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状态程序模型及其应用

有限状态程序模型及其应用

一、有限状态程序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瑾[1](2021)在《风电机组多体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从环境中捕获更多风能,风电机组朝着高塔筒、长叶片、大功率的大型化方向发展,机组结构变的更加复杂;同时为了减轻质量、节约成本以及出于不同的设计需求,叶片往往被设计为柔性且具有弯、扭、掠等复杂外形的细长形式。这些都导致风电机组面临更为严重的几何非线性、气弹、共振、失稳等动力学问题,需要建立更适用大型风电机组的动力学分析工具来进行机组载荷和运行安全性评估。因此,该文建立了适用于现代大型风电叶片和机组的动态响应分析模型,搭建了仿真分析平台,并基于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模拟的方法对叶片几何非线性问题、自由振动和旋转振动的振动模态问题以及风轮不平衡问题等风电叶片及机组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模型建立,首先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中的绝对坐标方法建立了叶片快速分析模型BaMB(Blade analysis with Multi-Body),实现了 MATLAB编程设计和模型验证。其中,叶片被离散为由球铰、弹簧和阻尼器链接而成的多刚体系统,叶片变形和内部抵抗变形所产生的弹性力分别采用球铰在空间的自由转动及三维多刚体离散元模型得到的弹簧等效弹性力等效替代。BaMB模型可以用较少的自由度准确预测叶片的变形,能够描述叶片预弯、扭角、后掠等复杂几何特征,且具备几何非线性分析能力;模型动力学方程中已包含旋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可以进行叶片在旋转状态下的动力学分析;BaMB模型将叶片离散为多刚体系统,适用于任意多刚体系统或刚-柔耦合多体系统,改变约束方程和弹簧等效弹性力并给出合理的坐标初值和外载荷后可直接应用于整机。通过将BaMB推广到整机,并结合BEM气动模型、变速变桨控制模型、包含剪切风和湍流风在内的风模型建立了风电机组气动-结构-控制耦合模型ARC(Aero-structure-control coupling),给出了模型气动、结构、控制以及载荷计算的详尽表达式并实现了 MATLAB编程设计。其中风电机组被简化为叶片、轮毂、机舱和塔架组成的多体系统,轮毂和机舱建模为单个刚体,叶片和塔架被离散为多个刚体。ARC模型考虑了气弹影响以及风轮和塔架的耦合振动,可以实现定常风、剪切风以及湍流风下机组的动态响应分析,同时模型三款叶片独立建模,为风轮不平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叶片几何非线性问题,以一款100 kW小型直叶片和一款2.3 MW的大型预弯叶片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欧拉-伯努利梁模型、铁木辛柯梁模型、有限元模型以及BaMB模型在静力加载条件下的仿真结果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型预弯叶片在加载过程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几何非线性变形行为;在大变形情况下,线性欧拉-伯努利梁和铁木辛柯梁模型对于变形的预测误差会大幅增加;BaMB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叶片的小变形和大变形,且对于变形的预测精度接近有限元,但计算效率远超有限元。研究结果验证了 BaMB模型描述叶片复杂几何外形和预测叶片非线性变形的能力。对于振动模态问题,通过结合BaMB模型与模态参数识别法,充分讨论了旋转状态下动力刚化效应对叶片固有频率和运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预弯、重力等参数对旋转叶片固有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预弯和重力对旋转叶片各阶固有频率大小影响较小,但会加强挥舞-摆振耦合振动;动力刚化效应会明显增大叶片各阶挥舞频率且模态阶数越低影响越大,一阶挥舞频率在额定转速下可增长约20%,这导致坎贝尔图中考虑动力刚化效应影响后的一阶挥舞频率和3P的交点所对应的转速增加;挥舞频率的显着增加缩小了挥舞-摆振以及挥舞-扭转频率之间的差距,且越柔的叶片表现越明显,易引发稳定性问题。对于风轮不平衡问题,分析了不同控制区间的剪切风下一台1.5MW风电机组存在附加的集中质量和离散质量偏差,以及机组单叶片存在不同桨距角偏差时机组的动态响应,揭示了风轮质量不平衡和桨距角偏差所引起的气动不平衡对机组各项参数的影响规律,为风轮不平衡的检测和识别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全面分析了切入到切出的全风速湍流风下机组存在不同桨距角偏差对机组的输出功率、年发电量损失、叶片变桨角度、叶片载荷和变形以及机舱轴向加速度频谱的影响,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一套以实测数据中平均风速、叶片平均挥舞弯矩/变形的相对大小,以及机舱轴向加速度1P与3P之比的频谱特性为判定指标的风轮角度偏差精准识别定位方法,该方法对于工程中风轮不平衡的检测识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杨磊[2](2021)在《通用加工树模型假设检验的统计等价理论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数学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心理测量模型成为了认知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认知心理测量理论的发展,使得认知心理测量更精准。多项式加工树(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MPT)模型是一种用于测量和分析潜在认知过程的有效统计建模方法。它是基于发生逻辑开发的分类数据测量模型,也是针对人类潜在认知加工过程构建的认知心理测量模型,并将其直观地构建为多项式加工树的形式。目前MPT模型已在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特别是在源监测、再认启发、存储提取、联合再认等范式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结构上,MPT 模型分为二链 MPT(binary MPT,BMPT)模型和多链 MPT(multi-link MPT,MMPT)模型。许多学者分别从MPT模型的表示形式、参数类型、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扩展研究,并统称为通用加工树(general processing tree,GPT)模型。在许多复杂的认知任务中,人们观测到的响应或行为通常是几种不同认知过程共同加工的结果,而表层的统计分析(如t检验、ANOVA等)虽揭示了其组间差异,但无法区分观测响应是由认知加工导致的还是由反向倾向或猜测导致的,而GPT模型不但能够区分这些混淆而且能够对潜在认知加工过程各阶段的潜在认知能力进行测量和检验。为了检验潜在认知能力的差异,GPT模型的假设检验是通过模型的参数约束来实施的。虽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首先,GPT模型的参数约束类型和重新参数化过程 系统深入地探讨。虽然已有研究讨论了 GPT模型的相等约束和次序约束,但在广度上GPT模型参数约束的类型缺少系统研究,在深度上其重新参数化过程的统计等价和共同特征有待深入挖掘。其次,GPT模型假设检验的统计等价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MMPT模型。MMPT模型假设检验问题已有的处理方法是将MMPT模型等价转化为BMPT模型,但这通常会导致认知加工结构发生变化、模型参数失去了原有心理学含义且等价模型结构过于复杂。最后,GPT模型的计算机编码即字符串编码唯一性问题和假设检验的字符串处理也有待解决。目前,除了 GPT模型简单的相等约束和次序约束可以计算机自动实施外,其它参数约束均需要建模者手工构建,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模型编码解码算法,故GPT模型的字符串编码和解码唯一性的问题也需要进行探索。故为了更好地使用GPT模型测量潜在认知过程,本文重点关注GPT模型假设检验的统计等价理论和字符串编码及其应用的探讨,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所示:第一,整合了 GPT模型基本概念的形式化描述,为GPT模型假设检验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形式规范。本文归纳并整合了 GPT模型的四要素、参数分类模型、数学等价、统计等价、和分裂变换等基本概念并给出了形式化描述(用统一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多个相似过程或结果)。同时,也探讨了 GPT模型的识别性、模型方程唯一性和统计等价构建定理等基本理论。第二,系统探讨了 GPT模型参数约束类型,并基于参数约束重新参数化的共同特征提出了代表树模型。在GPT模型框架下,潜在认知加工能力的差异性检验可通过GPT模型的假设检验来完成,而GPT模型的假设检验需要通过其参数约束来实施。故本文从参数约束关系、约束参数向量间关系和约束参数个数这三个维度探讨了 GPT模型假设检验的参数约束类型,并分别讨论了每种参数约束类型的重新参数化过程以及其认知加工结构的递归特性,并根据这些认知加工结构的共同特征提出了 GPT模型参数约束的四个代表树模型。通过对代表树模型的递归嵌套可以方便处理GPT模型参数约束条件的等价转化问题,能够为GPT模型的统计分析提供增长工具箱。第三,归纳出GPT模型参数约束表示定理和GPT模型统计封闭性的等价转化过程。为了确保潜在认知能力测量结果的有效性,GPT模型假设检验的实施需要模型的变换过程是统计等价的。为了尽可能地维持GPT模型的原有认知过程,参数约束的等价变换仅针对约束参数所在约束节点的认知加工结构进行统计等价变换,而非约束节点的认知加工结构保持不变。根据GPT模型参数约束各个类型及其重新参数化的统计等价变换过程,归纳了 GPT模型统计封闭性的等价转化过程,同时给出了参数约束的形式定义和表示定理,并总结出GPT模型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和化繁为简的统计等价转化思路(次序约束→乘积约束→相等约束→常数约束→无约束)。进而可把带有参数约束的GPT模型统计等价地转化为无约束条件的GPT模型,完成了 GPT模型统计封闭性的等价过程。第四,提出了新的具有唯一性的GPT模型字符串语言编码解码算法。为了使GPT模型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自动执行其假设检验问题,GPT模型通常需要编码为字符串语言的形式。故本文以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 GPT模型字符串编码的递归定义、编码和解码规则,以及GPT模型字符串语言参数子树判别定理和节点子树判别定理及其证明。新算法不但能够实现GPT模型编码和解码字符串具有唯一性,而且使得字符串语言能很好地捕获整个GPT模型类。并根据GPT模型参数约束重新参数化过程的递归特性归纳出基于代表树模型字符串词语的递归替换规则。新的替换规则可以通过字符串词语的递归替换可实现GPT模型参数约束的统计等价变换。本文对GPT模型字符串编码解码算法的改进,既扩展了 GPT模型的字符串编码理论,有利于GPT模型的计算机编程、存储和传输。此外,基于代表树模型的模块化编码也为计算机自动实施GPT模型参数约束提供了可行性和理论支持,丰富了 GPT模型的统计分析理论和技术。最后,通过对图片优势效应源监测、文学作品中年龄差异源监测和四则混合运算认知测量三个心理学研究实例,展示了本文所探讨的GPT模型假设检验统计等价理论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在实例1图片优势的源监测中,通过实例展示了同一实验组内GPT模型相等约束和次序约束等价过程,并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检验问题,GPT模型分析结果不但支持图片优势效应,而且进一步给出了次序约束量化指标的估计值和置信区间。实例2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年龄差异的源监测,并展示了同一实验组内和不同实验组间GPT模型假设检验的等价过程,不但分析了年轻人和好老年人对文学作品人物角色记忆的源监测分析,而且也验证了已有结果同时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解释。实例3是用GPT模型测量了小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认知能力,同时展示了 GPT模型字符串编码具体实施过程,并将GPT模型分析的结果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进行了比较,t检验仅能得到乘除题和混合题存在显着差异,而GPT模型还可得到两个班级在计算正确率参数和计算顺序参数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可知,GPT模型分析能够为潜在认知加工测量中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通过GPT模型可以支持和增强作者的原始分析和特定的统计测量,或至少可作为传统实证测量的补充。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潜在认知测量模型GPT模型的统计等价理论和应用,即探讨了 GPT模型假设检验的参数约束类型及其重新参数化过程,提出了重新参数化的代表树模型,同时提出了 GPT模型字符串编码算法及基于代表树模型的替换规则。换句话说,根据GPT模型典型认知加工结构的共同特征归纳出参数约束等价变换的四个代表树模型。为了便于GPT模型假设检验的计算机编码,提出了新的GPT模型字符串编码和解码算法,新的编码算法使得GPT模型编码具有唯一性且大大简化了模型的存储和传输,同时总结了基于代表树模型字符串词语模块的递归替换规则。新的编码算法和递归替换规则为GPT模型假设检验问题的计算机传输、编码和自动执行提供了理论支撑。总之,本文的研究完善了 GPT模型潜在认知测量理论,扩展了 GPT模型的统计分析理论和统计建模技术,丰富了 GPT模型对潜在加工能力的可解释性,更有利于了 GPT模型的应用和推广。这将使潜在认知加工测量的研究推向更深层次,进一步完善认知心理测量模型的模型分析的理论体系。

蒋开云[3](2020)在《基于巨蜥的仿生机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仿生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领域开始利用仿生学的思想与技术解决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在农业机械领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生产工作被机械设备取代,但用于生产工作的机械触土部件阻力大、能耗多等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科莫多巨蜥作为体型最庞大的蜥蜴,具有大多数爬行动物都具备的本能的掘洞能力,其庞大的体型使得它对于洞穴的体积具有更高的要求,且其挖掘行为更接近农业挖掘部件的运动。本文利用仿生学的理论与技术改善现有的挖掘收获装置,以实现现代农业减阻降能的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选用大型洞穴生物科莫多巨蜥的爪趾作为仿生研究对象,采用逆向工程思想,对巨蜥爪趾模型进行三维重构。在MATLAB软件中对获取到的轮廓点云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再利用仿生曲线函数,针对不同两种铲尖设计了四个型号的仿生挖掘铲并建立了三维模型。通过对土壤与挖掘铲模型进行力学特性分析,计算出其所受牵引阻力为107.25N。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仿生挖掘铲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出其最大应力值为101.36MPa,位于起固定作用螺栓孔周围,最大形变量在铲尖位置,形变值为0.06mm,该结果符合结构设计强度要求。为横向对比各仿生挖掘铲的减阻效果,首先利用LS-DYNA软件建立了铲片在土壤中做切削运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显示动力学仿真计算。然后对比分析各类型挖掘铲在进行土壤切削运动过程中的阻力曲线,结果表明:仿生挖掘铲的挖掘性能较普通挖掘铲确有提升,但由于在分析过程中,铲片的运动轨迹不符合工程实际的运动情况,其结果仅能评价铲片自身的受力特性,因此不在工程上具有准确的评价意义。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建立挖掘铲-土壤模型以对比显示动力学的仿真结果。首先进行模型参数的选取以及接触力学模型的设置,以完成五种挖掘铲进行土壤切削运动的仿真分析。结果发现,挖掘铲在挖掘阻力的结果中与显示动力学分析得出的结论稍有不同,并分析了离散元分析与有限元显示动力学分析在结果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仿生挖掘铲的减阻率为91.3%,其土壤破碎率较普通挖掘铲提高了7.5%;土壤动能的分析也进一步证明了仿生挖掘铲在性能提升上的可靠性。为仿真中表现性能最好的仿生挖掘铲绘制结构设计尺寸图并制作了3D打印模型。为后续进行挖掘铲的随机疲劳寿命分析,先对挖掘铲进行了模态分析以及随机振动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从巨蜥头部的形状及运动特征中获取灵感,设计了一种仿生棉花采摘装置与一种仿生夹持装置,为机械自动化装置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本研究为新型仿生挖掘铲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提高农业机械触土部件的减阻与破土性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海洋[5](2020)在《船舶滑油系统的可视化仿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脚步加快,从智能家电到汽车的自动驾驶,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代船舶也不例外。随着船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航运公司对船舶管理者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船舶营运中,因船员对滑油系统不熟悉或误操作造成船舶出现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船舶的安全航行,因此,确保滑油系统的稳定运行,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是确保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加强船员对于船舶滑油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尤为重要,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在STCW78/95公约中明确指出轮机模拟器是海船船员培训的重要项目。在现有的轮机仿真训练系统中,船舶滑油仿真系统存在模型和操作界面简化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更深层次的船员训练和培训的需要。简化的仿真系统无法再现船舶在实际航行时所出现的一些典型故障,这对于培养船员在面对滑油系统的突发故障时,迅速排查故障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船员需要具有滑油系统深层次故障的排查能力,以及故障出现时处理故障的能力。因此开发出一套能够准确反映船舶状态的滑油系统迫在眉睫。针对现有轮机仿真训练系统中滑油系统模型过于简化的不足,本文以万箱集装箱船作为仿真对象,对其滑油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研究。结合船舶滑油系统的管路图以及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组成和特点,利用模块化的方法,分别建立了船舶主机滑油系统、发电机滑油系统、艉轴滑油系统和滑油装填与驳运系统的数学模型,模型包括系统中所包含的滑油泵、滑油换热器、温度调节器、滑油油柜和系统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阀件;利用VC++编程软件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编程和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滑油系统的仿真数据;参照实际船舶的管路图与操控面板,开发出可视化的二维操作界面,并将算法程序与界面程序放入仿真平台,实现可交互性通讯;通过仿真计算数据与实际船舶航行数据进行比对,仿真误差小于:5%,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的正确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的要求并参照实船中滑油系统中的典型故障,设计并实现了部分操作和故障排查自动评估试题的编写并对自动评估算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试题测试结果正确,验证了评估算法的正确性。本文开发的船舶滑油可视化仿真系统,操作界面实现了根据显示器分辨率的变化自动调整界面的大小,并可通过鼠标进行缩放和操作;仿真模型能够实时反映实际系统的变化规律,可满足船员培训机构对船员的培训要求。

樊馥榕[6](2020)在《广义塑性Cosserat连续体模型及其应用》文中认为岩土材料在自然条件下普遍是非均匀的,这种非均匀性对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承载力与变形特性、剪切带的发展有着显着影响。当前的主流理论仍然假设土体在空间中是均匀的,并且很少有本构理论可以同时考虑静动力问题。另外颗粒破碎现象在土体受荷加载过程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对于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在土石坝等实际工程中,大颗粒材料如堆石料等也经常由于高围压下的颗粒破碎而导致应力应变关系变化,进而影响大坝整体的沉降变形。同时有研究表明,颗粒破碎是地震荷载影响坝体变形的重要因素。为了发展一种能有效进行静动力分析并考虑颗粒破碎的本构理论,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将Pastor,Zienkiewicz等人提出的广义塑性理论以及后人对这一理论的完善进行ABAQUS软件中的本构程序二次开发,这一程序被用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动三轴试验以及土石坝的填筑与地震分析模拟中。通过与试验结果、工程实例结果对比,得到了较好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广义塑性模型的正确性,证明了颗粒破碎对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承载力位移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也验证了广义塑性理论可以在同时考虑静动力荷载的条件下保持模型参数的一致性。通过土石坝静动力条件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颗粒破碎对沉降变形的影响,同时从填筑层数的角度说明了沉降与分层数量的反相关关系。(2)通过模拟Borja等人的平面应变试验,将考虑了空间非均匀性分布的土体,与常规的均匀性土体同时用广义塑性模型进行平面应变模拟,进一步验证广义塑性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比揭示了非均匀性对于剪切带发展规律以及承载力软化的影响,指出通常认知中的X型剪切带在非均匀性作用下的发展规律;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单元进行平面应变模拟,得到单元类型对于非均匀性土体剪切带发展的影响;经过多重比较,确定了C3D20R单元在模拟非均匀性土体剪切带时的优势;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校正,揭示了颗粒破碎对剪切带数量的影响,也揭示了关键参数对剪切带的控制作用。(3)将广义塑性理论推导至三维Cosserat连续体中,并进行经典连续体、Cosserat连续体下的广义塑性理论单元程序二次开发。广义塑性经典连续体单元更清晰地展现了土体的非均匀性对剪切带的影响,通过划分不同密度的网格,得出经典理论的应变局部化具有网格依赖性的结论,并通过对试样内各点处孔隙比与广义剪应力的分析,得到了造成经典理论承载力软化的原因;通过广义塑性Cosserat连续体的平面应变模拟,证明了Cosserat理论具有克服经典理论导致的应变局部化网格依赖现象的特点,同时承载力位移曲线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没有出现严重的分叉现象。另外,本文提出了一种内部长度参数与平均粒径的关系,沟通了相对破碎率和塑性功,搭建了平均粒径与相对破碎率的桥梁,使得模型可以通过颗粒破碎情况得知平均粒径的变化,进而推导出内部长度参数的变化,实现Cosserat内部长度参数的动态模拟,并赋予一定的真实物理意义,也证明它是控制剪切带宽度的重要因素。

王鑫永[7](2020)在《裂隙岩体渗透性分析的细化管网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核能源在我国的迅速发展,高放核废料的妥善处置已日渐成为核安全及环境保护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高放核废料经封存埋置于地底处置库已被视为一种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地下实验室也被作为开发和验证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技术、评价场址适宜性的关键设施。本文以我国西北某地核废料实验室场址裂隙花岗岩体渗透性为研究目标,编译三维渗流分析程序TPMFLOW。通过在现场实测岩体露头数据,经参数统计分析,应用程序进行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建模、优化及模型修正。分别采用程序等效管网模型模块及沟槽流管网模型(TPM)模块进行计算,通过两种管网模型探讨研究场址均质区Ⅰ~Ⅵ的表征单元体尺度及渗透张量参数,最后应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初步预测了该区域的较大场址范围流体渗流特征。研究工作及相应成果归纳如下:(1)通过在现场的近景摄影测量工作结合三维点云模型重建技术得到区域结构面特征参数,应用程序TPMFLOW进行圆盘形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随机建模,并进行直径修正、体密度修正以及深度修正,以排除理论公式计算裂隙直径、体密度的误差,更贴合现场钻孔结构面数据。最后进行模型的优化工作,提高密集型裂隙模型计算效率。(2)应用修正后裂隙模型生成等效管网模型,将三维离散裂隙网络等效为圆形变截面管单元,计算节点水头分布及管单元流速分布并进行可视化。最后提取出均质区Ⅰ~Ⅳ的表征单元体尺度与渗透张量结果并可视化,得到计算结果基本符合预期:模型REⅤ尺度与典型迹长大致比值为7~11倍;从整体来看,靠近断裂带F31~F34的均质区Ⅰ、Ⅱ、Ⅳ、Ⅴ、Ⅵ渗透性均较高,而其余均质区渗透张量数量级基本保持在10-10 m/s~10-11m/s左右。(3)为更好地还原裂隙间渗流的“假想沟槽流”特征,提出一种沟槽流管网模型TPM,模型采用自建的管单元流量分配原理以及流量重分配原理,将各管单元承担的流量流域分配、重分配步骤等效为导水系数的增减过程,以此构成理论基础。应用此模型预测了均质区Ⅰ~Ⅳ的渗透张量分布情况并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沟槽流管网模型计算结果在数值上大部分略大于等效管网模型情况,但两者空间方向渗透性强弱趋势基本一致,且前者计算的空间方向渗透系数不规则体相对较光滑,更符合空间渗透性变化的一般规律;均质区Ⅲ-1、Ⅲ-2及Ⅲ-3应用该模型的渗透系数预测结果与地研院现场钻孔实测数据相比,在数量级上基本一致。(4)应用各均质区等效渗透张量参数等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周边区域大场址的渗流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及预测,发现该模型在第一种边界条件下表现为越接近断裂带的均质区其整体渗流速度越大,且与介质的渗透张量参数密切相关;此边界条件下除了均质区Ⅱ内渗流朝向为向北以外,研究场址区域模型整体渗流方向为断裂带F31、F34流向F33方向,该渗流方向上的模型等效渗透系数数量级也较小,渗透性规律基本符合预期。总体来讲,该区域渗透性不强,适宜作为核废料处置库及地下实验室建址的预选区。

韩鹏飞[8](2020)在《耦合地下水文过程的流域气候水文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暖加快了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水文要素的变化。流域气候水文模型是研究流域水循环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在以往的研究中,陆表水文过程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地下水过程以其复杂性和不可见性通常被忽略或简单考虑。此外由于流域和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方法不一致,很少有人从概念机理上解释流域和地下水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出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的水文循环三维空间。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对以上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提出水文要素比例原理简洁模型,得到年尺度上流域蒸散量随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储量变化的无参数公式,将多年时间尺度Budyko模式推广到年际尺度。并利用该无参数公式构建了新型三参数气候水文模型-bcd模型。上述理论和模型被成功应用到美国Nebraska州NLRB流域,得到流域水文年际变化在Budyko空间的移动路径不同于任何一条经典Budyko曲线。通过将水储量变化考虑到年际水文过程中来扩展Budyko框架,本论文推导了水文敏感性系数的理论解析公式。进一步将bcd模型改进,使其考虑农田灌溉利用地下水过程。并将其成功应用到美国Illinois州12个流域,发现农田显着增加了实际蒸散量和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而年水储量变化比率与干旱指数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农田对其影响较小。本论文成功将原始年步长bcd模型推广到月时间尺度,在鄂尔多斯高原两个流域进行了验证。又进一步将潜水蒸发过程考虑到bcd模型中得到bcd-GE模型,并成功应用到鄂尔多斯高原六个流域。同时还发现当潜水蒸发效应显着时,标准的Budyko公式不适用于流域水均衡的年际变化。针对地下分水岭问题,本论文基于河流控制的饱和-非饱和二维地下水流理论模型,发现潜水面最高点未必是地下水分水岭。与潜水面最高点的定义作对比,地下水分水岭更靠近高水位河流。使用潜水面最高点得到的高水位河流域面积会被高估至50%;而低水位河流域面积会被低估至15%。进一步对简单和复杂河流域盆地建立二维理论模型,发现除了Tóth(1963)提出的传统地下水流动系统外,还有一种新型水流系统条件性的存在,即远离潜水面的水流系统。这种水流系统不从潜水面获得补给,但却能将水和物质从一条河流输送到另一条河流。远离潜水面水流系统的发育依赖于河流切割深度、入渗补给和流域的水力特性。基于提出的概念性气候水文模型和结合遥感蒸散产品的水均衡方法,本论文间接证明了鄂尔多斯高原的海流兔河实用流域存在跨流域地下水流。通过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提出了自动绘制地下水流域的新方法,从水动力条件上直接证明海流兔河存在跨流域地下水流的汇入。基于流场的数值模拟,将流域的划分和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在水文循环三维空间进行完整统一,识别出更加准确的海流兔河流域范围。定量证明海流兔河水文站观测的径流由四部分组成:即地表径流(11%)、局部地下水流(43%)、中间地下水流(15%)和区域地下水流(31%)。综合分析表明在Budyko空间内跨流域地下水流会对气候水文过程产生显着影响。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认识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规律。

王兆南[9](2020)在《箱形梁横向内力解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薄壁箱形截面梁式桥作为广泛应用的桥型之一,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存在着畸变和横向内力的问题。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影响薄壁箱梁合理的精细化的设计,否则可致使桥面板或箱梁其他板件开裂,由此增加后期养护维修成本。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箱形梁中常采用的单箱单室和单箱双室箱梁的横向内力和畸变进行研究,并配合箱梁桥面板的设计计算,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计算的方式,针对现存的问题开展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作为薄壁箱梁设计计算的参考。(1)单箱单室薄壁箱梁横向内力的计算中,针对计算模型是否要虚设侧向水平支承,建立考虑箱梁畸变的有侧向水平支承和无侧向水平支承框架的横向内力计算公式。结合数值算例进行分析,研究竖向荷载横向作用位置、腹板俯角、箱室高宽比、刚度比等参数变化时侧向水平支承对箱梁横向弯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侧向水平支承对箱梁横向弯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竖向荷载横向作用的位置;腹板俯角等参数的规律性变化不能使侧向水平支承对箱梁各角点横向弯矩误差产生明显一致的变化规律,影响不明显;竖向荷载作用在顶板范围内时,侧向水平支承对矩形截面箱梁横向弯矩的影响很小,弯矩误差不超过0.72%。(2)同时考虑箱梁畸变和框架剪力差的影响,计算单箱单室梯形截面箱梁的横向内力。在偏心竖向荷载分解的基础上,对反对称荷载作用下加支承的框架横向内力分析采用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能量变分法,建立以框架顶板上剪力差为未知量的四阶控制微分方程,采用比拟的弹性地基梁解法解出剪力差,得出反对称荷载作用下框架的横向弯矩。应用算例对本文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并分析了不同横向内力计算方法结果的差异,数值算例表明理论解析解和有限元结果误差最大不超过9.68%。(3)针对单箱双室简支箱梁横向内力的计算,在刚性支承框架分析的基础上,考虑箱梁畸变、计算模型是否要设置侧向水平支承等影响,建立横向内力的计算公式。结合数值算例,研究竖向荷载横向作用位置和箱梁宽跨比等变化时对单箱双室简支箱梁横向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解析解和有限元解吻合较好;竖向荷载作用在顶板范围内时,矩形截面的单箱双室箱梁横向内力的计算可采用无侧向水平支承的计算模型;宽跨比减小到0.4以后,宽跨比的变化对箱梁横向内力的影响较小。(4)在箱梁畸变分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畸变角计算箱梁横向内力中的畸变横向弯矩。采用数值算例对箱梁畸变效应进行了分析,对解析解采用ANSYS的Shell-63单元进行了验证。算例表明:畸变分析理论不同,计算的箱梁畸变翘曲正应力的数值是相同的;各板件厚度较小时,箱梁的畸变较明显,随着厚度增加,畸变角和畸变双力矩数值逐渐减小,板件厚度的变化对畸变的影响较腹板俯角和箱梁宽高比的大;以畸变分析理论为基础计算的箱梁畸变横向弯矩和框架分析法计算的结果偏差率最大为25.72%,框架分析法的计算值偏大。(5)对单箱双室等高度箱梁的畸变效应研究,采用板元分析法和能量变分法建立反对称畸变和正对称畸变的控制微分方程。针对箱梁的正对称畸变分析,提出了对无对称轴矩形截面箱梁采用两个参数β1、β2描述箱梁各板件上畸变翘曲正应力分布的概念。通过ANSYS的Shell-63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单箱双室箱梁的畸变效应解析解进行了验证,误差不超过8.71%;单箱双室箱梁反对称畸变产生的箱梁角点畸变翘曲正应力为单箱单室箱梁的40.17%,同时考虑反对称畸变和正对称畸变,解析解和有限元解吻合较好。(6)在箱梁横向内力和畸变研究的基础上,为解决箱形梁设计中桥面板设计弯矩的准确计算。以实际工程为算例,采用公路规范给定的计算公式、梁单元框架模型、板壳单元全桥模型,分别对箱梁顶板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和支点处弯矩进行了计算对比。给出了箱形梁以简支板梁为模型计算顶板跨中和支点弯矩系数的取值范围。对箱梁悬臂板根部弯矩,采用公路规范公式、贝达巴赫(Baider Bahkt)公式、板壳单元的悬臂板局部有限元模型和全桥模型,分别考虑车辆荷载后轴、中轴和前轴的影响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全桥模型得出的悬臂板根部弯矩数值略小于悬臂板局部有限元模型和实用公式计算的结果;ANSYS悬臂板局部有限元模型和贝达巴赫实用公式得出的数值误差仅为0.7%,二者相互吻合较好;大跨度箱梁悬臂板上车辆荷载加载时,前轴和中轴荷载对悬臂板根部弯矩的贡献仅增加5.25%。

张玉元[10](2020)在《考虑翼板横向位移影响的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箱梁桥向长悬臂、大腹板间距、薄壁轻型化等方向发展,其力学特性和计算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对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部分已被纳入到桥梁设计规范中,但对箱梁弯曲变形时翼板横向位移的定义及其对静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还极为缺乏,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基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1468032、51508255)和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8017),结合薄壁箱梁经典理论及振动力学方法,对考虑翼板横向位移影响的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进行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将剪力滞翘曲变形作为一种独立的变形状态进行分析,选取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为广义位移,在箱梁全截面上引入3个整体修正系数,重新定义了满足翘曲正应力自平衡条件和边界约束影响的截面翘曲中性轴;从翼板翘曲横向位移与附加挠度之间的几何关系入手,结合变形连续性条件定义了箱梁的剪力滞翘曲横向位移模式,运用能量变分法建立了考虑翼板横向位移影响的箱梁剪力滞效应解析理论。数值算例分析表明:考虑翼板横向位移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更好,翼板横向位移对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精度和挠度具有一定的影响。(2)基于初等梁弯曲剪应力分析方法,结合微元体平衡微分方程、位移协调条件和等刚度原理导出了箱梁的翘曲剪应力计算公式。从变截面箱梁各内力引起的剪应力横向分布模式入手,分析弯矩、轴力引起的剪应力与剪力引起的剪应力分布模式之间的相似关系,提出了截面换算剪力的概念,从而建立了变截面箱梁初等梁剪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数值算例分析表明:本文解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良好,验证了所提出公式的正确性;翘曲剪应力满足截面自平衡条件,且在弯曲剪应力中所占的比重较小。(3)以考虑翼板横向位移影响的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理论为基础,选取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为广义位移,考虑剪力滞附加挠度对箱梁总动能的影响,运用能量变分法建立了考虑剪切和剪力滞效应影响的箱梁弯曲自振特性控制微分方程,结合自振特征方程及边界条件导出了考虑剪切和剪力滞效应、考虑剪切效应及初等梁的自振频率计算公式。根据连续梁中支点变形协调条件,利用力法原理导出了多跨连续梁频率参数的求解矩阵,并绘制了三跨连续梁的自振频率影响因子分布图。数值算例分析表明:考虑剪切和剪力滞效应的箱梁弯曲自振频率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更好,剪切效应对自振频率的影响远大于剪力滞效应;扁平梁计算自振频率时应充分考虑剪力滞效应的影响;边中跨径比对初等梁自振频率影响较显着,其比值越大剪切效应影响越弱。(4)以本文建立的箱梁自由振动分析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剪切和剪力滞效应对箱梁动力特性的影响,运用能量变分法建立了考虑剪切和剪力滞效应影响的箱梁强迫振动控制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该方程具有一般性,当不考虑剪力滞效应时,可退化为仅考虑剪切效应的微分方程;剪力滞附加挠度较最大剪切转角差有明显的优势,便于分析剪力滞动挠度对箱梁动力响应的影响,为研究剪力滞效应对箱梁动力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数值算例分析表明:考虑翼板横向位移的应力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更好;振动频率越大,翘曲正应力在初等梁中的占比越小,剪切附加挠度占比越大,剪力滞附加挠度占比越小;翼板横向位移对应力放大系数影响较小,挠度放大系数影响较大。(5)以本文建立的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解析解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梁端约束条件和梗腋对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梁端约束程度越强,剪力滞系数分布曲线越陡峭,挠曲线分布越平缓,动力放大系数越小;梁端约束条件尤其对箱梁静力挠度和动力放大系数影响较显着;梗腋对简支箱梁剪力滞系数和动力放大系数的削弱作用不太明显,对顶板和悬臂板正应力和截面挠度影响较显着。

二、有限状态程序模型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限状态程序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风电机组多体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风电机组分析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体动力学模型
        1.2.2 风电机组气弹模型
    1.3 风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叶片几何非线性特性研究进展
        1.3.2 叶片模态特性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3 风轮不平衡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工作
第2章 长柔风电叶片BaMB理论模型
    2.1 数学及刚体运动学基础
        2.1.1 矢量及矢量运算
        2.1.2 方向余弦矩阵与欧拉四元数
        2.1.3 刚体的姿态坐标
        2.1.4 刚体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2.2 叶片BaMB模型
        2.2.1 BaMB离散模型
        2.2.2 叶片单刚体动力学方程
        2.2.3 多刚体动力学方程
        2.2.4 动力学方程约束违约修正
    2.3 叶片球铰约束
    2.4 叶片刚体单元载荷计算
        2.4.1 气动载荷与重力载荷
        2.4.2 弹簧等效弹性力
    2.5 叶片复杂几何外形对初值的影响
    2.6 程序设计及验证
        2.6.1 程序框架及计算流程
        2.6.2 程序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BaMB模型在叶片动态特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3.1 BaMB几何非线性分析机理
    3.2 小型直叶片静力分析
        3.2.1 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3.2.2 分段经济化检验
        3.2.3 小变形分析
        3.2.4 大变形分析
    3.3 大型预弯叶片静力分析
        3.3.1 测试装置及测量方法
        3.3.2 摆振方向静力分析
        3.3.3 挥舞方向静力分析
    3.4 EOG工况下气弹响应分析
        3.4.1 计算数据
        3.4.2 计算结果分析
    3.5 自由振动及旋转振动模态分析
        3.5.1 概述
        3.5.2 小型直叶片固有频率分析
        3.5.3 具有复杂几何外形叶片固有频率分析
        3.5.4 旋转叶片固有频率验证
        3.5.5 预弯和重力对旋转叶片固有频率的影响
        3.5.6 动力刚化效应对叶片固有频率的影响
        3.5.7 坎贝尔图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机组气动-结构-控制耦合模型
    4.1 风模型
        4.1.1 定常剪切风模型
        4.1.2 3D湍流风模型
    4.2 BEM气动模型
        4.2.1 动量理论
        4.2.2 叶素理论
        4.2.3 动量-叶素理论
        4.2.4 叶尖、轮毂损失修正
    4.3 风电机组MBD模型
        4.3.1 风电机组离散模型及坐标系
        4.3.2 初始坐标变换及广义坐标
        4.3.3 运行中坐标变换及广义坐标
        4.3.4 约束方程
        4.3.5 弹簧等效弹性力
        4.3.6 结构阻尼比及阻尼系数计算方法
    4.4 变速变桨控制模型
        4.4.1 变速变桨控制目标
        4.4.2 变速变桨控制方法
    4.5 叶片及轮毂载荷计算
        4.5.1 叶片载荷
        4.5.2 轮毂载荷
    4.6 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轮平衡特性研究
    5.1 机组信息及模型验证
        5.1.1 机组信息
        5.1.2 ARC模型验证
    5.2 剪切风下风轮质量不平衡研究
        5.2.1 风轮转速和转矩
        5.2.2 输出功率
        5.2.3 叶片载荷和变形
        5.2.4 机舱轴向加速度频谱分析
    5.3 剪切风下风轮气动不平衡研究
        5.3.1 风轮转速和转矩
        5.3.2 输出功率
        5.3.3 叶片载荷和变形
        5.3.4 机舱轴向加速度频谱分析
    5.4 湍流风下机组气动不平衡研究
        5.4.1 平均输出功率
        5.4.2 年发电量损失
        5.4.3 平均变桨角度
        5.4.4 叶片平均载荷和变形
        5.4.5 机舱轴向加速度频谱分析
        5.4.6 桨距角偏差精准识别定位及矫正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通用加工树模型假设检验的统计等价理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测量模型与随机建模
        2.1.1 心理测量模型
        2.1.2 随机建模
    2.2 认知心理测量模型
        2.2.1 潜在认知加工建模
        2.2.2 离散化建模:离散状态模型
    2.3 多项式加工树模型
        2.3.1 最简单MPT模型:单高阈限模型
        2.3.2 MPT模型的基本概念
        2.3.3 MPT模型的基本性质
        2.3.4 MPT模型可识别性处理方法
        2.3.5 MPT模型的应用领域
    2.4 通用加工树模型
        2.4.1 MPT模型的扩展
        2.4.2 GPT模型的字符串语言
        2.4.3 GPT模型的等价转化
    2.5 通用加工树模型的统计分析
        2.5.1 GPT模型的统计推断
        2.5.2 GPT模型的统计封闭性
        2.5.3 GPT模型的统计模拟
        2.5.4 GPT模型的模型评价和选择
        2.5.5 GPT模型的相关分析软件
3. 总体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理论研究
    4.1 GPT模型的基本概念
        4.1.1 GPT模型的四个要素
        4.1.2 GPT模型形式化定义
        4.1.3 GPT模型的可识别性
        4.1.4 GPT模型的模型方程的唯一性及反例
        4.1.5 GPT模型的统计等价
        4.1.6 GPT模型的分裂变换
    4.2 GPT模型参数约束的假设检验
        4.2.1 GPT模型参数约束的类型
        4.2.2 GPT模型常数约束的假设检验
        4.2.3 GPT模型相等约束的假设检验
        4.2.4 GPT模型乘积约束的假设检验
        4.2.5 GPT模型次序约束的假设检验
        4.2.6 GPT模型参数约束的总结
    4.3 GPT模型参数约束的代表树模型
        4.3.1 GPT模型参数约束的典型认知加工结构及代表树模型
        4.3.2 GPT模型代表树模型的模型属性
        4.3.3 GPT模型参数约束基于代表树模型递归嵌套规则
    4.4 GPT模型的统计分析
        4.4.1 GPT模型的统计封闭性
        4.4.2 GPT模型的参数估计
        4.4.3 GPT模型的假设检验
        4.4.4 GPT模型的其它假设检验问题
        4.4.5 GPT模型统计分析总结
    4.5 GPT模型的计算机编码
        4.5.1 GPT模型递归定义
        4.5.2 GPT模型字符串语言编码规则
        4.5.3 GPT模型代表树模型的字符编码
        4.5.4 GPT模型参数约束基于代表树模型字符串编码
        4.5.5 GPT模型字符串语言编码小结
    4.6 理论研究的总结
5. 实证数据分析
    5.1 图片优势效应的源监测
        5.1.1 图片优势效应源监测及结果
        5.1.2 新假设检验的重新参数化建模
        5.1.3 新假设检验量化分析结果
        5.1.4 讨论
    5.2 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源监测及年龄差异
        5.2.1 人物角色源检测及已有结果
        5.2.2 GPT建模分析及结果
        5.2.3 讨论
    5.3 四则混合运算能力的认知测量
        5.3.1 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3.4 结论
    5.4 GPT模型实证数据分析小结
6. 总讨论
    6.1 总结和讨论
        6.1.1 统计等价理论及其关系
        6.1.2 基本概念的形式化界定
        6.1.3 参数约束类型及其等价变换
        6.1.4 参数约束等价转化的四个代表树模型
        6.1.5 统计封闭性的等价过程
        6.1.6 字符串编码解码算法及替换规则
        6.1.7 实证数据检验
    6.2 创新、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创新
        6.2.2 不足与展望
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3)基于巨蜥的仿生机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仿生学
        §1.1.1 仿生学的主要类型
        §1.1.2 仿生学的研究步骤
    §1.2 仿生触土部件的研究现状
        §1.2.1 仿生触土部件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仿生触土部件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土壤切削作用的研究现状
        §1.3.1 传统力学法
        §1.3.2 有限元法
        §1.3.3 离散元法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科莫多巨蜥爪趾的仿生铲设计
    §2.1 巨蜥爪趾三维模型的重构
        §2.1.1 爪趾三维模型的修复与简化
        §2.1.2 爪趾三维模型的偏差分析
    §2.2 构建巨蜥爪趾轮廓线数学模型
        §2.2.1 建立巨蜥爪趾上轮廓数学模型
        §2.2.2 建立巨蜥爪趾下轮廓数学模型
    §2.3 建立仿生铲片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与挖掘铲的力学性能分析
    §3.1 土壤的力学特性
        §3.1.1 土壤的物理性质
        §3.1.2 土壤的参数的测定
        §3.1.3 碎土方式
    §3.2 挖掘铲的力学性能分析
        §3.2.1 挖掘铲受力分析
        §3.2.2 挖掘铲的静力学分析与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生挖掘铲片的减阻特性分析
    §4.1 ANSYS/LS-DYNA的理论基础
        §4.1.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4.1.2 显式算法
        §4.1.3 接触分析
        §4.1.4 ANSYS/LS-DYNA软件的基本分析流程
    §4.2 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
        §4.2.1 铲片仿真模型的ANSYS前处理
        §4.2.2 基于SPH法的土壤模型建立
        §4.2.3 定义接触类型及初始条件
        §4.2.4 修改模型材料属性
    §4.3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4.3.1 仿真过程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挖掘铲破土性能分析
    §5.1 离散元法的基本理论
    §5.2 土壤颗粒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5.2.1 土壤颗粒的接触力学模型
        §5.2.2 土壤颗粒模型参数的确定
    §5.3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前处理阶段
        §5.3.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生装置的结构设计
    §6.1 仿生挖掘铲的结构设计及分析
        §6.1.1 仿生挖掘铲的结构设计
        §6.1.2 仿生挖掘铲的随机振动分析
    §6.2 仿巨蜥头部的装置设计
        §6.2.1 仿巨蜥头部的棉花采摘装置设计
        §6.2.2 仿巨蜥头部的夹持装置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船舶滑油系统的可视化仿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滑油仿真训练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船舶滑油系统介绍
        1.2.2 仿真技术的发展情况
        1.2.3 国内外轮机培训器的发展情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滑油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太平洋”轮滑油系统的组成和技术特点
        2.1.1 船舶滑油系统的组成
    2.2 滑油管路模型
        2.2.1 滑油管路计算原理
        2.2.2 滑油管路能量损失分析
        2.2.3 滑油管路模型计算
        2.2.4 滑油管路串并联等效流导分析
        2.2.5 滑油管网模型的水力计算
    2.3 滑油系统部件数学模型
        2.3.1 截止阀的数学模型
        2.3.2 滤器的数学模型
        2.3.3 自清洗滤器的数学模型
        2.3.4 截止止回阀的数学模型
        2.3.5 安全阀的数学模型
        2.3.6 应急速闭阀的数学模型
        2.3.7 滑油冷却器的数学模型
        2.3.8 滑油温度控制单元的数学模型
        2.3.9 油柜的数学模型
        2.3.10 冷热油混温热力模型
        2.3.11 滑油泵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滑油系统仿真模型的程序设计和计算结果分析
    3.1 Visual C++6.0程序语言介绍
    3.2 滑油仿真计算模型的程序设计
        3.2.1 调试界面设计与计算程序的实现
        3.2.2 仿真程序的调试
        3.2.3 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滑油系统故障模拟
    4.1 典型设备的故障模拟
    4.2 滑油系统设备故障模拟
        4.2.1 滑油泵的故障模拟
        4.2.2 温度控制单元故障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滑油仿真训练系统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1 仿真平台介绍
        5.1.1 仿真平台的组成
        5.1.2 平台的运行机制
    5.2 船舶滑油系统界面系统设计
        5.2.1 二维操作界面
    5.3 船舶滑油系统算法动态库的实现
    5.4 船舶滑油仿真训练系统实现的功能
    5.5 本章小结
6 滑油仿真训练系统在海船船员智能考试平台中的应用
    6.1 智能考试系统的组成
    6.2 试题通用评估规则
    6.3 评估算法
        6.3.1 结束检测算法
        6.3.2 实时检测算法
        6.3.3 条件检测算法
    6.4 滑油智能试题的编写与操作
        6.4.1 滑油试题的编写
        6.4.2 智能试题的加载
        6.4.3 试题的测试及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广义塑性Cosserat连续体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广义塑性理论的发展
    1.3 Cosserat连续体理论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工作
        1.4.2 本文技术路线
2 广义塑性理论及其验证模拟
    2.1 广义塑性理论背景
        2.1.1 颗粒破碎的衡量
        2.1.2 颗粒破碎与临界状态的关系
    2.2 基于广义塑性原理的本构推导
        2.2.1 广义塑性常用的基本量
        2.2.2 广义塑性理论弹性部分理论
        2.2.3 单调荷载下广义塑性理论
        2.2.4 动荷载下广义塑性理论
    2.3 基于广义塑性原理本构的ABAQUS程序
    2.4 广义塑性UMAT子程序有效性验证
        2.4.1 验证模型概述
        2.4.2 单调加载条件下模型的数值结果
        2.4.3 软化分析
        2.4.4 动力加载条件下模型的数值结果
    2.5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2.6 小结
3 广义塑性模型在土石坝工程中的应用
    3.1 广义塑性理论在土石坝工程中的应用背景
    3.2 土石坝工程概况
        3.2.1 土石坝基本工况
        3.2.2 地震波描述
    3.3 土石坝填筑过程反应
    3.4 土石坝地震过程反应
    3.5 小结
4 砂土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对剪切带破坏的影响分析
    4.1 孔隙比的空间分布探究意义
    4.2 建模过程与参数确定
        4.2.1 试样与计算模型描述
        4.2.2 模型计算参数的确定
    4.3 剪切带破坏分析
        4.3.1 C3D8单元下剪切带分析
        4.3.2 其他类型单元下剪切带形成分析
        4.3.3 上部无约束模型
    4.4 均匀性土体剪切带分析
    4.5 参数变化对剪切带形成的影响分析
        4.5.1 剪胀应力比的影响
        4.5.2 回弹孔隙比修正系数的影响
        4.5.3 体积模量系数的影响
        4.5.4 颗粒破碎的影响
    4.6 小结
5 基于C3D20R单元的三维广义塑性Cosserat连续体模型
    5.1 三维Cosserat连续体理论
        5.1.1 Cosserat连续体理论基础
        5.1.2 Cosserat连续体应变分析
        5.1.3 Cosserat连续体应力分析
    5.2 广义塑性Cosserat连续体单元与本构理论推导及其程序实现
        5.2.1 单元理论及程序实现
        5.2.2 Cosserat连续体下的本构计算
    5.3 经典连续体UEL与网格依赖性分析
        5.3.1 均匀性土体UEL计算分析
        5.3.2 非均匀性土体UEL计算分析
    5.4 广义塑性Cosserat连续体UEL计算分析
        5.4.1 Cosserat非均匀性土体计算分析
        5.4.2 内部长度参数与粒径关系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斯点孔隙比插值计算公式
附录B MATLAB分点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7)裂隙岩体渗透性分析的细化管网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现状
        1.2.2 岩体裂隙特征参数研究现状
        1.2.3 裂隙岩体渗流建模及计算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基于摄影测量方法统计数据的岩体结构面三维建模及修正
    2.1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
    2.2 岩体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特征参数
        2.2.1 裂隙空间位置参数
        2.2.2 裂隙尺寸参数
        2.2.3 裂隙产状参数
        2.2.4 裂隙张开度参数
    2.3 岩体结构面三维模型参数修正
        2.3.1 直径修正与体密度修正
        2.3.2 缓倾角组深度修正
    2.4 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生成及优化
        2.4.1 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生成
        2.4.2 用于渗流计算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结构面网络等效管网模型的建立及渗流分析
    3.1 渗流管道模拟与模型渗流计算基本原理
        3.1.1 渗流管道模拟基本原理
        3.1.2 渗流计算基本原理
    3.2 等效管网模型生成及原始模型优化
    3.3 等效管网模型的渗流分析实例
        3.3.1 渗流关键路径识别
        3.3.2 研究区域渗流计算结果
    3.4 宏观尺度岩体表征单元体确定及渗透张量计算
        3.4.1 基本原理
        3.4.2 分析实例及部分均质区综合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细化沟槽流管网模型TPM的建立及渗流分析
    4.1 TPM管网模拟理论基础建立
        4.1.1 TPM渗流管道模拟理论的构建
        4.1.2 TPM模型渗流计算基本原理
    4.2 基于TPM的渗流特性分析实例
        4.2.1 分析实例
        4.2.2 TPM计算再分配功能
        4.2.3 沟槽流特征显示与比较
    4.3 基于TPM的均质区Ⅰ~Ⅳ渗透张量计算结果分析与验证
        4.3.1 计算结果分析
        4.3.2 计算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场址区渗流特性有限元研究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几何参数
        5.1.2 应用REV等效渗透张量均质化模型
        5.1.3 模型约束及边界条件
    5.2 场址区渗流特性预测
        5.2.1 孔压计算结果(POR)及模型初步验证
        5.2.2 渗流等效流速计算结果(FLVEL)
        5.2.3 变换边界条件下的渗流计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耦合地下水文过程的流域气候水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udyko气候水文模式
        1.2.2 流域水文模型
        1.2.3 跨流域地下水流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
第2章 无参数E-P-S公式与三参数气候水文模型及其应用
    2.1 简化比例假设理论
        2.1.1 广义比例假设理论
        2.1.2 简化的比例假设理论
        2.1.3 无参数E-P-S公式
    2.2 三参数气候水文模型
    2.3 美国NLRB流域简介
        2.3.1 流域概况
        2.3.2 数据来源
    2.4 NLRB流域模拟结果分析
        2.4.1 对无参数E-P-S公式的检验
        2.4.2 三参数气候水文模型的表现
    2.5 三参数气候水文模型对Budyko模式的解译
        2.5.1 传统Budyko空间内的流域行为
        2.5.2 无参数E-P-S公式对Budyko空间的改进
        2.5.3 三参数气候水文模型的集总参数
    2.6 小结
第3章 考虑农田灌溉利用地下水的流域气候水文敏感性分析
    3.1 水文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模型改进
        3.1.1 基于Budyko框架的敏感系数
        3.1.2 考虑农田利用地下水的气候水文模型
    3.2 美国Illinois州典型流域及其农田面积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基础数据
        3.2.3 模型参数识别方法
    3.3 Illinois州典型流域模拟结果分析
        3.3.1 参数估计和模型表现
        3.3.2 自然状态水均衡的重建和农田影响对比
        3.3.3 干旱指数与E/P、C/P和 Q/P的年际变化
        3.3.4 农田对气候水文敏感系数的影响
    3.4 综合讨论
        3.4.1 三条Budyko曲线斜率的控制因素
        3.4.2 全部流域数据的集成敏感性分析
        3.4.3 地下水对农田抗旱的贡献
    3.5 小结
第4章 考虑潜水蒸发的新型气候水文模型及其应用
    4.1 在气候水文模型中耦合潜水蒸发
    4.2 鄂尔多斯高原典型流域及气候背景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流域气候与水文数据
        4.2.3 使用(P-Q)/P代替E/P分析
    4.3 鄂尔多斯高原典型河流的月径流模拟
        4.3.1 模型识别方法
        4.3.2 推广三参数模型到月尺度的尝试
        4.3.3 利用bcd-GE模型得到的改善
        4.3.4 关于潜水蒸发效应的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地下水流过程影响河流汇水范围的若干理论问题
    5.1 地表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如何重合
    5.2 如何确定地下分水线
        5.2.1 地下分水岭的传统概念及问题
        5.2.2 河间地块渗流的通用概念模型
        5.2.3 潜水面顶部与分水岭位置的模拟识别
        5.2.4 关于模型简化条件的讨论
    5.3 河流盆地的地下水流系统具有什么新特征
        5.3.1 Tóth模型的地下水流系统及其局限
        5.3.2 河流盆地通用地下水流场概念模型
        5.3.3 新型跨流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形成特征模拟
        5.3.4 新型跨流域地下水流系统的控制因素与水均衡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跨流域地下水流影响流域气候水文过程的多模型识别方法与应用
    6.1 量化跨流域地下水流的多模型方法
        6.1.1 概念性水文模型
        6.1.2 基于蒸散的水均衡模型
        6.1.3 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6.2 研究案例说明
        6.2.1 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条件
        6.2.2 海流兔河及其流域范围的不确定性
    6.3 海流兔河地区跨流域地下水流的量化识别
        6.3.1 概念性水文模型基流参数的识别
        6.3.2 基于蒸散遥感数据的水均衡评价
        6.3.3 三维地下水流系统的模拟识别
    6.4 在Budyko空间讨论跨流域地下水流对气候水文过程的影响
        6.4.1 跨流域地下水流对流域特征参数的独立影响
        6.4.2 对比跨流域地下水流和植被覆盖类型对流域特征参数的影响
        6.4.3 跨流域地下水流影响流域对干旱化的适应过程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箱形梁横向内力解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薄壁箱梁空间受力类型和薄壁杆件计算理论的发展
    1.3 薄壁箱梁横向内力的研究现状
        1.3.1 理论解析法
        1.3.2 数值分析法
        1.3.3 试验研究法
    1.4 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的研究现状
        1.4.1 理论解析法
        1.4.2 数值分析法
        1.4.3 试验研究法
        1.4.4 与箱梁畸变相关的其他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考虑箱梁畸变影响的单箱单室箱梁横向内力
    2.1 基本假定和分析模型
    2.2 基本公式的建立和优化
    2.3 数值算例
    2.4 参数影响分析
        2.4.1 腹板俯角变化
        2.4.2 箱室高宽比变化
        2.4.3 顶板与腹板刚度比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能量变分原理分析单箱单室箱梁横向内力
    3.1 分析模型
    3.2 反对称荷载作用下加支承框架的水平位移
        3.2.1 剪力差T引起的框架内力和水平位移
        3.2.2 反对称荷载P/2引起的框架内力和水平位移
    3.3 框架总势能及微分方程的建立
        3.3.1 横向弯曲应变能
        3.3.2 外部荷载势能
        3.3.3 纵向翘曲应变能
        3.3.4 微分方程的建立及其解
    3.4 反对称反向支承力引起的框架畸变横向弯矩
    3.5 数值算例及参数分析
        3.5.1 数值算例
        3.5.2 刚度比对畸变横向弯矩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单箱双室简支箱梁横向内力研究
    4.1 刚性支承的框架分析
    4.2 释放虚设支承的框架分析
        4.2.1 框架上各板件之间剪力差的关系
        4.2.2 畸变剪力差与板件剪力的关系
        4.2.3 框架横向内力计算公式
    4.3 数值算例
        4.3.1 侧向水平支承对刚性支承框架横向弯矩的影响
        4.3.2 侧向水平支承对框架最终横向弯矩的影响
        4.3.3 加载位置变化时横向弯矩分析
    4.4 参数分析
        4.4.1 中腹板厚度变化影响
        4.4.2 宽跨比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单箱单室箱梁畸变分析理论及畸变横向弯矩计算
    5.1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箱梁畸变荷载
        5.1.1 偏心竖向荷载分解的畸变荷载
        5.1.2 偏心横向荷载的分解
        5.1.3 支座有高差时不对称反力产生的畸变荷载
    5.2 基于畸变扇性坐标分析的单箱单室箱梁畸变理论
        5.2.1 畸变扇性坐标及翘曲应变能
        5.2.2 箱梁的横向弯曲应变能
        5.2.3 箱梁畸变控制微分方程及解法
        5.2.4 畸变正应力和畸变剪应力
        5.2.5 算例分析
    5.3 基于能量变分法的单箱单室箱梁畸变理论
        5.3.1 箱梁横向框架弯曲应变能
        5.3.2 箱梁畸变翘曲应变能
        5.3.3 畸变荷载势能及畸变微分方程
        5.3.4 畸变微分方程的初参数解法
        5.3.5 矩形截面箱梁畸变翘曲扇性坐标计算的分析
        5.3.6 算例分析
    5.4 基于板元分析法的单箱单室箱梁畸变理论
        5.4.1 箱梁各板件面内力系分析
        5.4.2 箱梁各板件面外力系分析
        5.4.3 畸变微分方程的求解和畸变翘曲正应力
        5.4.4 梯形截面箱梁的板元法畸变控制微分方程
        5.4.5 算例分析
        5.4.6 参数及畸变横向弯矩分析
    5.5 以腹板竖向挠度为未知量的单箱单室箱梁畸变理论
        5.5.1 矩形截面箱梁畸变微分方程
        5.5.2 箱梁横隔板和肋板挠度的关系
        5.5.3 文献中以腹板挠度为未知量的箱梁畸变微分方程
        5.5.4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等高度矩形截面单箱双室箱梁畸变效应研究
    6.1 双室箱梁畸变分析基本假定
    6.2 单箱双室箱梁截面尺寸及畸变荷载的分解
        6.2.1 单箱双室箱梁截面尺寸
        6.2.2 单箱双室箱梁反对称畸变荷载
        6.2.3 单箱双室箱梁正对称畸变荷载
    6.3 单箱双室箱梁反对称畸变的板元分析法
        6.3.1 反对称畸变的板元分析法
        6.3.2 单箱双室箱梁畸变荷载的整理
        6.3.3 单箱双室箱梁反对称畸变的微分方程
        6.3.4 算例分析
    6.4 正对称畸变荷载作用下箱梁的畸变效应
        6.4.1 正对称畸变时箱梁的角点畸变正应力比β
        6.4.2 正对称畸变的箱梁畸变翘曲惯性矩
        6.4.3 正对称畸变的框架横向抗弯惯性矩
        6.4.4 一半箱室结构正对称畸变微分方程
        6.4.5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箱梁桥面板横向弯矩计算工程应用研究
    7.1 工程概况
    7.2 桥面板计算的规定及相关理论
        7.2.1 公路桥梁设计规范对桥面板计算的规定
        7.2.2 关于箱梁长悬臂板的计算理论
    7.3 桥面板荷载分布宽度及弯矩计算
        7.3.1 箱梁顶板的荷载分布宽度和弯矩计算
        7.3.2 箱梁悬臂板的荷载分布宽度和弯矩计算
    7.4 箱梁畸变对顶板横向弯矩的影响
    7.5 对于箱梁桥面板计算的建议
        7.5.1 箱梁顶板弯矩
        7.5.2 箱梁悬臂板根部弯矩
    7.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考虑翼板横向位移影响的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箱梁剪力滞翘曲位移模式研究
        1.2.2 箱梁弯曲剪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1.2.3 箱梁弯曲自振频率研究
        1.2.4 箱梁弯曲强迫振动研究
        1.2.5 梁端约束条件和梗腋对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考虑翼板横向位移影响的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
    2.1 概述
    2.2 剪力滞翘曲位移模式及应力公式的建立
        2.2.1 弯曲变形状态分解
        2.2.2 翘曲位移及应力
    2.3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2.3.1 控制微分方程
        2.3.2 简支箱梁受集中荷载作用的剪力滞效应解答
        2.3.3 连续箱梁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剪力滞效应解答
    2.4 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的选择及几何特性计算
        2.4.1 翘曲位移函数选择
        2.4.2 翘曲几何特性计算
    2.5 算例分析
        2.5.1 简支箱梁算例
        2.5.2 连续箱梁算例
    2.6 本章小结
3 考虑剪力滞效应影响的箱梁弯曲剪应力实用计算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等截面箱梁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推导
        3.2.1 剪应力计算公式
        3.2.2 剪流坐标系下截面静面矩计算
    3.3 变截面箱梁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推导
        3.3.1 变截面箱梁剪应力传统计算方法
        3.3.2 变截面箱梁剪应力简化计算方法
    3.4 箱梁剪力滞翘曲剪应力计算公式推导
        3.4.1 等截面箱梁翘曲剪应力计算公式
        3.4.2 变截面箱梁翘曲剪应力计算公式
    3.5 算例分析
        3.5.1 等截面箱梁算例
        3.5.2 变截面箱梁算例
    3.6 本章小结
4 以附加挠度为剪力滞广义位移的箱梁弯曲自振频率研究
    4.1 概述
    4.2 考虑剪切和剪力滞效应影响的箱梁自振频率分析
        4.2.1 控制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4.2.2 微分方程的求解
        4.2.3 剪切效应自振频率
        4.2.4 初等梁自振频率
    4.3 等截面箱梁自振频率求解
        4.3.1 简支箱梁自振频率
        4.3.2 连续箱梁自振频率
    4.4 算例分析
        4.4.1 简支箱梁算例
        4.4.2 连续箱梁算例
    4.5 本章小结
5 以附加挠度为剪力滞广义位移的箱梁弯曲强迫振动研究
    5.1 概述
    5.2 考虑剪切和剪力滞效应影响的箱梁强迫振动分析
        5.2.1 控制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5.2.2 微分方程的求解
        5.2.3 初等梁强迫振动控制微分方程
    5.3 箱梁简谐振动的求解
        5.3.1 简支箱梁简谐振动
        5.3.2 连续箱梁简谐振动
    5.4 算例分析
        5.4.1 简支箱梁算例
        5.4.2 连续箱梁算例
    5.5 本章小结
6 梁端约束条件和梗腋对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6.1 概述
    6.2 梁端约束条件对箱梁静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6.2.1 静动力特性计算公式的建立
        6.2.2 静力特性算例分析
        6.2.3 动力特性算例分析
    6.3 梗腋对箱梁静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6.3.1 静力特性算例分析
        6.3.2 动力特性算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有限状态程序模型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风电机组多体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许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通用加工树模型假设检验的统计等价理论及其应用[D]. 杨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巨蜥的仿生机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 蒋开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船舶滑油系统的可视化仿真及其应用研究[D]. 李海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广义塑性Cosserat连续体模型及其应用[D]. 樊馥榕.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裂隙岩体渗透性分析的细化管网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王鑫永.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耦合地下水文过程的流域气候水文模型研究[D]. 韩鹏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箱形梁横向内力解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王兆南.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考虑翼板横向位移影响的箱梁弯曲静动力特性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张玉元.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有限状态程序模型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