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参化瘀汤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20例

紫参化瘀汤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20例

一、滋肾化瘀汤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20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丽[1](2021)在《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文中指出目的1.秉承传承经典、服务临床的宗旨,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模型为基础,探索与总结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行性,试图对现代医家六经辨治此病的代表性观点提供客观与全面的解读。2.整理吴深涛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思想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思路,深入挖掘导师的临证思想。并以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为基础,初步探索与总结中西汇通思想在此病此辨证法中的运用。方法1.以“六经”、“六经辨证”、“糖尿病”、“经方”等关键词检索文献,整理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已所学,对六经辨证法的研究概况、现代医家运用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现状做一综述和概括。2.通过门诊观察学习导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证医案,日常向导师请教,学习导师推荐的相关书藉等方法,并结合自已所学所想(尤其注重学习中西汇通思想),深入认识六经辨证法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总结与整理导师运用六经辨证法在此病中的临证经验。结论1.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研究伤寒的学者众多,发展至近代,六经辨证法的核心内容已逐步揭示。“六经钤百病”,但通过搜索文献,发现用系统的六经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学者并不算多,且各家所述侧重点不同,有待进一步求同存异,融汇贯通。2.吴深涛教授认为2型糖尿病与六经关系密切,其以由胰腺、胃肠、肌肉组成的太阴阳明脾胃轴为核心,对平稳血糖浓度起决定性作用;与由肝、脂肪组成的少阳厥阴肝胆轴密切相关,对平稳血糖浓度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与由肾、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组成的少阴太阳轴次相关,对平稳血糖浓度起相对次要的调节作用。治疗上,主张首辨阴阳,根据六经传变,大致可分热化传变途径与寒化传变途径。热化者,经阳明(多兼少阳,太阴虚象不显)——少阴热化——厥阴寒热错杂途径传变,其核心病理机制为素体阳明胃经燥热,致热郁气壅,机体能量过盛。因情绪、压力等精神因素常兼少阳肝胆之气郁滞,少阳、阳明的郁热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高糖、高脂刺激产生糖毒性、脂毒性,即产生浊、毒、热、痰、饮等病理产物,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此时疾病尚在气分,多由外因损伤胰岛功能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本病的发生。随后各类炎症因子活化机体凝血系统,热化传入少阴血分,病理产物瘀血进而产生,同时常伴慢性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亢进。最终传入厥阴,多阴阳两虚,寒热错杂,内分泌代谢严重紊乱,易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阴阳离决之象。针对此传变途径的核心病理机制,吴师自拟化浊解毒汤治以清泄少阳郁热,清解阳明热毒,兼清化少阴血热、血瘀,临床实践证明,此方对该传变途径的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寒化者,经太阴(多兼少阳,阳明燥热不显)——少阴寒化——厥阴寒热错杂途径传变。此传变途径主要病理机制大致为素体太阴脾虚,先天胰岛,肌肉、脂肪等糖库、脂库发育或贮备欠佳致易发生胰岛功能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常兼少阳肝气郁滞导致血糖调节易紊乱等,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此时尚在气分。之后太阴寒化传入少阴血分,多表现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表现明显阳虚寒象。阳虚则血液运行迟缓,瘀血生成,微循环障碍,加重胰岛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最终传入厥阴,与热化传变途径结局相似,但整体传变过程以表现寒象为主。针对此传变途径的核心病理机制,吴师自拟之十味白术散治以健运太阴,疏畅少阳等,临床实践证明,此方对该传变途径的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2型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则在上述病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各病变脏腑组织的特点,灵活运用六经理论遣方用药。总之,吴师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从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体系。

王淞[2](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陶园,殷丽平[3](2018)在《情志致病论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文中认为中医的情志致病理论是指由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骤然、剧烈或长久的刺激下超越了人体正常的心理活动范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影响疾病临床疗效及预后等。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相应脏腑,首伤心神;七情常数情交织,致气机逆乱;七情亦可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常见并发症状之一,而情志失常常可诱发或加重该病。该病患者病程长,且长期受皮肤剧烈瘙痒难耐之苦,故心烦躁动、恐慌不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油然而生,而这些不良情绪的刺激又可再次诱发或加重患者的皮肤瘙痒之症,日久形成恶性循环。患者情志失常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基础治疗上适当予以调畅情志之品,可明显改善病者皮肤瘙痒等症候及调节其身心健康状态。

蒋晨杰[4](2017)在《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糖尿病是临床高发疾病,皮肤瘙痒症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呈游走性、阵发性,以夜间发作为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学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皮肤干燥,血糖异常,皮肤感染,神经损伤,药物过敏等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以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及局部UV照射治疗为主,但常因出现不良反应无法长期应用,治疗间断后,瘙痒迅速复发,为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与气阴两虚、血热、血瘀、血虚风燥有关,故在治疗上多以养血活血、滋阴凉血、祛风润燥为法,取得良好的疗效,有效的规避了西医的缺陷。止痒颗粒是我院皮肤科的常用方,在治疗皮肤瘙痒症方面收效颇着,其滋阴养血、祛风润燥的功效符合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中医病机,因此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本课题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研究以期为止痒颗粒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及拓展思路,在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方面展现中医临床特色,阔宽其应用前景。研究目的:采用临床观察研究方法,观察止痒颗粒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9月一 2017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及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的患者,符合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纳入标准,通过填写《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临床观察表》,采集证候症状、舌脉等相关信息,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将符合纳入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止痒颗粒方和依巴斯汀片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用药1周)、治疗后进行瘙痒、干燥等指标比较和疗效评价,并于结束治疗2周后进行随访,记录相关指标变化。研究结果:本临床观察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1周、2周后,瘙痒总评分、皮损总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在瘙痒程度、瘙痒面积、瘙痒频率、持续时间方面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后随访,瘙痒症状和皮损症状积分仍比治疗前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中途退出患者,且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均基本在临床正常范围内,治疗前后无明显较大差异。结论:止痒颗粒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瘙痒症状积分和皮肤干燥、鳞屑、抓痕血痂等皮损症状积分,是治疗血虚风燥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方剂。且该方法安全可靠,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庞博[6](2012)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1.1通过Weka (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软件的应用,重点探索贝叶斯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应用前景,进一步探索促进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学术流派发展的有效方法;1.2应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和继承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1.3引入循证思路,形成适合中医学特点,借助集“规范化采集”“网络化存储”“标准化处理”“多元化挖掘”四位一体的中医医案信息化共享平台,探索由“经验”向“知识”再向“证据”转化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研究多元化途径。2方法2.1数据采集以施今墨学术流派具有明确传承轨迹的4位医家,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诊治的糖尿病医案为研究对象。参照“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要求的病例采集格式,采用统一设计、标准规范、项目齐全、重点突出的病例信息采集表观察、采集、转录一般资料、病史资料、刻下症、体格检查与四诊资料、理化检查资料、中医诊断、证候诊断和立法、处方用药、辅助疗法与医嘱及医师临证思辨经验、语录。2.2数据录入对符合规范的病例信息采集表数据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14.0.6112.5000进行双人双录入,其后转化为CSV (Comma Separated Value)等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格式。2.3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对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归约。应用规范统一的病案采集表并经过统一培训控制采集质量,双人双录入,逐条核对控制录入质量,借助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编译程序控制数据质量与数据结构转换质量。3.4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采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3.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对D性别,E年龄,G应诊医师,J诊次,K病案类型,N主诉,Q刻下症,S舌象,T脉象,U既往病史,X空腹血糖、餐后血糖,AB病因,AC西医诊断,AD中医诊断,AF中医证候,AH证素,AJ治法(归约),AK处方,AL处方药物,AM主方,AN剂量,AO药味,AP剂型等项目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数据频数、集中趋势、离散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应用Weka3.6软件对Q刻下症、AE中医诊断(归约)、AG中医证候(归约)、AH证素、AJ治法(归约)、AL处方药物、AM主方等“病-证-症-法-方-药”核心属性数据进行分类、聚类、关联等分析。应用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System, CPIAS)(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信息研究室研制中)网络版对4位医家典型医案的相对药量、药性、药味、归经、方剂功效、筛选功效、症状重排、证素、筛选证素、方剂证候进行个案分析。3结果3.1纳入情况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遴选,研究纳入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以下简称4位医家)诊治糖尿病病例938例,其中初诊414例,复诊524例,回顾性病例487例,前瞻性病例451例。施今墨诊疗病例23例,其中初诊12例,复诊11例;祝谌予诊疗病例337例,其中初诊121例,复诊216例;吕仁和诊疗病例447例,其中初诊203例,复诊244例;赵进喜诊疗病例132例,初诊病例78例,复诊病例53例。共收集4位医家诊疗经验包括辨证要点、病因分析、病机变化、治法思路、遣方用药特色与经验等共计1904项,其中施今墨诊疗经验59项,祝谌予诊疗经验1015项,吕仁和诊疗经验503项,赵进喜诊疗经验327项。3.2描述性分析结果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患者男性475例,女性463例;患者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年龄中位数为55岁,平均年龄为55.56±12.290岁;初诊共计出现口渴多饮等48个症状;患者糖尿病病程最长的392个月,最短的3天,平均73.41±71.821月;共计出现2型糖尿病等60个西医诊断疾病及消渴病等59个中医诊断疾病及脾痒(期)、消渴期、消瘅期3个疾病分期,其中前3位的是:消渴病930例,占总数99.04%,消渴病肾病249例,占总数26.52%,消渴病·风眩215例,占总数22.90%;共计出现久病正虚等13个病因,其中前3位的是久病正虚121例,占总数29.23%,饮食不节78例,占总数18.84%,情志不舒62例,占总数18.84%。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疲乏等259个症状,其中前3位的是:疲乏332例,占总数35.39%,视瞻昏渺249例,占总数26.55%,口渴多饮154例,占总数16.42%;共计出现细脉等56个舌象、脉象;共计出现气阴两虚等138个中医证候,其中前3位的是:气阴两虚334例,占总数35.57%,肝肾亏虚264例,占总数28.12%,经脉不活195例,占总数20.77%;共计出现血瘀等49个中医证素,其中前3位的是:血瘀776例,占总数82.73%,肾730例,占总数77.83%,肝692例,占总数73.77%;共计出现活血等98个中医治法(归约),其中前3位的是:活血806例,占总数85.93%,益气620例,占总数66.10%,健脾595例,占总数63.43%;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降糖对药方等125个中医处方主方。其中前3位的是:降糖对药方257例,占总数27.40%,狗脊饮子121例,占总数12.90%,当归补血汤106例,占总数11.30%;共计出现丹参等365个中药药物,其中前3位的是:丹参626例,占总数66.74%,黄芪513例,占总数54.69%,地黄402例,占总数42.86%;医案处方汤剂921例,蜜丸2例,水丸14例,中成药1例,外洗3例;医案处方最大剂量60付,最小剂量1付,平均剂量为13.96±4.375付;医案处方最大药味数36味,最小药味4味,中位数15味,平均药味数为14.70±3.151味。3.3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结果施今墨医案以“阴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5.65%,Kappa值0.7767,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57条,如以脏养脏->尿多(0.917)等(括号中为条件概率值),其父项(节点)与子项(节点)之间互相关联并形成一定规律,如茯神->不寐->心->茯苓,体现了茯苓、茯神与心、神证素和不寐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气阴两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6.86%,Kappa值0.7315,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002,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1.0433)、疲乏(0.5515)、大便秘结(0.4878)、小便浑浊(0.4869);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山药、黄芪,党参、黄芪,五味子、黄芪,天花粉、山药、黄芪,麦冬、黄芪,绿豆衣、天花粉,山药、玄参、黄芪,山药、五味子、黄芪,天花粉、黄芪,玄参、黄芪,瓜蒌子、天花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祝谌予医案以“调气活血方(黄芪)”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9.41%,Kappa值0.9773,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68条,如健脾->肾(0.995)等,再如经脉不活->寄生->续断->夜尿频多,体现了寄生、续断与经脉不活证候和夜尿频多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山药”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9.91%,Kappa值0.5661,并得出药-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0.9998,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0.9771)、腰痛(0.9476)、遇劳加重(0.8744)、弦脉(0.8203)、口渴多饮(0.8146)、尿多(0.771)、大便溏(0.7271)、紫红舌(0.6176)、善太息(0.5521)、食欲不振(0.5504)、腻苔(0.4971)、头痛(0.4875)、烦热(0.4829)、滑脉(0.4643)、疲乏(0.4614);SimpleKMeans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调气活血方(黄芪)+桑寄生、鸡血藤,类别2为降糖对药方+桑寄生,类别3为降糖对药方+温清饮,类别4为降糖对药方+生脉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芩、黄连,黄芪、黄连、黄芩,北沙参、五味子、麦冬,玄参、麦冬、五味子,地黄、苍术、丹参,黄芪、玄参、葛根,黄芪、玄参、葛根,地黄、苍术、丹参,葛根、丹参,苍术、玄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吕仁和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70.6935%,Kappa值0.4122,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98条,如消症->鬼箭羽(0.901)等,再如茵陈->栀子->清热->火热->解毒->毒,体现了茵陈、栀子与火热、毒证素和清热、解毒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丹参->活血->血瘀->消症->鬼箭羽->细脉,体现了丹参、鬼箭羽与活血、消症治法以及血瘀证素和细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散结”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4.18%,Kappa值0.76,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5764,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荔枝核(2.618)、夏枯草(1.6079)、土鳖虫(0.9953)、桃仁(0.7243)、鬼箭羽(0.7023)、乌药(0.6656)、山药(0.6571)、太子参(0.5925)、瓜蒌(0.5773)、紫苏梗(0.5322)、红景天(0.4631);药物EM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滋阴清热生津为主的玄参、知母、地黄、黄连、葛根,类别2为以赤芍疏肝益肾为主的牛膝、狗脊、枳实、白芍、枳壳、川断、杜仲、柴胡,类别3为以益气活血、理气和胃为主的丹参、丹皮、枳实、枳壳、川芎、太子参、佛手、香橼,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赤芍、甘草、当归、黄芪、川断,类别5为以补肾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牛膝、狗脊、续断;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桃仁、红花,丹参、当归、黄芪,牡丹皮、狗脊、丹参、川牛膝,续断、川牛膝、狗脊,赤芍、枳壳、白芍,当归、黄芪,川牛膝、续断、狗脊,续断、狗脊,杜仲、狗脊,续断、川牛膝,枳壳、枳实,丹参、牡丹皮、狗脊、川牛膝,赤芍、白芍,白芍、赤芍,枳实、赤芍,赤芍、丹参、牡丹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赵进喜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3.13%,Kappa值0.8489,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81条,如消渴病肾病->解毒(0.83)等,又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北沙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枳壳之间的2条直线条件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关系,揭示气虚、气阴两虚、气滞与理气治法和北沙参、枳壳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少阴阴虚体质”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0.15%,Kappa值0.5109,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皮肤瘙痒(2.0101)、急躁(1.6854)、咽喉不利(1.2308)、口干(1.1764)、遇劳加重(0.8922)、咽干(0.8128)、目眩(0.6759)、憋气(0.5439)、消瘦(0.5396)、视瞻昏渺(0.4876)、自汗(0.4857)、气短(0.4734)、腰膝无力(0.4694);药物SimpleKMeans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以益气养血、利水渗湿为主的加味当归补血汤,类别2为以益气升陷、为主的加味升陷汤,类别3为以清热养阴、活血散结为主的降糖方,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泄浊解毒、为主的芪归升降散,类别5为以疏肝理气,养血活血为主加味四逆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僵蚕、姜黄、蝉蜕,当归、僵蚕、姜黄,蝉蜕、僵蚕,白芍、柴胡、赤芍,土茯苓、川芎、当归,黄芪、当归、川芎,川芎、当归,荔枝核、鬼箭羽,丹参、白芍、赤芍,赤芍、白芍,当归、黄芪、土茯苓,姜黄、当归,丹参、鬼箭羽、葛根,荔枝核、葛根,丹参、黄连、葛根,白芍、赤芍、柴胡,土茯苓、当归、川芎,当归、川芎、土茯苓,鬼箭羽、丹参、葛根,黄连、葛根,葛根、丹参,地黄、葛根,当归、黄芪,柴胡、白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此外对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典型医案4例共7诊次进行基于宏观量化技术的CPIAS个案分析,得到相对药量、综合药性、综合药味、综合归经、筛选功效、症状权重、筛选证素、方剂证候等信息。4结论研究采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进行了有益探索,挖掘了学术流派名老中医思辨规律定量数据,证实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系统,临床经验丰富,大量总结工作亟待开展;基于“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常变兼顾”“量性双重”思路的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能;基于循证思路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探索。

甘洪桥[7](2008)在《消痒方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气阴两虚、热壅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消痒方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气阴两虚,热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基础治疗加消痒方汤剂内服,对照组基础治疗加联合应用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两周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相关症状及体征积分、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关于糖尿病中医临床征候和皮肤瘙痒相关症状及体征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针对皮肤瘙痒相关症状及体征时,组内比较:两组第二疗程与治疗前相比,均P<0.01,有显着差异,其中治疗组评分下降更为明显。但第二疗程后与第一疗程后相比,治疗组P<0.01,有显着差异,评分有明显降低;但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照组两周后继续用药,疗效改善不明显。组间比较:第一、二疗程后组间比较,均P<0.01,治疗组在两个疗程用药后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针对糖尿病中医临床征候时: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相比,均P<0.01有显着差异,表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其中治疗组评分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第一疗程后,两组相比,P<0.05,有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第二疗程后,P<0.01,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表明治疗组对糖尿病中医临床症候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消痒方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气阴两虚、热雍血瘀证症状及体征,安全有效,本研究全面阐述了其组方机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标本兼治的思想。

欧阳曲[8](2000)在《滋肾化瘀汤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20例》文中认为

许玫[9](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黄卓[10](2017)在《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阴虚血燥证)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阴虚血燥证)患者的疗效。为应用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系统产生90例受试者所接受处理的随机分配,分为三组,即治疗一组、治疗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三组均予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饮食以及运动疗法、西药降血糖等基础治疗,治疗一组予中药汤剂石斛合剂加减内服,治疗二组予石斛合剂加减方内服联合中药外洗,对照组予口服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片。分别治疗两个疗程(14天)。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糖尿病中医证候疗效、皮肤瘙痒症状总积分及皮肤瘙痒症状疗效的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经t检验,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糖化血红蛋白也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三组之间空腹血糖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组、治疗二组餐后2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一组、治疗二组降糖疗效总有效率均为90.0%,对照组为83.3%,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治疗后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比较,治疗二组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最低,治疗一组次之,对照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治疗二组及治疗一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二组与治疗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治疗二组糖尿病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达90.0%,治疗一组达86.7%,对照组为63.3%。经秩和检验,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治疗一组、治疗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经治疗后,皮肤瘙痒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皮肤瘙痒、干燥、鳞屑、抓痕血痂这四项的积分比较,三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经两两比较,治疗二组、治疗一组在皮肤瘙痒、干燥、鳞屑、抓痕血痂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鳞屑、抓痕血痂的积分治疗二组均低于治疗一组、对照组(P<0.01)。6三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体征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比较,治疗二组皮肤瘙痒症状总积分为最低,治疗一组次之,对照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治疗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一组亦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二组与治疗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治疗二组皮肤瘙痒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3.3%,治疗一组86.7%,对照组63.3%,经秩和检验,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治疗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一组及治疗二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1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阴虚血燥证)患者可更有效降低餐后2h血糖指标。2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阴虚血燥证)患者可明显降低糖尿病中医证候积分,显着提高糖尿病中医证候疗效。3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阴虚血燥证)患者可降低皮肤瘙痒症状总积分,显着提高皮肤瘙痒症状疗效。

二、滋肾化瘀汤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滋肾化瘀汤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综述
    1.六经辨证研究现状
        1.1 六经辨证源流、形成与发展
        1.2 六经的实质及六经辨证的优势
        1.3 六经之间的关系:六经气化之标本中气
        1.4 六经与时间医学
        1.5 六经辨证的关键:辨病位思想
        1.6 六经辨证的具体方法
        1.7 六经传变
    2.现代各家六经合论2 型糖尿病及其关发症
        2.1 温铁柱经验
        2.2 赵进喜经验
        2.3 刘志龙经验
        2.4 朱章志经验
        2.5 李赛美经验
        2.6 钱彩凤经验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西汇通简论六经系统
    1.太阳系统
        1.1 太阳生理、病理
        1.2 太阳病常见证治
        1.3 太阳传变、欲解时
    2.少阴系统
        2.1 少阴生理、病理
        2.2 少阴病常见证治
        2.3 少阴传变、欲解时
        2.4 太阳少阴主寒热
    3.少阳系统
        3.1 少阳生理、病理
        3.2 少阳病常见证治
        3.3 少阳传变、欲解时
    4.厥阴系统
        4.1 厥阴生理、病理
        4.2 厥阴病常见证治
        4.3 厥阴传变、欲解时
        4.4 少阳厥阴主风火
    5.阳明系统
        5.1 阳明生理、病理
        5.2 阳明病常见证治
        5.3 阳明传变、欲解时
    6.太阴系统
        6.1 太阴生理、病理
        6.2 太阴病常见证治
        6.3 太阴传变、欲解时
        6.4 阳明太阴主燥湿
第三部分 吴深涛教授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总结
    1.2 型糖尿病与六经
        1.1 定义与病位
        1.2 发病机制
        1.3 疾病传变
        1.4 辨证论治
        1.5 临床典型案例
        1.6 总结与思考
    2.糖尿病并发症之太阳
        2.1 糖尿病性泌汗异常
        2.2 糖尿病性膀胱病
        2.3 糖尿病性皮肤病
    3.糖尿病并发症之少阳
        3.1 糖尿病性眼病
        3.2 糖尿病与胆道系统感染
    4.糖尿病并发症之阳明、太阴
        4.1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
    5.糖尿病并发症之少阴、厥阴
        5.1 糖尿病性肾病
        5.2 糖尿病性心脏病
        5.3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6.补充与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情志致病论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七情内伤心神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2 七情内伤, 气机逆乱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3 七情内伤影响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病情及预后
4 七情内伤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相关治疗

(4)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2 近代医家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3 治疗
        4 生活作息与护理
        5 中医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小结
        参考文献
    二、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概况
        1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西医学病因
        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西医治疗
        5 西医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三、研究方法
        1 试验设计
        2 病例数估算
        3 随机分组方法
        4 对照方法
        5 治疗方法及疗程
        6 疗效判定
        7 不良事件
        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症状积分对比
        3 临床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
        5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立法选方依据
    二、止痒颗粒方药组成
    三、止痒颗粒成方原理
    四、方药组成的药理学分析
    五、不足和展望
结语
附表一: 瘙痒评分表
附表二: 皮损评分表
附表三: 中医症候评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施今墨学术流派源流发展概述
        1 中医学术流派的起源
        2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
        3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4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综述2: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方法学研究述评
        1 学习型继承方法
        2 传统归纳总结式继承方法
        3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继承方法
        4 基于动物实验和新药研发继承方法
        5 借助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继承方法
        6 基于学术流派的名老中医继承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3: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
        1 施今墨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2 祝谌予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3 吕仁和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4 赵进喜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前瞻性病例
        2 回顾性病例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病案采集
        2 数据录入与处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研究结果
        1 病例、医案纳入情况
        2 医案数据分布规律
        3 医案数据挖掘
        4 小结
    结论
    讨论
        1 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2 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薪火传承
        3 采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中医传承“经验”向“知识”的转化
        4 引入循证思想有助于中医传承“知识”向“证据”的转化
        5 基于循证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消痒方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气阴两虚、热壅血瘀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两组入组患者一般情况均衡性分析
        2.2.1 两组入组患者性别构成情况比较
        2.2.2 两组入组患者平均年龄(岁)情况比较
        2.2.3 两组入组患者病程(年)情况比较
        2.2.4 两组入组患者初始血糖分布情况比较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3.1.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诊
        3.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3.2 评分标准
        3.2.1 皮肤瘙痒相关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3.2.2 糖尿病中医临床症候疗效评分标准
    3.3 病例入选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临床治疗方案
        3.5.1 基础治疗
        3.5.2 分组治疗
    3.6 观察指标
        3.6.1 疗效性指标
        3.6.2 安全性指标
    3.7 疗效评价
        3.7.1 皮肤瘙痒相关症状和体征疗效评定方法
        3.7.2 糖尿病中医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方法
        3.7.3 安全性评价标准
    3.8 终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3.8.1 终止试验的标准
        3.8.2 病例撤除原则
    3.9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瘙痒相关症状及体征积分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糖尿病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情况比较
    4.3 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相关症状及体征疗效评定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相关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糖尿病中医临床症候的疗效评定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中医临床症候评分比较
    4.7 安全性观察
    4.8 病例脱失情况
5. 讨论
    5.1 中医对糖尿病皮肤病的认识
    5.2 中医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的认识
        5.2.1 传统认识
        5.2.2 现代认识
    5.3 导师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学术思想
        5.3.1 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3.2 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5.3.3 治疗原则的确立
        5.3.4 治疗
    5.4 阳性药物的选择
6. 研究结果
7. 问题与展望
附典型病例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一
附件二

(8)滋肾化瘀汤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治疗效果
4 典型病例
5 体会

(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阴虚血燥证)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2.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
        2.3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病例脱落标准
    7 病例终止标准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1.1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情况
        1.2 三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指标情况
        1.3 三组患者治疗前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情况
        1.4 三组患者治疗前皮肤瘙痒症状体征情况
        1.5 三组患者治疗前皮肤瘙痒症状总积分情况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2.2 分组治疗
    3 观察项目
        3.1 安全性检查
        3.2 疗效性观察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降糖疗效判定标准
        4.2 糖尿病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3 皮肤瘙痒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 三组患者血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2 三组患者降糖疗效比较
    3 三组患者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4 三组患者糖尿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 三组患者皮肤瘙痒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6 三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7 三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疗效比较
    8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1.1 中医学认识
        1.2 现代医学认识
    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治疗进展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处方解析
        3.1 内服中药方:石斛合剂加减方
        3.2 外洗中药方:白鲜皮、地肤子、紫草
        3.3 部分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3.4 石斛合剂降血糖的药理机理探讨
        3.5 本课题内服外用处方用药的作用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石斛合剂加减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
        4.2 石斛合剂加减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降糖疗效的影响
        4.3 石斛合剂加减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糖尿病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4.4 石斛合剂加减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疗效的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滋肾化瘀汤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D]. 赵晓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情志致病论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J]. 陶园,殷丽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68)
  • [4]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晨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D]. 庞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7]消痒方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气阴两虚、热壅血瘀证的疗效观察[D]. 甘洪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8]滋肾化瘀汤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20例[J]. 欧阳曲.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S1)
  • [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阴虚血燥证)的疗效研究[D]. 黄卓.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紫参化瘀汤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