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患冲突因素分析及对策

急诊科护患冲突因素分析及对策

一、急诊科护患冲突因素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董永珍[1](2021)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探索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2.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互关系,探讨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及职业疲溃感间可能的中介作用,为护理管理者稳固急诊科护士队伍、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推动并促进我国急诊科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1.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336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智力量表、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和职业疲溃感量表收集急诊科护士社会人口学、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和职业疲溃感数据资料。2.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验证;采用AMOS 2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总分(58.78±9.98)分,该量表4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自我情绪监测(4.04±0.71)分,情绪运用(3.62±0.81)分,识别他人情绪(3.53±0.78)分,情绪调节(3.51±0.79)分。(2)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总分(169.46±35.53)分,该量表6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团队沟通能力(2.97±0.95)分,情感支持能力(2.95±0.91)分,基本非语言沟通能力(2.93±0.93)分,情感感知能力(2.92±0.93)分,困难情景沟通能力(2.91±0.89)分,基本语言沟通能力(2.88±0.91)分。(3)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总分(68.02±14.85)分,该量表3个分量表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情绪耗竭(3.20±1.26)分,去人格化(3.18±1.38)分,低个人成就感(2.92±1.23)分。根据职业疲溃感评分标准,无疲溃22名(6.54%)、轻度疲溃53名(15.77%)、中度疲溃134名(39.88%)、重度疲溃127名(37.79%)。2.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1)年龄、子女个数、学历、急诊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护理层级、月收入、婚姻状况在情绪智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学历、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在护患沟通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情感耗竭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去人格化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护理层级与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职业疲溃感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工作年限、职务、月收入、护理层级、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显着影响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护患沟通能力呈显着正相关(r=0.273,P<0.0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呈显着负相关(r=-0.496,P<0.01);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存在负相关性(r=-0.288,P<0.01)。4.护患沟通能力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的中介作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显着负向预测职业疲溃感(B=-0.668,P<0.00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直接正向预测护患沟通能力(B=0.333,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b=-0.075;95%置信区间:(-0.018,-0.14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09%。结论:1.急诊科护士普遍存在职业疲溃感问题;职业疲溃感程度较高,以中、重度疲溃为主。2.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务、护理层级、情绪智力和护患沟通能力是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及护患沟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均可影响职业疲溃感,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变量与职业疲溃感变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护理管理者提高对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重视程度,通过提高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降低职业疲溃感发生。

吕君[2](2020)在《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医患暴力冲突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综合医院急诊科这一高危场所,以科学方法编制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并根据评分实施分级预警,制定应对策略,达到标化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处理流程的目的,提高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的识别率及预警率,减少冲突发生率,通过一系列应对策略的改进,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为医院规培人员、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等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冲突预防及处理培训材料。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现况调查、头脑风暴、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典型事件分析等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急诊科、冲突、医患冲突、暴力冲突、医患纠纷、先兆行为、工作场所暴力、护患冲突”,英文检索词:“Emergency department,conflict,doctor-patient conflict,violent conflict,medica dispute,aura,workplace violence,conflict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检索2009年以来近10年急诊医患暴力冲突等的相关文献。通过中文关键词“医患冲突、暴力冲突、护患冲突、影响因素、预警、应对策略、对策进展”,英文关键词“Conflict of medical care,violent conflict,conflict of nurse and patient,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 measures,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 measure progress”检索近年来急诊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和应对方面的相关文献。2.现况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近1年内医院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等。3.头脑风暴法选择在急诊科工作经历1年以上的医护及管理人员共20人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将所有条目进行梳理整合汇总,形成初步条目。4.半结构式访谈法选择辅诊科室共10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急诊辅诊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及应对等。5.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遴选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和分级标准。6.典型事件分析重点选取2020年1月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的被害事件,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以及针对此事件采取的应对措施,为针对性制定医患暴力冲突分级应对策略打下基础。7.统计学分析(1)量性研究资料双人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德尔菲专家咨询部分:专家重要性赋值按计量资料处理;专家意见协调系数采用Kendall’s W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资料以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论为指导,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将访谈内容转录、提取,并经2人核对,运用NVivoll软件,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现况调研急诊护士报告1年内经历冲突的频率为:55.8%护士1年内经历过1~3次的冲突,13.9%的护士1年内经历>10次的冲突;急诊护士经历医患冲突的类型以言辞辱骂为主,其次是使用威胁性语言及威胁性动作;发生的地点多在输液室,其次是分诊台、抢救室;发生的时间段:39.3%的暴力冲突发生白天,33.9%发生在晚班,24.4%发生在夜班,2.4%发生后下班后;施暴者主要是患者家属(或朋友),性别主要为男性;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辞辱骂、情绪激动、声调提高;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方面: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冲突对急诊护士的影响:86.2%的护士感到委屈,75.5%表现出了工作热情下降,60.1%产生离职的想法;应对方式方面:多采取忍让回避的方式,69.1%的护士会寻求保安或上级领导的帮忙。2.半结构式访谈辅诊科室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的先兆行为和应对提炼出3个主题:保安人员发生暴力冲突频率较高,性质较恶劣,有时候会出现直接打人的现象;收费处、药房、检验、影像等部门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以口头谩骂为主;夜间急诊工作场所发生暴力冲突的人群主要是醉酒。3.德尔菲专家咨询共两轮,第一轮有14位专家参与本研究咨询,第二轮有13位专家参与,两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9%和100%。第一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89,各级指标重要性均数赋值为3.71~4.79,变异系数为0~0.25,有10位专家提出19条意见;第二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为4.14~5.00,变异系数为0~0.14,有5位专家提出7条意见。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256、0.256、0.404;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431、0.200、0.505;2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显着性检验分别为P<0.05、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最终筛选的条目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53、0.245、0.249、0.253,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104-0.118,三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025-0.034。5.基于文献研究,专题会议等形成预警预控方案、实施分级应对策略、制定具体预案流程、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等的分级应对策略。研究结论:1.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冲突的发生率较高,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应加强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教会护理人员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的识别,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减少冲突的发生。2.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及修订情况,结合指标筛选的结果,重要性赋值、权重计算等,从语言、情绪、行为及高危因素方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3.根据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中二级指标的条目对照程度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风险等级,主要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4.本研究制定的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条目少,内容精,方便实用,经过对急诊医护技人员的培训,能够很快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快速识别出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5.制定急诊医患暴力冲突行为分级预警和分级应对的策略,结合先兆行为评价表的使用,临床初步应用后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率降低,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高。

王秋晨[3](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刘玉品[4](2020)在《叙事护理对缓解急诊留观滞留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叙事护理对缓解急诊留观滞留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急诊室留观的100例急诊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急诊留观期间对照组患者及家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叙事护理。于两组患者及家属护理干预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心理,并统计两组护患冲突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平均HA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护患冲突总发生率上,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次为6.00%、1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急诊留观患者护理中应用叙事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防止护患冲突的发生。

范静[5](2020)在《急诊科护士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人际冲突处理能力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人际冲突处理型态量表、护士情绪管理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工作-家庭支持量表,对川东北地区25家二三级医院的37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使用依次检验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发生人际冲突最多的对象为患者及家属,人际冲突处理方式各维度的条目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逃避(3.69±0.61)分、整合(3.55±0.68)分、让步(3.09±0.67)分、支配(2.74±0.70)分。2.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院级别、学历、工作年限、急诊科工作年限、职称、对护理工作的热爱程度、性格、是否接受过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平均每年接受人际沟通技巧方面培训的次数以及在工作中是否经历过暴力事件的急诊科护士的人际冲突处理方式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总分为(47.81±6.56)分,总体得分率为66%。其中情绪觉察、情绪运用、情绪调整、情绪表达四个维度的得分及其得分率依次为(13.64±2.10)分、68%,(10.70±1.49)分、67%,(7.94± 1.55)分、66%,(15.52±2.86)分、65%。4.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总分为(50.68±10.77)分。其中观点采择、同情关注、想象力、个人痛苦四个维度的条目均分依次为(2.53±0.69)分、(2.43±0.72)分、(2.19±0.68)分、(2.06±0.75)分。5.急诊科护士工作-家庭支持总分为(92.64±25.88)分。其中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领导支持、组织支持四个维度的条目均分依次为(3.46±1.02)分、(3.39±0.99)分、(2.99±0.99)分、(2.86±0.95)分。6.急诊科护士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整合维度与情绪管理、工作-家庭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与共情能力总分及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注维度呈正相关;让步维度与情绪管理总分及情绪觉察和情绪表达维度呈正相关,与共情能力总分及观点采择维度呈正相关,与工作-家庭支持总分及组织支持和领导支持维度呈正相关;逃避维度与情绪管理总分及情绪觉察、情绪表达、情绪调整维度呈负相关,与共情能力总分及想象力、同情关注维度呈负相关,与工作-家庭支持总分及领导支持维度呈负相关;支配维度与情绪调整维度呈负相关,与个人痛苦维度呈正相关。7.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护理工作热爱程度、情绪管理和共情能力是急诊科护士采取整合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作中是否经历过暴力事件和共情能力是急诊科护士采取逃避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医院级别、护理工作热爱程度、工作中是否经历过暴力事件是急诊科护士采取让步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和工作中是否经历过暴力事件是急诊科护士采取支配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8.共情能力在工作-家庭支持与逃避方式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在工作-家庭支持与整合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5%;情绪管理在工作-家庭支持与整合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7.6%。结论:1.护患冲突是急诊科护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冲突,急诊科护士最常采用的人际冲突处理方式为消极的逃避,最少采用的方式为支配。2.急诊科护士的情绪管理和共情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或中等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高。3.急诊科护士从工作中得到的支持低于从家庭中得到的支持。4.性别、医院级别、护理工作热爱程度、工作中是否经历过暴力事件、情绪管理及共情能力是急诊科护士采取不同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5.共情能力在工作-家庭支持和人际冲突处理的逃避方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工作-家庭支持和人际冲突处理的整合方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情绪管理在工作-家庭支持和人际冲突处理的整合方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6.护理管理者可从提升急诊科护士的情绪管理能力、共情能力着手,并更多地给予政策、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同时鼓励护士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来提高其人际冲突处理能力。

张言[6](2020)在《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调查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并探讨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工作压力的相关关系;基于前期对护士职业倦怠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的探究,采用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出现职业倦怠的护士进行干预,评价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心理资本及工作压力的效果,为管理者改善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护士职业倦怠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便利抽取兰州市某三甲医院773名临床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马氏工作倦怠量表服务版(MBI-Human Service Survey,MBI-SS)、护士心理资本问卷中文修订版(Cninese Revision of Nurses’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PCQ-R)、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Chinese Nurses Stressor Scale,CNSS)。收集的资料经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2.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基于前期现况调查,随机抽取67名存在职业倦怠的护士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配到实验组(n=33)和对照组(n=34)。其中实验组护士采用巴林特小组培训,对照组护士采用医院常规心理培训,两组护士分别进行8次培训,每2周开展1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采用MBI-GS、PCQ-R、CNSS对两组护士进行测定。收集的资料经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巴林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研究结果1.护士职业倦怠现况调查研究结果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773份,回收率为89.9%。无职业倦怠护士322人(41.7%),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的护士451人,占总人数的58.3%,其中轻度倦怠217人(28.1%)、中度183人(23.7%)、重度51人(6.5%)。护士情感衰竭维度得分为23.88±9.80;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6.95±4.07;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为32.79±8.74。不同年龄、护龄、学历、科室、职称、工作班次、人事关系护士职业倦怠存在差异(P<0.05)。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心理资本、工作压力之间均具有相关性(r=-0.3510.888,P<0.05),其中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与心理资本各维度均呈负相关,与工作压力各维度均呈正相关,个人成就感维度与心理资本各维度均呈正相关,与工作压力各维度均呈负相关,工作压力和心理资本均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心理资本对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具有直接负向预测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18(P<0.01)、-0.15(P<0.01),对个人成就感具有直接正向预测效应,路径系数为0.45(P<0.01);工作压力对情感衰竭、去人格化直接正向预测,路径系数分别为0.57(P<0.01)、0.41(P<0.01),对个人成就感直接负向预测,路径系数为-0.12(P<0.01);心理资本以工作压力为中介变量对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具有间接负向预测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11(P<0.01)、-0.08(P<0.01),对个人成就感具有间接正向预测效应,路径系数为0.02(P<0.01)。2.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结果(1)干预前后两组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比较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护士情感衰竭维度得分由干预前29.21±5.61降低到22.52±2.72,去人格化维度得分由干预前9.93±2.42降低到5.36±1.27,个人成就感得分由干预前28.45±5.79升高到35.33±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格化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干预前后护士心理资本得分比较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护士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测量得分,其中心理资本总分由干预前83.55±10.09升高到92.09±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护士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护士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得分比较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护士工作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测量得分,其中,工作压力总分由干预前95.91±12.91降低到79.15±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护士工作压力总分、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患者护理方面维度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管理及人际关系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护士工作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质性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呈现24个案例,每个案例均从案例冲突情境、触发冲突事件、护士的情绪反应、小组讨论主题、护士体会和感悟五个方面进行主题词概括。案例冲突情境主要包括:护患冲突、组织环境不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冲突。触发冲突事件包括患方不信任、规则与情感对立、医疗资源缺乏、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需求未及时满足、患方不合理要求、医疗费用纠纷、与医生合作的不协调、管理者高标准严要求的领导风格、社会关系冲突。情绪反应主要包括委屈、害怕、无奈、厌烦等。讨论主题主要有与患者有关的角色体验、同事情感支持、管理者视角体悟三个方面。护士的感悟和体会主要提炼为转变职业态度,增加工作温度,提升专业本领,体验职业获益,主动心理调适。研究结论1.兰州市某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以轻度倦怠和中度倦怠为主,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在全国范围内整体处于中高等水平;年龄、护龄、学历、科室、职称、工作班次、人事关系对护士职业倦怠有影响;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有显着相关性。2.巴林特小组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水平,提高心理资本,减轻工作压力,可为护理管理者维护护士心理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崔丽萍[7](2019)在《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护理各种类型的危重症患者,承担紧急抢救及各种治疗任务,工作负荷较重,使其比普通病房护士承受更多的压力,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然而,工作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急诊科护士还需要承担作为父母或者配偶的责任。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包括发生在近期的负性生活事件和发生在儿童期的创伤性事件,这些是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风险因素。目的:在一个较大的样本中,报告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现状,从工作及生活两方面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及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为护理管理者早期识别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高风险人群,及制定或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济南市8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选取302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测量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情绪,研究表明,当GAD-7≥10时,识别广泛性焦虑情绪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因此,本研究采用10分为焦虑情绪阳性筛查的划界分。使用病人健康问卷中的抑郁模块(9-item depression module of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测量急诊科护士的抑郁情绪,该量表已在孕产妇、患者、大学生、护士等群体中被广泛使用。既往研究指出,当PHQ-9≥10时,识别重性抑郁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到了 88%,因此本研究以10分作为抑郁情绪阳性筛查的划界分。本研究中焦虑、抑郁情绪阳性仅基于量表筛查,焦虑、抑郁情绪得分高于划界分的急诊科护士仅代表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不同于精神疾病诊断中的焦虑症、抑郁症。本研究使用角色过载量表评估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使用生活事件问卷评估急诊科护士的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所用量表均被证实有良好的信效度。此外,本研究还使用自编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收集了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6份,删除缺失条目超过50%的个案及主要变量(焦虑、抑郁情绪)有缺失的个体,剩余302份,问卷有效率为86.3%。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急诊科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302名急诊科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9.40±5.63)岁;其中,年轻护士居多,20~29岁的护士为192人,占63.6%;女性护士居多,为228人,占75.5%;有伴侣者为196人,占6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急诊科护士为253人,占83.8%;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急诊科护士占46.7%;聘用方式为合同制的护士占85.4%;职称为护士和护师的研究对象分别占样本的45.4%、52.6%;月收入>6000元的护士占44.0%。2.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得分情况: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得分范围为0~21分,平均为(5.93±4.78)分,抑郁情绪得分范围为0~27分,均分为(7.38±5.66)分。参照既往研究,以10分作为焦虑、抑郁阳性筛查的划界分,本研究中有20.5%的护士存在焦虑情绪,29.1%的护士存在抑郁情绪(仅基于量表筛查,不同于精神疾病诊断中的焦虑症、抑郁症)。3.急诊科护士不同人口学资料在焦虑、抑郁情绪得分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情绪得分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P=0.033),事后检验发现,相比于年龄为20~29岁的护士,年龄为30~39岁的护士焦虑情绪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相比于男护士,女护士的焦虑情绪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相比于无伴侣的急诊科护士,有伴侣者焦虑情绪得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得分在不同第一学历的急诊科护士间上存在差异(均P=0.001)。其中,以中专为第一学历的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专为第一学历的急诊科护士。第一学历为中专和大专的急诊科护士抑郁情绪得分高于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急诊科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急诊科护士焦虑阳性率、抑郁阳性率在不同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比较: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相比于无伴侣的急诊科护士,有伴侣者焦虑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焦虑阳性率、抑郁阳性率在不同第一学历的急诊科护士间有差异(P=0.001;P=0.002)。其中,相比于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护士,第一学历为中专的护士焦虑阳性率、抑郁阳性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焦虑阳性组与阴性组、抑郁阳性组与阴性组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的差异比较:焦虑阳性组的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上的得分显着高于焦虑阴性组的急诊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郁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急诊科护士在工作负荷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和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与焦虑情绪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259、0.341、0.232(均P<0.001);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293、0.297、0.260(均P<0.001)。7.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以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情绪总分为因变量,第一层模型将年龄、性别、有无伴侣、第一学历等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变量纳入;第二层模型将工作负荷纳入;第三层模型将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纳入。总体回归模型能解释焦虑情绪方差总变异的26.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工作负荷能解释焦虑情绪方差总变异的5.6%,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能解释焦虑情绪方差总变异的15.4%。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可以预测其焦虑情绪,标准回归系数为0.24(P<0.001),且在控制了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的作用后,工作负荷对焦虑情绪的影响仍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回归系数为0.24(P<0.001)。此外,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均可以正向影响焦虑情绪,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 0.29、0.18(均P<0.01)。以急诊科护士的抑郁情绪总分为因变量,第一层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变量(第一学历)纳入;第二层模型将工作负荷纳入;第三层模型将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纳入。结果显示,总体回归模型能解释的抑郁情绪方差总变异的25.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工作负荷能解释抑郁情绪方差总变异的8.4%,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能解释抑郁情绪方差总变异的12.7%。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可以预测其抑郁情绪,标准回归系数为0.29(P<0.001),且在控制了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的作用后,工作负荷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仍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回归系数为0.29(P<0.001)。此外,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均可以正向影响抑郁情绪,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17(均 P<0.01)。结论:1.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情绪较为严重。2.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呈正相关,即工作负荷越重,生活事件越多,其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3.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均可以正向预测其焦虑和抑郁情绪。4.本研究提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尽早发现焦虑、抑郁情绪的高风险人群,并通过弹性排班、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减少急诊科护士不良情绪,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陈斌,王乐三[8](2018)在《急诊护士压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疗护理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人们对医疗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急诊科是医院窗口,因其特定的工作性质、职业要求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急诊科护理人员面临着巨大压力。为了让护士自身及家属,患者及家属,医院管理者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急诊科护士压力现状有深入了解,并制定有效措施改善这一现状,现就护士的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1急诊科护士压力现状

张瑾[9](2016)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急诊科作为急诊抢救科室,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的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工作具有突发性大、时间性强、技术要求高,是护理风险高发科室,护理纠纷显着高于其他科室[1]。通过分析急诊科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安全护理对策,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水平,有效减少甚至避免护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为探讨影响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

杜亚平[10](2013)在《急诊科护患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诊科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急诊科发生的45起护患冲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护士和患者及其家属冲突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护患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医疗费用问题、护士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欠佳、护士态度冷漠、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工作压力及负荷较大、医院管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护患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以及护士工作压力大态度冷漠。结论医院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推行人性化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改善护患关系,增强护患良好有效的沟通,可以显着减少护患之间的冲突,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和就医环境。

二、急诊科护患冲突因素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科护患冲突因素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急诊科护士工作环境
        1.2 人文关怀环境下关注急诊科护士职业健康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定义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定义
        3.2 理论基础
    4 技术路线图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 情绪智力量表(Wong and Law'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WLEIS)
        2.3 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Nurse's Clini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Scale,NCCCS)
        2.4 职业疲溃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3 预实验
    4 资料收集
    5 资料整理与分析
        5.1 资料整理
        5.2 资料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
    2 问卷得分的正态性检验
    3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水平
        3.1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得分情况
        3.3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水平
        3.4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得分情况
        3.5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水平
        3.5.1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严重程度
        3.5.2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与M氏常模及杭州护士常模比较
        3.6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得分情况
    4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分析
    5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的多重线性回归
    6 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的中介效应
        6.1 结构方程模型
        6.2 护患沟通能力的中介效应
讨论
    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分析
    2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2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3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4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2.1 维护急诊科护士职业环境稳定
        2.2 提高急诊科护士职业认同感
        2.3 注入内源性持久动力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2)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路线
    六、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
    二、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第二部分 调查与分析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分析
    二、头脑风暴情况
    三、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四、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表制定
    五、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分级应对策略
    一、形成预警预控方案
    二、实施分级应对策略
    三、制定具体预案及流程
    四、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
    五、应用并初步评价
    六、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调查
附件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附件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综述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和应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四、专家论证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学术会议
致谢

(4)叙事护理对缓解急诊留观滞留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心理
    2.2 护患冲突发生率
3 讨论

(5)急诊科护士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建议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
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及量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1.1.1 职业倦怠的概念
        1.1.2 职业倦怠的危害
        1.1.3 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1.1.4 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2 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1.2.1 个体层面干预策略
        1.2.2 组织层面干预策略
        1.3 巴林特小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巴林特小组概述
        1.3.2 巴林特小组国外应用
        1.3.3 巴林特小组国内应用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3.1 职业倦怠
        3.2 心理资本
        3.3 工作压力
    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研究对象的最小样本量计算
        1.1.4 抽样方法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1.2.2 马氏职业倦怠量表服务版
        1.2.3 护士心理资本问卷中文修订版
        1.2.4 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1.3 资料收集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1.6 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护士的一般资料
        2.2 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
        2.2.1 护士职业倦怠程度
        2.2.2 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
        2.2.3 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与国外常模的比较
        2.2.4 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2.3 护士职业倦怠的单因素分析
        2.4 护士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2.4.1 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工作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2.4.2 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工作压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 讨论
        3.1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3.2 人口学特征对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影响分析
        3.2.1 不同年龄段、护龄、科室、职称、学历、工作班次和人事关系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不同
        3.2.2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收入情况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未有显着差异
        3.3 护士心理资本和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样本量计算
        1.1.5 抽样与分组方法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设计
        1.3.2 干预方法
        1.3.2.1 成立课题小组
        1.3.2.2 干预时间、地点的设置
        1.3.2.3 干预方案
        1.4 质量控制
        1.4.1 实施前准备阶段
        1.4.2 预实验阶段
        1.4.3 研究实施阶段
        1.4.4 资料收集阶段
        1.5 伦理原则
        1.6 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样本流失情况
        2.2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2.3 两组护士一般资料的比较
        2.4 干预效果评价
        2.4.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职业倦怠得分比较
        2.4.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心理资本得分比较
        2.4.3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工作压力得分比较
        2.5 巴林特小组讨论内容质性分析
        2.5.1 案例冲突情境
        2.5.2 触发冲突事件
        2.5.3 护士的情绪反应
        2.5.4 讨论主题
        2.5.4.1 从患者视角,理解疾痛体验
        2.5.4.2 从同事视角,感受情感支持
        2.5.4.3 从管理者视角,汲取成长经验
        2.5.5 护士感悟和体会
    3 讨论
        3.1 巴林特小组可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
        3.2 巴林特小组可提高护士的心理资本水平
        3.3 巴林特小组可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第四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局限性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情绪
    1.2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与焦虑、抑郁情绪
    1.3 急诊科护士的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状况的研究进展
    2.1 焦虑、抑郁情绪的概念
    2.2 焦虑、抑郁情绪的测量工具
    2.3 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状况
    2.4 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2.4.1 人口学因素
        2.4.2 心理社会因素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般资料调查表
        3.2.2 病人健康问卷中的抑郁模块(9-item depression module of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PHQ-9)
        3.2.3 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
        3.2.4 角色过载量表
        3.2.5 生活事件问卷
    3.3 质量控制
        3.3.1 研究设计阶段
        3.3.2 研究阶段
        3.3.3 数据整理和录入阶段
    3.4 统计分析
        3.4.1 统计描述
        3.4.2 单因素分析
        3.4.3 相关分析
        3.4.4 分层线性回归分析
    3.5 伦理考虑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4.2 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4.3 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的描述性分析
    4.4 影响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单因素分析
        4.4.1 急诊科护士不同人口学资料在焦虑情绪得分上的差异
        4.4.2 急诊科护士不同人口学资料在抑郁情绪得分上的差异
        4.4.3 急诊科护士焦虑阳性率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4.4.4 急诊科护士抑郁阳性率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4.4.5 焦虑、抑郁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的得分比较
    4.5 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回归分析
        4.5.1 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分析
        4.5.2 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4.6 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儿童期创伤性事件)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回归分析
        4.6.1 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
        4.6.2 急诊科护士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状况
    5.2 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5.3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5.4 急诊科护士的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急诊护士压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急诊科护士压力现状
2 急诊护士压力影响因素
    2.1 急诊工作量大, 工作环境复杂
    2.2 急诊护士的高风险性
        2.2.1 医院急诊护士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
        2.2.2 急诊护士是职业接触和暴露的高危人群:
    2.3 急诊护士的专业特点
    2.4 护患关系
    2.5 医院、社会环境
3 减轻压力的相关措施
    3.1 社会、医院采取措施
    3.2 加强专业素质培养
    3.3 对急诊护士的心理干预
4 小结

(9)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发生率
    2.2 影响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的相关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的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10)急诊科护患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4 防范对策
    4.1 注重沟通技巧和良好语言行为的培养。
    4.2 合理收费。
    4.3 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4.4 缓解护士工作压力, 加强护士心理健康维护和培训, 有效防止职业倦怠。
    4.5 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4.6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5 讨论

四、急诊科护患冲突因素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D]. 董永珍. 青岛大学, 2021
  • [2]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D]. 吕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3]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4]叙事护理对缓解急诊留观滞留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的应用效果分析[J]. 刘玉品. 心理月刊, 2020(14)
  • [5]急诊科护士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范静.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6]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D]. 张言. 兰州大学, 2020(01)
  • [7]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D]. 崔丽萍. 山东大学, 2019(02)
  • [8]急诊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 陈斌,王乐三.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8(02)
  • [9]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J]. 张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8)
  • [10]急诊科护患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杜亚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13(24)

标签:;  ;  ;  ;  ;  

急诊科护患冲突因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