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廷斌起义的历史地位

景廷斌起义的历史地位

一、论景廷宾起义的历史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张士闪[1](2021)在《“在乡的江湖”:近现代冀南乡村梅花拳的组织传统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近现代冀南乡村灾乱频发,流民现象周期性出现,梅花拳以师门、教门为纽带,自觉建构地方社会秩序并努力维持,由此形成了"在乡的江湖"的社会空间。梅花拳精英通过对"天地君亲师"等符号的活用,贴近国家礼治话语,在对自身体系予以神圣建构的同时,操持乡村社区公益,体现出地方尚武习俗与信仰活动的相互嵌入,可以视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礼治传统的一部分。"在乡的江湖"的凸显,是近现代以来国家力量介入乡村程度日益加深、农民的社会流动加速的一种文化反映。循此路径,或有助于推进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理解。

米斯琪[2](2021)在《冲突与折中 ——直隶庚子赔款研究(1900-1905)》文中研究说明庚子赔款,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辛丑条约》中议定的4.5亿两白银,时人称为“大赔款”,二是由各省自行赔付当地教会、教民的地方赔款。随着庚子赔款在直隶的筹付,清廷中央、直隶官绅、百姓作出了不同反应,其中的冲突、矛盾与折中、调适,折射出历史本身的复杂与多样。义和团运动在直隶达到了高潮,教案数量众多,这导致直隶教案赔款数额相当巨大。直隶地方赔款筹付带有明显地区特征,地方赔款初期议结时,直隶大部分地区被联军占领,且无主政高官。各州县官为保境内平安,各自与当地教会商议赔款,这是导致顺天府、直隶地方赔款数额巨大的原因之一。顺天府、直隶地方赔款共计1200余万两白银,这笔地方赔款起初由各州县自筹,或按亩摊派、或罚没拳民家产、或由绅商补足、或挪用当地公款,部分州县官员曾试图与教会沟通,以期减少赔款数额或延缓支付时间。因筹付地方赔款,直隶南境爆发了抗洋捐运动。地方赔款因此引发了清廷的关注,李鸿章、刘恩溥、张佩纶、周馥等官员上奏请求将地方赔款纳入公款代偿,形成了一种舆论导向。清政府从湖北、江苏、广东等省份调拨了 200万两用以支付直隶地方赔款,以示体恤百姓。大部分省份将这笔款项拨发直隶,也存在延期拨发和未拨发的情况,背后关涉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动与博弈。清廷认识到勒交赔款可能会激生事端,影响议和。故清政府在镇压抗捐运动的同时,采取拨款等折中手段,设法纾解民力。清廷此举也有匡扶民心、重塑统治合法性的考量。直隶每年需分摊大赔款中的80万两,以盐斤加价、烟酒税等方式凑还。直隶为筹集赔款、新政经费,开办、加征了各类捐税,直隶财政体制随之转型。庚子赔款与清末新政一道,客观上迫使清政府开辟新税源,扩大财政规模。清朝财政收入主体逐渐由农业税转为商业税,清王朝进一步向近代“财政国家”转型。

周渝[3](2020)在《义和团起源 没有“神拳”的冠县起义》文中研究指明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在直隶广宗县(今属河北邢台)东召村爆发,为首者"龙团大元帅"本名景廷宾,乃梅花拳传人,也是义和团领袖之一。但此时"义和"已成禁忌。庚子之后,清廷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扶清灭洋"的义和团,随之进行血腥绞杀。这次起义,景廷宾不再"扶清灭洋",他打出一面令人望之色变的旗帜——"扫清灭洋",公然造朝廷的反。自从清廷镇压义和团以来,反清大旗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拳民揭起,但这次不同,首先是声势浩大,从最初的几千人迅速发展到三四万人;更重要的是不久后,一位重量级人物加入了起义军,他就是当年山东"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者、领导冠县起义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

王宏伟[4](2019)在《黄河下游地区传统堡寨聚落群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堡寨聚落”是我国古代先民抵御外侵内乱、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以聚落外围环绕式的防御性建构(如堡墙、壕沟等)为共性设防特征,其在黄河流域有着广泛的分布。现有的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已取得大量基础性资料并也有相应的分析,但是存在着个体或单一类型研究居多、缺乏群体关注及系统整合的局限。对于此,本文拓展性引入“群系”的聚落研究新视角,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对黄河下游地区进行“传统堡寨聚落群系”的整体性研究。关注堡寨聚落的集群类别组成、群体性地理分布、及其社会文化内涵与历史时空发展的全息关系,对堡寨聚落进行区域划分,从中阐释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化分布规律。本文以人文地理学角度以及研究的可行性方面确定黄河下游地区以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北京市的行政区为界,结合文献史籍以及具体实例对研究范围内的1115个堡寨聚落信息进行统计、梳理与录入。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借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对所选典型传统聚落分布进行相关密度分析和总结。从堡寨聚落形成的自然、社会、历史因素和群系类型两方面进行相关性的比较与筛选,总结对比所选取的典型村落类型,并整合基础数据信息、对比其特征的共性与差异,并进一步得出主要的属性特征,并以此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堡寨聚落群系在进行归类分区,划分出八个堡寨分布区等群集子系。最后,通过群系的研究来总结黄河下游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堡寨聚落的个性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共性。本文希望通过“群系”角度的研究为民居聚落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期在完善民居聚落层次体系研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深化相关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学术意义与研究价值。

邱志红[5](2019)在《近代史所学人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者自建所以来,即在近代史学科的框架下,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指导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并在中外关系史、晚清政治史等领域的义和团运动专题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代史所学人不仅以其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全国的义和团研究,而且在义和团研究的学术组织工作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可以说,近代史研究所的义和团研究是全国义和团研究的一个缩影。它的成就,它的缺陷,反映了那个时代全国性的学术潮流。近代史所的学人们身处这一潮流之中,又在相当程度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着潮流的发展。

杨金帅[6](2019)在《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文中认为史学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虽然是侧重点不同的两个方面,但是两者也紧密相关。史学研究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动力来自史学研究。为了使课程内容尽可能地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成为必然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涌现了丰硕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又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例,具体来探讨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史学研究新成果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接着,在有针对性的整理归纳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教科书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侵华战争”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从而掌握了教科书和一线教师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现状。第三部分,根据教科书运用新成果的现状和高中历史教育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科书中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原则和途径。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对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思考。要实现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科书、教师、学生这三个要素必须得到兼顾,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张兴宇[7](2018)在《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研究 ——以冀南广宗县北杨庄为核心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梅花拳是中国民间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在近现代华北乡村社会,这一植根于乡土的民间拳术,持续影响着冀、鲁、豫等乡村地区的民众自治生活方式。长期以来,盛行于冀南广宗县北杨庄一带的乡村梅花拳组织,它以男性结社、互助自治为典型的运作特征,在村落社会中塑造了显隐兼具、层次分明的乡土文化景观。这种以村落梅花拳为代表的乡民艺术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乡土自治逻辑,并呈现出鲜明的民俗文化传统张力。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并对海内外民间自治、村落组织及梅花拳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述评,同时对部分关键性术语作出说明。第一章介绍了田野个案选取点的村落生活景观全貌。主要从区域地理、村落历史、家族组织与民众日常生活等视角对北杨庄进行“全景式”深描,以增进对当地民众日常生活方式的整体性认知。第二章对北杨庄村落梅花拳传承发展实况予以梳理,侧重于讨论村落梅花拳的传入、传播及文武教化逻辑等问题。从民众日常生活的内部视界出发,阐释梅花拳“师缘”结构、“拟亲属”组织等方面的运作,分析乡村梅花拳组织在村落社会的生成机制与传承理路。第三章重点探讨了梅花拳的乡土自治逻辑问题。乡民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借助文场立架、武场传艺和灵验叙事等方式参与村落自治生活,这既凸显了自治权威,也筑牢了自治根基,并由此塑造了梅花拳独特的乡土自治逻辑。梅花拳自治具有面向公益和私益的两种属性。北杨庄内部形成的“架鼓送殡”习俗与普遍推行的社区公益观念,是乡村梅花拳组织长期保持自洽运转的关键支撑。第四章主要从“神圣”和“秘密”两个维度论述了梅花拳的深层自治实践问题。通过村落梅花拳轶事、“灵验”信仰与生存智慧等案例讨论拳之“神圣”,通过“菩萨会”与梅花拳组织关系阐述拳之“秘密”,通过“行好”逻辑和重建村庙事例,探讨自治的边界划分与梅花拳的文武制衡关系。结语部分重点从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的意义联结层面予以阐释。分析了梅花拳何以影响村落自治生活,梳理了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的互动结构,并对梅花拳这一乡民艺术与村落生活文化传统的建构问题予以讨论。

李璐璐[8](2016)在《社会学视野下的晚清乡村 ——以景廷宾起义为个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广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用社会学视角对“景廷宾起义”事件展开研究,进而剖析清末蕴藏在冀南乡间的社会力量以及晚清政府的社会控制体系。中国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权的基层控制环节失灵,使得社会越轨事件频发。景廷宾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起典型的官民互动失效而导致的社会越轨行为。本文期望通过该个案的研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维护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景廷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广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直隶地区历来灾害频繁,而广宗地区位于直隶南部,更是“低产、多灾,经济贫困”。当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土地分配不均,人民生活困苦,成为“抗洋捐”运动的社会基础。晚清社会基层控制力薄弱,保甲制度体系更是随着帝国的没落而瓦解。由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弱化,一些半官方的社会力量——如团练和一些非官方的社会组织——如联庄会、梅花拳在该地区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上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教会势力也渗入到该地区,但是并未形成足够大的影响。笔者将景廷宾起义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义的前两个阶段——“洋捐事起”至“王宇均免去洋差”到“魏祖德被革职”,事态的发展处于基层政府的可控范围。尤其是第二阶段,当基层社会矛盾激化时,上一级政府采取的措施也是妥当的,社会控制在这个层面再次发生效力。在第三个阶段,即“魏祖德被革职至厦头寺起义”,事态激变后,清廷政府强行干预,派兵镇压,并加强广宗周边区域的控制,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越轨行为的进一步升级。以“价值累加理论”来分析“景廷宾起义”的发生过程,这是一起典型的通过“标签”来实现的“自证预言”,双方的不良互动使一个初级越轨事件发展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析其本质,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乡间社会精英力量与官府和洋人争夺社会资源的过程。当前,社会同样处于转型时期,利益纠纷和群体事件频发。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以史为鉴,将官民互动引导到良性轨道上,防止社会越轨的发生,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刘家富[9](2013)在《倪、袁之谊与民初安徽政局》文中提出倪嗣冲和袁世凯是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关系密切。辛亥革命前后,袁世凯对倪嗣冲有着"知遇之恩",对倪嗣冲一生政治仕途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倪嗣冲对袁世凯也是"知恩图报",竭尽所能效忠于袁世凯,为袁世凯集团确立北洋军阀统治立下汗马功劳。倪嗣冲和袁世凯的深厚情谊对于民初安徽政局有着很大的影响。

王爱丽[10](2010)在《咸丰年间河南联庄会抗官风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联庄会是咸丰年间河南境内由清朝官方下令兴办的一种团练组织。其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阻止太平军北伐,并牵制当地捻军的活动。河南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受太平军北伐战事的影响程度亦有不同,因而不同地域内的联庄会组织,其存在与发展的轨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河南与安徽、江苏两省接界地方,因较早为清军与太平天国北伐军、捻军的战事所波及,故而其联庄会组织的活动,多表现为互保闾里,配合清朝官军作战,以求免遭乱兵劫掠。至于其它地区,联庄会则又往往脱离了其设立的初衷,变成了民众与官府对抗的主体。本文以与官府对抗的联庄会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介绍联庄会的兴起与组建。其次,在详细论述联庄会与官府之间对抗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由官府的协助者向官府的敌对者转变的诸多因素。文章的最后部分将分析联庄会性质变化之后的影响。

二、论景廷宾起义的历史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景廷宾起义的历史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在乡的江湖”:近现代冀南乡村梅花拳的组织传统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地方灾乱与“在乡的江湖”的形成
二、“天地君亲师”符号的活用
三、师门与教门的同构
四、梅花拳文场的礼仪操持
五、结 语

(2)冲突与折中 ——直隶庚子赔款研究(1900-190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庚辛年间的直隶
    第一节 教案迭起与联军入侵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社会失序
    小结
第二章 直隶地方赔款的议结
    第一节 地方赔款的由来
    第二节 京师教案赔款的议结
    第三节 直隶地方赔款的初期议定
    小结
第三章 地方赔款偿付与抗洋捐运动
    第一节 地方自筹与抗洋捐运动
    第二节 公款代偿与归入大赔款
    第三节 清政府筹集顺直地方赔款
    小结
第四章 直隶分筹大赔款与财政转型
    第一节 大赔款偿还方式的确定
    第二节 直隶筹措大赔款方案
    第三节 直隶分摊“镑亏”
    第四节 庚子年后直隶财政的转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义和团起源 没有“神拳”的冠县起义(论文提纲范文)

义和团与白莲教
风起于青萍之末
“十八魁”横空出世
赵三多亮拳梨园屯
生于瓜分浪潮的“义和拳”
“扶清灭洋”的本质

(4)黄河下游地区传统堡寨聚落群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主题的界定
        1.1.1 传统堡寨聚落的概念
        1.1.2 黄河下游地区的划分
        1.1.3“群系”概述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聚落史学意义
        1.2.2 社会文化意义
        1.2.3 现实实践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3.1 建筑学对与堡寨相关的防御性聚落的研究
        1.3.2 人文社科领域对聚落设防及黄河流域文化的关联研究
        1.3.3 GIS及量化技术在聚落研究方面的应用
        1.3.4 国外学者对(防御性)聚落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创新性和体系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性
        1.4.3 研究体系框架
第2章 黄河下游地区传统堡寨聚落概述
    2.1 山东传统堡寨聚落的分布
        2.1.1 山东传统堡寨式聚落产生及发展现状
        2.1.2 堡寨聚落分布特点
    2.2 京津冀传统堡寨聚落的分布
        2.2.1 京津冀传统堡寨式聚落产生、发展的整体环境
        2.2.2 京津冀堡寨聚落的分布特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色堡寨聚落子系群集分布
    3.1 堡寨聚落群系总体分布特征
    3.2 群系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然环境因素
        3.2.2 社会经济因素
        3.2.3 历史文化因素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下游地区传统堡寨聚落群系类型
    4.1 民间防御体系堡寨
        4.1.1 普通堡寨村落
        4.1.2 因险设防山寨
        4.1.3 庄园堡寨
    4.2 军事防御体系堡寨
        4.2.1 军政中心城池
        4.2.2 边防军事堡寨
    本章小结
第5章 堡寨聚落子系群集区划
    5.1 鲁西南地域堡寨分布区
        5.1.1 分布区边界划分和基本特征
        5.1.2 分布区实例概述
    5.2 鲁中南水系堡寨分布区
        5.2.1 分布区边界划分和基本特征
        5.2.2 分布区实例概述
    5.3 黄河河道堡寨分布区
        5.3.1 分布区边界划分和基本特征
        5.3.2 分布区实例概述
    5.4 太行山系山麓堡寨分布区
        5.4.1 分布区边界划分和基本特征
        5.4.2 分布区实例概述
    5.5 鲁中山区堡寨分布区
        5.5.1 分布区边界划分和基本特征
        5.5.2 分布区实例概述
    5.6 胶东海防沿线军堡分布区
        5.6.1 分布区边界划分和基本特征
        5.6.2 分布区实例概述
    5.7 冀北长城沿线军堡分布区
        5.7.1 分布区边界划分和基本特征
        5.7.2 分布区实例概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国内民居研究历程
附录B 黄河下游在历史上的变迁
附表C 中国史前文化——黄河流域文化分布
附录D 黄河下游地区农民起义汇总
附录E 黄河下游地区堡寨聚落信息汇总
附录F 黄河下游地区堡寨聚落群系划分图

(5)近代史所学人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奠基与资料集成(1950—1966年)
二、学科繁荣与研究精细化(1977—1990年)
三、多元视角与论辩求真(1991年至今)
四、结语

(6)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保持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第二节 顺应高考的命题走向
    第三节 有利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
第二章 基于教科书内容的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第一节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一、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学研究新成果
        二、基于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教科书问题分析
    第二节 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一、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运用的教学案例分析
        二、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运用特点分析
第三章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运用
    第一节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应坚持的原则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重视采用补充性的观点
        二、选择基础性的、适应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观点
        三、慎用史学界有争议、与教科书完全相悖的观点
    第二节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有效运用的途径
        一、历史课程标准相应的不断完善
        二、及时修订教科书、保证课文内容跟进学术步伐
第四章 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基于教师视角的运用思考
        一、教师要提高史学素养、主动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
        二、史学研究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
        三、史学研究新成果在微课设计中引入
    第二节 基于学生视角的运用思考
        一、学生对相关史学着作的研读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研究 ——以冀南广宗县北杨庄为核心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论文结构
    五、术语说明
第一章 沙窝之地:北杨庄村落生活景观
    第一节 广宗县自然地理与历史概况
        一、百里沙带:广宗的水土与气候
        二、广宗的历史、人文与经济
    第二节 村落空间、历史记忆与家族组织
        一、村落空间布局
        二、村落历史与民众记忆
        三、村落家族组织:“邢王不骂”
    第三节 村落日常生活景观
        一、村落生计:“农民要变着法儿找活路”
        二、年中行事:节俗生活变迁
        三、人生仪礼:村落礼俗生活
        四、信仰生活:“日常的精神寄托”
    小结
第二章 庄稼拳:梅花拳在北杨庄
    第一节 北杨庄梅花拳的传入
        一、广宗县梅花拳历史溯源
        二、北杨庄梅花拳传承脉络:“九世始玩拳”
    第二节 北杨庄梅花拳的传播机制
        一、庄稼拳:沙土地里名师辈出
        二、拳之秘密:从“黑拳”到展演扬名
        三、传播动力:“拟亲属”关系与家族传承
    第三节 梅花拳的武功与文教
        一、“师缘”结构:“三师调教”与门内规矩
        二、梅花拳的伦理观与文理武功
    小结
第三章 文武大道:梅花拳的乡土自治逻辑
    第一节 文场立架:自治权威与象征
        一、自治权威:文场的“架桌子”
        二、自治象征:“立架”标准与仪程
    第二节 武场传艺:自治根基与策略
        一、自治根基:拳法与兵器
        二、自治策略:德行与规矩
        三、自治认同:“点灯”与“灭灯”
    第三节 公益与私益:梅花拳自治的两面性
        一、自治之私益:乡村拳师的个体经验
        二、自治之公益:“架鼓送殡”习俗
        三、自治之外延:地缘联结与跨村落公共活动
    小结
第四章 自治实践:梅花拳的“神圣”与“秘密”
    第一节 “神圣”的拳:梅花拳轶事与“灵验”信仰
        一、诠释“神圣”:村落梅花拳轶事
        二、体验“神圣”:“灵验”信仰与生存智慧
    第二节 “秘密”的拳:“菩萨会”与梅花拳组织
        一、仪式程序:“菩萨会”的操持与运作
        二、组织“秘密”:分合之间
        三、制衡“秘密”:梅花拳与“菩萨会”的生活交织
    第三节 自治的边界:拳内与拳外
        一、“行好”:泛化的信仰观念
        二、自治的边界:村庙重建与身份区隔
结语 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
    第一节 梅花拳何以影响村落自治生活
        一、植根乡土:梅花拳与民众生活逻辑
        二、自治生活:梅花拳的日常运作机制
        三、神圣实践:村落社会的“秘密”属性
        四、走向公益:运作村落民意
    第二节 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的互动结构
        一、武术之本:梅花拳的角色担当
        二、生存策略:梅花拳的辅助功能
        三、信仰诉求:梅花拳的关键动力
        四、组织网络:梅花拳的认同机制
        五、文化传统:梅花拳的乡土使命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社会学视野下的晚清乡村 ——以景廷宾起义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晚清乡村面貌——广宗县概述
    (一)地理环境
    (二) 经济社会环境
        1. 人口状况
        2. 土地分配及生产组织形式
        3. 生活水平
        4. 农、副业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广宗社会
    (一) 清末社会控制系统
        1. 基层政权
        2. 保甲体系
    (二) 晚清广宗的社会力量
        1. 团练
        2. 联庄会
        3. 梅花拳
        4. 教会
三、冀南社会越轨行为
    (一)“地方赔款”由来
    (二) 广宗“抗洋差”
    (三) 从“抗洋差”到“扫清灭洋”
    (四) 景廷宾起义的社会学观察
    (五) 景廷宾起义中的乡间社会精英
四、晚清分层次社会控制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倪、袁之谊与民初安徽政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 辛亥革命爆发后, 与袁世凯同时出山, 成为袁世凯接收辛亥革命果实的得力干将
    (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 倪嗣冲积极拥护袁世凯称帝, 极力维护袁世凯的统治

(10)咸丰年间河南联庄会抗官风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I
    一、选题意义
    二、资料综述
    三、前人研究状况
第一章 河南联庄会的兴起
    第一节 清王朝在河南的军事控制
    第二节 太平天国北伐军入豫与联庄会的倡办
第二章 河南联庄会与官府间的冲突
    第一节 黄河以南各州县联庄会与官府间的冲突
        一、王添佑、张再领导的尉氏、许州两县抗粮抗差事件
        二、禹州刘化振领导的抗粮事件
        三、密县境内的"劫狱焚署"事件
        四、郑州围城事件
    第二节 黄河以北各州县联庄会与官府间的冲突
        一、河内联庄会抗漕事件
        二、辉县联庄会抗漕事件
        三、"同恶相济"的新乡事件
        四、豫北其他州县的抗粮事件
        五、最后一搏:咸丰十一年获嘉联庄会事件
第三章 河南联庄会与官府冲突的原因
    第一节 沉重的赋税徭役
    第二节 地方官员的激变
    第三节 联庄会内不同的利益取向与经费摊派的流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景廷宾起义的历史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在乡的江湖”:近现代冀南乡村梅花拳的组织传统考察[J]. 张士闪. 民俗研究, 2021(05)
  • [2]冲突与折中 ——直隶庚子赔款研究(1900-1905)[D]. 米斯琪. 山东大学, 2021
  • [3]义和团起源 没有“神拳”的冠县起义[J]. 周渝. 国家人文历史, 2020(20)
  • [4]黄河下游地区传统堡寨聚落群系研究[D]. 王宏伟. 天津大学, 2019
  • [5]近代史所学人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J]. 邱志红. 晋阳学刊, 2019(05)
  • [6]史学研究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D]. 杨金帅.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研究 ——以冀南广宗县北杨庄为核心个案[D]. 张兴宇. 山东大学, 2018(02)
  • [8]社会学视野下的晚清乡村 ——以景廷宾起义为个案的研究[D]. 李璐璐.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9]倪、袁之谊与民初安徽政局[J]. 刘家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0]咸丰年间河南联庄会抗官风潮研究[D]. 王爱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景廷斌起义的历史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