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龙[1](2021)在《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建的学生组织,是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本研究把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的建设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类型规模、成员情况、社团活动、硬件设施、经费来源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和对社团负责人访谈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接下来的建设建言献策。通过研究发现,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梳理出存在的问题:1、各类型社团发展不均衡;2、社团成员参与比例失衡,流动性大;3、社团自治能力不足,制度不够完善4、社团活动不规范,缺乏有力指导;5、社团活动场地不足;6、经费缺乏保障。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1、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质的提升,大学生参与社团积极性有所上升;2、形成了如冰雪轮滑社一样规章制度较完善、运行机制成熟的大学生社团,学校社团建设如火如荼;3、社团类型发展不均衡,学校非体育类大学生社团亟需学校、大学生的支持与鼓励;4、社团内部管理力量薄弱,自治能力有限,社团规章制度仍然存在笼统、没有针对性的问题;5、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形式、内容上有一定创新,但力度不足,且活动不规范,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缺乏有力指导,有待进一步提升;6、我校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多用于课堂教学、训练竞赛与对外经营,专门用于社团活动或者可供大学生作为社团开展活动的场地或教室有限,尚不能满足首都体育学院各类型社团活动开展的需要。根据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实际情况,结合对团委老师、社团负责人的访谈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科学划分社团类型,鼓励非体育类社团发展;2、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3、提升社团自治能力,完善社团规章制度4、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加强对活动的指导5、实现场地器材共享,拓宽经费来源渠道6、明确社团定位,树立服务意识。

魏靖[2](2021)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其持续发展需着力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需要契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技术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接壤国交流合作历史悠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发展的前沿地带。中职教育作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由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处于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与内陆发达城市相比较落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克服自身发展障碍,积极应对发展机遇背后的挑战,进一步推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M县唯一一所职业高级中学为个案,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展开研究。论文分为五章撰写,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第二章主要进行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阐述分析,在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衡量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维度,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及实地所收集的资料对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评价指标赋分统计了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程度,绘制蛛网模型图,直观反映个案学校国际化发展现状,既肯定了该校在国际化发展中取得成效,也发现了个案学校该阶段在办学中存在着国际化发展层次与实际办学实力不足、组织结构不适应、师资队伍国际化不足等问题,同时在学生发展、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主要从经济、社会、学校、学生四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从经济层面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方经济落后,二是由于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从社会层面分析,主要由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低,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二是公众观念歧视;三是升学和就业歧视。从学校层面分析,首先是由于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意识不强,其次是由于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最后是由于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从学生层面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第四章以个案学校存在的问题为基点,从国际化理念的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师资的培养、国际化发展思路的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成效的提高以及立足实际,将民族特色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郑重[3](2020)在《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社团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社团为实证依据》文中提出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学生自治组织,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具有广泛的学生参与性和较强的影响力。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境内高校,特别是学生社团的渗透和影响,引发了各种问题,形成了新的隐患,

颜承勇[4](2020)在《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四所民办中职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被称为职教改革的元年,国家对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对于民办中职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日益增多。学生社团凭借独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在学生的学习生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育人功能方面,是公认的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能够培养学生兴趣,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品质得到锤炼。在绪论主要是介绍国内外关于学生社团的研究动态,在国内,主要有四种研究倾向,分别是公办中职学生社团现状和策略相关研究、公办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研究、公办高校学生社团策略相关研究、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功能的研究。而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社团运动的研究、关于着名学生社团研究、心理学在学生社团中的作用。本研究第二章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进行研究,主要以广州四所民办中职为800多名师生为研究样本,以10名师生为访谈对象。通过问卷统计得到了学生社团数量多而类型少等10个观点,通过访谈得到了指导老师存在挂名现象等8个与学生社团相关的内容。第三章主要是对问题进行根源性分析,得出目前学生社团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规范、学校对学生社团资源保障不足。第四章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配备足够的社团活动需要的各种物资,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第五章是对论文进行总结,从调查问卷数据中得到了10个观点,在与10名师生的访谈中,得到了8个观点。并从思想、制度、资源、内外联动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科学调配学生社团所需的资源。论文虽然下了一番功夫,但还是存在了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调查对象面窄、调查问卷信息挖掘不够深入,没有采取差异化的调查问卷。最后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展望,希望能够对学生社团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帮助。

王娇[5](2020)在《提升高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时代新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特别是00后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极其重要。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也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教于乐的社团活动能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和政治认同。因此,提升高校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论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在对高校社团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基本概念梳理界定的基础上,阐释高校社团活动具有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凝聚激励、开发塑造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社团活动在政治导向、思想导向、人格塑造、素质拓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思想引导、凝聚功能、文化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社团队伍素质不高、高校社团管理考评机制不健全、高校社团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对此,应从提升高校社团队伍素质,强化高校社团队伍组织保障、健全完善高校社团管理考评机制、完善高校社团活动基础条件建设、科学筹划和积极创新高校社团活动等方面提升高校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苏笑悦[6](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认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谷家川,张永俊[7](2020)在《实践能力: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在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中至关重要,它对高校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有显着影响。专业型学生社团在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中不可替代是第一课的延伸。它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建设过程中从构建专业型社团文化育人载体、创新专业型社团运作模式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竞争机制等三个方面融入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逐步实现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曹天然[8](2020)在《高校学生退出社团原因研究 ——基于社团“供需错位”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社团数量与种类显着增长,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校园文化和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载体。但在快速发展的的同时,社团却出现非正常的人员流失现象,制约社团正常发展,除高年级学生正常退出外,为什么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低年级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却呈下降趋势,人员出现流失情况?为什么大学生看待社团活动前后态度不一?本文尝试探索大学生退出社团原因,对社团人员流失问题作出解释。本文将大学生退社原因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分析与访谈法,对社团参与者进行深入访谈,探析社团参与者需求与社团供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访谈素材的梳理发现大学生退出社团受双重因素影响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社员退出行为具有普遍性;第二,社员退出时间具有集中性;第三,社员退出形式具有随意性。研究选择从社团参与者需求与社团供给角度探究人员退出原因,发现社团供给与参与者需求存在错位关系,这是造成社团人员退出的原因之一,“供需错位”具体表现为:第一,社员对高质量活动需求与社团低质量活动供给之间的错位;第二,社员对社团高期望与社团领导者能力不足之间的错位。针对以上研究发现,结合现有发展经验提出:第一,社团内部要完善退出机制,建立长效活动反馈机制,落实干部选拔与换届机制,借鉴优秀社团发展经验;第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团委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能,明确社团联合会的职责与义务。只有内在响应与外在帮扶相结合,才能切实改善社团发展环境,从而缓解社团人员流失压力,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黄永秋[9](2020)在《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以宜宾市翠屏区X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素质”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不断革新。高中思想政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铸魂育人,为国家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要承担起历史重任,就必须改革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学科核心素养高且实践能力强的学科特色人才。学科社团集一般学生社团的优势,同时又在促进政治学科教学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第二课堂。一方面,学科社团实现教师教学的多元化,提高了学科吸引力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科社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提升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科社团完善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加快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进程。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科社团作用的发挥。本文着重研究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以宜宾市翠屏区X学校高中部的学生社团为对象开展实地调查,使用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等调查方式获得数据。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出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成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以提升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李明凤[10](2020)在《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T市两所公办初中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在这样的目标下,初中学生社团作为初中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有力的依托,我们愈加需要重视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建设,提升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整体水平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马文·韦斯伯的“六盒模型理论”,从六个维度出发,提出改善初中学社社团管理问题的策略。研究以T市的两所公办学校的学生社团展开调查,结果发现社团目标难以实现,岗位职责划分不够合理,社团与外界的沟通不畅,激励制度效果不佳,活动指导不够专业,成员出勤不够稳定这六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导致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包括:活动目标缺乏民主讨论,组织结构缺乏自我调整,人际相处缺乏合作机制,社团奖励缺乏资金保障,指导队伍缺乏精心打造,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思维。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六盒模型理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论,初中社团课程化管理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落实目标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强化事权管理,确保合理分工;创新合作机制,加深沟通协作;转变发展思路,拓宽经费来源;配强师资力量,提升指导力量;探索特色发展,增添社团魅力。通过对初中学生社团内外问题的解决以提升社团管理的水平。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历程
    3.2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
        3.2.1 管理体系
        3.2.2 规章制度
        3.2.3 类型规模
        3.2.4 成员情况
        3.2.5 社团活动
        3.2.6 硬件支撑
        3.2.7 经费收支
        3.2.8 个案分析——以冰雪轮滑社为例
    3.3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3.3.1 各类型社团发展不均衡
        3.3.2 成员参与比例失衡,流动性大
        3.3.3 自治能力不足,制度不够完善
        3.3.4 社团活动不规范,缺乏有力指导
        3.3.5 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3.3.6 经费缺乏保障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4.2 对策
        4.2.1 科学划分社团类型,鼓励非体育类社团发展
        4.2.2 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
        4.2.3 提升社团自治能力,完善规章制度
        4.2.4 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加强对活动的指导
        4.2.5 实现场地器材共享,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4.2.6 明确社团定位,树立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社团负责人)
附件三 访谈提纲(社团指导老师)
附件四 访谈提纲(团委老师)
附件五 专家效度检验表

(2)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导向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年载文量分析
        (二)核心作者分析
        (三)团队-机构分析
        (四)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三、边境民族地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全球化理论
        (一)全球化
        (二)教育全球化
        二、合作与竞争理论
        三、蛛网模型理论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内容
        一、衡量职业院校国际化维度
        二、中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分析
        (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二)组织机构的国际化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化
        (四)师生队伍的国际化
        (五)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氛围
        (六)中外办学与合作培训项目
第三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现状调查
    第一节 个案选取的缘由
        一、个案选取的依据
        二、M县高级职业中学的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特色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问卷及访谈的实施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二)M 县职业高级中学国际化发展程度分析
        三、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取得成效
        (一)具备国际化办学理念
        (二)组织结构具备一定国际化水准
        (三)留学生数量多,就业质量好
        (四)特色专业国际化明显
        (五)学校教育及文化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氛围
第四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办学实力不足
        二、国际化发展层次不高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欠缺
        四、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有待提高
        五、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国际化
    第二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层面
        (一)地方经济落后
        (二)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
        二、社会层面
        (一)社会认可度低
        (二)M县职业高级中学留学生招生资质不明确
        三、学校层面
        (一)没有用好已经成熟的国际化发展条件
        (二)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
        (三)学校国际化师资不足
        四、学生层面
        (一)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二)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
第五章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一)整体提高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意识
        (二)创新中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
    二、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二)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拓宽学生实训锻炼渠道
        (三)打破校企合作地域限制,搭建国际化平台
    三、提高师资素质,建设国际化队伍
        (一)培养教师国际意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聘请优质外籍教师,打造师资培训基地
        (三)坚持教师队伍“引进来、走出去”并举
    四、拓宽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思路
        (一)提高国际化办学主动性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五、提高中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成效
        (一)积极与国外开展联合培训项目
        (二)发挥“一带一路”东南亚职教联盟优势
    六、坚持国际化与边境民族特色相结合
        (一)契合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坚持民族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硕博学位论文
    三、期刊
    四、其他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科研项目
致谢

(3)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社团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社团为实证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领作用
    (一)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的政治统领性
    (二)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具有显着的警务实战性
    (三)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具有明显的实践服务性
    (四)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的团队合作性
    (五)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具有显着的文化导向性
二、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社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缺乏足够重视,客观上存在“重管理、轻引导”的现象
    (二)学生社团制度建设滞后,社团骨干素质不足,社团自我教育内生力匮乏
    (三)教师对社团教育指导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失位
    (四)社团稳定性差,易受各种思潮影响,客观上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
    (五)社团缺少活动经费和场地保障,影响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社团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思路
    (一)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准确把握社团活动的政治方向,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到学生社团管理指导的全过程
    (二)坚持“铁军”标准,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社团骨干培养,理清社团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三)加强学生社团团支部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凝聚作用,提升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引领能力和水平
    (四)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三重身份”作用,切实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落实社团指导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
    (五)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大力提升学生社团保障力度,奠定社团意识形态建设基础

(4)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四所民办中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1.中职生
        2.民办中职
        3.社团
        4.学生社团
    (三)学生社团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动态
        2.国外学生社团研究动态
        3.研究现状的反思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概况
        1.问卷调查设计
        2.访谈调查设计
        3.调查过程
        4.问卷回收及调查情况
    (二)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发展问卷调查情况
        1.学生社团数量多而类型少
        2.学生参加社团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3.二年级学生是社团成员主要力量
        4.半数学生社团成员身兼多职
        5.少数学生社团成员获得奖励
        6.学生社团成员入校前未了解学生社团
        7.学生干部卷入社团程度较高
        8.学生对学生社团存在消极倾向情感
        9.学生社团成员认为学生社团功能实现不理想
        10.社团学生对社团评价偏向消极
    (三)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访谈情况
        1.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选拔缺乏严格的标准
        2.指导老师对学生社团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
        4.指导老师存在挂名现状
        5.学生社团之间缺乏合作
        6.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支持不足
        7.多数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是辅导员兼任
        8.学生社团活动场地少、多个社团活动时间冲突
    (四)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普通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积极性不高
        2.学生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
        3.部分指导老师存在挂名现象
        4.学生社团活动条件有限
三、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存在问题根源性分析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1.对指导老师专业认识不足
        2.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定位不准
        3.学生干部思想不到位
    (二)内引外联严重不足
        1.学校内部的传承引领不足
        2.缺乏与企业、机关单位的联系合作
    (三)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奖惩与管理制度不规范
        2.社团内部管理缺乏科学
        3.学生社团缺乏良好的宣传制度
    (四)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支持不足
        1.学生活动场地不足
        2.经费支持不足
四、民办中职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策
    (一)正确看待学生社团意义
        1.领导层要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意义
        2.任课老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意义
        3.家长要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意义
        4.学生要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意义
        5.社会企业要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意义
    (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1.把企业引入学生社团
        2.学生活动走进社区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1.让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活起来
        2.规范学生干部的管理
        3.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
    (四)给予学生社团活动资源保障
        1.人才资源要合理配置
        2.合理分配学生社团活动所需场地
        3.资金保障要到位
        4.活动安排时间要灵活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民办中职学生社团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一)以社团指导教师为对象的访谈提纲
        (二)以社团干部和社长(部长)为对象的访谈提纲
        (三)以社团普通成员为对象的访谈提纲
致谢

(5)提升高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高校社团活动的概念
        1.4.2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2 高校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 高校社团活动的导向功能
        2.1.1 高校社团活动的政治导向功能
        2.1.2 高校社团活动的思想导向功能
        2.1.3 高校社团活动的行为导向功能
    2.2 高校社团活动的凝聚激励功能
        2.2.1 高校社团活动的凝聚功能
        2.2.2 高校社团活动的激励功能
    2.3 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发塑造功能
        2.3.1 高校社团活动的素质拓展功能
        2.3.2 高校社团活动的人格塑造功能
3 高校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3.1 高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取得的成绩
        3.1.1 政治导向功能显着
        3.1.2 人格塑造功能凸显
        3.1.3 素质拓展功能增强
        3.1.4 行为导向功能突出
    3.2 高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社团活动功利化明显
        3.2.2 思想引导功能不足
        3.2.3 文化创新功能薄弱
        3.2.4 凝聚功能亟待增强
4 制约高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4.1 高校社团队伍素质不高
        4.1.1 高校社团干部能力素质影响
        4.1.2 高校社团成员个体认知约束
    4.2 高校社团管理考评机制不健全
        4.2.1 高校社团培育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4.2.2 高校社团指导和管理中的形式化
    4.3 高校社团基础条件建设不足
        4.3.1 高校社团活动的物质投入不充分
        4.3.2 高校社团文化氛围不浓
5 提升高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5.1 提升高校社团队伍素质,强化队伍组织保障
        5.1.1 提高高校社团干部的政治素养与能力
        5.1.2 加强高校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5.2 健全完善高校社团考评管理机制
        5.2.1 完善高校社团培育和评价机制
        5.2.2 加强高校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
    5.3 完善高校社团活动的基础条件建设
        5.3.1 加强高校社团活动的物质支持
        5.3.2 创造学生有效参与条件氛围
    5.4 科学筹划和积极创新高校社团活动
        5.4.1 高校要增强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
        5.4.2 创新丰富高校社团活动的多元载体与形式
        5.4.3 打造特色鲜明和思想性强的高校社团活动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实践能力: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专业型社团文化育人载体,打造系精品列活动
    (一)创新主题、紧扣专业特色,开展系列精品活动。
    (二)引导社团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三)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二、立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专业型社团运作模式,凸显专业化发展方向
    (一)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专业系(教研室)主导。
    (二)优化组织管理机构,规范社团制度发展。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竞争机制,激发专业型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建立评价体系,激发专业型社团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加强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型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构建专业化的社团指导队伍。
    (三)建立、优化良性的评价竞争激励机制,激发社团成
结语

(8)高校学生退出社团原因研究 ——基于社团“供需错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学生退出社团原因的综述
        2、解决社团人员流失问题对策的综述
        3、文献述评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理论工具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研究思路
        2、结构框架
    (五)创新点与局限性
        1、创新点
        2、局限性
二、高校学生退出社团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一)学生退出社团的特点
        1、社员退出行为具有普遍性
        2、社员退出时间具有集中性
        3、社员退出形式具有随意性
    (二)个体退出社团的影响因素
        1、个体主观因素
        2、社团客观因素
    (三)小结
三、从“供需错位”视角解析学生退社原因
    (一)社团参与者需求分析
        1、社交需求
        2、尊重需求
        3、自我实现需求
    (二)社团供给分析
        1、一般社团活动
        2、社团团日活动
        3、社团团建活动
        4、社团其他供给
    (三)学生社团中的“供需错位”
        1、社员对高质量活动需求与社团低质量活动供给之间的错位
        2、社员对社团的高期望与社团领导者能力不足之间的错位
        3、“供需错位”的影响
    (四)小结
四、解决学生社团“供需错位”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社团内部建设
        1、完善社团退出机制
        2、建立社团长效反馈机制
        3、落实学生干部选拔与换届机制
        4、加强社团学习交流互动
    (二)提高学生社团外部调控
        1、充分发挥高校团委管理职能
        2、明确社团联合会职责义务
        3、正确引导学生参与社团
五、结论与展望
    (一)文章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以宜宾市翠屏区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团
        (二)学生社团
        (三)学科社团
    二、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二)素质教育思想
        (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三、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发挥作用应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坚持自主性原则
        (三)坚持监管与引导结合的原则
第三章 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研究情况说明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研究方案
        (三)调查研究实施情况
    二、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成效
        (一)学科社团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二)学科社团彰显思想政治教师教学魅力
    三、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的不足
        (一)学科社团组建的不足
        (二)学科社团管理的不足
        (三)学科社团开展活动的不足
第四章 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
        (一)学校对学科社团的重视不够
        (二)缺乏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
        (三)学校考核学生的评价制度不科学
    二、教师层面
        (一)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
        (二)指导教师管理能力有限
        (三)指导教师与学科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三、学生层面
        (一)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有限
        (二)社团成员的学科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差异大
        (三)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生自主策划活动,容易忽视教学任务
    四、社会与家庭层面
        (一)社会对学科社团的认识不够清晰,支持力度不大
        (二)家长过分强调孩子分数,忽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
第五章 优化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层面
        (一)转变办学理念,践行素质教育
        (二)完善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
        (三)教学考核与管理考核有机结合
        (四)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五)提供指导学科社团的培训学习机会
    二、教师层面
        (一)制订合理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整合学科教研组的资源
        (三)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加强社团学生干部培养
        (六)强化对社团的专业指导
    三、学生层面
        (一)制定有效的学科学习规划
        (二)积极参与学科社团活动
        (三)社团学生干部上下联动,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四)做好活动总结反馈
    四、社会与家庭层面
        (一)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提供实践学习的社会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10)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T市两所公办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理论基础及诊断指标
    (一)初中学生社团管理
    (二)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基础
    (三)基于六盒模型理论下的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诊断指标
二、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
    (二)样本的选择
    (三)调查的过程
    (四)调查的结果
三、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二)职责划分不够合理
    (三)与外界沟通不顺畅
    (四)激励制度效果不佳
    (五)活动指导不够专业
    (六)成员出勤不够稳定
四、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活动目标缺乏民主讨论
    (二)组织结构缺乏自我调整
    (三)人际相处缺乏合作机制
    (四)社团奖励缺乏资金保障
    (五)指导队伍缺乏精心打造
    (六)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思维
五、初中学生社团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落实目标管理,实现自我管理
    (二)强化事权管理,确保合理分工
    (三)创新合作机制,加深沟通协作
    (四)转变发展思路,拓宽经费来源
    (五)配强师资力量,提升指导质量
    (六)探索特色发展,增添社团魅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初中学生社团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B《六盒模型诊断下的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访谈提纲》
后记

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研究[D]. 张海龙.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D]. 魏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社团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社团为实证依据[J]. 郑重. 公安教育, 2020(06)
  • [4]民办中职学生社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四所民办中职为例[D]. 颜承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提升高校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 王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实践能力: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 谷家川,张永俊. 绥化学院学报, 2020(05)
  • [8]高校学生退出社团原因研究 ——基于社团“供需错位”视角[D]. 曹天然. 郑州大学, 2020(02)
  • [9]学科社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以宜宾市翠屏区X学校为例[D]. 黄永秋.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六盒模型诊断下初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 ——以T市两所公办初中为例[D]. 李明凤.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势在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