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翠林洲别墅小区

廊坊翠林洲别墅小区

一、廊坊翠林洲别墅小区(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建[1](2021)在《基于老年人体力活动和健康促进的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永祥[2](2017)在《区域快线平谷线“徐辛庄站”站城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区域城市群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快速、高效、大运量等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逐渐成为城市间重要的交通联络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主要城市都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往往出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不足、轨道建设与城市环境缺乏协调以及轨道站点换乘低效等问题。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紧凑布局以及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等多项目标,需要对于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分析,探索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融合的新路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开发建设模式,对于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以及推广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影响。本文以研究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学习总结国内外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结合区域快线建设相关内容的研究,尝试探索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提出“站城一体化”理念,并从土地使用、区域交通、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管理以及城市开发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划策略,另外,依托区域快线平谷线徐辛庄站进行实践验证,对徐辛庄站进行规划策略应用。论文旨在通过研究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机制,为我国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并通过徐辛庄站一体化规划策略的应用,为平谷线站点提供发展思路和借鉴。论文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缘起和思路方法部分。重点在于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最后详细论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首先对于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充分认知轨道交通建设的作用影响;其次,通过研究日本、香港等轨道交通建设发达地区的站点开发实例,总结一体化开发建设经验。第三部分为区域快线站城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首先,通过对于区域快线的线路特征、线路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站点特征逐一进行分析,明确了区域快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提出“站城一体化”理念,并对其内涵、模式和特征进行详细解读;最后,对于实现区域快线站城一体化在土地使用、区域交通、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管理以及城市开发等不同方面的规划策略进行详实的论述,总结策略要点,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第四部分为平谷线“徐辛庄站”案例研究。首先,通过对区域快线平谷线进行相关线路分析,明确平谷线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其次,对平谷线徐辛庄站从站点现状、开发潜力、开发影响以及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对徐辛庄站实现一体化开发的规划条件进行评估,明确开发定位策略;最后,分别从土地使用、交通规划、竖向空间利用和规划管理以及城市开发等不同方面提出相应规划策略和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徐辛庄站实现站点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和参考。第五部分为结论。针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并对研究进行后续展望,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进行总结与反思。

刘童[3](2017)在《社区公园使用者行为模式与游憩设施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公园是离城市居民生活最近的一类公园,它具有数量多、面积小、易到达、使用率高等特点。每一天,形形色色的游憩行为都在社区公园中发生着,而直接承载着这些行为的要素之一便是游憩设施。目前对游憩设施的研究,大多从使用者对设施单体的体验入手,鲜有将设施置于环境中,并围绕使用者群体的种种行为入手去进行论述。鉴于此,本文借助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实际公园为例,从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两个角度,透过对使用者游憩行为模式的归纳,从而对社区公园内的游憩设施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基于使用者不同游憩行为模式下的较理想的游憩设施布局模式。在对园林、规划、建筑等领域已有的行为学理论成果和调研分析方法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市的新旧两组、共四个社区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分别从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呈现出的“行为地图”视角进行切入,分别对应使用者的行为与游憩设施选择的主观偏好,以及使用者的行为与游憩设施选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过程借助SPSS、GIS等软件,并力求量化与科学化。最后,结合两类调研的结果以及与“行为模式”相关的基础理论,在社区公园这一背景下,对使用者的心理行为模式和需求行为模式分别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在融入心理行为模式的前提下,去探讨基于需求行为模式的游憩设施布局。在此基础上,受到“复合”思想的启发,笔者尝试提出几种较可行的、基于复合行为模式的游憩设施组合方式。希望本文能成为此类研究中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尝试和探讨。

葛楠[4](2014)在《基于CRM的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电力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到最近呼声较高的新一轮电改方案“开放售电段,引入民营资本”,可以预见电力行业打破垄断格局,引入市场竞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使得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供电企业必须由任务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全面转型。服务型企业要求建立灵活的营销体系、完整的服务链,形成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从统一模式的服务转向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如何在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中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如何进行全方位的围绕客户的需求侧管理,建立互动的客户关系,进行趋势性、前瞻性分析,提高需求预测的正确性以及决策支持的有效性,达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是供电企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本文把国家电网公司广泛应用的“SG186”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供电企业业务实践,提出系统改进方案,构建优化模型,以期对国家电网公司和其他公司供电企业进一步推进营销信息化建设,成功实现企业转型提供借鉴。论文首先研究了在企业营销管理方面较为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论,非常符合供电企业服务型企业的定位。接着,研究了实施CRM必须的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应用BPR的主要方法,可以实现对现有系统的优化改进。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紧密结合供电企业营销业务实践,详细阐述了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的优化方案。论文设计了以客户数据为中心的专业模块重组方案,提出了基于时间轴的数据管理方法,实现了海量客户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建立计费方案规则库,对营业业务和抄核收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大幅提高了核心业务流程的执行效率。论文提出采用集成化的步骤业务子项管理营业流程,减轻了系统负担,同时增加了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论文初步设计了智能查询模块和客户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设方案,弥补了原有系统在基础管理和客户细分方面的不足。最后,论文从业务应用层面、客户沟通层面和分析决策层面对系统优化方案进行了实效验证。

刘枫[5](2014)在《湖湘园林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考古实证及民间传说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对湖湘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剖析,力求系统地、全面地揭示湖湘园林从起源到发展各历史时期的本来面目,总结湖湘园林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湖湘园林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湖湘园林起源于迄今6500余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澧县城头山“中国第一城”考古发现的祭坛、稻种、墓葬等遗迹,证明湖湘园林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祭祀活动及其附属设施。(2)对湖湘园林发展各历史时期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湖湘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①秦统一以前,为湖湘园林的起源萌动期。湖湘园林起源于迄今6500余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城头山遗址的城门、护城河、祭坛、墓葬、稻田等遗迹齐全,具备了园林的基本要件。②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初始发展期。该时期,王室园林、陵园园林、衙署园林形成基本格局,塔、庙、宫、观等园林建筑悄然兴起。③隋唐五代时期,为湖湘园林的高速发展期。宗教园林、贬官园林及马楚时期兴建的王室园林,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④宋元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平稳过渡期。书院园林兴起,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潇湘八景的出现,丰富了湖湘园林的文化内涵。元代实行土司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园林文化的发展。⑤明清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发展成熟期。宗教园林、私家园林、衙署园林、王室园林、会馆园林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的湖湘园林,数量多、门类全、品位高,是进入成熟发展期的主要标志。⑥近现代(1840-1949),为湖湘园林的中外融合期。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交流,对湖湘园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为湖湘园林的全面发展期。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共园林的相继兴起,各类型园林全面发展。(3)通过对湖湘园林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归纳出以下主要园林类型及特点:①祭祀园林:起源早,生命力强,园林布局大多中轴对称,较大规模的建有亭台楼阁。②王室园林:择地于权力中心,集王宫、园苑为一体,楼阁殿堂、廊榭亭台与自然山水景观互为衬托。③陵园园林:大多选址风水宝地,园林布局规整,广植树木,隐蔽性强。④衙署园林:一般设在所辖中心区域,园林空间布局以前衙门后庭苑为主,园林绿化程度较高,古树名木也很常见。⑤湘西园林:以湖湘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营建的园林为主。依山面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其主要特征。⑥寺观园林:多择名山胜地,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古树名木多有栽植。⑦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灵活多样,占地面积大小不等,亭台楼阁、山水植物等园林要素依园主的意愿营建。⑧庄园园林:常建于城郊,规模宏大,园林布局以田园式风格为主,常凿池、建亭廊等。⑨贬官园林:多在贬官活动区域内选址营造,以祠、庙、阁、楼等园林建筑形式为主,园林文化内涵丰富。⑩书院园林:一般在环境清静、自然景观秀美的地方修建。园林布局以讲堂为中心展开,中轴对称,多重院落组合。天井、连廊及四周常设有园林小品。⑩会馆园林:是集聚会、商谈、食宿、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园林。大院高墙,门楼宏伟,园林建筑装饰精美。选址多在繁华商业重镇交通便利之处。⑩公共园林: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具有公共游览性,兼收传统与现代不同的造园风格和造园理念。(4)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贬官园林”这一概念,即指被流放、贬谪、罢黜的官员,亲身设计并营造,以及后人营造的,与流贬官员关系密切的文化氛围厚重的各类型园林。

钱广贵[6](2010)在《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文中认为传媒体制改革是现在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也被学界和实务界认为是中国传媒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但关于中国传媒应该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和如何发展,不管是制度提供主体政府,还是学术界以及传媒实务界,则都比较缺乏一个整体的思考和设计。本论文采用系统论、嵌入与脱嵌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对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中国传媒的未来的应然发展这个宏大命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论文的研究思路从两个方面相互呼应展开。一方面是从历时性角度,对中国的自1978年以来的开启的传媒体制变革进行了一个历史的考察和梳理。论文认为,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为起点的中国传媒市场化的体制改革到今天,基本上确定了传媒体制和组织层面的“混合型体制”的基本特征,并且遭遇了不可克服的现实和理论障碍。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的选择有其合理性,但这种“事业、企业混合型体制”也包括政府提出的“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的制度安排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的弊端,混合型体制本身又成为中国传媒进一步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另一方面是从共时性角度,导入对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最具影响的三个场域即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博弈,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的传媒体制变革的总体性特征。论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变迁以及三者博弈分析,检视了在政府依然强势、市场制度基本确定但远未规范和社会虽然发育但非常弱小的现实条件下中国已有的传媒体制改革和“实然”状态。在三个利益主体即政府、传媒和社会的三角关系和相互博弈中,传媒自身的目标函数市场利润和政府控制传媒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目标函数都得到实现,但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障和实现则出现了系统性缺失,社会在这种传媒发展形态中处于是被遗忘的对象。这种“实然”状态显然并非传媒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理想状态。同时,传媒的基本功能和需要履行的当下中国社会断裂、利益博弈严重失衡和公共权力被滥用需要监督的历史性功能都没有得到实现。因此,在分析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合理化关系即社会本位的确立的基础上,论文认为传媒的体制改革和发展在履行历史性功能的时候应该是以社会为本位,而这种社会本位的传媒“应然”发展和功能需求提出了传媒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论文的核心观点认为,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应该从“两分开”向“三分开”发展,即国家传媒(指履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目标和功能的传媒类型)、公共传媒和商业传媒的分开发展,进行传媒系统结构的重建。并且三种传媒各自定位,分别履行不同的社会功能和职责,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计,从而共同完成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和保障。论文指出从“二分开”到“三分开”传媒体制改革遵循的路径应该是渐进式。一方面,论文认为我国的传媒发展和三分开体制改革必须遵循渐进式,另一方面,论文从渐进式本身的负面后果和对于渐进式认知的修正指出,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不仅遵循渐进式的路径,更关键的是彰显和实现从“形式渐进”到“本质正义”的传媒发展。传媒发展必须公平、正义,关涉和维护彰显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在本质正义的核心要求下,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必须以社会公众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基点。从两分开到三分开的传媒体制改革,在中国当下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在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理性关系的构建中,实现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和张大,注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但是,这也是一条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必须遵循的道路。

彭剑波[7](2009)在《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高尔夫球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公正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空间资源的分配,已经成为城市社会资源分配是否公正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将社会公正的研究拓展到“空间分配公正”领域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新研究方向。目前,高尔夫球场在中国大陆发展迅猛,大量高尔夫球场建设中,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特征非常明显,并且已经构成一种空间不平等,衍生出空间剥夺、不平等的二次生产、危害城市生态安全等诸多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空间重构与转型中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建设为例,应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现状及其生产机制进行了研究。笔者通过对北京市55个高尔夫正式球场和120个高尔夫练习场的建设过程及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典型球场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的博弈过程及互动关系对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生产机制进行了解构,发现政府在制度失灵、机构寻租、官员腐败方面的三重失灵,市场在土地获取、建设施工、运营阶段的三重越轨,公民个体缺席以及NGO第三部门失位下社会的二重缺位,共同构成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产生的综合机制。笔者还总结了政府与高尔夫球场开发商之间基于利益联盟下的政企合谋模型,发现了在此政企合谋模型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异化,进而提出了“悖论规划”的新概念,即表述性文本与客观性现实之间内容对立却统一于同一规划审批实践的规划现象。最后,笔者对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治理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从固化土地功能、完善监管体系来弥补制度惰距来规避权力寻租,通过高额处罚来提高开发商的越轨成本,减少政企合谋收益来瓦解政企利益联盟,以及加强对民众的复权以强化公共监督等措施,来构筑多元社会控制模式以期达到治理效果。

廖洋[8](2008)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古典园林意趣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它集建筑、景观、诗画、文学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在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上远远超过“园"本来的客观定义。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本文对园林艺术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它对建筑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角度,因此只能说是浅尝辄止。但是,就本文中对古典园林艺术的解析来看,对于当今的建筑创作来说,已经有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仔细研究、学习的地方。优美环境的创造、意境的营造、空间趣味的追求等艺术成果,对不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来说,都有相当重大的借鉴意义。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指出,建筑的三大要素是:坚固、美观、实用。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在保证建筑安全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也应当重视——建筑,作为一种时代产物,对人的精神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新时代的人类应该有更高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不是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丛林里漠然地行走发呆。因此,若能对园林的精髓进行理智地传承,将园林中的优秀元素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创作出更美、更活的新建筑,将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仲继寿,娄霓[9](2004)在《清水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设计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结合笔者近年完成的42万m2清水墙装饰混凝土砌块建筑的设计实践工作,详细论述了清水砌块建筑在设计与工程应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周艳波[10](2003)在《各地传真》文中认为 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并趋于消除,受到重创的经济生活开始复苏。蛋鸡业也在迎接新一轮的盘整。瞧这"非典"闹的河北省是养鸡大省,不少人曾经靠饲养蛋鸡走上了富裕路。然而,一场"非典"不知破碎了多少想靠养蛋鸡发家致富人的梦。本来河北省养殖蛋鸡的成本比较高,"非典"又带来了蛋价的猛跌,使不少养鸡户栽了跟头。养鸡户普遍反映,由于"非典"时期流通不畅,鸡蛋运不出去,本地哪能消化这么多的鸡蛋,蛋价低得让人心疼。去年产蛋率在6~7成都不赔钱,今年产蛋率在9成的都赚不到钱。淘汰——无奈的选择养鸡户赚不到钱,只有淘汰。据行唐县一业内人士反映,当地养鸡户看不到希望,只有淘汰蛋鸡,有的蛋鸡在300日龄上就淘汰了,更有的在100日龄就被淘汰了。现在当地蛋鸡存栏量估计要比"非典"以前下降30%。现在,"非典"将过,淘汰鸡继续往外走,还有人要淘汰蛋鸡。估计到6

二、廊坊翠林洲别墅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廊坊翠林洲别墅小区(论文提纲范文)

(2)区域快线平谷线“徐辛庄站”站城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总结
    1.3 相关内容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TOD理论
        2.1.2 城市触媒理论
        2.1.3 轨道交通廊道效应理论
        2.1.4 城市地租理论
    2.2 相关案例研究
        2.2.1 日本多摩田园都市与多摩广场站一体化开发
        2.2.2 香港新市镇与将军澳站一体化开发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快线站城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
    3.1 区域快线相关研究
        3.1.1 区域快线线路特征分析
        3.1.2 区域快线建设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3.1.3 区域快线站点相关分析
    3.2 站城一体化概念解读
        3.2.1 概念内涵
        3.2.2 概念理解
        3.2.3 特征分析
    3.3 站点地区土地使用策略
        3.3.1 混合功能的土地使用模式
        3.3.2 采取高密度的用地划分方式
        3.3.3 建立圈层式土地开发模式
    3.4 区域交通规划策略
        3.4.1 构建“站城”交通“微循环”
        3.4.2 实现站内交通换乘衔接
    3.5 地下空间利用策略
        3.5.1 地下空间的分层化复合利用
        3.5.2 建设地下空间立体化交通系统
        3.5.3 构建地下空间生态型商业环境
    3.6 规划管理策略
        3.6.1 平衡统筹各方利益诉求
        3.6.2 合理进行规划管控
    3.7 城市开发策略
        3.7.1 开发建设困境
        3.7.2 开发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3.7.3 开发模式要点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谷线“徐辛庄站”案例研究
    4.1 平谷线相关研究
        4.1.1 区域轨道交通线网关系分析
        4.1.2 平谷线线路概况分析
        4.1.3 平谷线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分析
        4.1.4 平谷线站点分类及站点换乘衔接分析
    4.2 徐辛庄站一体化规划条件评估
        4.2.1 站点地区相关现状梳理
        4.2.2 站点地区相关上位规划梳理
        4.2.3 站点地区开发潜力分析
        4.2.4 站点地区开发影响分析
        4.2.5 站点地区开发模式分析
    4.3 站点地区土地使用策略
        4.3.1 优化调整用地布局
        4.3.2 多用途混合土地功能
        4.3.3 圈层式土地开发模式
    4.4 站点地区交通规划策略
        4.4.1 构建便捷“站城”交通系统
        4.4.2 实现站内交通换乘无缝衔接
    4.5 竖向空间利用策略
        4.5.1 合理推进站点上盖物业开发
        4.5.2 地下空间分层复合开发利用
    4.6 规划管理与开发策略
        4.6.1 建立规划管控长效机制
        4.6.2 精准规划管理
        4.6.3 开发模式要点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图表目录(图)
图表目录(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社区公园使用者行为模式与游憩设施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与内涵
        1.2.1 有关社区公园的概念与内涵
        1.2.2 有关行为的概念与内涵
        1.2.3 有关游憩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深化“行为与园林”的研究方法
        1.3.2 探究“行为与设施”的内在联系
        1.3.3 补充“行为与设计”的反馈机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归纳
        1.4.2 调查访问
        1.4.3 行为观察
        1.4.4 模式研究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1.6.1 内容层面
        1.6.2 方法层面
2 国内外研究成果与进展
    2.1 环境行为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2.1.1 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发展
        2.1.2 相关学科的行为研究
        2.1.3 风景园林学科的行为研究
    2.2 社区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2.3 游憩设施布局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
3 调研分析的方法与内容
    3.1 使用者行为与游憩设施选择的主观偏好研究
        3.1.1 问卷设计
        3.1.2 取样与调查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使用者行为与游憩设施选择的空间分布研究
        3.2.1 实地观察
        3.2.2 行为地图
        3.2.3 空间分析
    3.3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与概况
        3.3.1 选择依据
        3.3.2 各公园概况介绍
    3.4 调研时间
4 使用者的行为与游憩设施选择的主观偏好
    4.1 问卷回收情况概述
    4.2 公园与其使用者的基本资料
        4.2.1 公园与其使用者的年龄
        4.2.2 公园、使用者到园距离和到园频率
    4.3 使用者的行为偏好
        4.3.1 使用者的在园时长
        4.3.2 使用者的聚群人数
        4.3.3 使用者的来园目的
        4.3.4 使用者的活动内容
        4.3.5 聚群人数与使用者的活动内容
    4.4 使用者的设施选择偏好
        4.4.1 设施被使用的情况
        4.4.2 使用者的活动内容与设施的使用频率
        4.4.3 使用者对游憩设施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使用者的行为与游憩设施选择的空间分布
    5.1 社区公园内游憩行为的分类
    5.2 使用者游憩行为的分布特征
        5.2.1 调研公园内游憩行为的总体分布特征
        5.2.2 面状空间内的健身行为
        5.2.3 面状空间内的娱乐行为
        5.2.4 面状空间内的休憩交流行为
        5.2.5 面状空间内的其他游憩行为
        5.2.6 主要线状空间内的游憩行为
        5.2.7 小结
    5.3 使用者的游憩设施选择分布特征
        5.3.1 调研公园的游憩设施布局特征
        5.3.2 调研公园的游憩设施数量特征
        5.3.3 游憩设施被使用的总体特征
        5.3.4 居住区公园使用者的游憩设施选择特征
        5.3.5 小区游园使用者的游憩设施选择特征
        5.3.6 小结
    5.4 讨论与本章小结
        5.4.1 有关部分小区游园低使用率的讨论
        5.4.2 本章小结
6 使用者行为模式与游憩设施布局
    6.1 行为模式的基础理论
        6.1.1 适宜可用性
        6.1.2 情境
        6.1.3 行为模式与空间模式
    6.2 社区公园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6.2.1 心理行为模式
        6.2.2 需求行为模式
    6.3 基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社区公园游憩设施布局
        6.3.1 社区公园内游憩设施的布局原则
        6.3.2 基于社区公园健身行为模式的游憩设施布局
        6.3.3 基于社区公园娱乐行为模式的游憩设施布局
        6.3.4 基于社区公园休憩交流行为模式的游憩设施布局
        6.3.5 基于社区公园其他游憩行为模式的游憩设施布局
        6.3.6 基于复合行为模式的游憩设施布局组合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局限与展望
    7.1 结语
    7.2 研究存在的局限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基于CRM的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研究
        1.2.2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研究
        1.2.3 供电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2.1 CRM理论概述
        2.1.1 CRM的定义
        2.1.2 CRM的内涵
        2.1.3 CRM的分类
    2.2 BPR理论概述
        2.2.1 BPR的定义
        2.2.2 BPR的原则
        2.2.3 BPR的原理和主要方法
        2.2.4 CRM中实施BPR的必要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现状研究
    3.1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特征
        3.1.1 供电企业行业特点
        3.1.2 供电企业产品特点
        3.1.3 供电企业客户特点
    3.2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范畴、管理思路及组织架构
        3.2.1 业务范畴
        3.2.2 管理思路
        3.2.3 组织架构
    3.3 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现状
        3.3.1 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建设背景
        3.3.2 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模型
    3.4 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3.4.1 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的优势
        3.4.2 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
    4.1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目标
        4.1.1 业务处理层面的优化目标
        4.1.2 客户沟通层面的优化目标
        4.1.3 分析决策层面的优化目标
    4.2 以客户数据为中心的专业模块重组
        4.2.1 电力客户数据特点分析
        4.2.2 专业模块重组方案
        4.2.3 专业模块重组的意义
    4.3 基于时间轴的数据管理方法
        4.3.1 基于时间轴数据管理方法的提出
        4.3.2 基于时间轴数据管理方法的意义
    4.4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流程优化设计
        4.4.1 建立计费方案规则库优化核心业务流程
        4.4.2 采用集成业务子项管理营业流程
    4.5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功能优化设计
        4.5.1 开发智能查询功能
        4.5.2 建立客户评价指标体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成效分析
    5.1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实效分析
        5.1.1 业务处理层面的实效分析
        5.1.2 客户沟通层面的实效分析
        5.1.3 分析决策层面的实效分析
    5.2 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效益分析
        5.2.1 经济效益分析
        5.2.2 社会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湖湘园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概念释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1.2.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域概况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亘古钩沉
    2.1 新石器时代
    2.2 图腾信仰崇拜
        2.2.1 盘瓠传说
        2.2.2 梅王传说
        2.2.3 龙凤人物帛画
        2.2.4 人物御龙帛画
    2.3 先贤陵园
        2.3.1 炎帝陵
        2.3.2 舜帝陵
    2.4 考古发现
        2.4.1 城头山——中国第一城
        2.4.2 炭河里古遗址
        2.4.3 不二门遗址
        2.4.4 采菱城古城遗址
    2.5 楚国时期——湖湘园林的萌动
        2.5.1 群雄割据
        2.5.2 诸城建立
        2.5.3 罗子国城
        2.5.4 章华台——湖湘园林萌动标志
        2.5.5 里耶古城及干栏式建筑
        2.5.6 屈原墓
        2.5.7 屈原及楚国古典园林
        2.5.8 宋玉筑城澧水南岸
    2.6 小结
3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3.1 概述
        3.1.1 秦代
        3.1.2 两汉
        3.1.3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3.2 湖湘园林发展概况
    3.3 湖湘主要园林
        3.3.1 吴芮——长沙王
        3.3.2 贾谊故居
        3.3.3 定王台、蓼园
        3.3.4 岳阳楼
        3.3.5 祠庙园林
        3.3.6 庄园园林
    3.4 湖湘主要墓葬
        3.4.1 马王堆帛画
        3.4.2 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
    3.5 湖湘寺观园林
        3.5.1 古麓山寺——最早寺庙
        3.5.2 陶公庙——千年古庙
    3.6 桃花源园林
        3.6.1 桃川宫——桃花源最早的园林建筑
        3.6.2 桃花观
        3.6.3 菊圃
        3.6.4 桃花源内其他园林
    3.7 小结
4 隋唐五代时期
    4.1 概述
    4.2 湖湘园林概况
    4.3 湖湘主要园林
        4.3.1 黄庭观
        4.3.2 龙兴讲寺
        4.3.3 凤凰古城
        4.3.4 黄丝桥古城
        4.3.5 南岳大庙
        4.3.6 祝圣寺
        4.3.7 夹山寺
        4.3.8 道教圣地——五雷山
    4.4 马楚国时代
        4.4.1 概述
        4.4.2 楚王马殷与开福寺
        4.4.3 文昭王马希范与长沙城园林
        4.4.4 衙署园林——老司城
        4.4.5 祖师殿
        4.4.6 马楚后期
    4.5 贬官园林
        4.5.1 张说贬岳州
        4.5.2 贬官王昌龄与芙蓉楼
        4.5.3 元结复任道州刺史
        4.5.4 杜甫病卒湖南
        4.5.5 贬官福神阳城
        4.5.6 贬官柳宗元到永州
        4.5.7 贬官刘禹锡与司马楼
        4.5.8 韩愈滞湖湘
    4.6 书院园林——石鼓书院
    4.7 小结
5 宋元时期
    5.1 概述
    5.2 湖湘文化与湖湘园林
    5.3 湖湘文庙园林
        5.3.1 宁远文庙
        5.3.2 岳州文庙
    5.4 湖湘书院园林
        5.4.1 岳麓书院
        5.4.2 城南书院
    5.5 潇湘八景
    5.6 湖湘贬官园林——寇公楼
    5.7 小结
6 明清时期
    6.1 概述
    6.2 道观园林——云麓宫
    6.3 古建筑群——张谷英村
    6.4 长沙古城楼——天心阁
    6.5 王室园林——桂王府
    6.6 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
    6.7 湖湘古牌坊
        6.7.1 绣衣坊
        6.7.2 余家牌坊
    6.8 湘西园林
        6.8.1 马田鼓楼
        6.8.2 侗家风雨桥
        6.8.3 乾州文庙
    6.9 湖湘故居园林
        6.9.1 魏源故里
        6.9.2 湘西草堂
        6.9.3 刘少奇故居
    6.10 湖湘会馆园林
        6.10.1 湘潭鲁班殿
        6.10.2 关圣殿
        6.10.3 芷江天后宫——我国内陆最大妈祖庙
    6.11 湖湘宗教园林
        6.11.1 伊斯兰教园林
        6.11.2 天主教园林
    6.12 小结
7 近现代(1840-1949)
    7.1 概述
    7.2 湖湘故居园林
        7.2.1 胡耀邦故居
        7.2.2 齐白石故居
        7.2.3 富厚堂
        7.2.4 谭嗣同故居
        7.2.5 毛泽东故居
        7.2.6 沈从文故居
    7.3 湖湘公馆园林
        7.3.1 蔡锷公馆
        7.3.2 彭公馆
        7.3.3 萼园
        7.3.4 申公馆
    7.4 湖湘宗教园林
        7.4.1 天主教园林
        7.4.2 基督教园林
    7.5 湖湘纪念园林
        7.5.1 南岳忠烈祠
        7.5.2 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
    7.6 小结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8.1 概述
    8.2 湖湘园林恢复期
        8.2.1 湖南烈士公园
        8.2.2 衡阳岳屏公园
        8.2.3 橘洲公园
    8.3 湖湘园林灾难期
    8.4 湖湘园林发展期
    8.5 小结
9 湖湘园林发展史纲
    9.1 湖湘园林历史发展脉络
        9.1.1 湖湘园林的起源萌动期
        9.1.2 湖湘园林的初始发展期
        9.1.3 湖湘园林的高速发展期
        9.1.4 湖湘园林的平稳过渡期
        9.1.5 湖湘园林的发展成熟期
        9.1.6 湖湘园林的中外融合期
        9.1.7 湖湘园林的全面发展期
    9.2 湖湘园林类型和特点
        9.2.1 祭祀园林及其特点
        9.2.2 王室园林及其特点
        9.2.3 陵园园林及其特点
        9.2.4 衙署园林及其特点
        9.2.5 湘西园林及其特点
        9.2.6 寺观园林及其特点
        9.2.7 私家园林及其特点
        9.2.8 庄园园林及其特点
        9.2.9 贬官园林及其特点
        9.2.10 书院园林及其特点
        9.2.11 会馆园林及其特点
        9.2.12 公共园林及其特点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与创新点
        10.1.1 主要研究结论
        10.1.2 创新点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湘园林概览表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理论范式与基本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范式
        三、基本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目标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目标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制、制度
        二、传媒、传媒体制的界定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传媒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二、传媒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三、多元传媒发展改革与单一市场化取向的传媒产权改革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传媒混合型体制的建立与"两分开"改革的困境
    第一节 中国传媒发展的三次重大体制变革
        一、事业型单位、企业化管理:第一次传媒体制变革
        二、采编与经营相分离:中国传媒第二次体制变革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两分开:中国传媒的第三次体制变革
    第二节 已有传媒体制变革历程的总体反思与混合型体制弊端
        一、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历程与启示
        二、已有传媒体制变革历程的总体反思与混合型体制弊端
    第三节 "采编与经营"剥离的理论与实践困境
        一、采编与经营的关系:基于价值链的理论
        二、采编与经营剥离的悖论
    第四节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传媒两分开的困境
第四章 政府、社会和与市场关系中的中国传媒发展检视与结构调整需求
    第一节 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的传媒发展的"实然"检视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变迁
        二、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关系中的传媒发展
        三、三者博弈的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实然"检视:公众利益的缺失
    第二节 社会分层、结构断裂和利益博弈的中国现实与传媒功能承担
        一、社会分层、中国社会分层与结构断裂
        二、社会断裂中的利益博弈的失衡
        三、社会断裂与利益博弈失衡中的传媒的功能承担
    第三节 历史性功能承担下的传媒的"应然"发展与结构调整需求
        一、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合理化关系建构
        二、合理化关系与功能承担下的中国传媒"应然"发展
        三、"应然"发展与多种目标函数需求下的结构调整需求
第五章 从两分开到三分开: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系统结构的合理建构
    第一节 从两分开到三分开: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系统结构的理性构建
        一、传媒体制改革中的传媒属性争论与反思
        二、发达国家广电传媒系统构成与启示
        三、三分开:含义、合理性与公众利益的结构性保障
        四、三分开下的"党管传媒"再思考
    第二节 国家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一. 政治、中国政治和当代政治文明
        二、中国国家传媒的归位
        三、国家传媒的独特优势和制度设计与安排
    第三节 公共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一、公共传媒的国外发展与启示
        二、中国公共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第四节 商业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一、网络传媒的发展:现实和启示
        二、出版发行领域传媒的市场化发展改革与启示
        三、商业传媒的制度安排与设计
第六章 三分开传媒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思考
    第一节 中国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及传媒体制改革路径模仿
        一、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二、传媒体制改革的路径模仿:渐进式改革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的反思:从形式差别到本质正义
        一、渐进式改革的负面后果与再认识
        二、从形式差别到本质正义:改革的本质评价
    第三节 传媒渐进式体制改革的价值源点和归属:公众利益至上
结语: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发展:公共利益的维护与张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成果
后记

(7)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高尔夫球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从收入不平等到空间不平等
        1.1.1 空间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涵
        1.1.2 大规模的高尔夫球场建设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平等
        1.1.3 底层群体对空间不平等的抗争愈演愈烈
    1.2 问题的提出: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
        1.2.1 研究主题
        1.2.2 概念释义
        1.2.3 理论假设
    1.3 文献综述
        1.3.1 理论视野: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过程与方法
        1.4.1 研究过程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1.5 论文结构安排
        1.5.1 主要内容
        1.5.2章 节结构
第2章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
    2.1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的发展历程
        2.1.1 起步期(1984-1999)
        2.1.2 迅速发展期(2000-2003)
        2.1.3 违法发展期(2004 年后)
    2.2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的建设现状
        2.2.1 类型
        2.2.2 数量
        2.2.3 规模
        2.2.4 空间分布
    2.3 小结
        2.3.1 高尔夫球场大部分属于建设违法
        2.3.2 高尔夫球场面积盲目求大
        2.3.3 高尔夫球场侵占大量空间资源
        2.3.4 高尔夫球场污染环境危害城市生态安全
        2.3.5 高尔夫球场的贵族化违背了大众化的本质
第3章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建设中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现状
    3.1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发展历程
        3.1.1 起步期(1984-1999 年)
        3.1.2 迅速发展期(2000-2003 年)
        3.1.3 隐秘发展期(2004 年后)
    3.2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五大类型
        3.2.1 对绿化隔离地区的私用化
        3.2.2 对公园的私用化
        3.2.3 对水系的私用化
        3.2.4 对水源地的私用化
        3.2.5 对林地的私用化
    3.3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空间分布
        3.3.1 中心城区
        3.3.2 近郊区
        3.3.3 远郊区
    3.4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获利分析
        3.4.1 球场与高档居住区的空间共生系数
        3.4.2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非法获利评估
    3.5 小结
        3.5.1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广泛存在
        3.5.2 空间绝对剥夺的出现
        3.5.3 不平等的二次生产
第4章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中的政府失灵
    4.1 制度失灵
        4.1.1 制度缺位
        4.1.2 制度越位
        4.1.3 制度软化
        4.1.4 制度隐性替代
    4.2 机构寻租
        4.2.1 政府部门及下属开发公司直接参与球场开发
        4.2.2 公园绿地林地主管部门利益寻租
        4.2.3 村委会作为集体土地“代理人”寻租
        4.2.4 水利部门属地管理寻租
    4.3 官员腐败
        4.3.1 官员流动性下的短期行为
        4.3.2 考核指标化下的政绩寻租
        4.3.3 “运动式”整治下的投机心态
        4.3.4 利益补偿心态下的寻租性腐败
        4.3.5 “羊群效应”与集体腐败
    4.4 小结
第5章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中的市场越轨
    5.1 土地获取阶段的越轨行为
        5.1.1 以租代征
        5.1.2 “搭便车”认养绿地
        5.1.3 “补票上车”
    5.2 建设阶段的越轨行为
        5.2.1 先斩后奏,未批先建
        5.2.2 弄虚作假,多占多伐
        5.2.3 非法圈地,“公”地“私”用
        5.2.4 违法建房,谋取暴利
    5.3 运营阶段的越轨行为
        5.3.1 戴“红帽子”,骗取合法性
        5.3.2 “勾兑”织造起“关系网”
        5.3.3 “软推”“捂热”土地
        5.3.4 “制播分离”
        5.3.5 “和平演变”
    5.4 小结
第6章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中的社会缺位
    6.1 公民个体的缺席
        6.1.1 底层民粹化
        6.1.2 认知惰距
        6.1.3 公众参与缺位
    6.2 NGO 第三部门的失位
        6.2.1 专业NGO 组织的主体性缺席
        6.2.2 NGO 功能异化下的干预无力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生产机制
        7.1.1 综合生产机制
        7.1.2 政企合谋的提出
        7.1.3 悖论规划的发现
    7.2 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的治理策略
        7.2.1 明晰土地产权
        7.2.2 健全规划体系
        7.2.3 加强空间整治
        7.2.4 减少政企合谋收益
        7.2.5 提高越轨成本
        7.2.6 加强公众监督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7.3.1 研究的主要贡献
        7.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访谈清单
附录D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
附录E 国家部委和北京市发布的有关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相关规定
附录F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统计(截止2007 年12 月)
附录G 北京市高尔夫球场违法建设案例
附录H 全国高尔夫正式球场列表(部分)
附录I 近年来全国各地被曝光和查处的违规建造高尔夫球场情况
附录J 全国部分城市已建成和在建的高尔夫别墅区统计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古典园林意趣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触发——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现状
    1.6 小结
2 品读——古园意境和趣味
    2.1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追求
    2.2 古典园林的意境
        2.2.1 对自然的追求
        2.2.2 追求象外之境
        2.2.3 寓意与精神追求
        (1)寓意
        (2)精神追求
    2.3 古典园林的趣味
        2.3.1 分隔与延伸
        2.3.2 小中见大
        2.3.3 虚实相生
        2.3.4 动与静
    2.4 小结
3 提炼——建筑创作眼光下的古园意趣
    3.1 园林空间的层次
        3.1.1 遮挡
        3.1.2 分隔
        3.1.3 对景
        3.1.4 借景
        3.1.5 框景
        3.1.6 衬托
    3.2 节奏和韵律
    3.3 从美学的角度
        3.3.1 园林艺术设计中点的运用
        3.3.2 曲线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3.4 "时间"概念的引入
    3.5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
        3.5.1 建筑意境构成
        3.5.2 廊的妙用
    3.6 小结
4 转译——古园意趣的"现代表达"
    4.1 亲近自然,优化建筑环境
        4.1.1 庭院设计的突破
        4.1.2 在"灰空间"中接近自然
        4.1.3 花木植被
    4.2 命题寓意,使建筑更具灵性
    4.3 巧设悬念,丰富建筑空间层次
        4.3.1 墙的作用
        4.3.2 地面高差
        4.3.3 水的作用
        4.3.4 山石的作用
    4.4 提取元素,延续中式建筑之美
    4.5 小结
5 运用——苏州地域建筑在园林意趣中生成
    5.1 "地域性"带来的问题
        5.1.1 问题的产生
        5.1.2 地方特色的实践
        5.1.3 建筑创作的具体表现
    5.2 新的时代环境下的苏州建筑
        5.2.1 建国后的园林修复工作
        5.2.2 城市定位的影响
        5.2.3 城市格局的发展
        5.2.4 政府的规划决策
        5.2.5 建筑材料的更新
        5.2.6 古城保护的趋势
    5.3 探索与进步
    5.4 优秀实例分析
        5.4.1 苏州博物馆新馆
        5.4.2 苏州"姑苏人家"
        5.4.3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方案
        5.4.4 苏州研究生城图书馆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四、廊坊翠林洲别墅小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老年人体力活动和健康促进的城市社区建成环境研究[D]. 吴志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区域快线平谷线“徐辛庄站”站城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D]. 王永祥.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3]社区公园使用者行为模式与游憩设施布局研究[D]. 刘童.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基于CRM的供电企业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优化研究[D]. 葛楠.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5]湖湘园林发展研究[D]. 刘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12)
  • [6]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D]. 钱广贵. 武汉大学, 2010(10)
  • [7]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高尔夫球场为例[D]. 彭剑波. 清华大学, 2009(12)
  • [8]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古典园林意趣 ——以苏州市为例[D]. 廖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07)
  • [9]清水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设计与工程应用[J]. 仲继寿,娄霓.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4(02)
  • [10]各地传真[J]. 周艳波. 北方牧业, 2003(11)

标签:;  ;  ;  ;  ;  

廊坊翠林洲别墅小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