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 镇供销社能否擅自“干预”经营?

职工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 镇供销社能否擅自“干预”经营?

一、职工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 镇供销社能否擅自“干预”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静[1](2013)在《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以山东省莱芜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个案》文中认为本文以一个地级城市为个案,分别从地级、镇级、村级三个层次考察了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本文认为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对于农村发展来讲,能否获得与城市相等的发展机会与条件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宏观的农村问题必须透过微观的农村社区得以解决。在梳理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历程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认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通过完善的多元参与、公共服务、资本整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定能实现农村社区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对于任何一项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探讨是最可靠的方法。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的乡里制、保甲制;民国时期的保甲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队社制、村组制的多次变革后,开始实施的农村社区制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第三次变革,是适应发展变化的国情做出重大战略选择。在对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本文认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是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宏观背景,我国实施的乡镇政府改革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中观背景,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各种缺失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微观背景。在推动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时,我国部分城市社区与农村已经先期进行了社区建设,已有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使我国农村社区在建设伊始就沿着科学、规范的道路进行。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农村社区建设要实现管理有序的目标需要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建立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公民个人多元参与的格局。多元参与是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将社会治理理论的多元化参与引入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理论本土化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目标与方向。传统的公共服务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导致农民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的实现。随着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必然要求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一定信任、规范、关系网络基础上的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传统的社会资本逐渐缺失,新的社会资本还未聚成。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进行资本整合,为实现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目标提供保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进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服务均等的服务体制、资本整合的运行体制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走向。首先,多元参与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与逻辑起点。政治参与是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参与机制,才能具有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能性。其次,服务均等是连接多元参与及资本整合的连接点,只有建立完善的服务体制,使农村居民具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会,才能在微观基础上实现农民、社区、国家之间稳固的联系。再次,农村社区建设最终要实现社会的文明与祥和,这就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本的集聚。通过以上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基本成果,建立一个体现公平正义与善治的社会。总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社区建设,是解决我国转型性社会发展中所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起点上的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基础性工程。以上全部贯穿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理顺了以城乡关系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关系,创新了社会管理体系,维护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努力在社会建设进程中为实现城乡居民的“中国梦”而奋斗。

肖素春[2](2011)在《依托供销社发展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少量研究仅集中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面,但如何以供销社为依托完善我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方面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总结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的经验以及对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借鉴意义;以查阅相关资料和农村实地调查的方式,分析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剖析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供销社为依托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李建中[3](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研究表明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栾晓平[4](2009)在《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就,关系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的实现。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研究现状,进一步界定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新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借鉴国外经验,以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公平有效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满意。试点地区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有所缓解,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尽管这种满意还仅限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量”上的满意而非“质”上的满意,但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创新,需要给予理论上的总结。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缺位、错位,责任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农村医疗保障现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从重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完善的路径。从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回归;加强组织管理,履行服务职能;建立权责明晰的政府分工协作机制;完善以财政资助为主体的多方筹资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的扶助职能;加强医疗市场监督,增加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等方面,对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房庆安[5](2009)在《新农村建设中泰安市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己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供销合作社生于“三农”、源于“三农”,长期扎根农村,与“三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家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供销合作社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应有的职能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用进行一次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以更好地实现其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无疑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本文的研究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采用了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泰安市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发挥职能作用的考察,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可以给予其四项基本职能定位: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成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主导力量;代表市政府推动、指导、协调、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织推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主干力量;指导协调相关关系,促进基层供销社的发展。给予泰安市供销合作社上述职能定位的基本依据:一是该定位合情、合理、合法;二是已有理论和实践对该定位进行了证明;三是有政策和法律支撑。(2)近年来,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力量不断壮大,在实践过程中四项职能基本得到发挥,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供销社“四项职能”的定位是可以肯定的;供销社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应用合作制的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观点来指导供销社的各项工作;供销社生存之根在“三农”,业务之本在流通;政府的支持是供销社发展的关键。(3)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在发挥职能作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不管是供销社自身的职能定位,还是政府给予其的定位,都存在不足之处;二是“一网两台”的建设、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基层供销社的发展都分别存在着许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对供销合作社性质和地位的认识有分歧、供销社的职能与作用弹性大,缺少协调部门工作的权威以及供销社的生存空间受挤压。(4)为保证泰安市供销合作社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供销社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二是政府对供销社要有具体可行的政策支持;三是在供销社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政策保障、产权改革等问题。

雷玉明[6](2006)在《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 ——以湖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就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农业要从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中走出来,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逐步建设现代农业,才能有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矛盾和问题,使中国农业走出一条既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又能够克服原来分割的小农经济的缺陷,过渡到农业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利益分配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多形式、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既有经营层面的结合,也有产权层面的结合;既有松散型,也有紧密型。 目前国内外有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宏观分析比较成熟,个案分析和典型调查也有一定份量和数量,对策研究较多。但是,有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问题的理论分析不够,特别是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特殊性分析比较少;系统分析不够,以前的研究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缺乏系统的概括和科学的归纳;缺乏对各种联结方式及机制的成因、适用条件的系统研究。 本项研究系统梳理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的各种理论,力图建立有关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系统理论。本文以作为中部地区代表的湖北龙头企业以及农户的调查研究资料为依据,实证分析影响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农户的文化程度、农民收入水平、专用设备投入等,以及农产品的目标市场、经营的规模化、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类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农业公共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对各种利益联结机制进行了评价分析。 本项研究通过借鉴河南、山东的一些利益联结机制的经验,提出了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的思路与重点。在上述基础上,本项研究进一步探讨在市场化原则下,建立和完善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为中部崛起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 本论文共分四部分,八章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言及文献综述,包括导言,第一、第二章。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创新点及本论文的不足。第一章全面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联结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概念,主要的理论

二、职工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 镇供销社能否擅自“干预”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工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 镇供销社能否擅自“干预”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以山东省莱芜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社区的研究
        (二)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社区的研究
    三、研究样本及资料来源
        (一) 研究样本
        (二) 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概述
    一、农村社区及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 社区
        (二) 农村社区
        (三) 农村社区建设
    二、城乡关系基本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的论述
        (二) 西方经济学家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三) 国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三、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借鉴的理论资源
        (一) 社会治理理论
        (二) 公共服务理论
        (三) 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一、封建社会时期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
        (一) 乡里制度
        (二) 保甲制度
    二、民国时期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
        (一) 民国时期农村基层组织状况
        (二)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验
    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
        (一)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
        (二)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
        (三) 城乡统筹时期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
    一、宏观背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
        (一) 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变迁历程
        (二) 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二、中观背景:基层政府的改革
        (一) 我国乡镇政府发展历程
        (二) 我国乡镇政府改革后面临的困境
        (三) 莱芜市实施的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乡镇机构改革
    三、微观背景:村民自治的缺失
        (一) 村民自治制度的缺失
        (二) 雍和园社区合并前的农村村民自治
第五章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城乡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我国部分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
        (一) 青岛城市社区建设
        (二) 上海城市社区建设
        (三) 沈阳城市社区建设
        (四)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经验
        (一) 江西村落社区建设
        (二) 湖北秭归“微观组织再造”模式
        (三) 山东胶南行政村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 山东诸城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五)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总结
    三、莱芜市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一) 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 雍和园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第六章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多元参与
    一、党委领导
        (一) 政党与党委领导
        (二) 党委领导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三) 合理构建党委领导农村社区建设机制
    二、政府负责
        (一) 政治管理与政府职能
        (二) 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负责面临的挑战
        (三) 构建政府负责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
    三、社会协同
        (一) 社会协同的组织基础
        (二) 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协同存在的缺失
        (三) 农村社区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协同机制
    四、公众参与
        (一)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二) 农村社区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障碍
        (三) 完善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建设
    五、法治保障
        (一) 法治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二) 农村社区建设中法治保障的薄弱环节
        (三) 完善农村社区法治保障的运行机制
第七章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均等服务
    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历史变迁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公共服务
        (二)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公共服务
        (三) 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公共服务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渊源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中行政体制障碍
        (三) 农村公共服务中的财政体制障碍
        (四)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化
    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科学决策机制
        (二) 构建反映农民需求的公共服务表达机制
        (三) 构建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供给机制
        (四)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服务筹资渠道
        (五) 建立以农村公共服务为核心指标的考核机制
第八章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本整合
    一、社会资本理论与农村社区建设
    二、社会资本对农村社区的作用
        (一) 社会制度在农村社区中的作用
        (二) 社会关系在农村社区中的作用
        (三) 社会文化在农村社区中的作用
    三、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现状
        (一) 农村社区中的社会制度现状
        (二) 农村社区社会关系现状
        (三) 农村社区社会文化现状
    四、积极构建农村社区资本整合机制
        (一) 注重社会制度建设,重塑制度的规范作用
        (二) 注重社会关系建设,重塑关系的协调作用
        (三) 注重社会文化建设,重塑文化的引领作用
结语 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
    一、“新四化”背景中的农村社区建设
    二、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视域中的农村社区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起点上的农村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2)依托供销社发展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
    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特点
        2.2.1 合作方式
        2.2.2 经营内容
        2.2.3 组织管理
        2.2.4 服务宗旨
    2.3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2.3.1 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2.3.2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3 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3.4 有利于加速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2.3.5 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宽为农服务领域
        2.3.6 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借鉴
    3.1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3.1.1 东亚模式
        3.1.2 西欧模式
        3.1.3 北美模式
        3.1.4 借鉴意义
    3.2 其他省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功模式的借鉴意义
        3.2.1 江苏苏果超市与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
        3.2.2 台湾农会
        3.2.3 黑龙江省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
        3.2.4 对我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借鉴意义
4 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问题
    4.1 发展现状
        4.1.1 总体状况
        4.1.2 供销社引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
    4.2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4.2.1 思想认识不够、合作热情不高
        4.2.2 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
        4.2.3 会员素质不高,技术人才缺乏
        4.2.4 资金缺乏,政府支持不够
        4.2.5 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
5 依托供销社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5.1 供销社具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5.1.1 组织优势
        5.1.2 网络优势
        5.1.3 经验优势
        5.1.4 人才队伍优势
        5.1.5 品牌优势
        5.1.6 资产业务优势
        5.1.7 政治文化优势
    5.2 对策建议
        5.2.1 依托供销社的队伍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2 依托基层供销社(组织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3 依托供销社的经营和服务网络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4 依托供销社品牌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5 依托供销社产业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6 依托供销社为农服务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7 依托供销社的政府职能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3)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方法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一 业务经营概况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一 生产救灾运动
        二 增产节约运动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二 供应业务分析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二 商业技术革新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二 建厂情况概论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第一节 业务经营
        一 商业调整概论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二 由改造到领导
        三 由领导到挤压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二 商品"三清"运动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一 建立的背景
        二 性质和任务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四 代购代销员
        五 领导管理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一 "批"
        二 "树"
        三 "改"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服务农业生产
        二 服务农民生活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对私指导思想
        二 对私政策
        三 对私商的冲击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一 搞好"学、揭、批"
        二 做好企业整顿
        三 大树先进典型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以购促产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业务经营概览
        二 棉花经营
        三 农资供应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一 股金风波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结语
    一 百年回眸
    二 展望未来
征引文献
后记

(4)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公共产品研究动态
        1.2.1 国外公共产品研究动态
        1.2.2 国外医疗卫生公共品研究动态
        1.2.3 国内公共产品研究动态
        1.2.4 国内医疗卫生公共品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3 本文研究框架
2 农村公共产品理论概述
    2.1 农村公共产品概念界定
        2.1.1 农村公共产品概念
        2.1.2 农村公共产品分类
        2.1.3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殊性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分析
        2.2.1 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
        2.2.2 农村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效率
3 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3.1 发达国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3.1.1 美国
        3.1.2 欧盟
        3.1.3 日本
    3.2 发展中国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3.2.1 印度
        3.2.2 泰国
        3.2.3 巴西
    3.3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简介
        3.3.1 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3.3.2 韩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3.3.3 印度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3.3.4 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3.4 国外农村公共产品及医疗保障供给的经验与启示
        3.4.1 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持力度
        3.4.2 农民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主体
        3.4.3 注重农业稳定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
        3.4.4 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3.4.5 逐步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3.4.6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能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4.7 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合作领域,增强基金调节能力
        3.4.8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3.4.9 切实解决农村医生短缺问题
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分析
    4.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不足,结构失衡
        4.1.1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4.1.2 涉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4.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缺位、错位,责任不清
    4.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
        4.3.1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公平
        4.3.2 地区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公平
    4.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4.4.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科学的规划
        4.4.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可持续经营观念
        4.4.3 农村公共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4.5 农村医疗保障现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
        4.5.1 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
        4.5.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完善路径选择
    5.1 重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5.1.1 建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5.1.2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5.1.3 促进公共产品生产决策科学化
    5.2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
        5.2.1 明确政府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地位
        5.2.2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
        5.2.3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
    5.3 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5.3.1 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5.3.2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村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
        5.3.3 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国民待遇
    5.4 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监督机制
        5.4.1 加强决策过程的监督
        5.4.2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
6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6.1 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回归
        6.1.1 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6.1.2 实现从行政干预为主向法制监督为主的转变
    6.2 加强组织管理,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6.2.1 坚持还利于民的原则
        6.2.2 充分利用引导、支持和服务手段
    6.3 建立权责明晰的政府分工协作机制
        6.3.1 明确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责,充分体现财权与事权的一致性
        6.3.2 切实监督医疗保障基金的运营
    6.4 完善以财政资助为主体的多方筹资机制
        6.4.1 完善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的筹资机制
        6.4.2 完善多方筹资的长效机制
    6.5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的扶助职能
        6.5.1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6.5.2 积极建立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
    6.6 加强医疗市场监督,增加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6.6.1 加强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的监督
        6.6.2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覆盖面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农村建设中泰安市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新农村建设中泰安市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及其依据
    2.1 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的社会需求分析
    2.2 国内已有的理论与实践对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的佐证
    2.3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的政策和法律支撑
    2.4 新农村建设中泰安市供销合作社的基本职能定位
3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发挥职能作用的有益实践及其启示
    3.1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3.2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发挥职能作用的有益实践
    3.3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发挥职能作用的有益启示
4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职能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职能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4.2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职能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5 泰安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对策
    5.1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地位
    5.2 具体可行的政府支持
    5.3 切实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 ——以湖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假设、方案和内容
    四、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agricultural vertical coordination)
        二、龙头企业的概念(agribusiness firms)
        三、农户的概念(peasant household)
        四、利益联结机制的概念(profit mechanism)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三、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 国外的利益联结机制概述
    第一节 美国农业一体化经营
    第二节 日本农业利益共同体
    第三节 巴西农工综合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况
    第二节 利益联结机制的内涵及功能
        一、利益联结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二、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 利益联结机制的基本模式
        一、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不同利益联结机制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实现评价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北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概述
    第一节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第二节 湖北利益联结机制的组织载体模式
        一、“公司+农户”组织模式
        二、“公司+中介组织(或中介人)+农户”组织模式
        三、“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模式
        四、“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组织模式
    第三节 湖北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的状况概述
        一、湖北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类型
        二、湖北利益联结机制的特点
        三、完善湖北利益联结机制的初步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基于农户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农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户决策的内部因素
        二、农户生产经营状况对农户决策的影响
        三、公共政策及其他
    第二节 农户选择利益联结机制的过程分析
        一、农户参与产业化的原因与绩效分析
        二、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的选择
        三、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
        四、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利益约束机制
    第三节 影响农户决策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与构建——基于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利益联结机制选择与构建的描述性分析
        一、利益联结机制选择的总体情况
        二、影响企业构建利益机制因素的假设
        三、影响企业构建利益机制的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企业选择和构建利益机制的过程分析
        一、利益保障机制的选择
        二、公共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利益约束机制的实证分析
        四、利益联结机制的绩效分析
    第三节 企业选择和构建利益机制的计量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利益联结机制的实践——个案研究
    第一节 仙桃市外婆家食品公司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武汉小蜜蜂食品公司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
        一、“延津模式”——经营模式的创新
        二、“五合一模式”——组织模式的创新
        三、“天士力模式”——产权关系的创新
    第二节 建立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政策建议
        二、当前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的目标与重点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统计
致谢

四、职工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 镇供销社能否擅自“干预”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以山东省莱芜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个案[D]. 张卫静. 山东大学, 2013(04)
  • [2]依托供销社发展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研究[D]. 肖素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3]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4]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D]. 栾晓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
  • [5]新农村建设中泰安市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及对策研究[D]. 房庆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6]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 ——以湖北为例[D]. 雷玉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职工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 镇供销社能否擅自“干预”经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