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冷杉优良种源的分级选择

光头冷杉优良种源的分级选择

一、秃杉优良种源的层次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汤雷吼[1](2021)在《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乡土针叶树种,其分布范围广,具有生长速度快、耐瘠薄干旱和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是亚热带地区用材林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了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和养分特性,为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宁明县5、10和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营养元素积累量及年净积累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10、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平均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2.56、67.78、122.70 kg/株,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34.07、93.54、162.16 t/hm2,其中干材生物量组成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树叶和树枝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树根、树皮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5、10、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净生产力分别为6.81、9.35、10.81t/(hm2·a),不同器官积累速率均以干材(2.64~6.09 t/(hm2·a))最快,其实是树枝(1.96~2.31 t/(hm2·a))、树根(0.79~1.29t/(hm2·a))、树叶(0.50~0.86 t/(hm2·a)),最慢是干皮(0.58~0.92 t/(hm2·a))。(3)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各器官的10种营养元素(N、P、K、Ca、Mg、Fe、Mn、Zn、Cu、B)由大到小大致为:树叶、树皮、树枝、树根、干材;不同器官各大量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其次是K和Ca,最低为P和Mg。微量营养元素为Mn和Fe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4)5、10、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大量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525.45、846.45、1149.33 kg/hm2,其中乔木层分别为454.39、739.71、1004.34kg/hm2,灌草层分别为40.36、57.96、75.13 kg/hm2;凋落物层分别为30.70、48.78、69.86 kg/hm2。林分微量营养元素积累量9.70、25.91、41.15 kg/hm2,其中乔木层分别为7.64、22.13、35.90 kg/hm2,灌草层分别为1.00、1.50、2.04kg/hm2;凋落物层分别为1.05、2.25、3.22 kg/hm2。(5)5、10、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大量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90.87、73.95、69.00 kg/(hm2·a),微量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53、2.21和2.39 kg/(hm2·a),均以树枝、树根或干材年净积累量最大,干皮年净积累量最小。(6)5、10、15马尾松人工林每积累1 t干物质需N、P、K、Ca、Mg分别为13.34、7.91、6.38 kg,需要Fe、Mn、Cu、Zn、B分别为0.2243、0.2442、0.2215 kg。综上所述,马尾松人工林具有生物生产力较高和营养元素积累速率快的特点。因此,在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根据林地土壤养分水平,结合林木生长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进行林地施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

付军[2](2019)在《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其养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海南及贵州、湖南、江西南部。具有生长快、萌芽力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等优点,已成为广西优先发展的速生乡土树种之一。本研究以广西宁明县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大叶栎人工林生长特性、生物生产力、林木和土壤养分特性等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大叶栎在桂西南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材积分别达到14.73 cm、15.57 m和0.1326 m3;其胸径和树高生长都以前5年最快,此后随林分年龄增加逐渐下降;材积生长在7年生时进入速生期,此后直至13年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109.02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100.17、1.02、0.71和7.12 t/hm2,分别占林分生物量的91.88%、0.94%、0.65%和6.53%。乔木层中不同器官生物量以干材最大,占71.85%;其次是树根、树枝和树皮,分别占19.53%、16.05%和13.27%;树叶最小,仅占4.78%。(3)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7.70 t/(hm2·a),不同器官净生产力最大为干材(4.43 t/(hm2·a)),其次是树根(1.20 t/(hm2·a))、树枝(0.99 t/(hm2·a))和干皮(0.79 t/(hm2·a)),树叶(0.29 t/(hm2·a)最小。(4)大叶栎人工林不同器官N、P、K、Ca和Mg含量以树叶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干材最低;林木中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为N>Ca或K>P或Mg;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养分积累量为1384.30 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积累量为1151.49 kg/hm2,占83.18%;凋落物层养分积累量为203.62 kg/hm2,占14.71%,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为29.19 kg/hm2,占2.11%。(5)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乔木层养分年净积累量为89.97 kg/(hm2.a),各器官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排序为:干皮>树枝>干材>树根>树叶。大叶栎人工林每积累1t干物质需要养分元素(N,P、K、Ca和Mg)为11.50 kg,其养分元素利用效率低于相近林龄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6)与原马尾松人工林相比,大叶栎人工林020 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4.80%和11.49%,土壤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40 cm土层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大叶栎在桂西南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长速度较快、生物生产力较高,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较大,但养分归还量也较大,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也比原马尾松人工林有所提高。因此,在桂西南栽种大叶栎人工林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水平,恢复、维持和提高林地土壤肥力。

陈莹莹[3](2018)在《火力楠种源区域试验与优良种源早期选择》文中指出火力楠(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 Dandy)是我区优良的乡土阔叶树种,其干形通直,木材结构细,抗病、抗风和防火能力强,生长速度较快,是营造复层林、改善人工林树种结构的优良造林树种之一。本研究调查采集来自于火力楠自然分布区广西、广东省的10个种源,育苗后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在火力楠适生区内选取了玉林市林科所(L1)、大义林场(L2)、荔浦林场(L3)三个代表性较强的试验点进行造林,通过种源区域试验,调查火力楠不同种源在不同区域的生长性状及生长差异并进行遗传测定,进而开展优良种源早期选择。通过树干解析法分析所选出的优良种源火力楠与普通种源火力楠在速生期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规律,并建立优良种源火力楠生长数学模型,为今后在种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火力楠林分选择、单株选择及种源杂交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火力楠种源在三个试验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测定,一年生火力楠种源平均成活率L1>L2>L3,成活率最高为种源BL(99.69%)和PB(99.00%、93.11%),最低为种源 BB(84.00%)和 PN(80.25%、80.13%);三年生火力楠种源平均保存率分别为L1>L2>L3,保存率最高种源分别为DY(83.88%)、XY(81.44%)、BB(74.12%),最低为种源DRS(54.19%)、PN(58.00%)、DC(57.37%)。各试验点的保存率较存活率均有所下降,降低幅度大小为L3>L2>L1。总体来说,各种源火力楠在L1试验点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较适宜生长;在L3试验点最低,适应性较差。(2)各试验点火力楠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各试验点种源间的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L1试验点DY种源生长表现最好,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 2.95m、5.55cm、1.81m 和 0.0037 m3,PB、ZY、FZ 种源生长表现较好,与表现最差的种源PN存在极显着差异;L2试验点DY种源生长表现最好,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3.48m、5.40cm、1.59m和0.0043 m3,ZY、BB种源生长表现较好,与表现最差种源PN有极显着差异;L3试验点BB种源在该试验点生长表现最好,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3.49m、4.12cm、1.92m和0.0027 m3,LC、ZY种源生长表现较好,与表现最差种源PN有极显着差异。(3)通过各试验点间火力楠生长情况分析,各试验点间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L3试验点树高和冠幅均为最大,分别为3.33m、1.85m;L2试验点胸径、单株材积都最大,分别为5.06cm、0.0035m3。火力楠的树高生长在试验点与种源间交互作用存在显着差异,胸径、冠幅、材积在试验点与种源交互作用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差异程度为试验点>种源>试验点与种源间交互作用。总的来说,火力楠在L2试验点生长情况最好。(4)在三个试验点开展火力楠优良种源早期选择。以种源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这4个生长性状平均值和生长指标育种值的大小为选择评价标准,选出ZY、BB、DY、LC、PB这5个为优良种源,入选率为41.67%。在入选的种源中,ZY的树高遗传增益最高,为6.27%;DY的胸径遗传增益和单株材积遗传增益最大,分别为5.98%和0.16%;BB的冠幅遗传增益最大,为3.53%。(5)采用树干解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六年生优良种源火力楠(速生期)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规律。总体来说,优良种源火力楠的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量均大于普通种源火力楠。优良种源火力楠的胸径、树高、材积均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加,尤其第5年开始增长迅速,连年生长量达到1.80cm、1.20m和0.000398m3。优良种源火力楠幼龄阶段生长迅速,且不易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注重施肥管理,能有效促进生长量增加。(6)将优良种源火力楠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代入5种常见的经验林木生长模型,得到的最优生长预测模型为:胸径生长模型逻辑斯蒂(Logistic)D=6.047-ln(1 + 179.322*exp(-0.916*T))、树高生长模型苏马克(Schumacher)H=23.857*exp(-12.330/(T + 2.930))和材积生长模型逻辑斯蒂(Logistic)V=1.695-In(1+4.446*exp(-1.227*T))。

梁阳[4](2018)在《桂西北秃杉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综合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与发展仍是世界关注的两大主题,单一树种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实实在在的摆在国人面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重视,使兼顾环境与发展的人工林得到大力推广。秃杉(Taxodiaceae)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稀有植物,具有适应性较广、生长速度快、干型通直、材性好和单位面积蓄积量高等优点,已成为中国南方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的优良替代树种。本文以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25年生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该人工林的生长特性和生物生产力进行研究,同时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5 a生秃杉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蓄积量分别达到为26.38 cm、17.8 m和0.4677 m3,林分蓄积量为434.96 m3/hm2。秃杉生长初期速度较慢,其树高平均生长量在11 a生达到最大值,胸径平均生长量在11 a生达到最大值,此后分别随林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材积生长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5 a生进入速生期,连年生长量在17 a生达到峰值0.0275 m3,此后直至25 a生时材积生长仍处于速生期,未达到数量成熟龄。(2)25 a生秃杉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223.92 kg/株,林分生物量为223.23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208.25 t/hm2,占93.29%;灌草层生物量为4.84 t/hm2,占2.17%;凋落物层生物量为7.56 t/hm2,占3.39%。在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中,以经济生物量(干材)最大,为126.66 t/hm2;其次是树枝、树根和树叶,分别为36.12t/hm2、26.16t/hm2和11.25t/hm2;树皮最小,仅为8.05t/hm2。25 a生秃杉人工林净生产力为8.32 t/(hm2·a),其中以干材最大,为5.06t/(hm2·a);树皮最小,仅为0.32t/(hm2·a)。(3)25年生秃杉人工林综合效益为514819.78元/hm2,其中经济效益为345391元/hm2,社会效益为53865元/hm2,生态效益为115688.73元/hm2。从桂西北25 a生秃杉造林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来看,该投资项目净利润345391元、年投资利润率21.67%、内部收益率17%,表明投资项目处于盈利状态,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综上所述,秃杉在桂西北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林木生长速度和林分蓄积量均较高,以25 a生作为其轮伐期,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具有良好的推广种植和发展前景。

连勇机[5](2018)在《秃杉优良家系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扩大遗传增益,选择秃杉优良家系进行遗传改良和推广,丰富中高海拔山区造林树种,提高林地生产力;调查18年生秃杉试验林各家系、各试验地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等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不同秃杉家系进行分析,并按照得分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按照聚类分析的结果和入选率20%进行综合选择,排在前5位的家系入选,并对选择的家系综合分析。按照综合选择出的5个优良家系(1-L4,2-N18,3-C2,4-C4,5-C10)作为推广家系,树高增幅为101.2%107.6%,平均增幅为105.2%;胸径增幅为107.6%113.8%,平均增幅为110.4%;单株材积增幅为113.3%127.7%,平均增幅为122.0%。为筛选出可供生产上应用的秃杉优良家系提供科学依据。

李科[6](2018)在《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苗变异及初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属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黄檀属(Dalbergia)的半落叶乔木,俗称“大红酸枝”,是一种有光泽、高强度、耐腐蚀、加工性能好的珍贵红木。本研究以引进的泰国、柬埔寨交趾黄檀种源种子为材料,通过开展种源试验,探究了其种子特征、苗期生长表现,以及早期苗木的质量综合评价,揭示出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并进行了初步的苗木质量分级与评价,筛选出早期优良种源,为交趾黄檀在我国适地引种、遗传改良、种质资源保存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10个交趾黄檀种源的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变异丰富,种子长、宽、厚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千粒重变幅为15.8033.76g。种子各表型性状与经纬度、海拔、降水量总体上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着。不同种源间、播种地间的种子发芽率各自均差异极其显着。千粒重与种子的发芽率呈一定水平的负相关。在4个播种地的试验发现:平均发芽率以阳江最好,达到78%;Prachin Buri种源种子在4地的平均发芽率最高,达83%;基于种源种子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个种源大致分为3类,种子表型性状变异在地理空间上并不连续。(2)不同种源间的苗期性状差异极显着,参试苗木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的是Nakorn Rachassima种源,地径生长表现最好的是Phitsanulok种源,来自Kampong Cham种源的苗木生长表现最差;交趾黄檀生长性状受种源地纬度、经度、低温和年降雨量多重控制,其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根据种源苗期性状进行聚类,可将10个种源大致划分为4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3)基于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评价交趾黄檀1年生苗木质量的主要指标,确定了以地径、苗高来进行苗木分级;造林1.5年后,I和II级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重新分级后6.02%的I级苗转变为III级苗,仅有1.03%的III级苗变为I级苗;采用逐步聚类法重新分级后16.57%的I级苗转变为III级苗,且有14.81%的III级苗变为I级苗;1年生交趾黄檀苗木质量分级方法宜选平均值±标准差法,其分级标准为I级苗H≥121.20cm,D≥7.57mm;Ⅱ级苗70.80cm≤H<121.20cm,4.94mm≤D<7.57mm;Ⅲ级苗H<70.80cm,D<4.94mm。(4)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针对多性状联合选择评价的多元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交趾黄檀的10个种源进行了种源类型划分、综合得分评价,并建立了初步的种源评价数学模型,为种源的初步选择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10个种源在表型性状方面各有所长,选择种源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Kampong Cham种源可作为淘汰种源。

陈彬[7](2017)在《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南方林区人工造林主要树种多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大面积的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经营导致造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病虫害蔓延、地力衰退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人工林的生长和可持续经营。因此,寻找其它的优良树种来改善目前南方人工林的树种组成已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为杉科台湾杉属常绿乔木,树体高大,生长快,产量高,是目前替代杉木人工林较好的人工造林树种之一。但由于长期来国内缺乏对秃杉人工栽培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影响秃杉人工林生长的环境因子研究极少,导致目前对秃杉人工栽培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指导生产上秃杉人工林的经营。有鉴于此,本论文在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1983年营造的34年秃杉人工林前期研究基础上,选择不同坡位(下坡、中坡、上坡)的秃杉人工林分别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地,共9个标准地,通过对不同坡位34年生秃杉人工林生长量、生物量、林下植被、涵养水源和培肥土壤功能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坡位对秃杉人工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坡位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异,其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生长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不同坡位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其中下坡34年生秃杉林分平均胸径分别是中坡、上坡的128.1%、164.8%;树高分别为中坡、上坡138.0%、154.8%;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中坡、上坡210.1%、366.4%;林分蓄积分别为中坡、上坡 188.4%、296.4%。2、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胸径、树高和材积平均年生长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下坡秃杉人工林树高生长快,年均生长量达0.65m,年生长量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平均生长量在第14年达到最大值;胸径和材积后期增长较快,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91cm,连年生长量在15-20年期间均保持较高水平;材积年均蓄积量为0.0212m3,连年生长量在11-25年期间均保持较高水平。中坡秃杉人工林树高年均生长量为0.48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71cm,材积年均生长量为0.0102m3。上坡秃杉树高、胸径在生长后期较慢,材积的年生长量也较低。3、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下坡的单株生物量分别是中坡和上坡的182.5%、255.2%,不同坡位间的单株生物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下坡的林分生物量分别是中坡和上坡的163.8%、206.5%,不同坡位间的林分生物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4、不同坡位秃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但差异较小。各层次中,灌木层生物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不同坡位间的差异未达显着水平;草本层生物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不同坡位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凋落物层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不同坡位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5、不同坡位秃杉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存在差异,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08.3%、122.7%。各层次中,乔木层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林下植被层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凋落物层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层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其中不同坡位林分土壤层的持水量均占总持水量的90%以上。6、不同坡位秃杉人工林土壤肥力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林地0-20cm层>0.25cm团聚体,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02.8%、105.7%;下坡的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是中、上坡的108.8%、120.1%;下坡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中、下坡的112.9%、132.7%;下坡的土壤全N含量分别是中、上坡的108.3%、116.7%;下坡的土壤全P含量分别是中、上坡的117.0%、130.9%;下坡的土壤全K含量分别是中、上坡的108.6%、117.4%。综上所述,坡位对34年生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均有显着影响,其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其中下坡与上、中坡之间的差异较大,而中坡与上坡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秃杉人工造林宜选择中下坡造林,中下坡立地的秃杉生长快,林分生物量大,林分涵养水源及培肥土壤的功能较高。

孙昀[8](2016)在《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生产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秃杉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它材质优良,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迅速,是丘陵山地的重要的造林树种。因此,开展对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生产力研究,将为喀斯特地区秃杉造林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 37a生秃杉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秃杉人工林林分生物产量、生产力,研究结果如下:1.对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站喀斯特地形37a生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表明,37a生秃杉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总生长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长。37a生时秃杉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达到25.3cm、19.5m和0.3959m3。胸径的连年生长量的最大值0.98cm出现在15a;胸径的平均生长量在20a时达到最大值0.88cm。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a;树高平均生长量则是在15a时达到最大值。秃杉材积总生长量在Oa~5a这段时期生长缓慢,在5a以后,材积累积速度加快,并在15a~30a的这段时期进入了材积生长的速生期。秃杉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于35a相交,表明此时林分材积已经达到了数量成熟。将数量成熟的年龄定为主伐年龄,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多的木材。2.分别对秃杉胸径、树高、材积进行5种生长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胸径、材积生长模型以坎派兹模型最优,树高生长模型以考尔夫模型最优。三个生长模型拟合精度高,残差平方和小,能够用于自治州森林生态站喀斯特地区秃杉生长过程的预测中。3.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站喀斯特地区37a生秃杉人工林的单株平均生物量可达289.59kg。其中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高达259.96kg,占整株生物量的89.77%;地下部分总生物量生物量值为29.53kg,占整株生物量的10.23%。单株各个器官的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4.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站喀斯特地区37a秃杉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284.57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高达282.01t.hmT2,占林分总生物量99.1%,;而凋落物层生物量仅为2.56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0.9%。乔木层生物量由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树叶生物量、树皮生物量以及树根生物量组成,它们分别占林分总生物量的 62.15%、14.13%、7.17%、5.51%、10.14%。5.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站喀斯特地区37a生秃杉人工林林分的生产力为7.62t·hm-2·a-1。其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生产力为6.84t·hm-2·a-1,占林分生产力的89.77%;而地下部分的生产力仅有0.78t·hm-2·a-1,占林分生产力的10.23%。秃杉各个器官的生产力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树干生产力水平占林分总生产力水平的比例高,在60%以上,而树根、树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表明喀斯特地区37a生秃杉人工林已经成熟,可以进行主伐。6.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站喀斯特地区37a生秃杉人工林的枝叶比(BNR)为1.41,枝叶指数(BNI)为0.17,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比值(FC)为0.08,干材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值(STR)为0.73,冠根比(CRR)为6.01。与20a生时的秃杉人工林各项指标相比,37a秃杉人工林的枝叶比(BNR)比较高,干材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值(STR)比较高,而37a秃杉人工林的其它指标与20a的相差不大。

陈广超[9](2016)在《巨桉三个地区优良种源/家系选择》文中指出通过对江西南康、广东连山和云南景谷三个试验点的4年生巨桉种源/家系开展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的调查,从中选择优良种源/家系,试验结果分析如下。方差分析结果:江西南康地区,胸径在种源和家系间差异不显着,冠幅在种源间差异不显着。广东连山地区和云南景谷地区,各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差异均显着。种源/家系的多重比较结果:各试验地中巨桉种源/家系在生长量指标 (树高、胸径和冠幅)中表现较为接近,但是在形质指标上(干形和分枝)表现相差较大。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江西南康地区,冠幅表型变异系数最高,达到58.54%,其余几项性状在22.51~%-34.36%之间;冠幅遗传变异系数最高,达到54.13%,最低为干形14.02%;冠幅遗传力最高,为0.62,胸径、树高、干形和分枝遗传力分别为:0.24、0.44、0.61和0.57。广东连山地区,冠幅表型变异系数最高,为45.8%,分枝最小,为15.26%;冠幅遗传变异系数最高,为42.96%,分枝最小,为14.70%;树高遗传力最大,达0.91,其余各性状遗传力在0.56~0.76之间波动。云南景谷地区,冠幅表型变异系数最高,达到39.93%,树高最低,为25.28%;冠幅遗传变异系数最高,达到35.07%,分枝和干形遗传变异系数最低,为13.04%;冠幅遗传力最高,为0.95,其余各性状遗传力为0.9左右。对三个地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江西南康地区,分枝和冠幅的相关性不显着,其余各性状之间均为极显着正相关性。广东连山地区树高和分枝相关性不显着,分枝和冠幅为微弱的负相关性,其余各性状之间为极显着正相关性。云南景谷地区干形和冠幅、分枝和冠幅呈现很微弱的负相关性,其他各性状之间呈现出极显着正相关性。.筛选出各试验地的优良种源/家系:江西南康地区,选择1号、10号、12号和13号为优良种源;选择125号、270号、262号、51号等17个家系为优良家系。广东连山地区,选择3号、2号、5号和1号为优良种源;选取2号、269号、93号、260号等17个家系为优良家系。云南景谷地区,选择12号、11号、2号和9号为优良种源;选择107号、94号、113号、78号、289号等13个家系为良好家系。对三个地区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江西南康地区的生长量指标明显低于广东连山和云南景谷的生长量指标,形质指标略低于其他两个地区。种源/家系的性状表现在不同地区相差较大。三个试验地的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表现较为一致,江西南康和广东连山试验地的遗传力较为接近,大部分性状的遗传力在0.5~0.7之间,云南景谷试验地各性状的遗传力在0.9左右。对筛选的优良种源/家系进行对比分析,三个试验地的优良种源/家系相差很大,较少重合一致。

黄金玲[10](2015)在《秃杉人工林生产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秃杉经过多年引种栽培和研究,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速度与杉木相近,甚至超过;材质优良,病虫害少,是高海拔地区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的优良树种之一,也是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推广树种。因此,开展秃杉生产力研究,为南方各省秃杉造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为保护和发掘秃杉这一特有珍稀树种的种质基因资源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最基础的数据,它是体现森林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关键数据,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碳汇以及碳素循环提供了基础保障,在研究碳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生产力以及碳库、氮库分析,通过了解秃杉年龄与树高、胸径以及材积之间的关联性,了解秃杉在本地区的生长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对森林资源的质和量的提高都有着显着的作用。本文运用了标准样地调查法,采取树干解析法、样方收获法以及分层收获法等,对德化葛坑国有林场1996年种植的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生产力、生长规律以及碳库和氮库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1、20年生秃杉人工单株平均生物量为202.56 kg,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67.74kg和34.81kg,分别占个体总生物量的82.81%和17.19%。各组分生物量存在干>根桩>叶>枝>粗根>细根>中根的规律。秃杉林分总生物量达177.75t·hm-2,其中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176.23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9.14%,凋落物的生物量含量比较小,只有1.52 t·hm-2,占整个秃杉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很小,仅为0.86%。2、20a的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为11.87 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分配情况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从秃杉各器官生产力分配情况看,首先树干生产力水平占总生产力水平的比例偏低。其次树叶的分化程度较大,占总生产力的比重相对较大,要明显的高于其他许多树种叶的生产力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该林龄的秃杉还正处于速生期,没有达到数量成熟年龄。3、通过分析秃杉的生长过程得知,它的胸径连年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6a,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也出现在第6a,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相交的时间为第8a;而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5a,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则出现在第6a,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先后四次相交,在13a以后,连年生长量小于平均生长量;秃杉在生长初期它的材积增长很缓慢,在11a以后生长一直都很快,但是它一直到19a时,还是没有达到数量成熟林。4、速生阶段的单株秃杉人工林碳元素积累量为96.1kg,氮元素积累量为0.679kg。各器官碳库排列次序大致是树干﹥根桩﹥树叶﹥树枝﹥粗跟﹥中根﹥细根,根系中的碳库是随着根系的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中氮库排列次序大致为树干﹥树叶﹥根桩﹥树枝﹥粗跟﹥细根﹥中根。20a秃杉人工林林分总碳储量和总氮储量分别为84.29 t·hm-2,和0.6 t·hm-2,乔木层的碳储量和氮储量都远大于植被层,占林分总碳储量和总氮储量的99.19%和98.33%。而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碳储量和氮储量都远大于地下部分,占乔木层总碳储量和总氮储量的83.23%和88.14%,占林分总碳储量和总氮储量的82.56%和86.67%,其中地上部分的碳储量和氮储量主要集中在树干,达到56.17 t·hm-2和0.33t·hm-2,占乔木层地上部分的80.72%和63.46%。

二、秃杉优良种源的层次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秃杉优良种源的层次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尾松概述
        1.1.1 马尾松生物生态学特性
        1.1.2 马尾松研究进展
    1.2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研究进展
    1.3 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2.2.2 林木生物量的测定
        2.2.3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净生产力
        3.1.1 林分生长状况
        3.1.2 平均木单株生物量
        3.1.3 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3.1.4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
        3.1.5 乔木层净生产力及其分配
    3.2 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
        3.2.1 大量营养元素含量
        3.2.2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
    3.3 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及其分布
        3.3.1 平均单株营养元素积累和分布
        3.3.2 林分养分元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
    3.4 林分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
        3.4.1 大量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
        3.4.2 微量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
    3.5 营养元素利用效率
        3.5.1 大量营养元素利用效率
        3.5.2 微量营养元素利用效率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4.1.2 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特性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其养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叶栎研究和发展概况
        1.1.1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2 家系与优树选择研究
        1.1.3 繁殖技术研究
        1.1.4 造林技术研究
        1.1.5 生长特性研究
        1.1.6 土壤性质研究
        1.1.7 木材综合利用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2.2.2 解析木测定
        2.2.3 林分生物量测定
        2.2.4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量
        2.2.5 大叶栎人工林生产力测定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叶栎人工林生长特性分析
        3.1.1 胸径生长特性
        3.1.2 树高生长特性
        3.1.3 材积生长特性
    3.2 大叶栎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3.2.1 生物量及其分配
        3.2.2 乔木层净生产力估算
    3.3 大叶栎人工林养分特性
        3.3.1 养分元素含量
        3.3.2 养分积累与分配
        3.3.3 养分年净积累量
        3.3.4 养分元素利用效率
    3.4 大叶栎人工林土壤养分特性
        3.4.1 土壤pH值
        3.4.2 土壤有机质含量
        3.4.3 土壤氮素含量
        3.4.4 土壤磷素含量
        3.4.5 土壤钾素含量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火力楠种源区域试验与优良种源早期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火力楠概况
        1.1.1 火力楠生物学特性
        1.1.2 火力楠自然分布概况
        1.1.3 火力楠应用情况及研究现状
    1.2 种源试验研究概述
        1.2.1 国外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2.2 国内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参试种源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造林试验设计
        2.3.2 试验观测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玉林林科所试验点(L1)火力楠种源生长情况分析
        3.1.1 成活率和保存率分析
        3.1.2 生长情况分析
        3.1.3 种源间生长量差异分析
    3.2 大义林场试验点(L2)火力楠种源生长情况分析
        3.2.1 成活率和保存率分析
        3.2.2 生长情况分析
        3.2.3 种源间生长量差异分析
    3.3 荔浦林场试验点(L3)火力楠种源生长情况分析
        3.3.1 成活率和保存率分析
        3.3.2 生长情况分析
        3.3.3 种源间生长量差异分析
    3.4 各试验点间的生长情况比较
    3.5 优良种源选择
    3.6 优良种源生长规律研究
        3.6.1 胸径生长规律
        3.6.2 树高生长规律
        3.6.3 材积生长规律
    3.7 优良种源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方程拟合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桂西北秃杉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1.2 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森林综合效益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森林经济效益研究概况
        1.3.2 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国内外研究概况
        1.3.3 森林效益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1.4 秃杉研究概况
        1.4.1 秃杉生物生态学特性
        1.4.2 秃杉种群研究进展
        1.4.3 秃杉的引种及栽培
        1.4.4 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
        1.4.5 秃杉人工林生物生产力
        1.4.6 秃杉人工林效益分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概况
        2.1.4 森林土壤
        2.1.5 森林植被
        2.1.6 森林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2.2.2 解析木测定
        2.2.3 林分生物量测定
        2.2.4 秃杉生产力测定
        2.2.5 盈亏平衡计算
        2.2.6 水源涵养效益评价方法
        2.2.7 碳汇量计算
        2.2.8 释放氧气效益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特性分析
        3.1.1 胸径生长特性
        3.1.2 树高生长特性
        3.1.3 材积生长特性
    3.2 生物量与生产力
        3.2.1 生物量及其分配
        3.2.2 乔木层生产力估算
    3.3 效益分析
        3.3.1 经济效益
        3.3.2 生态效益
        3.3.3 社会效益
        3.3.4 综合效益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生长规律
        4.1.2 生物量和生产力
        4.1.3 综合效益评价
    4.2 结论
        4.2.1 生长规律
        4.2.2 生物生产力
        4.2.3 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5)秃杉优良家系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1.3 研究方法
        1.3.1 单株材积估算
        1.3.2 层次分析
        1.3.3 聚类分析
        1.3.4 综合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1 层次分析
        2.1.1 建立层次选择模型
        2.1.2 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排序计算
        2.1.3 总排序计算
    2.2 聚类分析
        2.2.1 将样本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进行类直径计算
        2.2.2 计算最小误差函数值
        2.2.3 将样本分成4类
    2.3 优良家系选择
        2.3.1 树高生长情况比较
        2.3.2 胸径生长情况比较
        2.3.3 单株材积生长情况比较
3 小结与结论

(6)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苗变异及初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交趾黄檀的研究现状
        1.2.2 林木种源试验的研究进展
        1.2.3 苗木种源质量早期评价与选择
    1.3 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交趾黄檀种子特征种源差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的种子形态特征差异
        2.2.2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子在4个地区播种的发芽率差异
        2.2.3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子性状、地理气候因子及发芽率的相关性
        2.2.4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子的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交趾黄檀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基质理化性质
        3.2.2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幼苗表型性状的分析
        3.2.3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表型性状相关性及地理变异模式
        3.2.4 交趾黄檀幼苗表型性状变异的主成分分析
        3.2.5 交趾黄檀不同种源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交趾黄檀1年生苗木质量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育苗方法
        4.1.3 苗木指标测定
        4.1.4 造林效果试验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木分级指标
        4.2.2 苗木分级
        4.2.3 苗木质量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交趾黄檀优良种源早期选择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数据来源
        5.1.2 因子分析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5.2.2 基于种子性状、苗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的聚类分析
        5.2.4 交趾黄檀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交趾黄檀种子表型特征的种源差异
        6.1.2 交趾黄檀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变异
        6.1.3 交趾黄檀早期苗木质量评价
        6.1.4 交趾黄檀优良种源初步选择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 秃杉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1.2 坡位影响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1.3 坡位影响人工林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地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调查方法
        3.2.1 生长量调查
        3.2.2 生物量测定
        3.2.3 持水量测定
        3.2.4 土壤测定
        3.2.5 数理统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生长比较
        4.1.1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胸径生长比较
        4.1.2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树高生长比较
        4.1.3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材积生长比较
        4.1.4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蓄积生长比较
        4.1.5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生长过程比较
        4.1.5.1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胸径生长过程比较
        4.1.5.2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树高生长过程比较
        4.1.5.3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材积生长过程比较
    4.2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生物量比较
        4.2.1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单株生物量比较
        4.2.2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生物量比较
    4.3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林下植被比较
        4.3.1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灌木层比较
        4.3.2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草本层比较
        4.3.3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凋落物层比较
    4.4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涵养水源功能比较
        4.4.1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冠层持水量比较
        4.4.2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下植被层持水量比较
        4.4.3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凋落物层持水量比较
        4.4.4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土壤层持水量比较
        4.4.5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总持水量比较
    4.5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分培肥土壤功能比较
        4.5.1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比较
        4.5.2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地土壤孔隙组成比较
        4.5.3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地土壤水分状况比较
        4.5.4 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林地土壤养分状况比较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秃杉人工林林分生产力
        5.1.2 秃杉人工林涵养水源功能
        5.1.3 秃杉人工林土壤肥力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秃杉特性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长习性
        1.2.3 自然地理分布
        1.2.4 经济价值
    1.3 秃杉的研究现状与综合评述
        1.3.1 秃杉遗传育种研究
        1.3.2 秃杉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研究
        1.3.3 秃杉栽培技术研究
        1.3.4 秃杉林施肥技术与土壤肥力研究
        1.3.5 秃杉生长规律研究
        1.3.6 秃杉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调查地基本概况
    2.1 调查地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森林资源
    2.2 交通条件
    2.3 技术人员条件
    2.4 基地建设
3 材料与调查方法
    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2 样地概况
    3.3 解析木测定
    3.4 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3.5 凋落物层生物量的测定
    3.6 林分生产力的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4.1.1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1.2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1.3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2 秃杉生长方程
        4.2.1 生长方程拟合
        4.2.2 秃杉胸径生长模型拟合
        4.2.3 秃杉树高生长模型拟合
        4.2.4 秃杉材积生长模型拟合
        4.2.5 秃杉生长模型验证
    4.3 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4.3.1 秃杉人工林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4.3.2 秃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
        4.3.3 秃杉人工林林分生产力
        4.3.4 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巨桉三个地区优良种源/家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桉树引种的研究进展
        1.1.3 种源/家系研究概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2.4 技术路线
2 巨桉各试验地种源/家系试验结果分析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各试验地的结果与分析
        2.3.1 江西赣州南康试验地
        2.3.2 广东连山试验地
        2.3.3 云南景谷试验地
    2.4 本章小结
3 巨桉三个试验地试验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3.1 种源/家系间的多重比较结果对比
    3.2 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对比
    3.3 三个试验地试验林家系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 三个试验地优良种源/家系之间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秃杉人工林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秃杉树种特性
    1.3 秃杉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秃杉遗传育种研究
        1.3.2 秃杉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3.3 秃杉生物学特性研究
        1.3.4 秃杉木材材性研究
        1.3.5 秃杉和杉木对比分析研究
        1.3.6 秃杉生物量、生长规律研究
        1.3.7 秃杉生产力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论文特色及创新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秃杉生物量测定
        2.2.3 秃杉生产力测定
        2.2.4 解析木测定
        2.2.5 秃杉各器官碳库、氮库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研究
    3.1 单株秃杉人工林生物量
    3.2 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格局
    3.3 秃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
        3.3.1 林分乔木层生物量
        3.3.2 凋落物层生物量
    3.4 秃杉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第四章 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4.1 胸径生长分析
    4.2 树高生长分析
    4.3 材积生长分析
第五章 秃杉人工林碳库和氮库分配格局
    5.1 单株秃杉人工林碳库和氮库分配格局
    5.2 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库和氮库分配特征
    5.3 秃杉人工林林分碳库和氮库分配格局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秃杉人工林生物量
        6.1.2 秃杉人工林生产力
        6.1.3 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
        6.1.4 秃杉人工林碳库和氮库分配格局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秃杉优良种源的层次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研究[D]. 汤雷吼. 广西大学, 2021(12)
  • [2]13年生大叶栎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其养分特性研究[D]. 付军. 广西大学, 2019(06)
  • [3]火力楠种源区域试验与优良种源早期选择[D]. 陈莹莹. 广西大学, 2018(06)
  • [4]桂西北秃杉人工林生物生产力及综合效益研究[D]. 梁阳. 广西大学, 2018(01)
  • [5]秃杉优良家系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J]. 连勇机. 林业科技通讯, 2018(05)
  • [6]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苗变异及初步选择[D]. 李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01)
  • [7]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比较研究[D]. 陈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8]秃杉人工林生长规律及生产力研究[D]. 孙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9]巨桉三个地区优良种源/家系选择[D]. 陈广超.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秃杉人工林生产力研究[D]. 黄金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5)

标签:;  ;  ;  ;  ;  

光头冷杉优良种源的分级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