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式景观盆景“生在天上”的加工生产

悬崖式景观盆景“生在天上”的加工生产

一、悬崖式山水盆景《横空出世》的加工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侯军虎[1](2021)在《论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旅游活动随之越来越频繁。旅游活动中的演艺部分也随之迅速发展,现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凸显了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消费同步上升发展的良好态势。20世纪初的1982年西安古城出品的首部旅游演艺产品《仿唐乐舞》,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了主题公园中的旅游演艺浪潮,进入21世纪由中国独创的山水实景演出一举震动全球,又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演艺发展的新高潮。在众多旅游演艺产品中,每每都能看到舞蹈的参与,可以说舞蹈已经成为是众多旅游演艺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2018年我国文化部和旅游局的正式合并,文旅融合成为当前旅游演艺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突出文化性在旅游演艺中的核心支撑与传播作用。纵观众多旅游演艺作品,笔者试图通过剖析其中的舞蹈部分,以探究其艺术性。本文选取旅游演艺舞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旅游演艺的概念、分类、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梳理与分析,试图分析舞蹈在旅游演艺中的存在形态、价值所在等进行整体且系统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进行深度发掘,讨论如何建构起独特艺术性,对其未来长久发展进行展望。本文通过梳理各种不同类型文献,梳理出旅游演艺从萌发到当下的发展历程,对旅游演艺舞蹈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和归纳,以期对不同发展阶段中旅游演艺舞蹈的发展特点与特性进行探寻与总结,由此做出阶段性的整合。并希冀结合当下社会经发展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在文旅融合新背景下,对旅游演艺舞蹈未来更好地发展进行合事实、合规律、合逻辑的展望。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旅游演艺概念界定与分类;二,不同时期旅游演艺舞蹈的形式特点、创作与表现规律;三,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要义所在;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演艺舞蹈艺术性如何建构以延续其生命力等。

张辉明[2](2020)在《图解山水盆景构图(三)》文中研究说明构图是盆景艺术形象的组织法则,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外在形式美感的展示,是作品形成结构与美学法则的和谐展现。山水盆景盆面上的树石、楼宇、山亭、舟船等物体都是艺术形象,如何把这些艺术形象用一定的美学法则和谐地组织起来,表达出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操,这便是构图。在山水盆景创作中,构图与布局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山水盆景美学诸元素中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张大箴[3](2020)在《清初山水画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初大量出现的画论、画谱等绘画文献,其论调比起前代画论具有重视“作法”,即更重视技法的特点。清初画家热衷于讨论技法问题,不仅山水画的创作成就很高,而且对山水画技法的讨论水平也很高。《芥子园画传》这样重要的画谱开始广泛流传,在骛为高深玄妙之论的旧风气之外,别开了具体细致地总结程式的新风气。清初的名家一面认真讨论山石、树木、水云和章法的技术性问题,一面把这些基础程式发展成山水画的标准传习法。本文结合作品和画论,讨论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与石涛、龚贤、弘仁等代表的另一派,对山石、树木、水云和章法的不同处理特点,从文献与作品的互证中努力还原清初的技法语境,同时也用现代人的理解,力求唤醒传统技法的活力。以“四王”为代表的一派画家,倾力集前代之大成,完善山水画画面本身的建构方法,建立起笔墨的趣味体系。而以石涛、龚贤、弘仁等为代表的另一派画家,则更多地转向大自然和个人的感受,在山石、树木、云水和章法几个方面创造出新的图式,为山水绘画语言创出新的、为后人摹仿借用的语汇。就完善山水画的语言与趣味来说,双方实是殊途同归。

王小路[4](2019)在《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镜像 ——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卷“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卷“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目前学界对“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而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的“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关注度较小。据研究发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的不同图本将近有9个,并且多数诞生在明代,这样一幅具有特殊寓意的作品在明代被重复临摹,显然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由于目前学界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研究险些被忽略,所以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图像学、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对目前笔者所了解的不同图本的《韩熙载夜宴图》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介绍,通过对“传顾闳中本”和“传唐寅本”两幅画作进行全面的考析,对两个图本的形式语言展开比较,分析两个图本之间的内在差异,揭示两个图本所处时代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寓意。其次通过对明代繁荣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消费展开研究,揭示出“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在明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缘由,研究得出唐寅和韩熙载在人生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在艺术市场的作用下“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正是“传移模写”和艺术市场相互作用的产物。再次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置于整个明代绘画的历史长河之中,横向的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代其他绘画作品进行讨论,分别从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角度对“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进行考察,从而窥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整个明代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和“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绘画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还是画作中人物的服饰装束,以及画作中屏风家具等一系列构成部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明代特有的文化气象和生活特征,这幅画作和明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对理想的文人生活和精神追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将焦点对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细节之上,将其与明代中晚期社会文人的生活背景相互连接,在研究明代中晚期文人闲情雅逸、避世心隐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观念的同时,分析“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折射出来的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生活气象和更深刻的内涵思考,这样的生活气象故然在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他们对生活的细节追求精益求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采取“避隐”之态,这样的现实追求和“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所折射出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的文化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此图在精神层面实现了明代中晚期失意文人对文化的理想追求。最后本文将“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极具代表性的明代文人结合讨论,从而剖析明代中晚期江南文人特殊的文化生态。

陈炜炫[5](2019)在《山水画视角下的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画入园”是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最重要的创造,作为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一个部分,岭南园林在造园之时也无可置疑的受到中国山水画非常大的影响,其造园元素也呈现出山水画境的趋向。从山水画的空间来分析,以绘画形式作为空间并不是西方独有的设计特征,中国山水画以“卧游”和“畅神”来表明山水画与园林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属性,岭南园林亦是如此。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在岭南园林空间表述为一种经由经验哲学空间的重复感知引起的知觉空间,这种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其于“看”的空间观念,而是一种基于“游观”之下,经由气韵、形、神的相似所营造的“观”空间概念。以“观”为基础,岭南园林采用开、合、廊道曲折等等来作为切入山水画视觉空间的重要手段,进而呈现岭南园林山水画卷轴式的空间层次;在“观”的影像体验下,使岭南园林在小小庭院里实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空间体验;这种体验既是山水画写意的内在动力,也是画到空间的形式转移。基于“观”之下的信息转换使岭南园林形成连续性无限扩展的山水画时空系统。画论之“经营位置”在岭南园林的空间营造,既是经营布局同时也是“置陈布势”。岭南园林的空间营造在“折高折远”的空间妙理之下,让山水画的“远”法作为一种空间意识来左右岭南园林的空间逻辑;“平远、高远、深远”的“远”法空间语言形成多重空间体验,使岭南园林得以营造无穷尽的山水画式空间;在岭南园林中,“折”与“远”作为手段使廊道(路线)成为时间的组构,把岭南园林中完全异质不同时间组构成一体,使小小庭园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山水画的空间造境;而廊道的“折”,既是空间的转换手法又是对园林景置实现高、深、平远的必要手段;在曲折的巧妙设置中,实现“远”法时间的相容、空间透明与互渗;在廊道时间组构作用下,岭南园林小小的“庭”通过“观”法的多重与增殖的过渡,进而产生“游”、“远”、“折”的多重空间层次和延绵尽的山水画空间造境。笔墨皴法既是山水画空间代码,也是岭南园林空间语言,更是岭南园林最重要的山水化空间营造逻辑之一。不同皴法来掇山也会呈现不同山水空间;皴法让山得以扩展,让植物得以异化,让水、建筑得以成山水意涵的造境而生;在墨的处上,“一墨而五色具”下墨的透明性概念让空间变得更加多样;墨的“以墙为纸”、“以水如白”、“以地成墨”特性让墨色得到空间的转化,院落得到延伸的同时,在透明性的折叠与层叠下,围墙、地面、理水、掇山、建筑等都产生山水画式的空间超越。后期岭南园林最重要的影响源自之于清代的笔墨之变,由传教士所主导的西方透视学和新体画在清宫廷中的权威肯定,使传统山水画在艺术性与审美性产生变革;并在“以上渐下”之效仿和“以下渐上”之融通的二种创作形式下创造了近代岭南园林独特性;岭南园林在“中西法共为参略”创作思想下,呈现岭南园林有别于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空间营造的特殊性。本文作为综合交叉跨学科研究,本文运用理论层面的交叉综合研究和实践层面的实证调查研究结合的方法,融合了建筑学、艺术学、美学、现象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呈现岭南园林空间营造逻辑。作为实践层面实证调研的研究方法,以山水画角度来切入到岭南园林之时,深感摄影虽可以补偿文字的不足,但对空间山水绘画营造还是有非常大局限。因此,本文有意识结合建筑学分析图解与手绘插图相结合方法,力求把实证做得更加明确。因此,本文现场实证调研手绘达500多张,为论证以画入园,从园到画,亲自绘画2张宽0.5米长8米的卷轴式山水画手稿来反证园林在“观”的空间概念下转换回到山水画空间体系。

刘颖悦[6](2018)在《树木“动势盆景”及其创作研究》文中提出盆景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并已成为了全球性的艺术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盆景事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盆景企业和盆景产业链,加速了盆景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了诸多问题,如盆景创新不足、理论相对滞后、盆景标准高度逐渐增大等。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生活中品质、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特、个性化的盆景才能够满足社会的更高需求。动势作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已成为当今盆景造型上及意境上的创作方向,不仅有利于推动盆景产业化的发展,也升华了盆景的精神内涵。因此,完善动势盆景的相关理论迫在眉捷。本文以盆景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线索,在分析其它艺术形式的动势元素基础上对动势盆景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盆景动势相关创作理论,探讨动势盆景造型技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动势盆景”是指在造型中以动为魂,给人以较强力感、明显动势、强烈动感的视觉效果和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内心感受的盆景作品,属于外动型盆景类型;动势盆景主要造型形式归纳有:以树干动势为主要表现的类型,以树枝动势为主要表现的类型,树干与树枝动势均强且一致向上的类型;动势盆景的造型可从绘画、书法、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的“动势”获得灵感和启迪,再结合动势的造型元素点、线、面,其创作可分别从树干“线”的塑造(如倾斜、弯曲、悬倒、平卧等)、树冠“面”的塑造(如斜置不等边三角形)和枝条“体”的塑造(如下垂、风吹、上扬等)入手,并依布势、蓄势、借势、显势等阶段逐步完成。

叶晓燕[7](2017)在《岭南盆景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它能使人们在咫尺之间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同时演绎着每个人心中的园林,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岭南盆景艺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创作师承画理,蕴含园林理论,具有美学元素。它不但能带给观赏者美的享受,使人心情愉悦,舒缓压力,还能充实人们的生活。本文首先从岭南盆景艺术的起源以及形成条件入手,进而阐述岭南盆景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同时根据岭南盆景的树型以及意境特征,结合了刘仲明、彭春生等几位老师的分类方法,从实用角度出发,对岭南盆景尝试重新分类,并进行图文解说。本文第三章为全文的基础研究部分,分析了岭南盆景与岭南园林、绘画艺术、陶瓷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总结岭南盆景的艺术创作特点,为第五章的空间实例研究作背景铺垫与依据。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岭南盆景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研究的主体。文章结合岭南传统四大园林以及现代园林流花湖西苑的应用实例,研讨了岭南盆景与传统园林以及现代园林的空间关系,并参考其陈设方法运用到岭南盆景在室内空间的陈设设计中。第五章借鉴了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特点,分析现代居住空间中如何利用各种装饰手法去重新激活盆景艺术,并塑造具有意境的空间。最后结合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实例,通过参考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对岭南盆景在现代居住空间中不同功能区域的设计方法及其适应性进行剖析和总结,吸取积极有益的部分,希望能够将岭南盆景以新的存在形式应用于不同性质的空间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普及推广做出一点绵薄之力。

沈歆[8](2015)在《明末清初版刻与水墨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明以降,书籍出版业空前繁荣,作为插图,版画越来越多地在各种书籍中大量出现。一方面,由于文人介入版画的起稿、创作与出版,版画在艺术形式与审美趣味上不断趋近于水墨画;另一方面,作为视觉资源及物品文化之重要种类,书籍形制、版式与插图反过来亦引发了水墨画变革的冲动。这说明这一时期版刻与水墨画之间有着交互作用,尤其是明末清初参与版画创作的水墨画家,其画风与版画的关系至为密切。文章首先以画谱的形成和演变为例,探讨它如何逐步摆脱书籍图文编排版式,转而趋向水墨画形式。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插图的审美价值与范本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最终出现了以传授水墨画知识与技法,或提供欣赏与临摹为目标的画谱。在厘清册页的名称、形制,以及它与书籍共生关系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画谱与册页绘画之间的关系,认为晚明仿古题材册页绘画的兴盛,是文人对其时坊间蠭起的集古画谱的回应,体现了精英画家对于通俗文化的主动区隔。继而以《顾氏画谱》为例,讨论了集古画谱的粉本功能及其对民间和职业画家群体的示范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则涉及到几个较深入的个案研究,本文选取了参与版画创作的明末清初画家丁云鹏、吴彬、陈洪绶与萧云从,从他们的水墨画作品中反观版画的观看方式和创作方式的逆向影响,分析版画的规格、程式、木刻技术等如何刺激了画家水墨画技法语言的变革。认为书籍插图不仅是晚明重要的耳目之玩,它还在出版物与水墨画两种视觉介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书籍插图的盛行,以及由此培植起来的观看经验,勾起了晚明人对于平面图像中形状、结构、细节诸方面的视觉欲望,进而推动了水墨画技法与趣味的变化。而在版画的创制过程中,画家为适应雕版的物质材料与特殊技法,主动调整起稿方式,发展出运用细线勾勒轮廓、直笔干擦皴法结合晕染,造成画面强烈的黑白对比的新技法,这种新技法在他们的水墨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运用。而黑白墨图的设计、制墨等艺术创作活动,则进一步启发了画家尝试以细密用笔大面积平铺的积墨法,表现类似黑白墨图式及墨碇的立体效果,最终也帮助他们创造出独特的水墨画风格。

蒙妍[9](2014)在《大块自有真本在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图式风格之衍变研究及其艺术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以地域展开的个案,黄山在明清画坛乃至近代画史上是相当重要的表现母题。黄山画家群体围绕黄山展开的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在明末清初是为兴盛,冲破了当时江浙画坛一味摹古,为宋人笔墨和图式笼罩的陈陈相因氛围,其借山水之姿挟裹独具的山林之气,师古人兼师造化所倡导的写生记游给画坛带来富有活力的新风,其拨乱反正之艺术胆识在明清画坛确有不朽功德。黄山画家群的主体力量包括渐江、石涛、梅清、戴本孝等,他们中既有徽州本地域的画家,又有外来画家的参与,因为和黄山的因缘际遇而将其艺术生涯与这座名山紧紧相联,明末清初四僧中的三人均与黄山有不解之缘便恒是一例。黄山画家群重写生、不泥古的笔墨追求和卓尔不群、独具个性的艺术品格,并赋予了黄山以不同的性格特质,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地域画家群体,在清初画坛引领一时之重要艺术潮流。这既是徽州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所造就的,亦和诸多画家于绘画本体意义上所做出的建设性贡献相关,他们各自的与黄山紧密相联的艺术探索实践,共同改变了清初画坛一时之风气,予山水绘画史上关于造化与心源如何对接、笔墨图式的个性如何确立、传承脉络轨迹如何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键性启示。黄山松云的奇姿滋养了安徽亦即黄山地区为活动中心的画家群体,在时程式化日益严重的山水画坛,具有绝尘俗流、振聋发聩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中后期,黄山的声名日盛,成为山水画家朝圣之地。这固然与梅清、渐江、石涛师法造化相联系,并是为传统中国画寻找内部突破以完成与现代之对接的一个可行艺术实践路径。黄山样式和母题的拓展缘于李瑞清、张大千包括黄宾虹等人的推广和躬身以践,特别是山水大师黄宾虹的绘画理论与实践完成了对黄山画脉的总结与创变,发展开拓了黄山画家群的绘画传统与现代承接的新生长点和潜在联系,使这一画脉在中国美术史上以鲜明个性和艺术魅力彪炳史册。黄山画家群的形成,与其时徽州地区特定的综合文化系统有着诸多关联。其中徽商对这一群体的产生、兴盛的鼎力赞助,至关重要。以黄山图的艺术视点,探讨黄山形象的艺术生成规律和创作启示,剖析特定时代的文化架构中,各类人群之间与社会情境的勾连,这是为绘画史与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经济史、区域史交相融汇的问题。经济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在黄山画家群绘画作品中可得以明晰和具体的体察,以此为一个观照点,本文力求在徽商与黄山画家群的交游考证、艺术品经营与赞助、主要作品的脉络流向以及黄山图在艺术市场的整体表现、接受者的反应和投资取向等方面,对艺术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联作了客观分析。可以相信的是,黄山题材绘画作品经历史磨砺后,其于艺术史中所具学术地位及美学价值恒久闪光,可开拓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

周雄飞[10](2012)在《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公园是一个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的载体,它既能够满足人类的旅游愿望,也能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保护作用,因此它也是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眉山市瓦屋山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旅游风景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具备开发森林旅游的潜力,发展瓦屋山森林公园也将是四川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完全有理由相信瓦屋山森林公园会成为川内旅游的理想之选。但是,由于瓦屋山森林公园的部分不当建设,瓦屋山森林公园内生态破坏现象已经开始显现。论文以瓦屋山森林公园为对象,以景观生态学、园林设计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查和分类分项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专着研究,结合实地调查情况,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公园建设情况、旅游现状、区位关系、公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了瓦屋山森林公园的现状。(2)通过对瓦屋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开发条件、环境容量、客源市场、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评价分析,利用国家森林景观资源分级等评价方法总结了瓦屋山森林公园开发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探讨了其规划的可行性,瓦屋山森林公园的新规划和发展不仅是林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分析,分项找出了景观林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及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公园管理规划等方面在资源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规划意见。本研究结果对四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亦可为四川生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悬崖式山水盆景《横空出世》的加工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悬崖式山水盆景《横空出世》的加工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论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一)旅游演艺自身的发展背景
        (二)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专着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新闻报道类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二、可行性分析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旅游演艺概念界定
第一章 艺术性是旅游演艺舞蹈的生命线
    第一节 20 世纪80 年代“旅游城市热”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中国旅游业:扬帆起航
        二、新形势促生旅游演艺舞蹈的新发展——旅游城市观演模式
        三、首发经典《仿唐乐舞》中舞蹈的“文化溯源”艺术性
    第二节 20 世纪90 年代“主题公园与景区热”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生逢其时的旅游热
        二、异军突起的深圳旅游演艺——主题公园观演模式
        三、后来居上者《闽南传奇》中舞蹈的“综合演绎”艺术性
    第三节 本世纪初“山水实景热”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新世纪的新曙光
        二、 “印象”系列中的舞蹈——山水实景的观演模式
        三、后起之秀《印象·大红袍》中舞蹈的“人与景合”艺术性
    第四节 近十年来“浸入式”项目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新时期打造新风尚
        二、走到哪里看到哪——“行浸式”的观演模式
        三、开篇之作《又见平遥》中舞蹈的“全视角表演”艺术性
第二章 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各种表现形态熔于一炉
        一、独领风骚的独舞
        二、永恒爱情的双人舞
        三、不可或缺的群舞烘托
    第二节 对于风格形态的解析
        一、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
        二、典雅讲究的中国古典舞风格
        三、不拘一格的中国当代舞风
    第三节 对于表演形态的透视
        一、原汁原味的原生形态
        二、创意无限的创作形态
第三章 旅游演艺舞蹈之艺术性的要义
    第一节 显而易见的艺术性
        一、多种风格通用的混搭性
        二、画龙点睛升腾的技巧性
        三、人海战术起舞的场面性
    第二节 深刻感受的艺术性
        一、情不自禁潸然泪下的情感性
        二、强烈符号冲击的文化性
        三、突出观众共舞的互动性
    第三节 新时代下的艺术性
        一、科技融合共舞的先进性
        二、服化道添亮点的新颖性
第四章 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的建构
    第一节 独特艺术性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一、独特艺术性是根本所在
        二、不只是“真、善、美”而已
        三、找到专属自己的“不一样”
    第二节 扎根文化、突出个性必不可少
        一、深挖文化,至关重要
        二、多样性,成就个性化
    第三节 大胆创新,持久艺术生命力的动力所在
        一、创新不止,更新最新
        二、跨界融合,相得益彰
        三、本体创新,功夫在舞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清初山水画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现状与创新点
第一章 重视技法的清初绘画文献
    第一节 清初绘画文献的激增
    第二节 清初绘画文献对技法的态度
    第三节 清初的画谱与画诀
第二章 清初的山石画法
    第一节 山形的勾勒
    第二节 石法
        一、石法组合
        二、方圆选择
        三、土石表现
    第三节 皴法
        一、集古大成
        二、开创性的皴法
第三章 清初的树法
    第一节 出枝法
    第二节 树叶法
        一、点叶法
        二、夹叶法
        三、针叶法
    第三节 结根法
    第四节 丛树法
    第五节 各家的树法特点
第四章 清初的云水法
    第一节 云法
        一、勾云法
        二、勾染法
        三、染渍法
        四、空云法
    第二节 水法
        一、水口法
        二、江河湖泊法
        三、海浪法
        四、远水与近水
        五、水域和山体的结合
第五章 清初山水画的章法
    第一节 “势”与“龙脉”
    第二节 宾主关系
    第三节 法外之韵:清初正统派对章法的理解
    第四节 章法的新语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专业能力展示

(4)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镜像 ——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韩熙载夜宴图》系列图本之考析
    第一节 《韩熙载夜宴图》系列图本之概况
    第二节 “传顾闳中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考析
    第三节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考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形式语言比较
    第一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构图空间特征
    第二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人物造型特征
    第三节 “传顾闳中本”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色彩语言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诞生之缘由
    第一节 人生态度之契合
    第二节 文化消费之驱使
    第三节 传移模写之践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代绘画
    第一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看人物画“用典”特征
    第二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山水画看时代特征
    第三节 从“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中的花鸟画看时代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与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
    第一节 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形态
    第二节 “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之文化折射
    第三节 明中晚期江南文人画家之文化理想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山水画视角下的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学术回顾:山水画与岭南园林的空间研究
        1.2.1 关于岭南园林的研究
        1.2.2 关于山水画的研究
        1.2.3 其他跟本课题相关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核心概念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框架
    1.4 研究的内容、目标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目标
    1.5 研究意义
        1.5.1 社会意义
        1.5.2 学术意义
    1.6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岭南园林的山水画趋向
    2.1 岭南园林与山水画的哲学思想根源
    2.2 山水画与岭南园林的结合
    2.3 岭南园林的景置与山水画的画理
        2.3.1 山石画理与岭南园林山石
        2.3.2 植物画理与岭南园林
        2.3.3 建筑画理与岭南园林
    2.4 岭南园林仿画造园的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卷轴与透视:岭南园林山水画式“观”的空间
    3.1 山水画视觉空间的特征
        3.1.1 人眼的视觉特征
        3.1.2 山水画与视觉空间体系
        3.1.3 山水画视觉空间:卧游与畅神
    3.2 岭南园林“观”的空间
        3.2.1 “观”逻辑
        3.2.2 岭南园林“观”的空间
    3.3.岭南园林“观”的影像体验
        3.3.1 写意的内在动力
        3.3.2 画到影像的转移
        3.3.3 影像到意象的体验(意境与意象的分析-台湾林园-卢谦若公园-开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营位置:岭南园林“远”的伸缩与延时
    4.1 经营位置的定义
    4.2 经营位置下岭南园林“远”法的空间呈现
        4.2.1 “远”法及其扩展理论
        4.2.2 岭南园林的“远”式布局空间呈现
    4.3 岭南园林远法下的时间组构
        4.3.1 岭南园林的视觉空间转化
        4.3.2 岭南园林的时间组构与廊
        4.3.3 岭南园林的廊道的空间系统
    4.4 岭南园林廊道的伸缩与延时
        4.4.1 线性时空
        4.4.2 远法下的围合变异
        4.4.3 时间与空间的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笔墨皴法:岭南园林的景置
    5.1 皴法、南北宗与岭南园林
        5.1.1 皴法的定义
        5.1.2 皴法发展过程及其类别
        5.1.3 南北宗
        5.1.4 皴法、南北宗对岭南园林的意义
    5.2 皴法与岭南园林掇山
        5.2.1 皴法的空间基础
        5.2.2 皴法与岭南山石
        5.2.3 皴法在岭南园林山石的体现
    5.3 笔墨皴法与岭南园林植物
        5.3.1 植物似的异化
        5.3.2 造境的意趣
        5.3.3 面的延伸
    5.4 一墨而五色俱:墨色的透明性
        5.4.1 具有启发意义的相关理论
        5.4.2 墨的透明
    5.5 墨的透明性与岭南园林的理水意象空间
        5.5.1 岭南园林理水的特征
        5.5.2 岭南园林的理水意象空间
        5.5.3 以水入墨,以墨入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笔墨之变:中西法相互参略下岭南园林的独特性
    6.1 绘画变革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6.1.1 笔墨之变
        6.1.2 建筑技术与形象新体画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6.2 笔墨之变影响下的岭南园林
        6.2.1 效仿性造园
        6.2.2 中西方元素的相互融通
        6.2.3 后期岭南园林的特性
    6.3 中西法共参略下的岭南园林独特性
        6.3.1 “观”空间的独特性
        6.3.2 章法之“三段式”折高折远
        6.3.3 “游”与廊道观景的同构性
        6.3.4 皴法下掇山的多样性
        6.3.5 意趣式置景
    6.4 山水画视角下岭南园林和北方、江南园林的区别
        6.4.1 畅朗轻盈、绚丽多姿的总体风格区别
        6.4.2 置陈布势布局章法空间造境的差异
        6.4.3 游观组织方式的互异
        6.4.4 置景的画意配置不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要点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树木“动势盆景”及其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5.2 比较分析法
        1.5.3 归纳推理法
        1.5.4 学科交叉法
        1.5.5 案例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2 盆景的概述
    2.1 盆景的概念与分类
    2.2 盆景艺术特点及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2.2.1 盆景艺术特点
        2.2.2 盆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2.3 盆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模式化生产,创新性不强
        2.3.2 注重商品价值,轻视造型艺术
        2.3.3 缺少文化内涵,区域性特色不明显
        2.3.4 系统理论不完整,与实际发展相脱节
    2.4 当今盆景发展趋势
3 盆景“势”的探析
    3.1 关于“势”
    3.2 盆景“势”的美学关系
        3.2.1 变化与统一
        3.2.2 均衡与动势
        3.2.3 对比与协调
        3.2.4 比例与夸张
        3.2.5 节奏与韵律
    3.3 盆景“势”的哲学关系
        3.3.1 “形”与“势”
        3.3.2 “力”与“势”
        3.3.3 “气”与“势”
        3.3.4 “时”与“势”
        3.3.5 “情”与“势”
        3.3.6 “动”与“势”
    3.4 盆景“势”的类型与表现
        3.4.1 姿势与气势
        3.4.2 刚势与柔势
        3.4.3 实势与虚势
        3.4.4 顺势与逆势
    3.5 盆景“势”的艺术特征
    3.6 盆景“势”的内涵
4 “动势”及“动势盆景”研究
    4.1 艺术形式中的“动势”及应用
        4.1.1 绘画中的动势
        4.1.2 书法中的动势
        4.1.3 舞蹈中的动势
        4.1.4 雕塑中的动势
        4.1.5 武术中的动势
    4.2 “动势盆景”的定义及特征分析
        4.2.1 “动势盆景”的定义
        4.2.2 “动势盆景”的形态特征
    4.3 动势盆景主要类型与形式
        4.3.1 盆景“动势”的视觉强弱表现
        4.3.2 动势盆景的主要类型与形式
    4.4 “动势盆景”的基本造型元素
        4.4.1 “点”的动势感
        4.4.2 “线”的动势感
        4.4.3 “面”的动势感
        4.4.4 点、线、面的互动
    4.5 动势盆景发展潜力分析
    4.6 动势盆景的选材和用材
5 动势盆景创作方式与途径
    5.1 “布势”
        5.1.1 树干布势
        5.1.2 树枝布势
        5.1.3 树冠布势
    5.2 蓄势
    5.3 借势
    5.4 “显(示)势”
6 动势盆景案例分析与创作实操
    6.1 动势盆景案例分析
        6.1.1 风吹式盆景
        6.1.2 悬崖式盆景
    6.2 动势盆景创作实操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岭南盆景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岭南盆景的发展与分类
    2.1 岭南盆景的发展
        2.1.1 何谓岭南盆景
        2.1.2 岭南盆景的起源以及形成条件
        2.1.3 近现代岭南盆景的发展
    2.2 岭南盆景的分类
        2.2.1 基本型盆景
        2.2.2 写意型盆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岭南盆景的文化背景及创作特点
    3.1 岭南盆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3.1.1 岭南盆景与岭南园林的关系
        3.1.2 岭南盆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3.1.3 岭南盆景与陶瓷艺术的关系
    3.2 岭南盆景艺术创作特点
        3.2.1 技法独特——截干蓄枝
        3.2.2 树种选择——就地取材
        3.2.3 枝法丰富——技巧多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岭南盆景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启示
    4.1 岭南盆景在余荫山房中的应用
        4.1.1 岭南盆景丰富小宅院
        4.1.2 岭南盆景与园林空间的关系
    4.2 岭南盆景在流花湖西苑中的应用
        4.2.1 流花湖西苑概况
        4.2.2 西苑岭南盆景的空间陈设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岭南盆景在现代居住空间实例中的应用
    5.1 岭南传统园林对盆景在居住空间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5.1.1 因意立筑,由外而内
        5.1.2 寓意与会,概貌相成
        5.1.3 万物皆备于我
    5.2 岭南盆景在居住空间各个功能区域的应用及适应性研究
        5.2.1 岭南盆景在居住空间的设计策略
        5.2.2 盆景在玄关的应用
        5.2.3 盆景在客厅的应用
        5.2.4 盆景在餐厅的应用
        5.2.5 盆景在书房的应用
        5.2.6 盆景在卧室的应用
        5.2.7 盆景在阳台的应用
        5.2.8 盆景在走道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明末清初版刻与水墨画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缘起
    二、本文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晚明书籍中的图与画
    第一节 晚明的书籍
        一、晚明的出版业
        二、晚明书籍中的版画
    第二节 书、图和画的关系
        一、水墨画形式及观看方式在书籍中的偶然植入
        二、图谱向画谱的刻意转变
        三、水墨画形式及观看方式在书籍中成功演变
        四、画谱影响下的书籍插图
    小结
第二章 画谱与水墨画册页
    第一节 仿名家画谱与水墨画仿古册页
        一、书籍与水墨画册页
        二、文人仿古册页对晚明集古画谱的回应
    第二节 版刻画谱的粉本功能
        一、《顾氏画谱》及其仿古模式
        二、《诗余画谱》及其“变仿”模式
        三、《唐诗画谱》的仿古模式及其依托画谱的创作
        四、《唐解元仿古今画谱》与画谱集成
        五、画谱对明代绘画传承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版画观看方式对水墨画创作之影响
    第一节 “高古奇骇”与“耳目近玩”:晚明书籍插图与陈洪绶水墨画之关系解析
        一、感官体验与题材选择
        二、观看方式与细节描写
        三、构图与道具
        四、“易整以散”和用笔
    第二节 从画山到画石:奇石、石谱、观看及吴彬的山水画创作
        一、吴彬、米万锺与晚明赏石之风
        二、画石与赏石:吴彬画石技法解析
        三、赏石与晚明观看之道
    小结
第四章 版画技法形式在水墨画创作中的体现
    第一节 萧云从“不宋不元”之画风与版画创作的关系
        一、两卷《关山行旅图》及其风格差异
        二、《春岛奇树图》与《离骚图》
        三、版画技法参与形成萧云从水墨画风
        四、姑熟画派、新安画派与萧云从画风余韵
    第二节 丁云鹏晚岁画风与版画、制墨的关系
        一、丁云鹏的主要文化活动
        二、丁云鹏晚期画风之变
        三、丁云鹏版画创作与黑白墨图
        四、丁云鹏晚期画风与制墨及墨图的关系
    小结
余论
附录
    附录1:图版目录
    附录2:参考书目
    附录3:成果简介
后记

(9)大块自有真本在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图式风格之衍变研究及其艺术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价值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 选题的创新性
    四 有关概念的使用
第一章 黄山及周边之综合生态环境的展开
    第一节 黄山的历史脉络和地貌特质
        1.1.1 黄山的远古文明溯源和历史变迁
        1.1.2 黄山的山体地貌特质
        1.1.3 黄山的旅游文化和活动个体的类型、心态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纷乱时局与士人心态
        1.2.1 易祚之际的社会背景
        1.2.2 晚明士心的嬗变
        1.2.3 遗民与逸民之转置
    第三节 学术思潮的新趋势
    第四节 徽商群体的鼎盛、世守与消长
        1.4.1 徽商的繁荣发展和特质
        1.4.2 明中叶鉴藏风尚的变迁和士商互动
        1.4.3 晚明徽商鉴赏家的崛起
    第五节 “远胜他邑”的区域特性和人文特质
        1.5.1 徽州区域文化意识之建设
        1.5.2 徽州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章 明清黄山画家群作品之笔墨与风格释读
    第一节 画家与黄山之迹遇
        2.1.1 渐江
        2.1.2 石涛
        2.1.3 梅清
        2.1.4 髡残
        2.1.5 戴本孝
    第二节 古典山水画之创作机理
        2.2.1 受与识
        2.2.2 “物象之原”与“本体之观”
        2.2.3 游观之妙
        2.2.4 关于写生
    第三节 黄山图中文化意涵的凸显与地域意识的重奏
        2.3.1 敢言天地是吾师
        2.3.2 “至奇之境”与“至灵之境”
    第四节 “大块真我”之精神诉求与独立画格
        2.4.1 题材的束缚力与张力
        2.4.2 山水中的空间与时间
        2.4.3 笔墨与风格样式的选择
        2.4.4 母题元素的采用与黄山图之不同类型
    第五节 图式与风格的个案分析
        2.5.1 渐江
        2.5.2 戴本孝
        2.5.3 程邃
第三章 黄山画家群作品承传脉络与嬗变观照
    第一节 关于“笔墨当随时代”
    第二节 风格与世变
        3.2.1 从渐江到黄宾虹
        3.2.2 浑厚华滋的审美新境
        3.2.3 “画重内美”之传承
        3.2.4 一以贯之的写生情怀
第四章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市场浅析
    第一节 艺术品的徽商家族承传
    第二节 黄山主要画家与徽商的艺术交游情况
    第三节 经济学基本理论对艺术品拍卖市场价格的影响
        4.3.1 几个基本的经济学理论
        4.3.2 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
    第四节 美术学研究、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
        4.4.1 美术学研究对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指向性
        4.4.2 社会审美风尚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第五节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的拍卖情况及分析展望
结语
图版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现状
    2.1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2.1.4 区位关系分析
        2.1.5 公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风景资源和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2.2.1 现有景点与分级
        2.2.2 景观构成和景观分布
        2.2.3 风景资源定性评价
        2.2.4 旅游资源和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2.3 环境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2.3.1 环境容量估算
        2.3.2 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2.3.3 规模预测
    2.4 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2.4.1 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2.4.2 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 规划原则与总体布局
    3.1 规划总则
        3.1.1 规划指导思想
        3.1.2 规划原则
        3.1.3 规划依据
        3.1.4 规划分期
        3.1.5 规划目标
    3.2 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3.2.1 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
        3.2.2 森林公园主题定位
        3.2.3 森林公园功能分区
        3.2.4 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3.2.5 公园发展战略与营销策划
4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4.1 景观林建设规划
        4.1.1 植物景观现状
        4.1.2 植物景观规划
    4.2 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4.2.1 保护分区
        4.2.2 生物资源保护
        4.2.3 生态环境保护
        4.2.4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4.2.5 安全保障
    4.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4.3.1 规划原则
        4.3.2 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4.3.3 解说系统规划
        4.3.4 森林生态文化
        4.3.5 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4.4 森林生态旅游及服务设施规划
        4.4.1 森林公园旅游产品规划
        4.4.2 旅游管理与服务设施规划
        4.4.3 游览组织规划
    4.5 基础设施规划
        4.5.1 道路交通规划
        4.5.2 给、排水工程规划
        4.5.3 供电工程规划
        4.5.4 邮电通讯工程规划
        4.5.5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4.5.6 旅游安全保障系统与设施规划
    4.6 防灾规划
        4.6.1 森林火灾防治
        4.6.2 病虫害及有害生物防控
        4.6.3 地质灾害防治
    4.7 土地利用规划
        4.7.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7.2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4.7.3 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
        4.7.4 土地利用规划
    4.8 公园管理规划
        4.8.1 管理体制
        4.8.2 组织机构
        4.8.3 旅游人才培养
5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悬崖式山水盆景《横空出世》的加工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D]. 侯军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图解山水盆景构图(三)[J]. 张辉明.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20(10)
  • [3]清初山水画技法研究[D]. 张大箴.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4]明中晚期江南文人城市文化镜像 ——以“传唐寅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心的研究[D]. 王小路. 上海大学, 2019(02)
  • [5]山水画视角下的岭南园林的空间造境逻辑[D]. 陈炜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树木“动势盆景”及其创作研究[D]. 刘颖悦.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7]岭南盆景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研究[D]. 叶晓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明末清初版刻与水墨画的关系研究[D]. 沈歆. 东南大学, 2015(08)
  • [9]大块自有真本在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图式风格之衍变研究及其艺术市场分析[D]. 蒙妍. 南开大学, 2014(04)
  • [10]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D]. 周雄飞.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悬崖式景观盆景“生在天上”的加工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