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榆林市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榆林市蔬菜产业开发的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源[1](2021)在《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陕北农牧交错带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农牧业交错演替,具有明显的交错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水资源紧缺性。当前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治理和利用已具规模且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若仍保持现有无序扩张的趋势,当开发规模超过水资源支持能力,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协调研究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针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明确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水资源模拟预测;以水资源对沙地农业开发的支持能力为约束,建立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采用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探索水资源调控下的沙地农业利用的适宜规模,为交错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提升、经济社会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的动态影响,明确了水资源在沙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了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农业经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典型指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水资源综合占比在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沙地面积及生态服务价值等指标中贡献度分别为94.44%、90.93%、58.86%、86.39%、70.93%,说明水资源在交错带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资源的角色,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资源动力。(2)基于TOPMODEL模型和WAS模型联合模拟了交错带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对未来交错带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利用TOPMODEL模型开展基于DEM的径流过程模拟,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进行历史径流资料的突变点分析,确定1979年为突变点所在年份,划分1980-2000年为率定期,2001-2018为验证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型的效率用WAS模型对交错带供水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交错带在北京气候模式BCC-CSM1.1下RCP2.6、RCP4.5、RCP8.5三种降雨情景的202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14亿m3、14.46亿m3 和 14.70 亿 m3,2030 年分别为 18.84 亿 m3、18.45 亿 m3 和 18.72 亿 m3。(3)构建了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设置了多元调控情景。根据沙地农业可用水量的区间量化原理,明确了用水上限,获得了 2018年和2025年交错带沙地农业可用水量分别为 19113 万 m3、17880.5 万 m3,2030 年 RCP2.6、RCP4.5、RCP8.5 降雨情景下分别为25571.6万m3、23928.8万m3、26390.8万m3。基于Markov模型对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2025、2030年沙地农业利用的可开发沙地规模分别为2992.41km2和2763.72km2。从水资源条件、节水措施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三个角度设置调控情景,包括降雨情景(3种)、节水情景(3种)、种植情景(7种),共形成63种方案集。(4)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和ε占优机制的oε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了水资源调控模型。以沙地农业利用规模最大为原则,选取了 15种推荐方案,各方案下榆阳区和神木县可开发规模占未利用沙地比例最低,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最大占比分别为(18.57%,4.08%)、(7.06%,28.6%)、(5.01%,0%);占比最高的区域为府谷县和定边县,分别为(100%,31.24%)、(100%,47.82%)、(100%,100%),交错带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可开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24.54%、14.71%、29.99%。总体来看,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状态。结果表明,在大量依靠引调水工程的前提下,交错带在各情境下水资源仍无法支撑未利用沙地的完全开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形势紧张。(5)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法研究了交错带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交错带沙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主要分布范围是[53.07,122.14],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利用规模呈现出不匹配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榆阳区和神木县匹配系数始终<0,呈现出地多水少、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不足现象;府谷县2018、2025、2030年指数范围分别在[1.77,1.98]、[3.36,5.84]、[-0.39,1.71],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开发规模保持在均衡范围内,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最优;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从东北部地多水少向西南部水多地少过渡,基本与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空间分布情况相印证。沙地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县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节水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高效的农业灌溉管理措施仍是改善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有效途径。

王瑞[2](2021)在《榆阳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一项重大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但包括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化内容,而且还催生了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县域地方政府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更好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国家试点区,榆阳区政府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复合型产业融合模式,全方位积累了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基础。本文首先介绍榆阳区农村产业发展背景,以赵家峁为案例阐述了榆阳区先行先试多功能复合型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历程。其次梳理榆阳区在推进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有效做法,包括榆阳区政府树立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确立新模式、构建新体系、出台新政策,并对榆阳区政府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再次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总结榆阳区政府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对榆阳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改革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多功能开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王丽珊[3](2021)在《榆林市产业转型的政府政策支持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来实现城市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中,资源型城市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如今我国已有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也导致城市发展的倒退。榆林作为一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同样也面临着些许问题,这也使得产业转型更加迫切。榆林在现阶段只有将产业转型作为根本着力点,加快转型步伐,才能实现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切实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强有力的支持,政策的支持至关重要,是产业转型顺利进行的主导和根本保障。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产业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榆林市产业转型的政府政策支持研究。通过分析榆林产业转型及政策支持现状,包括榆林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概括、产业转型的必要性、政府出台的转型扶持政策、政策引领下产业转型的现状,剖析榆林在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自身的问题、转型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转型政策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榆林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政策原因,主要是政府观念陈旧、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综合上述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完善榆林市产业转型支持政策的建议,包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强产业转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健全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完善产业转型配套政策等符合榆林市产业发展的转型对策,以期有力推动榆林的产业转型进程。本研究不仅对榆林市产业转型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推动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具有参考作用。

冯朝红[4](2021)在《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高地、资源富地和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针对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胁迫情势,本文构建了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评价了研究区水资源的供需及其承载力时空分布,从物理流、效用流、贸易流三方面对研究区的作物生产虚拟水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生态系统能值理论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区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处于扩张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变;植被覆盖度较低,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在0.5以下,植被NPP处于0-200gC/m2。2000-2018年期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了1685.94万人,GDP增长了 55651.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 4541.50、24073.60和27039.20亿元。因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应该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统筹考虑。(2)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揭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2018年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75.50亿m3,供水总量775.74亿m3,用水总量为928.46亿m3,耗水总量为628.2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构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2000-2018年期间研究区总用水的水资源足迹增长了2735.55hm2,增长率为21.94%,其中塔里木盆地区和准噶尔盆地区水资源足迹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半干旱草原区、河西内陆河流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处于基本平稳状态。同时,塔里木盆地区的水资源足迹强度最高,为1.56,说明其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柴达木盆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其水资源供需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3)揭示了大宗农作物的虚拟水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分析研究区六种主要作物的虚拟水物理流、效用流和贸易流,发现虚拟水物理流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4.77%;虚拟水效用流的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区除外),其中黄河流域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39%;虚拟水贸易流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40%。(4)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理论分析了研究区能值投入产出及各分区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EIR)均值为1.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净能值产出率(EYR)均值为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外界输出能值,属于资源输出型系统,在现行贸易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境负载率(ELR)均值为3.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0),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受环境压力较大;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均值为0.61,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费型系统。(5)预测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在水资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值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了调水情景与现状情景两种情景下可持续发展能值差异,得到2000-2018年研究区及各分区现状情景的EIR均值(1.11)、ELR均值(3.11)高于调水情景的EIR均值(0.68)、ELR均值(1.28),现状情景的ESI均值(0.61)低于调水情景的ESI均值(1.49),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调入水资源量后的生态系统较之原来更有发展潜力。

马良[5](2020)在《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榆林市小杂粮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嵌入案例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模式、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从自然与市场机制方面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形成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榆林小杂粮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从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的实例说明:借助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品牌优势以及网络平台,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优化结构、加强品种更新和技术推广、壮大龙头企业等切实措施,以及优质评价、文化价值挖掘等创新性方式,不断提高小杂粮综合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使榆林市小杂粮产业走订单化农业、文化型农业和“出口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必将对榆林市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发展前景广阔。(2)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仍然存在。目前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做精做细小杂粮产业的协调运作机制尚未成型。其次,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原产地分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业务水平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此外,优质小杂粮产区的“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基地+农户”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市场的衔接度和连续性不强。最后,榆林市小杂粮的品牌效应和市场营销需要进一步打造和升级,“出口型”小杂粮的份额需要进一步加大。(3)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精深加工、政策体系完善、产销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第一,加大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根据资源匹配优势,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第二,大力支持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小杂粮产品的供给。第三,建立小杂粮全产业链的政策引导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的积极性。第四,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小杂粮产品提质增效。第五,加大电子商务开发经营力度,大力支持品牌创建,推动产供销产业体系的完善。

姜晶[6](2020)在《榆林市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薄皮甜瓜是榆林市榆阳区多年来特色种植产业,但生产中种植户自行留种,品种退化和混乱问题突出,调查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这一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榆阳区薄皮甜瓜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芝麻香瓜品种筛选和播种期确定以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针对产业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我们农技部门通过薄皮甜瓜品种引进和筛选试验,从栽培性状、产量和商品性状综合分析,单果重、单位面积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且风味和口感最好的是长春芝麻蜜,其次是山东芝麻蜜a。综合所有性状表现分析认为,长春芝麻蜜和山东芝麻蜜a可作为榆阳区薄皮甜瓜主栽品种进行推广种植。以长春芝麻蜜更受欢迎,在当地俗称“芝麻香瓜”。(2)我们农技部门对芝麻香瓜冬春季设施栽培播种期进行了系统筛选试验,确定温室冬春季栽培芝麻香瓜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是1月上旬,塑料拱棚春季栽培芝麻香瓜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是3月上旬,在这两个播种期生产芝麻香瓜不仅受冻率低,生育期中等上市时间早,且品质好产量较高,产值最高收益最大。(3)产业调查研究明确了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榆阳区实施“3+2+X”产业发展战略,把芝麻香瓜作为设施蔬菜领域重点培育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区共有19个乡镇,其中有12个乡镇涉及芝麻香瓜产业,现已建成百亩以上的高标准设施示范基地48处,集中育苗点9处,2019年榆阳区芝麻香瓜播种面积653.3 hm2,占西甜瓜播种总面积的29.0%,年产量1.9万t,是西甜瓜年产量的18.4%,年产值达3.07亿元,是西甜瓜年产值的67.03%,占全年农业经济生产总值的4.3%,每hm2平均效益为47.1万元左右。但目前产业还存在个体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连作障碍成为生产技术难题、资金投入偏少、保障性政策缺乏、产后营销服务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4)针对产业问题提出了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应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依靠科技支撑,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构建互联网云销售服务中心,电商助力产销衔接;完善服务体系,狠抓人才培育;鼓励品牌建设,打造榆阳知名品牌。

洪涛[7](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天下之大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特色农业发展就是要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北地理位置特殊,资源禀赋独特,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分界区,也是陕西实施“3+X”特色农业工程的重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于陕北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影响重大。本文通过文献数据资料搜集、实地走访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在对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陕北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发展隐忧、文化遭遇、产业短板、经营风险、产权藩篱、主体制约等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分析了其面对困境的原因。为充分发挥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最大效益,特别是克服新型冠状病毒对当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设施农业的生产带来的影响,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思想、习近平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论述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市场需求原则和效益协调原则,增强土地人才资金保障、发展黄土文化+、红色文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风险监控和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起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这既是陕北农业实现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陕北实现追赶超越的使命使然。

高田[8](2020)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诉求使传统生态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新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形成了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能源工业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研究视域,梳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分析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探析榆林市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能源工业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脱贫等方面的进展,剖析其绿色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榆林市发展的目标指向。因此,未来榆林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机制改革保障治理成果,坚持技术创新促进能源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教育宣传赋予农村发展新动能,积极行动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促进西部跨越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向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更新,为绘就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崭新图景提供有力支持。

马银[9](2020)在《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已成长为农村市场重要的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市场参与率,释放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扶持政策供需失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合作社扶持政策供需状况进行了解,分析总结扶持政策供需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体系,提升扶持政策效率,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选取榆林市为研究对象,从政策供给与政策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合作社扶持政策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政策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选取公共政策、供需平衡等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并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榆林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及扶持政策供需状况进行了解,总结出当前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对政策的供给不够充分、政策的供需还不够匹配、政策的执行还不够到位、对合作社的日常监管还不够到位。然后对造成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包括政策研究不深、执行监管不够、法律意识不强、部门协同不力。最后从强化法律意识、依法依规监管、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执行、保障政策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张艺之[10](2020)在《榆林市蔬菜产业现状及问题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蔬菜产业布局向优势产区调整的大形势下,明确榆林蔬菜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SWOT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国内外蔬菜产业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榆林蔬菜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榆林蔬菜产业为典型案例,剖析了成功经验,提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榆林蔬菜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榆林市蔬菜产业现状和成就:2013年以后,榆林市颁布实施了相关生产操作规范,完善了设施蔬菜种植的标准化体系,规范了无标生产、流通,已有13个大型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2.5千hm2,蔬菜合格率高达98%。共有大型标准化基地50个,将近20个乡镇实现了设施蔬菜安全监管全覆盖,蔬菜年种植面积56千hm2,年产量为162.7万t,累积产值27.7亿元,蔬菜产业人均年收入3.4万元。2017年,榆林市建立了现代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区,多渠道引进蔬菜种植经营主体,实施蔬菜大规模化种植。不断引入海外先进的研发和管理技术,打造现代化的蔬菜产业基地,发展高新、智能设施农业。根据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布局,2020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力求新增367 hm2,为榆林市春冬季蔬菜的稳定供应提供保障。(2)榆林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蔬菜产业呈现出单一化生产销售模式,而且蔬菜加工技术相对滞后,难以增加蔬菜产业的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二是由于融资渠道单一,难以满足设施产业一次性投资较大的需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面临这巨大的困难。三是由于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和城镇化的推进,年轻人群逐渐脱离农村和农业,造成蔬菜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也对设施蔬菜的科学管理造成阻碍。四是设施规模小,设施利用率低;财政投入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市场建设滞后;土地流转费用高昂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限制榆林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枷锁。(3)对榆林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针对榆林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提高榆林设施蔬菜品质,为设施蔬菜产业注入一股新活力。其次,需要加快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化和产业化、完善蔬菜流通体系,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蔬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蔬菜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产创收提供保证。第三,要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将优秀人才融入到当地的技术人才体系中,为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第四,应该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蔬菜产业可能面临自然灾害等威胁时能够提供预警和帮助。

二、加快榆林市蔬菜产业开发的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榆林市蔬菜产业开发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3.2 自然系统多变量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1.3.3 水资源调控的思想演变与方法进展
    1.4 问题提出及思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案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1 陕北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土壤植被
        2.2.3 自然资源
    2.3 社会经济现状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水资源分布情况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 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历程
        2.5.1 荒漠化现状及特征
        2.5.2 荒漠化动态演进
        2.5.3 水土流失现状
    2.6 区位特殊性及重要意义
        2.6.1 交错性与过渡性
        2.6.2 水土资源紧缺性
        2.6.3 生态环境脆弱性
        2.6.4 区位特殊性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1 VAR模型介绍
    3.2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3.3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3.2 Johansen协整检验
        3.3.3 模型参数估计
        3.3.4 模型检验
    3.4 脉冲响应
    3.5 方差分解
    3.6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交错带水资源预测
    4.1 模型基本原理
        4.1.1 TOPMODEL模型
        4.1.2 WAS模型
    4.2 子流域单元划分
    4.3 TOPMODEL模型构建及校验
        4.3.1 下垫面参数提取
        4.3.2 模拟效果及模型参数校验
    4.4 WAS模型构建与模拟验证
        4.4.1 拓扑关系
        4.4.2 数据基础
        4.4.3 模拟验证
    4.5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水资源预测
        4.5.1 规划年气候情景模式
        4.5.2 规划年水资源量预测
    4.6 本章小节
5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1 水资源调控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模型框架
        5.1.2 模型原理
    5.2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分析
        5.2.1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
        5.2.2 可用水量上限分析
        5.2.3 传统行业需水预测
        5.2.4 沙地农业可用水量潜力分析
    5.3 可开发沙地规模预测
        5.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5.3.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动态演变
        5.3.3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5.3.4 基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5.4 调控情景设置
        5.4.1 多元情景分析
        5.4.2 调控情景设置
    5.5 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5.1 目标函数
        5.5.2 约束条件
    5.6 本章小结
6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及空间格局变化
    6.1 基于正交?占优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
        6.1.1 正交设计初始化种群
        6.1.2 ε占优策略
        6.1.3 NSGA-Ⅱ算法
        6.1.4 模型求解流程
    6.2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分析
        6.2.1 各县区适宜规模分析
        6.2.2 交错带适宜规模分析
    6.3 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空间分布
    6.4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6.5 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榆阳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创新之处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
        1.农村产业融合
        2.政府职能
    (五)相关理论
        1.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第六产业理论
        3.有效政府职能理论
一、榆阳区农村产业发展背景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的提出
    (一)榆阳区农村产业发展背景
        1.榆阳区情概况
        2.榆阳区赵家峁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二)榆阳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的提出
        1.榆阳区先行先试农村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发展
        2.20 16 年榆阳区被列为国家试点
二、榆阳区政府推进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做法
    (一)榆阳区政府树立推动产业融合新思路
    (二)榆阳区政府精准实施产业融合新模式
        1.“三生空间”生态发展模式
        2.“农业+园区”产业发展模式
        3.“农旅+文旅”旅游发展模式
        4.“美丽乡村”村庄发展模式
    (三)榆阳区政府稳步构建主导产业新体系
        1.构建“3+2+X”农业主导产业体系
        2.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榆阳区政府制定出台新政策
三、榆阳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职能有效履行的成效
    (一)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果显着
    (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五)农业产业品牌不断创建
四、榆阳区政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一)政府推动、市场主导
    (二)实地调研、解剖麻雀
    (三)理清思路、规划先行
    (四)明确责任、强化执行
    (五)监督考核、压茬推进
五、榆阳区政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高效协调,工作指导不够有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薄弱,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三)农业多功能开发不够丰富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五)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够有力
六、提升榆阳区政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深化改革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三)加快农业多功能开发
    (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五)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榆林市产业转型的政府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2.国内研究现状
        3.简短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资源型城市
        2.产业转型
    (二)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理论
        2.区域经济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产业政策理论
三、榆林市产业转型及政策支持现状
    (一)榆林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概况
        1.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2.榆林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3.榆林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1.政策支持:引导产业转型方向的关键
        2.政策支持:加快产业转型进程的根本
        3.政策支持:完善产业转型环境的保障
    (三)榆林政府的产业转型扶持政策
        1.政策依据
        2.政策概况
    (四)政策支持下榆林市产业转型现状
        1.产业转型的优势
        2.政策引领下产业转型的方向
        3.政策支持下产业转型的成效
四、榆林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原因分析
    (一)榆林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1.产业自身的问题
        2.产业转型面临的生态问题
        3.产业转型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榆林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政策原因
        1.地方政府观念陈旧
        2.政策供给不足
        3.政策制定缺乏创新性
五、完善榆林市产业转型支持政策的建议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1.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着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二)加强产业转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1.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2.做好污染物处理工作
        3.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三)健全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3.完善产学研合作
    (四)完善产业转型配套政策
        1.加强财政支持
        2.优化融资环境
        3.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虚拟水循环研究进展
        1.2.3 可持续发展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西北地区分区与特征
        2.1.1 西北地区分区划分
        2.1.2 西北地区分区特征
    2.2 西北地区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植被
    2.3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3.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演变
        3.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1.3 NDVI变化分析
        3.1.4 NPP变化分析
    3.2 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分异特征
        3.2.1 人口分布特征
        3.2.2 GDP分布特征
        3.2.3 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及承载力时空格局评估
    4.1 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分析
        4.1.1 水资源分布格局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 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足迹内涵及其模型构建
        4.2.1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内涵
        4.2.2 水资源足迹模型介绍
        4.2.3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
    4.3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变化及分布格局
        4.3.1 2000-2018年水资源足迹变化及分布格局
        4.3.2 2000-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其演变格局
        4.3.3 2000-2018年水资源赤字(盈余)演变
    4.4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评价
        4.4.1 水资源足迹强度评价
        4.4.2 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4.5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战略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宗农作物的“自然、社会、贸易”虚拟水时空演变分析
    5.1 虚拟水循环过程与计算方法
        5.1.1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过程研究
        5.1.2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通量计算
    5.2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生产虚拟水——物理流
        5.2.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
        5.2.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对比分析
    5.3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单位产量虚拟水——效用流
        5.3.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计算
        5.3.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对比分析
    5.4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虚拟水流动——贸易流
        5.4.1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
        5.4.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1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计算
        6.1.1 能值理论
        6.1.2 西北地区能值流计算
        6.1.3 西北地区能值指标评估
    6.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区域差异分析
        6.2.1 准格尔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2 塔里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3 河西内陆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4 柴达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5 半干旱草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6 黄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7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差异对比分析
    6.3 西北地区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3.1 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分析
        6.3.2 基于水资源量的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6.3.3 两种情景下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小杂粮研究概况
        1.3.1 国外小杂粮研究现状
        1.3.2 国内小杂粮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2.1.1 小杂粮是榆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小杂粮生产水平稳定
        2.1.3 小杂粮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2.2.1 产地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
        2.2.2 产品深加工落后,市场流通不畅
        2.2.3 产业协作机制未成型,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第三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案例分析
    3.1 自然资源优势
    3.2 小杂粮品种品牌优势
    3.3 小杂粮种植增产潜力和种植资源优势
    3.4 小杂粮独特的饮食文化优势
    3.5 小杂粮显着的市场价格优势
    3.6 龙头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的逐步构建
    3.7 创新电子商务营销窗口的崛起
    3.8 小杂粮生产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3.9 案例分析
        3.9.1 案例一: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
        3.9.2 案例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
第四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思路与对策
    4.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4.1.1 选育小杂粮区域适生品种
        4.1.2 集成小杂粮抗旱增效关键技术
        4.1.3 扩充小杂粮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
    4.2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与目标
        4.2.1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
        4.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目标
    4.3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3.1 重视良种良法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4.3.2 强化优质杂粮示范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名优特产品供给
        4.3.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4.3.4 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做优做靓小杂粮产品
        4.3.5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构建现代化产销体系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1.1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5.1.2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榆林市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调查研究方法
    1.1 甜瓜的起源和分布
    1.2 甜瓜的品种类型
        1.2.1 厚皮系统
        1.2.2 薄皮系统
    1.3 世界甜瓜生产发展概况
    1.4 国内甜瓜生产发展概况
        1.4.1 生产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
        1.4.2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1.4.3 品种应用丰富多样
        1.4.4 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
        1.4.5 甜瓜产业发展概况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调查研究方法
        1.6.1 调查范围和对象
        1.6.2 调查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榆林市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现状
    2.1 榆林市甜瓜生产概况
    2.2 榆阳区芝麻香瓜生产基本情况
        2.2.1 种植面积与产量
        2.2.2 产区分布
    2.3 栽培模式和生产方式
    2.4 生产设施规格和成本
        2.4.1 塑料拱棚
        2.4.2 日光温室
    2.5 榆阳区芝麻香瓜生产主体情况
    2.6 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调查
第三章 榆阳区芝麻香瓜品种的由来
    3.1 品种筛选试验概况
        3.1.1 试验方法
        3.1.2 栽培管理
    3.2 品种筛选试验结果
        3.2.1 不同品种的栽培性状和产量
        3.2.2 不同品种薄皮甜瓜果实商品性状
第四章 榆阳区芝麻香瓜设施栽培播种栽植期的确定
    4.1 芝麻香瓜冬春季设施栽培播种期筛选试验概况
        4.1.1 试验方法
        4.1.2 栽培管理
    4.2 播种期筛选试验结果
        4.2.1 播种期对温室芝麻香瓜生育期的影响
        4.2.2 播种期对塑料拱棚芝麻香瓜生育期的影响
        4.2.3 播种期对温室芝麻香瓜果实品质、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4.2.4 播种期对塑料拱棚芝麻香瓜果实品质、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第五章 榆阳区芝麻香瓜栽培技术和生产效益调查
    5.1 栽培技术调查
    5.2 榆阳区芝麻香瓜生产资料成本和人工成本
    5.3 榆阳区芝麻香瓜生产效益
第六章 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6.1 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6.1.1 地理优势
        6.1.2 经济优势
        6.1.3 政策优势
    6.2 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存在问题
        6.2.1 生产经营规模过小
        6.2.2 连作障碍成为生产技术难题
        6.2.3 资金投入仍然偏少
        6.2.4 保障性政策缺乏
        6.2.5 产后营销服务滞后
        6.2.6 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七章 调查总结和建议
    7.1 调查总结
        7.1.1 调查明确了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现状
        7.1.2 明确了芝麻香瓜的由来及其设施冬春季栽培的适宜播种期
        7.1.3 调查总结了榆阳区芝麻香瓜栽培技术体系
        7.1.4 分析明确了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7.2 对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发展的建议
        7.2.1 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7.2.2 依靠科技支撑,提高产品竞争力
        7.2.3 增加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
        7.2.4 构建互联网云销售服务中心,电商助力产销衔接
        7.2.5 完善服务体系,狠抓人才培育
        7.2.6 鼓励品牌建设,打造榆阳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发展背景
        1.1.3 地域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特色农业文献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特色农业
        2.1.3 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关系阐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思想
        2.2.2 习近平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论述
        2.2.3 田园综合体理论和集约经营理论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3.1 陕北特色农业的发展区位
        3.1.1 地理概述
        3.1.2 经济概述
        3.1.3 农业概述
    3.2 陕北地区“5+1+1”特色农业产业
        3.2.1 苹果特色产业
        3.2.2 中药材特色产业
        3.2.3 小杂粮特色产业
        3.2.4 马铃薯特色产业
        3.2.5 羊子特色产业
        3.2.6 “黄土+红色”休闲农业
        3.2.7 “高原+大漠”设施农业
    3.3 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特色农业新型业态多元化
        3.3.2 特色产业产出效益综合化
        3.3.3 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市场化
    3.4 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4.1 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3.4.2 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3.4.3 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3.4.4 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hreat)
        3.4.5 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选择
4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4.1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困境
        4.1.1 发展隐忧:特色农业土地人才资金流失
        4.1.2 文化遭遇: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足
        4.1.3 产业短板: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增长缓慢
        4.1.4 经营风险:特色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多发
        4.1.5 产权藩篱:特色农业产权改革有待优化
        4.1.6 主体制约:特色农业经营主体有待培育
    4.2 乡村振兴参照下陕北地区特色农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4.2.1 城乡二元结构下虹吸效应明显
        4.2.2 黄土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程度低
        4.2.3 一二三产业融合衔接机制不畅
        4.2.4 应对自然市场等风险手段有限
        4.2.5 农业农村产权改革发展不充分
        4.2.6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平衡
5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特色农业发展原则及道路选择
    5.1 乡村振兴实施下陕北特色农业发展原则
        5.1.1 因地制宜原则
        5.1.2 市场需求原则
        5.1.3 效益协调原则
    5.2 乡村全面振兴下陕北特色农业道路选择
        5.2.1 加大要素供给力度,增强土地人才资金保障
        5.2.2 深耕乡村文化厚度,发展黄土文化+、红色文化+
        5.2.3 提升三产融合深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5.2.4 增强抵御风险韧度,建立风险监控和保障机制
        5.2.5 加快产权改革进度,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体产权改革
        5.2.6 拓展主体覆盖广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2.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成果
    2.2 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2.2.1 绿色发展的含义
        2.2.2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2.2.3 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绿色发展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现状
    3.1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3.1.1 生态环境恶劣
        3.1.2 产业畸形发展
        3.1.3 地区发展不平衡
        3.1.4 城市建设落后
        3.1.5 三农问题严重
    3.2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成就
        3.2.1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3.2.2 能源工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3.2.3 居民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
        3.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
        3.2.5 绿色脱贫工作稳步开展
第四章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4.1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
        4.1.1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短板
        4.1.2 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困难
        4.1.3 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滞后
    4.2 榆林市绿色发展的对策
        4.2.1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绿色发展目标
        4.2.2 完善生态治理机制,保障治理成果
        4.2.3 坚持科技创新,促进能源化工经济绿色发展
        4.2.4 加强教育宣传,赋予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文献综述评价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1.农民合作社的概念
        2.产业扶持政策的概念
    (二)理论基础
        1.公共政策理论
        2.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失灵理论
        3.供求均衡理论
二、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需求分析
    (一)调查方式和数据来源
    (二)榆林市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
    (三)榆林市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
        2.产品流通不畅
        3.专业人才奇缺
        4.管理运行无序
    (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需求
        1.财政金融政策需求
        2.市场服务政策需求
        3.人才培养政策需求
        4.规范管理政策需求
三、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供给分析
    (一)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现状
        1.财政扶持政策
        2.税收扶持政策
        3.金融扶持政策
        4.农业保险政策
        5.人才扶持政策
        6.规范管理政策
    (二)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效果
        1.以增加投入为依托,加快合作社发展
        2.以市场服务为抓手,增加社员收入
        3.以人才战略为重点,助推转型升级
        4.以规范管理为根本,构建长效机制
    (三)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尚存在的问题
        1.日常监管不够严格
        2.政策供给不够充分
        3.政策供需不够匹配
        4.政策执行不够到位
    (四)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法律意识不强
        2.政策研究不深
        3.执行监管不够
        4.部门协同不力
四、优化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的对策
    (一)强化法律意识,依法依规监管
        1.深化合作社法宣传贯彻
        2.立足实际设立合作社标准
        3.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4.强化合作社监督管理
    (二)优化扶持政策,完善政策体系
        1.明确扶持政策目标
        2.细化扶持政策措施
        3.健全政府服务机制
        4.完善政策沟通机制
    (三)强化政策执行,提升政策效率
        1.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2.加强政策执行监督
    (四)突出薄弱环节,保障政策供给
        1.多渠道增加投入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榆林市蔬菜产业现状及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榆林市蔬菜产业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
    2.1 榆林市蔬菜产业基础条件分析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经济资源条件
    2.2 榆林市蔬菜产业现状
        2.2.1 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2.2.2 西瓜和甜瓜生产现状
第三章 榆林蔬菜设施结构和产业问题分析
    3.1 榆林市蔬菜主要设施结构类型
        3.1.1 日光温室蔬菜
        3.1.2 塑料大棚
        3.1.3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投资情况对比
    3.2 2014-2018年榆林市各区县蔬菜生产发展分析
        3.2.1 蔬菜生产情况分析
        3.2.2 设施蔬菜生产情况分析
        3.2.3 西瓜和甜瓜生产情况分析
    3.3 榆林市设施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3.3.1 设施规模小,设施利用率低
        3.3.2 财政投入较为薄弱
        3.3.3 专业人才匮乏
        3.3.4 市场建设滞后
        3.3.5 设施规模小,可利用率较低
        3.3.6 土地流转费用高昂
第四章 榆林市设施蔬菜发展SWOT分析
    4.1 发展优势
        4.1.1 发展时机有利
        4.1.2 旺盛的市场需求
        4.1.3 气候资源优势
        4.1.4 社会经济基础
    4.2 发展劣势
        4.2.1 经营方式单一,产业服务体系滞后
        4.2.2 技术设施薄弱,融资渠道单一
    4.3 发展机遇
        4.3.1 政策大力扶持,市场前景广阔
        4.3.2 广阔的市场前景
    4.4 威胁分析
        4.4.1 劳动力老龄化
        4.4.2 设施农业重建轻管
第五章 对榆林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制定产品发展目标
        5.1.1 总体目标
        5.1.2 具体目标
    5.2 落实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5.2.1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区域,扩大基地规模
        5.2.2 优化设施蔬菜品种结构
    5.3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5.3.1 加快设施蔬菜标准化建设体系步伐
        5.3.2 加大财政投入
        5.3.3 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5.3.4 加大蔬菜流通体系建设,衍生市场链条拓宽市场渠道
        5.3.5 积极推进榆林设施蔬菜产业化进程
        5.3.6 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加快榆林市蔬菜产业开发的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D]. 刘思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榆阳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D]. 王瑞. 延安大学, 2021(12)
  • [3]榆林市产业转型的政府政策支持研究[D]. 王丽珊. 延安大学, 2021(11)
  • [4]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D]. 冯朝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榆林市榆阳区芝麻香瓜产业调查研究[D]. 姜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洪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榆林市绿色发展研究[D]. 高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榆林市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研究[D]. 马银. 延安大学, 2020(12)
  • [10]榆林市蔬菜产业现状及问题与建议[D]. 张艺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榆林市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