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术的AUTO-ID全球网络构建

基于RFID技术的AUTO-ID全球网络构建

一、基于RFID技术的AUTO-ID全球网络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康[1](2020)在《基于RFID的智慧工厂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智慧工厂是工业化4.0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传统制造业中企业层、车间底层与机器层之间双向连接和互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传统的制造业各层间信息不通畅,造成了决策信息的匮乏。论文所做的工作和创新包括以下六点:1.围绕智慧工厂的关键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中小型制造业的智慧工厂系统,在感知层使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在网络层使用OPC联合架构(OPC Unified Architecture,OPC UA)技术。2.针对库存管理效率低下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库存管理方案。经测试,该方案有效提升了库存管理的效率,使产品出入库耗时减少约75.9%。3.针对产品在仓库内位置信息缺失问题,基于RFID信号模型,分析了以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为特征进行定位的算法,提出并优化了使用参考标签的室内定位算法。经测试,该算法的准确率达到91%,且模型复杂度较低,对计算压力较小。4.针对生产过程中信息缺乏问题,提出基于OPC UA的数据采集网络方案,该方案可准确读写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提高了生产层和企业层的互操作性以及各设备间的互连接性。5.基于前述三个基础组件,构建了订单系统和企业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干预。6.完成智慧工厂运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方案能高效完成生产数据采集和仓库管理,订单完成平均所耗时间相较系统部署前减少约58.5%。

李三妹[2](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汉译英实践报告 ——以教育信息技术文本翻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跨国间教育信息技术的合作和交流也更加频繁,教育信息技术文献翻译成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技术文献翻译不仅要求译者不断更新相关背景知识,掌握新术语,而且要求译者用词严谨,行文简练,逻辑严密,实现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反应基本相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功能对等的目的就是译文与原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可以作为翻译实践的目标,译者应使翻译作品与原作尽可能靠近。文本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研究与实践。本翻译报告以教育信息技术专着《高校信息技术》第五章为实践对象,在分析教育信息文本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对比分析法、举例说明、归纳总结等方法系统剖析教育信息技术文本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力图使教育信息技术文本英译时达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信息对称。作者在报告中介绍了翻译任务以及翻译过程;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文体四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总结了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本研究表明,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有效指导信息技术文本翻译,其研究成果对今后类似文本的翻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助于实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功能对等,提高翻译质量。

宋宇宁[3](2020)在《以内容为中心的物联网互连机理与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是信息传播与共享的载体。物联网将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延伸,是信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物理空间实体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在信息空间得到映射。与此同时,信息空间的分析与处理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物理空间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连问题是物联网的基本问题。相比于互联网,物联网具有网元性能异质化、网络拓扑动态化、信息内容的生成者与提供者分离等特点,对以终端和地址为中心的传统互连架构提出了挑战。以内容为中心(Content-Centric Networking,CCN)将内容与主机分离,成为具有独立标识、可以独立寻址的互连主体,使互连更加直接、高效,与物联网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匹配性。然而,CCN最初是面向互联网提出的,缺少面向物联网的针对性设计,如内容标识未知情况下的供需匹配机制、推拉双向驱动的互连机制、强弱网元共存环境下的迁移互连机制、动态网络环境下的转发信息扩散机制等,不能满足物联网在灵活性、异质性、动态性等方面的需求。本文研究以内容为中心的互连机制和路由算法。具体来讲,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在标识匹配方面,提出了标签辅助的兴趣表达及内容匹配方法。针对物联网中自治系统对CCN内容命名规则一致性的挑战,本文引入标签的概念作为层次结构标识的辅助标识,扩展了兴趣的表达形式和内容的匹配方法,提出了标签辅助的以内容为中心互连(Tag-assisted CCN,TCCN),实现了对未知内容的模糊获取,提高了以内容为中心互连的灵活性。通过仿真评估与性能对比,TCCN匹配和查找的时间开销随内容数量增加而保持稳定,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并且在缓存性能上提升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2)在互连机制方面,提出了推拉双向驱动的网元松耦合互连机制。针对物联网应用对CCN仅支持拉取模式的挑战,本文提出了支持高效推送的互连机制,实现了双向驱动互连,并针对物联网中强弱网元共存的环境,提出了基于能力映射与任务迁移的异质网元松耦合互连机制,为强弱网元的有机配合提供了支持。通过仿真实验,本文提出的松耦合互连机制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总体传输时延。(3)在路由算法方面,提出了基于变形虫优化的兴趣扩散路由算法。针对物联网动态网络环境对CCN兴趣转发和路由选择的挑战,本文受变形虫觅食原理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生学的转发信息扩散和更新方法,提高了动态网络环境下的路由性能。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变形虫优化算法可以在建立近似最优路径的同时,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综上,本文从标识匹配、互连机制、路由算法等三个方面对以内容为中心的物联网中的互连机理和路由技术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模型和方法,并通过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验证它们的有效性,从而为基于以内容为中心的物联网系统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张莹莹[4](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蒋添[5](2019)在《物联网技术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联网逐步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概念。物联网技术作为当下十分热门的研究内容之一,它综合了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传感技术,已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对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其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本文主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引发出社会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分析引发社会安全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具体对策。具体来说,本文以物联网技术在文化、政治、军事三个领域引发的安全问题入手,从技术、道德、法律三个层面分析了其形成安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技术、道德、法律三方面的解决对策,从而让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加安全地服务于社会,与此同时也能更好的让人们更加安全的在社会活动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杜尼克[6](2018)在《基于RFID的奥文多港木材物流可追溯系统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奥文多港位于加蓬西北沿海河口,濒临大西洋的东侧,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汽车吊、装矿机、驳船及拖船等,其中拖船的最大功率仅为736 kW,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奥文多港外部交通状况较差,交通基础设施不健全,木材运输至港口区域的效率较低。通过对奥文多港出口木材物流现状的研究,发现当前存在以下三点问题:首先,加蓬出口木材的物流距离较远,导致中间环节成本高,物流效率偏低;其次,不同主体之间存在信息隔断,导致不可追溯,一旦发生问题,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最后,港口的硬件设备落后,基础设施老旧,木材物流的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因此,本文以奥文多港为例,以出口木材物流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整理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流程分析法,从木材的出口贸易规模、品种、业务流程、管理政策等多维度,分析奥文多港木材物流管理现状与问题;应用系统分析法,构建基于RFID的奥文多港木材物流可追溯管理系统,分析该系统的要素构成、功能构成和硬件构成;应用电路仿真分析、管理模式成本比较、信息熵风险分析等方法,确定奥文多港木材物流追溯管理系统的营运模式,比较建设成本、系统实施前后的风险状况,期望对提高奥文多港木材物流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提供决策支持。为了解决加蓬奥文多港的木材物流管理效率问题,本论文通过借鉴借鉴国内外成果,首次研究RFID的技术应用,首次构建木材物流可追溯系统,并通过可追溯系统消灭木材物流信息孤岛、信息流通过慢,在出现问题时可迅速追溯,分清主体责任,防止互相推诿带来的成本损耗,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的目的,从而提高加蓬奥文多港的木材物流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通过系统运营保障论证,木材物流可追溯系统的实用效果明显。

杜其光[7](2015)在《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可用制造能力优化配置与运营协调研究》文中指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可以对资源进行实时感知,从而能够实现跨越企业边界的“物-物”相连:供应链中的企业能够通过物联网平台(云平台)展示自己及了解合作伙伴的资源状态,实现了资源的深度可视性和便利可得性;供应链网络中,加载了智能终端的资源具备智能优化的能力,能主动或被动地与人或物沟通,不仅能够实现更高的供需对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会增加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深层次地改变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上述新特征使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和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供应网络中还出现了提供新的相关功能服务的主体(云平台),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若干新问题。在以往对供应链合作与协调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揭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影响企业制造资源可用能力配置和云平台资源匹配的内在规律,研究内容包括: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制造资源配置策略的研究;嵌入云平台的供应链协调机制设计及Pareto改进。论文的第三章通过考虑由于智能终端的出现,引起供应链网络的节点数量增加,进而导致供应链网络的关系变得复杂的情形下,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之间进行的可用制造能力的共享策略问题,发现了单位转移共享收益对两个制造商都会产生影响,并且通过两部定价的策略实现两个制造商的协调;第四章的内容主要考量了物联网环境下所实现的供应链需求信息实时更新会对上游的制造商之间的共享策略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使两个制造商优化可用制造能力共享的策略;第五章充分考虑了“面向服务”的制造模式下,两个制造商之间的共享行为,得到了可用能力的共享会对两个企业产生不同影响的结论,且对可用能力的接收方更为有利;第六章则充分考虑了云平台系统的动态性,利用了微分博弈的方法来对制造商和云平台之间的协调策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了云平台进行协调的前提条件;第七章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可用能力共享策略对供应链企业原有经营指标的影响(以牛鞭效应为例),可以看到单位制造能力转化成终端产品的能力是影响牛鞭效应以及两个企业的利润的重要因素。

张露之[8](2014)在《基于物联网RFID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井控设备在石油钻探过程中能预防、控制和处理溢流、井涌甚至井喷,是实施压力控制、确保安全钻井的必备装置。而国内对井控设备传统铭牌标识、纸质登记备案的管理方式,使得问题设备流入井场,造成井控失控钻井事故发生;同时由于井控设备分散分布,造成事故发生后,设备调度难、事故处理周期长。因此,对井控设备采用一体化远程集中监控管理模式,对于确保井控设备高质可靠、合理使用,实现安全钻井、降低钻井事故风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国外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油田物资设备集中监控、智能管理,为钻井现场提供高质可靠的钻井设备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国内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国内石油行业已逐步开始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油田物资监测管理之中,但对于井控设备进行物联网集控管理,目前还不具备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因此,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油田物资设备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国内井控设备安全使用、及时调度的应用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势,采用RFID技术,结合远程数据传输,提出一体化远程集中监控管理井控设备的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其传统铭牌识别、纸质登记备案的管理方式。通过研究本文取得以下成果:1.在对井控设备以及物联网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井控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方案。2.设计了系统感知层数据采集方案,并开发了感知层配套数据采集软件系统,实现井控设备使用数据采集。3.针对井控设备分布特点,选择CDMA/GPRS无线信道传输技术,基于Winsocket网络编程接口开发了配套的传输软件,实现了井场与基地中心远程数据传输功能。4.本文基于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平台和C#高级编程语言完成了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具有井控设备信息查询、设备调度、库存管理、检维护管理、井场设备管理等功能,形成了井控设备从检维修、库存保管到钻井现场的一个闭环集中监控流程,进而达到防止问题设备流入钻井现场、及时调度物质设备、集中监控、智能管理的目的。本文开发的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满足井控设备安全使用、及时调度的实际需求。经实验测试,该系统运行结果稳定、可靠,具备现场应用的能力。

贺莹[9](2013)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RFID技术标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企业而言,技术标准一方面与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与产业政策和技术壁垒紧密关联在一起,成为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竞争、控制产业链、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中的一个核心竞争要素,对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技术标准及其标准化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以全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对技术标准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技术标准化过程实际是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过程这一主要结论,并主要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我国RFID技术标准化案例进行研究,借此对后发展国家——中国的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的策略支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ANT)进行理论综述,总结国内外学术界不断涌现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企业管理、产品创新、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运用成果。了解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并初步分析其应用于技术标准化研究的适用性。其次,本文将行动者网络理论运用于技术标准化研究,提出技术标准化过程实际上是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过程,技术标准化的扩张就是从该网络中心向周围扩张的过程。本章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标准化的行动者网络构建,首先奠定了技术标准化的科学社会学基础,再根据拉图尔行动者网络对技术标准化过程进行新的行动者网络构建。再次,采用RFID标准化进程在中国本地化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案例研究,案例具体从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四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即问题化阶段、兴趣化阶段、招募阶段和动员阶段。通过各个阶段的分析,得出RFID标准化行动者网络的运作机制以及网络中各行动者的动力机制,从而分析中国RFID标准自主化失败的原因。最后,在对中国RFID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的技术标准化提供相关启示和建议。

陈海明,崔莉,谢开斌[10](2013)在《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建物联网设计与实现的统一方法是目前物联网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物联网体系结构是设计与实现物联网系统的首要基础.文中从功能角度将目前已经提出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分为"后端集中式"和"前端分布式"两种类型,并以水平性、可扩展性、环境感知性、环境交互性和自适应性等为指标对这两类体系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USN和IoT-A具有更多符合物联网特征的属性,对未来物联网的设计与实现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文中还从物品连接模式、通信协议和服务机制3个方面对这两类物联网体系结构指导下的物联网实现方法进行了分层归纳,总结了目前建立后端集中式和前端分布式物联网系统的常用方法.最后还指出,为形成物联网设计与实现的统一方法,未来还需要在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形式化说明与验证、物联网服务机制的实现方面,深入开展一些研究工作.

二、基于RFID技术的AUTO-ID全球网络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RFID技术的AUTO-ID全球网络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FID的智慧工厂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RFID在智慧工厂中的应用现状
    2.1 引言
    2.2 智慧工厂系统应用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智慧工厂中的关键技术
        2.3.1 RFID技术简介
        2.3.2 OPCUA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工厂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课题背景
    3.3 智慧工厂整体架构
    3.4 智慧工厂系统基础组件
        3.4.1 库存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3.4.2 基于RFID的室内定位系统
        3.4.3 OPC UA驱动的数据网络设计
    3.5 基于智慧工厂基础组件的应用
        3.5.1 订单系统的设计
        3.5.2 企业层的整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工厂系统测试
    4.1 引言
    4.2 库存管理系统测试
        4.2.1 RFID阅读器性能测试
        4.2.2 库存管理系统流程测试
    4.3 室内定位系统测试
        4.3.1 定位速度测试
        4.3.2 定位准确率测试
    4.4 数据采集网络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汉译英实践报告 ——以教育信息技术文本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Task
        2.2.1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2.2 Background Knowledge Learned
        2.2.3 Translation Plans Made
    2.3 Translation Process
    2.4 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2.1 Lexical Equivalence
        3.2.2 Syntactic Equivalence
        3.2.3 Textual Equivalence
        3.2.4 Stylistic Equivalence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1.1 Terminology
        4.1.2 Nominalization
    4.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4.2.1 From Active Voice to Passive Voice
        4.2.2 From Parataxis to Hypotaxis
        4.2.3 Non-subject Sentences
    4.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Textual Level
        4.3.1 Cohesion
        4.3.2 Coherence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ransl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Ⅰ Glossary
AppendixⅡ Source Text
AppendixⅢ Target Text
Achievements

(3)以内容为中心的物联网互连机理与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物联网
        1.1.1 物联网的概念
        1.1.2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1.1.3 物联网的特点与挑战
    1.2 以内容为中心的互连方法
        1.2.1 互连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以信息为中心互连的代表方法
        1.2.3 以内容为中心互连方法
    1.3 主要挑战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以内容为中心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2.1 下一代互联网研究
        2.2.2 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
    2.3 以内容为中心的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
        2.3.1 对象感控层
        2.3.2 数据交换层
        2.3.3 信息整合层
        2.3.4 应用服务层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标签辅助的兴趣表达及内容匹配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2.1 ICN命名方案
        3.2.2 标识匹配和检索
    3.3 问题描述
    3.4 标签辅助的兴趣表达方法
        3.4.1 标签式命名方法
        3.4.2 标签辅助的互连模型
    3.5 基于标签的内容匹配方法
        3.5.1 标签过滤器设计
        3.5.2 内容匹配方法
        3.5.3 转发信息查询方法
    3.6 基于标签的缓存策略
    3.7 分析和讨论
    3.8 实验验证
    3.9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推拉双向驱动的网元松耦合互连机制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支持双向驱动的传输模式
        4.3.1 基于拉取模式的推送实现
        4.3.2 拉取与推送的双向驱动传输
    4.4 强弱网元共存环境中的松耦合互连机制
    4.5 原型系统与验证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变形虫优化的兴趣扩散路由算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仿生算法及变形虫算法研究
        5.2.2 Steiner树问题及相关算法
    5.3 变形虫的数学模型
    5.4 面向Steiner树问题的变形虫算法
        5.4.1 节点压力的初始化
        5.4.2 变形虫算法的主要过程
        5.4.3 变形虫算法的收敛
        5.4.4 变形虫优化算法
    5.5 基于变形虫算法的转发信息扩散策略
        5.5.1 扩散过程中的转发信息建立问题
        5.5.2 通信过程中的转发信息维护问题
    5.6 实验验证
    5.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构件空间信息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2.2.1 设计阶段
        2.2.2 生产运输阶段
        2.2.3 施工安装阶段
        2.2.4 运营维护阶段
        2.2.5 拆除回收阶段
    2.3 构件空间信息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3.1 数据库
        3.1.1 建筑信息模型
        3.1.2 地理信息系统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3.2 数字测量技术
        3.2.1 GNSS定位系统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4 摄影测量技术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3.3.1 自动识别技术
        3.3.2 追踪定位系统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4.2.2 设计阶段
        4.2.3 生产阶段
        4.2.4 装配阶段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4.3.2 构件施工装配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5.2.4 构件装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归纳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鸣谢

(5)物联网技术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的研究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1.3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物联网技术与社会安全理论概述
    2.1 技术与技术的安全性
        2.1.1 技术与技术价值
        2.1.2 技术的安全性
        2.1.3 技术的社会安全
    2.2 物联网技术的概述
        2.2.1 物联网技术的定义
        2.2.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2.3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2.3 物联网技术与社会安全的关联性
        2.3.1 物联网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2.3.2 物联网技术与社会安全的关联
第3章 物联网技术的社会安全问题表现
    3.1 物联网技术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
        3.1.1 物联网技术使文化传播途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
        3.1.2 物联网的技术价值使思想文化传播的人文精神受到挑战
        3.1.3 物联网技术使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任务变得更为紧迫
    3.2 物联网技术引发的政治安全问题
        3.2.1 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
        3.2.2 物联网技术对政治安全的影响
    3.3 军事物联网的应用与安全问题
        3.3.1 军事物联网的应用
        3.3.2 军事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第4章 物联网技术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4.1 技术层面原因分析
        4.1.1 缺乏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
        4.1.2 RFID标识缺乏自身保证安全能力
        4.1.3 物联网核心网络管理亟待加强
    4.2 道德素质层面原因分析
        4.2.1 道德缺失
        4.2.2 价值观缺失
        4.2.3 利益的诱惑
    4.3 法律层面原因分析
        4.3.1 缺乏完善的隐私安全及信息安全保护法
        4.3.2 对源头信息持有者的制裁力度不够
        4.3.3 受害人维权难度大
第5章 物联网技术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对策分析
    5.1 提高物联网技术发展水平
        5.1.1 建立物联网统一安全技术标准
        5.1.2 完善RFID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
        5.1.3 加强物联网核心网络管理与技术联合
    5.2 加强道德素质提升
        5.2.1 加强对物联网技术从业人员及社会公众道德教育
        5.2.2 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构建安全体系人文环境
    5.3 加强物联网法制建设
        5.3.1 制定和完善隐私安全保护法
        5.3.2 制定和完善与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5.3.3 完善数据库保护法等相关技术条线法律的制定
        5.3.4 强化司法人员素质及执法力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基于RFID的奥文多港木材物流可追溯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加蓬木材与奥文多港
        1.1.2 木材出口量大,品种多且价值高
        1.1.3 港口木材物流全过程可追溯非常必要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世界港口木材物流管理研究现状
        1.2.2 可追溯系统研究现状
        1.2.3 RFID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2.1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2.1.1 供应链理论
        2.1.2 物流管理
        2.1.3 物流可追溯管理
    2.2 RFID应用原理
        2.2.1 定义与工作原理
        2.2.2 设备构成
        2.2.3 应用领域
3 奥文多港木材物流管理现状
    3.1 港口木材品种和规模
        3.1.1 木材规模
        3.1.2 木材品种
        3.1.3 木材出口贸易
    3.2 港口木材物流流程分析
    3.3 木材物流工具
    3.4 港口木材物流管理政策与问题
        3.4.1 管理规定
        3.4.2 贸易政策
        3.4.3 港口木材物流管理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奥文多港木材物流可追溯系统设计
    4.1 系统目标
        4.1.1 木材的单位包装唯一标识
        4.1.2 物流全过程一贯标识
        4.1.3 供应链主体责任可追溯
    4.2 系统要素构成
        4.2.1 主体要素
        4.2.2 客体要素
        4.2.3 设施设备要素
    4.3 系统功能结构
        4.3.1 数据采集
        4.3.2 数据存储
        4.3.3 数据查询
        4.3.4 可追溯管理
    4.4 系统硬件构成
        4.4.1 读识设备
        4.4.2 电子标签
        4.4.3 应用软件系统
        4.4.4 其他设备
    4.5 本章小结
5 奥文多港木材物流可追溯系统运营
    5.1 系统运营效果分析
        5.1.1 运营模式类型
        5.1.2 运营模式比较
        5.1.3 结果分析与模式确定
        5.1.4 成本比较
        5.1.5 风险比较
        5.1.6 比较结果
    5.2 费用概算
        5.2.1 建设费用
        5.2.2 运营费用
        5.2.3 其他费用
    5.3 系统运营保障
        5.3.1 组织创新与人才培养
        5.3.2 运营资金保障
        5.3.3 设施配置与实施进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可用制造能力优化配置与运营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2.1 RFID技术对物流与供应链的影响
    2.2 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2.3 云计算相关的问题研究
    2.4 云制造有关的研究
    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物联网环境下制造商之间的双向资源共享
    3.1 问题描述及模型建立
    3.2 分散决策情形下两个制造商的共享策略
        3.2.1 两个制造商的最优资源准备量水平
        3.2.2 ijm对双方资源准备量的影响
    3.3 集中决策下的制造资源可用能力共享
        3.3.1 集中决策下制造商的利润分析
        3.3.2 最优单位转移共享收益的确定
        3.3.3 云平台对供应链系统的协调
    3.4 数值分析
        3.4.1 ijm对分散决策时制造商利润的影响
        3.4.2 集中与分散决策情形下的利润比较
        3.4.3 云平台对两个制造商的协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中需求信息共享对可用能力协同共享的影响
    4.1 模型建立
    4.2 不利用RFID技术情形下制造商的共享策略
    4.3 RFID技术的实现对可用能力共享的影响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资源共享对“面向服务”型制造商的影响
    5.1 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5.1.1 无资源可用能力共享时的供应链模型
        5.1.2 存在资源可用能力共享时的供应链模型
    5.2 算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制造环境下可用能力共享的动态策略分析
    6.1 问题描述与假设
        6.1.1 问题描述
        6.1.2 符号说明
        6.1.3 基本假设
    6.2 模型构建及求解
        6.2.1 制造商占主导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
        6.2.2 制造商和云平台合作进行可用能力的共享
        6.2.3 云平台成本分担契约的协调效果
    6.3 算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造商之间的可用制造能力共享对牛鞭效应的影响
    7.1 问题描述及假设
        7.1.1 假设及符号说明
        7.1.2 问题描述
    7.2 模型构建及求解
    7.3 算例分析
        7.3.1 制造商之间不存在可用制造能力共享
        7.3.2 制造商间存在单向的可用制造能力共享
        7.3.3 产品转化系数k对两个制造商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A 第七章的部分证明
致谢

(8)基于物联网RFID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国内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及研究思路
        1.3.1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
        1.3.2 本文研究思路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基于物联网RFID实现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的适应性研究
    2.1 井控设备工艺技术及配套装备
        2.1.1 井控设备工艺技术
        2.1.2 井控设备配套组成
    2.2 现有井控设备管理局限性分析
    2.3 物联网技术对井控设备管理的适应性分析
        2.3.1 物联网体系及技术优势
        2.3.2 物联网RFID技术
        2.3.3 物联网实现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1 井控设备物资识别方案设计
        3.1.2 井控设备集控管理远程通信方案设计
    3.2 总体框架结构设计
        3.2.1 物理架构设计
        3.2.2 运行架构设计
        3.2.3 逻辑架构设计
        3.2.4 数据架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感知层与传输层设计
    4.1 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感知层设计
        4.1.1 感知层总体方案设计
        4.1.2 感知层硬件选型
        4.1.3 感知层软件系统设计
    4.2 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传输层设计
        4.2.1 传输层总体方案设计
        4.2.2 传输层硬件选型
        4.2.3 传输层软件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应用层设计与开发
    5.1 应用层总体设计
    5.2 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5.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5.2.2 数据库实体关系模型建立
        5.2.3 数据表结构设计
        5.2.4 数据库备份与还原
    5.3 应用层软件系统开发
        5.3.1 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5.3.2 井控设备管理子系统
        5.3.3 检测维护管理子系统
        5.3.4 库存设备管理子系统
        5.3.5 井场设备管理子系统
        5.3.6 系统管理子系统
    5.4 室内实验室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数据库数据表结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RFID技术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主要内容与总体框架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重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行动者网络理论综述
    2.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提出
    2.2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
    2.3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2.3.1 国外研究及应用
        2.3.2 国内研究及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标准化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3.1 技术标准的解释及意义
    3.2 技术标准化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解释
    3.3 技术标准化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 RFID 标准的行动者网络化过程研究
    4.1 RFID 技术标准的背景介绍
    4.2 RFID 技术标准中国化历程
        4.2.1 自主研发开始阶段
        4.2.2 自主研发失败阶段
        4.2.3 自主研发失败原因
    4.3 中国 RFID 标准化的行动者网络化过程
        4.3.1 问题化过程
        4.3.2 兴趣化过程
        4.3.3 招募过程
        4.3.4 动员过程
        4.3.5 网络联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技术标准化过程的策略
    5.1 问题化阶段的策略
    5.2 兴趣化阶段的策略
    5.3 招募阶段的策略
    5.4 动员阶段的策略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概念与评价指标
3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进展与比较分析
    3.1 从功能角度建立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3.1.1 Networked Auto-ID
        3.1.2 uID IoT
        3.1.3 USN
        3.1.4 Physical-net
        3.1.5 M2M
        3.1.6 SENSEI
        3.1.7 IoT-A
        3.1.8 AOA
    3.2 从模型角度建立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3.3 物联网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4 体系结构指导下的物联网实现方法研究进展与分层归纳
    4.1 物品连接模式
        (1) 直接连接
        (2) 网关辅助连接.
        (3) 服务器辅助连接.
    4.2 通信协议
        4.2.1 应用层
        4.2.2 传输层
        4.2.3 网络层
        4.2.4 链路层与物理层
    4.3 服务机制
        4.3.1 基于SOAP的物联网Web服务机制
        4.3.2 基于REST的物联网Web服务机制
        4.3.3 物联网RO服务机制
        4.3.4 物联网MA服务机制
    4.4 物联网实现方法分层归纳
5 研究挑战与未来工作
    5.1 体系结构
    5.2 实现方法
        5.2.1 服务发现
        5.2.2 语义服务
        5.2.3 安全服务
6 总结

四、基于RFID技术的AUTO-ID全球网络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FID的智慧工厂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浩康.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汉译英实践报告 ——以教育信息技术文本翻译为例[D]. 李三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以内容为中心的物联网互连机理与路由算法研究[D]. 宋宇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4]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5]物联网技术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研究[D]. 蒋添.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基于RFID的奥文多港木材物流可追溯系统构建[D]. 杜尼克.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7]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可用制造能力优化配置与运营协调研究[D]. 杜其光. 天津大学, 2015(08)
  • [8]基于物联网RFID井控设备远程集控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露之.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4)
  • [9]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RFID技术标准化研究[D]. 贺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10]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 陈海明,崔莉,谢开斌. 计算机学报, 2013(01)

标签:;  ;  ;  ;  ;  

基于RFID技术的AUTO-ID全球网络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