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

绿茶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

一、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施江,王佳童,彭群华,吕海鹏,BALDERMANN susanne,林智[1](2021)在《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及其采后乌龙茶加工关键工序中七种脂溶性色素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25%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3—4年生盆栽‘金萱’茶树叶面,至均匀挂滴,对不同诱导时间(0、12、24、48和168 h)的鲜叶及利用该鲜叶制作得到的乌龙茶样品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含量变化;同时对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做青"以及杀青后揉捻阶段样品中这些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开展不同诱导时间采摘的鲜叶加工得到成品乌龙茶的香气感官评价。【结果】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叶黄素是‘金萱’鲜叶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其含量达到(405.06±17.71)μg·g-1,在成品乌龙茶中含量显着下降,仅为(277.36±32.72)μg·g-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显着,诱导48 h内,茶树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鲜叶中(0 h)增加,随后显着下降;叶绿素b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着下降,在24 h的样品中其含量均较对照升高;β-胡萝卜素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其中12 h的样品中含量仅为116.36μg·g-1,减少34.55%。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鲜叶(12、24和48 h)制作得到的成品茶样品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均显着下降;叶黄素含量显着升高,其中48 h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达到377.82μg·g-1。"做青"过程中(W1—W3),对7种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应的热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均显着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则在12 h样品中显着升高。5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动态变化则更加复杂,含量最高的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着下降,随后在24和48 h的样品中含量略有升高;β-胡萝卜素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此外,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在诱导12 h以后的样品中始终维持非常高的含量。揉捻阶段的样品,7种脂溶性色素也呈现出显着变化,除了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样品减少,叶黄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以及α-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的样品中均比对照高。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增加。此外,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加工得到的乌龙茶香气品质显着提升,具有持久浓郁的花香,然而其叶底明亮度和柔软性较未处理的对照样品有所下降。【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24 h内可以显着提高鲜叶及成品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诱导12 h后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着提高,具有浓郁的花香。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激发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差异积累。

叶飞[2](2020)在《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湖北工夫红茶生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质优异,但是受加工条件、加工技术等因素影响,风味品质难以稳定,新产品的研发也相对滞后,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有待优化,新产品研发也亟需推动。为了提高湖北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本研究基于感官审评、色差测定、液相色谱(HPLC)和微固相萃取联合气质(HS-SPME-GC-MS)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开展了湖北工夫红茶风味品质评价技术研究,系统优化了加工工艺参数,同时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等系列新产品,为助推湖北省工夫红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现将主要研究内容汇报如下:1.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及特征性分析分别采用感官审评、色差法、化学计量法和HS-SPME-GC-MS等手段方法,开展湖北工夫红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特征性分析。色泽品质结果表明: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较高,其中干茶色泽得分与干茶亮度(L)和色彩饱和度(E)的正相关关系最大;茶汤色泽得分与茶汤红度(a)、茶汤色相角(a/b)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后续建立了茶汤色泽品质得分的拟合回归方程,实现了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的快速准确评价。滋味品质结果表明:湖北不同区域的红茶感官滋味品质上有较大差别,宜昌地区的工夫红茶甜醇尚浓厚,恩施的部分工夫红茶甜醇尚鲜,咸宁地区的工夫红茶醇稍涩。理化结果发现,湖北咸宁地区红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较高(47.86%和16.89%),襄阳地区的氨基酸、茶褐素和黄酮含量较高(2.14%、8.65%和2.52%),宜昌红茶的茶红素含量最高(6.06%),咸宁地区红茶的儿茶素总量和可溶性糖较高(1.96%和5.31%),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和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呈正相关。香气品质结果表明:湖北工夫红茶整体上呈现甜香和糖香特征,其中宜昌、恩施地区的红茶表现为甜香和糖香浓郁持久,部分样品有蜜糖香、花果香,襄阳地区红茶具有高火香,黄冈地区红茶带焦糖香。样品中共检出93个香气成分,分析得到湖北工夫红茶甜香和糖香的呈香特征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1-辛烯-3-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苯乙醛、癸醛、己醛、Trans-橙花叔醇、2-乙基呋喃和柠檬烯等。2.湖北工夫红茶提质关键工艺优化及品质机理研究系统优化湖北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最终集成创新提出了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工艺,定型了1套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作业相比,该生产线日产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是传统工艺的4~5倍,人力成本降低80%。2017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省主要工夫红茶产区示范应用,指导装配工夫红茶连续化生产线6条,企业反响良好。理化品质和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热风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样品的感官得分较高,茶汤的色相值(a、b)以及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酚氨比,均极显着高于滚炒干燥处理,但滚炒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热风干燥处理;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的甜香型香气成分如苯乙醛、癸醛、芳樟醇等含量相对较多;热风干燥处理的茶汤对DPPH的抗氧化能力优于滚炒干燥处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测定了不同干燥处理的工夫红茶中所有代谢产物,筛选鉴定出茶叶中19种差异性代谢产物,其中没食子酸、莽草酸、D-半乳糖、2,10二甲基十一烷和2,6,10-三甲基十二烷4种成分是热风干燥处理工夫红茶区别滚炒干燥处理的代表性特征代谢产物。3.湖北工夫红茶关键加工工艺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质化学研究针对湖北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需求,同时立足湖北茶产区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创新研发了夏暑工夫红茶、乌龙工夫红茶和针形名优红茶系列新产品,优化提出了配套工艺,并开展了品质化学研究,为湖北省工夫红茶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理论依据。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采用金水1号、丰水、黄花和鄂梨2号砂梨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改善红茶品质,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所制样品的感官得分、色泽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组分,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PPO的动力学曲线差异较大,丰水和金水1号砂梨的PPO活力较强,分别在3 min和5min左右时达到了最大反应速率,可以与茶叶初期PPO活性较低形成互补,促进工夫红茶发酵。金水1号砂梨多酚氧化酶处理的夏暑工夫红茶,感官得分相对较高,与对照相比,理化成分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P<0.01),香气组分中的苯乙醛、Trans-Trans-2,4-庚二烯醛、藏红花醛、橙花醇、顺氧芳樟醇、β-紫罗酮、Trans-香叶基丙酮、α-古巴烯等组分也有所增加,综上试验结果,金水1号砂梨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一种改善夏暑工夫红茶品质的有效方法。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以一芽三四叶乌龙茶品种的鲜叶原料,融合晒青、做青和发酵工艺,研制出“浓郁的花香”的红茶产品,较传统红茶,产品品质提高2个等级;以传统湖北工夫红茶对照,测定分析得到了乌龙工夫红茶中84种香气成分,差异性成分有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顺-茉莉酮、己酸顺式-3-己烯酯、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苯甲醛、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等,其中吲哚、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是乌龙工夫红茶独有的标志性香气成分。2015年该技术已经在湖北恩施馨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示范应用,日产乌龙工夫红茶5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乌龙红”等,市场反映较好。针形名优红茶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为提高茶叶外形品质,采用精揉机设备,单因素试验比较了茶坯含水率、温度、时间和投叶量不同处理的影响,发现不同参数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时间>茶坯含水率>温度>投叶量,后续正交优化得到了针形名优红茶的精揉工艺参数:茶坯含水率32%,锅温110℃,炒制时间30 min,投叶量3.0 kg,所制产品品质提高1个等级,生产效率提高4~16倍。2015年该技术成果已经在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其示范应用,日产针形红茶200 kg以上,所制产品有“宜红金针”和“金果红针”等。

李鑫磊[3](2020)在《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及其水提物、差异代谢物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制》文中指出福建是中国着名的产茶大省,主产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茶叶中富含儿茶素、原花青素、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茶氨酸(Theanine,Thea)、咖啡碱等次级代谢产物。相同茶树鲜叶原料经过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存在较大差异。揭示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探明加工对茶叶品质及功能活性物质形成的影响,对于茶叶加工工艺定向设计,开发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茶产品具有实际参考应用价值。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提高,AD患者随之增加,这种疾病病程痛苦,护理成本高昂,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幸和困扰。茶叶是具有保护神经细胞活性、防治AD潜力的重要天然产物,但是目前对不同茶类之间对神经细胞保护效果尚不清楚。明确不同茶类水提物及差异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Rat Phaeochromocytoma,PC-12)的保护作用与作用机理,有利于茶叶资源的进一步利用,为茶叶天然产物多组分协同预防和治疗AD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阐明不同茶类工艺对茶叶功能品质影响的调控机制,探明茶叶对防治AD发挥的功能作用。本研究以相同鲜叶原料制成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4种茶类,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手段,探明不同茶类的差异代谢产物及其相对含量,以PC-12神经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茶类的水提物及其差异代谢物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对相同原料制成的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主要代谢产物含量进行靶向研究可知,与鲜叶相比,不同茶类的儿茶素总量均降低。绿茶儿茶素总量最接近鲜叶,乌龙茶、白茶、红茶中梯度降低,白茶中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大幅降低,与红茶之间无显着差异,相对于鲜叶降低66.37%~74.04%;白茶中酯型儿茶素组分EGCG和ECG含量降低幅度小,接近于乌龙茶,相对于鲜叶降低5.19%和25.35%,显示白茶工艺独特的儿茶素组分转化模式。绿茶中的Thea、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乌龙茶中的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高;红茶中除亮氨酸含量较高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较低;白茶中的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较高,另外,白茶的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cetin-3-O-Rutinoside,Q-Rut)和咖啡碱含量比其他茶类高。2基于非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对相同原料制成的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进行非靶向研究,共筛选出381个差异代谢产物,鉴定出3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6种儿茶素类组分和2种甲基化儿茶素、1种游离氨基酸组分、6种原花青素组分、12种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组分、2种可水解单宁、5种酚酸类以及4种茶黄素组分。不同差异代谢物主成分分析图表明,鲜叶、绿茶和乌龙茶坐标距离最接近,而与红茶和白茶呈现三角分布。第一主成分负轴到正轴依次为鲜叶、绿茶、乌龙茶、白茶和红茶,第二主成分由负轴到正轴依次为白茶、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不同茶类差异代谢物载荷图表明,第一主成分负轴与正轴所对应的差异代谢产物分别为儿茶素组分与茶黄素组分,代表了不同茶类的发酵程度,第二主成分负轴与正轴所对应的差异代谢产物分别为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组分与茶黄素组分,代表了白茶与红茶独特代谢物积累模式。绿茶经历杀青工序,保留较多儿茶素组分、甲基化儿茶素组分、Thea、可水解单宁、原花青素组分和绿原酸等物质;乌龙茶经历做青工序,其上述差异代谢产物略低于绿茶,原花青素组分、香豆酰奎宁酸、没食子酸、茶黄素组分部分积累;红茶经历发酵工序,香豆酰奎宁酸、没食子酸和茶黄素组分大量积累;白茶全程萎凋,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物质保留量最多,酯型儿茶素组分、甲基化儿茶素组分也有一定程度保留,另外,非酯型儿茶素聚合形成茶黄素,没食子酸部分积累。3不同茶类水提物PC-12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建立PC-12神经细胞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Aβ)与氧化损伤模型,使用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水提物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不同茶类水提物的安全剂量为100 μg/mL,高浓度(150 μg/mL)茶水提物对神经细胞活力不利,特别是绿茶、乌龙茶和白茶,其中红茶影响较小。在Aβ模型中,不同茶类水提物均显着提高神经细胞活力,恢复至正常细胞的95%以上,不同茶类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在氧化模型中,不同茶类水提物均无法提高神经细胞活力。4不同茶类水提物抗Aβ缠结动力学荧光分析及异构化作用建立并应用硫黄素T(Thioflavin T,ThT)动力学荧光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法考察不同茶类水提物直接与Aβ作用效果。Tht结果表明,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水提物预后PC-12神经细胞均显着抑制Aβ缠结中β-折叠产生,荧光值全程低于300 RFU,且具有明显滞后β-折叠产生作用,总荧光值在5.5×103RFU以内,其中白茶水提物对β-折叠抑制效果最强,绿茶、乌龙茶和红茶次之。TEM结果表明,不同茶水提物预后细胞抗Aβ缠结形态差异明显,乌龙茶和红茶水提物处理仍保留Aβ缠结纤维状结构;绿茶处理纤维状结构消失,缠结颜色浅,厚度薄;白茶处理后Aβ缠结出现模糊结构,四周散状黑点,说明绿茶与白茶水提物抗Aβ缠结效果最好。5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理为明确茶水提物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与原理,选取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进一步神经细胞保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茶黄素(Theaflavin,TFa)、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mpferol-3-O-Glucoside,K-Glu)、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K-Rut)、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Glucoside,Q-Glu)、槲皮素-3-O-葡萄糖苷(Qaempferol-3-O-Rutinoside,Q-Rut)、伽马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Thea在100 μM浓度以内对PC-12神经细胞均安全,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b)在高浓度下均对神经细胞活力不利,特别是 ECG。在 Aβ 细胞模型中,EC(50 μM和 100μM)、EGC(50μM)、EGCG(10μM和 50μM)、TFa(50μM 和 100μM)、TFb(10μM和 50μM)在均明显提高神经细胞活力,K-Glu、Q-Glu、Q-Rut可提高神经细胞活力但不明显,GABA和Thea则无作用。在氧化应激模型中,仅ECG可明显提高神经细胞活力,其他代谢产物则无作用或加剧神经细胞损伤。EC、EGC、ECG、EGCG、TFa、TFb、K-Glu、K-Rut、Q-Glu、Q-Rut均明显抑制Aβ缠结中β-折叠产生。其中ECG、EGCG、TFa和TFb效果最为明显,总荧光值与对照1.7×106 RFU相比降低至1.3×105 以内,ECG、Q-Rut、EC、K-Glu、K-Rut、Q-Glu 次之。EC、EGC、ECG、EGCG、TFa和TFb预后神经细胞的Aβ纤维缠结面积、密度、厚度均明显降低,EC、EGC和TFa处理下的Aβ形态相似,ECG、EGCG和TFb处理下Aβ形态相似,Aβ聚集形态产生较大改变。K-Glu、K-Rut、Q-Glu、Q-Rut预后神经细胞的Aβ缠结密度和面积略有降低。Thea、GABA预后神经细胞对降低Aβ缠结无明显作用。计算机模拟表明,EGC、ECG、EGCG、TFa均可与Aβ单体Lys16位点和Aβ寡聚体Lys28位点作用抑制Aβ缠结。

银霞[4](2020)在《湖南红茶特征香气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茶叶香气品质是决定茶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子之一,对茶叶风味、等级评定以及大众消费导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湖南红茶香气品质特征及其物质基础尚不清楚,阻碍着湖南红茶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利用感官评价结合香气成分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原料嫩度的湖南红茶香气品质特点和香气物质组成,并探讨了创新工艺加工湖南红茶的香气品质形成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191个不同等级湖南地区红茶样品进行感官品质分析发现:不同茶树品种和嫩度等级红茶品质存在差异;湖南良种红茶外形细秀且多显毫、匀整,群体品种红茶大多滋味丰富,外省良种红茶则汤香明显;湖南红茶综合品质随着嫩度等级降低而呈下降趋势,香气由嫩甜香向花香或甜(蜜)香转变;花蜜香、甘鲜味是湖南红茶主要品质特点。2.采用HS-SPME-GC-MS结合感官评价、香气活度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和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分析湖南红茶的主要香气成分组成特征为:香叶醇、苯乙醇、苯乙醛、芳樟醇等10种香气成分含量高,是湖南红茶中的主体香气物质;香叶醇、芳樟醇、壬醛、苯乙醛、己醛等24种香气成分OAV值大于1,是湖南红茶香气的主要活性香气成分;壬醛、反式橙花叔醇与花香分属香气强度相关度较高,苯甲醇和苯乙醇与甜香分属香气强度相关度较高,是构成湖南红茶“花蜜香”特征的主要香气物质。3.对湖南主推茶树良种、群体品种、乌龙茶品种进行了感官品质评价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小叶良种红茶与乌龙茶品种红茶的香气物质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苯乙醇、橙花醇、雪松醇、橙花醛、香叶酸是小叶良种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己酸叶醇酯、(E)-β-罗勒烯、月桂烯、β-紫罗兰酮、壬醛、苯乙腈、吲哚是乌龙茶品种红茶特征性香气成分,且两类别品种红茶成分相似率低。4.对湖南红茶标准样品、群体品种以及湖南良种不同嫩度级别红茶样品进行了感官品质评价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嫩度级别红茶有相同变化趋势,醇类物质百分占比随着嫩度等级降低而下降,醛类和酮类物质绝对含量和百分占比均随等级降低而增加,碳氢化合物在三组样本中均为特级含量最高,而酯类化合物则在不同样本间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特级样茶中呈现出馥郁高长的鲜甜香是由于醇类含量占比最高所致,一级茶样因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含量均为居中水平,大多表现出纯正较浓的甜香,而二级茶样则在样本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样品中碳氢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占比较高(标准二级样中),其花香明显,若其占比较低(良种和群体中)则表现为甜香纯正。5.采用综合萎凋的创新工艺是湖南红茶花蜜香形成的重要途径,对创新工艺各工序主要香气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湖南红茶花蜜香及青气形成机制。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总量、醇类、醛类、酯类、酮类香气物质含量分别呈“Λ”、“Λ”、“N”、“M”、“N”的变化趋势;其中2-己烯醛和己醛是主要“青气”呈香物质,癸醛和香叶醇是主要“甜香”呈香物质,芳樟醇、β-紫罗酮、反式橙花叔醇、橙花醇、橙花醛是主要“花香”呈香物质;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在各工序中活性变化促使青气、花香、甜香属性的物质增加或减少,使得在制品香气发生改变,最终呈现出成品的花蜜香。

吴晴阳,周子维,武清扬,倪子鑫,赖钟雄,孙云[5](2020)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α-法呢烯的形成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做青工序的机械力对香气成分中α-法呢烯的影响及形成机理,本实验以乌龙茶品种黄旦的鲜叶、萎凋叶、摇青叶为供试材料,未摇青等时间摊放叶为对照组,采用GC-TOF-MS方法检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α-法呢烯含量,结合转录组和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筛选α-法呢烯合成酶(AFS)关键基因,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进行数据验证,并进行α-法呢烯含量与基因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α-法呢烯的含量在第一次摇青时有所下降,由于机械胁迫的累加,摇青叶中α-法呢烯的含量逐渐增加并在第三次摇青时达到峰值(0.9485%)。筛选获得的CL11384.Contig7All转录本与茶树α-法呢烯合成酶基因(CsAFS,GenBank登录号:MH125264.1)高度相似,暂命名为CsAFS7基因,该基因表达模式与测序数据相一致。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α-法呢烯含量与CsAFS7基因的相关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r=0.951,P <0.01)。因此,乌龙茶做青过程中α-法呢烯的累积可能受到CsAFS7基因的表达调控。

王飞权[6](2020)在《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类,主产于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岩茶产品因茶树树龄不同其香气与滋味品质差异显着,因此,在武夷山,惯以树龄划分武夷岩茶产品。然而,树龄差异引起品质差异的机理尚不清楚。论文以国家茶树良种?福建水仙?(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Fujian-shuixian)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鲜叶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将树龄为10年(新丛,XC)、35年(高丛,GC)和55年(老丛,LC)的茶树鲜叶制作成武夷岩茶,分析三个树龄茶叶产品的香气与滋味品质特征、生化组成及香气成分,并对茶树鲜叶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累积的分子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农药残留量的差异。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探明不同树龄武夷岩茶滋味品质形成差异的生化基础,对三个树龄茶叶样品的感官品质进行审评,并测定和比较了18个生化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个树龄在滋味品质方面差异明显、各具特点,其中XC多鲜醇或较醇厚、GC多浓醇或浓厚、LC多醇厚;三个树龄间,茶多酚等13个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显着。经相关性分析发现,三个树龄武夷岩茶的滋味品质与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儿茶素类总量和EGCG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2、0.437、0.784、0.451和0.623。2.利用气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技术,结合香气品质的审评结果,探讨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品质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结果显示,三个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但树龄之间区分比较明显,三者之间共筛选出2-丙烯醛、γ-丁内酯等35个差异香气成分,推测这可能是三个树龄茶叶香气品质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芳樟醇等5个与乌龙茶香气品质密切相关的挥发性萜类,其在XC和LC岩茶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GC岩茶,值得进一步关注。同时,建立了用于判别XC、GC和LC岩茶的GC-MS香气指纹图谱,并分别筛选出23、13和27个与各树龄香气特征有关的呈香物质。3.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和生化成分分析的结果,明确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中茶多酚类和氨基酸类在代谢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三个树龄茶树叶片代谢谱差异显着,氨基酸、类黄酮、维生素、有机酸类等180个代谢物的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其中,以黄烷-3醇为主体的茶多酚类物质在GC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LC次之,XC最低;以L-茶氨酸为主体的氨基酸类物质在LC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XC次之,GC最低,该结果与武夷岩茶生化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这些代谢物在不同茶树叶片中的差异累积,是由于莽草酸途径、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茶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说明不同树龄武夷岩茶滋味品质差异的形成与茶多酚和氨基酸在代谢水平上的变化有关。4.基于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阐明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分子机理。对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等36个与茶多酚类代谢相关,谷氨酸合成酶基因(GOGAT)等30个与氨基酸类代谢相关,芳樟醇合成酶基因(LIS)等38个与萜类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显示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该结果被代谢组学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所验证。说明参与茶多酚、氨基酸、萜类等生物合成的关键功能基因,在不同树龄条件下被差异表达是形成武夷岩茶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5.为探讨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农药残留量的差异,通过建立新的农药检测方法,对武夷岩茶中36种常用农药的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所检茶样的农药残留物检出数和检出率均低,总体符合中国茶叶安全饮用的标准。分析发现,随着树龄的增大,多菌灵等3种农药残留量在武夷岩茶中逐渐减少,吡虫啉、噻嗪酮先减少后增加,苯醚甲环唑则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树龄变化可能对农药的残留量产生影响。综上,论文从香气与滋味品质、生化及香气成分入手,解析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并建立了用于判别三个树龄武夷岩茶的香气指纹图谱。基于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揭示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多种农药残留量的差异。该结果为科学解释树龄变化与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关系,以及为人们放心饮用武夷岩茶和根据树龄选择低残留农药提供试验依据。

欧伊伶[7](2019)在《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工艺及香味品质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乌龙茶作为我国的一种特色茶类,以其独特的花香和甜醇滋味备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我国乌龙茶主要在闽、台、粤三省主产,而对于湖南等非乌龙茶主产区来说,必须以合适的品种和工艺作为支撑,才能更好的开发本地特色的乌龙茶产品。槠叶齐品种作为湖南省的主栽茶树良种之一,具有产量高、适制性广等优良品质特点,利用其品质特性开发夏秋乌龙茶,一方面能提高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能丰富湖南茶产品品类,促进湖南本地茶叶品种的多茶类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本课题以槠叶齐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鲜叶自然品质特性的分析,夏秋乌龙茶加工工艺的优化,加工过程中主要内含品质成分、香气组分及酶类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探究其成品茶香气、滋味的品质形成机理,形成了一套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的优化工艺流程及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槠叶齐品种鲜叶自然品质特性:在鲜叶物理性状方面,槠叶齐品种叶片较宽(3.36±0.35cm),叶长/叶宽比值小(2.58±0.21),节间短(2.29±0.40cm),梗粗/节长比值大(0.84±0.19),角质层(2.52±0.29μm)和上表皮(18.12±1.22μm)较厚,具有2层宽厚且排列紧密的栅栏组织(53.49±1.84μm);在鲜叶内含成分方面,槠叶齐品种的茶多酚含量为21.39%,黄酮总量为5.97 mg/g,可溶性糖总量为10.18%,咖啡碱含量为3.40%,水浸出物含量为44.03%,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86%,具有显着较高含量的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和茶多酚。与碧香早、黄金茶1号两个湖南本地品种相比,槠叶齐品种鲜叶的物理性状和内含成分更具备满足乌龙茶做青工序对鲜叶的品质要求,具有制备优质乌龙茶的潜力。2.槠叶齐夏秋乌龙茶的优化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减重10%)→摇青5次→杀青→揉捻→初干→复干→提香。针对萎凋程度、摇青次数和堆青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槠叶齐夏秋乌龙茶整体感官品质的因素主次顺序为:萎凋程度>堆青时间>摇青次数。采用萎凋减重率10%,摇青5次,不作堆青处理制得的槠叶齐夏秋乌龙茶综合品质较优。3.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滋味品质成分变化:在萎凋阶段,茶多酚及儿茶素、黄酮类物质、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升高,为之后的做青工序奠定了品质基础。在做青过程中,在制品各项生化成分大体呈减少趋势,在酶和热的作用下各种品质成分进行分解和转化,有利于茶汤苦涩味的降低和甜醇度的提高,是槠叶齐夏秋乌龙茶甜醇滋味和清新花果香形成的关键。在杀青和干燥阶段,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茶多酚、咖啡碱、黄酮类等物质含量下降,进一步完善了槠叶齐夏秋乌龙茶醇爽的滋味品质。4.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香气成分变化: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在加工过程中共检出122种香气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碳氢类、酮类、醛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共6大类,其中醇类成分38种,醛类成分3种,碳氢类成分34种,酮类成分6种,酯类成分34种,其他类香气成分7种,醇类香气、酯类香气和碳氢类香气占比较高,是槠叶齐夏秋乌龙茶的主要香气类别。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总个数呈波动上升变化,萎凋阶段和摇青阶段香气总个数明显增加,做青阶段香气总个数呈“升—降—升”趋势;香气物质总峰面积和总含量呈“M”型变化趋势,在萎凋和做青期间升高,在杀青和干燥期间降低。最终槠叶齐夏秋乌龙茶成茶的香气类型比例大小顺序为:醇类=酯类>碳氢类>其他类>醛类=酮类,含量较高的主要赋香成分主要为以下6种:反式-橙花叔醇、(Z)-己酸-3-己烯酯、α-法呢烯、己酸己酯、反-2-己烯己酸酯和芳樟醇。其中α-法呢烯和反式-橙花叔醇含量合占比在成茶中达到40%以上,是成茶香气的主要组成部分,香型表现为“清花香带果香”。5.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主要酶类活性变化:(1)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呈现波浪式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萎凋期间酶活性升高,做青期间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加工中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萎凋阶段上升幅度较小,做青期间上升幅度较大,五摇时达到峰值;(3)β-葡萄糖苷酶在加工过程中总体呈现“M”型上升趋势,萎凋阶段略有下降,做青前期呈波浪型上升趋势,三摇时达到峰值,做青后期活性逐渐下降;(4)纤维素酶活性在加工过程中呈现“M”型双峰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做青前期活性较高,二摇时达到最高值;(5)果胶酶活性在加工过程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萎凋阶段显着升高,在做青过程中表现出“升—降—升”趋势,在做青前期活性较强,一摇时达到峰值。6.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品质特点:汤色橙黄明亮,香气较高长,清花香带果香,滋味尚醇厚,汤里含花香,叶底黄绿显红边。

郭向阳[8](2019)在《茶氨酸在茶叶烘焙香气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文中认为茶叶香气是茶叶的灵魂,关乎茶叶风味品质的优劣,影响消费者喜好度及选择性。茶叶香气的产生,多源于不具香前体分子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一系列的物理、生化反应产香。茶氨酸,作为茶叶中含量最高的非蛋白源氨基酸,具有重要的健康功效,是茶汤鲜爽味的主要物质来源,但其是否能贡献茶叶香气及相关生成机理,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水仙乌龙茶(岩茶)、黄大茶为实验原料,对其挥发性成分及香气性能进行解析,辅以加工过程中总糖及茶氨酸的检测分析,探讨及验证茶氨酸对茶叶香气生成的作用,并对生成机理进行了探索,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水蒸气蒸馏、固相微萃取及顶空萃取三种方法从体香、茶汤香气及干茶香气层面分析水仙乌龙茶挥发性成分,结合水蒸气蒸馏法进一步明确挥发性成分在水仙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水仙乌龙茶香气主要由杂环化合物、芳香族类化合物及萜烯、醇类物质组成。新生成的杂环化合物,多具有吡嗪、吡咯结构,数量在加工过程中增多。而多糖与茶氨酸含量在足火过程中显着降低,推测羰氨反应可能是导致其含量骤减的原因之一,暗示茶氨酸参与热反应并有助于含氮化合物的形成。2)利用感官评价、电子鼻技术及气相嗅辨仪嗅闻技术,多维解析水仙乌龙茶及其加工过程的香气性能。焦糖香、坚果香及花香是水仙乌龙茶的主体香调,氮氧化物、芳香族类及含甲基或乙基结构的化合物是加工过程香气性能差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气相嗅辨仪嗅闻揭示氮氧化物多具烘焙、坚果或焦苦风味,强度较高,是水仙乌龙茶的可能致香成分,此类化合物的形成多源于热反应。水仙乌龙茶香气性能的解构与挥发性成分组成分析的结果相吻合,进一步暗示茶氨酸可能通过热反应形成此类挥发性成分。3)D-葡萄糖及L-茶氨酸的体外加热模拟实验证实茶氨酸能够通过斯特勒克降解方式生成挥发性成分。水仙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新生成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甲基吡嗪及2,5-二甲基吡嗪,由茶氨酸参与形成,且茶氨酸添加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茶氨酸在2,5-二甲基吡嗪形成中的作用。4)L-茶氨酸在120℃及更高温度(130℃)的模拟实验中证实茶氨酸可单独作为香气前体分子,生成对茶叶香气有贡献的N-乙基甲酰胺,N-乙基乙酰胺及N-乙基琥珀酰胺等挥发性成分。茶氨酸作为香气前体分子生成的2,5-二甲基吡嗪及酰胺类成分在具有焙火工序的黄大茶香气中也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并对其生成机理进行推测。茶氨酸在茶叶烘焙香气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解析为茶叶加工工艺的优化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拓宽和延展了茶氨酸除鲜爽味之外的新的研究视角。茶叶香气性能的解构为茶叶加工、茶香精的调配、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邓慧莉[9](2016)在《武夷岩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及糖苷酶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武夷岩茶香气独具花果香,带有特别的“岩韵”,前人对武夷岩茶香气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组分测定阶段。本研究通过分析武夷岩茶水仙和肉桂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规律,探讨香气形成关键酶β-glucosidase酶活性对醇系香气形成的影响,并分析武夷岩茶加工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变化规律,研究β-樱草糖苷酶基因(β-primeverosidase)和β-葡萄糖苷酶基因(β-glucosidase)在加工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及差异性,寻找糖苷类香气前体、醇系香气、糖苷酶与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武夷岩茶水仙和肉桂香气形成的机理及异同。研究结果如下:1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武夷岩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1)香气总量表现为:水仙<肉桂,水仙加工过程香气总体变化幅度(72.23%)大于肉桂(33.38%);(2)香气组分含量表现为:水仙的酯类、烯类、醛类、烷类和含氮化合物香气含量均高于肉桂,肉桂则在醇类、酮类化合物香气含量上表现较为突出,醇类、酯类和烯类化合物为两者主要香气组分;(3)晒青、做青过程水仙和肉桂香气总量均呈上升趋势,揉捻、干燥过程水仙香气总量继续上升而肉桂明显下降。武夷水仙和肉桂香气差异:水仙和肉桂共有的特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香叶醇、芳樟醇、己酸叶醇酯、乳酸丁酯、顺-3-己烯基丁酯、水杨酸甲酯、a-法呢烯、β-罗勒烯、吲哚;水仙特有的香气成分为己酸己酯、雪松烯,肉桂特有的香气成分为植醇、石竹稀;水仙和肉桂特征香气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肉桂橙花叔醇和香叶醇含量高于水仙,其他成分在水仙中的含量高于肉桂。2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β-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规律:(1)β-glucosidase酶活性总体平均值:水仙(2.37U/g)<肉桂(4.15U/g),肉桂β-glucosidase活性是水仙的1.06-2.26倍;(2)β-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幅度:水仙(32.11%)>肉桂(14.76%),水仙变化幅度是肉桂的1.21倍;(3)水仙和肉桂酶活性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两者β-glucosidase酶活性均在晒青结束时达到最高值。水仙和肉桂鲜叶β-glucosidase酶活性差异极显着,萎凋叶酶活性差异不显着,做青过程水仙肉桂β-glucosidase酶活性各阶段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武夷岩茶β-glucosidase酶活性与香气的关系为:(1)水仙香气总量和P-glucosidase酶活性低于肉桂,但加工过程香气和酶活性变化幅度高于肉桂;(2)水仙晒青阶段随着β-glucosidase酶活性升高,香气总量、醇系香气及主要醇系香气成分含量均增长,做青阶段伴随β-glucosidase酶活性下降,香气总量、醇系香气含量增长而主要醇系香气成分含量减少;(3)肉桂晒青阶段随着β-glucosidase酶活性升高,香气总量、醇系香气及橙花叔醇、香叶醇含量增加而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减少,做青阶段随着β-glucosidase酶活性下降,香气总量、醇系香气及主要醇系香气成分含量均增长;(4)水仙β-glucosidase酶活性与香气、橙花叔醇、香叶醇均呈高度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973、0.999,与芳樟醇、雪松醇分别呈高度、较高指数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872,肉桂β-glucosidase酶活性与香气、橙花叔醇、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I均呈较高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888、0.869、0.882。3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武夷水仙和肉桂中主要存在5种糖苷类香气前体,分别是顺-3-己烯醇糖苷、芳樟醇糖苷、香叶醇糖苷、水杨酸甲酯糖苷、苯甲醇糖苷,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香叶醇糖苷。武夷水仙和肉桂中香气前体含量不同,糖苷类香气前体总量表现为:水仙(22.15μg/g)<肉桂(27.66μg/g);水仙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表现为:香叶醇糖苷(13.91μg/g)>苯甲醇糖苷(3.3μg/g)>水杨酸甲酯糖苷(2.93μg/g)>芳樟醇糖苷(1.94μg/g)>顺-3-己烯醇糖苷(0.31μg/g),肉桂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表现为:香叶醇糖苷(15.69μg/g)>苯甲醇糖苷(5.35μg/g)>芳樟醇糖苷(3.31μg/g)>水杨酸甲醋糖苷(2.24μg/g)>顺-3-己烯醇糖苷(1.31μg/g)。武夷水仙和肉桂加工过程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变化规律相同,均表现为:晒青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显着增加,做青结束糖苷类香气前体较萎凋叶有所下降。武夷岩茶糖苷类香气前体与香气的关系为:武夷水仙和肉桂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应的糖苷形成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晒青、做青过程香气与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基本一致。4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primeverosidase-β-gluceosidas基因表达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差异性:(1)水仙晒青过程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与鲜叶比较达到显着水平,做青结束变化未达到显着水平;β-primeverosidase基因平均表达量(1.1)低于β-glucosidase 基因(1.9),但平均变化率(60.53%)高于β-glucosidase 基因(44.22%);(2)肉桂晒青过程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与鲜叶比较未达到极显着水平,做青结束达到显着水平;β-primeverosidase基因平均表达量(0.54)低于β-glucosidase基因(0.76),平均变化率(42.64%)也低于β-glucosidase 基因(52.43%);(3)β-primeverosidase 基因在水仙中的表达量高于肉桂,且平均变化率大于肉桂,水仙β-glucoysidase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高于肉桂,但平均变化率小于肉桂。5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primeverosidase与β-glucosidase基因与香气、β-glucosidase酶活性、糖苷类香气前体相关性武夷岩茶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与香气的关系为:水仙晒青过程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与香气、醇系香气峰面积值保持上升趋势;做青过程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下降,而香气、醇系香气峰面积值均上升;肉桂晒青过程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与香气、醇系香气峰面积值均呈上升趋势,而β-primeverosidase基因表达量下降;做青过程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下降而香气、醇系香气峰面积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武夷岩茶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与β-glucosidase酶活性的关系为:水仙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与P-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肉桂晒青和做青前期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和β-glucosidase酶活性呈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做青后期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与β-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武夷岩茶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与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关系为:水仙加工过程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趋势总体一致,肉桂β-glucosidase基因定量表达与糖苷类香气前体总量及各糖苷成分变化趋势一致,β-primeverosidase基因表达量在晒青过程下降而糖苷类香气前体总量及各糖苷成分含量均增加,做青过程基因表达量与香气前体变化趋势总体一致。

张冬桃[10](2016)在《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文中认为乌龙茶是福建省最主要的生产茶类,2014年乌龙茶产量达19.75万t,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53%。乌龙茶加工工艺独特,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浓醇甘爽,品质优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与萜烯类代谢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脂类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糖苷水解途径、儿茶素代谢途径等密切相关。做青工序是乌龙茶加工过程的关键工序,与成品茶的香气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构建铁观音均一化cDNA文库,进行EST测序与分析,筛选出乌龙茶香气形成相关基因;以铁观音鲜叶和杀青前叶片为供试材料,构建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采用Northern-blotting筛选该文库,筛选出差异基因的阳性克隆,通过测序与EST分析,对香气形成相关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获得的香气形成相关基因在茶树新梢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叶位及做青过程不同阶段的表达量进行检测,通过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分子机制,对于茶树种质创新、抗性育种、高香茶产品的研制都具有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铁观音茶树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分离出若干与乌龙茶香气形成相关的关键基因:以铁观音鲜叶总RNA为供试材料,结合两步法逆转录、抑制LA-PCR和DSN处理的方法,构建了铁观音茶树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发现了若干参与乌龙茶香气形成的重要基因。经检测,该文库的初始滴度为1.97×105 cfu/mL,重组率为96.4%,插入片段在250-2 500 bp之间,平均大小为1200 bp,文库质量良好。从该文库随机挑取211个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178条有效的ESTs序列;序列拼接后有9条重复,冗余率为5.0%,因此首批共获得169条茶树ESTs。将测序结果在NCBI核酸数据库中进行Blast N 比对后,对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已知功能基因序列107条(约占63%),推测的功能基因序列36条(约占21%),未知基因序列19条(约占11%),已知染色体定位基因序列7条(约占4%);从中发现5个基因与乌龙茶香气形成相关,分别为NDR、IDI、NMT、HMGCL和SSL,其中参与萜类代谢途径3个(IDI、NDR和SSL),参与脂肪酸代谢途径(HMGCL)和苯丙烷代谢途径(NMT)各1个;同时还获得了 bHLH、WRKY和MYB等转录因子基因。2.构建了铁观音DSN介导-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筛选获得若干乌龙茶差异表达的香气相关基因:以铁观音鲜叶和杀青前叶总RNA为供试材料,经过两步法逆转录、ds cDNA扩增、ds cDNA杂交、DSN处理及差异cDNA扩增等步骤,成功构建了 DSN介导-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该文库的初始滴度为4.3×104cfu/mL,重组率为98%,插入片段在250-2500 bp之间,平均大小为1800bp;从该文库中随机挑取260个克隆,进行反向Northern-Blotting筛选,获得62个阳性克隆,阳性率为23.8%,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了 60条有效序列,有2条出现重复,冗余率为3.22%;BLAST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获得的60条差异基因序列中,有34条为已知的功能基因序列,有10条为推测的功能基因序列,有12条为未知基因序列;其中与乌龙茶香气有关的差异基因序列有4条,分别为:G-10-H、SHT、SAMT和XPT,且这些差异基因是萜类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还获得了 14条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基因及激素应答的转录因子基因序列(ASIL、乙烯反应转录因子、乙烯应答元等)。3.对所获得的9个乌龙茶香气形成相关基因(CsIDI、NDR、G-10-H、SAMT、XPT、SHT、SSL、HMGCL和NMT)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乌龙茶香气相关基因的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CsIDI全长cDNA为1200 bp,含有194bp的5’-UTR、305 bp的3/-UTR和717 bp的ORF,编码238个氨基酸;(2)NDR序列长度为1075bp,含有44 bp的5/-UTR、128 bp的3’-UTR和903 bp的ORF,编码300个氨基酸;(3)G-10-H序列长度为 1713bp,含有 56 bp 的 5’-UTR、163 bp 的 3’-UTR 和 1494bp 的 ORF,编码 497 个氨基酸;(4)SAMT序列长度为 1019bp,含有 111 bp 的 5/-UTR、164 bp 的3/-UTR 和 744 bp 的ORF,编码247个氨基酸;(5)XPT序列长度为1568bp,含有109 bp的5’-UTR、139 bp的3’-UTR和1320 bp的ORF,439个氨基酸;(6)SHT序列长度为1532bp,含有69bp的5’-UTR、98 bp的3’-UTR和1365 bp的ORF,编码454个氨基酸;(7)SLL序列长度为1395bp,含有 93 bp 的5/-UTR、165 bp 的 3’-UTR 和 1137 bp 的 ORF,编码 378 个氨基酸;(8)HMGCL序列长度为 1553bp,含有 51 bp 的 5’-UTR、509 bp 的 3/-UTR 和 993 bp 的 ORF,编码 330个氨基酸;(9)NMT序列长度为1964bp,含有47 bp的5’-UTR、348 bp的3/-UTR和1569 bp的ORF,编码522个氨基酸。BLAST P分析结果表明,CsIDI基因在氨基酸序列上与葡萄、黄芪、橄榄、芝麻等植物的同源性都很高,达94%以上;NDR与咖啡、番茄、杨树、麻风树等植物的同源性不高,在68%~70%;G-10-H与黄金鸡纳树、蛇根草、水甘草的同源性较低,仅为65%~68%;SAMT与茶树(登录号:JQ406919.1)的同源性为99%,与可可、杨树、甜橙的同源性均为60%以上;XPT与芝麻、烟草、胡杨树、咖啡等植物的同源性均在73%~76%以上;SHT与莲、葡萄、梨树、苹果等植物的同源性均在54%~56%;SSL与葡萄、枣、柑橘、甜橙等植物同源性在68%~73%;HMGCL与出芽短梗霉菌的丙酮酸羧基转移酶、出芽短梗杆菌的HMGCL和黑醋杆菌的醛缩酶(二磷酸果糖酶)的同源性为77%~99%;NMT与葡萄、枣、芝麻、柑橘同源性在70%~82%。在线软件SOPMA分析CsIDI蛋白是Nudix水解酶家族成员,包含IPP异构酶位点、Idi蛋白保守区、金属结合部位和活性部位区;NDR是NADB家族成员,具有carb-red-PTCR-like和fabG保守的结构域,包含NDR的活性部位、辅酶结合部位和底物结合部位;G-10-H是p450 家族成员,包含 P450-rel-GT-act 和 P450-cycloAA-1 CypX 位点、PLN02738 和 MRS6 等结构功能域;SAMT是Methyltransf-7超级家族家族成员,包含Methyltransf和PLN02668两个结构功能域;XPT蛋白是EamA超级家族成员,包含EamA和TPT结合位点;SHT是Condensation和BAHD酰基转移酶家族成员;SSL是Str-synth和NHL超级家族成员,包含NHL和YvrE功能结构域;HMGCL是TIM-phosphate-binding超级家族成员,包含DRE-TIM-HMGL保守功能结构域及活性部位、金属结合部位;NMT包含rRNA-processing和nop2p保守功能结构域。综上所述,本研究所获得的9个香气基因均是茶树CsIDI、NDR、G-10-H、SAMT、XPT、SHT、SSL、HMGCL和NMT的同源基因,除了HMGCL参与脂肪酸代谢途径、NMT参与苯丙烷代谢途径外,其余7个基因均参与萜类代谢途径。4.筛选出了乌龙茶香气形成相关基因(CsIDI、NDR、G-10-H、SAMT、XPT、SHT、SSL、HMGCL和NMT)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叶位及做青过程不同阶段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以茶树GAPDH为内参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这9个基因在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叶位及做青过程不同阶段表达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萜类代谢途径中,CsIDI、NDR、G-10-H、SAMT、XPT、SHT和SSL的表达量,随着发育过程和做青过程的推进,呈上调趋势,第三叶和第四叶的表达量高于第一叶和第二叶,与乌龙茶采摘标准需一定成熟度的开面叶相一致。参与脂类代谢途径途径的HMGCL在铁观音做青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也呈上调趋势,且上调幅度较大;HMGCL的表达量随着发育过程的推进和叶位的下移,表达量出现上调趋势,与乌龙茶采摘需要一定成熟度相一致。NMT参与苯丙烷代谢途径,其表达量在做青过程中动态表达呈上调趋势,且上调幅度较大;发育过程和不同部位的动态表达随发育进程和成熟度增加而增加,与乌龙茶采摘标准需要一定成熟度相一致。

二、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及其采后乌龙茶加工关键工序中七种脂溶性色素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茶叶样品制备
        1.3.2 茶叶中类胡萝卜素提取
        1.3.3 UHPLC-QTo FMS分析
        1.3.4 定性定量分析
        1.3.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茶树鲜叶及成品茶中脂溶性色素组成及含量
    2.2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组成及其含量
    2.3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叶感官品质提升
    2.4 乌龙茶“做青”工序前后茶叶中脂溶性色素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提高茶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升成品茶香气品质
    3.2 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调控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
4 结论

(2)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工夫红茶概述
        1.1 国内工夫红茶产业与现状
        1.2 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1.3 工夫红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
    2 湖北工夫红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4 湖北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进展
    5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特征
        2.2 工夫红茶茶汤色泽品质特征及预测模型
        2.3 湖北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特征
        2.4 湖北工夫红茶香气组成及成分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北工夫红茶传统加工技术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萎凋试验设计
        1.2.2 揉捻试验设计
        1.2.3 发酵试验设计
        1.2.4 干燥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萎凋工艺结果
        2.1.1 不同萎凋方式对内含成分的影响
        2.1.2 不同萎凋方式对香气组分的影响
        2.1.3 不同萎凋方式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1.4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2.1.5 不同萎凋程度对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1.6 萎凋试验小结
        2.2 揉捻工艺结果
        2.2.1 比较不同揉捻机型号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2 比较不同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3 比较不同投叶量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4 比较不同揉捻时间转速对揉捻效果的影响
        2.2.5 揉捻试验小结
        2.3 发酵试验结果
        2.3.1 比较不同发酵方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2.3.2 比较不同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2.3.3 发酵试验小结
        2.4 干燥试验结果
        2.5 湖北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燥工艺对工夫红茶品质及代谢组分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处理
        1.1.2 试剂和药品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检测方法
        1.2.1 感官审评方法
        1.2.2 色泽检测方法
        1.2.3 理化检测方法
        1.2.4 香气检测方法
        1.2.5 抗氧化能力检测方法
        1.2.6 代谢组检测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1.1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结果
        2.1.2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色泽品质结果
        2.1.3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的理化品质结果
        2.1.4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结果
        2.1.5 不同干燥工艺所制工夫红茶产品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2.2.1 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考察结果
        2.2.2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代谢组分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夏暑工夫红茶新产品及提质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较砂梨和茶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2.2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感官得分的影响
        2.3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色泽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理化成分的影响
        2.5 不同砂梨PPO处理对夏暑红茶香气组分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产品创新及品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原料等级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晒青程度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做青处理对乌龙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摇青次数对乌龙工夫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5 湖北乌龙工夫红茶工艺参数定型及应用
        2.6 乌龙工夫红茶特征性香气品质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湖北针形工夫红茶做形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投叶量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2 不同茶坯含水率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3 不同炒制时间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4 不同锅温处理对针形红茶精揉做形的影响
        2.5 针形名优红茶做形正交试验工艺参数优化
        2.6 针形名优红茶不同做形工艺比较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主要研究成果
        1.1 湖北工夫红茶风味特征物质主成分研究
        1.2 湖北工夫红茶关键提质工艺研究
        1.3 干燥工艺对湖北工夫红茶品质和代谢组分的影响
        1.4 湖北工夫红茶系列新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及其水提物、差异代谢物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研究进展
        1.1.1 不同茶类儿茶素组分差异研究进展
        1.1.2 不同茶类黄酮或黄酮醇糖苷类物质差异研究进展
        1.1.3 不同茶类游离氨基酸组分差异研究进展
        1.1.4 不同茶类其他代谢物组分差异研究进展
        1.1.5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茶叶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1.2 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2.1 阿尔兹海默症高发成为社会问题
        1.2.2 阿尔兹海默症Aβ级联假说和氧化应激
        1.2.3 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策略研究
    1.3 茶叶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1.3.1 饮茶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3.2 茶水提物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1.3.3 茶次级代谢产物对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茶类儿茶素组分含量差异
        2.2.2 不同茶类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
        2.2.3 不同茶类槲皮素-3-芸香糖苷和咖啡碱含量差异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非靶向分析技术的不同茶类代谢物差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茶类整体代谢物分布特征
        3.2.2 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鉴定
        3.2.3 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茶类水提物对PC-12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4.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水提物对PC-12神经细胞的安全性
        4.2.2 茶水提物在Aβ模型中对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4.2.3 茶水提物在氧化模型中对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茶类水提物抗Aβ缠结动力学荧光分析及异构化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5.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动力学荧光分析Aβ的聚集过程
        5.2.2 茶水提物抗Aβ缠结的动力学荧光分析
        5.2.3 茶水提物抗Aβ缠结的异构化作用
    5.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茶类差异代谢产物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理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6.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茶差异代谢产物对PC-12神经细胞的安全性
        6.2.2 茶差异代谢产物在Aβ模型中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6.2.3 茶差异代谢产物在氧化模型中的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6.2.4 茶差异代谢产物抗Aβ缠结的动力学荧光抑制效果
        6.2.5 茶差异代谢产物抗Aβ缠结的异构化作用
        6.2.6 计算机模拟茶差异代谢产物与Aβ缠结作用位点
    6.3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及参加项目
致谢

(4)湖南红茶特征香气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湖南红茶
    2 茶叶香气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2.1 茶叶香气物质提取方法
        2.2 茶叶香气物质检测手段
        2.3 茶叶香气形成机理
        2.4 红茶香气成分
    3 茶叶香气研究发展历程
    4 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湖南红茶感官品质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感官审评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不同地区红茶感官品质比较
        2.2 湖南地区不同品种红茶品质比较
        2.3 湖南不同嫩度等级红茶感官品质分析
        2.4 湖南地区红茶感官品质特征
    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湖南红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红茶香气感官品质分析
        2.2 湖南红茶主要香气成分与香气化合物种类分析
        2.3 湖南红茶香气成分OAV分析
        2.4 湖南红茶香气属性与香气活性成分的关联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湖南主栽茶树品种红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主栽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感官品质分析
        2.2 湖南主栽茶树品种红茶成分及其含量测定
        2.3 湖南主栽茶树品种不同类型红茶特征性香气分析
        2.4 湖南主栽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相似率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不同嫩度等级湖南红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嫩度等级湖南红茶感官品质
        2.2 不同嫩度等级湖南红茶成分及其含量测定
        2.3 不同嫩度级别湖南红茶香气物质含量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湖南红茶创新工艺加工过程中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红茶创新工艺加工各工序感官品质变化研究
        2.2 湖南红茶创新工艺各工序香气成分含量变化
        2.3 湖南红茶创新工艺各工序不同香气属性特征成分分析
        2.4 湖南红茶创新工艺各工序酶活变化与特征香气成分形成分析
    3 小结和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乌龙茶加工过程中α-法呢烯的形成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处理及分组
        1.2.2 香气检测
        1.2.3 茶树全基因组的来源
        1.2.4 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
        1.2.5 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1.2.6 qRT-PCR检测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龙茶加工过程α-法呢烯的鉴定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2.2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α-法呢烯合成酶基因的筛选
    2.3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CsAFS基因的表达水平和验证
    2.4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α-法呢烯含量与Cs AFS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茶树AFS关键基因在茶组植物中的特异表达
    3.2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α-法呢烯的形成和关键基因的表达

(6)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武夷岩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1.1.1 茶树品种
        1.1.2 生态环境
        1.1.3 加工工艺
    1.2 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品质鉴定与判别中的应用
        1.2.1 气相色谱(GC)指纹图
        1.2.2 液相色谱(LC)指纹图谱
        1.2.3 毛细管电泳(CE)色谱指纹图谱
    1.3 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在茶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1.3.1 代谢组学
        1.3.2 转录组学
        1.3.3 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的联合应用
    1.4 武夷岩茶质量安全评价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分析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样处理
        2.2.2 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
        2.2.3 生物碱及儿茶素组分含量的测定
        2.2.4 茶叶品质感官审评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感官品质分析
        2.3.2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生化成分分析
        2.3.3 产地、树龄对武夷岩茶生化成分的影响
        2.3.4 生化成分含量与滋味品质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差异分析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茶叶香气成分的条件
        3.2.3 GC-MS分析条件
        3.2.4 数据预处理及定性与定量
        3.2.5 分析方法的重复性考察
        3.2.6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方法的重现性检验
        3.3.2 武夷岩茶的香气成分分析
        3.3.3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主成分分析
        3.3.4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差异香气成分的筛选
        3.3.5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萜类物质的比较
        3.3.6 三个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指纹图谱的构建
    3.4 讨论
        3.4.1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组分和构成分析
        3.4.2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轮廓的区分与差异香气成分的筛选
        3.4.3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指纹图谱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代谢差异分析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试样处理
        4.2.2 样品提取
        4.2.3 非靶向茶叶代谢组学分析
        4.2.4 质控样本的制作与质控
        4.2.5 代谢组学数据前处理与代谢物鉴定
        4.2.6 数据分析与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
        4.3.2 茶树叶片代谢物的鉴定
        4.3.3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样本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4.3.4 两个树龄间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3.5 不同树龄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变化趋势模式分析
        4.3.6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4.3.7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生化成分代谢通路变化分析
    4.4 讨论
        4.4.1 方法的评估与代谢物的结构鉴定
        4.4.2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代谢谱的比较分析
        4.4.3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变化趋势分析
        4.4.4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代谢通路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总RNA的提取
        5.2.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5.2.3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
        5.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5.2.5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数据的生成与评估
        5.3.2 不同树龄之间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5.3.4 不同树龄间氨基酸与次生物质代谢相关DEGs的鉴定与分析
        5.3.5 不同树龄主要品质成分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5.3.6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5.4 讨论
        5.4.1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的转录组数据评估
        5.4.2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转录水平的差异分析
        5.4.3 不同树龄主要品质成分代谢通路相关功能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农药残留量的差异分析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试剂与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前处理
        6.2.2 标准液和校准标准液的制备
        6.2.3 低温诱导乙腈水两相系(ATPS)中农药和咖啡碱相关参数的计算
        6.2.4 仪器条件
        6.2.5 内部农药数据库的构建和质谱质量数的校准
        6.2.6 基质效应的评价
        6.2.7 方法验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样品的提取
        6.3.2 低温诱导乙腈水两相系
        6.3.3 质谱参数选择
        6.3.4 基质效应的评价
        6.3.5 方法验证
        6.3.6 FV-T02茶样中目标农药的测定
        6.3.7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和安全评价
        6.3.8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中农药残留量的差异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7)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工艺及香味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槠叶齐茶树品种基本概况
    1.2 乌龙茶品质形成研究进展
        1.2.1 鲜叶性状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1.2.2 加工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1.3 乌龙茶加工相关酶学研究进展
        1.3.1 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1.3.2 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
        1.3.3 β-葡萄糖苷酶研究进展
        1.3.4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研究进展
        1.3.5 蛋白酶与淀粉酶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槠叶齐品种鲜叶自然品质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鲜叶叶片形态特征分析
        2.2.2 鲜叶内含成分分析
        2.2.3 鲜叶叶片显微解剖结构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不同加工工艺成茶内含品质成分分析
        3.2.2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不同加工工艺成茶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3.2.3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优化工艺验证试验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萎凋程度对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3.3.2 摇青次数对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3.3.3 堆青时间对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槠叶齐品种夏秋乌龙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变化
        4.2.2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
    4.3 讨论与结论
        4.3.1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变化与滋味品质形成
        4.3.2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香气成分变化与香气品质形成
第五章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主要酶类活性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5.2.2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5.2.3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5.2.4 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5.2.5 果胶酶活性变化
    5.3 讨论与结论
        5.3.1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与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品质形成
        5.3.2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变化与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品质形成
        5.3.3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与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品质形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槠叶齐品种鲜叶自然品质性状分析
    6.2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6.3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变化规律
    6.4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规律
    6.5 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主要酶类活性变化规律
    6.6 展望
论文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茶氨酸在茶叶烘焙香气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茶氨酸
    1.2 茶叶香气提取方法
        1.2.1 同时蒸馏萃取法
        1.2.2 水蒸气蒸馏法
        1.2.3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
        1.2.4 有机溶剂萃取法
        1.2.5 液液萃取法
        1.2.6 固相微萃取法
        1.2.7 固相萃取法
        1.2.8 减压蒸馏萃取法
        1.2.9 顶空吸附法
        1.2.10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
        1.2.11 搅拌棒吸附萃取法
        1.2.12 其它方法
    1.3 茶叶香气挥发性成分分析
        1.3.1 红外光谱
        1.3.2 高效液相色谱
        1.3.3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1.3.4 离子迁移谱/气相离子迁移谱
    1.4 茶叶香气性能
        1.4.1 感官评价
        1.4.2 电子鼻
        1.4.3 气相嗅辨仪
    1.5 茶叶香气产生机理
        1.5.1 糖苷类香气前体
        1.5.2 脂类香气前体
        1.5.3 类胡萝卜素类香气前体
        1.5.4 热反应产香
    1.6 加工过程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1.7 茶叶烘焙香气的产生及其香气特征
    1.8 茶叶主要风味成分
        1.8.1 茶多酚
        1.8.2 咖啡碱
        1.8.3 糖
        1.8.4 氨基酸
        1.8.5 其它
    1.9 研究目的、意义
        1.9.1 研究目的
        1.9.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含氮挥发性成分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引言
    2.1 材料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耗材
        2.1.3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水蒸汽蒸馏(SD)法提取水仙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
        2.2.2 固相微萃取法(SPME)萃取水仙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
        2.2.3 顶空法(HS)分析水仙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
        2.2.4 挥发性香气成分GC-MS检测与分析
        2.2.5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鉴定
        2.2.6 茶氨酸含量测定
        2.2.7 总糖含量测定
        2.2.8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水仙乌龙茶挥发性成分分析
        2.3.2 水仙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3.3 加工过程对水仙乌龙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3.4 水仙乌龙茶挥发性香气成分生成机理推测
        2.3.5 挥发性成分与茶氨酸的关联性
    2.4 讨论
第三章 含氮挥发性成分在茶叶香气特征中的贡献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耗材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感官评价
        3.2.2 电子鼻
        3.2.3 气相嗅辨仪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感官评价
        3.3.2 电子鼻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 气相嗅辨仪(GC-O)描述分析
        3.3.4 茶叶香气性能与茶氨酸关联性
    3.4 讨论
第四章 茶氨酸在香气形成中的体外模拟试验
    引言
    4.1 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耗材
        4.1.3 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热反应模拟
        4.2.2 模拟热反应挥发性成分与水仙乌龙茶香气成分的数据匹配分析
        4.2.3 体外加标验证实验
        4.2.4 挥发性香气成分GC-MS组成成分分析
        4.2.5 模拟反应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4.2.6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热反应模拟结果
        4.3.2 MTR挥发性成分与水仙乌龙茶香气成分的数据匹配分析
        4.3.3 模拟茶叶烘焙实验
    4.4 讨论
第五章 茶氨酸在茶叶烘焙中参与香气形成的机制探索
    引言
    5.1 材料和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剂耗材
        5.1.3 实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黄大茶挥发性成分提取
        5.2.2 黄大茶挥发性成分GC-MS测定条件
        5.2.3 模拟反应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5.2.4 黄大茶挥发性成分与MTR结果的验证分析
        5.2.5 茶氨酸贡献茶叶香气的生成机理推测
        5.2.6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黄大茶挥发性成分分析
        5.3.2 黄大茶挥发性成分与MTR结果的验证分析
        5.3.4 挥发性成分产生机理推测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英文缩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9)武夷岩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及糖苷酶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乌龙茶加工过程香气研究
        1.1 乌龙茶香气成分研究
        1.2 乌龙茶加工过程香气研究
    2 茶叶主要糖苷酶类研究
        2.1 茶叶β-樱草糖苷酶(β-primeverosidase)相关研究
        2.2 茶叶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相关研究
    3 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研究
        3.1 茶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3.1.1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研究
        3.1.2 茶叶品种间糖苷类香气前体差异研究
        3.1.3 茶叶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研究
        3.2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提取分离与分析
        3.2.1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提取分离
        3.2.2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分析方法
    4 茶叶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
        4.1 茶叶β-primeverosidase基因相关研究
        4.2 茶叶β-glucosidase基因相关研究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取样及固样方法
        1.2 试验方法
        1.2.1 香气测定方法
        1.2.2 感官审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仙加工过程香气变化
        2.1.1 水仙加工过程香气组分变化规律
        2.1.2 水仙加工过程香气成分变化规律
        2.1.3 水仙加工过程特殊香气成分变化规律
        2.2 肉桂加工过程香气变化分析
        2.2.1 肉桂加工过程香气组分变化规律
        2.2.2 肉桂加工过程香气成分变化规律
        2.2.3 肉桂加工过程特殊香气成分变化规律
        2.3 水仙肉桂加工过程香气成分差异分析
        2.4 水仙肉桂感官品质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3.1 武夷岩茶香气形成与加工工艺的关系
        3.1.1 武夷岩茶香气形成与晒青的关系
        3.1.2 武夷岩茶香气形成与做青的关系
        3.2 水仙肉桂香气组分、成分差异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第三章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P-glucosidase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取样及固样方法
        1.2 试验方法
        1.2.1 β-glucosidase酶活性测定方法
        1.2.2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制作
        1.2.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
        2.2 水仙肉桂加工过程中β-glucosidase酶活性差异
        2.3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酶活性与香气形成相关性
        2.3.1 武夷岩茶β-glucosidase酶活性与香气总量相关性
        2.3.2 武夷岩茶β-glucosidase酶活性与醇类香气相关性
        2.3.3 水仙肉桂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对香气形成的影响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仙肉桂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差异
        3.2 水仙肉桂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酶活性与香气形成的关系
第四章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取样及固样方法
        1.2 试验方法
        1.2.1 丙酮粉的配制方法
        1.2.2 内标溶液的配制
        1.2.3 糖苷类香气前体提取方法
        1.2.4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双相酶解方法
        1.2.5 香气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
        2.1.1 水仙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
        2.1.2 肉桂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对比分析
        2.2 水仙肉桂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仙肉桂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差异
        3.2 水仙肉桂糖苷类香气前体与香气成分及品质的关系
        3.3 水仙肉桂糖苷类香气前体与P-glucosidase酶活性的关系
第五章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primeverosidase与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差异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取样及固样方法
        1.2 总RNA提取及纯度、完整性鉴定
        1.3 cDNA合成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1.4.2 三步法荧光定量PCR
        1.4.3 标准曲线的制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纯度和完整性
        2.2 标曲曲线的建立
        2.3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特异性扩增
        2.4 武夷岩茶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差异
        2.4.1 水仙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差异
        2.4.2 肉桂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差异
        2.4.3 水仙肉桂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差异
        2.5 武夷岩茶β-glucosidase基因定量表达与P-glucosidase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2.6 武夷岩茶β-glucosidase基因定量表达与香气变化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武夷岩茶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量差异
        3.2 武夷岩茶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定量表达与香气变化相关性
        3.3 武夷岩茶β-glucosidase基因定量表达与酶活性变化相关性
        3.4 武夷岩茶β-primeverosidase和β-glucosidase基因定量表达与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相关性
第六章 结论
    1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
    2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glucosidase酶活性变化
    3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
    4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primeverosidase与β-glucosidase基因表达差异性
    5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β-primeverosidase与β-glucosidase基因与香气、β-glucosidase酶活性、糖苷类香气前体相关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茶叶香气物质研究现状
        2.2 茶叶香气合成途径
        2.3 加工对茶叶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观音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与EST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药品和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铁观音鲜叶总RNA的提取
        1.3.2 逆转录和双链cDNA的扩增与纯化
        1.3.3 双链cDNA的均一化处理和均—化全长cDNA的扩增
        1.3.4 均一化全长cDNA的克隆
        1.3.5 测序与EST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铁观音鲜叶总RNA的质量与双链cDNA的扩增
        2.2 DSN浓度对均一化cDNA扩增的影响
        2.3 均一化cDNA文库的质量评价
        2.4 均一化cDNA文库的EST分析
    3 讨论
        3.1 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是发掘茶树重要代谢途径基因的有效方式
        3.2 均一化cDNA文库的EST分析与乌龙茶香气相关基因的发掘
第三章 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差异基因的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药品和试剂盒
        1.3 试验方法
        1.3.1 铁观音鲜叶和杀青前叶片样品总RNA的提取
        1.3.2 逆转录与双链cDNA的扩增与纯化
        1.3.3 双链cDNA的杂交与DSN处理
        1.3.4 差异cDNA的扩增与的克隆
        1.3.5 反向Northern Blotting筛选阳性克隆
        1.3.5.1 探针的制备及其效率的检测
        1.3.5.2 插入cDNA片段与内参基因片段的扩增
        1.3.5.3 杂交膜的准备与点膜
        1.3.5.4 杂交与显色
        1.3.6 阳性克隆的测序与EST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铁观音总RNA的质量与双链cDNA的扩增
        2.2 不同浓度DSN处理对差异cDNA扩增效果的影响
        2.3 cDNA文库的质量评价
        2.4 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的EST分析
    3 讨论
        3.1 抑制差减杂交和反向Northern-Blotting技术的改进
        3.2 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阳性克隆的EST分析与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差异基因的发掘
第四章 乌龙茶香气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药品、试剂盒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乌龙茶香气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2 乌龙茶香气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龙茶萜类代谢途径香气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
        2.1.1 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基因(CsIDI)
        2.1.2 新薄荷醇脱氢酶基因(NDR)
        2.1.3 香叶醇10-羟化酶即牻牛儿醇羟化酶基因(G-10-H)
        2.1.4 水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基因(SAMT)
        2.1.5 木酮糖-5-磷酸/磷酸转运蛋白(XPT)
        2.1.6 亚精胺羟化肉桂酰基转移酶(SHT)
        2.1.7 异胡豆苷合成酶(SSL)
        2.2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裂合酶基因(HMGC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
        2.3 腺苷蛋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NM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
    3 讨论
        3.1 乌龙茶萜类代谢途径香气相关基因与香气形成的关系
        3.2 乌龙茶脂类代谢途径香气基因与茶叶香气形成的关系
        3.3 乌龙茶苯丙烷代谢途径香气基因与茶叶香气形成的关系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保守结构域分析
    2 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3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 本论文项目支撑
致谢

四、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及其采后乌龙茶加工关键工序中七种脂溶性色素变化[J]. 施江,王佳童,彭群华,吕海鹏,BALDERMANN susanne,林智.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8)
  • [2]湖北工夫红茶品质风味特征性成分及关键工艺创新研究[D]. 叶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3]不同茶类代谢产物差异及其水提物、差异代谢物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与机制[D]. 李鑫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4]湖南红茶特征香气物质基础研究[D]. 银霞.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5]乌龙茶加工过程中α-法呢烯的形成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与表达分析[J]. 吴晴阳,周子维,武清扬,倪子鑫,赖钟雄,孙云.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5)
  • [6]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D]. 王飞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槠叶齐夏秋乌龙茶加工工艺及香味品质形成机理研究[D]. 欧伊伶.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8]茶氨酸在茶叶烘焙香气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D]. 郭向阳.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6)
  • [9]武夷岩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及糖苷酶基因表达的研究[D]. 邓慧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10]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D]. 张冬桃.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标签:;  ;  ;  ;  ;  

绿茶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