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竹分株育苗技术

丛竹分株育苗技术

一、丛生竹小母竹分株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牟少华,张宝胜,罗家泰,周娜,高健[1](2020)在《阔叶箬竹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技术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有效扩大阔叶箬竹种群数量和栽培范围,对阔叶箬竹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2种方法下的生长指标变化并比较分析了2种繁殖方式。结果表明,采用分株方法繁殖时,秆数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新竹高度、叶片数、叶长、叶宽和出笋数都有显着性影响。采用3秆·丛-1的分株繁殖方式相比1秆·丛-1和5秆·丛-1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采用埋鞭方法繁殖时,鞭长对阔叶箬竹的成活率和新竹高度有显着性影响,而对其叶片数、叶长、叶宽以及出笋数没有显着性影响。采用10 cm鞭段长度的埋鞭繁殖方式相比5 cm和20 cm鞭段长度成活率更高,植株生长状况更好。相同养护条件下,埋鞭繁殖成活率稍高于分株繁殖,而分株繁殖的竹苗比埋鞭繁殖的株高更高并且出笋数也更多。这些数据可为今后阔叶箬竹的产业化生产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李应兰[2](2019)在《两种小型丛生竹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容器育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观赏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采用高效的育苗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得优良观赏竹苗,扩大繁殖系数,提高扩繁效率,规模化育苗,已经成为生产中和技术上的重要问题。容器育苗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今后竹子种苗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研究容器育苗中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竹篼及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发笋成竹和新竹质量的影响,探索竹篼育苗的最佳母竹年龄和留秆长度,以及埋秆育苗的最佳竹秆部位、埋秆方式和埋秆长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竹篼年龄和留秆长度对容器埋篼育苗成活率的影响不显着。(2)竹篼年龄对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发笋成竹有显着影响,3年生竹篼的发笋率和新竹规格显着大于1年生竹篼(P<0.05),发笋量显着多于1、2年生竹篼(P<0.05);竹篼年龄对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发笋率和发笋量的影响不显着,但1年生竹篼的发枝、生根和新竹规格均显着优于3年生竹篼(P<0.05)。(3)竹篼留秆长度与发笋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发枝数量、生根数量和新竹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小佛肚不留秆竹篼的发笋率显着大于留秆10cm和留秆20cm长的竹篼,留秆20cm长的竹篼的发枝数量显着大于不留秆和留秆10cm长的竹篼,生根数量显着多于不留秆竹篼,平均发笋量显着少于不留秆和留秆10cm长的竹篼(P<0.05);凤尾竹不留秆竹篼的发笋率显着大于留秆20cm长的竹篼(P<0.05),留秆20cm长的竹篼的枝条萌发、根系和新竹生长情况最好,留秆10cm长的竹篼次之。(4)小佛肚竹随着竹篼地径的增大,枝条和生根数量增多、新竹规格增大,竹秆地径以19.6228.02cm范围内的竹篼埋篼育苗后的枝条、根系和新竹生长最好,竹秆地径以13.9919.62cm范围内的竹篼次之;凤尾竹以中等粗度即竹秆地径为6.127.70cm范围内的竹篼的育苗效果较好。(5)小佛肚竹发笋时间比凤尾竹早,发笋期比较集中;竹篼年龄越大,出笋时间越晚。(6)凤尾竹埋秆育苗时,中部竹秆的成活率显着高于中上部竹秆,生根数量显着少于中上部和中下部竹秆,竹苗高度显着低于中上部竹秆(P<0.05);3节竹秆的成活率和发笋量显着大于1节和2节竹秆,生根数量显着多于2节竹秆,但优势根长度显着短于2节竹秆(P<0.05);竹秆直径在6.088.64cm范围内,长度在35.850.4cm范围内的竹苗生长情况更好;埋秆方式对成活率和新竹生长情况的影响不显着。(7)凤尾竹埋篼育苗的竹苗地径和高度显着大于埋秆育苗的竹苗。综上所述:凤尾竹和小佛肚竹可以采用容器埋篼和埋秆育苗,以扩大繁育系数和缩短育苗周期。埋篼育苗比埋秆育苗成活率更高,育苗效果更好。

陈和彦,巫金明[3](2013)在《云南甜龙竹无性繁殖技术探讨》文中认为根据云南甜龙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以及对适生环境条件的要求,在云南甜龙竹育苗经验和观测数据基础上,对云南甜龙竹育苗常用的埋节、扦插、分株再繁等3种方法进行了阐述,认为选种是云南甜龙竹无性繁殖育苗技术的关键环节。母竹母枝的年龄和质量、竹节竹枝的位置和质量2个方面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决定竹类无性繁殖育苗成败的关键。

刘广路,范少辉,苏文会,蔡春菊,张大鹏[4](2013)在《梁山慈竹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龄结构、留养母竹株数、母竹大小和基株密度对梁山慈竹生长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梁山慈竹结构特征对新竹胸径增长率、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在年龄结构12级具有较大的胸径增长率、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梁山慈竹留养34株/丛母竹具有最大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效率,较大的胸径增长率;梁山慈竹留养母竹平均胸径在4.30 cm具有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较大的胸径增长率;梁山慈竹基株密度在8891550丛/hm2时胸径增长率较大,在889丛/hm2时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分株密度5333株/hm2时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达到最大。梁山慈竹合理结构模式为:基株密度8891550丛/hm2,单株密度5333株/hm2,每丛留养母竹34株,平均胸径4.30 cm,年龄结构为1年生竹︰2年及2年生比例小于1.49。

尹昭勇,王慷林,李莲芳,何月秋,姚刚[5](2012)在《施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勃氏甜龙竹分株扩繁萌蘖和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研究施肥、解淀粉芽孢杆菌及母竹粗度对勃氏甜龙竹分株扩繁萌蘖和生长的影响,以1年生勃氏甜龙竹埋节苗作为试验材料,施肥、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和母竹粗度为因素,采用U12(6×32)混合水平均匀试验设计进行分株扩繁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对新竹分蘖数量具有极显着的差异影响(P=0.002<0.01),并显着地影响萌蘖新竹苗高的生长(P=0.044<0.05);(2)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显着地影响分株成活率和新竹分蘖数量(P=0.030<0.05,P=0.024<0.05);(3)母竹粗度极显着地影响萌蘖新竹的苗高(P=0.009<0.01)、显着地影响其分蘖数量及地径生长(P=0.029<0.05,P=0.042<0.05)。促进成活率、新竹分蘖和新竹生长的最优处理组合为A4B3C2,即施复合肥150 g/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浓度6.4×106cfu/mL浸泡地径2.0 cm≤D<3.0 cm的埋节母株,其成活率、新竹分蘖数量和新竹的平均地径、苗高分别达100.0%,4.9株/丛、3.8 cm,4.5 m。

何志国[6](2010)在《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南县丛生竹种质资源缺乏,为了大规模发展南县的竹产业、提高南县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维护南县的生态环境,通过从湖南湘西龙山县、四川省和江西省等地引进丛生竹种。本文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对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对丛生竹的育苗技术、丛生竹的造林技术以及丛生竹的培管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田间对比试验和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的方法对丛生竹的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分析结论显示:选1~2年生、节芽数量较多、节芽或枝芽饱满、分枝较低,秆基芽眼肥大充实、根系发达、胸径1~8cm、竹秆绿色、无病虫害的慈竹和青皮竹作为育苗母竹,在壤土或砂壤土的立地上采取斜埋秆栽植育苗的方法进行育苗效果比较好,成活率达到80%左右,每株每年平均发笋量达到5株左右,成竹率达到90%以上。采取地面覆盖或施用脱落酸的方法能确保竹苗免受冻害顺利过冬。2.通过田间造林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选取1~2年生、节芽数量较多、节芽或枝芽饱满、分枝较低,秆基芽眼肥大充实、根系发达、径粗2~5cm、不发侧枝、竹秆绿色、无病虫害的单株慈竹、青皮竹等丛生竹竹苗,采取斜埋秆挖穴栽植的方法,在南县境内选择质地疏松、肥沃湿润、保水保肥性能好、而且不渍水的壤土或砂壤土造林,造林效果良好,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每株每年平均发笋量达到5.5株以上,成竹率达到90%以上。3.采用田间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的方法设计田间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竹林施肥采取挖沟埋施的方法,能有效的提高竹林的产量;在竹林内间作豆科植物可以以短养长,以耕代抚,降低林地土壤的水分蒸发,创造湿润、透气的土壤环境,能提高竹林地的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竹林的产量。通过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了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措施,为南县大力发展竹产业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蒙朝阳[7](2008)在《喀斯特植物小蓬竹群落生态学与繁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小蓬竹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我们对其群落生态学以及繁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相对于典型的喀斯特灌木群落和草地,小蓬竹群落下土壤的固土、保水、保肥效果更显着。小蓬竹群落林冠层、枯枝落叶层能够截留更多的降水;小篷竹群落能够有效的降低林地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加土壤入渗性能;明显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加快土壤的熟化程度,增加土壤肥力。2.小蓬竹叶面积大小与其胸径有着密切关系,叶面积随胸径增大而增大,即小蓬竹的叶面积与其胸径呈显着的正相关线性关系。叶面积指数大,叶量多,光能利用率大,生物量也就高。但叶面积指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单位面积生物量反而下降。小蓬竹叶面积指数为7.2891最适宜,也就是该指数能使单位面积竹林最有效地同化太阳能。而最优叶面积指数对应的林分立竹度为1丛/m2,平均株数为20株/丛。3.提出适用于竹类邻体干扰研究的干扰改进模型:li=sum from i=1 to N(Bij2Hij2/B1H1+Aij2/A1)×1/lij2,邻体和基株的冠幅、高度、枝下高以及邻体与基株之间的距离共同决定了干扰指数的大小。从整个样地的角度来看,邻体与基株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样地的密度。基株的冠幅、竹高和枝下高与干扰指数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各因子与干扰指数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各因子的增加其下降趋势不一样,有的下降较平缓,有的下降较快。不同样地囚为密度不同,相同因子相同数值决定的干扰指数不一样。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利用小蓬竹作为生态系统重建及恢复的先锋树种时,在营造及经营小蓬竹林分时,应充分考虑其干扰。4.小蓬竹人工林群落和自然林群落土壤种子库中均有丰富的活力种子,草本植物是两种类型群落土壤种子库的主要组成成分。天然林中种子有10科18种,而人工林中仅种子有7科8种。天然林种子库的种子储量为7000.00粒/m2,人工林种子库的种子储量为1141.67粒/m2。天然林土壤种子库在物种种类以及种子储量上均比人工林丰富。种子库中除了现存群落优势种和其它主要种类的种子外,还有大量演替前期阶段植物产生的种子。天然林和人工林种子库中种子的萌发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5月2日至11日为萌发初期,这个阶段萌发的种子数量较少;5月12日至7月19日为萌发盛期,这个阶段各个样地种子大量萌发,萌发盛期又可分为两个萌发高峰,首个萌发高峰主要是草本种子大量萌发,第二个萌发高峰主要是灌木及一些小乔木树种萌发;7月20日到29日为萌发后期,这个阶段种子萌发基本停止。在空间分布上,种子数量都满足自上而下逐渐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下,种子库的空间分布将受到影响。5.小蓬竹群落共有植物161种,其中乔木33种、灌木77种、木质藤本8种、草本植物43种,隶属于56个科121个属,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区系分析表明,群落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小蓬竹群落生活型谱的特点符合亚热带植被的基本特征,自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均优于人工林。6.小蓬竹扦插育苗的成活率受到插条年龄、生长素类型及其浓度的影响。其中,在相同的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刺激下,1a生插条成活率显着高于2、3a生插条,生长素类型对扦插育苗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在相同的生长素种类以及相同年龄条件下,100mg.kg-1以及500mg.kg-1的生长溶液对应的插条成活率高于另外两种浓度,因此,小蓬竹扦插育苗对应的最优组合是插条使用1a生插条,而对应的生长素使用浓度为100mg.kg-1浸泡1h以及500mg.kg-1蘸取10s的生长素(ABT、NAA以及IAA)溶液处理。最优成活率在50%左右。小蓬竹育苗时,埋节育苗在相同的截节方式以及相同浓度的ABT溶液处理条件下,年龄对小蓬竹埋节育苗的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在相同年龄以及相同的浓度的ABT溶液处理条件下,双节处理优于单节处理,在相同的年龄以及相同的截节方式下,100 mg.kg-1的ABT溶液处理的埋条成活率优于50 mg.kg-1、150mg.kg-1以及200 mg.kg-1。小蓬竹埋节育苗最优组合是双节的2a生埋条,利用1 00 mg.kg-1的ABT溶液处理。最优成活率在50%左右。小蓬竹埋秆育苗由于采用的是多级处理方式,由多级秆柄组合而成埋秆,在不同的ABT溶液处理条件下,50 mg.kg-1的ABT溶液处理的埋秆对应的成活率高于100mg.kg-1、1 50mg.kg-1、200mg.kg-1的ABT溶液,对应的最优处理是利用50mg.kg-1的ABT溶液处理埋秆。最优成活率在54%左右。小蓬竹压条育苗在相同浓度的ABT溶液处理条件下,半压的成活率高于全压,而在相同的压条方式下,100 mg.kg-1的ABT溶液处理的压条成活率优于50 mg.kg-1、150mg.kg-1以及200 mg.kg-1。故其对应的最优配置是利用100mg.kg-1的ABT溶液半压。成活率在64%左右。小蓬竹连续分株育苗采用不同的分株方式,其成活率差异显着,利用双株分株方式的成活率优于利用单株的分株方式,对应的最优处理是利用双株的处理。其成活率在70%左右。7.小蓬竹的山地栽培技术对造林效果的研究主要从造林一年后样地的新竹株数,造林成活率以及样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几个方面反映。对造林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有造林密度,苗龄,造林基肥种类以及基肥数量几个方面。对成活率来说,适合的造林密度是1m×1m他1m×2m,最优苗龄是1a生,最优肥料种类为混合肥(有机肥和毒剂复合肥按1:1混合),最优施肥量为0.2kg。对新竹株数来说,各密度间差异不显着,各苗龄间差异不显着,各肥料种类之间差异不显着,施肥量之间差异不显着。对单位面积生物量来说,适合密度是1m×1m和1m×2m,各年龄之间差异不显着,肥料种类之间差异不显着,0.1kg、0.2kg施肥量优于对照。小蓬竹山地栽培技术最优组合是1a生竹苗,造林密度为1m×1m,最佳肥料种类为混合肥,最佳施肥量为0.2kg。以上研究为小蓬竹在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苏福妹[8](2007)在《丛生竹快速繁殖育苗和造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丛生竹带篼埋杆育苗、埋节育苗、扦插育苗、以苗繁苗、应用GGR等育苗方法,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竹种的造林方法。观察了丛生竹“南竹北移”在江西西部的生长发育情况,提出丛生竹冻害等级和防冻措施。

干少雄,周永丽,孙鹏,曹小军[9](2005)在《丛生竹分株留蔸育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麻竹等4个丛生竹种的田间育苗试验和撑绿竹等4种丛生竹种的大田生产观 测表明:丛生竹分株留蔸育苗与带蔸埋秆育苗,竹苗产量和苗木地径差异达显着至极显着 水平。前者可比后者平均每丛增产苗木28.0%-106.0%,竹苗平均地径大10.0%-54.0%。 分株留蔸育苗各竹种预留母竹数量和地径与当年竹苗产量和地径,除大头典竹外,相关性 均不显着。

鄢武先,张小平,覃志刚,慕长龙[10](2004)在《四川竹林定向培育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四川竹林资源及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 ,提出四川竹林必须按区域自然生态条件和竹林生物学特性 ,并结合区域竹产品加工企业的分布和规划布局 ,分类实行竹林定向培育。四川竹林按其培育目标划分为纸浆竹林、笋用竹林、材用竹林及观赏竹林四类 ,对不同培育目标竹林还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定向培育配套技术措施。

二、丛生竹小母竹分株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丛生竹小母竹分株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阔叶箬竹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分株繁殖试验
    2.2 埋鞭繁殖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株繁殖试验
    3.2 埋鞭繁殖试验
    3.3 分株繁殖与埋鞭繁殖试验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2)两种小型丛生竹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容器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竹类植物概述
    1.3 丛生竹和丛生竹育苗技术研究综述
        1.3.1 丛生竹竹材及成分研究
        1.3.2 丛生竹林生态学研究
        1.3.3 丛生竹遗传多样性和育种研究
        1.3.4 丛生竹育苗技术研究
        1.3.5 凤尾竹研究
        1.3.6 小佛肚竹研究
        1.3.7 竹类植物容器育苗概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地概况
    2.5 育苗材料采集地点和采集方法
    2.6 试验方法
        2.6.1 试验设计
        2.6.2 埋篼和埋秆方法
        2.6.3 数据调查和测定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篼性状对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影响
        3.1.1 竹篼年龄对容器埋篼育苗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1.2 竹篼年龄对枝条和新竹的影响
        3.1.3 竹篼留秆长度对埋篼育苗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1.4 竹篼留秆长度对枝条和新竹的影响
        3.1.5 竹秆地径对小佛肚竹埋篼育苗的影响
    3.2 竹篼性状对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影响
        3.2.1 竹篼年龄对容器埋篼育苗的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2.2 竹篼年龄对凤尾竹埋篼育苗的影响
        3.2.3 留秆长度对埋篼育苗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2.4 竹篼留秆长度对枝条和新竹的影响
        3.2.5 竹秆地径对凤尾竹埋篼育苗的影响
    3.3 小佛肚竹与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的成活和发笋情况比较
        3.3.1 相同年龄的小佛肚竹与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的成活和发笋情况比较
        3.3.2 相同留秆长度的小佛肚竹与凤尾竹埋篼育苗的成活和发笋情况比较
        3.3.3 不同年龄凤尾竹和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初始发笋时间比较
        3.3.4 不同留秆长度凤尾竹和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初始发笋时间比较
    3.4 竹秆性状和埋秆方式对凤尾竹容器埋秆育苗的影响
        3.4.1 竹秆部位对埋秆育苗成活率和发笋量的影响
        3.4.2 竹秆部位对新竹生长的影响
        3.4.3 埋秆方式对埋秆育苗成活率和发笋量的影响
        3.4.4 埋秆方式对新竹生长的影响
        3.4.5 竹秆节数对埋秆育苗成活率和发笋量的影响
        3.4.6 竹秆节数对新竹生长的影响
        3.4.7 竹秆直径和长度对凤尾竹埋秆育苗的影响
    3.5 凤尾竹容器埋篼和埋秆对新竹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竹篼性状对丛生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影响较大
    4.2 竹篼和竹秆中的养分储藏是影响容器竹苗的重要因素
    4.3 容器埋篼和埋秆育苗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
    4.4 结论
    4.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云南甜龙竹无性繁殖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性繁殖区域概况
2 甜龙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2.1 生态学特性
    2.2 生物学特性
3 影响无性繁殖育苗主要因子分析
    3.1 母竹母枝的年龄和质量
    3.2 竹节、竹枝位置和质量
    3.3 育苗时间
    3.4 选择苗圃地
4 无性繁殖育苗常用方式
    4.1 埋节育苗
    4.2 扦插育苗
    4.3 分株再繁殖
5 苗圃管理
    5.1 埋节苗的管理
    5.2 扦插苗的管理
6 结语

(4)梁山慈竹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设置及调查
    2.2 生物量调查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梁山慈竹的合理年龄结构
    3.2 梁山慈竹母竹留养株数
    3.3 梁山慈竹留养母竹胸径
    3.4 梁山慈竹的合理竹林密度
4 结论与讨论

(5)施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勃氏甜龙竹分株扩繁萌蘖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株成活率
    2.2 新竹分蘖数
    2.3 萌蘖新竹地径
    2.4 萌蘖新竹株高
3 讨论

(6)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丛生竹的概况
        1.1.1 我国竹类资源概况
        1.1.2 我国丛生竹的分布及其特点
        1.1.3 我国丛生竹研究的现状
    1.2 国内外引种丛生竹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背景
    1.4 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5.1 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研究的内容
        1.5.2 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研究的目标
    1.6 技术路线
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试验的准备工作
    2.3 丛生竹的育苗
        2.3.1 引种丛生竹
        2.3.2 丛生竹育苗试验
    2.4 丛生竹的造林
        2.4.1 丛生竹苗的起运
        2.4.2 丛生竹造林试验
        2.4.3 丛生竹造林后的培管技术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丛生竹育苗试验结果分析
        3.1.1 两种育苗方法的育苗试验结果分析
        3.1.2 三种土壤类型育苗试验结果分析
        3.1.3 四个丛生竹种育苗试验结果分析
        3.1.4 不同粗度、不同留秆长度的母竹育苗试验结果分析
        3.1.5 不同地面覆盖物进行覆盖育苗试验结果分析
        3.1.6 丛生竹育苗后防冻试验结果分析
    3.2 丛生竹造林试验结果分析
        3.2.1 不同栽植方式与所选不同规格竹苗造林试验结果分析
        3.2.2 三种土壤类型和四个丛生竹种造林试验结果分析
    3.3 丛生竹造林后的培管试验结果分析
        3.3.1 丛生竹造林后施肥试验结果分析
        3.3.2 丛生竹造林后林地内间作试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5.1 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7)喀斯特植物小蓬竹群落生态学与繁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文中字母说明
1 前言
    1.1 导论
    1.2 综述
        1.2.1 竹类研究进展
        1.2.1.1 竹类的培育研究现状
        1.2.1.2 竹类的经营研究现状
        1.2.1.3 竹类利用研究现状
        1.2.2 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1 竹类个体生态学研究现状
        1.2.2.2 竹类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
        1.2.2.3 竹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现状
        1.2.2.4 竹类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现状
        1.2.3 小蓬竹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地概况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地基本概况
2.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小蓬竹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
        3.1.1 小蓬竹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3.1.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1.1.2 资料分析
        3.1.2 小蓬竹群落叶面积指数研究方法
        3.1.3 小蓬竹群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方法
        3.1.4 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
        3.1.5 小蓬竹群落邻体干扰效应研究方法
        3.1.5.1 干扰因子的确定
        3.1.5.2 干扰模型
    3.2 小蓬竹繁殖栽培技术研究方法
        3.2.1 小蓬竹繁殖技术研究方法
        3.2.1.1 小蓬竹扦插育苗技术研究方法
        3.2.1.2 埋节与埋秆育苗方法
        3.2.1.3 压条育苗方法
        3.2.1.4 连续分株留莞育苗方法
        3.2.2 小蓬竹栽培技术研究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小蓬竹群落生态学研究
        4.1.1 小蓬竹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1.1.1 群落的种类组成
        4.1.1.2 群落的区系组成
        4.1.1.3 群落灌木层的数量特征
        4.1.1.4 群落的外貌特征
        4.1.1.5 异质生境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比
        4.1.2 小蓬竹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4.1.2.1 拟合叶面积与直径的回归方程
        4.1.2.2 小蓬竹胸径与叶面积的关系
        4.1.2.3 小蓬竹叶面积指数测定
        4.1.2.4 小蓬竹叶面积指数与林分生物量的关系
        4.1.3 异质生境下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
        4.1.3.1 异质生境条件下小蓬竹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丰度
        4.1.3.2 异质生境条件下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萌发特征
        4.1.3.3 异质生境条件下土壤种子库垂直结构
        4.1.4 小蓬竹群落邻体干扰研究
        4.1.4.1 干扰因子的确定
        4.1.4.2 邻体干扰改进模型的确定
        4.1.4.3 改进模型的应用
        4.1.5 小蓬竹水土保持效应
        4.1.5.1 小蓬竹群落的水文学作用
        4.1.5.2 小蓬竹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5.3 小蓬竹群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2 小蓬竹繁殖栽培技术研究
        4.2.1 小蓬竹繁殖技术研究
        4.2.1.1 小蓬竹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4.2.1.2 小蓬竹埋秆与埋节育苗技术研究
        4.2.1.3 小蓬竹压条育苗技术研究
        4.2.1.4 小蓬竹连续分株育苗技术研究
        4.2.2 小蓬竹栽培技术研究
        4.2.2.1 栽培技术
        4.2.2.2 栽培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6、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8)丛生竹快速繁殖育苗和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试验
    1.1 带篼埋杆育苗试验
        1.1.1 不同竹种带篼埋杆育苗试验。
        1.1.2 不同土壤质地带篼埋杆育苗试验。
        1.1.3 竹节节间切口与不切口带篼埋杆育苗对比试验。
        1.1.4 以苗繁苗与母竹带篼埋杆育苗对比试验。
    1.2 黄竹埋节育苗试验
    1.3 坭竹、绿竹带杆留节灌水扦插育苗试验
2 造林试验
    2.1 水淹地青皮竹造林试验
    2.2 不同立地条件造林试验
    2.3 竹苗造林与母竹造林对比试验
3 应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 (GGR) 试验
4 绿竹林地间种试验
5 丛生竹生长发育特点观察
    5.1 丛生竹生长与气温的关系
    5.2 丛生竹育苗和示范林竹笋高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 丛生竹虫害观察
7 丛生竹冻害生长观察
8 丛生竹防冻措施效果观察
9 丛生竹竹笋、竹材产量调查
    9.1 竹笋产量调查
    9.2 新竹产量调查
    9.3 受冻害后竹材产量调查
1 0 结束语

(10)四川竹林定向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竹业现状
    1.1 竹林资源与分布
        1.1.1 竹林资源
        1.1.2 竹林分布
    1.2 竹林经营状况
    1.3 竹产业发展概况
2 竹林定向培育目标
    2.1 竹林定向培育的意义
    2.2 定向培育目标
        2.2.1 纸浆竹林
        2.2.2 笋用竹林
        2.2.3 材用竹林
        2.2.4 观赏竹林
    2.3 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经济指标
3 定向培育技术
    3.1 基地选择
        3.1.1 基地选择的原则
        3.1.2 基地选择
    3.2 育苗技术
        3.2.1 育苗技术
        3.2.2 定向育苗技术要点
    3.3 造林技术
        3.3.1 竹种选择
        3.3.2 造林技术
        (1) 纸浆竹林营造
        (2) 笋用林营造
        (3) 材用竹营造
        (4) 观赏竹营造
    3.4 经营技术
        3.4.1 纸浆竹林经营
        (1) 经营措施
        (2) 合理采伐
        3.4.2 笋用竹林经营
        (1) 散生竹笋用林的经营。
        (2) 丛生竹类笋用林的经营。
        3.4.3 材用竹林经营
        3.4.4 观赏竹林经营
    3.5 新技术应用

四、丛生竹小母竹分株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阔叶箬竹分株繁殖和埋鞭繁殖技术优化[J]. 牟少华,张宝胜,罗家泰,周娜,高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1)
  • [2]两种小型丛生竹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容器育苗的影响[D]. 李应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3]云南甜龙竹无性繁殖技术探讨[J]. 陈和彦,巫金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2)
  • [4]梁山慈竹结构调整研究[J]. 刘广路,范少辉,苏文会,蔡春菊,张大鹏.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4)
  • [5]施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勃氏甜龙竹分株扩繁萌蘖和生长的影响[J]. 尹昭勇,王慷林,李莲芳,何月秋,姚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2(05)
  • [6]南县引种丛生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 何志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3)
  • [7]喀斯特植物小蓬竹群落生态学与繁殖栽培技术研究[D]. 蒙朝阳. 贵州大学, 2008(02)
  • [8]丛生竹快速繁殖育苗和造林技术研究[J]. 苏福妹. 江西林业科技, 2007(01)
  • [9]丛生竹分株留蔸育苗技术研究[J]. 干少雄,周永丽,孙鹏,曹小军. 世界竹藤通讯, 2005(01)
  • [10]四川竹林定向培育技术[J]. 鄢武先,张小平,覃志刚,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04(02)

标签:;  ;  ;  ;  ;  

丛竹分株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