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西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一、西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余振岳[1](2021)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至此,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生转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国内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有力措施,也是“十四五”规划的主题。但是受到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受阻,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基于当前国际形势严峻且复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是我国在世界贸易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方式。产品质量的升级与知识产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大小对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尤为重要。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利于发达国家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也有利于与发达国家之间开展对外贸易,使其本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本文的主要工作有:首先对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产品质量理论、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评述,作为本文的研究的理论支撑;然后分析并比较国家层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采用综合评价法测量出我国31个省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再基于《中国海关企业数据库》的相关数据,采用需求函数法测量我国26个制造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出中国31个省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最后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构建出口产品质量与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计量模型,得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从知识产权保护层面来看。2000年至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呈稳定增长趋势,但呈现地区间不均衡的现象,并且省份间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从产品质量层面来看。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出口规模持续增加、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也使得产品质量水平也所有提高,但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地区层面的结果表明,我国31个省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产品质量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并且地区间产品质量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而且省份间的“协调共进”机制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技术效应和竞争效应效应相互促进,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水平。从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回归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外资的进入、科研投入的增加以及物质资本的水平提升也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并且实证回归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产品质量提高,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抑制作用。

刘冠婷[2](2020)在《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双向直接投资与创新能力、双向直接投资的门限变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其次分别从全国样本和分地区样本实证分析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然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金融发展作为门限变量检验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对结果给出可能的解释。最后对本文得出的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推动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表明:(1)在全国层面上,FDI、OFDI均可以显着提高创新能力;FDI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叉项对促进创新能力存在积极影响,OFDI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叉项对促进创新能力存在消极影响。(2)在分地区层面上,由于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持程度、以及城市化程度等的差异性,导致各地区FDI、OFDI的外溢效果各不相同,表现为FDI和OFDI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FDI促进创新发展显着,中部和西部地区OFDI促进创新发展显着。中部地区的FDI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叉项对创新能力影响显着为正而OFDI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叉项对创新能力影响显着为负。(3)通过分别以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人力资源、金融发展程度作为门限变量,对全国的样本进行检验。发现三个变量均存在显着的单门限效应,跨过门限值时双向直接投资都会对创新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赵海涵[3](2020)在《司法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形成的知识产权,是企业进行专利许可申请、知识产权融资的实质支撑。同时,知识产权积累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对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效的知识产权确认和保护会增加技术创新成果的侵权成本,可以有效防止剽窃行为,进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行为,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并促进后续的交易与流转。然而,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侵权保护制度在执法方面存在着专利侵权取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形成了一种抑制作用。作为侵权保护的执法机构,司法部门的执法效率将显着影响制度在市场环境中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论文以中国各省法院为主体探讨司法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论文基于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梳理司法效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其次,论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出2014-2018年中国各省法院的司法效率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各省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在对测算结果进行横纵向比较后,论文在此数据基础上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测度司法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在其中所起到的中介效应大小。对司法效率和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司法效率水平较低,各省司法效率呈现十分显着的地区差异和缓慢递增的变化趋势。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整体效率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增速排名则完全相反;知识产权执法强度呈现相同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增长趋势。面板数据模型的结果显示:司法效率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综合效率的影响系数最大,说明司法投入增加和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机构的执法能力;此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表现出显着的中介作用,这一中介效应占据司法效率总影响效应的41.87%,表明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在司法效率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重点关注。最后,论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总结对中国的启示:兼顾司法资源投入及管理水平改进,发挥司法效率的最大效用;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构建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管理绩效。

林明灯[4](2020)在《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指出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曾经是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特有的经济现象,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也以其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然而近十年,中国OFDI呈几何式增长,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仍逆势上扬,并于2016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企“走出去”发展轨迹,无法用传统OFDI理论中利益最大化解释: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下,中企留在国内深耕发展才是合理选择,加之中企整体呈现国际化经验匮乏,自主品牌与技术拥有度较低等特征。传统理论无法从微观视域对中企OFDI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究其原因,发达经济体国内制度质量较高,营商环境优越,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无“后顾之忧”,无需考虑制度成本与政府寻租,母国制度可视为基本“背景”,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干预较高,尤其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企OFDI收益更多体现宏观经济利益,而企业微观利益是被兼顾的,其OFDI行为势必受区域制度政策、地方政府治理、国际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应下述核心问题:国际投资领域中,母国制度包含哪些维度?它们间关系是什么?是否都能显着影响企业OFDI?母国制度能否与经典OFDI理论中的资源观、区位观相结合?最后,基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区域间制度体系演化差异大,地方政府调控力度高、范围广,涉外(投资)协议种类多、缔约频繁的特点,区域制度质量和企业OFDI选择是否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据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梳理现有国际投资理论与研究基础上,综合中国对外投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有效评估母国制度影响中企OFDI的有效性。(2)以新制度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为基础,解析母国制度的理论内涵与框架结构,并在修订OLI范式基础上构建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3)以2003-2015年上市企业OFDI决策为样本,通过Logit模型实证检验母国制度对中企国际化选择的直接影响与调节效应。(4)为中国政府提升区域OFDI水平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线索,本文得出结论可归纳为下:(1)母国制度分为国内层面(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国际层面(涉外制度),共三个维度。国内层面:税制结构优化、信贷制度改革、技术市场成熟、知识产权完善,政府干预降低,补助补贴增多、审批效能提升,腐败活动减少,都能激励中企境外投资,呈现对OFDI的“挤入”效应,另一方面,物权保护力度提升,契约机制有效实施,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公共品高质量供给,反而会抑制中企“走出去”,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国际层面:避免双重征税制度与双边投资协议多以资本流入国身份签订,中企在“走出去”进程中无法得到缔约国高标准待遇,因而两类协议无法促使中企OFDI,甚至避免双重征税制度更多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与之相反,自由贸易协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投资保护与投资激励态度更为积极、开放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条款更具操作性,激励中企到缔约国投资作用效果更佳。(2)母国制度也能以企业所有权优势(或东道国区位优势)为媒介,间接影响企业OFDI选择。国内层面:物权制度、契约制度、信贷制度、技术交易市场与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以及政府干涉降低,补贴规模增大,寻租行为减少,都能赋予创新型中企更高水平的技术所有权优势,呈现母国制度“强化”技术所有权优势特征;而企业承担税率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提升,研发投入较多企业倾向留在国内发展,呈现母国制度“弱化”创新型企业OFDI意愿特征。国际层面:涉外制度能优化东道国较低的法治质量与营商环境(如双边投资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东道国沉重的税收负担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中资流入的抑制作用(如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中企到制度区位优势缺失的缔约国OFDI,呈现涉外制度“强化”东道国区位优势特征。(3)从“两个统筹”到“三个统筹”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国内层面,制度环境作为母国制度最为稳定的制度内核,其本身是静态框架,需要政府构建与之适应的执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本文考察国内制度的十二个子制度对微观特征异质企业OFDI影响差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如何利用中企在OFDI决策上表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精准激励目标企业“走出去”;国际层面,既需要中国研究借鉴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国内制度,为中企培育“走出去”能力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也要求政府调整国内制度政策工具,配合涉外(投资)制度体系效率效能发挥,以争取国际投资领域更大的制度性权力。本文考察中企至签订不同涉外(投资)制度的缔约国OFDI呈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所得结论能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程中更好实现“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母国制度视角对OFDI研究,建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OFDI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第二,本文将母国制度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OL优势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投资理论。第三,本文的研究对将从国际规则国内化以及国内规则国际化两条路径着手,推动现有治理机制和规则体系变革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姜谷静[5](2020)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文中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人均GDP不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近几年GDP增长率却持续走低,2017年仅为6.76%,经济增速缓慢。因此,实施创新战略,刺激经济增长不失为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长期经济不合理的粗放式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习近平指出,要想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将绿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在强调推进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与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相结合,走绿色发展可持续道路。与此同时,随着创新战略的实施,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如何?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人力资本等影响因素在知识产权保护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如何?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测算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及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关系。在研究内容上,本文首先回顾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等相关文献,并深入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与绿色创新效率间的关系等研究理论,在此基础上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分析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其次,通过收集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并从整体以及分地区的层面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接下来,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关系。先通过直接、间接以及总效应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等控制变量对本地区、相邻地区的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平均影响关系。然后引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平方项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其它控制变量的交叉项的模型,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控制变量对二者的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增长速度缓慢。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工业企业的效率最高,中西部效率水平较低。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地区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以及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平均影响为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为不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拐点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3.128的时候。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大于0小于3.128时,抑制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反之大于3.128时,促进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贵州、云南、甘肃2008年和贵州2009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于这一临界值,其余各省份考察期内均大于这一临界值。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产权结构均负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但是这种负向影响却并不明显。企业家精神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且作用效果显着。

王悦[6](2020)在《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路径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依附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动力。我国经济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轨道转轨。当前技术专利和产业标准等日益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话语权和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的主要方面,知识产权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时知识产权也是加快创新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以及如何有效开发和配置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了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展的相关关系,并考虑了不同种类知识产权、不同区域之间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的异质性,此外基于开放经济环境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考虑,本文也研究和检验了知识产权在进出口、外资等不同影响路径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本文首先开展了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工作,基于专利、版权和商标等9项数量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知识产权综合指标(IPR),实证检验了知识产权综合指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及版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依据我国地域分布情况将研究样本分为东、中、西部,考察地域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结果发现:(1)知识产权综合指标(IPR)及专利、商标和版权各类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显着的“U”型影响关系,但下降过程较短暂,即随着知识产权总指标(IPR)和各类知识产权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2)不同的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不同影响效应,其中上升阶段,发明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外观设计专利最弱。(3)分样本实证结果显示知识产权综合指标(IPR)在东部地区表现为先短暂下降后持续上升的“U”型效应,且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在中部地区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线性抑制效应,在西部地区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线性促进作用。本文随后在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梳理出的FDI、OFDI、R&D投入、出口、进口、吸收能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七条影响路径分别构建了交互项,并作了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显着加强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U”型影响关系,使得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和下降趋势都更明显;(2)对外直接投资会显着削弱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U”型影响关系;(3)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R&D投入路径上,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均未受到显着影响。最后结合本文实证结果、前人研究经验以及我国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快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优化知识产权结构;梯度发展区域创新型经济,推进区域产权协调发展;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营造公平便利投资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鼓励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优化对外投资结构。

吴祺[7](2020)在《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迅速发展,一系列自主创新工程的圆满完成,彰显了我国强大的自主创新潜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及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显着增强的环境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国外先进创新型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行业知识产权依存度偏高,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靠进口,国家技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演进与构成的梳理,客观评价了当前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实践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根据新构建的创新活动分析研究框架,创造性的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和路径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运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我国创新政策的宏观整体效应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影响,并以财税政策为例,聚焦创新政策对企业微观层面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论证了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协同作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创新政策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创新政策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取得了以下方面可能的创新成果:1、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现状评价。本文基于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回顾了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历史,进而从主要成就、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客观系统的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实践水平和国际地位。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创新政策一直致力于解决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宏观政策为指导,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形成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优化。这背后体现了各级政府对科技政策、创新体系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理解的逐步深化。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创新投入的强力支撑、政府市场和良性互动、地方实践的积累扩散和协同创新的活力释放,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为:科研投入夯实创新基础、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动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自主创新还面临着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优、各类企业创新表现不均、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不力、企业创新经济效益不高、政府创新管理定位不清等问题。2、中国自主创新的路径特征和典型模式。本文基于传统的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在其基础上优化完善,设计出用于分析中国创新活动的研究框架,创造性的将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路径归纳为“逼出来”、“等出来”、“争出来”、“网出来”这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各类创新模式的定义、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以四种典型产业集群为例对各类创新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具体而言,第一种模式可称之为“逼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实行举国体制、集中科技精英、实施系统工程和增强综合国力为主要特征,其创新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和国防开支的持续增长,创新环境是国际封锁和军民融合同时并存,创新主体已由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逐步向军工集团和部分民营企业拓展。第二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等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一般以国家主导的大型项目和工程为依托,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因“时间差”、“空间差”和“政策差”等原因,该类创新往往具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要特征,从而提高了创新效率,降低了创新成本。以大型建筑央企为代表的创新主体为我国高铁、桥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争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发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基本特征,其主体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产业布局通常集中于战略新兴产业。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优秀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使企业实现了盈利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赢。第四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网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信息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新兴互联网企业巨头为主体,以商业模式创新和强扩展性为主要特征,在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果显着,深刻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但也存在垄断市场、滥用市场地位和复制商业模式等问题。3、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总体效应测度。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DEA超效率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总体效应、时期差异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究了创新政策工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首先,中央及各级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创新的供给及需求方面政策均有着正向作用,这说明这两类政策的落实情况比较到位,但是创新环境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其次,不同时期内的创新政策效果有着明显差异,在“十一五”期间仅有供给型的创新政策有着显着的促进效应,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没未起到显着推动效果。而在“十二五”期间仅环境型创新政策无明显正向效果,需求型和供给型政策均产生了一定效果。最后,我国创新政策绩效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的整体创新绩效相对较高,且常年处于有效率状态,中西部地区的效率测算值则相对低下,长期均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状态,尤其是个别西部省份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十分明显。该部分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实施绩效水平,正确地揭示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有利于引导政府对自主创新政策进行甄别和选择。4、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效应检验。除宏观层面的创新政策绩效测度外,本文还关注了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微观层面的效果。考虑到创新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基于研究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财税政策这一典型的创新政策为代表,并将其细分为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种政策工具,探究该类政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具体提升效果。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未享受财税政策的企业而言,享受了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的企业创新绩效更优;相对于只享受了税收优惠的企业,同时享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企业创新绩效更优。这一研究结论表明,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只有通过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配合,并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才能最大程度的创新政策的激励效果,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创新政策的优化和完善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要明确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差异化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的创新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政府的规制保障作用,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中国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创新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区发展水平,尤其要考虑不同地区各类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否则会出现不同类别政策抵触现象,从而很难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三是以金融信贷、税收优惠为代表的环境型政策工具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绩效评价中均未体现出应有的激励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均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环境型创新政策工具的完善和落实,营造能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创新环境。

姚婷婷[8](2020)在《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理论与中国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空间增长动能乏力;二是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三是要素区域性流动受阻,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习近平,2019;刘秉镰,2019)。解决上述新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其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纠正供需错位。“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则明确了自足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将是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而且,根据研发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资源配置决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组合和技术选择,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现实与理论动机,本文探究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试图解决下述几个现实问题:中国是否存在资源空间错配,如果存在有多严重,其表现为什么样的地域特征,演化趋势如何?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其中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又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中国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有何影响?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如果消除资源空间错配,潜在的区域技术创新将会达到怎样的水平?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缓解资源区域性流动障碍,优化资源的空间再配置,通过技术创新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本文拓展了Hsieh和Klenow(2009)的生产率错配模型,在理论模型中同时引入资本和劳动力错配并假设最终产品市场不存在错配,构建了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解析出劳动力和资本的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主要传导路径。其次,在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不完全替代性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错配指数,从错配程度和方向(过剩抑或不足)两方面揭示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时空特征。同时,从政府干预和市场摩擦两方面进行资源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结合中国28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与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实证检验资源(劳动力、资本、资本—劳动力相对)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异质性特征及其传导机制,并进行多种形式的稳健性分析,处理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再次,利用反事实分析法估算出资源空间错配造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损失。最后,根据主要结论较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发现如下:第一,本文借鉴Hsieh和Klenow(2009)的生产率错配模型思路,对此模型进行两方面扩展:一是同时引入资本和劳动力空间错配;二是假设最终产品市场不存在错配,构建了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这两处扩展不仅可以分别解析出劳动力和资本的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向,而且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一般性。理论分析表明:不论是资本空间错配,还是劳动力空间错配,均会抑制区域技术创新。随着资源空间错配程度的加剧,创新成本会增加,创新收益生产率会降低,进而抑制区域技术创新。而且,创新投入结构会受到两种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相对错配程度以及创新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劳动力和资本的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发现劳动力空间错配主要通过“扭曲收益效应”、“需求抑制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三条路径阻碍区域技术创新;资本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创新制度环境”、“政府创新偏好”和“低端技术锁定”三条路径抑制区域技术创新。第二,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特征事实分析显示:在错配程度方面,1994-2017年,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且表现出“西部最严重,中部居中,东部最低”的区域特征,西部地区改善速度最快;中国资本空间错配程度逐步攀升,呈现出“西部最严重,东部居中,中部最低”的区域特征。但劳动力空间错配程度依然高于资本空间错配程度。在错配方向方面,相对于最优配置状态,东部地区劳动力配置不足但资本配置过度,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配置过剩但资本配置不足,区域间资本流动存在“卢卡斯悖论”现象。第三,资源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政府干预未必会加剧资源空间错配,户籍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及开发区政策对于资源配置不足或过剩地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金融发展、市场化进程、城镇化、高等教育水平、医疗资源有助于改善劳动力空间错配,而对外开放和房价则产生加剧作用。金融发展、经济集聚、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资本空间错配,而政府财政干预、城镇化、房价、地区竞争会加剧资本空间错配。第四,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发现:(1)劳动力空间错配、资本空间错配、资本与劳动力相对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均有显着的抑制效应,并且结果十分稳健。(2)劳动力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劳动力配置过度、中西部、非创新试点、行政级别越低、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越小的地区更突出。但随着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劳动力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边际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扭曲收益效应”、“需求抑制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是劳动力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其中,“需求抑制效应”起主导作用。(3)资本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资本配置过度、中西部、非创新试点、行政级别越低、金融发展水平越低、国有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更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也更明显。“创新制度环境”、“政府创新偏好”、“低端技术锁定”是资本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其中,“政府创新偏好”起主导作用。(4)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资本相对劳动力不足、西部地区、非创新试点城市更突出,技术进步偏向性是资源相对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第五,反事实分析表明,若消除劳动力空间错配,2001-2016年中国平均的技术创新水平将提高10.95%。潜在区域技术创新提升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分别为17.54%、9.5%和6.65%。若消除资本空间错配,2001-2016年中国平均的技术创新水平将提高32.35%,潜在区域技术创新提升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5.39%、31.48%和30.04%。因此,资本空间错配造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损失大于劳动力空间错配造成的损失。综合上述主要发现,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如下:(1)中国的确存在十分严峻的资源空间错配问题,资本空间错配在持续恶化,劳动力空间错配虽然在不断缓解,但其错配程度依然高于资本空间错配程度。(2)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了显着的抑制效应,给中国区域技术创新造成了一定损失,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若消除资本和劳动空间错配,2001-2016年中国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升。(3)中国资源空间错配对于区域技术创新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而且作用机制较为多元化。(4)缓解资源空间错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激发区域技术创新潜力,扭转仅仅围绕GDP“锦标赛竞争”区域发展格局,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目标。引导资源在地区间合理畅通有序流动,通过资源空间再配置激发区域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因地制宜地调整政府在要素市场的干预政策,尤其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造地区间流动畅通的劳动力市场;第二,多管齐下地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根据要素特性、地区市场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需要分类施策:放松劳动力配置不足地区的户籍制度限制,而适度提高劳动力配置过度地区的户籍准入门槛。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要兼顾当地与其他地区的劳动力配置情况,提高地区间最低工资标准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实施区位导向性政策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政策的整体与长远效应,通过专项拨款、银行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入资本配置不足的中西部地区,释放其经济增长活力;第三,重视资源优化配置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和政府创新偏好等机制的积极作用。在努力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扩大需求规模,提升需求结构的同时,还应转变政府考核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四,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比如降低企业寻租的动机,激发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

王佩蓉[9](2020)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基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视角》文中指出我国自2010下达文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6年补充其发展相关政策,2018年再次对其分类标准进行补充并对其领域进行更动,从原先的7大领域扩充至9大领域。足以见得我国政府对于战略性发展产业的高度重视,期望他能快速发展带动经济和科技提升。产业的良好发展除了仰赖国家的重视与保护外,也依赖自身的创新能力。若能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轻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找到合适的产权保护力度、对症下药,将能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本文通过综合评分法度量我国各省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并分别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及技术产出等两方面作为衡量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为企业创新时所带来的创新风险纳入考量,研究其影响机制。收集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指数样本股名单,删除数据缺失及2018年度才创立的企业数据,最后选取了我国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共797家自2008-2018年共11年数据,总共4775个样本及数据进行实证探讨与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会通过加大技术再创新的风险,进而抑制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探讨异质性,其中非国营企业的影响程度显着高于国营企业;部分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节能环保领域及数字创意相关领域等有较强的影响;此外,从地域角度而言,中部地区及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更为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与结论进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困境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谢莹[10](2020)在《知识产权绩效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也在2008年发布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表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制造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而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影响也愈发重要。因此本文研究了知识产权绩效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从理论方面完善了当前知识产权测量方法及其对制造业出口影响的影响机理,这对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出口竞争力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按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几个方面设置知识产权绩效指标,并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出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9-2016年的知识产权绩效得分,在市场支配力效应和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对制造业出口的直接影响的间接影响两条影响路径,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知识产权绩效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并分区域进行回归研究其差异性,同时验证知识产权绩效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出口产生影响的中介效应。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知识产权绩效得分均呈增长趋势,但知识产权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2)知识产权绩效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出口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等原因,对不同区域的效应有所不同;(3)知识产权绩效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作用,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实现技术进步,从而对制造业的出口规模引起积极的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角度对提高中国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缩小地区差距获得均衡发展、扩大制造业出口规模和推动出口结构的升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西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理论
        一、知识产权的定义
        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度量
    第二节 产品质量理论
        一、产品质量的定义
        二、产品质量的升级机制
        三、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测度和特征性事实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特征性事实
        一、中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
        二、中国知识产权的执法保护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测量指标的构建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比较与评价
        一、国家层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比较
        二、地区层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测度和特征性事实
    第一节 中国出口贸易的特征性事实
        一、中国出口贸易规模
        二、中国出口贸易方式
    第二节 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测度
        一、模型的构建
        二、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三、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第三节 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比较与评价
        一、国家层面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比较
        二、行业层面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评价
        三、地区层面产品质量水平的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说明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数据的说明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静态面板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二、面板Tobit模型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2)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双向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与现状分析
    2.1 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2.2 双向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 变量选择与单位根检验
    3.1 变量选择
    3.2 变量单位根检验
4 线性回归结果与分析
    4.1 模型介绍
    4.2 全国样本回归结果
    4.3 分区域样本回归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5 门限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5.1 模型介绍
    5.2 FDI对创新能力的门限效应检验
    5.3 OFDI对创新能力的门限效应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司法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司法效率的相关研究
        1.2.2 司法效率的指标量化
        1.2.3 制度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1.2.4 司法效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1.2.5 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理论基础与传导机制
    2.1 理论基础
        2.1.1 产权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2 传导机制与研究假设
3 司法效率与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测算
    3.1 司法效率指标测算
        3.1.1 效率评价模型
        3.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1.3 测算结果及分析
    3.2 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测算
        3.2.1 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强度模型
        3.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2.3 测算结果及分析
4 司法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4.1 方法与模型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平稳性检验
        4.3.3 回归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述评与文献综述
    2.1 传统OFDI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比较优势投资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OFDI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2 技术地方理论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3 OFDI理论的新发展
        2.3.1 战略管理理论—产业观、资源观、制度观
        2.3.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3.3 新新贸易理论
    2.4 关于中国OFDI的研究
    2.5 中国OFDI的竞争优势与来源——制度视角提出
        2.5.1 传统理论对中国OFDI行为的适用性分析
        2.5.2 制度因素的提出
    2.6 制度视角下的OFDI研究
        2.6.1 东道国视角
        2.6.2 制度距离视角
        2.6.3 母国制度视角
    2.7 理论述评
第三章 中国OFDI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3.1 制度视角下中国OFDI发展历程
    3.2 当前中国OFDI突出问题
        3.2.1 境内主体结构失衡
        3.2.2 投资产业结构失衡
        3.2.3 投资区域结构失衡
    3.3 制度视角下原因分析
        3.3.1 非国有资本在境外投资重点领域的“母国制度优势”有待提升
        3.3.2 金融税收制度改革滞后与外企超国民待遇造成大量的返程投资
        3.3.3 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差异造成各地投资主体结构分布差异显着
第四章 母国制度影响企业OFDI理论模型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母国制度的定义与构成
        4.1.2 母国制度三个维度的框架构建
        4.1.3 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母国制度安排
    4.2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理论模型构建
        4.2.1 前提假设
        4.2.2 函数设定
        4.2.3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产权制度
        5.1.2 经济制度
        5.1.3 创新制度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变量说明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制度环境对中企OFDI行为的直接影响
        5.3.2 制度环境对东部企业OFDI行为的调节效应
    5.4 异质性检验
        5.4.1 所有制差异
        5.4.2 要素密集度差异
        5.4.3 产业差异
        5.4.4 行业集中度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政府治理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6.1 研究假设
        6.1.1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6.1.2 市场主体激活效率
        6.1.3 行政权利运行效率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政府治理对中企OFDI决策的直接影响
        6.3.2 政府治理对东部企业OFDI决策的调节效应
    6.4 异质性检验
        6.4.1 所有制异质性
        6.4.2 要素密集异质性
        6.4.3 产业异质性
        6.4.4 行业集中度异质性
    6.5 稳健性与内生性
    6.6 母国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异质性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7.1 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
        7.1.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7.1.2 国际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BIT)与自由贸易协定(FTA)
        7.1.3 境外经贸合作区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3 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7.3.1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直接影响
        7.3.2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调节效应
    7.4 异质性检验
        7.4.1 以自然资源寻求为动机
        7.4.2 以战略资源寻求为动机
        7.4.3 以廉价劳动力寻求为动机
        7.4.4 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机
    7.5 稳健性与内生性
    7.6 制度环境、政府治理、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7.7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完善母国制度环境
        8.1.1 契约制度
        8.1.2 物权制度
        8.1.3 税收制度
        8.1.4 信贷制度
        8.1.5 知识产权制度
        8.1.6 技术交易市场
    8.2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8.2.1 政府支出
        8.2.2 供给效率
        8.2.3 政府干预
        8.2.4 政府补贴
        8.2.5 行政审批
        8.2.6 政府腐败
    8.3 构建涉外(投资)制度体系
        8.3.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8.3.2 国际投资协定
        8.3.3 境外经贸合作区
    8.4 管理启示
        8.4.1 对政府的启示
        8.4.2 对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及参与项目
致谢

(5)知识产权保护、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绿色创新效率研究综述
        一、创新与绿色创新
        二、绿色创新效率研究综述
    第二节 绿色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一、创新价值链溢出
        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对创新的影响作用综述
        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测量体系综述
        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研究
    第四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机理分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研究设计
        一、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方法
        二、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指标说明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模型构建
        一、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二、知识产权保护等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一、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二、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及面板模型选择
        二、知识产权保护等变量的直接、间接及总效应结果分析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非线性作用以及相关调节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及未来展望
        一、对策建议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路径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难点
        1.4.3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知识产权文献统计
        2.1.1 外文文献统计
        2.1.2 中文文献统计
    2.2 知识产权的定义和分类
        2.2.1 知识产权的定义
        2.2.2 知识产权分类
    2.3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及测算方法
        2.3.1 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及其发展
        2.3.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2.3.3 不同层面测算方法综述
        2.3.4 不同测算方法优缺点比较
    2.4 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4.1 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现状
        2.4.2 不同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2.5 知识产权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分析
        2.5.1 知识产权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
        2.5.2 国际知识产权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
        2.5.3 知识产权吸收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
        2.5.4 知识产权保护与全要素生产率
    2.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3.1 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比较分析
    3.2 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比较分析
        3.2.1 知识产权比较分析
        3.2.2 全要素生产率现状分析
        3.2.3 知识产权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检验
    4.1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知识产权正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
        4.1.2 知识产权反向抑制全要素生产率
        4.1.3 研究假设
    4.2 模型构建
    4.3 变量说明及来源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3.4 变量统计性描述
    4.4 共线性及单位根检验
    4.5 回归结果
        4.5.1 全样本分析
        4.5.2 分样本分析
第五章 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检验
    5.1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机制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2 模型构建
    5.3 变量说明及来源
    5.4 实证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创新驱动理论
        二、创新系统理论
        三、公共物品理论
    第二节 创新政策的研究综述
        一、创新政策的含义
        二、创新政策的分类
        三、创新政策的演进
    第三节 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
        一、创新政策绩效的内涵
        二、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方法
        三、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内容
    第四节 创新政策选择与优化的研究综述
        一、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
        二、创新政策的优化策略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与构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政策的阶段划分
        一、全面恢复科技体系阶段(1978-1985 年)
        二、科技体系结构调整阶段(1985-1995 年)
        三、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阶段(1995-2005 年)
        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2006 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计划体系
        二、中国创新政策工具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我国创新政策演变的趋势分析
        一、从独立“科技政策”到“创新政策体系”演变
        二、从“政府导向”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协同演变
        三、从“单项政策”向“组合政策”转变
第三章 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评价
    第一节 中国自主创新的主要成就
        一、科研投入持续加强夯实创新基础
        二、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三、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优化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动力
        五、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节 中国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
        一、创新投入的强力支撑
        二、政府市场的良性互动
        三、地方实践的积累扩散
        四、协同创新的活力释放
    第三节 中国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优
        二、各类企业创新表现不均
        三、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不力
        四、企业创新经济效益不高
        五、政府创新管理定位不清
第四章 中国自主创新的路径特征:基于创新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技术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
        一、技术创新政策的三种分析框架
        二、基于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的创新活动研究框架设计
        三、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基于创新活动分析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逼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十大军工集团为例
    第三节 “等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建筑央企为例
    第四节 “争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创业板公司为例
    第五节 “网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BAT为例
第五章 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总体效应测度
    第一节 中国创新政策的总体效应及时间差异
        一、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二、单位面板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三、实证分析结果
    第二节 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地区差异
        一、DEA评价模型及其适用性
        二、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
        三、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超效率评价分析
第六章 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效应检验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的区别
        二、理论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模型设定
        三、描述性统计
        四、单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主要实证结果
        一、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二、同时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理论与中国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
        三、空间一般均衡理论
    第二节 相关文献
        一、资源空间错配的相关文献
        二、区域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
        三、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资源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模型的基本设定
        二、模型构建与求解
        三、模型结论
    第二节 传导路径
        一、劳动力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传导路径
        二、资本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传导路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特征事实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测算
    第二节 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特征事实
        一、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的特征事实
        二、中国资本空间错配的特征事实
    第三节 政府干预视角下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典型制度识别
        一、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
        二、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
        三、开发区政策对资本空间错配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资源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资源空间错配的市场因素
        二、中国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检验
        三、中国资本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劳动力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识别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及识别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劳动力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二、异质性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劳动力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机制识别
        一、扭曲收益效应的检验
        二、需求抑制效应的检验
        三、人力资本效应的检验
        四、作用机制的贡献比较
    第四节 劳动力空间错配造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损失:反事实分析
        一、估计方法
        二、估计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识别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资本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二、异质性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资本空间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机制识别
        一、创新制度环境的检验
        二、政府创新偏好的检验
        三、低端技术锁定的检验
        四、作用机制的贡献比较
    第四节 资本空间错配造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损失:反事实分析
        一、估计方法
        二、估计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相对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一节 资源相对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资源相对错配通过禀赋结构错示抑制创新投入
        二、资源相对错配通过技术选择适宜性抑制技术创新
    第二节 资源相对错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与识别方法
        二、基本实证结果
        三、稳健性分析结果
        四、异质性分析结果
        五、作用机制检验
    第三节 资源相对错配造成的区域技术创新损失:反事实分析
        一、估计方法
        二、估计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地调整政府在要素市场的干预政策
        二、多管齐下地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优化资源空间配置
        三、充分重视资源配置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9)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基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及创新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及发展现况
    第二节 我国专利保护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到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机遇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概念介绍
    第二节 影响机制分析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五章 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变量说明
    第二节 数据来源
    第三节 模型设计
    第四节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总结
    第二节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困境探讨
    第三节 改善措施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知识产权绩效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结构安排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知识产权绩效影响制造业出口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知识产权绩效影响出口的相关理论
        一、市场支配力效应
        二、技术差距理论
    第二节 知识产权绩效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路径
        一、通过自主创新影响制造业出口
        二、通过FDI影响制造业出口
第二章 中国知识产权和制造业出口相关特征事实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相关特征事实
        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二、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相关成效
        三、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出口相关特征事实
        一、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
        二、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第三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一节 知识产权绩效的构建及计算
        一、知识产权绩效的构建
        二、知识产权绩效的测算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基本模型回归
        二、FDI的中介效应模型回归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启示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西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D]. 余振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D]. 刘冠婷. 暨南大学, 2020(04)
  • [3]司法效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赵海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 林明灯. 苏州大学, 2020(06)
  • [5]知识产权保护、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D]. 姜谷静.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6]知识产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路径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王悦.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D]. 吴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资源空间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理论与中国经验[D]. 姚婷婷.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2)
  • [9]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基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视角[D]. 王佩蓉. 南京大学, 2020(02)
  • [10]知识产权绩效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谢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西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