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标志”行业

我看“标志”行业

一、我看“标识”行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元[1](2021)在《内蒙古牧民进城就医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融入》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技术水平与诊疗环境而进城,已成为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牧民看病的一大趋势,是内蒙古地区急需解决的社会保障问题之一。本文聚焦内蒙古地区牧民进城就医问题,对该问题下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融入现象进行分析。文中的媒介呈现,一方面为所选取的相关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呈现,另一方面为牧民进城就医这一背景下医院中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工具或技术手段的媒介呈现。首先对《锡林郭勒日报》微信公众号及四所城市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分析。通过量化研究的统计与梳理发现两类媒介平台呈现出牧民看病的大致特点为:大多牧民在牧区当地选择蒙医治疗、牧民就医相关政策多样且具有针对性、部分牧民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进城就医牧民主动寻求多种医疗技术、蒙医与中医相互借鉴学习。同时也暴露出这些新媒体组织在相关问题的报道与呈现中,存有一些缺失与不足。其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的方式,对进城就医牧民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媒介呈现与沟通交流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城市医院中的许多媒介设置都在努力发挥着与牧民传播交流的功能,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发挥功能是有限的。除此以外,许多适用于进城牧民的治疗与交流方式已经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文化间的交流融入。因而,处理好牧民进城就医问题,必须要关注牧民进城后的文化沟通与融入。

安迪·威尔,王智涵[2](2021)在《月球城市》文中指出一段两米长的光纤,引发了月球城市里难得一见的血案一家来自中国的神秘公司,引领太空通信网络升级大战在月球上生活没那么浪漫,要活下去就需要钱。一切都从她想赚钱开始……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月亮女神,也是人类第一座且唯一一座月球城市的名字。这座城市由五个巨型穹顶组成,不同的穹顶下生活着不同阶层的人。贾丝明·巴沙拉是一个阿拉伯裔女孩,在阿尔忒弥斯靠送快递和走私物品为生,经济上捉襟见肘,基本位于社会的底层。因此,当有人抛出橄榄枝,出巨资让她破坏桑切斯铝业公司的采矿机时,她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足以让月球基地整个完蛋。面对巨额酬金和月球城市的安危,贾丝明·巴沙拉该如何抉择?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苗星[4](2020)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青岛市语言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景观对外籍人士的友好程度是反映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城市之一,每年接纳大量外籍人士,其中一个重要人群就是留学生,留学生对青岛市语言景观的跨文化适应程度无疑是窥探和改善青岛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视角。然而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现存文献中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角度进行特定城市的语言景观研究几乎没有。因此,论文首先探索了语言景观与跨文化适应结合研究的可行性,采用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进行了跨学科角度的分析,认为两者存在重合学科,具有结合的可行性。然后结合两学科中的权威理论,语言景观理论中的SPEAKING模型理论和跨文化适应中Kim的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从相关性角度进一步阐释两学科结合研究的契合情况,进而拟定了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中的基本内容。田野调查从交通、商业区、景区、医院和高校校园等留学生生活中密切接触的五大空间收集样本,然后对五大空间的样本进行了语言种类分布、标牌类型分布、优势语言、语码转换模式、翻译规范性等方面的分析,而且对其中的汉语语言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了细致分析,与此同时也简单预测了青岛市语言景观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网上平台对青岛三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到188份有效问卷,然后借助SPSS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而后就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作出进一步推测,对8位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论文综合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后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从影响来青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外部环境因素来看,青岛市语言景观存在多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青岛的国际建设进程中增加语言景观的语种和翻译内容、增强规范性、提高地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展现力度。从影响来青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个人内部因素分析发现:留学生希望利用语言景观学习汉语,认为不同的标牌在汉语学习中的优势不同,而且语言景观总体上最有利于促进中级汉语教学、汉语词汇的学习和社交文化的了解;因此建议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以便有效利用语言景观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和地域文化的掌握程度。

毛民生[5](2020)在《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文中提出省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而对话省略则是诸多省略现象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但以往学者重视静态的线性省略结构的研究,而对动态的复杂的对话省略鲜有关注。对此,本文对对话省略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以现代汉语对话省略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话句法的理论基础,结合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图式—例示”观(SI)及交互主观性的认知观,建构起“基于对话句法的事件域对话省略认知模型”(DEDE模型)。同时立足现代汉语事实,将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结构成分划分为主位共鸣所指与述位共鸣成分。通过使用跨句图谱和共鸣可及度的分析工具与测量工具,并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统一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对话省略进行分类和描写,从而得出现代汉语对话省略交互主观性与立场表达的认知机制、语义驱动与事件要素突显的加工动程以及共鸣可及与语词提取的形式路径,以期对对话句法理论进行补充和验证,进而为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于恒星[6](2020)在《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是一本儿童探险类文学的书籍,由作家比尔奈(Bill Nye)撰写。本书讲述的是三位青少年在巴西丛林的冒险故事,通过他们在冒险旅途中的人物对话以及人物活动向人们传递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过努力找到自己朋友的幸福愉悦。本书不仅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文化传播以及环保理念的传递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本篇报告作者在翻译目的论理论指导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将原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借助翻译目的论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信息汉化,便于青少年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篇报告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以及三大原则,该理论对文章的翻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报告作者对选文中的案例进行分析,阐释了如何正确地理解原文,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哪些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翻译,对作者的意图以及价值观念进行重现。

孙欢[7](2020)在《音乐节事氛围:环境、游客自我及其相互作用》文中提出节事活动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各地政府及旅游景区也热衷举办多样化的节事,以此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音乐节作为现代节事活动的典型,已日益成为年轻人追求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近年来,大量资本的涌入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大肆扩张,同时也催生了国内音乐节事的爆发式增长。音乐节比普通的旅游景区更加灵活,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游客,进而刺激地方的消费增长。因此,音乐节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运营者在节事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实践问题:内容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游客参与程度低,缺乏深度体验等问题。运营者亟需思考如何建立音乐节事的品牌形象以及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音乐节事的持续发展。以往氛围研究充分验证了氛围与游客满意度、口碑效应以及重复参与等行为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氛围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并且过分强调客观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部分学者在服务场景的基础上提出节事场景的概念,并将节事氛围等同于节事情境中的实体环境,忽略了氛围所包含的主观意义。此外,氛围对情境的依赖性较高,已有氛围研究鲜少关注音乐节的节事氛围(简称为音乐节事氛围,atmosphere in music festival)。因此,本研究旨在以音乐节为情境,对节事氛围进行理论思考,并为节事运营提供实践启示。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四个研究问题:(1)音乐节事氛围的本质是什么;(2)音乐节事氛围是由什么组成的;(3)音乐节事氛围具有什么特征;(4)音乐节事氛围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以考夫卡的心物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迷笛音乐节为研究案例,采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混合研究方法,建构音乐节事氛围概念框架并且对其进行实证验证。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包含两个子研究,其中研究一旨在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充分挖掘节事氛围的本质、主要特征及其组成,并且建构音乐节事氛围概念框架;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以及方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对概念框架内的关系进行实证验证,从而说明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音乐节事氛围是由环境、游客自我及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具有动力特征的场,即节事氛围场。一方面,环境和自我共同构成了氛围场的两极,并且发挥极性作用。另一方面,从游客进入音乐节情境开始,环境与游客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持续存在,从而维持氛围场的动态平衡。(2)环境和游客自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具有各自完整结构,亦可称之为心理场和环境场。环境场由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共同构成。地理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环境本身,并且对游客的感觉渠道产生刺激。行为环境是游客通过对感觉刺激的组织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整体知觉。根据感觉刺激的差异,行为环境进一步被划分为节事场景和社会节事场景。其中节事场景是对地理环境中“物”的整体知觉。社会节事场景是对地理环境中的“人”的整体知觉。心理场是分离于环境场之外的系统,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以及动力特性。动机是自我系统内部最核心的动力源。动机系统的失衡会产生张力。情绪是自我的力量表征,一方面指向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承受外部作用力,并指向自我内部。个体特征是自我系统的背景要素,对自我的内部结构以及行为环境的形成具有广泛影响。总的来说,动机、情绪以及个体特征共同构成了氛围场内的游客自我。(3)整体性、主观性以及动力性是音乐节事氛围的重要特征。整体性是理解节事氛围的基础。一旦游客进入节事情境,节事氛围以一种朴素的整体被游客直观感知。自我以及环境都不能代表节事氛围的整体。二者在氛围场内的位置、关系以及动力结构共同影响着节事氛围的整体特征。主观性是音乐节事氛围所具有的,同时又经常被忽略的一个重要特征。自我的在场是节事氛围得以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尤其是,游客的动机、情绪以及个体特征等主观要素共同参与节事氛围的知觉过程。因此,游客自我的存在决定了节事氛围的主观性。动力性是音乐节事氛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节事氛围场内的动力一部分源于自我和环境这两个亚系统的内部,另一部分源于自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游客在场内动力的驱使下通过环境感知以及游客间互动等适应性行为来传递、缓解以及释放力量,从而实现节事氛围场内的动态平衡。(4)环境与游客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氛围场内最重要的动力关系。结构方程模型以及方差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的结果充分验证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节事场景和社会节事场景对游客的情绪产生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情绪通过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来影响游客对环境刺激的组织过程,从而影响节事场景以及社会节事场景。个体特征作为背景要素对动机、情绪、节事场景以及社会节事场景等组分产生广泛影响。总之,音乐节事氛围是环境与自我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氛围场内的动力关系并不仅仅包含环境对游客情绪的作用,同时包含了游客动机、情绪以及个体特征等主观要素对环境知觉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以及理论建构两个方面。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来看,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物场理论的引入为实证主义主导的氛围研究以及旅游研究领域提供了整体性的理论视角。通过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过程,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系统得掌握现象的全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本研究建构了音乐节事氛围的概念框架,丰富了现有氛围研究的研究情境,同时对现有氛围理论进行了拓展。这个框架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指出节事氛围不仅仅包含客观环境,同时包含游客自我的动机、情绪以及个体特征等主观要素。同时,本研究验证了情绪与节事场景、社会节事场景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研究结论为基础,本研究为节事运营实践提供了启示。节事环境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游客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对客观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在节事策划阶段,将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人员管理等具体要素的设计与节事的主题保持一致。另外,管理者应该通过培训专业的员工以及志愿者来激发游客高强度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提升游客的氛围感知强度。最后,管理者通过设计更多具有互动性的设施以及活动为游客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强化游客与环境中事物以及其他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游客总体节事体验。

李艳[8](2019)在《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产景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文化遗产地因为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以及旅游符号消费意义,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关注。本质上,文化遗产地的空间表征是在国家权利话语基础上展开的经由规划师、专家、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经营者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是权利、资本、技术的融合统一。一旦“遗产地空间”和“旅游”结合,遗产地的建构和表征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当旅游者涉入到此空间中,开始通过人的感官对文化遗产空间进行感知和体验,旅游者主体开始对空间进行解构性分析,遗产地空间的建构与解构成为一对生动的主客关系。而这一对生动的主客关系,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在以往有关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中,其视角大多基于文化遗产地的客体视角,后来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文化遗产旅游者主体的感知,但鲜有研究能够结合主客两种视角来进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而在一个系统中研究文化遗产地的表征与解构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正是推动构建理想的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主客双方对于旅游体验价值影响及生成作用。本研究将按照三个相互递进的研究进程对该问题展开研究:1)文化遗产地空间有关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表征与游客感知与解构之间的互动,意在探讨旅游体验的生成及影响因素;2)游客旅游体验感知要素与旅游体验价值生成影响关系。意在基于游客主体层面探讨旅游体验价值的维度是如何生成以及相关体验要素对各个体验价值维度的影响;3)依据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体验属性对管理者表征的旅游吸引物系统进行分类,借由游客感知这一中间媒介,关联起管理者设计表征的旅游吸引物对游客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最终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构建出符号互动下主客之于旅游体验价值的生成模型。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结合不同研究范式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的论述,鉴于本研究关注具体旅游情境下游客动态性、主观性的心理特征,在本体论中存在“多重事实”以及在认识论中的“主观的”视角,更符合“解释学社会学范式”,本研究更适宜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因为定量研究的前提,按照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缺乏对经验的理解。因此,本研究以单案例嵌入式研究为策略,采用扎根理论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西安城墙为案例地,基于主客两方面的视角,以立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抽样方法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法分别访谈客体——西安城墙景区管理者,主体——游客,借助Nvivo11软件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处理一手访谈数据,得到初始范畴与主范畴。为了保证研究的可信赖性,选取大众点评、猫途鹰以及马蜂窝三大网络平台上针对西安城墙旅游体验感知点评的网络文本数据,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文本进行高词频统计,并对词频进行编码并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进行匹配校验,实现了初始范畴与主范畴的覆盖与重叠。最终以初始范畴,主范畴,归纳出核心范畴,构建了西安城墙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的生成模型。研究发现:客体层面:1)文化遗产旅游空间建构主体为国家、政府、旅游开发商、规划师、学者以及旅游经营者,他们分别代表着空间生产的权利、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西安城墙的非现场标识以“大众传媒”、“节事活动”以及“媒介事件”等形式出现,它们作为非现场符号生产的过程联合促成了文化遗产地西安城墙的“意象”;2)进入到现场的符号生产本质是旅游吸引物的现场表征阶段。主题、对应文化要素、活动以及配套设施是这一个系统的核心,系统要素可以分为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以及体验属性,它们分别代表着非文化主题商品、服务;融入了文化主题的商品、服务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切体验属性;主体层面:3)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主体是旅游者,他们通过由管理者客体构建的一切有关西安城墙的非现场标识信息加上口碑传播构建了对于西安城墙的幻想和期待,这一阶段是符号想象的预体验阶段,催生了旅游需求及旅游动机。经由实地探访,旅游者开始对文化遗产空间中的“景观”、“标识”和“人”进行符号阅读,旅游吸引物感知最终表现为主题感知、氛围感知、节事感知、真实性感知以及服务感知。这些感知要素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中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以及功能价值的生成。主客互动层面:4)基于主题、对应要素、主题活动以及服务设施的旅游吸引物表征生成的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以及体验属性直接影响着游客主题感知、氛围感知、节事感知、真实性感知以及服务感知。而这五大属性组的体验感知又生成了旅游体验价值。管理者立意对旅游体验的塑造借助游客感知最终影响了旅游体验价值;5)只有主客双方在以上层面实现了良好的积极互动,才能构建值得回忆的旅游体验,并影响游客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以及功能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本研究的视角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首次在实证领域揭示文化遗产地旅游空间中,由管理者设计表征的体验属性与游客感知属性之间符号互动过程,这是在实证领域校验主客双方互动过程及结果,深化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其次,在微观层面关注旅游者动态性、情境性的旅游体验心理活动并衍深至旅游体验价值研究,目前有关旅游体验价值研究依旧借鉴的是市场营销领域的顾客价值理论,该研究丰富了旅游体验价值理论研究中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体系。最后,本研究焦点是遗产地旅游吸引物表征、遗产地旅游体验感知和旅游体验价值三者的关系,研究这样的关联互动,可追本溯源,找到影响旅游体验价值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并发掘旅游体验价值实现过程。这不仅对于遗产地旅游空间管理方更好地设计表征体验产品有启发,也可使得其他文化遗产地体验设计者受益,从而最终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价值。这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沈馨[9](2019)在《艺术类聋生设计认知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艺术类聋生作为聋人群体中接受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高等教育的模式与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长、人生规划与就业。我国手语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社会中缺乏对聋人以及手语的正确认知,大环境也导致了聋人对自身社会地位与身份认同的相对模糊。因为视觉的良好和专业教与学难度的特殊性,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时,艺术设计类专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聋生在设计认知方式上的不同具体体现在感官与语言的差别上。因为听力障碍,其感知艺术设计主要通过视觉,而声音在日常生活中以信息转化的方式被聋人接收到,它代表了物体的震动与周围听人行为的反射。通过细微的观察和综合的思考预判能力,聋人有更加“敏感”的认知设计的方式。手语作为聋人交流沟通的主要语言,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与转喻的特征体现了聋人思维的灵活。手语构词方式的解读和对身体语言的关注,可以让我们开发聋生在设计认知时更多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课外活动,区别于国内传统教学的认知实验试图聚焦于聋生特别的设计认知方式,缓解其在听人世界中的一些矛盾与隔阂。

张梅贞[10](2019)在《服务场景对消费者场景依恋及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研究 ——基于电商直播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智能化、移动化等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营销传播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技术手段催生了各种新型有效的营销传播手段,电商直播便是其中之一。电商直播可以实现服务人员通过直播与消费者“面对面”,讲解和展示产品。电商直播以其生动形象、真实直观的产品展现方式,越来越受到电商平台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也开始尝试使用电商直播这种产品展示和推广的方式。本文从服务场景的理论视角对电商直播展开研究。目前,学者们对网络服务场景的研究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电商直播这种在线的“面对面”的服务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鲜有学者涉及。因此,本文开展了三项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具体研究来深入探讨电商直播这种网络服务场景是如何作用于消费者,通过这三项研究来深入了解网络直播服务场景刺激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三项研究具体如下:(1)基于扎根理论,通过访谈直播行业目前排名前三的服装、美妆和珠宝的用户,提出了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的七个主范畴,这七个主范畴以刺激-机体-反应路径和知觉/印象-认知/评价-意愿/行为的路径作用于电商直播用户,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电商直播服务场景对“消费者场景依恋的作用机制”及“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制”两大核心范畴。最后,对该理论框架进一步展开阐释,为发展电商直播平台,增加网络店铺流量和销量的企业提供了参考。(2)探究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的社会线索、认同感、商业友谊及其对场景依恋的影响作用。以电商直播为研究背景,在服务场景和场景依恋等理论基础上,构建电商直播服务场景中的社会线索、认同感、商业友谊和场景认同的影响关系模型。以电商直播用户为研究对象,收集434份网络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在电商直播服务场景中的社会线索对用户场景依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要素中的举止体态和服务技能对商业友谊及场景认同均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同时检验了认同感和商业友谊的中介作用。社会线索中的语言沟通对认同感和商业友谊的作用未得到验证。(3)探究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的社会线索、社会临场感及其对在线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以电商直播为研究背景,在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的社会线索、社会临场感理论基础上,以电商直播用户为研究对象,收集380份网络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线索对用户在线意向和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要素对社会临场感及在线行为意向有显着的积极作用。

二、我看“标识”行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标识”行业(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牧民进城就医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融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蒙古族牧民进城的研究
        2.进城就医群体的研究
        3.蒙医文化传播的研究
        4.民族间跨文化传播国内外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官方新媒体对牧民就医的相关呈现——以《锡林郭勒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一)蒙医为牧民在牧区的主要就医选择
    (二)牧区就医相关政策多样且针对性强
    (三)牧民对就医相关政策理解程度有待加深
    (四) 《锡林郭勒日报》微信公众号在相关报道中的不足
        1.主题单一,缺乏全面性
        2.政策解读缺乏深度
二、部分城市医院新媒体对牧民进城就医的相关呈现
    (一)进城就医牧民主动寻求多种医疗技术
    (二)蒙医与中医相互借鉴学习
    (三)医院新媒体在相关呈现中的不足
    (四)小结
三、跨文化传播角度下牧民进城看病沟通交流分析
    (一)国家通用语言与就医
        1.蒙语标识与就医
        2.国家通用语言与医院“智能自助设备”
    (二)牧民进城就医中的文化融合
        1.城市医生多为牧民患者提供适应其生活习惯的治疗方式
        2.同一屋檐:牧区患者与城市患者住院期间的交流适应
    (三)牧民进城就医的被动交流
        1.医患沟通:牧民患者存有对城市医生看病方式的误解
        2.就医选择:牧民患者对城市某些医疗宣传方式识辨能力差
        3.连接城市:牧民患者进城就医依赖线上“熟人圈”
四、牧民进城就医沟通融入的对策建议
    (一)相关媒体:强化对牧民就医问题的内容生产与解读
    (二)医院:拓宽针对进城牧民的就医沟通渠道
    (三)牧民:理解并适应城市的沟通表达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锡林郭勒日报》微信公众号研究样本统计
    附录2 四所医院微信公众号研究样本统计
    附录3 医院蒙文标识调研情况(节选)
    附录4 访谈提纲(中蒙双语版)
    附录5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6 “小药箱”内配有物品
致谢

(2)月球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青岛市语言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解决问题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跨文化适应与语言景观结合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与语言景观跨学科角度分析
        一、中文文献学科分析
        二、外文文献学科分析
    第二节 跨文化适应与语言景观相关度分析
        一、Kim的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
        二、留学生对青岛市语言景观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三、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青岛市语言景观考察内容
第三章 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青岛市语言景观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青岛市语言景观的田野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采样原则
        二、样本采集与整理
        三、样本语种统计
        四、标牌类型处理
    第二节 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青岛市语言景观田野调查的构成分析
        一、青岛市交通语言景观田野调查的构成分析
        二、青岛市商业区语言景观田野调查的构成分析
        三、青岛市景区语言景观田野调查的构成分析
        四、青岛市医院语言景观田野调查的构成分析
        五、青岛市高校校园语言景观田野调查的构成分析
    第三节 语言景观中的汉语语言形式特征和相关文化内涵分析
        一、语言景观中的汉语语言形式特征分析
        二、语言景观中的相关文化内涵分析
    第四节 基于Kim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的田野调查总结
第四章 青岛来华留学生对青岛语言景观适应情况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青岛来华留学生对青岛语言景观适应情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分析
        四、基于Kim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的问卷调查总结
    第二节 青岛来华留学生对青岛语言景观适应情况的访谈调查
        一、访谈内容与问题设计
        二、访谈对象与过程实施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跨文化适应视域下青岛市语言景观研究的思考
    第一节 青岛国际化战略下的城市语言生态建设的思考
        一、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
        二、青岛国际化建设的思考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对外汉语教与学的思考
        一、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
        二、对外汉语教与学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致谢

(5)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省略研究综观
    二、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省略概念的再界定
    四、选题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六、本章小结
第一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模型——DEDE模型
    第一节 DEDE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元理论基础与形式路径:对话句法理论
        (一)DS概述
        (二)共鸣的再认识
        二、认知生成机制:交互主观性
        三、语义认知驱动: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图式—例示”观
    第二节 DEDE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底层心理认知框架
        二、深层语义驱动框架
        三、表层对话句法框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类型
    第一节 分类依据:结构成分
        一、主位共鸣所指(省略)
        二、述位共鸣成分(省略)
    第二节 分类系统
    第三节 描写工具:跨句图谱
    第四节 测量工具:共鸣可及度
    第五节 实例分析
        一、B+A(+A_n,-B_n):T+R(+V,-N)
        二、B-A(-A_n,-B_n):T-R(-V,-N)
        三、-B+A(-A_n,+B_n):-T+R(-V,+N)
        四、-B+A(+A_n,-B_n):-T+R(+V,-N)
        五、-B+A(+A_n,+B_n):-T+R(+V,+N)
        六、对话省略的混合形式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认知成因
    第一节 交互主观性与立场表达
    第二节 语义驱动与事件要素突显
    第三节 共鸣可及与语词提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与学术经历
后记

(6)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2 THE TRANSLATION OF EXCERPTED TEXTS
    2.1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Pre-translation
        2.2.2 While-translation
        2.2.3 Post-translation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
    3.2 Th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3.2.1 The skopos rule
        3.2.2 The fidelity rule
        3.2.3 The coherence rule
4 CASE ANALYSIS
    4.1 Examples under the skopos rule
    4.2 Examples under the fidelity rule
    4.3 Examples under the coherence rule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7)音乐节事氛围:环境、游客自我及其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节事旅游产业的发展
        1.1.2 国内音乐节的发展现状
        1.1.3 节事旅游市场的竞争现状
        1.1.4 人文主义视角在旅游研究中的兴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节事与氛围的研究
        2.1.1 国外有关氛围的研究
        2.1.2 国内有关氛围的研究
    2.2 音乐节的研究
        2.2.1 海外音乐节的研究
        2.2.2 国内音乐节研究
    2.3 现象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物场理论
    2.4 旅游场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案例研究法
        3.1.1 单案例研究
        3.1.2 案例介绍:迷笛音乐节
    3.2 混合研究法
        3.2.1 基本研究范式的三种路径比较
        3.2.2 混合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因
        3.2.3 混合研究方法的策略
        3.2.4 扎根理论分析的编码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场:节事氛围的环境维度
    4.1 节事场景
        4.1.1 现场音乐表演
        4.1.2 天气状况
        4.1.3 空间布局
        4.1.4 基础设施
        4.1.5 服务管理
    4.2 社会节事场景
        4.2.1 游客密度
        4.2.2 其他个体的情绪
        4.2.3 其他个体的行为
    4.3 环境场的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心理场:节事氛围的自我维度
    5.1 动机
        5.1.1 热爱音乐
        5.1.2 社交动机
        5.1.3 逃离日常生活
    5.2 情绪
    5.3 个体特征
    5.4 节事氛围的主观性:心理场的构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节事氛围场的动力结构:环境与游客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
    6.1 节事环境感知
    6.2 游客间互动行为
        6.2.1 娱乐行为
        6.2.2 互助行为
        6.2.3 冲突行为
    6.3 节事氛围的整体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环境和游客自我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7.1 理论假设
    7.2 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设计
        7.2.1 节事场景测量量表设计
        7.2.2 社会节事场景测量量表设计
        7.2.3 节事动机测量量表设计
        7.2.4 游客情绪测量量表设计
    7.3 问卷设计
    7.4 问卷预调查
        7.4.1 问卷预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
        7.4.2 预调查量表信度检验
        7.4.3 正式量表生成
    7.5 正式调查实施
        7.5.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7.5.2 量表信度检验
        7.5.3 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5.4 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6 理论模型检验
        7.6.1 理论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7.6.2 理论模型的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7.7 个体特征的影响
        7.7.1 参与迷笛音乐节次数的影响分析
        7.7.2 性别的影响分析
        7.7.3 年龄的影响分析
        7.7.4 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分析
        7.7.5 月收入水平的影响分析
    7.8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结论与讨论
    2.概念明晰
    3.研究贡献
    4.研究不足与展望
    5.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迷笛音乐节游客访谈提纲
    附录二 受访游客基本信息
    附录三 2016太湖迷笛音乐节氛围调查问卷
    附录四 2016腾龙洞迷笛音乐节氛围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旅游体验研究
        2.1.1 体验的定义
        2.1.2 旅游体验内涵
        2.1.3 旅游体验的内容研究
        2.1.4 .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2.1.5 旅游体验的策划与管理
    2.2 旅游符号学研究
        2.2.1 符号学的概念及内涵
        2.2.2 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化表征
        2.2.3 旅游吸引物表征的符号学解析
    2.3 旅游体验价值研究
        2.3.1 顾客价值
        2.3.2 顾客体验价值
        2.3.3 旅游体验价值概念
        2.3.4 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因素
        2.3.5 旅游体验价值的维度
    2.4 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2.4.1 文化遗产旅游者研究
        2.4.2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研究
        2.4.3 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研究
    2.5 总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研究概念界定
        3.1.1 文化遗产旅游
        3.1.2 旅游体验价值
    3.2 研究理论基础
        3.2.1 符号论与旅游吸引物理论
        3.2.2 符号互动论与旅游吸引物的解构
        3.2.3 真实性理论
        3.2.4 空间三元论
    3.3 本文理论体系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方法
        4.1.1 解释社学会研究范式
        4.1.2 定性研究—扎根理论
        4.1.3 定量研究—内容分析法
    4.2 研究设计
        4.2.1 单案例嵌入式研究
        4.2.2 案例地选择—西安城墙
        4.2.3 抽样选择
        4.2.4 半结构化访谈
    4.3 数据采集
        4.3.1 预调研
        4.3.2 正式的数据收集
        4.3.3 网络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
        4.4.1 分析原则
        4.4.2 三级编码
    4.5 数据呈现
    4.6 可信赖性(确实性)检验
    4.7 研究伦理
第五章 符号生产——西安城墙空间生产与旅游吸引物表征
    5.1 旅游空间生产
        5.1.1 文化主题
        5.1.2 文化要素
        5.1.3 支撑系统
    5.2 旅游吸引物表征
        5.2.1 军事文化表征
        5.2.2 历史文化表征
        5.2.3 现代文化表征
    5.3 旅游吸引物符号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符号阅读——西安城墙旅游吸引物游客感知解构
    6.1 数据分析过程——初始范畴与主范畴提炼
    6.2 数据呈现与研究分析
        6.2.1 主题感知
        6.2.2 氛围感知
        6.2.3 节事感知
        6.2.4 真实性感知
        6.2.5 服务感知
        6.2.6 五大属性组间的互动
    6.3 .内容分析法
        6.3.1 样本选取
        6.3.2 样本处理
        6.3.3 词频分析与扎根理论编码比对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符号互动下西安城墙主客双方与旅游体验价值生成
    7.1 游客体验感知属性与旅游体验价值
        7.1.1 数据分析过程与呈现
        7.1.2 认知价值
        7.1.3 情感价值
        7.1.4 休闲娱乐价值
        7.1.5 功能价值
    7.2 管理者表征的旅游吸引物属性与旅游体检价值
        7.2.1 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与体验属性
        7.2.2 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体验属性与旅游体验价值
    7.3 主客互动旅游体验价值生成模型构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主客双方文化符号互动的关联及差异
        8.1.2 游客主体符号阅读与旅游体验价值的互动
        8.1.3 文化遗产地客体符号表征与旅游体验价值的互动
        8.1.4 主客双方旅游体验价值共创
    8.2 研究不足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 B 管理者访谈内容
附录 C 旅游者访谈提纲
附录 D 部分游客访谈内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艺术类聋生设计认知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聋人相关法规政策与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聋人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一、我国聋人相关法律法规
        二、国外聋人相关法律法规
        (一)韩国手语法
        (二)新西兰手语法
        (三)英国手语法
    第二节 国内外聋人高等教育发展
        一、我国聋人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国际顶尖聋人院校教育模式分析
        三、国内外院校课堂对比分析
第二章 感官认知——生活在声音世界的聋人
    第一节 声音在聋人心中的“样子”
        一、物理存在——永不停歇的震动
        二、社会存在——声音礼仪
        三、心理存在——多感官体验下的寂静之声
    第二节 无声的话语权
        一、生活困境与身份认同
        二、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
    第三节 虚构的服务设计
        一、声音信息转化的缺席
        二、聋人沟通设备的开发
第三章 语言认知——手语特征分析
    第一节 语言刺激——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
    第二节 构词方式——灵活的肢体语言
        一、手语的隐喻与转喻
        二、艺术设计类手语构词
        三、手语的灵活设计与运用
    第三节 语言形态——不能被书写的和弦
第四章 认知实验——策划方案与反馈
    第一节 感知设计——艺术类聋生看展计划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三、前期准备
        四、城市站点
        五、回顾与评估
    第二节 《手语时代》电影放映及映后导演对谈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信息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四、活动反馈
    第三节 身体与现代舞工作坊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三、活动参与者
        四、活动过程
        五、实施过程与反馈
    第四节 无声咖啡馆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三、活动内容
结论
附录一 :聋生参观南艺毕业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 :南艺设计学院与南特阳光学院合作协议(拟)
附录三 :靳伟老师访谈记录
附录四 :吴限访谈记录
附录五 :与李静楠交流记录(节选)
附录六 :与李宁、张淇轩交流记录(节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服务场景对消费者场景依恋及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研究 ——基于电商直播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场景时代的开启
        1.1.2 电商直播的兴起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场景时代与场景营销
        2.1.1 场景的提出
        2.1.2 场景营销
    2.2 服务场景
        2.2.1 服务场景的概念和维度
        2.2.2 服务场景社会线索
        2.2.3 网络服务场景
    2.3 认同感
        2.3.1 社会认同理论
        2.3.2 服务场景中的认同感
    2.4 商业友谊
        2.4.1 国外商业友谊相关研究
        2.4.2 国内商业友谊相关研究
    2.5 场所依恋
        2.5.1 场所依恋的概念及维度
        2.5.2 营销中的场景依恋
    2.6 社会临场感
        2.6.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6.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7 文献评述
        2.7.1 现有研究的成果的不足
        2.7.2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基于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的扎根研究
    3.1 相关研究综述
        3.1.1 服务场景
        3.1.2 网络服务场景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方法
        3.2.2 数据收集
    3.3 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
        3.4.1 研究结论
        3.4.2 扎根研究启示
第4章 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线索与消费者场景依恋研究
    4.1 引言
    4.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4.2.1 服务场景
        4.2.2 认同感
        4.2.3 商业友谊
        4.2.4 场景依恋
        4.2.5 中介作用
        4.2.6 直播涉入度
        4.2.7 控制变量
        4.2.8 研究模型
    4.3 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4.3.1 调查问卷及测量
        4.3.2 样本数据及描述分析
    4.4 数据检验
        4.4.0 信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验证性因素及收敛效度分析
        4.4.3 构面相关和区别效度分析
    4.5 模型检验及分析
        4.5.1 模型检验
        4.5.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5.3 中介效应检验
        4.5.4 直播涉入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4.6 本章初步结论及建议
        4.6.1 本章的初步结论
        4.6.2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线索与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研究
    5.1 导言
    5.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5.2.1 服务场景
        5.2.2 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要素与社会临场感
        5.2.3 社会临场感与在线行为意向
        5.2.4 电商直播服务场景与在线行为意向
        5.2.5 社会临场感的中介效应
        5.2.6 研究模型
    5.3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5.3.1 变量测量
        5.3.2 样本数据及描述分析
    5.4 数据检验
        5.4.1 信度分析
        5.4.2 验证性因素及效度分析
        5.4.3 相关分析和区别效度分析
    5.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5.1 违反估计检验
        5.5.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5.3 社会临场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5.6 本章的初步结论及建议
        5.6.1 本章初步结论
        5.6.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电商直播服务场景要素对消费者的两条路径
        6.1.2 社会临场感作为中介变量,是在线行为意向的重要驱动因素
        6.1.3 商业友谊、认同感是建构场景依恋和用户忠诚的重要因素
    6.2 管理启示
        6.2.1 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的功能要素和社会要素同时作用于消费者
        6.2.2 社会临场感是社会场景时代重要的营销要素
        6.2.3 以商业友谊和认同感为桥梁的关系营销
    6.3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6.3.1 研究局限性
        6.3.2 未来研究展望
附件1:扎根开放式访谈参考提纲
附件2: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线索、认同感、商业友谊和场景依恋问卷
附件3:电商直播服务场景社会线索、社会临场感和在线行为意向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看“标识”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牧民进城就医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融入[D]. 张馨元.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月球城市[J]. 安迪·威尔,王智涵. 译林, 2021(01)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青岛市语言景观研究[D]. 苗星. 青岛大学, 2020(02)
  • [5]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D]. 毛民生.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目的论指导下《杰克与天才:迷失丛林》(节选)翻译报告[D]. 于恒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音乐节事氛围:环境、游客自我及其相互作用[D]. 孙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D]. 李艳. 西北大学, 2019(04)
  • [9]艺术类聋生设计认知方式研究[D]. 沈馨.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服务场景对消费者场景依恋及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研究 ——基于电商直播的实证分析[D]. 张梅贞. 武汉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我看“标志”行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