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利制度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

论福利制度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

一、论福利制度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丽[1](2021)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若干尚未妥善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惠及全体社会公民通过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以公平、正义且有效地保障社会公民的社会福利便是其中当务之急。相较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区域与城乡间在社会发展中仍表现为非平衡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缩小区域与城乡间的差距在学术界与在实践中都备受瞩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公共事业的目标要求也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与城乡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探索和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与城乡层面的差距问题能有效推动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环境、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建设,还能切实保障全体社会居民对生存与多样化发展需求,实现民众平等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权,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从区域与城乡两个维度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问题。通过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实证研究,增强论文研究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度,能有效正视省际间,区域间以及城乡间供给规模、质量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距,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区域与城乡间的均衡发展,缓解和消除当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研究主旨是在客观评价研究期间内,以区域与城乡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深入研究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机制,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供给水平在区域间、城乡间的差异水平及收敛情况,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进行测度,以双对象实证分析差距形成原因及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双目标的系统性财政对策与建议。首先,阐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搜集和整理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别从基本公共服务理论、供给的影响因素、供给机制的评价以及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与成因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提出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其次,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阐释与作用机理。通过对其研究紧密相关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界定,并重点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生成机制,通过财政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机制分析,再根据区域与城乡的个性特征具体化的通过区域禀赋差距、城乡二元体的视角分别和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间的机制分析,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形成的原理。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作用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与阐述,从社会公正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公共服务演变的三大理论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作用产生的天然逻辑、根本目的与实现的客观机制进行理论阐释。通过对财政分权机制、财政自给能力以及转移支付三大财政因素的财政机理分析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产生的作用。再次,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及收敛性进行分析。其中,按照区域、城乡的目标属性与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分别在全国31省市2011—2018年、30省市2015—2018年,分别设定27、41个具体指标以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指标体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变异系数与熵值法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分别进行测度,衡量区域与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同时运用Arc GIS 10.2软件对指数进行时空动态展示。通过运用面板数据进行一般收敛与空间收敛分析,其收敛性检验表明:从整体上,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收敛系数均为负值,统计指标都显着,说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存在明显的绝对收敛趋势。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结果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水平均呈现不断缩小的收敛态势,且这三大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收敛速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较大的中西部要快于其区域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并最终趋向于均等的水平。然后,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一,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财政政策效应分别运用基础与拓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础分析选取财政体制、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形成的因素进行空间实证分析;拓展分析运用动态空间模型比较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对我国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基础分析实证结论表明: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显着空间自相关,并呈现出显着的空间溢出态势,通过空间面板回归最优筛选与实证分析,人均财政支出、人均中央净补助、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化率对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效应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财政分权支出度对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通过空间系数检验,得出人均财政支出占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率对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效应具有显着的负向空间溢出影响,而财政分权支出度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再通过对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说明财政支出分权度、人均财政支出、人均中央净补助、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化率对中—西部地区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边际贡献显着高于东部地区;拓展分析实证结论表明:财政分权支出度、人均中央净补助、财政自给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以及城市人口密度对交通运输类的“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积极影响明显高于教育、卫生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类的“社会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通过空间系数检验,财政分权支出度、财政自给率、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卫生医疗支出的关系显着为负,而财政分权支出度与财政自给率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完全相反。通过加入东—中—西部地区的虚拟变量后,研究发现相较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支出偏好更倾向于“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第二,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效应分别运用基础与拓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础分析选取财政体制、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形成的因素进行空间实证;拓展分析为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与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选取2014年、2016年、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对我国28个省内涵盖5754户农村家庭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运用Logit分层法动态分析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影响方向与作用力度。基础分析实证结论表明:我国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显着空间自相关,并呈现出显着的空间溢出态势,通过空间面板回归最优筛选与实证分析,城乡经济差距、人均中央净补助对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效应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其中城乡经济差距带来的边际贡献最大,而财政支出分权度、人均财政支出以及财政自给率对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通过空间系数检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指数的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系数显着为负,说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拓展分析实证结论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家庭不论处于多维贫困还是收入贫困状态均有显着的减贫效应,对改善长期多维贫困模型的效应较长期收入贫困模型更显着。另外,还测算了三个考察年度农村家庭对教育和健康两类公共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并检验了随着家庭对教育和健康的需求的提升条件下,公共转移支付是否对改善我国家庭长期贫困状态具有加强效应。进一步实证结果表明,每单位家庭获得公共转移支付对改善其长期多维贫困与长期收入贫困的效应是显着的,且要大于未考虑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下的效应。最后,从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与具体性财政政策系统性地提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科学划分与平衡各级政府支出行为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供给有效性,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以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改革财政体制为减差效应扫清障碍,整合地方税体系提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能力,通过各层面间财政对策运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配合有助于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审视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研究内容,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多方博弈角度通过财政、经济、社会多个层面探索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问题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公共服务从区域与城乡层面涵盖的类别较为齐全,为厘清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别测度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指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指数并探究区域与城乡差距形成的原因与作用机制,分别从区域与城乡层面较为全面的分析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效应的实现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财政对策。第二,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研究采用了从区域到城乡的双层面研究视角。现有文献中多从单一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针对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不同属性与特性,全面分析其在基本公共服务研究领域中的共性与个性,以共性角度分析在财政体制因素下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以个性研究视角分别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对缩小区域差距效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对缩小城乡差距效应进一步探究其影响,以期全阈视角对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第三,将基础与拓展模型引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财政政策问题的两阶段实证研究。本文将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别引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基础性研究,再根据区域与城乡的个性特点与属性,分别运用空间动态计量模型与Logit分层模型进行拓展性实证分析。因此,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产生影响的财政机制,在研究方法层面也有一定的创新。

鲁全[2](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模式初论——基于管理体制的视角》文中提出现有以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实践为基础的福利国家类型分析虽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并不适用于中国。文章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制度-管理"的新分析框架,将管理体制纳入到有关一国社会保障类型的分析中。文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模式总结为政府主导的科层式合作主义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释。

朱宇方[3](2020)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德国福利国家制度变革研究》文中指出新工业革命并非突如其来,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即制造业从"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而20世纪70年代至今也是德国福利国家制度在二战后发展至高峰后开始遭遇问题、探索改革的时期。这两条发展线索之间不无关联:一方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劳资关系从对抗逐步走向合作;另一方面,生产方式变化所引起的就业形态的灵活化使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改革压力。反观历史,分析这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有利于沿着这条路径考察工业4.0带来的挑战,展望福利国家在这一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张爽[4](2020)在《马克思平等理论视域下的罗尔斯平等理论研究》文中提出17、18世纪以降,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的发展,封建贵族等级制渐被摧毁,人们的政治权利得以维护,但在财富分配方面的不平等状况也日益突出,革命旗帜宣扬的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内在矛盾逐渐显露,平等价值观念更具经济的涵义,如何对财富和利益予以公平分配成为时代提出的现实难题,如何在个人自由权利和经济平等之间做考虑和选择也构成了近一百年来西方政治哲学讨论的重要内容。约翰·罗尔斯意图通过他作为公平的正义思想来调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思想是:包括自由、机会、收入、财富及自尊的基础在内的所有社会基本善,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某种不平等的分配将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罗尔斯阐述中的转折旨在表明:要实现平等待人,在不能保证所有方面的一切平等时,也必须消除那些使某些人受损的不平等。质言之,若某种形式的不平等可以促进所有人的利益,可以有利于个人天赋的不平等,亦或是能够促进一些人最初的份额,它则可被接受和允许;如果不平等侵占了某些人的公平份额,这种不平等就不被允许。罗尔斯以社会中的最少受惠者利益的牺牲或促进为基准来衡量一种不平等是否被允许,但根据这个原则,被分配的各种益品可能相互冲突,罗尔斯将上述的一般观念分解为三个部分,再根据“词典式序列”原则对其进行排序,于冲突之间给予直觉主义所不能提供的系统性指导,在相应的序列要求下,平等的诸基本自由要优先于机会平等,机会平等要优先于经济资源平等,不可以为了促进后者而牺牲前者。诚然,关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优先性假设及平等分配诉求具有广泛认可的现实基础,罗尔斯的平等主张特点就在于,在基本的自由、机会平等分配要求之外,对社会中最少受惠者即最不利者在收入和财富等经济资源方面的公平分配的侧重关照,这一点具体彰显于他的“差别原则”主张之中,罗尔斯称其自身平等观为民主的平等。综上,罗尔斯提倡一种先在的正义原则来指导社会基本制度中权利和义务的分配,这一原则的重点应是平等,他认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不平等应该被予以纠正。论者有谓,罗尔斯把平等提上了政治哲学的议事议程,他使平等主义成为几乎所有人都接受和默认的一种道德立场,结束了功利主义目的论在一个半世纪左右时间内对整个西方实践哲学,包括政治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的统治地位,罗尔斯的批评者诺奇克也颇具敬意的认为,罗尔斯的许多观念富有启发性,并相互结合构成了精致迷人的整体,政治哲学家们要么必须在此理论框架内工作,要么得解释为何不这样做。罗尔斯在对当下社会安排予以批判考察基础上,阐明了其“现实的乌托邦”目标指向。与此相应,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并认为世界可以变得不同且更好。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虽然未专门围绕平等展开系统详细的学术探讨,但于不同理论层面,如在其阐述劳动、人以及社会等问题之时都没有脱离平等的价值旨趣,他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两阶段等诸历史位阶之平等问题所进行的多维剖析,以及对近代资本逻辑下的平等悖论所给予的辩证分析,皆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独具启发和超越性的平等思想。对于所处社会中存在的平等问题,马克思将批判重心导向所有制领域,是力图体制颠覆的批判者,罗尔斯的讨论主题是社会基本结构,是立足体制内的改良者;马克思视平等为需待历史生成之现实结果,罗尔斯视平等为理论建构之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平等理论是对以往平等观的批判和革命性的改造,是为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虚伪的平等和追求共产主义真实平等提供的思想指南,罗尔斯的平等理论是推进西方国家福利政策改革,为底层最少受惠者争取权利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源泉。通过在马克思平等理论视域下对罗尔斯平等理论进行深入探析,两者所呈现的平等理论内涵千秋各异,马克思平等理论较之固有着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局限特性的罗尔斯平等理论的优越及超越性也鲜明昭彰,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两者主张中丰富、深邃的理论观念和视野,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主义平等建设等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同时,论文的理论研究进路,也提供和丰富了理解与彰显马克思平等理论优越性的视角。论文于哲学史之经验主义思想脉络当中挖掘与罗尔斯平等理论具有渊源关系的平等思想观念,第二章运用分析的方法对平等理论中的一般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并在选取的主体、环境、制度、限制、标准五个要素组成的分析框架之下,于第四章、第六章中分别对罗尔斯和马克思的平等理论进行要素分析,展现两者的逻辑构成及运动,再于第五章、第七章中将两种平等理论分别还原到现实历史之中,完成逻辑的历史再现。论文第八章在平等理论一般要素的分析框架之下,立足于马克思平等观,对罗尔斯平等观进行对照和审视,进而将两者平等理论的特点、马克思平等理论之超越性与罗尔斯平等理论之局限性予以展现。

蔡卫忠,翟青[5](2020)在《中等收入陷阱主流话语背后的新自由主义》文中研究表明中等收入陷阱的主流解释背后,充斥着浓厚的新自由主义色彩。实际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不仅引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是拉美各国长期受困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新自由主义改革已被证明是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罪魁祸首,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已遭到大范围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为研究中等收入陷阱搭建了新的研究框架。搭建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框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推进,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揭开"工资上涨论""福利过度论"尤其是"产权制度决定论"的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叶滋[6](2019)在《美国医疗保险改革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困境研究:2009-2018》文中研究说明1912年全民医保的概念首次在美国出现,然而在历经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美国却成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没有实现全民医保的极少数存在,其背后展现的是美国福利制度深陷困境之中。本文通过比较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在医疗保险改革上的异同,讨论其背后原因,进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目的在论证美国福利制度深陷困境之中以及揭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价值冲突、利益博弈等问题。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急于兑现大选时推动医疗保险改革的承诺,经过多次协商,在2010年推出了《平价医疗法案》,旨在提升医保覆盖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国内大多学者都认为奥巴马医改产生的是积极作用。特朗普上台后,即刻叫停了奥巴马的医疗保险改革,让奥巴马的医改政策止于半路。“全民医保”之路在美国又半途而废,此间掺杂着多种缘由,一是执政党以及各自所代表民众的理念不同;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集团内部的博弈;三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居民阶层分化。从医疗保险改革来看,历届政府也只是在缓和矛盾而非解决矛盾,在目前来看也仅能在原基础上进行修补,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的变革。美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反复曲折,让我们看到美国福利制度陷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之中,这样的困境体现在福利成本高额上涨、福利政策的无法持续、福利制度的覆盖率不足以及福利的负面效应加剧等等。然而,这种困境已经在美国维持了大半个世纪,造成这种现象的表面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与个人需求不足、医疗保险资本过度逐利、政府财政赤字加剧,而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可见,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冲突以及利益博弈下,想要走出福利制度的困境显得异常艰难,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掣肘下带来的弊端。我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建设的优势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之下,可规避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资本逐利行为带来的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可以做到更加公平、高效。以医疗保险来看,在福利制度结构上,中美之间的区别性差异在于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借鉴美国市场主导的医疗保险优势,可以对我国医疗保险的进一步改革起到提示:在政府主导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不妨发展部分民间资本开展额外的医疗保险,如针对个别特殊疾病的投保或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投保。以此来部分转嫁医疗保险对于政府财政的压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民间资本的运作,促进经济发展;在福利需求的选择性上来看,可以借鉴美国的自由选择模式,调动我国福利保障的灵活性,在医疗保险上来看,可以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来避免医疗资源在局部位置过分饱和与资源浪费的现象。

景天魁[7](2019)在《探索适合中国的民生建设新路》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民生建设新路,为此就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三大难题:第一,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如何快速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第二,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国情下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普遍整合;第三,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如何取得经济发展与福利增进之间的平衡。"福利中道论"可以成为一种解决思路,它倡导兼顾、适度共担、渐进。当然,探索适合中国的民生建设之路还需做出长期努力,回顾和总结以往的理论探讨和制度实践,是为了提供一些借鉴,以利于将来能够形成体现中国智慧的福利方案。

李敏[8](2019)在《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文中指出经过40年的稳定发展,我国逐步化解了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增长和供应短缺之间的矛盾,人均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的获得感日益增强,但同时我们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的挑战。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分配不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矛盾的主要方面展开,因此,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包括共享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而且本身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非均衡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思。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共享发展离不开制度,共享发展在实践中所遭遇到的诸多难题和困境,实际上与制度缺失和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制度既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还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问题是制度问题。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变,更凸显了制度的举足轻重与不可缺失。从共享发展的本质看,共享发展就是要实现重视人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而制度则是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基本的形式和内生变量,制度在社会稳定和共享发展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因而,实现共享发展问题必须纳入制度的视野中才能得到有效和科学的解决。也就是说,要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构建促进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依靠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保障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力求从制度的维度科学分析当前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矛盾,探讨如何通过制度的建构和完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共享发展的实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共享发展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正是由于历史上人们对于共享理念的追求、表达和制度的创设,才为我们今天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制度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共享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制度的功劳,这是由制度的特性及其功能决定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在许多方面的失误也有制度的原因,即制度也是阻碍共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共享发展的制度建构中存在着制度体系结构失调、功能失效和价值失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发挥。现存的制度困境需要我们从制度的层面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从制度架构方面进行整体布局,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衡量和调整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做好既有制度的清理和纠偏工作,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共享发展的制度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联动,必须通过整体部署推动共享发展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要从制度设计和运行层面进行科学规划,使制度的实施与制度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相符合,另一方面要根据共享发展的要求对各个领域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和配合,最后还要注重制度伦理建设,重塑制度价值观念。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总体逻辑结构如下:为什么要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靠什么实现共享发展(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内在要求)——制度在保障共享发展实现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制度体系的结构失调、功能失效和价值失衡)——如何完善制度以实现共享发展(畅通制度运行机制、完善制度子系统和重塑价值观念)。

姜述弢[9](2019)在《社会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文中提出社会权是现代宪法中一类重要的基本权利,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对社会权的宪法保障一直存在着争论和不同的模式。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社会权宪法保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了社会权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认为应将“人的尊严”理论作为包括社会权在内的基本权利的理论基础,社会权是一种具有可诉性的完整权利。梳理总结了社会权宪法保障思想的历史变迁和世界各国及中国宪法中社会权确立的演进过程,并对世界和区域人权公约中的社会权规定进行了梳理。在对美国、德国、南非、印度四国社会权的宪法保障模式进行比较后,系统分析了中国社会权宪法保障的现状及其不足,结合美国等四个典型国家社会权宪法保障对中国的启示,提出应采用体系化重构中国社会权宪法保障的方案实现中国社会权的宪法保障。首先,以修改宪法的方式重构82宪法的社会权规范体系:在《总纲》中增加“人的尊严”条款作为权利的基础、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增加社会权的内容并重新规范构造社会权条款、修改公民基本义务,明确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组织和第三人的社会权宪法保障义务;其次,重构中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法院组成的社会权宪法保障体系,法院应在社会权宪法保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国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组织和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体”也要在社会权宪法保障体系中承担社会权宪法保障的尊重和帮助义务。

王永茜[10](2019)在《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社会关怀”还是“社会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梳理英国在战后、特别是近20年来实行的福利制度改革,分析了英国如何从"福利国家"发展成为"后福利国家"。英国政府通过福利制度改革,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社会子系统融合起来,打破了这些系统之间的界限,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综合的、交互的综合治理方式。然而,这种福利制度改革不仅没有增加社会福利,反而侵害了公民自由,很难分清它是在进行"社会关怀"还是"社会控制"。文章认为,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在根本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二、论福利制度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福利制度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进展
        1.2.2 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城乡差距的研究进展
        1.2.3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财政介入的理论阐释与作用机理
    2.1 概念区分与内涵分析
        2.1.1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
        2.1.2 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
    2.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生成机制
        2.2.1 财政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机制分析
        2.2.2 区域禀赋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机制分析
        2.2.3 城乡二元体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城乡差距的机制分析
    2.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作用的理论阐释
        2.3.1 财政作用的天然逻辑与基础
        2.3.2 财政作用的根本目的
        2.3.3 财政作用实现的客观机制
    2.4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财政机理
        2.4.1 财政分权机制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作用机理
        2.4.2 财政自给能力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作用机理
        2.4.3 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测度及空间收敛分析
    3.1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测度与分析
        3.1.1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评价体系的构建
        3.1.2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的测度
        3.1.3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分析
    3.2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城乡的空间收敛分析
        3.2.1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3.2.2 收敛类型与收敛检验基本模型
        3.2.3 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收敛实证分析
        3.2.4 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收敛实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4.1 基础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取
        4.1.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1.3 空间模型的最优筛选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拓展分析:基于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实证分析
        4.2.1 地方财政支出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2.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2.3 空间模型的最优筛选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5.1 基础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1.2 空间模型的最优筛选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拓展分析:基于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与转移支付的实证分析
        5.2.1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收入均等化理论内涵
        5.2.2 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与转移支付作用机理
        5.2.3 变量选择与数据测算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
    6.1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
        6.1.1 平衡财政支出行为偏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有效性
        6.1.2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公平性
    6.2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具体的财政政策
        6.2.1 改革财政体制扫清减差效应的机制障碍
        6.2.2 整合地方税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能力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致谢

(2)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模式初论——基于管理体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保障类型研究的理论脉络与中国适用性
    (一)社会保障类型研究的理论脉络
    (二)去商品化的分类方法适用于中国么?
二、对传统分类方法的重新思考与延伸:制度-管理视角的提出
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模式:政府主导的科层式合作主义模式
    (一)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基本特点
    (二)科层式管理体制对制度的影响
        1. 社会保险管理主体的公共部门性质及其影响
        2. 科层式管理体制的纵向府际关系及其影响
        3. 科层式管理体制的横向部门间关系及其影响
        4. 科层式管理体制中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的彼此影响

(3)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德国福利国家制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
二、 福特主义与福特主义危机
三、 后福特主义与“工业4.0”
四、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所对应的福利国家形式
五、 全球化趋势与“工业4.0”及福利国家
六、 德国的福利国家特点及“工业4.0”的挑战
七、 结 语

(4)马克思平等理论视域下的罗尔斯平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马克思平等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罗尔斯平等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特点
第2章 平等理论的一般要素分析
    2.1 主体
        2.1.1 个人权利
        2.1.2 形而上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2.2 环境
        2.2.1 理论假设的世界与世俗社会
        2.2.2 社会地位区分和意识形态状况
    2.3 制度
        2.3.1 权利、契约和制度
        2.3.2 所有制
    2.4 限制
        2.4.1 平等的实现
        2.4.2 平等的范畴
    2.5 标准
        2.5.1 抽象与现实
        2.5.2 形式与实质
第3章 罗尔斯平等理论渊源
    3.1 亚里士多德的平等思想
    3.2 洛克的平等思想
    3.3 休谟平等思想的环境条件观念
    3.4 托克维尔的平等思想
    3.5 与个人相对立的功利主义原则
第4章 罗尔斯平等理论要素分析
    4.1 应得
        4.1.1 建制内的应得
        4.1.2 道德平等和平等的基础
        4.1.3 对自然天赋导致的不平等的纠正
    4.2 分配
        4.2.1 指导制度的分配原则
        4.2.2 契约论和程序正义
        4.2.3 基本善和最不利者
    4.3 制度
        4.3.1 利益冲突与制度的合法约束
        4.3.2 制度的价值性
    4.4 限制
        4.4.1 平等的自由
        4.4.2 政治的范畴
    4.5 标准
        4.5.1 兼顾平等的两个正义原则
        4.5.2 秩序良好的社会
第5章 罗尔斯平等理论的历史镜像
    5.1 罗尔斯平等理论建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5.1.1 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现实
        5.1.2 功利主义的统治地位及与个人相对立的原则
    5.2 《正义论》时期形成的罗尔斯平等理论
        5.2.1 对功利主义和直觉主义的批判
        5.2.2 平等的新契约主义程序设计和反思平衡的方法
        5.2.3 对功利主义概率的批判与最大最小化规则的应用
        5.2.4 平等的自由和自由优先性的规定
        5.2.5 民主的平等和差别原则
    5.3 《政治自由主义》和《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时期罗尔斯平等理论的发展变化
        5.3.1 对基本善的规定
        5.3.2 对原初状态的规定
        5.3.3 立足立宪民主政治的政治建构主义
        5.3.4 长治久安的良序社会
第6章 马克思平等理论要素分析
    6.1 占有
        6.1.1 消灭阶级
        6.1.2 扬弃异化
    6.2 实践
        6.2.1 资本主义生产现实基础
        6.2.2 无产阶级革命
    6.3 制度
        6.3.1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6.3.2 所有制变革——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
    6.4 限制
        6.4.1 共产主义人类解放
        6.4.2 历史生成的结果
    6.5 标准
        6.5.1 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
        6.5.2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质的平等
第7章 马克思平等理论的历史镜像
    7.1 马克思平等理论的产生背景
        7.1.1 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日渐暴露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7.1.2 马克思对近代其他平等理论的批判与吸纳
    7.2 马克思平等理论的形成
        7.2.1 马克思从理性、观念转向现实的平等探索
        7.2.2 形成立足现实实践的无产阶级平等理论
    7.3 马克思平等理论的丰富与成熟
        7.3.1 作为平等依据的科学唯物史观的确立
        7.3.2 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不平等现实的深刻揭示与批判
        7.3.3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与历史生成的的真正的平等
第8章 罗尔斯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再审视
    8.1 主体——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与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各阶层
        8.1.1 被统治压迫的无产阶级
        8.1.2 社会底层的最不利者
    8.2 环境——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社会与资本主义立宪民主社会
        8.2.1 资源有限与人们利益冲突的共同特点
        8.2.2 具体不平等的阶级压迫历史现实与社会合作的理性假设建构
    8.3 制度——社会所有制变革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的制度改良
        8.3.1 批判性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
        8.3.2 建设性的以正义原则指导社会基本结构建构良序社会
    8.4 限制——历史生成的所有人的彻底平等与法治下的公民平等
        8.4.1 全人类的平等与立宪民主社会的公民平等
        8.4.2 历史生成的结果与词典式序列的程序安排
    8.5 标准——共产主义的实质平等与自由主义的形式平等
        8.5.1 实践的唯物史观与形而上的新契约论方法
        8.5.2 超越的真正的平等与虚假的形式平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中等收入陷阱主流话语背后的新自由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流话语背后的新自由主义逻辑
二、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三、揭开“工资上涨论”“福利过度论”和“产权制度决定论”的迷雾

(6)美国医疗保险改革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困境研究:2009-201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外关于美国医疗保险和福利制度困境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美国医疗保险和福利制度困境的研究
        1.2.3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
2 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理论
    2.1 医疗保险基础理论
        2.1.1 医疗保险的概念
        2.1.2 医疗保险的分类及其特点
    2.2 社会福利制度基础理论
        2.2.1 社会福利制度相关概念
        2.2.2 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变迁
        2.2.3 社会福利制度分类及其特点
    2.3 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在关联
        2.3.1 医疗保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2.3.2 不同医保模式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3 美国两届政府医疗保险改革简析:2009-2018
    3.1 奥巴马政府的医疗保险改革
        3.1.1 奥巴马政府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
        3.1.2 奥巴马政府医疗保险改革的方案
        3.1.3 奥巴马政府医疗保险改革的效果
    3.2 特朗普政府的医疗保险改革
        3.2.1 特朗普政府新医改方案的背景
        3.2.2 特朗普政府新医改方案的靶点
        3.2.3 特朗普政府新医改方案的现状
    3.3 美国两届政府医疗保险改革的差异性分析
        3.3.1 执政理念不同
        3.3.2 医疗资本利益集团博弈
        3.3.3 社会居民阶层分化
4 美国医疗保险改革透视出的福利制度困境
    4.1 美国福利制度困境的基本表现
        4.1.1 福利成本高额上涨
        4.1.2 福利政策不具持续性
        4.1.3 福利制度覆盖率不足
        4.1.4 福利负面效应加剧
    4.2 美国福利制度困境的原因
        4.2.1 有效需求与个人需求不足
        4.2.2 医疗保险资本过度逐利
        4.2.3 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4.2.4 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4.3 美国福利制度困境的可能出路
        4.3.1 现行医疗保险下的福利修正
        4.3.2 重建更为公正的医疗保险体系
        4.3.3 资本主义制度自我扬弃的变革
5 美国福利制度困境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启示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相对优势
        5.1.1 有效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5.1.2 医保覆盖面广、政策落实力度大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相对劣势
        5.2.1 由于福利可能引发政府财政危机的风险较大
        5.2.2 福利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5.3 美国福利制度的相对优势
    5.4 从美国福利制度困境中展望我国未来福利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7)探索适合中国的民生建设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底线公平
    (一) 严重的问题
    (二) 从“守住底线”到“底线公平”
    (三) 从概念到理论
    (四) 理论的扩展和应用
二、普遍整合
    (一) “碎片化”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 从“基础整合”到“普遍整合”
        1.从“基础整合”到“制度整合”
        2.从“制度整合”到“体系整合”
        (1) 以“广义福利” (俗称“大福利”) 概念对制度进行普遍整合
        (2) 以底线公平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整合的理论基础
        (3) 普遍整合社会福利体系的制度框架
    (三) “普遍整合”任重道远
三、福利中道
    (一) 兼顾:不是“二者择一”,而是“二者兼得”
    (二) 适度: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
    (三) 共担:既讲主体责任,也要“多方分担”
    (四) 渐进: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小步长跑”
    (五) 科学基础与实际效果
四、结语

(8)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三、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共享发展概述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一、共享发展的概念
        二、共享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共享发展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社会的共享发展思想
        二、西方社会的共享发展思想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享发展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享发展思想和制度设计
    第三节 共享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共享发展是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
        三、共享发展的实现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制度是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制度概述
        一、制度的概念
        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制度体系
    第二节 共享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
        一、制度为共享发展提供统筹协调保障
        二、制度为共享发展提供实现条件保障
        三、制度为共享发展提供具体实施保障
    第三节 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制度创新与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政治制度创新与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社会制度创新与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文化和生态制度创新与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三章 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结构失调
        一、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结构失调表现
        二、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结构失调的原因
    第二节 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功能失效
        一、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功能失效表现
        二、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功能失效的成因
    第三节 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价值失衡
        一、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价值失衡表现
        二、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价值失衡的原因
第四章 共享发展制度建构的方法论、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共享发展制度建构的方法论选择
        一、系统论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四、科学分析法
        五、批判与建设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 共享发展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法治原则
    第三节 共享发展制度建构的目标
        一、共享发展制度体系的内容
        二、共享发展制度体系的特征
第五章 共享发展制度建构的路径
    第一节 畅通制度运行机制
        一、优化制度设计
        二、完善制度实施机制
        三、健全制度考核评价机制
    第二节 完善制度子系统
        一、经济制度子系统的完善路径
        二、政治制度子系统的完善路径
        三、社会制度子系统的完善路径
    第三节 重塑价值观念树立制度权威
        一、加强制度正义性的机制建设
        二、强化制度意识和制度思维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9)社会权的宪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权宪法保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权的概念
        一、国内外学界关于社会权的不同称谓
        二、社会权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社会权的具体内容
        一、以社会权概念的内涵来厘定社会权的具体内容
        二、宪法文本中社会权的内容
        三、国际人权宪章文本中社会权的内容
        四、开放式结构的社会权的内容
    第三节 社会权的理论基础
        一、权利的理论基础观之演变
        二、作为权利哲学基础的“人的尊严”理论
        三、以“人的尊严”作为权利基础的优越性
    第四节 社会权的可诉性
        一、何为基本权利的可诉性
        二、社会权不具可诉性的传统理论依据
        三、对社会权不具可诉性的质疑
        四、社会权可诉性的证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权宪法保障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国外社会权宪法保障的历史演进
        一、社会权宪法保障的思想变迁
        二、世界各国宪法确认社会权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中国社会权宪法保障的演进
        一、清末立宪运动时期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三、新中国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第三节 国际公约中的社会权及其保障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人权宣言和公约中的社会权及其保障
        二、区域性人权宣言和公约中的社会权及其保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国家社会权宪法保障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美国模式
        一、制定具有社会权内容的立法
        二、美国法院的社会权宪法保障方式
    第二节 德国模式
        一、“人的尊严”与社会国原则结合推导出社会权
        二、德国宪法法院社会权保障的核心地位
    第三节 南非模式
        一、南非宪法中的社会权
        二、南非宪法法院的社会权保障
    第四节 印度模式
        一、印度宪法及社会权规定简介
        二、作为“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的印度社会权
        三、印度最高法院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宪法的社会权规范体系及其重构
    第一节 中国社会权的宪法规定及不足
        一、82宪法中关于社会权的规定
        二、82宪法中社会权规定的不足
    第二节 典型国家宪法中社会权规定对中国的启示
        一、应在宪法中确立“人的尊严”作为基本权利的基础
        二、整合宪法纲领性条款和“国家义务”条款形成社会权规范体系
    第三节 修改宪法以重构宪法社会权规范体系
        一、应采用修改宪法的方式重构社会权规范体系
        二、宪法总纲中确立“人的尊严”条款
        三、修改总纲中社会权的纲领性条款
        四、修改“82宪法”中公民的社会权规范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社会权宪法保障模式的体系化重构
    第一节 中国社会权宪法保障模式及反思
        一、中国社会权宪法保障的现状和效果
        二、中国社会权宪法保障模式及不足
    第二节 典型国家宪法社会权保障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法院应在社会权宪法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非国家行为体”在社会权宪法保障中发挥补充作用
    第三节 重构中国的社会权宪法保障体系
        一、体系化的含义
        二、立法机关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三、行政机关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四、法院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五、“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的社会权宪法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社会关怀”还是“社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利国家的制度重构
二、后福利制度下的新问题
    (一) “圈内人”与“圈外人”的社会分化
    (二) “福利”和“纪律”的双管规制
        1. 房屋管理政策。
        2. 功能失调家庭和行为失范儿童的提前干预。
        3. 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控制。
三、“耦合式”的新结构
    (一) “刑事化”的社会政策
    (二) “交互式”的管理体系
    (三) “多样化”的治理方式
四、结论

四、论福利制度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 李雅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2]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模式初论——基于管理体制的视角[J]. 鲁全. 社会保障评论, 2021(02)
  • [3]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德国福利国家制度变革研究[J]. 朱宇方.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4]马克思平等理论视域下的罗尔斯平等理论研究[D]. 张爽. 辽宁大学, 2020(01)
  • [5]中等收入陷阱主流话语背后的新自由主义[J]. 蔡卫忠,翟青. 东岳论丛, 2020(04)
  • [6]美国医疗保险改革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困境研究:2009-2018[D]. 李叶滋. 浙江大学, 2019(02)
  • [7]探索适合中国的民生建设新路[J]. 景天魁. 学习与探索, 2019(08)
  • [8]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D]. 李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社会权的宪法保障研究[D]. 姜述弢.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10]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社会关怀”还是“社会控制”?[J]. 王永茜. 国外理论动态, 2019(01)

标签:;  ;  ;  ;  ;  

论福利制度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