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

SF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

一、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澎[1](2021)在《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策略有开放后路的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及微创短节段固定。长节段固定能够提供良好的复位及足够的强度,然而会损失更多的运动节段。短节段固定虽然可以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但是远期出现断钉断棒及矫正丢失的可能性大。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弥补了单纯短节段固定的缺点,研究表明伤椎置钉不仅能够提供与长节段固定相似的复位效果与强度,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运动节段。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经皮及经Wiltse入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的优点,但微创技术的早期复位效果不理想。在微创技术基础上结合伤椎置钉,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避免了更大的创伤。目前,有关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大多数为传统的成对meta分析,以经皮对比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对比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及经Wiltse入路对比短节段固定这三组对比为主,但这些meta分析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目前仍未能得出具体哪一种手术技术的临床综合效果最好。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多种不同的治疗胸腰段骨折手术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间接得出经皮与经Wiltse入路两种微创技术的对比结果,同时能在几种不同的手术技术的比较中得出临床效果最优的技术。研究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Wanfang、CNKI、VIP数据库,检索随机对照试验与非随机对照试验,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软件、Stata软件等进行网状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52篇文献,总计3392例患者,比较了6种手术技术,包括单纯短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皮短节段固定、经皮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末次随访VAS评分。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末次随访Cobb角、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VAS评分的比较中,效果最好;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技术手术用时最短,而经皮短节段固定技术在术中失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中效果最好。研究结论:经Wiltse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置钉在术后即刻Cobb角的矫正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上效果明显,并且在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的维持也有出色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疼痛缓解好的优点;单纯经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技术手术用时最少,而经皮短节段内固定技术的优点更多的体现在创伤小及出血量少。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研究质量有限,因此得出的结论仍需在未来由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论证。

胡亚平[2](2020)在《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经过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与传统中医疗法垫枕法两种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区别,分析评价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方法对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保守治疗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提出新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次研究通过收集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2017年09月-2019年03月门急诊及住院收治的新鲜胸腰椎压缩骨折病人信息,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52名患者分为试验组26人;对照组26人:对伤者病程在1-2周内,行中医脊柱正骨手法复位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固定联合骨折合剂内服,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治疗后1天、治疗后2月、治疗后1年)的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功能障碍评分(ODI),通过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对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1)椎体Cobb’s角情况的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伤椎后凸畸形表现;试验组治疗后椎体Cobb’s角7.72±2.19,对照组治疗后椎体Cobb’s角9.29±1.97,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显示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经过治疗均得到有效恢复;试验组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78.05±7.51,对照组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73.50±6.43,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显示患者伤椎中部高度经过治疗均得到有效恢复;试验组治疗后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83.18±6.25,对照组治疗后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79.43±4.02,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结果表明患者治疗后疼痛度明显改善;治疗后1天试验组4.20±0.91,对照组4.75±0.94,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月,试验组2.08±0.64,对照组2.58±0.50,治疗后1年试验组1.08±0.40,对照组1.20土0.46,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腰部功能障碍评分(ODI)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在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方面明显改善;治疗后1天试验组32.12±2.98,对照组34.00±4.28,两组数据治疗后2月,试验组12.72±1.97,对照组14.33±3.66,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试验组9.76±1.09,对照组10.96±2.26,两组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单纯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在缓解伤后局部疼痛,纠正后凸畸形,伤椎高度的恢复率方面均有着显着改善;(2)在缓解伤后局部疼痛方面,治疗后、治疗后2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ODI评分方面,治疗后1年试验组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3)在治疗2月及1年时,对于日常生活改善方面试验组存在优势;(4)对于适合保守治疗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疗效显着,是可供临床选择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金琨[3](2020)在《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提供一种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09月01日至2019年02月28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8周、治疗1年4个时间节点时椎体前缘高度比(RAVH)、椎体后凸Cobb角、胸腰椎疼痛评分(NRS)、胸腰椎功能障碍评分(ODI)的变化,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组内、组间比较,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本研究因各种原因脱落6例,最终纳入5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影像学指标:组内效应:不同时间段患者伤椎后凸 Cobb角及RAVH的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且治疗方式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不同时间段两组间进行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评价指标:组内比较:两组各个时间点的NR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的NRS.评分及ODI评分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治疗后1年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两种治疗方式对于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伤椎高度、后凸畸形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椎体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RAVH)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中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异。因此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为稳定的、无脊髓损伤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少痛苦、低费用的治疗方案。

李锦华,周鹰飞,赵宙,李安军,杨祖清[4](2019)在《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跨伤椎内固定55例(A组),经伤椎内固定55例(B组)。根据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量表将骨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于术前、术后5 d、取出内固定后7 d测量患者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并计算矫形丢失率,骨折程度相同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术后1年采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8.29±0.22)个月。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2组间Cobb角、伤椎压缩率、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及矫形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和伤椎压缩率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低于术后;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也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年SF-36评分总体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无需行伤椎内固定;对于中度或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伤椎内固定能有效降低矫形丢失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阙伊辰[5](2019)在《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联合经皮伤椎植骨术治疗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探讨这一术式对治疗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2010年09月至2017年03月运用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联合经皮伤椎植骨术治疗的28例相邻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comlevel Contigous Spinal Fracture,MCSF)患者(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5岁)和28例非相邻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comlevel Non-contigous Spinal Fracture,MNSF)患者(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两组共5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ASIA神经功能分级,术前脊柱正侧位X线片、CT以及MRI,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和CT,测量与计算椎体前缘的高度百分比变化,并记录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MCSF患者随访13-32个月(24.5±3.5个月),其中术前3例ASIA为D级患者,术后1-3月均恢复至E级,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患者;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平均值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7.1±5.9%、90.4±2.3%、89.2±2.4%,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P<0.05,术后一周内与末次随访比较P>0.05;VAS评分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1±1.0分、2.4±0.8分、0.5±0.5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28例MNSF患者随访9-60个月(24.7±7.5个月),其中术前5例ASIA为D级患者,术后1-3月均恢复至E级,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患者;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平均值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2.9±6.1%、92.4±1.8%、91.7±1.9%,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P<0.05,术后一周内与末次随访比较P>0.05;VAS评分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5±1.1分、2.7±0.8分、0.7±0.7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2例患者出现钉道口局部感染,均予以拆除外固定系统并同时佩戴支具、换药等对症处理;未出现椎体感染、迟发型神经功能损伤等情况。结论:应用新型外固定系统联合经皮椎弓根椎体植骨术治疗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满意,通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该术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华[6](2018)在《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CT扫描采集的二维图像,建立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通过对胸腰椎骨折整复后外固定支具的数字化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定制化外固定支具。(2)建立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T12-L4),利用有限元法探讨3D打印外固定支具固定下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脊柱稳定的影响。(3)观察比较手法复位3D打印外固定支具固定(A组)、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手法复位卧床休息(C组)三种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根据1例镇痛下手法整复满意后的L1骨折的男性胸腰段椎体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保存后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组织切割,获取骨、皮肤、肌肉三维模型,导入3-matic中,设计出新型外固定支具的后侧支撑板模型,并再次导入Mimics软件内,三维模型以*.STL的格式导出并通过3D打印机打印成型,完成组装,佩戴。(2)根据镇痛下手法整复满意后L1骨折的男性的胸腰段椎体CT数据,利用计算机将DICOM数据进行三维成像,利用Mimics、Ansys、Geomagic Studio、Hpermesh等专业的相关软件建立T12-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骨骼,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韧带)。并通过模拟胸腰段椎体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建立佩戴支具后的模型,进行佩戴不同松紧程度支具的直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五种状态下的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和位移情况分析,进行3D打印支具佩戴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应模拟研究。(3)回顾性分析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评估各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压缩度(AVBC),Cobb角的恢复及丢失情况,腰部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腰背部功能状况(ODI指数)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以评价三种治疗方案各自的优劣。结果:(1)基于CT扫描采集的二维图像,建立了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通过3-matic等软件设计并经3D打印出了定制化的外固定支具。该支具具有个性化设计,固定精准,材质轻便等优点。(2)本研究利用相关软件,准确完整地建立了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以及骨折后佩戴外固定支具的模型。该模型不但具有与真实的胸腰柱骨折相同的外形,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几何相似性和仿真性。我们对该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将胸腰椎骨折后外固定支具佩戴下的有限元模型与未佩戴支具的胸腰椎骨折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支具的佩戴对于患者前屈,后伸,侧位,旋转等状态下骨折椎体的移位和应力均有一定改善,并且该新型支具的佩戴是安全的,骨折椎体高度继续丢失的风险很小。(3)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AVBC)、Cobb角、腰部疼痛(VAS评分)及腰背部功能状况(OD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行组间比较时,C组末次随访的AVBC较B组差(p<0.05):A组AVBC丢失值与C组相比有显着优势(p<0.05);三种治疗方案在末次随访时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以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有限元法)进行有限元建模和生物力学分析,设计并制作外固定支具,对具有良好疗效的传统中医伤科治疗方法(手法整复辅以外固定支具)进行研究、分析、设计。不但以现代技术对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展开了有效性研究,而且制造出了定制化的新型胸腰椎外固定支具。该支具基于胸腰椎骨折病人CT数据,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成型,具有“个性化”、“精准化”特点。该支具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帮助患者早期下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款用以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外固定支具。

关浩洁[7](2014)在《伤椎置钉法对胸腰椎椎体终板应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伤椎置钉法(6钉固定)及伤椎置不同长度螺钉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法(4钉固定)对于胸腰椎椎体终板应力的影响,比较不同方式对于椎体前中柱稳定性的影响,为术中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以及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深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猪腰椎(T15-L3)3具,分为三组。A组:伤椎置钉法(中间节段椎体置短螺钉,螺钉置入的深度达到椎体的中心);B组:伤椎置钉法(中间节段椎体置长螺钉,螺钉置入的深度达到椎体的前缘);C组:4螺钉固定(中间节段椎体不置入螺钉)。在每组中间节段椎体上终板下放置薄膜式电阻应变片,与应变仪连接。然后在电子万能试验机给予纵向的压力负荷,记录不同负荷下的终板所受到的应力值。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的LSD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随机区组设计:处理间A、B、C三组之间P值<0.01,说明不同的组之间应变值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区组间负荷值500-4000N之间的比较,P值<0.01,说明不同的负荷值下应变值总体均数不全相等。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A、B、C三组应变值的总体均数是不等的。B组低于A C两组(P<0.01),C组终板受力最大,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相对于跨伤椎固定法,伤椎固定法使终板在相同负荷下受到更小的应力;而且伤椎椎体置入螺钉较深更会使终板负荷减少;伤椎置钉法较跨伤椎置钉法、伤椎置长螺钉较短螺钉对于椎体终板的支撑力较大,从而推论该方法对椎体前中柱的稳定性更有优势。

曾逸文[8](2013)在《基于传统复位手法的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评估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在脊柱后凸成形术中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2)研究手法复位结合椎弓根体外复位器在皮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采集较新鲜人尸胸腰椎16例,(T8-T12,L1-L3节段),行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研究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疲劳特性。年龄60~75岁,男女不限。(2)60例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年龄60-75岁,男女不限,分为A、B、C3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B组采用椎弓根体外复位器结合单纯球囊扩张术;C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椎弓根体外复位器行球囊扩张术。术后1周对伤椎椎体的容积变化、矢状面Cobb角、疼痛程度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SF-36评分、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观察有无椎体塌陷、疼痛复发。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有无椎体塌陷、疼痛复发。[结果](1)测定出了影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疲劳特性的三个主要因素:①螺钉强度—疲劳次数关系(N);②测定出了螺钉疲劳前后旋入/出力矩(Mn);③螺钉最大拔出力(T)。(2)成功的对60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失血量忽略不计,无手术中死亡,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术后1周功能评价VAS和SF-36评分较术前有显着下降(P<0.05),术后与术前的VAS评分改善度A组<B组<C组,术后1周椎体容积改变和较术后有显着增加(P<0.05),且增加度C组>B组>A组,术后1周Cobb角较术后有显着降低(P<0.05),且降低度C组>B组>A。术后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C组>B组>A组,有差别显着(P<0.05)。C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最低。平均随访12个月,A组有2例再骨折,B组有1例再骨折,但无神经症状,C组无椎体塌陷、疼痛复发。[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在脊柱后凸成形术中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疲劳性能,能有效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和力学强度,从而克服SKY骨扩张器和可扩张球囊椎体高度恢复不足的缺陷,提高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近、远期疗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手术。

万伦[9](2007)在《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43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采用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共43例。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胸、腰椎骨折组32例中,术后完全恢复椎体高度28例,4例椎体高度不同程度恢复,恢复率达87.5%,并发脊髓损伤不全瘫6例,术后均完全恢复。腰椎滑脱组(11例),术后平均复位率为91%,同时行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均融合。临床疗效评价:优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1.8%。结论SF内固定器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具有纵向撑开及滑脱椎体提拉复位作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复位效果好。

李荣群,徐耀增[10](2007)在《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期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术后平均3.72年的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一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牢靠,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但中期随访发现,仍存在椎间盘退变及矫正度丢失的情况,影响术后长期疗效。

二、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发展
        2.1.1 第一代脊柱内固定
        2.1.2 第二代脊柱内固定
        2.1.3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
        2.1.4 椎弓根螺钉
    2.2 胸腰段骨折的分型及发展
    2.3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
        2.3.1 手术入路的选择
        2.3.2 固定节段的选择与伤椎置钉
        2.3.3 伤椎椎体植骨
        2.3.4 微创脊柱外科
    2.4 网状meta分析
        2.4.1 定义与现状
        2.4.2 网状meta分析的两个学派
        2.4.3 网状meta分析的“三个假设”
        2.4.4 网状meta分析的实现
    2.5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评价指标
        3.3.1 疗效性指标
        3.3.2 安全性指标
    3.4 文献的筛选和数据的提取
    3.5 文献质量评价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检索结果
    4.2 文献质量评价
    4.3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
        4.3.1 网状证据关系图
        4.3.2 术后即刻Cobb角
        4.3.3 末次随访Cobb角
        4.3.4 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
        4.3.5 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
        4.3.6 术中失血量
        4.3.7 手术时间
        4.3.8 切口长度
        4.3.9 末次随访VAS评分
        4.3.10 两种模型下的拟合优度比较
        4.3.11 发表偏倚
第5章 讨论
    5.1 手术疗效性结果分析
    5.2 手术安全性结果分析
    5.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介
致谢

(2)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传统医学对新鲜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认识
    2.西医学对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2.1 胸腰段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
        2.2 胸腰段椎体骨折分型
    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3.1 中医保守治疗
        3.1.1 手法整复
        3.1.2 垫枕法治疗
        3.1.3 功能锻炼
        3.1.4 器械复位
    4.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的研究基础
    5.西医治疗
    6.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采集时间
        1.3 诊断依据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标准与原因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3.疗效评定标准
        3.1 影像学指标
        3.2 临床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方法
    5.研究结果
        5.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5.2 结果比较
        5.2.1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后凸Cobb's角比较
        5.2.2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比较
        5.2.3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中部高度恢复率比较
        5.2.4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度(VAS)比较
        5.2.5 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障碍评分(ODI)比较
    6.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治疗新鲜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特点
    2.手法复位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治疗特色
        2.1 中医脊柱正骨手法过伸复位的理论基础
        2.2 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特点
        2.3 骨折中医辨证论治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脊柱解剖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病因病机分析及临床症状认识
        1.3 胸腰椎骨折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认识
        2.1 解剖结构及受伤机制
        2.2 病因
        2.3 分型
        2.4 治疗
    3.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2.6 流程图(图2-5)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审查
        2.9 研究完成条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者的纳入和随访情况
        1.2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影像学指标
        2.1 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
        2.2 椎体前缘高度比(RAVH)
    3. 临床症状指标
        3.1 腰部疼痛情况评估
        3.2 生活质量评估
第四部分 讨论
    1. 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特点
    2. 手法复位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3. 脑腰椎压缩骨折外固定器械的有关研究
    4. 对本研究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4.1 对影像学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4.2 对临床症状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5. 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的治疗特色及创新点
第五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第六部分 典型病例介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5)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新型外固定系统在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式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影像学观察评价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5.2 围手术期的观察和相关并发症
        5.3 影像学观察结果
第3章 新型外固定系统在非相邻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式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影像学观察评价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5.2 围手术期的观察和相关并发症
        5.3 影像学观察结果
第4章 讨论
    1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临床特点与传统治疗方式选择
    2 新型外固定系统的发展与运用
    3 本次研究发现
    4 新型外固定系统的优缺点
    5 植骨问题
    6 手术注意事项与本次研究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1. 中医学对胸腰椎解剖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治疗的认识
    二、西方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1. 西方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2. 西方医学对单纯胸腰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认识
    三、胸腰椎骨折的体外器械复位及固定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外固定支具模型的建立与3D打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设计与制作
        1.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设计
        2.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制造
        3.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组装
    四、结果
    五、讨论
        1. 数字化骨科技术在医疗辅具中的运用
        2.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运用
        3. 3D打印材料的选择
        4. 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支具的特点分析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3D打印外固定支具对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设备
        2 胸腰椎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3 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 模拟3D打印支具对骨折段腰椎的力学影响
        5 模拟佩戴不同松紧程度的绑带对胸腰椎的影响
        6 模拟正常佩戴支具(30N)下各种动作时胸腰椎的影响
    二、结果
    三、讨论
        1. 有限元法的优点
        2. 有限元分析的不足之处
        3. 有限元分析法在中医传统治疗中的应用
        4. 外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骨折模型建立的困难
        5. 本试验的局限性
    四、结论
    五、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法整复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评价
        4 评估时间点
        5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影像学指标
        3 临床症状指标
        4 并发症
    三、讨论
        1 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
        2 手法整复的技巧
        3 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4 外固定支具弃戴时间问题
        5 三种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
    四、总结
    五、结论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伤椎置钉法对胸腰椎椎体终板应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研究一、 实验 伤椎置钉法对胸腰椎椎体终板应力影响的研究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椎体终板与爆裂骨折发生的关系
        (二) 伤椎置钉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势
        (三) 前中柱重建对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四) 应变片粘贴位置的选择
        (五) 伤椎置长螺钉法使椎体终板所受应力较小原因的分析
    四、小结
        (一) 本研究的特点
        (二) 对本实验的一些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基于传统复位手法的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体外椎弓根复位器的研制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期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复查与随访
2 结果
    2.1 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测量
    2.2 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2.3 脊髓损伤分级评判
    2.4 并发症
3 讨论
    3.1 SF系统的优点
    3.2 脊髓功能恢复
    3.3 SF系统的生物力学
    3.4 椎间盘退变

四、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腰段骨折不同手术技术疗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王艺澎. 吉林大学, 2021(01)
  • [2]脊柱外固定器联合骨折合剂内服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亚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金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J]. 李锦华,周鹰飞,赵宙,李安军,杨祖清. 脊柱外科杂志, 2019(04)
  • [5]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D]. 阙伊辰. 南华大学, 2019(01)
  • [6]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7]伤椎置钉法对胸腰椎椎体终板应力影响的研究[D]. 关浩洁.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8]基于传统复位手法的经椎弓根体外复位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曾逸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43例疗效分析[J]. 万伦.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6)
  • [10]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期疗效评价[J]. 李荣群,徐耀增.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4)

标签:;  ;  ;  ;  ;  

SF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