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

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

一、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康喜彬[1](2020)在《人的困境与审美救赎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当代哲学中的某一派别与马克思,特别是与早期马克思的思想相融合,试图为解决当今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病提供方案,并为未来社会设计宏伟蓝图,在这一方面,当代美国着名哲学家、社会批判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是一个突出人物。马尔库塞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最有影响的社会理论家,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被赋予西德和美国学生运动“精神领袖”、“青年造反之父”、“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桂冠。甚至被与马克思、毛泽东相提并论,与二者并称为“3M”。他的着作被誉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迄今为止最成熟的剖析”。乌托邦社会主义是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对人的解放、对自由的全新构想,是人的观念变革的先导。它虽然在科学和技术的意义上不可接受,但作为人的意识的可能性却永远存在,并将成为人类解放的一种灵感。马尔库塞一再强调其所倡导的是对传统乌托邦的终结,新的社会发展已经重新定义未来的乌托邦概念。作为一个反潮流的思想家,马尔库塞的思想是激进的,他思想中的空想成分无处不在。从其哲学和意识形态起源看,他确实继承了西方批判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一般说来,马尔库塞思想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海德格尔——黑格尔——马克思构成的哲学基础;另一个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与元心理学构成的人类学基础。前者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全面批判”,后者是对理想社会的“重新构建”,这二者构成了其理论发展的两大核心,本文也紧紧围绕这两大核心阐述马尔库塞思想的起源、发展、高潮与归宿。论文内容(从绪论到结论)一共分成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部分,围绕设定的主题介绍选题背景、阐述研究意义,同时,也涵盖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通过分析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论起源、生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对其思想带来深刻变革的三位导师:海德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并围绕三位导师创立的哲学流派所涉及的哲学思想予以继承和发展。概括出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思想奠基。第3章侧重表述了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分析,多维度揭露物质丰裕背后人性的全面异化。马尔库塞以批判实践的方式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前列,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等理论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第4章以马尔库塞的“艺术—美学”思想为中心,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为新社会建立而进行的革命这些政治实践问题,与感性解放的审美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了美学思想在其晚期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重建作用。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体现了其本人的批判立场,将批判矛头完全指向了现世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当代发达工业社会,这种带有浓烈批判色彩的美学理论融合了人类崇尚自由的心理,与人的解放学说串联到一起,由此可见,这一思想建构在马尔库塞哲学思想当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第5章从早期《德国艺术小说》作为学术起点,到晚期代表作《审美之维》的发表,马尔库塞的思想经历了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形式,这是对重新回归早期理论框架的诠释。“审美之维”紧紧抓住了人性之美,以人的解放思想为理论基石,铺筑一条构建“乌托邦”的路径。文章最后,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批判性解读,论述了其理论的精神意旨和当代价值。当今社会已经缔造了辉煌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科技文明,在这一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被赋予全新的定义,理论价值也渐次升华,这是新时代的大趋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借鉴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研究成果,许多正面、反面的事实告诉我们:理解和研究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有助于我们开辟新的视野,发展新的概念,进入新的境界。在西方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百花园”中,无疑马尔库塞的理论体系是较为引人注目的。所以,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时,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倾注更多的精力,也自在情理之中。

何琳[2](2020)在《档案审美价值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

王金凤[3](2020)在《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名着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阅读名着能够丰富学识,陶冶情操,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以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设有“名着导读”板块,却一直被附在教科书后面,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2016年投入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开始重视学生对名着的阅读,把“名着导读”板块附在教学单元之间,正式纳入教学层面。可实际情况却是,“名着导读”得到重视,但仍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名着导读”教学和阅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对话——交流”理论恰好可以为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提供具体指导。所以,本文从教学角度入手,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教学策略。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分别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论述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客观分析了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研究现状。最后归纳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对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进行概述。首先,从结构布局与选文系统这两个方面对“名着导读”这一板块进行阐述。其次,分析“名着导读”教学具有两个特点:重视教师引导和学生阅读;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密切性。最后阐述“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部分运用归纳分析法结合当前研究文献概括出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是教学准备中:教师备课比较随意,学生预习态度较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环节欠佳,学生课上缺乏交流;练习提升中:教师教学评价单一,学生阅读习惯不好。然后再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论述接受美学理论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对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以及“对话——交流”理论进行细致说明,然后详细论述接受美学核心观点与“名着导读”教学之间的契合度,接着又在此基础上得出接受美学指导“名着导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结论。第四部分依据接受美学理论对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提出教学策略,分别是基于接受美学的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过程策略、练习提升策略。教学准备策略下,依据“期待视野”观点,从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和学生预习把握名着这两个方面具体展开;教学过程策略下,依据“接受心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观点从教师导入名着、指导读书方法、展开生本对话、丰富文本意义这几个方面提供教学策略;练习提升策略下,依据“期待视野”观点,从制定名着阅读计划、注重多元化评价和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从而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改变教学评价单一的状况。最后,本文在附录部分设计了一篇关于“名着导读”之《西游记》的教学设计,以期对解决当前“名着导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改善“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扩大其阅读量,丰富其精神世界。

邹诗洁[4](2020)在《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在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时代,生活美学主义盛行成为行业风口。民宿、精品酒店等旅游住宿新业态发展迅猛,对业内企业一线员工职业审美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滞后,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紧迫需求。《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回应行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诉求,培养学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职业审美素质拓展类课程开发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把握行业需求及中职相关职业美育现状,发现问题,探索方案,将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开发《休闲生活美学》课程。通过,调研中职酒店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以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与组织。最后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为例,于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探索中获得反馈,提出该校相关课程开发及其教学实施策略和建议。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和研究创新,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新研究,对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和研究成果等进行归纳述评,明晰研究范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良好基础。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将休闲生活美学等核心概念界定明晰,辨析休闲、酒店等概念以界定研究适用的概念范围。以全人教育理论支撑课程理念与伦理基础,将斋藤百合子日常生活美学理论和当代住宿业提质发展相衔接,以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指导课程开发思路,再以体验学习理论指导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三部分《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探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行业及中职学校现状,客观评价现有资源条件与问题不足,切实了解行业需求与中职酒店专业对人才审美能力素质的培养情况。基于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调研,提取典型岗位任务和对中职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课程定位,以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素质为导向定位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拟定课程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提出课程教学评价策略与保障措施。第四部分在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典型课例《咖啡文化之美》的教学实践探索。选择《咖啡文化之美》为典型课例,在该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实践尝试,发现不足、了解授课难度、获得评价反馈等一手数据。提出该校相关课程开发及其教学实施策略和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了解授课难度,获得真实反馈。第五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和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休闲生活美学》作为素质拓展类课程可在中职二年级开设。中职二年级学生具备学习课程的能力素质基础。休闲生活美学》课程亦能融入相应课程体系。第二,以模块式开发及组织《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可据不同课程体系及专业情况灵活安排,在内容上基本涵盖酒店需要的相关职业审美能力与知识,评价方式新颖可回顾,总体推广性强。本文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创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酒店专业与生活美学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尚属空白。将生活美学理论落实于酒店相关行业,丰富研究生活美学的实际载体,拓宽其研究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意义。第二,课程创新。目前中职酒店专业独立的职业美育课程暂无。《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不同于普及类通识美育课程,并在美育课程的职业化方面做出突破,使课程更具职业针对性,在增加审美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更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尝试打破美学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偏向,摆脱理论化审美课程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结合工作情景体验及工作坊实践“三位一体”,实现课程实施体系创新。《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对接行业新业态发展和中职人才培养新要求,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将继续《休闲生活美学》课程的落地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课程模块教学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合衔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质量提升与辐射影响。

郭美娜[5](2020)在《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活动及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蔡元培是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末活跃于中国政治、教育和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不仅在教育及其美育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形成其重要思想,而且长期担任政府文化艺术相关机构领导人,广泛参与社会文化艺术活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色彩的文化艺术管理思想。蔡元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教育。在晚清至民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背景下,蔡元培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一起自觉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投身社会、教育及文化活动,立志启发社会民智。他在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便提出“美育”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政府层面的方针政策。蔡元培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均担任教育及文化艺术机构的要职,他主持制定政策法律法规,推动设置文化艺术机构与行业组织,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成立文化艺术类基金会,作出突出的贡献。他广泛参与社会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予以全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文化艺术机构与艺术院校建设,以及音乐、美术、电影等领域,均付出极大的热忱和努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果。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的实践活动,使蔡元培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鲜明特点的文化艺术管理思想。在其基本内容方面,美育思想是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重要基础与支撑,科学理念成为其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还包括文化艺术管理的“监察”理念、社会“普及”思想,以及去“行政化”与“民主”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制控与美育的融合、传播与科技的相谐、宏观与微观的衔接、普及与教化的统一。这一管理思想还包括蔡元培对文化艺术管理方法的探索。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活动具有丰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价值上,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和鲜明的现代特色,是其教育、美育及管理思想等在文化艺术管理领域的延展与深化;在实践价值上,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施行,推进了民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普及与开展,影响了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文化艺术行业组织的建设,促进了艺术企业与实体的建设与发展。蔡元培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生探索以及积淀而成的管理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影响与启示性意义。蔡元培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与其个人的事业及经历密切相关,更受到中国特定时期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其文化艺术管理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客观与理性地辨析其思想体系中的全部内容,厘清其内容构成的优势与局限,正是对这份文化遗产最好的继承。

陶佳宁[6](2020)在《朗西埃的电影政治美学研究》文中提出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当代美学家、理论家,其研究涵盖文学、哲学、绘画、艺术等诸多领域。作为法国着名左翼学者,朗西埃的美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政治主导的特征。他对政治和美学的概念都进行了重新界定,以“可感性的分配”在二者之间建起共通连接。“可感性的分配”(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是朗西埃政治美学的理论核心,对感性进行重新分配,能打破基于工具理性的等级分配和社会治安秩序,创造出一个由新的参与者构成的审美共同体。朗西埃将自己的政治美学理论渗透和辐射到电影领域,他认为,电影艺术作为当代一种新的政治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解散正常的句子与影像的关系、打破治安秩序下的等级分割,以及破坏所谓“正确”的观看、言说与行动的方式,形成对感性分配秩序的重组,从而为政治与美学的关联提供连接思想与实践的平台。朗西埃赋予影像以政治化的形式与功能,将运动影像内在的美学秩序和逻辑延伸到对电影政治的总体思考。通过对电影语言、电影叙事和电影接受等问题的深刻透视,贯通从影像生成到运作机制的理论序列,形成了独具朗式特色的电影政治美学。从电影角度切入来解读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对与电影理论和美学研究意义重大。但由于过去相关译着较少,国内学界缺乏对朗西埃的电影理论的集中关注和深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近年来朗西埃相关译着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影片阅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朗西埃电影政治美学的内部世界,在总体把握朗西埃思想体系的基础上,以当代美学视域为中心,探讨电影内部的政治美学互融互渗的特性,从而完成朗西埃电影政治美学形塑。根据上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拟展开对朗西埃电影理论的研究:首先,受到阿尔都塞科学社会主义、福柯的知识权力论与考古学,以及康德、阿伦特等多重理论的影响,朗西埃形成了以“可感性的分配”为核心的政治美学思想,这也是他将电影问题与政治美学结合起来思考的重要连接点。其次,朗西埃将电影作为具体直接的视觉影像本身,将图像句子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作为电影形式的破坏力量,以此打破各种传统的感性分配秩序。此外,基于运动影像的内在悖论,朗西埃对影像内部感性元素的重新安排和布置,凸显了影像再现功能与表现功能的矛盾冲突,揭示出“运动”话语霸权背后的解放内涵。最后,我们可以从接受角度把握朗西埃电影美学的政治性。观众通过影像参与社会实践和艺术话语的构建,冲破被动观看的束缚,改变了主体对自身的“位置”和可能性的认知,进而为“改变世界”的政治行为提供可能。朗西埃的电影理论集中体现着政治美学的逻辑演进和理论特质,对艺术介入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的身位及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引导。我们要重视朗西埃电影理论体现出的问题性、颠覆性以及生命力,这对电影美学和政治研究,甚至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曹艳霞[7](2020)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想……》(节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想……》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创作的一部意识流小说。该小说采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创作手法,通过主人公拉尔夫的思维实验和海伦的日记展现了人物真实的意识活动,揭示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与对话。值得一提的是,《想……》在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上体现出意识流作品的独特魅力,同时包含大量的审美信息。为了再现源文本的审美信息,本文以《想……》的汉译为基础,结合翻译美学理论,分析了审美客体在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审美信息,并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模仿”、“改写”和“增补”等策略在忠实再现源文本审美信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认为,翻译美学理论对《想……》及其他意识流小说的解读和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蔡敏[8](2020)在《肖恩·库比特的数字美学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深化,大量数字技术、数字媒介、数字艺术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涌出,人们的审美方式、审美态度、审美价值等也在不知觉中走向“数字化审美”。与此同时,数字美学也应运而生,并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历史的舞台。数字美学理论是数字时代中以机器或网络等数字介质作为载体或呈现方式的数字艺术实践经验的升华,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数字艺术实践,它关涉数字化生存下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经验,其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人类与数字共享的世界。然而,由于数字美学理论从兴起到目前只有短短不到四十年,仍然是较新的研究对象,加之其理论本身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因而其理论成果并不多。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对数字美学理论进行探索就显得更为重要。肖恩·库比特是西方数字美学理论研究中极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他不仅对数字美学理论做出了深刻的批判性研究,还致力于找寻种种可替代方案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以期构建一个可期待的、具有创造性的未来。其视野的广阔、研究的深度以及务实乐观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究的。因此,笔者选择以肖恩·库比特的数字美学理论作为专题研究,以期从这一专题研究中,为数字美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为数字艺术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一些参考。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渊源,以西方美学史为线索梳理数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数字”与“美学”之间的联系,探索数字美学理论的理论渊源以及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基础,为后续阐述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具体构成和特征作铺垫。第二部分论述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构成,即以数字阅读、数字成像、数字音频、数字网络四种不同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分别论述这四种媒介所呈现的非物质化状况及其相关理论阐述;另一方面,分别论述与其相对应的以数字艺术为实践对象的可替代方案及其相关实践。第三部分将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其特征归纳为理论性与实践性、全球性与民主性、颠覆性与回归性、重新物质化四点,并对其作出具体论述。第四部分从对数字美学的规范、对传统美学的挑战、对艺术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阐述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价值,并对库比特数字美学的全貌做一个归纳总结。

王旭雯[9](2020)在《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写作是一门“情动而辞发”的艺术,是表情达意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但目前写作教学受到高考的隐性指挥棒的影响,作文教学偏重当堂训练,导致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因此,本文以高中作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写作美学为理论基础,在现代视角下审视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和中国现代美学理论,探寻写作活动的实质,还原写作活动作为意象生成与领悟的情感活动、有序延展的思维活动、和谐原则的美育追求的多方位独特价值。本文基于对高中生写作心理的问卷调查和归因分析上,尝试构建写作美育的课程体系。从写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思维训练、修改评价三个角度将写作美育的内涵价值与语文课程特点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在最重要的实施策略中,总结出两条路径。一方面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语文课程为主要载体。创设审美情境,促进意蕴世界生成,从而获得感性体验,再通过选材、构思、表达的一般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赋形”“渲染”等写作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有序真实美好的表达。另一方面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活动课程为辅助载体,重视组建文学社团、班会课、课外实践活动和体验式校本写作课程开发,在过程中发挥写作育人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将采用行动研究,分析已无形渗透写作美育特点的名师课例,总结具体的写作教学经验。并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反思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断探求写作美育优化路径,立足写作活动本身,力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

刘晶[10](2019)在《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图像化”的世界,视觉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战略工具。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本文聚焦于“政治视觉修辞”,针对政治修辞研究的“视觉缺位”和视觉修辞研究的“政治盲区”,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批判性话语分析法、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理论框架的搭建和表征实践的分析。本文首先揭示了图像与政治的原生关系,通过爬梳修辞学、政治修辞学和视觉修辞学的经典文献,在理论发展的脉络和流变中深入把握政治视觉修辞的概念——是政治修辞与视觉修辞的视界融合,是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实现特定政治诉求的传播活动。本文的分析指出,政治视觉修辞具有静态的理论维度和动态的表征机制两个面向。在理论维度,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是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外延指文本的构成形式,通过五种方式传递内涵,基本特征是具有明确政治意图、象征性图像及与受众交流。基于生产者视角的费尔克拉夫三维分析和传受交互视角的接受美学思想,本文建构了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其中,文本分析是核心,探讨文本“讲什么”和“怎么讲”;话语实践探究文本“如何生产意义”;社会实践研究文本“意义生产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动态的表征机制上,政治视觉修辞通过文本、过程和社会表征,共同缔造政治意义——文本表征是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过程表征是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社会表征是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基于生产者视角的文本表征是修辞生产的基础,基于受众心理的过程表征是修辞传播的依据,基于政治价值的社会表征是修辞作用的根源。在理论维度的政治视觉修辞分析,需要实践检验。本文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国际传播实践为对象,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多种方法,分析比较中外政治视觉修辞表征。发现中国政治视觉修辞运用对比、因果、递进的图形逻辑,引发观者对“真理”概念的关注与肯定;西方则通过隐喻、二元结构、互文性与连贯性方式,奠定幻想主题的深层反讽结构,反映出意识形态偏见。中外呈现三组显着差异:审美感性VS科学理性;情绪化的政治认同VS离间性的政治认同;简单归因VS复杂归因。本文认为,政治视觉修辞研究需要哲理性的反思。在本体论维度,应警惕符号淹没现实、情绪影响认知、游戏战胜意义的隐忧;在认识论维度,应重视精神表征与物质表征协调发展,展开双向度的修辞演绎,重返质询的修辞情景,多层联动奠定信任的修辞基调;在价值论维度,提倡审慎地看待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重返本质的政治视觉修辞;在方法论维度,应探索符合政治视觉修辞特性的多元方法,回归人文科学的人性关照。本研究对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梳理和阐释,回应了政治传播视觉转向的迫切需求,藉由修辞学统合了原本孤立的政治性和视觉性,开启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理论起点。本文关于政治视觉修辞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确立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理论面向,为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

二、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人的困境与审美救赎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思想奠基
    2.1 关注“人的存在”的哲学认知
        2.1.1 胡塞尔现象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2.1.2 存在论直观范畴与“存在”系词
        2.1.3 对具体哲学的追求
        2.1.4 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扬弃
    2.2 劳动的异化,生命的贬损
        2.2.1 从存在主义哲学到具体哲学的转变
        2.2.2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析
        2.2.3 异化劳动理论的衍变
    2.3 人性的升华与本能理论
        2.3.1 关于人的生物本能理论
        2.3.2 “额外压抑”产生变革社会的必要性
        2.3.3 “非压抑性升华”社会的理想模式
        2.3.4 美学理论与政治实践的提出
第3章 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人的困境”的批判性认知
    3.1 马尔库塞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3.1.1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
        3.1.2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兴起
    3.2 经济领域批判
        3.2.1 病态的富裕社会
        3.2.2 劳动关系的异化
        3.2.3 技术理性与技术控制
    3.3 政治领域批判
        3.3.1 没有反对派的政党
        3.3.2 新的控制形式
        3.3.3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3.4 文化领域批判
        3.4.1 意识的操纵
        3.4.2 艺术的失落
        3.4.3 语言的滥用
第4章 马尔库塞“审美救赎”的路径选择
    4.1 重建感性审美王国
        4.1.1 新感性观的提出
        4.1.2 培育新感性的必然性
        4.1.3 艺术的新感性理论
    4.2 自然的审美解放
        4.2.1 自然解放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4.2.2 自然解放与新感性的关系
        4.2.3 自由、感性引导自然的真正解放
    4.3 艺术革命的审美之路
        4.3.1 艺术的政治实践
        4.3.2 艺术的资本主义秩序
        4.3.3 艺术的颠覆力
        4.3.4 艺术的现实形式
第5章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评析与启示
    5.1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论缺失
        5.1.1 对科技异化的误解
        5.1.2 对主观感性的偏重
        5.1.3 对革命主体的迷思
    5.2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意旨与现实意义
        5.2.1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意旨
        5.2.2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对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3)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
    (一)“名着导读”板块概述
        1.“名着导读”结构布局分析
        2.“名着导读”选文系统分析
    (二)“名着导读”教学的特点
        1.重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
        2.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密切性
    (三)“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
        1.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名着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备课比较随意,学生预习态度较差
        2.教师教学环节欠佳,学生课上缺乏交流
        3.教师教学评价单一,学生阅读习惯不好
    (二)“名着导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阅读兴趣较弱
        2.教师教学存在功利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3.传统教学评价影响深,学生学业比较繁重
三、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释读
        1.读者中心论
        2.期待视野
        3.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4.“对话—交流”理论
    (二)接受美学与“名着导读”教学的契合度
        1.“读者中心论”与学生的阅读主动权相契合
        2.学生的“期待视野”与“名着导读”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3.文学名着具有诸多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4.学生阅读名着就是学生与名着的“对话—交流”
    (三)接受美学指导“名着导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运用“读者中心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运用“期待视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召唤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
四、接受美学指导下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接受美学的教学准备策略
        1.依据期待视野,教师设计教学目标
        2.依据期待视野,学生预习把握名着
    (二)基于接受美学的教学过程策略
        1.依据接受心境,激情导入名着
        2.依据教材特点,指导读书方法
        3.依据期待视野,展开生本对话
        4.依据召唤结构,丰富文本意义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练习提升策略
        1.制定名着阅读计划,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2.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3.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期待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行业发展需要:消费升级推动新业态发展呼吁生活美学
        2.审美教育需要:精致消费文化催生审美能力素质新要求
        3.课程开发需要:中职课程改革实践呼唤审美课程新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创新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文献研究综述
        1.国外生活美学研究综述
        2.国内生活美学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休闲生活美学
        2.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3.中职酒店专业
    (二)理论基础
        1.全人教育理论
        2.斋藤百合子日常生活美学理论
        3.学习领域课程理论
        4.大卫·库伯体验学习理论
三、《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探索
    (一)前期调查研究
        1.行业调研数据分析
        2.中职调研数据分析
        3.调研结论
    (二)岗位工作过程、典型任务及能力分析
        1.中职酒店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2.休闲生活审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中职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分析
    (三)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设计
        1.目标定位
        2.内容设计
    (四)课程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
        1.课程教学大纲
        2.课程实施方案
    (五)课程教学评价与保障措施
        1.课程教学评价
        2.课程保障措施
四、典型课例:《咖啡文化之美》
    (一)课例背景
        1.课例选择
        2.实施对象
    (二)教学准备
        1.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
    (三)教学实施
        1.教案设计
        2.实施条件
        3.实施过程
    (四)评价与反思
        1.教学评价
        2.教学反思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二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职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四 课例实施场景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活动及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关于蔡元培研究的相关着作
        二、高平叔对蔡元培的研究
        三、关于蔡元培研究的集中点与新成果
        四、关于蔡元培文化艺术实践与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梳理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的实践轨迹
        二、分析蔡元培作为文化艺术管理的主体及其职责的履行
        三、阐释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
        四、总结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活动的方式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范围、方法以及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晚清至民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文化特征
    二、蔡元培知识结构中“中学”与“西学”的融合
    三、历史发展机遇
第二章 蔡元培作为文化艺术管理主体及其职责的履行
    第一节 行政职能的政府管理
        一、1912-1927(中华民国教育部总长、北大校长时期)
        二、1927-1937(大学院院长、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时期)
    第二节 履行社会职能的文化艺术行业组织管理
        一、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二、文化艺术团体
    第三节 作为政府辅助的公共文化机构管理
        一、不同层级的博物馆
        二、图书馆
    第四节 艺术基金会
        一、“庚子赔款”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对文化艺术事业的介入
第三章 蔡元培对文化艺术管理活动的参与及指导
    第一节 博物馆活动
        一、组建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院与甪直保圣寺委员会
        二、倡议筹建国立中央博物院
        三、其他相关博物馆活动
    第二节 戏剧与电影活动
        一、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二、《教育法令汇编》与《电影检查法》
        三、左翼文化团体与国产电影比赛
        四、其他相关戏剧与电影活动
    第三节 美术活动
        一、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发端
        二、美术期刊与杂志
        三、其他相关美术活动
    第四节 音乐活动
        一、由“音乐研究会”到“音乐传习所”
        二、提倡与鼓励《音乐杂志》的发行
        三、蔡元培、陈立夫建议设立国乐馆
        四、其他相关音乐活动
    第五节 对相关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及指导
        一、公共文化设施方面
        二、其他文化艺术活动方面
第四章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
        一、美育思想是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重要基础与支撑
        二、科学理念成为其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艺术管理的“监察”理念
        四、文化艺术的社会“普及”思想
        五、“去行政化”与“民主”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制控与美育的融合
        二、传播与科技的相谐
        三、宏观与微观的衔接
        四、普及与教化的统一
第五章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 制定文化艺术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
        一、推动制定《电影检查法》
        二、制定《中央博物院与中央研究院合作暂行办法》
    第二节 依靠行政管控与文化艺术机构的倡领
        一、担任教育部总长与增设社会教育司
        二、大学院院长兼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
        三、社会与民间的文化艺术机构与团体
    第三节 借助经济手段调节
        一、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筹建
        二、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筹建
        三、博物馆的维护
        四、鼓励社会与民间力量捐赠
    第四节 引导与监督社会舆论导向
        一、社会监督
        二、刊发期刊与杂志
    第五节 提倡“展示性”的传播手段
        一、大力提倡“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艺术普及的方式
        二、倡议、运用“展览会”的形式
第六章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第一节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局限
        一、影响与经验
        二、局限性
结论
附录:有关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活动及其思想的大事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朗西埃的电影政治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朗西埃电影政治美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到福柯的政治哲学
        一、对阿尔都塞的继承与批判
        二、对福柯政治哲学的借用与发展
    第二节 朗西埃政治美学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朗西埃政治美学的影像转向
        一、朗西埃电影理论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对德勒兹电影理论的借鉴和反拨
第二章 影像的生成:从叙事手段到感性在场
    第一节 何为影像与影像何为
        一、影像的异质性
        二、影像的客观性
    第二节 图像句子与大型并列
        一、句子功能与影像功能
        二、共同尺度与大型并列
    第三节 辩证和象征蒙太奇:从辩证撞击到神秘共现
        一、辩证蒙太奇
        二、象征蒙太奇
    第四节 电影共产主义的命运
        一、电影作为共产主义机器
        二、从希区柯克到维尔托夫
第三章 秩序的打破:从“无分之分”到“可感者”
    第一节 可感性的重新分配
    第二节 艺术的三种体制
        一、影像的伦理体制
        二、艺术的再现体制
        三、艺术的美学体制
    第三节 被挫败的电影寓言
        一、再现体制与美学体制的冲突
        二、电影矛盾寓言的影像表达
        三、矛盾寓言如何践行政治平等
第四章 “观看”的解放:从无知的教师到被解放的观众
    第一节 智识平等与主动观看
    第二节 剧场政治与美学革命
        一、艺术家如何平等间离
        二、观众如何主动参与
    第三节 电影接受与审美解放
    第四节 解放理论的政治美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想……》(节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Research Background
    Main Contents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2.1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outside China
        1.2.2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
    1.3 Aesthetic Constituent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3.1 Aesthetic Object
        1.3.2 Aesthetic Subject
        1.3.3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Chapter Two Features of Thinks…
    2.1 Introduction to David Lodge and Thinks…
        2.1.1 David Lodge and his Aesthetic Thoughts
        2.1.2 Introduction to Thinks…
    2.2 Features of the Text
        2.2.1 Phonetic Feature
        2.2.2 Lexical Feature
        2.2.3 Syntactic Featur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3.1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3.2 Imitation
        3.2.1 SL-oriented Imitation
        3.2.2 TL-oriented Imitation
    3.3 Rewriting
        3.3.1 Rewriting Phrase
        3.3.2 Rewriting Sentence Structure
    3.4 Amplification
    3.5 Summary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8)肖恩·库比特的数字美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论文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溯源
    第一节 数字与美学
        一、数字文化的历史溯源
        二、数字美学的理论溯源
    第二节 库比特的数字美学理论的基础
        一、对媒介的理解和认识
        二、对美学的理解和期望
第二章 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构成
    第一节 数字阅读——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媒介
        一、关于数字阅读的批判性阐释
        二、重塑数字阅读的艺术实践
    第二节 数字成像——以图像、影像为载体的媒介
        一、关于数字成像的批判性阐释
        二、重塑数字图像的艺术实践
    第三节 数字音频——以声音为载体的媒介
        一、关于数字音频的批判性阐释
        二、重塑数字音频的艺术实践
    第四节 数字网络——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介
        一、关于数字网络的批判性阐释
        二、重塑数字网络的艺术实践
第三章 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特征
    第一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数字美学的基本特征
        一、对“协同文化”的理论批评
        二、对数字艺术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全球性与民主性:数字美学的内在构向
        一、数字艺术的全球性与民主性
        二、数字媒介的全球性与民主性
    第三节 颠覆性与回归性:数字美学的核心特征
        一、对技术理性的颠覆
        二、对世界物质性的回归
    第四节 重新物质化:数字美学的活动范式
        一、“主体性”意义的重新理解
        二、自我、他者、世界的相互渗透
第四章 库比特数字美学理论的价值
    第一节 对数字美学的规范
    第二节 对传统美学的挑战
    第三节 对艺术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写作美学的内涵及价值探究
    第一节 写作美学的内涵
        一、写作美学视阈下写作活动的实质
        二、写作美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写作美学的地位明确
        一、写作美学与写作美育的关系
        二、写作美学与语文美育的关系
    第三节 写作美学的特点
        一、理想性
        二、实践性
        三、审美性
第二章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体系构建
    第一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二、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写作美育的目标
        一、写作美育课程的定位
        二、写作美育的课程目标
    第三节 写作美育的内容
        一、情感体验方面
        二、写作思维训练方面
        三、修改与评价方面
    第四节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写作美育以语文课程为主要载体的实施策略
        二、写作美育以活动课程为辅助载体的实施策略
第三章 高中语文写作美育的实践探究
    第一节 名师写作美育的实践
        一、黄厚江“共生写作”理念和课型介绍
        二、由共生写作窥见写作美育
        三、共生写作带来的启发
    第二节 写作美育教学案例设计分析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学生作品成果的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实践课例的写作美育反思
        一、教学前期准备的反思
        二、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反思
结语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思路与目标
    1.6 研究难点与创新
2 政治视觉修辞的历史溯源
    2.1 早期人类社会:人是图像化的产物
    2.2 封建社会:偶像恐惧与偶像崇拜的权力纠葛
    2.3 民主社会:浸淫于图像的现代政治
    2.4 政治视觉修辞实践的未来
3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演变
    3.1 修辞学理论的演进:从人文主义、风格主义到哲学回归
    3.2 政治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从政治质询到政治话语实践
    3.3 视觉修辞学理论的嬗变:从图像研究走向图像批判
    3.4 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生成:政治性与视觉性的融合
    结语
4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维度
    4.1 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与外延
    4.2 政治视觉修辞的基本特征
    4.3 政治视觉修辞的图像构成要素
    4.4 政治视觉修辞的功能
    4.5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
5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机制
    5.1 政治视觉修辞的文本表征机制: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
    5.2 政治视觉修辞的过程表征机制: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
    5.3 政治视觉修辞的社会表征机制: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
6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分析——以YOUTUBE上的“一带一路”倡议视频为例
    6.1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6.2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表征:去意识形态化的诗意框架
    6.3 西方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分析:讽刺框架中的意识形态抨击
    6.4 中外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差异:崇“美”/重“真”、一元/二元认同、简单/复杂归因
    结语
7 结语:政治视觉修辞的反思与出路
    7.1 政治视觉修辞本体论的追问
    7.2 政治视觉修辞认识论的反思
    7.3 政治视觉修辞价值论的探索
    7.4 政治视觉修辞方法论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奖励
致谢
附图

四、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的困境与审美救赎 ——马尔库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 康喜彬. 吉林大学, 2020(03)
  • [2]档案审美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 何琳. 湖北大学, 2020
  • [3]接受美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金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D]. 邹诗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蔡元培文化艺术管理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 郭美娜.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朗西埃的电影政治美学研究[D]. 陶佳宁. 山东大学, 2020(10)
  • [7]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想……》(节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曹艳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8]肖恩·库比特的数字美学理论研究[D]. 蔡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写作美学理论视阈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王旭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D]. 刘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