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计算在两年内变得实用

网格计算在两年内变得实用

一、网格计算两年内走入实用(论文文献综述)

查迎[1](2021)在《THEVERYMANY事务所表皮自承式参数化装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超[2](2020)在《基于差分隐私的推荐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发展,网络数据变多,用户信息获取难度增加。而推荐系统能够从品类繁多的服务中辅助用户深度挖掘其兴趣点所在,因此在业界和学术界其都备受亲昧。但其模型精准性严重依赖于数据质量:更多更完备的数据固然能够更好地促进模型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数据安全问题,即其中有些信息关系到用户隐私,是用户不想泄露的。于是对于隐私保护手段的研究势在必行。相比于其他方式,差分隐私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完备的隐私保护框架。因此,为了促进推荐系统的发展,本文就结合差分隐私技术的推荐方案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数据安全领域典型的攻防方式,深入考虑了推荐系统的安全隐患问题。由于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传统机器学习,本文创新性的提出深度推荐模型隐私保护的课题。(2)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重要参数对原PNN模型进行集成创新,并利用网格搜索方法确定最优模型配置,从而在当前数据集下获得了最佳的结果。(3)基于推荐系统的特性,本文通过添加拉普拉斯噪音和梯度截断方式实现了对应的差分保护方案DP-PNN,并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4)针对差分隐私的定义,本文提出来一种验证差分保护有效性的方法,从而使得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算法符合差分隐私保护程度。对于提出的方案,本文不仅从理论角度对数据安全度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证明了算法是符合隐私要求的,而且还从实验角度对算法精度和隐私保障进行平衡,并证明了数据保护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刘绍勇[3](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左超,张晓磊,胡岩,尹维,沈德同,钟锦鑫,郑晶,陈钱[4](2020)在《3D真的来了吗?——三维结构光传感器漫谈》文中研究说明三维成像与传感技术作为感知真实三维世界的重要信息获取手段,为重构物体真实几何形貌及后续的三维建模、检测、识别等方面提供了数据基础。近年来,计算机视觉和光电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电子与个人身份验证对3D传感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了三维成像与传感技术的蓬勃式发展。2D摄像头向3D传感器的转变也将成为继黑白到彩色、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静态图像到动态影像后的"第四次影像革命"。《红外与激光工程》本期策划组织的"光学三维成像与传感"专题,共包含高水平稿件20篇,其中综述论文15篇,研究论文5篇。这些论文系统介绍了光学三维成像传感领域热点专题的研究进展与最新动态,主题全面涵盖了当前三维光学成像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结构光三维成像、条纹投影轮廓术、干涉测量技术、相位测量偏折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全息显示、集成光场显示等)、三维成像传感技术与计算成像相关交叉领域(如三维鬼成像)等。而此文作为本期专栏的引子,概括性地综述了典型的三维传感技术,并着重介绍了三维结构光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典型应用;讨论了其现存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求抛砖引玉。

齐柏澄[5](2020)在《气垫破冰平台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气垫平台是具有柔性气垫的移动平台,在行驶时可垫升于行驶表面之上,具有常规船舶不具备的两栖性,其气垫系统也使得气垫平台具有与常规破冰船类似的破冰能力。虽然气垫低速破冰模式已发展较长时间,但对破冰模式下垫升系统内部流场的研究较少,压力分布不明确,且以气垫平台结构强度为目标的结构优化问题也缺少详细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对气垫平台垫升系统流场展开研究,并对船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对全指型气垫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应用CFD方法对气垫平台垫升系统流场进行数值分析,将静水工况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值对比,并对气垫平台破冰模式下的压力分布进行研究计算;(2)对气垫平台排水工况及垫升工况的结构载荷进行计算;(3)建立全船的有限元模型,采用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2015)》中提供的方法对结构进行载荷施加,并用惯性释放技术约束船体的刚性运动,得到船体结构在各个工况下的结构应力与位移变形;(4)针对结构强度校核的结果,以保证结构安全并提高气垫平台运输能力为目标,提出两种优化方案,对船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结构强度验证。

朱永萍[6](2019)在《基于试验与仿真交互验证的车身NVH优化》文中指出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汽车舒适性进入消费者考量的视野。汽车舒适性目前用“NVH”特性来评价。其优劣是汽车消费者购买该汽车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考量指标,据统计NVH与约三分之一顾客不满意的问题和约五分之一的售后服务与有关。另一方面,由汽车产生外部噪音成为了城区噪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越来越重视噪声问题。因此对汽车NVH性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主机厂及科研院所也日益汽车NVH性能的研究。随着有限元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汽车市场对于短周期、低成本整车开发的需求,采用仿真技术提升汽车NVH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有限元技术、声-固耦合技术,以某公司的MPV车型为例,开展以下研究:首先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目标车型的TrimBody模型,对其进行了自由模态的分析,获得主要模态振型图及典型模态频率,分析其动力学特性。搭建声腔有限元模型,接下来对其开展分析,获得前六阶模态固有频率和振型,分析车内声压分布情况,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对目标车型BIW模态分析并考虑在TrimBody中的影响,开展振动传函和噪声传函的分析、声固耦合分析、路面噪声分析,对标目标值指出优化方向。然后对车身模态进行优化,再考虑在TrimBody中的影响,使用拓扑优化提出板件优化方向。通过板贡献量分析对部分硬点传递函数提出将左悬置安装区域上端与ECU安装板连接、左悬置安装区域下端与左纵梁增加撑板、在左悬置安装区域后方增加撑板与左纵梁连接三种优化方案进行传递函数方案;通过节点贡献量分析对车内噪声函数提出提出了增加顶盖纵梁、优化前隔板结构两种优化方案。优化方案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车身NVH性能有所提升,为实车NVH优化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对实车进行测试分析验证、改制并与原噪声情况对比。使用一辆试验样车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样车开展振动噪声的一系列测试分析,主要测试项目包括底盘接附点至车内的NTF测试,并在粗糙路面试验环境中开展车内噪声测试,以及通过顶盖改制后车内噪声的测试与原车的对比。测试结果证明仿真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吻合,改制方案能有效改善50-60Hz的车内轰鸣声。

周瑛臻[7](2019)在《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博物馆热”成为了新的文化现象,博物馆的公众教育、文化创新、休闲娱乐等职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体现了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走的更长远。观众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观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和需求的提高促使着博物馆不断发展和变革,从过去单一的收藏展示到现在的文化综合体,博物馆功能复合化已经势不可挡,而功能复合化必然对博物馆的流线组织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多年来对博物馆流线组织的研究都只局限在展览流线上,忽视了与研究教育、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功能结合的重要性,这方面的设计策略和指导意见还有所欠缺。本文以功能复合化为背景,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博物馆流线研究动态,明确了相关概念和基础的理论知识,并分析总结了博物馆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化功能下的流线组织变化,提出了流线复合化的概念,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流线组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研究人的活动顺序和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分析了博物馆观众需求和博物馆自身功能的变化对流线的影响。之后研究了各个复合化功能与展览流线之间的关系,其次对现代博物馆中出现的各种流线间界限模糊,即不同功能在同一空间复合叠加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复合的方式。然后,从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三个层面依次递进论述了如何系统化的组织博物馆复合化流线。提出了复合化流线组织的三个原则,以及流线的弹性化利用、流线节点的节奏控制和室内外流线的共享三个设计策略。接着从宏观上提出轴线型和网格型两种流线组织策略,微观上将宏观策略进行细化,对展览流线、藏品流线、服务娱乐流线和研究教育流线四种流线类型分别提出其复合化的组织方法。最后分析验证了金泽21世纪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加拿大人权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新馆在功能复合化下的流线组织方法,为后续复合化流线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高乐[8](2019)在《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居委会的行政化,实务界(在理论界的建议下)推行了以民主选举、政社关系厘清及社区组织体系优化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能让居委会充分履行其自治职能,反而是让居委会陷入了“要么继续行政化,要么被边缘化”的“两难困境”。这对于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以及社区治理乃至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制约因素。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居委会摆脱去行政化改革中所遭遇的“两难困境”?为能对这个问题予以有效的剖析,本文选择了“权力”作为分析视角。第一章首先基于对权力动态运作过程的考察赋予了“权力”一个操作性定义,并由此析出权力的三个核心要素:权力资源、权力意图与权力指向,进而用它们构建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分析工具,本文第二章对居委会当前的权力运作格局进行了剖析。本章指出,现有去行政化改革试图通过事务分割及组织分设的方式来恢复居委会的自主管理权力,并让之在独立的领域得到充分的运作。然而,由于居委会的权力运作在资源基础、运作指向与主体意图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自主管理权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运作,进而陷入“两难困境”。第三章试图跳出现有改革所带来的自主管理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对立格局,从居委会的参与权力以及协调监督权力的运作维度寻求突破“两难困境”的新思路。这一章主要围绕着居委会这两种权力与行政权力所形成的非二元对立式的双向制衡关系,以及在这种新权力格局之下居委会的这两种权力为何能得到有效运作展开论证。第四章则通过对其资源基础、主体意图以及运作指向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之考察,对居委会的参与权力以及协调监督权力在当下我国的可实现性予以了证实。第五章具体分析了两个典型案例:北京朝阳区麦子店的“问政”实践以及深圳南山区所推行的居委会“枢纽化”相关实践,由此设计出了一套推动和保障居委会权力有效运作的制度体系。结语和展望部分对本文的基本结论从两个维度进行了概括,并就本文所研究问题在宏观层面所涉及的两个问题作了简单的引申。

陈铭[9](2018)在《商河油田二区沙三上亚段储层地质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河油田构造上处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商帚状断裂之上,区内被多个断层切割形成一系列阶梯状断块,商二区位于北起第二个断块,其内部油水分布复杂。经过40余年开发,又由于内部沉积构造特征的复杂性和认识的阶段性,导致区内现阶段平面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矛盾突出。本文利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油藏精细描述等理论,应用小层精细划分对比、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征研究、构造研究、三维储层建模等方法,对商二区沙三上亚段进行三维储层地质建模。由于研究区目标层段缺乏取芯井,在研究中综合利用邻区邻层的取芯井资料和测井资料,综合利用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法和沉积旋回-岩性厚度法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和对比,共划分出五个砂层组、22个单砂层,建立起区内精细地层格架。利用地震资料,以相干体技术、地震剖面解释技术为核心,在区内进行断层和层位追踪,共识别出主要断层12条、追踪层面6个。利用邻区岩心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属性,认为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至浊积扇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前缘席状砂、辫状沟道等微相,并建立了各微相岩电响应关系。利用测井资料建立区内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共计7个,并对区内所有井进行解释;通过镜下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观察,结合测井解释模型计算结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进行储层特征分析,分析认为储层中孔中渗,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至强,总体以中等非均质性为主。在做好地质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多项研究结果,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在沉积相约束下利用序贯高斯模拟算法,选择合适的变差函数,依托Petrel软件进行区内三维储层建模,并利用储量复算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表明所建模型精度满足要求,可为油田后续开发、调整井网布局和注采措施提供有效依据,力争早日改变目前较为被动和不利的开发局面。

丁雪[10](2018)在《Wi-Fi环境下基于Boost方法的人体姿势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正逐渐走入现代化、智能化。人机交互是实现生活智能化的关键环节,而人体姿势识别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Wi-Fi作为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无线信号,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Wi-Fi环境下人体姿势的识别方法进行研究。利用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探究提高识别准确率与识别速度的方法。为提取有效的信号特征,从而提高人体姿势识别的准确率,本文分析了通信环境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确定了由多径传输引起的接收信号幅值包络的随机起伏包含了不同动态人体姿势信息。由此,提出了由相对于接收信号峰值不同程度的衰减信息组成的特征向量。此外,对信号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XGBoost方法对特征重要性排序,证实本文所提取的特征的确对人体姿势识别结果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提出了基于集成学习方法的人体姿势识别模型,能够兼顾识别的准确率和识别速度。与传统的单分类器相比,集成学习方法同时结合多个分类器的能力,给出综合的判别结果以获得较高的识别率。以单层决策树为基分类器的Adaboost人体姿势识别方法,在保证识别率的同时,可以降低不同应用场景对于参数调节的限制。基于XGBoost的识别方法能够在模型训练的过程中实现特征的选择,在低维特征向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较高的识别准确率。本文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进行Wi-Fi环境下动态人体姿势数据的采集。对上述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上述方法可以获得预期识别效果。与相关算法的性能对比分析表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识别准确率与识别速度上的优势。

二、网格计算两年内走入实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格计算两年内走入实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差分隐私的推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推荐系统
    2.2 差分隐私
    2.3 差分推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深度推荐算法
    3.1 基于PNN的电影推荐
    3.2 基于DP-PNN的隐私保护推荐
    3.3 针对隐私有效性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数据集及实验环境
    4.2 PNN模型优化
    4.3 DP-PNN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气垫破冰平台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垫平台研究现状
        1.2.1 气垫平台国内外发展概况
        1.2.2 气垫平台破冰能力研究现状
        1.2.3 气垫平台垫升系统流场分布研究现状
    1.3 船体结构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垫平台垫升系统流场分布研究
    2.1 CFD基本理论
        2.1.1 三维湍流模型
        2.1.2 控制方程
    2.2 垫升系统的数值模型
        2.2.1 气垫平台的几何模型建立
        2.2.3 静水工况下的垫升系统流场分析
    2.3 破冰工况下的垫升系统流场分析
        2.3.1 破冰工况下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2.3.2 网格划分及计算域的确定
        2.3.3 STAR-CCM+数值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垫平台结构载荷计算
    3.1 概述
    3.2 排水工况载荷确定
    3.3 垫升工况载荷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气垫平台结构强度校核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4.1.3 坐标系统及单位制
        4.1.4 船体材料参数
    4.2 边界条件的设定
    4.3 载荷的施加
    4.4 有限元结构校核
        4.4.1 排水工况校核
        4.4.2 垫升工况校核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垫平台结构优化设计
    5.1 概述
    5.2 结构优化模型建立
        5.2.1 优化数学模型
        5.2.2 目标函数
        5.2.3 设计变量
        5.2.4 约束条件
        5.2.5 优化算法
    5.3 结构优化设计
        5.3.1 优化总流程
        5.3.2 设计变量选取
        5.3.3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的设置
        5.3.4 优化算法选取
        5.3.5 结构优化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试验与仿真交互验证的车身NVH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噪声法规情况
        1.2.2 国外汽车车内振动噪声研究情况
        1.2.3 国内汽车车内振动噪声研究情况
    1.3 论文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车内噪声有限元分析理论
    2.1 有限元法概述
    2.2 模态以及声固耦合分析理论
        2.2.1 车身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2.2.2 声腔模态分析理论
        2.2.3 声固耦合分析理论
    2.3 传递函数基本理论
        2.3.1 传递函数分析的作用
        2.3.2 传递函数的理论基础
    2.4 节点贡献理论
        2.4.1 节点贡献研究背景
        2.4.2 板件贡献量分析与节点贡献度分析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身结构和声腔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3.1 Trimbody建模与模态对标和分析
        3.1.1 软件介绍
        3.1.2 Trimbody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3 TrimBody模态分析
    3.2 声腔模态分析
    3.3 振动传递函数分析(VTF)
    3.4 噪声传递函数分析(NTF)
    3.5 路面噪声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身结构声学性能改进与优化
    4.1 基于BIW的车身模态的车身NVH优化
    4.2 基于噪声传递函数及板件贡献度的车身NVH优化
    4.3 基于节点贡献量的车身NVH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方案验证
    5.1 底盘接附点至车内的NTF测试
    5.2 粗糙路面下的车内噪声测试
    5.3 车身改制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博物馆的概述
        2.1.1 博物馆概念
        2.1.2 博物馆分类
    2.2 博物馆流线概述
        2.2.1 博物馆流线概念
        2.2.2 博物馆流线分类
        2.2.3 博物馆展览流线组织的类型
    2.3 功能复合化和流线复合化概述
        2.3.1 功能复合化概述
        2.3.2 流线复合化概述
    2.4 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历史演变过程
        2.4.1 单一模糊的博物馆流线--以收藏功能为主时期
        2.4.2 逐步发展的博物馆流线--以展览功能为主时期
        2.4.3 复杂多样的博物馆流线..重视教育并加入文化休闲等功能的时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化下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影响因素
    3.1 使用人群对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影响
        3.1.1 观众人群
        3.1.2 藏品及相关工作人员
        3.1.3 行政办公人员
    3.2 复合化功能需求对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影响
        3.2.1 基础功能及扩展
        3.2.2 复合化功能与展览功能的关系
        3.2.3 功能在空间上的复合叠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化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原则与方法
    4.1 博物馆复合化流线组织原则
        4.1.1 复合流线的主从性原则
        4.1.2 复合流线的可选择性原则
        4.1.3 复合流线的变化性原则
    4.2 博物馆复合化流线组织策略
        4.2.1 流线的弹性化利用
        4.2.2 流线节点的节奏控制
        4.2.3 室内外流线的共享
    4.3 博物馆宏观复合流线组织方法
        4.3.1 轴线型--多中心化
        4.3.2 网格型--开放平面
    4.4 博物馆微观复合流线组织方法
        4.4.1 展览流线组织方法
        4.4.2 藏品流线组织方法
        4.4.3 服务娱乐流线组织方法
        4.4.4 研究教育流线组织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案例分析
    5.1 金泽21 世纪美术馆
        5.1.1 建筑概况
        5.1.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1.3 流线组织分析
    5.2 龙美术馆西岸馆
        5.2.1 建筑概况
        5.2.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2.3 流线组织分析
    5.3 加拿大人权博物馆
        5.3.1 建筑概况
        5.3.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3.3 流线组织分析
    5.4 首都博物馆新馆
        5.4.1 建筑概况
        5.4.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4.3 流线组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来源
附录2 表格来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 权力的界定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权力的操作性定义
    第二节 权力的三个关键要素
        一、权力资源
        二、权力意图
        三、权力指向
    第三节 权力运作状况的分析框架
        一、对权力资源的考察
        二、对权力意图的考察
        三、对权力指向的考察
        四、三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当前居委会面临的“两难困境”与权力困局
    第一节 “两难困境”的出现与表现
        一、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实践
        二、“两难困境”的表现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节 居委会权力资源方面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一、当前居委会在权力资源方面所遭遇的主要问题
        二、居委会权力资源方面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当前居委会两种权力指向状况之殊异
        一、居委会自主管理权力之客体的模糊与错位
        二、缺失的城市社区自主公共空间
        三、依旧倾向于行政管理逻辑的权力运作方式
    第四节 居委会两种权力运作意图之错位
        一、居委会两种权力运作意图错位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二、居委会权力意图错位问题的持续存在及强化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突破“两难困境”的新思路
    第一节 居委会的三种法定权力
        一、居委会三种法定权力共同的资源基础与权力意图
        二、居委会三种法定权力各自的法定权力指向
    第二节 对居委会权力指向的扩展与优化
        一、居委会自主管理权力运作指向划定中的逻辑缺陷
        二、居委会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的运作指向之有效性
    第三节 以居民共同意志为基础的集体理性之达成
        一、居民的共同意志的充分聚集
        二、多方权力的合作共赢
    第四节 更全面且更健康的居委会权力资源基础
        一、重获正当性资源的关键要素:居民参与的效能感
        二、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之于居民参与效能感的积极意义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居委会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的可行性
    第一节 权力资源基础维度的可行性
        一、来自政府与历史的丰富资源
        二、社会内部公益力量的存在与被挖掘的可能性
    第二节 权力主体意图维度的可行性
        一、“政府代理人”与“居民带头人”之间的关系
        二、政府促成居委会“居民的带头人”得以恢复的意图和努力
    第三节 权力运作指向维度的可行性
        一、当前城市基层的居民非制度化参与及其成因
        二、扩展与升级居委会制度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制度化参与”的另一种解读:可行的“利益的组织化”方式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居委会权力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与居委会参与权力相关的已有实践及典型案例
        一、城市社区中基层社会协商与基层政府协商之发展概况
        二、典型个案:麦子店街道的“问政”实践之概况
        三、麦子店“问政”实践之于居委会参与权力运作的效果评析
    第二节 与居委会协调监督权力相关的已有实践及典型案例
        一、已有的社区协调议事机构机制及其效果评析
        二、典型案例:深圳市南山区的居委会“枢纽化”改革实践之概况
        三、南山区的改革实践之于居委会协调监督权力运作的效果评析
    第三节 居委会权力的整体实现路径设计
        一、居委会权力运作的资源获取与保障机制
        二、居委会权力运作的意图实现与保障机制
        三、居委会权力运作的指向构建与保障机制
    本章结语
结语与展望
附录一 已有社区治理相关地方改革资料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9)商河油田二区沙三上亚段储层地质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建模研究现状
        1.2.2 工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发育简况
第三章 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3.2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3.2.1 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3.2.2 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3.2.3 相控对比法
    3.3 测井资料的选择
    3.4 标志层的确定及标准井地层划分
        3.4.1 标志层的确定
        3.4.2 标准井地层划分
    3.5 小层对比模式
        3.5.1 等高程对比模式
        3.5.2 叠置砂体对比模式
        3.5.3 相变砂体对比模式
    3.6 地层划分对比
        3.6.1 精细地层格架建立
        3.6.2 精细地层划分结果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4.1 工区三维地震资料情况
    4.2 层位追踪
        4.2.1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4.2.2 层位追踪
    4.3 断层解释
    4.4 工区构造特征
第五章 沉积微相研究
    5.1 单井相分析
        5.1.1 商13-351 井单井相分析
        5.1.2 商44-2 井单井相分析
    5.2 沉积相类型及相标志
        5.2.1 三角洲前缘亚相
        5.2.2 前三角洲亚相
        5.2.3 浊积扇中扇亚相
        5.2.4 浊积扇外扇亚相
    5.3 连井剖面相
    5.4 平面相分析
第六章 储层特征研究
    6.1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6.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6.1.2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6.2 岩石学特征
    6.3 储集空间类型
    6.4 储层孔隙结构
    6.5 储层非均质性
        6.5.1 储层物性特征
        6.5.2 层内非均质性
        6.5.3 层间非均质性
        6.5.4 平面非均质性
第七章 储层建模
    7.1 储层建模方法及选择
        7.1.1 储层建模方法
        7.1.2 建模方法选择
    7.2 建模基本思路及流程
    7.3 数据处理与加载
    7.4 构造建模
        7.4.1 断层模型
        7.4.2 网格化
        7.4.3 地层建模
    7.5 沉积相建模
    7.6 储层离散属性建模
    7.7 储量计算及模型检验
        7.7.1 模型储量检验
        7.7.2 模型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Wi-Fi环境下基于Boost方法的人体姿势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识别流程及识别系统模型
    2.1 人体姿势识别流程
    2.2 识别系统模型
        2.2.1 软件无线电平台
        2.2.2 帧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及特征处理
    3.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1.1 实验场景及数据采集
        3.1.2 数据归一化处理
        3.1.3 数据去噪处理
    3.2 特征分析及提取
        3.2.1 特征分析
        3.2.2 时域特征提取
        3.2.3 频域特征提取
        3.2.4 时频域特征提取
    3.3 特征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daboost的人体姿势识别方法研究
    4.1 集成学习概述
    4.2 Adaboost算法原理
    4.3 Adaboost算法分析
    4.4 基于Adaboost的人体姿势识别方法验证
        4.4.1 算法有效性验证
        4.4.2 算法停止条件设置
        4.4.3 Adaboost方法与SVM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XGBoost的人体姿势识别方法研究
    5.1 XGBoost算法原理
    5.2 XGBoost算法分析
    5.3 XGBoost模型参数及优化
    5.4 基于XGBboost的人体姿势识别方法验证
        5.4.1 算法有效性验证
        5.4.2 基于XGboost方法的特征提取
        5.4.3 算法时间消耗
        5.4.4 算法参数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网格计算两年内走入实用(论文参考文献)

  • [1]THEVERYMANY事务所表皮自承式参数化装置研究[D]. 查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基于差分隐私的推荐算法研究[D]. 王超. 暨南大学, 2020(03)
  •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4]3D真的来了吗?——三维结构光传感器漫谈[J]. 左超,张晓磊,胡岩,尹维,沈德同,钟锦鑫,郑晶,陈钱.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03)
  • [5]气垫破冰平台结构优化设计[D]. 齐柏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6]基于试验与仿真交互验证的车身NVH优化[D]. 朱永萍. 湖南大学, 2019(02)
  • [7]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分析[D]. 周瑛臻.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8]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D]. 高乐.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1)
  • [9]商河油田二区沙三上亚段储层地质建模[D]. 陈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Wi-Fi环境下基于Boost方法的人体姿势识别研究[D]. 丁雪.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标签:;  ;  ;  ;  

网格计算在两年内变得实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