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智力体育活动动机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河南省智力体育活动动机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一、河南省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王富聪[2](2020)在《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地下党组织和中共华北根据地城工机构密切配合根据地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抗战初期,在北平、天津、唐山等沦陷城市中,平津唐点线委员会秘密发动群众,为周围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技术人才和情报信息,支援了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下,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多次破坏。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在中共中央指示下,1941年前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城市工作,除了动员全党在思想上重视城市工作外,还加大了干部抽调、关系寻找、培训教育、派遣打入工作和秘密交通组建的力度。根据地城委会的努力为沦陷城市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金、技术上的准备。而地下党在沦陷城市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中秘密地进行抗战宣传、组织发展,既积蓄了力量,也积累了经验。各地城工部于1944年前后成立后,把城市工作提高到和根据地工作一样重要的高度,动员全党和群众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下大力气和决心抽调干部派遣打入,加快了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伪军伪警和工人苦力中积极宣传和发展组织,为反攻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干部抽调和关系寻找方面,纠正了根据地党委不重视干部抽调和贡献关系的思想,对抽调干部的数量和占总干部数的比重做了规定,确保了城市工作的干部队伍。在发动全党和群众贡献城市关系,并依托根据地,对外出务工和过节返乡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大量发展关系,为城市工作的迅速开展搭建了广阔的桥梁。在培训教育和派遣打入方面,针对上送干部的各种不纯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教育,提高了城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在派遣打入干部方面,各根据地城工部门派遣了大量干部到敌占城市,通过各种关系打入到敌伪机关、学校、工厂内,播散种子,生根发芽,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在获取急需物资方面,根据地不能生产的工业急需品如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机械设备等物资都需要从城市采买。地下党通过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社会关系和日伪组织,掩护秘密采购网络和交通站,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重要物资,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在输送人员方面,沦陷城市的高校和工厂中拥有大量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在地下党的宣传动员和秘密组织下,很多青年学生和工人到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在获取信息方面,城工干部调查了沦陷城市一些厂矿、学校、公司。调查了解工人、学生、市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政治态度、反抗情况,为派遣打入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了依据。而秘密情报工作也为根据地的军事行动、锄奸、反间、营救人员等提供了信息支持。在秘密交通方面,为领导地下党,城工组织建立了秘密交通线路网,为保证安全和效率,一些线路还开辟了复线。在每条线上设立了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并以各种合法场所掩护。为了加强交通工作,对交通员进行了选拔和培训。交通员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为组织的联络、人员和文件等的输送作出了贡献。在群众工作方面,地下党在工人苦力、青年学生、市民及上层中宣传中共政策,发展组织,开展各类地下活动。以合法的和灰色的组织形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掩护秘密的非法斗争。工人苦力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发展对象。地下党在工人中组织了怠工、偷等半合法运动。在青年学生中组织秘密读书会,宣传抗战,发展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培训后再返回城市。在市民中和上层人士中也开展了宣传和争取工作。在城市中的敌伪军警开展宣传工作也是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里应外合的实现。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伪军寻求后路,分化瓦解伪军的条件更为便利。城工部门派遣干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在上层和下层分别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伪军大多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怀有正统思想,被国特掌握,进行伪军工作也有很大的困难。

张燕[3](2020)在《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与锻炼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随机抽取成都市5所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统计分析。旨在通过研究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锻炼动机和使用运动类APP后的锻炼行为,及二者之间相关性,来全面了解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锻炼需求,为运动类APP的改善升级和高校使用运动类APP提供合理建议。研究表明:(1)锻炼动机的分析情况:最强的是健康动机。男生在除社交动机外的其他动机都比女生强,在健康、社交和乐趣动机上差异存在显着性。理工类专业学生在社交、乐趣和外貌方面比文史类强,在社交和乐趣动机上差异存在显着性。大一学生社交动机比大二强,在健康和乐趣动机上差异存在显着性;大一学生动机指标都强于大三,在乐趣、能力和外貌动机上差异存在显着性;大一学生社交动机强于大四,在乐趣动机上差异具有显着性;大二学生动机指标都强于大三,在除社交动机外的其他动机上差异都存在显着性;大二学生在除能力动机外的其他动机都强于大四;大三学生动机都比大四强,除社交动机外,其他动机上差异都具有显着性。(2)对于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锻炼行为分析情况:(1)每周锻炼的次数主要集中在3次和3次以上,锻炼频率较高;锻炼时间主要集中在0.5-1小时;锻炼强度是每次锻炼后的感觉主要是微微出汗。(2)男生在锻炼行为指标上都比女生强,在锻炼频率上差异存在显着性。理工类专业在锻炼行为指标上都比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强,在锻炼强度上差异存在显着性。不同年级的学生,锻炼频率最高的是大四,锻炼时间最长和锻炼强度最高的是大三;不同年级在锻炼行为上差异存在显着性。大学生在使用运动类APP后的锻炼行为的指标都比使用前高。(3)锻炼行为与锻炼动机的T检验分析结果:锻炼行为的3个指标和锻炼动机的5个指标分别存在显着性相关。锻炼频率与外貌、健康两个动机指标有显着性相关;锻炼时间与健康动机存在显着性相关;锻炼强度与健康和乐趣两个动机具有显着性相关。(4)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预测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情况:健康动机对锻炼频率产生了正向的预测作用;乐趣动机能对锻炼时间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能力动机对锻炼强度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健康动机对锻炼强度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预测模型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几点建议:(1)完善运动类APP的质量和功能。(2)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类APP相结合。(3)大学生要合理、安全使用运动类APP。(4)高校改善强制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举措。

柳国明[4](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以来,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健康向上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文件,将健康中国2030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健康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是国民教育系列中的顶层结构,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对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工作压力繁重,科研压力大等原因相当部分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甚至出现英年早逝,未老先衰等严重身心健康问题。体育是主动健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愉悦身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与促进是“健康中国”全方位全周期健康要求的题中之义。本文以桂林市1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访谈法等收集了703份桂林市高校在职教师的问卷及各高校的校工会、公共体育部及校医院等相关部门的材料。并通过数据分析,依据性别、年龄等类别交叉分析,对教师们进行了差异性比较。发现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及身体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但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高知难行”的现象,即较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但却难以付诸行为。同时在性别、年龄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着地差异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31-40岁这一被称之为“青椒”的群体中存在闲暇时间少、体育行为缺及身体健康指数低的问题,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青年教师患有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等身体疾病。性别因素方面,女性仍然是家庭照顾的主力,家庭因素严重影响了锻炼的时间,特别是孩子尚在中小学学龄的女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承受着工作家庭两大压力,从而使得几乎无法脱身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从体育健康意识、体育锻炼动机、个人闲暇时间、场地器材及运动伙伴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桂林市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可以看出,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意识普遍较高,动机主要以增进身体健康状况为核心,但终因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闲暇时间少等主体因素,及场地设施不合理、运动伙伴匮乏等因素,使得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高知低行”或“高知难行”的窘境。据此,文章提出了“精准促健”等针对性改善思路,并认为高校教师属高知群体,他们相对一般社会群体有着更高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体育锻炼行为动机也极为清晰,因此该群体当前所急需解决的是如何从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体育锻炼行为的“知行合一”。这需要政府与高校管理者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引导高校教师有条件走向保障“身心健康”体育锻炼行为,这将是“健康中国”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

张鹏程[5](2020)在《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显着标志,也是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关于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教育的论述,是干部教育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认同教育是任何政党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文献及文件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在具体内容和标准比以前更加清晰,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实现。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状、规律及趋势。通过比较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与中高级干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异同,发现其自身特点。历史经验需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主要工作、乡村干部自身情况等,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乡村干部的关注点和工作表现,通过干部自身及农民评价,获得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实要求与现状。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主要挑战有不良思想对社会主流思想仍存在潜在严重对抗、价值多元化对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等,主要问题有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教育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有了新的变化,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治认同,其主要举措有: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党建学习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交流策略等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等,完善了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与应有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要素的提升与整合是重要方面。提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必须要解决“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及措施,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推进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等。创新之处是将政治认同教育扩展到乡村干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符波[6](2020)在《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悦跑圈APP作为新时代的新产物,悦跑圈APP的使用,将健身跑带入了健身行业的潮流中,为健身跑注入新的血液,二者互利共赢,相助相生,健身跑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并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跑团形成,而智能科技(悦跑圈APP)和跑团为健身跑运动更加便利、科学、交流推广范围助力。本研究为了调查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在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跑团健身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全民健身和悦跑圈APP的运动参与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对运动类APP的发展状况、我国跑团发展现状、国内外健身跑运动及群特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整理,发现发达国家对健身跑的研究较多,我国关于健身跑这一群体的研究非常少。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参与者的基本信息、锻炼行为、心理行为的群体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参与运动的影响因素,为悦跑圈APP跑团参与和体验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参与群体主要以企、事业单位,18-40岁本科及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为主。2.参与群体比较喜欢在公路、公园以独自跑或与他们结伴跑方式锻炼;在运动时间上男性比女性长,且运动习惯好于女性;有73.4%对跑步姿势回答错误,13.2%节食;热身人数有77%,但放松只有28%;运动损伤和不适反应比例为62.3%、78.1%,为下肢肌肉拉伤、擦伤,肌肉酸痛等情况。3.参与者群体体育消费82.7%的以运动服装为主;54.4%参赛频率在1-3次/年的亲子跑、10公里跑和半马居多;参与者获取信息渠道广泛,活动通知以微信为主。4.参与者群体男性参与动机为缓解压力和兴趣爱好,女性为追逐时尚;与年龄的关系,年龄小偏向于减重和追逐时尚,大偏重于身体健康;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但自觉性差;在主观体验中,青、老年人(28岁以下和55岁以上)幸福感强,但易疲劳,少年、中年(28-55岁)易有心里烦恼。5.参与者群体跑团运动参与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因素: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影响,媒体与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微观环境因素:不正确健身知识观念影响,个人社会特征影响。通过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政府应肩负起帮扶健身跑者修建和维护体育锻炼的责任。2.媒体应监管正确健身知识的传播,避免负面消息阻碍健身跑运动的发展。3.学校和相关健身运动的研究所应多关注健身行业的发展。4.跑团组织管理者加强跑团的科学组织、严格管理。

辛怡[7](2020)在《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在不断为人民完善健身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醒着中国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的全面改革,高校教职工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导致高校教职工在顾及家庭的情况下无暇注意到自身身心健康。当今的高校教师身体多处在亚健康状态,更可怕的是,长期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疏导不及时而导致的心理疾病,正在慢慢侵害他们的健康。气排球作为近年来广受喜爱的群众体育项目之一,其入门要求低,运动强度适中,作为隔网项目,能有效地预防运动中因冲撞带来的伤害。高校教师长期伏案工作,而气排球的扣球、拦网,传球等动作都能帮助高校教师有效地预防改善颈椎病。简言之,气排球是一项适合推广给高校教师的运动高校教职工工作认务繁重,参与气排球进行锻炼能有效帮助高校教职工增强体质,健康生活,凝结团聚力,排解不良情绪。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昆明13所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的情况,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和自我效能进行调查。分析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行为因素)对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自我效能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教职工每次参与气排球体育锻炼时都很全情投入,但没有养成良好的长期运动习惯,其中男性教职工比女性教职工的锻炼意识更强,并且学历越高的教职工更愿意将休闲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2.由于教职工工作的特殊性,教职工是较为方便获得到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高校教职工在气排球运动中投入的金钱不多,在进行气排球运动中花销最多是运动饮料。3.锻炼动机与行为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参与机会,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呈显着相关,说明锻炼动机的强化需要有规律的锻炼习惯,促使人习惯性的进行锻炼行为。个人因素与参与机会、社会支持、锻炼氛围三个社会因素也与锻炼动机也呈显着性相关。4.锻炼效果评价与行为因素中的时间,个人因素,除锻炼条件外的社会环境因素成显着性相关。5.自我效能与个人因素中的运动风险和社会因素中的社会约束和锻炼条件呈显着性相关。6.行为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方互相产生影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需要良好的运动氛围,自身个人愿意坚持并付出时间。

肖孟龙[8](2020)在《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生活管理者,能够起到指引、组织、协调和激励的重要功能。高校辅导员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的研究旨在找出高校辅导员在体育锻炼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高校辅导员健康生活健康工作,以此推动健康中国的发展进程。基于此,本文选择广东省11所高校的辅导员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探讨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情况、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参与体育锻炼的男性比女性多,大部分属于青年群体,35岁以下占比92.15%,本科以上学历较多居多,教龄高的人数占比较少;大多数辅导员都是满工作量且小部分为超额工作量;大多数辅导员收入在广东省偏中下等。(2)在健康状况层面,60.42%的辅导员认为自身健康存在问题;在动机层面,促进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和缓解压力比其他动机更能影响高校辅导员参与体育锻炼。(3)高校辅导员参与体育锻炼意识很强,但锻炼时间较短且不固定。在地点和项目方面,校内场馆居多且选择跑步、羽毛球和篮球的人数较多较多;且大多数辅导员无人指导;性别与锻炼场地不存在差异性;体育消费方面,女性辅导员比男性少。(4)影响高校辅导员参与锻炼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态度、兴趣等;学校因素包括宣传力度不够、重视层度不够、体育设施不完善和高校无管理体制等。(5)有74.02%的辅导员认为自身参与体育锻炼会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次数上,3次以下占60.72%。(6)路径方面,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辅导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统一思想认识,建立体育锻炼组织管理体制;有效利用高校资源,做好资源共享;重视体育教师,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契机,掀起高校师生体育锻炼热潮。对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困境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1)高校应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减轻或分化辅导员的工作压力。(2)高校应重视辅导员身心健康,提供身体健康检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体育活动,建设奖励机制。(3)高校应积极建设辅导员喜爱的运动场馆,延长场馆免费时长,对辅导员提供优惠制度。(4)高校辅导员应提升工作效率,做好角色转换。高校应多组织校内比赛,根据参与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5)高校应鼓励全体师生参与体育锻炼,加强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刘家慧[9](2020)在《上海市白领女性体育旅游限制因素与动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项目,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白领女性承担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责任,面临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她们迫切的需要找到释放压力的方式,对于喜欢追求潮流与挑战的白领女性来说,体育旅游可以很好的满足她们的需求。因此,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旅游的现状、动机与限制因素,促进体育旅游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自我决定理论和休闲限制理论为基础,结合上海市白领女性的实际情况制作问卷,调查并分析了上海市白领女性参与体育旅游的现状、限制因素与动机,探讨了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工作时间、平均月收入、婚姻状况、行业、单位性质在限制因素、动机上的差异以及限制因素对动机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上海市白领女性在参与体育旅游时大多数选择休闲健身型体育旅游,每年平均参与体育旅游的次数少,每次参与时间短,且大多选择在双休日与朋友一起参与,在体育旅游上的平均消费也不高。第二,上海市白领女性参与体育旅游的限制因素有设施、缺乏兴趣、人际、缺乏时间、缺乏了解与自身6项,其中设施限制最大,自身限制最小。且不同年龄、工作时间、平均月收入、行业在限制因素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单位性质在限制因素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第三,上海市白领女性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有内在动机、整合调节、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部调节与无动机6项,其中认同调节影响最大,无动机影响最小。且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工作时间、行业在动机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平均月收入、婚姻状况、单位性质在动机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第四,上海市女性白领在参与体育旅游时缺乏兴趣、自身负面影响内在动机;自身负面影响整合调节;缺乏兴趣负面影响整合调节、内摄调节,正面影响外部调节;缺乏兴趣、自身、缺乏了解正面影响无动机;设施、人际、时间对动机各维度维度都无影响。根据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第一,根据白领女性参与体育旅游的实际需求设计、推出体育旅游项目;第二,找出限制白领女性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因素,并尽可能削弱该因素对她们的影响;第三,细化体育旅游市场,设计出适合不同类型白领女性的体育旅游产品;第四,找出影响白领女性参与体育旅游动机的限制因素,有目的地帮她们尽可能的规避该因素,以提高她们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并针对不同动机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

裴贵宾[10](2019)在《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特征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队伍文化知识层次逐渐提高,教师一直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未来人才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祖国的繁荣昌盛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离不开教师,但是在网络科技时代下,社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关注度很高,但是小学教师的身体状况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更多的是对小学教师提出相当严苛的要求标准。大家认为“小学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具有甘为人梯,奉献自我的崇高精神,可是他们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现在大多数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但是又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落后,就会加重对孩子学习任务要求,由于学习任务负担过重,缺乏父母陪伴,容易造成学生各种身体和心理的问题出现,同时也反应了教师肩上的担子之重。因此,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就更加重要。目前,国内对于基础教育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提高白云区小学教师能够非常清楚了解自己当前的身体状况。促进教师科学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通过科学锻炼对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意识,并将这种行为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其身心健康稳定发展,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势。本篇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微信访谈、问卷抽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白云区20所小学在职在岗教师随机抽样,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小学体育设施情况和学校对教师的重视度,结合白云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消费情况、地理位置及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结论表明:(1)广州市白云区小学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多,教师的学历以本科居多。教师的职称与年龄成正比。广州市白云区部分小学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大部分教师处于亚健康状况,教师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足,体育意识不强,有部分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广州市白云区小学领导对教师参与体育锻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学校举办教师体育活动娱乐性比赛项目和次数比较少,闲暇时间主要用于家务、上网、社交活动、陪伴和辅导孩子学习等,(2)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喜爱的运动项目多样,主要是以小球类、户外类、操类为主,男老师多以运动量较大的球类为主,女老师选照的运动量较小的操类为主。教师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大多数是锻炼身体、缓解压力,调节心情、减肥健美等。运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场馆、公园和免费性运动场所。教师居住场所体育场地设施比较缺乏,教师的消费多以实物为主,还有小部分老师基本没有体育支出,小学教师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大,自身懒惰、缺乏锻炼意识等。(3)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在时间上的选择、每周活动次数、活动时间的长短、运动强度大小等各方面缺少合理计划,随意性较大,体育锻炼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极少数教师能掌握科学参与体育活动的方法。建议:1.加强体育与健康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自身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坚信“天天做运动,健康生活到永久的快乐信念。2.适度减轻教师工作的负担,使在照顾家庭和工作之余,能够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3.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强组织教师参与体育活动,改善白云区小学教师的健身锻炼环境,学校可以修建或改造一些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开展校内教师活动俱乐部,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测试。4.政府应加强培训小学教师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了解。通过白云山的地理位置,可以开展一些适合教师自身运动的娱乐性项目,比如进行组团爬山的活动,学校之间进行联谊赛的集体活动。体育教师主动对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培养小学教师的运动兴趣。

二、河南省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1、涉及华北根据地城市工作的研究着作概括
        2、涉及城市工作的专题性论着研究概况
    四、理论方法和视角
    五、创新点
    六、资料依据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点线委员会时期的城市地下党
        一、抗战初期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建立
        二、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点线工作的效果
    第二节 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一、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二、各级党委城市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城工委城市工作的效果
    第三节 城工部的建立和城市工作的大发展
        一、各级党委城工部的建立、方针和任务
        二、大力动员开展城市工作的原因
        三、在思想上动员全党重视城市工作
        四、建立健全城市工作机构
        五、抽调干部和设立专职城工干部
        六、城市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策略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干部工作
    第一节 干部的抽调选拔和关系的来源
        一、内线干部的来源和选拔条件
        二、关系的来源
    第二节 干部和关系的培训教育
        一、培训对象的各种复杂心理
        二、培训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四、培训的效果
    第三节 打入干部的派遣和管理
        一、派遣打入的准备工作
        二、加大派遣干部打入城市的力度
        三、对打入干部的管理工作
        四、打入干部经费保障的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物资采买工作
    第一节 根据地从敌占城市获取紧缺的物资
    第二节 地下党坚持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
    第三节 地下党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的措施
    第四节 敌人的封锁和破坏
    第五节 沦陷城市物资工作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调查工作
    第一节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分工
        一、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调查工作在领导上和重点对象上的分工
        三、调查的渠道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阶级成份的调查
        二、关于各个阶层生活水平的调查
        三、关于各个阶层政治态度的调查
        四、关于沦陷城市大中学校的调查
        五、关于沦陷区厂矿车站的调查
        六、搜集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
    第三节 调查工作的效果
        一、调查工作的成绩
        二、调查工作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交通联络工作
    第一节 秘密交通线路和秘密联络站的设立
        一、城工组织对交通工作的开展和加强
        二、秘密交通线路网的建立和复线的开辟
        三、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的设立和完善
    第二节 交通人员的选拔、表现、联络方式
        一、交通员的主要来源、选拔条件
        二、交通员的表现特征
        三、通过关卡、封锁线的方式和接头联络方法
    第三节 交通工作的内容、成效
        一、人员和信息情报的输送
        二、物资的输送
        三、秘密交通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群众工作
    第一节 对工人、苦力的掌握
        一、寻找关系、派遣打入工人、苦力行业
        二、日伪的严密统治
        三、通过秘密和公开的形式组织群众
        四、领导群众进行各类斗争
    第二节 对教员、青年学生的争取工作
        一、动员学生支援根据地
        二、组织读书会和秘密宣传活动
        三、日伪的监视和学生的政治态度
        四、根据地城工部门的培训和派遣打入工作
    第三节 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一、开展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二、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宣传和争取
    第四节 群众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伪军伪警工作
    第一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开展伪军伪警工作的重要性和组织领导
        二、伪军伪警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三、伪军伪警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四、伪军伪警工作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对伪军伪警的派遣打入和瓦解
        一、寻找线索大量发展关系
        二、积极派遣建立内线工作
        三、瓦解伪军伪警工作的策略
    第三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与锻炼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运动类APP概述
        1.2.3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数理统计法
    1.6 研究假设
    1.7 主要贡献
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锻炼动机的调查研究
    2.1 大学生整体使用运动类APP情况
    2.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动机分析
        2.2.1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的总体情况表
        2.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动机分析
        2.2.3 不同专业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动机分析
        2.2.4 不同年级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动机分析
    2.3 不同类别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的比较
        2.3.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动机的比较
        2.3.2 不同专业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动机的比较
        2.3.3 不同年级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动机的比较
3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基于锻炼动机的满足形态分析
    3.1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生理需求的满足形态
    3.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安全需求的满足形态
    3.3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社交需求的满足形态
    3.4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尊重需求的满足形态
    3.5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自我实现价值的满足形态
4 使用运动类APP的大学生锻炼行为调查研究
    4.1 使用运动类APP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调查统计情况
    4.2 不同类别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锻炼行为分析
        4.2.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锻炼行为分析
        4.2.2 不同专业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锻炼行为分析
        4.2.3 不同专业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锻炼行为分析
    4.3 使用运动类APP前和使用运动类APP后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比较分析
5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预测锻炼行为的研究分析
    5.1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与锻炼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5.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
        5.2.1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频率的预测作用
        5.2.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时间的预测作用
        5.2.3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强度的预测作用
    5.3 不同类别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模型
        5.3.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模型
        5.3.2 不同专业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模型
        5.3.3 不同年级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模型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的研究总结
        6.1.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锻炼的满足形态总结
        6.1.3 使用运动类APP的大学生锻炼行为总结
        6.1.4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预测锻炼行为的研究总结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健康中国”背景下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1.2.2 国内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健康中国2030
        1.3.2 体育行为
        1.3.3 体育锻炼行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重点
        1.4.4 难点
    1.5 研究路径及创新之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
        3.1.1 简介
        3.1.2 桂林市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状况
        3.1.3 桂林市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3.2 桂林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健身意识的与分析
        3.2.1 桂林市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
        3.2.2 桂林市高校教师的健身意识
    3.3 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3.3.1 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频率
        3.3.2 体育锻炼行为的持续时长
        3.3.3 体育锻炼行为的负荷强度
        3.3.4 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时间段
        3.3.5 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内容与项目
        3.3.6 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人口
    3.4 影响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
        3.4.1 体育健康意识
        3.4.2 体育锻炼动机
        3.4.3 个人闲暇时间
        3.4.4 场地器材
        3.4.5 运动伙伴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5)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二)政治认同理论
        (三)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内涵及实质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一)乡村干部及职责内涵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干部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理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二)乡村振兴理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积极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唤醒阶级意识教育的思索
        (二)大革命时期打倒封建军阀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四)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探索
        (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争取实现民主教育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乡村干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艰辛探索
        (一)过渡时期乡村干部巩固新生政权的认同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运动”教育的曲折探索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干部解放思想教育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干部乡村治理建设教育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基层党建教育的探索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
        (三)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
        (四)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思想仍存在严重潜在对抗
        (二)价值多元化冲击基层思想观念和执政基础
        (三)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
        (四)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
    三、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构建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增强理想信念认同
        (二)加强党史党建国史教育增强政党认同
        (三)强化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增强道路和制度认同
        (四)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增强政策认同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价值认同
    二、拓展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主渠道功能
        (二)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教育策略
        (四)利用现代通讯科技拓展学习方式
        (五)拓展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功能
    三、以保障机制为重点完善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走深走实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三)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巩固认同教育基础
        (四)完善网络网站建设丰富政治认同教育资源
        (五)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一)立足发展现实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施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实现
    二、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思想境界是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首要和根本
        (二)榜样示范是激发乡村干部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
        (三)教育主体的领导力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一)乡村干部实际情况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突出个性需求特点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五、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
        (一)扭曲的权力观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源
        (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三)教育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有效奖惩保障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六、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6)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调查昆明市悦跑圈AAP跑团参与者存在的不足
        1.2.2 归纳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健康跑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1.2.3 为促进全民健身和悦跑圈APP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3 选题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悦跑圈的定义
        2.1.2 APP的定义
        2.1.3 跑团的定义
        2.1.4 群体特征的定义
        2.1.5 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4.1.1 昆明市悦跑圈APP参与者的性别分析
        4.1.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年龄分析
        4.1.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文化水平分析
        4.1.4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职业、收入分析
        4.1.5 关于悦跑圈跑团健身跑者的基本特征总结
    4.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参与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2.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参与形式特征分析
        4.2.2 参与者的运动习惯特征分析
        4.2.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运动损伤与防护特征分析
        4.2.4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消费特征分析
        4.2.5 昆明市悦跑圈APP参与者参加比赛情况分析
        4.2.6 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4.2.7 关于健身跑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特征总结
    4.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锻炼心理特征分析
        4.3.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运动动机特征分析
        4.3.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意志品质特征分析
        4.3.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主观锻炼体验特征
        4.3.4 关于健身跑参与者的锻炼心理特征总结
    4.4 影响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运动的因素
        4.4.1 宏观影响因素
        4.4.1.1 健身跑的发展趋势
        4.4.1.2 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影响
        4.4.1.3 媒体与互联网传播的影响
        4.4.2 微观影响因素
        4.4.2.1 不正确健身知识观念的影响
        4.4.2.2 个人社会特征因素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体育锻炼行为
        1.3.2 锻炼动机
        1.3.3 锻炼效果认知评价
        1.3.4 自我效能
        1.3.5 三方互惠决定论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3.2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锻炼行为分析
        3.2.1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时间
        3.2.2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次数
        3.2.3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参与气排球运动的强度
        3.2.4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在气排球运动上所花费的资金
    3.3 不同个人情况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锻炼动机研究
        3.3.1 不同性别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3.3.2 不同年龄段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3.3.3 不同学历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3.3.4 不同职称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3.3.5 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动机分析
    3.4 不同个人情况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运动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研究
        3.4.1 不同性别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3.4.2 不同年龄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3.4.3 不同学历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3.4.4 不同职称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3.4.5 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的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效果评价分析
    3.5 不同个人情况的气排球运动参与者自我效能评价研究
        3.5.1 不同性别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3.5.2 不同年龄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3.5.3 不同学历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3.5.4 不同职称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3.5.5 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的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自我效能评价分析
    3.6 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的锻炼动机的相关分析
        3.6.1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动机的行为因素的相关分析
        3.6.2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动机的个人因素的相关分析
        3.6.3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动机的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3.7 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的锻炼效果评价的相关分析
        3.7.1 影响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的行为因素的相关分析
        3.7.2 影响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的个人因素的相关分析
        3.7.3 影响在昆高校职工气排球参与者锻炼效果评价的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3.8 三方互惠决定论因素的自我效能的相关分析
        3.8.1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自我效能的行为因素的相关分析
        3.8.2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自我效能的个人因素的相关分析
        3.8.3 影响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自我效能的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的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高校师生体质下降对体育锻炼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较为鲜见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数理统计法
        五、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广东省11 所高校辅导员基本特征分析
        一、广东省高校辅导员性别、年龄、学历统计
        二、广东省高校辅导员教龄、职称统计
        三、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任职高校、工作量及收入情况统计
    第二节 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动机分析
        一、广东省高校辅导员身体健康状况
        二、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动机
    第三节 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分析
        一、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特征
        二、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特征
        三、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段特征
        四、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特征
        五、参加体育锻炼场所分布特征
        六、参加体育锻炼形式特征
        七、体育锻炼消费行为特征
    第四节 影响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阻碍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
        二、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第六节 广东省高校辅导员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辅导员体育锻炼的动机
        二、保持思想上统一,建全体育锻炼组织管理体制
        三、加强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周边设施“资源共享”
        四、重视高校体育锻炼,发挥体育教师的“骨干”作用
        五、以“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为契机,掀起高校师生体育锻炼热潮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上海市白领女性体育旅游限制因素与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1.1.2 白领女性需求的增多
        1.1.3 体育旅游相关政策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白领女性
        2.1.2 体育旅游
        2.1.3 体育旅游限制因素
        2.1.4 体育旅游动机
    2.2 理论基础
        2.2.1 休闲限制理论
        2.2.2 自我决定理论
        2.2.3 休闲限制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的结合依据
    2.3 白领女性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
    2.4 体育旅游限制因素的相关研究
    2.5 体育旅游动机的相关研究
    2.6 限制因素与动机的关系研究
        2.6.1 其他类限制因素与动机的关系研究
        2.6.2 体育旅游限制因素与动机的关系研究
    2.7 文献小结
    2.8 研究假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样本构成
        4.1.1 年龄
        4.1.2 教育程度
        4.1.3 工作时间
        4.1.4 平均月收入
        4.1.5 婚姻状况
        4.1.6 从事的行业
        4.1.7 单位性质
    4.2 上海市白领女性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4.2.1 参与体育旅游类型分析
        4.2.2 每年平均参与体育旅游次数分析
        4.2.3 体育旅游参与时间分析
        4.2.4 参与体育旅游逗留时间分析
        4.2.5 参与体育旅游结伴形式分析
        4.2.6 参与体育旅游平均消费分析
    4.3 上海市白领女性体育旅游限制因素分析
        4.3.1 限制因素因子分析
        4.3.2 限制因素正太检验与描述性分析
        4.3.3 限制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3.3.1 不同年龄的差异性分析
        4.3.3.2 不同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4.3.3.3 不同工作时间的差异性分析
        4.3.3.4 不同平均月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4.3.3.5 不同婚姻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4.3.3.6 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分析
        4.3.3.7 不同单位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4.4 上海市白领女性体育旅游动机分析
        4.4.1 动机因子分析
        4.4.2 动机正太检验与描述性分析
        4.4.3 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4.4.3.1 不同年龄的差异性分析
        4.4.3.2 不同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4.4.3.3 不同工作时间的差异性分析
        4.4.3.4 不同平均月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4.4.3.5 不同婚姻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4.4.3.6 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分析
        4.4.3.7 不同单位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4.5 上海市白领女性体育旅育限制因素对动机的影响分析
        4.5.1 限制因素与动机的关系分析
        4.5.2 限制因素对不同动机产生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4.5.2.1 限制因素与内在动机的多元回归分析
        4.5.2.2 限制因素与整合调节的多元回归分析
        4.5.2.3 限制因素与认同调节的多元回归分析
        4.5.2.4 限制因素与内摄调节的多元回归分析
        4.5.2.5 限制因素与外部调节的多元回归分析
        4.5.2.6 限制因素与无动机的多元回归分析
        4.5.2.7 限制因素影响动机结果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件

(10)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特征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3.3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2.1.1 年龄、性别分布
        2.1.2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学历调查数据分析
        2.1.3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职称调查分析
        2.1.4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体育消费情况
        2.1.5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体育消费内容。
    2.2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健康的基本状况
        2.2.1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周工作量情况
        2.2.2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睡眠情况
        2.2.3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空闲时间活动情况
        2.2.4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调自述健康情况
    2.3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2.3.1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
        2.3.2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2.3.3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2.3.4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有无专业的老师指导
        2.3.5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体育教师对您参与体育活动的引领作用
    2.4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与数据分析
        2.4.1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运动形式
        2.4.2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情况
        2.4.3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体育活动场所
        2.4.4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2.4.5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
        2.4.6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2.4.7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体育锻炼强度
        2.4.8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居住场所附近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2.4.9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活动后自我感觉
    2.5 影响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锻炼的因素
        2.5.1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领导参与体育活动态度调查分析
        2.5.2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学校领导对教师体育活动的重视度
        2.5.3 广州市白云区教师所在小学举办体育活动情况
        2.5.4 小学体育教师对其他教师参与活动的指导作用
        2.5.5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和次数的调查
    2.6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路径
        2.6.1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可以利用白云山的地理优势发展体育活动
        2.6.2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可以通过教师联赛促进教师体育活动的发展
        2.6.3 提倡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组团参与体育活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或问卷提纲)
附录B 问卷
附录C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体育活动及特征调查问卷

四、河南省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D]. 王富聪. 河北大学, 2020(08)
  • [3]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动机与锻炼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张燕. 西华大学, 2020(01)
  • [4]“健康中国”背景下桂林市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研究[D]. 柳国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12)
  • [6]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D]. 符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在昆高校教职工气排球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研究[D]. 辛怡.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广东省高校辅导员体育锻炼行为研究[D]. 肖孟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上海市白领女性体育旅游限制因素与动机研究[D]. 刘家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特征与发展研究[D]. 裴贵宾.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7)

标签:;  ;  ;  ;  ;  

河南省智力体育活动动机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