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炉增钙渣灰利用技术

煤粉炉增钙渣灰利用技术

一、煤粉炉增钙渣灰利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冉帆[1](2014)在《炉渣性质及其污水处理效果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焚烧炉渣和燃煤炉渣是常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炉渣的应用主要在制备混凝土、建筑材料及工程路基领域。本文通过对典型的焚烧炉渣和燃煤炉渣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包括炉渣的组分、烧失量、孔径结构、比表面积、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还进行了炉渣的浸出特性的分析,以评价炉渣的环境浸出安全性。在研究了炉渣的性质后,本文研究了炉渣通过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改性,作为处理生活污水的填料进行去除总氮、总磷和COD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供热炉渣小于2mm的供热炉渣烧失量最高为22.91%,高炉增钙渣的烧失量在1.7%以下,流化床炉渣小于0.2mm粒径的流化床炉渣烧失量较高为2.20%,泰达生活垃圾焚烧渣烧失量均在在17.45%以下;焚烧炉渣的孔径大体上高于燃煤炉渣,而总孔体积流化床炉渣最大,随着粒径的增大,各炉渣的比表面积呈下降趋势。四种炉渣的组成成分十分相似,主要元素含有O、Si、Al、Fe、Ca、C等;主要的氧化物组成有SiO2、Al2O3、CaO、Fe2O3及含碳氧化物,晶相成分主要为SiO2,还含有一定量的矿物成分。(2)四种炉渣的重金属含量有较大的区别,其中Cr元素和Cr2O3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泰达焚烧渣>流化床炉渣>高炉增钙渣>供热炉渣, Cu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泰达焚烧渣>流化床炉渣>高炉增钙渣>供热炉渣,Pb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流化床炉渣>泰达焚烧渣>供热炉渣>高炉增钙渣,Zn元素与ZnO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泰达焚烧渣>流化床炉渣>高炉增钙渣>供热炉渣;4种炉渣分别在HVEP和TCLP浸出程序下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均未超过标准限值,都属于一般工业废弃物;随着粒径增大,浸出浓度大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与粒径的大小、比表面积、炉渣性质等因素有关。(3)供热炉渣的比表面积高于流化床渣(510倍),微波改性能有效的提高炉渣的比表面积(提高约2倍),物理改性、化学和微生物改性供热炉渣与流化床炉渣对生活污水中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均高于未改性的炉渣,并且化学改性去除效果最为明显,总氮去除率可达到55.61%,总磷去除率可达到82.77%,活性污泥改性流化床炉渣COD的去除率达到65.00%。上述结论表明炉渣是一种有效的处理生活污水的填料,通过适当的改性方法可以提高炉渣的处理性能,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工业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也缓解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

尹亚雄[2](2008)在《粉煤灰用做铁路填料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路基”是为满足轨道铺设和运营条件而修建的土工建筑物,路基必须保证轨顶标高稳定,并与桥梁、隧道连接,组成完整贯通的铁路线路。路基既要有强度、刚度和稳定的要求,同时还必须耐久。现代铁路的设计中必须解决填料设计和工后沉降的问题。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路基设计发生了巨大变化,路基填料设计作为本体中最主要的部分,已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对不同填料性质的探讨已广泛开展,取得了较多经验,但对工业废料用于路基的研究还比较少,一般都简单的谈了施工检测和工程尝试,没有深入系统的从机理方面进行研究。用轻质材料是目前对付路基工后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也是一个新的热点,现在有用泡沫板直接造路基的实例,在国外还有用橡胶土的工程,但使用面窄,造价高,研究较少。粉煤灰作为燃煤电厂的废弃物,堆量大、占地多,严重污染环境,已经危及到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生活的质量,燃煤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初级能源,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以现有的能源消耗速度来看,煤炭还能维持好几个世纪,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煤在利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灰渣残留物,通常1吨煤燃烧后产生250~300千克粉煤灰,我国2000年粉煤灰的排放超过1.2亿吨,且以每年大于700万吨的速度增长。粉煤灰是较常见的材料,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土木建筑材料,已在不同领域内被利用,在混凝土方面的研究和利用较多,用于填筑路基,尚无系统研究。但目前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约30%,大部分粉煤灰没有被利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粉煤灰自重较轻(一般10KN/m3),作为一种稳定的轻质填料,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推广的理想材料,但由于多年来对路基工程的不重视,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加之铁路行业对安全的要求较高,则更多的限制了新材料的应用,随着近年铁路工程的迅猛发展,路基除了有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外,工后沉降也是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这就要求对不断变化的速度目标值进行相应的地基处理,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地区普速铁路地基处理超过路基投资的10%,软土地区地基处理超过路基投资的50%,客运专线地基处理投资更高,因此,合理利用粉煤灰,减小地基处理投入意义重大。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室内试验入手,用岩土工程的方法,结合工程实际,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粉煤灰材料的微观分析,了解了粉煤灰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对研究粉煤灰的工程特性创造了条件;2、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对粉煤灰的物理性质及静力、动力强度特性进行有关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基础研究,同时对粉煤灰路堤的压实、压缩、承载力及稳定性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并探明部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践表明,粉煤灰可用做铁路路堤填料,填筑的路堤稳定;3、粉煤灰有良好的工程特性,在含水量、压实、本体沉降等方面优于普通土;4、通过粉煤灰与掺合物的试验,得出了作为基床土和护坡块体的最佳配合比和工程性质,试验表明,粉煤灰改良后可用做路基基床填料,掺入水泥、石灰等制成块板,可用做包坡材料;5、粉煤灰在失水后强度降低快,应包坡处理,包坡后不会对水质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6、粉煤灰自重轻,在地基处理和基底总沉降方面明显优与普通土,通过粉煤灰的工程效益分析,合理利用经济效益明显,同时,利用粉煤灰填筑路堤,实现废物利用,节约用地,减少粉煤灰的扬灰污染,也具有良好的工程和社会意义。7、本次试验也结合具体工程对粉煤灰材料的可操控性能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刘文涛[3](2006)在《热电厂油改煤工程技术改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燃油价格已经与世界能源价格接轨,造成大量燃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由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对节能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从而油改煤技术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并取得初步成果。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石油资源相对贫乏。长期用石油产品作炉用燃料从资源上和经济上讲都是不现实的。本文从国际能源发展趋势及龙凤热电厂的目前现状出发,论述了油改煤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油改煤的四种锅炉转型方案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确定了立式旋风炉改造方案;给出了锅炉本体、燃烧系统、燃油系统、化学水处理系统、循环水系统、发送电系统、输煤系统、除灰系统、电气系统的具体改造方案;研究了固体废物、烟气、废水及煤尘的污染防止措施;分析了改造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国内关于油改煤工程技术改造相关文献资料还很少,本文的研究可拓展油改煤工程技术改造应用的技术领域,为国内同等类型的电厂锅炉转型、燃烧系统改造和煤渣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范例。

刘豪[4](2006)在《燃煤固硫及灰渣利用过程中多相反应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煤燃烧除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气态污染物外,还生成许多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灰渣,造成严重的大气和水土污染。本文将燃烧、污染物形成和控制以及无机成分的高效利用有机关联起来,借鉴燃烧学、矿物学、硅酸盐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知识,采用先进的测试方法对不同复合添加剂在燃煤脱硫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尤其是无机成分的迁移和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重点考察了煤中掺入添加剂前后硫氧化物的排放特性及固体产物的矿物组成和利用价值,探讨了不同复合添加剂的固硫机理及固硫产物的分解转化规律,特别是对煤中掺入添加剂后无机组分的多相反应机理以及反应的热、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无机组分的多相反应机理方面,利用高温反应器、沉降炉、单火嘴燃烧试验台等试验设备对煤粉、煤灰、添加剂以及模拟纯矿物试剂分别进行混合燃(煅)烧,并采用XRD、FESEM对不同条件下燃(煅)烧后得到的固体产物的矿物组成、微观形貌进行测定,分析了添加剂的组成和加入量、温度、颗粒细度、时间、燃烧方式及接触程度、CaO含量以及矿化剂等因素对煤与添加剂体系中无机组分的多相反应过程及反应产物组成的影响规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相平衡原理建立了复杂矿物质体系CaO-SiO2-Al2O3-Fe2O3-CaSO4的产物组成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探讨了煤中无机组分与复合添加剂的多相反应机理,预测了不同条件下煤中掺入添加剂后灰渣的矿物组成,并根据矿物的种类、含量及水化特性分析了改性灰渣的活性和可利用性。在燃煤固硫与固硫灰渣的物相表征方面,利用高温电阻炉、滴管炉对高硫煤中掺入不同添加剂后在800~14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燃烧试验,采用自动定硫仪、综合烟气分析仪对不同燃烧工况下的固硫效率、硫氧化物的释放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并采用XRD、FESEM对固硫灰渣进行微观物化分析,探讨了温度、Ca/S、添加剂组成、停留时间、细度等因素对固硫效率和固硫灰渣矿物组成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添加剂的固硫机理以及固硫灰渣中无机组分彼此间、无机组分与含硫物相之间反应产物的生成与分解规律。在固硫物相的形成、分解和转化方面,采用TG-DTG-DSC-FTIR联用的方法研究了CaO、SiO2、Al2O3、Fe2O3、BaCO3与CaSO4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采用高温反应器、XRD以及SEM等试验设备和测试方法对不同矿物质与CaSO4混合煅烧后的产物组成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表征,结合多相平衡、热分析动力学以及硅酸盐固相反应动力学原理,探讨了不同矿物质对固硫产物CaSO4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矿物质体系中CaSO4分解的动力学模型,揭示了不同矿物质体系中各种含硫物相的形成、分解和转化规律。在研究脱硫与灰渣利用的同时还考察了燃烧与结渣行为。采用热重分析和单火嘴燃烧试验台对煤中掺入不同比例的添加剂后的燃烧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添加剂的加入对煤粉着火、稳燃、燃尽以及放热特性的影响,并在热力学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加入复合添加剂后混合灰样熔融温度的变化特性,从宏观上考察了添加剂加入后对煤粉燃烧和结渣的影响。通过本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复杂矿物质体系中的多相反应机理,得到了燃煤固硫与灰渣资源化利用的优化条件,为实现燃煤污染物的有效控制、燃烧副产物的高效利用进而实现能源-资源-环境一体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新朝[5](2005)在《锅炉内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水泥矿物演化与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燃煤为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当前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燃煤为主的电力工业和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水泥工业的发展局面。基于我国这一基本国情,结合燃煤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和水泥工业发展趋势,从优化能源利用、洁净煤技术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王立久教授开始致力于燃煤发电与水泥联产技术的研究。本文在掺杂煤粉燃烧残余水硬性研究的基础上,侧重进行煤粉锅炉内工况的研究,就锅炉内生产水泥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锅炉内生产水泥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所对燃煤发电与水泥联产技术所做的前期工作,从原料代替、水泥煅烧工艺与掺杂热效应等理论方面和一系列实验详尽地论证了该联产技术的可行性,并详尽阐述该联产体系的资源优化利用、环境保护和及其发展前景。 2) 在原材料分析的基础上,以水泥率值公式法研制了配方煤粉。对不同掺杂比例的煤粉做出煤的工业分析,测试其残余物的化学成分,并以X衍射定性分析残余物中的水泥矿物体系,计算其矿物组成。 3) 结合粉煤灰在炉内形成机理,详尽分析煤中矿物质在炉内燃烧过程的演化特征,根据残余物中水泥矿物种类,耦合掺杂煤粉炉内燃烧过程中水泥矿物体系的演化。 4) 建立炉内燃烧全过程的数值模拟,重点研究掺杂颗粒随机轨道模型、辐射换热模型和掺杂煤粉燃烧模型;并就煤粉燃烧和碳酸钙的分解在高温传热、燃烧过程进行耦合。 5) 在将煤粉锅炉内的气相湍流运动、高温传热、掺杂煤粉燃烧和水泥矿物演化的热工过程作为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煤粉锅炉实例用Ansys热分析软件对炉内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其分析结果与炉内实际生产的工况相吻合,得出炉内的工况满足水泥生产的结论。 本文结尾展望了燃煤发电与水泥联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指出该联产技术是保证当代我国燃煤电力工业和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将在能源与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优势,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产绿色水泥新技术。

李文艳[6](2003)在《电站锅炉煤粉燃烧过程及结渣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煤粉炉结渣问题普遍存在,是目前危机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一大难题。在我国,电站锅炉燃用煤质较差,且煤质多变,由于结渣而降低出力和热效率达20%和2.5%,如果计及结渣引起的锅炉停运、维修、改造费用的话,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结渣过程是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中涉及燃烧、气固多相流、传热与传质等多门学科。锅炉运行过程中,影响结渣的因素错综复杂,既和燃料特性有关,也和锅炉结构、运行条件有关。但归根结底,结渣是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灰渣的形成和沉积与燃料的燃烧过程密不可分,因而本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改进和完善燃烧过程数值模拟,另一部分是在燃烧过程模拟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结渣的综合模糊评判数学模型,预报受热面上结渣的分布情况。 与其它通用的CFD软件相比,经论文作者所改进的燃烧过程数值模拟软件的特点在于:(1)能够结合炉子结构、运行参数及燃料等,调整模型中相应的参数及处理方法;(2)可以灵活的安排网格节点,对某些节点进行特殊处理;(3)在边界(水冷壁)条件的处理上,温度选用了第三类边界条件,把炉内燃烧过程和水冷壁内工质的流动和换热联系了起来,使得水冷壁内的吸热情况对炉内的燃烧和结渣的影响充分体现出来。用此软件已对多台锅炉进行了燃烧模拟计算;定量分析了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炉膛出口左右偏差问题;研究了受热面结渣的分布情况,为锅炉的设计、运行优化、改造方案确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分析了煤粉燃烧过程中灰渣沉积的机理,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建立了结渣的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模型中既考虑了燃料特性(包括灰成分和灰熔点)、也考虑了运行条件(空气动力场、气氛、温度)对结渣的影响,克服了其它结渣诊断方法的片面性。 本文的结渣模糊判断,能够给出受热面上结渣的分布,对受热面任一部位的结渣情况作出判断。因为,与其它结渣评判方法不同的是,本文的模型中,影响结渣的各变量全部用数值计算结果得到的当地值(其它判断方法所用的参数,对一台炉子只用一个标志值),这样给出的是受热面上任一网格节点的结渣情况,以便运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结渣模糊判断与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相结合,给出受热面上结渣的分布情况,在国内外的文献中,未见有报导。 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切圆燃烧煤粉炉,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有很大市场。从我国的电厂现状来看,直流燃烧器四角切国燃烧方式约占80%。切圆燃烧锅炉水平烟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烟温、烟速偏差;而且容量越大,偏差越大。这是造成高温过热器和再热器超温爆管的直接原因。本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唐公司托克托电厂的600MW机组锅炉、下花园电厂200MW机组锅炉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多个工况的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四角切圆燃烧炉炉膛出口的左右偏差的分布情况,并通过不同运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减小和控制偏差的具体措施,以期对锅炉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有益的指导。 为了研究因左右偏差引起的高温对流过热器的超温爆管问题,对下花园电厂的200MW机组锅炉进行了热态测试,并和同样工况下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误差小于 100℃。说明本文所做的数值计算,可以满足工程应用上的精度要求。 本文对元宝山电厂600MW机组锅炉、大唐公司托克托电厂的600MW机组锅炉、下花园电厂200MW机组锅炉等三台炉子进行了多个工况的计算和研究,并给出了炉膛四面墙上结渣的分布情况。 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曾对元宝山电厂600MW机组锅炉进行过测试,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

李策镭,张钊,赵善茂[7](2002)在《燃煤电厂粉煤灰的新出路》文中指出在 2 0世纪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固态排渣煤粉锅炉发电 ,迄今已造成了全球性粉煤灰之患和酸雨之患。大量实践证明 ,只有改变燃烧方式 ,从源头控制转化粉煤灰 ,采用增钙燃烧方式的液态排渣旋风炉发电 ,才能实现燃煤发电清洁化、灰渣成材资源化、有害气体无害化、环境治理效益化 ,同时还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及节省资源等优越性。

杨铧[8](2002)在《旋风炉矿棉生产现状及改进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一、旋风炉液态排渣简介热电厂锅炉燃烧室排渣除以粉煤灰、煤渣等固体形式排出之外,也有一些是以高温液态渣的方式进行排渣,这就是旋风炉燃烧室的排渣方式。旋风炉分立式和卧式两种,它与普通燃烧室最大的区别是燃烧室的容积热强度很大,立式旋风炉的容积热强度高达4.2~5×106KJ/m3·h,比煤粉炉高4~6倍,卧式炉则可达12.6×106KJ/m3·h以上。旋风炉的理论燃烧温度可达2100℃以上,运行时的实际温度仍可达1600℃

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 北京市广安门南街36号建功西里1号楼1903室 100054[9](2002)在《节能案例研究3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液态排渣立式旋风炉技术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黑龙江岁宝热电有限公司是典型的热电联产企业,主要产品是蒸汽、热水、电力。当年立项时,热电厂为了更好地实现集中供热,厂址选择上尽量靠近城市的中心。旋风炉(图1)由于其独特的排渣方式,可采用循环冷却水集中冲沉渣,而不采用一

王树茜,周绍重,刘树奇,秦莉莉,徐玉柱,孙玉明[10](1998)在《利用增钙灰渣研制承重与非承重空心砌块》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是以本市陈塘庄热电厂的增钙灰渣和第一发电厂的混合粉煤灰为原料,进行承重与非承重砼空心砌块的研制。

二、煤粉炉增钙渣灰利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粉炉增钙渣灰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炉渣性质及其污水处理效果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炉渣的来源与性质
        1.1.1 燃煤炉渣的来源与性质
        1.1.2 冶金炉渣的来源与性质
        1.1.3 焚烧炉渣的来源与性质
    1.2 炉渣利用途径
        1.2.1 焚烧及冶金炉渣的利用途径
        1.2.2 燃煤炉渣的应用途径
    1.3 炉渣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3.1 炉渣为水处理滤料
        1.3.2 炉渣为人工湿地填料
    1.4 问题的提出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炉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2.1 炉渣的物理性质分析
        2.1.1 炉渣的构成
        2.1.2 炉渣烧失量的分析
        2.1.3 炉渣的孔径结构分析
        2.1.4 炉渣的比表面积(BET)分析
    2.2 炉渣的化学性质分析
        2.2.1 焚烧炉渣和供热炉渣的 XRD 分析
        2.2.2 焚烧炉渣和供热炉渣的 XRF 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炉渣的浸出特性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仪器
        3.1.2 试验方法
    3.2 炉渣 HEVP 浸出毒性试验
    3.3 炉渣 TCLP 浸出毒性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炉渣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4.1 试验装置和材料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物理改性
        4.3.2 化学改性
        4.3.3 微生物改性
        4.3.4 正交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建议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粉煤灰用做铁路填料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我国铁路路基发展概况
        1.1.2 我国铁路填料的分类
        1.1.3 我国在铁路路基填料方面的研究
        1.1.4 粉煤灰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利用粉煤灰修筑路堤的现状
    1.4 本文工作
第二章 粉煤灰的室内研究
    2.1 粉煤灰的形成和分类
        2.1.1 粉煤灰的形成
        2.1.2 粉煤灰的分类
    2.2 包钢电厂粉煤灰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构成
        2.2.1 化学组成
        2.2.2 颗粒组成
        2.2.3 比重与容重
        2.2.4 粉煤灰的液限
    2.3 包钢电厂粉煤灰的力学特性
        2.3.1 粉煤灰的渗透性以及击实和压缩特性
        2.3.2 粉煤灰的静力强度特性
        2.3.3 粉煤灰的动力强度特性
    2.4 包钢电厂粉煤灰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
        2.4.1 几何模型及土层性状
        2.4.2 粉煤灰路堤稳定性解析分析
        2.4.3 粉煤灰路堤稳定性静力数值分析
    2.5 包钢电厂粉煤灰作为基床填料和边坡防护材料的试验研究
        2.5.1 工作原理
        2.5.2 试验研究方法
        2.5.3 试验结果分析
        2.5.4 粉煤灰块板的试验研究
        2.5.5 粉煤灰作为基床或路堤填料的K_(30)试验
第三章 包钢电厂粉煤灰工程现场试验
    3.1 试验工程设计
        3.1.1 试验段概述
        3.1.2 试验工点设计
    3.2 试验工程施工
    3.3 试验工程观测及测试结果分析
        3.3.1 沉降
        3.3.2 应力
        3.3.3 变形
        3.3.4 结果分析
    3.4 粉煤灰路堤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3.5 对粉煤灰路堤的环境评价及效益分析
        3.5.1 环境评价
        3.5.2 效益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4.1 主要结论
    4.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热电厂油改煤工程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燃料油改烧煤简介
        1.2.1 燃料油替代技术
        1.2.2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2.3 加快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龙凤热电厂油改煤工程概述
    2.1 目前我国石油概况、能源发展趋势和火力发电机组发展情况
    2.2 油改煤工程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2.2.1 企业生存的需要
        2.2.2 企业所处位置的需要
        2.2.3 企业长远利益的需要
    2.3 龙凤热电厂实施油改煤工程可行性分析
        2.3.1 企业运行状况及国家能源政策分析
        2.3.2 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3.3 企业内部自身条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龙凤热电厂油改煤锅炉本体转型方案确定
    3.1 方案一: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方案
    3.2 方案二:燃油锅炉改造成循环硫化床
    3.3 方案三:燃油锅炉改造成煤粉炉
    3.4 方案四:燃油锅炉改造成旋风炉
    3.5 燃油锅炉改造成旋风炉优点详述
    3.6 改造方案综合对比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龙凤热电厂油改煤系统改造方案确定
    4.1 锅炉本体改造方案
    4.2 燃烧系统
    4.3 燃油系统
    4.4 化学水处理系统、循环水系统及发送电系统
    4.5 输煤系统
    4.6 除灰系统
    4.7 电气系统
    4.8 固体废物、烟气、废水及煤尘的污染防治措施
        4.8.1 固体废物及煤尘环境影响分析
        4.8.2 灰、渣的处置措施
        4.8.3 烟气防治措施
        4.8.4 废水防治措施
    4.9 油改煤工程改造后环保问题
        4.9.1 改造后污染物解决措施
        4.9.2 改造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变化
        4.9.3 改造前后排烟变化情况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龙凤热电厂油改煤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5.1.1 改造工程项目投资
        5.1.2 经济效益分析
    5.2 社会效益
    5.3 环境效益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4)燃煤固硫及灰渣利用过程中多相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燃煤与环境污染
    1.2 洁净燃烧钙基添加剂技术的发展
    1.3 燃煤固体灰渣的特征与利用现状
    1.4 燃煤固硫-灰渣利用一体化的提出与实现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节
2 复合添加剂与煤中无机组分的反应过程分析
    2.1 煤灰与添加剂煅烧后的灰渣矿物组成
    2.2 煤粉与钙基复合添加剂混烧的灰分矿相特性
    2.3 燃煤增钙及灰渣直接改性资源化探讨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添加剂固硫及固硫灰渣表征
    3.1 复合添加剂静态固硫试验研究
    3.2 复合添加剂动态固硫试验研究
    3.3 高硫煤固硫及固硫灰渣资源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杂无机组分系统多相反应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及分析方法
    4.3 煤灰氧化物与CaSO_4 的相互作用分析
    4.4 Ca-Si-Al-Fe-O-S系统的固相反应过程和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复杂无机组分系统多相反应模拟
    5.1 引言
    5.2 CaO-SiO_2-Al_2O_3-Fe_2O_3 体系产物的生成与分解
    5.3 CaO-SiO_2-Al_2O_3-Fe_2O_3 体系产物的相图分析与热力学模拟
    5.4 煤灰氧化物与CaSO_4 的反应过程模拟
    5.5 煤中无机组分与复合添加剂的多相反应模拟
    5.6 本章小节
6 燃煤固硫-灰渣利用一体化过程中的燃烧及相关问题研究
    6.1 引言
    6.2 复合添加剂与煤粉混烧的燃烧特性分析
    6.3 复合添加剂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分析
    6.4 燃煤固硫-灰渣资源化利用的优化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6.5 燃煤固硫-灰渣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6.6 本章小节
7 全文总结及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工作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和成果
附录2 矿物的名称、化学式以及符号表示
附录3 矿物的粉末衍射数据

(5)锅炉内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水泥矿物演化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目前我国电力和水泥工业领域内的解决技术及发展现状
    0.3.多联产技术—当代我国电力工业与水泥工业发展的新出路
    0.4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0.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 燃煤发电与水泥生产联产技术概述
    1.1 联产技术研究领域
    1.2 联产技术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联产技术研究内容
        1.2.2 该联产技术所研究的两个目标
        1.2.3 联产技术拟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
    1.3 联产技术理论与试验可行性分析
        1.3.1 联产技术理论可行性分析
        1.3.2 联产技术试验可行性分析
    1.4 燃煤发电与水泥联产技术清洁生产内涵评析
        1.4.1 定义
        1.4.2 洁净煤技术
        1.4.3 洁净煤技术体系及其发展特点
        1.4.4 联产工艺的清洁生产内涵分析
    1.5 联产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应用前景分析
        1.5.1 联产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1.5.2 联产技术社会效益分析
        1.5.3 联产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2 配方煤粉的研制
    2.1 原材料分析
        2.1.1 石灰质原材料分析
        2.1.2 粘土质原料分析
        2.1.3 校正材料分析
        2.1.4.阜新煤的工业分析
    2.2 掺杂煤粉的配料计算
        2.2.1 水泥熟料中各氧化物的作用与率值
        2.2.2 原材料的配料计算
    2.3 不同掺比煤粉燃烧残余物化学成分的测定
        2.3.1 DHF82多元素快速分析仪介绍
        2.3.2 测试步骤:
        2.3.3 各样品测试结果
    2.4 不同掺比煤粉的工业分析
        2.4.1 不同掺比煤粉的工业分析原始数据
        2.4.2 掺杂煤粉的工业分析结果
    本章小节
3 锅炉内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演化水泥矿物技术研究
    3.1 锅炉内快速煅烧水泥工艺
    3.2 煤中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及煤粉灰形成机理研究
        3.2.1 煤中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演化特征
        3.2.2 粉煤灰颗粒形成机理
    3.3 快速升温对CaCO_3分解及水泥熟料煅烧的影响
        3.3.1 快速升温条件下CaCO_3分解特性研究
        3.3.2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水泥矿物形成的固液相反应及其验证
        3.3.3 掺杂煤粉在锅炉内形成水泥熟料的热化学分析
    3.4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脱硫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3.4.1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脱硫机理
        3.4.2 影响脱硫效果因素
    本章小结
4.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4.1.1 炉内燃烧过程发生的现象
        4.1.2 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4.1.3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的基本方程
    4.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4.2.1 气相湍流概念和特点
        4.2.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4.3 气固两相流模型
    4.4 辐射传热模型
    4.5 掺杂煤粉燃烧模型
    本章小结
5 计算实例
    5.1 锅炉设备状况
    5.2 Ansys热分析软件概述
        5.2.1 热分析基本材料属性
        5.2.2 三类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5.2.3 模拟计算中的定解条件
        5.2.4 热荷载
    5.3 计算区域的确定与网格划分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程序优化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电站锅炉煤粉燃烧过程及结渣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电站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1.1.1 着火和稳燃问题
        1.1.2 受热面结渣问题
        1.1.3 四管爆漏(大部分为过热器、再热器超温爆管)问题
        1.1.4 燃烧效率低问题
        1.1.5 燃烧产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1.2 电站锅炉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气固两相流的两大经典方法
        1.2.2 气相湍流模型
        1.2.3 多相流动模型
        1.2.4 辐射换热模型
        1.2.5 燃烧模型
        1.2.6 求解方法
    1.3 锅炉结渣诊断和预报研究现状的综述
        1.3.1 结渣过程完全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3.2 结渣的工程判别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燃烧室气固多相流动、燃烧和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2.1 有煤粉燃烧的三维湍流两相流动的控制方程组
    2.2 气相的湍流流动模型
    2.3 颗粒相的湍流流动模型
    2.4 气相燃烧模型
    2.5 固相燃烧模型
    2.6 辐射换热模型
    2.7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2.8 定解条件
    2.9 数值求解方法
        2.9.1 区域的离散化
        2.9.2 差分方程的建立
        2.9.3 代数方程的求解
    2.10 计算程序的流程框图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角切圆锅炉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实例及热态试验
    3.1 计算的条件
        3.1.1 托克托电厂600MW机组锅炉概况
        3.1.2 下花园电厂200MW机组锅炉概况
    3.2 计算的区域、网格的划分及定解条件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托克托600MW机组锅炉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3.2 下花园200MW机组锅炉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下花园电厂200MW机组锅炉热态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烟气偏差及控制技术的研究
    4.1 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运行现状
    4.2 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的成因及危害
        4.2.1 水平烟道烟气偏差的成因
        4.2.2 水平烟道烟温和烟速偏差的危害
    4.3 炉膛出口烟气偏差的定量分析
    4.4 减小和控制偏差的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粉炉结渣的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的建立
    5.1 灰渣沉积的机理
    5.2 结渣的工程判别
        5.2.1 对燃煤的结渣特性的判断
        5.2.2 对锅炉受热面总体的结渣性能作出诊断
        5.2.3 锅炉受热面结渣的综合评判
    5.3 中国动力用煤结渣指数的最优分割
    5.4 空气动力工况结渣指标
    5.5 温度场结渣指标
    5.6 局部气氛条件结渣指标
    5.7 结渣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的建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角切园燃烧煤粉炉结渣诊断实例
    6.1 确定影响结渣特性的因素集
    6.2 建立映射函数
    6.3 计算权重集和评判集,并作出判断
        6.3.1 评判机组整体结渣情况
        6.3.2 计算机组结渣分布情况
    6.4 托克托电厂锅炉结渣评判
    6.5 下花园电厂锅炉结渣评判
第七章 八角燃烧煤粉炉的燃烧和结渣的数值模拟
    7.1 锅炉概况
    7.2 计算的区域及网格的划分
    7.3 燃烧模拟计算结果
    7.4 元宝山电厂锅炉结渣评判
        7.4.1 锅炉整体结渣情况的评判
        7.4.2 炉墙上结渣的分布情况计算
    7.5 元宝山电厂锅炉燃烧和结渣情况的分析及结论
第八章 结束语
    8.1 本文有特色的工作及得到的主要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7)燃煤电厂粉煤灰的新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粉煤灰的挑战
2 从燃烧方式解决粉煤灰的新出路
3 增钙燃烧旋风炉的优越性
4 建议

四、煤粉炉增钙渣灰利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炉渣性质及其污水处理效果的应用研究[D]. 冉帆. 天津城建大学, 2014(07)
  • [2]粉煤灰用做铁路填料的试验研究[D]. 尹亚雄. 兰州大学, 2008(12)
  • [3]热电厂油改煤工程技术改造研究[D]. 刘文涛. 大庆石油大学, 2006(12)
  • [4]燃煤固硫及灰渣利用过程中多相反应机理研究[D]. 刘豪.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5]锅炉内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水泥矿物演化与数值模拟[D]. 杨新朝.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3)
  • [6]电站锅炉煤粉燃烧过程及结渣的数值模拟[D]. 李文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3(03)
  • [7]燃煤电厂粉煤灰的新出路[J]. 李策镭,张钊,赵善茂. 电力建设, 2002(06)
  • [8]旋风炉矿棉生产现状及改进探讨[A]. 杨铧. 绝热材料的前景与施工, 2002
  • [9]节能案例研究34(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发布)液态排渣立式旋风炉技术及应用[J]. 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 北京市广安门南街36号建功西里1号楼1903室 100054.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2(06)
  • [10]利用增钙灰渣研制承重与非承重空心砌块[J]. 王树茜,周绍重,刘树奇,秦莉莉,徐玉柱,孙玉明. 天津建设科技, 1998(02)

标签:;  ;  ;  ;  ;  

煤粉炉增钙渣灰利用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