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资产估值理论

金融工程:资产估值理论

一、金融工程:资产估值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0)在《互联网保险公司估值研究 ——以众安保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我国成立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纯线上保险公司正式起步,开启了互联网保险的新时代。此后几年间陆续成立三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传统保险公司也陆续发展互联网保险平台业务,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国内相应的估值研究却相对滞后。如何对互联网保险公司估值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层面来说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指标,从实务操作来说可以为保险公司的并购重组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选择众安保险作为案例公司进行估值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互联网公司及保险公司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着重研究了互联网财险部分,通过案例公司的财务数据及业务结构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并采用市净率、剩余收益模型、股利贴现模型与类GMV模型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最终得出企业价值,在弥补现有研究的同时也可为行业内的其他公司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婧媛[2](2019)在《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金融工程理论,对金融工程的运作原理进行了总结,并就金融工程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够发达的金融市场、不健全的金融理论、培养方式的脱节、不够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制约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金融体系改革、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政策建议。

余程辉[3](2016)在《商业银行商誉要素估值模型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银行到底值多少",是每个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和投资机构都在长期反复探索的一个问题。从外部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说,商业银行估值理论可以为资本市场投资机构提供价值发现的方法,为银行业分析师提供价值评估的参考,甚至可以引导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管理方向;从银行内部角度来看,商业银行估值理论可以为大股东提供量化自身价值的方法,评定经营活动的绩效,为管理层经营决策和价值提升提供思路。因此,商业银行估值理论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既复杂又颇具艺术性的流程,但也正因其复杂和艺术的结合,使如何对商业银行估值成为了一个有着诸多答案甚至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本研究是在学习吸收了传统企业和现有商业银行估值理论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现有企业估值模型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面的不足,阐释了目前最"理论正确"的银行DDM估值模型的实践不足,并探索在现实约束条件下建立逻辑合理、可实践操作的估值模型的创新过程。在研究现有的企业估值理论后,笔者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的背景下,采用当前理论界和资本市场均较为认可的三阶段股利折现模型对商业银行进行估值,得出其估值价格与市场价格有较大偏差的结论。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可变因素较多,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使市场和银行管理层对未来的预判难以完全一致,市场对银行的未来判断亦难完全准确。投资者往往由于自身的信息弱势,对市场价格进行逆向选择,导致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造成较大偏离。而在没有实际经营结果支撑的前提下,银行很难用"我们认为未来经营就是这样"这样的预期让投资者付出真金白银。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种利用现实可得数据,探索一个"让历史告诉未来"的估值方法,而不是单纯依靠DDM的判断。进而,笔者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从制度经济学、会计学等多重角度,探讨影响商业银行价值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总结并归纳出影响商业银行内在价值的变量。然后在资产评估法的基础上,提出并购交易中常用的银行商誉的概念,即投资者投资商业银行所付出的价值等于银行净资产加上商誉溢价(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溢价可能是负的),从而推导出"商誉要素"的银行估值方法,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选取本研究认为"最优市场"中的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推导出在现实约束条件下可得变量对银行商誉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主要的贡献在于,在DDM模型"理论正确"但实践上过度依赖个体主观假设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引入商誉概念,将银行价值拆解为净资产价值和商誉,并立足于现实可得数据,提出了"商誉要素"估值模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银行各要素对商誉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最终根据模型,确定了哪些变量对银行商誉提升帮助较大,从而引导结论,即商业银行应如何提升内在价值,如何使用市值管理的手段,有效沟通信息,使自身变量更好地在市场上客观反应,使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更为一致。

刘燕南[4](2015)在《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工程是管理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以系统工程、运筹学为学科基础,成为实现管理创新的基础技术。金融工程是金融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工具、技术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一门新兴金融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技术性。工业工程和金融工程都是现阶段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学科的内在规律,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论文以工业工程和金融工程共有的工程属性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分析法,根据其目的、本质和应用,从效率、创新和能源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两个学科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它们可以相互借鉴,并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对方领域的问题。从学术的角度,探讨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效率和创新,分析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目的和本质,为学科间的跨界应用提出了新的见解。从应用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多个案例对这两个学科在电力、煤炭、石油这三大能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比较,有助于认识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指明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在创新、效率和能源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了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领域内起到的作用:使金融效率得了到极大的提高;能够创造大量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投资、融资的便利程度;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理论与依据,并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在管理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资源浪费;规避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综合素质。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方面,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得到具体应用,对内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减少一切浪费,增加企业收益;对外则能够缓解能源短缺,减少企业损失,规避市场风险。在学科边界日渐模糊的今天,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界限,综合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沟通借鉴相关领域的新思想,跨界应用多种新方法,使企业呈现崭新的面貌和广阔的前景。

姜耀琪[5](2015)在《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估值与风险分析》文中提出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固定收益债券和金融衍生合约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理财产品。由于其金融衍生合约标的资产涉及面广,通常包括黄金、股票、汇率、利率和信用等资产,符合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结构性理财产品被市场广泛认可。另外,固定收益债券对收益的保证和金融衍生合约的杠杆作用,使得风险和收益被重新组合,产品的多元化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对收益的追求。因而,伴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投资市场被逐渐细分,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了热门理财工具。2012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已达到了80万亿人民币,理财市场前景广阔。另外由于利率市场化和银行间竞争激烈,传统利息业务已经无法满足银行的盈利需求,商业银行积极拓展非利息业务以寻求更大利润空间。近年来,金融市场推陈出新,内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银行理财产品为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了理财新渠道。截止2013年末,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56827款,融资规模达到56.43万亿。本文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背景出发,对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界定和基本特点的介绍,阐述了其自2004年以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定价模型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三款产品进行估值分析。最后还介绍了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的内在风险及相关度量和控制方法,并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实证分析。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首先提出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的增大和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商业银行转型使得发展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必然。然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整体框架进行概括。第二部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概述。在对结构性理财产品做出界定的基础上将其按照挂钩标的、收益计算方式、币种、本金保障程度以及理财期限等进行分类。还结合国外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情况对国内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和阐述。第三部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估值理论及实证分析。主要介绍结构性理财产品估值分为固定收益部分估值和期权部分估值。其中期权部分估值主要有二叉树方法、Black-Scholes模型以及蒙特卡洛模拟等。在估值理论基础上对挂钩黄金、股票和汇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值分析。第四部分是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做出分析。将结构性理财产品中隐藏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政策和法规风险。然后围绕不同种类的风险研究了各种风险相对应的度量方法和控制方法。最后对风险做出实证分析,在风险特征分析基础上进行风险测算。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展望。对前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估值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为投资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提供参考。本文对主要银行的典型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估值后发现,近期我国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价基本上趋于合理,其中有一款产品属于溢价发行,投资者在投资时要做好利弊权衡。本文明晰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之后对其作出风险测算,提出一系列Sharp Ratio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评价指标。在分析市场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指标数值对产品所具有的风险进行综合判断,提供投资导向。目前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迅猛增长,由于商业银行对利润的追逐,急于发售产品,使得在产品设计上有漏洞,营销过程中存在误导信息等;投资者也只注重产品收益,对风险缺乏深入的了解,存在盲目投资现象。因此需要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对风险有充分的了解,并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做好风险控制工作,相关部门要做好金融市场的监督规范工作,发行机构则要提供更全面、透明营销服务,使个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更加和谐化。

李伏安[6](2010)在《我国金融创新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金融业的发展过程,并重塑了西方国家金融业的面貌。金融工程理论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大发展,导致了金融环境的变迁,已有的制度也不适合发展的需要,制度是发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主要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是目前金融创新的最大约束。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创新的制度约束,探究金融创新与制度演变的互动机理与发展规律,并立足实践,对美国次贷危机所揭示的金融创新与制度缺陷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工程理论背景下金融创新的制度安排,并从金融创新监管的角度提出次贷危机背景下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制度安排建议。具体开展了如下几部分工作:(1)通过分析金融系统结构与运行规律揭示了金融创新与制度演变规律与互动机理。金融市场制度法规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存在市场失灵,金融创新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和制度条件下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变动是造成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同时金融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刺激了制度法规的重新调整,是一个动态演变相互匹配的过程。此研究揭示了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的动态演变机理。(2)通过定性分析、风险传递机制分析和计量分析阐述次贷危机产生的两个基本原因:一是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放大效应,金融创新加速了资金的创造和流通,并导致房地产泡沫的迅速增加和房地产价格的迅速提升。二是监管制度上的不足。贷款标准的降低,金融工程技术的的复杂性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监管层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市场在狂热时期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系统风险。次贷危机验证了金融创新环境下存在制度瓶颈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论证了金融创新与制度匹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作为制度反应,美国、巴塞尔委员会、风险评级机构等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此研究解决了金融创新与制度演变研究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3)回顾西方国家金融制度体系演变的轨迹,勾画出当代西方国家金融制度体系的总体演变特征,通过梳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发展进程,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金融创新环境进行制度设计,建立中国金融创新环境下的制度安排理论框架,包括近期制度、远期制度以及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制度安排。针对次贷危机揭示出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缺陷,从金融创新监管的角度提出次贷危机背景下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金融资本市场改革方案和建立金融创新体系和信用体系。此研究为中国构建金融创新制度框架提供借鉴。

周敏[7](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管理行为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现金流风险管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进而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外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现金流风险管理也已成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视角下,结合公司财务、信息经济学及市场微观结构等理论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管理行为,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现金流风险的影响、度量及管理等问题。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1、现金流波动性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揭示。首先,采用相关性检验、单变量检验等简单的统计方法分析现金流波动性和盈余波动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分别对样本期间整体情况的面板数据和我国股市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的截面数据进行多变量检验和稳定性验证,揭示了现金流作为信号向市场参与者传递公司价值的现象。2、现金流及盈余管理产生波动性的信息含量对资本市场知情交易的影响。首先,提出了现金流及盈余管理的信息含量对市场知情交易影响的四种假设;其次,利用高频数据计算知情交易的代理变量和财务数据计算的盈余波动应计构成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设对中国市场的解释能力。3、流动性偏好下,现金流波动性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首先,以二阶段投资模型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市场特征条件下,现金流波动性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并解释了其经济学含义;其次,利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4、现金流分布特征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理论分析了现金流的波动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然后,利用信号揭示理论和动态调整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动因和方式,并讨论了现金流分布特征与最优融资方式的关系。5、结合金融工程技术和方法对现金流风险度量和对冲管理的实证研究。首先,回顾了传统的现金流风险度量方法,基于在险值的概念介绍了现金流在险值的内涵及方法,引入并改进决策现金流风险敞口模型;然后,结合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对现金流风险的对冲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为风险管理人员的实务操作提供了新思路。

马正兵[8](2007)在《《企业金融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初探》文中指出企业金融工程为企业筹资与定价管理、投资与收益管理、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工具与财务创新以及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创新性工具、手段和思想,对于企业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投资)价值实现和战略管理等功能日益产生着变革性影响。以此出发点,将金融工程理论体系和企业管理功能实现有机结合,构建了企业金融工程管理课程的体系框架,提出了该课程核心内容的一些设想。

刘维奇[9](2006)在《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司理财、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业务的迅猛变化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术概念———金融工程。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金融业发生深刻变化,使金融科学从传统的描述性和分析性的阶段转移到工程化阶段,这种金融创新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文旨在分析金融工程的概念和产生与发展的动因,研究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效率。

周鸿卫[10](2005)在《金融工程框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导致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涉及到长期和短期目标协调、风险控制和客户关系协调、全面和全过程管理等诸多问题。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诸多问题在金融工程框架内加以整合,并在该框架内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这项研究工作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全文围绕为什么需要金融工程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性解决、是否能解决和如何解决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重点是研究如何解决。 在必要性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认为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协调管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述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局限性,从而论证金融工程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性解决的必要性。 在可行的研究中,首先对金融工程技术框架内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策略等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金融工程技术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关系和运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金融工程技术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创新金融工具的工艺技术和方法,以及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设计的交易策略和交易手段等都可以用来解决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 对如何整体性解决的研究分三部分进行。首先研究为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特征,重点运用金融工程技术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是一金融工程的风险套利行为,利差就是各种风险套利的结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可视为风险受控套利策略。这为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也为金融工程技术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着研究在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受控套利策略中的决策问题。研究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变量的影响因素和决策变量的选择,论证了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作为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资本价值利率风险管理决策分析T具的合理性;创新地应用风险/收益前沿的分析框架来解决复杂条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管理的决策问题,为商、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一个“菜单”式的解决方案;最后为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资本价值协调管理的决策提出了一系列的组合策略。 最后研究两商业银行行如何实施资产负债纰合风险受摔套利策略。小研究义分两

二、金融工程:资产估值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工程:资产估值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保险公司估值研究 ——以众安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本文创新点
        1.2.4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传统估值模型
        2.2.2 保险公司估值理论
        2.2.3 互联网公司估值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概况
    3.0 互联网保险发展背景
    3.1 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3.2 互联网财险发展现状
    3.3 互联网保险公司估值方法探索
        3.3.1 互联网保险定义及特征
        3.3.2 互联网保险公司估值方法分析
第四章 众安保险公司案例介绍
    4.1 公司简介
    4.2 业务结构
    4.3 财务分析
        4.3.1 偿债能力分析
        4.3.2 盈利能力分析
        4.3.3 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章 众安保险估值分析
    5.1 相对估值法——市净率法
    5.2 相对估值法——类GMV模型
    5.3 绝对估值法——剩余收益模型
    5.4 绝对估值法——股利折现模型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金融工程理论概况
金融工程的运作原理
    (一) 风险转移和再分配
    (二) 比较优势与互换
    (三) 信息不对称的缓解
    (四) 增加流动性
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
    (一) 订制金融产品, 实现套利
    (二) 解决特殊金融问题
    (三) 金融技术的发展创新
    (四)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的方法
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制约因素
    (一) 市场制约:不够发达的金融市场
    (二) 理论制约:不健全的金融理论
    (三) 人才制约:培养方式的脱节
    (四) 体制制约:不够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
发展我国金融工程的必由之路
    (一) 深化国企及金融体系改革
    (二) 强化金融理论建设, 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三)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四) 构建系统化的金融监督体系
    (五) 大力发展金融产品创新

(3)商业银行商誉要素估值模型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意义
        1.2.2 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
        1.3.1 价值的概念
        1.3.2 企业价值和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1.3.3 商业银行价值的概念
        1.3.4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概念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分析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6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估值方法综述和银行估值的特殊性
    2.1 估值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1.1 估值方法发展历程
        2.1.2 估值方法的研究现状
    2.2 估值方法综述及银行实践的局限性
        2.2.1 市场比较法和局限性
        2.2.2 资产评估法和局限性
        2.2.3 收益折现法和局限性
        2.2.4 期权估价法和局限性
    2.3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和估值方法选择
        2.3.1 商业银行与一般性企业共性
        2.3.2 商业银行与一般性企业的差异
        2.3.3 商业银行估值方法的选择
    2.4 DDM模型及对银行估值实践的局限性
        2.4.1 DDM模型的发展及核心思想
        2.4.2 DDM模型银行实践的局限性
        2.4.3 逆向选择的模型折价表现
第3章 股利折现模型的实践局限性
    3.1 股利折现模型的实践
        3.1.1 建模过程
        3.1.2 样本银行选择
        3.1.3 模型的关键假设
        3.1.4 模型的估值结果
    3.2 模型的偏离原因分析
    3.3 银行盈利预测的不确定性
        3.3.1 基准利率的不确定性
        3.3.2 存款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性
        3.3.3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的不确定性
        3.3.4 经济波动对中间业务收入的不确定性
        3.3.5 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
        3.3.6 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
    3.4 逆向选择的模型折价表现
        3.4.1 实际折现率的影响
        3.4.2 流动性的影响
        3.4.3 长期增长信心的影响
        3.4.4 非对称信息的影响
第4章 商誉要素模型框架和序参量选择
    4.1 现实条件下估值理论探讨
    4.2 采用商誉要素模型的主要考虑
        4.2.1 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
        4.2.2 商誉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4.2.3 与收益现值法的比较
    4.3 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和商誉价值
        4.3.1 商业银行的净资产价值
        4.3.2 商业银行价值的商誉价值
    4.4 商业银行商誉的序参量体系
        4.4.1 现有商业银行指标体系
        4.4.2 商业银行的整体财务框架分析
        4.4.3 净利息收入分析
        4.4.4 非利息收入分析
        4.4.5 经营费用分析
        4.4.6 风险和拨备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商誉要素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5.1 银行商誉序参量选择
        5.1.1 规模要素
        5.1.2 价格要素
        5.1.3 中收要素
        5.1.4 成本要素
        5.1.5 质量要素
        5.1.6 存续要素
        5.1.7 分红水平
    5.2 商誉要素模型的建立
        5.2.1 商誉要素模型
        5.2.2 样本选择
        5.2.3 数据筛选和模型调整
        5.2.4 实证检验
        5.2.5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2 商业银行如何提升内在价值
        6.2.1 转变经营目标:价值最大化
        6.2.2 从宏观上,打破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
        6.2.3 从微观上,促进规模、效益和质量平衡发展
    6.3 商业银行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
        6.3.1 投资者关系管理
        6.3.2 中国商业银行的上市发展历程
        6.3.3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不足
        6.3.4 商业银行投资者关系的沟通方向
    6.4 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后续研究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工业工程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金融工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两个学科的基础
    2.1 工业工程的基础
        2.1.1 工业工程的理论体系
        2.1.2 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
        2.1.3 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
    2.2 金融工程的基础
        2.2.1 金融工程的理论体系
        2.2.2 金融工程的基本方法
        2.2.3 金融工程的应用领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效率方面的比较研究
    3.1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学科性质的比较
        3.1.1 工业工程学科及应用
        3.1.2 金融工程学科及应用
        3.1.3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学科的比较
    3.2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效率比较
        3.2.1 工业工程的效率
        3.2.2 金融工程的效率
    3.3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应用比较
        3.3.1 工业工程在储户办理银行业务的应用
        3.3.2 金融工程在提高管理效率上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创新方面的比较研究
    4.1 工业工程的创新
        4.1.1 工业工程的本质
        4.1.2 工业工程的创新
    4.2 金融工程的创新
        4.2.1 金融工程的本质
        4.2.2 金融工程的创新
    4.3 工业工程创新与金融工程创新的比较
        4.3.1 工业工程创新的实例
        4.3.2 金融工程创新的实例
        4.3.3 两学科在创新上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5.1 工业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5.1.1 工业工程的应用实例——能源生产过程
        5.1.2 工业工程的实例分析
    5.2 金融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5.2.1 金融工程的应用实例——能源衍生产品
        5.2.2 金融工程的实例分析
    5.3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用于能源领域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估值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总结与评价
    1.3 论文的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的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文章的创新点
        1.5.2 文章的不足
2 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概述
    2.1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2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分类
        2.2.1 按挂钩标的分类
        2.2.2 按收益计算方式分类
        2.2.3 按投资币种分类
        2.2.4 其他分类方式
    2.3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
        2.3.1 国外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
        2.3.2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2.3.3 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
3 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估值理论及实证分析
    3.1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估值理论
        3.1.1 固定收益证券的估值理论
        3.1.2 金融衍生品的估值理论
    3.2 结构性理财产品估值的实证分析
        3.2.1 黄金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
        3.2.2 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品
        3.2.3 汇率挂钩理财产品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
    4.1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种类
        4.1.1 市场风险
        4.1.2 信用风险
        4.1.3 流动性风险
        4.1.4 操作风险
        4.1.5 政策和法规风险
    4.2 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的度量
        4.2.1 市场风险的度量
        4.2.2 信用风险的度量
    4.3 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的实证分析
        4.3.1 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特征分析
        4.3.2 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测算
    4.4 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的控制措施
        4.4.1 市场风险的控制措施
        4.4.2 其他风险的控制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展相关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我国金融创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必要性
        1.2.2 选题的合理性
        1.2.3 选题的紧迫性
    1.3 当前研究不足与拟解决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1.6 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金融工程概述
        2.1.1 金融工程技术概述
        2.1.2 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
    2.2 金融创新
        2.2.1 金融创新及分类
        2.2.2 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
        2.2.3 现代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点
        2.2.4 金融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
    2.3 金融创新的制度问题研究
        2.3.1 金融创新与制度安排
        2.3.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2.3.3 金融创新与央行货币政策
        2.3.4 金融创新与监管制度
    2.4 小结
3 金融创新与制度演变规律
    3.1 金融市场制度法规存在的必要性
    3.2 金融创新是在一定制度法规环境下的创新
    3.3 制度对金融创新、金融市场环境变动的反应
    3.4 金融创新导致的制度演变
        3.4.1 制度法规促进市场竞争与金融创新
        3.4.2 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反应——监管国际化、综合化
        3.4.3 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制度反应
    3.5 小结
4 金融创新与制度瓶颈——次贷危机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次贷危机的成因
    4.3 复杂金融的房贷市场分析
        4.3.1 金融创新产品推出后的房地产市场融资结构
        4.3.2 房价风险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传递机制
        4.3.3 房价如何影响金融系统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
    4.4 主要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4.4.1 数据来源说明
        4.4.2 变量的计量分析
        4.4.3 统计结果分析
    4.5 次贷危机揭示的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缺陷
        4.5.1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
        4.5.2 次贷危机揭示的制度缺陷
        4.5.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制度响应及对我国的启示
    4.6 小结
5 中国金融创新制度设计
    5.1 当代西方国家金融制度体系的演变趋势
    5.2 英国金融监管制度
    5.3 中国金融创新监管制度安排
        5.3.1 中国监管制度历史沿革
        5.3.2 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分析
        5.3.3 基于金融创新的制度框架与阶段构想
        5.3.4 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制度安排
        5.3.5 银监会金融创新监管思路与实践
    5.4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制度安排
        5.4.1 次贷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5.4.2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5.4.3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考虑
        5.4.4 改革方案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管理行为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公司财务研究
        1.2.2 现金流管理理论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现金流风险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司估值理论
        2.1.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2.1.3 本章理论假设
    2.2 现金流风险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模型
        2.2.1 实证模型设计
        2.2.2 数据选择及统计描述
    2.3 现金流波动性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2.3.1 公司价值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检验
        2.3.2 公司价值影响模型的单变量检验
        2.3.3 公司价值影响模型的多变量检验
        2.3.4 公司价值影响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金流及盈余的信息含量与信息披露关系的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公司财务理论
        3.1.2 信息经济学理论
        3.1.3 本章理论假设
    3.2 现金流波动性、盈余波动性对知情交易影响的实证模型设计
        3.2.1 盈余波动的应计构成
        3.2.2 知情交易的代理变量
        3.2.3 实证模型
    3.3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信息及盈余含量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3.3.1 所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3.3.2 实证模型的检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动性偏好、现金流波动性与现金持有关系的研究
    4.1 文献回顾
    4.2 基于流动性偏好的现金持有理论模型分析
    4.3 现金流波动性和现金持有量关系实证建模
        4.3.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4.3.2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4.4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金流分布特征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关系的研究
    5.1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理论
    5.2 现金流波动性与融资工具的选择
        5.2.1 现金流波动性对融资的影响
        5.2.2 理论假设
    5.3 现金流波动性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建模
        5.3.1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
        5.3.2 现金流波动性对资本结构影响模型
    5.4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机构动态调整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样本变量的统计特征
        5.4.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的现金流风险度量模型研究
    6.1 企业风险管理与金融工程的结合研究
        6.1.1 综合公司绩效度量
        6.1.2 风险度量方法
        6.1.3 风险建模方法
        6.1.4 风险整合、排序及监控
        6.1.5 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建议
    6.2 现金流风险度量模型
        6.2.1 传统现金流风险度量方法评述
        6.2.2 VaR 条件下的现金流风险度量模型
    6.3 以广电电子和金杯汽车为例的实证分析
        6.3.1 分析风险敞口的来源
        6.3.2 建立并估计风险敞口模型
        6.3.3 估计基于敞口的现金流在险值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金融工程技术的现金流风险管理措施
    7.1 基于公司财务的现金流风险管理措施
        7.1.1 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核心
        7.1.2 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7.1.3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7.2 基于金融工程创新的现金流风险管理措施
        7.2.1 套期保值(Hedging)
        7.2.2 实物期权(Real Option)
        7.2.3 金融工程创新的利弊权衡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金融工程的概念
二 金融工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三 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金融工程的发展

(10)金融工程框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分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基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1.2.2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问题研究
        1.2.3 评论及启示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2章 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1 金融工程技术框架的构成
    2.2 金融工程技术的理论框架
        2.2.1 效率市场理论与估值理论
        2.2.2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2.2.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2.2.4 套期保值理论
        2.2.5 其他金融工程技术理论
    2.3 金融工程的工艺技术
        2.3.1 金融工程定价技术
        2.3.2 组合分解技术
    2.4 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及交易策略
        2.4.1 套期保值行为
        2.4.2 投机行为
        2.4.3 套利行为
    2.5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金融工程的内在联系
        2.5.1 金融工程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5.2 金融工程技术的交易策略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5.3 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技术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3章 金融工程框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研究
    3.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
    3.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
        3.2.1 完全竞争条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
        3.2.2 垄断条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
        3.2.3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研究的评述
    3.3 金融工程技术框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行为模式及其管理策略
        3.3.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可视为风险套利行为
        3.3.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套利行为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3.3.3 关于银行净利息收入与风险关系的进一步讨论
第4章 商业银行争利息收入与资本价值管理研究
    4.1 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管理研究
        4.1.1 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及管理重点
        4.1.2 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方法研究
    4.2 商业银行资本价值管理研究
        4.2.1 影响银行资本价值的因素分析
        4.2.2 银行资本价值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方法研究
    4.3 银行净利息收入与资本价值协调管理的决策问题研究
        4.3.1 银行净利息收入管理与资本价值管理的内在联系
        4.3.2 银行净利息收入与资本价值协调管理的组合策略
第5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技术研究
    5.1 客户关系是实现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
        5.1.1 客户关系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第三个关键变量
        5.1.2 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方法的缺陷
        5.1.3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念
    5.2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客户关系在金融工程框架内的整合与解决
        5.2.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控制与客户关系协调管理的新思路
        5.2.2 套期保值是实现协调管理的最佳技术
        5.2.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套期保值的关系
第6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的套期保值研究
    6.1 基于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利率风险的套期保值研究
        6.1.1 风险条件下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现会流分析
        6.1.2 线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头寸选择方法研究
        6.1.3 线性衍生工具防御性套期保值效果再分析
        6.1.4 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主动性利率风险管理战略下的的套期保值研究
    6.2 基于久期的银行资本价值利率风险套期保值方法
    6.3 银行净利息收入与资本价值综合管理的套期保值方法
    6.4 运用套期保值管理银行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的注意事项
        6.4.1 资产负债表外项目调整和表内项目调整协调应用
        6.4.2 注意金融工程的模型风险
        6.4.3 注意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
    6.5 对一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的思考
第7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信用风险的套期保值研究
    7.1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两个"悖论"
        7.1.1 信贷悖论
        7.1.2 专业化与分散化
    7.2 商业银行资产信用风险经营性套期保值方法的机理及评价
        7.2.1 贷款担保对充资产信用风险的机理分析
        7.2.2 联合贷款分散资产信用风险的机理分析
        7.2.3 贷款出售分散资产组合信用风险的机理分析
    7.3 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信用风险的金融性套期保值
        7.3.1 商业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的目的
        7.3.2 信用衍生产品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信用风险的交易结构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四、金融工程:资产估值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保险公司估值研究 ——以众安保险为例[D]. 王晶. 南京大学, 2020(02)
  • [2]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探析[J]. 王婧媛. 甘肃金融, 2019(02)
  • [3]商业银行商誉要素估值模型与实证研究[D]. 余程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7)
  • [4]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D]. 刘燕南.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5]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估值与风险分析[D]. 姜耀琪. 宁波大学, 2015(05)
  • [6]我国金融创新制度研究[D]. 李伏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7]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管理行为及理论研究[D]. 周敏. 天津大学, 2009(12)
  • [8]《企业金融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初探[J]. 马正兵. 价值工程, 2007(01)
  • [9]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 刘维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 [10]金融工程框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 周鸿卫. 湖南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金融工程:资产估值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