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临产镇痛疗效观察与护理

水针临产镇痛疗效观察与护理

一、水针在分娩镇痛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英,李妍,张晓宇[1](2021)在《针刺在产妇分娩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分娩疼痛是产妇分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是导致剖宫产及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无痛分娩已成为妇产科及广大产妇热议的话题。临床分娩镇痛主要分为药物性及非药物性,两者均有各自的适应证。药物性镇痛可能会带来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等症状,而针刺作为一种非药物性镇痛方式,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产妇分娩镇痛。针刺不仅有镇痛效果,同时能够抑制应激反应,缩短产程、降低出血等,可有效提高产妇分娩安全性及保护新生儿。但是,针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仍存在镇痛不全及镇痛强度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分娩过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探究针刺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

马鑫[2](2021)在《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足月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足月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新疆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00例初产妇,按照自愿原则要求导乐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分娩镇痛仪的为镇痛仪组,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的为硬膜外组,要求常规产科自然分娩的为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三组产妇不同时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产程时间、改良Bromage评分、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及胎儿和新生儿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镇痛仪组与硬膜外组镇痛后各时点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硬膜外组镇痛后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镇痛仪组(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2.镇痛仪组与硬膜外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有统计学差异,镇痛仪组与硬膜外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硬膜外组第二产程时间较镇痛仪组和对照组延长(P<0.05),有统计学差异,镇痛仪组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镇痛仪组与硬膜外组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镇痛仪组与硬膜外组中转剖宫产率和自然分娩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硬膜外组缩宫素使用率高于镇痛仪组和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镇痛仪组与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产妇镇痛前VAS评分、第三产程时间、产钳助产率、改良Bromage评分、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之间两两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导乐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足月初产妇进行镇痛分娩与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相比,在缩短总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提高自然分娩率等方面效果相当。两者均不会增加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对母婴近期无不利影响。虽然导乐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分娩镇痛效果较弱,但仍能显着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且不增加缩宫素的使用。故两种分娩镇痛方式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苗维娟[3](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待产的单胎头位初产妇229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76例、硬膜外阻滞麻醉(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组75例和未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78例。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电流强度为15?50 m A,频率为每3秒进行2Hz/100Hz疏密波交替),穴取合谷、内关、夹脊、次髎;PCE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镇痛时间均为宫口开大3 cm到宫口开全。记录镇痛前即刻、镇痛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评估镇痛效果,同时检测镇痛前即刻、镇痛后120分钟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经阴分娩各产程时长、缩宫素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等为次要研究目标,以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结果:1、镇痛方法实施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硬膜外阻滞组各时段V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硬膜外阻滞组下降幅度大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镇痛后120min,血浆β-内啡肽含量TEAS组出现上升,PCEA组出现下降。以镇痛后120minβ-内啡肽含量减镇痛前即刻β-内啡肽含量效应差值为指标,TEAS组与PCEA组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CE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经阴分娩产妇中,第一产程时长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均显着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一产程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二产程时长显着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二产程亦短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阻滞组第二产程长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时长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情况显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显着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显着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镇痛后三组产妇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阴分娩产妇中,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做到有效分娩镇痛。2、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促进体内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β-内啡肽,参与镇痛。3、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分娩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长均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镇痛,且不增加缩宫素使用率,不增加剖宫产率,无明显母儿不良反应。4、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虽然逊于硬膜外阻滞,但可明显减轻产痛至产妇能耐受程度,且无创、非药物、经济易操作,值得推广,特别适合基层医院。

罗曼茵(Tansy Man Yan LAW)[4](2019)在《砭石穴位刺激在足月妊娠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娩镇痛是保障顺产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曾在内经记载而后失传近两千年之砭石进行穴位刺激,探索一套无创、无痛、价廉、安全又舒适的安神镇痛助产方法。通过减轻产妇焦虑情绪,降低产痛,从而希望提高产妇接受阴道试产意欲,减少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亦希望通过此研究初步探索砭石除了在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以外,是否还会令产妇产后康复及新生儿带来裨益。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临产的初产妇,共94例被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砭石治疗组(砭石组)、仿砭石对照组(对照组)和耳穴对照组(耳穴组),成功完成研究90例。干预时段为第一产程活跃期,通过砭石和仿砭石刺激古今中外助产最常用穴配:合谷穴和三阴交穴,加上印堂穴安神定惊、减低腰骶疼痛、防治产妇血晕、子痫。耳穴对照组用王不留行籽贴右耳的脾、肾、交感神经、内分泌、子宫等穴。第三产程结束后收集各种客观数据,包括整个产程的进展过程、新生儿Apgar评分,并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对分安神娩镇痛的主观体验与评价。继而观察产妇产后的恢复情况,包括产后首次排尿及大便时间,产后进食情况,总住院天数等。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运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研究结果:产妇分娩疼痛的NRS评分结果显示,砭石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最佳,疼痛程度4.4±2.3,而耳穴组和仿砭石对照组疼痛程度相对较高,分别是8.9±1.5和8.4±1.7,三组比较P<0.001,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WHO疼痛分级标准评级,医生对产妇分娩镇痛评级,1级镇痛评级(镇痛效果非常理想)砭石组为27名产妇(90%):耳穴组只有7名(23.3%),而仿砭石对照组10名(33.3%)。2级疼痛评级(镇痛效果稍逊)砭石组3名产妇(10.0%),耳穴组12名产妇(40.0%),仿砭石对照组16名产妇(53.3%)。3级疼痛评级(即镇痛无效)砭石组0名(0%),耳穴组11名产妇(36.7%),仿对照组4名(13.4%)。三组产妇镇痛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345,P<0.001)。两两比较,砭石组穴位镇痛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调整后P值均小于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看,砭石组产妇平均时间150 (103,203)分钟,耳穴组为143 (85,210)分钟、仿砭石对照组159 (93,239)分钟,三组相比P=0.9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产程砭石组50 (29,92)分钟、耳穴组42 (25,60)分钟、仿砭石对照组30 (19,71)分钟,三组比较P=0.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产程砭石组6(5,7)分钟、耳穴组5 (5,7)分钟、仿砭石对照组5 (5,6)分钟,三组比较P=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产程砭石组460 (395,692)分钟、耳穴组525 (453,667)分钟、仿砭石对照组604 (425,772)分钟,三组相比P=0.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砭石组没有增长产程时间。三组成功自然分娩产妇均无需阴道手术助产,阴道自然分娩率以砭石组产妇最高,达29人即96.7%,耳穴组为23人即76.7%,仿砭石对照组为28人即93.3%,三组比较P=0.070,即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进食情况,砭石组最佳,砭石组产妇进食情况良好的占53.4%、一般的占43.3%,差的只有3.3%。耳穴组产妇进食情况良好的占46.7%,一般的占33.3%,差的占20.0%。仿砭石对照组产妇进食情况良好为10.0%,一般的有83.3%,差的有6.7%。三组比较P=0.008,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住院日数,砭石组2.8±1.2天、耳穴组3.8±1.2天、仿砭石对照组2.9±0.8天,耳穴组住院最长,砭石组和仿砭石对照组相近,三组比较P=0.001,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妇对整个治疗之总评分,砭石组最优,得分90 (80,99)、耳穴组70 (0,85)、仿砭石对照组70 (60,80);三组相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砭石组明显比其他两组更能满足产妇分娩和产后的需要。需要剖宫产的产妇对治疗的整体评分,砭石组是90.0分,耳穴组平均是17.1分,仿砭石对照组平均则是55.0分,说明阴道试产产妇就算不能完成阴道自然分娩,相对另外两组,砭石组产妇仍对砭石治疗安神镇痛效果极为满意,仿砭石对照组次之,耳穴组得分最低。三组相比,砭石组产后2小时内和24小时内总出血量、产后24小时内宫缩疼痛、产后首次大小便难度,首度初乳分泌时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砭石组和仿砭石组产后24小时宫缩疼痛两两相比,砭石组却优于仿砭石对照组,差异统计学上有意义。砭石组与仿砭石对照组两两比较,砭石组产后第一次小便时间则早于仿砭石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新生儿出生结局方面,三组新生儿中,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得分:砭石组9.9±0.4,耳穴组10±0.0,仿赵石对照组10.0±0.0,P=0.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Apgar评分5 min得分:砭石组9.9±0.3,耳穴组10.0±0.0,仿砭石对照组10.0±0.0,P=0.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Apgar评分10 min:砭石组10.0±0.0,耳穴组10.0±0.0,仿砭石对照组10.0±0.0,P=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住院日数,砭石组3.4±2.0天、耳穴组4.3±1.9天、仿砭石对照组3.2±1.1天,耳穴组住院时间最长,砭石组和对照组相近。三组相比,P=0.008,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砭石组0名受试者退出或被剔除,耳穴组1名受试者被剔除,2名退出,仿砭石对照组1名退出。结论:1.对于足月临产妇进行穴位刺激的随机对照研究,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刺激印堂、合谷、三阴交穴具安神镇痛作用,以砭石刺激可以增强效果,有助于阴道分娩。砭石的应用与穴位的选择具有协同作用。2.砭石治疗组镇痛效果显着优于仿砭石对照组和耳穴对照组,砭石组受试者产后食欲恢复亦优于其他两组,并能促进产后恢复,缩短产妇产后住院天数。受试者对砭石助产的整体评价非常满意。3.砭石穴位刺激产妇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不良影响,且缩短新生儿的住院天数。

成素芳,陈美林,杨美球[5](2017)在《水针穴位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水针穴位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次研究随机选择该院妇产科在2016年9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0名住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对照组产妇进行自然分娩,观察组产妇采用水针穴位镇痛分娩,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分娩情况、镇痛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为(126.53±120.66)min,第二产程时间为(27.46±16.98)min、产后出血量为(130.71±72.20)m L,在分娩情况方面数据对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产妇在镇痛效果方面其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5例、5例、0例,其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7%),两组产妇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43.33%,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96.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取水针穴位镇痛,能明显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妇分娩中的出血量,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对产妇的分娩有着促进作用,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赖荣娣,何永红,周慕慈,何金杏[6](2017)在《水针疗法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水针疗法用于初产妇自然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Pub Med、Medline,检索时间从建库2016年8月,收集有关水针疗法用于分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证实,水针疗法临床镇痛效果好(Z=21.25,P<0.01),并且可以缩短产程(Z=29.56,P<0.01),有效降低剖宫产率(Z=5.0,P<0.01),减少产后出血(Z=28.59,P<0.01),不增加新生儿窒息(Z=1.06,P<0.01)。结论现有证据显示,水针疗法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能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且经济、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未额外增加临床工作量,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王志勇[7](2018)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分娩过程的疼痛是产妇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体验,根据国际疼痛量表,分娩痛是最高级别的疼痛感,产妇往往因为剧烈疼痛放弃经阴道分娩,转为剖宫产[3]。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发展,减轻或缓解分娩时疼痛,且不增加产妇和胎儿风险及并发症,是摆在妇产科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5]。分娩时疼痛产生的机制极为复杂,在产程不同的阶段,其感受和剧烈程度均不相同[I]。在第一产程,主要来自于子宫宫体规律的宫缩,胎头下降引起宫颈和子宫下段扩张,疼痛刺激通过T10-12节段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当宫颈扩张至3-1Ocm时,是产妇感受疼痛最剧烈的阶段。疼痛特点主要表现为钝痛和刺激痛;在第二产程,疼痛主要来自于因抬头下降,引起阴道,会阴的膨胀牵拉及子宫进一步收缩,疼痛主要由阴部神经经S2-4传入中枢神经,疼痛性质一般为锐痛,定位较为明确。当分娩结束,需会阴裂伤缝合时,疼痛主要为伤口及缝合时的锐痛,由阴部神经经S2-4传入中枢神经[4]。疼痛在初产妇更为强烈,经产妇因产道松弛,产程进展较初产妇快,但疼痛依然强烈,其与产妇的痛阈,宫颈条件,胎儿大小,会阴阴道紧张度等有关。分娩过程的疼痛对母儿影响极大。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剧烈的疼痛产生的焦虑,紧张及恐惧心理,影响产程进展,甚至放弃阴道分娩[4]。剧烈的疼痛刺激使产妇的交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产生较多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物质,使产妇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对母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产妇在产程中因疼痛叫喊,过度通气,屏气等,使通气量减少,耗氧量增加,产妇动脉血氧含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胎盘血供及氧供,导致出现产妇及胎儿低氧血症。持续低氧血症可能造成代谢性酸中毒,从而影响母儿内环境,导致内环境紊乱,增加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概率[21]。国内外的学者一直在寻求适当的方式缓解分娩过程中疼痛感,且不影响产程,有效减少上述不良的应激反应,从而使产妇有较好的产程体验,减少胎儿窘迫的发生[2]。理想的镇痛方式应具备对母儿影响小,给药方便,易于操作及控制,起效时间短,作用可靠,能满足整个分娩过程,尽可能避免运动神经阻滞,不影响产程进展,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进食,运动及使用产力,产妇可清醒地参与整个分娩过程,必要时能满足实施剖宫产手术的需求[12]。硬膜外麻醉由于镇痛好,用药量少,对母儿影响较小,对有效宫缩影响小,对产妇呼吸,中枢无抑制,可控性强,易于操作,不影响产妇运动进食及能较好的用力及配合助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镇痛方式[21]。但产程进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妇在临产后实施硬膜外麻醉后,往往不能维持有效宫缩,出现宫缩减弱,产程延长或进展不顺利[25],此时,需要借助外源性小剂量缩宫素静脉使用维持子宫收缩,根据患者宫缩强度及产程进展,调整缩宫素滴速,从而避免宫缩减弱及产程延长,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从而实现较好的镇痛效果与顺利的产程进展的完美结合[23]。目的通过观察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在实施无痛分娩中的效果,与未使用镇痛而自然分娩产妇在分娩结局助产士和产妇体会及对产后出血,出生后胎儿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做对比,探讨其可行性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筛选进入观察的初产妇,均规范产检,产妇产前检查,个人情况,产道条件及胎儿大小等方面均无阴道分娩禁忌。其中1 12例自愿选择实施无痛分娩的初产妇,给予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同期110例要求无人工干预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作为对比。记录两组产妇产程进展情况,分娩结局,产程时间,产妇疼痛程度,产妇心理恐惧程度,助产士体会产妇助产配合程度及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出生后胎儿评分的情况,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差异。结果: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组初产妇经阴道分娩率高于无人工干预阴道分娩的初产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组初产妇的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尤其表现在在第一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组初产妇的疼痛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组初产妇的心理恐惧程度亦明显减轻,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组初产妇可较好的配合助产士助产,产妇助产配合程度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组初产妇和无人工干预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及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组初产妇组和无人工干预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组胎儿出生评分差异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在实施无痛分娩中的效果良好,能较好地缩短产程,产妇产程中疼痛明显减轻,减少了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增加与助产士助产的配合程度,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了剖宫产率,而对产后出血及胎儿出生评分无不良影响。

姚娟娟[8](2016)在《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的镇痛疗效,临床观察产妇的电针镇痛效应,并观察电针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安全性的影响,进一步观察电针后大鼠痛阈值的改变及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强啡肽、前列腺素E2的表达,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分娩疼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期为分娩镇痛提供新的治疗视野。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空白组、药物镇痛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四组,每组30例,药物镇痛组在第一产程潜伏期静脉推注安定10mg,穴位电针组在产程中取相应穴位电针治疗,空白组只予常规的呼吸指导和局部按摩,观察并对照各组产妇镇痛效应及产程进展情况、产妇生命体征情况、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情况。动物研究:将造模成功的孕鼠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即:空白组、药物镇痛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各30例,穴位电针组按大鼠取穴方法取相应穴位自产程开始予电针镇痛,药物镇痛组予盐酸瑞芬太尼尾静脉持续泵注射,空白组未行任何处理,自然分娩。用热水甩尾测痛法测定四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的改变,并用ELISA法检测首次电针镇痛后30 min、60 min、120 min三个时间段大鼠血清中DYN、PGE2表达含量的改变。结果:临床研究:1、镇痛疗效方面:(1)治疗前,四组产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产妇间在镇痛后1小时、宫口开7-8cm、宫口开全时三个时间段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由低到高依次为:药物组<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空白组。(3)四组产妇分别组内比较,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产妇治疗后VA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P<0.01),空白组产妇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产妇分娩镇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18.5%)<三阴交+合谷组(60.7%)/辨证取穴电针组(64.3%)<药物组(79.3%)。2、产程进展方面:(1)四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四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四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婴安全性方面:四组产妇治疗后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羊水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研究:1、痛阈值方面:(1)治疗前,四组大鼠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大鼠痛阈值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分别治疗前、后相互比较,电针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大鼠治疗后痛阈值均高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DYN、PGE2表达含量方面:(1)DYN: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GE2: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PGE2表达水平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降低产妇VAS评分,提高镇痛总有效率,能够减轻分娩疼痛,镇痛效果不及药物镇痛好,但镇痛持续性较药物镇痛好。(2)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缩短产程时间,加快产程进展,避免因产程延长而引起的不良后果。(3)电针分娩镇痛不会引起产妇生命体征的异常,不会增加产后2小时出血量,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无影响,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4)穴位电针可提高大鼠痛阈值,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5)电针后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PGE2的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

Chris Dong(董俊)[9](2016)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分娩产生的疼痛是女性一生中最难忘的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分娩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子宫在分娩过程中强烈地收缩所致,它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和产妇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产程中强烈的疼痛感可引发产妇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母儿产科并发症等病理情况的出现。同时,分娩疼痛具有普遍性,在分娩过程中减轻分娩疼痛或者施行无痛分娩,不但是广大产妇的需求,也是一种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目前分娩镇痛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非药物性和药物性分娩镇痛法。非药物性分娩镇痛对产程和胎儿相对较安全,但临床镇痛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药物性分娩镇痛能够满足产妇和临床的需求,但是药物对产妇和胎儿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往往另人望而生畏。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是目前临床上一致公认的较为理想的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特别是近些年来改良的小剂量病人自控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确切、药物副作用小等优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作为一种常规的分娩镇痛手段应用于产科临床,而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该分娩镇痛施行比例不足1%。因此,结合中国目前的分娩镇痛工作现状,有必要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分娩镇痛方法。其主要应该考虑的具体方面应包括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是结合了传统中医的经络学理论和现代电子技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其主要应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目前的研究认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对分娩疼痛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但相关基础临床研究都较少见。此外,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不产生运动阻滞,分娩过程中产妇意识清醒,可参与整个产程;操作比较简单,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掌握;在镇痛过程中,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费用也比较低廉,大部分产妇都可以承受。同时,在日常临床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分娩镇痛时,穴位的选择对镇痛效果的强弱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很多产妇表示经皮穴位电刺激脊髓两侧夹脊穴与刺激其他部位穴位相比较能够产生较显着的镇痛效果。夹脊穴和三阴交穴是传统中医中在疼痛治疗方面应用较多的主穴,其中三阴交穴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于产科的分娩镇痛,而相关的夹脊穴在产科的应用相对较少见。本研究以日常临床工作的实践和发现为基础,旨在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夹脊穴与三阴交穴,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分娩镇痛效果;初步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分娩镇痛机制以及镇痛方式对分娩过程中产妇应激水平的影响;考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分娩其他方面的影响。类似研究未见报道。目的:考察经皮电刺激夹脊穴与三阴交穴在分娩镇痛方面的临床效果,初探其分娩镇痛机制。方法:本研究将入选合格产妇240例随机分为四组各6 0例,分别为夹脊组、三阴交组、硬膜外组、对照组。使用韩氏分娩镇痛仪及硬膜外阻滞麻醉于第一产程活跃期开始施行镇痛,分别记录镇痛前、镇痛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各组VAS评分,评估镇痛效果。VAS评分下降≥3被认定为镇痛有效。同时,Bromage评分、手术产率、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第二产程时长、第三产程时长、产程中是否使用缩宫素、产后出血量、产妇不良反应、羊水性状、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β-EP和ACTH含量、产妇镇痛满意度作为本研究的次要研究目标。结果:镇痛前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30分钟后,夹脊组、三阴交组、硬膜外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夹脊组、三阴交组VAS评分显着高于硬膜外组(P<0.01),夹脊组与三阴交组VAS评分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60、120分钟后,夹脊组、三阴交组、硬膜外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1),夹脊组、三阴交组VAS评分显着高于硬膜外组(P<0.01);夹脊组VAS评分显着低于三阴交组(P<0.05),最大ΔVAS<0.5。各组镇痛过程中平均VAS评分下降≥3比例,夹脊组33.3%,三阴交组21.7%,硬膜外组95%,对照组1.7%,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VAS评分最低为夹脊组镇痛60分钟后,与基线相比下降率为27.8%。夹脊组、三阴交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夹脊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短于三阴交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夹脊组、三阴交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短于硬膜外组,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夹脊组镇痛120分钟后即刻β-E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三阴交组镇痛120分钟后即刻β-E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硬膜外组镇痛120分钟后即刻β-EP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夹脊组镇痛120分钟后即刻ββ-EP含量显着高于三阴交组(P<0.05)。夹脊组、三阴交组与对照组镇痛120分钟后即刻ACTH含量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夹脊组ACTH 含量(14.61±6.41 pg/ml)、三阴交组(15.96±8.37pg/ml)低于对照组(17.25±6.62pg/ml);硬膜外组镇痛120分钟后即刻ACTH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硬膜外组产妇关于镇痛效果满意率高于夹脊组和三阴交组(P<0.05),同样体现在是否下次仍会选择相同镇痛方案上(P<0.05)。Bromage评分、手术产率、第二产程时长、第三产程时长、产程中是否使用缩宫素、产后出血量、产妇不良反应、羊水性状、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各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夹脊穴或三阴交穴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方法缓解第一产程活跃期分娩疼痛、缩短活跃期时长。内源性β-EP是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的物质基础之一,有效的分娩镇痛能够抑制分娩过程中的应激水平。

万云慧[10](2014)在《穴位贴压疗法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临产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运用穴位贴压法,来观察其缓解分娩疼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2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60名,空白组60名。观察组选取产妇双侧合谷、三阴交、太冲穴、内关穴位及背部的次髎穴和中骼穴(即第五腰椎棘突为中心点,左右旁开2cm,并由此两点向下2cm,共4个点),于宫口扩张2-3cm时,把准备好的黄豆固定在相应的穴位上,按上述顺序每穴位按压50-60s。每隔20分钟按压一次,双侧交替进行相应操作。空白组不给予穴位贴压。以医生镇痛评分,产妇自评分,在产妇宫口开大2-3cm、5-6cm、7-8cm、9-1Ocm,各评定1次疼痛反应级别。观察并比较二组缓解产妇分娩疼痛的差异。并比较组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成果:(1)两组产妇镇痛的结果显示:无论是产妇镇痛自评分还是医生镇痛评分,观察组在各时间点上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空白组(P<0.05)。(2)产程:发现两组产妇在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的时间比较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第一产程、总产程的时间的比较上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较空白组明显缩短。(3)剖宫产率: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空白组。结论:由此可见穴位贴压合谷、三阴交、内关、太冲穴及背部4个特定穴位对于缓解分娩疼痛的疗效是肯定的;而且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有效、安全可靠的缓解分娩疼痛的治疗方法。因此,穴位贴压产妇不仅可以缓解分娩时产生的疼痛,而且可以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二、水针在分娩镇痛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针在分娩镇痛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在产妇分娩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娩疼痛产生的生理基础
2 针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
    2.1 针刺镇痛作用
    2.2 针刺具有缓解产妇不良情绪的作用
    2.3 针刺对产妇宫颈成熟、子宫收缩、产程的作用
    2.4 针刺对分娩结局以及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3 针刺应用于产妇分娩过程的争议
4 总结

(2)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足月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TEAS治疗方法
        2.2 PCEA治疗方法
        2.3 对照组产程观察
        2.4 标本采集
        2.5 标本检测
        2.6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2 产妇镇痛效果评价
    3 镇痛前即刻及镇痛后120分钟β-内啡肽含量比较
    4 经阴分娩产程时长比较
    5 缩宫素使用率及不良反应率比较
    6 中转剖宫产率比较
    7 经阴分娩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砭石穴位刺激在足月妊娠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分娩模式现状
    1.2 古代应用经络穴位刺激助产的记载
    1.3 当代分娩助产的研究及发展
        1.3.1 针刺助产镇痛
        1.3.2 电针助产、镇痛
        1.3.3 经皮神经电刺激法(TENS)助产
        1.3.4 水针助产
        1.3.5 穴位刺激助产
        1.3.6 耳穴压豆镇痛助产
    1.4 古代文献砭石之考古与记载
        1.4.1 砭石考古
        1.4.2 砭石的古代记载
        1.4.3 砭石的失传
        1.4.4 泗滨浮石用作砭石的由来
        1.4.6 砭石疗法在宁心安神和妇产科的应用
第二章 砭石助产镇痛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思路与设计
    2.2 研究方案
        2.2.1 砭石治疗组
        2.2.2 仿砭石对照组(对照组)
        2.2.3 耳穴对照组(耳穴组)
    2.3 分组设计
    2.4 重点解决之问题
    2.5 观察指标
        2.5.1 主要疗效指标:
        2.5.2 次要疗效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2.8 研究结果
        2.8.1 三组产妇基线情况
        2.8.2 结局指标比较: 三组90例足月待产的产妇中(每组30足月产妇)
第三章 讨论
    3.1. 现代医学分娩镇痛的现状
    3.2 传统中医学在分娩镇痛和助产中的作用
    3.3 助产穴选: 合谷、三阴交、印堂
    3.4 砭石疗法特色
        3.4.1 泗滨浮石特性
        3.4.2 远红外作用
        3.4.3 促进微循环作用
        3.4.4 超声波作用
        3.4.5 提高能量代谢作用
        3.4.6 温阳活血作用
    3.5 砭石刺激穴位安神镇痛施术方法
    3.6 砭石穴位刺激的效果评价
    3.7 孕期宣教、保健和人文关怀在助产方面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水针穴位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2.2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2.3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6)水针疗法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一般资料
        1.1.3 干预措施
        1.1.4结局指标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及质量评价
    2.2 水针疗法的临床效果
        2.2.1 水针疗法对产妇的影响
        2.2.1. 1 分娩镇痛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2.2.1. 2 产妇其他方面比较的Meta分析
        2.2.2 水针疗法对新生儿的影响
    2.3 NFS检测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7)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实施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分娩结局比较
    2.2 产程时间比较
    2.3 产妇疼痛感受比较
    2.4 产妇恐惧程度比较
    2.5 助产士助产体会比较
    2.6 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2.7 胎儿出生评分比较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及试剂
        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3 临床疗效标准
        2.4 分组方法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
        3.2 入组产妇的资料分析
        3.3 产妇疼痛评分的分析
        3.4 镇痛疗效的比较
        3.5 产程时间的结果分析
        3.6 产妇一般情况的结果分析
        3.7 产妇产后2小时出血量的结果分析
        3.8 羊水情况的结果分析
        3.9 新生儿Apgar评分的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1 实验器材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造模
        2.2 分组及电针方法
        2.3 实验操作方法
        2.4 大鼠痛阈测定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观察指标
        2.7 检测方法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分娩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的结果分析
        3.2 ELISA法检测电针后大鼠血清中DYN及PGE2含量的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分娩疼痛的认识
    2 分娩疼痛的产生机制
        2.1 分娩疼痛产生的解剖生理机制
        2.2 分娩疼痛产生的精神心理因素
    3 分娩疼痛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3.1 分娩疼痛对母体的影响
        3.2 分娩疼痛对胎儿的影响
    4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及现有的分娩镇痛方法
        4.1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
        4.2 药物分娩镇痛方法
        4.3 非药物分娩镇痛方法
    5 针灸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5.1 针灸的镇痛机制
        5.2 不同穴位与分娩镇痛的关系
    6 强啡肽、前列腺素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6.1 强啡肽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6.2 前列腺素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7 实验结果分析
        7.1 电针的分娩镇痛疗效
        7.2 电针对产程时间的影响
        7.3 电针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7.4 电针后大鼠痛阈值的改变
        7.5 电针后大鼠血清强啡肽、前列腺素E2含量的改变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8.1 存在的问题
        8.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现存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基本情况
    2.3 研究目标与方法
    2.4 伦理
3 研究结果
    3.1 产妇一般情况分析
    3.2 VAS评分
    3.3 次要研究目标
4 讨论
    4.1 基线比较
    4.2 镇痛效果与相关机制
    4.3 次要研究目标
5 结论
    5.1 镇痛效果评价
    5.2 次要研究目标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穴位贴压疗法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分娩痛的研究
        1.1.1 分娩疼痛的产生机制
        1.1.2 不同产程疼痛的生理基础及性质
        1.1.3 分娩疼痛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1.2 分娩镇痛方法的国内外研究
        1.2.1 分娩镇痛的方法
    1.3 中医对于分娩镇痛研究的现状
        1.3.1 穴位疗法在分娩镇痛中的研究概况
        1.3.2 穴位疗法在分娩镇痛中的取穴研究
    1.4 发展趋势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案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标准
        2.2.5 统计学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结果
        2.4.1 临床观察的产妇的一般情况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选穴依据
    3.3 结果讨论
    3.4 结论
    3.5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水针在分娩镇痛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在产妇分娩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郑晓英,李妍,张晓宇. 中国医药导报, 2021(19)
  • [2]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足月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D]. 马鑫.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D]. 苗维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4]砭石穴位刺激在足月妊娠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的临床研究[D]. 罗曼茵(Tansy Man Yan LAW).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水针穴位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成素芳,陈美林,杨美球. 中外医疗, 2017(21)
  • [6]水针疗法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J]. 赖荣娣,何永红,周慕慈,何金杏. 中国医药科学, 2017(07)
  • [7]硬膜外麻醉联合全程小剂量缩宫素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D]. 王志勇.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5)
  • [8]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D]. 姚娟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临床研究[D]. Chris Dong(董俊). 浙江大学, 2016(06)
  • [10]穴位贴压疗法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D]. 万云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水针临产镇痛疗效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