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矿地质条件识别

江西铜矿地质条件识别

一、江西铜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蔡恒安,孙孝峰,吴昌雄,刘冬勤,杨伟卫,皮业华,闫芳,朱柳琴,魏克涛[1](2021)在《鄂东南龙角山—付家山钨矿成矿规律再认识与深部找矿突破》文中指出对矿床成矿规律再认识是地质找矿尤其是深部找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龙角山钨铜矿床和付家山钨钼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深化了成矿规律认识,提出"龙角山岩体和付家山岩体为深部相连的同一岩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围岩主接触带,其次为岩体内部裂隙和岩性界面及附近的层间破碎带"的新认识,以此指导深部找矿工作,取得了深部找矿突破,改写了湖北省无大型钨矿床的历史。

王先广,胡正华,陈国华,欧阳永棚,曾祥辉,杨舒钧[2](2020)在《朱溪式“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法在深部矿产勘查的实践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就矿找矿是人类认知运动和社会实践过程相结合的矿产勘查活动。根据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运用内生矿产成矿系列理论与就矿找矿法在朱溪钨铜矿床深部勘查,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探索出的朱溪式"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方法,是遵照成矿规律、经济规律和勘查技术进步的客观规律找到隐伏超大型矿床的创新勘查方法,是一种地质勘查模型+勘查技术的高效、经济适用型勘查方法组合。朱溪式"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法在钦杭成矿带新余市石竹山超大型硅灰石矿、塔前-朱溪矿集区、乐平市众埠街锰铅锌矿等多个矿区应用勘查深部隐伏矿体,成效明显,具有普适性意义。

黄跃[3](2020)在《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滇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康滇基底断隆带与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二个四级构造单元内。是扬子地块西南缘之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小江深断裂东侧滇东北坳陷盆地南部,展布于SN向小江深断裂带、NW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带及NE向弥勒-师宗深断裂带所围成的“三角区”内,毗邻龙门山造山带、南盘江-右江增生弧型冲褶带及哀牢山墨江绿春造山带,因多阶段多期次构造叠加复合强烈、地质环境多变和成矿动力学机制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不仅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富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而且造就了世界罕见的特高品位的大型-超大型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在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具有典型性。本论文通过对前人地质成果资料的归纳、类比,尤其是对近年实施的矿产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所获成果资料的再认识,充分挖掘提取找矿有用信息,并结合典型矿床的现场调查、相关样品的系统分析,阐述了乐马厂矿集区内铅锌银矿成矿规律,建立了成矿与找矿模式,初步圈定了找矿有利靶区,为目前及今后找矿指出了方向。通过在研究区龙头山幅开展1:50000矿产地质专项调查,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典型矿床类比研究,通过重点追索,确定区内铅锌银矿含矿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泥盆系中统曲靖组(D2q),岩性为白云岩建造,其围岩蚀变与典型火德红铅锌矿、茂租铅锌矿相似,具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铅锌银矿床产于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带旁侧含矿地层中。结合区域铅锌矿产出特点,研究区内铅锌矿受地层、岩性、岩相、构造控制,矿产均分布于含矿地层白云岩层间破碎带中,矿体产出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或陡倾。通过对区域及区内铅锌银等矿床成矿规律的总结,认为区内构造经历了多期次叠加改造,铅锌银矿的形成与地层、构造、岩性、岩相关系密切,是多种成矿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内主要矿产为铅锌、银。铅锌银矿产出层位与区域上一致,且与化探异常吻合较好。根据产出位置及特征,可分三个铅锌(银)矿带,即西部谓姑复式背斜区、中部龙头山背斜、乐马厂断裂带、东部火德红一带。根据前期已有成果,结合本次工作取得的成果和认识综合分析,在龙头山幅范围内初步圈出铅锌找矿远景区4个,即谓姑铅锌银铜找矿远景区、乐马厂银铅锌找矿远景区、火德红铅锌煤找矿远景区、乐红铅锌找矿远景区(Ⅵ),划分出铅锌、铜、银找矿靶区2处,均为B级靶区。即蒋家湾铅锌银找矿靶区(B类)、曹家渡-文家坪银铜多金属找矿靶区(B类)。研究区典型矿床(点)找矿潜力分析及成矿预测研究表明,乐马厂铅锌银矿集区深部找矿潜力较大,具备寻找中-大型矿床的基本条件。浅表以寻找构造蚀变破碎岩热液型、陡脉状断裂型为主,深部以寻找中低温热液型、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为主,指明了该区今后的找矿方向和主攻类型。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4](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周祥[5](2019)在《江西省柴桑区铁路坎矿区铜矿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坎矿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拥有铜资源量59.99万吨。该矿区的开采将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铜,并为地区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矿区拟采用露天开采,但其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程度较浅,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仍需进一步评价。本文在总结分析铁路坎矿区区域地质背景、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水工环试验、样品检测等工作手段,对该矿区水文、工程、环境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查明了矿床充水因素,计算了矿坑涌水量;评价了矿体及围岩的稳固性、划分了工程地质岩组;调查分析了矿区环境现状,预测了未来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确定本矿床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均为复杂的矿床。野外调查发现该矿床主要含水层为二叠系~石炭系灰岩溶洞裂隙含水层,为岩溶地下水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充水受控于矿区东部二叠系~石炭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构造破碎带(主要为F1、F20)。另外,大降深疏干排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引发湖区地表塌陷或开裂也可能导致湖水对矿床造成直接充水。矿坑涌水量预测表明露天采坑大气降水汇水量最大值3102m3/d,最小值374m3/d,平均值1623.6m3/d。采用廊道一侧进水截水断面法按-46 m、-130 m及-322 m(终采底界)三个中段计算露天矿坑地下水涌水量,结果分别为17091m3/d、29303m3/d、59033m3/d。断层分析表明矿区主要断裂破碎带为F1、F20,由于断层对岩层的完整性具一定破坏作用,因此认为二者对矿区工程地质影响都相对较大。地质调查表明风化破碎带深度最深可达-250m。工程地质分析表明风化物强度低,结构软弱疏松,遇水时极易崩解,严重影响边坡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深部矿体及围岩稳定性优于浅部,但深部亦存在局部不良工程地质体和局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影响矿体及围岩的稳定性。系统的野外调查,结合数据分析表明露采边坡东部边坡区、南部边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均较差。尤其是东部边坡,由于第四系堆积物结构松散,岩体风化较强,接触带岩石破碎等不良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对边坡易产生圆弧型、折线型滑动破坏。本次研究工作确定了矿区各环境水水质常规化学组分含量仍属自然环境背景状态,基本未受城门山铜矿矿床开采的影响,矿区地面没有放射性异常,实测放射性辐射年有效剂量当量小于1 msv。矿区正常地温深度(地温<31℃)在850m以浅(标高约-820 m),以ZKJ5-6孔地温梯度2.01℃/hm推断,矿区深部开采中,一级热害区(地温31-37℃)深度在850-1133 m内,属于地温梯度正常背景的高温区。依据热害评估程度分级标准,属于中等热害级别,深部开采须采取通风措施与加强井下防护。另外,在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的降落漏斗影响区域内,存在发生局部地面变形、开裂、地面塌陷等,是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区铁路坎矿区西侧与城门山铜矿采坑紧邻,已纳入城门山铜矿三期扩建开采规划,本次研究成果为本矿山开发和采坑深部开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水飞龙[6](2019)在《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蚀变及伴生元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对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在倡导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新形势下伴生元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蚀变带与伴生元素作为出发点,对两个矿区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重点研究了:德兴斑岩铜矿的矿床特征,并将矿床与VMS型矿床的各项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对矿床的蚀变带及蚀变岩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主要伴生元素的相关性,运用XRD粉晶衍射方法对比不同蚀变带的矿物和元素特征;对采自铜厂和富家坞矿区蚀变带上含Re的主要矿石-辉钼矿采样进行物相分析,得出了Re等伴生元素在辉钼矿石中具体的赋存形态,为Re等元素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两个矿区内矿体分布存在差异,但成矿年代及蚀变矿化的类型基本相同。铜厂及富家坞矿区内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富集,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体部分熔融作用程度不高。伴生元素Au、Ag与蚀变强度、Cu矿化强度正相关。铜厂矿区Au含量为Au岩体>Au围岩,富家坞矿区则相反;两矿区Ag含量均为Ag岩体>Ag围岩;Co元素主要与黄铁矿化相关,与Cu元素含量分布稳定;铜厂矿区的Re与Mo元素于围岩一侧含量高于岩体一侧,富家坞矿区内则相反,Re于岩体一侧含量高于围岩一侧,且与Mo相关性高达0.932,主要集中在斑岩体周围的石英-绢云母化带。物相分析显示铼以四种相态赋存于辉钼矿:七氧化二铼、二氧化铼、三氧化铼和二硫化铼,主要以二氧化铼和二硫化铼的形式存在,后者含量远高于前者。距岩体接触带越近,矿化程度及Re元素含量越高,富家坞矿区样品Re元素含量高于铜厂矿区。结合Au、Ag、Co元素在辉钼矿石中的赋存状态及矿石中C与S含量,及堆浸场中Re等元素的含量特征,为矿石具体加工处理提供了数据参考。

王琢玺[7](2019)在《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文中提出我们在继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对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形制特点、城邑体系加以探索,获得了一定的新认识。第一章对江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背景进行了梳理。江汉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为城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西周时期,周王朝通过几次大分封,在江汉地区建立了一大批诸侯国,此地还有许多古老部族、邦国。西周后期及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大,不断合并江汉地区的诸侯国,最后统一了江汉地区。战国后期,楚国在江汉地区的统治逐渐受到秦国、韩国、魏国的冲击,最终江汉地区完全落入秦国之手。江汉地区的人文地理格局,从西周时期以汉北、汉东为重心,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汉西为中心,深刻地影响了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发展与分布格局。第二章对周代江汉地区部分城邑地望进行了考订。鄀国,原为秦楚界上小国,后为楚上鄀县,地当在今淅川县寺湾古城遗址一带。公元前622年秦人入鄀后不久,鄀迁于南郡,后一度为楚鄀都,地当在今钟祥市丽阳遗址一带。析县、析邑为楚西北要邑,至晚公元前613年,析被置为楚县,公元前477年,析成为析君之封邑,地当在今西峡县白羽城遗址一带。楚君宵敖所居的宵,可能即秦汉时期的销县,地当在今荆门市子陵岗遗址一带。秦所拔楚之西陵,当在今襄阳市东北洪山头与彭家咀东北部一带。随国,即曾国,西周早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庙台子遗址一带,两周之际至春秋初年在今枣阳市周台遗址与忠义寨城址一带,春秋初年以后至战国早中期在今随州市区一带。鄂国,西周早中期都城在今随州市安居镇一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在今南阳市西鄂故城或夏响铺一带。战国时期楚鄂君封邑初亦在此,垂沙之战后,可能被改封于今鄂州市吴王城一带,楚鄂县可能亦在此。竟陵,至晚战国中期即已存在,地当在今天门市张港镇北一带。郧国,后为楚郧县,地当在今天门市东北笑城遗址一带。郧县至晚郧公辛时代,可能已迁至今云梦楚王城一带,此地后为秦安陆县治。罗国,原在今宜城市西北一带,公元前698年至公元前691年之间,罗被南徙至枝江,地或在今枝江市龚家台遗址一带。第三章对楚国都城与别都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楚都与别都的特点。时代较早的季家湖楚城,城邑平面形状可能为梯形,整体不够规整;护城河的军事防御意义不大;城邑布局方面,仅能推测季家湖楚城北部可能为宫殿区,城中部为制陶作坊区。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规模更加庞大,特别是都城纪南城,规模大、形制规整;城垣结构为城中套城的回字形结构,比东周时期其它诸侯国都城的形制更加规整;城内街道大致呈井字形;城内功能分区也较为明确。别都宜城楚皇城的规模与纪南城相比要小得多,形制也不如纪南城规整,其东垣因临河而较为弯曲;但与季家湖楚城相比,宜城楚皇城规模更大,且更加注重城邑军事防御能力建设。第四章对周代江汉地区其它城邑进行空间复原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城邑的特点。这些城邑有县邑、其它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封君邑、矿冶城邑和军事城邑等类型。其中县邑最具有代表性,其特点包括:(1)地形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以平原为主;(2)县邑多临河流一侧或地处两条河流交汇处,注重河流的供排水、交通与防卫功能;(3)县邑规模多样化,可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且春秋时期县邑规模较小,战国时期县邑规模变大;(4)县邑平面形制以方形为主流,大型县邑受自然因素影响,平面形制有所变化;(5)城门数量根据县邑的规模来确定;(6)县邑一般具备城墙、护城河,部分县邑筑有角楼、瓮城,军事防御能力较强;(7)县邑内布局复杂化,部分为双重城垣结构;(8)墓地一般在城外附近高地上,除瓮棺葬等特殊葬式外,城内一般不设墓葬。第五章分析了周代江汉城邑的规模类型、分布格局与职能分类。城邑规模类型方面,西周时期可分为大、中、小、特小型4个类型,以小型、特小型城邑为主,城邑规模普遍较小;春秋时期也分为4个类型,城邑数量有所增加,城邑规模有所扩大;战国时期可分为特大、大、中、小、特小型5个类型,各类型城邑数量均有所增加,并增加了特大型城邑;整个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分布较为稳定,始终以小型、特小型或中型城邑为主。城邑分布格局方面,西周时期城邑分布重心在南阳盆地、随枣走廊与江汉平原边缘地带;春秋时期,襄宜平原成为江汉地区城邑密度最高的地方,沿丹江、汉江中游、沮漳河一线和沿滚河、涢河一线,成为江汉地区两条城邑分布密集带;战国时期,上述两条城邑密集带继续存在,并有所延伸。城邑职能分类方面,西周时期城邑职能较为单一,主要是政治军事据点;东周时期可分为政治经济管理中心、矿冶中心和军事据点三类。

黄从俊[8](2019)在《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中段,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落凼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大致顺层产出;矿石类型以网脉—角砾状、脉状矿石为主,次为浸染状-块状、条带状-似层状矿石;已探明矿床中矿石储量约200Mt,平均品位:铁15.28%,铜0.83%,钼0.03%,钴0.02%,金0.16g/t,银1.87 g/t,稀土0.14%。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运用镜下显微岩/矿相学观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手段对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1)系统查明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生成顺序,重新划分了该矿床的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认为矿床先后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气成-热液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其中气成-热液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为矿床的主要成矿期;并新发现了该矿床的热液成矿期存在磷灰石、独居石及辉钼矿等重要矿物。(2)利用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河口群地层是由海底热水沉积岩和长英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而成;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裂谷环境中碱性-钙碱性岩浆的演化;变质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自于围岩,继承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流体中REE地球化学特征;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同期中酸性岩浆的演化;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REE来源于基性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中高温热液和/或河口群围岩。(3)借助于H-O、C、S等稳定同位素,揭示了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化剂(C、S)的来源,认为变质成矿期以变质水为主,气成-热液成矿期主要为岩浆水,热液成矿期以岩浆水为主,但有大气降水参与;矿化剂C和S主要来自幔源。(4)利用Pb、Sr、Nd和Os等放射成因同位素示踪了成矿物质来源,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物质较复杂,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且不同成矿期,成矿物质的来源存在差异,同一时期不同成矿金属(Cu和Mo)的来源也有所不同。(5)采用独居石U-Pb、黑云母Ar-Ar、硫化物Re-Os、硫化物Pb-Pb定年等多种测年手段,精确测定了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作用时限,(1)古元古代末期的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725Ma-1647Ma,持续100Ma,主要为Fe-Cu-(L)REE矿化,发生成矿预富集或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层;(2)中元古代中期的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235Ma-1218Ma,持续约20Ma,矿源层中成矿元素重新分布、改造富集,主要为Fe-Cu-REE矿化,形成条带状、片理化矿石;(3)中元古代末期的大规模气成-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097Ma-907Ma,持续200Ma,主要为Fe-Cu-Mo-REE矿化,形成角砾状、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和块状富矿石;(4)新元古代早-中期的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860Ma-816Ma,持续45Ma,主要为Fe-Cu-Mo-U-REE矿化,发生碱交代成矿作用,形成碱交代岩体和脉状矿石。认为拉拉IOCG矿床具有多期、长期持续成矿作用特征。(6)借助于流体包裹体研究,提出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中酸性岩浆出溶流体与低温低盐度盆地卤水/变质水的混合,流体混合及相分离-流体超压作用是该期成矿作用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岩浆出溶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混合作用是导致该期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7)发现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事件与康滇地区元古宙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限一致,其中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对应于古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变质成矿期和气成-热液成矿期与中元古末期板块俯冲作用相关构造-岩浆活动时限一致,热液成矿期则与新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时限一致,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作用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元古宙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响应,认为拉拉IOCG矿床是狭义的IOCG矿床。

叶少贞,高任,吴火星,查志强,樊涛,童继中[9](2019)在《江西城门山铜矿找矿新成果及下步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江西城门山铜矿是一个以铜为主,兼有硫、铅、锌、钼、铁、金、银等多矿种的综合性矿床。城门山找矿历经数十年,从一个铁矿点到一个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发展过程,是不断总结成矿规律指导找矿的过程。城门山广义矽卡岩型"三位一体"成矿模式对找矿实践和理论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近十年新一轮地质找矿成果丰硕,城门山东部外围金鸡窝矿区探明一个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区深部及北部外围还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杨波,水新芳,赵元艺,朱小云,王增科[10](2016)在《江西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文中指出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田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毗邻赣东北深断裂;该矿田由富家坞、铜厂及朱砂红矿床组成,属世界超大型斑岩铜矿。本文在系统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H、O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矿石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O值范围为8.4‰11.2‰,与之平衡的δ18OH2O值范围分别为0.44‰3.14‰,含矿石英脉中石英的δD值范围为-73.2‰56.9‰,成矿流体以岩浆分异热液及天水热液为主。矿石中硫化物δ34S组成变化范围较窄,为-4.3‰-0.9‰,多数集中在0值左右且在S同位素直方图上呈塔式分布特点,表明具有岩浆硫(0±3‰)的特征。矿石硫化物中Pb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07918.643、15.54515.578和38.05838.595。朱砂红矿床硫化物中Pb同位素组成与德兴含矿斑岩大致相同,明显区别于源自双桥山群地层的矿石中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含矿斑岩,并非双桥山群浅变质地层。朱砂红矿床的流体来源为岩浆分异热液及天水热液的混合,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矿床发育与斑岩体密切相关。德兴矿区三个矿床对比研究表明,朱砂红斑岩型矿床H、O同位素特征与铜厂斑岩铜矿床大体一致,成矿流体来源基本相似;三个矿床中S同位素表现为从东南的富家坞矿床向西北的朱砂红矿床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但变化范围基本保持一致,朱砂红矿床可能比铜厂矿床及富家坞矿床受更多围岩物质混染;三个矿床Pb同位素总体显示出壳幔混合铅的特征。三个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矿床的差异可能源自岩浆与围岩混染程度的不同。

二、江西铜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铜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鄂东南龙角山—付家山钨矿成矿规律再认识与深部找矿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特征
    1.1 龙角山钨铜矿床
        1.1.1 矿区地质概况
        1.1.2 矿体地质特征
    1.2 付家山钨钼矿床
        1.2.1 矿区地质概况
        1.2.2 矿体地质特征
2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再认识
    2.1 矿床成因与控矿要素
    2.2 成矿规律再认识
        2.2.1 龙角山岩体与付家山岩体为深部相连的同一岩体
        2.2.2 龙角山矿区深部可能存在受主接触带控制的矿体,付家山矿区外围可能存在受层间破碎带(滑脱带)、硅钙界面控制的层间矿体
3 勘查工作验证情况
4 结论

(2)朱溪式“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法在深部矿产勘查的实践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朱溪世界最大钨矿的发现过程
    1.1 早期物化探异常查证发现铜矿阶段
    1.2 后期(500 m埋深以浅)铜矿详查评价阶段
    1.3 近年“攻深找盲”钨铜勘查阶段
2 朱溪钨铜矿地质特征
    2.1 矿区成矿地质背景
    2.2 矿体特征
    3“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法
        3.1“脉面层体”地质找矿模型
        3.2 主要勘查技术组合
        3.2.1 广域电磁法三维反演技术
        3.2.2 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元素与钨铜矿体空间分布
        3.2.3 42号勘探线主干剖面钻探验证
        3.2.4 创新强劈理化岩层钻探纠斜技术
    4“脉面层体”找矿法的应用与效果
        4.1 石竹山世界最大隐伏硅灰石矿床
        4.2 众埠街锰铅锌矿深部勘查
5 结论

(3)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工作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特征
        2.2.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3 重砂异常特征
        2.2.4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
    2.3 区域矿产概况
        2.3.1 铅锌矿
        2.3.2 银矿
第三章 研究区地物化遥及典型矿床特征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变质岩
        3.1.4 构造
    3.2 研究区岩(矿)石密度、磁性、电性特征
    3.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3.3.1 地球化学场特征
        3.3.2 化探异常
        3.3.3 异常评序、优选及评价
    3.4 研究区遥感特征
    3.5 研究区典型矿床特征
        3.5.1 本次新发现矿产地特征
        3.5.2 典型矿床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研究
    4.1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4.1.1 控矿因素
        4.1.2 找矿标志
    4.2 成矿规律
        4.2.1 区域矿产时空特征
        4.2.2 区域成矿构造特征
        4.2.3 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4.2.4 区域成矿作用特征
第五章 铅锌银矿床的成因与成矿模式
    5.1 矿床成因
        5.1.1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3 成矿物质来源综述
    5.2 成矿模式
        5.2.1 研究区优势矿种及主要矿床类型
        5.2.2 “三位一体”成矿模式
第六章 研究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矿产预测类型
    6.2 预测资源量
        6.2.1 预测工作流程
        6.2.2 预测工作区的圈定
        6.2.3 最小预测区的优选
        6.2.4 资源量的估算
    6.3 找矿靶区优选及特征
        6.3.1 远景区
        6.3.2 找矿靶区
    6.4 资源潜力评价
        6.4.1 “云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
        6.4.2 “云南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成果
        6.4.3 研究区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作者简介
    A.2 参与生产科研项目
    A.3 发表论文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5)江西省柴桑区铁路坎矿区铜矿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矿区位置及交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铁路坎矿山研究资料分析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及矿体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矿区地质
    2.3 矿体特征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2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3.3 矿坑涌水量预测
    3.4 矿区水资源利用现状与未来供水水源方向
    3.5 小结
第四章 工程地质条件
    4.1 岩(土)层(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4.2 可溶岩岩溶发育带及工程地质特征
    4.3 构造破碎带地质特征分析
    4.4 风化破碎带工程地质特征
    4.5 岩石主要结构面特征及组合关系
    4.6 岩石(体)质量评价
    4.7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4.8 矿体及围岩稳固性评价
    4.9 露采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4.10 小结
第五章 环境地质条件
    5.1 区域与矿区稳定性评述
    5.2 矿区环境水质量等级与综合污染程度评价
    5.3 矿区放射性环境评价
    5.4 矿区地温特征
    5.5 矿区开采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预测及防治建议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6)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蚀变及伴生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构造背景
        1.2.2 岩浆源及岩浆演化
        1.2.3 成矿物质来源
        1.2.4 蚀变分带
        1.2.5 伴生元素
    1.3 研究思路
    1.4 工作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江南台隆
        2.1.2 江(山)—绍(兴)断裂带
        2.1.3 赣—杭裂陷带
        2.1.4 赣东北深大断裂
    2.2 区域地层
        2.2.1 中-新元古界地层
        2.2.2 古生界地层
        2.2.3 中-新生界地层
    2.3 岩浆活动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及蚀变矿化
    3.5 蚀变矿物XRD粉晶衍射
        3.5.1 XRD粉晶衍射分析结果
        3.5.2 测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 蚀变分带与成矿流体
    4.1 蚀变带特征矿物
    4.2 VMS型矿床蚀变特征
    4.3 与VMS型矿床特征对比
        4.3.1 蚀变类型
        4.3.2 成矿流体来源及运移
    4.4 对比研究结果
第五章 主要伴生元素
    5.1 伴生元素赋存矿物及相关性
        5.1.1 伴生元素
        5.1.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2 伴生元素物相分析原理
        5.2.1 物相分析原理
        5.2.2 物相分析方法
    5.3 物相分析结果
        5.3.1 Au元素
        5.3.2 Ag元素
        5.3.3 Co元素
        5.3.4 Re元素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状况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江汉地区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江汉地区的范围
        二、江汉地区的地貌与分区
        三、江汉地区的气候及其变化
    第二节 人文地理背景
        一、先秦时期的人文地理格局
        二、周代江汉地区的历史进程
        三、周代江汉地区农业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望考订
    第一节 南阳盆地的城邑
        一、商密之鄀国与楚上鄀县
        二、白羽、楚析县与析邑
        三、唐国与楚唐邑
        四、其它城邑
    第二节 襄宜平原的城邑
        一、楚宵兼及秦汉销县
        二、南迁之鄀国与楚鄀都
        三、楚、秦西陵
        四、其它城邑
    第三节 随枣走廊的城邑
        一、随国
        二、鄂国
        三、其它城邑
    第四节 江汉平原的城邑
        一、竟陵
        二、州国与州县
        三、郧国与楚郧县、秦安陆县
        四、其它城邑
    第五节 鄂东丘陵的城邑
        一、邾邑
        二、鄂邑与鄂县
        三、秦沙羡
        四、其它城邑
    第六节 鄂西山地的城邑
        一、枝江之罗国
        二、其它城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楚国都城与别都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关于楚君、楚王居地与楚都、别都的讨论
        一、楚君、楚王居地的分类
        二、关于“郢”性质的认识
        三、《楚居》的局限性
    第二节 宜城楚皇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季家湖楚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性质
    第四节 纪南城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城邑要素复原
        三、城邑年代与发展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都、别都之外的城邑空间复原研究
    第一节 云梦楚王城、赤壁土城等县邑
        一、云梦楚王城
        二、赤壁土城
        三、县邑的特点
    第二节 诸侯国都邑、楚国采邑与封君邑
        一、诸侯国都邑
        二、楚国采邑
        三、楚国封君邑
    第三节 五里界城、鄂王城等矿冶城邑
        一、五里界城
        二、鄂王城
        三、矿冶城邑的特点
    第四节 草店坊城、作京城等军事城邑
        一、草店坊城
        二、作京城
        三、军事城邑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综合研究
    第一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规模分类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规模的演变
    第二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一、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二、春秋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三、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城邑的分布格局
        四、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分布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周代江汉地区城邑的职能分类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二
    三
    四
参考文献
附录 周代江汉地区城址、重要遗址统计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OCG矿床研究现状
        1.2.2 IOCG矿床定义
        1.2.3 IOCG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1.2.4 IOCG矿床主要成矿环境
        1.2.5 IOCG矿床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
        1.2.6 中国的IOCG矿床
    1.3 拉拉IOCG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成果
        1.5.2 论文创新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界河口群
        2.1.2 古元古界大红山群
        2.1.3 古元古界东川群
        2.1.4 中元古界昆阳群
        2.1.5 中元古界会理群
        2.1.6 新元古界康定群
        2.1.7 震旦系
        2.1.8 古生界-新生界
        2.1.9 康滇地轴元古宇地层演化顺序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2.3.2 中元古代岩浆岩
        2.3.3 新元古代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作用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赋矿层位河口群
        3.1.2 会理群
        3.1.3 白果湾组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3.1 基性侵入岩
        3.3.2 中酸性侵入岩
    3.4 角砾岩
    3.5 矿体特征
        3.5.1 矿体埋藏特征
        3.5.2 矿体产状、矿石品位及与围岩关系
    3.6 矿石类型及构造
        3.6.1 矿石类型
        3.6.2 矿石构造
        3.6.3 矿石矿物成分
        3.6.4 矿石化学成分
第4章 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成生顺序研究
    4.1 矿床成矿期划分
        4.1.1 成矿期
        4.1.2 成矿阶段初步划分
    4.2 矿物世代
        4.2.1 矿石矿物
        4.2.2 脉石矿物
    4.3 矿床成矿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
        4.3.1 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
        4.3.2 变质成矿期
        4.3.3 气成-热液成矿期
        4.3.4 热液成矿期
        4.3.5 矿物生成顺序表
    4.4 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1 围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2 分析结果
        5.1.3 REE配分模式及指示意义
    5.2 含钙脉石矿物的REE地球化学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
        5.2.3 REE配分模式特征及指示意义
    5.3 REE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6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1.2 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特征
    6.2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2.2 分析结果
        6.2.3 方解石沉淀影响因素及成矿流体中的C质来源
    6.3 S同位素地球化学
        6.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3.2 样品的S同位素组成
        6.3.3 S同位素分馏平衡及平衡温度
        6.3.4 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总S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硫源
    本章小结
第7章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独居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
        7.1.1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7.1.2 分析结果
        7.1.3 独居石U-Pb年龄指示意义
    7.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7.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7.2.2 分析结果
        7.2.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指示意义
    7.3 黑云母39Ar-40Ar同位素测年
        7.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7.3.2 分析结果
        7.3.3 黑云母39Ar-40Ar年龄指示意义
    7.4 黄铜矿的Pb-Pb及 Re-Os同位素测年
        7.4.1 黄铜矿的Pb-Pb等时线法测年
        7.4.2 黄铜矿Re-Os等时线法测年
    7.5 拉拉IOCG矿床成矿时代及指示意义
        7.5.1 拉拉IOCG矿床4 期成矿事件及指示意义
        7.5.2 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7.6 拉拉IOCG矿床(金属)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7.6.1 萤石的Rb-Sr和 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7.6.2 金属成矿物质来源
    本章小结
第8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8.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结果
    8.3 高盐度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成因及指示意义
        8.3.1 含子晶包裹体的捕获条件及显微热力学行为
        8.3.2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成因
        8.3.3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流体来源
    8.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1 气成-热液成矿期早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2 气成-热液成矿期晚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3 热液成矿期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5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8.5.1 拉拉IOCG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8.5.2 流体超压机制及富矿角砾岩的形成过程
        8.5.3 矿质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本章小结
第9章 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成矿
    9.1 康滇地轴元古宙岩浆活动
        9.1.1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
        9.1.2 中元古代岩浆活动
        9.1.3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9.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火山-沉积期成矿作用
        9.2.1 扬子地块在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中的构造演化
        9.2.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扬子地块西南缘区域性IOCG矿化事件
        9.2.3 拉拉IOCG矿床古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9.3 中元古代中酸性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气成-热液期成矿作用
        9.3.1 Rodinia超大陆拼贴与扬子地块西南缘中酸性岛弧岩浆事件
        9.3.2 拉拉IOCG矿床中元古代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9.4 新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热液期成矿作用
第10章 成果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江西城门山铜矿找矿新成果及下步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查及矿山开采概况
    1.1 早期地质调查及地质勘查初期阶段 (1956年以前)
    1.2 普查及初步勘探阶段 (1958—1969年)
    1.3 详细勘探阶段 (1975—1981年)
    1.4 金鸡窝银铜矿普查—勘探及铁门坎金银矿详查阶段 (1985—1996年)
    1.5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2 城门山新一轮找矿及成果
    2.1 金鸡窝铜矿深部普查初期阶段 (2003—年)
    2.2 金鸡窝铜矿深部普查阶段 (2010—2 0 1 3 年)
    2.3 金鸡窝铜矿深部详查阶段 (2012—2 0 1 6 年)
    2.4 新一轮找矿成果
3 城门山铜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床类型及矿化分带
        3.2.1 斑岩钼矿亚带
        3.2.2 斑岩铜矿亚带
        3.2.3 矽卡岩铜矿亚带
        3.2.4 铁帽亚带
        3.2.5 块状硫化物铜矿亚带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结构构造
        3.3.2 矿石类型
        3.3.3 矿石矿物及有用组分
4 城门山铜矿下步找矿方向
5 结论

(10)江西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与矿床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
    1.2 矿区地质
2 样品采集、测试及结果
    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2.2 测试方法
    2.3 测试结果
3 朱砂红矿床中H-O-S-Pb同位素特征
    3.1 H、O同位素特征
    3.2 S同位素特征
    3.3 Pb同位素特征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来源
    4.2 成矿物质来源
    4.3朱砂红与铜厂-富家坞矿床H-O-S-Pb同位素对比
5 结论

四、江西铜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鄂东南龙角山—付家山钨矿成矿规律再认识与深部找矿突破[J]. 蔡恒安,孙孝峰,吴昌雄,刘冬勤,杨伟卫,皮业华,闫芳,朱柳琴,魏克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3)
  • [2]朱溪式“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法在深部矿产勘查的实践及其意义[J]. 王先广,胡正华,陈国华,欧阳永棚,曾祥辉,杨舒钧. 中国钨业, 2020(05)
  • [3]滇东北乐马厂矿集区铅锌银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黄跃.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5]江西省柴桑区铁路坎矿区铜矿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D]. 周祥. 南京大学, 2019(09)
  • [6]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蚀变及伴生元素研究[D]. 水飞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周代江汉地区城邑地理研究[D]. 王琢玺. 武汉大学, 2019(06)
  • [8]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黄从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9]江西城门山铜矿找矿新成果及下步找矿方向[J]. 叶少贞,高任,吴火星,查志强,樊涛,童继中. 矿产勘查, 2019(01)
  • [10]江西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J]. 杨波,水新芳,赵元艺,朱小云,王增科. 地质学报, 2016(01)

标签:;  ;  ;  ;  

江西铜矿地质条件识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