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住宅装修节能

浅谈住宅装修节能

一、住宅装修中节能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新[1](2021)在《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精密空调机组运行的概况和其在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应用情况,对精密空调机组进行系统维护与精细化调节,以保障其运行稳定。

刘莹[2](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建筑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传统粗放式的建造方式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装配式建筑因其具有节能环保、高效高质等优势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得到国家的大力推行,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围绕着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体建筑的碳排放核算与比较,缺乏宏观层面的把控分析。而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多、系统整体性强,因此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趋势及减排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以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为视角,借助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和反馈机制,预测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及减排效果,寻找规模化发展同时提高减排效率的优选路径。首先,以Kaya恒等式为分解依据,梳理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从社会经济、政府决策、市场环境、建筑能耗四个层面甄别出涵盖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等18个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建立了影响因素邻接矩阵,厘清各因素的递阶结构和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其次,以山东省为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装配式建筑市场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估算模型参数与方程,建立并检验了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现行发展条件下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趋势进行仿真预测与分析。再次,考察政策引导、预制率要求、增量成本、科技创新投入等参数对碳排放系统的灵敏程度,以山东省装配式建筑规模达到政府规划目标为约束条件,设定灵敏参数的情景组合。最后,对达到约束条件的情景组合利用IDMI法筛选出减排效果最好的路径方案,以此为依据提出促进装配式建筑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装配式建筑使得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趋势逐渐减缓。(2)装配式建筑减排效果显着,到2035年,装配式建筑市场可比传统建筑市场减排107305吨。(3)降低增量成本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是能够实现装配式建筑市场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提高减排效果的有效途径。

韩楚燕[3](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刘科[4](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白明轩[5](2020)在《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发展的最主要趋势,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具有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对标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断更新。2006年我国首次发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分别于2014、201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对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主要的贡献。持续不断地跟踪和比较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和差异,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积极作用。各国绿色建筑标准中英国BREEAM起步较早,理论与实践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先进性,因此本文以中英两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英国BREEAM标准纵向和横向进行分析。从宏观分类到微观条文入手,总结各自版本更新的内容。首先,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年版与2019年版、英国BREEAM标准2014年版与2018年版内容分别从宏观框架到微观条文进行纵向比较,并分析变化的成因。其次,以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两国最新版本之间的框架结构、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建立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最新的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寻找其更新过程之中的相同与差异,对更新过程中的相同内容进行总结,对差异部分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对比中英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实际案例,并从中归纳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的建议,总结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持续发展的方向。

赵琰[6](2020)在《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大量消耗问题已经开始导致环境恶化,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国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并提倡“四节一环保”。长沙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一定量的绿色建筑。近年来,随着长沙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人群涌入城市导致房价不断上升,住房问题逐渐严峻。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国家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安居体系,保障性住房建设量持续增加。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既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推广,又可以改善保障性住房的舒适度,减少资源消耗。从使用后评价的角度结合其他评价指标,可以更加有效了解绿色建筑技术是否适合推动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湖南省目前关于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统计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并对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从星级、数量、标识种类等多角度进行了现状分析。其次,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可感知的原则下,建立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的使用后评价体系主要从技术采用频率、技术满意度、技术所占分值和技术增量成本四个角度对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技术进行适宜性分析。其中,本文对绿色保障性住房和绿色居住建筑从技术采用频率和技术增量成本两个角度分别统计后进行对比,分析目前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采用情况及增量成本,发现技术采用与居住建筑类似,但增量成本控制优于居住建筑,现有的建筑采用情况具有借鉴意义。技术所占分值采用湖南省现行评价标准,其中可感知技术所占比例较小,在后续的标准中应提高可感知技术数量及分值,提高技术可感知性。同时,技术满意度数据则通过满意度问卷对四个绿色保障性住房调研获得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处理后的反馈数据了解目前项目运行现状和建筑技术的满意度情况。最后,基于前文统计的各项技术在四个评价因子评价后中所得数据,对数据进行同趋势化、归一化处理后,运用熵值法对四个评价因子进行权重取值及运用TOPSIS法对建筑技术进行适宜性分析,对建筑技术进行适宜性排序,从而得到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适宜技术。

郑宏业[7](2020)在《开发商视角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需求不断的提高,但与之俱来的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种现象在建筑业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显着。据分析,建筑业是当前社会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头,因而在重视环保、提倡节能的今天,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绿色建筑技术复杂、所需材料的成本高、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在开发商和消费者双方主体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等原因,严重制约了绿色建筑的推广。所以本文在充分研究“绿色建筑发展困境”、“中国既有建筑现状”之后,结合当前租赁市场的蓬勃发展,以此为契机研究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可行性方案及其对开发商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本文立足开发商的视角建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评估模型。首先围绕我国既有建筑节能现状、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分析,以及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从外墙、外窗和屋顶这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并结合当前长租公寓发展和改造现状提出了多种节能改造措施;其次,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角度系统的分析了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包含降低能耗、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改造成本和入住倾向性在内的多个影响指标,从而建立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最后,选取深圳市某两个已经投入使用的长租公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通过Design Builder软件进行公寓能耗模拟,并对公寓改造的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将不同指标量化获得各个方案的总得分,从而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总的比选。最后结合文中对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研究可以发现:(1)当使用不同厚度的保温板对外墙和屋顶进行节能改造时,保温板越厚就越能为建筑节省更多的能耗,但从结果来看20mm厚的保温板在经济和节能效果上都是较合理的;在外窗的节能改造中,文中提供了无色透明中空玻璃和Low-E中空玻璃两种方案,从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公寓一还是公寓二选择节能效果更好的Low-E中空玻璃都是更有利的。(2)从两个公寓节能改造的经济评价来看,由于建筑自身需要装修改造,大大降低了节能改造的增量成本,且投资回收年限较短(2-7年),内部收益显着(9.37%-86.94%),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长租公寓的节能改造对于公寓运营企业来说是有利可图的。(3)总体上来看,长租公寓的节能改造在翻新旧建筑建立新的居住空间的同时,也解决了既有旧建筑能耗大的问题,而且节能改造的增量成本较低,经济表现较好,所以政府单位可制定相关改造规范对长租公寓的装修改造进行约束,从而推动建筑节能的多元化发展。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长租公寓,但是文中所提供的改造策略可用于所有租赁型既有建筑的改造,但对于不同的改造建筑,其指标量化的方式和节能措施均应该结合企业和建筑自身的特点进行特别分析,以获取更加合适的改造方案。

孙佩文[8](2020)在《城市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特性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持续稳定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更新改造活动,造成了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产生。与建筑拆除垃圾相比,装修垃圾因产生量小分散且部分混入生活垃圾处置,导致社会关注度较低、相关研究及管理政策极为薄弱。实际上装修垃圾产生来源广泛、成分复杂,且可能含涂料、阻燃性或保温隔热材料等有毒有害物质而潜在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较为合理地估算装修垃圾的产生量,阐明其成分及流向特征,进而探索切实可行的装修垃圾减量化策略与处置管理方案,并促进城市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微观尺度,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深圳市各区共计73处不同建筑类型和装修方式的装修施工项目垃圾的产生量、材料组分、流向进行数据收集与定量化分析,明确了装修垃圾单位面积产生量、填埋率、回收率等重要参数;同时,通过采集装修垃圾不同组分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初步探究了建筑装修垃圾的污染特征。再者,基于城市建筑统计信息所量化的全市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历年装修面积,结合调研获取的单位面积装修垃圾产生量,估算深圳市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特性与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翻新装修周期和装配式装修推广度等因素,对未来深圳市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进行情景分析,探讨深圳市建筑装修垃圾管理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存量建筑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深圳市建筑装修活动不断增多,建筑装修面积主要来源于住宅建筑既有房屋的翻新装修活动;(2)不同建筑类型和装修方式的单位面积装修垃圾产生量分布于3.1kg-27.5kg之间。从组成成分来看,混凝土、砖块、玻璃、瓷砖等惰性材料总量较大,平均约占到总产生量的91.3%,其余非惰性材料(石膏、涂料、塑料等)占比相对较小,约占8.7%;(3)通过对建筑装修垃圾的污染特征分析表明,塑料类垃圾组分中的Pb含量(4521.4 mg/kg)、玻璃中的Cr含量(288.0mg/kg)、瓷砖中的Zn含量(281.4 mg/kg)均较高;阻燃保温材料中的PBDEs和HBCDs、塑料类垃圾组分中的PAHs含量较高,上述装修垃圾成分若进行填埋处置存在有环境污染风险。(4)深圳市装修垃圾产生量呈现显着增长趋势,自1996年的17万吨到2018年的114.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1%;2018年全市建筑装修垃圾主要通过堆填方式处理处置(达83.1%),回收利用率仅为16.9%;基于情景分析结果,按照当前的装修活动特征发展,全市装修垃圾产生量将持续增长并在2030年达到166万吨,而有效的源头减量措施(管控装修施工活动、装配式装修)则会带来显着的减量效果,同基准情景相比,至2030年全市装修垃圾最优将累积减少产生470万吨;(5)为解决装修垃圾持续增长的问题,从源头加强装修施工活动管控,减少不必要的装修施工活动以及装配式装修方式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装修垃圾源头减量;针对装修垃圾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需要专项处理处置方案以减轻环境污染。本研究可为深圳市建筑装修垃圾的环境管理提供一手基础资料,也为其他城市或地区建筑装修垃圾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王君林[9](2019)在《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及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尤其对于传统建筑业来说,每年的建筑能耗以及环境污染的比重十分巨大,推行一种“可持续发展”施工举措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绿色施工因此得以在近些年迅猛发展。同时,面对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推进装配整体式建筑发展是推动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关键。而装配式建筑是暗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绿色施工建造方式,装配式施工技术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特点,但当前装配式建筑还具有装配率低,施工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为了量化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及时发现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在当前状态下,基于现实条件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以绿色施工及装配式建筑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而后对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后以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为基础,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数据为补充,从绿色施工管理、绿色施工技术选取、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构建出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权法—熵权法的两种方法相结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由于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等级概念还具有不确定性,采用云模型对其进行评价,最后,为了验证了云模型的适用性,将其应用于某小区项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水平处在一般和良好之间,还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与传统建筑绿色施工项目进行比较,进行差异性分析,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对装配式施工企业进行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郑镇东[10](2019)在《基于装配式视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研究 ——以厦门洋唐居住区保障性住房为例》文中认为住房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在住宅建设中,保障性住房又是住房类型中的特例。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它作为政府主导项目,它的研究意义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及提升作用。本文结合厦门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在理解政府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功能要求,认真梳理经济与功能的适应性、建造与进度的可操作性、对项目整体设计进行相应的研究。文章的章节如下:第一章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对象、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为相关概念解读和研究综述,涉及到国内外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研究历史和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对保障性住房相关特点进行研究,简要说明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国策和厦门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用地保障、提倡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装配式相关内容;第四章为厦门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策略构筑,明确了洋唐居住区三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总体定位和设计原则,同时以“洋唐居住区”项目为实践案例研究,基于该项目选址的场地现状及设计条件,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分析了保障安居工程存在的问题。本文应用文献梳理法、理论研究法、现场调研法和实际案例设计等手段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整理研究。厦门洋唐居住区三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结合国家政策,项目上考虑工程与技术的结合,在符合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符合目前国家提倡的政策要求,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整个建筑产业的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参考,同时可以作为“蓝本”推进厦门乃至周边地区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鉴于保障性住房特色,集标准化设计和规范化设计于一体,由政府机构牵头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更大的落地优势。

二、住宅装修中节能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装修中节能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密空调机组的运行概述
2. 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机组应用情况
    2.1 中心机房需求
    2.2 温度调节优化
    2.3 除湿系统调节
    2.4 系统节能处理
    2.5 气候环境调节
3. 精密空调机组的系统维护与调节分析
    3.1 控制系统维护
    3.2 压缩机的保护
    3.3 冷凝系统调节
    3.4 其他零件调节
4. 结束语

(2)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业碳排放研究现状
        1.2.2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研究现状
        1.2.3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路线
2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装配式建筑优势与发展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与产业链特征
        2.1.2 装配式建筑特征与优势
        2.1.3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2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核算
        2.2.1 碳排放核算范围
        2.2.2 碳排放核算方法
    2.3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2.3.1 基于Kaya恒等式的影响因素分解与识别
        2.3.2 基于邻接矩阵的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3.1 系统动力学概述与适用性分析
    3.2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3.2.1 装配式建筑系统动力学模型总体结构
        3.2.2 模型因果回路图
        3.2.3 反馈回路分析
        3.2.4 模型存量流量图
        3.2.5 子系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碳排放模拟预测
    4.1 模型参数的确定
        4.1.1 模型参数与方程类型
        4.1.2 模型参数估算方法
        4.1.3 主要参数估计与方程设定
        4.1.4 模型方程
    4.2 模型检验
        4.2.1 稳定性检验
        4.2.2 有效性检验
        4.2.3 心智模型测试
    4.3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装配式建筑低碳发展情景决策分析与建议
    5.1 减排情景设置与仿真分析
        5.1.1 情景参数的筛选
        5.1.2 情景方案的设定与分析
    5.2 基于IDMI的情景决策分析
        5.2.1 内联决策指数法介绍
        5.2.2 内联决策指数法实施
        5.2.3 内联决策指数法结果分析
    5.3 装配式建筑规模化与低碳化发展政策与建议
        5.3.1 降低增量成本
        5.3.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装配化技术水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关系矩阵
附录 B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统模型参数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背景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3.1 建筑系统划分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4.4.2 建筑再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5.1 工程案例计算
        5.1.1 工程情况简介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5)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发展
        1.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问题及修订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建筑概念解析
    2.2. 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2.2.1. 生命周期评价
        2.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估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趋势
第三章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 与2014版比较
    3.1. 概述
    3.2. 重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变化描述
        3.2.2. 指标体系调整原因
    3.3. 调整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节点
        3.3.1. 评价时间节点变化描述
        3.3.2. 评价时间节点变化原因
    3.4. 改变了绿色建筑评价等级与计算方式
        3.4.1. 绿色建筑等级与计算方式变化描述
        3.4.2. 绿色建筑等级与计算方式变化原因
    3.5. 拓展了绿色建筑内涵
        3.5.1. 绿色建筑内涵更新内容
        3.5.2. 绿色建筑内涵更新原因
    3.6. 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
        3.6.1. 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描述
        3.6.2. 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提高原因
    3.7. 指标条文修订分析
        3.7.1. 安全耐久
        3.7.2. 健康舒适
        3.7.3. 生活便利
        3.7.4. 资源节约
        3.7.5. 环境宜居
        3.7.6. 提高与创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BREEAM标准2018版与2014版比较
    4.1. 概述
    4.2. 保持了涵盖范围与评价定级
    4.3. 保持了评估建筑类型与指标分类
    4.4. 增加了评价阶段
        4.4.1. 评价阶段修订描述
        4.4.2. 评价阶段修订原因
    4.5. 改变了指标权重
        4.5.1. 指标权重描述
        4.5.2. 指标权重变化原因
    4.6. 增加了部分表格的图示化表达
        4.6.1. 图示化表达描述
        4.6.2. 图示化表达原因
    4.7. 指标条文修订分析
        4.7.1. 管理(Man)
        4.7.2. 健康与舒适(Hea)
        4.7.3. 能源(Ene)
        4.7.4. 交通(Tra)
        4.7.5. 水(Wat)
        4.7.6. 建材(Mat)
        4.7.7. 废弃物(Wst)
        4.7.8.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LE)
        4.7.9. 污染(Pol)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比较
    5.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体系框架比较
    5.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基础内容比较
        5.2.1. 适用范围
        5.2.2. 评估内容
        5.2.3. 计算方式
        5.2.4. 评估等级
    5.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更新频率比较
    5.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的不同点
        5.4.1. 管理
        5.4.2. 健康与舒适
        5.4.3. 能源
        5.4.4. 交通
        5.4.5. 水
        5.4.6. 建材
        5.4.7. 废弃物
        5.4.8.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
        5.4.9. 污染
        5.4.10. 其他
    5.5.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更新过程中的共同点
        5.5.1. 建筑使用后评估内容的增加
        5.5.2. 生态环境恢复要求的提高
        5.5.3. 绿色建筑适变性要求的增加
        5.5.4. 悬浮颗粒物监测要求的增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英绿色建筑案例比较分析
    6.1. 长安住宅项目
        6.1.1. 项目概述
        6.1.2. 项目双认证评价过程及结果
        6.1.3. 项目双认证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6.2. 诺丁汉大学GSK可持续碳中性化学实验室
        6.2.1. 项目概述
        6.2.2. 项目双认证评价过程及结果
        6.2.3. 项目双认证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议
        7.2.1. 内容方面建议
        7.2.2. 推广方面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及概念说明
        1.2.1 概念说明
        1.2.2 研究的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1.3.2 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
        1.3.3 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2.1 长沙市绿色建筑现状
        2.1.1 长沙市资源条件
        2.1.2 长沙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2.2 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
        2.2.1 保障性住房分类及相关政策
        2.2.2 湖南省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
    2.3 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标准
        2.3.1 国家标准、导则
        2.3.2 湖南省绿标
    2.4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2.4.1 数量、星级、标识种类
        2.4.2 分布情况
        2.4.3 面积统计
        2.4.4 增量成本统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
    3.1 使用后评价理论基础
        3.1.1 使用后评价的目的
        3.1.2 使用后评价的方法
        3.1.3 使用后评价的流程框架
    3.2 使用后评价体系流程及构建原则
        3.2.1 使用后评价体系流程
        3.2.2 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使用后评价体系设计及评估方法
        3.3.1 使用后评价体系设计
        3.3.2 使用后评体系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案例调研分析
    4.1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
        4.1.1 设计阶段建筑技术使用情况
        4.1.2 建筑技术增量成本
    4.2 满意度问卷调研设计
        4.2.1 调研目的与内容
        4.2.2 调研样本的选取
        4.2.3 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4.2.4 调研样本概况
    4.3 问卷信、效度及受访问者基本情况
        4.3.1 信、效度分析
        4.3.2 受访问者的基本情况
    4.4 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4.1 对绿色建筑的了解程度
        4.4.2 居民对调查样本的满意度分析
        4.4.3 居民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反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适宜技术筛选
    5.1 技术的选择
        5.1.1 现有标准中的建筑技术
        5.1.2 可感知技术
        5.1.3 不可感知技术
        5.1.4 提升与创新技术
    5.2 适宜技术的筛选
        5.2.1 筛选适宜技术目的
        5.2.2 适宜技术筛选指标
    5.3 基于TOPSIS方法的技术适宜性筛选和排序
        5.3.1 计算各项评价因子权重
        5.3.2 计算建筑技术贴进度
        5.3.3 各章节结果分析
    5.4 绿色保障性住房适宜技术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4.4 室内环境质量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技术采用情况
附录 B 关于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C 建筑技术详表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开发商视角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能耗情况
        1.1.2 我国既有建筑现状
        1.1.3 绿色建筑推广困境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意义
        1.3.2 研究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2.1.1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2.1.2 国内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2.2 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租赁类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研究进展分析
第3章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理论研究
    3.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3.1.1 墙体节能改造技术
        3.1.2 屋面节能改造技术
        3.1.3 窗户节能改造技术
        3.1.4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总结
    3.2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评估
        3.2.1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评估的必要性
        3.2.2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效果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3.2.3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调查
        3.2.4 计算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效果指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长租公寓建筑概况和实地调研
    4.1 深圳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4.2 长租公寓概况
    4.3 公寓围护结构改造现状调研
    4.4 居民居住情况和生活习惯的调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公寓现状能耗模拟
        5.1.1 建立三维模型
        5.1.2 公寓围护结构的参数设置
        5.1.3 公寓空调运行和人员活动情况参数设置
        5.1.4 模型验证
        5.1.5 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
    5.2 公寓节能改造的效果分析
        5.2.1 单项改造方案的模拟分析
        5.2.2 改造方案组合和优化
        5.2.3 公寓节能改造方案评估
        5.2.4 与已有研究的对比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城市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特性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与建筑垃圾问题
        1.1.2 深圳市建筑垃圾产生特性与管理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建筑垃圾研究现状
        1.2.2 装修垃圾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修垃圾产生量特性研究
    2.1 装修垃圾产生特性分析方法
        2.1.1 装修垃圾定义与范围
        2.1.2 装修垃圾产生量估算
        2.1.3 调研方法
    2.2 装修垃圾单位面积产生量及组分
        2.2.1 住宅建筑装修垃圾单位面积产生量及组分
        2.2.2 商业建筑装修垃圾单位面积产生量及组分
        2.2.3 公共建筑装修垃圾单位面积产生量及组分
        2.2.4 装修垃圾产生量特征分析
    2.3 住宅建筑翻新周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修垃圾产生量估算与预测分析
    3.1 装修垃圾产生量估算方法
        3.1.1 计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2 深圳市装修垃圾产生量
        3.2.1 住宅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
        3.2.2 商业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
        3.2.3 公共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
        3.2.4 装修垃圾产生总量
    3.3 装修垃圾处理处置流向分析
    3.4 基于情景预测的深圳装修垃圾产生量分析
        3.4.1 影响因素识别
        3.4.2 情景假设
        3.4.3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修垃圾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4.1 装修垃圾环境污染特征分析方法
    4.2 装修垃圾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4.3 装修垃圾有机质类污染物污染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装修垃圾管理对策研究
    5.1 加强装修垃圾源头管控
    5.2 实现装修垃圾分类管理
    5.3 制定装修垃圾有毒有害物质专项处置办法
    5.4 加大装修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研究投入
    5.5 完善建筑装修垃圾管理制度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局限性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性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
        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2.1.2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2.2 绿色施工的基本概念
        2.2.1 传统工程绿色施工的定义
        2.2.2 传统工程绿色施工的特点
    2.3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分析
    2.4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内涵
        2.4.1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界定
        2.4.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内容
    2.5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
        2.5.1 赋权方法的选择
        2.5.2 主客观赋权法的适用性
        2.5.3 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
        2.5.4 云模型
第3章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3.1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3.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3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3.4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4.1 绿色施工管理指标分析
        3.4.2 绿色施工技术选取指标分析
        3.4.3 资源节约与利用指标分析
        3.4.4 环境影响分析
    3.5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1 指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
        3.5.2 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确定
        3.5.3 绿色施工指标来源释义
    3.6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标准量化标准建立
        3.6.1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定量指标量化标准
        3.6.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定性指标量化标准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4.1 绿色施工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云模型评价绿色施工适用性分析
    4.3 基于云模型评价方法的基本特点和评价流程
        4.3.1 基本特点
        4.3.2 评价流程
    4.4 云模型的构建
        4.4.1 定性指标的云模型形式
        4.4.2 对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4.4.3 二级评价指标云模型表示
        4.4.4 一级评价指标云模型表示
        4.4.5 综合云模型表示
第5章 某小区地块一项目绿色施工评价及比较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主观权重的确定
        5.2.2 客观权重的确定
        5.2.3 综合权重的确定
    5.3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水平云模型的确定
        5.3.1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水平二级指标云模型的确定
        5.3.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一级指标云模型的确定
        5.3.3 确定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水平的评价集
        5.3.4 评价结果分析与比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1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来源
附录3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定性指标量化标准
附录4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査问卷
附录5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一、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10)基于装配式视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研究 ——以厦门洋唐居住区保障性住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对象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基本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保障性住房
        2.1.2. 安居工程
        2.1.3. 住宅产业化
        2.1.4. 装配式建筑
    2.2. 国内外研究相关简述
        2.2.1. 国内保障性安居工程现状
        2.2.2. 国外保障性安居工程现状
        2.2.3. 厦门保障性安居工程现状
    2.3. 保障性住房相关特点研究
        2.3.1. 厦门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解读
        2.3.2. 与住宅产业关系
        2.3.3. 传统现浇式与装配式对比
        2.3.4. 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厦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总体定位策略
    3.1. “洋唐居住区”项目总体规划解析
    3.2. 厦门洋唐居住区三期项目总体定位
        3.2.1. 建设概况及区位
        3.2.2. 建设规模及内容
        3.2.3. 主要建设条件
        3.2.4. 具体建设规模
    3.3. 规划指导思想
    3.4. 建筑方案设计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实践-以“洋唐居住区”项目为例
    4.1. “洋唐居住区”项目基本条件
        4.1.1. 场址现状
        4.1.2. 场地条件
        4.1.3. 施工条件
        4.1.4. 规划符合性评估
        4.1.5. 水土保持
        4.1.6. 地震安全评价
        4.1.7. 用地红线距离
    4.2. “洋唐居住区”项目建筑方案确定
        4.2.1. 建设规模概况
        4.2.2. 建筑方案比选
        4.2.3. 关于装配式专项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总结
    5.2. 保障性安居工程存在的问题
    5.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目录
附图目录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住宅装修中节能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密空调机组在数据中心机房的应用[J]. 王立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12)
  • [2]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研究[D]. 刘莹. 烟台大学, 2021(09)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5]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D]. 白明轩. 长安大学, 2020(06)
  • [6]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研究[D]. 赵琰. 湖南大学, 2020(08)
  • [7]开发商视角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研究[D]. 郑宏业. 深圳大学, 2020(10)
  • [8]城市建筑装修垃圾产生量特性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孙佩文. 深圳大学, 2020(10)
  • [9]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及比较研究[D]. 王君林.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10]基于装配式视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研究 ——以厦门洋唐居住区保障性住房为例[D]. 郑镇东. 厦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浅谈住宅装修节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