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链球菌素的抗菌作用研究

乳酸链球菌素的抗菌作用研究

一、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奇,钟鑫荣,龚镁青,张承康,张维瑞,陈美霞,刘盛荣[1](2021)在《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协同抑菌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属于天然的食品防腐剂。该研究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探究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及其复配溶液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ε-聚赖氨酸(45μg/mL)和乳酸链球菌素(312.5μg/mL)复配溶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佳;ε-聚赖氨酸(5μg/mL)和乳酸链球菌素(250μg/mL)复配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佳。Checkerboard分析法表明,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抑菌作用具有叠加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乔柱[2](2021)在《异源表达细菌素BMP32r杀菌和抑制生物膜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膜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致病菌存在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了人类感染的风险,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细菌素是一类细菌核糖体合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被认为是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和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此外,由于对化学防腐剂安全性的担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天然防腐剂用以防控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安全的细菌素作为食品防腐剂和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基于实验室前期挖掘到的细菌素BMP32基因,本研究通过异源表达获得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重组细菌素BMP32r,对其进行纯化和鉴定,研究其理化性质、抑菌活性、杀菌机制、抑制生物膜机制及对混合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以期为其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细菌素BMP32异源表达系统的构建及选择:基于面包乳杆菌MN047基因组扩增出细菌素BMP32基因,构建了p ET-30a(+)-BMP32重组质粒,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好性,合成细菌素BMP32编码基因序列,构建了p PIC9K-BMP32重组质粒,并将其转入毕赤酵母GS115。分别诱导表达后结果显示,两套表达系统均能实现目标细菌素的异源表达,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细菌素样品对大肠杆菌指示菌的抑菌效价为320 AU/m L,而其在真核表达系统中的抑菌效价为20 AU/m L。结合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周期短、目标样品活性高等优势,选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作为细菌素BMP32的制备方式。(2)细菌素BMP32r的纯化、鉴定和理化性质: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携带有HIS标签的重组细菌素BMP32r,并对其进行纯化和鉴定;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BMP32r的稳定性和溶血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Ni-NTA亲和层析柱和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的两步纯化方案能有效的纯化细菌素BMP32r,LC-MS/MS鉴定到细菌素BMP32r的表达,纯化后的细菌素BMP32r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9.2 mg/L和18.4 mg/L,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该细菌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 H稳定性、贮藏稳定性和化学试剂稳定性。此外,细菌素BMP32r在0-147.2 mg/L浓度条件下具有低的溶血活性。(3)细菌素BMP32r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细菌素BMP32r的抑菌谱;通过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测定其抑菌和杀菌作用;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细菌素BMP32r处理对指示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碘化丙啶吸收和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测定细菌素BMP32r对指示菌细胞膜的损伤。结果表明,细菌素BMP32r具有广谱抑菌活性,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包括一些多重耐药菌;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具有杀菌作用;细菌素BMP32r造成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碎片,结构断裂,内部质壁分离,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甚至造成细胞裂解;能引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凹陷,内部质壁分离,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此外,细菌素BMP32r处理增加指示菌碘化丙啶摄取和胞外乳酸脱氢酶的含量。这些结果说明,细菌素BMP32r通过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诱导胞内物质流失,甚至裂解细胞的方式诱导细菌死亡。(4)细菌素BMP32r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细菌素BMP32r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测定其亚抑菌浓度、对浮游菌的抑制和杀死作用;利用结晶紫染色、CCK-8、平板计数法、半固体平板、钌红染色、实时定量PCR和扫描电镜探究亚抑菌浓度细菌素BMP32r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CCK-8和平板计数法评价细菌素BMP32r对成熟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破坏作用;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细菌素BMP32r对单增李斯特菌顽固菌的杀死作用。结果表明,细菌素BMP32r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6 mg/L。在4×MIC浓度条件下处理3 h能完全杀死单增李斯特浮游菌。亚抑菌浓度(1/16×MIC和1/32×MIC)的BMP32r几乎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但可以降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量,减少生物膜内菌的数目,抑制细菌的泳动,减少胞外多糖的分泌,下调群体感应和毒力基因的表达。浓度为2×MIC和4×MIC的细菌素BMP32r能减少成熟生物膜的形成量,杀死生物膜内菌,破坏生物膜结构。4×MIC的细菌素BMP32r能在4 h内完全杀死单增李斯特顽固菌。这些结果说明,细菌素BMP32r能通过杀死浮游菌、减少生物膜形成、破坏成熟生物膜和杀死顽固菌等多个方面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5)细菌素BMP32r对混合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和CCK-8测定混合生物膜的形成规律;采用结晶紫染色、平板计数法和银染法探索细菌素BMP32r对混合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细菌素BMP32r对成熟混合生物膜的破坏作用。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添加降低混合生物膜的形成量及生物膜内菌的代谢活力,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添加有助于混合生物膜的形成并增加生物膜内菌的代谢活力。细菌素BMP32r处理能显着降低混合生物膜的生成量和粘附菌数目,光学显微图像显示,细菌素BMP32r能降低混合生物膜内菌的聚集和胞外物质生成。此外,细菌素BMP32r能有效破坏成熟的混合生物膜,但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的混合生物膜对BMP32r的耐受性较高。这些结果说明,细菌素BMP32r能有效的抑制混合生物膜的形成、破坏成熟的混合生物膜,但对于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的混合生物膜抑制效率降低。(6)细菌素BMP32r在食品及医药方面的应用:采用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细菌素BMP32r对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杀死作用及对食品级材料基质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探索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潜力;利用HFF细胞增殖试验测定细菌素BMP32的细胞毒性,采用小鼠皮肤伤口耐药菌感染模型开发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细菌素BMP32r能有效抑制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4×MIC的BMP32r在第一天就能完全杀死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且没有出现再次生长的现象。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受到温度和粘附材料的影响,在25℃条件下的形成量大于4℃条件下的形成量,在粘附材料上的生物膜形成量为硅胶表面>不锈钢表面>玻璃表面。细菌素BMP32r处理能有效降低生物膜的形成量。此外,细菌素BMP32r可以通过杀死小鼠伤口感染的多重耐药菌促进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细菌素BMP32r对HFF细胞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即使高浓度(200 mg/L)的细菌素对小鼠主要器官也无明显的损伤,细菌素BMP32r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这些结果说明,细菌素BMP32r有潜力开发为食品防腐剂和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和医疗领域。

洪佳丽,王业民,邓子新,陶美凤[3](2021)在《V型羊毛硫肽雷可肽的抑菌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雷可肽(Lexapeptide)为首例V型羊毛硫肽家族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MRSE)的抑制作用强于广泛应用的食品防腐剂乳酸链球菌素,其对pH和高温的稳定性也优于乳酸链球菌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由于抑菌机制不明确,限制了雷可肽的开发应用。【目的】探究雷可肽抑菌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机制,为雷可肽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菌落计数法与Mg2+试验表征雷可肽抑菌动力学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雷可肽在靶细胞表面的成孔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的时间飞行质谱分析雷可肽处理对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前体积累的影响。【结果】雷可肽在抑菌动力学上与乳酸链球菌素没有显着差别,但在更宽的Mg2+浓度范围内仍可保持抑菌活性。雷可肽处理后的细胞具有透过荧光染料的能力,生物型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发生破损。此外,在雷可肽作用后的细胞中检测到肽聚糖合成的前体尿嘧啶核苷二磷酸-N-乙酰胞壁酸五肽。【结论】雷可肽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生物合成并造成细胞损伤进而获得通透性,以此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

杨洁,朱巧力,温雯,华萍[4](2021)在《大蒜原汁保鲜技术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以D-异抗坏血酸钠、乳酸链球菌素、双乙酸钠为防腐剂,添加到大蒜原汁中,对大蒜原汁保鲜技术进行了探讨。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复合防腐剂的最佳配方:0.20%D-异抗坏血酸钠、0.015%乳酸链球菌素、0.30%双乙酸钠。

王佳宇,胡文忠,管玉格,于皎雪,赵曼如[5](2021)在《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理及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由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的某些菌株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天然生物防腐剂,具有良好的抑菌性,可以有效地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小球菌等),尤其是细菌芽孢的生长。且因为摄入后可快速被人体中的蛋白酶消化分解为各种氨基酸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被广泛的用于食品保鲜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机理及其近10年来在食品保鲜领域中的应用,其中着重讨论了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乳酸链球菌素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保鲜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李德红[6](2020)在《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优势腐败菌分离鉴定及抑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鸭食管是位于鸭胗和鸭食袋连接的位置,又名鸭郡把、鸭胰胃,是中国的传统食材之一。哈尔滨裕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属于低温肉制品,因其加工温度低及生产环境等原因导致其极易受腐败微生物污染,货架期较短。较短的货架期不利于产品运输和销售,因而如何提高产品货架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哈尔滨裕昌气调包装酱卤鸭食管中优势腐败菌的分离鉴定,筛选出气调包装酱卤鸭食管中主要优势腐败菌,并针对检测出的腐败菌进行相应的抑菌剂的复配,为延长裕昌气调包装酱鸭食管的货架期提供理论支持。为研究气调包装酱卤鸭食管在4℃下储藏品质以及菌相的变化。将未加抑菌剂和未进行杀菌处理的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4℃下储存112 d,分别测定其pH、水分活度、硫代巴比妥酸值(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 assay,TBARS值)、色差等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质随储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气调包装酱鸭食管的感官品质均显着降低、pH值显着下降、而TBARS值呈显着上升趋势、水分活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范围很小、a*和L*值呈下降趋势,而b*值无显着变化。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法研究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储藏期间的菌相及菌落总数变化。4℃下储藏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中霉菌、厌氧菌、酵母菌、大肠杆菌,耐热菌、乳酸菌、假单胞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芽孢杆菌的菌落对数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微生物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通过理化指标、感官品质及菌相的检测可得到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4℃下的货架期为7 d,在储藏第8 d开始出现品质劣变,在第12 d完全腐败。采用平板培养法和16S rDNA测序及分析方法分别对4℃下储藏1 d、8 d、12 d的气调包装酱鸭食管进行优势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在4℃下储藏1 d、8 d、12 d的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中共培养出277株菌经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及部分生理生化鉴定筛选出6株优势腐败菌。将6株腐败菌进行16S rDNA基因测序,测序后经序列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6株腐败菌分别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占39%、香坊肠杆菌(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占23%、肉芽肿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占21%、副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rafulva)占11%、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占5%、栖息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占1%。由此可得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中主要优势腐败菌为特基拉芽孢杆菌、香坊肠杆菌、肉芽肿克雷伯氏菌。通过6种抑菌剂(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茶多酚、山梨酸钾、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对所选择的三种指标菌(特基拉芽孢杆菌、香坊肠杆菌、肉芽肿克雷伯氏菌)抑菌效果的研究,选择抑菌效果较好的抑菌剂进行复配。通过响应曲面实验得到抑菌剂的最佳配方为ε-聚赖氨酸0.05 g/kg、乳酸链球菌素0.2 g/kg、茶多酚0.12g/kg。各项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及菌落总数分析显示,在4℃下储藏添加复配抑菌剂添加复配抑菌剂的产品在4℃下货架期较未添加复配抑菌剂的样品能延长5 d,达到12 d。

吴小艳[7](2020)在《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酸奶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食品,在国内饮品市场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酸奶的酸涩口味部分人群难以接受,且较为单一的风味也限制了酸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风味酸奶市场几乎被温带水果酸奶占据,水果酸奶的花色仍较少,尤其是具有独特风味和高营养的热带亚热带水果酸奶匮乏,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芒果、菠萝风味的酸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复配稳定剂改善了芒果、菠萝酸奶的整体品质,同时对酸奶的抑菌作用及乳酸菌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热带亚热带水果酸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感官分值为指标,确定了芒果酸奶中奶粉的最适脂肪含量为28%,白砂糖的最适添加量为8%,奶粉与水的最佳质量比为1:8。单一风味酸奶中,当芒果的添加量为5%时,酸奶感官分值达到最大值71.5±0.50。当菠萝的添加量为15%时,酸奶的感官分值达到最大值69.2±0.50。复合风味酸奶中,当水果添加量为芒果:菠萝=4%:3%时,酸奶的感官分值达到最高值70.2±0.33。为解决水果酸奶乳清析出和结构不稳定的问题,研究适用于搅拌型芒果酸奶的稳定剂,通过持水力和感官分值筛选出适用于芒果酸奶的稳定剂及最佳添加量:0.1%PGA、1.0%ADA、0.04%瓜尔豆胶。由于三种稳定剂优缺点明显且具有互补性,因而将其复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当PGA、ADA、瓜尔豆胶按0.03%+0.2%+0.008%的比例复配时,能最大程度改善芒果酸奶的品质,其感官分值获得最高值76.3,较空白组高出了9.3%,持水力达到了74.57%,较空白组高出了15.17%。复配稳定剂的添加对酸奶的酸度、p H、内聚性无显着性影响,但能提高酸奶的粘度、硬度,改善酸奶的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从而提高酸奶的整体品质。PGA、ADA和瓜尔豆胶按0.03%+0.2%+0.008%的比例复配时,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芒果酸奶的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滞后面积较空白组减少了272 Pa·s-1,剪切复原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当剪切速率增大到50 s-1时,粘度降到417.7m Pa·s,较空白组降低了80.8 m Pa·s,更为适口;粘度系数K和流体指数n都有所下降,更利于产品的输送,且结构稳定性得到改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等酸类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指示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添加复配稳定剂对酸奶的抑菌作用没有显着性影响,而添加芒果酱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酸奶的抑菌效果。排除酸和过氧化氢作用后,酸奶仍有抑菌作用,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有抑菌物质乳酸菌素的产生,经蛋白酶验证实验证实了这一结果。即在水果酸奶正常发酵工艺下,经后熟12 h后,有乳酸菌素产生,乳酸菌素对胰蛋白酶敏感度较高,对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乳酸菌素在酸奶中有抑菌效果,但不能抑制酸奶的后酸化。

郑晓杰[8](2019)在《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是几丁质经脱乙酰基和降解后得到的小分子多糖,具有丰富的来源、良好的溶解性和防腐抗菌活性等特点。然而与传统的化学防腐剂相比,壳寡糖的抗菌活性较低,并且抗菌谱较窄,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某些乳酸链球菌代谢产生的多肽,具有抑菌性能强、安全性能高等优点。然而乳酸链球菌素存在着抑菌谱较窄、容易受到食品中其他成分干扰等缺点。对天然抑菌剂的针对性改性是提高其使用价值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改性方式,美拉德反应被认为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改性手段。本文通过湿法加热的方式制备出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CON-C),并对其结构、抑菌性、理化指标、抑菌机理和毒性进行解析。此外还研究了CON-C在梅鱼保鲜和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体系pH值为4.0、反应温度为60℃、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比为5:1和壳寡糖分子量为5000 Da的条件下制备出CON-C。CON-C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后,确认了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抑菌实验表明,CON-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016 mg/mL和0.023 mg/mL。显着高于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混合物(CON-M)(金黄色葡萄球菌:IC50=0.038 mg/mL,大肠杆菌:IC50=0.029 mg/mL)。(2)为进一步探索美拉德反应与CON-C抑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体系pH值、反应温度、质量比和壳寡糖分子量对CON-C的抑菌性能、反应程度、溶解性和表面带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从2.0提升至6.0时,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的美拉德反应更倾向于产生深褐色的后期产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H 6.0下制备的CON-C具有更深颜色的同时,其抑菌性能和溶解性并未能显着提升;温度对最终产物的影响与pH有所不同:当温度从60℃提高至80℃时,CON-C的抑菌性、溶解性和颜色均显着提升;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的质量比变化并未能够显着影响CON-C的抑菌性和反应程度的变化规律,这很可能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整体反应程度较低;当壳寡糖分子量从5000 Da改为1760 Da时,CON-C的抑菌性提高幅度显着减缓。综上所述,最佳的反应条件应为:pH 2.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4 h、壳寡糖分子量5000 Da和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比5:1。(3)选取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ON-C,研究其抑菌机理,以更全面地了解美拉德反应对于天然抑菌剂的改性作用。由于部分美拉德反应产物被证实具有一定的致突变、致癌和细胞毒性效应,本研究还利用斑马鱼胚胎模型对CON-C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相比CON-M,CON-C能够更大程度上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离子通透性以及增加细菌体内ATP酶的泄露;CON-C对斑马鱼胚胎的致畸率要显着小于焦亚硫酸钠。因此,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经过美拉德反应结合后的产物(CON-C)具有更强抑菌性能,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4)CON-C被应用在梅鱼冷藏保鲜中。对梅鱼冷藏期间的菌落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pH、质构、电子鼻和感官特性的监测发现,CON-C的保鲜性能要优于CON-M。在冷藏6天后,CON-M组梅鱼的TVC、TVB-N和硬度达到了6 log10(CFU/g)、28 mg/100g和15g;而CON-C组梅鱼则为5.1 log10(CFU/g)、21 mg/100g和18g。CON-C更好的保鲜性能很可能与其更强的抑菌性能相关。(5)研究CON-C对高脂肪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以高脂肪饮食(HFD)引发的肥胖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添加了CON-C的饲料对其肥胖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CON-C能够缓解HFD环境下小鼠的体重增加速度。对小鼠粪便的菌落组成分析发现,CON-C能够显着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肠球菌属的生长,且能显着抑制前叶杆菌和梭菌菌群的生长。利用KEGG和GO对CON-C干预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N-C可能有助于肠道菌群的稳定,影响相应的代谢途径。

荣梓娴[9](2019)在《屎肠球菌TRS5所产细菌素的特性及其发酵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素是核糖体合成具有抗菌活性的抗菌肽,对细胞本身具有自身免疫。肠球菌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它所产生的细菌素-肠球菌素能有效抵抗单增李斯特菌,有望作为生物保鲜剂而被用于食品中。然而截止目前,对肠球菌产细菌素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以一株产细菌素的屎肠球菌TRS5为试验菌株,对屎肠球菌TRS5的益生特性进行研究,对屎肠球菌TRS5产细菌素的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将屎肠球菌TRS5产细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与鼠李糖乳杆菌LGG相比,屎肠球菌TRS5具有良好的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药敏试验证实屎肠球菌TRS5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头孢他啶具有耐药性,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屎肠球菌TRS5没有溶血性,PCR未检测出常见的毒力基因。TRS5在培养3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此时细菌素产量开始增加,菌体在培养15 h后,生长进入稳定期,此时细菌素产量开始趋于稳定。2.屎肠球菌TRS5所产细菌素对大多数受试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尤其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80℃以内,细菌素热稳定性良好,但在100℃时失去活性;在pH510之间,屎肠球菌TRS5仍具有较高的活性,尤其是在碱性条件下仍有一定的抑菌性,当pH为8时,抑菌活性最强。PCR反应及测序结果证实屎肠球菌TRS5含有肠球菌素enterocin P和类L50的结构基因。3.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试验,通过单因素水平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屎肠球菌TRS5产细菌素的最佳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屎肠球菌TRS5产细菌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7℃,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最佳接种量为1%,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胰蛋白胨,最佳生长因子为牛肉膏,刺激因子吐温-80的最佳添加量为0.2%。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5%、胰蛋白胨1.5%、牛肉膏1.5%、吐温-80 0.2%、磷酸氢二钾0.2%、乙酸钠0.5%、柠檬酸三铵0.2%、硫酸镁0.058%、硫酸锰0.025%,蒸馏水1000 mL。在此条件下培养,屎肠球菌TRS5的细菌素产量显着提高,效价值达到715 AU/mL。

舒梨[10](2019)在《副干酪乳杆菌素的分离纯化、抑菌特性及机理初探》文中认为乳酸菌素是一类具备抑菌杀菌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是一种生物防腐剂,可应用于食品工业。本研究以课题组从浓香型窖泥中已分离出的19株乳酸菌为出发菌株,通过琼脂扩散法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菌株SLP16。经试验排除酸、过氧化氢的干扰和蛋白酶处理试验,判定菌株SLP16所产抑菌物质具备了蛋白质属性,是一种乳酸菌素。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出菌株SLP16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其所产乳酸菌素命名为Lactocins SLP16。结合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得到产Lactocins SLP16的改良MRS培养基:葡萄糖20 g,大豆蛋白胨11.63 g,酵母膏5 g,乙酸钠7.02 g,牛肉膏10 g,柠檬酸氢二铵2 g,KH2PO4 2 g,MnSO4 0.25g,MgSO4 0.78 g,Tween-80 1 mL,水1000 mL。通过正交法得到产Lactocins SLP16的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时间36 h,初始pH6,接种量6%,培养温度37℃。运用该配比及发酵条件进行验证试验,效价达1.8×104 IU/mL,为原来的3.31倍。对菌株SLP16进行液体发酵,采用双水相萃取获得粗提的乳酸菌素,用正交法优化萃取条件为22%的PEG2000,18%的硫酸铵,pH3,再经透析、冷冻干燥和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获得纯的乳酸菌素,最终得率为81.3%,纯化了59.2倍,效价达2.3×105 IU/mL。通过SDS-PAGE电泳法测得Lactocins SLP16分子量为26 kDa。经氨基酸检测出Lactocins SLP16有17种氨基酸,甘氨酸含量最高。Lactocins SLP16作用于Bacillus subtilis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为50μg/mL。Lactocins SLP16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经121℃高温高压处理20 min仍保持90%的抑菌活性;在pH2-10范围内具有酸碱耐受性,但只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才有抑菌效果;经过紫外线照射其抑菌活性保持在80%以上;抑菌谱广,对Bacillus subtilis、Escherichia coli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某些乳酸菌有抑菌效果,对某些霉菌和酵母菌无抑菌效果。Lactocins SLP16对Bacillus subtilis的抑制作用为使其胞内核酸、蛋白类物质和带电物质大量泄漏,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合成所需的能量物质,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的Bacillus subtilis形态,出现自溶、孔洞、畸形和破碎等现象,导致细胞死亡。

二、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协同抑菌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1.1 菌种
        1.1.2 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溶剂配制
        1.3.2 培养基配制
        1.3.3 菌液制备
        1.3.4 菌种活化
        1.3.5 琼脂扩散法
        1.3.6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1.3.7 Checkerboard测试
        1.3.8 Checkerboard法计算FICI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的抑菌活性
    2.2 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的最小抑菌浓度
    2.3 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复配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2.4 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复配溶液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3 讨论

(2)异源表达细菌素BMP32r杀菌和抑制生物膜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细菌素概述
        1.2.1 细菌素的定义
        1.2.2 细菌素的来源
        1.2.3 细菌素的分类
    1.3 细菌素的纯化
        1.3.1 样品粗提
        1.3.2 色谱纯化
    1.4 细菌素的异源表达
        1.4.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4.2 乳酸菌表达系统
        1.4.3 酵母表达系统
    1.5 细菌素的作用机制
        1.5.1 作用于细胞表面
        1.5.2 作用于细胞内部
    1.6 生物膜概述
        1.6.1 生物膜的定义
        1.6.2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1.6.3 生物膜的耐药性
        1.6.4 生物膜与群体感应
    1.7 抑制生物膜的策略
    1.8 细菌素对生物膜的抑制
    1.9 细菌素的应用
        1.9.1 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9.2 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1.10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内容
    1.1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细菌素BMP32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
    2.1 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素BMP32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2.2.2 细菌素BMP32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构建
    2.3 试验结果
        2.3.1 细菌素BMP32在大肠杆菌体系中的表达
        2.3.2 细菌素BMP32在毕赤酵母体系中的表达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细菌素BMP32r的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3.1 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素标签设计及菌株构建
        3.2.2 细菌素BMP32r的纯化及鉴定
        3.2.3 细菌素BMP32r的生信分析
        3.2.4 细菌素BMP32r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3.2.5 细菌素BMP32r的稳定性
        3.2.6 细菌素BMP32r的溶血活性
    3.3 试验结果
        3.3.1 菌株构建
        3.3.2 纯化及鉴定
        3.3.3 细菌素BMP32r的生信分析
        3.3.4 细菌素BMP32r的最小抑菌浓度
        3.3.5 细菌素BMP32r的稳定性
        3.3.6 细菌素BMP32r的溶血活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菌素BMP32r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菌素BMP32r的抑菌谱
        4.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4.2.3 杀菌曲线的测定
        4.2.4 扫描电镜
        4.2.5 透射电镜
        4.2.6 碘化丙啶(PI)吸收
        4.2.7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
    4.3 试验结果
        4.3.1 抑菌谱
        4.3.2 生长曲线
        4.3.3 杀菌曲线
        4.3.4 指示菌表面微观结构
        4.3.5 指示菌内部微观结构
        4.3.6 碘化丙啶(PI)吸收
        4.3.7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菌素BMP32r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主要试剂和溶剂
        5.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5.2.2 生长曲线测定
        5.2.3 杀菌曲线测定
        5.2.4 结晶紫法测定生物膜形成量
        5.2.5 气液表面生物膜的测定
        5.2.6 生物膜内菌代谢活力的测定
        5.2.7 生物膜内活菌数目的测定
        5.2.8 泳动分析
        5.2.9 生物膜胞外多糖的测定
        5.2.10 扫描电镜
        5.2.11 实时定量PCR
        5.2.12 顽固菌的测定
    5.3 试验结果
        5.3.1 亚抑菌浓度的选择
        5.3.2 细菌素BMP32r对浮游菌的影响
        5.3.3 细菌素BMP32r对生物膜的形成的影响
        5.3.4 细菌素BMP32r对成熟的生物膜的影响
        5.3.5 细菌素BMP32r对顽固菌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细菌素BMP32r对混合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6.1 材料
        6.1.1 菌株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混合生物膜的形成
        6.2.2 混合生物膜内菌的代谢活力
        6.2.3 细菌素BMP32r对混合生物膜的影响
        6.2.4 细菌素BMP32r对混合生物膜内活菌数目的影响
        6.2.5 混合生物膜银染观测
        6.2.6 细菌素BMP32r对成熟混合生物膜的影响
    6.3 试验结果
        6.3.1 混合生物膜的形成规律
        6.3.2 混合生物膜内菌的代谢活力
        6.3.3 细菌素BMP32r对混合生物膜的影响
        6.3.4 细菌素BMP32r对混合生物膜内菌数目的影响
        6.3.5 混合生物膜的银染观测
        6.3.6 细菌素BMP32r对成熟混合生物膜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细菌素BMP32r在食品及医药方面的应用
    7.1 材料
        7.1.1 菌株、细胞和小鼠
        7.1.2 主要试剂、溶剂和耗材
        7.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7.2 试验方法
        7.2.1 细菌素BMP32r对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影响
        7.2.2 细菌素BMP32r对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影响
        7.2.3 细菌素BMP32r对小鼠皮肤伤口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7.3 试验结果
        7.3.1 细菌素BMP32r杀死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
        7.3.2 细菌素BMP32r抑制牛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
        7.3.3 细菌素BMP32r用于治疗小鼠皮肤伤口耐药菌感染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V型羊毛硫肽雷可肽的抑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方法
        1.4.1 雷可肽制备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1.4.2 抑菌曲线测定
        1.4.3 Mg2+对于雷可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1.4.4 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通透性
        1.4.5 生物型透射电镜(120 k V)观察细菌表面形态学变化
        1.4.6 MALDI-TOF MS检测细胞肽聚糖合成前体的积累
2 结果与分析
    2.1 抑菌动力学
    2.2 Mg2+对于雷可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2.3 雷可肽对革兰氏阳性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2.4 雷可肽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5 雷可肽处理对肽聚糖合成前体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4)大蒜原汁保鲜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大蒜原汁的工艺流程
        1.2.2 大蒜原汁的优化试验
        1.2.3 菌落总数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一防腐剂对大蒜汁的抑菌效果
        2.1.1 D-异抗坏血酸钠抑菌效果
        2.1.2 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效果
        2.1.3 双乙酸钠抑菌效果
    2.2 防腐剂复配保鲜实验
        2.2.1 正交试验设计
        2.2.2 复配防腐剂保鲜应用效果评价
    2.3 产品标准质量
        2.3.1 感官指标
        2.3.2 理化指标
3 结论

(5)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理及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酸链球菌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1 结构
    1.2 理化性质
2 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性及抑菌机理
    2.1 抑菌性
    2.2 抑菌机理
3 乳酸链球菌素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3.1 在采后果蔬中的应用
        3.1.1 完整果蔬
        3.1.2 鲜切果蔬
    3.2 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3.3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3.4 在酒制品中的应用
4 展望

(6)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优势腐败菌分离鉴定及抑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酱卤肉制品
        1.1.1 酱卤肉制品概述
        1.1.2 常见的酱卤肉制品
        1.1.3 酱卤肉制品保藏的研究现状
    1.2 气调包装
        1.2.1 气调包装在酱卤肉制品中的研究进展
    1.3 酱卤肉制品优势腐败菌分析研究进展
        1.3.1 酱卤肉制品的腐败菌
        1.3.2 酱卤肉制品腐败菌的鉴定
    1.4 抑菌剂
        1.4.1 酱卤肉制品中常见的抑菌剂
        1.4.2 抑菌剂对酱卤肉制品保鲜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2 冷藏下气调包装酱鸭食管理化品质及微生物菌相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理化指标检测
        2.3.2 感官评定
        2.3.3 微生物菌相检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储存过程中pH变化
        2.4.2 气调包装鸭食管在储存过程中水分活度值的变化
        2.4.3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储存过程中TBARS值变化
        2.4.4 气调包装鸭食管在储存过程中色差值的变化
        2.4.5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储存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2.4.6 气调包装鸭食管在储存过程中菌相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中微生物分离纯化、优势腐败菌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优势腐败菌的分离纯化
        3.3.2 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
        3.3.3 生理生化实验
        3.3.4 优势腐败菌的16 SrDNA鉴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的原始菌群
        3.4.2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腐败临界点的菌群结构
        3.4.3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在完全腐败时的菌群结构
        3.4.4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优势腐败菌筛选
    3.5 本章小结
4 气调包装酱鸭食管抑菌剂复配及货架期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优势腐败菌菌悬液的制备
        4.3.2 6种抑菌剂对三种优势腐败菌抑菌效果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6种抑菌剂对三种腐败菌抑菌效果
        4.4.2 三种抑菌剂的最低抑菌浓度
        4.4.3 复配抑菌剂选择
        4.4.4 复配抑菌剂对气调包装酱鸭食管货架期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酸奶
        1.1.2 酸奶发酵剂
        1.1.3 水果酸奶
        1.1.4 水果酸奶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5 食品添加剂
        1.1.6 乳酸菌素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搅拌型芒果、菠萝酸奶配料筛选与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果酸奶的制备
        2.2.2 果酱添加量的确定
        2.2.3 持水力的测定
        2.2.4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2.2.5 感官评价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酸奶配方对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
        2.3.2 果酱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搅拌型芒果酸奶稳定剂的筛选与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单一稳定剂的筛选
        3.2.2 稳定剂正交优化实验
        3.2.3 持水力的测定
        3.2.4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3.2.5 感官评价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一稳定剂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3.3.2 正交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稳定剂对搅拌型芒果酸奶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4.2.2 质构分析
        4.2.3 流变特性的测定
        4.2.4 微观结构的观察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和滴定酸度
        4.3.2 质构特性的分析
        4.3.3 流变特性的分析
        4.3.4 微观结构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奶的抑菌作用及芒果酸奶中乳酸菌素的产生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发酵液的制备
        5.2.2 指示菌的培养
        5.2.3 酸奶抑菌作用的测定
        5.2.4 酸抑菌作用排除实验
        5.2.5 过氧化氢抑菌作用排除实验
        5.2.6 蛋白酶验证实验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酸奶的抑菌效果
        5.3.2 酸对酸奶抑菌效果的影响
        5.3.3 过氧化氢对酸奶抑菌效果的影响
        5.3.4 蛋白酶验证抑菌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1章 引言
    1.1 壳寡糖
        1.1.1 壳寡糖概述
        1.1.2 壳寡糖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1.1.3 壳寡糖抑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1.1.4 壳寡糖作为抑菌剂的研究进展
    1.2 乳酸链球菌素
        1.2.1 乳酸链球菌素概述
        1.2.2 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1.2.3 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1.2.4 乳酸链球菌素作为抑菌剂的研究进展
    1.3 美拉德反应
        1.3.1 美拉德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3.2 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研究进展
        1.3.4 美拉德反应在天然防腐剂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主要研究目的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测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2.2.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性能测定
        2.2.5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测定
        2.2.6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性能
        2.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测定
        2.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结构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反应规律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3.2.4 抑菌性能测定
        3.2.5 反应程度的测定
        3.2.6 溶解性测定
        3.2.7 Zeta电位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活性
        3.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
        3.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溶解性
        3.3.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Zeta电位
        3.3.5 抑菌性与美拉德反应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4.2.4 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
        4.2.5 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2.6 对细菌菌体内ATP酶的影响
        4.2.7 斑马鱼胚胎急性毒理实验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4.3.2 不同处理组对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组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3.4 不同处理组对细菌菌体内ATP酶的影响
        4.3.5 斑马鱼胚胎急性毒理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在梅鱼保鲜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梅鱼处理
        5.2.4 菌落总数
        5.2.5 挥发性盐基总氮
        5.2.6 pH
        5.2.7 质构
        5.2.8 电子鼻
        5.2.9 感官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菌落总数
        5.3.2 挥发性盐基氮
        5.3.3 pH
        5.3.4 质构
        5.3.5 电子鼻
        5.3.6 感官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设计
        6.2.4 组织病理学评价
        6.2.5 荧光原位杂交细菌计数
        6.2.6 肠道宏基因组参考体系的建立
        6.2.7 分类和功能分类
    6.3 实验结果
        6.3.1 小鼠体重变化
        6.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肥胖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6.3.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人源化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屎肠球菌TRS5所产细菌素的特性及其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及文献综述
    1.1 屎肠球菌的综述
        1.1.1 屎肠球菌的概述
        1.1.2 屎肠球菌的特性研究
        1.1.3 屎肠球菌的应用现状
    1.2 细菌素的综述
        1.2.1 细菌素的定义
        1.2.2 细菌素的分类
        1.2.3 细菌素的抑菌机理
        1.2.4 细菌素的理化特点
        1.2.5 影响细菌素合成的因素
        1.2.6 细菌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7 细菌素的应用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屎肠球菌TRS5益生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培养基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3.1 屎肠球菌TRS5与鼠李糖乳杆菌LGG的活化
        2.1.3.2 耐酸能力
        2.1.3.3 耐胆盐能力
        2.1.3.4 屎肠球菌TRS5的药敏试验
        2.1.3.5 屎肠球菌TRS5的溶血性试验
        2.1.3.6 屎肠球菌TRS5的疏水性测定
        2.1.3.7 抑菌试验
        2.1.3.8 细菌素效价曲线测定
        2.1.3.9 生长曲线测定
        2.1.3.10 屎肠球菌TRS5毒力基因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耐酸试验结果
        2.2.2 耐胆盐试验结果
        2.2.3 药敏试验结果
        2.2.4 溶血试验结果
        2.2.5 疏水性试验结果
        2.2.6 效价分析标准曲线的测定
        2.2.7 生长曲线测定
        2.2.8 屎肠球菌TRS5基因组DNA的提取
        2.2.9 毒力基因PCR检测
    2.3 结论
第3章 屎肠球菌TRS5所产细菌素的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培养基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屎肠球菌TRS5与指示菌的活化
        3.1.3.2 抑菌谱测定
        3.1.3.3 细菌素的热稳定性试验
        3.1.3.4 细菌素的酸碱稳定性试验
        3.1.3.5 肠球菌素基因的PCR扩增
        3.1.3.6 PCR扩增片段的测序及比对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细菌素的抑菌谱
        3.2.2 细菌素的热稳定性试验结果
        3.2.3 细菌素的酸碱稳定性试验结果
        3.2.4 已知肠球菌素基因的PCR扩增
    3.3 结论
第4章 屎肠球菌TRS5产细菌素发酵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屎肠球菌TRS5与指示菌单增李斯特菌54002的活化
        4.2.2 屎肠球菌TRS5产细菌素培养条件的确定~([108])
        4.2.2.1 最佳培养温度的确定
        4.2.2.2 最佳初始pH值的确定
        4.2.2.3 最佳接种量的确定
        4.2.3 屎肠球菌TRS5产细菌素培养基营养成分优化
        4.2.3.1 不同碳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2.3.2 不同氮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2.3.3 生长因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2.3.4 刺激因子吐温-80添加量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2.3.5 外源添加成分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2.4 正交试验确定细菌素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培养温度对细菌素产生的影响
        4.3.2 培养基初始pH值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3.3 不同接种量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3.4 碳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3.5 氮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3.6 生长因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3.7 刺激因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3.8 外源添加成分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4.3.9 正交试验设计
    4.4 结论
第5章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与展望
        5.2.1 本文创新点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副干酪乳杆菌素的分离纯化、抑菌特性及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乳酸菌素的定义
        1.1.2 乳酸菌素的分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影响乳酸菌素活性的因素
        1.3.2 乳酸菌素的分离纯化
        1.3.3 乳酸菌素的抑菌机理
        1.3.4 乳酸菌素的应用
        1.3.5 副干酪乳杆菌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4.3 技术路线
2 高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产抑菌物质乳酸菌的筛选
        2.2.2 乳酸菌所产抑菌物质的确定
        2.2.3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鉴定
        2.2.4 抑菌动力学曲线
        2.2.5 效价结果
    2.3 小结
3 Lb.paracasei SLP16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成分
        3.2.2 正交法优化发酵条件
    3.3 小结
4 Lactocins SLP16的分离纯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H值吸附法效果
        4.2.2 硫酸铵沉淀法效果
        4.2.3 双水相萃取法分离效果
        4.2.4 Sephadex G-75凝胶层析
        4.2.5 SDS-PAGE凝胶电泳
        4.2.6 高效液相测定纯度
        4.2.7 纯化效果
        4.2.8 氨基酸分析
    4.3 小结
5 Lactocins SLP16的抑菌特性和抑菌机理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MIC和MBC结果
        5.2.2 pH耐受性
        5.2.3 热敏感性
        5.2.4 化学试剂敏感性
        5.2.5 紫外线敏感性
        5.2.6 抑菌谱测定
        5.2.7 Lactocins SLP16对指示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
        5.2.8 指示菌胞内核酸及蛋白类物质泄漏结果
        5.2.9 Lactocins SLP16对指示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
        5.2.10 指示菌形态变化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ε-聚赖氨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协同抑菌效应的研究[J]. 魏奇,钟鑫荣,龚镁青,张承康,张维瑞,陈美霞,刘盛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1(21)
  • [2]异源表达细菌素BMP32r杀菌和抑制生物膜作用机制研究[D]. 乔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V型羊毛硫肽雷可肽的抑菌机制[J]. 洪佳丽,王业民,邓子新,陶美凤. 微生物学通报, 2021(07)
  • [4]大蒜原汁保鲜技术的探讨[J]. 杨洁,朱巧力,温雯,华萍. 江西化工, 2021(02)
  • [5]乳酸链球菌素抑菌机理及在食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J]. 王佳宇,胡文忠,管玉格,于皎雪,赵曼如. 食品工业科技, 2021(03)
  • [6]气调包装酱鸭食管优势腐败菌分离鉴定及抑菌研究[D]. 李德红.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08)
  • [7]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D]. 吴小艳. 湘潭大学, 2020(02)
  • [8]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D]. 郑晓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1)
  • [9]屎肠球菌TRS5所产细菌素的特性及其发酵条件研究[D]. 荣梓娴.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副干酪乳杆菌素的分离纯化、抑菌特性及机理初探[D]. 舒梨. 四川轻化工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乳酸链球菌素的抗菌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