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艺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范生艺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师专学生美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贺[1](2022)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研究——以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提出针对省内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发展现状、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今后的规划展开研究,以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对美术教育专业在师范教育时期、高职教育时期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的分析,寻找出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而对新时期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和科学规划,为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支撑。

冯迪垒[2](2021)在《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创意实践”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侧重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并同时兼顾其他四项核心素养的创意类美术课程(简称创意美术课程)已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创意美术的研究起步不久,既缺少相对严密设计下的研究样例,也缺少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其中的研究成果,致使围绕创意美术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待解答,从而影响创意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推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文作者虽曾在高中尝试性地开设过创意美术课程,但实践中有太多疑问待解。作为一名教育硕士,作者决意以“创意拼贴”这一创意美术属下的课程主题,开展一项相对完整的研究,并由此展开本文作者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推动本人工作实践并为探索创意美术的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本文以“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为题,通过研究旨在回答“在普通高中开设侧重于发展创意思维和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创意拼贴’课程是否可能和可行?”、“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能取得怎样的教学结果?”、“是否能归纳提炼出创意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给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确定后,首先从文献研究入手,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明了目前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也考察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尚存的不足,以明确本研究的探索空间。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等理论进行梳理,以便为本研究构筑理论基础,并明晰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点。其次,通过回顾我国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并通过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2020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领会其中对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政策精神。第三,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以及对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包括课程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师生对开设创意美术(甚至具体到创意拼贴)课程的看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结论。第四,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精神,借鉴吸收“美是生活”、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原理,尤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创意拼贴单元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部分既包括创意拼贴课程开设的理由和意图的阐释,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包括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具体实施,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习收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本次单元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进而得出“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的总体结论:创意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要而必须的、普通高中普遍具备开设创意美术课程的潜力、创意美术课程是助推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创意拼贴”为创意美术的可行和有效提供了例证。同时,也对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应为创意美术提供平等的课程环境、应以“大创意”观来审视创意美术价值、创意美术以主题式单元课程为宜、“学会评价”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难点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重点。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孙晓宇[4](2020)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琅琊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之一,被称为“中古第一世家”,不但拥有显耀的政治地位,而且家族文化也独领风骚,尤其是书法领域,不仅家族善书子弟众多,更是出现“二王”如此伟大的书法界扛鼎大家,在该时期的政坛与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烙印。因此,深入研究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对现今我国的书法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现有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是琅琊王氏家族之所以成为“书法第一世家”的历史背景部分,分为四个维度分析其家族书法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深层动力: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政治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书法世家形成的物质保障、世代相传的文化积累和家风是书法世家兴盛的根本、世族大家之间的联系是书法世家繁荣的外部动力。其次探究了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是以笔法私传、尺牍争胜、固守家法为教育目的。然后重点研究其家族书法教育的基本教育内容,包括对儿童进行识字启蒙教育、以笔法、笔势、笔意为主的笔法教育、“自成一家”、“推陈出新”、“书要有意”的字外功夫教育,并对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包括口传手授、法书临摹、濡染承传以及着书立说。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概况总结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当下实际进一步得出其对现今书法教育的启示。

彭慧林[5](2020)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水平不断螺旋式前进,世界各国特别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小学教育,“包班制”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班级教学管理的“首选”。我国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到现在,一直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包班制”也逐渐深入基础教育。发达国家实施的“包班制”是建立在小班化、课程综合化、先进的教师和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育机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呈现课程综合化、班级小班化,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理念与发达国家实施的“包班制”有不约而同之处,这无疑可以为我国“包班制”的实施与试点提供理论的支撑以及实践参考。本研究以我国新课程改革为视角,通过收集、参考国内外实施“包班制”的素材,以长沙市A小学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长沙市A小学“包班制”实施的情况。通过对长沙市A小学学生和包班教师的调查与分析,再结合自己在观察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包班制”的研究内容及其观点,以及本论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与原则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是考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长沙市A小学包班制的实施概况,从实施包班制的原因和实施的举措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实施的举措是从包班班级的文化建设、包班教师的选拔与培训以及包班课程的具体实施四个方面探讨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情况;第四部分,主要是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包班制的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围绕学生和包班教师两大主体进行探究;第五部分,主要是分析长沙市A小学在实施“包班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六部分,主要针对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实施过程中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结语部分,对我国“包班制”实施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贺婧[6](2020)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中的废旧材料在课堂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取代原有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成为新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国家大力提倡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中也应该树立“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理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下的中学美术教育强调的是学科特征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而非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研究则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融入初中美术课堂,让废料二次利用,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生态观念以及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解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设计大师的经典作品,研究其不同的创作观(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并搜集创作素材,思考有意义的创作主题(文化理解),再熟悉各自收集到的废旧材料,进行构思构图,动手创作(创意实践)。同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习一些表现技法,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审美感知对作品进行修改(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引导其相互展示评价,学习经验,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进一步产生启迪。本文对美术核心素养下废旧材料的应用展开阐述论证。本研究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整理,且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对美术核心素养语境中废旧材料在初中美术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在离石泰化初级实验中学开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对废旧材料应用与美术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核心素养目标相结合展开教学实践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论述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初中美术教学:首先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概述,其次对废旧材料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展开探究。第三部分论述废旧材料应用对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分别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课例;第四部分探究、实践核心素养语境下废旧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策略:分析现状,对基本策略展开详细论述;第五部分是美术核心素养下废旧材料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案例,设计了以下课程:《独特的装扮》、《喜悦与收获》、《手工书设计》;第六部分是结论,总结了废旧材料与美术教学的结合对生态观念以及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体现的价值意义。

程明喜[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潘莹莹[8](2019)在《创新性教学理念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备受关注。尤其是美术教育日益受到大众的重视,美术核心素养的理念也随之而来。我们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性教学。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在第一章绪论部分,运用文献研究法、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比较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调研数据分析、整理、归纳;第二章主要讲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创新性美术课程教学;第三章则是创新性教学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第四章主要讲创新性教学美术课程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的应用及开发;第五章是笔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发和应用新形式、新方法、新理念、新材料的创新性美术课程;最后一章主要是笔者在创新性教学美术课程实践中的活动反思。在初中这个特殊阶段,部分美术课程受教学时间、教学条件以及以往教学的影响,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其中尤以毕业班同学为甚。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将论文研究放在学生所熟知的基本课程之内,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创新性教学美术课堂,让老师们更加精彩的去演绎创新性教学。同时,将创新性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提高到理论高度,并且加入实际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乌鲁木齐市初中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为本论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新课改的提出让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美术教育的价值,但如何最大化的去体现美术教育,如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现美术课程目标的要求,如何用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持续性任务。在这样多元化的背景下,就需要改变美术教学模式,拓宽美术教学手段,丰富美术教学方式。在“教、学、评”基础上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更好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同时在美术课程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中华民族情感的培养,增强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动性,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因此,对于创新性教学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的应用乃至全国初中美术课程的应用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立昀[9](2019)在《涛声与歌声中的历史 ——集美师专音乐教师口述史》文中指出1918年3月10日,闽南大地的教师摇篮-位于闽海之滨的集美师专由陈嘉庚正式创办。自1925年开办高级师范选修科,设艺术、文、理、史地、体育等专业以来,为八闽大地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才。集美师专的音乐教育一路走来虽谈不上波澜壮阔,但也是一波三折。复办后的集美师专在杜声洪、王瑛夫妇的带领下用动人的歌声向闽南大地发出集美声音,所获得成绩有目共睹,而这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成绩是建立在集美师专坎坷发展历程之上的。直至今日,集美师专的音乐教育依然在福建省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个人口述史的方式,将这些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并与文献史料中记载的相关内容结合,加以归纳梳理,以呈现出集美师专音乐教育发展跌宕起伏的历史。在对集美师专音乐教育的百年历史进行阶段性回顾的同时,通过对集美师专老一辈教师的音乐教育工作进行梳理,记录五位集美师专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故事与教育历程,以此来反思影响集美师专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

童书玮[10](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二、师专学生美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专学生美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研究——以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抚顺师专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发展历程
    (一)师范教育时期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状况
    (二)高职教育时期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状况
二、抚顺师专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发展现状
    (一)关于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发展现状
    (二)关于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1.加大基础课学时,保证学生绘画基本功
        2.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开设实用创新科目
        3.针对教育专业特点,完善师范类课程
        4.合理分配学时,促进毕业创作水平提升
    (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调整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师范性”不强
        2.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体系化、模块化
        3.课程拓展不充分,缺少地域性、民族性特色
三、明确深化美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贴近职业岗位需求
    (二)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各项教学内容

(2)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素养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创意素养的独特平台
        (三)创意类美术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须有相应地位
        (四)“创意拼贴”是探索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可行方式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一、课程标准研究
    二、问卷调查
    三、个别访谈
    四、现状研究小结
第三章 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一、开设创意拼贴单元的缘由与意图
    二、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与结果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二、对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三、本研究的成效、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诉求
        2.琅琊王氏是书法第一世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研究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研究
        2.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教育研究
        3.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
    (三)概念界定
        1.琅琊王氏
        2.家族教育
        3.书法教育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琅琊王氏书法第一世家形成背景
    (一)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政治条件
    (二)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书法世家形成的物质保障
    (三)世代相传的文化积累和家风是书法世家兴盛的根本
        1.琅琊王氏素有明经尚儒的传统
        2.重视家风传承
        3.玄学的熏染
    (四)世族大家之间的联系是书法世家繁荣的外部动力
二.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目的
    (一)笔法私传
    (二)尺牍争胜
    (三)固守家法
三.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书写启蒙教育
    (二)书法技法教育
        1.笔法
        2.笔势
        3.笔意
    (三)字外功夫教育
        1.“自成一家”
        2.推陈出新
        3.书要“有意”
四.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口传手授
    (二)法书临摹
    (三)濡染承传
    (四)着书立说
五.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特点及当代启示
    (一)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特点
        1.承担着人格塑造、家风传承的功能
        2.注重环境、榜样的熏陶作用
        3.书法教育由经验化向理论化过渡
        4.强调书法风格的个性化
        5.审美意趣与技法训练相结合
    (二)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的当代启示
        1.作字做人,注重家风
        2.言传身教,勤学苦练
        3.勤于思考,不断创新
        4.重视审美,提高修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与原则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
        一、班级规模以小班制为主
        二、课程设置以主题课程为主
        三、教学形式强调多样化
        四、学生评价注重多元化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实施的原则
        一、负担合理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自主性原则
第三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原因及措施
    第一节 实施包班制的原因
        一、社会与家庭的需求
        二、公立学校的局限性
    第二节 实施包班制的措施
        一、注重包班班级的文化建设
        二、重视包班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三、强调包班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包班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一、对“包班制”的态度比较赞同
        二、对“包班制”的课程设置表示认同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对“包班制”的态度较为积极
        二、对“包班制”的课程设置表示喜爱
第五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包班教师一岗多职,分工不明确
    第二节 包班教师办公室设置欠佳,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三节 课程整合力度不够,门类多且负担重
    第四节 包班教师全程陪伴,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第六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明确包班教师的职责
    第二节 改善包班教师办公条件
    第三节 注重综合课程的开设
    第四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中的废旧材料在课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素养语境中的初中美术教学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二)废旧材料的定义
    第二节 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废旧材料应用价值
        (一)激发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文化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促进图像表达与生活美化的实践
        (四)促进美感发展,培养审美能力
        (五)建立学生的生态意识
        (六)废旧材料具有的启示性
第二章 废旧材料应用对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
    第一节 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
    第二节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
第三章 核心素养语境下废旧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策略
    第一节 现状分析
        (一)核心素养理念落实不足
        (二)对废旧材料认识不足
        (三)生活中废旧材料利用率低
        (四)学生缺乏创新性
        (五)中学生身心特点分析
        (六)废旧材料的价值分析
    第二节 基本策略
        (一)情境化策略
        (二)深度化策略
        (三)活动化策略
        (四)自主化策略
        (五)评价化策略
第四章 废旧材料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应用案例
    第一节 案例一:《独特的装扮》
    第二节 案例二:《喜悦与收获》
    第三节 案例三:《手工书设计》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创新性教学理念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创新性教学概念的界定
        1.4.2 创新性美术课程教学的特征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研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访问座谈法
        1.5.5 比较法
        1.5.6 数据分析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创新性教学
    2.1 核心素养下创新性美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2.2 创新性教学的形式与特点
    2.3 创新性教学的模式
3 创新性教学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 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3.1.1 乌鲁木齐市创新性教学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基本概况
        3.1.2 乌鲁木齐市创新性教学美术课程的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3.2 创新性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及数据分析
        3.2.1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3.2.2 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
    3.3 创新性教学在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3.3.1 人民教育出版社
        3.3.2 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教材
    3.4 创新性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调查结果分析
4 创新性教学美术课程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的应用及开发
    4.1 教学案例
5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开发创新性初中美术课程
    5.1 开发的策略
    5.2 开发的步骤
    5.3 自编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初中美术创新性教学案例
        5.3.1 案例一
        5.3.2 案例二
        5.3.3 案例三
        5.3.4 案例四
        5.3.5 总结
6 创新性教学在美术课程中实践活动反思
    6.1 实践成效分析
        6.1.1 以先进的美术课程教学理论为支撑
        6.1.2 有效拓展初中创新性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
        6.1.3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初中美术创新性课程教学
        6.1.4 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
    6.2 创新性教学的运用对美术课程带来的积极影响
    6.3 存在的不足
结语
附录
    附录1 关于创新性教学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问卷
    附录2 关于创新性教学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问卷
    附录3 关于创新性教学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涛声与歌声中的历史 ——集美师专音乐教师口述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2.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实地考察法
        1.4.3 口述史研究法
    1.5 相关概念定义
        1.5.1 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
        1.5.2 口述音乐史
        1.5.3 高校档案与校史档案
    1.6 口述史研究综述
    1.7 高校音乐教育史研究综述
    1.8 音乐教育口述史研究综述
        1.8.1 音乐教育口述史研究概况
        1.8.2 音乐教育口述史研究困境
第2章 集美师专音乐教育的办学历史
    2.1 陈嘉庚创办集美师专的缘起
    2.2 集美师专初创时期
    2.3 集美师专中断时期
    2.4 集美师专恢复时期
        2.4.1 集美师专音乐班(1972-1979)
        2.4.2 集美师专音乐科(1980-1993)
    2.5 集美师专发展时期
        2.5.1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1994-1998)
        2.5.2 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1999-2009)
        2.5.3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2009-至今)
第3章 集美师专音乐教师的口述
    3.1 集美师专复办的领头人—吴石渊老师的口述
        3.1.1 艰难前行的复办之路—厦门师范学校时期
        3.1.2 湍流谱新曲—集美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3.2 桃李初识至知非—俞建芬老师的口述
        3.2.1 梧桐之茂争相栖—老师比学校更重要
        3.2.2 赤子初心不改—传承嘉庚教育精神
        3.2.3 艺术实践更上层楼
        3.2.4 中师班学生们的“保姆”
    3.3 声乐教育事业的追梦人—王瑛老师的口述
        3.3.1 闽海之滨—实现梦想的地方
        3.3.2 桃李芬芳—生命谱写的音乐人生
        3.3.3 严谨治学—锤炼师专学子
    3.4 我与师专共成长—康长河老师的口述
        3.4.1 歌坛伉俪—集美师专的名片
        3.4.2 高歌奔海洋—阔步向前的集美师专音乐系
        3.4.3 招生规模扩大—教学改革
    3.5 音乐学院首任院长—臧艺兵老师的口述
        3.5.1 不远千里—嘉庚精神的召唤
        3.5.2 学科建设加强—打好科研翻身战
        3.5.3 教学改革育英才—艺术实践出佳绩
第4章 对集美师专音乐教师口述研究的思考
    4.1 影响集美师专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
        4.1.1 社会经济因素对集美师专音乐教育的影响
        4.1.2 历史变迁因素对集美师专音乐教育的影响
        4.1.3 音乐教育观念变化对集美师专音乐教育的影响
    4.2 对集美师专科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一、学前教育
        二、九年义务教育
        三、普通高中教育
        四、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严格依法治教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师专学生美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研究——以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张贺. 辽宁高职学报, 2022(01)
  • [2]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D]. 冯迪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研究[D]. 孙晓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D]. 彭慧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中的废旧材料在课堂的应用研究[D]. 贺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创新性教学理念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潘莹莹.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涛声与歌声中的历史 ——集美师专音乐教师口述史[D]. 许立昀. 集美大学, 2019(09)
  • [10]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师范生艺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