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双语者的英语教育潜力——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分析

汉中双语者的英语教育潜力——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分析

一、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潜能所在——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锡琳[1](2021)在《单语者与双语者英语成绩对比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所民族中学为例》文中认为

李英浩,张京花[2](2015)在《阈限和发展性依存理论框架下的少数民族多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学生除了要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外,还要学习外语(一般为英语)。少数民族语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基于双语基础上的英语教育,即第三语言教育。目前研究表明,双语者在学习第三语言时,其认知潜能和元语言意识优于单语者,双语程度在第三语言学习的初期与第三语言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Cummins的"阈限理论"和"发展性依存理论"从理论上阐明了多语学习者的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于引入第三语言的时间问题,本文认为早学与晚学没有差异。最后,简要分析了欧洲和中国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实践,指出了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

阿斯罕[3](2015)在《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究蒙古族三语人语言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丰富三语习得理论并扩展多语现象中的语言认同研究,还能为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提供有力的实证基础,进而解决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折射出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为改进少数民族工作提供理论启示,落实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多语人语言认同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将少数民族外语学习者置于多语现象研究范式,从多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认同研究,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多学科视角,研究了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并试图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的指导下回答以下问题:(1)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是什么?(2)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语言认同?(3)他们的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有什么联系?研究采用了批判民族志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分析四位蒙古族三语人的社会生活轨迹,通过深度访谈、日常生活观察、研究者反思日志、个人通讯等手段收集相关文本资料。本研究发现,一、蒙古族三语人具有以蒙语为首要性和基础性的多重语言认同。他们用“心、手、眼”的比喻来描述蒙语、汉语和英语对他们的意义,三种语言从表面上看“各司其职”,也可以因不同的语言环境而出现功能上的重叠,但现实中蒙语作为蒙古族人的母语,是文化传统的载体,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具有其它两种语言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受到了社会语言场域的转换、教育场域中语言资本及其不平等分配以及个人语言资本积累及其结构变化的影响;三、蒙古族三语人的蒙、汉、英三种语言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轨迹中分别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本研究呈现了四位蒙古族三语人丰富的语言生活,揭示了其语言认同特点,并提出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环境,促进多语教育模式发展以及提高多语人的自我认识三种研究启示。

于春梅[4](2011)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 ——以图们市一高中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学习策略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而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更是重中之重。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效果之间呈正相关,因此研究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策略对英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研究有着重要帮助。目前,国内虽然有很多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而且其中也有一些关于少数民族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但专门针对朝鲜族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几处于空白。本论文以延边地区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为研究总体,以图们第一高中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与迁移理论,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了394名朝鲜族高中学生253名汉族高中生,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2.朝鲜族普通高中学困生与优良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差异;3.朝鲜族普通高中与汉族普通高中英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差异;4.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策略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关进行探讨,通过统计分析,形成以下研究结果:1.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情况处于“使用情况一般(2.5-3.4)”的状态。按使用频率高低排序为:情感策略(2.887)——认知策略(2.811)—资源策略(2.659)——交际策略(2.605)——元认知策略(2.601)。在各种策略使用中,元认知策略是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学困生与优良生在学习策略运用方面进行比较时,两者差异最明显的一个策略项。2.朝鲜族与汉族普通高中英语学生的学习策略存在显着差异(P<0.01),汉族学校均高于朝鲜族高中生,尤其表现在资源策略的使用上,而朝鲜族学困生在这一项上与朝鲜族优良生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具体表现为优良生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学困生。3.被调查的朝鲜族高中英语学困生中64.9%的学困生汉语处于中低水平,不能自如运用汉语,使得学习策略中相关项的使用频率值偏低。4.调查中,朝鲜族高中英语学困生中属于无亲或留守家庭的学生比例数高达84.2%,而优良生这一学生比例数为43.8%,汉族高中仅为18.3%。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形成如下结论:1.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各项策略使用情况均处于一般水平,且元认知策略是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学困生不注意对自己学习方法的评价,并且不善于利用这一语言交流,处于学得状态的较低水平。2.学困生与优良生的最大差异在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进行拓展学习。92.1%的优良生能够作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拓展学习,38.8%的学困生不能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拓展学习。3.朝汉双语迁移及民族文化背景对英语学习策略有负面影响,在汉语水平较低的朝鲜族高中英语学困生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4.家庭环境对英语学习策略有着一定的影响,学困生与父母共同生活对于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单亲或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对学困生英语学习策略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张贞爱[5](2008)在《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研究综述——作为第三语言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朝鲜族在特定的历史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区别于主流民族,区别于朝鲜半岛上同一民族的双语双文化建构特征。这个特征在语言教育中的影响尤为明显。根据语言的普遍性意义特征和"多语者多语能力"的理论,朝汉双语人应具有较强的语言学能。然而,在日语教育中予以肯定的"优势`"在英语教育中却时常呈现出"劣势效应",因此而开展起来的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研究,旨在为三种语言学习者寻找能够使他们的"双语建构"特征发挥优势效应的英语教育途径及教学模式。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已开始取得值得瞩目的成果。对此进行学术层面上的阶段性总结将有助于该系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引起对朝鲜族英语教育的更广泛关注,对探讨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明浩[6](2005)在《“朝汉”双语人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语码转换的使用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结果之一,从20世70年代开始得到诸多学科领域的重视。目前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有四种不同研究方法;(1) 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2) 语码转换语法研究方法,(3) 语码转换话语研究方法,(4) 语码转换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好象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全面系统的解释语码转换的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而大部分的语码转换研究也都是从言语角度,对语码转换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现象进行的。以学习另一种外语的单语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语码转换研究也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对双语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研究还远不及对单语人的研究。在以词的形态为区别特征的语言类型上,朝鲜语、汉语和英语分属于粘着语、孤立语和屈折语。因此,对以三种典型语言类型集为一身的“朝汉”双语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码转换的使用研究,有助于对语码转换现象的深入理解与语言普遍性的探讨。 本文通过“有声思维”实验方法,以朝鲜语水平优于汉语、分属不同层次的“朝汉”双语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在进行英语写作的各个程序中所表现出的三语间语码转换使用情况和特点进行描写和解释,进而分析和归纳产生这种语码转换现象的原因。本文

李英浩[7](2004)在《中国朝鲜族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声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声学分析的方法对延边大学英语专业朝鲜语主导型大学生(在文中简称KEM)生成的英语单元音的共振峰和音长声学特征进行实态调查与分析。 利用CSL 4300B声学分析仪,测量KEM在连续语流中生成的英语单元音的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和音长数据。测量的数据经过规整后,分别与英国南部标准发音人(在文中简称RPS)生成的与朝鲜语相似的英语单元音和与朝鲜语不同的新元音的声学参量进行对比;同时,与朝鲜族发音人(在文中简称KS)生成的朝鲜语单元音的声学参量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KEM生成的相似元音/u:/和/α/与KS生成的/(?)/和/(?)/规整后的共振峰完全相似,/i:/和/α:/在声学图上接近朝鲜语元音/(?)/和/(?)/,/(?):/在声学图上处于RPS生成的/(?):/和KS生成的/(?)/之间,KEM生成的/e/与/(?)/重合,并在声学图上远离与它相似的朝鲜语单元音/H/。KEM生成的5个新音素中,/(?)/和/Λ/与规整后的RPS生成的/(?)/和/Λ/的共振峰参量完全一致,表明KEM能够成功地生成这两个英语单元音。KEM能够区分英语单元音/(?)/与/i:/,但是,证据显示KEM有可能把/I/同化到朝鲜语的/(?)/上。新音素/(?):/和/υ/与KS生成的/(?)/和/(?)/以及KEM生成的另外两个元音/u:/和/α/重合,表明KEM还不能正确地生成这两个元音。音长上,KEM生成的英语长元音和短元音平均相对音长比值远远小于RPS生成的长元音和短元音比值。KEM生成的相似音素的相对音长处于RPS和KS生成的对应元音相对音长之间。KEM生成的新音素长元音比RPS生成的对应元音短,短元音则比RPS生成的对应元音长。从听感上,KEM生成的高元音低于RPS生成的高元音,接近于KS生成的朝鲜语高元音。KEM生成的元音/I/从听感上低于RPS的/I/,与KS生成的/(?)/基本重合。KEM生成的/α:/和/Λ/、/(?):/和/α/、/u:/和/υ/分别与KS生成的/(?)/、/(?)/和/(?)/十分接近。KEM生成的/(?)/从听感上与RPS非常接近,但是和他们生成的另外一个元音/e/从听感上非常接近,表明KEM混淆了这两个元音的差异。本文认为无论是Flege提出的语音学习模型,还是Best提出的感知同化模型,都不能单独解释KEM生成的英语单元音的声学参量。

张贞爱,安丰存[8](2000)在《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潜能所在——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延边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的综合分析 ,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国朝鲜族能够学好英语 ,并且有他自己的英语学习特点 ,从而打破以往朝鲜族认为学习英语难不可攀的思维定势

二、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潜能所在——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潜能所在——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阈限和发展性依存理论框架下的少数民族多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语言习得(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双语基础上的英语教育研究
三、双语教育理论及其在第三语言习得研究的应用
四、第三语言引入时间的研究
五、国内外的实践
六、中国少数民族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
七、结论

(3)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个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述评
        2.1.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及现状研究概述
        2.1.2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实践研究概述
        2.1.3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评析
    2.2 多语现象研究述评
        2.2.1 多语现象的概念及其发展
        2.2.2 多语现象研究概述
        2.2.3 多语现象研究评析
    2.3 语言认同研究述评
        2.3.1 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发展
        2.3.2 语言认同概念及其操作定义
        2.3.3 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概述
        2.3.4 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评析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3.1 理论框架
        3.1.1 理论框架选择理据
        3.1.2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3.1.3 布迪厄的语言实践理论
        3.1.4 本研究的概念工具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3 研究资料收集过程
        3.2.4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章 四位蒙古族多语人的语言生活轨迹
    4.1 学校概况及其语言课程设置
        4.1.1 呼和满达中学:内蒙古自治区一所重点中学
        4.1.2 江北大学预科部:教育部直属大学的预科部
    4.2 萨如拉:说着纯正蒙语的蒙古族三语人
        4.2.1 “他们都不懂我说的蒙语”
        4.2.2 “蒙古情怀好像一下子就整个儿爆发了一样”
        4.2.3 “啊呀,我也有这一天”
        4.2.4 “我的蒙语怎么都成这样了啊?”
        4.2.5 小结
    4.3 苏雅乐:说着一口汉语的城市蒙古族三语人
        4.3.1 “我的蒙语咋就没他们好?”
        4.3.2 “进了一个超级乱的屋子”
        4.3.3 "I am wondering that…"
        4.3.4 “我们是属于Sly的一批人”
        4.3.5 小结
    4.4 呼斯乐:说着蒙-汉双语的蒙古族三语人
        4.4.1 “英语考试全班那么多女生当中就我一个人没及格”
        4.4.2 “老师喜欢自己,自己学的好,那种感觉很好”
        4.4.3 “我的名字跟大家不一样”
        4.4.4 “我的三种语言之间有language gap”
        4.4.5 小结
    4.5 温都苏:说着流利美式英语的蒙古族留美“海龟”
        4.5.1 “为什么他们说的英语和磁带里的不一样?”
        4.5.2 “到了三江市后我突然间发现自己的不一样了”
        4.5.3 “为什么没有考英语口语的考试?”
        4.5.4 "I'm from Inner Mongolia"
        4.5.5 “我要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通过雅思考试”
        4.5.6 小结
第五章 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发展轨迹
    5.1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环境下的蒙古族双语人的语言生活
        5.1.1 默认的、有层级性的蒙语认同
        5.1.2 积极的、优越的汉语认同
        5.1.3 缺失的、区分性的英语认同
        5.1.4 民族认同的自在阶段
    5.2 自治区外单语环境下的蒙古族双语人的语言生活
        5.2.1 蒙语认同的初步强化
        5.2.2 汉语认同的多样化
        5.2.3 民族认同的自醒过程
    5.3 自治区外单语环境下蒙古族双语人的第三语言学习过程
        5.3.1 蒙语认同的再次强化
        5.3.2 英语认同的形成过程
        5.3.3 民族认同的自省过程
    5.4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环境下的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生活
        5.4.1 根本的、核心的、珍贵的母语认同
        5.4.2 实用的、工具性的、习以为常的汉语认同
        5.4.3 习惯的、彰显自我的、热爱的英语认同
        5.4.4 民族认同的自觉阶段
第六章 蒙古族三语人“心-手-眼”语言认同的形成过程
    6.1 蒙语为“心”的语言认同形成过程
        6.1.1 蒙语资本带来的差异利润:从交际工具到民族身份标志的转变
        6.1.2 蒙语资本在第三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符号权力及其利润
        6.1.3 蒙语资本的变化、维持与再生产
        6.1.4 小结
    6.2 汉语为“手”的语言认同形成过程
        6.2.1 合法汉语资本的占有:从学校科目转为交际工具
        6.2.2 汉语资本积累的停滞与对汉语次场域的漠然态度
        6.2.3 小结
    6.3 英语为“眼”的语言认同形成过程
        6.3.1 英语资本符号权力统治下的蒙古族双语人
        6.3.2 蒙古族双语人获取英语符号资本的过程
        6.3.3 蒙古族三语人作为英语资本符号权力的拥有者
        6.3.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1.1 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
        7.1.2 蒙古族三语人语言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
        7.1.3 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及民族认同
    7.2 研究启示
        7.2.1 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环境
        7.2.2 促进多语教育模式发展
        7.2.3 提高多语人的自我认识
    7.3 研究创新、局限与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7.3.1 研究创新
        7.3.2 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7.4 研究者反思
        7.4.1 我与我的语言生活
        7.4.2 我与我的研究对象
        7.4.3 我与我的研究
        7.4.4 我与我的研究者身份
参考文献
附录

(4)延边地区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 ——以图们市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的有关理论基础
    2.1 认知理论
    2.2 建构主义学习论
    2.3 语言迁移与多语习得
第三章 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调查
    3.1 调查设计
    3.2 调查结果
第四章 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运用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认知策略运用方面
    4.2 元认知策略运用方面
    4.3 情感策略运用方面
    4.4 交际策略运用方面
    4.5 资源策略运用方面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2 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6)“朝汉”双语人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语码转换的使用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1.4 本文的局限性
第二章 语码转换研究概述
    2.1 语码转换的定义和类型
        2.1.1 语码转换的定义
        2.1.2 语码转换的类型
    2.2 语码转换与相关术语区别
        2.2.1 语码转换与双言制的区别
        2.2.2 语码转换与借用和临时借用的区别
    2.3 语码转换的研究方法
        2.3.1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2.3.2 语码转换的语法研究方法
        2.3.3 语码转换的话语分析方法
        2.3.4 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
    2.4 讨论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步骤
    3.1 设计背景
        3.1.1 外语学习中母语思维现象的回顾
        3.1.2 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3.1.3 对外语学习中母语思维现象的再思考
    3.2 实验内容
    3.3 研究对象
    3.4 测量工具
    3.5 实验步骤及数据收集
    3.6 数据分析步骤和方法
第四章 实验分析
    4.1 语码转换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表现
        4.1.1 语码转换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
        4.1.2 语码转换在内容构思过程中的表现
        4.1.3 语码转换在结构构思过程中的表现
        4.1.4 语码转换在文本输出过程中的表现
        4.1.5 语码转换在过程管理过程中的表现
        4.1.6 讨论
    4.2 语码转换在文本输出中母语功能类别上的表现
        4.2.1 语码转换在转换中介中的表现
        4.2.2 语码转换在内容生成中介中的表现
        4.2.3 语码转换在形式检索中介中的表现
        4.2.4 语码转换在内容验证中介中的表现
        4.2.5 语码转换在程序管理中介中的表现
        4.2.6 讨论
    4.3 语言输出结果上进行的语码转换分析
        4.3.1 语码转换与母语(朝汉双语)策略
        4.3.2 语码转换与语言迁移
        4.3.3 讨论
结论
参考目录

(7)中国朝鲜族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声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1.4 术语的界定
    1.5 本文的局限性
第二章 RP英语和朝鲜语单元音声学参量及对比
    2.1 RP英语单元音共振峰模式和音长特征
    2.2 朝鲜语单元音共振峰模式和音长特征
    2.3 RP英语和朝鲜语单元音声学参量对比
    2.4 相似音素与新音素的判定
第三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内容
    3.2 实验对象
    3.3 实验材料
    3.4 实验过程
    3.5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英语单元音声学参量实验结果分析
    4.2 KEM生成的相似音素共振峰分析
        4.2.1 英语单元音/i:/
        4.2.2 英语单元音/u:/
        4.2.3 英语单元音/e/
        4.2.4 英语单元音/a:/
        4.2.5 英语单元音/p/
        4.2.6 英语单元音/з:/
        4.2.7 讨论
    4.3 KEM生成的新音素共振峰分析
        4.3.1 英语单元音/I/
        4.3.2 英语单元音/(?)/
        4.3.3 英语单元音/Λ/
        4.3.4 英语单元音/(?)/
        4.3.5 英语单元音/u/
        4.3.6 讨论
    4.4 KEM生成的英语单元音音长分析
    4.5 KEM生成的英语单元音听感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的共振峰和音长的原始数据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8)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潜能所在——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竞赛的自然情况
2 试卷分析设计
    2.1 得分小题正确率统计
    2.2 分类题正确率的统计与比较
    2.3 主要题型的比较与分析
    2.4 朝族、汉族英语学习进程比较
3 朝鲜族英语教育的特点
    3.1 语音方面
    3.2 语言理解方面
    3.3 语言学习策略方面
4 结语

四、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潜能所在——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语者与双语者英语成绩对比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所民族中学为例[D]. 杨锡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阈限和发展性依存理论框架下的少数民族多语教育研究[J]. 李英浩,张京花.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06)
  • [3]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D]. 阿斯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4]延边地区朝鲜族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 ——以图们市一高中为例[D]. 于春梅. 延边大学, 2011(05)
  • [5]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研究综述——作为第三语言教育研究[J]. 张贞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6]“朝汉”双语人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语码转换的使用及特征分析[D]. 金明浩. 延边大学, 2005(04)
  • [7]中国朝鲜族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声学特征分析[D]. 李英浩. 延边大学, 2004(01)
  • [8]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潜能所在——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探析[J]. 张贞爱,安丰存.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  ;  

汉中双语者的英语教育潜力——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