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py)_2PIP(Ⅴ)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Ru(bpy)_2PIP(Ⅴ)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一、Ru(bpy)_2PIP(Ⅴ)与DNA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赞儒[1](2020)在《手性钌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螺旋核酸在生物治疗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然而三螺旋三条磷酸骨架之间的电荷排斥降低了其稳定性,限制了其应用于实际,如何提升三螺旋的稳定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钌多吡啶配合物具有热力学稳定、对细胞的低毒性以及光理化性质丰富等特点,常应用于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研究。本文合成了六种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使用光谱学,流体学,热力学等多种测试方法探究其与三螺旋RNA的作用机理,对三螺旋是否存在异构选择性以及对三螺旋稳定性的影响,为手性钌配合物与三螺旋核酸作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有利于钌配合物在作为抗癌药物等领域的发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三螺旋的结构、应用,简单描述了钌配合物与核酸作用的应用,以及本文选题意义。第二章选取了Δ-[Ru(bpy)2pip]2+,Λ-[Ru(bpy)2pip]2+,Δ-[Ru(bpy)2(m-fpip)]2+和Λ-[Ru(bpy)2(m-fpip)]2+作为研究目标,探究插入配体上的吸电子取代基对于三螺旋的结合强度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物都以插入模式与三螺旋作用,引入插入配体取代基提高了与三螺旋作用的结合亲和力,对于三螺旋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左右旋配合物之间并无明显差别,不存在异构选择性。第三章选取了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Δ-[Ru(bpy)2(o-fpip)]2+、Λ-[Ru(bpy)2(o-fpip)]2+、Δ-[Ru(bpy)2(p-fpip)]2+和Λ-[Ru(bpy)2(p-fpip)]2+作为研究目标,探究配合物插入配体取代基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空间位阻对于三螺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取代基处于邻位时的配合物与三螺旋结合亲和力更高,证明空间位阻对于三螺旋稳定性有影响。配合物Λ-3,Λ-4,Δ-4都能提升三螺旋第三条链的稳定性而对双链无明显影响。第四章选取了Δ-[Ru(bpy)2mip]2+、Λ-[Ru(bpy)2mip]2+、Δ-[Ru(bpy)2bdip]2+和Λ-[Ru(bpy)2bdip]2+作为研究目标。Λ-5与三螺旋的结合强度略低于Δ-5的,Λ-6的结合强度高于Δ-6,存在异构选择性。而Λ-5的结合强度低于Λ-6,证明Λ-6中配体上亚甲二氧基的位置影响配合物与三螺旋的结合强度。通过热力学变温实验,Λ-5与Δ-5都能稳定三螺旋第三条链而对双链几乎无影响,且左右旋稳定效果差别不大;而Λ-6稳定三螺旋第三条链,对双链轻微去稳定化,Δ-6稳定三螺旋第三条链而对双链几乎无影响,其对第三链的稳定性的提升不如Λ-5与Δ-5的,证明配合物配体亚甲二氧基的位置对三螺旋稳定性有影响。

朱娟[2](2020)在《新型钌/铑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认为RNA三螺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它是由RNA三螺旋的第三链及其母链双螺旋组合而成。预先形成的RNA双螺旋可以容纳第三链,分别形成大沟和小沟三螺旋,而不破坏预先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基于上述特性,已经发现RNA三螺旋与一系列的生物学功能有关。然而,与RNA母体双螺旋相比,RNA三螺旋第三链的稳定性通常较差,这严重限制了RNA三螺旋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通过金属配合物的结合来改变第三链稳定性具有潜在的生物技术应用价值。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新型金属配合物,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测这些金属配合物与RNA三螺旋的结合特性。本文介绍了有关三螺旋的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探究金属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愿景。对此,我们先设计合成了一对辅助配体平面大小不同的钌配合物(Ⅱ)[Ru(phen)2pip]2+(Ru1)和[Ru(dpq)2pip]2+(Ru2),并通过光谱学和流体力学等测试手段来探究它们与RNA三螺旋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配合物都是通过插入到RNA三螺旋的碱基对中,从而与之相结合,并且还发现辅助配体平面更大的Ru2对RNA三螺旋具有更明显的稳定效果。研究显示,手性配合物在与核酸作用时会产生对映选择性,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于是,本文对三对钌配合物[Ru(bpy)2(o-HPIP)]2+、[Ru(bpy)2(m-NOPH)]2+以及[Ru(bpy)2(HNOIP)]2+进行了手性拆分。测试结果表明这三对手性钌配合物都能以插入模式结合到RNA三螺旋,并且右旋对映体被发现更利于与RNA三螺旋结合。先前的研究表明阳离子型金属肽配合物能提高RNA三螺旋稳定性,因为肽配合物上的正电荷可以抵消核酸磷酸骨架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然而,是不是所有由阳离子寡肽修饰的金属配合物都能对RNA三螺旋产生如此强烈的稳定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又合成了一对富含赖氨酸/精氨酸的钌金属肽配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富含赖氨酸的配合物更利于RNA三螺旋结合。此外,这两个配合物对第三链的稳定效果比对双螺旋的更明显,导致对第三链的稳定特异性。可以发现先前的研究都是基于钌配合物,而对于其它金属配合物与RNA三螺旋的结合特性我们却知之甚少。基于此,本文又设计合成了三个铑配合物(Ⅱ)[Rh(bpy)2dpq]2+,[Rh(bpy)2dppz]2+和[Rh(bpy)2(dppz-idzo)]2+。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铑配合物都是通过插入模式与RNA三螺旋结合,并且它们对三螺旋都表现出极其强烈的稳定效果,是迄今为止效果最强的三螺旋稳定剂。

米雅萱[3](2020)在《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钌(II)配合物具有优异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多变的氧化态以及良好的生物活性,与DNA具有较强的结合亲和力,是近年来生物无机化学广泛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研究了苯酚基双核钌配合物1、杯芳烃基双核钌配合物2、噻吩基双核钌配合物3、恶二唑基单核钌配合物4和噻吩基单核钌配合物5与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以及苯酚基双核钌配合物1、杯芳烃基双核钌配合物2、恶二唑基单核钌配合物4和喹啉基单核钌配合物6对6种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Job plot、圆二色(CD)光谱、PCR扩增、显色反应、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FRET)研究了配合物1-5与c-myc Pu22 DN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凝胶电泳研究了配合物2和3的拓扑异构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配合物1、2、3、4均能诱导Pu22 DNA形成G-四链体结构,并且1、2、4都通过沟槽模式与Pu22四链体结合。它们与Pu22 DNA的键合常数分别为2.33×106 M-1、1.47×106 M-1、4.45×107 M-1和1.75×106 M-1,键合计量比分别为2:1、1:1、2:1和2:1。其中,配合物1、3和4对Pu22四链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ΔTm值分别为13℃、12℃和7℃,而配合物2对Pu22四链体的稳定性和选择性一般,ΔTm值仅为3℃。(2)配合物5不能诱导Pu22 DNA形成G-四链体结构,但其对Pu22四链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ΔTm值为15℃,且配合物5与Pu22 DNA作用后的荧光强度增强为原来强度的20.9倍,具有“G-四链体分子光开关”的性质。(3)配合物2和3分别可以在4μM和6μM时抑制Form II的形成,具有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2、通过MTT实验、DAPI染色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研究了配合物1、2、4、6对6种癌细胞A549(肺癌)、Huh-7(肝癌)、MGC-803(胃癌)、MCF-7(乳腺癌)、HepG-2(肝癌)和HeLa(宫颈癌)以及1种正常细胞293T(胚胎肾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配合物1、2、4对MCF-7细胞有中等毒性,IC50值分别为31.65μM、15.01μM和52.40μM;配合物6对HeLa细胞有中等毒性,IC50值为49.17μM。其中,配合物4对293T细胞的毒性较小,IC50值为121.04μM,其对癌细胞有选择性。(2)配合物2和4可以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诱导MCF-7细胞死亡,随着配合物4浓度的增加,MCF-7细胞的凋亡百分比从19.62%增加至33.72%。

范宇[4](2019)在《辅助配体对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文中指出在癌症医药相关领域中,科研工作者正大力寻找比铂类配合物疗效更好,副作用较低的非铂类金属配合物来作为抗癌药物。其中芳基钌配合物以其靶向性,低毒性,较好的抗癌活性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有同样的插入配体CCPIP(CCPIP=2-(2,4-二氯苯基)咪唑并[5,6-f]邻菲咯啉)但辅助配体不同的钌多吡啶配合物,分别为[Ru(bpy)2CCPIP]2+、[Ru(phen)2CCPIP]2+和[Ru(dmp)2CCPIP]2+,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综合运用光谱学研究方法(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等),生物物理学方法(粘度实验等),并结合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等多种手段,比较了这三种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小牛胸腺DNA(CT DNA)的相互作用。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表明:三种钌(II)多吡啶配合物都能导致HSA的荧光猝灭,且猝灭类型均为静态猝灭,但[Ru(phen)2CCPIP]2+的猝灭能力更强,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显示:钌(II)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导致HSA二级结构的改变;比较两者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得出配合物[Ru(phen)2CCPIP]2+与HSA作用的结合强度更大,三种配合物与HSA存在1个结合位点;分析反应中的热力学参数得到:三个体系中,二者结合过程为自发反应,氢键或范德华力为主要作用力。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Ru(bpy)2CCPIP]2+和[Ru(phen)2CCPIP]2+均能以插入的方式与DNA作用,且[Ru(phen)2CCPIP]2+与DNA的结合能力比[Ru(bpy)2CCPIP]2+更强,而[Ru(dmp)2CCPIP]2+只能部分地插入DNA;圆二色光谱实验表明,三种配合物与CT DNA的结合都表现出立体选择性。这些结果可以用辅助配体的疏水作用、空间位阻和密度泛函理论来解释。分子模拟对接结果显示:与其他两个配合物相比较,[Ru(phen)2CCPIP]2+与生物大分子(HSA和CT DNA)的结合能力都更强,三种配合物主要通过范德华力与HSA相结合,[Ru(bpy)2CCPIP]2+和[Ru(phen)2CCPIP]2+与DNA的结合模式为插入模式,[Ru(dmp)2CCPIP]2+以部分插入方式结合DNA。以上所有的研究显示,无论是与运载蛋白HSA还是与CT DNA,以Phen(phen=1,10-邻菲咯啉)为辅助配体的[Ru(phen)2CCPIP]2+的结合都更加稳定,其原因可能是辅助配体Phen有更好的疏水性和平面性以及相对较小的空间位阻,所以能较好的与生物大分子相结合。同时,这些工作可以为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相关的研究,以及金属钌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信息基础。

徐雪雪[5](2019)在《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及酵母RNA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化学物理性质、优异的热力学稳定性和生物活性,且结构易调变,具有突出的DNA结合性能,是近几十年来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研究了喹啉基钌配合物(1)、恶二唑基钌配合物(2)和噻吩基钌配合物(3)与G-四链体DNA以及酵母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本论文合成了2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喹啉基钌配合物(1)和恶二唑基钌配合物(2),并利用1H NMR、13C NMR、FAB-MS、红外光谱等手段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2、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FID(噻唑橙竞争取代)、圆二色光谱(CD)、PCR扩增实验、显色反应、F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Job-Plot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配合物1与端粒HTG21 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配合物2和3与原癌基因Pu27 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配合物1可以诱导HTG21形成反平行构型G-四链体,并对该四链体具有明显稳定作用,使其解链温度升高值ΔTm高达21℃,且此ΔTm值在50倍双链DNA存在时无降低现象,表明该配合物对四链体具有显着选择性;该配合物与HTG21 DNA通过端部堆垛模式较强键合,键合常数为2.56×106 M-1,键合计量比为1:1;在Na+和K+缓冲溶液中,该配合物与HTG21 DNA键合饱和后,荧光强度分别增大到原强度的3.1倍和4.2倍。(2)配合物2能够诱导Pu27 DNA形成G-四链体结构,且对其具有明显稳定作用和键合选择性,使其解链温度升高值ΔTm于100倍双链DNA不存在和存在条件下均为9.5℃;该配合物与Pu27 DNA以沟槽模式键合,键合常数为6.6×105 M-1,键合计量比为1:1。(3)配合物3虽不能诱导Pu27 DNA形成G-四链体结构,但可与Pu27 DNA发生较强键合作用,键合常数为2.15×106 M-1,且在K+缓冲液中与Pu27 DNA作用饱和后,荧光强度上升幅度为原来的15倍,表现出显着的“G-四链体DNA分子光开关”的性质。3、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稳态荧光淬灭以及盐效应等实验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酵母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通过插入模式与酵母RNA作用,键合常数Kb分别为4.47×105 M-1和1.68×107 M-1,键合强度2>1;配合物1与RNA作用后荧光强度呈下降趋势,其I/I0=0.59,配合物2与RNA作用时的荧光强度先上升后下降,但它们与ct-DNA作用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强(I/I0=2.47,1.6),具有潜在的识别RNA和DNA分子的荧光探针性质。

王爽[6](2019)在《多吡啶钌(Ⅱ)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具有优异的光化学、光物理及生物活性,其与核酸的键合性质研究在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研究了苯酚基双核钌配合物1和杯芳烃基双核钌配合物2与c-myc G-四链体DNA和酵母R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喹啉基单核钌配合物3对小牛胸腺DNA的键合性质,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三个多吡啶钌(Ⅱ)配合物苯酚基双核钌配合物1、杯芳烃基双核钌配合物2、喹啉基单核钌配合物3,并通过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FAB-MS、红外光谱等手段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2、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Job plot、聚合酶链式反应停止分析(PCR)、显色反应、圆二色(CD)光谱以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熔链技术(FRET)研究了配合物1、2与c-myc G-四链体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2通过沟槽模式与c-myc G-四链体DNA发生较强的键合作用,键合常数分别为6.2×107 M-1和1.18×107 M-1,键合计量比分别为2∶1和1∶1;配合物1、2均能够高效地诱导c-myc Pu27 DNA形成G-四链体结构,且配合物1对四链体具有明显稳定作用和键合选择性,使其解链温度升高值(?Tm)在过量双链DNA存在及不存在时达到13.5-15.5℃;配合物1与c-myc G-四链体DNA键合饱和时,荧光增大8.82倍,表现出良好的“G-四链体DNA分子光开关”特性。3、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稳态荧光淬灭、溴化乙锭(EB)竞争、粘度、DNA热熔链、盐效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3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3的主配体是一个平面芳香环结构其通过插入模式与DNA键合,键合常数为Kb=1.32×106 M-1;配合物3使DNA解链温度(Tm)升高10℃,能够很好地稳定DNA的双螺旋结构;配合物3对pBR322质粒DNA表现出的光断裂能力,是有效的DNA光断裂试剂。4、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淬灭以及盐效应实验研究了配合物1、2与酵母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2与RNA的键合常数分别为5.65×105 M-1和3.50×106 M-1,弱于其与DNA的键合强度;配合物1、2在高盐和低盐浓度时均与RNA之间具有较强的键合作用,且二者之间很可能是通过插入模式相结合。

王洁[7](2018)在《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对映异构体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癌症医药领域,广大研究者们致力于寻找疗效更高、副作用更低,可替代铂类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金属配合物,其中的芳基钌配合物以具有靶向性、毒性低、优良的抗癌活性等特点被广大研究者寄予良好的抗癌药物研究前景。本文设计合成了一对以MBIP(MBIP=2-(3-溴苯基)咪唑并[5,6-f]邻菲咯啉)为配体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手性钌(II)多吡啶配合物Δ-[Ru(bpy)2MBIP]2+和Λ-[Ru(bpy)2MBIP]2+,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综合采用光谱学研究方法(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等),生物物理学研究方法(粘度实验等),并结合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等多种手段,对该手性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手性钌(II)多吡啶配合物Δ-[Ru(bpy)2MBIP]2+和Λ-[Ru(bpy)2MBIP]2+导致HSA的荧光淬灭,淬灭类型为静态淬灭,圆二色光谱显示左右手对映体与HSA的相互作用导致HSA二级结构的改变;分析两者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得出该手性配合物[Ru(bpy)2MBIP]2+与HSA作用过程中Δ-对映体优先Λ-对映体与HSA结合,手性对映体均与HSA存在1个结合位点;分析反应的相关热力学参数显示两者之间的结合为自发反应,所依靠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或范德华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手性配合物[Ru(bpy)2MBIP]2+与右手螺旋的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过程中存在立体选择性,并且计算结合常数显示Δ-对映体优先Λ-对映体与DNA结合,粘度实验确定这对手性钌配合物与DNA遵循的是插入结合模式;分析反应的相关热力学参数显示两者之间的结合为自发反应,所依靠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或范德华力。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接模拟对映体Δ-[Ru(bpy)2MBIP]2+和Λ-[Ru(bpy)2MBIP]2+与生物大分子HSA、CT-DNA结合模式。结果显示,Δ-[Ru(bpy)2MBIP]2+无论与生物大分子HSA还是与DNA的结合都更强,这对对映体与HSA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与DNA的结合模式为插入模式,同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一致。以上所有对映体比较研究显示,无论在人体内的运输还是与靶物质DNA的结合上,Δ-[Ru(bpy)2MBIP]2+更加稳定,更具有发挥药效达到治疗癌症的潜力。同时,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分析理解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从而为设计研发更加高效低毒的金属钌配合物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赵华倩[8](2018)在《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以及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物理、光化学和生物活性,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在生物无机化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本论文重点研究了恶二唑基单核钌配合物(1)、苯酚基双核钌配合物(2)和杯芳烃基双核钌配合物(3)与小牛胸腺DNA以及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稳态荧光淬灭、溴化乙锭竞争、DNA热变性、盐效应、粘度、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这三个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3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结合,配合物2以沟槽模式与DNA结合;这三个配合物与DNA作用的键合常数分别为Kb=2.1×106 M-1、Kb=2.7×106 M-1、Kb=2.3×106 M-1,键合强度2>3>1;配合物2在水溶液中的荧光很弱,与DNA作用后I/I0值为6.4,具有DNA“荧光分子光开关”的性质;配合物2、3对pBR322具有光断裂效果,断裂效率2>3。(2)通过圆二色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FID、Job plo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熔链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停止技术以及显色反应研究了这三个配合物与HTG2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3不能诱形成四链体结构,而配合物2在无金属缓冲溶液中,可将HTG21诱导成反平行G-四链体构型,在K+缓冲溶液中,将平行的四链体构型诱导形成反平行构型,在Na+缓冲溶液中可稳定反平行G-四链体,是良好的G-四链体诱导剂;配合物2在Na+缓冲液和K+缓冲液中与DNA达到键合饱和后荧光显着增强,I/I0值为8.6和8.4,大于其与小牛胸腺DNA作用后的荧光增强倍数6.4,表现出良好的四链体“分子光开关”的特性。

梁喜玲[9](2011)在《功能金属配合物与DNA/RNA的作用机制及其细胞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酸是生命最基本的组成物质之一。研究小分子与核酸(DNA/Yeast tRNA)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人们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于以核酸为标靶的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实验数据。钌(II)多吡啶配合物在光化学、光物理、分子组装、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DNA分子的结构识别、金属足迹试剂、DNA介导的电子转移、无机抗癌药物以及DNA裂解试剂等方面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本研究工作的侧重点在于设计对核酸(DNA/Yeast tRNA)具有较大结合力、具有抗癌活性的配合物。本论文的合成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二章,设计合成了辅助配体为单齿配体且具有良好水溶性的钌配合物:[Ru(MeIm)4L]2+(L = phen, ip, pip),该系列配合物具有相同的辅助配体和不同的插入配体。这三个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均能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结合能力按照插入配体phen, ip, pip的顺序增强。第三章,将不同的金属离子引入到配合物中,合成了两个异双核钌(II)-钴(III)多吡啶配合物,利用质谱和核磁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配合物与Yeast tRNA的结合常数比配合物与CT-DNA的要强,同时运用MTT法对这两个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配合物对白血病细胞和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采用姬姆萨染色试验从形态学的角度更清楚的说明了这两个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均能使癌细胞凋亡。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发出新型高效低毒的抗癌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章,设计合成了带有羰基插入配体的铬(III)多吡啶配合物[Cr(PTBM)2Cl2] (ClO4)。该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无论配合物是与CT-DNA还是与yeast tRNA作用,均能以插入的方式结合到核酸的碱基对中,且前者比后者的插入作用弱。结果表明,核酸的结构能够影响配合物与其键合的强度。第五章,设计合成了配合物[Ru(bpy)2(btbtp)](ClO4)2·2H2O与[Ru(dmb)2(btbtp)] (ClO4))2·2H2O,利用核磁进行了表征,采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粘度等方法研究了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辅助配体上的取代基对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程度有直接的影响。

宋福藏[10](2011)在《钌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的键合机理及其光谱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很多遗传疾病的产生都与它有关。自从顺铂被确认具有抗癌活性以来,科学家试图在金属配合物范围内寻找到一种新的抗癌试剂。钌(II)多吡啶配合物由于它们对人体器官的低毒性和对癌细胞强的抑制作用使其备受关注,而研究它们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是探究其抗癌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具有重要意义。钌(II)多吡啶配合物是一种具有手性、刚性、平面性较好的八面体结构金属配合物;虽然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但是其光谱性质对外界环境依赖很大,表现出具有灵敏可调性。另外钌(II)多吡啶配合物在可见区发生从中心原子钌到配体的荷迁移,产生典型的MLCT吸收峰;同时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会从激发态MLCT跃迁至基态,并发生辐射跃迁失去光子,伴随着可能会在610 nm左右产生荧光。正是由于它们具有这些特有性质,从而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分别研究它们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钌多吡啶配合物的应用领域。第二章设计合成了配合物[Ru(bpy)2(hnip)]2+并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CD光谱和黏度法等手段对比研究了它与tRNA分子和CT-DNA分子的相互作用;利用MTT法研究了[Ru(bpy)2(hnip)]2+的抗癌活性。研究表明核酸的结构是影响钌(II)多吡啶配合物的核酸键合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Ru(bpy)2(hnip)]2+对实验中的四种癌细胞显示不同的抗癌性。第三章合成了[Ru(ip)2(mfip)]2+与[Ru(ip)2(nfip)]2+并进行了表征。利用光谱法和黏度测试分别研究了它们与CT-DNA相互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插入配体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是影响钌(II)多吡啶配合物的DNA键合强度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研究外界环境和试剂对[Ru(bpy)2(hnip)]2+的光谱性质的影响。实验表明钌(II)多吡啶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Fe3+、Cu2+和Zn2+对[Ru(bpy)2(hnip)]2+的荧光光谱几乎没有影响;然而Co2+却能淬灭它的部分荧光,之后加入EDTA,荧光几乎又被完全恢复。第二部分是通过研究包含三个咪唑环的钌(II)多吡啶配合物[Ru(ip)2(mfip)]2+的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与pH的关系,推测出它在测试的pH范围内发生三次质子化去质子化反应,并得到了该配合物处于基态和激发态对应的三个pKa和pKa*。

二、Ru(bpy)_2PIP(Ⅴ)与DNA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u(bpy)_2PIP(Ⅴ)与DNA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手性钌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三螺旋的结构、应用、与发展
    1.3 钌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1.3.1 钌配合物与核酸的作用模式
        1.3.2 钌配合物与核酸作用研究方法
        1.3.3 钌配合物的应用
        1.3.4 钌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的作用
    1.4 手性
        1.4.1 手性的重要性
        1.4.2 手性钌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1.5 研究展望与选题意义
第二章 配体取代基对手性钌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相互作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剂和药品
        2.2.3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2.2.4 测试方法
        2.2.5 配合物表征
        2.2.6 三螺旋结构的确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配合物与三螺旋R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
        2.3.2 配合物与三螺旋RNA作用的稳态荧光光谱研究
        2.3.3 热变性研究
        2.3.4 配合物与三螺旋RNA作用的圆二色谱研究
        2.3.5 粘度测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体取代基位置不同的钌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3.2.3 测试方法
        3.2.4 配合物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与三螺旋R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
        3.3.2 配合物与三螺旋RNA作用的稳态荧光光谱研究
        3.3.3 热变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体上亚甲二氧环基的位置对于钌配合物调控三螺旋稳定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4.2.3 测试方法
        4.2.4 配合物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与三螺旋R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
        4.3.2 配合物与三螺旋RNA作用的稳态荧光光谱研究
        4.3.3 热变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新型钌/铑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核酸三螺旋结构
        1.2.1 核酸三螺旋结构的提出
        1.2.2 核酸三螺旋结构的形成与分类
        1.2.3 核酸三螺旋结构的生物学功能
    1.3 RNA三螺旋与金属配合物的作用机理
    1.4 影响RNA三螺旋与金属配合物作用的因素
        1.4.1 辅助配体的影响
        1.4.2 插入配体的影响
        1.4.3 金属配合物手性环境的影响
    1.5 三螺旋与过渡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6 前景与展望
第2章 辅助配体平面性对钌(Ⅱ)配合物-RNA三螺旋体系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插入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2.2.4 配合物的表征
        2.2.5 RNA三螺旋结构的确定
        2.2.6 实验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钌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2.3.2 钌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荧光发射光谱
        2.3.3 钌多吡啶配合物对RNA三螺旋的热稳定性
        2.3.4 钌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圆二色光谱
        2.3.5 钌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粘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手性钌配合物与RNA三螺旋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3.2.4 手性配合物的表征
        3.2.5 实验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手性钌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
        3.3.2 手性钌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荧光发射光谱
        3.3.3 手性钌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热变性
        3.3.4 手性钌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粘度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氨基酸种类对钌(Ⅱ)多吡啶金属肽稳定RNA三螺旋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4.2.4 钌多吡啶金属肽配合物的表征
        4.2.5 实验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阳离子型金属肽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4.3.2 阳离子型金属肽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荧光发射光谱
        4.3.3 阳离子型金属肽配合物对RNA三螺旋的热稳定性
        4.3.4 阳离子型金属肽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圆二色光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铑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5.2.4 铑多吡啶配合物的表征
        5.2.5 实验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铑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5.3.2 铑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EB竞争实验
        5.3.3 铑多吡啶配合物对RNA三螺旋的热稳定性
        5.3.4 铑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圆二色光谱
        5.3.5 铑多吡啶配合物与RNA三螺旋作用的粘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的键合作用研究
        1.2.2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的诱导、稳定性和选择性研究
        1.2.3 钌配合物的拓扑异构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1.3 钌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试剂和原料的来源和纯度
        2.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4 研究方法
        2.2.4.1 实验预处理
        2.2.4.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2 荧光光谱滴定
        2.3.3 Job plot
        2.3.4 圆二色光谱(CD)
        2.3.5 显色反应
        2.3.6 PCR扩增实验
        2.3.7 FRET实验
        2.3.8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钌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试剂和原料的来源和纯度
        3.2.3 实验仪器
        3.2.4 研究方法
        3.2.4.1 实验预处理
        3.2.4.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TT实验
        3.3.2 DAPI染色实验
        3.3.3 细胞凋亡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辅助配体对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铂类配合物
        1.2.2 钌类配合物
    1.3 生物大分子简介
        1.3.1 人血清白蛋白
        1.3.2 主要遗传物质DNA
    1.4 金属配合物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4.2 荧光光谱法
        1.4.3 同步荧光光谱法
        1.4.4 圆二色光谱法
    1.5 药物小分子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1.5.1 猝灭类型
        1.5.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1.5.3 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1.5.4 结合距离
    1.6 金属配合物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6.2 荧光光谱法
        1.6.3 圆二色光谱法和平衡透析法
        1.6.4 流体力学方法
        1.6.5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1.6.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与前线分子轨道(FMO)
    1.7 药物小分子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1.7.1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1.7.2 结合作用模式
        1.7.3 作用力类型
    1.8 计算机模拟对接
    1.9 创新点
第2章 三种不同辅助配体钌(II)多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2.3.1 邻菲咯啉二酮(phendione)的合成
        2.3.2 CCPIP的合成
        2.3.3 [Ru(bpy)_2CCPIP](ClO_4)_2 的合成
        2.3.4 [Ru(phen)_2CCPIP](ClO_4)_2 的合成
        2.3.5 [Ru(dmp)_2CCPIP](ClO_4)_2 的合成
        2.3.6 三种配合物的表征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2.4.1 配合物的质谱图
        2.4.2 配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辅助配体的钌(Ⅱ)配合物与HSA相互作用的比较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人血清白蛋白(HSA)和配合物溶液的配制
        3.3.2 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3.3.3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3.3.4 圆二色光谱测定
        3.3.5 分子对接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荧光光谱
        3.4.2 荧光猝灭机制研究
        3.4.3 热力学参数相互作用力类型
        3.4.4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4.5 结合距离的计算
        3.4.6 配合物对HSA构象变化的研究
        3.4.7 钌配合物与HSA的对接模拟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辅助配体的钌(Ⅱ)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核酸(CT DNA)的测定
        4.3.2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4.3.3 荧光光谱法
        4.3.4 平衡透析和圆二色光谱测定
        4.3.5 粘度的测定
        4.3.6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4.3.7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4.3.8 分子对接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合模式
        4.4.2 配合物与CT DNA相互作用的发射光谱研究
        4.4.3 配合物与CT DNA的旋光选择性结合
        4.4.4 粘度法研究结合模式
        4.4.5 配合物与DNA键合行为的理论解释
        4.4.6 结合作用力分析(ITC)
        4.4.7 钌配合物与CT DNA的对接模拟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及酵母RNA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的键合性质研究
        1.2.2 钌配合物对G-四链体DNA的诱导和稳定作用研究
        1.2.3 钌配合物对G-四链体DNA的选择性研究
    1.3 钌配合物与核糖核酸(RNA)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钌配合物作为RNA分子的选择性探针研究
        1.3.2 钌配合物与RNA分子的作用模式研究
第二章 钌配合物的合成
    2.1 药品及仪器
    2.2 喹啉基钌配合物的合成
        2.2.1 配体的制备
        2.2.2 配合物的合成
        2.2.3 表征
    2.3 恶二唑基钌配合物的合成
        2.3.1 配体的制备
        2.3.2 配合物的合成
        2.3.3 表征
    2.4 噻吩基钌配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第三章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研究对象
        3.2.2 原料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4 研究方法
        3.2.4.1 实验前预处理
        3.2.4.2 实验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钌配合物与HTG21 DNA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讨论
        3.3.1.1 钌配合物与HTG21 DNA的键合性质
        3.3.1.2 钌配合物对HTG21 DNA的诱导性质
        3.3.1.3 钌配合物对HTG21 DNA的热力学稳定性和选择性
        3.3.1.4 键合计量数和分子对接实验
        3.3.2 钌配合物与c-myc Pu27 DNA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讨论
        3.3.2.1 钌配合物与c-myc Pu27 DNA的键合性质
        3.3.2.2 钌配合物对c-myc Pu27 DNA的诱导性质
        3.3.2.3 钌配合物对c-myc Pu27 DNA的热力学稳定性和选择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钌配合物与酵母R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研究对象
        4.2.2 原料及试剂的纯度和来源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4 研究方法
        4.2.4.1 实验前的预处理
        4.2.4.2 实验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子吸收光谱滴定
        4.3.2 荧光光谱滴定
        4.3.3荧光淬灭实验
        4.3.4 盐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多吡啶钌(Ⅱ)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钌配合物对G-四链体DNA的诱导和稳定作用研究
        1.2.2 钌配合物对G-四链体DNA的键合及选择性研究
        1.2.3 钌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1.3 钌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DNA的类型以及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研究
        1.3.2 钌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1 DNA结构的影响
        1.3.2.2 配合物构型的影响
        1.3.2.3 配合物所带电荷的影响
        1.3.2.4 配体的影响
        1.3.2.5 辅助配体的影响
        1.3.2.6 其他影响因素
    1.4 钌配合物与R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合成及表征概述
        2.1.1 合成所需试剂的来源及纯度
        2.1.2 表征方法及仪器
    2.2 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2.1 苯酚基双核钌配合物1 的合成及表征
        2.2.2 杯芳烃基双核钌配合物2 的合成及表征
        2.2.3 喹啉基单核钌配合物3 的合成及表征
第三章 钌配合物与c-myc 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研究对象
        3.2.2 原料和试剂的来源及纯度
        3.2.3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3.2.4 钌配合物与c-myc 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3.2.4.1 实验前的预备工作
        3.2.4.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钌配合物与c-myc G-四链体DNA的结合作用
        3.3.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1.2 荧光光谱
        3.3.1.3 Job plot
        3.3.1.4 CD光谱
        3.3.2 钌配合物对c-myc G-四链体DNA的诱导作用
        3.3.2.1 PCR
        3.3.2.2 显色反应
        3.3.3 钌配合物对c-myc G-四链体DNA的稳定作用
    3.4 结论
第四章 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研究对象
        4.2.2 原料和试剂的来源及纯度
        4.2.3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4.2.4 钌配合物与DNA/RNA键合性质的研究方法
        4.2.4.1 实验前的预备工作
        4.2.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3.2 荧光光谱
        4.3.3 稳态荧光淬灭
        4.3.4 EB竞争
        4.3.5 粘度
        4.3.6 DNA热熔链
        4.3.7 盐效应
        4.3.8 DNA光断裂
        4.3.9 DFT理论计算
    4.4 结论
第五章 钌配合物与酵母RNA的键合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研究对象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
        5.3.2 荧光光谱滴定
        5.3.3 荧光淬灭
        5.3.4 盐效应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对映异构体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癌症现状
    1.3 抗肿瘤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生物大分子简介
    1.5 药物小分子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5.2 荧光光谱法
        1.5.3 同步荧光光谱法
        1.5.4 三维荧光光谱法
        1.5.5 圆二色谱法
    1.6 药物小分子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1.6.1 淬灭类型
        1.6.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1.6.3 作用力类型
        1.6.4 结合距离
        1.6.5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
    1.7 药物小分子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7.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7.2 荧光光谱法
        1.7.3 圆二(CD)色谱法和平衡透析法
        1.7.4 粘度实验法
        1.7.5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1.8 药物小分子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1.8.1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1.8.2 结合作用模式
        1.8.3 作用力类型
    1.9 计算机模拟对接技术
        1.9.1 重要的分子对接软件
    1.10 创新点
第二章 手性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_2MBIP]~(2+)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2.3.1 邻菲咯啉二酮(phendione)的合成
        2.3.2 MBIP的合成
        2.3.3 cis-[Ru(bpy)_2(py)_2]·2H_2O的合成
        2.3.4 Δ,Λ-[Ru(bpy)_2MBIP]~(2+)的拆分合成
        2.3.5 Δ,Λ-[Ru(bpy)_2MBIP]~(2+)的圆二色谱测量
        2.3.6 Δ,Λ-[Ru(bpy)_2MBIP]~(2+)的表征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2.4.1 Δ,Λ-[Ru(bpy)_2MBIP]~(2+)的圆二色谱测量
        2.4.2 Δ,Λ-[Ru(bpy)_2MBIP]~(2+)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Δ,Λ-[Ru(bpy)_2MBIP]~(2+)与HSA相互作用键合行为的比较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人血清白蛋白(HSA)和配合物溶液的配制
        3.3.2 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3.3.3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3.3.4 圆二色光谱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荧光光谱
        3.4.2 荧光淬灭机制研究
        3.4.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4.4 相互作用力类型
        3.4.5 圆二色光谱法
        3.4.6 小结
第四章 Δ,Λ-[Ru(bpy)_2MBIP]~(2+)与DNA相互作用键合行为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核酸(CT-DNA)的配制
        4.3.2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4.3.3 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4.3.4 圆二色谱测定
        4.3.5 粘度的测定
        4.3.6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合模式
        4.4.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4.4.3 圆二色谱分析
        4.4.4 粘度法研究结合模式
        4.4.5 结合作用力分析
        4.4.6 小结
第五章 Δ,Λ-[Ru(bpy)_2MBIP]~(2+)与HSA、DNA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Auto Dock-1.5.6
    5.3 对接显示图
        5.3.1 手性对映体与HSA的对接模拟图
        5.3.2 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的对接模拟图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成果

(8)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以及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钌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模式
        1.2.2 影响配合物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1.3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的研究进展
        1.3.1 配合物对G-四链体DNA的诱导与稳定作用
        1.3.2 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之间的作用模式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钌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研究对象
        2.2.2 原料与试剂的来源及纯度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4 钌配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
        2.3.2 荧光光谱滴定
        2.3.3 稳态荧光淬灭
        2.3.4 EB竞争
        2.3.5 DNA热熔链
        2.3.6 盐效应
        2.3.7 粘度
        2.3.8 DNA断裂
        2.3.9 DFT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研究对象
        3.2.2 原料与试剂的来源及纯度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4 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钌配合物对G-四链体DNA的诱导与稳定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
        3.3.3 荧光光谱滴定
        3.3.4 FID
        3.3.5 Jobplot
        3.3.6 PCR
        3.3.7 显色反应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功能金属配合物与DNA/RNA的作用机制及其细胞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核酸的组成和结构
        1.2.1 DNA 的结构
        1.2.2 RNA 的结构
    1.3 金属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1.3.1 共价结合
        1.3.2 非共价结合
    1.4 影响配合物与DNA 作用模式的因素
    1.5 金属配合物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6 金属配合物与核酸作用的应用
        1.6.1 基于金属配合物的抗癌药物
        1.6.2 金属配合物作为DNA 的光断裂试剂
        1.6.3 金属配合物作为DNA 的结构探针
        1.6.4 金属配合物作为DNA 分子光开关
    1.7 研究展望及课题提出
第2章 水溶性钌(Ⅱ)配合物与CT-DNA 的相互作用及其细胞毒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仪器及试剂
        2.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2.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制备
        2.2.4 实验涉及的测试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合成与表征
        2.3.2 配合物与CT-DNA 作用的粘度研究
        2.3.3 钌(Ⅱ)配合物与DNA 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滴定研究
        2.3.4 钌(Ⅱ)配合物与DNA 作用的稳态荧光滴定研究
        2.3.5 钌(Ⅱ)配合物与DNA 作用的CD 光谱研究
        2.3.6 钌(Ⅱ)配合物与DNA 作用的热变性研究
        2.3.7 钌(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实验
    2.4 小结
第3章 异双核钌(Ⅱ)-钴(Ⅲ)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及其细胞毒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配合物的表征
        3.3.1.1 配合物的1H NMR 谱图
        3.3.1.2 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
        3.3.2 钌(Ⅱ)-钴(Ⅲ)配合物与DNA/yeast tRNA 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
        3.3.3 配合物与DNA/yeast tRNA 作用的稳态荧光研究
        3.3.4 配合物与DNA 作用的粘度研究
        3.3.5 配合物与DNA/yeast tRNA 作用的CD 光谱研究
        3.3.6 细胞毒性的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铬(Ⅲ)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合成和表征
        4.3.2 铬(Ⅲ)配合物与DNA/yeast tRNA 键合性质的研究
        4.3.3 铬(Ⅲ)配合物与DNA/yeast tRNA 荧光性质的研究
        4.3.4 铬(Ⅲ)配合物与DNA 作用的粘度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辅助配体上取代基对钌(Ⅱ)配合物与核酸作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配合物的~1H NMR 谱图
        5.3.2 配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5.3.3 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电子光谱研究
        5.3.4 两种配合物与核酸(DNA/yeast tRNA)作用的稳态荧光研究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钌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的键合机理及其光谱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核酸组成、结构与性质
        1.2.1 核酸的组成
        1.2.2 DNA 的结构
        1.2.3 RNA 的结构
        1.2.4 核酸的性质
    1.3 钌多吡啶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1.4 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模式
    1.5 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5.1 光谱法
        1.5.2 粘度法
        1.5.3 TDDFT
        1.5.4 SFM
        1.5.5 ESI-MS
    1.6 钌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6.1 核酸的结构
        1.6.2 配合物的构象
        1.6.3 插入配体的平面性和平面尺寸
        1.6.4 辅助配体的平面性
        1.6.5 配合物的电子结构
    1.7 钌(II)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应用
        1.7.1 核酸结构探针
        1.7.2 DNA 分子光开关
        1.7.3 抗癌药物
        1.7.4 识别DNA 错配碱基
        1.7.5 DNA 断裂试剂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Ru(bpy)_2(hnip)]~(2+)核酸键合行为和细胞毒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验试剂与仪器
        2.2.2 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实施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与表征
        2.3.2 电子吸收光谱滴定
        2.3.3 稳态荧光发射滴定测试
        2.3.4 荧光淬灭实验
        2.3.5 黏度测试
        2.3.6 CD 光谱测试
        2.3.7 MTT 测试
    2.4 小结
第3章 [Ru(ip)_2L]~(2+)(L= mfip/nfip)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测试仪器
        3.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3.2.3 实验测试方法及溶液的配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子吸收光谱滴定
        3.3.2 荧光光谱滴定
        3.3.3 黏度测试
    3.4 小结
第4章 [Ru(bpy)_2(hnip)]~(2+)和[Ru(ip)_2(mfip)]~(2+)光谱性质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测试仪器及实验试剂
        4.2.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4.2.3 溶液的配制
        4.2.4 测试方法及解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u(bpy)_2(hnip)]~(2+)的光谱性质和金属离子滴定实验的研究与讨论
        4.3.2 [Ru(ip)_2(mfip)]~(2+)光谱酸碱滴定的研究与探讨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Ru(bpy)_2PIP(Ⅴ)与DNA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性钌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相互作用研究[D]. 谭赞儒. 湘潭大学, 2020
  • [2]新型钌/铑配合物与三螺旋RNA的相互作用研究[D]. 朱娟. 湘潭大学, 2020(02)
  • [3]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米雅萱. 河北大学, 2020(08)
  • [4]辅助配体对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D]. 范宇. 深圳大学, 2019(12)
  • [5]钌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及酵母RNA的相互作用研究[D]. 徐雪雪. 河北大学, 2019(08)
  • [6]多吡啶钌(Ⅱ)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研究[D]. 王爽. 河北大学, 2019(08)
  • [7]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对映异构体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比较研究[D]. 王洁. 深圳大学, 2018(07)
  • [8]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以及G-四链体DNA的相互作用研究[D]. 赵华倩. 河北大学, 2018(01)
  • [9]功能金属配合物与DNA/RNA的作用机制及其细胞毒性研究[D]. 梁喜玲. 湘潭大学, 2011(04)
  • [10]钌多吡啶配合物与核酸的键合机理及其光谱性质研究[D]. 宋福藏. 湘潭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Ru(bpy)_2PIP(Ⅴ)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