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防汛通信网络监测系统应用现状与展望

辽宁防汛通信网络监测系统应用现状与展望

一、防汛通信网监控系统在辽宁应用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忻[1](2021)在《自愈控制及其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系统的设计复杂度和各部件之间的耦合度也随之增加,系统的脆弱性问题逐渐显现,故障对系统的正常和安全运行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为了提高系统对自身故障情况的监测和应对能力,学者们提出了自愈控制的思想。目前自愈控制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没有学者给出自愈控制的明确定义和研究范畴等基本概念。在学术界对自愈控制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自愈控制理论的研究是滞后于自愈控制的工程应用的。本文主要对自愈控制的理论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且首次给出了自愈控制的定义、基本架构和研究范畴等基本概念。本文采用自愈控制的方法来处理网络控制系统面对的多元不确定性问题,同时对提出的自愈控制的理论进行验证,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梳理智能电网的自愈控制、飞行控制系统的自愈控制和机械故障的自愈调控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自愈控制的特征和功能并给出了其定义;讨论了自愈控制与自愈系统以及容错控制的联系与区别;总结了研究自愈控制的意义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观测器的自愈控制方法,该方法由故障诊断的状态观测器方法和故障处理机制组成,设计的故障诊断方法包括故障估计、故障检测和故障定位三个部分,故障估计可以获得系统发生的加性故障的幅值信息,改进的故障检测和故障定位方法,提高了故障检测和隔离的实时性。结合故障诊断实时获得的故障信息在控制器中设计了故障处理机制,实时消除了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再次,设计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卡尔曼滤波的自愈控制方法。针对执行器发生的部分失效故障,利用两阶段卡尔曼滤波器对执行器部分失效故障进行诊断,获得的故障信息的精确度高,但是实时性较差,为了提高故障诊断的实时性,提出了两阶段卡尔曼滤波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相协同的故障诊断方法,并结合在线进行控制律重构/控制律切换方法,消除/抑制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同时,对于系统中发生的未知故障或者执行器完全失效故障,提出了基于故障隔离的自愈控制方法,抑制故障对系统的持续影响。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切换的自愈控制方案。针对系统中发生故障或拒绝服务攻击的随机性,在卡方检测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异常检测方法,改进了异常检测阈值的选择方法,降低了检测阈值选择的难度;然后,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异常诊断方法,对异常状态进行分类;对于系统中发生拒绝服务攻击的情况,结合异常检测和诊断的结果,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切换的自愈策略,使得网络控制系统在发生拒绝服务攻击的情况下可以自愈,并且系统性能保持在可接受水平。本文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自愈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利用MATLAB工具箱True Time搭建了网络控制系统进行数值仿真。最后,总结了全文的工作,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刘业森,陈胜,刘媛媛,郜银梁,曹大岭[2](2021)在《近年国内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梳理当前信息技术在防洪减灾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将有助于补齐"防洪工程"和"信息化工程"两大短板。介绍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然后重点梳理了近年来现代计算机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类新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针对其中13个细分技术方向,结合具体案例从技术特点、应用进展、不足和应用前景3个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分析了技术与业务的多维耦合关系,认为未来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将呈现智能化、聚合化、安全性趋势。

刘萍[3](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灌溉用水、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为了密切配合“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亟需开展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工作。基于物联网研究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可以尽可能全面、实时地感知农村区域水环境数据,实现对水环境的准确、全面评价和对水质变化趋势的合理、有效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面向农村区域水环境监测需求,围绕水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多个方面,在设计智慧水务总体架构的基础上,按照自底向上的顺序展开研究,主要研究了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水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建模与性能分析方法(感知层)、基于专网通信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及方法(传输层)、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算法(处理层)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处理层)。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设计问题。设计了智慧水务总体架构,分析了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面临的潜在挑战,设计了一种分布式、可扩展的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以满足其低时延、高带宽和移动性的要求。(2)研究了水环境监测WSN建模与性能分析问题。分析了农村区域的水环境监测WSN部署策略、覆盖要求及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描述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并提取系统性能指标的方法。基于性能评估进程代数(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ss Algebra,PEPA)对分簇式水环境监测WSN进行建模,根据真实的水质监测实例及传感器节点参数设定了系统参数,采用模拟求解法仿真模拟了分簇式水环境监测WSN的工作过程,对所构建网络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提取及分析,讨论了不同设计方案对系统响应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PEPA及流体逼近法对节点高速移动、拓扑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进行了建模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将水环境监测网络大系统表示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清楚地知道各个子系统的内在结构,并实现对系统性能指标的模拟或逼近,有助于优化系统设计方案。(3)研究了基于时分长期演进(Time-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及方法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个以TD-LTE基站为中心的水环境监测专网组网方案,以及一种基于数据融合、机器学习的水环境智能监测方法。该系统和方法的提出满足了农村区域水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对水环境监测系统共享化、智能化、一体化的需求,也能够很好地满足水环境应急监测的实时性要求。(4)研究了分簇式水环境监测WSN中的数据融合问题。设计了基于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簇内数据融合模型,针对部分传感器节点数据缺失时,簇内数据融合模型中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数据融合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算法减少了数据融合过程中的计算量,节省了簇首节点的存储空间和能量。(5)研究了基于长期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中长期水质预测问题。在对缺失水质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单参数预测模型,构建了堆叠LSTM的神经网络架构,确定了神经网络单元参数的设置及样本建立、学习过程的处理方法,并将该模型用于6项饮用水水质参数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收敛速度快,样本精度逼近高,泛化能力强。在预测步长m=10,20,30,60,90,180这6种情形下,该模型的溶解氧预测精度均优于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尤其是溶解氧的中长期预测精度,明显优于ARIMA和SVR,随着预测步长的不断增加,该模型的优势也逐步增大。基于对各饮用水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多参数中长期预测模型,对神经网络迭代次数不同时的模型预测精度进行了比较,在相同的神经网络结构及参数设置条件下,对比了单参数预测模型与多参数预测模型对溶解氧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训练集、测试集划分方式合理的前提下,多参数水质预测模型在小样本数据(182组)预测的精度上更胜一筹,体现出利用多个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水质预测的效果。而当样本数量足够(953组)时,两种水质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当。

司闻智[4](2020)在《基于VSAT卫星通信链路传输特性及下行通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SAT系统是基于Ku或Ka频段通信的卫星系统,它具有天线尺寸小,价格低廉的优点,近年来在卫星通信中被广泛地应用。从卫星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确定卫星设备参数的构建以及优化都会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这部分参数一般包括发射天线的增益、功率以及接收系统的灵敏度等,这些参数的优化都会直接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天气的变化也会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产生干涉,比如降雨的问题就会直接导致系统内部的Ku频段受到衰减,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基于此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本次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雨衰现象以及信号干扰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其中对应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卫星链路的计算、信道建模研究和信道参数的编码分析。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并且针对建模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有效的增强了模型分析的效率,降低了系统实际应用中的误码率,最后使用计算机蒙特卡罗仿真进行分析和验证。从实际卫星系统运行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及分析,自然天气的变化也会对系统内部的链路信道质量产生的不可忽视影响,其中一般包括降雨、闪电以及大风等,因此针对恶劣环境下卫星系统信号衰减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对于完成本次论文的VSAT系统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论文针对卫星信号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方式构建对应的卫星系统结构模型,并针对信号模型中存在BER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基于此得到的结论可以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及参考。为了更好的针对降雨对卫星系统的雨衰以及信号的衰减现象进行分析,本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舍选法开展了对应分析,同时利用BPSK及QPSK等不同的调制方式针对雨衰现象情况发生时,通信的质量以及通信容量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雨衰对ka波段vast通信质量的质量,最后从实际的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雨衰情况中误码率以及容量的变化特征。

刘正鑫[5](2020)在《前甸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灌区在我国农业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传统的灌区用水调度管理模式和体系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灌区只有采用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道路,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作物生产量、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的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灌区的管理思路就由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渐向现代方式转化,2002年,水利部在全国部分大型灌区设置了信息化建设试点区,灌区管理体系以信息化为基础,并通过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等方式,对灌区管理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测,为灌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前甸灌区实现信息化以后,不仅降低了灌区的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灌区的管理效率,从而使灌区管理达到高效。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基础上,对目前我国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前甸灌区的实际情况,对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本设计主要分为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两部分。其中硬件系统包括水情采集系统设计、闸门监控系统设计、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和通信网络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灌区工情及巡检管理GIS系统、灌区量测水管理系统、灌区防汛预警系统、灌区配水调度管理系统、灌区水费计收系统。通过对前甸灌区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从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灌区增加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系统后,灌区的水调度管理模式趋于科学化,农作物产量得到了增加,灌溉保证率和农业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进而改善了这一地区农民生活条件,增加了经济收入。(2)先进的量水设施精确计量实用水量,灌区水费收益得到了增加,用水方与灌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灌区的稳定供水,而且灌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3)水情测报自动化控制系统建成后,灌区水情信息、水文信息等资料可以快速查到,为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方便的通道。

黄德松[6](2020)在《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有力地推动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随之扩大了通信网络规模,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复杂度,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电力通信网的省地监控集约化管理,对生产管理平台提出了“应用集中部署、系统互联互通、网络集中监控、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目前,XX电网已建成了省地两级SDH光传输网AB平面及省级OTN传输网,一共有30多套传输网管,分别在省级主站和各个地市呈分布式管理,每套网管系统只针对各自的传输、设备等进行管理,数据存在散、乱状态,缺乏集中存储数据,不能实现对运行系统的综合监控,没有对网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距离网络集中监视、设备统一维护、资源集中存储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相关的通信资源分散在各个运维人员的手中,未进行资源整合及网络共享,管理人员对全网的综合分析困难重重,不能实现通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动态化管理。本课题针对XX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组网现状进行研究,主要采用B/S三层结构,UI界面采用HTML+CSS技术进行布局和设计,结合JQuery、AJAX技术和My SQL数据库,并采用主流的CORBA北向接口技术进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设计而形成的电力通信管控系统,通过集中部署应用,集中化管理数据,集中监控网络从而实现通信资源管理、运行管理和网管综合监控功能的全方位管理。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钟震宇[8](2020)在《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河流冰情环境检测是获取河流冰情及灾害等监控数据的基础,是水文与冰情灾害预测预报、水环境监测、水工设施安全预警的重要依据。在河流冰情环境检测工作中,利用数据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远程监控实现对河流冰情灾害的实时预测预警十分重要。在实际组成的冰情检测系统中,由于各种新型冰情传感器的使用,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恶劣工作环境引起的大量奇异(干扰)冰情信号的存在,使得数据采集、现场冰情信号的实时处理以及冰情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工作量的增大,加重了冰情检测网络的负担,影响数据质量与实时性,亟需研究可以应用于工程现场实际的新型冰情检测设备与冰情数据实时处理算法,引入新的数据通信方式与组网结构,以适应冰情检测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移动数据流量有了巨大的增长,这推动了无线网络的巨大的转变。5G网络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这种趋势,将通信技术从人与人的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在5G接入网络技术中,如何为大量用户提供数据密集型和延迟敏感型服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雾无线接入网络(Fog Radio Access Network,F-RAN)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将缓存和计算的网络功能从远程云服务器扩展到接近用户设备的边缘,实现减轻回程链路的负担,显着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性能。针对现有冰情检测网络的不足,本文将NB-Io 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通信接口技术、5G无线F-RAN网络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引入冰情检测系统中,设计研制了具有NB-Io T物联网通信接口功能的冰情检测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5G无线F-RAN雾无线网络分层内容分发的数据传输方法,结合冰情检测特定的环境,运用雾无线网络原理去解决数据在现场检测网络分布的检测设备间的传输速率低,分析受限问题。同时,在前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过程中,为了解决调度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方案组建传感器网络。针对前端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融合问题,提出改进K-means算法提高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融合效率。在后端结合采集数据,采用弹性BP网络进行训练建立数据模型库,使数据能够在后端实时解析并判定出河流冰情环境整体的状况。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几类新型冰情检测传感器检测原理及结构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将NB-Io T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融入冰情检测传感系统中,从通信结构上将传感器改进为可以直接应用于5G网络的新一代智能终端设备,并具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5G大带宽视频文件传输能力,设计基于新型传感器的5G冰情检测网络系统结构,可实现前端采集、后端分析的目标,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河流冰情环境检测系统奠定基础。2.本文通过对前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方案组建传感器网络,提高传感器节点间数据调度效率。利用多数据融合方法实现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融合,提出改进Kmeans算法提高在传感器簇节点端数据的融合效率。在后端采用弹性BP网络对采集数据进行训练并建立数据模型库,使数据能够在后端实时解析、判定出河流冰情环境整体的状况。该方案整体解决了现有传感器网络在多种传感器节点增加,部署的比较稠密时产生的网络负载增加,网络寿命降低的问题,适用于低温以及复杂环境中的试验研究。通过仿真验证,对比测试,提出的方案能够实现利用现有传感器网络,高效、准确的传递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达到实时检测河流冰情环境的目标。3.以5G雾无线网络传输架构为基础,结合冰情检测特定的环境,提出了一种新的F-RAN分层内容分发数据传输方法。在提出的分层内容分发策略下,具有随机文件请求的C-UE(普通终端设备)和与其关联的BS和FUE(带缓存功能的终端设备)在一定距离的范围内共同和分层地提供服务,使冰情检测网络中视频数据大文件可以在多个终端设备中高效协同传输。依据提出的F-RAN分层内容分发策略的传输理论,推导了在F-RAN中BS的传输概率,然后,在分散概率缓存放置的假设下,进一步推导出F-UE的平均传输概率。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网络覆盖概率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分层内容分发策略模型传输优势,提出的分层内容分发策略可以显着提高数据传输质量,满足冰情检测网络中视频数据大文件在多个终端设备中高效协同传输及回传的需求。

宋宇[9](2020)在《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铁路车站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同时开工建设铁路新车站1000余座,建成804座。”沈阳铁路局作为规划的实施单位之一,管辖范围内需要建设很多铁路车站,而其中中小型车站就占了规划的70%以上。因此,本论文对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并简述铁路车站相关概念及划分、车站类型。通过剖析中西方及日本铁路车站的发展现状,从中提炼出对我国铁路车站有价值的设计和思路。最后界定中小型铁路车站及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第二章主要对地域性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地域性相关概念的阐释,建筑地域性所包含的要素,探索出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在立面、平面以及建筑技术方面的地域性表达。这些基础理论及探索为本文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得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第三章通过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零星分散房屋现状问题,分析车站建筑集中整合的原则及必要。用典型车站进行设计研究,总结出集中整合的优点。第四章通过提出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建筑老旧无特色的问题。进而分析沈阳铁路局中小型车站改造的原则及必要性。最后通过典型车站的设计,研究出改造车站一些有价值的方法。第五章以岫岩铁路车站作为设计实践,将以上章节总结出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到本实例中进行分析解读。第六章作为结论,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方法,为今后中小型铁路车站尤其是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车站设计及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涂昕[10](2020)在《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网二次系统不断向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系统均趋向IP化,IP业务呈现出种类日益繁多,流量快速增长的特点。在传统的分布式网络中,IP层和光层的控制分别独立运行,分别独立的控制层面使IP业务难以合理有效的利用传送网资源,这导致了网络传输质量低,运维效率低,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传送网的单位带宽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课题组参与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面向电力业务的‘IP+光’协同编排关键技术”的研究情况,设计了基于SDN技术的“IP+光”融合方案,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融合模型的网络虚拟映射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最大质量优先的节点映射算法和基于丢包率和可用带宽的多商品流链路映射算法,通过仿真表明可实现节点和链路的负载均衡,优化资源的配置。基于构建的“IP+光”融合方案通过对“IP+光”融合配电通信网生存性进行分析,对基于SDN的IP与光层的协同保护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基于风险度计算的链路保护策略以及基于节点故障风险的节点保护策略,并通过仿真表明本文对保护策略的研究能够实现对关键节点及链路的保护,提高网络中业务传输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提升“IP+光”融合网络运行的可靠性。最后,根据课题组参与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执行进度安排,参与了电力通信IP与光网络协同控制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验证本文映射算法及协同保护的现场实验方案;总之,本文对“IP+光”融合模型、映射算法及协同保护策略的研究将为IP与光层协同控制的深入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二、防汛通信网监控系统在辽宁应用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汛通信网监控系统在辽宁应用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自愈控制及其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愈控制
    1.3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NCS的基本问题的研究现状
        1.3.2 NCS的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1.3.3 NCS的容错控制的研究现状
        1.3.4 NCS的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自愈控制的综述与分析
    2.1 引言
    2.2 自愈控制的应用领域
        2.2.1 智能电网领域的自愈控制
        2.2.2 飞行控制系统领域的自愈控制
        2.2.3 机械系统领域的自愈控制
        2.2.4 自愈控制应用领域的总结
    2.3 自愈控制的特征、功能及定义
    2.4 自愈系统、容错控制与自愈控制的关系
        2.4.1 自愈系统与自愈控制
        2.4.2 容错控制与自愈控制
    2.5 自愈控制的架构及研究范畴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自愈控制
    3.1 引言
    3.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网络控制系统的故障估计方法
        3.2.1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故障估计方法
        3.2.2 执行器故障估计辅助信号的设计
    3.3 故障检测和故障定位方法
        3.3.1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故障检测
        3.3.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故障定位
    3.4 基于控制律重构的主动容错控制
    3.5 仿真验证
        3.5.1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故障估计的仿真验证
        3.5.2 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的仿真验证
        3.5.3 控制律重构方法的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自愈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两阶段卡尔曼滤波的故障诊断方法
        4.2.1 执行器部分失效故障建模
        4.2.2 故障诊断方法的设计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愈控制方法研究
        4.3.1 BP神经网络的介绍与应用
        4.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执行器故障程度辨识
        4.3.3 基于控制律切换的主动容错控制方法
    4.4 仿真验证
        4.4.1 故障诊断仿真验证
        4.4.2 控制律切换方法的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拒绝服务攻击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自愈控制研究
    5.1 引言
        5.1.1 关于网络控制系统的多元不确定性的概述
        5.1.2 关于拒绝服务攻击的模拟
    5.2 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异常检测方法
        5.2.1 卡尔曼滤波方法
        5.2.2 异常检测方法的设计
    5.3 针对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异常诊断方法
        5.3.1 支持向量机
        5.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异常诊断方法研究
        5.3.3 针对拒绝服务攻击的自愈策略
    5.4 仿真验证
        5.4.1 异常检测及诊断方法的仿真验证
        5.4.2 基于网络切换的自愈策略的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近年国内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防洪减灾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3 防洪减灾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进展
    3.1 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3.3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
4 信息技术与防洪减灾耦合关系
5 信息技术未来应用方向探讨

(3)基于物联网的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物联网、机器学习的水环境监测研究现状
        1.2.1 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环境监测方法研究
    1.3 农村区域水环境自动监测需求
        1.3.1 农村区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1.3.2 农村区域水环境自动监测需求分析
    1.4 农村水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1.4.1 水环境监测指标
        1.4.2 农村水环境监测指标类型及选取原则
        1.4.3 农村水环境自动监测指标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智慧水务背景下的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2.1 智慧水务总体架构设计
    2.2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设计
        2.2.1 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面临的潜在挑战
        2.2.2 智慧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环境监测WSN建模与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3.1 农村区域水环境监测WSN结构设计
        3.1.1 水环境WSN部署策略
        3.1.2 水环境监测WSN覆盖要求
        3.1.3 面向农村区域水环境监测的WSN网络模型
    3.2 水环境监测WSN形式化建模与性能分析
        3.2.1 随机进程代数
        3.2.2 PEPA建模方法
        3.2.3 基于PEPA的水环境监测WSN建模与性能分析
    3.3 基于PEPA的ITS建模和工作流程评价
        3.3.1 ITS中的实时定位和路径规划系统及其工作流程
        3.3.2 ITS的PEPA建模
        3.3.3 系统参数设定
        3.3.4 性能指标提取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及方法研究
    4.1 基于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系统
        4.1.1 水环境监测终端
        4.1.2 TD-LTE基站
        4.1.3 水环境监控中心
        4.1.4 智能移动终端
        4.1.5 TD-LTE终端和卫星终端
    4.2 基于TD-LTE专网的水环境监测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5.1 水环境监测网络中的数据融合
    5.2 基于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
        5.2.1 最小二乘估计
        5.2.2 基于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模型
    5.3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水环境监测WSN数据融合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递推最小二乘的前推和后推算法
        5.3.3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数据融合算法
        5.3.4 算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研究
    6.1 数据预处理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预处理
    6.2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单参数预测模型研究
        6.2.1 水质单参数时间序列预测
        6.2.2 LSTM神经网络
        6.2.3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及其工作流程
        6.2.4 实验仿真
        6.2.5 三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比较
    6.3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多参数预测模型研究
        6.3.1 水质多参数时间序列预测
        6.3.2 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的水质多参数预测模型
        6.3.3 实验仿真
        6.3.4 水质单参数预测模型与多参数预测模型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VSAT卫星通信链路传输特性及下行通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VSAT卫星通信系统链路设计
    2.1 VSAT系统基础
        2.1.1 噪声温度
        2.1.2 噪声温度和噪声系数
        2.1.3 地面站G/T
        2.1.4 天线
        2.1.5 发射机和接收机
    2.2 VSAT系统分析
        2.2.1 系统描述
        2.2.2 链路设计步骤
    2.3 VSAT系统链路设计
        2.3.1 卫星链路分析
        2.3.2 上行链路设计
        2.3.3 下行链路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卫星通信信道特性及性能仿真分析
    3.1 卫星通信信道的传输特性
    3.2 信道的建模和BER性能仿真
        3.2.1 卫星通信信道仿真模型的建立
        3.2.2 卫星通信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和BER性能仿真
    3.3 仿真结果
    3.4 卫星通信系统性能仿真
        3.4.1 信号包络衰落对系统BER性能的影响
        3.4.2 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SAT下行链路具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组网设计
    4.2 卫星及波段选择与设计
        4.2.1 波段与卫星的选择
        4.2.2 波段与卫星的冗余设计
    4.3 异地地面主站设计
        4.3.1 地面主站天线
        4.3.2 地面所用射频系统设计
        4.3.3 冗余系统设计
    4.4 地面主站系带系统设计
    4.5 Vsat下行链路具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4.5.1 某地区Vsat链路参数
        4.5.2 随机数产生及其在雨衰和对流层闪烁随机分布中的应用
        4.5.3 升余弦滤波器的应用
        4.5.4 BPSK和 QPSK数字调制解调原理及误码率
        4.5.5 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描述
        4.5.6 仿真执行流程
    4.6 仿真结果分析
        4.6.1 雨衰对下行通信链路的影响
        4.6.2 对流层闪烁模型的影响
        4.6.3 采用BPSK和 QPSK时由误码率容限决定的系统可用度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前甸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灌区信息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
        1.2.2 国外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
        1.2.3 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水文地质
    2.4 社会经济情况
    2.5 水利工程现状
    2.6 灌区发展情况
第三章 信息化建设内容
    3.1 建设任务
    3.2 建设内容
    3.3 规划的技术路线
第四章 灌区硬件系统设计
    4.1 信息中心建设
        4.1.1 通信机房设计
        4.1.2 大会议室设计
        4.1.3 小会议室设计
        4.1.4 整体办公设备设计
        4.1.5 服务器的设计
    4.2 水情采集系统设计
        4.2.1 方案比选
        4.2.2 测站设计及信息流向
        4.2.3 通信设计
    4.3 闸门监控系统设计
        4.3.1 方案比选
        4.3.2 现场站点设计
        4.3.3 控制软件设计
        4.3.4 通信设计
        4.3.5 设备安装设计
    4.4 视频监视系统设计
        4.4.1 方案比选
        4.4.2 推荐技术方案设计
        4.4.3 通信设计
    4.5 通信网络设计
        4.5.1 方案比选
        4.5.2 整体链路设计
第五章 灌区信息化平台设计
    5.1 灌区工情及巡检管理GIS系统设计
        5.1.1 设计原则
        5.1.2 系统构架
        5.1.3 权限设计
        5.1.4 功能设计
    5.2 灌区量测水管理系统设计
        5.2.1 系统架构
        5.2.2 操作设计
    5.3 灌区防汛预警系统建设
        5.3.1 系统架构
        5.3.2 操作设计
    5.4 灌区配水调度系统设计
        5.4.1 系统架构
        5.4.2 权限设计
        5.4.3 业务流程
        5.4.4 功能设计
    5.5 灌区水费计收系统建设
        5.5.1 系统架构
        5.5.2 业务流程
        5.5.3 权限设计
        5.5.4 功能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1.3.1 CORBA体系结构
        1.3.2 AJAX和 j Query技术
        1.3.3 基于Web的B/S结构
        1.3.4 LAMP平台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2.2 系统设计原则
    2.3 系统总体设计
        2.3.1 传输网管系统接入
        2.3.2 光缆资源接入
        2.3.3 系统架构
        2.3.4 开发环境和工具介绍
    2.4 页面实时交互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支撑平台设计
    3.1 系统硬件组成部
    3.2 系统软件配置
        3.2.1 应用环境部署
        3.2.2 COBRA北向接口的相关配置
    3.3 CORBA接口设计
        3.3.1 建立会话连接
        3.3.2 传输告警采集接口
    3.4 数据库设计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3.4.2 数据库逻辑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4.1 系统功能结构
        4.1.1 拓扑管理功能
        4.1.2 资源管理功能
        4.1.3 配置管理功能
        4.1.4 告警管理
        4.1.5 值班管理功能
        4.1.6 系统管理功能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拓扑管理功能实现
        4.2.2 资源管理功能实现
        4.2.3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
        4.2.4 告警管理功能实现
        4.2.5 值班管理功能实现
        4.2.6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4.3 数据分析与应用
    4.4 系统测试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系统总结
    5.2 系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冰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冰层厚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积雪深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静冰压力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2.4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1.3.1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发展历程
        1.3.2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1.3.3 5G移动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1.3.4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在冰情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冰情检测方法及具有5G网络入网功能的冰情检测传感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具有5G网络入网功能的冰情检测系统设计
        2.2.1 NB-IoT技术发展历程
        2.2.2 NB-IoT模块结构
        2.2.3 基于NB-IoT与5G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冰情检测系统设计
    2.3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
        2.3.1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的基本原理
        2.3.2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
        2.3.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设计
    2.4 积雪深度检测传感器
        2.4.1 积雪深度检测的基本工作原理
        2.4.2 积雪深度检测传感器
        2.4.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积雪深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2.5 静冰压力检测传感装置
        2.5.1 静冰压力检测的基本原理
        2.5.2 光纤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
        2.5.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多通道光纤静冰压力检测传感装置设计
    2.6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
        2.6.1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系统设计
        2.6.2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系统及检测数据传输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冰情检测传感系统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组网技术
    3.1 引言
    3.2 无线传感器系统组网方法及调度算法原理
        3.2.1 无线传感器系统组网方法
        3.2.2 无线传感器系统调度算法原理
    3.3 基于分簇组网的冰情检测网络
        3.3.1 基于分簇组网的冰情检测传感器网络结构
        3.3.2 基于Zig Bee的冰情检测网络内部传输功能设计
        3.3.3 动态优先级分配的冰情检测网络调度算法
    3.4 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的分簇组网冰情检测传输技术仿真分析
        3.4.1 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算法仿真参数设置
        3.4.2 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3.5 改进的K-means冰情检测数据融合算法理论研究
        3.5.1 数据融合理论模型
        3.5.2 改进的基于距离代价函数的K-means算法
    3.6 基于BP神经网络及改进型K-means算法的冰情检测数据分析
        3.6.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3.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冰情检测数据分析
        3.6.3 基于BP神经网络及改进型K-means算法的仿真测试与实验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的5G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及其在河道流凌密度检测应用中建模及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
        4.2.1 5G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4.2.2 雾无线接入网络架构
        4.2.3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的F-RAN网络原理
    4.3 河道流凌检测传输系统模型
        4.3.1 F-RAN传输系统模型
        4.3.2 分层内容分发策略模型
    4.4 河道流凌检测雾无线网络BS和F-UE的传输概率模型
        4.4.1 BS的传输概率理论模型
        4.4.2 F-UE的传输概率理论模型
    4.5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雾无线网络的河道流凌密度数据传输技术仿真分析
        4.5.1 BS提供服务的河道流凌密度检测C-UE设备的SCDP
        4.5.2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F-UE提供服务的C-UE的SCDP
        4.5.3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C-UE的均值SCDP
        4.5.4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数据传输方案数值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铁路车站简述
        1.2.1 铁路车站概念及划分
        1.2.2 铁路车站类型
    1.3 国内外铁路车站发展及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1.3.1 欧洲车站发展
        1.3.2 日本车站发展
        1.3.3 我国车站发展
        1.3.4 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及范围
        1.4.1 中小型铁路站房界定
        1.4.2 沈阳铁路局及其管辖范围
    1.5 本章小结
2 中小型铁路车站的地域性表达
    2.1 地域性基本概念
        2.1.1 地域性
        2.1.2 地域性建筑的概念
    2.2 地域性所包含的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文化因素
        2.2.3 技术因素
    2.3 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2.3.1 建筑立面的地域性表达
        2.3.2 建筑平面布局的地域性表达
        2.3.3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2.4 中小型铁路车站绿色节能设计策略
        2.4.1 节约土地
        2.4.2 节约能源
        2.4.3 节材节水
    2.5 本章小结
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3.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现状分析
        3.1.1 车站建筑零散分散问题
        3.1.2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3.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必要性及原则
        3.2.1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必要性
        3.2.2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设计原则
        3.2.3 依据沈阳铁路局相关文件
    3.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3.3.1 车站既有房屋整合概况
        3.3.2 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3.3.3 车站建筑设计研究
        3.3.4 车站配套设备设施设计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4.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存在的问题
        4.1.1 车站建筑老化严重
        4.1.2 车站建筑缺乏特色
        4.1.3 车站配套设施不全
        4.1.4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4.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必要性及设计原则
        4.2.1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必要性
        4.2.2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4.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4.3.1 车站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4.3.2 车站建筑特色改造设计研究
        4.3.3 车站建筑配套设备设施改造设计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岫岩铁路车站设计实践
    5.1 .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工程概况
    5.2 总平面设计
        5.2.1 总平面布局
        5.2.2 竖向及道路设计
    5.3 建筑设计
        5.3.1 建筑规模界定及人员统计
        5.3.2 建筑平面设计
        5.3.3 建筑构造及建筑装修
    5.4 建筑地域性表达
        5.4.1 整体造型的地域性表达
        5.4.2 当地气候的地域性表达
        5.4.3 民族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协同控制技术
    2.1 IP网络与光网络在电力通信领域的应用情况
        2.1.1 电力通信业务数据的IP化情况
        2.1.2 电力光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2.2 IP层与光层协同控制对于建设电力物联网的支撑优势
    2.3 IP与光网络融合技术的选择与基本思路
        2.3.1 网络虚拟化技术
        2.3.2 SDN核心技术
        2.3.3 IP-over-WDM技术
        2.3.4 基于SDN技术实现IP与光协同控制的基本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DN的IP与光网融合模型与资源协同研究
    3.1 基于SDN技术的“IP+光”方案与相关技术分析
        3.1.1 基于SDN控制的“IP+光”融合方案
        3.1.2 电力业务识别与光网络虚拟映射方案
        3.1.3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IP+光”协同路由策略与智能编排
        3.1.4 基于业务性能IP+光运维协同与保护
    3.2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节点融合算法
        3.2.1 面向多业务场景的网络虚拟化问题分析
        3.2.2 虚拟网络节点映射算法现状分析
        3.2.3 基于最大质量优先的节点映射改进算法设计
    3.3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链路融合研究
        3.3.1 虚拟网络链路映射算法的选择
        3.3.2 基于丢包率和可用带宽的多商品流算法
    3.4 基于“IP+光”融合模型的电力通信网映射算法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DN控制架构下的“IP+光”协同与保护
    4.1 “IP+光”融合配电通信网生存性分析与策略选择
        4.1.1 电力光网络的故障处理机制
        4.1.2 电力“IP+光”融合网络的生存性策略选择标准
        4.1.3 电力“IP+光”融合网络的生存性策略选择
    4.2 集中控制架构下IP与光协同保护机制的构建
        4.2.1 基于SDN的IP路由保护机制
        4.2.2 基于SDN的光传输层路径保护机制
        4.2.3 “IP+光”融合网络中IP与光层的协同保护
    4.3 电力“IP+光”网络风险感知的保护策略研究与仿真
        4.3.1 基于风险度计算的链路保护策略
        4.3.2 基于节点故障风险的节点保护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协同控制实验方案设计
    5.1 冀北电网业务数据网与光网络建设现状
    5.2 电力通信IP与光网络协同控制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5.2.1 面向冀北电力数据通信网场景的“IP+光”网络部署方案设计
        5.2.2 基于“IP+光”融合网络的相关技术测试流程规划
        5.2.3 基于“IP+光”融合网络的资源配置优化与保护协同测试方案
    5.3 远景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防汛通信网监控系统在辽宁应用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愈控制及其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 王忻.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近年国内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综述[J]. 刘业森,陈胜,刘媛媛,郜银梁,曹大岭. 中国防汛抗旱, 2021(01)
  • [3]基于物联网的农村区域水环境智能监测及预测方法研究[D]. 刘萍. 扬州大学, 2020
  • [4]基于VSAT卫星通信链路传输特性及下行通讯应用研究[D]. 司闻智.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5]前甸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应用研究[D]. 刘正鑫.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黄德松. 广西大学, 2020(03)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D]. 钟震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D]. 宋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D]. 涂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标签:;  ;  ;  ;  ;  

辽宁防汛通信网络监测系统应用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