油红O染色分析
    4 讨论
        4.1 雌激素缺乏与骨质疏松症
        4.2 雌激素缺乏与脂质代谢
        4.3 脂质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
        4.4 肠道屏障与骨质疏松症
        4.5 肠道微生物与骨质疏松症
    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软骨下骨的病理改变及其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软骨下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2 软骨下骨病理学改变及其在骨关节炎进展中的作用
    2.1 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微结构变化
    2.2 骨关节炎软骨下BMELs
    2.3 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囊肿
    2.4 骨关节炎钙化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微损伤
3 以软骨下骨为治疗靶点的相关研究
    3.1 双膦酸盐
    3.2 降钙素
    3.3 甲状旁腺激素
    3.4 其他
4 小结

(6)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内骨小梁形态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鸢尾素治疗成骨不全症的机制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Irisin在体外对OI模型鼠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Irisin对 OI模型鼠的治疗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成骨不全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说明
致谢

(8)定量CT在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材料
        1.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2 ELISA检测法
        1.2.3 化学发光法
        1.2.4 VAS及 DAS 28
        1.2.5 DXA、QCT、FRAX
    1.3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组DAS28、VAS以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各组骨转换标志物的比较
    2.3 治疗前后各组腰椎骨密度值的比较
    2.4 骨转换标志物、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
    2.5 FRAX计算PMOF两种骨密度测量方法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9)生物功能性钛基植入体的制备及其促成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骨损伤修复过程
        1.2.2 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组成
        1.2.3 钛基表面生物功能化的研究现状
    1.3 钛基材料的功能化策略
    1.4 本文研究思路以及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思路
        1.4.2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负载Ral及 HA-Aln多层膜的Ti O_2纳米管促进骨质疏松条件下的骨整合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2.2.2 材料制备与表征
        2.2.3 Ral的释放检测
        2.2.4 成骨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和RAW264.7 细胞培养
        2.2.5 成骨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2.2.6 成骨细胞ALP活性检测
        2.2.7 成骨细胞矿化活性检测
        2.2.8 破骨细胞分化潜能检测
        2.2.9 骨质疏松条件的钛材植入手术
        2.2.10 体内骨整合能力检测
        2.2.11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表征
        2.3.2 Ral吸附和释放
        2.3.3 成骨细胞增殖活力分析
        2.3.4 成骨分化潜能分析
        2.3.5 破骨细胞分化潜能分析
        2.3.6 Micro-CT评估骨形成
        2.3.7 组织学观察
    2.4 结论
3 钛表面趋化因子SP插层多层膜的构建及原位MSCs募集和促骨整合效应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3.2.2 材料制备与表征
        3.2.3 多层膜结构中SP的释放检测
        3.2.4 MSCs原代分离和培养
        3.2.5 MSCs细胞形态观察
        3.2.6 MSCs的迁移能力检测
        3.2.7 明胶酶谱实验
        3.2.8 MSCs增殖能力检测
        3.2.9 MSCs的 ALP活性定量和染色实验
        3.2.10 MSCs矿化染色及定量检测
        3.2.11 蛋白质印迹实验
        3.2.12 体内植入和生物学表征
        3.2.1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SP的释放和多层膜的降解分析
        3.3.3 MSCs细胞形态分析
        3.3.4 体外MSCs的迁移能力评估
        3.3.5 明胶酶谱检测分析
        3.3.6 MSCs增殖活力和成骨分化分析
        3.3.7 体内MSCs招募的评估
        3.3.8 体内骨形成的评估
    3.4 结论
4 碱性硅酸镁钛涂层上含趋化因子SP插层多层膜的构建及原位MSCs募集和骨再生效应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材料和仪器
        4.2.2 材料制备与表征
        4.2.3 趋化因子SP和Mg离子的释放
        4.2.4 MSCs原代分离和培养
        4.2.5 明胶酶谱实验
        4.2.6 Transwell实验
        4.2.7 MSCs细胞形态观察
        4.2.8 MSCs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检测
        4.2.9 蛋白质印迹实验
        4.2.10 破骨细胞分化潜能检测
        4.2.11 体内植入手术和X射线观察
        4.2.12 免疫英光实验
        4.2.13 TUNEL(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实验
        4.2.14 体内骨整合能力检测
        4.2.1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初步材料表征和喷涂厚度选择
        4.3.2 目的材料表征
        4.3.3 趋化因子SP和Mg离子的释放
        4.3.4 不同样品的p H变化
        4.3.5 明胶酶谱和transwell迁移实验
        4.3.6 MSCs细胞形态和增殖活力分析
        4.3.7 MSCs的成骨分化潜能分析
        4.3.8 破骨细胞分化潜能分析
        4.3.9 X射线检测和植入体周围细胞凋亡的评估
        4.3.10 植入体周围细胞增殖水平的评估
        4.3.11 体内MSCs募集的评估
        4.3.12 体内骨形成的评估
    4.4 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的论文
    B.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治疗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的制备、表征及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第一节 载雌马酚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的制备、表征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对成骨分化、破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治疗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体内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纳米技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四、EFFECTS OF ALENDRONATE 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RABECULAR BONE IN DOG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双膦酸盐的递药策略及抗肿瘤治疗的研究[D]. 王进宇. 扬州大学, 2021(02)
  • [2]基于双膦酸盐的递药策略及抗肿瘤治疗的研究[D]. 王进宇. 扬州大学, 2021
  • [3]蟾酥制剂临床应用现状研究[J]. 胡蕾,来小丹. 中国药业, 2021(07)
  • [4]基于CaSR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鸭蛋蛋清肽促钙吸收及促骨合成活性及机制研究[D]. 郭丹郡.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4)
  • [5]软骨下骨的病理改变及其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陈文杰,李益军,郑小飞,王华军.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0(04)
  • [6]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内骨小梁形态学对比研究[D]. 段玮轩.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鸢尾素治疗成骨不全症的机制及动物实验研究[D]. 孙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定量CT在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D]. 翟红立. 青岛大学, 2020(01)
  • [9]生物功能性钛基植入体的制备及其促成骨效应研究[D]. 沐彩云. 重庆大学, 2020(02)
  • [10]载雌马酚纳米粒结构性金属骨小梁治疗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阳淇名.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阿仑膦酸盐对犬小梁骨结构特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