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流体结构初探

矿床地质流体结构初探

一、初论矿床地质流体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提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张望[2](2020)在《新疆谢米斯台布拉特斑岩型铜矿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提出谢米斯台地区位于新疆西准噶尔的北部,是波谢库尔-成吉思火山弧在中国境内的东延部分,属于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波谢库尔-成吉斯-谢米斯台-沙尔布提成矿带。区内岩浆活动发育,形成于志留纪的小斑岩体及次火山岩中发育有斑岩型的铜(金)矿化。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谢米斯台布拉特斑岩型铜矿化,对其地质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基本理清了本区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条件、主要控制因素以及矿床保存条件,探讨了成矿过程,指明了斑岩型矿床找矿目标地质体,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为区内早古生代斑岩型铜矿的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理论指导。论文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观测及室内岩(矿)相学研究,查明了布拉特斑岩型铜矿化的地质特征并划分了成矿期次布拉特斑岩型铜矿化赋存于布拉特矿化次火山岩(英安斑岩及流纹斑岩,分别形成于早志留世和晚志留世)中。岩石发育强烈的绿帘石化面状蚀变以及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局部出现泥化作用,发育石英脉、石英绿帘石脉、绿帘石石英脉、碳酸盐脉等多种交代、充填脉体。岩石中发育强烈的铜矿化,地表岩石近乎全岩矿化,原生硫化物主要为斑铜矿、黄铜矿及黄铁矿,并发生强烈的次生氧化作用,形成孔雀石、辉铜矿等。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及典型的黄铜矿-斑铜矿固溶体分离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及细脉状。成矿期次可以划分为主成矿期(岩浆期后热液期)和表生成矿期(次生氧化期),主成矿期根据不同赋矿岩石可分别划分为三个阶段:蚀变斑岩中的铜矿化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绿帘石石英脉-硫化物阶段。(2)开展了石英流体包裹体及S、H-O、Si稳定同位素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流体的演化特征及成矿物质、流体来源包裹体研究显示,成矿流体属于Na Cl-H2O体系,成矿热液从早期的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475.3~194.3℃,主要集中于430~290℃,盐度变化于6.0~23.66wB%Na Cleqv,密度变化于0.57~0.97g/cm3)向晚期的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均一温度为242.2~154.2℃,盐度变化于0.7~17.4wB%Na Cleqv,密度变化于0.84~1.01g/cm3)变化,流体的混合作用在流体演化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稳定同位素显示,铜矿化中硫化物δ34S组成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三个区间:-20.2‰~-18.53‰,-13.7‰~-5.8‰,-1.3‰~0.62‰,集中分布于0附近及-8‰~-6‰之间,表明成矿物质硫既有岩浆来源也有地层有机硫来源,但主要为深源岩浆来源;石英δ18O值为4.3‰~13.0‰,流体的δD值为-96.5‰~-70.4‰,成矿流体与石英达到平衡时δ18OH2O值为-8.2‰~7.6‰,表明成矿流体在成矿早期为岩浆来源,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逐渐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在成矿作用晚期以大气降水为主;石英δ30Si分布范围为-0.5‰~0.2‰,且不同成矿阶段石英的δ30Si组成无明显差异,表明Si O2的来源基本一致且来源于岩浆或与岩浆有密切关系。上述结果显示出布拉特斑岩型铜矿化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为多来源,但主要为岩浆来源。(3)探讨了成矿过程志留纪,谢米斯台地区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陆缘弧环境,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少部分源自地幔楔的岩浆混合的相差大致10Ma的具有较高氧逸度的英安质、流纹质岩浆携带大量的成矿元素分别向上侵位至近地表环境,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温度、压力明显下降,导致岩浆中的大部分挥发分络合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进入到岩浆热液流体中。在岩浆活动的晚期,源自岩浆中的铜元素和流体发生明显聚集,在流体混合等作用下,破坏了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平衡条件,最终在合适的构造部位及岩性条件下大量Cu卸载、富集,形成布拉特斑岩型铜矿。(4)分析了本区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谢米斯台地区具备有利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构造环境和地质条件,有利的成矿岩浆条件、物源条件和流体条件,具有良好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且成矿后该区抬升剥蚀不是很强烈,矿床保存条件良好。综合区内已经发现赋存于志留纪浅成侵入岩的布兰萨拉铜金矿及赋存于志留纪次火山岩的布拉特铜矿的矿化信息,显示谢米斯台地区具有较好的斑岩型铜成矿潜力。谢米斯台地区形成于中志留世的中酸性小斑岩体是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化的目标地质体;志留纪中酸性次火山岩是寻找斑岩型铜矿化的目标地质体,相较而言,其深部应该具有更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潜力。与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相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化是谢米斯台地区后续找矿突破的主要矿化类型。

赵玉[3](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张铭坤[4](2020)在《内蒙古集宁泉子沟钼矿床成矿流体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产钼大国,我国发育了诸多斑岩型钼矿带,其中,随着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钼矿带多年勘查工作的深入,新的钼矿床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的斑岩型钼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及深部流体演化过程,本文立足于详实的野外调查及精细的显微镜下观察,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燕辽成矿带内的泉子沟大型钼矿床进行成矿流体研究,目前已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泉子沟钼矿矿体主要赋存于似斑状花岗岩及花岗斑岩中。按脉体穿插关系、蚀变特征、矿物组合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Ⅰ阶段石英-黄铁矿,Ⅱ阶段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磁铁矿,Ⅲ阶段石英-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赤铁矿±闪锌矿±绢云母,Ⅳ阶段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绢云母±萤石±碳酸盐矿物。(2)泉子沟钼矿发育4种包裹体类型:富液型(LV型)、富气型(VL型)、含二氧化碳型(C型)、含子矿物型(LVS型),早期成矿流体体系为H2O-NaCl-CO2,氧逸度高、盐度较低,挥发分以H2O和CO2为主,中期富含赤铁矿子晶,偶见石膏子晶,逐渐转变成流体体系为H2O-NaCl,温度、氧逸度较低的流体。(3)分形研究表明,泉子沟钼矿不同维度下各阶段单个包裹体双log图拟合直线斜率多介于0.480.57,Ⅱ阶段比Ⅰ阶段峰值、均值均升高;Ⅲ阶段比Ⅱ阶段峰值、均值均降低;Ⅳ阶段比Ⅲ阶段峰值小幅升高,均值小幅降低。不同维度下P-A分形拟合直线截距区间多介于0.81.75,Ⅱ阶段比Ⅰ阶段峰值升高、均值降低;Ⅲ阶段比Ⅱ阶段峰值显着降低,均值显着增高;Ⅳ阶段比Ⅲ阶段峰值均值变化不显着。在温压持续降低的条件下,峰值、均值的波动反映出流体包裹体形态的复杂度不仅与温压条件有关,而且与流体成分及流体不混溶作用有关。(4)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中的主要成分为Na、K、Fe、Mn、Mg、Al,流体中Mo元素含量在中后期波动较大,总体上,Ⅰ、Ⅱ阶段流体中Mn、Cu、Mo、Sr、Pb、Rb等元素含量存在降低趋势,Ⅲ、Ⅳ阶段升高,Ⅳ阶段的后期有增速上升但不显着,总体趋势与分形规律吻合。(5)水岩反应、流体不混溶(流体沸腾)、酸碱度变化、压力骤减、温度降低、氧化-还原性等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辉钼矿的沉淀效率。

李聪[5](2020)在《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锡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也是我国关键新兴战略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多年的开采和利用,使得我国的锡矿资源面临危机,从锡矿主要出口国变成依赖进口的国家。因此加大找矿力度,寻找新的锡矿资源,保持我国锡矿资源量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对于锡矿床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资料,但资料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搜集了各类文献中有关我国重要锡矿床的分析资料,建立了我国锡矿矿产地数据库、成矿年代数据库、锡矿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库,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锡矿床研究程度的提高、进一步锡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主要取得的以下进展:(1)厘定出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22个,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有44个,重要矿集区15个。(2)重要锡矿成矿时代数据成果的总结显示,中国锡矿的成矿时代有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以燕山期的160~130Ma和100~80Ma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喜山期;不同成矿时代的锡矿床的具有集中分布特征,其中前寒武纪锡矿主要分布在川西及桂北矿集区;加里东期锡矿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矿集区;海西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东准与星星峡矿集区;燕山期锡矿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桂北、滇东南、湘南、林西-锡林浩特等矿集区;喜山期锡矿主要分布在三江矿集区。在锡矿时空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锡矿成矿谱系。(3)以重要矿集区为单元,全面搜集了我国典型锡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包括硫、铅、氢氧、碳氧、铷锶、钐钕、铪同位素),并进行了汇总和总结。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锡矿的硫源主要有两种:(1)岩浆来源;(2)岩浆为主,有地层的混合;氢氧同位素表明锡矿的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来自于岩浆水以及岩浆水为主、有大气降水的混合;铅同位素显示不同锡矿床铅的来源较为复杂,主要为上地壳铅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总体上,我国与锡矿床有关的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以及地壳为主、少量幔源混合。(4)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燕山早期—晚期、大兴安岭南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关锡矿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王登红,陈毓川,徐志刚,黄凡,王岩,裴荣富[6](2020)在《矿床成矿系列组——六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矿床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性概念,由五级序次组成。矿床成矿系列组属第一序次,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矿床成矿系列。理想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矿床成矿系列组(G),可包括与岩浆作用有关的(I)、与沉积作用有关的(S)、与变质作用有关的(M)、与区域性构造事件-流体作用有关的(F)及与表生作用有关的(H)5类矿床成矿系列。从地球构造演化角度来看,矿床成矿系列组的形成与大陆成矿体系形成的阶段性与旋回性存在内在成因联系,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客观记录和必然产物,可与地壳尺度构造运动相对应。深入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组,对于探索地球演化规律,深化理解不同尺度、不同时期成矿构造环境及其成矿过程,揭示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用成矿系列组内矿床成矿系列"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理念和"成矿序列"(有序性)的原则,不仅可以解释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还可以有效指导区域成矿预测。因涉及面广,矿床成矿系列组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7](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陕亮[8](2019)在《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湘东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多次裂解、碰撞和贴合部位,历经多期次、多类型造山作用,形成了NNE和NE大型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的雁列盆岭山链构造格局。多期次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背景良好,是我国铜-铅-锌-钴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的成矿有利区和找矿目标区。但目前铜-铅-锌-钴多金属区域成矿作用研究薄弱,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是否为一个统一的成矿系统等科学问题仍不明确,需要研究解决。论文以区域成矿学为指导,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湘东北—鄂东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为主要依托,以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为重点,以七宝山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井冲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桃林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栗山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等4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解剖矿床地质特征,厘定成岩成矿时代,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流体性质等,研究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作用,探讨区域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划分成矿系统,总结区域成矿模式,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建议,服务矿产勘查部署。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及认识:(1)提出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是在古太平洋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俯冲背景下的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相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可进一步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型铜-钴-铅-锌多金属、岩浆-热液充填型铅-锌-铜多金属等3个成矿子系统。将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等3大类,并总结提出了湘东北地区燕山期铜-铅-锌-钴多金属区域成矿模式。(2)确定与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过程有关的岩浆岩主要在153-148 Ma和138-132 Ma两个时期形成,成矿系统存在晚侏罗世(153 Ma±)铜多金属成矿、早白垩世(135-128 Ma±)铜-钴-铅-锌多金属成矿、晚白垩世(88 Ma±)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等3次与湘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活动耦合的成矿事件。(3)发现成矿系统自南东向北西呈现渐变规律,主要表现为含矿岩浆活动的成岩时代由老变新,成矿时代总体由老变新,成矿元素由以铜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铅锌为主,成矿作用关键控制因素由以中酸性岩浆岩与活泼碳酸岩的接触带构造,逐步转变为中酸性岩浆岩与大规模断层活动的耦合关系,并进一步转变为以岩浆期后断裂的后期叠加活化控制为主。(4)提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深部岩浆岩,但不同矿床成矿岩浆岩源区不同程度地加入了上地壳物质。七宝山铜多金属矿成矿物质来源为较典型的岩浆源,井冲铜-钴-铅-锌多金属矿有少量地壳物质加入,桃林铅-锌-铜多金属矿、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加入的地壳物质相对更多。(5)认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KCl-H2O岩浆热液体系,中温、中低盐度、低密度NaCl-Na2SO4-H2O岩浆热液体系和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NaCl-Na2SO4-CaCl2-H2O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体系等3个类型。

张永超[9](2019)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认为查个勒大型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钼钨成矿带西段,但目前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等方向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该成矿带西段的找矿工作。本文系统开展了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为:1、查明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查个勒矿床自北向南由龙根铅锌矿段、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和查南钼矿段组成。其中龙根矿段富含Pb、Zn和Fe,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产于矽卡岩、大理岩及附近层间破碎带。查北矿段则富含Pb、Zn、Ag和Cu,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角岩、矽卡岩、灰岩和大理岩中。查南矿段则富含Mo、Fe,及少量Cu,矿体主要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于岩体中石英脉和硅化花岗斑岩中。矽卡岩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近端石榴子石呈红褐色,远端为浅棕色、绿色,从近端至远端钙铝榴石含量逐渐增加。而辉石也显示了相似的特征,随着靠近灰岩,透辉石端元组分逐渐增加。2、限定了查个勒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提出古新世-早始新世板片回撤的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成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富碱,贫Ti、Mg、P和Ca,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Th、K和Nd,而亏损Ta、Nb、Sr和Ti。各矿段成矿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Pb同位素组成相近,且与大陆上地壳相似,显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呈斜率较大的右倾“V”型稀土配分模式。三个矿段成矿岩体具相似的εHf(t)值(-8.53-0.23)和εNd(t)值(-15.48-5.24),Nd模型年龄(1.31.77 Ga)和Hf模型年龄(1.02-1.47Ga)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似,通过Sr-Nd-Hf同位素所计算的花岗斑岩源区地幔贡献比例为10-60%。查个勒矿床各矿段成矿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并有一定量幔源物质的贡献。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在5964Ma,具体为龙根矿段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64.3±0.7 Ma)与闪锌矿Rb/Sr年龄相似(59.1±1.1 Ma)。查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8±1.1 Ma)与白云母40Ar/39Ar年龄相似(62.75±0.63Ma)。查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9±0.9 Ma)与辉钼矿Re-Os年龄(62.3±1.4 Ma)相似。成岩成矿作用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回撤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是俯冲晚期-主碰撞早期过渡环境的产物。3、探讨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关系及矿床成因,认为查个勒矿床为典型的斑岩型Mo+矽卡岩型Pb-Zn多金属矿床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产于同一构造体系下,并表现出从Mo、Mo-Cu、Cu-Pb-Zn变为Pb-Zn的矿化分带。成矿岩体均为花岗斑岩,且具有相似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矿化年龄和Sr-Nd-Pb-Hf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和类似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表明查个勒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晚期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查个勒矿床Mo矿化和Pb-Zn矿化金属硫化物具有相似的S和Pb同位素、辉钼矿Re同位素和闪锌矿Rb同位素表明这两种矿化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均是岩浆热液起主导作用。从查南钼矿化、查北铅锌多金属矿化到龙根铅锌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微量元素组成LA-ICP-MS分析结果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例如Sb、Mo、Mn和As等元素在查南钼矿段黄铁矿中最为富集,Cu和Zn等元素在查北矿段相对富集,而Pb、Ag、Co、Ni等微量元素在龙根矿段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段大多数黄铁矿Co/Ni≥1,同时Au、As的含量与斑岩型热液矿床类似。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成因判别图显示其为与岩浆热液相关成因。因此,我们推断三个矿段在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下形成,属于同一斑岩-矽卡岩Mo-Pb-Zn成矿系统。4、探讨了查个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第I成矿阶段,Pb-Zn矿化成矿流体为高温、中等盐度的NaCl-H2O型岩浆水,岩浆热液流体与灰岩在约1.12.7 km深度处发生交代蚀变。在龙根矿段形成主要以钙铁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而少量发育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该阶段热液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条件。而查北矿段主要为以钙铁辉石和钙锰辉石为主的辉石,以及极少量的以钙铝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这些证据表明查北矿段处于还原环境。而在查南矿段,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弱还原性的特征,形成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与之相关的无矿石英脉体。第II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进一步降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沉淀出了湿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石英等。在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铁发生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在查南钼矿化地段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该阶段成矿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导致了辉钼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的沉淀。在第III成矿阶段,查北和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大大降低。成矿流体逐渐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流体的沸腾作用和低温、低盐度的外部大气降水的混入最终导致了富含铜、铁的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则发生绢英岩化蚀变,并有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化物沉淀。随后,在第IV成矿阶段,随着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体温度、盐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在查北和龙根矿段导致了铅锌硫化物发生了快速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发生了青磐岩化蚀变,主要形成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蚀变矿物,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而在成矿晚期(第V阶段),随着大气降水大量的混入,流体逐渐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的、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减弱或终止。5、建立了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成矿模式在65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发生回撤,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并促使上覆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形成壳幔混合母岩浆。大规模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地壳形成岛弧型花岗斑岩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查个勒矿床超临界流体演化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热液。在查北矿段和龙根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一种高温、中等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Zn、Pb、Cu、Fe)的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上升流体在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之间的接触处或在岩性界面附近发生选择性交代作用,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钼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高温、高盐度,富含Mo、Fe等元素的流体体系,最终沉淀形成斑岩型Mo(Fe、Cu)矿化。6、分析了矽卡岩型铅锌、铁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岩浆岩成因及源区差异,认为源区差异和岩浆岩性质是导致不同矿化的主要原因矽卡岩型Pb-Zn、Fe和斑岩型Mo矿床是古新世-早始新世念青唐古拉地区形成的三种最重要的成矿类型。Pb-Zn矿化与Fe矿化成矿性差异可能主要与岩浆源区的差异有关,更多幔源物质的混入对于矽卡岩型Fe矿床及相关花岗岩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岩浆源区主要为古老拉萨大陆地壳物质的岩浆作用则产生了强烈的Pb-Zn矿化。而Mo矿化和Pb-Zn矿化、Fe矿化的成矿差异性与岩浆源区无关,可能主要与岩浆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氧逸度和岩浆分异程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有关。7、总结控矿因素,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念青唐古拉地区永珠组、洛巴堆组、下拉组、昂杰组、拉嘎组、郎山组等含碳酸盐岩地层与古新世-早始新世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铁矿床有利地段,而在矽卡岩Pb-Zn多金属矿区的外围和深部应加大对斑岩型钼矿的勘查。

李童斐[10](2019)在《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文中提出大量研究表明,地壳及岩石圈的结构化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中生代以来,华南地区东部发生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形成了大量壳源重熔型花岗岩。钨多金属矿床在南岭成矿带中呈“爆发式”地集中产出以及成矿元素在流体中高度富集,最终形成含钨矿物,并在狭小的构造裂隙中大量堆积等一系列过程,属于典型的奇异性过程。而矿床作为奇异性过程的结果,其在空间上应服从分形分布,并且具有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本文以以西华山、漂塘钨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借助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探索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利用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定量刻画矿床在成矿带、矿集区以及矿床等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矿床在成矿带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模式引入到成矿远景预测中,以降低成矿远景预测中数据不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减小勘探风险,为该地区的找矿提供指导。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系统地搜集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总结前人对南岭成矿带热液脉型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等方面的研究;(2)以西华山、漂塘等热液型钨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岩心编录、坑道素描、含矿石英脉的脉幅、脉间距测量以及地质样品采集等野外地质工作,研究矿体的空间展布、控矿构造、矿石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3)开展室内研究工作,包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样品,进行光、薄片以及测温片的磨制,对光、薄片进行鉴定,研究矿石的组构、蚀变矿物组合;对测温片中的包裹体进行测温、利用激光拉曼分析包裹体中的成分,研究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对不同中段含矿石英脉的脉幅、脉间距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含矿石英脉垂向生长机制;(4)以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为基础,利用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矿床在不同尺度空间分布上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5)根据成矿模式,建立钨多金属矿预测模型,将矿床的空间分布模式引入成矿远景预测中,开展定量预测与评价。根据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1)西华山钨矿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84.45223.80℃,盐度集中在4.9610.11 wt%,密度范围为0.681.01 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49.1860.35 MPa,成矿深度约5.89 km。成矿流体是以岩浆水为主体,混合了大气降水的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富CO2等挥发分和碱质的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至少有三个阶段,并且在其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自然冷却以及与低温低盐度流体的混合作用。(2)热液脉型钨矿床石英脉脉幅、脉间距服从分形分布。其中,脉幅分维数不仅可以用于划分脉带,还可以用来指示矿化强弱。当分维数大于1时,矿化较弱;当分维数小于1时,分维数越小,矿化越强。(3)热液脉型钨矿床的形成是构造、流体演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重水力断裂的产生打破了成矿体系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多重水力断裂的形成为流体的运移、汇聚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大气降水与富含W、Sn等成矿元素的流体发生混合作用,温度、压力等迅速降低,pH、Eh和氧逸度升高,CO2逸失,含钨络合物/配合物解体,释放出大量WO42-。另一方面,溶液发生酸—碱分离,F、Cl等挥发分则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萤石、云母等,而K、Na、Al等碱金属元素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以及云英岩化等。在此过程中,体系的氧逸度降低,pH、Eh下降,围岩中Fe、Mn、Ca等元素以Fe2+、Mn2+形式进入溶液中,在较低的氧逸度、pH、Eh等条件下,与流体中大量赋存的WO42-结合,在先期形成的多重水力断裂中,形成长轴与脉壁呈高角度的黑钨矿集合体。(4)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定量刻画矿床在不同尺度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特征。Fry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钨多金属矿化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钨多金属矿床在不同尺度上分布的优势方位与燕山期以来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具体而言,在成矿带、矿集区尺度上主要受NE、NEE向构造控制,其次为NW、NS向构造;而在矿床尺度上,主要受近EW向构造控制。平均最近邻距离分析、K函数以及分形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钨多金属矿化在不同尺度上具有不均匀性的特征,钨多金属矿床在不同尺度上均服从分形丛集分布;(5)在利用集成学习算法进行成矿远景预测时,引入矿床分形丛集分布模式,可以可用于筛选不含矿单元。与此同时,采用SMOTE采样方式生成训练数据集,可以有效减弱数据不平衡的影响,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降低勘探风险。此外,在数据不平衡情况下进行预测模型评估,ROC曲线和原始的P-A图可能会得出过于乐观的评价结果,而改进的P-A图的评价结果更为可靠。(7)根据成矿远景预测结果,综合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概率以及经济地理等因素,圈定了大余—崇义—上犹、于都—会昌、始兴—全南、骑田岭—千里山等7个A类找矿远景区以及江永—灌县、茶陵—莲花、乐安—宜黄、封开—怀集、连州—乳源等5个B类找矿远景区;(8)建立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床径向密度模型和金属量径向密度模型,根据径向密度模型,保守估计该地区未发现矿床数为70个,未发现WO3金属量约为137.98万吨,表明该地区依然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二、初论矿床地质流体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论矿床地质流体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1)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2)新疆谢米斯台布拉特斑岩型铜矿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1.2.2 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斑岩铜矿成矿作用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获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地层
        2.1.2 侵入岩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矿产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侵入岩
        2.2.3 构造
        2.2.4 化探异常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类型
        3.2.2 矿石结构构造
    3.3 蚀变特征
    3.4 成矿期次和矿化阶段
    3.5 主要控矿因素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相关计算参数
        4.2.1 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4.2.3 包裹体盐度与密度
        4.2.4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
    4.3 小结
第五章 稳定同位素及硫化物成分特征
    5.1 分析测试方法
    5.2 硫同位素特征
    5.3 氢氧同位素特征
    5.4 石英硅同位素特征
    5.5 主要硫化物成分
    5.6 讨论
        5.6.1 硫同位素
        5.6.2 氢氧同位素
        5.6.3 石英硅同位素
    5.7 小结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矿岩浆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6.2 成矿流体起源及演化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硫来源
        6.3.2 铜来源
    6.4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过程
        6.4.1 矿床成因类型
        6.4.2 成矿过程
    6.5 成矿潜力
    6.6 找矿方向及找矿标志
        6.6.1 找矿方向
        6.6.2 找矿标志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4.1 控矿要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流体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4.6 矿床成矿系列
    4.7 成矿模式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5.1 找矿标志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5.3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4)内蒙古集宁泉子沟钼矿床成矿流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
    1.6 取得研究进展
2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层构造
        2.3.3 韧性剪切变形
    2.4 区域岩浆岩
        2.4.1 火山岩
        2.4.2 侵入岩
    2.5 区域矿产
    2.6 构造演化及主要成矿环境
3 矿区与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及组构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过程及成矿阶段
        3.2.5 成矿年代学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实验流程简述
    4.2 包裹体岩相学
    4.3 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4 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4.5 流体压力与深度计算
    4.6 流体包裹体形态学分形特征
    4.7 流体包裹体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4.7.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4.7.2 流体包裹体微量成分
        4.7.3 成矿流体成分变化规律
5 泉子沟钼矿流体演化特征及金属沉淀机制探讨
    5.1 流体来源及演化
    5.2 辉钼矿沉淀过程探讨
    5.3 CO_2 的意义
    5.4 包裹体中的子矿物及捕掳体
    5.5 对比地区典型矿床的成矿流体
    5.6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锡矿的研究现状
        1.2.1 中国锡矿的矿床类型划分
        1.2.2 在锡矿物学上研究的进展
        1.2.3 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现状
        1.2.4 锡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现状
        1.2.5 锡石测年的研究现状
        1.2.6 我国锡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任务
        1.3.2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锡的地球化学性质和锡资源概况
    2.1 锡的地球化学特征
    2.2 锡资源概况
        2.2.1 世界锡资源分布
        2.2.2 中国锡资源概况
第三章 我国锡矿床成矿系列厘定和成矿区带划分
    3.1 成矿系列的概念
    3.2 有关锡矿成矿系列的厘定
        3.2.1 以往划分方案
        3.2.2 成矿系列的厘定
    3.3 论文采用划分方案
        3.3.1 与锡矿有关的成矿区带划分方案
        3.3.2 锡矿矿集区划分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1 中国锡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4.1.1 前寒武纪锡矿
        4.1.2 加里东期锡矿
        4.1.3 海西期锡矿
        4.1.4 印支期锡矿
        4.1.5 燕山期锡矿
        4.1.6 喜山期锡矿
    4.2 中国锡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4.3 中国锡矿的成矿谱系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锡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硫同位素
    5.2 铅同位素
        5.2.1 林西-锡林浩特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2 三江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3 湘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4 滇东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5 桂北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6 粤东矿集区铅同位素特征
        5.2.7 我国锡矿主要成矿时代铅同位素特征
    5.3 碳氧同位素
    5.4 氢氧同位素
    5.5 钐钕同位素
    5.6 铷锶同位素
    5.7 铪同位素
    5.8 小结
第六章 有关锡矿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认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矿床成矿系列组——六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成矿系列组”概念的提出
    1.1 概念及其由来和命名
    1.2 研究进展
2 “矿床成矿系列组”的典型实例
    2.1 华北地台(陆块)北缘
    2.2 辽吉裂谷带
    2.3 秦祁昆成矿域
3 “矿床成矿系列组”的成因机制
    3.1 矿床成矿系列组是地壳运动的客观记录
    3.2 矿床成矿系列组是地壳运动的必然产物
    3.3 矿床成矿系列组是地壳运动的特殊代表
4 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组”的意义
    4.1 有助于探索地球演化的规律
    4.2 有助于深化对成矿构造环境的认识
    4.3 有助于总结复杂的成矿规律
    4.4 有助于抓住关键、指导找矿
5 问题讨论
    5.1 成矿系列组与成矿构造环境
    5.2 成矿系列组形成演化的不均衡性与相对完整性
    5.3 成矿系列组的厘定
    5.4 成矿系列组的研究方法
6 结论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8)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2.1 成矿系统理论及其发展
        2.2 我国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2.3 湘东北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2.4 湘东北代表性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2.5 存在主要问题
    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 主要实物工作量
    6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一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1.1.1 新元古界
        1.1.2 古生界
        1.1.3 中生界
        1.1.4 新生界
    1.2 区域构造
        1.2.1 构造单元划分
        1.2.2 构造运动
        1.2.3 断裂
        1.2.4 褶皱
    1.3 区域岩浆岩
        1.3.1 火山岩
        1.3.2 侵入岩
    1.4 区域变质岩
    1.5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二章 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2.1 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概况
    2.2 七宝山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
        2.2.1 矿区地质
        2.2.2 矿体地质
        2.2.3 矿化特征
    2.3 井冲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床
        2.3.1 矿区地质
        2.3.2 矿体地质
        2.3.3 矿化特征
    2.4 桃林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2.4.1 矿区地质
        2.4.2 矿体地质
        2.4.3 矿化特征
    2.5 栗山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2.5.1 矿区地质
        2.5.2 矿体地质
        2.5.3 矿化特征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
    3.1 岩浆岩锆石分选与制靶
    3.2 锆石U-PB年代学
    3.3 锆石LU-HF同位素
    3.4 硫、铅同位素
    3.5 硫化物单矿物RB-SR同位素等时线
    3.6 萤石单矿物SM-ND同位素等时线
    3.7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温度、群体成分、H-O同位素测试
第四章 七宝山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1 成岩成矿时代
        4.1.1 成岩时代
        4.1.2 成矿时代
    4.2 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石学
        4.2.2 岩石地球化学
    4.3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4.3.1 岩相学
        4.3.2 物理化学条件
        4.3.3 流体成分
        4.3.4 H-O同位素
    4.4 成矿物质来源
        4.4.1 硫同位素
        4.4.2 铅同位素
    4.5 矿床成因分析
第五章 井冲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成岩成矿时代
        5.1.1 成岩时代
        5.1.2 成矿时代
    5.2 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
        5.2.1 岩石学
        5.2.2 岩石地球化学
    5.3 成矿流体性质
        5.3.1 岩相学
        5.3.2 物理化学条件
        5.3.3 流体成分
        5.3.4 H-O同位素
    5.4 成矿物质来源
        5.4.1 硫同位素
        5.4.2 铅同位素
    5.5 矿床成因分析
第六章 桃林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6.1 成岩成矿时代
        6.1.1 成岩时代
        6.1.2 成矿时代
    6.2 成矿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6.3 成矿流体性质
        6.3.1 岩相学
        6.3.2 物理化学条件
        6.3.3 流体成分
        6.3.4 H-O同位素
    6.4 成矿物质来源
        6.4.1 硫同位素
        6.4.2 铅同位素
    6.5 矿床成因分析
第七章 栗山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7.1 成岩成矿时代
        7.1.1 成岩时代
        7.1.2 成矿时代
    7.2 岩浆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7.2.1 岩石学
        7.2.2 岩石地球化学
    7.3 成矿流体性质
        7.3.1 岩相学
        7.3.2 物理化学条件
        7.3.3 流体成分
        7.3.4 H-O同位素
    7.4 成矿物质来源
        7.4.1 硫同位素
        7.4.2 铅同位素
    7.5 矿床成因分析
第八章 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
    8.1 成矿系统划分
        8.1.1 成矿系统划分依据
        8.1.2 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划分
    8.2 成矿要素
        8.2.1 物质来源
        8.2.2 流体性质
        8.2.3 能量与动力
        8.2.4 时间与空间
        8.2.5 成矿控制因素
    8.3 成矿作用过程
    8.4 成矿产物
    8.5 成矿后的变化
    8.6 成矿模式
    8.7 找矿方向
        8.7.1 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铜-铅-锌-钴多金属矿
        8.7.2 燕山期斑岩型铜钨等多金属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3.4 论文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3.2.1 龙根铅锌矿段矿体特征
        3.2.2 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矿体特征
        3.2.3 查南钼矿段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物质成分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3.3 矿石类型
    3.4 围岩蚀变
        3.4.1 龙根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2 查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4.3 查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5.1 龙根矿段
        3.5.2 查北矿段
        3.5.3 查南矿段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4.1.1 成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锆石Hf同位素
        4.3.2 Sr-Nd-Pb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4.4.1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4.4.2 动力学背景
    4.5 岩浆性质对成矿的约束
        4.5.1 岩浆源区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4.5.2 岩浆氧逸度及演化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矿物学特征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2 金属矿物学特征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3 成矿物质来源
        5.3.1 S同位素研究
        5.3.2 Pb同位素研究
        5.3.3 矿物化学特征
    5.4 矿床成因
    5.5 成矿机理
        5.5.1 成矿作用过程
        5.5.2 矿质沉淀机制
    5.6 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6.1 成矿地质条件
    6.2 成矿规律及找矿指示
        6.2.1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6.2.2 区域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10)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矿床空间分布定量研究及其与成矿预测的关系
        1.2.2 热液脉型钨矿构造—流体演化与资源潜力评价现状
        1.2.3 基于数据驱动的成矿远景定量预测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作用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1 地层元素特征
        2.6.2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体地质特征
        3.1.2 矿石特征
        3.1.3 蚀变特征
    3.2 漂塘钨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地质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蚀变特征
第四章 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
    4.1 西华山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
        4.1.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4.1.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1.5 成矿流体演化
    4.2 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
    4.3 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
第五章 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模式
    5.1 矿床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5.1.1 矿床空间分布的方向性
        5.1.2 矿床空间分布的聚散性
    5.2 成矿带尺度矿床空间分布模式
    5.3 矿集区尺度矿床空间分布模式
    5.4 矿床尺度含矿石英脉空间分布模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资源潜力分析
    6.1 钨多金属矿床预测模型
        6.1.1 隐伏花岗岩体解译
        6.1.2 断裂构造
        6.1.3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
        6.1.4 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
    6.2 多重级联信息综合模型
    6.3 利用集成学习算法进行成矿远景预测
    6.4 成矿远景预测中的数据不平衡
    6.5 找矿远景区优选
    6.6 资源潜力分析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初论矿床地质流体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新疆谢米斯台布拉特斑岩型铜矿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张望. 西北大学, 2020(02)
  • [3]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内蒙古集宁泉子沟钼矿床成矿流体研究[D]. 张铭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5]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聪. 长安大学, 2020(06)
  • [6]矿床成矿系列组——六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 王登红,陈毓川,徐志刚,黄凡,王岩,裴荣富. 地质学报, 2020(01)
  •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8]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D]. 陕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 张永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10]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D]. 李童斐.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矿床地质流体结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