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概况及中美贸易前景

美国经济概况及中美贸易前景

一、纵览美国经济 展望中美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韩佶[1](2021)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析论(2017-2021)》文中指出

韩美琳[2](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韩笑[3](2021)在《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中美关系40多年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和特点,指出中美的博弈不仅是中美之间的事情,更是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十八大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建交以来最大的变量,面对美国霸权主义及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态势,中国方面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无论是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内对中美关系的调整,还是特朗普在经贸领域的“全面竞争”,中国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既不怕美国的挑衅,又能积极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发展的权利。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虽然常态化,但中美之间相互依存度的高度复杂性奠定了两国间的合作依然是主流。总之,中美之间应该本着对世界负责、对地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夯实中美两国间未来发展的战略合作基础,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增进人民的福祉。

成向东[4](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吴筱菲[5](2021)在《基于结构突变的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动态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中国股票市场宽度和厚度的增加,两者关联性愈益趋强,其动态溢出效应已经影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在资本流动、信息高频传导下,一个市场价格变动及其幅度迅速扩散到另一市场,两者间溢出效应呈异质性、阶段性、联动性、滞后性等复杂性特征。与2008年次贷危机不同,2018年中美贸易战等政治经济关系变化,不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巨大冲击,而且也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资产价值和股票市场的走势。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溢出效应趋强的态势下,需要具体研究溢出效应的特征和结构突变位置,分析哪些国内外影响因素会导致结构突变和特征变化,从而进一步警惕和规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结构突变是指在未知时间点的突然的、重大的变化,其在各种学科中具有普遍性,虽然发生的概率不高,但造成的一系列后续影响辐射面广而深。金融危机、贸易战、英国脱欧、疫情爆发等都是此类事件的典型代表,金融领域中的“黑天鹅”、“灰犀牛”等不容忽视的大事件往往造成时间序列数据内部的结构突变,而不仅仅是断层和跳跃极值。本文基于结构突变,从三方面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首先,分析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的时变走势中是否含有结构突变,通过搜寻条件相关系数得到结构突变位置,分析由哪些重大经济事件造成影响。由数据本身内生性进行结构突变分段,避免人为分段的主观性和金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通过分析突变前、突变中、突变后的一系列动态溢出过程,可以更加有效地得知宏观或者微观因素会影响汇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结构突变。其次,分析信息溢出效应即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两个层面结合,综合反映金融市场收益和风险的不同含义。基于方差分解的信息溢出指数,系统性度量收益率和波动率两种不同的溢出的方向、强度以及记忆性等特征。最后,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的溢出效应传导路径及主要影响因素,深化认知负面溢出效应蕴含交叉叠加感染的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特别地,结构突变有可能使得市场之间溢出效应的溢出方和接收方角色发生转变。在我国面临突发性危机和金融尾部风险时,期望有益于监管部门能够应对市场结构变化的突发事件,避免诱发系统性风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传导路径及结构突变因素。从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规律归纳动态溢出效应的特征,进一步揭示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形成机理。人民币与股市两者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流量导向模型、存量导向模型和戈登模型等,在此基础上得到四条主要传导渠道,具体为:国际贸易进出口企业(中美贸易战)、国际资本流动(境外资金净流入)、心理预期(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加深)和货币供应量(外汇占款减少)。括号内为中国新常态下会对两者之间溢出效应造成结构突变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在当前错综复杂国内外背景下两者间溢出效应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其中,股票市场跨境资金的流入流出与外汇市场呈现具有前后不同时滞效应的互相引导关系。另外,人民币汇率对于投资者心理预期的正面积极效应大于负面消极情绪和心态,主要是通过渗入宏观经济层面改善整体景气程度预判。第三章从四条传导路径对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进行现状分析,为构建人民币汇率和股票市场实证模型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准备。二、构建时变t-Copula与Bai-Perron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均值溢出效应。选取GJR(1,1)的偏t分布对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对数收益率进行拟合得到边缘参数估计,拟合的残差通过KS检验后,构造时变t-Copula模型得到两者之间的条件相关系数,其动态参数α和β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着。Copula模型能够将金融时间序列不同形态分布的尾部联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聚集性、非对称性造成的限制等。设定最大个数m=5,ε=0.05的步长进行均值结构突变点搜索,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得到两个结构突变点,突变点的位置均发生在2018年6月20日,净均值变化大于0.2;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新增一个点,位置在2018年5月15日。分析三个结构突变点的位置得出,中美贸易战是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结构突变主要影响因素,且其对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双方面均较大影响,产生双重叠加溢出效应。三、构建DCC-GARCH与修正的ICSS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波动溢出效应。选取DCC-GARCH(1,1)的t分布对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波动率进行拟合得到两者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满足α+β小于1的假设条件,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着。其中沪深300股指与恒生指数的DCCα+β最接近1,易受到历史波动和市场变动情况的影响,且具有持续性。将四个指数两两一组形成六组数据进行方差结构突变检验,通过修正的ICSS算法克服了方差是稳定的假设条件,并且避免了金融时间序列的“尖峰厚尾”和波动的聚集性导致的样本扭曲。实证结果表明离岸人民币与沪深300指数的动态相关系数存在2个结构突变点,将样本时间段分为三个子区间;分别是2014.05.05-2015.03.25、2015.03.26-2015.09.11、2015.9.14-2019.12.31。2015年3月到9月,标准差从0.2712上升到0.3851,变化幅度为0.1139。汇改机制为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波动率结构突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化的改革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之间的数值差额。四、构建基于方差分解的静动态溢出指数模型研究信息溢出效应。构建VAR(4)阶方差分解的溢出指数,设定200个滚动窗口度量动态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信息溢出值,从总体信息溢出值、单一市场净溢出、成对净溢出等方面完善溢出效应的动态方向性及持续性,通过溢出方(TO)和接受方(FROM)的差值计算得到动态净溢出的特征。为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将设置VAR为2-6阶,预测期设定在5-10天的范围内。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小强度上,细分各个市场的收益率溢出效应与波动率溢出存在相反走势的情况,即两者之间收益率相关性不高,不代表两者之间的风险交织感染传递的概率低。在方向持续性上,波动率的溢出效应均为双向交替,即风险的传染者和承受方。需要系统地从收益率和波动率两个层面探求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的动态信息溢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运用均值与方差两种内生结构检验与动态模型相结合来捕捉结构异动。鉴于现有的动态模型思路为得到条件相关系数进行动态溢出效应分析,并未深究条件相关系数的结构性问题。在结构突变点的判别及样本分段上,大多数文章采用主观进行子样本或者区间分段构建模型,避免平稳性问题。收益率层面选择均值结构突变检验,波动率层面选择方差结构突变检验,使得结构突变检验对应的研究对象符合经济学含义。本文根据收益率与波动率的序列特征构建动态实证模型和两种结构突变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内部产生的过程进行结构突变点的搜寻。此外,Bai-Perron突变检验将默认的ε=0.15调整为0.05,提高结构突变点寻找过程的精度,将修正的ICSS算法进行调整,提高运算速度。二、运用时变参数及滚动窗口两种方法来刻画非线性动态关系,提高研究度量的精准度。由于非线性模型的假设条件等限制较多,较少涉及到动态方程和滚动窗口两种方式。在实证模型的选择上,选取时变t-Copula和DCC-GARCH来研究收益率与波动率。Engle提出的条件相关系数可以研究多维变量模型,将常相关系数的假设条件用动态方程替换,可以用来估计大规模的相关系数矩阵,研究不同市场的市场信息时具有良好的计算优势。滚动窗口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指定一个单位长度的窗口,通过不断滚动测量时间序列的统计量达到时变动态。类似于,在量尺上固定窗口大小的滑块,不断滚动得到每个单位的数据和观测值。两种方法均为目前金融领域主流的时变性研究方法,使得本文的动态溢出效应更为全面。三、构建基于方差分解的溢出指数,对比分析四个指数在两个不同经济含义层面。目前大部分文章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未考虑收益率与波动率两个层面,并且仅能够两两一组进行研究,研究仅仅停留在相关系数层面,未能体现出溢出的方向性等特征。采用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同时研究四个指数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不但包含了总体的溢出程度,还能针对一个指数,分析其他三个指数对其的信息溢入和溢出效应,比较研究分析收益率和波动率。信息溢出指数模型增加了动态方向性转变,反映溢出方和接受方的方向性主导关系,体现出其方向结构性交替转换与重大事件金融事件之间的联系。

陈欢欢[6](2020)在《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政治极化问题颇受关注,面对美国内政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其对中国有积极影响,但这可能恰恰相反,一直以来美国常因国内问题频发而刻意寻求“敌人”,因此抓住外交政策这一关键点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而根据美国宪法,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权于美国国会与美国总统。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集团、精英阶层、智库机构等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国会与总统施加影响,因此本文抓住国会与总统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会和总统角度探讨政治极化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导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美国政治极化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略概括。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了政治极化的定义、表现、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以及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关系。第四章以伊拉克战争政策制定的案例探讨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后总结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则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对于他国而言并非是一种福音,因为政治极化更可能让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呈现“一致对外”的情况。然而,这种“一致对外”也会因为外交政策客体是否为盟友国、外交政策是否与实际利益相关、制定外交政策主体力量对比强弱以及政党党派交替异同相关。另外,美国政治极化也是美国国会和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对此,相关国家也应引起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文章仅仅探讨了冷战后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同时本文认为相对于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会这一影响机制相对稳定且较为冷门,因此偏重探讨。另外鉴于亚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文章探讨的案例都选自亚洲国家。如果日后能整体研究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时间覆盖整个美国历史,研究的地理位置覆盖全部区域,那么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则会更具多样性与复杂性。

王璐[7](2018)在《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机制研究(1990-2016)》文中研究表明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经贸关系通常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然而中美经贸关系并非总是风平浪静,有时甚至会成为导致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华最惠国待遇是中美关系中的焦点问题。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成为中美关系中新的焦点问题,由此引发中美两国在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的持久斗争。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将中国视为国际经济秩序的挑战者,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由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采取敌视的态度。面对中美贸易关系并不太乐观的前景,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美国智库一直是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国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仍是一个亟待具体、深入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美贸易关系中的行为体不仅包括两国的企业,还包括政府、国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利益集团、智库和媒体等。美国智库形成对华贸易研究成果后,通过影响美国政府、美国国会、美国媒体和美国公众的对华认知来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贸易关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认为,在美国智库的对华研究中,其对中美贸易关系的评估是自变量,对中美战略态势的评估(包括对中美综合国力对比和美国对华战略需求的评估)是中介变量,而对本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建议是因变量。21世纪以来,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差距的不断缩小,美国从“霸权自信”转变为“霸权焦虑”,这种转变亦体现在其智库学者近年来有关对华贸易的研究中,并直接影响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走向。本文将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古典现实主义来分析美国智库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内在逻辑;研究制约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成果倾向性和影响力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来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改善中美贸易关系的政策建议。

贾庆军[8](2016)在《美国南海政策史研究》文中指出自美国涉足南海以来,南海问题便融入越来越多的美国因素。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强势、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给南海问题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美国已成为影响南海问题最具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外部因素,南海问题也已经成为中美之间的重大问题。何以如此?本论文希望从历史中找出答案。本论文从历史角度系统地论述了美国从1950年到201 5年的南海政策,它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是1950年前美国与南海关系的历史回顾。本章从美国海上力量兵临南海、美国对菲律宾领土的界定和美国觊觎南海地缘战略价值三个方面回顾了 1950年前美国与南海的关系。本章最后得出结论:1950年前美国与南海的关系是1950年后美国南海遏制中国政策的缘起。第二章是1950年至1970年的美国南海政策。这时期美国主导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公开否决中国南海主权;还在南海周边构建军事同盟围堵中国;公然直接侵犯中国南海主权;对中国几百次的抗议置若罔闻,而对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侵占中国南海岛礁放纵和偏袒。本章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在南海打造“防共”防波提,意图遏制共产党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第三章是1971年至1991年的美国南海政策。这时期中国和美国走近,结成了“准同盟”,共同对付苏联的霸权威胁。这使得美国过去对中国咄咄逼人的南海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在南海主权争端上采取“中立”政策,这从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可以看出。虽然如此,美国在实际行动中还是对中国有所防范。防范中国的意图尤其表现在美国更加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在南海,美国遏制苏联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遏制了中国,因为南海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的。美国这种表面“中立”、背后仍防范中国的南海政策在1989年到1991年间逐渐了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满怀希望的“和平演变”彻底失败了。这给美国以极大的震撼。美国立刻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宣布制裁中国。美国重新采取公开遏制中国的政策。本章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美国的“隐性遏制”还是美国的“显性遏制”,意识形态因素一直左右着这时期的美国南海政策。第四章是克林顿政府的南海政策。打着反共反华旗号上台的克林顿政府一方面仍顽固抱守冷战意识形态思维,攻击中国的人权,又一方面警惕中国的崛起,害怕中国会威胁到美国的霸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遏制色彩越来越重,这种遏制的重心也由防范中国意识形态转移到防范中国崛起。而且,冷战后南海地缘战略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的增加给美国遏制中国提供了条件。美国把南海当做遏制中国的重要战场。由此,美国改变过去自己一直宣称的对南海主权争端“不持立场”主张,而采取偏向越南和菲律宾的南海主张。本章最后得出结论:从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政府南海政策的重心就转移到遏制中国崛起上。第五章是小布什的南海政策。这时期,虽然美国对外政策重点是反恐,但在对华政策上,美国仍然妄图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与克林顿政府不同,小布什政府没有直接介入南海主权争端,而是更侧重利用南海地缘战略价值来遏制中国。例如,主张南海的“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加强美菲同盟关系及支持菲律宾的军力发展、签订双边军事协议、频繁举行双边和多边军事演习、加强发展与越南的关系及支持越南的军力发展、介入南海资源开发、主导构建多层次的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强化在南海周边的军事部署,等等。本章最后结论:小布什政府的南海政策坚持遏制中国崛起。第六章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这时期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加。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将战略矛头直指中国。受此影响,美国加强军事部署,巩固和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前沿存在”;加大军援菲律宾和越南,并在主权争端中偏袒它们;积极推动南海主权争端法律化,企图否定中国南海主权;积极拉拢东盟和区外大国插手南海事务,组建南海遏华联盟;强化“航行自由”,直接挑战中国南海主权。奥巴马政府深度介入南海争端的原因在于,它不相信中国提出的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认为中国不会和平崛起,南海争端是美国对中国实施“抵销战略”的最佳支点。本章得出最后结论: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加大遏制中国崛起。。考察1950年到2015年的美国南海政策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美国南海政策随南海地缘战略价值的增加而不断演变;遏制中国是贯穿美国南海政策史的主线;遏制中国的重心由“意识形态”转到“中国崛起”;遏制中国是南海问题激化的重要推手;遏制中国影响了中国与他国的关系。

李少丹[9](2013)在《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域外大国,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家,同时中日关系也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21世纪的头三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美国仍将是中美日三国关系组合中最关键的行为体,其对中日两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三国关系的未来和东亚地区的未来。本文以二战后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及其演变的规律、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逻辑与重心的演变对美国对日与对华政策的影响。本文指出,美国政府外交决策团队的决策认知——东亚地区观是确立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基础;美国政府外交决策团队在实施东亚政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新决策信息的输入而形成新的决策认知,从而导致东亚政策逻辑的转变或修正,相应的政策重心也会同步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日美关系是美国在这一地区诸多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但相对有限的美国外交资源在不同的地区政策逻辑推动下,会投向不同的政策重心,因此使美国的对华与对日政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和互动关系。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关于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认知—决策分析框架。该框架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决策行为体的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决定认知形成的首要因素,国际环境是影响认知形成的最重要外部条件;第二,国际环境、政策对象国的能动性和国际危机是推动美国东亚地区认知修正或转变的三大关键因素。本文依据“何种关于政治现象的解读是‘主流’的争论”是总统决策过程的中心要素这一立场指出,总统外交决策团队的成员们“都致力于界定某一问题的本质并为其政策选择寻求认同和支持”。因此,决策团队的集体认知源自于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信息被共享和沟通、团队成员尝试着影响其他成员的认知等社会性互动过程中形成决策团队的集体认知。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政策对象国发挥能动性和国际危机的综合影响,原来决策团队中那些试图重塑政治辩论以有助于其观点主张的成员便通过宣传、历史类比、树立典型等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认知意象,从而再次形成决策团队内部的争论。最后,随着足够新信息的输入,原有的集体认知逐步被修正或瓦解,形成新的认知意象,从而导致政策逻辑的修正或者转变。本文运用认知—决策分析框架对美国冷战开始前后的罗斯福和杜鲁门两任政府,冷战中后期的尼克松、卡特和里根三任政府,冷战结束后的克林顿和小布什两任政府的东亚政策及对华、对日政策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从而解读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并验证本文观点和分析框架的可靠性。本文最后在对前述五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前景做展望和判断,归纳了论文的理论贡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宋静[10](2009)在《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文中提出作为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决策外脑,智者云集的思想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政策咨询作用,其政策主张在美国的外交决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其中,1992年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的传统基金会、2003年推出《中国的军事力量报告》的兰德公司、积极推动对华“接触政策”主张的布鲁金斯学会,在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外交决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沿革带来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在结构和内容上安排如下:除导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十章。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部分,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以宏观、中观的角度考察了思想库在冷战后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角色,第六章至第十章以微观角度引入了5个案例对思想库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式、路径展开了具体分析。导论部分为全文的精髓所在。在这部分里,笔者提纲携领地阐析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观点、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运用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写作方法、创新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第一章对本文所要讨论的思想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追溯了思想库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厘清思想库的不同划分类型,并开张明义地指出本文所涉及的思想库的范畴。第二章格物致知地阐析了美国思想库赖以生存、发达的政治条件,包括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思想、政治制度特点、外交决策机制以及美国国内的多元政治生态。第三章探讨了学界在研究思想库时所采用的相关理论——精英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为下文进一步展开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建立了权力分层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从纵向、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美国对华战略迷茫期、形成期和确立期3个阶段的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五章从横向、中观的角度对美国思想库在对华政策倾向上的政治分野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思想库按照其对华态度的光谱呈现出“红队”(接触派)、”蓝队”(遏制派)和“紫队”(接触加遏制派)的3种不同政策主张。随即,笔者对照当前美国主流思想库的对华政策立场,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阐述。第六章至第十章以微观、具体的5个案例的形式对思想库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式、路径展开了分析。其中,第六章以接触派思想库代表布鲁金斯学会与对华“接触”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七章对遏制派思想库代表传统基金会与盛行于美国政坛多年的“中国威胁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八章以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九章则考察了同一思想库内部不同对台政策主张兼容并蓄、各执一词的共生现象;第十章紧密联系当前,考察了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对其外交智囊团的组建与成员选择,从其智囊团成员的构成与对华政策主张上分析,对奥巴马新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进行了预测性研判,提炼出3个关键词,即“持续、合作与摩擦”。在结论部分,笔者对思想库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进行了综合性评析,并解析出导致不同思想库之所以扮演不同角色的相关因素,包括有美国政治文化传统、思想库成立时间、学术背景、与政府紧密程度、党派政治、利益集团、冷战思维。最后,本文对我国思想库的建设提出若干政策性和技术性建议。

二、纵览美国经济 展望中美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览美国经济 展望中美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回顾
    第一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一、战略合作期(1979 年至1988 年)
        二、战略调试期(1989 年至2000 年)
        三、机遇与竞争并存(2001 年至2012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之前中美关系特点
        一、中美关系在战略态势上波动中前行
        二、中美双边互动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
        三、中美双边关系性质上存在高度的复杂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表现
        一、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中美关系(2012 年至2016 年)
        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2017 年至2020 年)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原因
        一、美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其利益带来巨大冲击
        二、美国担心霸权地位不保
        三、美国改造中国的愿望落空
        四、美国担心失去科技优势
        五、美国对中国影响力的担忧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的特点
        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凸显
        二、美国频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发展
        三、经贸关系竞争加剧
        四、地区问题成为中美两国间不确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经验总结
        一、牢牢掌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
        二、建设性地管控分歧
        三、积极主动构建两国关系
        四、继续发挥元首外交的作用
    第二节 中美关系未来展望
        一、合作共赢仍然是两国关系主流
        二、摩擦和竞争将“常态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一、人民性
        二、实践性
        三、发展性
        四、包容性
        五、正义性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5)基于结构突变的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动态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主要创新点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结构突变相关文献综述
        1.3.2 溢出效应相关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理论研究
    2.1 结构突变理论
        2.1.1 结构突变的分类
        2.1.2 结构突变参数估计方法
        2.1.3 结构突变检测方法
    2.2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经典理论
        2.2.1 流量导向模型
        2.2.2 存量导向模型理论
        2.2.3 戈登模型
    2.3 溢出效应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2.3.1 溢出效应的含义
        2.3.2 溢出效应的特征
        2.3.3 溢出效应的形成机理
    2.4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2.4.1 以国际贸易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2.4.2 以国际资本流动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2.4.3 以心理预期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2.4.4 以货币供应量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现状分析
    3.1 人民币汇率的现状分析
        3.1.1 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发展
        3.1.2 人民币汇率监管政策
        3.1.3 人民币汇率间的动态溢出效应分析
    3.2 股票市场的现状分析
        3.2.1 股票市场市场化发展
        3.2.2 股票市场监管措施
        3.2.3 股票市场间的动态溢出效应分析
    3.3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分析
        3.3.1 国际贸易影响因素
        3.3.2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
        3.3.3 心理预期影响因素
        3.3.4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值结构突变下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动态溢出效应
    4.1 均值溢出模型与方法
        4.1.1 时变t-Copula模型
        4.1.2 Bai-Perron均值结构突变检验
    4.2 样本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4.2.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4.2.2 描述性统计
    4.3 边缘参数估计
    4.4 t-Copula动态均值溢出效应
    4.5 Bai-Perron均值溢出结构突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方差结构突变下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动态溢出效应
    5.1 波动溢出的模型与方法
        5.1.1 DCC-GARCH模型
        5.1.2 修正的ICSS算法
    5.2 样本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5.2.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5.2.2 描述性统计
    5.3 DCC-GARCH动态波动溢出效应
    5.4 修正ICSS算法波动溢出结构突变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溢出指数下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动态溢出效应
    6.1 信息溢出指数模型及样本选取
        6.1.1 静态溢出指数表
        6.1.2 动态溢出指数模型
        6.1.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6.2 静态信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6.2.1 静态收益率信息溢出效应
        6.2.2 静态波动率信息溢出效应
    6.3 动态信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6.3.1 总信息溢出效应
        6.3.2 单个市场净信息溢出效应
        6.3.3 成对净信息溢出效应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6)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选题的创新点
        二、选题的难点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国政治极化界定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内涵与外延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定义
        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当前表现
        三、美国政治极化的历史回顾
        四、美国政治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政策背景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五、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影响机制
        一、美国政治极化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
        一、美国国会提案和国会立法过程
        二、冷战后美国国会相关情况及案例选取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中国人民币汇率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第111 届和112 届国会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提案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的极化因素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会以色列相关问题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巴以冲突与美国对以色列态度
        二、美国第115 届和116 届国会以色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5 届和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第五节 美国国会伊朗问题相关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伊朗核问题与美国的态度
        二、美国第113 届至116 届国会伊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3 届-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路径
        一、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图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极化因素分析
        一、府会分歧与美国总统在对外事务中的权力
        二、影响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探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治极化的表现
        二、政治极化程度与总统对外政策强度成正比
    第四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
        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政治极化表现
        三、特朗普“积极主动决策”型性格弱化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伊拉克战争
        一、案例选取
        二、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第107 届-111 届国会政治极化与相关提案情况分析
        二、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相关提案统计分析
        三、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伊拉克战争重要提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制定伊拉克政策是政治极化的产物
        二、政治极化是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内在动力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关键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机制研究(1990-201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六、研究难点与研究重点 第一章 美国智库概述
第一节 美国智库的概况
    一、美国智库的起源
    二、美国智库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智库兴盛的特殊原因
    一、独特的政治土壤
    二、开放的政治体制
    三、发达的基金会支持
    四、独立的运作机制
第三节 美国智库的政治主张倾向
    一、美国智库的传统政治倾向
    二、美国智库学者的对华政策倾向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贸易决策中的功能与影响途径分析
第一节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贸易决策中的功能分析
    一、提出政策建议
    二、进行政策教育
    三、充当交流平台
    四、提供专业人才
第二节 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外贸易决策的途径
    一、担任政府官员
    二、为总统候选人出谋划策
    三、参加国会听证并与议员密切沟通
    四、通过出版物和互联网发布研究成果
    五、借助媒体影响公众舆论
    六、举办社会活动和培训项目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基于双重认知评估理论的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成果分析
    一、基于身份认知与塑造的中美贸易关系分析
    二、双重认知评估理论分析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机制
    三、影响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错误知觉因素
第二节 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变与不变
    一、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可变性
    二、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的不变性
第三节 制约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影响力的外部因素
    一、与美国对华大战略的一致程度
    二、与美国总统治国理念的一致程度
    三、与美国强势利益集团的一致程度
    四、与美国主流公众舆论的一致程度
第四节 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参与主体及其互动
    二、美国智库对华贸易研究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机理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智库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决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由来
    一、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背景
    二、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美国智库在对华最惠国待遇之争中的作用机制
    一、美国智库关于对华最惠国待遇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影响对华最惠国待遇之争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三节 美国智库影响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美国智库关于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影响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立法的机制分析
第四节 关于对华最惠国待遇的美国智库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
    二、汇总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智库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决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美国智库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决策中的影响分析
    一、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及其原因
    二、美国智库关于对华贸易逆差的研究及其影响
第二节 美国智库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
    一、美国智库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三节 美国智库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
    一、美国智库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关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四节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美国智库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
    二、汇总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智库在中美经济秩序博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思考
    一、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
第二节 美国智库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战略思考
    一、美国智库关于亚投行的研究
    二、美国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
第三节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国智库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
    二、汇总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研究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
    一、双重认知评估理论的案例检验结果
    二、研究假设和分假设的案例检验结果
第二节 启示一:建构动态平衡的中美贸易关系
    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三、增加对美商品进口
    四、开辟新兴出口市场
第三节 启示二:改善中美贸易关系中的中国形象
    一、塑造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扭转中国企业堪忧的国际形象
第四节 启示三:让美国智库学者更加了解和理解中国
    一、加强中美两国智库之间的“二轨外交”
    二、关注和支持美国智库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一、研究成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解析
二、研究成果的现实参考价值
三、研究缺憾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8)美国南海政策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50年前美国涉足南海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美国海上力量兵临南海
        一、美国与南海的关系始之于贸易
        二、美国海上军事力量兵临南海
    第二节 美国对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界定
        一、美西《巴黎和约》和《华盛顿条约》
        二、《美英条约》
    第三节 美国觊觎南海地缘战略价值
        一、法国和日本争夺南海
        二、日本占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三、《开罗宣言》暗藏玄机
        四、美国“帮助”中国接收南海诸岛
第二章 1950年至1970年的美国南海政策:敌对下的对华遏制
    第一节 主导《旧金山和约》
        一、拒绝《旧金山和约》给予中国南海主权
        二、拒绝两岸中国人参加对日和会
    第二节 构建南海军事包围
        一、美国确立南海遏制中国政策
        二、美国构建南海遏制中国军事包围圈
    第三节 美国南海政策诱导南海主权争端爆发
        一、美国的侵犯遭到中国抗议
        二、美国南海政策诱导菲律宾侵犯中国南海主权
        三、美国南海政策诱导越南侵犯中国南海主权
第三章 1971年至1991年的美国南海政策: “中立”下的对华遏制
    第一节 “中立”政策与美苏南海争夺
        一、美国对1974年西沙海战的立场
        二、美国对1988年赤瓜礁海战的立场
        三、美国与苏联争夺南海控制权
    第二节 重回遏制: 美国加强关注南海主权争端
        一、从“和平演变”到“重回遏制”
        二、美国加强关注南海主权争端
第四章 克林顿政府的南海政策: 开始遏制中国崛起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遏制中国
        二、接触中国
    第二节 冷战后南海地缘战略价值增加
        一、南海地缘战略经济价值增加
        二、南海地缘战略政治价值增加
        三、南海地缘战略军事价值增加
    第三节 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主权争端
        一、1992: 影响克林顿政府南海政策关键年
        二、“美济礁事件”
        三、遏制中国崛起: 克林顿政府南海政策新目标
第五章 小布什政府的南海政策: 坚持遏制中国崛起
    第一节 “4.1”中美撞机事件与美国的“FON”计划
        一、“4·1”中美撞机事件
        二、“FON”计划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的南海政策
        一、提高威慑中国的军事能力
        二、加强美菲军事同盟关系
        三、加快发展与越南的关系
第六章 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加大遏制中国崛起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
        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三、盖茨和希拉里拉开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序幕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深度介入南海主权争端
        一、加强军事部署
        二、加大军援菲律宾和越南
        三、强化“航行自由”
        四、积极推动南海主权争端法律化
        五、积极构筑“南海遏华联盟”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深度介入南海争端原因探析
        一、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不会和平崛起
        二、奥巴马政府对“新型大国关系”心存戒心
        三、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实施“抵销战略”
结语
附录一 美国南海政策史料摘录(1898-2015)
附录二 1995年5月10日美国国务院关于南海立场的声明
附录三 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关于美国南海立场的声明
附录四 2014年12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报告《海洋界限—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个人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问题、基本逻辑、研究方法与基本概念
    四、论文观点与写作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认知理论与认知—决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国际政治研究中的认知理论
        一、认知分析路径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现实主义学派对认知因素的阐述
        三、自由主义学派对认知因素的阐述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的联系
        五、对上述各学派与认知理论关系的简短评论
    第二节 认知—决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本课题所需的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关键条件与认知、政策逻辑的形成
        三、认知转变的关键条件与认知、政策逻辑的修正或转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战初期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第一节 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一、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设想及其东亚地区认知
        二、“罗斯福东亚地区观”指导下的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第二节 美国东亚政策逻辑和重心的第一次转变
        一、杜鲁门任总统后美国决策层内部对“罗斯福东亚认知”的异议
        二、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三、杜鲁门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初步形成(1947-1949)
        四、杜鲁门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美国东亚政策的冷战逻辑和日本重心的最终形成
        一、中日两国外交政策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朝鲜战争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的最终形成
        四、美国对华和对日政策的逆转
    第四节 美国东亚认知的全球动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冷战中后期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尼克松政府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尼克松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确立
        三、尼克松政府调整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卡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一、卡特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二、卡特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三、卡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与对华、对日政策
    第三节 里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一、里根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二、里根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三、里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
        四、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与里根政府对华、对日政策
    第四节 中美苏三角关系框架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克林顿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思维和决策模式
        二、克林顿政府东亚认知的全球政策背景
        三、克林顿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与东亚政策逻辑的形成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国际危机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日本国内困局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四、中国外交政策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 东亚政策逻辑修正后的克林顿政府对华和对日政策
        一、克林顿政府调整后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克林顿政府修正后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三、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
        四、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对日政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布什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小布什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小布什政府的外交理念与决策模式
        二、小布什政府初期的东亚地区认知
        三、小布什政府初期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四、小布什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指导下的对华和对日政策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一、国际危机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中国外交政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四、日本外交政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修正
        一、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第四节 东亚政策逻辑修正后的小布什政府对华和对日政策
        一、“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二、中美日三边合作背景下的美国对日政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政策展望、论文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回顾与展望
        一、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东亚政策逻辑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二、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政策展望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启示
        一、理论贡献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

(10)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美国思想库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思想库的定义、特点 第二节
    美国思想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美国思想库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美国思想库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章
    美国思想库的政治土壤 第一节
    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思想 第二节
    政治制度特点与外交决策机制构成 第三节
    多元化政治生态 第三章
    思想库影响外交决策之理论及路径解析 第一节
    理论的选择:精英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权力分层理论与思想库的运作 第三节
    思想库在美国外交决策程序中的角色 第四章
    鹰眼看龙: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重构 第一节
    冷战后美中关系大辩论 第二节
    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9·11"之后美国对华战略共识的达成 第五章
    思想库对华政策倾向的政治分野 第一节
    对华态度光谱的"红"、"蓝"、"紫"之分 第二节
    接触派思想库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三节
    遏制派思想库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六章
    布鲁金斯学会与对华"接触"政策 第一节
    布鲁金斯学会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二节
    布鲁金斯学会影响对华政策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
    传统基金会与对华"遏制"政策 第一节
    传统基金会的反华底色 第二节
    传统基金会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三节
    传统基金会与"中国威胁论" 第八章
    兰德公司与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 第一节
    早期对华政策主张及影响 第二节
    兰德公司影响对华政策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 第一节
    基金会对台湾问题的关注与政策主张 第二节
    基金会影响对台政策的路径 第十章
    奥巴马竞选与思想库对华政策走向研判 第一节
    奥巴马与他的对华外交智囊团 第二节
    奥巴马智囊团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三节
    奥巴马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 结论 第一节
    思想库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 第二节
    对中国思想库建设的若干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纵览美国经济 展望中美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析论(2017-2021)[D]. 韩佶. 吉林大学, 2021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十八大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2012-2020)[D]. 韩笑.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5]基于结构突变的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动态溢出效应研究[D]. 吴筱菲. 东华大学, 2021(01)
  • [6]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D]. 陈欢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7]美国智库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机制研究(1990-2016)[D]. 王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8]美国南海政策史研究[D]. 贾庆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D]. 李少丹.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 宋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美国经济概况及中美贸易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