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活眼组织的研究

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活眼组织的研究

一、腺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活体眼组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阳铭[1](2020)在《病毒载体介导C3基因表达对大小鼠的降眼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病毒载体介导的外酶C3转移酶基因治疗对大鼠和小鼠的降眼压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及有效性实验依据。方法:购买雄性C57BL/6小鼠40只。使用自身互补双链腺相关病毒2型(self-complementary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 type 2,scAAV2)为载体并可分别表达C3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病毒(scAAV2-C3和scAAV2-EGFP),对正常眼压的30只C57BL/6小鼠进行前房注射,其中15只小鼠注射scAAV2-C3(单眼剂量:5×1011vg,1μl),另外15只注射scAAV2-EGFP(单眼剂量:1×1012 vg,0.5μl),10只正常眼压的小鼠作为空白对照。记录第7天的眼压,使用MicronⅣ型视网膜成像仪观察房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购买雄性SD大鼠16只,使用慢病毒(lentivirus,LV)为载体并可分别表达C3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病毒(LV-C3-EGFP和LV-EGFP),对正常眼压的16只大鼠进行前房注射,左眼注射LV-C3-EGFP(单眼剂量:8×108 TU,5μl),右眼注射LV-EGFP(单眼剂量:5×108 TU,8μl),左右眼进行对照。分别记录第0天、第7天、第21天、第35天的眼压。实验过程中使用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观察大鼠前房有无炎症。使用MicronⅣ型视网膜成像仪观察房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1.整个实验过程中前房注射了scAAV2-C3和scAAV2-EGFP的小鼠,以及前房注射LV-C3-EGFP和LV-EGFP的大鼠均未引起明显的前房炎症。2.LV和scAAV2可携带目的基因转染到眼前房角上稳定表达一段时间,LV载体的大鼠房角荧光在第7天出现,第21天最亮,至少持续到第35天。通过对实验小鼠的眼压测量发现scAAV2-C3组相比scAAV2-EGFP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4.通过对实验大鼠的眼压测量发现LV-C3-EGFP组相比LV-EGFP组明显降低。结论:以上结果表明,scAAV2-EGFP和scAAV2-C3的前房注射,LV-C3-EGFP和LV-EGFP的前房注射未引发明显前房和眼内炎症,对其生长活动影响较小。scAAV2和LV介导的外酶C3转移酶基因治疗能够降低大鼠和小鼠眼压并且病毒载体介导的外酶C3转移酶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能够在眼前节稳定表达一段时间,利用病毒载体将C3基因转染到小梁网组织中表达后降眼压,作为青光眼的基因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潜力。

苗雷英[2](2012)在《磁性Fe3O4纳米微粒介导TRAIL基因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文中指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涎腺上皮肿瘤的10%。其发生率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占第二位。与其他涎腺恶性肿瘤相比,生长速度较慢,但预后相对较差。然而,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联合治疗均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此,国内外的学者正试图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为止,恶性肿瘤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问题,而他的治疗一直以来困扰人们。过去的几十年来,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恶性肿瘤的转基因治疗也开始兴起。转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性基因导入体细胞以纠正遗传或后天获得的基因缺陷,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研究,转基因治疗在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己经取得很大进步,个别己应用于临床。这一治疗方法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人体之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特异性、转染效率、毒副作用等等。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努力开发一种新的纳米微粒系统达到特异的、高效的转染效率、低毒副作用的癌症转基因治疗。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RAIL可以诱导很多肿瘤细胞系凋亡。TRAIL的杀伤作用是肿瘤特异性的,对正常细胞及组织几乎没有副作用。虽然对于这种肿瘤特异性杀伤性作用的机制几乎不知道,但是TRAIL仍被认为是肿瘤治疗可能的有效的治疗肿瘤的有效基因,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85-90%的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而在正常体细胞中几乎没有表达。所以hTERT被认为是肿瘤转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启动子。许多研究都将hTERT启动子使抗肿瘤基因在肿瘤细胞中靶向表达,对正常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减少了其副作用。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腺病毒载体编码TRAIL基因,并由hTERT启动子介导在体内可以有效杀伤ACC。本实验中我们设计使用质粒载体pACTERT-TRAIL。近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很多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多功能的纳米微粒的医学应用。纳米或者微米颗粒的表面可以与许多分子结合,例如DNA分子。磁性纳米微粒是一类特殊的纳米微粒,已经被用于药物输送、快速生物分离等方面。一些以前的研究表明DNA分子能通过共价键与磁性纳米微粒复合,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以提高转染效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30672338、30740420551、30830108),我们将转基因治疗与纳米技术联合开发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合成了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为启动子,表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质粒载体pACTERT-TRAIL。此外合成了带正电的聚合物PEI修饰Fe3O4纳米微粒,使其与带负电的质粒载体复合,形成了Fe3O4-PEI-质粒复合物(FPP)。我们在碱性共沉淀方法里面加入了分枝状聚合物PEI,合成了PEI修饰Fe3O4纳米微粒作为载体。纳米微粒表面的胺基可以与质粒DNA的磷酸根通过静电作用复合形成含DNA的FPP。非病毒载体系统更加安全具有更小的副作用。它可以局部靶向输送DNA。溶酶体内聚合物PEI通过质子海绵效应保护DNA不被降解。并且FPP带正电可以与带负电的细胞膜复合,从而更快的进入细胞。研究表明:与带负电和中性的粒子相比,带正电的粒子可以与细胞结合从而更快的被细胞吞噬。PEI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微粒组在Nd-Fe-B外加磁场作用下,将pACTERT-TRAIL转染SACC-83细胞,通过MTT、流式细胞仪等技术,观察其对SACC-83增殖和凋亡作用;体内以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为研究对象,外加磁场作用下磁转染pACTERT-TRAIL,测量肿瘤的大小、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以及观察裸鼠脏器形态学和血液学等改变,探讨pACTERT-TRAIL对实验动物体内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体外转染实验中,PEI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微粒组在Nd-Fe-B外加磁场作用下,获得了更高的转染效率。MTT实验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测定SACC-83细胞的凋亡比率结果表明,PEI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微粒组在Nd-Fe-B外加磁场作用下更加有效的杀伤靶细胞。体内实验中,磁性纳米载体组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显着抑制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并且荷瘤裸鼠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未见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目,血红蛋白含量也未见明显变化。人TRAIL具有选择性的肿瘤特异性杀伤活性,而对大多数正常细胞和组织几乎没有杀伤作用。然而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TRAIL在体外可诱发肝细胞和人脑细胞的毒性。TRAIL的毒性还包括对正常组织具有潜在的缺血性和出血性反应。为了尽量减少对TRAIL潜在的副作用,并限制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我们选择了hTERT启动子作为恶性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我们以前的研究曾显示,hTERT启动子选择性介导的TRAIL在SACC-83中表达并有效杀伤了癌细胞。这些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作用中,我们使用的PEI修饰的氧化铁纳米粒子输送质粒进入靶细胞,通过在外加的Nd-Fe-B磁场作用下,可以将纳米质粒复合微粒进一步限制在肿瘤细胞。因此,PEI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微粒在Nd-Fe-B磁场作用下与腺病毒载体相比更加简单,具体,高效,低毒性的转染方法。总之,这项研究表明,我们能够创建一个有效的PEI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微粒,它可以连接质粒DNA,在磁场作用下可以有效地转染ACC的肿瘤细胞SACC-83,体内外均取得了较好的抑制肿瘤的作用。PEI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微粒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杨瑾[3](2010)在《PAMAM-D纳米颗粒介导双自杀基因抑制人Tenon’s 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无免疫原性的非病毒载体阳离子聚酰胺-胺型树枝状聚合物(PAMAM-D)纳米颗粒做为载体,介导双自杀基因TK及CD,转染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观察其在体外对HTFs的杀伤情况及未转染细胞的“旁观者效应”,进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抑制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的治疗方法。方法:1.采用PCR、酶切、连接等技术融合自杀基因yCD和HSV-TK构建含双自杀基因的基因表达质粒pAcGFP1-Hyg-TK-CD,并用酶切及测序的方法证实其正确性;2.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作为报告基因,选择第二第五代PAMAM-D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并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为对照转染HTFs细胞,应用透射电镜、动态激光散射和电位分析仪等测定各载体表征;抗核酸酶试验检测载体对基因的保护能力;通过改变质粒DNA的浓度、转染复合物质量比等条件参数,优化PAMAM-D转染方案;3.体外培养HTFs,经细胞形态学、组织学及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以PAMAM-D纳米颗粒为载体,将载有双自杀基因的质粒pAcGFP1-Hyg-TK-CD转染HTFs,分别用RT-PCR、Westen-blot等方法检测鉴定双自杀基因TK、CD在HTFs内的表达;4.MTT法检测5-FC、GCV对HTFs的毒性及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表达自杀基因的HTFs-TK-CD细胞的杀伤效应;选择前药5-FC、GCV最佳的作用药物浓度,使其细胞毒性最小,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前体药物GCV及5-FC作用后HTFs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HTFs的凋亡率,并观察双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结果:1.实验构建的质粒酶切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所得片段大小为1617bp,与预期片段一致;测序证实最终质粒与pAcGFP1-Hyg-TK-CD序列一致。2. PAMAM-D纳米颗粒在pH 5-10具有高的缓冲能力,PAMAM-D/DNA转染复合物的平均粒径小于100 nm;且PAMAM-D可以在保持质粒DNA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其对核酸酶的抵抗力;转染质量比对载体的转染效率影响最明显,G2-PAMAM、G5-PAMAM、Lipid与DNA的最佳转染质量比分别为8:1、2:1、4:1,在最佳质量比条件下转染细胞,G5-PAMAM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G2-PAMAM (42.1% vs19.4%,P<0.05)3.成功培养出HTFs细胞,转染双自杀基因的HTFs-TK-CD细胞分别经RT-PCR及Westen-blot检测鉴定,证明分别有双自杀基因TK及CD mRNA及蛋白质在HTFs内的表达;4.采用GCV3μg/ml、5-FC 200μg/ml是本实验选择的最佳前体药物浓度。光镜下未转染自杀基因的HTFs细胞,应用前体药物GCV和/或5-FC后,细胞生长状态和增殖无明显变化;且GCV和5-FC联合用药较二者单独用药无明显差异;转染自杀基因的HTFs细胞,应用前体药物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状态变差,细胞数量减少;且GCV和5-FC联合应用较二者单独应用细胞生长状态和数量变化更明显。透射电镜下表现细胞的凋亡变化。HTFs-TK-CD组加入前体药物GCV 3μg/ml、5-FC 200μg/ml及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86%和22.37%,二者联合应用时,凋亡率为33.13%。GCV与5-FC不仅能杀伤转染的HTFs细胞,而且具有“旁观者效应”结论: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用CD和TK成功构建了含双自杀基因的基因表达载体pAcGFP1-Hyg-TK-CD,经检测及测序证实其正确性;2. PAMAM-D纳米载体安全低毒,在较大的pH范围内和不同缓冲液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且具有DNA保护功能,其转染效率主要取决于PAMAM-D与DNA复合物的质量比,同时受质粒DNA浓度、PAMAM-D代数等因素的影响;3. G5-PAMAM-D纳米颗粒介导HSV-TK/GCV联合CD/5-FC双自杀基因系统成功转染HTFs,并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得到表达;4.双自杀基因TK、CD转染HTFs细胞后,给予前药5-FC、GCV达到一定浓度时,它们转化而成的细胞毒性物质对HTFs细胞在体外产生杀伤作用,采用GCV3μg/ml、5-FC 200μg/ml是本实验选择的最佳前体药物浓度。且联合应用5-FC+GCV对HTFs细胞在体外产生的杀伤作用强于二者单独应用,并存在“旁观者效应”,为最终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奠定基础。

兰芬[4](2010)在《腺病毒与慢病毒载体转染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观察比较腺病毒与慢病毒载体分别介导EGFP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的转染效率及对细胞的安全性,探讨较优一种病毒载体作为角膜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为后继采用该病毒载体介导目的基因转染治疗屈光术后角膜haze生成奠定基础。方法: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原代、传代培养及鉴定;实验分为转染组和对照组,转染组用慢病毒载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LV-EGFP)与腺病毒载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AV- EGFP)分别感染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RCSCs),对照组则加入空白培养液,在不同感染复数(MOI)及感染后不同的时间段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转染效率;RT-PCR检测转染组和对照组EGFP的mRNA表达情况;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转染组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两种病毒载体对角膜基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1. AV-EGFP感染基质细胞后从24-48小时开始就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起始时间早于LV-EGFP转染组。随着MOI值增大,两转染组转染效率均增高。转染后第3天,慢病毒转染组在MOI=1000时转染效率可达61%,而腺病毒转染组转染效率为40%。在同一MOI值下,慢病毒较腺病毒载体转染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T-PCR检测两转染组均有EGFP的mRNA表达,而对照组无表达。AV-EGFP与LV-EGFP转染组相比,AV-EGFP转染组的EGFP mRNA表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镜结果显示AV-EGFP转染组在MOI=104时及LV-EGFP转染组在MOI=1000时转染组细胞出现细胞凋亡,而慢病毒在MOI=500时,转染组细胞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4.慢病毒载体在MOI≤500时,腺病毒载体在MOI≤1000时,两种病毒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转染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病毒载体在MOI≥1000,腺病毒载体在MOI≥104转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体抑制细胞的活性,细胞存活率下降。且当MOI=104时,慢病毒载体转染组与腺病毒载体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病毒载体对细胞活性影响无差别,均导致细胞活性下降。结论:1.腺病毒与慢病毒载体均可有效转染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以慢病毒载体转染效率更高。2.腺病毒最适感染复数为1000,其转染效率在第三天可达40%,慢病毒最适感染复数为500,其转染效率在第三天可达50%。3.腺病毒载体用于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转染的安全浓度范围应在MOI≤1000,慢病毒载体用于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转染的安全浓度范围应在MOI≤500。

徐晓红[5](2010)在《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文中指出由抗体介导的免疫靶向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作为靶向工具的抗体分子量比较大、侵透性差、稳定性弱;所应用抗体多为鼠源抗体,免疫原性较高;所应用抑癌分子特异性较低,存在损伤正常细胞的隐患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高度糖基化癌胚蛋白。人源化的抗CEA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 fragment, scFv) T84.66对CEA具有较高特异性,已普遍应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诊断和免疫治疗,其疗效已为临床Ⅰ期试验所证实。且scFv T84.66具有结合活性高、侵透性强、免疫原性低和廓清快等优点。scFv T84.66同其它单链抗体一样具有先天缺陷,如较亲本抗体亲合力有所下降;在体温条件下稳定差较差;特定情况下会出现聚集倾向等,这可能与scFv的轻、重链可变区存在非共价键有关,但这种现象会通过引入链间二硫键而有所改观,即将scFv改构为稳定性较高的二硫键稳定型单链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single chain Fv fragments, scdsFv)。Apoptin基因来源于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 CAV),能够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另外,肿瘤的放射治疗和多数化学治疗药物通过p53发挥作用,一旦p53突变即会形成耐药,而Apoptin的凋亡诱导作用不依赖p53,也不受凋亡抑制分子bcl-2等因素的影响,bcl-2分子的存在反而能够增强其作用。因此,Apoptin基因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scdsFv T84.66,并利用人工合成方法,将Apoptin基因通过柔性肽序列连接至scdsFv T84.66下游,构建并表达了具有特异性识别/结合CEA功能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并在体内、外对其抑瘤作用进行了分析。

魏捷[6](2009)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及在基因转染和移植排斥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两种新型培养基—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和无动物细胞成分培养基(Animal compound free medium,ACF)在无血清器官培养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其在无血清角膜培养保存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初步探索。2.观察新型人造胶体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的最新剂型HES130/0.4对器官培养保存角膜片的脱水效果,并与葡聚糖T500相比较,探讨其成为新型角膜脱水剂的可行性。3.为控制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阻止内皮细胞损失,探索腺病毒载体对器官培养法保存的离体兔角膜片上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以检测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荧光表达来明确腺病毒的转染效率和动态过程。4.建立不同类型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的大鼠角膜移植模型,检测移植后数种参与两大类辅助性T细胞因子Th1因子和Th2因子平衡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在眼局部和(或)全身的表达,分析其在器官培养保存角膜移植相关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1.将兔和大鼠角膜各80只平均分为5组,在5种含或不含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BS)的培养基中(MEM+2%FBS、高糖DMEM+2%FBS、ECM+2%FBS/ECM、ACF)密闭保存3周后,进行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计数和活性染色、兔角膜厚度测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gction,RT-PCR)定性或半定量检测兔角膜内皮层中肌动蛋白微丝(filament actin,F-actin)和大鼠角膜内皮层中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的表达来衡量CEC间连接的紧密程度以及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CEC超微结构的观察。2. 18对配对兔角膜片,一半于无血清ACF培养液中保存21d,葡聚糖T500脱水48h作为对照组;另一半于含10%HES 130/0.4的ACF培养液中保存21d作为实验组,不再另外行脱水程序。保存前后进行CEC计数及活性染色、角膜厚度和含水量的测定、角膜透明度和后弹力层皱褶程度的评估、IHC和WB法分别定性和半定量检测兔角膜内皮层中F-actin的表达以及TEM下CEC超微结构的观察。3.去上皮兔角膜片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角膜,在添加2%FBS的ECM培养液中保存23周后与编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腺病毒载体Ad5(滴度范围5×106 vp/uL~5×109vp/uL)37℃下共同孵育3h进行基因转染,随后31℃下继续器官培养观察角膜2周。检测前剥离大部分植片基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EGFP在CEC中的表达强度,比较不同滴度组腺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CEC计数,TEM观察CEC超微结构变化。4.选用Wistar大鼠24只,SD大鼠54只,新西兰大白兔12只。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为正常角膜组成的对照组,②为新鲜大鼠角膜同种异体穿透性移植组(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③为去CEC同种异体大鼠角膜+器官保存兔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复合体(DM+CEC)移植组,④为器官培养法保存大鼠角膜同种异体PKP组,⑤为去CEC同基因大鼠角膜+器官保存兔角膜DM+CEC移植组。兔角膜保存时间23周不等。②~④组制备Wistar→SD大鼠PKP模型,⑤组制备SD→SD大鼠PKP模型。术后观察各组植片的排斥情况和存活时间,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房水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IHC法定性检测术后植片内CD25+ T细胞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植片内TNF-α、IFN-γ、IL-4和CD25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25和CD28亚群的表达。结果1.结果显示,ECM和ACF保存组角膜的ECD最高,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角膜间的区别最小,MEM组的ECD值则最低,降幅最大,细胞器等超微结构破坏较严重。F-actin和ZO-1在各组兔和大鼠角膜内皮层都有表达。WB显示F-actin蛋白在ECM和ACF组表达水平最高,DMEM组次之,MEM组最低, RT-PCR法证实ZO-1 mRNA在各组的表达趋势与兔F-actin的结果一致。2.保存结束时含10%HES130/0.4的实验组植片较薄,但ECD值略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经葡聚糖T500脱水后,厚度和透明度与实验组差别变小,但ECD值明显降低。IHC和WB证实F-actin蛋白在两组内皮层都表达,实验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3.在有效浓度范围内,EGFP的荧光在器官保存的兔角膜内皮层强烈表达,随时间延长强度逐渐降低。5×1075×108vp/μL AdV是载体滴度最为适宜的转染组,转染组中EGFP在角膜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面积为67~84%,相对表达强度为34~75。过高浓度AdV(5×109vp/μL)导致ECD值显着下降。4.④和⑤组(即器官培养保存的同种异体全角膜和单纯异种异体内皮层移植组)的植片存活时间明显长于②和③手术组(即新鲜同种异体PKP组和联合器官培养保存的异种异体内皮层移植组),又以⑤组的存活期最长。术后各组血清和房水中IL-2、IFN-γ、IL-4和TNF-α的含量与排斥反应程度成正比,以②组最高,⑤组最低;各组植片内CD25的表达无显着差别;IFN-γ、TNF-α、IL-4和CD25mRNA在植片内的表达水平也与植片排斥程度成正比;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25亚群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而CD28亚群的表达明显增强并与植片排斥程度成正比。结论1.无血清的ECM和ACF培养基在保持内皮细胞活力方面体现出了比常规含低浓度血清的MEM基础培养基更好的保护作用,在无血清器官培养保存角膜方面极具发展潜力。2. HES能有效避免器官培养过程中角膜过度水肿,且细胞毒性小可以成为器官保存液中的持续添加组分。它的应用也简化了保存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感染风险,有希望成为角膜器官培养保存法中的新型脱水剂。3.器官培养法保存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层可以同新鲜角膜一样被腺病毒载体高效率、特异性地转染成功并持续表达,转染效率只略低于新鲜角膜片。EGFP是监测这一转染过程的理想标记物。4. Th1/Th2平衡调节机制和CD28+T细胞亚群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外周血CD28和IFN-γ等Th1因子和Th2因子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局部免疫反应进程并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器官培养法保存的角膜,无论是以全层还是单纯DM+CEC复合体形式进行移植,术后植片的存活时间都得以延长。促进Th2因子表达,抑制Th1类因子表达可能有益于降低排斥反应。同基因大鼠去CEC角膜联合器官保存兔异种CEC移植取得了最佳效果,为深层角膜病患者及时有效复明提供了新思路。

杨艳丽,李小峰,张莉芸[7](2009)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其体外分离培养易取,细胞免疫原性低,易于被外源基因转染且表达稳定,已成为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和再生医学研究中理想的种子细胞。且近年研究发现MSCs具有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作用,故其在风湿病领域的研究渐受到重视。然而,干细胞移植后在体

刘锐,蔡善君[8](2008)在《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蒋剑[9](2008)在《HIF-1α和VEGF小干扰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HIF-1α和VEGF小干扰RNA对人血管内皮细胞HIF-1αl和VEGF表达的抑制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片段干扰性RNA(siRNA)对人血管内皮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HIF-1αsiRNA重组质粒。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12)分成常氧(20%)组和低氧(1%)组。低氧组中,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LF2000)分别转染空载体质粒(空载体组)、HIF-1αsiRNA(HIF-1α组)、VEGF165siRNA(VEGF组)和HIF-1αsiRNA+VEGF165siRNA(共转染组),低氧组中未转染的细胞为低氧对照组。常氧组细胞不做转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重组质粒的表达;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HIF-1α和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HIF-1αsiRNA重组质粒。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转染24h后,HIF-1αsiRNA和VEGF165siRNA重组质粒有表达。细胞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常氧组细胞HIF-1αmRNA有表达,但未见明显HIF-1α蛋白表达,低氧对照组和空载体组细胞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较常氧组增强,而HIF-1α组较低氧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mRNA抑制效率为59.8%。细胞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常氧组细胞仅见微弱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而缺氧后表达明显上调(P<0.01);HIF-1α组、VEGF组和共转染组表达较低氧对照组减弱(P<0.01),mRNA抑制效率分别为39.7%、68.1%和82.3%,其中共转染组抑制效果最明显。结论:HIF-1α和VEGF165siRNA能有效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IF-1α和VEGF的表达。第二章:HIF-1a和VEGF小干扰RNA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片段干扰性RNA(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玻璃体腔注射pEGFP-N1-脂质体复合物,1d后视网膜铺片观察GFP的表达。选7d龄C57BL/6J小鼠117只,其中21只为正常组;另96只建立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空载体组和基因治疗组(HIF-1α组、VEGF组和共转染组)。于出舱前1d,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向空载体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空载体质粒;HIF-1α组注射HIF-1αsiRNA;VEGF组注射VEGF165siRNA;共转染组注射HIF-1αsiRNA+VEGF165siRNA。RT-PCR检测转染后重组质粒的表达;采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方法观察血管形态变化;组织切片观察并计算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RT-PCR检测发现小鼠视网膜中HIF-1αsiRNA和VEGF165siRNA重组质粒有表达;pEGFP-N1经脂质体介导转染视网膜后1d即可见GFP表达;视网膜铺片可见基因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新生血管丛明显减少,荧光渗漏明显减轻,共转染组效果最明显;组织切片可见基因治疗组较其他三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核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模型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较正常组上调,而HIF-1α组较模型对照组下调,抑制效率分别为57.4%和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模型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较正常组明显上调,而基因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转染组下调最明显,抑制效率分别为85.6%和80.9%。结论:HIF-1α和VEGF165siRNA均能有效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两者共转染抑制效果更明显。

伍瑛,杜联芳,陈永东,王慧萍,王丰[10](2008)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pEGFP-N1转染小鼠角膜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泡造影剂声诺维联合超声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染小鼠角膜的转染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小鼠眼前房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质粒+生理盐水、质粒+造影剂、脂质体+质粒等,以50 Hz,2 W/cm2的脉冲波超声辐照质粒+生理盐水和质粒+造影剂眼10min。术后第1 d、第3 d、第7 d、第14 d 和第21 d荧光体视镜观察眼表 EGFP 表达出现情况,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的分布,病理切片观察组织有无损伤。结果造影剂联合超声辐照组小鼠眼表出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弥漫性表达,明显高于单纯超声辐照组和脂质体转染组,其余对照各组眼表均未见绿色荧光。第3 d 时的病理切片各组均无异常。结论声诺维联合超声辐照在体能安全、有效地介导基因转染眼组织。

二、腺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活体眼组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腺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活体眼组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载体介导C3基因表达对大小鼠的降眼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磁性Fe3O4纳米微粒介导TRAIL基因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涎腺疾病的转基因治疗
        2.1.1 转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
        2.1.2 转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2.1.3 转基因治疗应用于涎腺疾病
    2.2 转基因治疗中的载体系统
        2.2.1 病毒载体
        2.2.2 非病毒载体
        2.2.3 纳米转基因载体
        2.2.4 纳米载体靶向性
第3章 PEI 修饰的磁性 Fe_3O_4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磁性纳米复合基因载体转染效率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Fe_3O_4-PEI 纳米微粒介导 TRAIL 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杀伤作用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PAMAM-D纳米颗粒介导双自杀基因抑制人Tenon’s 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双自杀基因HSV/TK及CD质粒的构建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质粒构建实验流程图
        1.1.3 CD基因的鉴定
        1.1.4 TK基因的构建
        1.1.5 CD-TK融合基因的构建
    1.2 结果
        1.2.1 CD基因的鉴定
        1.2.2 TK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1.2.3 TK-CD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1.3 讨论
        1.3.1 自杀基因HSV-TK/GCV及CD/5 FC概述
        1.3.2 融合双自杀基因HSV/TK-CD治疗系统的优势
    1.4 小结
二、PAMAM-D基因载体的表征及其转染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PAMAM-D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2.1.3 PAMAM-D介导外源基因转染细胞性能的研究
        2.1.4 PAMAM-D纳米颗粒电镜及Zeta电位检测
        2.1.5 抗核酸酶实验
        2.1.6 基因转染和转染效率的测定
    2.2 结果
        2.2.1 PAMAM-D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2.2.2 PAMAM-D介导外源基因转染细胞性能的研究
        2.2.3 PAMAM-D纳米颗粒透射电镜观察与Zeta电位分析
        2.2.4 PAMAM-D/pEGFP-C1复合物的核酸酶保护作用
        2.2.5 基因转染和转染效率的测定
    2.3 讨论
        2.3.1 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现状
        2.3.2 PAMAM-D纳米载体的合成
        2.3.3 PAMAM-D的理化性质
        2.3.4 PAMAM-D纳米载体介导的基因入胞机制
        2.3.5 PAMAM-D-DNA形成的复合物及其特性
        2.3.6 影响PAMAM-D转染效率因素分析
    2.4 小结
三、建立稳定表达的双自杀基因的HTFs细胞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HTFs的培养及鉴定
        3.1.3 G5-PAMAM-D介导TK联合CD双自杀基因抑制HTFs增殖的实验
        3.1.4 RT-PCR检测CD、TK基因表达
        3.1.5 WesternBIot检测CD、TK在HTFs细胞中的蛋白质水平表达
    3.2 结果
        3.2.1 HTFs的培养与鉴定结果
        3.2.2 G5-PAMAM-D介导TK、CD转染HTFs的转染效果
        3.2.3 RT-PCR检测CD、TK在HTFs细胞中的mRNA水平表达
        3.2.4 WesternBIot检测自杀基因CD、TK在HTFs中的蛋白质水平表达
    3.3 讨论
        3.3.1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3.3.2 滤过性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
        3.3.3 自杀基因/前药系统用于眼组织增殖性疾病治疗的现状
        3.3.4 HTFs的离体生长特点及细胞鉴定
        3.3.5 HTFs转染后双自杀基因HSV/TK-CD的表达
    3.4 小结
四、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HTFs增殖的抑制及"旁观者效应"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MTT法测定不同前体药物组合及浓度对TK、CD基因表达阳性的HTFs杀伤作用及最佳前药浓度选择
        4.1.3 光镜观察前体药物作用后HTFs的形态变化
        4.1.4 透射电镜观察前体药物作用后HTFs的形态变化
        4.1.5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4.1.6 "旁观者效应"观察
    4.2 结果
        4.2.1 MTT法测定转染TK、CD的HTFs体外杀伤作用及最佳前药浓度的选择
        4.2.2 前体药物GCV、5-FC作用后HTFs细胞的一般形态学变化
        4.2.3 HTFs细胞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4.2.4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4.2.5 旁观者效应观察
    4.3 讨论
        4.3.1 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HTFs细胞增殖的抑制
        4.3.2 "旁观者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腺病毒与慢病毒载体转染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腺病毒与慢病毒载体对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的转染率观察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腺病毒与慢病毒载体对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安全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消化系统肿瘤的基因治疗
        1.1 概述
        1.2 基因和胃肠道肿瘤
        1.3 肿瘤基因治疗基本策略
        1.4 肿瘤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
        1.5 基因转移技术
        1.6 肿瘤基因治疗的主要途径
        1.7 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1.8 基因治疗与动物模型、临床试验的关系
        1.9 前景与展望
        1.10 结论
    第2章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凋亡与细胞
        2.3 凋亡与坏死
        2.4 凋亡的机制
        2.5 凋亡细胞生化特性
        2.6 凋亡途径
        2.7 凋亡的病理、生理学
        2.8 凋亡的调节
        2.9 凋亡的检测
        2.10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其他形式
        2.11 展望
        2.12 结论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CAtin序列设计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CAtin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鉴定及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CAtin的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CAtin的体内抑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6)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及在基因转染和移植排斥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改良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探索中长期保存内皮细胞活性的最佳途径
    引言
    实验一 无血清培养基保存兔和大鼠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实验二 羟乙基淀粉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中的脱水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第二部分 腺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器官培养法保存兔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第三部分 改良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后多种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插图
文献综述绿色荧光蛋白特性及其在角膜内皮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脉络膜新生血管机制
2 内皮抑素作用机制
3 内皮抑素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4 微囊化细胞局部释放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5 基因治疗给药方式
6 基因治疗的载体选择

(9)HIF-1α和VEGF小干扰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章 HIF-1α和VEGF小干扰RNA对人血管内皮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的抑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主要试剂和材料设备
        1.1.2 HIF-1α siRNA重组质粒的构建
        1.1.3 细胞培养及分组
        1.1.4 基因转染
        1.1.5 细胞的低氧培养
        1.1.6 RT-PCR检测重组质粒的表达
        1.1.7 RT-PCR检测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
        1.1.8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
        1.1.9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RT-PCR检测重组质粒的表达
        1.2.2 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变化
        1.2.3 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
    1.3 讨论
        1.3.1 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
        1.3.2 HIF-1α、VEGF与缺氧的关系
        1.3.3.RNA干扰与基因转染
        1.3.4 HIF-1α siRNA和VEGF_(165)siRNA对HIF-1α和VEGF的调控
    1.4 小结
第二章 HIF-1α和VEGF小干扰RNA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和材料设备
        2.1.2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
        2.1.3 脂质体介导pEGFP-N_1质粒转染小鼠视网膜
        2.1.4 动物分组及基因转染
        2.1.5 RT-PCR检测重组质粒的表达
        2.1.6 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
        2.1.7 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
        2.1.8 RT-PCR检测视网膜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
        2.1.9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视网膜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
        2.1.10 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
        2.1.11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GFP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2.2.3 RT-PCR检测重组质粒的表达
        2.2.4 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
        2.2.5 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
        2.2.6 视网膜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变化
        2.2.7 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
        2.2.8 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
    2.3 讨论
        2.3.1 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2.3.2 玻璃体腔注射基因转染
        2.3.3 HIF-1α 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2.3.4 VEGF_(165)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2.3.5共转染HIF-1α和VEGF_(165)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眼部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腺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活体眼组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载体介导C3基因表达对大小鼠的降眼压作用研究[D]. 阳铭. 深圳大学, 2020(10)
  • [2]磁性Fe3O4纳米微粒介导TRAIL基因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D]. 苗雷英. 吉林大学, 2012(09)
  • [3]PAMAM-D纳米颗粒介导双自杀基因抑制人Tenon’s 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 杨瑾.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2)
  • [4]腺病毒与慢病毒载体转染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对比研究[D]. 兰芬.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5]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D]. 徐晓红. 吉林大学, 2010(09)
  • [6]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活性研究及在基因转染和移植排斥研究中的应用[D]. 魏捷.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7]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 杨艳丽,李小峰,张莉芸.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9(02)
  • [8]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刘锐,蔡善君. 四川医学, 2008(06)
  • [9]HIF-1α和VEGF小干扰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D]. 蒋剑. 中南大学, 2008(12)
  • [10]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pEGFP-N1转染小鼠角膜的实验研究[J]. 伍瑛,杜联芳,陈永东,王慧萍,王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04)

标签:;  ;  ;  ;  ;  

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活眼组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