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黄酒包装特性新探

绍兴黄酒包装特性新探

一、绍兴黄酒包装特色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沈昕[1](2021)在《旅游凝视理论视野下福建长汀古镇客家身份的再认知》文中认为

徐养廷[2](2020)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快速城镇化及时代变革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被边缘化为背景,以新时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契机,以具备创新理念和培育路径的非遗小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非遗小镇文化空间的要素类型,并初步构建了非遗小镇“非遗文化—文化空间”的理论研究框架,以使之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编制思路与方法。研究认为非遗小镇在保护与利用的双重驱动下可以实现平衡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开发,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生产等多种手段为非遗小镇培育提供新动力,可以通过非遗文化要素的识别与转化塑造地域文化空间特色。并就解析文化空间的五种发展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探讨了非遗小镇文化空间的构建思路与方法。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二章为论文研究背景内容与相关理论综述。提出非遗小镇建设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框架,并就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展开归纳与综述。第二、第三章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解读研究。旨在从非遗小镇概念界定、文化空间构成要素、发展类型、形成机制四个方面,剖析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内在构成与空间表达。第四章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从文化内涵脉络梳理、文化空间格局营造、文化空间重构再现、文化空间设计引导四个层面,构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的逻辑框架,以期为非遗类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帮助。第五章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实例研究。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文化空间为例,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杂技文化产业的选择与文化空间的引导,探讨了非遗小镇的文化遗产传承与空间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并阐述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熊秀[3](2019)在《新余市特产马洪老酒外包装改良设计》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其中的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种文化交融,构建出它独有的地位。当今世界消费理念中,主要消费逐步趋向于文化精神层次消费,而酒文化在世界各国都有文化沉淀的,酒类包装设计正是酒的文化、艺术、历史的重要载体。纵观市场上的酒类消费,以四大酒类为主——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酒类包装设计也就与之一一对应,体现不同酒的文化魅力。酒包装设计在传承酒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酒的包装与其它产品包装一样,能够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甚至直接或间接体现出该酒类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在设计酒包装时要根据酒种考虑包装的结构、材料、色彩等设计元素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目前市场上的黄酒品牌琳琅满目,产品包装形式多样,但大多为老式传统包装。虽然这种包装有历史的沉淀感,却也是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所冲突。市场上继承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设计理念的黄酒包装并不多见。马洪老酒作为新余市地域黄酒代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充分融合时代需求,推陈出新,弘扬黄酒文化,更好的突出黄酒包装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酒文化消费的需求。本课题对研究对象与地域文化的调研和分析,从新余地域文化与传统酿酒工艺中进行提炼并将其运用在马洪老酒品牌包装设计上,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对黄酒包装设计等视觉上做出改良的设计,使产品设计附加更多的酒文化价值,以地域特产品牌形象的构建,树立马洪老酒的文化内涵。

肖俊生,马芸芸[4](2018)在《中国酿酒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文中认为解放以来,政府很重视酿酒业,酿酒业也为政府财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自然科学界把酿酒作为一种食品工业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包括酿酒工艺、出酒率、原料的使用及循环利用等等。但社会科学界把酿酒业视为一种奢侈品行业,一直不屑一顾。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酿酒业作为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对解放以来酿酒史的学术研究做一个全面回顾及简单的评估,以就教于学术界与

朱元华[5](2018)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协定》)是地理标志保护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协定之一。在该协定中,地理标志是与专利、商标等并列的知识产权。我国对地理标志开展广泛研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迄今不过二十年时间,在保护制度建设和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论文以互联网环境为视角研究了 WTO管理下的《TRIPS协定》所定义的地理标志在我国的保护和运用。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选择了本文所采用的定义。接着采用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多头管理引发权利冲突、未能完全满足《TRIPS协定》要求、浪费保护成本、忽视消费者利益等诸多问题。为了学习国际经验,论文选择了欧盟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发达的两个经济体,比较研究了其地理标志保护的模式并剖析原因,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理标志也概莫能外。在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影响之后,从法律和政策两个角度提出了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多个原因表明我国应该采用专门法模式;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应结合互联网环境出台办法,从获权支持、质量控制、权利维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随着地理标志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国际保护也日益显得重要,文章论述了我国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一些措施。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我国地理标志的价值,本文提出了对我国有较高价值的特别地理标志进行特殊保护的构想,并从概念、遴选办法及保护措施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价值,这种价值要通过运用来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下,政府、中间组织和企业应各司其职为地理标志的运用做出贡献。对于政府来说,主要是为地理标志运用互联网发展创造条件,如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等;对于中间组织来说,应积极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履行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其核心问题是实现地理标志的品牌化问题,包括品牌符号设计、品牌定位和品牌的互联网传播等。

廖田人从[6](2018)在《绍兴市东湖风景区空间优化与业态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市场急速扩张,各类旅游景区争先发展,引起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居民生活水准高,节假日出游频率高,出游半径距离短,带动了城市近郊旅游的热潮。应对当前局势,绍兴东湖风景区作为城市近郊型风景区,首要是提升景区空间与业态,扩大游客市场,在新时代旅游发展潮流中站稳脚跟。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优化东湖风景区空间结构与创新旅游业态的问题,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基于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旅游业态的认知背景下,结合相关研究理论,总结出旅游景区空间优化的基本模式以及业态创新的基本路径。其次,深入分析绍兴东湖风景区现状的旅游资源、文化脉络、空间布局、旅游业态,综合分析游客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出其适宜发展的资源点、文化元素以及游客市场。再次,综合研究理论和基础现状,从空间布局模式、整合功能分区、规划主题游线、打造核心项目以及游客客源地市场这五个方面构建了东湖风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最后,基于东湖风景区的旅游业态现状与空间优化目标,从旅游业态的经营内容与经营方式这两方面提出了其业态创新的路径:产业融合化、市场细分化、业态衍生化、产业集聚化、管理信息化,重点阐述了业态创新的核心问题:旅游产品的创新。

王慕然[7](2018)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智慧成果的殿堂,展示着传统的文化内涵,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研究价值。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期待博物馆能提供多样化、有内涵、有趣味的文化内容。博物馆通过挖掘自身传统资源与文化内涵,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传播领域做出很多尝试和创新,不仅肩负了传承馆藏文化的责任,还迎合了大众的需求,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面临着创意思维狭窄的现状,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传播方式单一分散,目标人群针对性不够,文创产品没有形成多样化、品牌化和规模化,整体创新活力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部分博物馆因自身观念落后和人才队伍不健全的限制,忽视与时俱进的传播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的优势,缺乏与大众互动联系,文创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文创产品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整个文创产业乃至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因此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与壮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创意传播的理论,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和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渠道和模式,提出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的趋势、策略和流程,转变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理念,为文创产品在开发特别是传播领域的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其一,介绍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的相关理论,阐述文创产品的含义,探讨创意传播管理、创意传播和沟通元相关理论与概念,重点强调沟通元的特点和作用;其二,通过搜集与博物馆发展相关的文献、监测新媒体传播平台数据和实地探访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的调研方法,对调研结果采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调研数据,并将相对成熟的国外发展情况和迅速崛起的国内发展情况分别进行梳理和对比,找到现阶段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文创产品并进行创意传播的重要性;其三,寻找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的沟通元,论述创意传播的过程,从寻找沟通元、选择合适的创意媒介触发、吸引受众二次传播,刺激受众参与传播、协同创意和创造新的沟通元、并监测传播过程中的数据、促进下次创意传播策略升级的整个流程,来完成创意传播模型的构建;其四,针对创意传播的策略,提出定位策略、资源策略、体验策略和方式策略四个策略并结合大量案例加以应用说明,探讨如何在创意传播前制定好产品传播的定位,在触发创意传播时计划好传播资源和方式的策略,在创意传播过程中注意给受众创造更多的互动体验,实现整个传播过程的创新;其五,从博物馆、设计师、大众和文化产业角度总结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的意义。创意传播理论的延伸应用,使得博物馆创意传播能力得到提升,并切实推进博物馆的创新转型,塑造博物馆品牌特色,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博物馆可持续的发展。转变文创产品设计师的传统开发理念,开拓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创意传播的意识,让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设计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传统文化产品。增加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播中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任务。有利于拓宽文化产业的模式,增加各行业的交流与协作,为文化产业的壮大注入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吕倩[8](2018)在《剪纸传承者的文化实践与主体生成 ——基于莒县剪纸的田野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莒县过门笺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其在内的莒县剪纸既关注传统文化的拙扑与内涵,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年来,非遗传承人专注剪纸传承与发展,民间剪纸学习初露端倪,形成了一些民间剪纸艺人。本研究基于霍加特文化实践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阐释,分别以传承人和民间剪纸艺人为核心,研究两类主体的剪纸文化实践及文化主体生成。对传承人的剪纸文化实践及其文化主体生成研究,包括文化主体意识生成、主体社会关系生成和主体创造性发挥,对民间剪纸艺人的文化实践及文化主体生成研究,包括主体身份确立、参与性主体生成与表达性主体建构。通过对两类群体文化实践和主体生成差异对比分析发现,传承人受文化传统和情感的影响,其文化主体意识的确立源于对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主体能力的认可和对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而后通过剪纸传播实践同社会进行交往互动,完成文化的传递,文化主体的社会性身份进一步确立,最后,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传承人依托主体性创造实现实践创新,丰富剪纸文化的文化价值。而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学习受文化传统、文化氛围等影响,多始于兴趣,自发进行剪纸,更多地是主动或通过他人介绍加入传承人教学圈,以获得学习者的主体身份,而后,跟随传承人或独立进行参与性实践,最后,以自己的方式教授剪纸,完成主体的表达性建构。本文最后对剪纸传承者的主体性建构进行批判性思考,希望能关照主体的历史文化记忆、鼓励主体社会关系拓展、保障主体的个性化实践。

代四同[9](2018)在《上海莫干山路工业区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莫干山路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全长582米,西侧为昌化路,南侧为澳门路,北侧和东侧为苏州河。苏州河流经此处时,由北向迅速转为西向,形成以莫干山路为中心的两面环水尖角区域.即“叉袋角”。由于工部局越界筑路绕过了“叉袋角”,导致叉袋角的地价相对于苏州河沿岸其他区域更为低廉。在低廉地价的吸引下,以阜丰面粉厂和信源堆栈为代表的孙氏企业在此设立。190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开始在此修筑莫干山路,此后四十年间不断扩建。莫干山路修建后,“叉袋角”交通更为便利,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福新面粉二厂、四厂、八厂和申新九厂为代表的荣氏企业开始在此建立,莫干山路工业区最终形成。“八一三”事变后,莫干山路工业区出现畸形繁荣,周志俊在此建立信和纱厂、信义机器厂和信孚纺织印染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莫干山路工业区的纺织厂被实行军管理而停工停产,面粉厂则由于日军的管控而处于低水平盈利的状态。解放战争期间,工业区内的纺织厂经历了恢复——暴利——崩溃的过程,面粉厂则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上海解放前夕,各厂工人纷纷发起护厂运动,有效地保护了工厂。上海解放后,各厂很快复工生产。在“重工业优先”及工业原料计划管理等政策的作用下,莫干山路工业区各厂开始实行公私合营,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代莫干山路工业区实行大规模工业改组和技术改造,一些企业被改为重工业企业,一些企业外迁支援内地建设,留下来的企业则通过技术革新和兼并周围小厂的方式继续发展。改革开放后,上海开始实行“退二进三”的战略,苏州河的环境治理也全面展开,莫干山路工业区各厂纷纷转型,退出中心城区,遗留下大量的厂房设备。政府和厂方开始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最为成功的是M50创意园。M50创意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再利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论述1900年至1937年工业区的形成与扩大、1937年至1949年工业区的艰难生存、1949年以后工业区的演进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区的转型四个时期的情况,并在分析M50创意园再利用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区工业遗产的现状和价值,同时在全球化视角下,结合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形式及涉及到的问题,对莫干山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进行系统和宏观的思考。莫干山路工业区是研究1949年前后上海工业变迁和空间转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个案,不仅对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有所揭示,更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具有启示意义。莫干山路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是解放前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上海城市建设中资源利用的有效方式,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对研究上海城区更新中的工业布局调整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都具有借鉴意义。

王媛[10](2017)在《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文化遗产是在盐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积累传承至今的一类文化遗产,它凝聚着盐工的智慧与情感,联结着盐业的过去与未来,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重要的井盐产地之一。因优越的盐卤资源条件,四川在我国盐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盐文化遗产,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四川盐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如何保护与传承好这些盐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政府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四川盐文化遗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是其中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然而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则很容易给其保护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探索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方式,有助于实现盐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进一步规范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秩序和度,规避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负面影响,也是实现四川“旅游强省”与“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应有之义。鉴于此,本文紧扣时代脉搏,以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对四川盐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与专家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两轮筛选,初步识别了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根据各驱动因的关联效应,构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动力系统与驱动机制模型。然后,结合四川盐文化遗产的资源特点和地域特色,以协同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资源驱动型、需求拉动型、环境支撑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为保障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六项保障机制,即明确指导思想,健全法律保障机制;重视遗产延续,建立开发监管机制;注重品牌营造,创新宣传营销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保障机制;树立合作意识,完善联合开发机制。研究成果对深入挖掘和合理开发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理论体系;促进当前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其保护与开发绩效,实现四川盐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绍兴黄酒包装特色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绍兴黄酒包装特色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文化空间
        2.1.4 特色小镇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文化空间生产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相关案例借鉴
        2.3.4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非遗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解读
    3.1 非遗特色小镇相关概述
        3.1.1 非遗传承与特色小镇建设关系
        3.1.2 非遗类特色小镇界定
        3.1.3 非遗类特色小镇类型及特征
    3.2 非遗小镇文化空间构成要素
        3.2.1 人:文化行为主体
        3.2.2 实物:文化作用受体
        3.2.3 活动:文化表征方式
        3.2.4 场所:文化地理区位
    3.3 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发展类型
        3.3.1 生活性文化空间
        3.3.2 生产性文化空间
        3.3.3 商贸性文化空间
        3.3.4 文化性文化空间
        3.3.5 生态性文化空间
    3.4 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形成机制
        3.4.1 非遗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3.4.2 非遗现代文化融合与创新
    3.5 本章小结
4 非遗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
    4.1 文化内涵脉络梳理
        4.1.1 非物质文化要素识别
        4.1.2 非物质文化内涵演绎
        4.1.3 非物质文化产业培育
    4.2 文化空间格局营造
        4.2.1 产业类型决定功能布局
        4.2.2 产业模式彰显空间特色
    4.3 文化空间重构再现
        4.3.1 保护方法延续历史记忆
        4.3.2 改造方法指引文化复兴
        4.3.3 复兴方法激发现代活力
    4.4 文化空间设计引导
        4.4.1 空间景观突显地域风貌
        4.4.2 公共场所塑造文化特质
        4.4.3 建筑风貌彰显空间特色
    4.5 本章小结
5 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文化空间构建案例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规划背景
        5.1.2 发展条件
        5.1.3 发展现状
    5.2 杂技小镇文化空间解读
        5.2.1 杂技文化脉络梳理
        5.2.2 杂技文化传承方式
        5.2.3 杂技文化空间类型
    5.3 杂技小镇文化空间构建
        5.3.1 杂技文化空间格局营造
        5.3.2 杂技文化空间再现手段
        5.3.3 杂技文化空间设计引导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选题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级非遗类特色小镇汇总表
附录B 浙江省非遗类特色小镇汇总表
作者简历
致谢

(3)新余市特产马洪老酒外包装改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实地考察、市场调研法
        1.2.3 案例分析法
        1.2.4 图表法
    1.3 课题研究创新点
    1.4 课题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地域文化与马洪老酒
    2.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2 地域文化与马洪老酒
        2.2.1 天工文化与马洪老酒
        2.2.2 抱石文化与马洪老酒
        2.2.3 仙女文化与马洪老酒
    2.3 地域文化酒包装设计
        2.3.1 地域文化酒包装设计的影响
        2.3.2 酒包装设计中地域文化运用的思考
    2.4 酒包装设计对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4.1 地域性文化的影响推动酒包装设计创新
        2.4.2 酒包装设计提升品牌文化的形象
        2.4.3 地域酒包装设计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第3章 马洪老酒包装设计的定位与构思
    3.1 马洪老酒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包装设计定位不够精准,不注重品牌塑造
        3.1.2 包装设计缺乏创新,对地域文化挖掘不够
        3.1.3 包装设计环保意识不够
    3.2 “马洪老酒”设计定位
    3.3 包装材料选择
第4章 马洪老酒包装改良设计成果说明
    4.1 “马洪老酒”品牌视觉元素
        4.1.1 品牌标识设计
        4.1.2 主体字体设计
        4.1.3 包装图案元素
        4.1.4 包装色彩元素
        4.1.5 包装结构
    4.2 “马洪老酒”包装系列设计
        4.2.1 标贴设计
        4.2.2 日常消费系列设计
        4.2.3 佳节礼品系列包装设计
        4.2.4 喜酒系列包装设计
        4.2.5 特产配套包装设计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国酿酒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酿酒业的起源时代及蒸馏酒的起源
    (一) 酿酒的起源时代问题
    (二) 蒸馏酒起源的时代
二、酿酒工艺研究
三、各个朝代的酿酒史研究
    (一) 商代酿酒业
    (二) 周代酿酒业
    (三) 汉代酿酒业
    (四) 两晋南北朝时期酿酒业
    (五) 隋唐时期酿酒业
    (六) 宋辽酿酒业
    (七) 明清酿酒业
    (八) 民国酿酒业
    (九) 当代酒业研究。
    (十) 学术会议:
四、现有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今后酿酒史研究的展望
    (一) 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完整再现中国各地酿酒业发展历程。
    (二) 充分挖掘酒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怎样看待和保护酿酒技艺?
    (四) 形成行业发展指导思想。

(5)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术语与文献综述
        1.2.1 相关术语辨析与选择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
        2.1.1 商标法
        2.1.2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2.1.3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
        2.1.4 其它法律
    2.2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
        2.2.1 立法体系混乱导致权利冲突时有发生
        2.2.2 与《TRIPS协定》的保护尚有差距
        2.2.3 增加保护成本
        2.2.4 致使消费者认知混乱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欧盟和美国的地理标志保护
    3.1 欧盟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3.1.1 葡萄酒、烈酒地理标志保护
        3.1.2 农产品和食品地理标志保护
        3.1.3 欧盟地理标志保护的特征
    3.2 美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3.2.1 《兰哈姆法》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3.2.2 普通法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3.2.3 葡萄酒地理标志的保护
    3.3 欧、美地理标志保护的比较分析
        3.3.1 欧盟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强于美国
        3.3.2 欧盟和美国地理标志保护的价值取向不同
        3.3.3 欧、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差异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
    4.1 互联网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影响
        4.1.1 地理标志侵权更加复杂
        4.1.2 地理标志保护手段更加丰富
        4.1.3 地理标志立法更加必要
        4.1.4 地理标志国际保护日益重要
    4.2 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4.2.1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选择
        4.2.2 我国地理标志立法需解决的问题
    4.3 我国地理标志的政策保护
        4.3.1 获权支持政策
        4.3.2 质量控制政策
        4.3.3 权利维护政策
        4.3.4 政府采购政策
        4.3.5 文化建设政策
    4.4 我国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
        4.4.1 直接在目标市场国申请保护
        4.4.2 双边协定保护
        4.4.3 区域协定保护
        4.4.4 商标国际注册的马德里体系保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特别地理标志的特殊保护
    5.1 国内外对特别地理标志的保护
        5.1.1 我国对特别地理标志的保护
        5.1.2 国外对特别地理标志的保护
    5.2 我国特别地理标志的遴选
        5.2.1 我国特别地理标志的价值评价
        5.2.2 我国特别地理标志的遴选
    5.3 我国特别地理标志的特殊保护措施
        5.3.1 商标注册方面的保护
        5.3.2 商号登记方面的保护
        5.3.3 域名注册方面的保护
        5.3.4 权利侵害方面的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地理标志的运用
    6.1 互联网视角的地理标志运用环境分析
        6.1.1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6.1.2 消费者购物方式发生变化
        6.1.3 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
        6.1.4 农村电子商务开始兴起
    6.2 政府角度:创造条件
        6.2.1 采取措施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6.2.2 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6.2.3 创新农村电子商务金融服务
        6.2.4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6.2.5 组织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6.3 中间组织角度:积极转型
        6.3.1 地理标志行业协会
        6.3.2 地理标志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6.3.3 地理标志产品经纪人组织
    6.4 企业角度:基于互联网的品牌传播
        6.4.1 地理标志品牌符号系统
        6.4.2 地理标志品牌定位
        6.4.3 地理标志品牌的互联网传播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43个WTO成员和欧盟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情况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绍兴市东湖风景区空间优化与业态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1.3 应用价值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及述评
        2.1.1 旅游景区
        2.1.2 旅游景区空间
        2.1.3 景区空间优化
        2.1.4 旅游景区业态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熊彼特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与业态创新
    3.1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
        3.1.1 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3.1.2 影响空间结构优化的要素因子
        3.1.3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的提出
    3.2 旅游业态创新
        3.2.1 旅游业态的演变与规律
        3.2.2 旅游业态创新的基本模式与路径创新
        3.2.3 旅游业态创新对东湖风景区的意义
第四章 东湖风景区基础现状
    4.1 东湖风景区简介
    4.2 规划对接
    4.3 东湖风景区资源剖析
        4.3.1 主要景观资源分析
        4.3.2 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
        4.3.3 文化梳理
        4.3.4 游客对东湖风景区文化感知意向调查
    4.4 东湖风景区服务设施分析
        4.4.1 旅游服务设施现状
        4.4.2 东湖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满意度调查
        4.4.3 小结
    4.5 游客市场与定位
        4.5.1 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4.5.2 游客时间分布规律
        4.5.3 绍兴市旅游业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4.5.4 小结
第五章 东湖风景区空间结构优化
    5.1 景区空间布局
        5.1.1 景区空间布局变迁
        5.1.2 景区空间布局现状
        5.1.3 景区空间存在的问题
        5.1.4 景区空间布局模式
    5.2 景区功能分区的整合
        5.2.1 功能分区策略
        5.2.2 功能分区规划
    5.3 主题游线规划
        5.3.1 凝聚文化主题
        5.3.2 打造主题游线
    5.4 核心项目品质提升
        5.4.1 民俗文化
        5.4.2 休闲活动
    5.5 游客客源地市场分析
        5.5.1 游客客源地市场定位
        5.5.2 游客客源地市场细分
第六章 东湖风景区旅游业态创新
    6.1 旅游业态的经营内容
        6.1.1 旅游产业融合化
        6.1.2 旅游市场细分化
        6.1.3 旅游业态衍生化
    6.2 旅游业态的经营方式
        6.2.1 旅游产业集聚化
        6.2.2 景区管理信息化
    6.3 旅游产品的创新类型
        6.3.1 文化创意类旅游产品
        6.3.2 度假休闲类旅游产品
        6.3.3 教育科普类旅游产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7)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情况
        1.4.2 国外情况
第二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的概述
    2.1 博物馆文创产品含义
    2.2 创意传播的含义
    2.3 创意传播的核心:沟通元
        2.3.1 沟通元的特点
        2.3.2 沟通元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现状分析
    3.1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
        3.1.1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国外现状
        3.1.2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国内现状
        3.1.3 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创产品差异
    3.2 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的现状
        3.2.1 相对成熟国外现状
        3.2.2 迅速崛起国内现状
    3.3 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模型分析
    4.1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的沟通元
        4.1.1 热点关注型沟通元
        4.1.2 生活制造型沟通元
        4.1.3 主题传播型沟通元
    4.2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过程
        4.2.1 寻找创意传播的沟通元
        4.2.2 创意传播媒介与触发
        4.2.3 吸引受众与二次传播
        4.2.4 受众参与协同创意
        4.2.5 数据反馈策略升级
    4.3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策略的运用
    5.1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定位策略
        5.1.1 细分目标受众
        5.1.2 寻找产品定位
        5.1.3 制定品牌形象
    5.2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渠道策略
        5.2.1 自有传播资源的开发
        5.2.2 付费传播资源的利用
        5.2.3 可占有传播资源的扩散
        5.2.4 传统媒体资源的延展
        5.2.5 特殊传播资源的创新
    5.3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体验策略
        5.3.1 调动感官体验
        5.3.2 触发情感体验
        5.3.3 发挥思考体验
        5.3.4 建立行动体验
        5.3.5 体会关联体验
    5.4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方式策略
        5.4.1 整合传播渠道
        5.4.2 创新传播手段
        5.4.3 注重互动交流
        5.4.4 跨界合作传播
        5.4.5 利用文化“IP”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的意义
    6.1 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6.2 促进设计师全面思考
    6.3 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要求
    6.4 开拓文化产业新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件

(8)剪纸传承者的文化实践与主体生成 ——基于莒县剪纸的田野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描绘传承人和民间剪纸艺人各自的剪纸文化实践
        (二) 研究传承者的文化主体生成
    三、文献综述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二)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研究
        1、传统手工艺的传播研究
        2、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
        (三) 非遗传承人的研究
        (四) 莒县剪纸的相关研究
    四、概念界定和理论资源
        (一) 概念界定
        1、传统手工艺
        2、传承
        3、传承人与传承者
        (二) 理论资源
        1、文化实践理论
        2、主体与主体性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参与式观察
        (二) 深度访谈
第二章 莒县的剪纸和过门笺
    一、莒县剪纸与“非遗”过门笺的历史
    二、剪纸传承的欣慰与焦虑
        (一) 国家和政府关注并支持非遗保护工作
        (二) 剪纸:作为年俗较为稳定地存在
        (三) 传承人在创新中传承
        (四) 手工过门笺的衰落
第三章 剪纸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外围空间
    一、被改造的县城
        (一) 变化的社区,“消失”的邻里
        (二) 剪纸作品装点城市公共空间
    二、集市中的剪纸传播
        (一) 产品升级:过门笺与时俱进
        (二) 剪纸工艺品于集市中日渐兴起
        (三) 零散集市的消失
第四章 传承人的文化实践与文化主体生成
    一、文化主体意识确立
        (一) 剪纸延续:家族传承与文化维护的使命
        (二) 剪纸传承:始于兴趣,成于际遇
        (三) 权威认定与民间认可:传承人主体地位确立
    二、主体社会关系生成:与社会互动的文化实践
        (一) 参与“非遗五进”:响应政策号召
        (二) 办工作室和传习所:实现教学、接待与作品交易
        (三) 任教于学校:校本课程的灵魂核心
        (四) 走出去:作品参赛与大学代课
    三、主体创造性发挥:创新形式的文化实践
        (一) 重返民间,保护传统文化
        (二) 申请项目,开展社会工作
        (三) 借助社交媒体沟通,利用媒体宣传
第五章 民间剪纸艺人的文化实践与文化主体生成
    一、主体身份确立:加入剪纸学习圈
        (一) “传承人学生”:以剪纸传承人为老师
        (二) “剪纸爱好者”:以普通学员为老师
    二、参与性主体生成:剪纸创作的参与性实践
        (一) 亦师亦友:作为传承人助手
        (二) 参加剪纸比赛
        (三) 作为日常练习的剪纸实践
    三、主体表达性建构:自主教学与剪纸售卖
第六章 关于剪纸传承者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一、关照主体的历史文化记忆
    二、鼓励主体社会关系拓展
    三、保障主体的个性化实践
    四、小结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核心受访者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海莫干山路工业区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核心资料与内容框架
    五、创新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章 莫干山路与莫干山路工业区的形成
    第一节 莫干山路的修筑
        一、越界筑路
        二、阜丰面粉厂和信源堆栈的建立
        三、莫干山路的修筑
    第二节 莫干山路工业区的形成
        一、莫干山路工业区形成的条件
        二、荣氏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建立
        三、抗战前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莫干山路工业区的扩大
        一、周志俊“三信企业”的迁入
        二、寅丰毛纺织染厂的建立
    小结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艰难生存
    第一节 “八一三”事变后的畸形繁荣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动荡
        一、纺织厂的军管理
        二、面粉厂的“低水平盈利”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复兴与衰退
        一、纺织厂的暴利与崩溃
        二、面粉厂的持续萧条
        三、热情高涨的护厂运动
    小结
第三章 上海解放后的演进
    第一节 上海解放初期的调整
        一、国民经济恢复期的调整
        二、“重工业优先”下的产业调整
        三、工业原料的计划管理
        四、公私合营
    第二节 60年代的工业改组和技术改造
        一、工业改组中的剧烈变动
        二、技术改造的强化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停滞
    小结
第四章 城区更新中莫干山路工业区的功能转型
    第一节 功能转型的背景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二、苏州河的环境治理
        三、企业的功能转型
    第二节 M50的再利用过程及运营情况
        一、M50的再利用过程
        二、M50的运营情况
        三、M50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莫干山路工业区工业遗产现状及价值梳理
        一、工业遗产现状
        二、工业遗产的价值梳理
    第四节 基于M50对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思考
    第五节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形式及涉及到的问题
        一、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形式
        二、工业遗产再利用涉及到的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大事记
    二、各厂沿革简介

(10)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盐文化
        1.2.2 文化遗产
        1.2.3 盐文化遗产
        1.2.4 文化遗产旅游
        1.2.5 协同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回顾
        1.3.3 研究评价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协同理论
        1.4.2 系统动力学理论
        1.4.3 推——拉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
    2.1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2.1.1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存环境
        2.1.2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2.1.3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的功能与价值
    2.2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2.2.1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取得的成绩
        2.2.2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3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3.1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绩
        2.3.2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3.1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相互作用
        3.1.1 旅游开发为遗产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3.1.2 旅游开发促进了遗产内涵的深度挖掘
        3.1.3 旅游开发加快了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1.4 遗产保护可以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3.1.5 遗产保护可以丰富旅游开发项目
    3.2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的确定
        3.2.1 第一轮驱动因素的确定
        3.2.2 第二轮驱动因素的确定
    3.3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3.3.1 推力系统
        3.3.2 拉力系统
        3.3.3 支持系统
        3.3.4 中介系统
    3.4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第4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4.1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目标
        4.1.1 保护盐文化遗产
        4.1.2 传承盐文化内涵
        4.1.3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4.1.4 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4.2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原则
        4.2.1 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
        4.2.2 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原则
        4.2.3 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原则
    4.3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4.3.1 资源驱动型
        4.3.2 需求推动型
        4.3.3 环境支撑型
        4.3.4 综合发展型
第5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5.1 明确指导思想,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5.2 重视遗产延续,建立开发监管机制
    5.3 注重品牌营造,创新宣传营销机制
    5.4 拓展筹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5.5 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5.6 树立合作意识,完善协同发展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类型详表
    附录2 专家咨询问卷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绍兴黄酒包装特色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凝视理论视野下福建长汀古镇客家身份的再认知[D]. 沈昕.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2]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D]. 徐养廷. 郑州大学, 2020(03)
  • [3]新余市特产马洪老酒外包装改良设计[D]. 熊秀. 南昌大学, 2019(02)
  • [4]中国酿酒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 肖俊生,马芸芸.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2)
  • [5]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及运用研究[D]. 朱元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6]绍兴市东湖风景区空间优化与业态创新研究[D]. 廖田人从.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7]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传播策略研究[D]. 王慕然.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8]剪纸传承者的文化实践与主体生成 ——基于莒县剪纸的田野调查研究[D]. 吕倩. 南京大学, 2018(08)
  • [9]上海莫干山路工业区的历史演进研究[D]. 代四同.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1)
  • [10]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D]. 王媛.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绍兴黄酒包装特性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