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来水厂卫生监督分析报告

苏州自来水厂卫生监督分析报告

一、对苏州市自来水厂卫生监督情况分析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俞芳芳[1](2021)在《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供水系统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供水能力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许多城市正在使用密集的高层住宅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房地产消费需求,高层建筑对水压的需求亦不断增加,满足水压要求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二次供水。近几年不少城市开始由传统二次供水管理向创新型二次供水管理转变,比如供水单位的建管一体化,而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仍沿用的《苏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苏府[2011]103号)》,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基于此,研究通过对比《苏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苏府[2011]103号)》的要求与实践操作,提炼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满足城市供水需求。文献综述表明,国内外对二次供水管理在不同层次和内容上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既有从城市供水安全角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也有从二次供水建设和卫生管理的等重点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也要看到的是,既有研究成果尚缺乏对二次供水管理从建设到运营维护以及卫生管理的全面的系统阐述和构建,在管理体系上的探索较为薄弱。因此,立足于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的现实和理论需要,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进行研究,在全面调查和分析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从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的四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内容包含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其中二次供水监管主体以地方政府和供水主管部门为主,建设管理主体为建设单位,运行管理主体为二次供水单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物业单位参与不足、二次供水设施清洗和消毒不符合要求、二次供水运行人员健康管理不符合要求、二次供水故障通知不及时、二次供水监管主体不明确、二次供水水质监测重视度不足、二次供水竣工验收重视度不足、二次供水备案不充分等。而造成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科学、管理方法不智能、管理保障不科学。最后,论文提出了从构建二次供水管理新体制、打造二次供水管理新机制、开创二次供水管理新局面、加强二次供水管理新保障等四个方面去创新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的对策建议。

龚滢[2](2020)在《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江南地区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苏州城市发展偏向性较弱,综合性较强,受异邦文化刺激和本土民族文化意识的双重影响全面,较其它城市更清晰体现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变迁,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全面下降与周边城市的对应转型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本文以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结构研究为核心,结合谱系学历史研究观点,强调社会心理对建筑形式选择机制的影响,深入挖掘该地区近代建筑外在物质形态发展演化的缘由,并总结得出其谱系结构关系。首先明确江南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双重关系,解析苏州城市近代建设的导向性主流群体主要是由士绅阶层转型后的新生阶层个体们组成。基于阶层个体和群体知情意心理阶段曲线,对现存近代建筑按相关人物其时所属群体心理分为五类建筑类型:“激发”型、“盲从”型、“批判”型、“选择”型和“交融”型,类型之间穿插、交叠的关系充分印证了谱系学强调历史非连续的特性。而后,通过人物谱系对照相关近代建筑类型,印证了社会心理与建筑物质形态间的高对应度,切实说明对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挖掘近代营建的深层文化源由。从而依据个体心理影响形成群体,再由群体中先驱个体产生新心理活动形成新群体或分化次级群体的原理,指出了苏州近代建筑呈现为“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循环的建筑形式选择特征,表明建筑类型之间除承前启后的关系外,当社会新群体形成,其心理活动发生转折时,前后类型即存在彼此交叉的谱系结构,而当原社会群体分化产生次级群体时,前后类型呈现层层包含的谱系结构。进而以城市近代建设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为线索,探讨江南各城市近代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心理的联系与差别,将历时性群体背景和心理转变对应同时期建设营建活动。据此比较各城市与苏州近代建筑物质形态,得出苏州近代建筑形式选择亦受制于来源上海的商业本位思想和南京的政治权威意识,辨明了苏州与地区其它三城间的建筑形式选择关系。探明了表现为“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江南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上海向外辐射影响早、持续时间长,无绝对政权专制,与地区城市间形成自愿自由的多样性近似和差异谱系关系。南京自1927年后进行统一政治文化辐射影响,城市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的干预,对江南地区形成被动约束的统一性近似谱系关系。苏州、无锡、常州遵循城市地缘性文化底色彼此串联,镇江则多与向外辐射影响城市关联紧密,形成上海、南京辐射影响范围内彼此串联的“带状共同体”谱系结构。所以,本文主要对苏州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苏州与江南地区其它各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身份背景和心理,以及对应相关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的源流和差异,初步架构了江南地区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江南近代建筑谱系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陈文妍[3](2020)在《苏州自来水事业的尝试和困境(1926—1937)》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苏州城用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1926年地方人士首次提议创办现代城市供水系统——自来水,但因苏州城内市政管理力量分散,难以付诸实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苏州市政府尝试在城区设置统一的市政机关,进行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包括创设自来水,却未能得到地方势力的支持。至1930年代,虽然苏城自来水计划屡被提出,但由于需引入大量外来资本,从而引发本地商人的抵触。同时,苏州传统势力为维护原本以河道为基础的城市格局,也对自来水持反对态度。最终,与商户关系紧密的救火会在苏城商业中心观前一带建立起区域性质的供水系统,以自流井为水源并铺设水管至商户家中,实现供水入户。但此系统仅限于城市中心,难以延伸水管至全城,这一区域性质的"苏州式"自来水正是苏州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绝妙写照。

顾志锋[4](2020)在《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目前,中国的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00个城市中有供水不足问题的超过65%,120多个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90%的沿海城市存在缺水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问题突出、水生态恶化,使得城市的水问题不断加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变得势在必行。国内外已形成共识,水务一体化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被证实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管理模式。从国际上成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看,都是将城市的发展限制在可控的规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强化水务工程建设来强化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城市水问题已成为限制城市快速发展的阻碍,而现阶段又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因此,把控城市发展进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涉水项目建设,必须对水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苏州前期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已有探索,各区(市)也成立了水务局。苏州市X城区虽然在水务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水务管理体制仍不合理,涉水管理体制并未摆脱“多龙管水”的困局,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收集研究水务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苏州市X城区目前水务管理的弊端并提出对策;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先进改革经验,找出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同时去芜存菁提出适应苏州市X城区区情的对策和建议;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系统的角度研究X城区水务工作,准确诊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通过探索、明确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原则、方向和任务,最终得出实现苏州市X城区水体一体化管理改革必须要优化管理组织架构,确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两个一体化管理主体;必须要进一步整合涉水事务管理职能于水务局,强化政府横向部门间协调机制;必须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水务集团,盘活X城区水务市场;必须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进、吸收更多外界优质资源。通过研究了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苏州市X城区涉水事务管理向管理体制一体化、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体系一体化转变,达成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目标。

钱启蒙[5](2020)在《“河长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是苏州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近年来,水环境问题愈发突出,水生态形势极为严峻,如何有效的控制水环境问题和管理水资源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难题。在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爆发的背景下,“河长制”应急而生。但河长制作为新兴事物,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苏州河长制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古代到现代中国河湖治理的主要模式和变化,界定河长制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苏州市河长制形成发展和具体的实施过程。考察发现,苏州市河长制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治”而不是“法治”的风险、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管护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问题的产生,与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运行过程缺少对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缺位等因素有关。完善苏州河长制,国内外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国内的浦江县“五水共治”、北京市永定河“河长”“河工”合作机制、大理洱海PPP环湖治理项目,国外的美国五大流域管理实践、欧洲莱茵河源头治理立法并举、英国泰晤士河严格排放标准立法改革机制等,都给苏州河长制完善提供了经验与启示。由此,我们认为,可以结合制度经济学、协同治理等理论,从立法保障河长制、夯实河长制运行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协同等方面提出解决苏州河长制问题的对策。完善苏州河长制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在法律层面,应当将河长制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用法律制度明确和规范河长权责、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并加强执法、尝试引入环境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具体的制度层面,应当杜绝层层下放明确各方职责、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治理效率、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具化问责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多元互动。还可以从市场层面和社会协同层面着手解决问题,完善苏州河长制。在市场层面,可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断面水质补偿机制、水环境治理PPP模式;在社会协同层面,政府要立法保障公众的参与、监督权利,要积极引导支持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要加大对环保类组织的培育等,此外亦可推广企业家河长制提升企业家环保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只有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完善河长制,才能有效解决河长制存在的问题,促进河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姚思圆[6](2020)在《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和现代家庭小型化结构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苏州早在1982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早了 18年。近年来,苏州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增幅加大、老龄化趋势加重、高龄残疾老人增多、老龄化差别加大等特点。而残疾老人因兼具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弱势特征,养老形势更为严峻。60周岁及以上残疾老人因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只能依靠亲属供养和依赖少量的政府保障金度日,生存处境异常艰难。截至2018年底,苏州市共有残疾人135930人,其中60周岁以上残疾老人有60111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4.22%,几近半数。目前苏州市残疾人养老的模式主要分为传统和新型两大类,传统模式主要有传统居家养老、传统社区养老和传统机构养老;新型模式主要有智慧养老、互助式养老、积分制养老、以房养老、旅游养老等。基于研究分析的需要,本文将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总结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互助式养老、智慧养老五种模式。以往类似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一般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未考虑到残疾老人的特殊性,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探讨残疾人养老模式的研究。因此,本文结合苏州市实际,探索有系统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残疾人养老模式,分析残疾老人养老和社会保障现状,寻求改进和完善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的措施,对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浩[7](2020)在《苏州市“三反”运动研究》文中认为“三反”运动的爆发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密切相关。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过程中,中共领导人发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会对增产节约运动造成巨大破坏,于是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并逐渐发展为影响全国的政治运动。苏州市“三反”运动从1952年1月3日正式开始,到1952年7月10日全面结束,运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央相关文件,了解“三害”的危害性;第二阶段是动员领导干部进行自我坦白的民主检查阶段,同时开始“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动员广大群众;第三阶段是运动的高潮,开展打“虎”与追赃运动,进行定案处理工作;最后一个阶段是按照中央以及华东局的指示,做好思想建设,完成整党与建党工作。“三反”运动是建国初期一次较为重要的政治运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政治领域的风暴,强化了自身执政地位,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整顿了官场风气。另一方面,运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斗争手段,产生了许多问题,也成为后世批判运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总之,这场运动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有值得总结与反思的问题。

张怡[8](2020)在《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自来水供给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自来水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保障自来水供给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政府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苏州市的城市自来水发展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水源地实施了重点保护,城市自来水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同时也具备较为先进的工艺及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但是随着群众对自来水质量及数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城市自来水服务带来了一些困境。因此,急需从源头克服这些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结合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等相关理论内容,深入剖析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改革经验,重点研究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优化策略。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别介绍了城市自来水的概念、属性、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以及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等,同时分析了本文研究所需的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介绍了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根据上述章节的基本情况,阐述了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优化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还存在供水质量未完全达到“健康而安全”的水平、应急管理能力不足、自来水价格不合理以及窗口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因此需要站在多方联合的角度,加快供水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水费计价方式、健全自来水供给服务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建立健全针对自来水行业的政府监管等方面优化,以此更好的为苏州市城市供水进行服务,为群众提供满意的用水服务。

朱君妍[9](2019)在《苏州太湖饮用水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N-DBPs)是一类具有强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形性等特性的“三致”物质,且在饮用水中发现了N-亚硝基化合物(NNC)的存在,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检出频率最高,浓度较大,且在极低的浓度(0.7ng/L)下就会致癌,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已将其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其所有前质中,二甲胺(DMA)是最直接的前体物。我国至今尚未制定饮用水中N-DBPs及其前体物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但是鉴于亚硝胺类物质相关研究不足,本课题拟以NDMA及其前体物DMA为代表性物质,以苏州市太湖水源水饮用水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检测分析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一种适合苏州市饮用水中N-DBPs的含量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为制定N-DBPs的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NDMA和DMA的检测分析技术进行对比,分别优选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检测饮用水中NDMA的含量;顶空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HS-GC/MS)和衍化气质联用法(衍化-GC/MS)检测饮用水中DMA的含量。使用SPME-GC/MS和SPE-HPLC对水样进行NDMA的含量检测及线性分析,SPME-GC/MS将水样pH调为7,添加0.4 g/mL NaCl,在60℃条件下顶空萃取30 min,使用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选择特征离子m/z为42,74;SPE-HPLC使用椰壳活性炭萃取柱对NDMA进行萃取,以甲醇/水(5/9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通过VenusilMp-C18色谱柱,柱温30℃,检测波长228 nm,进样100μL。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别在20 ng/L200 ng/L和1.0μg/L50.0μg/L、100.0μg/L200.0μg/L区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达0.9996和0.9982、0.9998,RSD分别达2.05%2.34%和2.05%4.75%,定量限分别为20 ng/L和1.0μg/L,检出限分别为0.7 ng/L和1.1 ng/L,回收率分别为97.3%101.4%和94.0%101.0%。实际水体中NDMA含量未超过国际标准,且冬季含量比夏季多,水源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分别为3.93%和6.99%,出厂水中未检测出NDMA物质;管网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为6.85%和10.84%,回收率分别为95.4%102.0%和89.6%100.01%。使用HS-GC/MS和衍化-GC/MS对水样中进行DMA的含量检测及线性分析,HS-GC/MS设置萃取温度为80℃,定量环温度为90℃,传输线温度为150℃,萃取时间为30 min,使用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选择特征离子m/z为44.1和45.1;衍化-GC/MS采用苯磺酰胺衍生法衍化DMA,选择特征离子m/z为77.1、141.0和185.0,按照HS-GC/MS的试验条件对水样中DM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别在0.5μg/L200μg/L和100.0 pg/L1000.0 pg/L、1.0 ng/L100.0 ng/L区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达0.9987和0.9998、0.9997,RSD分别达1.38%6.22%和2.61%10.40%,定量限分别为0.5μg/L和0.1μg/L,检出限分别为4.9 ng/L和0.01ng/L,回收率分别为86.8%100.6%和99.5%112.0%。实际水体中DMA含量未超过国际限值,且冬季含量比夏季多,水源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为10.48%和0.52%,出厂水中未检测出DMA物质,管网水中多次检测精密度为12.67%和2.27%,回收率分别为86.4%95.3%和91.8%100.1%。通过对检测技术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定量限、检出限、回收率等参数进行方法学和实际应用对比,发现SPME-GC/MS和衍生-GC/MS分别更适合快速、准确检测苏州市太湖水源地饮用水中亚硝胺和前体物的含量。

张超[10](2019)在《已建自来水厂制水能力评估与提升 ——以苏州新区某水厂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居民用水量也在逐年增加,自来水供需矛盾在夏季供水高峰期间尤为突出。为解决此问题,一般采用新建水厂、扩建或改造原有自来水厂的方式,以确保居民用水需求得到满足。但供水高峰期持续时间往往较短,为此建设新水厂很不经济,部分水厂因未做好远期规划,未预留扩建用地且周边地块目前被完全开发,已不再具备扩建的可能性,扩容改造成为其最佳选择。扩容改造应尽可能利用冗余产能和其他现有条件来实施,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故很有必要对已建水厂产能进行准确、完整的评估,并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造,以期提升其制水能力。已建自来水厂产能上限的评估并非直接根据设计规范的有关条文对水厂设计参数进行重复计算,而是在对已建水厂运行多年的水质数据、运行工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确保水质安全为前提的情况下,对水厂实际产能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是为扩容改造进行的重要准备工作。本课题通过对采用典型地表水净水处理工艺的苏州高新区某水厂进行制水能力上限的评估,探索出一套科学、可靠的系统性方法,可供类似工艺条件的净水厂参考,有较高的实用性价值。苏州高新区某水厂主体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净水处理工艺,后段使用的是华东地区水厂常用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整个工艺流程具有典型代表性,其设计产水规模为15×104m3/d,近年来高峰期供水量已趋近饱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来水供需矛盾日趋凸显,而水厂周边地块随着城镇化过程已被全部开发,急需扩容改造。经过查阅设计图纸、分析历年原水数据、结合实地走访与考查后发现,该水厂构筑物设计参数在正常原水条件下的实际产能要明显高于设计规模,该部分冗余产能可以加以利用。通过对供水系统各构筑物主体、连接管流速、高程、附属设备等多个角度的评估、复核,确认了扩容目标可行性,并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确保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对照扩容目标设计改造方案。2018年7月,通过一系列的改造与调试后,达到了18×104m3/d的扩容目标,平稳渡过了夏季供水高峰,出水各项指标均稳定达标。对该水厂的制水能力评估与提升改造的研究、实践表明,使用科学的评估流程与方法,可以确定已建水厂的制水能力上限,为制订扩容改造方案提供有效指导,合理利用冗余产能,并通过补充应急措施的手段确保供水安全,实现了保水质、提水量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整套针对采用典型地表水处理工艺的自来水厂的制水能力评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充分利用现有自来水厂的制水能力,经济与社会效益显着,为缓解自来水供需矛盾提供新的方法与工具。

二、对苏州市自来水厂卫生监督情况分析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苏州市自来水厂卫生监督情况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二次供水管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二次供水管理的概念界定
        一、二次供水
        二、二次供水管理
    第二节 二次供水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政府规制理论
第二章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现状
    第一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主体
        一、政府监管部门
        二、供水执行单位
    第二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内容
        一、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
        二、二次供水的建设管理
        三、二次供水的运行管理
    第三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效果
        一、二次供水设施运行效率
        二、二次供水水质检测质量
第三章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过程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二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问题分析
        一、二次供水运行管理问题
        二、二次供水监督管理问题
        三、二次供水建设管理问题
第四章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责任主体不明确
        二、管理制度文件待完善
        三、监督管理体制欠缺
    第二节 管理机制不规范
        一、设计选型随意性强
        二、运营管理规范性不足
        三、二次供水价格待规范
    第三节 管理方法不智能
        一、智慧化水平低
        二、缺乏高效运维管理手段
        三、缺乏事前预警机制
    第四节 管理保障机制不科学
        一、运行安全维护不到位
        二、人员专业性不足
        三、监督考核体系欠缺
第五章 创新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的思考
    第一节 构建二次供水监督管理新体制
        一、协调多主体责任关系
        二、完善供水管理法律法规
        三、规范化二次供水监管体系
    第二节 打造二次供水运行管理新机制
        一、实现二次供水设备设计的统筹管理
        二、促进二次供水运营维护的专业化
        三、建立标准化二次供水运维收费机制
    第三节 开创二次供水管理信息支撑新局面
        一、建设信息化系统实现智慧管理
        二、建立数据共享中心实现全过程管理
        三、构建智能预警体系及时诊断故障
    第四节 强化二次供水管理多维保障新标准
        一、构建培训体系强化人员保障
        二、构建自动化检测系统强化安全保障
        三、构建监督考核体系强化管理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时间界定
        1.2.2 研究空间界定
        1.2.3 研究对象界定
        1.2.4 研究具体问题、目标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相关领域谱系学历史观点研究
        1.3.2 相关领域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
        1.3.3 国内外近代建筑相关史论与谱系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江南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心理变迁
    2.1 江南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社会背景
        2.1.1 政治体制的冲击与变革
        2.1.2 经济形态的演变与交替
        2.1.3 社会文化的吐故与纳新
    2.2 近代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及基本特点
        2.2.1 以代表性士绅学习“西学”为发端
        2.2.2 以担当社会责任的士绅阶层为主体
        2.2.3 以民族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为基础
    2.3 近代城市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双重关系
        2.3.1 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为底色
        2.3.2 传统“束缚”与近代“自由”为焦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会心理的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
    3.1 苏州近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1 近代前苏州城市社会经济概貌
        3.1.2 清末民国时期苏州城市社会经济
    3.2 社会心理影响苏州近代建筑营造的决策方式
        3.2.1 个体呈现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3.2.2 社会群体呈现为“自上而下”的干预力
    3.3 苏州近代建筑社会心理角度的分类
        3.3.1 “激发”型建筑
        3.3.2 “盲从”型建筑
        3.3.3 “批判”型建筑
        3.3.4 “选择”型建筑
        3.3.5 “交融”型建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和谱系特征
    4.1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
        4.1.1 苏州传统式样建筑仍为其底色
        4.1.2 苏州近代建筑与西式建筑的演变关系
    4.2 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的物质形态特征
        4.2.1 “激发”型建筑的刻意折“中”
        4.2.2 “盲从”型建筑的统一学“西”
        4.2.3 “批判”型建筑的视觉新“中”
        4.2.4 “选择”型建筑的“中”“西”斟酌
        4.2.5 “交融”型建筑的“中”“西”共融
    4.3 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苏州近代建筑谱系
        4.3.1 “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的循环选择特征
        4.3.2 人物谱系与近代建筑类型间的高对应度
        4.3.3 五种类型近代建筑“源”和“流”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受制于上海和南京社会群体
    5.1 上海洋商群体商业本位思想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1.1 近代上海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1.2 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上海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1.3 近代上海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5.2 南京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2.1 近代南京军政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2.2 军政群体威权意识对南京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2.3 近代南京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与江南区域内相邻城市间的近代建筑关系辨析
    6.1 近代无锡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无锡与苏州两地比较
        6.1.1 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1.2 民族工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无锡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1.3 近代无锡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2 近代常州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常州与苏州两地比较
        6.2.1 近代常州官商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2.2 官商绅群体私利心理对常州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2.3 近代常州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3 近代镇江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镇江与苏州两地比较
        6.3.1 近代镇江的政治群体的更迭及其作为
        6.3.2 政治群体目标导向对镇江和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3.3 近代镇江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的脉络和基本特征
    7.1 “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
        7.1.1 差异性辐射和亲疏性串联的结构
        7.1.2 经济和文化带状共同体的形成
    7.2 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决定区域内建筑谱系脉络
        7.2.1 群体心理间的异和同定义近似和差异并存的建筑谱系关系
        7.2.2 区域内各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建筑谱系结构图
    7.3 江南地区中影响其它城市和接受影响城市的路径
        7.3.1 影响其它城市的营造在于营建群体背景和业内动向
        7.3.2 接受影响城市的营造在于导向性主流群体心理和经历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主要结论
    后续研究和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2:苏州近代建筑及原归属人背景概览
参考文献

(3)苏州自来水事业的尝试和困境(1926—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一、 苏城用水选择:从河水、井水到自来水
二、 各自为政的市民公社和市公所
三、 国民政府的困局:河道、马路和自来水
四、 反对自来水:经济的考量
五、 “苏州式”自来水的诞生
六、 余论

(4)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水务
        2.1.2 水务管理
        2.1.3 水务一体化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2.2.1 都柏林—里约原则
        2.2.2 系统理论
        2.2.3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3 我国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基本方向
        2.3.1 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依据
        2.3.2 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章 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与现状
        3.1.1 苏州市X城区的基本情况
        3.1.2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3.1.3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现状
    3.2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涉水建设矛盾突出
        3.2.2 涉水监管出现真空、交叉及错位
        3.2.3 涉水管理信息资源难整合
        3.2.4 涉水管理政企不分
        3.2.5 水务市场发展后继乏力
        3.2.6 涉水企业深陷发展低谷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3.2 涉水企业资源整合度过低
        3.3.3 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僵化
        3.3.4 水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第四章 国内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和借鉴
    4.1 国内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1.1 上海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经验
        4.1.2 深圳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4.2 国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2.1 法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2.2 英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3 适应X城区区情值得借鉴的做法
        4.3.1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4.3.2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3.3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4.3.4 依法治水
        4.3.5 实施供排水一体化管理
第五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方案
    5.1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5.1.1 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
        5.1.2 改革优化的基本原则
        5.1.3 改革优化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5.2 确定水务一体化管理主体
        5.2.1 建立集权化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5.2.2 整合组建区级水务集团
    5.3 构建多元的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
        5.3.1 有效整合现有公司资源
        5.3.2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5.3.3 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5.4 简要小结
第六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的保障措施
    6.1 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
        6.1.1 增强协同发展理念
        6.1.2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6.1.3 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6.1.4 增强创新发展理念
    6.2 体制、制度保障措施
        6.2.1 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支持
        6.2.2 出台的相关制度
    6.3 市场运行方面保障措施
        6.3.1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供求机制
        6.3.2 建立合理的供排水价格调控机制
        6.3.3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竞争机制
        6.3.4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补偿机制
    6.4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保障措施
    6.5 一体化管理平台硬件建设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关于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的访谈报告

(5)“河长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二、国外相关研究情况总结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河长制概念及历史溯源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河长制概念
    第二节 河长制的历史溯源
        一、河长制出现前
        二、无锡首创,太湖流域实施
        三、全省推广,国家全面推进
        四、苏州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
    第三节 河长制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 苏州市河长制实践成效及其存在问题
    第一节 苏州市河长制实践基本情况
        一、组织架构
        二、基本制度
        三、目标及计划
        四、立法现状
    第二节 苏州市实施河长制的基本成效
        一、河湖管护水平显着提高
        二、“一河一策”精准治理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第三节 苏州市河长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治”而非“法治”的风险
        二、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
        三、管护资金投入不足
        四、政府主导,社会旁观
    第四节 苏州市河长制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三、运行过程缺少对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
        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缺位
第三章 国内外河湖治理经验及对苏州河长制完善的启示
    第一节 国内经验
        一、浙江省浦江县“五水共治”
        二、北京市永定河“河长”“河工”合作机制
        三、大理洱海PPP模式治污
    第二节 国外经验
        一、美国五大流域管理实践
        二、欧洲莱茵河:源头治理立法并举
        三、英国泰晤士河:严格排放标准立法改革体制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苏州河长制完善的启示
        一、法律制度完善
        二、运行机制合理
        三、引入社会资本
        四、重视公众力量
第四章 完善苏州市河长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立法保障河长制
        一、将河长制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
        二、用法律制度明确和规范河长权责
        三、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执法
        四、尝试引入环境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二节 夯实河长制运行机制
        一、杜绝层层下放,明确各方职责
        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治理效率
        三、具化问责机制,倒逼责任落实
        四、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多元互动
    第三节 加大财政投入,引入市场机制
        一、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二、引入市场机制
    第四节 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协同
        一、政府方面
        二、社会公众方面
        三、民间环保组织方面
        四、推广企业家河长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居家养老
        1.3.3 社区养老
        1.3.4 机构养老
        1.3.5 互助式养老
        1.3.6 智慧养老
        1.3.7 其他新型养老方式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善治理论
        1.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4.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现状及实践模式
    2.1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现状
        2.1.1 苏州市老年残疾人基本概况
        2.1.2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需求分析
        2.1.3 苏州市对残疾人养老的政策支持
    2.2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
        2.2.1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类型
        2.2.2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特色与成效
第3章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1 残疾人养老模式一体化程度低
        3.1.2 残疾人居家、社区、互助式养老专业化程度低
        3.1.3 残疾人社区养老供求矛盾突出
        3.1.4 残疾人机构养老社会化程度低
        3.1.5 残疾人智慧养老模式智能化程度低
    3.2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残疾人养老模式过度固定化
        3.2.2 残疾人养老专业机构及人才紧缺
        3.2.3 残疾人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
        3.2.4 残疾人养老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3.2.5 残疾人养老当前技术水平受限
第4章 国内外养老模式经验与借鉴
    4.1 国外先进模式借鉴
        4.1.1 英国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
        4.1.2 美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4.1.3 日本“介护”医养结合模式
    4.2 国内特色模式借鉴
        4.2.1 上海“长者照护之家”养老服务模式
        4.2.2 湖北省随州市“两室联建”医养结合模式
        4.2.3 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第5章 完善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的若干对策性建议
    5.1 整体布局,建立残疾人综合养老模式
        5.1.1 残疾人“医养康”综合养老服务
        5.1.2 残疾人养老综合模式社会支持及专业评估
        5.1.3 残疾人综合养老模式流程
    5.2 法治保障,完善老年人养老保障机制
    5.3 技术升级,提升残疾人养老智能化水平
    5.4 以人为本,提升残疾人养老专业化水平
    5.5 社会共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养老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7)苏州市“三反”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苏州市“三反”运动的背景
    第一节 中共中央作出“三反”运动的决定
        一、发动“三反”运动的动因
        二、“三反”运动的发动
    第二节 苏州市委为“三反”运动所作的准备
        一、学习与贯彻上级精神
        二、对苏州市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问题的调查
    小结
第二章 苏州市“三反”运动的发动
    第一节 正式开始
        一、民主检查运动的开展
        二、工作组的下放
    第二节 反贪污的开始
        一、坦白运动
        二、群众性的动员与检举
    小结
第三章 苏州市“三反”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第一次高潮: 打“虎”
        一、打“虎”部署
        二、节节攀升的打“虎”预算及其原因
        三、存在的一些错误
    第二节 第二次高潮: 追赃
        一、退赃、定案标准的确立
        二、追赃与定案
    小结
第四章 苏州市“三反”运动的尾声
    第一节 思想建设
    第二节 整党建党
    小结
第五章 对苏州市“三反”运动的评价
    第一节 “三反”运动的历史作用
        一、促进了国民经济,提高了工人意识
        二、纯洁了干部队伍,开创了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节 “三反”运动的问题和教训
        一、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三反”运动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8)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自来水
        (二)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 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现状及问题
    一、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现状
        (一)水质监管的基本情况
        (二)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三)水价调整的基本情况
        (四)窗口服务
    二、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供水质量未完全达到“健康而安全”的水平
        (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三)自来水价格不合理
        (四)窗口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章 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制度不健全
        (一)缺乏自来水供给服务的具体法规制度
        (二)自来水价格形成制度不健全
    二、队伍建设滞后
        (一)人员冗余
        (二)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三)服务意识淡薄
        (四)缺乏系统的培训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四、政府监管存在漏洞
        (一)监管体制不健全
        (二)供水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三)监管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低效
第五章 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制定供给服务的专项法规制度
        (二)健全水价形成制度
    二、加强队伍建设
        (一)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三、加快供水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一)完善输配设施的建设
        (二)规范施工管理,避免施工造成水质二次污染
        (三)重视对输配设施的定期巡检、维护
    四、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一)建立健全针对自来水供给服务的政府监管
        (二)提高供水安全的监管能力
        (三)厘清职能,提升协作效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关于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访谈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苏州太湖饮用水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饮用水安全问题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在饮用水中的存在
        1.3.1 NDMA生成机理
        1.3.2 DMA的来源与存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NDMA检测分析
        1.4.2 DMA检测分析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仪器试剂及检测分析技术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2 NDMA检测技术
        2.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
        2.2.2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2.3 DMA检测技术
        2.3.1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
        2.3.2 衍化-气质联用检测法
    2.4 精密度及回收率分析
    2.5 检出限计算
第三章 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检测及分析
    3.1 引言
    3.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
        3.2.1 保留时间的确定
        3.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选择
        3.2.3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3.2.4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3.2.5 饮用水中NDMA检测
    3.3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3.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3.2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3.3.3 流动相的选择
        3.3.4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3.3.5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3.3.6 饮用水中NDMA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甲胺(DMA)的检测及分析
    4.1 引言
    4.2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法
        4.2.1 保留时间的确定
        4.2.2 顶空条件的选择
        4.2.3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4.2.4 方法的精密度及精密度
        4.2.5 饮用水中DMA检测
    4.3 衍生-气质联用检测法
        4.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3.2 衍生温度的选择
        4.3.3 衍生时间的选择
        4.3.4 pH值的选择
        4.3.5 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4.3.6 实验数据及标准曲线分析
        4.3.7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4.3.8 饮用水中DMA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环境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技术比较优选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研究区范围
        5.2.2 气象水文
        5.2.3 研究区水资源现状
    5.3 材料与方法
        5.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际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5.4 结果对比与分析
        5.4.1 方法学比较
        5.4.2 实际水体检测
    5.5 水厂可实施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已建自来水厂制水能力评估与提升 ——以苏州新区某水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厂制水能力上限评估的可行性
        1.2.1 冗余产能
        1.2.2 详实的原水监测与运行数据
    1.3 水厂制水能力上限评估的必要性
        1.3.1 扩容改造的需要
        1.3.2 已建水厂设计参数参照设计规范的差异性
        1.3.3 已建水厂预留冗余产能的差异性
    1.4 土地集约型净水工艺研究现状
        1.4.1 ACTIFLO工艺
        1.4.2 densadeg高密度澄清池
        1.4.3 水平管沉淀
        1.4.4 超滤工艺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研究目的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目的
    1.6 研究方法
        1.6.1 评估原则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背景
    2.1 水厂概况
    2.2 水厂服务区人口及用水量变化趋势
    2.3 水厂平面布置及用地情况
    2.4 进出水水质情况
        2.4.1 进水水质
        2.4.2 出水水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水能力上限评估
    3.1 前期工作
        3.1.1 基础资料调研
        3.1.2 数据分析与整理
        3.1.3 实地考察
        3.1.4 初定扩容目标
    3.2 构筑物评估
        3.2.1 取水泵房
        3.2.2 预臭氧池
        3.2.3 折板反应池
        3.2.4 平流沉淀池
        3.2.5 V型滤池
        3.2.6 后臭氧池
        3.2.7 活性炭滤池
        3.2.8 清水池
        3.2.9 送水泵房
        3.2.10 污泥调节池
        3.2.11 污泥浓缩池
        3.2.12 匀质池
        3.2.13 脱水机房
    3.3 构筑物连接管流速校核
    3.4 附属设备校核
        3.4.1 投药设备
        3.4.2 平流沉淀池溢流堰
        3.4.3 臭氧消毒池提升泵房
        3.4.4 臭氧发生装置
        3.4.5 电力负荷
    3.5 高程校核
    3.6 评估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扩容改造方案
    4.1 改造目标
    4.2 改造内容
    4.3 改造原则
    4.4 扩容改造方案
        4.4.1 取水泵房
        4.4.2 预臭氧池
        4.4.3 平流沉淀池溢流堰
        4.4.4 臭氧消毒池
        4.4.5 送水泵房
    4.5 其他常见扩容改造思路
        4.5.1 混合技术改造
        4.5.2 絮凝技术改造
        4.5.3 沉淀技术改造
        4.5.4 过滤技术改造
        4.5.5 消毒技术改造
        4.5.6 污泥处理技术改造
    4.6 应急预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试与运行
    5.1 系统调试
        5.1.1 流量控制
        5.1.2 水质监测
        5.1.3 加药控制
    5.2 调试运行效果
        5.2.1 水质
        5.2.2 水量与水压
        5.2.3 电力单耗
    5.3 实际运行效果
        5.3.1 供水量
        5.3.2 出水水质
        5.3.3 药耗
        5.3.4 运行小结
    5.4 效益分析
        5.4.1 工程投资
        5.4.2 经济效益
        5.4.3 土地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对苏州市自来水厂卫生监督情况分析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D]. 俞芳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2]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D]. 龚滢. 江南大学, 2020(04)
  • [3]苏州自来水事业的尝试和困境(1926—1937)[J]. 陈文妍. 近代史研究, 2020(05)
  • [4]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 顾志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河长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D]. 钱启蒙. 苏州大学, 2020(03)
  • [6]苏州市残疾人养老模式研究[D]. 姚思圆. 苏州大学, 2020(03)
  • [7]苏州市“三反”运动研究[D]. 王浩. 苏州大学, 2020(03)
  • [8]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研究[D]. 张怡.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苏州太湖饮用水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实践[D]. 朱君妍.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10]已建自来水厂制水能力评估与提升 ——以苏州新区某水厂为例[D]. 张超.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苏州自来水厂卫生监督分析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