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合成回顾——杜宇仓研究员专访

胰岛素合成回顾——杜宇仓研究员专访

一、回顾胰岛素的合成——杜雨苍研究员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熊卫民[1](2015)在《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历程》文中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多起政治运动的冲击下,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的曲折、艰辛过程,以及它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的经过。

熊卫民[2](2015)在《北京大学的胰岛素合成工作——施溥涛研究员访谈录》文中认为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由多个单位合作,共花了约7年的时间才完成,中间经历过不少转折。通过对该工作重要参与者施溥涛的访谈,介绍了这些转折的原由和北京大学进行胰岛素工作的详细经过。从施溥涛对大兵团作战、合作中的争论、1978年的总评大会等大量事件的回忆,以及他对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意义的评价,可以清楚地看出改革开放前我国"无产阶级的科学道路"的具体走法以及政治运动等科学外部因素对科研工作的影响。

王贤纯,陈平,王迎,王美迟,曾雄智,梁宋平[3](2013)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推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适应社会发展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实现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而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当在努力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学科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工作,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赵小平[4](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指出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艾素珍,王传超[5](2010)在《从编辑角度对口述科技史文稿(访谈录)撰写的一点思考》文中指出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国科技史杂志》在口述科技史方面的工作,指出了访谈录撰写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艾素珍[6](2009)在《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史杂志》口述科技史工作概述》文中研究表明

李涛[7](2009)在《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讨论的是关于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学问。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研究,仅仅依靠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运用口述史料。我国具有悠久的口述史传统,除了《论语》、《国语》、《尚书》、《诗经》等经典历史着作外,我国许多传统科技思想着作也大量运用了口述史料,如《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和《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在撰写过程中,都曾大量走访民间,广泛搜集和运用民间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儒门事亲》也主要是由张从正口述,经弟子麻知已、常仲明记录整理而成。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引进以来,我国科技史界也在科技史研究中积极运用口述史方法,抢救和整理了一批口述史料,为探究中国科技思想,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着力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旨在发掘其在真实再现中国科技思想产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其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外加绪论、附录和结束语。绪论对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研究现状作了概述。第一章从神话传说、歌谣谚语、史籍记录、科技回忆录、科技访谈录、科技演讲录等几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来源,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科技思想。第二章提出了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君臣间、师徒链、学友链、家族链、访谈式等几种主要的传承方式。第三章指出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搜集的主要方法,分别从史料搜集的准备和史料搜集的几个主要环节,包括提问、倾听、记录、结束,以及史料搜集的初步整理等几个方面对访谈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并指出了搜集的一些其它方式和途径。第四章在借鉴一般史料学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分类、考据、鉴别和校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整理工作。第五章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史料分析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价值,提出了从科学认识上的提升、从科学方法上的提炼和激发科技创新三条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的途径。第六章对口述科技思想的主体间性和科学性,以及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和现代口述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在附录部分,附有笔者对吴文俊和席泽宗两位院士的访谈实录,并对近年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及科技思想史研究论文、着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列了索引,以供参考。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借鉴和继承我国已有史料学和一般口述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仅在思想观点上强调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重要性,而且也试图在理论上将史料的来源、传承、搜集、整理和研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谢咏梅,周敏[8](2008)在《政治场域中的科学——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场域"的视角,面向人工合成胰岛素事件的历史与境发现,这是一个发生于政治场域中的事件。不同的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性质决定了政治场域的规范导演着事件的进程,而科学规范则以被动的方式对事件产生约束。政治压力下超越既有知识的大胆试探获得了有认知价值的成果,却由于对政治利益的过分关注而被忽视;而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作为一种造物方法的发明,却不满足技术评价标准。从而中国科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这一事件提供了在政治场域中科学实践的类型。

周敏[9](2008)在《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社会学分析》文中提出结晶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被认为是中国科学与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接触,同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也成为中国科学的遗憾。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面向人工合成胰岛素事件的历史与境发现: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个发生在政治场域中的事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立项过程中,在科学上尚不具备可行性的情况下,国家的荣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成为立项的基本的依据,事件本身便被定义为政治事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同的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性质决定了政治场域的规范并导演着事件的进程,而来自科学场域的规范则以被动的方式对事件产生约束;由于对研究问题性质的界定也决定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标准对研究成果的选择和评价产生了影响。政治压力下超越既有知识的大胆试探获得了有认知价值的成果,却由于对政治利益的过分关注而被忽视。作为最终结果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结晶实际上是一种人造物,这种结果在研究的一开始就被预知了,可以认为该事件的价值不在于对结果的本身的认知,而在于造物方法的发明,或者技术上的意义。而对于技术意义上的成就的评价,经济的或成本因素约束就应该是首要的,但是作为政治事件不计成本显然与诺贝尔奖所强调的“改变世界”的标准是错位的,从而中国科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人工合成胰岛素事件所体现的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并不是政治规范对科学场域的侵越,而是政治场域中的问题的科学解决。这一事件提供了一种发生于政治场域中科学实践的类型。通过本案例研究得到关于科学的进一步理解:科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科学实践中科学规范与其它场域的规范同时起作用;科学家对研究结果的选择和评价具有高度的“索引性”;作为研究结果的“科学事实”不是纯然的建构产物,但却与自然和社会的与境相关联。

巴延年,桂世茂,熊卫民[10](2006)在《政治风浪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文中提出

二、回顾胰岛素的合成——杜雨苍研究员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顾胰岛素的合成——杜雨苍研究员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3)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 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 教学方案的实施
    3.1 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3.2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3 课堂教学中科研素材的应用
4 结束语

(4)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科技法制
        (二) 科技文化
        (三) 法治科技观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研究创新之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5.2.1 科技基本法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5.2.3 科技成果法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6.2.1 科技基本法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6.2.3 科技成果法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史杂志》口述科技史工作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近10年来本刊口述科技史工作发展概述
    1.1 口述科学史专栏创立:1999年
    1.2 口述科技史工作蓬勃发展:2000—2004年
    2.3 在中国科协精品期刊资助中发展:2005—2008年
2 “口述科技史”专栏文稿的一些问题及撰稿注意事项
    2.1 专栏定位:史料性
        (1) 选择了较有意义的访谈主题和合适的受访者, 但是访谈不成功
        (2) 选择了合适的受访者, 但是主题和内容无新意
        (3) 选择了较有意义的访谈主题, 但是受访者不合适
        (4) 选题和内容均有新意, 但整理稿条理较差
    2.2 撰稿注意事项
        2.2.1 访谈录形式应多样化
        2.2.2 访谈录标题与分节
        (1) 文稿题目。
        (2) 分节与小标题。
        2.2.3 访谈录的注释与参考文献
        2.2.4 访谈录有关的图像资料
        2.2.5 访谈录的摘要
    2.3 投稿

(7)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
    二、什么是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
    三、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来源
    第一节 神话传说
    第二节 民间歌谣
    第三节 民间谚语
    第四节 史籍记录
    第五节 科技回忆录
    第六节 科技访谈录
    第七节 科技演讲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传承
    第一节 君臣间
    第二节 师徒链
    第三节 学友链
    第四节 家族链
    第五节 访谈式
第三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搜集
    第一节 史料搜集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史料搜集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 史料搜集的初步整理
第四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整理
    第一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分类
    第二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考据
    第三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鉴别
    第四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校勘
第五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价值
    第二节 怎样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研究
第六章 有关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口述科技思想:一种提升素质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对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科学性之思考
    第三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第四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现代口述史学
附录
    一、吴文俊院士口述科技思想
    二、席泽宗院士口述科技思想
    三、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及科技思想史研究论文、着作索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政治场域中的科学——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合成胰岛素何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2 行动中的政治规范与科学规范
3 “索引性” 的选择和评价
4 余 论

(9)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观和研究方法的研究
        1.2.2 有关科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
        1.2.3 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事件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证
    2.1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背景
        2.1.1 国际蛋白质研究状况
        2.1.2 中国蛋白质研究的基础
        2.1.3 “大跃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2.2 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的过程
        2.2.1 立项的过程
        2.2.2 初步的探索及成果
        2.2.3 “大兵团作战”时期的成果及损失
        2.2.4 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的完成
    2.3 成果的确认及评价
        2.3.1 成果的鉴定及当时的评价
        2.3.2 四十年后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合成胰岛素事件的科学社会学分析
    3.1 案例的分析背景理论
        3.1.1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关键概念
        3.1.2 场域的性质
    3.2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社会学解释
        3.2.1 “人工合成胰岛素”何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3.2.2 行动中的政治规范与科学规范
        3.2.3 对成果的选择和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科学的再认识及中国科学的地方性
    4.1 科学的形象
        4.1.1 作为文化与实践的科学
        4.1.2 科学知识形成的动力学解释
        4.1.3 科学的与境性
    4.2 中国科学实践的地方性
        4.2.1 尚未完全分化的科学场域
        4.2.2 中国科学实践的地方性特点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回顾胰岛素的合成——杜雨苍研究员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历程[J]. 熊卫民. 生命科学, 2015(06)
  • [2]北京大学的胰岛素合成工作——施溥涛研究员访谈录[J]. 熊卫民. 生命科学, 2015(06)
  • [3]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探索[J]. 王贤纯,陈平,王迎,王美迟,曾雄智,梁宋平. 教学研究, 2013(05)
  • [4]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D]. 赵小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5]从编辑角度对口述科技史文稿(访谈录)撰写的一点思考[A]. 艾素珍,王传超.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 2010
  • [6]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史杂志》口述科技史工作概述[J]. 艾素珍.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9(03)
  • [7]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 李涛. 厦门大学, 2009(12)
  • [8]政治场域中的科学——胰岛素的人工合成[J]. 谢咏梅,周敏.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12)
  • [9]关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社会学分析[D]. 周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10]政治风浪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J]. 巴延年,桂世茂,熊卫民. 社会科学论坛, 2006(04)

标签:;  ;  ;  ;  ;  

胰岛素合成回顾——杜宇仓研究员专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