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芳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

齐芳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

一、祁放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论文文献综述)

刘福春[1](2008)在《新诗着作叙录(200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集《个人记忆2004-2006》,安琪着。汉语诗歌资料馆(北京)2007年1月出版。为"当代诗人馆藏丛书"之一种。大32开,目录7页,正文183页。收有《时光何其漫长》、《风是固体的》、《相爱之诗》等诗,分为《短诗》、《三首顶针格体诗及三首长诗》2辑。安琪,原名黄江滨,女,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曾出版诗集《歌·水上红月》(1993)、《奔跑的栅栏》(1997)、《任性》(2002)、《像杜拉斯一样生活》(2004)。

刘福春[2](2008)在《新诗着作叙录(2007)》文中研究表明诗集《个人记忆2004-2006》,安琪着。汉语诗歌资料馆(北京)2007年1月出版。为"当代诗人馆藏丛书"之一种。大32开,目录7页,正文183页。收有《时光何其漫长》、《风是固体的》、《相爱之诗》等诗,分为《短诗》、《三首顶针格体诗及三首长诗》2辑。安琪,原名黄江滨,女,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曾出版诗集《歌·水上红月》(1993)、《奔跑的栅栏》(1997)、《任性》(2002)、《像杜拉斯一样生活》(2004)。

刘福春[3](2008)在《新诗着作叙录(2007)》文中指出诗集《个人记忆2004-2006》,安琪着。汉语诗歌资料馆(北京)2007 年1月出版。为"当代诗人馆藏丛书"之一种。大32开,目录7页, 正文183页。收有《时光何其漫长》、《风是固体的》、《相爱之诗》等诗,分为《短诗》、《三首顶针格体诗及三首长诗》2辑。安琪,原名

肖伟韬[4](2008)在《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文中提出白居易生活的唐中期,传统儒家的古典音调,不单为佛教的精神阴影所遮掩,而且为道教的浪漫色彩所平衡。本文着眼于这个大的历史文化环境,主要采用“以白注白”内部求证以及结合当时历史、宗教、学术、社会思潮等外部求证的方式,对其生存哲学本身进行了四个层面的考察,与之同时,还进一步考察了白居易生存哲学的横向比较与纵向受容。本文第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白居易姓、名、字、号的透视,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姓、名、字、号不仅体现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关系以及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生动地体现了白居易这个生命个体的主体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因此,通过白居易姓、名、字、号的分析透视,我们也就可以初步感知白居易生存哲学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蕴。第二节通过白居易主体人格某些心理缺失如衰病死亡意识的困扰、失子之痛与无嗣之忧以及对自身政治命运不能把握的无奈等方面的考察,大致可以分析其宗教信仰人生观形成的心理流程。第二章论述了白居易生存哲学的思想渊源与内在理路。首先,作为“仆本儒家子”、“上遵周孔训”的白居易,“十年之间,三登科第”,科举考试的捷报频传,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巅峰体验。可见,作为一名典型的科举官僚,研究白居易生存哲学的思想渊源与内在理路,首先从白居易与科举考试的关系,尤其是其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辞赋诗文创作作为研究起点,应该说最为合乎情理和逻辑。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会发现,白居易的儒家思想主要来自《礼记》、《周易》、《论语》、《孟子》及《诗经》等儒家经典。当然,“世敦儒业”的家庭背景和中唐经世致用的思潮,对白居易儒家思想的影响也颇为明显。同时,通过对白居易相关诗文创作的考察,我们也看到,在“老诲心不乱,庄戒形太劳”这种思想的规约下,白居易道家思想的主要文本资源则来自《老子》、《庄子》,而道家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则主要是受了魏晋风流的影响,但其道教信仰则无疑应归功于道风盛行的时代思潮,以及《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道教经典与道友们的引导和诱入。另外,“通学大中小乘法”、“礼彻佛名百部经”的白居易,佛、禅信仰的文本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像《维摩》、《楞伽》、《涅盘》、《法华》等,无不在他的视域当中,这样,加上时代习气与僧朋禅友的影响,共同造就了“似处非处”、“在家出家”的香山居士形象。第三章主要通过对白居易一生行迹的纵向考察,从儒、释、道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了白居易的生存哲学的实践形态与外在表现。众所周知,锐意进取的唐宪宗,其早年政治上的积极有为,激活了一代正直士子们参政预政的热情。基于这样的背景,白居易开始了“助立太平基”的政治使命,但满腔的激情,换来的结果却是“须臾成黜辱”,元和十年的江州之贬,让诗人充分体验到了仕途的险恶和无奈,宦情于是大减。文宗大和三年(829),更以闲职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开始了完全独善其身的人生抉择,儒家有为政治理念也随之完全淡化。与之同时,白居易尽管接触道教并对其表现出信仰的热情,很早就开始了。但是,对道教的态度,白居易从一开始就徘徊在信仰与怀疑之间,面对道教信仰的这种危机,白居易选择了多种途径进行了超越。此外,“前生应是一诗僧”、“交游一半在僧中”的白居易,其佛、禅信仰,我们大致可以归结为三层:即理论兴趣层、功利实用层和虔诚信仰层。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三层境界在白居易佛、禅信仰的时间段上虽有比较明显的界限,但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三而一,一而三的统一在白居易的佛、禅信仰中。第四章通过对构成白居易生存哲学独特性的七个层面,亦即:“中人”与“中隐”观;“情”在我辈;由“儒士”、“文儒”向“文士”的滑落;对“才”、“时”、“名”、“位”与天命观之关系的省察;“世间”、“超世间”及“出世间”的不即不离;“思乡”与“恋阙”;“乐可理心”、“酒能陶性”与“诗以申怀”。对这七个层面进行集中思考,我们发现,白居易的生存哲学恰恰是在儒、道互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单单从佛、禅信仰来看,它根本构成不了白居易生存哲学的独特面目。但应当看到的是,作为“奉佛且深切体佛”的白居易,如果脱离佛、禅思想这一块来考察他的生存哲学,也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欠缺的。第五章主要着眼于中唐文学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这便是此期最重要的文人,由于政治、文学、私交友谊等因素,往往被后世加以并称,如“韩柳”、“元白”、“刘柳”、“刘白”、“韩白”等,这些并称的本身就表明,作为德宗贞元末登上政治舞台,历经顺宗永贞革新、宪宗元和中兴的同辈士子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刘禹锡(772~842)、白居易(772~846)、元稹(779~831),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通过他们之间的横向比较,毫无疑问,会更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白居易的生存哲学。第六章是论文的最后一章,主要论述了白居易生存哲学与后世士大夫所构成的关系,亦即其生存哲学对后世士大夫的影响,我们知道,白居易作为传统人格的范型,其生存哲学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概要而言,大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其仕宦人生中所持的进退行藏的生存理念而造就的人格范式,为后世士大夫的从政方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宝;一是与他留下大量优秀的、影响深远的艺术精品而造就的艺术或者说审美人生,为后世士大夫提供了可供仰慕和效法的对象。因此,我们在论述白居易生存哲学对后世士大夫影响时,也就主要从后世士大夫对艺术人生以及仕宦人生两个方面为着眼点进行考察,具体到影响对象,则主要考察了白居易与晚唐五代诗人、宋初“白体”诗人以及苏门文人群之间的受容关系。

陆琼[5](2005)在《汪元量生平及交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谢后、王昭仪。 德祜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太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亲眼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可以补史书之不足。 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间常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别恩遇;他还授瀛国公诗书,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虽然身在元都,但汪元量不忘的是故国家乡,不变的是忠君爱国之心。 汪元量忠心耿耿,直至太皇太后、王昭仪仙逝,瀛国公入吐蕃学佛法,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于是毅然决然地上书太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终得黄冠归。南归后,他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这一时期他的心态较之前期趋于平和。后来关于汪元量的记载很少,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汪元量之所以选择黄冠,有很多原因。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其三,蒙元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道教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就成了他最终入道的又一原因。 汪元量一生行走大江南北,结交风流人物。与他交游的人物众多,范围甚广,有迹可寻的就有近百人。从籍贯上说,友人多来自江西、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江西籍友人对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相似的人生选择、共同的创作倾向使他们的交往保持了几十年。而从友人的身份来看,主要有琴师、官员、王族贵戚、僧道等几大类。本文选择了赵文、李珏、徐雪江、毛敏仲、柴望、文天祥、谢道清、王清惠、宋宫人、林昉等人进行分类分析。

谷辅林[6](2000)在《祁放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文中研究说明祁放是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年轻女诗人。她热爱祖国、家乡、母亲,在日本写下了许多中国诗歌、散文。她虽已到不惑之年,但童心犹存,正是“永远的女孩”。《永远的女孩》是其留日期间写的诗歌、散文结集,也是其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印记。

二、祁放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祁放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诗着作叙录(2007)(论文提纲范文)

诗集
诗论集

(4)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个漫步在儒释道文化丛林中的俗世“精灵”
第一章 白居易生存哲学形成的心理基础
    第一节 从白居易姓名字号透视其生存哲学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蕴
    第二节 白居易主体人格的心理缺失及宗教信仰人生观的形成
第二章 白居易生存哲学的思想渊源与内在理路
    第一节 白居易生存哲学与儒家思想
        一、《中庸》、《周易》与白居易中和圆融思想性格的形成
        二、《论语》、《孟子》对白居易儒家人格的影响和浸润
        三、“世敦儒业”及中唐思潮转型与白居易经世品格的形成
        四、白居易对《诗经》的推尊及其诗学思想多元倾向的重新检讨
    第二节 白居易生存哲学与道家思想
        一、《老子》、《庄子》与白居易知足、适性思想的形成
        二、道风盛行的时代习气对白居易道教信仰的刺激和导入
        三、魏晋风流对白居易诗酒琴棋生活情趣的影响
    第三节 白居易生存哲学与佛、禅思想
        一、佛、禅盛行的时代思潮与白居易的佛、禅信仰
        二、从思维模式、梦幻人生反观白居易所受佛、禅经典的影响
        三、《维摩洁经》对白居易居士人生选择的直接导向
第三章 白居易生存哲学的实践形态与外在表现
    第一节 白居易儒家生存哲学的两次转折和三个阶段
        一、“出贬江州”之前的人生早期
        二、“出贬江州”至“退居洛下”之前的人生中期
        三、“退居洛下”的人生晚期
    第二节 白居易道家生存哲学的曲折之途与超越之路
        一、道家生存哲学的曲折之途
        二、道教信仰危机的超越之路
    第三节 白居易人生历程中佛、禅信仰的三层境界
        一、佛、禅信仰的理论兴趣层
        二、佛、禅信仰的功利实用层
        三、佛、禅信仰的虔诚投入层
第四章 白居易生存哲学的独特性考察
    第一节 “中人”与“中隐”
    第二节 “情在我辈”
    第三节 “儒者”、“文儒”抑或“文士”
    第四节 对“才”、“时”、“名”、“位”与“命”之关系的省察
    第五节 “世间”、“超世间”与“出世间”的不即不离
    第六节 “思乡”与“恋阙”
    第七节 “乐可理心”、“酒能陶性”与“诗以申怀”
第五章 白居易生存哲学的横向比较
    第一节 元、白生存哲学之比较
    第二节 刘、白生存哲学之比较
    第三节 韩、白生存哲学之比较
    第四节 柳、白生存哲学之比较
第六章 白居易生存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白居易与晚唐五代诗人
    第二节 白居易与宋初“白体”诗人
    第三节 白居易与苏门文人群
    第四节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汪元量生平及交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琴师、遗民、道士——汪元量一生的三种身份
第一章:前期汪元量
    第一节:当日弹琴曾供奉——宫廷琴师
    第二节:杭州万里到幽州——北上大都
    第三节:十年旅食在天涯——燕京十年
第二章:后期汪元量
    第一节:汪元量南归原因探究
    第二节:南归后诗创作的内容
    第三节:汪元量心态的转变
第三章:半生结交尽清流——汪元量交游考
    第一节:汪元量友人籍贯考
    第二节:汪元量友人身份考
附录:汪元量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四、祁放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诗着作叙录(2007)[J]. 刘福春.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8(02)
  • [2]新诗着作叙录(2007)[J]. 刘福春.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8(02)
  • [3]新诗着作叙录(2007)[A]. 刘福春.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 2008
  • [4]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 肖伟韬.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5]汪元量生平及交游研究[D]. 陆琼.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6]祁放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J]. 谷辅林.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0(04)

标签:;  ;  ;  ;  

齐芳及其诗集《永远的女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