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晶体管,可将开关稳压器 IC 输出电流增加 12 倍

双极晶体管,可将开关稳压器 IC 输出电流增加 12 倍

一、使开关稳压IC输出电流增大到12倍的双极晶体管(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奇[1](2021)在《高边开关驱动器及其保护电路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通常是指将功率器件、驱动模块、控制单元、各种保护电路集成于同一系统,能实现目标功能的一种单片集成电路。随着工艺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PIC)技术已经成了计算机、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重要技术。其中高边智能功率开关是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PIC)的典型应用之一,各个模块的集成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本文的目的是设计一款高边智能功率开关,包括其驱动电路以及相关保护电路,使其能够实现较完备的功能。要求芯片能在4.5V~42V的款输入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芯片的导通电阻RDS(ON)为30mΩ,芯片能在-40°C~150°C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芯片还能够按照要求实现过压保护、短路检测、过温检测等功能。电路设计过程中,论文首先对高边功率开关芯片的整体电路结构、芯片工作原理以及高边功率开关芯片的功能与指标作了分析介绍。接着对芯片的相关保护模块包括过温检测、短路检测、栅极保护等进行分析、设计与仿真。然后对高边开关驱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进行分析、设计与仿真。驱动电路工作过程为:振荡器和电荷泵通过电压抬升使输出功率器件工作在线性区,保证芯片正常工作;逻辑控制电路综合各个保护模块的输入信号,实现对驱动器的智能化控制。最后采用电路仿真软件Cadence Spectre,先对高边功率开关的驱动器以及相关保护电路模块进行仿真,再结合给出的设计指标,对芯片的整体电路进行仿真与结果分析。T=25°C时芯片导通电阻为30mΩ,芯片开启时间为124μs,关断时间为40μs,当芯片工作温度超过150°C时启动过温保护,低于140°C解除过温保护,有10°C的滞回值;过压保护的开启阈值为45V,过压保护的关断阈值为42V,同样设有一定滞回量;启动欠压保护启动阈值为3.5V;当电源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差值大于8.3V时,短路保护打开。经过仿真验证,结果满足设计指标。并利用0.35μm BCD工艺,结合工艺厂家提供的PDK,完成了部分模块的版图绘制。

俞晓阳[2](2020)在《新型DC/DC升压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如今的电子设备中,对于直流电压变换的需求几乎无处不在。例如,在新能源的开发及使用过程中,由于燃料电池或者太阳能电池所能提供的电压通常较低,在实际用电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升压问题。另外,升压变换器在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等场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开关电源功率变换器是开关电源中研究的重点部分,其数学建模、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一直以来都是电路电子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大芯片制造商推出各种模式的开关电源的控制芯片后,开关电源的可靠性、灵活性、实用性大大提高,各种场景下对于开关电源的使用越来越多。本文将对一种基于电压举升技术的升压拓扑进行研究,并将这种升压电路用于压电陶瓷的驱动电源中,以改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采用线性电源驱动方式带来的损耗大、体积大、功率低等问题。设计的目标是研制一款将28V输入电压升高到150V输出,额定负载为300Ω,调节时间在0.1s内的开关电源,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分析了升压式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并提出升压式开关电源在极限升压比时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多种高增益开关式升压电路的结构,包括:传统的升压斩波电路、采用多级级联结构的升压变换器、采用开关电容结构的升压变换器、以及输入并联输出串联的升压变换器结构等。在比较了各种升压电路拓扑的优缺点之后,最终选择采用一种基于电压举升技术的高增益升压电路作为升压式开关电源的功率部分。(2)对于一种高增益的升压电路进行了数学建模,采用的建模方法为状态空间平均法。该建模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分析该升压电路在开关处于开和关两种状态时的等效电路,然后根据这两种等效电路,分析其中关键的状态量和输出量的数学表达,具体的表达式是根据电路的特性以及分析电容电感得出的。最后对于两种状态下的数学表达式根据开关的状态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开关电源在整开关周期的数学模型。(3)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于此升压电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及研究。首先采用建立等效功率级的方法对于该升压电路工作在峰值电流模式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将多输入单输出系统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然后利用此简化模型采用根轨迹法对峰值电流模式的控制回路进行设计,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对设计的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下的电路进行了仿真。为了对峰值电流模式与平均电流模式进行比较,对于平均电流模式的电路也是采用根轨迹法进行设计,并且设计了保护以及补偿环节的具体电路,最后在Psim中对于平均电流模式的电路进行仿真,与峰值电流模式下的电路输出进行比较。平均电流模式在额定负载下的输出更加平稳,响应时间更快,纹波为40m V,调节时间为:0.08s,而峰值电流模式在额定负载下的纹波为90m V,调节时间为0.1s。但是当负载或者输入电源出现扰动,峰值电流模式对于扰动的抑制更加明显,纹波从90m V增加到了110m V,而平均电流模式下的电路纹波增加到了0.7V。

高畅[3](2020)在《《ARRL无线电通信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实践报告的源语文本选自《ARRL无线电通信手册》的第七章。该技术手册是一本无线通信和电子技术的权威工具书,由美国无线电中继联盟组织编写。手册辑录了大量无线电应用理论和实践项目,内容涉及电路、电磁波、计算机、维修技术、操作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目前,该技术手册的中文译着出版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相信其中文版本的出版面世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国无线电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本报告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衔接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衔接理论将连贯作为翻译的基本要求,以语篇的意义对等为翻译目标,通过重现源语的衔接机制与衔接模式来实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主要从结构性、非结构性以及词汇性衔接三方面切入,结合读者认知、英汉双语差异以及语境因素,探讨衔接手段的保留与变换。在译前环节,译者预先搜集与准备多种翻译辅助工具,同时借助平行文本对源语文本涉及的无线电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建立英汉对照术语表,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在译中环节,译者从词语、句法和篇章三个维度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充分把握文本特点,并通过广泛的文献与资料查阅,总结出处理不同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在译后评估环节,译者首先进行了全面、有序的错误排查与译文修改,随后将文本送与无线电以及翻译专家进行校对和润色,经过三方的共同努力,项目终于顺利完成。本篇翻译报告共为五章。第一章为翻译项目概述,包括项目背景、选题目的和原着相关信息,并将整个报告分章节进行介绍。第二章为过程描述,主要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及译后修改三个阶段。第三章为理论研究,在简要介绍衔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第四章为译例分析,从结构性、非结构性和词汇三个维度描述了衔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选取若干案例进行阐释。第五章总结了翻译实践的过程,梳理了翻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的努力方向。

虞楠楠[4](2020)在《高精度原边控制恒流/恒压AC-DC控制芯片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不断普及,对其充电设备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更优性能的开关电源充电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本课题根据当前国内外AC/DC电源管理芯片的发展趋势,面向对成本以及体积有较高要求的中低端市场,结合国内半导体工艺和电路设计的技术水平,采用标准的0.18um高压工艺,设计一款离线式、高精度、小功率的恒定电流或恒定电压输出的电源管理芯片。本文提出的反激式开关电源控制芯片,采用高精度原边反馈控制技术,结合低功耗设计并采用相应的保护电路,可以根据负载条件,通过反馈环路在恒压和恒流输出两种模式之间实现自动切换。该芯片从系统整体出发制定相应指标,设计系统级电路和各模块电路,并运用Cadence Hspice软件对电路关键指标进行仿真验证,最后进行了流片和芯片测试验证。经测试,本文控制芯片在85V~265V交流输入电压下,芯片恒流值为2.1A,恒流精度不高于±2.6%;恒压值为5V,恒压精度不高于±4.1%;整体待机功耗不高于75m W;功率密度为4.95W/in;且平均转换效率不低于83.93%,满足欧盟Co C V5 Tier2能效标准。本芯片采用的创新恒流拓扑,不仅将恒流精度提升至±3%以内,还大大缩减了恒流环路的外部补偿电容(从传统的n F级电容缩减至50p F左右),可以将外部补偿电容(大电容)移至芯片内部(小电容),缩减了应用成本,增强了芯片的性能。通过将本文芯片与市售同类芯片精度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本文设计芯片与市售大部分同类芯片性能相当,可广泛应用在诸如适配器、充电器和LED恒流驱动等应用中。

李慧[5](2019)在《基于恒定关断时间控制模式的Boost型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改进》文中指出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市场的需求导向,对电源管理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源管理技术逐渐趋于高效化,低功耗小体积的DC-DC变换器成为了电源管理芯片研究发展的重点。为了适应新兴绿色能源的发展需求,许多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具有升压功能的Boost型DC-DC变换器的研究,并在变换器的高稳定性、快速瞬态响应以及高效率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本文首先对DC-DC变换器在系统稳定性、准恒频化以及高转换效率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在对Boost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效率损失因素的研究基础上,对恒定关断时间(Constant Off-Time,CFT)电流模式控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CFT控制Boost变换器的开关频率随输入输出变化,且轻载下开关频率随负载减小逐渐增大,导致变换器的开关损耗和驱动损耗较大。基于此问题,在CFT控制架构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本文利用误差信号随负载变化的趋势设计了一种适应于轻载下的非线性变频控制,而重载下利用自适应的关断时间实现近似恒频。本文通过对Boost变换器系统进行环路分析与小信号建模,设计了合适的补偿网络,提高了输出电压精度。本文利用Simulink软件对变换器系统进行建模,并对Simulink系统行为级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轻载下,当Boost变换器工作在非线性变频控制下,变换器开关频率和纹波电压的变化与充电系数有关。充电系数越大,开关频率越大,纹波电压越小。其他条件一定,功率管的导通压降越大,Boost变换器的开关频率越小。同时,研究表明系统环路的截止频率和相位裕度大小受负载,电感电流采样系数以及外围参数的影响。基于东部0.18μm BCD工艺,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轻载下的关断定时器,并利用Cadence仿真软件对控制电路模块进行了搭建,在Spectre仿真平台上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35 V的输出电压范围内,变换器的纹波电压均不超过50 mV,效率高达93.1%,系统在设计的全负载范围内实现了变换器的高转换效率。最后通过仿真手段,与CFT控制、AFT控制及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进行了效率对比。仿真结果显示,在输入电压为4 V的情况下,非线性变频控制相比于改进前的CFT控制轻载下效率最大提高了8.9%。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改善CFT控制下Boost变换器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爽[6](2019)在《容性负载下固态Marx发生器的保护方式研究》文中认为脉冲功率在工业等领域应用日趋广泛,固态Marx发生器—一种重要的产生脉冲功率的手段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采用,但固态Marx发生器在容性负载下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阐述了典型的Marx发生器的电路结构,并分析了Marx发生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工作模态,并给出了三种状态下Marx发生器的简化电路模型。借助基本工作模式的原理特性进一步的分析了在容性负载下Marx发生器的整体工作特性,分析了在容性负载工作条件下可能出现瞬时电流过大的情况,会造成开关器件和储能电容因电流过大而发生性能改变甚至损毁。对于这种情况,总结了现有的保护限流电路的特点,比较了不同处理方式的优缺点。接着本文通过分析MOSFET、IGBT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这两种器件的工作特性。结合电压驱动型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输出特性,设计了一种能够快速响应且不会发生故障锁死的保护电路,能够轻松的应对容性负载或负载不确定的情况,对瞬间的过流可实现柔性可变的自主限制,同时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固态Marx的脉冲上升沿陡度等输出性能;并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取电电路,该电路借助每一级电容的能量进行转换,给同一级的驱动电路供电,该电路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在级数比较多的固态Marx发生器中能够大大的降低系统的复杂度使得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得到保障。最后,给出了实际的Marx发生器的整体设计方法,为了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搭建了实物平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来的驱动及其保护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对电路能起到有效地保护而且对输出脉冲的上升沿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本文所提出的限流保护方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邹欣霖[7](2016)在《有源电力滤波器驱动保护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能质量一直是电力系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前主要对电压和频率进行研究和控制,目前谐波问题在电力系统中日益严重,危害日益突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有效治理。谐波抑制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就近安装无源交流滤波器,但其有较多的缺点,本文重点分析了一种新型的,更有优势的谐波抑制装置-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并对其主开关电路器件及其驱动保护电路进行研究、设计、调试。有源电力滤波器是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和PWM调制技术以及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起来的。本文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分类及优缺点。通过对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全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回路是有源逆变电路,在开关器件的选择方面,比较了几种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了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作为主逆变回路的开关器件,并对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基本特性和主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作为驱动保护电路设计的参考。根据IGBT驱动电路的基本要求,选择光耦隔离输出电路,采用分立元件对驱动电路进行设计,并分别对保护回路中的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过热保护进行了分析设计,同时采用集成驱动芯片EXB841作为驱动保护电路的基础模块,并对其缺点进行了一些改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单片IGBT进行驱动保护的电路。最后利用Multisim12仿真软件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了正常驱动仿真、永久过流故障仿真、瞬时过流故障仿真,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最后对一个具体的有源电力滤波器驱动保护接口电路板进行设计及仿真,并进行了调试,结果良好。

魏业文[8](2015)在《多目标优化磁能再生开关技术及其无功控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无功补偿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无功补偿装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同步调相机,其效率低、噪声大、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高;又如TCR,其电流质量差、调节范围小;STATCOM虽然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但控制复杂。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连续无功补偿技术——磁能再生开关(Megnatic Energy Recovery Switch,MERS),其优点为:结构简单、低频控制、低成本、低损耗、补偿范围大且运行稳定。课题采取理论分析与、仿真及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MERS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控制策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一下工作:首先,阐明了无功补偿对电网运行的意义,对无功补偿设备的类型、技术现状、优缺点分别进行了比较,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分析了MER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并联MERS的双变量(α和VC-min)等效容抗模型和功率模型,分析了MERS的电流波形畸、电容过电压和补偿范围问题;第三,基于传统单变量相移控制的(仅控制α或VC-min)特点,提出基于双变量的参数协调配置控制技术(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Control Parameters Technology,OACPT),通过仿真和实验对OACPT的电流谐波抑制、电容过压调节和无功补偿效果,从而提出了多目标优化的参数配置方案;第四,提出采用MERS+TSC的配电网功率因数调节方案,基于配电网功率平衡模型和联合补偿器的连续无功模型,研究了等功率工作线及最佳工作点优化策略,并建立了最佳工作点评判标准模型;第五,分析了异步电机发电运行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及电压特性,深入研究了发电机输出电压失衡的深层机理,提出采取MERS+FCs共同进行励磁补偿的电压稳定控制方法,构建独立运行的模拟风力发电系统,采用MERS和飞轮分别进行电压和频率控制,并提出基于负荷预测的异步发电机组控制策略;第六,设计了三相并联MERS实验样机,通过样机调试和运行验证的它的连续无功控制性能,然后搭建了电网功率因数调节实验平台和模拟异步发电机组实验平台,分别对MERS的功率因数校正和异步发电机电压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对本课题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展望。

卢刚菊[9](2016)在《基于半桥谐振软开关技术的DC/DC电源的研究》文中认为DC/DC开关电源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在输出端可获得一个或多个的稳定直流电压,所以在远程数据通讯、计算机、自动化设备、军事、航天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现在许多用电设备外形尺寸的不断减小,对供电电源的重量、体积和外形尺寸要求越来越严格。而发展软开关技术实现高频化是减小隔离型DC/DC电源重量和体积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现在隔离型DC/DC电源的研究热点。本文中主要对半桥型DC/DC电源的软开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对软开关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一些软开关基本单元进行了分析,并详细研究了目前半桥软开关技术中被研究的最多的两种软开关电路。然后提出了本文的新型软开关电路,对其工作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与前两种电路做对比,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其次对本文提出的新型软开关电路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半桥逆变电路的控制方式以及PWM与PFM调制方法的特点,最后确定了用PFM做内环,PWM做外环的电流电压双环控制方法。其中PFM做内环可以使系统中的功率管实现零电流关断,PWM做外环可以使系统输出稳压。然后对系统主电路进行了SIMULINK仿真,对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对PWM调制与PFM调制中的占空比和频率对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得出PWM与PFM共同调制时相互间的关系。接着根据电路的工作模式分析,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系统主电路,电流和电压的采样电路及驱动电路的设计。并根据控制策略和仿真实验的结果确定软件中的调节方向及大小。最后根据设计搭建了实验平台,并用实体实验验证了控制方案和设计的参数的可行性,通过该控制方法功率管能实现零电流关断,能减小系统开关过程中的损耗,也能根据负载的需求输出不同的稳定电压。

聂卫东[10](2014)在《离线式原边反馈白光LED驱动IC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高亮度白光LED (Light-Emitting Diode)由于具有高效率、易驱动、节能环保和长寿命等优点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白光LED正在逐步取代效率较低的白炽灯和荧光灯等传统光源。LED驱动器作为LED照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着LED照明的发展。LED驱动器必须具有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长寿命以匹配LED光源。对于面向普通照明市场的白光LED驱动器,还必须具有高集成度和低应用成本。本论文以设计并实现离线式原边反馈白光LED驱动集成电路(IC)为目标,努力实现LED驱动器的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在拓扑结构、控制策略、线路实现、可测性设计以及工艺实现与可靠性等方面,对离线式原边反馈白光LED驱动IC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并研制出了有应用价值的驱动IC,成功应用于小功率(35W)和中功率(1022W) LED驱动器中。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并实现了单级高功率因数原边反馈反激式LED驱动IC基于模拟乘法器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PFC)驱动器,控制电路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本文采用了基于固定导通时间的临界导通模式(CRM)的PFC控制策略。为提高性价比,采用了单级原边反馈的反激式控制结构。针对该拓扑结构容易产生线性调整性能不良、输入电流过零时存在失真问题,采用了简单的外围电阻调整的线电压补偿控制策略,提出了输入线电流过零时限占空比的控制方案。在传统的LED驱动系统中,当输出功率发生变化时,原边电感要进行相应变化,以保证相对稳定的系统开关频率。这往往引起开关管的开通延迟时间与谷底延迟时间的不一致。本文提出了自适应延迟开通策略,使开关管的开通时间随着原边电感量的变化而变化。基于0.35μm BCD(Bipolar-CMOS-DMOS)工艺,进行了电路设计和工艺流片。测试结果表明,驱动器工作在全电压(85265Vrms)输入条件下,线性调整率为±0.5%以内,负载调整率为±1%以内。输出功率为19W时,平均效率为88.5%,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当改变外围调整电阻时,驱动器线电压调整率发生变化。同时,通过对传统控制方式与所采用的限占空比控制方式的对比,在高压(265Vrms)输入、轻载(10W)输出条件下,功率因数相差8%。这些都验证了相关控制策略的优越性。2、研究并实现了无辅助绕组的原边反馈反激式LED驱动IC对于小功率LED驱动器,以减小驱动器的体积,减少应用元器件数目,提高性价比作为研发目标,设计并实现了无辅助绕组的原边反馈LED驱动IC。驱动器消磁结束后,原边电感与VDMOS开关管的漏源寄生电容形成谐振,通过检测VDMOS源端电位的减小量,来获取副边电感过零检测信号,从而获得反激变换器的消磁时间。通过检测并控制内部电容的充放电,来检测副边电感线圈的放电时间Tons,并控制使Tons与系统开关周期Ts之比恒定,以实现输出电流的恒定。控制策略简单,实现方便。基于0.35μm5-30V CMOS工艺,完成了驱动IC的设计和工艺流片。LED驱动器工作在全电压输入条件下,输出35W功率时,电流变化±3%以内,系统的效率超过80%。尽管省去了辅助绕组及相关元器件,但输出电流的一致性和系统效率与采用辅助绕组的LED驱动器相当。3、驱动IC的工艺实现与驱动管的可靠性研究结合驱动IC的系统结构和线路设计的要求,研究了驱动IC的器件要求和工艺形成过程,并重点研究了IC中的两种驱动管的电安全工作区特性。对于隔离的EDNMOS(Extended Drain NMOS),基于5-30V高低压兼容的CMOS工艺,通过采用不同的掺杂源和优化外延工艺条件,其能量耐受能力提高了30%。对于LDMOS,基于0.35μm BCD工艺,提出了一种阶梯沟道的“有源区间隙”型器件结构,增大了关态时耗尽层宽度,在纵向电场的调制作用下,弱化了多晶端头下的漂移区峰值电场,从而提高了关态耐压。通过提高漂移区浓度,抑制Kirk效应。实验证实,当采用最优化的N-drift漂移区长度时,其回扫电压和回扫电流分别增加20%和40%。4、LED驱动IC的可测性研究首先研究了LED驱动IC的基本参数测试。同时,为了提高LED输出电流的精度和一致性,提出了LED驱动IC引脚复用的成品修复策略。采用该策略,通过在引脚上施加不同的电压信号,使成品IC分时进入测试态、修复态和锁存态,从而在IC封装后通过熔断多晶熔丝对带隙基准进行修调,来对输出电流进行修正,减小了芯片工艺过程以及封装过程中引入的参数波动,提高了输出电流的一致性和精度。对比成品IC修调前后的LED输出电流,其3σ由38.4mA降至11.4mA,输出电流的精度和一致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使开关稳压IC输出电流增大到12倍的双极晶体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开关稳压IC输出电流增大到12倍的双极晶体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边开关驱动器及其保护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
        1.1.1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概述
        1.1.2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
    1.2 高边功率开关的特性
        1.2.1 高边功率开关的实现方式
        1.2.2 高边功率开关的保护电路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边功率开关整体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高边功率开关整体结构设计
        2.1.1 总体电路结构
        2.1.2 主要功能与设计指标
    2.2 高边功率开关各模块功能分析
        2.2.1 保护电路模块功能分析
        2.2.2 驱动电路模块功能分析
    2.3 高边电路栅极驱动技术
        2.3.1 P型器件高边驱动技术
        2.3.2 N型器件高边驱动技术
    2.4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
        2.4.1 BCD工艺技术
        2.4.2 大电流功率器件
        2.4.3 芯片可靠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边功率开关的保护电路设计
    3.1 过压保护电路
        3.1.1 过压保护电路及原理分析
        3.1.2 过压保护电路仿真分析
    3.2 过温保护电路
        3.2.1 过温保护电路及原理
        3.2.2 过温保护电路仿真分析
    3.3 短路检测电路
        3.3.1 短路检测电路
        3.3.2 短路检测电路仿真分析
    3.4 欠压保护和内部电压源
        3.4.1 欠压保护和内部电压源电路
        3.4.2 欠压保护和内部电压源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边功率开关的驱动器设计
    4.1 驱动电路设计与分析
        4.1.1 振荡器电路
        4.1.2 交叉耦合电荷泵原理
        4.1.3 功率开关驱动器电路
        4.1.4 功率开关驱动器仿真分析
    4.2 逻辑模块设计与分析
        4.2.1 逻辑模块电路设计
        4.2.2 逻辑模块电路仿真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高边开关电路的整体仿真及版图设计
    5.1 开关芯片关键参数仿真
        5.1.1 芯片导通电阻
        5.1.2 芯片开关特性
    5.2 保护电路整体仿真
        5.2.1 过压保护仿真
        5.2.2 欠压保护仿真
        5.2.3 短路检测仿真
        5.2.4 过温保护仿真
    5.3 高边功率开关版图设计
        5.3.1 版图设计流程介绍
        5.3.2 高边开关芯片部分版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新型DC/DC升压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源
    1.3 开关式稳压电路的发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
    2.1 开关式稳压电路的基本原理
    2.2 高频开关电源的PWM调制器原理
    2.3 升压型变换器的结构及分类
        2.3.1 变压器隔离型升压变换器
        2.3.2 非隔离型升压变换器
        2.3.3 非隔离型升压变换器工作原理
        2.3.4 非隔离型升压变换器开环仿真实例
    2.4 开关电源控制模式
        2.4.1 电压模式开关调节器
        2.4.2 电流模式开关调节器的发展
        2.4.3 峰值电流法
        2.4.4 平均电流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非隔离型升压电路分析
    3.1 电路参数的计算
    3.2 交流小信号建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升压电路控制器的设计
    4.1 峰值电流法开关调整器设计
        4.1.1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控制器的数学建模
        4.1.2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控制器的误差补偿器设计
    4.2 平均电流法开关调整器设计
        4.2.1 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的设计
        4.2.2 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的电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升压电路的仿真及分析
    5.1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仿真及分析
        5.1.1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原理仿真
        5.1.2 频率特性分析
    5.2 平均电流控制模式仿真及分析
        5.2.1 平均电流控制模式原理仿真
        5.2.2 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电路仿真
        5.2.3 瞬态特性分析
        5.2.4 频率特性分析
    5.3 电路设计及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ARRL无线电通信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1 Background
        1.1.2 Significance
    1.2 Text Selection
        1.2.1 About the Author and the Publisher
        1.2.2 About the Source Tex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Translation Tools
        2.1.2 Knowledge Reserve
        2.1.3 Task Schedule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2.2.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2.3 Post-translation
        2.3.1 Self-proofreading and Modification
        2.3.2 Feedback from Experts and the Supervisor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Overview of the Cohesion Theory
    3.2 Application of the Cohes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Structural Cohesion
        4.1.1 Thematic Structure
        4.1.2 Information Structure
    4.2 Non-structural Cohesion
        4.2.1 Reference
        4.2.2 Substitution
        4.2.3 Ellipsis
        4.2.4 Conjunction
    4.3 Lexical Cohesion
        4.3.1 Reiteration
        4.3.2 Similarity
        4.3.3 Hyponymy
        4.3.4 Colloc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Reflection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Terminology
Research Achievement During Graduate Study
Acknowledgement
附件

(4)高精度原边控制恒流/恒压AC-DC控制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反激式AC-DC开关电源芯片概述
    2.1 开关电源基本原理和组成
        2.1.1 基本原理
        2.1.2 开关电源的调制方式
    2.2 开关电源的基本控制类型
        2.2.1 电压控制模式
        2.2.2 电流控制模式
    2.3 原边反馈技术及副边反馈技术
    2.4 AC-DC反激变换器工作模式
    2.5 小结
第三章 恒压/恒流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3.1 系统设计与指标要求
        3.1.1 芯片指标要求
        3.1.2 芯片特点
        3.1.3 应用范围
        3.1.4 引脚定义
        3.1.5 极限参数
    3.2 芯片的系统框图及模块功能描述
        3.2.1 控制芯片功能描述
        3.2.2 芯片系统框图
        3.2.3 芯片模块功能描述
    3.3 恒流环路设计
        3.3.1 恒流控制原理
        3.3.2 恒流控制方案选择
    3.4 恒压环路设计
    3.5 AC-DC转换器系统参数设计
        3.5.1 系统指标参数
        3.5.2 系统外围元器件及其他参数设计
第四章 芯片关键子模块设计与功能仿真
    4.1 高压稳压、欠压锁存电路
        4.1.1 高压稳压器
        4.1.2 欠压锁存电路
    4.2 过压保护电路
    4.3 高压启动电路
    4.4 基准电路、过温保护电路
        4.4.1 带隙电压基准基本原理
        4.4.2 基准电压电路与仿真结果
        4.4.3 过温保护电路与仿真结果
    4.5 恒压误差放大器
    4.6 恒流跨导运放
    4.7 线电压补偿电路
    4.8 功率管栅极驱动电路
第五章 芯片整体应用及仿真
    5.1 芯片典型应用
        5.1.1 芯片应用说明
        5.1.2 芯片典型应用电路
    5.2 芯片TOP仿真结果
    5.3 TOP仿真指标分析
        5.3.1 恒流精度
        5.3.2 恒压精度
        5.3.3 仿真结果与设计指标对比
第六章 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6.1 版图设计
    6.2 芯片封装及压焊图
    6.3 测试分析
        6.3.1 指标测试分析
        6.3.2 与市售同类芯片对比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恒定关断时间控制模式的Boost型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DC-DC变换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DC-DC变换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DC-DC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1 Boost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Boost变换器的工作过程
        2.1.2 Boost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2.2 Boost变换器功率级小信号模型
    2.3 Boost变换器的控制方式
        2.3.1 脉冲宽度调制
        2.3.2 脉冲频率调制
        2.3.3 脉冲跳周期调制
    2.4 变换器效率损失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oost型DC-DC变换器系统设计与建模
    3.1 基于CFT控制的Boost变换器系统分析与设计
        3.1.1 系统设计目标
        3.1.2 CFT控制研究与系统架构设计
        3.1.3 关键器件选取
        3.1.4 轻载下非线性变频控制设计
    3.2 Boost变换器系统小信号建模
        3.2.1 系统环路分析
        3.2.2 补偿网络设计
        3.2.3 系统行为级模型仿真
    3.3 Boost变换器系统模型仿真与分析
        3.3.1 轻载下非线性变频控制分析
        3.3.2 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
        3.3.3 系统开关频率影响因素
        3.3.4 系统负载调整率与低频增益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oost型DC-DC变换器模块电路设计与仿真
    4.1 电流环路控制相关电路设计
        4.1.1 电感电流采样电路
        4.1.2 过零检测电路
    4.2 关断定时器及切换电路设计
        4.2.1 关断定时器电路
        4.2.2 模式切换电路
    4.3 Boost变换器同步拓扑结构相关电路设计
        4.3.1 死区时间控制
        4.3.2 电源电平选择电路
    4.4 变换器保护电路工作原理及设计
        4.4.1 欠压锁存电路
        4.4.2 过温保护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oost型DC-DC变换器系统整体仿真与验证
    5.1 系统整体仿真与分析
        5.1.1 工作模式仿真与分析
        5.1.2 输出电压纹波仿真与分析
        5.1.3 开关频率仿真与分析
        5.1.4 负载瞬态响应仿真与分析
        5.1.5 输入跳变瞬态响应仿真
        5.1.6 负载调整率与线性调整率
        5.1.7 转换效率
    5.2 性能对比仿真与分析
        5.2.1 开关频率对比
        5.2.2 纹波电压对比
        5.2.3 负载调整率与线性调整率对比
        5.2.4 轻载瞬态响应对比
        5.2.5 转换效率对比
        5.2.6 对比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容性负载下固态Marx发生器的保护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脉冲功率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背景
    1.4 研究路线
2 容性负载下固态Marx发生器特性分析
    2.1 传统Marx发生器工作原理
    2.2 容性负载下固态Marx发生器的特性
3 半导体开关器件特性和利用方法
    3.1 半导体功率开关器件发展进程
    3.2 电压驱动型开关器件工作原理
    3.3 电压型器件工作特性分析
    3.4 器件特性的合理利用
    3.5 结合可变电阻区特性的驱动保护电路设计
4 Marx发生器的设计及其实验分析
    4.1 原理样机介绍
    4.2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所获奖项

(7)有源电力滤波器驱动保护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于谐波
    1.2 谐波抑制
    1.3 无源交流滤波器
    1.4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
        1.4.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历史
        1.4.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1.4.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
        1.4.4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优缺点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工作方案
2 主回路开关器件的选择
    2.1 主回路开关器件
        2.1.1 关于GTO的特性的描述
        2.1.2 关于IGBT和MOSFET的特性的描述
        2.1.3 选择IGBT作为有源电力滤波器开关器件的原因
    2.2 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介绍
        2.2.1 IGB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2 IGBT的基本特性
        2.2.3 IGBT的主要参数
    2.3 本章小结
3 IGBT驱动保护电路设计
    3.1 IGBT驱动电路的基本要求
    3.2 IGBT驱动电路的形式及各种驱动电路分析
    3.3 IGBT驱动回路设计
        3.3.1 输入隔离电路的设计
        3.3.2 输出电路设计
        3.3.3 栅极电阻(R_G)的设计
        3.3.4 栅射电阻及稳压管的设计
        3.3.5 电源与正栅极电压和负栅极电压的设计
        3.3.6 完整的驱动电路
    3.4 IGBT保护回路设计
        3.4.1 过电压保护
        3.4.2 过电流保护
        3.4.3 过热保护
    3.5 完整的IGBT驱动保护电路
    3.6 动保护电路的仿真
        3.6.1 仿真环境介绍
        3.6.2 常工作仿真
        3.6.3 永久过流故障仿真
        3.6.4 瞬时过流故障仿真
    3.7 本章小结
4 集成驱动保护IGBT模块在APF中的使用
    4.1 IGBT器件的选择
        4.1.1 设计要求
        4.1.2 IGBT具体型号选择
    4.2 逆变主电路
    4.3 驱动保护接口电路板设计
    4.4 上升沿延时电路板的设计与仿真
        4.4.1 上升沿延时电路的设计
        4.4.2 上升沿延时电路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并联型APF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5.1 并联型APF系统结构
    5.2 系统电路的设计
        5.2.1 主电路变流器设计
        5.2.2 主电路交流侧电感设计
        5.2.3 直流侧电压计算和电容选取
    5.3 电流电压检测设计
        5.3.1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5.3.2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5.4 并联型APF系统的仿真
        5.4.1 仿真环境
        5.4.2 并联型APF系统仿真模型
        5.4.3 主电路的仿真
        5.4.4 谐波电流检测电路的仿真
        5.4.5 补偿前电网电流仿真波形与分析
        5.4.6 补偿后电网电流仿真波形与分析
        5.4.7 数字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对指令电流精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多目标优化磁能再生开关技术及其无功控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功补偿技术概述
        1.2.1 无功补偿设备类型
        1.2.2 电网无功补偿问题
    1.3 并联无功补偿器研究现状
        1.3.1 同步调相机
        1.3.2 静态无功补偿器
        1.3.3 静止无功补偿器
        1.3.4 磁能再生开关技术
        1.3.5 并联无功补偿器特性比较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磁能再生开关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单相磁能再生开关的电路结构
        2.2.2 开关模式及工作过程
        2.2.3 三相并联磁能再生开关的结构
    2.3 数学模型
        2.3.1 同步相移控制及波形分析
        2.3.2 等效容抗模型的建立
        2.3.3 连续无功功率模型
    2.4 仿真及特性分析
        2.4.1 无功输出特性
        2.4.2 软开关特性
        2.4.3 补偿范围及其约束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多目标优化的磁能再生开关控制技术
    3.1 引言
    3.2 电网相位检测技术
        3.2.1 三相相位检测
        3.2.2 单相相位检测
    3.3 基于参数协调配置的多目标控制技术
        3.3.1 传统同步相移控制
        3.3.2 参数协调配置控制技术
        3.3.3 磁能再生开关无功优化控制技术
    3.4 三相磁能再生开关控制技术
        3.4.1 开环控制原理
        3.4.2 仿真验证
        3.4.3 应用领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磁能再生开关的电网分级连续无功补偿技术
    4.1 引言
    4.2 电网分级连续无功补偿的原理分析
        4.2.1 联合补偿电路结构
        4.2.2 配电网功率平衡模型
    4.3 配电网无功控制系统设计
        4.3.1 配电网功率因数校正的原理分析
        4.3.2 系统无功优化控制策略
    4.4 仿真验证
        4.4.1 仿真模型搭建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步发电机组用磁能再生开关电压控制技术
    5.1 引言
    5.2 异步发电机的结构与模型
        5.2.1 结构与特点分析
        5.2.2 并联SEIG机组的数学模型
    5.3 异步电机发电运行的机理
        5.3.1 启动过程的电磁特性分析
        5.3.2 负载运行时的电磁特性分析
        5.3.3 并联SEIG的工作特性分析
    5.4 异步发电机组的稳定控制
        5.4.1 飞轮+MERS联合控制技术
        5.4.2 基于负荷预测的异步发电机组控制策略
    5.5 系统仿真及验证
        5.5.1 仿真模型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三相并联磁能再生开关的样机研制
        6.2.1 硬件电路设计
        6.2.2 电路保护
        6.2.3 样机调试与运行
    6.3 电网功率因数校正实验
        6.3.1 搭建实验平台
        6.3.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6.4 异步发电机组电压控制实验
        6.4.1 搭建实验平台
        6.4.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6.5 多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稳定控制实验
        6.5.1 搭建实验平台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半桥谐振软开关技术的DC/DC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软开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软开关技术基础理论分析
    2.1 软开关技术简介
    2.2 谐振电路
        2.2.1 串联谐振
        2.2.2 并联谐振
        2.2.3 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逆变电路的对比
    2.3 广义软开关技术
        2.3.1 引言
        2.3.2 无源无损软开关电路
        2.3.3 有源无损软开关电路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系统主电路及控制方法的分析
    3.1 传统半桥软开关电路
    3.2 改进的半桥软开关电路
        3.2.1 ZVS关断的半桥软开关电路
        3.2.2 零电流半桥软开关电路
    3.3 新型的半桥软开关主电路
    3.4 系统的控制方法
        3.4.1 半桥逆变电路的控制方法
        3.4.2 本系统的控制方法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系统主电路的仿真
    4.1 引言
    4.2 主电路的仿真模型及实验
        4.2.1 可行性验证实验
        4.2.2 脉宽与脉频对系统的影响
    4.3 仿真分析及总结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主电路的参数设计
        5.2.1 高频变压器
        5.2.2 半桥逆变器的设计
        5.2.3 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5.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5.3.1 系统采样调理电路的设计
        5.3.2 系统驱动电路的设计
    5.4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系统实验
    6.1 引言
    6.2 系统的开环实验
        6.2.1 占空比对系统的影响
        6.2.2 频率对系统的影响
    6.3 系统的闭环实验
    6.4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10)离线式原边反馈白光LED驱动IC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离线式白光 LED 驱动器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白光 LED 驱动器基础
    2.1 LED 的 I-V 特性
    2.2 谐波失真
        2.2.1 谐波的产生和危害
        2.2.2 功率因数、总谐波失真与高次谐波
        2.2.3 有关谐波标准
        2.2.4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2.3 直流输入 LED 驱动器的控制结构
    2.4 离线式白光 LED 驱动器的常用控制结构
        2.4.1 原边电流 PFM 控制法
        2.4.2 固定放电占空比控制法
        2.4.3 平均电流闭环控制法
        2.4.4 副边电流映射控制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级高 PF 原边反馈反激式 LED 驱动 IC 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指标
    3.2 系统设计与控制策略
        3.2.1 系统方案设计
        3.2.2 系统结构设计
        3.2.3 线电压调整控制策略与设计
        3.2.4 自适应延迟开通策略与设计
        3.2.5 减少线电流过零失真策略与设计
        3.2.6 环路控制策略与设计
    3.3 电路设计
        3.3.1 动态电流自适应的低功耗跨导放大器
        3.3.2 开启时间调制电路
        3.3.3 低 VGS驱动的具有死区时间控制的图腾输出电路
    3.4 驱动器测试分析
        3.4.1 芯片与样机情况
        3.4.2 驱动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无辅助绕组原边反馈的 LED 驱动 IC 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指标
    4.2 无辅助绕组 LED 驱动器的结构及控制
        4.2.1 结构设计与恒流控制策略
        4.2.2 过零检测(ZCD)控制策略
    4.3 外围元器件参数设计
    4.4 电路设计
        4.4.1 失配电流控制的高阶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与研究
        4.4.2 关键控制电路的设计
    4.5 LED 驱动 IC 的实现与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 IC 的工艺实现与驱动管的可靠性
    5.1 LED 驱动 IC 的器件与工艺
        5.1.1 基于 EDNMOS 驱动的驱动 IC 器件与工艺
        5.1.2 基于 LDMOS 驱动的驱动 IC 器件与工艺
    5.2 驱动管 SOA 特性的提高
        5.2.1 隔离的 EDNMOS 和 LDMOS 的 SOA
        5.2.2 隔离 EDNMOS 的能量耐受能力的提高
        5.2.3 阶梯沟道型 NLDMOS 与 Kirk 效应抑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测性设计研究与引脚复用成品修复技术
    6.1 基本参数的测试
    6.2 管脚复用成品修复技术
        6.2.1 电参数修调量的设计考虑
        6.2.2 成品修调技术及线路实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四、使开关稳压IC输出电流增大到12倍的双极晶体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边开关驱动器及其保护电路的设计[D]. 王贵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新型DC/DC升压变换器研究[D]. 俞晓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06)
  • [3]《ARRL无线电通信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高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高精度原边控制恒流/恒压AC-DC控制芯片设计[D]. 虞楠楠. 浙江大学, 2020(02)
  • [5]基于恒定关断时间控制模式的Boost型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改进[D]. 李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容性负载下固态Marx发生器的保护方式研究[D]. 刘爽.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有源电力滤波器驱动保护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 邹欣霖.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8]多目标优化磁能再生开关技术及其无功控制应用研究[D]. 魏业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9]基于半桥谐振软开关技术的DC/DC电源的研究[D]. 卢刚菊.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10]离线式原边反馈白光LED驱动IC设计与实现[D]. 聂卫东. 江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双极晶体管,可将开关稳压器 IC 输出电流增加 12 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