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

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

一、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一方,陈九辉,郭飚,齐少华,赵盼盼[1](2019)在《接收函数曲波变换去噪与偏移成像》文中研究指明增强接收函数偏移图像的垂向分辨率意味着提高参与叠加的接收函数的频率,但是采用高频接收函数通常伴随着对接收函数质量和参考速度模型的更高要求.通过叠加处理可去除部分接收函数中的随机噪声干扰,但同一台站的接收函数之间经常存在难以通过简单叠加消除的噪声信号.压制接收函数随机噪声的干扰可加强成像效果和提高图像分辨率,对推进叠加偏移成像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在川西地区布设的31个流动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曲波变换去噪后信噪比增强的接收函数进行共转换点叠加(CCP),获得沿北纬31°线下方800km深度范围内速度间断面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对接收函数进行曲波变换去噪,可压制随机噪声,增强转换震相的追踪性,提高数据信噪比;(2)通过去噪处理,大幅提高接收函数用于偏移成像的主频率;(3)偏移结果确认了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松潘和川滇块体下方具有厚度约10~20km的过渡性Moho的认识;(4)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果预示在龙门山断裂带以西的小范围内有可能存在下地壳或上地幔物质的拆沉.

鲁雁翔[2](2019)在《曲线交错网格有限差分起伏层状介质中弹性波场逆时偏移成像》文中认为有限差分法是一种高效、简洁的数值模拟方法,已成功的应用于地震勘探,全波形反演等领域。当介质模型含有起伏界面时,常规的阶梯网格则无法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更为严重的是在起伏界面处产生虚假的散射波,从而干扰正常的数值模拟。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描述复杂起伏地形(或不规则波阻抗界面)时,波场正演中可以避免因阶梯近似导致的虚假散射,进而确保所需的计算精度。偏移成像方法是地震勘探领域中的三大重要技术之一,是还原地下地质结构的重要手段.随着勘探需求的提高,对偏移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的基于深度的单程波偏移成像方法逐渐已无法满足勘探需求,相比而言,基于时间的双程波动方程的逆时偏移成像方法,既包含地震波动力学信息又包含地震波运动学信息,可以对多种波进行成像,故而逐渐成为热门的偏移成像方法.地震波场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包括波场的正演,逆时外推,去噪成像三大步骤。本文将曲线坐标系下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运用到了弹性波逆时偏移中,离散一阶应力-速度方程,对含有起伏界面的几个二维地质模型进行了准确成像。在模拟计算过程中,推导出了应力-速度方程在曲线坐标系下的交错网格差分格式,计算中使用完全匹配吸收边界(PML)压制人工边界反射,利用归一化互相关条件对正逆推波场数据成像。双层起伏、三层起伏、尖灭模型以及简化岩丘模型的合成数值模拟偏移结果表明: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逆时偏移法是一种高效、准确的逆时偏移成像方法。

赵策[3](2019)在《二维逆时偏移成像技术研究及其在西部吐哈地区的应用》文中指出西部吐哈地区是保证我国石油、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中坚力量,地震偏移成像技术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逆时偏移基于双程波方程,理论上可以对任意复杂构造进行成像,因而在西部复杂构造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声波的波动方程正演与逆时偏移理论,并将改进的吸收边界条件下的逆时偏移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在正演部分,研究了任意偶数阶精度有限差分正演模拟与混合吸收边界条件。任意偶数阶精度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可以兼顾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两方面的因素;混合吸收边界条件易于实现、计算效率高,并具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在混合吸收边界基础上,研究并实现了一种改进的优化混合吸收边界条件,该方案分别在角区域和加权系数方面采用新的计算策略,进一步压制了边界反射,提高了吸收效果。在偏移理论研究部分,基于任意偶数阶精度有限差分正演实现了逆时偏移算法,对比了两种成像条件的偏移结果,同时应用Laplacian滤波方法去除了逆时偏移的低频噪音,并将改进的混合吸收边界条件应用于理论模型的逆时偏移。在实际资料应用部分,首先,对吐哈地区某二维实际资料进行了前期数据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该二维实际资料进行了Kirchhoff偏移与逆时偏移,对比了两种偏移方法的成像结果;之后比较了Kirchhoff偏移与逆时偏移在吐哈地区成像效果的优劣,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两种偏移算法针对吐哈地区实际资料的适用性;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建议。

李彬玉[4](2019)在《地震波多分量叠前深度偏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偏移成像作为地震波资料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从地震勘探发展之初就崭露头角。多波多分量地震成像技术是一种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地震勘探方法,在小尺度构造勘探、岩性预测、流体识别、裂缝检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够适应复杂的地下介质条件,提供远超单一分量或波型成像的介质信息,其垂直分量能够达到常规纵波成像效果,而其他分量又可以弥补纵波成像的不足,增强地下介质构造成像的准确性,从而解决了许多纵波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经济效益。在多波多分量地震成像技术体系中,基于波动方程波场延拓理论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发展较为完善,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就二维二分量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理论开展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推导并实现了各向同性介质纵横波分解,包含正演过程中波场的标量与矢量分离,以及地震数据的标量与矢量分离;其中标量分解主要基于Helmholtz理论,而矢量分解主要建立在解耦的等价弹性波方程之上。同时,本文在对交错网格差分法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交错网格天然存在的分量时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所谓分量时差问题,即由于各分量定义在不同位置会导致波型起震时刻不一致,使纵横波偏振不再平行或垂直于波传播方向,使得纵横波无法彻底分离。其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分离的纵横波地震数据分别进行P-P波、P-SV波叠前深度偏移。本文实现了单平方根(Single Square Root:SSR)中的裂步傅里叶法(Split Step Fourier Method:SSF)、傅里叶有限差分法(Fourie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FFD)、广义屏法(Generalized Screen Propagator Method:GSP),双平方根(Double Square Root:DSR)中主要实现了裂步傅里叶法。最后通过水平模型、地堑模型验证了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和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刘占璞[5](2018)在《分频编码单程波最小二乘偏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震勘探的发展勘探目标日益复杂,为了对复杂目标区域获得有效照明,采集时通常采用宽方位角甚至全方位角观测等方法来获得数据,这种方法提高了目标区域的成像质量但是却由于成倍的增加了单炮的数据量,此外成像精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很多高精度偏移成像方法应运而生,庞大的计算量给处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不降低偏移剖面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采集、处理的效率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近些年来,混叠数据(Blended Data)越来越得到地震勘探领域许多学者的关注。混叠数据的采集加大了炮点采样率,增加了单位体积内的反射信息,提高了野外数据采集的效率。混叠数据偏移利用地震波场传播的线性特征,将单炮数据合成超炮道集再进行偏移,通过减少偏移的炮数极大的提高了偏移效率。但是混叠数据在偏移的过程中,由于不相干的震源波场与接收波场在成像的时候会产生交叉项,在偏移剖面中表现为严重的串扰噪声,极大地降低了偏移剖面的质量。如何能够在混叠数据偏移中消除串扰噪声,使其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成像剖面,使用编码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许多学者对编码的方法做了研究,本文将对编码方法消除串扰噪声的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列举比较常见的几种编码方法和一种最新提出的分频编码方式,通过模型试算验证各编码方法的有效性,并将多种编码方法进行比较,并对编码策略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此外,最小二乘反演方法也是近来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常规偏移只是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正演算子的共轭转置,并不是不是正演的逆过程,所以其成像能力有限;最小二乘偏移把成像看成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反演问题,能够得到分辨率更高、保真性更好的成像剖面。本文对最小二乘意义下进行模型匹配数据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给出了解决这一优化问题的一般步骤,利用单程波的延拓算子并推导了互为共轭的偏移和正演算子,实现裂步法的最小二乘偏移算法并结合编码方法将其用在混叠数据的偏移成像当中。

姚振岸[6](2018)在《深度域地震资料反演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勘探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的由二维过渡到三维,由叠后走到叠前,由时间域发展到深度域。众所周知,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构造和严重横向非均质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的常规手段,但当前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依旧停留在时间域,即利用“深-时-深”过程先将深度域成像数据转换到时间域,然后在时间域反演解释,最后再将反演结果转换到深度域,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重采样会造成精度损失,而制约深度域直接反演方法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度域“子波”不具备线性深不变性质,褶积关系不成立。为理清深度域反射波场的形成机制与物理含义,本文阐述了深度域地震偏移成像基本理论,在积分类深度偏移方法中以Kirchhoff偏移为例,在微分类深度偏移方法中以逆时偏移为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深度域地震同相轴的波形及振幅属性。基于广义绕射叠加理论,定量分析了黏弹性介质深度偏移成像的分辨率。这些都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考虑到深度域“子波”的深变特性,本文将时间域时变子波和非平稳反褶积的思路过渡到深度域,探索了基于“深度域广义子波”的深度域基追踪地震反演方法,其核心在于用“深度域广义子波”表征深度域反射波形响应。“深度域广义子波”通过地震道基追踪谱分解及点谱模拟方法唯一获取,其本质就是表征局部深度域地震资料波形属性的等效算子,利用“深度域广义子波”可以实现高精度井震标定。在反演过程中,利用“深度域广义子波”建立起非平稳波形字典,在层稀疏约束下再次利用基追踪算法实现深度域的高分辨率地震反演。考虑到“深-时-深”反演过程分步操作费时费力、误差累积以及重采样精度损失等缺点,本文将“深-时-深”转换过程统筹起来,推导了基于时间域震源函数和深度域模型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解析式,并据此在广义线性反演框架下推导了深度域Jacobian矩阵,形成了深度域地震宽带约束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尽管该方法是基于“深-时-深”过程推导得到,但其实现了时深转换和反演参数中的速度变量的统一表征,同时避免了测井以及地震数据的反复重采样,只是将局部时深关系转嫁到连续时间域震源函数采样中。该深度域广义线性反演方法相对于“深-时-深”过程能获得更高的反演精度,同时能有效避免“深-时-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由于误差累积而导致的层位错动。考虑到透射损失、层间多次波、波模式转换等因素,本文基于逆散射理论在tau-p域开展了非线性叠前全波形反演,反演过程从平滑的低频背景场出发,交替迭代求解数据方程和目标方程,在共轭梯度框架下采用乘性正则化方法求解对比度参数,采用优化的散射级数Neumann序列获得整体波场,最终获得高分辨率的深度域地下介质弹性参数,发展形成了基于逆散射理论的叠前全波形反演方法。从本质上讲,基于“深度域广义子波”的深度域基追踪地震反演与深度域地震数据广义线性反演方法的关键都在于实现深变“子波”的定量表征,只是前者在空间-波数域实现,后者在空间-时间域实现,二者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而基于逆散射理论的叠前全波形反演方法尽管精度较高,但其计算效率很低。模型和实际资料测试表明,本文所述的地震反演方法为深度域直接解释与储层预测的反演方法提供了方法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彭鹏鹏[7](2018)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地质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日趋复杂化和精细化,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已成为当前油气勘探开发中获取地下构造图像的重要手段。为使叠前成像方法更好的为复杂构造、岩性和地层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服务,研究地震叠前成像的地质适应性已是大势所趋,其有助于实际勘探偏移成像方法的选取,在满足成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这方面内容涉及到研究探区地质构造条件、速度构建精度以及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成像精度三者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为研究现阶段工业上最常用的Kirchhoff偏移以及成像精度最高的逆时偏移、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的地质适应性,本文从三种叠前深度偏移基本方法理论出发,梳理了方法的实现过程,并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偏移速度模型的不确定性对偏移时地震波归位和聚焦有不利影响。研究目前主流偏移方法对速度误差的适应性,对实际工区偏移方法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深度误差与速度误差定量关系出发,通过不同偏移速度误差(速度系统误差、不同平滑程度速度引起的速度误差、近地表小尺度非均匀随机介质引起的速度误差)的成像效果,分析了三种叠前深度偏移对偏移速度误差的敏感程度。得出了kirchhoff偏移对速度敏感性最小,平滑后的偏移速度误差对成像剖面影响远小于偏移速度的系统误差,近地表小尺度非均匀层对成像剖面的影响不可忽略等结论,可用于指导复杂模型下叠前成像对速度模型依赖性的研究。在偏移速度场精确情况下,通过对不同地质构造模型的数值实验,分析了kirchhoff偏移、逆时偏移、最小二乘逆时偏移三种叠前深度偏移对地震数据信噪比、地质构造的适应性,达到了理论、算法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统一,得到的几点结论,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基础指导。

刘振峰[8](2018)在《油气地震地质模型述评》文中指出随着地震技术在石油工业界的广泛应用,加上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对地下地质情况提出的量化研究的需求,油气地震地质日益成为地质学中定量化研究程度较高的一个领域,而油气地震地质模型在量化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应于油气地震地质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及应用实践,油气地震地质模型也种类繁多。从研究成果的承载形式出发,油气地震地质模型可以分为地质构造模型、地层沉积模型、储层地质模型和流体分布模型等四大类。首先对和这几类地震地质模型关系密切的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地震反演成像技术、物理模型和数据模型驱动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以及地震流体检测技术等进行阐述。考虑到地震地质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对不同模型之间的尺度差异及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近年来地震勘探技术进展,对逆时偏移成像技术、以全波形反演为代表的地震反演成像技术、物理模型及数据模型驱动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基于频率和相位变化的地震流体检测技术等技术方法可能会给地震地质模型综合研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简要阐述。

李培明,柯本喜,万忠宏,王永涛[9](2017)在《打造精品期刊,引领技术潮流——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到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创刊50周年,已成长为具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被美国EI等权威检索机构收录。2016年共刊出论文182篇,涉及到复杂地表、复杂构造、非常规油气藏等多个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客观、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石油物探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与应用成果,反映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应用现状。本文从地震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研究、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应用、速度建模与偏移成像技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应用、重磁电技术与应用、测井技术与应用、地震地质研究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等十个方面对这些文章进行评述,并对物探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撒利明,杨午阳,杜启振,王成祥,周辉,张厚柱[10](2015)在《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在简要回顾地震成像技术发展史的基础上,按照介质参数由少到多的顺序,分别对仅需纵波速度场的常规声波偏移,需纵、横波速度场的弹性波偏移,需纵、横波速度场和三个各向异性参数的各向异性偏移,以及除弹性参数场之外还增加黏滞性参数场的黏弹性波偏移等四类偏移方法及其相关的速度建模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进行了梳理,进而总结地震成像技术在构造解释、物性反演、振幅属性提取、井地联合属性分析以及采集参数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本文展望,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云"时代的到来,地震成像将向基于弹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黏弹性介质的叠前深度偏移方向发展。

二、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接收函数曲波变换去噪与偏移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
    1.1 接收函数的动校正与叠加
    1.2 曲波去噪
    1.3 共转换点叠加 (CCP)
2 数据及去噪测试
    2.1 数据
    2.2 去噪测试
    2.3 接收函数偏移成像
3 31°N剖面Moho、410km和660km速度界面
4 结论

(2)曲线交错网格有限差分起伏层状介质中弹性波场逆时偏移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偏移技术发展与现状
        1.2.2 有限差分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地震波场计算基本原理
    2.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2.1.1 应力分析
        2.1.2 应变-位移等式
        2.1.3 应力-位移等式
        2.1.4 应力-应变等式
    2.2 各向同性有限差分法基础方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曲坐标变换与有限差分原理
    3.1 曲线网格与坐标变换
        3.1.1 曲网格原理
        3.1.2 坐标系转换原理
    3.2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
        3.2.1 交错网格原理
        3.2.2 时间上的2M阶差分近似格式
        3.2.3 空间上的2N阶差分近似格式
        3.2.4 一阶应力-速度方程交错网格差分格式
    3.3 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
        3.3.1 旋转交错网格原理
        3.3.2 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格式
    3.4 数值模拟的几个问题
        3.4.1 震源加载
        3.4.2 数值频散
        3.4.3 稳定性分析
    3.5 边界条件
        3.5.1 地震波传播的自然边界条件
        3.5.2 地震波传播的自然边界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勘探偏移方法原理
    4.1 偏移基本原理和应用
    4.2 常见的偏移方法
    4.3 逆时偏移基本原理
        4.3.1 转换坐标系后的正向波场计算
        4.3.2 转换坐标系后的逆时外推波场计算
    4.4 偏移成像条件
        4.4.1 激发时刻成像条件
        4.4.2 初至走时成像条件
        4.4.3 上下行波振幅比成像条件
        4.4.4 互相关成像条件
    4.5 逆时偏移噪声的产生与去噪
        4.5.1 噪声产生机制
        4.5.2 噪声的压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数据偏移成像
    5.1 起伏双层介质模型
    5.2 三层起伏介质模型
    5.3 尖灭模型
    5.4 起伏地表条件下的盐丘模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3)二维逆时偏移成像技术研究及其在西部吐哈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波动方程正演
        1.2.2 偏移成像
        1.2.3 吸收边界条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声波波动方程正演
    2.1 任意偶数阶精度有限差分正演
        2.1.1 理论原理
        2.1.2 模型算例
    2.2 吸收边界条件
        2.2.1 CE吸收边界条件
        2.2.2 混合吸收边界条件
    2.3 改进的混合吸收边界条件
        2.3.1 基本思想
        2.3.2 改进过程
        2.3.3 模型算例
第3章 逆时偏移
    3.1 理论原理
    3.2 Laplacian滤波
    3.3 成像条件
        3.3.1 互相关成像条件
        3.3.2 震源归一化成像条件
    3.4 改进的混合吸收边界条件下的逆时偏移
第4章 偏移成像技术在西部吐哈地区的应用
    4.1 项目概况
    4.2 吐哈北部山前带二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4.2.1 处理流程
        4.2.2 关键技术
    4.3 北部山前带偏移成像技术应用
        4.3.1 理论模型
        4.3.2 实际资料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地震波多分量叠前深度偏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偏移成像的发展
        1.2.2 多波多分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纵横波分离
    2.1 求取波场散度和旋度分离波场
    2.2 弹性波方程纵横波分解
        2.2.1 弹性波方程纵横波分解位移形式
        2.2.2 弹性波动方程纵横波分解的速度-应力形式
    2.3 频率-波数域地震数据的纵横波分离
        2.3.1 频率-波数域求取波场散度和旋度分离波场
        2.3.2 频率-波数域弹性波方程纵横波分解
    2.4 交错网格
        2.4.1 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格式
        2.4.2 交错网格分量时差问题及校正方法
第三章 波动方程偏移成像原理
    3.1 单程波上下行波解耦
    3.2 波场延拓
        3.2.1 上行波延拓
        3.2.2 下行波延拓
    3.3 延拓算子计算
        3.3.1 单平方根裂步傅立叶延拓算子
        3.3.2 单平方根傅立叶有限差分延拓算子
        3.3.3 单平方根广义屏延拓算子
        3.3.4 双平方根延拓算子
    3.4 炮域叠前深度偏移
第四章 算法实现与分析
    4.1 地震波场的纵横波分解算法实现
        4.1.1 地震波场的纵横波标量分解
        4.1.2 地震波场的纵横波矢量分解
    4.2 地震数据的纵横波分解算法实现
    4.3 多波多分量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实现
第五章 模型试算
    5.1 水平模型
    5.2 地堑模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5)分频编码单程波最小二乘偏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1.2 混叠地震数据
    1.3 编码方法发展概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最小二乘偏移方法基本原理
    2.1 共轭算子
        2.1.1 求导及其共轭算子
        2.1.2 褶积及其共轭算子
        2.1.3点乘实验
    2.2 最小二乘基本理论
        2.2.1 最小二乘解
        2.2.2 最速下降法
        2.2.3 共轭梯度法
    2.3 最小二乘偏移基本原理
第三章 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原理
    3.1 单程波波动方程
        3.1.1 上行波和下行波
        3.1.2 单程波波场外推
    3.2 单程波偏移方法
        3.2.1 频率波数域Stolt方法
        3.2.2 相移法和相移加插值法
        3.2.3 裂步法
        3.2.4 偏移成像条件
    3.3 单程波波动方程正演模拟
        3.3.1 定位原理
        3.3.2 数学检波器原理
        3.3.3 等时叠加原理
        3.3.4 共炮点记录炮点和检波点波场下延原理
        3.3.5 地震反射波场正向延拓
第四章 混叠地震数据编码原理
    4.1 地震数据广义合成
    4.2 混叠地震数据编码原理
        4.2.1 串扰噪声产生原因
        4.2.2 混叠地震数据编码
    4.3 常见的编码方法
        4.3.1 Hartley basis编码
        4.3.2 平面波编码
        4.3.3 随机时间延迟编码
        4.3.4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编码
        4.3.5 分频编码
    4.4 混叠地震数据最小二乘偏移
    4.5 盐丘模型测试
        4.5.1 迭代叠加偏移
        4.5.2 最小二乘偏移
        4.5.3 分频范围的影响
        4.5.4 超炮道集数量和计算量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深度域地震资料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深度域地震偏移成像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深度域地震波场形成机制与特征分析
        2.2.1 亥姆霍兹方程的解
        2.2.2 偏移成像基本方程
        2.2.3 深度域地震同相轴特征分析
        2.2.4 小结
    2.3 黏弹性介质偏移成像分辨率分析
        2.3.1 弹性介质偏移成像分辨率
        2.3.2 黏弹性介质偏移成像分辨率
        2.3.3 数值实验
        2.3.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域广义子波”的基追踪地震反演方法
    3.1 概述
    3.2 基追踪广义地震子波提取与地震反演
        3.2.1 基追踪谱分解
        3.2.2 广义地震子波提取
        3.2.3 时(深)变子波核矩阵构建
        3.2.4 时(深)变子波基追踪反演
    3.3 非平稳地震道基追踪反演
        3.3.1 模型反演测试
        3.3.2 实际资料反演测试
    3.4 深度域基追踪地震反演
        3.4.1 模型反演测试
        3.4.2 黏弹性模型测试
        3.4.3 实际资料反演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度域地震数据广义线性反演方法
    4.1 深度域广义线性反演方法
        4.1.1 深度域反射波形特征分析
        4.1.2 深度域地震记录正演方法
        4.1.3 深度域宽带约束反演方法原理
    4.2 深度域叠后直接反演
        4.2.1 模型测试
        4.2.2 测井合成地震记录反演测试
        4.2.3 实际资料测试
    4.3 深度域叠前直接反演
        4.3.1 Marmousi Ⅱ模型测试
        4.3.2 测井合成深度域道集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逆散射理论的叠前全波形反演
    5.1 概述
    5.2 叠前道集合成与提取
    5.3 叠前tau-p域线性反演方法
        5.3.1 基本原理
        5.3.2 测井合成地震记录反演测试
        5.3.3 小结
    5.4 基于逆散射理论的叠前全波形反演
        5.4.1 基本理论
        5.4.2 层间多次波和透射损失分析
        5.4.3 测井合成地震记录反演测试
        5.4.4 CSEG山前带模型测试
        5.4.5 小结
    5.5 深度域地震反演方法对比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认识
    6.1 工作成果总结
    6.2 研究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地质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偏移成像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偏移方法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理论
    2.1 叠前深度偏移优势
    2.2 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2.2.1 Kirchhoff积分定理
        2.2.2 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基本原理
    2.3 逆时偏移
        2.3.1 基本原理
        2.3.2 成像条件
        2.3.3 低频噪声的产生与压制
    2.4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2.4.1 最小二乘偏移概述
        2.4.2 Born近似正演算子
        2.4.3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第三章 叠前深度偏移对速度误差的适应性研究
    3.1 概述
    3.2 深度误差与速度误差定量关系
    3.3 速度系统误差
        3.3.1 Marmousi模型正演数据
        3.3.2 速度系统误差对偏移结果影响分析
    3.4 不同平滑程度速度
        3.4.1 平滑程度量化
        3.4.2 不同平滑程度速度对偏移结果影响分析
    3.5 近地表小尺度非均匀介质
        3.5.1 二维非均匀随机介质构建
        3.5.2 近地表非均匀介质对偏移影响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叠前深度偏移的地质条件适应性研究
    4.1 概述
    4.2 叠前深度偏移对地震数据信噪比的适应性分析
        4.2.1 信噪比量化
        4.2.2 噪声敏感性分析
    4.3 叠前深度偏移的地质构造适应性分析
        4.3.1 不同倾角地堑模型
        4.3.2 典型地质构造模型
        4.3.3 SEG地貌模型
    4.4 小结
结论
    1.完成的主要工作
    2.取得的主要结论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油气地震地质模型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气地震地质模型概述
    1.1 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油气地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模型在油气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油气地震地质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2.1 地质构造模型与地震偏移成像
    2.2 地层沉积模型与地震沉积学分析
    2.3 储层地质模型与地震储层预测
    2.4 流体分布模型与地震流体识别
    2.5 油气地震地质模型的多尺度性特征
3 油气地震地质模型的研究趋势
    3.1 逆时偏移成像技术逐渐开始工业化应用
    3.2 地震反演成像技术持续成为研究热点
    3.3 物理和数据模型驱动下的储层预测方法不断融合
    3.4 地震流体检测所使用的地震信息日益丰富
4 结论

(9)打造精品期刊,引领技术潮流——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震采集方法与技术
    2.1 海上地震采集技术
    2.2 陆上地震采集技术
3 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研究
    3.1 地震物理模拟与分析
    3.2 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模拟
    3.3 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模拟
    3.4 黏滞介质的地震模拟
    3.5 随机介质的地震模拟
    3.6 地震模拟应用
4 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应用
    4.1 数据预处理方法
    4.2 信号分析方法
    4.3 提高信噪比方法
    4.4 提高分辨率方法
    4.5 近地表速度反演与静校正方法
    4.6 动校正与叠加方法
5 速度建模与偏移成像技术
    5.1 偏移速度分析与建模方法
    5.2 全波形速度反演方法
    5.3 地震偏移方法
6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及应用
    6.1 岩石物理研究
    6.2 构造解释技术
    6.3 属性提取与分析技术
    6.4 地震反演技术
    6.5 储层预测技术
7 重磁电技术与应用
    7.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
    7.2 时频电磁方法
    7.3 海洋电磁法
    7.4 时移电磁方法
    7.5 联合勘探方法
8 测井技术与应用
9 地震地质研究与应用
1 0 微地震监测技术
1 1 软件开发与应用
1 2 结束语

(10)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地震成像技术50年
    2.1常规纵波偏移
    2.2弹性波偏移方法
    2.3各向异性偏移
    2.4复杂介质地震波叠前成像
3偏移速度分析与建模
    3.1基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分析
    3.2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
    3.3基于共聚焦点道集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3.4Deregowski环速度分析
    3.5相干速度反演
    3.6基于走时的层析反演技术
    3.7全波形反演
4地震数据品质、计算机技术与地震成像
    4.1地震数据品质与地震成像
    4.2计算机技术与地震成像
5地震成像技术的应用
    5.1地震成像结果指导野外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5.2精确的地震成像提高陆上复杂构造解释精度,降低勘探风险
6地震成像技术发展趋势与启示

四、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接收函数曲波变换去噪与偏移成像[J]. 陈一方,陈九辉,郭飚,齐少华,赵盼盼.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6)
  • [2]曲线交错网格有限差分起伏层状介质中弹性波场逆时偏移成像[D]. 鲁雁翔. 长安大学, 2019(01)
  • [3]二维逆时偏移成像技术研究及其在西部吐哈地区的应用[D]. 赵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地震波多分量叠前深度偏移研究[D]. 李彬玉. 长安大学, 2019(01)
  • [5]分频编码单程波最小二乘偏移方法研究[D]. 刘占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深度域地震资料反演方法研究[D]. 姚振岸.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地质适应性研究[D]. 彭鹏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油气地震地质模型述评[J]. 刘振峰. 岩性油气藏, 2018(01)
  • [9]打造精品期刊,引领技术潮流——201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述评[J]. 李培明,柯本喜,万忠宏,王永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06)
  • [10]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回顾与展望[J]. 撒利明,杨午阳,杜启振,王成祥,周辉,张厚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5(05)

标签:;  ;  ;  ;  ;  

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