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

吟诵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

一、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1](2016)在《《宋史·艺文志补》着录部分小说集解》文中研究指明清倪灿撰、卢文诏补《宋史·艺文志补》子部小说类着录小说作品共四十五部,这些作品是研究宋代及宋元之间小说的重要对象。然而这四十五部作品保存得并不完整,部分小说已经散佚很久,相关载述十分零散,学界系统研究成果有限。本文选取《宋史·艺文志补》所着录的四十一部小说作品为对象,展开最基础、最基本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本文以作品为单位,按《宋史·艺文志补》着录的顺序,对1949年以前有关作者、作品的记载、评论等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尽本人学力对作者生平、成书情况等进行了梳理、考辨,最终以按语的形式呈现于每篇之末。所收各条资料,按着者出生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并标明文献出处;力求准确、完善。所撰各篇按语,主要包括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主体内容、版本源流、传播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基本评论等内容,反映了笔者对各作家、作品的初步研究与认识。本文研究的四十一部小说作品是:《珩璜新论》、《麟书》、《陶朱新录》、《杨公笔录》、《夷坚支志》、《夷坚三志》、杨万里《挥麈录》、王明清《挥麈录》系列、《玉照新志》、《烟波图》、《野客丛书》、《芦浦笔记》、《绍陶录》、《猗觉寮杂记》、《北窗炙蜾录》、《蒙斋笔谈》、《鹤林玉露》、《寓简》、《肯綮录》、《爱日斋丛抄》、《坦斋笔衡》、《宜斋野乘》、《深雪偶谈》、《白獭髓》、《藏一话腴》、《清夜录》、《吹剑录》、《行营杂录》、《耆旧续闻》、《洞天清禄》、《月河所闻》、《闲窗括异志》、《贵耳集》、《芥隐笔记》、《随隐漫录》、《林下偶谈》、《醉翁谈录》、《枫窗小牍》、《识遗》、《类编夷坚志》、《儒林公议》。

冯敏[2](2014)在《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代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无论在哲学、宗教方面,还是在文学、史学、艺术方面,都曾出现过一些着名学者,产出过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有助于唐代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却很少有人对唐代前期学术文化进行系统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着重论述了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发展背景、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主要成就、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研究的时空特征,以及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发展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唐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文化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学成果和治学经验。唐代前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大阐文教”政策的实施,学术文化事业走上正轨。在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等人当政时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学术文化研究,经、史、子、集均有创获,为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越的社会环境、文化政策和人文风尚也为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打开唐代前期的文化宝库,儒、释、道“三教”学术格外醒目。唐代前期帝王们对儒、释、道“三教”并尊,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特别是唐玄宗御注三经(即《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对三教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学研究者致力于对“九经”的阐释。佛学研究者或译注佛经,或探讨佛理,着书立说。道学研究者则注重对道藏的整理、对《老子》研究及其他道教着作的梳理。尽管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领域也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成果都是比较突出的。唐代前期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史家辈出,成果丰硕。着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异军突起,所撰《史通》成为不朽的史学名着。前代史研究全面推进,不仅编纂了着名的“唐八史”,而且对前代史书进行了全面探讨,产生了一批流传至今的优秀成果。在当代史研究方面,系统地编写了日历、实录、国史,吴兢的《贞观政要》、李林甫的《唐六典》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些历史学家和他们的着作,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史学发展的水平。在文学领域,唐代前期有很大的创获。唐代统治者重视文学,有时候甚至“以文取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唐代前期有许多文人学者从事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优美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和诗歌格律研究,写出了一些与文学有关的学术着作。唐代前期的艺术博大精妙,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均有高水平的发展和创作,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领域均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书法领域有初唐四大家、颜真卿、张旭等;绘画方面,有伟大的吴道子、王维等;音乐方面,唐玄宗、李龟年等;舞蹈方面,有杨贵妃、公孙大娘等;同时也出现过一些致力于艺术研究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着书立说,为我们了解唐代前期的艺术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唐代前期的科学技术可圈可点,天文、历法、算学、医学等均有建树。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历法方面有李淳风、僧一行等人的突出贡献;算学方面对“十部算经”的系统整理和校订;医学领域有医学家孙思邈及其《千金方》,官方编修的大型《唐新本革》等。总观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特点:学术文化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异的。从时间上看,高祖时期是制度草创阶段,太宗时期大煽文教,奠定了学术文化发展的良好基础。高宗武后时期有一点波折,但仍保持了发展的态势,玄宗时期拨乱反正,进入到全面繁荣的时期。从空间上看,本文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全面考察了各道的学术文化成果及其学术特色。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河东道都是学术文化发达的地区。就城市来讲,长安和洛阳无疑是学术文化的中心所在。如果我们将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成就与前后历史时期相比较,就不难看出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从经学来讲,对五经等典籍的统一与整理,具有延续经学发展的重要地位;史学方面也是一样,纪传体正史的官方修撰及史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传统史学发展的方向;近体诗的创立和完善,是此期文学的重要成就;科学与艺术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历史的角度,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二是对唐代前期主要学科领域的学者及其学术成就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三是首次揭示了唐代前期学术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分析了影响唐代前期学术文化时空特征的因素。本文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未能对某些学者的学术成就展开论述。对影响学者成就的因素也未进行深入探讨。对于这些问题,当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解决。

汪浔[3](2012)在《虚窗雅阁 ——论明代闺媛教育理念及其与现实生活之反差》文中提出明代闺嫒很多出身宦门,无论其身在高官显贵还是普通官宦之家,还有部分出身书香门第,她们都会享有一定权力,生活较为优越,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以吟诗唱和为生活乐趣。这既提高她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也为以后相夫教子打下基础。她们所受的教育符合传统礼教社会对妇女所规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安身立命信条,她们安于闺阁之中,严守“正位于内”的社会规范,接受了敬顺、宽慈、谦厚和贞节观念的熏染,终身忠于“服从”二字,不论是作为女儿、妻子还是为人母亲,她们始终谨顺恭敬。而作为女人,她们更是严守男女分际,不出闺门,不交外人,不与外事。但是若从现实层面来看,闺嫒们所表现的生活状况与教育理念所期望其成为的角色状态又大不一样。她们的实际生活是,才女的层出不穷,甚至于以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形式展露才华,她们学习诸子百家、理学诗词,更与男性相互切磋,互增见识。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和知识的积累,这些闺嫒的思想观念逐渐冲破传统礼教桎梏,她们大胆追求文学创作,以相互吟唱、互赠诗词为傲,她们主动追求爱情与婚姻,力图在“父母之命”的盲婚哑嫁束缚中寻求自由的真爱,她们中一部分人成为妒妇,期望一夫一妻的忠诚。更有一部分闺媛,跳离了个人爱恨情仇,以国家兴亡为责任,关心国家大事,在国家存亡关头,或以死抗争,或跨马持剑保家卫国。在观念转变之余,明代闺嫒的处事议事之权也延伸到家外,她们借由训子、劝夫参与公共事务,甚至于政事,并以此得到外界认同与嘉奖。当然,权力的扩展也伴随着她们生活空间的扩展而来,她们以各种节日为契机,互相娱乐交流,丰富社交,以此增长见识、畅谈人生。如此官方闺媛教育的期待与其实际生活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反差,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改变。究其原因,明代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转变与之紧密相联。明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开始对传统礼教进行冲击,而劳动力的丰富更让闺嫒拥有更多生产外的活动时间。另一方面社会风气变化,科举的兴盛不仅给男子以浓厚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氛围,也使女子教育得以普及,更由于文人士大夫对女性德才观念的转变以及他们对女性之才逐渐加深的兴趣,再加上繁荣的出版业为其提供媒介,闺媛教育中的诗才之教遂兴。因此,理解明代闺媛的生活,不能单纯从官方认知考虑,应该多维度思考,以期尽量还原历史现实。当然,明代闺嫒各方面才华的展露更需客观考虑,至于解放或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觉醒还需进一步探究。

李珊[4](2010)在《倪瓒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倪瓒是元代一位杰出的画家及绘画理论家,其作品及绘画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美学思想既是对前代绘画理论的学习和总结,又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更是其人生经历、思想及对绘画独特体认的结晶。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研究艺术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生平及整个艺术史。倪瓒的一生是隐逸的一生,艺术的一生,有三个语词与其隐逸与艺术的一生关系最为密切,即:“汉族文人”、“江南地主”、“三教兼修”。论文的第一、二章分别从政治环境、经济状态及思想熏陶三个层面概括了倪瓒绘画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根源。第一章论述倪瓒的生平及其所生活的时代。从政治环境看,倪瓒在元代属于汉族文人。元代作为一个由外来民族入侵建立的朝代,在用人取才上强调“根脚”,这一方面使蒙古、色目人处于优势地位,而汉人和南人则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又使元代科举不兴。传统的汉族士人,很难进入仕途或即使入仕也多不如意。到元代中晚期,加上社会动荡,汉族士人大部分绝意仕途,纷纷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倪瓒心存隐逸之志,一生过着隐居的生活。从经济环境看,倪瓒所生活的江南地区在蒙古攻占南宋时受到的破坏较小,经济也较能稳定发展,其实力在元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江南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达,造就了一批江南富豪地主,他们不再寄希望于政治,也无意于政治,就在居住的城市中自建园林,过起了隐逸的生活。这也使元代的隐逸不同于前代,与尘世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元代中晚期,由于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元末农民起义对倪瓒此类地主的冲击最大。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倪瓒由早期悠闲、富裕的隐居生活,转向晚年艰辛、高逸的隐逸生活。第二章论述倪瓒的哲学美学思想。元代理学家主张会和朱陆,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禅宗倡导由渐修而达顿悟,三家都强调心性的修炼。从唐代中期开始的三教合流在元代进一步发展,元代文人基本上都兼修三家。由此,他们将淡泊修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命形态,当政治上无所施展抱负之际,便反身以求明心见性。倪瓒也兼习三家,在他这里,具体表述为“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政治上的失意、经济上的独立,思想上的变化,使倪瓒等南方文人绝意进仕,转向隐逸和文学、艺术创作,给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见的新象。在这样的时代和画学背景下,倪瓒形成了一套有系统的观念,建立了自己的绘画美学,其中包含了对绘画本质、绘画功能以及绘画形式这三大问题的回答。这三大问题本来就是中国整个绘画美学,不断在讨论的问题,元代以前已有过不少重要的论述。但倪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重大的发展。因此,第三、四、五章作为整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将分别论述这三个问题。第三章,讨论“写胸中逸气”——倪瓒的绘画本质观。有关绘画本质的讨论就是要回答什么是绘画的问题。元代以前,绘画的本质在谢赫那里被规定为“气韵生动”。到了唐代,张彦远提出以“意”为本的绘画本质论。北宋理学发达,在绘画上强调以“理”为本。倪瓒在人格上倾向于“清逸”,又受“气韵”论和“逸气”说,以及元代由赵孟(?)提出“画贵有古意”的影响,提出了“写胸中逸气”的绘画本质论。这种提法有两个方面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一是,将书法的书写性融入绘画;二是,将诗歌的抒发性融入绘画,从而实现了诗、书、画三者的融合。第四章,论述“自娱”说——倪瓒的绘画功能观。绘画功能指的是绘画具有何种作用。本质问题和功能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本质是形而上的规定,功能指的是一种关系,就绘画来说,就是指画家、作品及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绘画最早强调的是绘画的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两者是完全统一在一起的。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画论家又意识到绘画还具有不能与认识、教化功能完全等同的审美功能。这种看法在以后的绘画理论与实践中逐步得到强化,由宋入元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许多文人画家共有的看法。倪瓒直接发挥文人画家所提倡的审美功能观,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绘画具有“自娱”的功能。这种功能观源自我国自古以来“游于艺”的观念,它是形而上的精神之娱,同时又与元代文人雅集密切相关。倪瓒的清閟阁就是当时文人雅集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最具以文艺“自娱”的意识。拥有共同审美理想、志趣的文人,不为政治目的,而为怡情适性聚集在一起,在雅集中以书画、品题鉴赏古物、琴棋诗酒等方式娱乐,由雅集延伸出来的书画互赠、诗歌酬唱也是“自娱”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雅集中“自娱”与“娱人”相统一的,在很大程度上,“自娱”成为了当时文人画家相互欣赏、心灵互动的代名词。倪瓒提出“自娱”说并非偶然,一方面是基于前人对绘画审美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挖掘,另一方面又与文人雅集活动的发展分不开,而更为重要的是与他的道家及禅宗的思想相关。“自娱”功能观强调绘画主体的达成,其美学价值在于把绘画创作看作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的、抒发个体性灵的活动,从而扞卫了绘画的独立性,并将游戏的精神带入绘画创作之中。第五章,论述“不求形似”——兜瓒的绘画创作论。绘画始终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因素为表现手段。绘画观念的表达最终都必须落实在这些形式上,因此,“形式”是绘画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书法和绘画史上,没有“形式”和“内容”的概念,只有“神采”与“形质”、“形”与“神”的概念。因此,讨论我国古代绘画“形”的历史,其实就是讨论“形”与“神”的互动史。哲学上有关“形”、“神”的争辩直接影响到绘画上对形神关系的看法。在倪瓒之前,“形”、“神”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从重形而轻神到形神并重;(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形神并重到重神而轻形;(三)、唐五代时期,重神而不轻形,但至五代已开始把神放在形之上;(四)、宋代重形而求传神。但与院画不同的文人画已明显把神放在形之上,而且把传统的针对人物画而言的“传神”说推广到传天地万物之神。在这个问题上,倪瓒认为绘画创作不应拘泥于形似,而应“不求形似”,意为要把对形外之形、画外的表达放在最高地位,强调要创造一个超越于视觉形象局限的艺术境界,由此达到对整个人生境界的深层体验,这是对我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贡献。第六章对倪瓒作品作一个美学的分析,以印证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从绘画的意境看,他所营造出的绘画境界可以概括为三种:“天真幽淡之境”、“简远高逸之境”以及“萧散寂寞之境”。意境是对作品整体效果的概括,但又是通过一件件作品传达出来的。倪瓒的绘画风格随着其人生经历、思想及绘画观念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表现为早期的清润祥整,中期的高简疏远及晚期的平淡率意。在我国绘画史上,画家的成就如何,需要有一个评价体系以衡定其等次和价值。这个品评体系直接来自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谢赫的“六品”说开启了我国绘画品评的历史。宋代以来,一些画论家将“逸品”置于绘画品评体系之首。倪瓒的作品被明清画论家推为“逸品”之冠,这是对他绘画等次的评价,更是对其人品的肯定。倪瓒绘画在明清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人画家纷纷仿其画作或笔意,希望由此理解倪瓒绘画的精神并借以抒发个人的意兴和情怀。倪瓒绘画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他将绘画看成是诗书画三者的统一整体,重视人品与画品的内在统一以及对画外之意的追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现当代画论家对文人画的根本看法。从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来看,如何结合对倪瓒美学的研究深入理解和继承他留给我们的绘画遗产,使之在我们创造有中国气派的当代绘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徐恩存[5](2008)在《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文中指出历代中国花鸟画家几乎都在吟咏着一个共同的母题——自然,他们通过对花鸟画的表现,及主观意绪与情感的注入,去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吟咏,与自然的交流;在对自然的吟咏中,他们体现出自身的文化情怀与对自然之美的探寻与表现;在不同的画家那里,则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语言与审美追求,最终,都凝聚在画家的作品中。

磊子[6](2008)在《魂出铁荷问雨声——画家刘德功铁荷系列艺术散谈》文中研究表明工笔花鸟画,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似乎与纤巧浓丽的风格是分不开的,其流畅的线条,逼真的层层变化渲染的着色,都给人一种细腻有余而粗犷不足之感。然而这种风格也因人而异,所谓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说,同样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画家笔下,表现出的风格也不一样。

赵醒[7](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研究表明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刘耀平[8](2006)在《接天莲叶是“荷魂”》文中研究指明认识刘德功好多年了,好多年他还是那个样子:外表上看,高高的个子,典型的山东大汉,但他又是一个不善张扬的人,满脸的忠厚,说话的声调不高,谈起自己来更是低调。也许,正是他这种谦虚的性格吸引了记者,使我们成为了朋友。很想好好写?

周生杰[9](2004)在《《萃益斋诗集》校注》文中指出苏煜坡(公元1848—1893年),字翰臣,号金堂,别号筱东行一,广西贺县开山镇人。苏早有才学,十九岁中举,此后三次会试皆名落孙山。一生主要从事于教育事业,曾任临桂教谕,主讲临江书院。闲暇之余,热衷诗歌创作,有《萃益斋诗集》(617)首流传后世。 受清代“神韵说”、“性灵说”等主流诗风的影响,苏诗清新雅致,当时便有“瓣香随园”的美誉。诗歌题材比较广泛,风格多变,语言凝炼,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在平乐诗派中占有重要位置。苏煜坡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重视学宫建设,积极倡导办学,为家乡培养了一批后进之士。 然而,与同时活跃于诗坛的大家相比,苏诗呈现出反映生活不够深刻的不足。但无论如何,研究其人其作,是填补清代广西文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徐恩存[10](2004)在《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文中认为 历代中国花鸟画家几乎都在吟咏着一个共同的母题——自然,他们通过对花鸟画的表现,及主观意绪与情感的注入,去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吟咏,与自然的交流;在对自然的吟咏中,他们体现出自身的文化情怀与对自然之美的探寻与表现;在不同的画家那里,则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语言与审

二、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论文提纲范文)

(1)《宋史·艺文志补》着录部分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凡例
01 孔平仲《珩璜新论》
02 汪若海《麟书》
03 马纯《陶朱新录》
04 杨彦龄《杨公笔录》
05 洪迈《夷坚支志》
06 洪迈《夷坚三志》
07 杨万里《挥麈录》
08 王明清《挥麈前录》、《后录》、《第三录》、《余话》
09 王明清《玉照新志》
10 宋伯仁《烟波图》
11 王楙《野客丛书》
12 刘昌诗《芦浦笔记》
13 王质《绍陶录》
14 朱翌《猗觉寮杂记》
15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
16 郑景望《蒙斋笔谈》
17 罗大经《鹤林玉露》
18 沈作喆《寓简》
19 赵叔向《肯綮录》
20 叶寘《爱日斋丛抄》
21 叶寘《坦斋笔衡》
22 吴枋《宜斋野乘》
23 方岳《深雪偶谈》
24 张仲文《白獭髓》
25 陈郁《藏一话腴》
26 俞文豹《清夜录》
27 俞文豹《吹剑录》
28 赵葵《行营杂录》
29 陈鸽《耆旧续闻》
30 赵希鹄《洞天清禄》
31 莫君陈《月河所闻》
32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
33 张端义《贵耳集》
34 龚颐正《芥隐笔记》
35 陈世崇《随隐漫录》
36 吴子良《林下偶谈》
37 金盈之《醉翁谈录》
38 袁褧《枫窗小牍》
39 罗璧《识遗》
40 陈晔《类编夷坚志》
41 田况《儒林公议》
参考文献
后记

(2)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言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 “学术文化”的概念
        二 研究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 研究现状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代前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唐代以前的学术积淀
        一 哲学
        二 宗教
        三 文史
        四 其他成果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学术氛围
        一 社会环境
        二 文化政策
        三 人文风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儒释道“三教”研究
    第一节 儒学研究
        一 综合研究
        二 专书研究
        三 其他着述
    第二节 佛学研究
        一 佛经翻译
        二 宗派的发展
        三 佛学着述
    第三节 道教研究
        一 道藏整理
        二 道经研究
        三 其他论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史学研究
    第一节 史学理论
    第二节 前代史研究
        一 前代史的编订
        二 前代史的注疏
    第三节 当代史编撰
        一 实录与国史
        二 政书类着作
        三 刑法类着作
        四 姓谱类着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学研究
    第一节 文学理论
    第二节 诗歌
        一 诗歌创作
        二 诗格
    第三节 散文
        一 散文创作
        二 《文选》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艺术研究
    第一节 书画
        一 书法
        二 绘画
    第二节 乐舞
        一 音乐
        二 舞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学研究
    第一节 天文历算
        一 天文
        二 历法
        三 算学
    第二节 医学
        一 医学教育
        二 医药学成就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 时代特征
        一 过渡期
        二 转型期
        三 兴盛期
    第二节 区域特征
        一 北方地区
        二 南方地区
    第三节 文化交流
        一 内部交流
        二 中外交流
    本章小结
余论
    第一节 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地位
        一 在唐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 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影响
附表:唐代前期学者本贯分布与学术成果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虚窗雅阁 ——论明代闺媛教育理念及其与现实生活之反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研究缘由与概念释义
第二章 :窗阁之限——“正位于内”的明代闺媛教育理念
    第一节、“心之所施”为妇德
    第二节、“口之所宜”为妇言
    第三节、“貌之所饰”为妇容
    第四节、“身之所务”为妇功
第三章 :“虚”窗“雅”阁——“正位于内”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第一节、“奇文竞创作,山海共风流”——闺嫒文学创作之兴
    第二节、“为有源头活水来”——闺嫒思想观念的开拓
    第三节、“踏花归去马蹄香”——闺媛以母亲、妻之身份延伸权力
    第四节、“黛色晴峰云外出”——闺媛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四章 :虚雅之源——明代闺媛教育理念与现实生活反差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经济繁荣的影响
    第二节、“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
    第三节、“一纸彩云笺,晓知天下春”——出版业繁荣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倪瓒绘画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倪瓒的生平与时代
    第一节 倪瓒生平
        一 生平
        二 人格
    第二节 倪瓒所生活的时代
        一 社会环境
        二 隐逸之风
第二章 倪瓒哲学及其美学思想
    第一节 哲学思潮
        一 朱陆和会
        二 实参实悟
        三 三教合一
    第二节 倪瓒哲学美学思想
        一 据于儒
        二 依于道
        三 逃于禅
第三章 "写胸中逸气"——倪瓒的绘画本质观
    第一节 倪瓒以前的绘画本质论
        一 "气韵"论
        二 "意"本论
        三 "理"本论
    第二节 "逸气"论
        一 "写胸中逸气"的美学内涵
        二 "写胸中逸气"的背景
    第三节 "写胸中逸气"的绘画表达
        一 引书入画
        二 引诗入画
第四章 "自娱"说——倪瓒的绘画功能观
    第一节 绘画功能的变迁史
        一 认识功能
        二 教化功能
        三 审美功能
    第二节 论"自娱"
        一 "自娱"的美学内涵
        二 "自娱"说的发展演变
        三 自娱与文人雅集
        四 "自娱"说的美学价值
第五章 "不求形似"——倪瓒的绘画创作论
    第一节 "形"的内涵及变迁史
        一 “形式”与“形”的内涵
        二 "形"与"神"关系的变迁史
    第二节 "不求形似"说
        一 "不求形似"的美学内涵
        二 "不求形似"的哲学美学基础
        三 "不求形似"的绘画表现
        四 "不求形似"的美学意义
第六章 倪瓒绘画作品的美学分析
    第一节 倪瓒绘画的意境
        一 天真幽淡之境
        二 简远高逸之境
        三 萧散寂寞之境
    第二节 倪瓒绘画的风格
        一 早期清润祥整
        二 中期高简疏远
        三 晚期平淡率意
    第三节 倪瓒绘画的品第——逸品
        一 倪瓒画作为"逸品"之冠
        二 画品与人品的关系
    第四节 倪瓒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一 倪瓒对明清绘画的影响
        二 倪瓒对近现代绘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1 倪瓒年谱
附录2 明清绘画史论家评倪瓒及其画作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9)《萃益斋诗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一、 苏煜坡的生平和思想
    (一) 苏煜坡的生平
    (二) 苏煜坡的思想
        1 功名自是儒生事--苏煜坡的人生理想
        2 根本厚植须及早--苏煜坡的教育思想
        3 夷吾生弱不好异--苏煜坡的文艺思想
二、 苏煜坡交游考
    (一) 黄玉柱
    (二) 唐景崇
    (三) 于式枚
    (四) 郑小谷
三、 《萃益斋诗集》研究
    (一) 版本研究
    (二) 清末广西诗坛状况
    (三) 《萃益斋诗集》思想内容
        1 田园诗
        2 山水诗
        3 咏史诗
        4 酬唱诗
        5 亲情诗
    (四) 《萃益斋诗集》的艺术风格
        1 转益多师的诗学精神
        2 书卷浓郁的作诗风格
        3 清新自然的诗意内涵
        4 触处生春的用典艺术
        5 清新雅致的语言风格
    (五) 《萃益斋诗集》的不足
参考文献

四、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史·艺文志补》着录部分小说集解[D]. 赵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2]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研究[D]. 冯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3]虚窗雅阁 ——论明代闺媛教育理念及其与现实生活之反差[D]. 汪浔. 复旦大学, 2012(03)
  • [4]倪瓒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 李珊. 武汉大学, 2010(09)
  • [5]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J]. 徐恩存. 工会博览(艺苑版), 2008(08)
  • [6]魂出铁荷问雨声——画家刘德功铁荷系列艺术散谈[J]. 磊子. 工会博览(艺苑版), 2008(08)
  • [7]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8]接天莲叶是“荷魂”[N]. 刘耀平. 中国煤炭报, 2006
  • [9]《萃益斋诗集》校注[D]. 周生杰. 广西大学, 2004(04)
  • [10]吟咏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J]. 徐恩存. 国画家, 2004(02)

标签:;  ;  ;  ;  ;  

吟诵自然——读刘德功花鸟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