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华:电子政务建设要解决协调问题

任金华:电子政务建设要解决协调问题

一、任锦华:电子政务建设要解决协调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仙[1](2019)在《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研究 ——以松江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不断上升。从电子政务的国际发展趋势上看,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公共服务”,我国政府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反复强调要健全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以此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而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电子政务已不再是简单的电子连通建设,而是对政府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造,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来完成公共服务提供的工作。同时,传统电子政务轻服务和用户需求,信息孤岛效应突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质量不高,因此,“互联网+政务服务”这种新型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电子政务当前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比海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探究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的方法。着重从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的创新实践分析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上海市松江区地方政务服务创新实践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尝试探讨当前地方政府政务服务创新发展过程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伏强[2](2017)在《中国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都处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与运行的投入的进程当中,电子行政审批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建设和发展着。此外,2015年,国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要大力推行“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理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和“互联网+政务”应需加快发展,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路、好办事、不添堵等实践探索就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追求,电子行政审批因之得以不断普及并渐趋深化。实际上,电子行政审批是政府采取适应信息时代和“互联网+”需求的新型治理模式的具体实践探索,正是因为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质量和运行状况能突出地反映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以及其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所以,在现实情况下研究电子行政审批系统问题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和建设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来保证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的质量和绩效。基于笔者在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清醒地意识到“官本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认识到因电子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技术手段的落后而导致信息共享和数据安全等问题的实际存在会对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并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以观念认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技术手段、素质能力为关键要素,探讨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论文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概念属性。先是分别论述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以及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内涵;然后阐述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属性,主要包括行政性与法制性、全面性与集成性、普适性与独特性、合规性与一致性、保密性与公开性、创新性与俱进性等特征。最后,论述了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和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外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逻辑基础。第二部分研究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具体技术路线如下:首先,从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公开中的个人数据保护和完全的电子政务三个阶段论述电子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现状;从信息共享技术、系统运行的信息安全技术、数据标准技术和系统流程设计技术方面论述电子行政审批的技术手段应用现状;从纵向上和横向上论述了电子行政审批管理体制的现状,从绩效评估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论述了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的管理机制的现状。其次,从立法效力层级低、缺乏高位阶的法律,立法散乱、无法形成统一的体系,立法滞后、电子凭证承认度低三方面分析了电子行政审批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从名称级别设置混乱、人员编制划分不一,部门分工不清、隶属关系不明,领导部门不统一、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约束激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四方面分析了电子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系统运行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较低,数据标准不一、电子公文兼容性不强,系统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便捷易用性较差四方面分析了电子行政审批技术手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监管、标准规范四方面分析了现有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关于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策略框架的研究。主要从审批主体和客体、技术立法和政务立法、狭义和广义的电子政府等多个维度立意。一是从地方行政领导、普通行政工作人员和办事公众三个不同主体着手,分析如何转变他们对于电子行政审批的观念认识。二是从电子行政审批法律的体系化建设、制定具体实施电子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技术立法与政务立法并重三方面出发,分析如何健全电子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三是从统一中国的电子行政审批管理体制,确立“广义电子政府”的管理体制,建立权责相称的政府信息化管理机制三方面筹划,分析怎样完善电子行政审批的体制机制。四是从建立数据共享制度、监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及人员奖惩制度四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安排电子行政审批的政策制度。五是从设计标准规范、打通部门信息壁垒,统一系统架构、避免重复雷同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保证系统高质量运行,完善系统功能和流程等细节设计、提升平台的便捷易用性四方面探索,分析如何加强电子行政审批的技术手段。六是从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两个电子行政审批参与方的角度考虑,分析如何提高双方参与电子行政审批的素质能力。本文主要提出的观点包括:一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状况,能突出地反映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以及其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二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是一个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公众需求为核心,以提供高效、安全、简明、易用的行政审批信息和流程为目的,能够实现超时空、跨地域、跨部门的在线申请、受理、审核和监督等业务功能,并能够以一体化和“一条龙”形式提供的协同办公系统。它是有效杜绝“吃拿卡要”和权力寻租的有力工具,也是能真正达成服务型政府、提供比较彻底的公共服务的创新性治理实践。三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主要涵盖电子行政审批系统在电子行政审批平台上运行的情况,包括运行的过程、中间生成的文档、各方协作的状况,以及最终形成的结论和呈现的结果等内容。四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必须兼具行政性与法制性、全面性与集成性、普适性与独特性、合规性与一致性、保密性与公开性、创新性与俱进性等特征。五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是确保电子行政审批系统健康、安全、高效运行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策略框架的关键要素需要涵盖观念认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技术手段和素质能力等要素,为使这一保障体系真正发挥整体效用,必须多维出手、多元发力、多管齐下。

龙健[3](2013)在《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选题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寻找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改进的方案与对策。基于全面的文献调查、理论基础阐述以及相关实践进展考察,形成本选题的研究假设,并明确五个方面主要研究任务:理论基础研究;国内外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实践研究;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跨部门共享机制改进措施可行性专家调查;提出跨部门共享机制改进对策。论文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广泛调查与专家重点调查;数据收集将面呈书面材料与发送电子文件相结合;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比较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发现,一方面,公共管理理论演变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府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密切相关。基于后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建设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府已经成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网络化环境下开展跨部门合作的创新实践,加快了政府跨部门业务协作与服务协同的进程。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作为有效支撑跨部门业务协作与服务协同的关键环节,已经成为电子政府公共服务转型的核心。而要加快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必须发展跨部门合作、构建跨部门合作能力。本文的调查也证实,发展跨部门合作所涉及的具体工作,以及跨部门合作能力构建的客观和主观要素都深刻地影响着跨部门共享。本研究提出的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的改进主要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跨部门共享内部机制改进与外部环境优化。从发展跨部门合作、构建跨部门合作能力出发得出的内部机制改进对策涉及:(1)改进自我发展机制。主要改进执行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开发与储备机制、积累机制与投入机制;(2)改进自我约束机制。要改进决策机制、制约机制、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通过以上机制的改进,获取更多资源、改进管理、建设共同解决问题的文化并管理动态发展过程,最终促进跨部门共享的实现。机制改进外部环境优化主要包括:(1)应对网络化环境的特定问题。如,越过隐私保护障碍、解决安全问题、保证数据与信息质量、网络化环境的责任分担。(2)消除新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发挥其强力支撑作用。本研究主要创新点有:①形成了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改进与创新的理论框架。既证实发展跨部门合作所涉及的具体工作、跨部门合作能力构成的客观和主观要素都深刻地影响跨部门共享,也发现发展跨部门合作、构建跨部门合作能力是机制改进的重要方面。②提出了一整套跨部门共享机制改进的方案与对策。

李荣娜[4](2013)在《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资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三大资源之一,而政府是有价值的公共信息及相关信息数据库的最大拥有者,因此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公共信息不仅对促进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同时也在完善公共服务和强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而有利于我国城市的城乡统筹发展。近几年来,西安市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西安市仍存在较严重的城乡信息差距,影响了西安市城乡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进程,阻碍了西安市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因此,选择西安市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市乃至全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推动作用和实现意义。具体来说,本文围绕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这一主题,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1)在论述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研究概况和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的概念理论。(2)从管理与体制、建设与投入、网站与服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西安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并在分析西安市城乡经济差距的基础上,从城乡信息设施、城乡信息交流、城乡信息服务获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西安市城乡信息差距,进而指出了造成西安市城乡信息差距的因素为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城乡公共信息服务资源差距。(3)从城域骨干网、移动通信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数字电视网、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融合创新等方面分析了加快西安市城乡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实现途径;从建立有效开发机制、开发政务信息资源、推进公益性利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整合西安市城乡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的实现途径;从政务信息公开、跨部门信息共享、信息化能力建设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西安市城乡一体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的实现途径。(4)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建设规划及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思路;从相关法规、信息安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资金保障制度及人才培养制度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制度建设对策;从建设和完善政府网站,推进政务公开及公众参与决策,整合现有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分析了以政府网站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对策。

王来[5](2013)在《南充市电子政务的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其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参与和电子政务公务人员的全力支持。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外,更需要发挥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成败。加强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地市级电子政务在整个国家电子政务中的核心位置,本文选取四川省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体系为例。在分析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方面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南充市电子政务目前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电子政务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对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构建依据和指导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结构模型,并对该结构模型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定义。最后从组织机构设置、领导配置、团队培养以及工作控制等方面,对所提出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结构模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实施方案。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施意义,而且对四川乃至西部甚至全国同级别城市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张晓原[6](2012)在《中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政府办公高效率并且面向公众服务的综合平台。它作为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其上运行着数量巨大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国家政务保密和敏感的特性。因此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同时考虑政府内部网络和面向公众服务网络安全。电子政务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重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电子政务涉及到各种系统、各种应用和各种层次的使用人员,必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电子政务能否全面实现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在电子政务安全的问题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研究:(1)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的现状分析首先讲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和现阶段的现实情况相结合,指出了电子政务安全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的重要性。进而针对国内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比较薄弱的特点,全面分析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关于安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而较为创新的将“木桶理论”引入到电子政务安全的领域,结合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模型,描述了技术和管理保障的关系,并突出了管理的重要性。(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技术及管理层面研究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所面临的威胁,对计算机系统、网络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一些具体的防御技术,分析技术层面能够解决和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管理层面,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容易存在的漏洞,对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风险管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提出了制定安全策略的方法,并制定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管理策略。(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标准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层面的基础下重点分析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论述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通过多个中外重要案例的对比分析,对国内外的ISMS体系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找到差异,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个性化建立方向。

王鹏程[7](2011)在《电子政务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OA系统开始,我国的电子政务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由简单的单机公文处理系统,发展为基于Internet的复杂的信息搜集和事件处理系统,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内外网为基础架构,以公众为服务对象,以效率为核心价值目标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为公众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是鉴于网络本身的缺陷、系统漏洞的不断出现和技术方面的不足等原因,电子政务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电子政务涉及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内部有大量政府信息流转,对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安全。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安全问题,但是电子政务系统遭受入侵或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只重视技术的引进,而忽视了安全管理。电子政务安全的核心是管理,只有在加强管理、协调和合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针对于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管理学、信息学、网络安全、项目管理、风险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整体和宏观上对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进行对策分析,以期为我国电子政务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建议。首先,本文从对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务安全的认识入手,对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务安全的概念进行描述,勾勒出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的框架;而后对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含义、特征和目标进行阐述,明确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涵。其次,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安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指出,我国当前的电子政务安全形势严峻。并通过对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明确指出,电子政务安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无法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明确指出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上确保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再次,通过资料分析和数据整理,分析出在我国当前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中存在安全立法滞后、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基础设施管理薄弱、项目建设盲目、运行维护管理混乱等五大问题。最后,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对策思考。分别从树立科学的电子政务安全观,完善制度和组织保障,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对电子政务项目安全管理,建立基于P2DR模型的安全运行策略体系等方面来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进行对策分析。

项炜华[8](2010)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具有更加深远的发展前景和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信息化已经成为继工业革命之后的一场全球性技术革命,信息化浪潮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把人类带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政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企业、居民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信息化全局具有显着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推行电子政务是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我国,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作为当代信息化建设的引领工程,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加之电子政务是一项纷繁复杂的、长期浩大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因此科学预测和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同时研究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也已成为电子政务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着从国内外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和特点角度,对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建设重点作一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力求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的分析,在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应采取的策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使电子政务更好地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

董海鸿[9](2009)在《我国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电子政务建设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电子政务投资的增加和应用的深入,信息系统的管理、建设和安全运作的风险正在急剧增加。如果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实施当中的潜在困难和风险估计不足,或不能针对这些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将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推动电子政务风险管理工作,但在中国,该议题仍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策略体系。因此,本文拟提出一套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对我国当前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保障。本文引入风险控制的思想,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分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具体涵盖管理、实施、信息安全等方面。论文从优化政府管理的角度来实现对电子政务风险的控制,突破了从单个方面探讨降低风险的研究思维,强调政府管理的严谨性和一致性,追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前瞻性和全面性,使风险没有可乘之机,从而实现风险控制的效果。本文的主体内容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分析本文研究的背景与动机、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简要介绍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对企业信息化风险、政府部门风险管理及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本文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识别:广泛研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并从管理风险、实施风险、安全风险等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力求风险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运用德尔斐法对上述风险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评估。第四章,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风险的管理对策:以上文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为基础,结合风险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对各种风险进行分类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

范静[10](2008)在《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及信息安全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是基于满足我国政府实行“大部门体制”的需要,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和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手段,更是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完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的必要条件。政务业务处理和政府决策只有通过信息共享才能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电子化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众多因素,尤其是人为障碍的存在,使得我国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活动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基于我国目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发展状况,就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活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基于以下思路: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方法研究――>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层级行为特征分析――>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现程度及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典型因素研究:共享流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在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管理学研究角度、技术研究角度和经济学研究角度三个方面对政府部门间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以及从管理角度、技术角度和经济学角度三个方面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评述,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问题。第二,研究了基于G2B业务流程分析的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方法。通过对不同政府部门传统的G2B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建立了三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式:依托信息与依托信息之间的信息共享,依托信息与产生信息之间的信息共享,产生信息与产生信息之间的信息共享;结合我国已有的电子政务管理政策规定,建立了包括政府部门信息的源头分布体系、信息共享范围、信息共享方式等方面的《政府部门信息源头分布及共享管理体系》;依照以上管理方法,以具体项目“上海市工商行政审批联动系统”为例,设计了基于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G2B业务流程,包括完全非信息共享业务流程、部分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和完全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并进行比较。然而,从案例实践中发现,完全G2G信息共享下的G2B业务流程往往并不能实现,受到了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约束。第三,研究了我国政府部门间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层级行为特征。为了系统分析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活动所面临的主观和客观环境,研究借鉴了大型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层级行为模型(Layered Behavior Model)思想,建立了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活动的层级行为模型,包括法律法规权威层级、高层管理部门支持层级、组织间合作关系层级、组织内部准备层级和组织成员期望层级。以“奉贤区诚信平台”和“陕西省电子口岸”两个具体项目为背景,通过深入访谈研究,探讨了我国政府部门间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施过程中各层级利益方的不同特征,并形成层级行为的扩展模型,为下一步的问卷调查研究奠定基础。第四,研究了影响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现程度及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深入访谈研究结果、创新扩散理论、社会关系交换理论及前人关于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理论研究,本章建立了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现程度及效果的影响因素模型。以我国经济金融服务与监管政府职能部门为样本对象,对陕西、山西、上海、宁波四个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共包括42个职能部门、214份有效问卷,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组织间关系网络是影响我国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关键因素,这是前人研究所没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西方国家相比,共同的高层管理机构对于我国政府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作用特别突出,而对政治利益流失的风险预期则是信息不能共享的罪魁祸首;研究结果发现IT能力并不像直观感觉的那样对我国G2G信息共享有明显作用;法律政策权威、组织间信任这两个传统因素在本研究中也没有显示出强烈的影响作用;组织间兼容性、组织领导支持、经济能力等因素是影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显着因素;特别地,研究结果表明,共享流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影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显着因素之一。第五,深入研究了典型因素之一――共享流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基于第四、第五章研究结果,信息安全是影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政府部门内部工作人员信息误用(滥用)行为所造成的企业或公民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分析了信息共享流程安全的时间动态性,识别了不同的信息共享流程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威胁特征;然后,基于信息安全防御周期理论(Security Action Theory),建立了基于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流程的主动安全防御措施模型,通过上海市21个参与信息共享活动的政府部门信息中心共采集124份有效问卷,对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信息安全监控实践和信息安全预防软件四种主动防御措施的预期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并排序。结果表明,对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流程的每个环节,信息安全预防软件均有最显着的预防作用,因此需要优先强化,其次是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和信息安全监控实践,而信息安全政策的预期作用在各流程中均非常弱。另外,基于一般威慑理论(General Deterrence Theory)分析以上四种措施对威慑确定性及威慑严厉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信息安全政策和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可以产生显着的威慑严厉性效果,而安全监控措施可产生显着的威慑确定性效果。本文所做的创新工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建立了基于G2B业务流程分析的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方法。目前我国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法律、战略、政策及规定体系,一方面侧重于原则性指导,另一方面侧重于技术方面的标准。而对政府信息及信息共享管理体系仍然缺乏明确的管理方式,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仍然感觉到缺乏指导方法和依据。本文通过对G2B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建立了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依托信息与产生信息之间的三种信息共享模式,形成了《政府信息源头分布体系及信息共享管理体系》,为政府部门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和G2B“一站式”业务流程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管理方法。第二,建立了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层级行为模型和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现程度及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现有的关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研究大多针对西方国家环境,然而,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体制、组织结构、信息化程度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研究建立我国政府环境下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理论模型。本文通过对具体项目的深入访谈,首先建立了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层级行为模型,并根据访谈结果对模型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现程度及效果影响因素模型并形成科学严谨的调查问卷,为我国学者今后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第三,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影响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关键因素。以往关于我国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研究大都从经济学、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本文有必要从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的角度对影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利用深入访谈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有意义的研究结果:首先,组织间关系网络是影响我国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关键因素,这是前人研究所没有的;组织成员对政治利益流失的风险预期则是信息不能共享的罪魁祸首;其次,IT能力并不像直观感觉是我国政府部门间G2G信息共享有明显作用;再次,法律政策权威在我国也并没有显示出强烈的阻碍影响作用;特别地,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安全问题是影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显着因素之一。这些结论为我国推进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找到解决问题的作用点和杠杆点。第四,研究了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流程中信息安全主动防御措施机制及预期作用,形成了针对内部员工信息误用(滥用)行为的信息安全管理预警体系。信息安全是影响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多数为关于军事部署、经济规划、外交活动等国家机密信息的安全问题,而对于普通G2G信息共享业务中所涉及的公民隐私和企业机密信息的安全问题研究较少;对于外部威胁研究较多,而对内部员工的信息误用(滥用)行为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共享流程中内部员工信息误用(滥用)的主动安全防御措施体系。基于安全防御周期理论(SAT)和一般威慑理论(GDT),建立了面向内部员工的信息误用(滥用)行为的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流程安全主动防御措施模型,对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意识培训项目、信息安全监控实践和信息安全预防软件四种主动防御措施的预期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并排序。研究结果不仅为政府部门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更好地应用四种防御措施提供思路,而且为我国政府分配信息安全投资的优先顺序起到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

二、任锦华:电子政务建设要解决协调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锦华:电子政务建设要解决协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研究 ——以松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电子政务
        二、公共服务
        三、“一网通办”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三、整体政府理论
第二章 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概况
        一、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二、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意义
    第二节 上海“一网通办”建设情况
        一、实现全程网办和线下协同
        二、推进标准化政务平台建设
        三、打破壁垒数据开放共享
        四、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第三节 上海“一网通办”公众参与度与认可度调查分析
        一、调查概述
        二、公众偏好与渠道选择
        三、优势评估与问题分析
    第四节 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缺乏规范化标准
        二、数据小农意识造成信息孤岛难突破
        三、线上政务服务精细化程度不高
        四、电子政务建设脱离公众实际需求
    第五节 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二、政务服务需求侧参与不足
        三、政务服务供给平台建设不完善
第三章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美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二、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
        三、加拿大的电子政务建设
    第二节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经验启示
        一、以用户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二、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
        三、以政府业务流程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
第四章 上海一网通政务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一网通政务服务发展的建议
        一、搭建数据化的信息平台
        二、畅通信息化的流转机制
        三、形成标准化的办事体系
        四、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
    第二节 政府实现一网通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保障措施
        一、物质保障
        二、技术保障
        三、监管保障
        四、政策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松江区网上政务服务公众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2)中国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状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概念属性
    (一)基本内涵
    (二)属性特点
    (三)主要分类
二、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
    (一)现实状况
    (二)存在问题
    (三)问题成因
三、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策略框架
    (一)转变观念认识
    (二)健全法律法规
    (三)建设体制机制
    (四)安排政策制度
    (五)加强技术手段
    (六)培育素质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述评
    2.1 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
        2.1.1 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
        2.1.2 国内影响因素的探讨
    2.2 有关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的研究
        2.2.1 跨部门共享实施方式研究
        2.2.2 跨部门共享实施保障研究
    2.3 整体评述
        2.3.1 已有研究比较
        2.3.2 评价与分析
        2.3.3 启示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理论
        3.1.1 不同层级的跨部门共享理论模型
        3.1.2 跨部门共享影响因素理论
    3.2 跨部门合作的管理“巧匠”理论
        3.2.1 跨部门合作与跨部门信息共享
        3.2.2 管理“巧匠”理论
    3.3 电子政府公共服务转型的理论
        3.3.1 公共服务转型建设的理论
        3.3.2 电子政府公共服务转型的理论背景
    3.4 其他相关理论
        3.4.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3.4.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互信与协商
    3.5 理论启示与发现
第4章 国内外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实践概述
    4.1 国外跨部门共享实践进展
        4.1.1 促进跨部门共享的实践
        4.1.2 保障跨部门共享的探索
        4.1.3 应对网络化环境的挑战
    4.2 国内跨部门共享的实践
        4.2.1 跨部门共享实践进展
        4.2.2 面临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跨部门共享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设计
    5.2 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5.2.1 填写人基本信息描述与分析
        5.2.2 影响程度描述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关于改进跨部门共享机制的实证研究
    6.1 共享机制改进的专家调查设计
    6.2 共享机制改进措施的调查分析
        6.2.1 机制改进措施的调查统计
        6.2.2 机制改进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6.3 共享机制改进措施的调查结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关于改进跨部门共享机制的对策
    7.1 机制改进与跨部门共享机制改进
    7.2 跨部门共享内部机制的改进
        7.2.1 改进自我发展机制
        7.2.2 改进自我约束机制
    7.3 外部环境的优化
        7.3.1 应对网络化环境的特定问题
        7.3.2 消除新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8.2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2: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改进的专家调查
附录 3: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影响因素
附录 4:问卷填写人基本信息初步统计结果
附录 5:影响程度情况初始统计结果
附录 6:影响程度选 5-6-7 的人数之和与占比情况
附录 7:影响程度的平均得分情况
附录 8:六个方面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情况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关于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信息差距
        2.1.2 公共信息与政府公共信息服务
        2.1.3 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西安市电子政务与城乡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现状及分析
    3.1 西安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3.1.1 在管理与体制方面
        3.1.2 在建设与投入方面
        3.1.3 在网站与服务方面
    3.2 西安市城乡经济状况及城乡信息差距
        3.2.1 西安市城乡总体经济状况
        3.2.2 西安市农村经济状况
        3.2.3 西安市城乡信息差距
    3.3 西安市城乡公共信息差距原因分析
        3.3.1 城乡收入差距
        3.3.2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
        3.3.3 城乡公共信息服务资源差距
第四章 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实现途径
    4.1 加快西安市城乡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1.1 建立先进的城域骨干网及移动通信网络
        4.1.2 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及数字电视网络
        4.1.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业务融合创新
    4.2 整合西安市城乡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资源
        4.2.1 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
        4.2.2 大力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4.2.3 推进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4.3 构建西安市城乡一体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4.3.1 更深层次地实施西安市政务公开
        4.3.2 建设跨部门共享的电子政务系统
        4.3.3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能力
第五章 加快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建设的对策
    5.1 明确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思路
        5.1.1 西安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建设的指导思想
        5.1.2 在宏观层面上制定西安市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
        5.1.3 在操作层面上制定西安市公共信息服务建设规划
        5.1.4 有选择地确定西安市公共信息服务重点发展领域
    5.2 注重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制度建设
        5.2.1 优化西安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相关法规
        5.2.2 加强西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制度建设
        5.2.3 引入西安市公共信息服务相关绩效考核制度
        5.2.4 健全西安市公共信息服务的资金保障及人才培养制度
    5.3 重视以政府网站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建设
        5.3.1 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需求为宗旨
        5.3.2 以政府网站依托推进政务公开及公众参与决策工作
        5.3.3 以一站式服务为目标来完善现有政府网站
        5.3.4 以削除城乡信息差距为目标来整合现有公共信息服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南充市电子政务的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访谈法
    1.4 本文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电子政务及管理的概述
    2.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1.1 电子政务的含义
        2.1.2 电子政务的模式
        2.1.3 电子政务的意义
    2.2 管理的含义
        2.2.1 管理概念
        2.2.2 管理的职能
第3章 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现状
        3.1.1 服务功能
        3.1.2 职能分工
        3.1.3 技术人才队伍
        3.1.4 流程监督功能
    3.2 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3.2.1 观念意识落后
        3.2.2 电子政务内部环境不确定
        3.2.3 组织机构职划分不明确
        3.2.4 人力资源匮乏
        3.2.5 电子政务目标针对性不强
        3.2.6 电子政务缺乏标准
第4章 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4.1.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4.1.2 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4.1.3 引导政府部门变革
    4.2 影响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因素
        4.2.1 领导的意识观念
        4.2.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2.3 利益分配格局
        4.2.4 团队的认同
        4.2.5 资源的承载能力
    4.3 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的依据
        4.3.1 政府流程的再造的要求
        4.3.2 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支撑
    4.4 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4.4.1 顶层设计原则
        4.4.2 实用性原则
        4.4.3 渐进性原则
    4.5 南充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结构模型
        4.5.1 组织环境
        4.5.2 组织机构
        4.5.3 人力资源
        4.5.4 电子政务的规划
        4.5.5 目标和标准
        4.5.6 执行
        4.5.7 产出
        4.5.8 控制
第5章 南充市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
    5.1 整合度高的组织设计
        5.1.1 组织机构设置
        5.1.2 组织的结构形态
        5.1.3 组织机构功能
    5.2 专业性强的领导设置
        5.2.1 领导的设置
        5.2.2 领导的权责
        5.2.3 领导的行为
        5.2.4 领导的素质
    5.3 胜任力强的团队培养
        5.3.1 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5.3.2 招聘具备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
        5.3.3 加强电子政务公务人员培训
        5.3.4 建立全面绩效考核体系
    5.4 实施工作过程的控制
        5.4.1 制定实用的工作目标
        5.4.2 加强工作流程监控
        5.4.3 严格执行差异分析
        5.4.4 及时调整工作方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电子政务安全基本概念
        1.2.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保障
        1.2.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保障
        1.2.4 文献内容简评
第二章 电子政务及其安全问题
    2.1 电子政务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层面的内涵
    2.2 中国电子政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2.1 有关电子政务安全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2.2.2 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2.2.3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低
        2.2.4 电子政务的灾难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较弱
    2.3 电子政务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2.3.1 国际层面的成因
        2.3.2 国内层面的成因
第三章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
    3.1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浅析
    3.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3.2.1 我国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优势
        3.2.2 我国电子政务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不足
    3.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3.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层面的细分类
        3.4.1 法律规范
        3.4.2 人员素质
    3.5 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体系(ISMS)建设经验对比(案例分析)
        3.5.1 总体标准体系(ISMS)介绍及在国外的发展
        3.5.2 个性化实施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现状及问题研究
    4.1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4.2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相关对策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电子政务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概念
    一、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安全
    二、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三、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目标
第三章 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环境分析
    二、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情况
第四章 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安全立法滞后,尚存在大量的空白
    二、安全管理机构建设不完善,统一协调能力较差
    三、安全基础设施管理薄弱,应急处理能力差
    四、电子政务安全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性
    五、安全运行管理中问题重重
第五章 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树立科学的安全观,提高对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认识
    二、完善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提高安全管理"软实力"
    三、加强各项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安全基础扎实
    四、做好电子政务项目安全管理,提高安全建设质量
    五、建立基于P2DR模型的安全运行管理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电子政务的概念及特点
    (二) 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三)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四) “金字”工程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五)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二)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的特点及其借鉴
    (一)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的特点
    (二)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借鉴
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会日益提升国家竞争力
    (二) 全面推动政府创新
    (三) 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民主建设进程
    (四) 日益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
    (五) 更加强化信息安全问题
五、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策
    (一)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二) 加强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
    (三) 加强落后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四) 加强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
    (五) 加强资源整合工作,消除“信息孤岛”
    (六) 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培育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我国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风险的相关理论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风险的属性
        2.1.3 风险发生的机理
    2.2 风险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2.2.1 风险管理的概念
        2.2.2 风险管理的程序
        2.2.3 政府部门的风险管理
        2.2.4 电子政务的风险管理
第三章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识别
    3.1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沿革
    3.2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风险的识别
        3.2.1 管理领域风险
        3.2.2 实施领域风险
        3.2.3 安全领域风险
    3.3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风险的评估
第四章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风险管理策略
    4.1 电子政务建设风险处置策略
        4.1.1 管理领域风险对策
        4.1.2 实施领域风险对策
        4.1.3 信息安全风险对策
    4.2 电子政务建设风险监控策略
    4.3 电子政务建设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4.3.1 项目案例背景
        4.3.2 优化策略
        4.3.3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及信息安全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内外动力
        1.1.2 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本概念界定
        2.1.1 信息的定义
        2.1.2 政府信息的定义
        2.1.3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定义
    2.2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研究综述
        2.2.1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技术角度研究
        2.2.2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经济角度研究
        2.2.3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管理角度研究
        2.2.4 研究评述
    2.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信息误用(滥用)行为文献综述
        2.3.1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基本定义
        2.3.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技术角度研究
        2.3.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经济角度研究
        2.3.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管理角度研究
        2.3.5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28业务流程分析的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G28电子政务业务流程间信息关系及G2G信息共享模式
        3.2.1 政府部门业务信息调查阶段
        3.2.2 电子政务业务信息关系建模
        3.2.3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式
    3.3 政府部门信息源头分布及G2G信息共享管理体系
    3.4 基于G2G信息共享的G28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
        3.4.1 第一种情况――完全非信息共享情况下的业务流程设计
        3.4.2 第二种情况――部分信息共享情况下的业务流程设计
        3.4.3 第三种情况――完全信息共享情况下的业务流程设计
    3.5 三种业务流程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层级行为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层级行为模型(Layered Behavior Model)的研究框架
    4.3 深入访谈研究方法
        4.3.1 研究方法
        4.3.2 研究单位及对象的选择
        4.3.3 数据采集
        4.3.4 定性数据处理策略及编码
    4.4 研究结果
        4.4.1 子问题1(RQ1):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特征是什么?
        4.4.2 子问题2(RQ2):我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高层管理机构由哪些机构来承担?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信息共享起作用?
        4.4.3 子问题3(RQ3):参与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有怎样的特征?
        4.4.4 子问题4(RQ4):政府职能部门参与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活动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4.4.5 子问题5(RQ5):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及可能产生的变革有怎样的心理预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现程度及实际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5.1 前言
    5.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5.2.1 外部权威支持层面
        5.2.2 跨组织合作关系层面
        5.2.3 组织内部准备层面
        5.2.4 组织成员预期层面
        5.2.5 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实现程度和实际效果
    5.3 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方法
        5.3.2 问卷量表设计
        5.3.3 内容效度及预测试
    5.4 数据采集
        5.4.1 样本
        5.4.2 样本单位及问卷填写者
        5.4.3 问卷收集方式及样本数量
    5.5 数据分析
        5.5.1 数据预处理
        5.5.2 验证性因素分析
        5.5.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5.4 数据结果分析
    5.6 讨论
        5.6.1 理论发现――与国外文献研究结果比较
        5.6.2 实践角度――对中国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实践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流程的信息安全研究――典型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电子政务G2G信息共享流程安全的时间动态性
        6.2.1 政府部门信息采集阶段及其安全威胁
        6.2.2 政府部门信息存储阶段及其安全威胁
        6.2.3 政府部门信息处理阶段及其安全威胁
        6.2.4 政府部门信息转移阶段及其安全威胁
        6.2.5 政府部门信息使用阶段及其安全威胁
    6.3 理论基础
        6.3.1 理论基础之一:安全防御周期理论
        6.3.2 理论基础之二:一般威慑理论
    6.4 面向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流程的主动安全防御措施模型
        6.4.1 信息安全政策
        6.4.2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6.4.3 信息安全监控实践
        6.4.4 信息安全预防软件
    6.5 实证研究
        6.5.1 问卷设计
        6.5.2 预测试与预调研
        6.5.3 样本及数据收集
        6.5.4 数据预处理
        6.5.5 验证性因素分析
        6.5.6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5.7 数据结果分析
    6.6 讨论及结论
        6.6.1 理论角度
        6.6.2 实践角度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
    附录1:基于G2G信息共享的G28业务流程设计开放式访谈问卷
    附录2: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组织层级特征半结构化访谈问卷
    附录3:2006中国政府部门间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调查问卷
    附录4:2007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流程安全威胁识别访谈问卷
    附录5: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信息安全防御措施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科研课题

四、任锦华:电子政务建设要解决协调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研究 ——以松江区为例[D]. 徐仙.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2]中国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问题研究[D]. 伏强. 吉林大学, 2017(08)
  • [3]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研究[D]. 龙健. 北京大学, 2013(10)
  • [4]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研究[D]. 李荣娜. 长安大学, 2013(06)
  • [5]南充市电子政务的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王来. 西南交通大学, 2013(S2)
  • [6]中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对比研究[D]. 张晓原.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7]电子政务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王鹏程. 山东大学, 2011(04)
  • [8]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项炜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9]我国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 董海鸿. 复旦大学, 2009(03)
  • [10]G2G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及信息安全实证研究[D]. 范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任金华:电子政务建设要解决协调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