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厂排放有机物的回收利用方向

啤酒厂排放有机物的回收利用方向

一、啤酒厂排放有机质的回收利用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叶沙沙[1](2021)在《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及其在蔬菜种植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腐酸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分子量小、活性高、溶解性好以及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目前对于污泥黄腐酸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从酒厂污泥中提取黄腐酸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解决酒厂污水处理过程中废弃物污泥的排放与处理处置问题,也可以为黄腐酸提取的原料来源提供一个选择。因此,对酒厂污泥黄腐酸的提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某酒厂的污泥为原料,采用KOH+H2O2联合提取优化工艺,提取污泥中的黄腐酸,并开展黄腐酸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研究,为酒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1、采用KOH+H2O2联合提取工艺探究了氧泥比、碱液浓度、氧化时间、氧化温度、H2O2浓度和液固比对黄腐酸提取效果的影响;设计了响应曲面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影响黄腐酸提取率最佳的工艺参数为:液固比(g:m L)为1:86.10、KOH浓度0.63 mol/L、氧化温度77.76℃,最佳提取率为64.08%。根据实验设计获得黄腐酸提取率与影响因子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模型中F值为25.25,P=0.0002<0.01,决定性系数R2=0.9701,表示该模型具有显着性,经过模型分析可知氧化温度、液固比、KOH浓度三因素两两之间交互作用明显。2、紫外光谱图结果显示,酒厂污泥黄腐酸在203 nm附近有一个较高的吸收峰,该光谱呈现出单调而无特征性的现象,有着较高的芳香度及羰基共轭度。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黄腐酸结构中含有醇羟基、羧基、羰基、醚等含氧基团,且有明显的芳香结构和脂肪族化合物,即酒厂污泥黄腐酸具有相似黄腐酸的特征结构。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酒厂污泥黄腐酸和黄腐酸标准都主要含有一个特征荧光峰,属于类腐殖酸荧光峰,两者属于同种物质。3、采用不施肥(CK)、单施化肥、G调控剂、黄腐酸(FA)以及黄腐酸与G调控剂复配(FA+G)共5种处理来开展酒厂污泥黄腐酸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研究。其中,FA+G处理包括5种方式,FA0+G、FA10+G、FA20+G、FA50+G、FA100+G(数字代表黄腐酸原液的稀释倍数)。结果表明:(1)5种处理菠菜生长总体呈现FA+G>FA>化肥>G调控剂>CK。黄腐酸和G调控剂复配、单施黄腐酸这两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菠菜营养吸收,提高菠菜的营养品质,二者最适宜浓度分别为FA50+G和FA0。较CK而言,喷施FA0+G的菠菜干、鲜重分别增加了3.94倍、4.07倍,喷施FA分别增加了2.93倍、3.67倍,单施黄腐酸和复配处理菠菜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45.32%~70.88%、17.10%~53.65%。(2)黄腐酸和G调控剂复配、单施黄腐酸这两种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含量及电导率均高G调控剂和CK处理,但低于单施化肥处理,可能与菠菜生长对营养的吸收有关;二者还会导致土壤pH值降低,比较适用于盐碱地土壤。采用KOH+H2O2工艺提取污泥黄腐酸,并将其应用在农业种植中,不仅可以降低酒厂污泥处理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问题,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施用黄腐酸肥料,可以平衡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蔬菜生长发育。因此,从酒厂污泥中提取黄腐酸,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可行的,将黄腐酸开发成肥料或其他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是酒厂污泥中新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魏瑾辉[2](2021)在《阵列电极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稳定性及其对典型染料污染物的脱色去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寻求一种新型的可以持续利用且不产生污染的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重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同类型的废水可以作为MFC有机物的来源。MFC技术在产生电力的同时兼顾污水处理,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新型清洁能源。然而MFC进行废水处理停留在实验室规模是不切实际的,对MFC进行体积上的有效放大,在兼顾发电的同时以满足现实生活废水处理的需求成为了当务之急,然而在放大过程中,MFC的功率密度下降,阻碍了这一进程的发展。本论文针对放大式MFC的长期运行以及对含有典型有机染料的废水处理进行了详细的探究。(1)多电极阵列式MFC长期运行过程中性能探究本实验设计了多电极对阵列式排布和多阴极阵列式排布两种较大体积MFCs装置,其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多电极对阵列式排布三种体积规模的MFCs运行两年以上的产电性能、电极电阻的变化以,及外部电阻对MFC长期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稳定输出电压几乎不受到影响,阳极欧姆电阻下降50%。最大功率密度相较于两年之前下降约20%,外接阻值较大电阻的MFCs下降尤为明显,外接阻值较小的电阻使得电活性生物阳极长期处于较高的电流状态下运行,更有利于在长期运行中保持生物阳极的电活性。另外,我们考察了多阴极阵列式放大的可行性,这种MFC在运行90天获得了 23.5 W·m-3令人欣喜的最大功率密度。(2)多阴极阵列式MFCs去除酸性橙7的研究通过配置多阴极阵列式MFCs,以满足MFCs长期运行和大规模处理污水的实际需求。在长期运行的状态下评估了酸性橙7在这种MFCs中的脱色降解以及MFC的产电性能。在添加50 mg/L、100 mg/L的MFCs中超过98%的酸性橙7在32 h内都可以实现脱色,其脱色效率超过了 98%。通过16sRNA分析了酸性橙7的存在对电活性阳极生物种群的变化。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傅里叶红外(FTIR)等表征说明了酸性橙7可以在这种MFCs体系中可以实现部分矿化,同时这种体积放大式空气阴极MFCs对进一步实现大规模处理污水具有实际意义。(3)MFCs对染料废水结晶紫的去除及性能探究实验探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处理含有结晶紫的废水,在双室MFC阳极中,成功去除了人工培养基中含有的结晶紫染料。测量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不含结晶紫时,双室MFC可以产生0.47 V的稳定电压以及11 W·m-3的最大功率密度,随着阳极室中额外的结晶紫加入,输出电压,阳极电势以及最大功率密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当结晶紫的浓度为25、50、75 mg/L时,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下降9.1%、23.5%、40.0%。结晶紫的去除速率同样受到结晶紫浓度的影响,当结晶紫的浓度在50mg/L以下时,其去除效率均在85%以上,浓度继续增加至75 mg/L时,其去除效率下降至40%。采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结晶紫,为三苯烷基这一类染料物质的降解提供了一种思路。

牛艳杰[3](2021)在《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煤化工含酚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煤化工行业产生的废水含有酚类、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本课题采用以大孔吸附树脂(Macroporous Adsorptive Resin,MAR)作为多功能生物载体的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Anaerobic Fluidized Bed Microbial Fuel Cell,AFB-MFC)处理煤化工含酚废水(Phenolic Coal Chemical Wastewater,PCCW)。以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废水中有机物分子在树脂中的吸附、扩散机制,通过能量分析揭示了有机物降解反应的机理。另外,采用响应面统计方法优化了工艺参数,提高了产电性能和污水处理能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制备了石墨烯(GR)修饰阴极(PANI+Pt/C+GR)。以聚苯胺(PANI)为粘合剂,采用GR对碳布(CC)阴极改性,并以碳纳米管(CNTs)作为对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循环伏安法(CV)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不同改性电极进行了表征。并将不同的阴极用于AFB-MFC处理PCCW。结果表明,PANI+Pt/C+GR的AFB-MFC输出电压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为512.20 mV和84.37%。第二,选择MAR作为AFB-MFC中的多功能生物载体,揭示了MAR在装置中的作用机制。采用BET测试法分析了MAR和颗粒活性炭(AC)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并考察了AFB-MFC的废水处理效果以及产电性能。确定了以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的MAR作为AFB-MFC中的流化颗粒。此外,实验采用SEM观察到MAR表面粘附着大量球状生物质,说明微生物成功负载到MAR上。采用Materials Studio(MS)软件中的Sorption模块建立了PCCW中有机物与MAR的吸附关系,MAR对间甲酚、苯酚及苯的平均吸附热分别为65.4961、57.1164、47.7362 k J/mol。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有机物分子在MAR中的扩散,间甲酚、苯酚、苯在MAR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0.04350、0.03088、0.02297(?)2/ps。模拟结果表明MAR对间甲酚的吸附作用最强,对苯酚的吸附作用次之,而对苯的吸附作用最弱。此外,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验证了分子模拟得到的吸附、扩散机制。第三,通过响应面统计方法优化了AFB-MFC工艺参数。以初始COD浓度、流量和外电阻作为主要影响因素,COD去除率、最大功率密度作为响应值。采用Design-Expert 8.0.6统计软件中的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BD-RSM)设计了17组三因素两水平实验。计算得到两响应值关于三因素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响应面及等高线图。并确定了AFB-MFC最佳工艺条件:COD初始浓度为1815.23 mg/L、流量为57.66 mL/min、外电阻为5187.77Ω。在该工艺条件下,COD去除率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别可达到93.314%,139.013 mW/m2。第四,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手段揭示了AFB-MFC中PCCW的降解机理。AFB-MFC活性污泥中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能够适应MFC环境,成为优势菌。在属水平上,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硫磺单胞菌属(Sulfurospirillum)被筛选出来,成为优势菌。结合对间甲酚、苯酚、苯及其中间产物的电子云密度分析结果,预测了有机物降解途径。采用顶空气相质谱联用仪(HS-GC-MS)测得间甲酚降解的中间体为4-甲基-2-戊酮和乙酸,苯酚降解的中间体为环己酮、羟基己二醚、羟基乙酸。验证了间甲酚、苯酚分别以4-甲基-2-戊酮、环己酮为中间体的途径进行降解。此外,采用MS软件的TS-Search和TS-Confirmation功能对降解途径进行能量分析。结果表明间甲酚降解途径的控制步骤是第一步,需要突破的能垒为94.9920 kcal/mol。而苯酚和苯降解的控制步骤分别是第三步和第一步,需要突破的能垒分别是134.5880 kcal/mol和190.0170 kcal/mol。

孙晨露[4](2019)在《混合食品废水的微藻高效净化及资源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微藻在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废水中存在大量有机质、氮、磷等营养元素,可以用作潜在的微藻培养基。此外,利用微藻不仅能净化废水,而且还能积累大量有附加值的生物质,环境及经济效益显着。在众多废水中,食品行业废水具有有机成分含量高、毒性低、有害成分少等优点。因此,利用食品废水培养得到的微藻生物质拥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考虑到实际过程中,食品废水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本文从将两种酸碱性不同、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废水混合进行微藻培养的思路出发,以两种典型的食品废水(豆制品废水和乳制品废水)为代表,探究混合模式下微藻净化废水能力的差异及影响机制,并对比其与单一食品废水培养的差异,为工业应用提供经济可行的微藻净化路径。本文分别探究了小球藻对单一豆制品废水、单一乳制品废水及其混合食品废水的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将两者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可以明显改善单一废水的恶劣环境,普遍提高了小球藻的生长速度及净化能力。当二者以1:1比例混合时,生物质产量可达到最高值(2.20~4.27 g/L),是其他混合比例生物量的2~6倍。同时,小球藻对混合废水中的总氮、氨氮、总磷、COD去除率分别为72.75%、65.97%、94.3%和62.75%。后期产物中,色素、多糖、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0.83 mg/L、117.00 mg/L、271.57 mg/L、337.45 mg/L和2.03 g/L。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小球藻对混合废水净化能力,本文还建立一种“定期部分采收”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优化(“定期部分采收+补充藻种”),强化了生物质产量、水质净化效果以及附加值生物大分子的积累。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最终新模式下累积生物量提高0.60~1.08 g/L,附加值产品中,色素、多糖、碳水化合物、油脂含量分别提高13.00~21.20 mg/L、26.65~72.24 mg/L、78.87~240.38mg/L、192.50~276.91 mg/L。混合废水微藻培养实验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将不同酸碱性及有机质含量食品行业废水混合并利用微藻净化存在潜在的协同性,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可以提升资源化潜力。

杨茜[5](2019)在《阴极电子受体对双室MFCs处理榨菜废水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MFCs(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因其工作条件温和、底物来源广泛,同时还具有回收生物质能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新思路。榨菜废水中的大量无机盐对常规微生物的繁殖及生物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常规技术对此类污水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另外考虑到常规处理技术的能耗和运行费用相对偏高,产生的大量污泥的后续治理成本也较不菲。因为榨菜废水具有用作电池燃料适宜的水质特征:有机质浓度高、良好的可生化性及适宜的盐度。本研究以高盐榨菜废水为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底物,选用过硫酸钾、氧气和铁氰化钾等常见的氧化还原能力具有差异的氧化剂作为电子受体,比较其产电性能和阳极微生物菌群。此外,本研究还设置相关实验探究在高盐榨菜废水生物阴极MFCs中同时高效的实现硝化-反硝化、碳的去除和发电的可行性。更具体地,实验构建了一个双室MFCs用于榨菜废水的资源化处理,评估了化学阴极和生物阴极产电和污染物去除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实验以铁氰化钾、过硫酸钾、曝气阴极为电子受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外电阻500Ω的负载下运行时,其在输出电压、产电周期、功率密度和内阻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就产电性能和污染物去除以及库伦效率等来考虑,过硫酸钾作为榨菜废水燃料电池的电子受体更优。其中铁氰化钾输出电压588mV、产电周期70h、功率密度363.64 mW/m2、内阻87Ω、COD去除率为(55±2.7)%、库伦效率为(28±1.4)%;过硫酸钾的输出电压802mv、产电周期66h、功率密度697 mW/m2、内阻101Ω、COD去除率为(68.7±3.4)%、库伦效率为(33±1.6%);曝气阴极输出电压300mv、产电周期57h,功率密度73.3 mW/m2、内阻170Ω、COD去除率为(61.7±3.1)%、库伦效率为(11±0.5)%。2)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水解发酵菌属为电池系统阳极的核心微生物群落。不同阴极电子受体的主要产电菌群种类相近、但丰度不同,微生物丰度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电子受体的势差,势差较大时(本实验中即以过硫酸钾为电子受体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产电和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水解发酵菌属在铁氰化钾、过硫酸钾和氧气MFCs阳极微生物菌群中分别占比64.3%、75.51%和63.6%,包括Lentimicrobium、Synergistaceae、Sphaerochaeta、Anaerolineaceae、Draconibacteriacea菌属。铁氰化钾、过硫酸钾和氧气MFCs的核心产电菌群丰度分别为80%、82%、69%。3)构建了双室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分析了不同曝气强度(20mL/min、40 mL/min、100 mL/min和200 mL/min)对系统脱氮和产电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间歇曝气(间歇时长分别为0h、1h、2h和4h)对污染物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阴极MFCs实现了污染物去除和能量回收的双重目的,生物阴极MFCs稳定运行时。曝气强度在40-100 mL/min之间、DO浓度在4-6 mg/L使得电压输出最大为253 mV,产电周期最长,生物阴极MFCs对COD去除以及脱氮效果相对较为理想。间歇式曝气运行方式既能有效提高生物阴极脱氮性能又可以减少维持高浓度DO的能量输入。控制曝气方式在S3条件下(即间歇曝气2h)对污染物TN去除效果最好,对比持续曝气提高了20%的TN的去除率。总体来说,双室MFCs处理榨菜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和能量回收的作用,化学阴极电子受体能够较好的提高电池系统的产电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库伦效率,其中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如过硫酸钾)产电性能越好,通过高通量检测,其中有机物降解的方式为水解发酵的方式;生物阴极能够对污染物削除起到较好的处理效果,采用间隙曝气的方式既能够降低能耗,又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尤其在曝气强度40mL/min,间歇2小时曝气的条件下,总氮的去除率最高。实验给榨菜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和双室MFCs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参数和基础数据。

林青松[6](2019)在《基于5S理论的X啤酒厂现场管理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在大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大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的浪潮中立足并长远发展,必须修炼好坚实的内功。这对企业做好生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更精益、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实现高质量的生产,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输出强大的竞争力。HR啤酒集团作为国内知名的啤酒企业,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啤酒企业”,要实现这一愿景,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啤酒生产”作为支撑,集团虽深耕啤酒行业多年,但整理出一套“世界一流的啤酒生产管理模式”并非易事,于是从2015年起,HR啤酒集团将X啤酒工厂作为试点工厂,整合啤酒生产管理的各项要素,开创属于HR啤酒的生产管理之道。在生产管理中,现场管理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场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直接反映,是生产管理的主战场,现场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生产管理的可以达到的高度。而5S管理作为世界流行的现场管理模式,对改善和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以X啤酒工厂现场管理做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对现场管理方面的理论以及研究成果,利用系统的资料分析法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仔细地剖析并详细地研究了X啤酒工厂现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同时分析了现有问题对实现生产管理目标的不利影响。基于这些问题,利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研究5S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工具,进一步分析了5S管理对解决X啤酒工厂现场管理问题的适用性。根据适用性的研究结论,制定5S管理实施方案,结合X啤酒工厂生产管理特点,以PDCA的方式推动5S管理在X啤酒工厂的实施与融合。文章最后,系统展示了历时两年(2016-2017年)来,5S管理的推行给X啤酒工厂带来的成效,并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式,对5S管理实施前后,X啤酒工厂现场管理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5S管理的施行,X啤酒工厂在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和标准化程度上均获得了较大提升。5S管理是一门“入门容易,出师不易”的管理科学,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执行中仍需要掌握一定技巧,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给同行业或有关企业的现场管理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帮助。

田冲[7](2018)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豆油精炼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十年间全球大豆食用油产量不断增加。在豆油精炼的过程中,由于洗脱、加酸等工艺流程,会产生大量的豆油精炼废水,而豆油精炼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以作为能源进行回收利用。传统豆油厂将豆油精炼废水作为单纯的废物进行矿化处理,若能在降低废水有机物的同时,进行能源的回收与利用,不仅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MES)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同步降解有机物和能源回收的独特优势,被国内外广泛研究。本研究探究了使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豆油精炼废水的可行性,并研究了不同COD浓度豆油精炼废水对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启动、运行的影响。在进行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利用豆油精炼废水产电研究中,发现豆油精炼废水厌氧消化产物乙酸可以代替外加药剂柠檬酸进行预处理,有利于循环经济。为了更好的利用豆油精炼废水产电,将其分别设计稀释了四种反应器进水浓度,即8200±550 mg/L、4200±150 mg/L、2900±100 mg/L和1740±100 mg/L。在反应器启动阶段,以COD浓度为2900±100 mg/L的豆油精炼废水为底物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启动阶段表现出最高的电压,为最快启动反应器。不同浓度豆油废水会影响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产电的电压和电流密度,以COD浓度为4200±150mg/L的豆油精炼废水为底物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稳定运行阶段表现出了最高的电压为499 mV,以COD浓度为4200±150 mg/L的豆油精炼废水为底物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稳定运行阶段最高的功率密度为746 mW/m2。在进行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利用豆油精炼废水产甲烷研究中,使用对已经成功启动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外加电压,使其产甲烷,探究了不同进水COD浓度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产气性能及有机物去除性能。在外加电压为0.8 V时,随着COD浓度的升高,反应器的电流密度有所下降。电流密度最高的反应器进水COD浓度为1740 mg/L,在转换后的第三个周期,达到了193 A/m3,并且持续了较长时间。产生的气体主要由甲烷和少量二氧化碳组成。以COD浓度为4200±150 mg/L的豆油精炼废水为底物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产甲烷速率、甲烷气体含量、甲烷转化率在四种COD浓度中均最高,而pH、蛋白去除率差异不大。本还实验加入厌氧消化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利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豆油精炼废水效果好于常规厌氧消化的方法。

崔荣煜[8](2017)在《啤酒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啤酒产业发展迅速,产量长年位居全球首位,高产量带来的啤酒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压力也与日俱增。目前全社会对于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置已经形成共识。从企业生产实际和应用前景来看,废硅藻土和废酵母是啤酒厂两类最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的固体废弃物。本研究对这两种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探索,结合材料本身的特性开发出具有成本优势的绿色建材和环境工程材料,具体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对啤酒厂废硅藻土进行水热处理,探究了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的最佳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工艺参数范围。通过对硅藻土进行的各项表征分析,确定最佳处理温度为160200℃,最佳处理时间为610h,以较低的成本恢复了硅藻土的多孔特性。二、以水热法处理后的硅藻土作为填料加入丙烯酸水性防腐涂料,研究了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水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制备工艺,以及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对于水性涂料性能的提升效果。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酸(AA)为聚合单体的最佳质量配比为32.8%:32.8%:32.8%:1.6%,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吐温-80作为复合乳化剂的总含量是聚合单体总质量的9%,1%过硫酸铵(APS)作引发剂,聚合温度7585℃,加入树脂乳液总质量的1%消泡剂、4%增稠剂、2%流平剂和2%湿润剂制得水性涂料的附着力最高达到4B,硬度为H,加入树脂乳液总质量的1%5%水热处理硅藻土的涂料性能在附着力方面得到一定提升。三、直接以啤酒厂废硅藻土和自来水厂固体废弃物净水污泥按照一定比例掺和,加入适量的辅料CaO制备复合陶粒,研究了焙烧法制备复合陶粒的原料配比和制备工艺。不添加辅料的废硅藻土/净水污泥复合陶粒无法烧制。净水污泥/废硅藻土/CaO原料配比8:2:1,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25min,焙烧温度1000℃,焙烧时间3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烧制出的陶粒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所得陶粒产品适宜用于水处理领域。四、将啤酒厂废酵母包埋于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制备生物吸附剂,研究了水凝胶的原料配比和紫外光交联制备工艺,分析了不同系列样品对于Zn2+、Cd2+、Pb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及其影响因素。壳聚糖(CS)、丙烯酸(AA)摩尔配比1:30,以15 wt%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作交联剂,2 wt%1173D作光引发剂,紫外辐射时间15min,此时制备出的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对于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均最高。水凝胶包埋废酵母后对于Pb2+的吸附率提升幅度最高达到36.03%。吸附温度35℃,溶液pH值为6时,1:30摩尔配比系列的废酵母复合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对Pb2+的吸附效果最佳。该生物吸附剂制备成型工艺简单,适合处理中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本研究开发的废硅藻土和废酵母资源化利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及推广前景,在降低啤酒厂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为啤酒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郭泽冲[9](2017)在《厌氧产甲烷强化方法及其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文中提出污水处理产业面对着“节能降碳”的技术需求,亟待开发一系列新型低能耗的污水处理工艺系统。在这些工艺系统中,厌氧产甲烷是实现污水能源回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从原污水或污水处理伴生物(污泥)中回收甲烷,转化为热能或电能并供给其他处理工段,将可能实现整个处理工艺的低碳节能。但是现有厌氧产甲烷技术普遍存在着低浓度低温条件下效能下降、对抑制因素敏感、启动周期较长等技术瓶颈,而造成问题的核心因素在于产甲烷功能菌群对环境因素敏感度高,在不利环境条件(如低进水浓度、低温、存在抑制因子)下生长代谢速率缓慢,难以富集。在厌氧消化系统中“引入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和“引入导电材料”是两种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特别是产甲烷菌群)可产生影响的工艺强化方法。本文将就这两种强化方法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产甲烷菌群富集过程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方法应用于现有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提高其产甲烷效能,实现污水能源回收的强化。首先,分别在闭路条件(RCC)和开路条件(ROC)下启动了两组单极室微生物电解电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反应器,用以模拟有(无)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影响的厌氧消化体系。结果发现,与ROC相比,RCC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速率分别提高了38%和1.4倍。利用动力学模拟工具追踪功能菌群在电极表面的富集过程,发现引入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可以限制发酵产酸菌群对载体空间的竞争并定向富集嗜氢型产甲烷菌群和电化学活性菌群。通过对启动后的ROC和RCC体系建立了厌氧消化过程的电子平衡分析发现,引入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可以影响发酵产物组成比例,导致流向乙酸和氢气的电子比例由54%提高至72%,而滞留在丙酸和丁酸中的电子比例由36%降低至18%;此外,微生物电解过程致使约16%的电子由乙酸转移至氢气,并进而在嗜氢产甲烷菌作用下生成甲烷,这促使体系的产甲烷效能得到了显着提高。其次,考察了施加外电压和添加偶氮染料酸性橙(Acid orange 7,AO7)这两种操作条件对含有导电载体的厌氧生物膜体系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产甲烷效能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导电石墨颗粒载体可以诱导产甲烷菌与胞外电子传递菌之间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过程的形成。在HRT为6 h条件下,与不导电载体相比,采用导电载体的体系中生物质产甲烷活性提高了8.3倍,产甲烷速率提高了3.8倍。在采用导电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施加外电压,会显着影响产甲烷菌群落结构,而添加AO7则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富集多种具有胞外电子传递功能的菌属,两种条件都可以对产甲烷效能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同时施加两种操作条件,则会形成协同作用,筛选富集脱硫球茎菌属(Desulfobulb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产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脱硫单胞菌属(Desulfuromonas)等与DIET型产甲烷过程相关的功能菌属,强化体系的产甲烷效能,与无AO7和外电压的对照组相比,其生物质的产甲烷活性提高了1.5倍,而体系产甲烷速率提高了1.4倍。最后,将微生物电解电池与厌氧升流式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UASB)工艺相结合,构建了UASB-MEC耦合反应器,并对微生物电化学单元的关键工艺参数和电极与厌氧污泥的耦合方式开展了优化研究。结果发现增大阴阳极的尺寸比例、施加0.9 V外电压以及采用金属镍网作为阴极三种操作条件可以显着提高微生物电化学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和产甲烷效能,而电极处于污泥床层上方(水相中)的反应器构型更具优势性。利用优化后的UASB-MEC耦合反应器处理剩余污泥产酸发酵液,结果与无电化学单元的对照UASB反应器相比,其甲烷速率和甲烷产率分别提高了53%和86%,启动周期由45天缩短至22天。将普通厌氧生物滤池反应器中的填料替换为导电石墨颗粒,并在启动阶段施加外电压和AO7刺激,构建了改良型厌氧生物滤池工艺。该工艺处理模拟污水时,在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4 h条件下,产甲烷速率和甲烷产率分别达到了0.2 m3/(m3·d)和0.13 m3/kg COD。当底物切换为生活污水后,工艺平均产甲烷速率和甲烷产率分别为0.04 m3/(m3·d)和0.06 m3/kg COD,与普通厌氧生物滤池相比,分别提高了42倍和13倍。实验结果证明了通过“引入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和“引入导电材料”这两种方法强化厌氧产甲烷效能的应用可行性,为实现污水的能源回收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高严[10](2017)在《功能菌和微生物电解池共同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厌氧生物处理》文中研究表明垃圾焚烧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同时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因此一般采用厌氧产甲烷反应器进行处理以去除高浓度有机物,目前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厌氧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传统厌氧工艺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效率不高,在高有机负荷下难以稳定运行;厌氧处理效果差,垃圾焚烧渗沥液经过传统厌氧工艺处理后,出水中仍然含有大量挥发性脂肪酸;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低,传统厌氧处理工艺对垃圾焚烧渗沥液中大分子难降解有机质降解效果较差,大分子有机物(如富里酸)不仅会在厌氧过程中影响甲烷产率,同时出水中残余富里酸对后续处理工艺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厌氧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采用功能菌和微生物电解池技术强化厌氧反应器的处理效果,改善和缓解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垃圾焚烧渗沥液的特点,首先从厌氧反应器中筛选出COD(化学需氧量)降解能力较好且具有一定耐盐性的功能菌,对功能菌进行了种属分类(S1属于Bacillus,S2 属于 Clostridium,S3 属于Enterobacter)并研究了温度、接种 pH 和接种量对功能菌生长状况的影响,确定S1,S2,S3的最佳生长温度分别为35℃、35℃和25℃,最适接种pH分别为6、6和8,接种量均以10%为宜;然后通过功能菌复配实验筛选出COD降解性能最好的功能菌群为R2(S1:S2=1:2);静态试验结果显示,垃圾焚烧渗沥液进水COD为24,980 mg/L时,功能菌群的COD去除率达到54.2%,比厌氧污泥的处理效果(21.1%)提高33.2%;在连续流UASB反应器中接种10%功能菌群,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和甲烷产量分别提升5%和27.9 mmol/d,同时大分子有机质的降解也得到改善,出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子量大于20k Da)的比例比对照反应器降低了 15%。本文采用微生物电解池技术强化序批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实验发现:序批式厌氧反应器耦合微生物电解池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可以提升COD的去除效果(8.7%)和甲烷产量(44.3%),同时微生物电解池可以改善序批式厌氧反应器对高有机负荷的适应性,在进水有机负荷提升的情况下可以更快的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序批式厌氧反应器耦合微生物电解池可以显着的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中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降低厌氧出水中大分子有机物的比例。在进水COD为10,000 mg/L时,垃圾焚烧渗沥液经过微生物电解池处理后,出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比例比对照反应器降低25.4%,相应的去除率提高15%;序批式厌氧反应器耦合微生物电解池可以富集产电菌Desulfuromondales和Geobacter,从而促进脂肪酸和芳香类难降解有机物的利用;同时可以富集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和甲烷螺菌Methanospirillum,强化其与产电菌之间进行种间直接或者间接电子传递,进而促进产甲烷;通过能量计算可以发现,微生物电解池增产甲烷对应的化学能比维持微生物电解池运行损耗的电能高出0.88-4.0 kJ,有效实现能量回收。同时实验发现,厌氧反应器在进水COD为20,000 mg/L时崩溃,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电极材料表面积较小,当进水有机负荷过高时,电极不足以为有机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微生物生长提供足够的表面积,导致阳极氧化效率降低。因此,本文分别采用碳布、碳纤维和碳棒三种具有不同比表面的材料作为电极,研究电极材料对微生物电解池处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碳布和碳棒电极相比,碳纤维微生物电解池在高负荷进水条件下(COD浓度31,883 mg/L)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效果,COD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8.3%和43.1%,厌氧出水中大分子有机物的比例分别降低4.3%和12.7%,甲烷产量分别提高了48 mmol/d和161 mmol/d,甲烷转化率分别提升4.1%和17.0%,因此产生的能量收益达到2710 kJ;同时在进水COD浓度为40,000 mg/L的条件下,碳纤维仍能保持48%的COD去除率,高于其他反应器,证明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对微生物电解池的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合适的电极(碳纤维)可以改善反应器对垃圾焚烧渗沥液有机负荷的耐受性。最后,本文采用功能菌群和微生物电解池共同强化厌氧反应器,研究发现两种强化措施共同作用以后,反应器可以在进水有机负荷为32.6 kg/(m3d)时提前一周进入稳定运行,同时最终COD去除率比单独采用功能菌群或微生物电解池分别提高8%和3%;甲烷产量提高37%(130 mmol/d)和15%(49 mmol/d),挥发酸的降解也得到改善。

二、啤酒厂排放有机质的回收利用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厂排放有机质的回收利用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及其在蔬菜种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泥的处置方法
        1.2.1 填埋
        1.2.2 焚烧
        1.2.3 土地利用
        1.2.4 水体消纳
    1.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4 酒厂污泥的研究现状
    1.5 黄腐酸
        1.5.1 黄腐酸的结构与性质
        1.5.2 黄腐酸提取方法
        1.5.3 黄腐酸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3 黄腐酸的提取与方法
        2.3.1 黄腐酸的提取
        2.3.2 黄腐酸含量的分析方法
    2.4 黄腐酸结构表征
        2.4.1 元素分析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4.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5 黄腐酸在蔬菜中的应用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设计
        2.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4 数据分析
3 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与优化
    3.1 引言
    3.2 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
        3.2.1 氧泥比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3.2.2 KOH浓度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3.2.3 氧化温度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3.2.5 H_2O_2浓度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3.2.6 固液比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3.3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3.3.1 优化方案设计
        3.3.2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黄腐酸结构表征
    4.1 引言
    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3 红外光谱分析
    4.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黄腐酸对菠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黄腐酸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5.2.1 黄腐酸对菠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5.2.2 黄腐酸对菠菜根部生长状况的影响
        5.2.3 黄腐酸对菠菜生物量的影响
    5.3 黄腐酸对菠菜品质的影响
    5.4 黄腐酸对菠菜叶绿素的影响
    5.5 黄腐酸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5.1 黄腐酸对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5.5.2 黄腐酸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可行性分析
    6.1 经济效益分析
    6.2 环境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阵列电极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稳定性及其对典型染料污染物的脱色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概述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史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分类
        1.2.4 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因素
        1.2.5 MFCs的相关应用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关放大研究进展
    1.4 染料废水的去除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多电极阵列式MFC长期运行过程中性能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电极材料的制备
        2.2.3 MFC的构建与运行
        2.2.4 MFC的电化学测量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MFC的内阻变化
        2.3.2 MFC阳极性能分析
        2.3.3 MFC长期运行过程在产电性能分析
        2.3.4 更换电阻后MFC的电压输出变化
    2.4 与文献报道的长期运行大体积反应器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阴极阵列式MFCs去除酸性橙7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制备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MFCs的构建
        3.2.3 MFCs的启动与运行
        3.2.4 数据记录与计算
        3.2.5 酸性橙7的紫外检测
        3.2.6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产物对氨基苯磺酸(SA)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FCs的产电性能
        3.3.2 酸性橙7的存在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3.3.3 酸性橙7的存在对MFCs的功率输出影响
        3.3.4 酸性橙7在MFCs中的去除
        3.3.5 酸性橙7的降解产物
        3.3.6 对MFC的脱色液进行进一步处理
    3.4 与其他处理酸性橙7反应器的对比
    3.5 放大式S-MFC去除酸性橙7的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FCs对染料废水结晶紫的去除及性能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电极材料的制备
        4.2.3 MFC的构建与运行
        4.2.4 MFC的电化学测量
        4.2.5 结晶紫的紫外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晶紫的加入对MFC输出电压的影响
        4.3.2 结晶紫的浓度对MFC极化曲线的影响
        4.3.3 MFC对结晶紫的去除
        4.3.4 结晶紫去除过程中的红外变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煤化工含酚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煤化工废水
        1.1.1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
        1.1.2 煤化工企业的水污染
        1.1.3 废水污染控制技术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
        1.2.1 MFC简介
        1.2.2 MFC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3 MFC中的微生物
        1.2.4 MFC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3 AFB-MFC的概述
    1.4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1.4.1 MAR在苯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 MAR在石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3 树脂耦合工艺
    1.5 分子模拟
        1.5.1 分子模拟的简介
        1.5.2 分子模拟的应用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AFB-MFC体系的构建
        2.2.1 煤化工废水
        2.2.2 污泥的驯化
        2.2.3 AFB-MFC装置与运行
    2.3 改性碳布阴极
        2.3.1 改性碳布阴极的制备
        2.3.2 改性碳布阴极的表征
    2.4 AFB-MFC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2.5 废水中有机物检测方法
        2.5.1 COD的测量
        2.5.2 HS-GC-MS测试
    2.6 吸附动力学实验
    2.7 多功能生物载体表征分析
        2.7.1 扫描电镜
        2.7.2 BET测定
    2.8 模拟
        2.8.1 平均吸附热计算
        2.8.2 分子动力学模拟
        2.8.3 有机物轨道分析
        2.8.4 能量分析
3 AFB-MFC碳布阴极的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改性碳布阴极表征
        3.2.1 改性电极表面形态分析
        3.2.2 改性电极FT-IR分析
        3.2.3 改性电极电化学分析
        3.2.4 改性材料热重分析
    3.3 AFB-MFC的废水处理效果
        3.3.1 废水中COD的变化
        3.3.2 废水中COD的降解动力学分析
    3.4 装置的产电性能
    3.5 GR改性电极的拉曼分析
    3.6 MFC废水处理与产电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4 多功能生物载体的选择、吸附和扩散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多功能生物载体的选择
        4.2.1 生物载体比表面积测试
        4.2.2 废水COD去除率
        4.2.3 产电能力
    4.3 MAR作用机制
        4.3.1 SEM对 MAR的表征
        4.3.2 平均吸附热
        4.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4.3.4 吸附动力学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响应面优化AFB-MFC工艺条件
    5.1 引言
    5.2 模型选择
    5.3 BBD-RSM试验结果及预测
    5.4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分析
        5.4.1 回归方程的建立
        5.4.2 方差分析
    5.5 响应面图与等高线图及其分析
    5.6 最佳工艺条件
    5.7 本章小结
6 AFB-MFC中 PCCW有机质降解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AFB-MFC微生物群落分析
    6.3 有机物的电子云密度分析
    6.4 有机物降解机理预测
        6.4.1 有机物降解途径预测
        6.4.2 能量分析
    6.5 HS-GC-MS测试
    6.6 污水中主要酚类降解反应控制步骤的确定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混合食品废水的微藻高效净化及资源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豆制品废水的特点及处理现状
        1.1.1 豆制品废水的特点
        1.1.2 豆制品废水的处理现状
    1.2 乳制品废水的特点及处理现状
        1.2.1 乳制品废水的特点
        1.2.2 乳制品废水的处理现状
    1.3 微藻的特点及培养方式
    1.4 微藻耦合废水处理现状
    1.5 混合食品加工废水作为微藻培养基的可行性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藻种与培养基配置
        2.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两种食品废水原水及其混合比例对小球藻的影响
        2.2.2 不同采收比对小球藻的影响
        2.2.3 优化采收模式对小球藻的影响
    2.3 分析方法
        2.3.1 微藻生物质和p H的测定
        2.3.2 废水水质的测定
        2.3.3 微藻色素含量的测定
        2.3.4 微藻油脂含量的测定
        2.3.5 微藻碳水化合物和多糖含量的测定
        2.3.6 微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第3章 两种食品废水原水及其混合比例对小球藻的影响
    3.1 豆制品废水原水对小球藻的影响
        3.1.1 小球藻的生物量变化
        3.1.2 豆制品原水水质净化情况
    3.2 乳制品废水原水对小球藻的影响
        3.2.1 小球藻的生物量变化
        3.2.2 乳制品原水水质净化情况
    3.3 两种食品废水的不同混合比例对小球藻的影响
        3.3.1 小球藻的生物量及p H的变化
        3.3.2 不同混合比例下水质净化情况
        3.3.3 食品废水不同混合比例下小球藻的附加值产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采收比对小球藻的影响
    4.1 小球藻的生物量及p H的变化
        4.1.1 小球藻生物量的变化
        4.1.2 混合废水中p H的变化
    4.2 不同采收比模式下水质净化效果
        4.2.1 氮的净化效果
        4.2.2 氨氮净化效果
        4.2.3 磷的净化效果
        4.2.4 化学需氧量(COD)净化效果
    4.3 不同采收比模式下小球藻的附加值产品
        4.3.1 色素产量
        4.3.2 油脂产量
        4.3.3 碳水化合物和多糖的产量
        4.3.4 蛋白质产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采收模式对小球藻的影响
    5.1 小球藻的生物量及p H的变化
        5.1.1 小球藻的生物量的变化
        5.1.2 混合废水中p H的变化
    5.2 优化采收模式下水质净化情况
        5.2.1 氮的净化效果
        5.2.2 氨氮净化效果
        5.2.3 磷的净化效果
        5.2.4 化学需氧量(COD)净化效果
    5.3 优化采收比模式下小球藻的附加值产品
        5.3.1 色素产量
        5.3.2 油脂产量
        5.3.3 碳水化合物产量
        5.3.4 蛋白质产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建议与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阴极电子受体对双室MFCs处理榨菜废水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榨菜废水产生及处理现状
        1.1.1 榨菜废水产生及水质特性
        1.1.2 榨菜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1.1.3 榨菜废水处理现状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发展历史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现状
    1.3 高盐废水MFCs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实验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方法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3.1 物化指标测量及方法
        2.3.2 电化学分析和计算
        2.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 不同化学阴极电子受体MFCs性能分析
    3.1 用水水质及实验运行方式
        3.1.1 用水水质
        3.1.2 实验运行方式
    3.2 不同电子受体对MFCs产电性能分析
        3.2.1 电池输出电压
        3.2.2 功率密度及极化曲线
    3.3 不同电子受体MFCs污染物去除分析
        3.3.1 COD去除率分析
        3.3.2 库伦效率变化分析
    3.4 不同电子受体微生物群落分析
        3.4.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4.2 微生物门水平组成分析
        3.4.3 功能微生物群属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阴极MFCs处理榨菜废水效果研究
    4.1 用水水质及实验运行方式
        4.1.1 用水水质
        4.1.2 实验装置和实验运行方式
    4.2 不同曝气强度下生物阴极产电性能分析
        4.2.1 不同曝气强度下生物阴极输出电压分析
        4.2.2 不同曝气强度下生物阴极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分析
    4.3 不同曝气强度下污染物去除分析
        4.3.1 不同曝气强度下MFCs有机物的去除和库伦效率分析
        4.3.2 不同曝气强度下生物阴极氮磷的去除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曝气方式对生物阴极MFCs的影响研究
    5.1 用水水质及实验运行方式
        5.1.1 实验水质
        5.1.2 实验装置和运行方式
    5.2 不同曝气方式下生物阴极产电性能分析
    5.3 不同曝气方式下生物阴极MFCs污染物的去除
        5.3.1 不同曝气方式下的MFCs对 COD去除和库伦效率分析
        5.3.2 不同曝气方式下MFCs氮的去除分析
        5.3.3 不同曝气方式下生物阴极对磷的去除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5S理论的X啤酒厂现场管理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X啤酒工厂现场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X啤酒厂基本概况
        2.1.1 X啤酒厂简介
        2.1.2 啤酒生产工艺简介
    2.2 X啤酒厂现场管理的现状
        2.2.1 X啤酒厂现场管理对象及特点
        2.2.2 X啤酒厂现场管理情况
    2.3 X啤酒厂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3.1 分析问题的方法
        2.3.2 X啤酒厂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3 X啤酒厂现场管理问题的成因
    2.4 现场管理改善的可行性
        2.4.1 企业外在竞争的需求
        2.4.2 企业内在升级的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5S管理理论及适用性分析
    3.1 5S管理理论
        3.1.1 5S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3.1.2 5S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关系
    3.2 5S管理的常用工具及注意事项
        3.2.1 5S管理常用工具
        3.2.2 5S管理需注意的问题
    3.3 5S管理在啤酒生产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3.3.1 5S管理的优势
        3.3.2 5S管理的风险
        3.3.3 5S管理适用性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5S管理在X啤酒工厂的实施
    4.1 5S管理实施的总体方案
    4.2 计划阶段
        4.2.1 目标和计划
        4.2.2 组织和责任
    4.3 实施阶段
        4.3.1 整理推进
        4.3.2 整顿推进
        4.3.3 清扫推进
        4.3.4 清洁推进
        4.3.5 素养推进
    4.4 检查阶段
        4.4.1 检查与审核的准备工作
        4.4.2 检查与审核程序
    4.5 改进阶段
        4.5.1 总结与激励
        4.5.2 持续改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5S管理对现场管理改善效果综合评价
    5.1 现场管理改善效果评价方法
    5.2 管理指标改善结果评价
        5.2.1 现场管理指标改善情况
        5.2.2 生产管理指标改善情况
    5.3 专业人员评价
        5.3.1 准备工作
        5.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3.3 专家现场评价
    5.4 员工满意度评价
        5.4.1 调查问卷法
        5.4.2 满意度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豆油精炼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1.1.2 废水资源化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豆油精炼废水
        1.2.1 废水来源
        1.2.2 精炼废水的性质
        1.2.3 精炼废水的处理
    1.3 MES产电原理及其处理复杂底物研究现状
        1.3.1 MES产电反应器工作原理
        1.3.2 MES电子传递机制及发展前景
        1.3.3 MES处理废水回收电能的现状
    1.4 MES产气原理及其处理复杂底物研究现状
        1.4.1 MES产气反应器工作原理
        1.4.2 MES产气过程与废水处理
    1.5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豆油精炼废水的水质测定及水样预处理
        2.1.1 废水水质指标检测
        2.1.2 豆油精炼废水样品预处理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MES反应器的构建及运行
        2.3.1 MES产电反应器的构建
        2.3.2 MES反应器的接种启动
        2.3.3 MES产气反应器的构建和运行
    2.4 性能指标分析检测项目及方法
        2.4.1 MES产电性能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2.4.2 MES产气性能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2.5 化学分析检测方法
        2.5.1 MES产气收集与分析
        2.5.2 液相产物分析
第3章 MES处理豆油精炼废水产电效能研究
    3.1 乙酸破乳的实验研究
        3.1.1 乙酸替代柠檬酸破乳效果
        3.1.2 乙酸替代柠檬酸COD去除效果
    3.2 MES处理不同浓度豆油精炼废水产电的启动研究
        3.2.1 反应器构型及内阻分析
        3.2.2 启动阶段电压变化分析
        3.2.3 COD去除分析
        3.2.4 VFA生成分析
    3.3 MES处理不同浓度豆油精炼废水产电效能研究
        3.3.1 运行过程电压变化分析
        3.3.2 产电功率密度分析
        3.3.3 COD去除及库伦效率分析
        3.3.4 VFA生成分析
        3.3.5 蛋白质去除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ES处理豆油精炼废水产气效能研究
    4.1 不同浓度豆油精炼废水对MES产气的影响
        4.1.1 电流密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4.1.2 气相产物分析
        4.1.3 COD去除效果分析
        4.1.4 出水pH分析
        4.1.5 蛋白质去除分析
    4.2 MES与普通厌氧发酵处理豆油精炼废水的比较
    4.3 MES处理豆油精炼废水能量回收方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啤酒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啤酒产业发展现状
    1.2 啤酒厂生产及产污情况
        1.2.1 啤酒厂生产概况
        1.2.2 啤酒厂产污情况
    1.3 啤酒固体废弃物处置概述
    1.4 国内外啤酒废硅藻土资源化研究及利用现状
        1.4.1 废硅藻土的再生回收
        1.4.2 废硅藻土用于制备土壤改良剂和化肥
        1.4.3 废硅藻土用于制备建筑和装修材料
        1.4.4 废硅藻土用于污水处理
        1.4.5 废硅藻土用于生产饲料和保健品
    1.5 国内外啤酒废酵母资源化研究及利用现状
        1.5.1 废酵母应用于饲料工业
        1.5.2 废酵母应用于食品工业
        1.5.3 废酵母应用于生物制药工业
        1.5.4 废酵母应用于污水处理
        1.5.5 废酵母应用于微生物培养
        1.5.6 废酵母应用于能源领域
    1.6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的初步探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温度对水热处理废硅藻土的影响
        2.3.2 反应时间对水热处理废硅藻土的影响
    2.4 水热法处理废硅藻土的竞争优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应用于水性丙烯酸防腐涂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3.2.3 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复合水性丙烯酸涂料的制备
        3.2.4 产品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分析
        3.3.2 条件优化实验分析
        3.3.3 水热处理废硅藻土复合水性丙烯酸涂料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硅藻土复合净水污泥制备陶粒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净水污泥性能检测
        4.2.3 复合陶粒的制备
        4.2.4 热分析与陶粒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净水污泥性质
        4.3.2 无辅料陶粒制备初探
        4.3.3 优化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酵母复合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工艺条件实验研究
        5.2.3 废酵母复合壳聚糖基水凝胶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5.2.4 重金属离子吸附实验
        5.2.5 测定与计算方法
        5.2.6 性能检测与结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丙烯酸-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工艺条件实验分析
        5.3.2 结构与表征
        5.3.3 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厌氧产甲烷强化方法及其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2.1 污水处理产业的能源消耗现状
        1.2.2 新型低能耗污水处理工艺系统
        1.2.3 污水能源回收的工艺目标
    1.3 污水厌氧产甲烷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厌氧消化基本原理及相关功能菌群
        1.3.2 污水厌氧产甲烷工艺的技术瓶颈
        1.3.3 污水产甲烷过程关键限制因素及强化方法
    1.4 微生物电化学强化厌氧消化的研究现状
        1.4.1 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概述
        1.4.2 厌氧-微生物电化学耦合工艺研究现状
        1.4.3 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促进污水产甲烷的关键问题
    1.5 导电材料强化厌氧消化的研究现状
        1.5.1 产甲烷菌与互营细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机理
        1.5.2 添加导电材料对厌氧体系产甲烷效能的促进作用
        1.5.3 导电材料促进污水产甲烷的关键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启动运行方式
        2.1.1 完全混合式单极室MEC反应器
        2.1.2 改良型厌氧生物滤池反应器
        2.1.3 UASB-MEC耦合反应器
    2.2 实验所用污水性质
        2.2.1 反应器启动营养液
        2.2.2 模拟污水
        2.2.3 剩余污泥产酸发酵液
        2.2.4 生活污水
    2.3 实验设计
        2.3.1 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对厌氧产甲烷的促进作用分析实验
        2.3.2 导电载体对厌氧产甲烷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实验
        2.3.3 微生物电化学单元关键参数优化实验
        2.3.4 UASB-MEC耦合反应器电极位置优化及处理污泥发酵液实验
        2.3.5 改良型厌氧生物滤池反应器HRT优化及处理生活污水实验
    2.4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2.4.1 实验仪器设备
        2.4.2 实验试剂
    2.5 电化学分析方法
    2.6 生物膜样品采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2.6.1 生物膜采集方法
        2.6.2 总生物量测定方法
        2.6.3 生物样品的古菌与细菌测序
    2.7 化学分析方法
        2.7.1 气体组分测定方法
        2.7.2 常规水质测定方法
        2.7.3 挥发性脂肪酸测定方法
        2.7.4 AO7及其脱色产物浓度测定方法
    2.8 计算方法
第3章 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对厌氧产甲烷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解析
    3.1 引言
    3.2 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对厌氧产甲烷体系的影响
        3.2.1 启动阶段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
        3.2.2 启动后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对产甲烷效能的贡献
        3.2.3 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3 模型建立及动力学模拟
        3.3.1 模型假设与模型基本描述
        3.3.2 状态变量的设定
        3.3.3 动力学参数的选取
        3.3.4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3.5 动力学参数求解
        3.3.6 动力学模拟结果
    3.4 厌氧功能菌群在载体表面富集过程的动态模拟
        3.4.1 功能菌群富集过程的动力学模拟
        3.4.2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3.5 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对甲烷发酵过程的影响机制解析
        3.5.1 发酵产物组成
        3.5.2 甲烷发酵过程电子平衡
    3.6 微生物电化学体系强化厌氧产甲烷工艺关键问题的解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导电载体对厌氧产甲烷的促进作用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导电载体、外电压与AO7对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
        4.2.1 产甲烷效能分析
        4.2.2 碳源转化效能分析
        4.2.3 外加电压实验组的电化学效能分析
        4.2.4 无AO7以及无外电压对照实验结果
    4.3 导电载体、外电压与AO7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1 生物量及微生物产甲烷活性分析
        4.3.2 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4.3.3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4 导电载体对厌氧产甲烷体系的促进作用解析
    4.5 外电压与AO7对厌氧产甲烷体系的协同促进作用解析
        4.5.1 特征菌属与生物质表观产甲烷活性之间的关联分析
        4.5.2 外加电压与AO7对DIET功能菌属的协同筛选作用
        4.5.3 外电压与AO7协同作用产生机理
    4.6 导电载体的促进作用对构建产甲烷强化系统的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生物电化学和导电载体的厌氧产甲烷强化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5.1 引言
    5.2 微生物电化学单元关键参数优化
        5.2.1 阴阳极尺寸比例优化
        5.2.2 外加电压优化
        5.2.3 阴极材料优化
    5.3 UASB-MEC耦合反应器优化及运行效能研究
        5.3.1 UASB-MEC耦合反应器电极位置优化
        5.3.2 UASB-MEC耦合反应器处理污泥发酵液的运行效能
    5.4 改良型厌氧生物滤池优化及运行效能研究
        5.4.1 改良型厌氧生物滤池HRT优化
        5.4.2 改良型厌氧生物滤池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运行效能
    5.5 厌氧产甲烷强化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5.5.1 基于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产甲烷强化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5.5.2 基于导电材料的产甲烷强化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功能菌和微生物电解池共同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厌氧生物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研究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垃圾焚烧渗沥液的产生及特点
        1.2.1. 垃圾焚烧渗沥液的产生
        1.2.2. 垃圾焚烧渗沥液的特点
        1.2.3. 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危害
    1.3. 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4. 垃圾焚烧渗沥液厌氧处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4.1. 传统厌氧工艺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效率较低
        1.4.2. 传统厌氧工艺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效果较差
        1.4.3. 传统厌氧处理工艺对大分子有机质降解效果较差
    1.5. 强化厌氧产甲烷生物处理的方法
        1.5.1. 功能菌强化技术
        1.5.2. 优化厌氧反应系统
        1.5.3. 添加厌氧消化促进材料
        1.5.4. 微生物电解池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装置
        2.1.1. 实验用垃圾焚烧渗沥液
        2.1.2. 实验用污泥
        2.1.3. 实验装置
    2.2. 实验仪器和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2.3. 培养基配方
    2.3. 实验方案
        2.3.1. 投加COD降解功能菌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厌氧处理研究
        2.3.2. 耦合微生物电解池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厌氧处理研究
        2.3.3. 功能菌和微生物电解池共同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厌氧处理的研究
    2.4. 分析方法
        2.4.1. 常规项目检测
        2.4.2. 功能菌形态学鉴定
        2.4.3. DNA的提取及扩增
        2.4.4. 功能菌菌种鉴定
        2.4.5. 污泥样品群落结构分析
        2.4.6. 反应器中功能菌丰度的测定
        2.4.7.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4.8. 挥发酸脂肪酸的测定
        2.4.9. 计算
3. COD降解功能菌的筛选及投加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厌氧处理
    3.1. 垃圾焚烧渗沥液COD降解功能菌筛选
        3.1.1. COD降解功能菌株的筛选
        3.1.2. COD降解功能菌株的形态观察
    3.2. 垃圾焚烧渗沥液COD降解优势菌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
        3.2.1. 功能菌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3.2.2. 序列对比与系统发育分析
    3.3. 垃圾焚烧渗沥液COD降解功能菌的生长条件研究
        3.3.1. 温度对功能菌生长的影响
        3.3.2. pH对功能菌生长的影响
        3.3.3. 接种量对功能菌生长的影响
    3.4. 功能菌群的构建和COD降解条件优化
        3.4.1. 单菌株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COD去除率
        3.4.2. 优势功能菌群的构建
        3.4.3. 温度对功能菌群降解渗沥液COD的影响
        3.4.4. pH对功能菌群降解渗沥液COD的影响
        3.4.5. 有机负荷对功能菌群降解渗沥液COD的影响
        3.4.6. 功能菌群和厌氧污泥对渗沥液COD降解效果的对比分析
    3.5. 功能菌群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厌氧生物处理
        3.5.1. 功能菌对厌氧反应器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5.2. 功能菌对厌氧反应器产甲烷能力的影响
        3.5.3. 功能菌对厌氧反应器出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电解池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厌氧处理
    4.1. 微生物电解池耦合序批式厌氧反应器的运行
        4.1.1. 反应器COD去除效果
        4.1.2. 反应器的甲烷产量
        4.1.3. 反应器的挥发酸降解效果
        4.1.4. 反应器出水分子量分布
    4.2. 微生物电解池耦合序批式厌氧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2.1.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2.2. 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4.3. 物质能量计算
        4.3.1. 电流和库伦效率
        4.3.2. 甲烷转化率计算
        4.3.3. 能量回收和电能损耗
    4.4. 本章小结
5. 电极材料对微生物电解池耦合UASB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电极材料微生物电解池耦合UASB反应器的运行
        5.1.1. 电极材料对反应器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1.2. 电极材料对反应器产甲烷效果的影响
        5.1.3. 电极材料对反应器挥发酸降解效果的影响
        5.1.4. 电极材料对反应器出水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5.2. 最优电极材料微生物电解池耦合UASB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2.1.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5.2.2. 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5.2.3. 电流和库伦效率
        5.2.4. 甲烷转化率
        5.2.5. 能量回收和电能损耗
    5.3. 本章小结
6. 功能菌和微生物电解池共同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厌氧处理
    6.1. 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6.1.1. COD去除效果的强化
        6.1.2. 甲烷产量的强化
        6.1.3. 挥发酸降解效果的强化
        6.1.4. 对大分子DOM降解的强化
    6.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2.1.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6.2.2. 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6.2.3. 电流和库伦效率
        6.2.4. 甲烷转化率
        6.2.5. 能量回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四、啤酒厂排放有机质的回收利用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及其在蔬菜种植的应用研究[D]. 叶沙沙.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2)
  • [2]阵列电极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稳定性及其对典型染料污染物的脱色去除研究[D]. 魏瑾辉. 扬州大学, 2021(08)
  • [3]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煤化工含酚废水的研究[D]. 牛艳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混合食品废水的微藻高效净化及资源化[D]. 孙晨露. 天津大学, 2019(01)
  • [5]阴极电子受体对双室MFCs处理榨菜废水性能影响研究[D]. 杨茜.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5S理论的X啤酒厂现场管理改善研究[D]. 林青松.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7]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豆油精炼废水的实验研究[D]. 田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啤酒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D]. 崔荣煜. 苏州科技大学, 2017
  • [9]厌氧产甲烷强化方法及其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D]. 郭泽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10]功能菌和微生物电解池共同强化垃圾焚烧渗沥液的厌氧生物处理[D]. 高严.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啤酒厂排放有机物的回收利用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