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

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

一、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1](2021)在《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等待我们去开启,大学生当磨砺心性,成长为国家的顶梁柱。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复杂严峻局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竭力在高校搭建完善的体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冲突,培养学生卓越的素养能力,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应激源、幸福发展和抑郁问题等文献进行研究,阐述国内外学术界所获取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活应激诱发理论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幸福抑郁的中介调节效应。本文以“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1733人,本文采取学生核心素养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PSS21预测分析软件线性统计、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结构建模来处理频数分析、均值比较、多元回归和结构建模等,最后提出学生与学校层次的建议对策,进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研究在大学生生活应激情境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介于幸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干预效应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三大内涵,顺应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其特有的双向调节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节应激压力,追求幸福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幸福PERMA展示了幸福的优势内驱力,大学生认识幸福,并追求幸福,在核心素养内在激发下,防御、干预应激和抑郁的负性效应,克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中的劳动幸福观;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指数,在核心素养变量与内在幸福因子干预效应下,战胜外界的压迫,具备积极的自我力量,回归正常生活;生活应激源涵盖了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增的挫折挑战,使得部分素质能力薄弱匮乏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心理危机频发,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水平,阻挡正常的社会适应发展。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出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工作策略: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吴茵琪(Ngyanki)[2](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杨奕群[3](2020)在《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在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这与中国是外贸大国、外贸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是相脱节的。本文基于354份外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职业相关社会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未来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我国贸易事业的发展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对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维度、方法、量表,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再次,统计分析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在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层面上,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在被调查者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分异特征,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心理特征因素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检验宏观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对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与全国常模(1986年、2015年)比较,当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SCL-90总分比全国常模高出近1倍,各因子平均得分也都高于全国常模,预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视。(2)经样本分组和对均值的统计检验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外贸行业时长,工作单位特征方面的单位所在城市、业务类型均与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样本中男性、年轻、低学历、行业从事时间短、单位位于广深两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被调查者症状相对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低。(3)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心理特征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意识为积极关系,神经质、开放性为消极关系,神经质是核心维度;在心理弹性维度中,能力为消极关系,接受变化、控制为积极关系,接受变化是核心维度;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中,POS、DES、ANG均为积极关系,ANG是核心维度。(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存在“大五人格→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的显着中介路径。(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起到调节效应。依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可以从关注外贸行业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建立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提升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骆语辰[4](2020)在《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德心共育教育理念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前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育德获得品质和育心获得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采取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0工具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软件AMOS18.0工具对本文所需的调研数据做统计分析,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组和对照组”等多变量关系,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077)中抽取2017、2018年部分高校所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致死学生资料做“心理解剖”分析,探索育德因素与育心因素在心理危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长效应和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成长效应,以及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过程中的交互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中介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核心机制是其外部环境诱因和内在个体成因的交互作用。本文实证和个案所呈现的大学生所经受的压力和创伤等诱发因素,激活了其内在的思想信念空位等育德预警因素与性格优势缺失等育心预警因素,从而使其产生了心理危机倾向甚至心理危机结果。(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核心素养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学生拥有并实践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德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德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性格优势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大学生习得并开发爱与被爱、责任心、自控力等性格优势,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心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心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4)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因根据在于是其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交互干预机制。经实证预测和个案证实,育德因素和育心因素相结合,如育德品质人文情怀与育心品质感恩之心的高度融合、育德品质珍爱生命与育心品质爱与被爱能力的息息相通、育德品质社会责任与育心品质责任心的共同担当、育德品质国家认同与育心品质理想信念的报国之行等,都是预防、控制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相结合的加工机制。(5)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的缺失是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拥有是防控心理危机的保护因子。因此,在大学生育德中培养此核心素养、在育心工作中培养此性格优势,可以有效地预控抑郁发作对心理危机的诱发。(6)大学生的性别、校别、年级等分类变量在育德品质核心素养与育心品质性格优势的交互作用共同预测和干预其心理危机中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也提出育德与育心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建议。目前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里的详细指标仍需要进行深入性探讨,对具体工作的研究要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丰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重要意义。

熊文静[5](2020)在《赣州市初中学生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赣州市初中学生焦虑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检出现状,从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行为及生活方式、自评健康状况、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等多角度探讨初中学生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对焦虑症状的作用路径,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为提出针对性的焦虑症状的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赣州市四个区/县(章贡区、南康区、于都县、信丰县)共8所学校的一年级至三年级3081名在校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焦虑症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等)、家庭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与父母的关系等)、行为及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锻炼、睡眠质量等)、自评健康状况(自评生活压力、自评学习压力等)、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焦虑症状等。采用Epidata 3.1建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IBM 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Amos 23.0进行结构方程的构建。结果:1.赣州市初中学生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27.3%,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焦虑检出率依次为21.5%、4.8%及1.0%。2.无单独居住房间者焦虑症状检出率是有单独居住房间者的1.383倍(95%CI:1.0971.744);三餐饮食不规律者焦虑症状检出率是饮食规律者的1.724倍(95%CI:1.3522.198);睡眠质量不良者焦虑症状检出率是睡眠质量良好者的1.580倍(95%CI:1.1502.171);自评体型偏胖者焦虑症状检出率是自评体型正常者的1.403倍(95%CI:1.0871.812);自评学习压力大者焦虑症状检出率是自评压力小者的2.351倍(95%CI:1.6583.333);高生活事件得分、高消极应对得分对焦虑症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OR>1),高积极应对得分对焦虑症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OR<1)。3.结构方程结果显示,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中介构建的模型1中,家庭情况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焦虑症状,间接效应为0.006;行为及生活方式、自评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焦虑症状,总效应依次为0.420、0.264及0.484。4.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中介构建的模型2中,个人基本情况间接影响焦虑症状,间接效应为0.026,行为及生活方式、自评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焦虑症状,总效应依次为0.400、0.241及0.522。在两个模型中,生活事件对焦虑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强,总效应分别为0.484和0.522。结论:1.赣州市初中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较高,焦虑问题突出。2.单独居住的房间、三餐规律饮食与否、睡眠质量、自评体型、自评学习压力、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是焦虑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3.以积极应对方式构建的模型1中,家庭情况间接影响焦虑症状,行为及生活方式、自评健康及生活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焦虑症状。4.以消极应对方式构建的模型2中,个人基本情况间接影响焦虑症状,行为及生活方式、自评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焦虑症状。在两个模型中,生活事件对焦虑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强。

周春丽[6](2020)在《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在心理学上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这种状态的描述同生活满意的相关的各种变量上的研究。近年来,社会上对“你幸福吗?”的话题的研究和调查有了较多的探讨,在大众群体中对农村儿童的相关研究较少。而农村儿童中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非常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主观幸福感受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农村儿童自身等方面都能影响到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这已经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因此,为考察多种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让农村儿童能正确地、积极地认识自我,看到自我的健康成长,这对社会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价值感在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与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累积生态风险指数问卷、考察农村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关于自我价值感问卷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永州市4所农村初中学校,对初一、初二、初三中3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存在差异,留守儿童遭受的生态风险要比非留守儿童要高一些,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在父母教养方式、学校联结、同伴关系、社区安全、邻里支持因子上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得分上要高于非留守儿童。(2)农村儿童在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生的青少年依恋和师生关系明显高于女生,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能力显着低于女生;在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存在年级差异,低年级学生的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高于高年级学生。(3)累积生态风险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价值感一定程度上影响累积生态风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价值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主观幸福感中具有中介作用。(4)自我价值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农村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较低。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儿童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价值感在两者间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关注潜伏在农村儿童身边的风险因素,提升农村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与自我价值感的能力,有助提高农村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万娇娇[7](2020)在《青少年生活事件、手机依赖、情绪智力、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学习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然而研究显示目前许多青少年出现了学业倦怠问题,由此,影响青少年学业倦怠的因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以往研究表明生活事件等压力因素作为重要的应激环境指标,对学业倦怠起关键作用。但目前关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影响学业倦怠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值得进一步探究。根据学业倦怠的资源保存模型:压力会使个体资源匮乏进而导致适应性问题,最终会引发学业倦怠,因此生活事件可能导致学业倦怠。与此同时,个体在现实缺乏资源支持时,很可能会寻求网络资源补充,从而可能产生手机依赖;但过度依赖手机则可能导致个体对学习的兴趣下降、自我效能感减低,从而出现学业倦怠,此时手机依赖可能起到中介作用。当个体感知到资源威胁时,会想方设法保存资源。积极特质能够帮助个体拓展、建构资源,情绪智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特质,能够与环境刺激共同作用,并对学业倦怠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查阅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探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作用机制以及因果关系。研究一选取黑龙江、天津、山东、河南、江西共8所大学的621名在校大学生和河南省4所中学的537名中学生(共1158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基于资源保存模型和相关实证证据,以生活事件为自变量,学业倦怠为因变量,手机依赖为中介变量,情绪智力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变量间的作用机制及学段差异,并探明情绪智力在本研究起调节作用的具体模式。研究二选取研究一中的243名大学生和359名中学生(共602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纵向追踪,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进一步考察青少年生活事件、手机依赖和学业倦怠之间的相互预测作用及学段差异,用变量间的(准)因果关系支持并验证研究一的结果。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学业倦怠呈显着正相关,与情绪智力呈显着负相关;手机依赖与情绪智力相关不显着,与学业倦怠呈显着正相关;情绪智力与学业倦怠呈显着负相关;(2)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在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中均可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但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中介效应要高于大学生群体;(3)情绪智力在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间起调节作用,相较于低情绪智力的中学生,高情绪智力的中学生受到生活事件影响时,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情绪智力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影响学业倦怠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中起调节作用,相较于低情绪智力的中学生,高情绪智力的中学生受生活事件、手机依赖影响越高,越容易产生学业倦怠。情绪智力均起到负面调节作用;(4)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活事件、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业倦怠具有一定的发展性;(5)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无相互预测关系、生活事件能显着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学业倦怠能显着正向预测手机依赖;而在中学生群体中生活事件能显着正向预测学业倦怠、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存在相互预测关系,学业倦怠与手机依赖无相互预测关系;(6)生活事件、手机依赖与学业倦怠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存在学段差异。

艾婷[8](2020)在《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文中认为高中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高中生面临着学习、人际、适应等多重压力,压力过大往往成为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如若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会产生不良情绪情感甚至自杀意念。本研究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中介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干预研究。研究一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接纳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青少年焦虑抑郁量表》对武汉市一所高中的78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的现状,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接纳是否在这一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实证依据。研究二以研究一为基础,从研究一中筛选24名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自我接纳水平低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12名高中生进行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干预,而对照组不接触相关内容,以分析和探讨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是否具有显着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存在显着性别差异,男生自我接纳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女生,内化问题得分低于女生;负性生活事件不存在性别、年级、选科、生源地区差异,但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着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在年级、是否独生和生源地区上差异不显着。2.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与内化问题之间,均呈现两两显着相关关系,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着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显着正向预测内化问题,自我接纳对生活满意度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内化问题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3.自我接纳在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为:①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②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内化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针对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较高、自我接纳得分较低的高中生进行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接纳水平,且能显着减少高中生内化问题。

于颜菲[9](2020)在《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初中生因其社会阅历较少,又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抗压能力不强,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会对自己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农村地区各方面资源力量相对薄弱,农村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政策,配备心理健康老师、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农村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农村家庭情况复杂,父母离异、外出打工等特殊情况很多,导致农村的初中生可能更多的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更少的知道应采取何种有效的方法,心理问题更严重;以往研究虽已讨论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值得研究,尤其是基于个体和家庭两方面的影响研究不多见。本研究选取淄博市桓台县两所农村初中的6年级、7年级、8年级、9年级共350名学生为被试,采用修订版《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的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农村初中生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家庭功能对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统计结果显示:1、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结构和是否为独生女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男生,在年级上8年级学生的自责倾向最严重。2、农村初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只在年级上有显着差异,在性别、家庭结构和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着差异,7、8年级学生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显着高于9年级,8年级最严重。3、农村初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4、农村初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通过指向情绪的应对、指向问题的应对间接影响心理健康。5、农村初中生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使用指向情绪的应对越多,越多使用指向情绪的应对,会使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越多使用指向问题的应对,会使心理健康状况越好。6、家庭功能能在指向问题的应对作为中介时调节前半段。根据统计结果,现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如下教育建议:1.给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最大的是对学习的焦虑,适度的关注有利于更好的学习,但要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建议教师首先要改变对待学习的态度,其次要给学生树立健康的学习观,并且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2.负性生活事件能直接导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差,6-9年级中,8年级的学生的状况最令人担忧,他们所承受的生理、心理及外部的压力最多,又没有足够的经验更好的面对,建议多关注8年级学生这一群体,给他们多些帮助、多些鼓励,让他们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航向,帮助他们顺顺利利的度过这初中阶段最难熬的一年。3.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别很大,经常使用指向问题应对有利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经常使用指向情绪应对不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建议家长、老师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应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不好的事情,如:学校可组织开展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应对挑战;教师可开展主题性班会、主题性家长会,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认识,并讨论具体可行的应对困难的方式方法。4.生活在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好的家庭中的农村初中生,家庭是真正意义上的港湾,遇到困难后不管是向家庭成员寻求帮助还是宣泄情绪都是可以的,正因家庭能给他们极大的包容性,他们的心理状况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所以家长应提高思想认识,多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化和思想状态,有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你们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你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刘亚芳[10](2020)在《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农民工群体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以及加工制造、建筑业、采掘业等各行业中已占从业人数的半数以上,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充分认识并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产业结构的限制和农民工群体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在煤矿采掘、非煤矿山开采、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等高危行业工作。因此,认识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一环就在于对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关怀,其中,生活满意度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维度,人民生活满意度水平已经成为美好生活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因而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系统,来自不同群体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在面对生活难题时越能够更好地应对,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本文拟以高危行业从业群体的代表——煤矿工人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支持对这一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从而为关怀高危行业农民工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对536名煤矿工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首先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入手,展现了煤矿工人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然后以迪纳尔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为工具,对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描述分析;最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感知到的主观支持越多,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客观支持对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具有显着影响;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同时,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如婚姻状况、年龄也会影响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由此,我们应该从完善原有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拓宽正式社会支持网、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提高信息支持的质量、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等角度提高高危行业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

二、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发展PERMA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干预抑郁发作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5 核心素养、幸福、抑郁的关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述评和研究展开
        1.4.1 研究述评
        1.4.2 研究展开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 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发展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干预的理论
        2.3.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3.2 自我调节与积极干预
        2.3.3 预防抑郁发作的理论
    2.4 中国大学生三类六维发展核心素养概念
        2.4.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2.4.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2.4.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第三章 对象和方法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与调研工具
        3.2.1 研究方法
        3.2.2 调研工具
    3.3 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资料与信度效度检验
        4.1.1 问卷信度与答卷效度检验分析
        4.1.2 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频数分析
    4.2 生活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均值比较分析
        4.2.1 男女生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
        4.2.2 三类学校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核心素养、幸福与抑郁均值比较分析
        4.3.1 男女生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
        4.3.2 三类学校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3 男女生幸福发展指标均值比较
        4.3.4 三类学校学生幸福发展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5 男女生抑郁发作指标均值比较
        4.3.6 三类学校学生抑郁发作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4 大学生核心素养、应激、抑郁、幸福因素相关分析
        4.4.1 大学生应激源及其反应8 项相关分析
        4.4.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 维度相关分析
        4.4.3 大学生积极幸福发展5 要素相关分析
        4.4.4 大学生消极抑郁发作9 症状相关分析
        4.4.5 核心素养、应激、抑郁与幸福的分析
    4.5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的回归预测
        4.5.1 总样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2 男女生生活应激分别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3 总样大学生9/18 项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4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5 总样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加幸福的回归预测
        4.5.6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增加幸福回归预测
    4.6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预防抑郁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7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增加幸福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8 大学生“S生活应激—O核心素养—R增幸福与防抑郁”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大学生应激诱发抑郁发作、核心素养激励幸福发展的工作原理
        5.1.1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具有群组差异特点
        5.1.2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受其性别分组调节
        5.1.3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亦受学校分类调节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本质是其生活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5.3 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增进幸福与预防抑郁的双重调节作用
        5.3.1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提升其幸福发展五要素
        5.3.2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舒缓其抑郁发作九指标
    5.4 大学生核心素养激励所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对抑郁具有疗愈作用
    5.5 建议: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策略
        5.5.1 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
        5.5.2 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
        5.5.3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3)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方法
        1.6.1 大数据法
        1.6.2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2.2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一些量表介绍
        2.3.1 症状自评量表
        2.3.2 大五量表
        2.3.3 心理弹性量表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2.3.5 汉密顿焦虑量表
        2.3.6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2.4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2.4.1 人格特质
        2.4.2 社会事件
        2.4.3 生活事件
        2.4.4 心理弹性
        2.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2.4.6 性别
        2.4.7 年龄
        2.4.8 其他影响因素
    2.5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2.5.1 学生
        2.5.2 教师
        2.5.3 公务员
        2.5.4 医护人员
        2.5.5 民航飞行员
        2.5.6 其他特殊群体
    2.6 文献评述
        2.6.1 研究的群体还未能充分拓展
        2.6.2 研究还缺乏社会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
第3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
    3.1 研究对象与目标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3.2.1 方法
        3.2.2 数据
    3.3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3.3.1 外贸从业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2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3.4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异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婚姻状况
        3.4.4 学历
        3.4.5 收入
        3.4.6 从事外贸行业时长
    3.5 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单位特征分异
        3.5.1 工作单位所在城市
        3.5.2 工作单位业务类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贸从业人员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4.2 研究数据
    4.3 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4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5.1 研究对象与目标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方法
        5.2.2 数据
    5.3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4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5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对策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3.1
        附录3.2
        附录3.3
        附录3.4
        附录3.5
致谢

(4)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育德防范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2 育心防控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3 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4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1.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1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2.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2.3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性格优势
        2.3.1 性格优势的概念
        2.3.2 性格优势的分类体系
        2.3.3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2.4.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随机抽样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工具
        3.2.2 分析工具
    3.3 假设检验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实证量化分析
    4.1 实证调查:人口学和社会学基本资料分析
        4.1.1 学校分布:抽样27 所高校34518 名学生
        4.1.2 性别分布:抽样学生中男生44.4%和女生55.6%
        4.1.3 年龄分布:抽样学生中年龄16-27 岁均龄19.65 岁
        4.1.4 学校分布:抽样学校中包括三类省属高校
    4.2 目标样本:重度抑郁与自杀倾向抽样资料分析
        4.2.1 重度抑郁:总样中偏重抑郁445 人和严重抑郁96 人
        4.2.2 自杀倾向: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3 交互筛查: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4 研究组自杀危机259 人,对照组无自杀危机263 人
    4.3 育德因素: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3.1 抽样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2 性别比对:男女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缺失诱发抑郁并危机Logistics预测
    4.4 育心因素: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4.1 抽样比对:性格优势缺失诱发自杀倾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2 性别比对:性格优势和心理资本缺失诱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3 学校比对:各校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 综合因素: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1 抽样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2 性别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6 实证归纳: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预测心理危机归纳
        4.6.1 育德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失项归纳分析
        4.6.2 育心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 验证模型:学生育德和育心因素双向调节抑郁并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
        4.7.1 总样控制模型:无育德育心介入的抑郁发作诱发心理危机预测模型
        4.7.2 总样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3 省本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4 高职院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5 民办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8 线性建模验证: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方程
        4.8.1 预测变量排序: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2 回归系数估计: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3 残差正态分布: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4 模型建构汇总: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第五章 个案质性分析
    5.1 学生育德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1.1 缺失“珍爱生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2 缺失“乐学善学”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3 缺失“欣赏美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 学生育心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2.1 缺失“爱与被爱”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2 缺失“希望乐观”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3 缺失“自控判断”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3 育德与育心工作盲区导致心理危机案例
        5.3.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灰色地带”
        5.3.2 家庭环境因素诱发学生心理危机
        5.3.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的心理危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外部诱因和内部成因交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核心机制
    6.2 大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
    6.3 大学生多项性格优势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
    6.4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缺失交互作用预警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6.5 性别、学校、年级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调节因素
    6.6 建议:培育育德育心品质以预防干预其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工作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赣州市初中学生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焦虑症与焦虑症状
    1.2 焦虑症状的危害
    1.3 青少年焦虑症状的流行现状
    1.4 焦虑症状的评定
    1.5 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 样本量计算
        2.1.3 抽样步骤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1.1 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3.1.2 研究对象的家庭情况
        3.1.3 研究对象行为及生活方式情况
        3.1.4 研究对象的自评健康状况
    3.2 研究对象焦虑症状的总体分布情况
    3.3 初中学生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不同个人情况研究对象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3.3.2 不同家庭情况研究对象的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3.3.3 不同行为及生活方式研究对象的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3.3.4 不同自评健康状况研究对象的焦虑症状检出情况
    3.4 研究对象生活事件与焦虑得分的相关分析
        3.4.1 生活事件及各因子平均分的分布情况
        3.4.2 生活事件及各因子与焦虑得分的相关分析
    3.5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与焦虑总均分的相关分析
        3.5.1 应对方式及各因子检出情况
        3.5.2 应对方式及各因子与焦虑总均分的相关分析
    3.6 焦虑症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7 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SEM)
        3.7.1 模型构建
        3.7.2 模型的检验及评价
        3.7.3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赣州市初中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现状
    4.2 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个人基本情况与焦虑症状
        4.2.2 行为及生活方式与焦虑症状
        4.2.3 自评健康状况与焦虑症状
        4.2.4 生活事件与焦虑症状
        4.2.5 应对方式与焦虑症状
    4.3 影响因素对焦虑症状的作用路径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累积生态风险
        1.1.1 累积生态风险的概念
        1.1.2 累积生态风险的模型研究
        1.1.3 累积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
        1.1.4 农村儿童的生态风险研究
    1.2 主观幸福感
        1.2.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
        1.2.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
        1.2.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农村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1.3 自我价值感
        1.3.1 自我价值感的内涵及测量研究
        1.3.2 国内外自我价值感的研究现状
        1.3.3 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因素研究
        1.3.4 自我价值感的功能研究
        1.3.5 农村儿童的自我价值感研究
    1.4 累积生态风险对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影响机制
        1.4.1 累积生态风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4.2 自我价值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累积生态风险指数
        3.2.2 主观幸福感问卷
        3.2.3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SSAS)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分析与统计
4 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3 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人口变量特征
    4.4 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
    4.5 自我价值感在累积生态风险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5 讨论
    5.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上的差异分析
    5.2 农村儿童在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上的初步分析
    5.3 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
    5.4 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
6 相关建议
    6.1 完善未成年保护体系,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6.2 建造农村社区新环境,加强信息化媒体新导向
    6.3 建立学校安全管理机制,重视留守儿童的成长
    6.4 父母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
    6.5 遵循儿童个体发展规律,接纳多方位成长需要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7)青少年生活事件、手机依赖、情绪智力、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学业倦怠
        1.1.1 学业倦怠的概述
        1.1.2 学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1.2 生活事件
        1.2.1 生活事件的概述
        1.2.2 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1.3 手机依赖
        1.3.1 手机依赖的概述
        1.3.2 手机依赖与生活事件、学业倦怠的关系
    1.4 情绪智力
        1.4.1 情绪智力的概述
        1.4.2 情绪智力与生活事件、手机依赖、学业倦怠的关系
    1.5 生活事件、手机依赖、情绪智力与学业倦怠的学段差异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总体研究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第3章 实证研究
    3.1 研究一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及其学段差异
        3.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2 研究方法
        3.1.2.1 研究对象
        3.1.2.2 研究工具
        3.1.2.3 数据处理
        3.1.3 结果
        3.1.3.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及检验
        3.1.3.2 各变量在学段上的差异比较
        3.1.3.3 青少年生活事件、手机依赖、情绪智力和学业倦怠的相关矩阵
        3.2.3.4 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及学段差异: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3.1.4 讨论
        3.1.4.1 变量间的相关性
        3.1.4.2 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3.1.4.3 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1.4.4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学段差异
        3.1.5 小结
    3.2 研究二青少年生活事件、手机依赖和学业倦怠之间的交叉滞后设计
        3.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2 研究方法
        3.2.2.1 研究对象
        3.2.2.2 研究工具
        3.2.2.3 数据处理
        3.2.3 结果
        3.2.3.1 前后测青少年生活事件、手机依赖与学业倦怠的相关矩阵
        3.2.3.2 各变量的稳定性及特点
        3.2.3.3 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3.2.3.4 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3.2.3.5 手机依赖与学业倦怠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3.2.4 讨论
        3.2.4.1 生活事件、手机依赖与学业倦怠的稳定性特点
        3.2.4.2 生活事件与学业倦怠的交叉滞后分析
        3.2.4.3 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分析
        3.2.4.4 手机依赖与学业倦怠的交叉滞后分析
        3.2.5 小结
第4章 总讨论与结论
    4.1 生活事件、手机依赖、情绪智力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4.2 研究创新与不足
        4.2.1 研究创新点
        4.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附录B: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
附录C:情绪智力量表(EIS)中文版
附录D: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1.2 心理健康的理论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2.1.4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2 负性生活事件
        2.2.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2.2.2 压力的理论基础
        2.2.3 负性生活事件的结构及其测量
        2.2.4 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接纳
        2.3.1 自我接纳的概念
        2.3.2 自我接纳的结构和测量
        2.3.3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2.4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4.1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2 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3 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2.4.4 三者之间的相关研究
    2.5 团体辅导
        2.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2.5.2 团体辅导理论基础
        2.5.3 与自我接纳相关的团体辅导
    2.6 问题提出
        2.6.1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2.6.2 问题提出
3 研究一: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情况
        3.4.2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4.3 心理健康与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
        3.4.4 中介效应分析
    3.5 讨论与分析
        3.5.1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析
        3.5.2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5.3 心理健康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自我接纳的关系
        3.5.4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分析
    3.6 结论
4 研究二: 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4.1 设计依据
    4.2 研究目的与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团体辅导实验设计
        4.3.4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设计
    4.4 数据统计方法
    4.5 结果分析
        4.5.1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性比较
        4.5.2 干预后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4.5.3 干预后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4.5.4 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比较
        4.5.5 干预后前后测增值的差异检验及心理健康分类
    4.6 讨论与分析
        4.6.1 团体辅导的效果
        4.6.2 干预有效的原因分析
        4.6.3 团体成员反馈与感受
        4.6.4 领导者的观察评估与反思
5 总讨论
    5.1 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5.2 团体辅导干预及效果分析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和教育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调查问卷
    附录2 团体辅导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团体协议书及成长日志
后记

(9)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2.1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概述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1.2 心理健康的测量
        2.1.3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2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2.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2.2.2 负性生活事件的测量
        2.2.3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3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2.3.1 应对方式的概念
        2.3.2 应对方式的分类
        2.3.3 应对方式的测量
        2.3.4 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2.4 家庭功能是有调节的中介
        2.4.1 家庭功能概述
        2.4.2 家庭功能的测量
        2.4.3 家庭功能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2.5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5.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
        2.5.2 研究目的
        2.5.3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
    3.1 研究工具
        3.1.1 预测工具
        3.1.2 正式施测工具
        3.1.3 再测工具
    3.2 统计方法
    3.3 研究过程及结果
        3.3.1 问卷维度确立及设计
        3.3.2 项目选编与评估
        3.3.3 预测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3.3.4 正式施测及信效度分析
    3.4 小结
4 研究二
    4.1 研究方法
        4.1.1 被试
    4.2 研究工具
        4.2.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正式版
        4.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4.2.3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4.2.4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
    4.3 施测程序
    4.4 数据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共同偏差检验
    5.2 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基本特点
    5.3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负性生活事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3.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年级、家庭结构、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5.3.2 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在性别、年级、家庭结构、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5.4 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5.5 农村初中生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
        5.5.1 农村初中生指向问题的应对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
        5.5.2 农村初中生指向情绪的应对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
    5.6 家庭功能对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中介效应的调节效应检验
        5.6.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
6 讨论
    6.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及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
        6.1.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
        6.1.2 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基本特点
    6.2 负性生活事件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6.3 农村初中生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
    6.4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对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中介效应的调节效应
    6.5 教育建议
    6.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
    附录一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附录二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附录三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附录四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致谢

(10)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四)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的概念
        2.社会支持的分类
        3.社会支持的测量
    (五)概念界定与指标构建
        1.概念界定
        2.指标构建
    (六)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4.样本概况
二、煤矿工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一)煤矿工人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二)煤矿工人主观支持的基本状况
    (三)煤矿工人客观支持的基本状况
        1.客观支持状况
        2.社会支持的规模
        3.社会支持的质量
    (四)煤矿工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基本状况
    (五)本章小结
三、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现状
    (二)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1.主观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客观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3.社会支持利用度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个体因素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三)本章小结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亲缘和友缘关系有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
        2.正式社会支持的缺乏降低生活满意度
        3.社会支持的低利用度降低生活满意度
        4.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
        5.高危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管理方式影响生活满意度
    (二)对关怀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建议
        1.完善原有的非正式社会支持
        2.拓宽正式社会支持网
        3.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
        4.提高信息支持的质量
        5.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煤矿工人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D]. 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D]. 杨奕群. 中山大学, 2020(09)
  • [4]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D]. 骆语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赣州市初中学生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熊文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6]农村儿童累积生态风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D]. 周春丽.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青少年生活事件、手机依赖、情绪智力、学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 万娇娇.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8]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D]. 艾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于颜菲.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刘亚芳.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