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如何过春节

海外华人如何过春节

一、海外华人怎样过年(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21)在《缅甸曼德勒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年俗文化认同研究》文中认为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之一,由于与中国相邻,自古以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就十分频繁。而中国人在缅甸境内移民定居人数日渐增长。根据缅甸移民史可知,缅甸的华人非常多,华人群体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认同影响着中华文化在当地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长期居住在缅甸的华裔既保留着中国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缅甸文化的影响。现如今,那些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移民缅甸的老一辈华人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的缅甸华裔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情况,是需要我们去密切关注的。本文以缅甸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的179名华裔中小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围绕“中国年俗文化认同”展开分析研究。从体现年俗文化的物质文化,伦理文化,心理文化三个层面具体分析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认同现状,以及他们在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语言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表现。结合缅北华文教育背景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缅甸云华师范学院的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符号的认同普遍较高,但对年俗中的文化寓意认同程度一般,很大一部分华裔被试对年俗文化中文化寓意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2)不同性别、身份认知、家庭语言环境、汉语学习兴趣的华裔中小学生在年俗中物质文化、伦理及心理文化的认同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这说明华裔被试的性别、身份认知、家庭语言环境、汉语学习兴趣均对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3)从宏观上来看,云华师范学院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年俗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其中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最后,笔者通过华裔被试对中国传统年俗文化认同的调查分析,从学校教育和汉语教师两个角度,对加强华裔年俗文化认同提出参考性建议。

王嘉欣[2](2021)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自2013年开始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凭借春晚舞台权威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并结合春节的节日氛围,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家国情怀、展示中国名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13年至2020年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电影符号学和广告符号学为理论依据,运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常见的符号及文化内涵,运用电影符号学分析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和人物身份如何参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表意过程,并运用广告符号学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创意表现如何更好的发挥广告的说服作用,总结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和看法。在视觉符号中,节日符号象征着民俗文化,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渲染了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地域符号则彰显地方特色,引起观众共鸣;科技符号反映时代特征,记录生活变化;色彩符号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在听觉符号中,音乐配合广告主题,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声响诉诸解释项参与构建表意,人声传递直接信息,揭示情绪变化。在语言符号中,话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字升华广告主题。在身份构建中,个体身份实现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集体身份召唤集体记忆构建家国情怀,他者身份则通过划分自我与他者的区别,强化内部统一性,实现跨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创意表现中,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通过鲜明的叙事特点、真实的情感诉求和多元的表现手法引起观众的注意,并通过显性伴随文本和生成伴随文本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中构建的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特色文化展示、广告情感传递、年份特征标记、观众参与度四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细化特色文化、丰富多元情感元素、突出年份特征、引导观众互动的建议。通过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分析,笔者希望未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弘扬主旋律,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王容先[3](2021)在《出冬瓜村侨眷的日常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冬瓜村,地处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隶属于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是以德昂族为主的行政村,该村还有汉族和少量的傣族。在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归侨侨眷较为集中的村寨,全村有归侨8人、侨眷87人,归侨和侨眷大部分是德昂族。出冬瓜村的民族文化保留得相对比较完整,并且关于侨眷的相关资料也比较丰富。据调查,出冬瓜村的归侨、侨眷大部分是来自缅甸的“帮丝带”(1),也有一部分是本地居民。由于匮乏的物资、陌生的邻里和生存环境等各种问题,对侨眷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断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促使侨眷与本地居民形成民族自我身份的认同,加快侨眷融入本地生活,得到本地居民的认可。本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出冬瓜村侨眷的日常生活。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出冬瓜村侨眷的生存环境进行介绍,主要通过出冬瓜村的地理位置、侨眷的由来、侨眷身份的认同和侨眷的生活方式,来了解出冬瓜村侨眷的生活背景,并且分析侨眷如何在新环境生存,如何得到本地居民的认可。第二部分是阐述侨眷侨内婚和侨外婚两种通婚方式下的家庭生活,包括家庭的构成、孩子的培养、亲属的结构,更详细的了解侨眷家庭日常生活。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侨眷以“侨”搭“桥”的村社生活,包括主要的宗教文化、茶文化、火塘文化,分析侨眷在重大节日、白天和夜晚的生活,更详细的了解侨眷与本地居民的日常相处,如何一步一步的融入到其中。第四部分阐述的是“近水楼台”的跨境交流,包括跨境婚姻、跨境贸易、联谊活动、走亲访友,促进跨境民族地区共同繁荣、边疆睦邻、富民安民、互利双赢。通过对出冬瓜村侨眷日常生活的研究发现,侨眷已经一步一步融入到出冬瓜村,侨眷的身份得到了认同,管理得到了体现。由于先天的同族优势,促进了侨眷与本地居民的感情,并且在调查中还发现民族文化对于侨眷的影响深远。

沈安娜[4](2020)在《热闹的唐人街春节》文中研究说明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也叫"过年"。许多过年的习俗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一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虽然远离中国,但是他们过春节的时候也还保持了许多中国的习俗,以各种方式共庆佳节。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新年气氛!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全球各地最值得探访的唐人街吧。由于历史以及其他特殊国情原因,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华人聚居的小区,而这些地区更逐渐发展成一个个有规模且远近驰名的唐人街。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带有浓郁中国味儿的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

应琛[5](2020)在《有华人处,即有春节味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谐欢乐是人类普遍的追求,春节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或许正是基于此。金鼠报春。农历庚子鼠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喜庆的气氛不止充溢在中华大地,全世界5000多万华人让"庆新春""过大年"在海外也渐成风气。与以往不同的是,早先只局囿于各国唐人街的中国春节,

王钶媃(Ong Ke Rou)[6](2019)在《隐形的安全线:马来西亚族群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是人类学与社会学传统且经典的研究课题,但以传播学的视角进行相关研究,尤其重视媒介化社会下马来人与华人之间族际交往的研究却并不多。严格来说,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关系是一种共生状态,即冲突又和谐。外界认为的族群团结一致,其实对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笔者而言是一种客气却不敢逾越的互动关系。这引发了本研究对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一系列思考:何为冲突与和谐并存的族群共生状态?其上层建构与日常互动中的族际交往又有何规律与区别?民间族际互动如何解构族群冲突走向共生关系?本文基于以上考虑,紧密围绕“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华人的族际交往如何达到共生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笔者用了两年的时间进入田野调查,在学校、职场、网络等多个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同时也选择了 80位不同年龄与性别等特征的马来人与华人,来作为主要的访谈对象,重点关注两族之间的接触、互动、交往与矛盾关系,具体考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族群认知与偏见、交往模式和规律,以及互动关系中和谐与冲突的动因和过程,通过对日常与网络社会的族际交往这一动态过程进行深入观察,挖掘隐藏在其中的内在关系逻辑。本项研究意欲回答两个主要的关键问题,其一是日常互动中族群间的隔阂与客气交往是何以造成与建立的?上层建构的族群关系如何影响日常族际交往?两族间存在一条不容挑战也不可逾越的线又怎样解释?其二是马来人和华人之间很有默契地不去挑战这条线,到底这条线是什么?其深层内容与交往规律为何?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一条线?日常生活的这条线又如何对应上层建构的族群关系?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本研究将从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是民间叙述中日常语态的族际交往是怎样的关系过程,其上层建构的矛盾冲突如何透过日常族际交往得到消解与重构?接着是媒介化社会语境下代际差异的族际交往有何异同,这变迁的族群关系如何走向阈限性族际边界与族别认同?最后则阐释族群间复杂而动态的共生关系如何形成并影响族群冲突的产生、建构、转换、消解与重构?研究发现,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族群冲突关系,是被上层政治精英作为阶级集团利益共同体所建构的,事实上日常互动中两族的交往模式消解了冲突并达成“互不侵犯”的相处之道。与此同时,上层建构的族群冲突关系是嵌入与脱嵌于日常和网络社会的双重交往,即日常族际交往中是嵌入心理而行为脱嵌,而网络中的族群互动则是行为嵌入而心理脱嵌的。此外,从日常场域转向网络社会的族群交往将因时空压缩和时空延伸而得以消解上层建构的族群偏见,并将其重新编码让新一代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关系趋向融合。这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为何马来人与华人之间更多呈现出是一种“你不犯我,我不犯你”,总是保持着安全距离的共生关系?上层建构的族群冲突容易在日常互动中被解构,但即便物理距离接近,心理距离上仍遥不可及,双方都不愿意跨过界限,就像彼此之间有一道墙,或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线,谁都不会轻易挑战这条线。研究分析认为,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族群隔阂,这条所谓的不可逾越的线,实际上就是一条族群交往中“隐形的安全线”。上层建构的是安全“虚线”,间歇性发生且影响力不足,而日常互动中的族群交往也消解了被建构的冲突关系。“虚线”虚无而虚假,但日常互动中的安全“实线”则实在而真实。实线与虚线相互交叠,显示出族群共生关系,马来人与华人之间体现出一种不愿主动挑战“安全线”的共处状态、相处之道与交往规范。“隐形的安全线”具有根本性、复杂性与流动性。其根本性在于上层建构了“他族寄生于我族”的优越感与认知偏差、我族因沉默的螺旋而产生了外显与内隐的族群尊严,以及媒介尤其媒体因“把关人”的议程和情绪设置,而将族群关系导向冲突或和谐。其二,安全线的复杂性体现在“离心与向心双倾向”相互牵制,及其因程度长短与选择高低而产生的四种交往维度。最后,安全线的流动性是基于族群交往转向网络社会时,其缺场交往的时空属性赋予了阈限身份,即随时切换族群身份与国族认同的可能性。于此同时,马来人与华人在族群认知中出现了传播断层,过去上层建构的族群冲突将因受众的自主选择,而陷入失衡的螺旋,导致新生代一旦接触有别于既定印象的他族认知,则将产生传播休克。这种短暂的文化休克将出现四种反应:惊讶、不接受、努力接触与最终快速适应。研究分析也认为,安全线之所以流动性高,是因符号延异过程中漂浮的能指的任意性,尤其语言成了两族深交与绝交的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安全线的根本性保证了两族之间的安全距离,而其复杂性与流动性导致共生状态得以长久延续。但这条安全线必须是隐形的,因为只有隐形才安全,才能消解上层刻意建构的族群矛盾,同时,隐形的安全线是日常互动中一种仪式化交往的社会规范。“隐形的安全线”虽然是马来西亚族群交往研究中的本土化概念,但却也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中尝试打破宏观与微观的二元对立,补充族群边界理论的内涵,重视交往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双重性”,以及高语境化的时空属性。全球化时代下,跨文化传播赋予了文化体之间更多碰撞与交流,而交往中“隐形的安全线”解释了多个文化体之间在日常与网络社会的不同互动,安全线虚实交叠恰恰体现上层与民间的跨文化对话,其复杂性与边界的流动性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适应过程。

何思毅[7](2019)在《微信红包在华人旅居者中的交往功能研究 ——基于“哥村”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跨文化时空里,重视人情和礼俗的华人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交往具有怎样的日常呈现呢?本文以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中国移民和留学生两个华人旅居者群体的微信红包发送与接收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质化研究中线上参与式观察与线上线下访谈(O2O)的田野调查手段,考察在跨文化语境下该群体以微信红包为中介与场域进行的社会交往行为中所赋予与体现的红包交往功能,并使用定性研究的内容分析软件Nvivo 11 Starter以词频检索方式整理访谈内容,对红包互动场景作出组合。研究发现,微信红包在华人社区的人际交往中有三大功能,一是继承了红包礼俗。旅居者群体利用微信红包作为文化象征符号,表达情感,构建旅居者的身份认同,在旅居者群体内部形成强关系联接。二是作为仪式性象征符扩大社会交往,克服文化休克,通过微信红包和微信群聊表达文化与种族认同的需求,在美国的异质的社会文化空间实现非同化式融入和构建华人旅居者的文化社区。三是微信红包在日常的互动中发挥着经济礼物和虚拟礼物的交换工具的功能。本研究透过观察旅居者文化社区的形成作为切入口,同时通过社区内微信红包互动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休克程度及文化适应策略。哥伦比亚市的华人群体在跨文化语境下对微信红包创新的日常使用揭示了华人旅居者在社交媒体平台化时代的跨文化交往和礼俗文化的新变化,以及旅居者内部不同人群的跨国文化适应策略。

秦僮[8](2019)在《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 ——以2010-2018年新浪微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作为微博的传播元年,是微博技术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开端。随着微博的兴起与发展,春节传统文化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其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构建独特的传播机制,同时随着传播机制的创新变化,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话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新浪微博为资料收集平台,按一定标准筛选研究样本,以传播学相关理论和语言学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统计和分类,探讨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并研究传播机制下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呈现与变迁轨迹。本文由五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第一章,即绪论,全面梳理关于春节传统文化传播的研究、微博传播机制的研究以及话语变迁的研究相关的文献材料,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遵循怎样的传播机制,在这样的微博传播机制下,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影响和变迁进行分析讨论,以及阐述这一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第二章,是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传播机制和话语变迁进行理论性概述,首先是核心理论与本文相关研究的联系阐述,根据理论关系和研究需要确定研究标准,从微博平台中筛选研究样本,并对选择依据加以描述。第三章,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研究,探讨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特点,从传播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初步探究微博传播机制对春节话语的影响。第四章,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变迁研究,探讨传播机制下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呈现,发现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变迁轨迹。第五章,对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的反思,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话语变迁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并尝试回答如何进行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传播建构和议程设置。第六章,文章结语。

董甜甜[9](2019)在《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是建立文化自信、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互联网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全新的传播环境。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对中华元素进行数字化艺术传播,是新时代之下的顺势而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元素作为研究主体的基本概念是立足于传统,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筛选基础之上的。从传统的根基、现代的传承和必要的文化抉择的基础内涵,到横向的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以及纵向的“优秀性”和“非异质”性的中华元素的基本范围,即完成了中华元素的概念的初步界定。此外,中华元素还应具有的“可提炼的符号性、民族精神的正面性和文化意蕴的整体性”的特质,这使中华元素的概念得到了更加清晰的界定。此概念界定不仅有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庞杂而抽象的概念进行有原则的筛选,利于提炼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是利于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快速传播,避免出现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歪曲的负面性。同时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对中华元素的传播困境进行分析,并从中华理念的再生、传统符号元素的再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赋予传统文化的新生,也显示了互联网带来的更大机会。更高阶段的互联网时代,不仅实现了从“赛博空间”到全时空连接的数字化语境、从中心化发散型传播模式到“去中心化”网状节点传播模式的传播关系的变化,传受关系也从被动单向向互动双向的模式转变,受众权力也得到了极大解放。这些传播关系的变革成为了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重要传播基础。此外,互联网时代也为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创造了更大的优势条件:青年为主体的受众群体带来更广泛的传承力量;社交为导向的社群传播带来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强传播力;数据为核心的技术支持带来更全面和准确的科技支撑;移动媒介下的场景革命带来的更丰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同时,中华元素也在数字化艺术传播中,通过高程度数字化语境进行的传播环境再塑、多样化数字艺术形式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弥合、数字化的国际传播语言的有效表达,以及高品质数字化艺术作品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精彩表达,实现了现代重塑。且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也在“文化自信”、文化产业、文化身份、海外传播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传统文化“热度”的增加和互联网对传统娱乐行业的助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艺术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论是电影工业的进步,还是文综类电视节目的崛起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但也必须承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还属于初级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与现代生活中的情感共鸣还没有找到准确的平衡点,传统与现代审美结合下的属于中华美学的视觉语言更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客观来看,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还存在目标受众缺乏传播培育和分层、数字化艺术作品的转译质量较低、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平衡、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发展不均衡以及互联网适应程度较低五个方面的问题。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不论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介对人们生活的深入渗透,还是短视频、直播、移动客户端(APP)等新的传播形态的普及,这都为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不论是现实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都还没有对此给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因此,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对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路径的研究则成为关键。研究先从传播者的“工匠之心”、接受者的“分众模式”以及把关者的高标准控制论述其数字化艺术传播的主体策略;其次,从现代的符号语言表达,沉浸式体验的文脉传承以及碎片化语境的快速获取等四个方面充分论述了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转译的策略;最后,提出以“可沟通”的传播语言跨越文化鸿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度一体化传播以及关注参与感的体验式互联网思维等五方面来全面构建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新生态,以此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行之有效的路径探索。不管怎么说,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未来发展会拥有更高的国际传播水平、人工智能的亮点、更成熟的产业等美好的前景,但中西方信息传递的不对等、中华元素数字化艺术的把关难等难点也还将长期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仍然是任重道远。研究的主要创新点:首先,对中华元素概念界定进行了一定的发展,认为必要的文化筛选是中华元素能够适应现代创新转化和在跨文化传播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其次,首次对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转译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凝练的符号语言表达;沉浸式体验中的文脉传承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数字化艺术转译的原则和策略,这是数字化艺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再次,首次提出以“可沟通”的传播语言来实现海外传播中的文化鸿沟的弥合。又次,提出以纵向型的“内驱型受众”和“培育型受众”对受众分类,结合横向型的本土和海外受众分类进行精准化传播,并要利用互联网的网状节点优势,构建自发成长型的传播结构。最后,首次立足于互联网更高的发展阶段,对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论述。这既是对此处研究严重不足的一次补充,也是在努力解决在面临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的机遇和挑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抓住机遇,并借助数字化艺术进行高效、高质地传播,同时能够拥有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英达卡(Indah Rastika Sari)[10](2019)在《2018年美都电视台《美都新闻》中国春节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度尼西亚是一个BhinekaTunggal Ik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含义因人而异。印度尼西亚拥有许多部落文化,而移民文化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印度尼西亚独立之前很久,这种文化就已经被印尼社会所接受,印刷媒体——印尼华人报刊也开始创办。2000年,印度尼西亚美都电视台正式成立,该电视台是印尼第一个24小时新闻播报频道,更重要的是,该台也是印尼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印尼语和华语进行播报的双语电视台,其推出的《美都新闻》也是印度尼西亚第一个出现在印尼观众面前的华语新闻节目。《美都新闻》在节目播出时仍然配有印尼语字幕,使不会说中文的印尼人更容易观看本次节目,了解普通话和文化。2000年《美都新闻》正式亮相之初,其重点是向印尼华人报道中国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的内容逐渐丰富。如《新闻强谈/Metro Xinwen Power Talk》《Metro Xinwen Tasty&Healthy/健康美食》,以鼓舞人心的节目为特色。除此以外,其推出的《新闻香疗程》等节目,则主要播报关于健康和生活类的轻新闻。而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是《美都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新闻通常包含在印度尼西亚多个地区准备中国菜、庆祝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以及相关地区在春节时节日本文以最近的写做一次《美都新闻》中国春节报道为研究对象的烹饪的习俗等内容。本文将考察《美都新闻》对2018年中国春节是如何报道的,并将其与美都电视台的其他新闻节目和CNN印度尼西亚的同类节目进行比较,旨在了解《美都新闻》对中国2018年春节新闻的内容选择、呈现以及态度等内容。访谈和观看2018美都新闻视频是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研究发现,《美都新闻》对春节的报道通常从“民族和平”的角度设定主题,这也正好反映了印尼作为多民族国家与单一文化和民族的国家的重要不同之处。总之,《美都新闻》作为第一个使用中文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春节期间透过不同的视角,帮助印尼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印尼人民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二、海外华人怎样过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外华人怎样过年(论文提纲范文)

(1)缅甸曼德勒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年俗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文化认同
        1.2.2 年俗文化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华裔文化认同的相关文献的研究
        1.3.2 关于缅甸华人及华文教育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研究
        1.3.4 对前人相关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缅北华裔对中国年俗文化认同的调查设计
    2.1 调查设计
    2.2 问卷设计
    2.3 研究对象分析
        2.3.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2.3.2 研究对象对春节的总体认知
第三章 缅北华裔对中国年俗中物质文化的认同分析
    3.1 对春节饮食的认同分析
        3.1.1 缅北华裔对春节饮食认同情况
        3.1.2 在春节饮食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3.2 对装饰物的认同分析
        3.2.1 缅北华裔对春节装饰物认同情况
        3.2.2 在春节装饰物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3.3 对节前整洗的认同分析
        3.3.1 缅北华裔对春节前整洗认同情况
        3.3.2 在节前整洗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3.4 对过年娱乐的认同分析
        3.4.1 缅北华裔对过年娱乐的认同情况
        3.4.2 在过年娱乐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缅北华裔对中国年俗中伦理及心理文化的认同分析
    4.1 对尊老爱幼的认同分析
        4.1.1 缅北华裔对春节尊老爱幼认同情况
        4.1.2 在尊老爱幼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4.2 对祭祀先祖的认同分析
        4.2.1 缅北华裔对春节祭祀先祖认同情况
        4.2.2 在祭祀先祖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4.3 对敬畏心理的认同分析
        4.3.1 缅北华裔对春节敬畏心理认同情况
        4.3.2 敬畏心理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4.4 对团圆心理的认同分析
        4.4.1 缅北华裔对春节团圆心理认同情况
        4.4.2 在团圆心理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4.5 对投射心理的认同分析
        4.5.1 缅北华裔对春节投射心理认同情况
        4.5.2 在投射心理认同上的差异性分析
第五章 缅北华裔对中国年俗文化认同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
    5.1 缅北华裔对年俗文化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5.1.1 家庭环境
        5.1.2 学校教育
        5.1.3 社会环境
        5.1.4 国家政策
    5.2 缅北华裔对中国年俗文化认同的建议
        5.2.1 对缅北华文学校的建议
        5.2.2 对本土教师和外派教师的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央视春晚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一、央视春晚是一种“新仪式”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是一种“新民俗”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与插播作用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插播作用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符号中的文化意涵
    第一节 视觉符号:传递文化价值
        一、节日符号:传承民俗文化,烘托热闹氛围
        二、地域符号:展示风土人情,勾起民众共鸣
        三、科技符号:贴合时代文化,记录生活变化
        四、色彩符号:彰显中国特色文化
    第二节 听觉符号:交代辅助信息
        一、音乐服务于广告主题和人物心理
        二、声响借助相似性表意并诉诸解释项
        三、人声传递信息和揭示变化
    第三节 语言符号:突出广告主旨
        一、话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二、文字升华广告主题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中的身份构建
    第一节 个体身份的表达
        一、个体的多重身份
        二、家国文化的意义建构
    第二节 群体身份的建构
        一、勾勒社会群像,唤醒集体记忆
        二、从小我到大我,构建家国情怀
    第三节 “他者”身份的构建
        一、通过界定“他者”来界定自身
        二、通过构建“他者”来强化自身同一性
        三、通过互为“他者”进行跨文化传播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创意
    第一节 多元方式呈现广告创意
        一、叙事特点鲜明多样
        二、情感诉求深入人心
        三、表现手法引人入胜
    第二节 伴随文本强化创意表现
        一、生成伴随文本辅助观众理解广告主题及创意
        二、显性伴随文本加持意义构建
        三、解释性伴随文本吸引观众注意力
第五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策略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展示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
        二、广告情感单一且压抑,与过年氛围相矛盾
        三、年份特征过于弱化,缺少时代感和独特性
        四、解释性伴随文本较少,广告知名度、讨论度较低
    第二节 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细化特色文化,推出系列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二、丰富多元情感元素,打造明快广告画风
        三、总结过往,展望未来,突出年份特色
        四、善用解释性伴随文本,引发大众关注与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出冬瓜村侨眷的日常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文献简评
    三、概念界定
        (一)侨眷
        (二)日常生活
    四、理论工具
        (一)阿格尼斯·赫勒日常生活理论
        (二)生活世界理论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走入调查地:侨眷的生存环境
    一、出冬瓜村概况
    二、侨眷的来源
    三、身份的认同
    四、多样化的生存方式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侨内婚与侨外婚下的家庭生活
    一、侨内婚与侨外婚
    二、家庭的构成
    三、孩子的培养
    四、亲属的结构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侨”搭“桥”的村社生活
    一、节日的欢聚
    二、日常的互助
    三、夜晚的闲聊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水楼台”的跨境交流
    一、跨境通婚
    二、跨境贸易
    三、联谊活动
    四、走亲访友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归侨、侨眷名单及相关材料的图片
    三、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侨务工作材料汇编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热闹的唐人街春节(论文提纲范文)

捷克华人过春节
英国华人过春节
日本华人过春节
马来西亚华人过春节
美国华人过春节
泰国华人过春节
法国华人过春节
加拿大华人过春节
澳洲华人过春节
新加坡华人过春节

(5)有华人处,即有春节味道(论文提纲范文)

唐人街过年也热闹
华人愈多,年味愈浓
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6)隐形的安全线:马来西亚族群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设计
第二章 回到历史:一种建构的族群刻板印象
    一、游戏开局:族群关系的历史与变迁
        1. 幕后玩家:族群身份意识与冲突的开端
        2. 在线玩家:同一条宪法有两种社会契约
    二、制定规则:上层建构族群认知偏差
        1. 513族群冲突:50年前后的族群禁忌
        2. 族群政策NEP:既定印象与交往距离
第三章 语言交流:族群互动中的符号延异
    一、深交与绝交:日常交往中的语言
        1. 巴刹语言:跟马来人深交的秘诀
        2. 符号缩写:隔绝华人的族群边界
    二、禁忌与学习:跨出舒适圈的语言
        1. 语义差异:语言误解的交往禁忌
        2. 学习中文:多语优势与跨族情谊
第四章 饮食习惯:文化图腾的自我与他者
    一、认识他者的族群饮食
        1. 海南鸡趴的单向交流
        2. 海南面的演化与想象
    二、自我隐喻的改良饮食
        1. 椰浆饭的重新诠释
        2. 华人糕饼的清真化
第五章 学习教育:交往规范中的敏感底线
    一、华人社群的内卷化:学习中的自强不息或自困围城
        1. 独中即是天井:失异族相处机会
        2. 师长惊弓之鸟:族群间的不信任
    二、马来社群的封闭性:教育中的扶弱政策或扶持拐杖
        1. 马来文国语:不容挑战的族群尊严
        2. 伊斯兰官教:贯彻生活的族群精神
第六章 职场交际:制度化关系中的相处惯性
    一、基于生计的职场族群关系
        1. 能量的资本计算:工作需求的交往
        2. 人数多寡即权力:谁人多谁是老大
    二、利益导向的职场族群关系
        1. 政府构建公司“圆形监狱”
        2. 自我审视的狱卒“把关人”
第七章 政治参与:族群边界安全距离的延续
    一、意见表达:维持族群边界的交往方式
        1. 全国大选的族群政治诉求
        2. 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处模式
    二、社会运动:打破族群边界的交往困境
        1. 底层知识鸿沟:语言障碍限制沟通
        2. 民间弱性参与:年轻人难动员参与
第八章 仪式互动:时空阈限下的身份转换
    一、共此时:族群仪式互动中的情感体验
        1. 文化共融:双佳节期间创新青包
        2. 国族认同:球场飞扬的团结符号
    二、过日子:亲密圈身份过渡的相处之道
        1. 宗教适应:难懂的《可兰经》
        2. 婆媳问题:学懂礼仪与饮食
第九章 虚拟交往:互联网时代族群关系的重构
    一、网络社区中的缺场交往
        1. 多语言论坛:志同道合却难以深交
        2. 面子书使用:反哺建构新族群认知
    二、空间流动中的亲密内爆
        1. 媒介化社会中的身份转换
        2. 身体不在场的选择性表露
第十章 隐形的安全线:一个概念的提出及其分析框架
    一、一个本土化概念的提出
        1. 虚实之间:建构的虚线与日常的实线
        2. 似近若远:时空维度下族群双重交往
    二、分析框架与进一步思考
        1. 区别认知与关系的安全线
        2. 分析代际间新旧的安全线
第十一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微信红包在华人旅居者中的交往功能研究 ——基于“哥村”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问题
    1.3 选题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旅居者与跨文化传播
        1.4.2 微信红包
        1.4.3 礼物交换
        1.4.4 文化社区
第2章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设计
    2.1 田野调查点的选择与研究过程
    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1 作为旅居者的中国移民及留学群体
        2.2.2 边缘人
    2.3 访谈资料收集与个案界定
第3章 礼俗符号:微信红包的身份认同
    3.1 “旅居者”在哥村
    3.2 旅居者的虚拟礼物:从Q币到红包
    3.3 旅居者的媒介接触
    3.4 同乡群的红包交往
第4章 微信红包交往与文化社区
    4.1 微信红包的创新性使用与文化社区的构造
    4.2 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休克”
    4.3 微信红包:节日回忆的象征性符号
第5章 作为交往工具的微信红包
    5.1 中餐馆的微信红包策略
    5.2 作为工具性媒介的微信红包
    5.3 华人学生群的地下经济:另类红包经营
    5.4 “边缘人”的微信红包交往
    5.5 微信红包:跨文化语境下的互动工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对象及个人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
致谢

(8)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 ——以2010-2018年新浪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春节文化的传播研究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研究
        三、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微博中的春节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和话语变迁概述
    第一节 春节传统文化微博传播的主题
        一、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元素
        二、春节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二节 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传播机制概述
        一、微博传播机制的定义
        二、微博传播机制要素
    第三节 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变迁
        一、话语与话语的理论
        二、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变迁研究概述
第三章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研究
    第一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研究对象选择
    第二节 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
        一、微博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二、意见领袖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官方话语场和民间话语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内容分析
        一、春节传统文化内容传播文本分析
        二、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内容变化
        三、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符号化传播
        四、春节传统文化传播内容趋于娱乐化、碎片化
        五、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社交性
    第四节 微博作为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分析
        一、春节传统文化多样化信息发布方式
        二、春节传统文化的裂变式传播途径
    第五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受众群
        一、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弱关系”传播
        二、微博受众的群体性
        三、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全民狂欢景象
    第六节 微博传播对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影响
        一、微博传播机制对春节传统文化官方和民间话语的影响
        二、微博传播机制对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宏观呈现的影响
第四章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研究
    第一节 样本选取说明
        一、样本选取依据
        二、样本选取范围
    第二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宏观呈现
        一、2010 年-2012 年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话语的初期发展
        二、2013 年-2015 年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话语的发展和变化
        三、2016 年-2018 年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话语的传承和创新
    第三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分析
        一、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微博传播特征变化
        二、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宏观结构变迁
        三、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空间变化
    第四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原因分析
        一、社会历史原因
        二、微博环境原因
        三、网民个人原因
第五章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反思
    第一节 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传播机遇
        一、春节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二、春节集体记忆的话语实时记录与分享
        三、微博对春节传统文化传播符号的创新发展
        四、微博传播机制下春节传统文化传播的年俗观念改变
    第二节 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传播挑战
        一、传统的春节文化话语被弱化
        二、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在微博中的仪式消解
        三、微博传播机制下春节话语的内涵流逝
        四、外来文化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三节 对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建构反思
        一、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议题创新
        二、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建构中的调适
        三、春节传统文化与微博新民俗文化的互动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现存问题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中华元素
    第一节 中华元素的基本界定和传播困境
        一、中华元素的概念界定
        二、中华元素的范围界定
        三、中华元素的特点界定
        四、中华元素的当代传播困境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简述
        一、传统互联网为基础
        二、移动互联网为主流
        三、“互联网+”的经济新形态
    第三节 中华元素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艺术再生
        一、传统文化理念的再生
        二、传统符号元素的再生
        三、传统美学趣味的再生
        四、传统民族精神的再生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在数字化艺术传播中的重塑与意义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下传播关系的变革
        一、连接:从“赛博空间”到全时空连接的数字化语境
        二、网状:从中心发散型到“去中心”化的网状节点传播模式
        三、互动:从单向被动到双向互动的新型传受关系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下中华元素数字艺术传播的机遇
        一、青年为主体的受众群体——最核心最广泛的传承力量
        二、社交为导向的社群传播——多层次多维度的强传播力
        三、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更全面更准确的科技支撑
        四、移动媒介下的场景革命——更丰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艺术传播对中华元素传承的现代重塑
        一、环境再塑:高程度数字生存语境构建当代传播环境
        二、文化弥合:多样化数字艺术形式跨越海外传播鸿沟
        三、有效表达:国际性数字传播语言彰显中华元素魅力
        四、重焕光彩:高品质数字艺术作品传承民族文化内涵
    第四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战略要求
        二、文化产业的市场驱动
        三、“文化身份”的内在诉求
        四、海外传播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现状
    第一节 中华元素数字化艺术传播的传受关系
        一、艺术创造的多样传播者
        二、艺术接受的广泛受众者
        三、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新媒介环境下中华元素数字艺术传播的主要形态
        一、蓬勃发展的数字游戏
        二、稳步推进的电影艺术
        三、新兴崛起的电视综艺
        四、其他类型的传播形态
    第三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受众缺乏传播培育和分层
        二、作品数字化艺术转译质量较低
        三、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不平衡
        四、数字艺术传播形态发展不均衡
        五、互联网的适应性和主动性不足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数字化艺术传播的主体策略
        一、传播者的“工匠之心”: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和鸣
        二、接受者的“分众模式”:横向之本土和海外受众与纵向之内驱和培育型受众细分
        三、把关者的高标准控制:数字化艺术传播的规范化建设
    第二节 中华元素的艺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转译
        一、现代:凝练的符号形态语言表达
        二、吸引:沉浸式体验中的文脉传承
        三、便捷:碎片化语境下的快速获取
        四、故事:多样化叙事讲述中国故事
        五、交互:新技术支持下的情景互动
    第三节 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新生态建设
        一、以“可沟通”的传播语言与“他者”对话
        二、建设媒介高度融合下的立体化传播矩阵
        三、深度运用重视参与感体验的互联网思维
        四、综合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艺术传播形态
        五、构建政府引导下全民参与的微传播热潮
第五章 中华元素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趋势
        一、中华元素的国际化传播水平更深入和广泛
        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合应用成为新亮点
        三、中华元素传承下的商业和产业化程度更高
    第二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现存难点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的不对等
        二、警惕互联网新媒介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消解
        三、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的现实把关难度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10)2018年美都电视台《美都新闻》中国春节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意义
第一章 印尼华人文化与华人媒体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印尼的华人文化历史与现状
        一、文化历史
        二、文化现状
    第二节 印尼的华人媒体历史与现状
        一、华语媒体在印尼的开端——印尼华人创办报刊
        二、印尼华人管理的一些媒体
第二章 对印尼中国春节报道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国春节
        一、春节背景和历史
        二、在印尼的春节
    第二节 框架理论
        一、框架理论
        二、分析方法
        三、分析架构
第三章 美都电视台《美都新闻》为研究对象
    第一节 美都电视台
        一、历史和现状
        二、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美都新闻》
        一、《美都新闻》背后的独特故事
        二、《美都新闻》的历史
        三、《美都新闻》为播映所做的准备
        四、《美都新闻》的目标受众
    第三节 《美都新闻》2018中国春节新闻
    第四节 2018美都新闻和CNN Indonesia春节新闻报道对比
        一、CNN Indonesia背景
        二、CNN Indonesia 2018年中国春节的报道
        三、比较美都新闻和CNN Indonesia 2018年中国春节新闻报道
第四章 2018年美都电视台《美都新闻》春节新闻播报的方法与分析
    第一节 美都电视台《美都新闻》2018春节新闻播报方法
        一、采访《美都新闻》制片人
        二、见证2018中国春节活动
    第二节 《美都新闻》2018年春节新闻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海外华人怎样过年(论文参考文献)

  • [1]缅甸曼德勒华裔中小学生对中国年俗文化认同研究[D]. 陈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D]. 王嘉欣. 兰州大学, 2021(12)
  • [3]出冬瓜村侨眷的日常生活研究[D]. 王容先.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热闹的唐人街春节[J]. 沈安娜. 防灾博览, 2020(01)
  • [5]有华人处,即有春节味道[J]. 应琛. 新民周刊, 2020(03)
  • [6]隐形的安全线:马来西亚族群交往研究[D]. 王钶媃(Ong Ke Rou). 南京大学, 2019(02)
  • [7]微信红包在华人旅居者中的交往功能研究 ——基于“哥村”的观察[D]. 何思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8]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 ——以2010-2018年新浪微博为例[D]. 秦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D]. 董甜甜. 东南大学, 2019(05)
  • [10]2018年美都电视台《美都新闻》中国春节报道研究[D]. 英达卡(Indah Rastika Sari).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海外华人如何过春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