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三系不育系红爱A与恢复系绵会2009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籼三系不育系红爱A与恢复系绵会2009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一、籼型三系不育系红矮A和恢复系绵恢2009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兵[1](2021)在《全基因背景分子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丰39S的病虫抗性》文中提出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是我国乃至世界稻区最重要的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危害。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我国南方稻区籼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世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抗性表现往往直接影响其所配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的抗性水平。利用已有主效抗病虫基因的聚合进行水稻病虫害抗性的遗传改良是最经济有效而绿色友好的病虫害防控方式。丰39S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不育性稳定、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米质优等诸多特点,所配组合已经大面积推广,但不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及褐飞虱。本研究利用以回交育种为主线的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技术,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2、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7和Xa23、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精准地渗入到“丰39S”遗传背景中,首先创建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单基因导入系,再通过基因聚合培育多抗的光温敏核不育系,获得了一系列以丰39S为遗传背景的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和抗褐飞虱的新不育系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尽快改良丰39S对稻瘟病的抗性,首先利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供体亲本华1201S中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2快速地导入到丰39S的遗传背景中,创建出2个携带纯合Pi2基因的新株系DB16206-34和DB16206-38。用57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的人工接种鉴定表明,DB16206-34和DB16206-38的苗瘟抗谱为94.70%,而受体亲本丰39S的苗瘟抗谱为18.30%;在湖北恩施和宜昌的稻瘟病病区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新株系及所配的部分杂交组合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达到中抗以上,较丰39S及所配杂交组合的抗性明显提高。DB16206-34和DB16206-38的育性转换特性、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所配组合的产量均与丰39S相似。其中DB16206-34被命名为“华634S”,作为抗稻瘟病不育系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所配组合“华634S/9311”和“华634S/丰香恢1号”作为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组合参加了湖北省和国家水稻区域试验。2、以携带Pi2基因的DB16206-172(DB16206-34的姐妹系)、携带Xa7基因的华1228S、携带Xa23基因的华1015S、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的华1165S为供体,与丰39S杂交、回交和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创建了Pi2基因位点插入片段567.0 kb、与丰39S遗传背景相似度99.85%的单基因导入系DBQ18071-414-3-3。用同样方法创建的Xa7、Xa23、Bph14、Bph15单基因导入系分别是DB17174-111-2、DB17207-217-244-8、DBQ18077-3-2-1和DBQ18080-61-407-1,插入片段长度688.4kb-1574.9 kb,与丰39S的遗传背景相似度99.82%-99.60%。抗性鉴定结果表明,DBQ18071-414-3-3(Pi2)抗稻瘟病,DB17174-111-2(Xa7)和DB17207-217-244-8(Xa23)抗白叶枯病,DBQ18077-3-2-1(Bph14)和DBQ18080-61-407-1(Bph15)中抗褐飞虱。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育性转换特性均与丰39S相似。因此,可以将建立的单基因系用于后面的多基因聚合系的创建。3、通过将单基因导入系的相互杂交和对目标基因的前景选择,创建了携带Pi2+Xa7+Bph14+Bph15基因的多基因聚合系2个,编号是DB18128-19-164-2和DB18128-19-361-1,4个抗性基因的插入片段累加长度为3689 kb,与丰39S的遗传背景相似度为99.05%;携带Pi2+Xa23+Bph14+Bph15基因的多基因聚合系2个,编号是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4个抗性基因的插入片段累加长度为3974 kb,与丰39S的遗传背景相似度为98.98%。将创建的多基因系用于后面的性状鉴定和组合测配。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鉴定结果表明,DB18128-19-164-2、DB18128-19-361-1、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的苗瘟抗谱是94.12%-97.06%,受体亲本丰39S的苗瘟抗谱是35.29%。在湖北宜昌市远安县望家村稻瘟病区自然诱发鉴定表明,4个多基因聚合系的叶瘟是0级-2级、穗瘟发病率是0%-6%,丰39S的叶瘟是7级、穗瘟发病率是76%。以黄华占为父本与4个多基因聚合系配组的组合,叶瘟是0级-3级、穗瘟发病率是4%-9%,对照组合“丰39S/黄华占”的叶瘟是5级、穗瘟发病率是51%。在湖北恩施州两河村稻瘟病区自然诱发鉴定表明,4个多基因聚合系的叶瘟都是2级,穗瘟发病率是9%-15%,丰39S的叶瘟是8级,穗瘟发病率是100%。5、华中农业大学病圃人工接种PXO61、PXO99、ZHE173、GD1358、Fu J、YN24和He N11等7个白叶枯病菌株的鉴定表明,携带Pi2+Xa23+Bph14+Bph15基因的2个聚合系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以及它们与黄华占、五山丝苗配制的组合都高抗7个菌株。携带Pi2+Xa7+Bph14+Bph15基因的2个聚合系DB18128-19-164-2和DB18128-19-361-1抗PXO61、ZHE173、GD1358、Fu J和He N11等5个菌株,不抗其他2个菌株,它们所配的组合抗PXO61、ZHE173、Fu J和He N11等4个菌株,不抗其他3个菌株。而丰39S感6个菌株、中抗1个菌株He N11,丰39S与黄华占、五山丝苗配制的组合对7个菌株均表现感病。6、苗期褐飞虱鉴定结果表明,导入系DBQ18077-3-2-1(Bph14)表现为中抗褐飞虱,导入系DBQ18080-61-407-1(Bph15)和4个聚合株系DB18128-19-164-2、DB18128-19-361-1、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对褐飞虱表现为抗级。4个多基因聚合系与同时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的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是抗褐飞虱的,但是与不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的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为中抗褐飞虱。成株期褐飞虱鉴定结果表明,2个单基因导入系DBQ18077-3-2-1和DBQ18080-61-407-1、4个多基因聚合系以及它们所配的组合都是抗褐飞虱的。7、人工气候箱和武汉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的育性转换特性鉴定表明,单基因导入系和多基因聚合系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都是日平均温度22℃-23℃,稳定不育期81 d-86 d,与丰39S的育性转换特性完全一致。8、海南可育期的生育特性、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鉴定表明,创建的导入系的平均播始历期99 d-101 d、单株粒重20.9 g-24.8 g、株高82 cm-88 cm、单株有效穗数9个-10个、平均穗长19 cm-20 cm、每穗总粒数138粒-162粒、结实率60%-73%、千粒重25 g-26 g、整精米率66%-69%、垩白粒率0.0%-0.5%、长宽比2.7-2.9、直链淀粉含量12%-13%、胶稠度89 mm-91 mm,经方差分析比较,各项指标与受体亲本丰39S都没有显着差异。在武汉不育期的生育特性观察表明,导入系的平均播始历期84 d-86 d、主茎叶片数14.0片-14.4片,株高85 cm-87 cm、单株有效穗数8个-9个、平均穗长24 cm-25 cm、每穗总颖花数175朵-192朵,柱头外露率24%-39%,也经方差分析比较,各项指标与受体亲本丰39S都没有显着差异。9、以4个多基因聚合株系DB18128-19-164-2、DB18128-19-361-1、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及丰39S为母本、4个两系恢复系五山丝苗、HB17004-7-88、黄华占和HB17010-180-171-1为父本配制了杂交组合,分别在海南和武汉育种试验站进行了3次重复的比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海南的小区平均单株产量33 g-39 g,在武汉的小区平均单株产量49 g-51 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多基因聚合系所配组合的产量与丰39S所配组合的产量没有显着差异。导入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与受体亲本丰39S没有差异。综上,通过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育种策略,已经将Pi2、Xa7、Xa23、Bph14和Bph15等不同抗性类型的基因精准地导入到丰39S遗传背景中。培育出来的多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与丰39S高度相似,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明显提高,育性转换特性、生育特性、开花习性、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产量配合力都与受体亲本丰39S没有显着差异。实现了本研究提出的研究目标,创建的多基因导入系可以替代丰39S用于培育“三抗”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本研究是第一个利用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技术、精准地进行多基因渗入、定向改良多个性状的育种案例。

潘清洁[2](2020)在《5个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新育成的5个不育系(118A、128A、134A、141A和914A)与10个南方水稻代表性的恢复系(SR498、黔恢785、CR727、QR1385、G981、R457、绵恢725、明恢86、蜀恢527和华占)为亲本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50个组合,主要分析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并进行其利用价值评价,以期为5个不育系杂交组合选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着水平,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均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这8个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而穗长、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千粒重这4个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基因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2)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受不育系的影响较大,株高、穗长和千粒重受恢复系影响比较大;3)主要农艺性状狭义遗传力从大到小排序为:株高、千粒重、穗总粒数、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单株产量。2.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垩白度、长宽比、粒长和延伸性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垩白粒率、粒宽、胶稠度和碱消值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和基因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而吸水性的遗传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的控制。除了吸水性外,其余性状的遗传均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2)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粒长、粒宽、胶稠度、碱消值和延伸性等10个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而精米率和透明度受不育系的影响较大;3)主要品质性状狭义遗传率从大到小排序为:粒宽、碱消值、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精米率、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透明度、延伸性、吸水性和膨胀性。3.亲本利用价值的评价:通过对8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综合分析表明;5个新选不育系中118A、914A和134A对杂交新组合的选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通过对14个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综合分析表明;118A、914A和128A的多数品质性状配合力较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肖长春[3](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潘清洁,赵福胜,罗洪发,张治海,杨旭东,查仁明[4](2020)在《5个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新不育系配合力及遗传参数,为其优势组合选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5个新选三系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50个杂交组合,分析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株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下同),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等3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水平,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118A的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134A的穗长和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141A的每穗总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不同不育系对其配制的F1代性状表型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的组合是118A×SR498、141A×蜀恢527和134A×华占,均在0.0060以上。不育系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等4个性状的基因型方差明显高于恢复系,其对F1代的该性状表现起主要作用。【结论】118A、134A和914A是较理想的不育系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18A×SR498、141A×蜀恢527和134A×华占为苗头组合,可参加预试。

李双[5](2019)在《水稻恢复系雅占的遗传基础及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雅占是由华占和湛恢15杂交后经多代自交育成的恢复系,其所配组合在产量、米质、稻瘟病抗性上表现较好,可作为当前的优良亲本之一。为解析其遗传基础,以雅占、华占、湛恢15为材料,通过考察农艺性状,结合SSR引物筛选和二代重测序分析,研究恢复系雅占的遗传组成。同时,为更好的综合评价恢复系雅占的利用价值,选用7个恢复系为对照,与18个不育系配组,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8×18(NCII)设计配制144个组合,对考察的8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雅占株高显着低于湛恢15,产量与双亲差异不大;在雅占的基因组中,1、3、4、5、10号染色体上的部分片段主要来源于湛恢15,2、6、8、9、11、12号染色体上的部分片段主要来源于华占,1、5、6号染色体上变异最多,在基因组相似性上更偏向于父本华占;雅占具有较双亲更多的SNP及Indel数目,基因多样性有所增加;雅占、华占携带Wxb基因型,湛恢15携带Wxa基因型,雅占、华占的直链淀粉含量极显着低于湛恢15;雅占、华占携带Pita稻瘟病抗性基因,湛恢15携带pita感病基因。2.杂交组合的有效穗数、穗长、株高、千粒重、单株产量的表现主要依赖于母本,总粒数受父本影响更大,实粒数、结实率取决于双亲的表现;昌恢871、昌恢T025、雅占是配制高产杂交稻的良好亲本;荃9311A/雅占、五乡A/雅占、泰丰A/雅占、新泰A/雅占为雅占配组的较优组合;雅占与短生育期的不育系配组配合力表现更突出,昌恢T025更适于和长生育期的不育系配组。雅占遗传基础的分析为阐明雅占的遗传组成,确定其重要农艺性状的主要遗传来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对雅占进行配合力测定,有助于加快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程,而特殊配合力的分析有利于优秀组合的挖掘,并为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雷磊[6](2019)在《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螟虫、褐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及商业价值的主要病虫害,无芒9311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广泛应用于两系和三系杂交稻的恢复系,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但无芒9311不抗稻瘟病、螟虫、褐飞虱及白叶枯病。研究表明,将多个抗病抗虫基因进行聚合选育出多抗的品种是抵御病虫危害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利用实验室前期创建的以无芒9311为背景改良的中间材料华抗3005、华抗3037、华抗3038为亲本,将螟虫抗性基因Cry1C*、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9、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进行聚合,创建5基因聚合多抗的恢复系新材料。同时,利用实验室前期培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华1306S和DB1503-88-7,也通过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创建聚合Cry1C*、Pi2、Bph14、Bph15、Xa23基因的多抗不育系新材料。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为今后培育多抗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了基础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华抗3005/华抗3037//华抗3005/华抗3038”的后代中,选育出携带Cry1C*、Bph14、Bph15、Xa23、Pi9基因稳定恢复系新株系12个,分别编号为TMQ15110-11-280-5-1、TMQ15110-11-39-2、TMQ15110-14-180-1、TMQ15110-14-229-1、TMQ15110-14-230-8、TMQ15110-8-191-14-8、TMQ15110-11-95-8、TMQ15110-11-96-10、TMQ15110-11-113-3、TMQ15110-11-214-9、TMQ15110-14-241-10和TMQ15110-40-49-4。2、全生育期不用化学农药防治螟虫的自然条件下进行螟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对照无芒9311受到不同程度的螟虫危害时,12个新株系均未受到螟虫危害。人工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表明,12个新株系对褐飞虱表现为高抗或抗;人工接种白叶枯病抗性鉴定表明,12个新株系对菌株GD1358和ZHE173均表现为抗或高抗。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做稻瘟病抗性鉴定。3、对育成株系所配的部分杂交组合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只要亲本之一携带Cry1C*基因,杂种F1代表现抗螟虫,Cry1C*基因对螟虫的抗性是完全显性的;只有父母本都携带Bph14、Bph15基因时,杂种F1代才能表现抗褐飞虱,Bph14、Bph15基因是非显性的;只要亲本之一携带Xa23基因,杂种F1代就表现抗白叶枯病,虽然Xa23基因杂合的F1代的病斑比Xa23基因纯合的亲本略长一些,但基本上是完全显性的。4、比产试验结果表明,选育的多抗恢复系新株系的产量比无芒9311均略有增产,个别株系增产显着,生育期比无芒9311缩短1-4天;但是多数株系的稻米品质比无芒9311差一些。配合力分析表明,多抗恢复系新株系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与无芒9311相当。5、在‘DB1503-88-7/华1306S’的后代中,选出了携带Cry1C*和Pi2基因的不育系单株1个,携带Cry1C*、Pi2、Bph14、Bph15基因的不育系单株1个,携带Cry1C*、Pi2、Bph14、Bph15、Xa23基因的不育系单株2个。

蒋钰东,况浩池,罗俊涛,何兴材,杨扬,付均,郑军,陈光珍,曾正明[7](2018)在《三系杂交稻优质不育系德66A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选用3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采用3×6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18个组合,对新育成三系杂交稻不育系德66A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德66A在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单株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明显好于赣香1A和泸香618A;所测组合中,杂交组合德66A/成恢727在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性状上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均最大。18个杂交组合F1主要经济性状竞争优势大小受不育系的影响要大于恢复系。各性状狭义遗传力表现为单株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每穗实粒数。

龚桥[8](2018)在《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优质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对川华A的高产制种技术进行总结,利用区试资料总结其所配组合川华优32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一、川华A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川华A的亲本分别是中浙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ZZB-28-1和优质保持系中间材料丝苗2-7,野败型胞质。主要特征特性研究表明,川华A的播始历期和叶龄与川106A相当;分蘖力较强,细长粒形,谷粒长宽比3.5,千粒重约23g。败育彻底,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花时早而集中,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保持系的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米二级。二、用川华A等亲本进行的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为:1、一般配合力(GCA)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等9个性状的差异主要受遗传控制。川华A的产量GCA效应值为-3.15;日产量GCA川华A仅次于冈46A;川华A的生育期、有效穗等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均存在显着差异,可以配组出不同类型的杂交稻新组合;川华A的日产量GCA比较突出。2、特殊配合力(SCA)方面,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的SCA效应值的差异都明显。川华A所配组合的单株产量、日产量、生育期、着粒密度、穗平着粒数和结实率等6个性状的SCA均列首位,组合川华A/蜀恢527、川华A/成恢3203的日产量SCA效应值居所有组合的前两位。表明川华A的多数性状SCA比较突出。3、在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F1基因型方差中,GCA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50%以上,表明这些性状的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的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生育期等6个性状都是母本的GCA方差所作的贡献大,这些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但是日产量、单株产量和有效穗这3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双亲的互作效应对杂种一代的日产量、单株产量和有效穗的非加性遗传作用更强。三、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面,单株产量与日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有效穗、着粒数和着粒密度正相关;日产量与有效穗、单株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四、川华A的配套制种技术方面,制种调差应为父本与不育系同期或比不育系早1-2天;“九二〇”每公顷用量控制在180g-225g(比常规减少15%左右);适时提早收割,避免高温暴晒。在大面积制种试验田中实收测产,平均产量212kg/667㎡。五、所配组合川华优320在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产量8.535t/hm2,比对照增产6.08%;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629t/hm2,比对照增产6.5%;区试鉴定为国标二级优质米;表现出熟期较早、优质抗病、丰产稳产等特征。于2018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石时来[9](2018)在《籼型不育系007A的选育及特征特性与配合力分析》文中认为杂交水稻新品种育种的关键是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为选育适合生产的优良籼型三系不育系,本研究用大穗型保持系南大特B与中9B杂交、自交获得的F6经60Co诱变后,选育优良诱变株系与对照荣丰A测交经8年15代成对回交转育得到优良的三系不育系007A。针对其生育特性、异交性能、米质和配合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学特性:007A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平均株高为72.68 cm,比对照荣丰A高10cm左右;叶鞘、稃尖和柱头均为紫色;剑叶长为28.83cm,剑叶宽为1.92cm,分蘖能力较强,单株有效穗为1315个,较对照荣丰A多2-3个;007A穗长19.95cm,每穗总粒数在271粒左右;007A播始历期为75天,比对照荣丰A长78天;千粒重为22.8g。(2)不育性:经多年多代显微镜检查,007A花粉败育率达99.9%,以典败为主,少有染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07A包颈粒率7%左右,低于对照荣丰A;007A的开花时段比较集中,单穗开花历期较长,为7天左右;007A柱头外露率为83.7%,较对照荣丰A高9.7%,其中双边外露率为44.9%,单边外露率38.8%;007A异交性能较好,异交结实率为63.6%,较对照荣丰A高3.7%;007A的开花习性好,柱头活力强。(3)米质:007A糙米率为75.13%,比对照荣丰A(77.9%)低2.8%左右;精米率为64.43%,比对照荣丰A低5%左右;整精米率为42.69%,比对照荣丰A低24%左右;粒长为7.55mm,较对照荣丰A小1.17mm左右;长宽比为2.84,较对照荣丰A小;垩白粒率为32.3%,较对照荣丰A高14%左右;碱消值为2.08,与对照荣丰A相差较小;胶稠度为40.1mm,与对照荣丰A相近;直链淀粉含量为13.87%,较对照荣丰A小。(4)配合力:用007A和对照荣丰A分别与6个籼稻恢复系杂交,分析了两个不育系所配组合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配合力。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方面,007A的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每穗总粒、结实率、单株产量等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为正值;生育期、有效穗、千粒重等3个性状GCA效应值均为负。说明以007A所配的组合虽然有效穗少、千粒重较小,但生育期短、结实率高、产量潜力巨大。米质方面,007A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胶稠度GCA效应值为正,其糙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GCA效应值为负。综合以上007A组合各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可以看出,虽然007A组合的糙米率较低、碱消值稍小、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但精米率高、整精米率高、垩白小、胶稠度较好,优于对照不育系荣丰A所配组合。(5)农艺及米质性状相关分析:农艺性状方面,株高与生育期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穗长、每穗实粒、每穗总粒、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因此,在不育系选育过程中,应该综合协调其它农艺性状与株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选育综合性状优良不育系的目的。米质性状方面,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对于降低垩白粒率有一定的作用。

毛海军[10](2017)在《优质恢复系泰766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状配合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766是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选育的优质恢复系,目前以泰766配成的多个杂交稻新组合,星优766、群优766、韶优766和龙优766相继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泰766的特征特性和配合力情况,本研究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4个恢复系恢638、恢665、广恢122、泰701为对照,选用吉田A、Y华农A、群A、建A、星A、龙A共6个三系不育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NCⅡ)进行配组,对泰766及其所配杂交组合的特性和配合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泰766主要特征特性:泰766属感温籼型优质三系恢复系,株高114.5cm,茎态集散适中,茎杆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剑叶直立,剑叶长31.2cm,宽1.7cm,叶色中等浓绿,叶鞘、叶耳、叶缘、叶舌无色;穗长25.3cm,穗均着粒数171粒,结实率92.4%,千粒重22.3g;春季播种,播始历期96-103d,主茎叶片数平均为15.0-15.6叶;夏季播种,播始历期80-82d,主茎叶片数为14.8-15.2叶;开花习性好,花时较为集中,盛花时花粉量大;稻米品质优,品质性状的多项指标都达到国优1级米标准;中抗稻瘟病。2.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相比于对照恢复系,泰766在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等多个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但由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表现为负效应,所以泰766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表现一般;如用分蘖率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的不育系组配,较为容易得到理想产量的组合。3.稻米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相对其它4个对照的恢复系,泰766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长宽比、胶稠度和直链淀粉量等8个稻米品质性状上都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多个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都排在供试恢复系的第1位;综合各稻米品质性状来看,一般配合力的整体表现,泰766明显优于广恢122、恢665等多个对照恢复系,是选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可用亲本。

二、籼型三系不育系红矮A和恢复系绵恢2009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型三系不育系红矮A和恢复系绵恢2009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基因背景分子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丰39S的病虫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发现与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1.2.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2.3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
        1.2.3.1 水稻光敏不育基因克隆与调控机理
        1.2.3.2 水稻温敏不育基因的克隆与调控机理
        1.2.4 其他类型的光温敏不育基因的分子机制
    1.3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1.3.1 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别体系的建立
        1.3.2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1.4.1 白叶枯病发生的基本概况
        1.4.2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水稻褐飞虱的研究进展
        1.5.1 褐飞虱的生物型研究
        1.5.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
        1.5.2.1 褐飞虱抗性资源概况与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1.5.2.2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1.6 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进展
        1.6.1 同类抗性基因的聚合育种研究
        1.6.2 不同类抗性基因的聚合育种研究
    1.7 全基因组选择策略及其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7.1 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策略
        1.7.2 全基因组背景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分子标记选择改良丰39S的稻瘟病抗性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水稻材料
        2.2.2 回交和分子标记选择的技术路线
        2.2.3 用于目标基因和背景选择的分子标记
        2.2.4 DNA提取、PCR扩增和检测
        2.2.5 稻瘟病抗性鉴定
        2.2.6 人工气候箱育性转换特性鉴定
        2.2.7 武汉自然条件下的花粉育性动态观察
        2.2.8 生育特性观察、主要农艺性状考察和稻米品质分析
        2.2.9 开花习性观察
        2.2.10 组合测配及杂交组合的优势鉴定
        2.2.11 数据分析与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受体亲本丰39S与供体亲本华1201S的遗传背景多态性分析
        2.3.2 抗稻瘟病新不育系株系的选育过程
        2.3.3 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2.3.3.1 新不育系株系的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结果
        2.3.3.2 新不育系株系所配杂交组合的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结果
        2.3.3.3 新不育系株系和所配杂交组合的稻瘟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
        2.3.4 新不育系株系的育性转换特性鉴定结果
        2.3.4.1 人工气候箱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2.3.4.2 武汉田间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2.3.5 新不育系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
        2.3.6 新不育系株系所配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6.1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海南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6.2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湖北5 个试验点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7 新不育系株系所配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表现
        2.3.7.1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海南的稻米品质表现
        2.3.7.2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湖北5 个试验点的综合稻米品质表现
    2.4 讨论
        2.4.1 背景选择能显着提高回交育种的选择效率
        2.4.2 育种芯片能有效用于背景分析和指导定向改良
        2.4.3 新不育系及其所配组合的应用前景探讨
第三章 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改良丰39S的稻瘟病、白叶枯病及褐飞虱抗性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水稻材料
        3.2.2 供试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
        3.2.3 供试的褐飞虱来源
        3.2.4 目标基因的正向及负向选择标记的筛选
        3.2.5 用于遗传背景选择的SNP育种芯片
        3.2.6 单基因系创建和基因聚合的技术路线
        3.2.7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3.2.8 褐飞虱抗性鉴定
        3.2.8.1 苗期抗性鉴定
        3.2.8.2 成株期抗性鉴定
        3.2.9 一般配合力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抗性基因的正向选择和负向选择标记的筛选
        3.3.2 用于单基因系创建的背景选择的SSR标记筛选
        3.3.3 基于SNP育种芯片的亲本间多态性分析
        3.3.4 Pi2 单基因导入系的创建
        3.3.5 Xa7 单基因导入系的创建
        3.3.6 Xa23、Bph14和Bph15 单基因导入系的创建
        3.3.7 多基因聚合系的创建
        3.3.8 基于重测序的遗传背景分析
        3.3.9 创建的导入系及其所配组合抗性鉴定结果
        3.3.9.1 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3.3.9.2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3.3.9.3 褐飞虱抗性结果
        3.3.10 创建的导入系的育性转换特性鉴定结果
        3.3.11 创建的导入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3.12 创建的导入系的稻米品质分析结果
        3.3.13 多基因聚合系所配杂交组合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
    3.4 讨论
        3.4.1 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技术是实现精准育种的有效方法
        3.4.2 基于SNP育种芯片的背景检测能实现目标基因的高效导入
        3.4.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改良策略的若干探讨
        3.4.4 导入的抗性基因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4.5 多基因聚合株系的应用前景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工气候箱育性鉴定的光温参数设置条件
    附录2 2017-2020 年稻瘟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
    附录3 Xa23、Bph14和Bph15 单基因导入系的具体创建过程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5个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水稻优异种质的统计
    1.3 水稻不育系的选育历程
        1.3.1 水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
        1.3.2 水稻两系不育系的选育
    1.4 水稻配合力研究
        1.4.1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1.4.2 水稻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1.5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1.6 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1.6.1 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研究
        1.6.2 水稻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
        1.6.3 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
    1.7 国家优质籼稻评价指标
    1.8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方法
        2.2.2 农艺性状考查
        2.2.3 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3.1 配合力
        2.3.2 遗传力
        2.3.3 贡献率
        2.3.4 变异系数
        2.3.5 竞争优势
        2.3.6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3.1.1 50个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变异性分析
        3.1.2 主要农艺性状竞争优势分析
        3.1.3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1.4 亲本主要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3.1.5 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1.6 群体基因型方差和遗传参数估算
        3.1.7 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 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3.2.1 50个杂交组合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及变异性分析
        3.2.2 主要品质性状竞争优势分析
        3.2.3 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2.4 亲本主要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3.2.5 杂交组合主要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3.2.6 群体基因型方差和遗传参数估算
        3.2.7 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
        4.1.2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关系
        4.1.3 不育系和恢复系对组合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4.1.4 亲本利用价值的评价
    4.2 结论
        4.2.1 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4.2.2 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力分析
        4.2.3 亲本利用价值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1.6.1 多酚
        1.6.2 类黄酮
        1.6.3 原花青素
        1.6.4 花色苷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2.1 水稻辐射育种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2.2.1 中亲优势
        2.2.2 竞争优势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5个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试验
        1.2.2 性状考察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
    2.2 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
    2.3 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
    2.4 亲本方差贡献率及遗传率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水稻恢复系雅占的遗传基础及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骨干亲本的研究现状
        1.1 骨干亲本概述
        1.2 骨干亲本研究进展
        1.3 恢复系雅占的概况
    2 DNA分子标记概述
        2.1 DNA分子标记类型
        2.2 DNA分子标记应用
    3 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3.1 基因组测序概况
        3.2 全基因组重测序
    4 产量、品质、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4.1 产量相关性状研究概况
        4.2 品质相关性状研究现状
        4.3 稻瘟病抗性相关研究
    5 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5.1 杂种优势概述
        5.2 杂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稻恢复系雅占的遗传基础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1.2 光合指标测定
        1.3 产量相关性状测定
        1.4 米质指标测定
        1.5 SSR引物筛选
        1.6 二代重测序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合特性比较
        2.2 产量相关指标分析
        2.3 米质相关指标比较
        2.4 SSR引物多态鉴定
        2.5 SNP及Indel差异分析
        2.6 差异基因分析
    3 本章讨论
        3.1 遗传变异位点
        3.2 遗传构成分析
第三章 水稻恢复系雅占的配合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农艺性状考察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3 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比较
        2.4 杂交组合遗传参数分析
    3 本章讨论
        3.1 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
        3.2 亲本利用价值评价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恢复系雅占的遗传基础分析
    2 配合力测定及遗传参数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6)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抗螟虫研究进展
        1.1.1 水稻转Bt基因的研究
        1.1.2 转Bt基因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1.2 水稻抗褐飞虱研究进展
        1.2.1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2.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水稻抗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1.3.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3.2 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在育种中的应用
    1.4 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
        1.4.1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5 水稻分子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2.1 多抗恢复系材料创建的技术路线
        2.2.2 多抗不育系材料创建的技术路线
    2.3 DNA提取、PCR扩增及标记引物
        2.3.1 DNA提取
        2.3.2 PCR扩增及标记引物
    2.4 螟虫的抗性鉴定方法
    2.5 褐飞虱抗性鉴定方法
    2.6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2.7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考查方法
    2.8 稻米品质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多抗恢复系新材料的创建
    3.2 多抗恢复系株系的抗性表现
        3.2.1 育成株系及杂交组合田间螟虫受害性调查
        3.2.2 褐飞虱抗性表现
        3.2.3 白叶枯病抗性表现
    3.3 多抗恢复系株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的表现
        3.3.1 多抗恢复系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3.2 多抗恢复系的稻米品质表现
    3.4 以多抗恢复系株系为父本所测配组合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5 以多抗恢复系株系为父本所测配组合的稻米品质表现
    3.6 多抗恢复系‘华抗2308’制种组合的比产试验结果
    3.7 配合力分析
    3.8 多抗不育系新材料的创建
4 总结与讨论
    4.1 通过分子标记选择可以聚合多个抗性基因、创建多抗的育种材料
    4.2 Bph14和Bph15 基因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非显性
    4.3 Xa7和Xa23 基因对白叶枯病抗性有聚合效应
    4.4 Cry1C*基因对螟虫具有高抗性并表现完全显性
    4.5 优良株系和组合的评价
        4.5.1 株系华抗2308 的综合性状表现
        4.5.2 株系华抗9610 的综合性状表现
        4.5.3 组合华两优2108 的综合性状表现
参考文献
致谢

(7)三系杂交稻优质不育系德66A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配合力效应分析
        2.2.1 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2 组合间特殊配合力 (SCA) 效益分析
    2.3 遗传效应分析与遗传力估算
3 小结与讨论

(8)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我国水稻育种概况
        1.1 水稻育种历程
        1.2 新形势下对水稻品种的要求
    2 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
        2.1 三系不育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1.1 野败型不育系
        2.1.2 冈型不育系
        2.1.3 D型不育系
        2.1.4 印尼型不育系
        2.1.5 红莲型不育系
        2.1.6 K型不育系
        2.1.7 88型不育系
        2.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 三系杂交水稻配合力的研究概况
        3.1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
        3.2 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3.3 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4 杂交稻的稻米品质研究进展
        4.1 影响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因素
        4.2 优质稻米的需求现状
        4.3 杂交水稻品质改良的目标及途径
        4.4 稻米品质与种植环境的研究
    5 水稻抽穗期的遗传研究进展
        5.1 影响水稻抽穗期的因素
        5.1.1 环境因素
        5.1.2 遗传因素
        5.2 水稻日产量与抽穗期的关系
    6 研究意义与开题设想
第二章 野败型优质不育系川华 A 的选育及分析
    1 川华A的选育过程
        1.1 育种思路及方法
        1.2 亲本材料的来源
        1.3 选育过程
    2 川华 A 的特征特性比较分析
        2.1 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
        2.2 分析内容及方法
        2.2.1 株叶型及穗部特征特性调查
        2.2.2 育性鉴定及套袋自交结实率观察
        2.2.3 生育期和主茎叶龄调查
        2.2.4 抽穗动态和开花习性调查
        2.2.5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状态考察
        2.2.6 柱头生活力测定
        2.2.7 川华A的稻米品质分析
        2.2.8 川华A所配组合抽穗期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川华A的主要特征特性
        3.1.1 形态特征特性
        3.1.2 育性鉴定
        3.1.3 抽穗动态与花时习性调查
        3.1.4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率
        3.1.5 柱头生活力测定
        3.1.6 稻米品质分析
        3.2 生育期特性
        3.2.1 川华A生育期特性
        3.2.2 所配组合抽穗期比较
第三章 川华A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1 川华 A 的配合力分析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性状调查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2.2 川华A不育系配合力分析
        2.2.1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
        2.2.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3 特殊配合力分析
        2.2.4 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参数估算
        2.2.5 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川华A的应用研究
    1 川华优320 高效制种技术体系
        1.1 亲本特征特性
        1.2 制种技术体系
        1.2.1 制种田选择及隔离要求
        1.2.2 适当缩小父母本播差期
        1.2.3 培育壮秧,合理密植
        1.2.4 田间管理
        1.2.5 花期预测与调节
        1.2.6 适量喷施赤霉素
        1.2.7 赶粉、去杂、收贮
    2 川华优 320 区试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1 产量结果比较分析
        2.2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3 稻米品质结果
        2.4 稻瘟病抗性结果
        2.5 生产试验结果
        2.6 川华优 320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讨论
    1 川华A的选育方法及思路
    2 川华A的配组
    3 三系不育系选育的方向
附表1 各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等的表现
附表2 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SCA)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9)籼型不育系007A的选育及特征特性与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名词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1.1 国外不育系早期选育概况
        1.1.2 中国不育系早期选育概况
        1.1.3 籼型水稻不同细胞质不育系选育进展
        1.1.3.1 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创新
        1.1.3.2 不育系新胞质源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1.1.3.3 不育系的育种目标进一步获得了提高
    1.2 水稻雄性不育系的主要细胞质源
        1.2.1 野败型细胞质型
        1.2.2 矮败型不育系
        1.2.3 冈型不育系
        1.2.4 D型不育系
        1.2.5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
        1.2.6 红莲型不育系
        1.2.7 K-型不育系
        1.2.8 包台型不育系
        1.2.9 滇型不育系
    1.3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
    1.4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性状选育标准
    1.5 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选育的主要成就
        1.5.1 米质性状不断得以改善
        1.5.2 柱头外露率显着提高
        1.5.3 抗病性大幅度改善
        1.5.4 配合力好的品种日渐增多
    1.6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2 应采取的措施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药品
    2.2 材料种植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不育系和杂交组合农艺性状调查
        2.3.1.1 株高及有效穗测定方法
        2.3.1.2 田间取样及室内考种
        2.3.1.3 小区产量测定
        2.3.2 007A的育性检测
        2.3.3 开花习性的观察
        2.3.4 颖花张颖角度的测定
        2.3.5 柱头外露情况的调查
        2.3.6 柱头活力观察
        2.3.7 不育系包颈情况
        2.3.8 异交结实率
    2.4 不育系007A稻米品质的测定
        2.4.1 不育系007A及其组合品质的测定
        2.4.2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选育过程
    3.2 007A的特性分析
        3.2.1 植物学特征
        3.2.2 不育性表现
        3.2.3 异交特性
        3.2.3.1 柱头外露特性
        3.2.3.2 包颈特性
        3.2.3.3 开花习性
        3.2.3.4 颖花开花历期调查
        3.2.3.5 柱头活力
        3.2.3.6 异交结实率
        3.2.4 米质
    3.3 007A的配合力研究与配组应用
        3.3.1 007A配组农艺性状配合力及相关分析
        3.3.1.1 007A所配组合的9个主要性状表现
        3.3.1.2 007A农艺性状方差分析与配合力方差分析
        3.3.1.3 007A的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
        3.3.1.4 007A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3.3.1.5 007A所配组合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3.2 007A杂交组合的米质配合力及相关分析
        3.3.2.1 007A杂交组合的米质分析
        3.3.2.2 007A米质性状及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3 007A的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
        3.3.2.4 007A所配组合的米质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
        3.3.2.5 007A及其组合米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2.6 007A与荣丰A所配组合的米质性状评分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4.1 讨论
        4.1.1 水稻不育系选育方向
        4.1.2 007A特征特性
        4.1.3 亲本配合力效应分析及其评价
        4.1.4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
    4.2 本研究总结、创新点及不足
        4.2.1 研究总结
        4.2.2 研究创新与不足
        4.2.2.1 研究创新点
        4.2.2.2 研究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优质恢复系泰766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状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
        1.1.1 恢复系的选育标准
        1.1.2 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1.1.3 水稻恢复系选育进展
    1.2 配合力及遗传力
        1.2.1 配合力和遗传力的概念
        1.2.2 配合力与亲本自身性状表型值的关系
        1.2.3 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意义
        1.2.4 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1.2.5 水稻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性状观察与分析
        2.2.2 配合力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恢复系泰766主要特征特性
        3.1.1 形态学特征
        3.1.2 生育期和主茎叶片数
        3.1.3 开花习性
        3.1.4 稻米品质表现
        3.1.5 抗病性表现
    3.2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2.1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型方差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
        3.2.3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
        3.2.4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的估算
    3.3 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1 稻米品质性状方差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 稻米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3.3 稻米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3.4 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基因型方差贡献率和遗传力估算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恢复系泰766的主要特征特性
    4.2 恢复系泰766组配遗传规律及利用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籼型三系不育系红矮A和恢复系绵恢2009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基因背景分子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丰39S的病虫抗性[D]. 杨大兵.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5个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及评价[D]. 潘清洁. 贵州大学, 2020
  • [3]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5个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J]. 潘清洁,赵福胜,罗洪发,张治海,杨旭东,查仁明. 南方农业学报, 2020(01)
  • [5]水稻恢复系雅占的遗传基础及配合力分析[D]. 李双.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D]. 雷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7]三系杂交稻优质不育系德66A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蒋钰东,况浩池,罗俊涛,何兴材,杨扬,付均,郑军,陈光珍,曾正明. 中国稻米, 2018(06)
  • [8]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D]. 龚桥.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9]籼型不育系007A的选育及特征特性与配合力分析[D]. 石时来.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10]优质恢复系泰766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状配合力研究[D]. 毛海军.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籼三系不育系红爱A与恢复系绵会2009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