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K12网站回顾

中文K12网站回顾

一、中国K12网站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秦丛广[1](2021)在《互联网经济下K-12在线教育学而思品牌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社会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之经济的迅猛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已经从以往的“上完学”逐步上升到“上好学”。K-12在线教育相关品牌,顺应市场需求,依托有力的技术发展条件和政策优势,在最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其中,学而思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然成为了K-12在线教育行业的龙头。显然,这一发展成果与其品牌传播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随着K-12在线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传播策略中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受众的体验与企业的信誉,甚至对教育本身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学而思品牌传播策略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运用“培养理论”和“警钟效果理论”两大理论,对学而思品牌传播策略的具体实施进行了重点剖析。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两种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学而思品牌传播策略的优劣,发现学而思在传播策略方面主要存在“横向产品领域与纵向教育初心急需加强”、“传播地域不均衡,引流软件作用小”、“产品广告商业气息过重,内容雷同”以及“老带新引流有限,新课程经验匮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围绕“回归教育初心”这一主题,提出了四种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即“深入产品研发,重塑宣传重点”、“重点传播地域转移,优化引流软件”、“谨记教育初心,提升广告质量”以及“增加激励模式,深入教学开发”。在论文的末篇,笔者对K-12在线教育行业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K-12在线教育品牌在未来能够“回归教育本质,把握教育初心”,在品牌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叶丹楠[2](2021)在《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加拿大疫情期间的应急远程教育为例,从政策、技术等宏观因素及教师、学生、家庭等微观因素出发,对其疫情期间应急远程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详略得当的分析,特别对教师、学生及家庭等因素进行了重点阐释。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通过五个章节,从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的发展概况、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已有准备、疫情期间实施应急远程教育时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举措进行描述与梳理,并借助广受认同的、经典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措施进行再次分析,从中试图归纳加拿大远程教育特点,并试图对“4R”理论提出切合应急远程教育特点的改进建议。最后,结合我国远程教育现状,总结相应建议。在绪论部分,首先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缘由、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其次,分别对远程教育、应急远程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后,在研究综述部分,对国内外的应急教育、远程教育、应急远程教育以及“4R”危机管理理论分别进行了文献梳理,为本研究更系统、恰当地分析加拿大疫情期间应急远程教育状况做好理论指导。在第一章节,描述了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概况。具体包括:加拿大远程教育发展阶段及现状。第二章节,聚焦于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准备,包括:政策方面的准备、技术方面的准备、教师方面的准备、学生方面的准备。第三章节,总结加拿大疫情期间实施应急远程教育的挑战,包括:教师方面的挑战、学生方面的挑战、家庭方面的挑战。第四章节,分别对应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阐述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第五章节,本研究主要借助经典的“4R”危机管理理论对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施现状,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包括:首先,充足的危机准备、出色的公平意识、注重合作的危机应对、系统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后续研究是加拿大实施应急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其次,本研究基于“4R”危机管理四步骤,结合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思考切合应急远程教育特点的危机管理四步骤。最后,通过总结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提出我国在今后应急远程教育中需要改进的方向,包括:高准备的应急远程教育、学习者中心的应急远程教育、应急为先的应急远程教育、合作的应急远程教育。在后疫情时代,远程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必然补充。加拿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前期政策保障、基础设施、教师和学生准备、相关人员的培训课程等等的经验和研究,对建立我国的应急远程教育预警机制是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加拿大紧急情况下处理教育公平和数字鸿沟问题的实践对我国也有启发意义。我国和加拿大一样都拥有广袤的疆域,都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即使在发达地区如上海也有收入较低的家庭受数字鸿沟影响。本论文阐述的加拿大在应急远程教育期间采取的一系列缓解数字鸿沟的措施,对我国类似问题的解决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王晴[3](2021)在《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家长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线教育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家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它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使该行业的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其中,K12在线教育领域的发展尤为突出,由于当前社会的学历贬值状况严重,上升渠道狭窄,应试仍然是绝大多数学生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机会。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同时,企业也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在K12在线教育领域中,获取新客户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对K12在线教育企业来说,想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就要在获取新用户后,维系用户关系,提升用户粘性,增强其对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经过对该领域的用户行为分析,本文发现家长用户在平台的使用流程中涉及到了更多的环节,而且是平台产品的购买者,也是平台最直接的收益来源。因此,本文决定基于家长视角,对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根据对大量文献和理论模型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用户进行的访谈结果,本文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为基础,融合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中的内容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构建了研究模型。此外,还根据访谈结果及前人理论成果加入了感知转换成本变量,进一步完善了模型。在建立模型后,笔者参考前人较为成熟的量表,编写了此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预调研。在证明问卷的有效性后,笔者正式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样本数据275份。通过SPSS及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差异显着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后,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和感知转换成本直接正向影响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第二、期望确认度、内容质量、服务质量和系统质量通过满意度间接正向影响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其中,期望确认度和内容质量还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正向影响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第三、不同学历特征的用户在K12在线教育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上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和职业特征的用户则在持续使用意愿上无显着性差异。最后,本文通过对研究结论的分析,为K12在线教育企业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王雪[4](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提出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任娇[5](2020)在《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行业顾客忠诚度研究 ——基于信任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世界级的人口大国,受教育群体众多,这使得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很难得到公平的分配。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促使互联网与国民教育更加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随着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行业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新进入者涌入这个行业,如何提升消费者忠诚,如何保持公司原有市场份额成为第一要务。本次研究创新之处有两点。第一、研究板块较新。选取目前研究较少的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板块;第二、选取信任为研究视角,结合企业间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以信任视角建立“信任-忠诚”结构方程来研究顾客忠诚的信任影响因素。以往文献均为“满意-忠诚”的研究,“满意-忠诚”更偏向于对商品的忠诚而不是对企业的忠诚;而“信任-忠诚”是心里和情感的忠诚,是消费者对员工和企业的忠诚,这种忠诚往往不易转移。本次研究主要分为是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和总结。通过总结选取认知信任、制度信任、感知信任以及情感信任这四个信任维度;第二部分是研究假设阶段。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四个维度信任与顾客信任以及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构建出适合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板块的“信任-忠诚”的结构模型;第三部是实证分析阶段。通过对调研问卷所得数据的分析,找出影响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板块客户忠诚的信任影响因素,再结合企业间差异进行分析总结。第四部分是建议、结论和展望。结合第三部分对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企业提出增强顾客忠诚的建议。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对全文做出总结,同时对未来进行展望。本次研究结论分为研究假设分析和企业间差异分析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假设分析结论。本文通过结构方程的系列验证,找到了影响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企业顾客忠诚的四个信任维度,并总结出影响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企业顾客忠诚的两条路径:(1)通过顾客对于公司的信任来影响顾客忠诚的路径,认知信任+感知信任+制度信任+情感信任→顾客对于公司的信任→顾客忠诚。(2)通过顾客对于员工的信任来影响顾客忠诚的路径,认知信任+制度信任+情感信任→顾客对于员工的信任→顾客忠诚。通过对路径系数的分析,发现路径(1)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路径(2),因此,本文仍然认为感知信任是顾客忠诚的重要因素,与认知、制度、情感信任共同对顾客忠诚有显着影响效应。第二部分,企业间差异分析结论。(1)针对认知信任,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加深顾客对课程以及企业的了解程度。(2)针对制度信任,企业应对自身制度进行完善与披露的同时,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援助和保障。(3)针对感知信任,企业应提升服务者的专业素养,优化教师配置,针对不同学员需求贴身打造课程配备老师,突出企业课程特色。同时还需对顾客期望进行细化管理,使顾客产生恰当期望。(4)针对情感信任,企业应提高学员家长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家长与企业间的黏性。针对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本文分别从四个信任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1)针对认知维度的信任,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深化合作渠道,以加深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认知。同时新增线下体验门店以及活动,增加顾客对课程的了解。(2)针对制度维度的信任,企业应杜绝宣传与现实“两张皮”的现象,并增加法律咨询与援助板块,在顾客心中建立良好的消费保护屏障。(3)针对感知维度的信任,企业应优化绩效体系,提升服务者专业素养。同时优化定价策略、推出增值服务,降低顾客课程价格公平感知敏感度。企业还需加强系统稳定性,增强网络安全,同时增加信息匹配模块,使信息有效性更高。在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配备方面,企业应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监督模式,添加多元化学习模块,增加学习体验,跟踪学员需求,增加课程配置,提升教师团队专业度,提高学员学习效率。企业还应进行顾客预期细化管理,使顾客预期符合产品特色。(4)针对情感维度的信任,本文建议企业建立家长俱乐部,构建多维度的会员制度与推荐制度,以增加学员家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文嘉玫[6](2020)在《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互联网+”时代推动我国K12教育培训行业逐步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由于教育培训机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市场需求增长,加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量一线品牌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涌入汕头市教育培训市场,行业竞争激烈。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是在汕头市经营十余年的K12课外培训机构,尽管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营销方面依然面临一定的问题,如产品同质化、营销理论滞后等等。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将能够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的相关理论,如K12教育、营销STP理论以及营销组合理论等进行简要介绍。在上述基础上,选取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和调查问卷法了解并掌握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实施现状和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采用PEST分析方法、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对G教育培训机构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再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优劣势、机会与威胁展开分析,从而为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的优化提供直接依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G教育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根据营销STP理论完成对G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调整市场定位、再运用适用于服务行业的营销组合策略对G教育培训机构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人员、过程和有形展示进行整体的营销策略优化。最后,为促使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优化策略的顺利实施,分别从组织、文化以及资源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通过对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在汕头市培训市场中更好的开展营销活动,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份额。同时,也希望给其他区域的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杜文彬[7](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郭豆豆[8](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STEM教育改革已持续30多年,它是美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战略。在STEM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联邦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的时间较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STEM教育体系。研究美国STEM教育,为我国更好推进STEM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价值。同时,以本科STEM教育为例,研究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美国联邦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对当前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也可以提供具体案例参考。本文采用文献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等方法,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核心概念界定基础上,阐释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背景。之后,从颁布政策、增加经费、加强机构合作、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低参与人群能力、改进K-12阶段STEM教育质量以提高生源质量、对本科STEM教育质量开展监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对策,总结其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结合我国本科教育的现状,借鉴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研究。总体来看,对我国政府发展本科STEM教育有以下启示:政府需要持续出台政策,为STEM教育提供政策指导;投入稳定持续的经费保障,为STEM发展提供财政保障;加强STEM教育顶层设计,促进跨部门合作;加强STEM教育顶层设计,促进跨部门合作;实现学段贯通的STEM全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有效开展教育监测和评估,关注STEM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刘亮亮[9](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刘婷婷[10](2020)在《我国人口流动的个体福利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个独特并且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人口流动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流入地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对流入地经济的可持续的、快速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生产要素,同时,与人口流动相伴随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口的过度集中使“堵车”、“高房价”、“看病难”、“上学难”等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因此针对我国人口流动现象独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引导人口流动相关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在不同的城市/地区间流动,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因此,流动前后名义工资、净收入及总收益的变化程度是决定是否流动以及流往何处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在人口流动理论、福利经济学、人口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人口流动、个体福利、流动人口三者的重合点为切入点,从流动前后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个体五个福利(个体经济福利、人均教育、医疗、交通、环保)变化的角度对我国人口流动带来的收益情况、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以及流入不同目的地带来的收益情况分别进行了量化研究,并通过量化结果对不同流动群体流动前后名义工资、净收入及总收益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按照人们总是朝着名义工资、净收入及总收益提高幅度大的地方流动的思路把握、预测未来人口流向。近2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集中趋势明显,人口逐步向超大城市、大城市集中,特别是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经济圈集中,这些城市和区域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在把握了未来人口流向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流动带来的人口过度集中问题和某些非热门流入目的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政府治理的角色就不可或缺,所以本文从政府治理改变人口流动前后个体总福利的角度对改变人口流向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引导人口流入和流出,解决劳动力短缺及避免人口过度集中等各种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流动人口基本特征、人口流动的基本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在福利经济学和人口流动相关理论基础方面人口流动对个体总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结果,建立流动对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流动人口五个福利的影响模型。其次,运用国家卫健委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中2015年全国各省份教育经费和在校生人数等数据计算得出的生均教育经费、以链家网和携程网相关数据为依据得到的“住、行”成本数据、我国各地级市的人均公共财政支出数据,对我国人口流动前后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流动人口五个福利的变化情况、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和流入不同目的地对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流动人口五个福利的影响情况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判断、预测、把握我国未来人口流向。再次,利用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对个体总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对人们所关注的各公共福利因流动产生的变化对个体总福利变化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中各公共变量变动对个体总福利变动影响的强弱,按照个体总福利提高幅度决定人口流动方向的思路对相关引导人口流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综上,本文以因流动产生的个体福利变化为核心,从流动人口个体特征的角度和人们所关注的公共福利因流动产生变化的角度,对人口流动对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流动人口五个福利的影响及流动产生的各公共福利变动对个体总福利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人口“流动”能使名义工资提高20%左右,同时,流动对个体经济福利提升的效果并不显着,对个体总福利的影响也不显着;四种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对名义工资影响的估计结果显示,流入超大城市北上深、省际流动、省内跨市三种流动方式分别可使名义工资提高40.66~47.69%、21.35~28.16%、4.28~5.99%,市内跨县流动对名义工资的影响不显着,同时,流入超大城市北上深、省际流动(除北上深)对个体经济福利的提升不显着,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流动对个体经济福利有非常显着的副作用,此外,流入超大城市北上深可使个体总福利提高43.2~50.31%,省际流动(除北上深)对个体总福利没有显着的提升,省内跨市流动对个体总福利的影响呈现负效应,由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数据只具体到地级市,所以无法用此数据估计市内跨县流动对个体总福利的影响。由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的相关财政支出数据只具体到省级,所以未对我国整体上人口“流动”对五个福利(个体经济福利、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只对省际流动(含北上深)对五个福利的影响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省际流动(含北上深)对流动人口五个福利的提高幅度为13.93~16.38%,同时,对于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只包括流入超大城市北上深、省际流动(除北上深)两种流动方式)对流动人口五个福利影响的估计结果显示,流入超大城市北上深可使流动人口的五个福利增长25%左右,省际流动(除北上深)对流动人口五个福利没有显着的提升效应。流入热门目的地对个体总福利和个体五个福利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入北京对个体总福利和五个福利的提升幅度最大,提升幅度分别为55.75~62.17%和34.00~37.75%。此外,省际流入较热门的5个省份对个体总福利的影响均较为显着,但只有流入浙江、上海和北京才对流动人口五个福利有一定的正效应;对于省内跨市流动对个体总福利影响,只有广东籍的省内跨市流动对个体总福利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余省内跨市较热门的省份的此类流动对流动人口的个体总福利的影响均为负效应。由于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的相关财政支出数据只具体到省级,所以未对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流动对个体五个福利的影响进行量化估计。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人口流动对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流动人口五个福利影响的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很多流动人口流动后并不能带来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个体五个福利的提升,但这些流动人口依然选择流动,经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工作机会较多,寻找工作的成本较低。二是在估计流动对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流动人口五个福利的过程中,“住”的成本是根据流动人口所在城市的房租并根据一定的规则计算得出,然后将其作为每个流动人口“住”的成本,所以未充分考虑一个城市流动人口的异质性导致的“住”的成本的异质性,因而导致估计的流动对个体经济福利、个体总福利以及流动人口五个福利的结果很多不显着、甚至是负效应,因此在预测、把握未来人口流向时,可适当参考流动对名义工资影响的估计结果。人们较为关注的四个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交通和环保)因流动产生的变化对个体总福利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均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的省份,提高交通和环境福利对人口流动后个体总福利提高的效果明显好于同等的教育和医疗投入;对于人均教育投入处于我国教育投入中等水平的省份、人均教育投入不及我国中等教育水平但非教育投入落后的省份、教育投入位于我国中上等水平的省份,通过提高教育、交通投入对人口流动后个体总福利提升的效果明显高于同等的医疗和环保投入,且提高交通相关支出的效果要好于同等的教育投入;对于我国人均教育投入较高的这类省份,加大交通相关财政支出、继续提高教育支出来提升个体总福利的效果明显好于同等的医疗和环保投入,并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对提高个体总福利的的效果要好于同等的交通支出。

二、中国K12网站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K12网站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经济下K-12在线教育学而思品牌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性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阐释
        2.1.1 互联网经济
        2.1.2 K-12 在线教育
        2.1.3 品牌传播
        2.1.4 传播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培养理论
        2.2.2 警钟效果理论
第3章 学而思品牌发展现状
    3.1 品牌简介
        3.1.1 学而思品牌发展萌芽时期
        3.1.2 学而思品牌战略发展时期
    3.2 学而思品牌传播现状
        3.2.1 形式上,以信息流广告为主体
        3.2.2 内容上,重视口碑传播的效果
        3.2.3 框架上,站群传播中相互配合
        3.2.4 细节上,发挥老带新奖励模式
    3.3 学而思传播策略的特征
        3.3.1 广告投放以新媒体平台为主
        3.3.2 传播强度的时间段明显
        3.3.3 传播形式与内容多样
第4章 学而思品牌传播实证研究
    4.1 传播策略调查的目的
    4.2 问卷调查的设计
    4.3 问卷调查的过程
        4.3.1 问卷调试
        4.3.2 问卷修改
        4.3.3 问卷发放
    4.4 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
        4.4.1 品牌策略结构性描述分析
        4.4.2 品牌传播响应率影响因素分析
    4.5 学而思传播策略的优势
        4.5.1 知名度较高,用户数量多
        4.5.2 市场规模大,分布地区广
        4.5.3 多角度传播,全面式宣传
        4.5.4 传播内容新,易吸引眼球
        4.5.5 特色化课程,教学中传播
第5章 学而思品牌传播存在问题分析
    5.1 横向产品领域与纵向教育初心急需加强
        5.1.1 横向产品领域研发速度稍慢
        5.1.2 纵向教育初心逐渐动摇
    5.2 传播地域不均衡,引流软件作用小
        5.2.1 二三四线城市宣传不足
        5.2.2 题拍拍引流相对较弱
    5.3 产品广告商业气息过重,内容雷同
        5.3.1 重商广告,难以从根本打动用户
        5.3.2 雷同广告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
    5.4 老带新引流有限,新课程经验匮乏
        5.4.1 老带新模式受限,新思路经验匮乏
        5.4.2 新课程的磨合期较长,老用户的培养不易
第6章 学而思品牌传播的优化建议
    6.1 深入产品研发,重塑宣传重点
        6.1.1 深入素质教育和早教产品的开发
        6.1.2 回归教育本质,重塑宣传重点
    6.2 重点传播地域转移,优化引流软件
        6.2.1 拓宽品牌传播地域,灵活运用广告形式
        6.2.2 开发优化相关的引流软件
    6.3 谨记教育初心,提升广告质量
        6.3.1 一切为了教育,深度满足用户需求
        6.3.2 发挥媒介特色,提升广告质量
    6.4 增加激励模式,深入教学开发
        6.4.1 注重反思与积累,增加激励模式
        6.4.2 强化生态化教学,培养用户习惯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新意与不足
    三 概念界定
        (一)远程教育
        (二)应急远程教育
    四 研究综述
        (一)应急教育研究现状
        (二)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三)应急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四)“4R”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第一章 疫情前加拿大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概况
    一 加拿大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基于印刷媒体的函授教育阶段
        (二)基于音视频媒体的广播电视教育阶段
        (三)基于网络的在线教育阶段
        (四)远程教育的新趋势——混合学习阶段
    二 加拿大远程教育的现状
        (一)远程教育普及率高
        (二)各省远程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三)丰富多样的远程教育实践探索
第二章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准备
    一 应急远程教育的政策准备
        (一)附属于教育法案中的政策
        (二)政策指南
        (三)协议
        (四)谅解备忘录
    二 应急远程教育的技术准备
        (一)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家背景:国家ICT发展水平
        (二)实施远程教育的系统内准备:远程教育学习管理平台
    三 应急远程教育的教师准备
        (一)教师ICT现状
        (二)为教师提供的专业支持
    四 应急远程教育的学生准备
        (一)学生ICT现状
        (二)学生拥有的与接受远程教育相关的设备现状
第三章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挑战
    一 教师方面的挑战
        (一)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用数字工具
        (二)很多教师不了解远程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二 学生方面的挑战
        (一)学生难以适应远程教育
        (二)弱势学生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三 家庭方面的挑战
        (一)家庭远程教育设施短缺
        (二)家庭出现财务问题
第四章 加拿大对应急远程教育挑战的应对
    一 教师挑战的应对
        (一)系统层面的政策与资源保障
        (二)为教师及其领导提供专业学习机会
        (二)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二 学生挑战的应对
        (一)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关注弱势学生特殊需要
    三 家庭挑战的应对
        (一)家庭实施远程教育的资源保障
        (二)拨款补助学生和家庭
        (三)提供其他形式的应急远程教育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一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实践特点
        (一)充足的危机准备
        (二)出色的公平意识
        (三)合作的危机应对
        (四)系统的政策支持
        (五)持续的后续研究
    二 危机管理理论视角的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分析
        (一)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
        (二)从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看“4R”危机管理理论
    三 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的启示
        (一)高准备的应急远程教育
        (二)学习者中心的应急远程教育
        (三)应急为先的应急远程教育
        (四)合作的应急远程教育
        (五)恢复导向的应急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3)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家长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文章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K12 在线教育平台相关概念
        2.1.2 持续使用意愿
    2.2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愿相关理论
        2.2.1 技术接受模型
        2.2.2 期望确认模型
        2.2.3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2.2.4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2.3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愿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用户访谈
        3.1.1 访谈对象信息与提纲设计
        3.1.2 访谈结果整理与分析
    3.2 研究模型构建
    3.3 研究变量及假设
        3.3.1 研究变量
        3.3.2 研究假设
第四章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4.1 研究变量测量
    4.2 问卷设计及预调研
    4.3 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用户个人信息统计分析
        5.1.2 用户使用行为统计分析
        5.1.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差异显着性检验
    5.4 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5.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5.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
        5.4.3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5.4.4 研究假设检验
        5.4.5 变量间效应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二语言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三)教师专业标准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理念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行业顾客忠诚度研究 ——基于信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
    第一节 顾客忠诚相关综述
        一、顾客忠诚的涵义
        二、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
        三、顾客忠诚的文献评述
    第二节 信任相关综述
        一、信任的涵义
        二、信任的分类
        三、信任的影响因素
        四、信任的文献评述
    第三节 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
        一、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概念
        二、刺激-机体-反应理的应用
第三章 “信任-忠诚”模型构建及调研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一、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假设汇总
        三、潜变量及其测量题项
        四、“信任-忠诚”结构模型构建
    第二节 调研设计
        一、样本选取
        二、调研问卷设计
第四章 数据分析及模型检验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统计特征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信度以及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三节 结构方程关系检验
        一、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二、研究假设检验
        三、相关系数分析
        四、研究假设结果分析总结
    第四节 企业间差异分析
        一、假设检验结果差异分析
        二、企业间差异对比分析
        三、企业间差异分析总结
第五章 建议、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建议
        一、提升顾客认知信任的建议
        二、提升顾客制度信任的建议
        三、提升顾客感知信任的建议
        四、提升顾客情感信任的建议
    第二节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K12 线上真人英文教育顾客忠诚度研究调研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6)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1.2.2 教育营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K12教育
    2.2 营销STP理论
        2.2.1 市场细分
        2.2.2 目标市场选择
        2.2.3 市场定位
    2.3 营销组合理论
        2.3.1 营销的“4Ps”组合
        2.3.2 营销的“7Ps”组合
第三章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实施现状
    3.1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基本情况
        3.1.1 发展历程简介
        3.1.2 组织结构现状
        3.1.3 经营业务情况
    3.2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现状
        3.2.1 产品策略现状
        3.2.2 价格策略现状
        3.2.3 渠道策略现状
        3.2.4 促销策略现状
    3.3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3.3.1 产品同质化严重
        3.3.2 服务流程不完善
        3.3.3 课程定价不灵活
        3.3.4 单一的推广方式
第四章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环境分析
    4.1 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五力模型分析
        4.2.1 潜在进入者
        4.2.2 行业内现有的竞争者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
        4.2.5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4.3 SWOT分析
        4.3.1 内部优势
        4.3.2 内部劣势
        4.3.3 面临市场的机会
        4.3.4 面临市场的威胁
第五章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优化
    5.1 培训机构定位调整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营销“7Ps”组合策略
        5.2.1 优化产品策略
        5.2.2 灵活定价策略
        5.2.3 扩展渠道策略
        5.2.4 精准促销策略
        5.2.5 人员管理策略
        5.2.6 严控过程策略
        5.2.7 有形展示策略
第六章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措施
        6.1.1 优化组织结构
        6.1.2 加强组织合作
        6.1.3 完善制度机制
    6.2 文化保障措施
        6.2.1 树立企业经营理念
        6.2.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3 注重产品品牌价值
    6.3 资源保障措施
        6.3.1 建设高效的营销团队
        6.3.2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6.3.3 升级校区的硬件设施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消费者调查问卷

(7)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背景
    1.1 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
    1.2 美国本科STEM学位供应不足及保有率低
    1.3 美国STEM教育质量不佳
第二章 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颁布政策和战略,促进STEM教育创新
        2.1.1 政策护航:为本科STEM教育提供指导
        2.1.2 战略发布:制定STEM教育规划
    2.2 增加经费投入,落实STEM教育战略地位
        2.2.1 为财政投入提供法律保障
        2.2.2 年度总统政预算增加STEM教育的投入
        2.2.3 STEM教育委员会的投入(简称Co Stem机构)
    2.3 加强联邦机构间协调合作,整合内部资源
        2.3.1 加强联邦机构间协调的必要性
        2.3.2 成立专门的联邦协调机构
        2.3.3 明确各联邦机构的主要职责及相互协调的主要途径
    2.4 改进本科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效
        2.4.1 循证改革的拓宽实施和示范项目(WIDER)
        2.4.2 本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转变(TUES)
    2.5 关注弱势群体,提升本科STEM教育公平
        2.5.1 制定少数族裔发展计划和战略
        2.5.2 实施少数族裔STEM专项项目
    2.6 改进K--12 阶段STEM教育,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
        2.6.1 完善K--12 阶段的STEM课程
        2.6.2 提升K-12 阶段STEM教师的素质
    2.7 加强本科STEM质量监测,评估本科STEM教育改革成效
        2.7.1 本科STEM教育监测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及目标
        2.7.2 美国本科STEM教育监测指标体系的内容
第三章 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挑战
    3.1 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3.1.1 政府“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突出体现
        3.1.2 政策与财政两手促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
        3.1.3 参与的联邦机构众多
        3.1.4 关注STEM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
    3.2 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面临的的主要挑战
        3.2.1 高度重视STEM教育与促进人文社科教育的兼顾
        3.2.2 联邦政府教育管理的权力有限
        3.2.3 社会人才需求变动与人才培养周期的长期性
        3.2.4 经济下滑导致教育经费紧张
        3.2.5 教育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第四章 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4.1 政府需要持续出台政策,为STEM教育提供政策指导
    4.2 投入稳定持续的经费保障,为STEM教育发展提供财政保障
    4.3 加强STEM教育顶层设计,促进跨部门合作
    4.4 实现学段贯通的STEM全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4.5 有效开展教育监测和评估,关注STEM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项目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我国人口流动的个体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为什么研究人口流动
        1.1.2 为什么研究人口流动的个体福利效应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1.3.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人口流向
        1.3.3 经济福利与公共福利
        1.3.4 人口流动的区域福利效应
        1.3.5 人口流动的个体福利效应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与内容安排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特色
第2章 我国人口流动、福利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流动人口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流动“时间”和“空间”
        2.1.2 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
        2.1.3 个体福利效应
    2.2 我国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2.2.1 流动人口概况
        2.2.2 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
        2.2.3 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人口特征
    2.3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征
    2.4 人口因流动产生的个体公共福利变化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及人口流动后个体福利变化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3.1.1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发展过程
        3.1.2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后阿罗时代
    3.2 人口流动相关理论
        3.2.1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的相关理论梳理
        3.2.2 人力资本迁移理论
    3.3 流动对个体总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及模型设定
        3.3.1 流动对人口获得公共福利的影响
        3.3.2 流动对个体经济福利和个体总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
        3.3.3 流动对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总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模型设定
    3.4 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异对个体总福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人口流动前后个体经济福利的变化情况
    4.1 引言
    4.2 流动前后名义工资的变化情况
        4.2.1 计量模型与PSM和 OLS回归方法介绍
        4.2.2 数据描述
        4.2.3 OLS(WLS)的估计结果
        4.2.4 PSM的估计结果
        4.2.5 PSM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4.3 流动前后个体经济福利(净收入)的变化情况
        4.3.1 流动产生的“衣食住行”成本的变化
        4.3.2 估计模型、估计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和流入热门目的地对个体经济福利的影响
    5.1 引言
    5.2 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对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的影响情况
        5.2.1 流入超大城市北上深
        5.2.2 省际流动(除北上深)、省内跨市流动、市内跨县流动
    5.3 流入热门目的地对名义工资、个体经济福利的影响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人口流动前后个体总福利的变化情况
    6.1 引言
    6.2 流动对个体总福利影响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平衡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
    6.3 流动对个体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环保五个福利的影响情况
    6.4 不同流动范围的流动对个体总福利和五个福利的影响
        6.4.1 流入超大城市北上深
        6.4.2 省际流动、省内跨市流动和市内跨县流动
    6.5 流入热门目的地对个体总福利和五个福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流动引起的各公共福利变动对个体总福利变动的影响情况
    7.1 引言
    7.2 设定计量模型、数据描述、估计结果及相关检验
        7.2.1 设定计量模型及数据描述
        7.2.2 调整计量模型
        7.2.3 回归结果、异常值处理
        7.2.4 内生性检验及自相关检验
    7.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我国各省市相关人口政策梳理
        8.2.2 政策建议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K12网站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经济下K-12在线教育学而思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秦丛广.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疫情背景下加拿大应急远程教育研究[D]. 叶丹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K12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家长视角[D]. 王晴. 河北大学, 2021(02)
  • [4]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5]K12线上真人英文教育行业顾客忠诚度研究 ——基于信任视角[D]. 任娇.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6]汕头G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文嘉玫.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美国联邦政府推进本科STEM教育发展研究[D]. 郭豆豆. 河北大学, 2020(08)
  • [9]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10]我国人口流动的个体福利效应研究[D]. 刘婷婷.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中文K12网站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